灵动教学(共12篇)
灵动教学 篇1
目前, 许多中小学校田径教学面临着枯燥无趣、形式单一、学而无味和体育教师对教材内容改造乏力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有效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田径课程的兴趣, 转变学生对田径内容的态度。
陈老师分析了水平四 (七年级) 学生的学情, 结合快速跑系列教材特点,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 设置了多种新颖有趣而且有效的手段, 提高了蹲踞式起跑学习的趣味性,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运动情感,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可取之处
1.把以提高身体素质、传授技术知识的教学内容融合到有情节和要求的特定场境中, 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如, 在导入游戏中, 教师用“白天黑夜”引入主题, 主体内容中教师设置了“时空隧道”、“追风少年”, 结束部分使用了“高人”、“矮人”游戏, 凡此种种, 都具有很强的带入感。由此可见, 在水平四阶段适当采取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 可以提升学习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都处于不断兴奋和跃跃欲试的状态, 忘记了练习的疲劳。
2.七年级学生自主意识有所加强, 他们会抵触自己不感兴趣的运动项目,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本节课采用的纸片这种器材具有直观性、安全性、便捷性、实用性, 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一用到底, 让学生乐于接受, 使学生体验到参与和成功的乐趣。在本节课中,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采取了相对应的应对策略, 纸片器材的使用丝毫无碍技术动作的要求和形成效果, 反而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可见器材的高效使用, 不在于物的经济价值, 而在于它的实用价值和使用时机。
3.教学结构设计合理, 过渡自然。课堂从一开始就引人入胜, 诱发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和练习激情, 接着教师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一种好奇、新颖的感觉, 通过教师的引导, 师生同做、自由练习、结伴练习等组织方式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也让他们在运动过程中体验到快乐, 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各项运动的方法与技能,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
4.教师在蹲踞式起跑发令中运用了英文On your marks、Get set、Go, 是一个比较好的尝试, 让学生有一种比赛现场感觉, 也更容易投入练习热情, 学生还能据此学到一点英语知识, 甚至可以说是丰富了体育课的内涵。
二、几点提醒
1.我觉得如果田径教学过分侧重于技术的掌握, 强调技术的系统性, 就容易走进死胡同。比如, 衡量学生做的动作正误是否要精确到量角度的程度, 值得商榷。
2.从体育课堂教学方面而言, 是为了教学 (目的) 去用器材, 而非为了用器材去上课, 兴趣固然可以从别致的器材上获得, 但关键还在于方法手段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此外, 陈老师在课上使用了学习资料 (纸片) 和评价表。那些学习资料上的动作示意图要尽量清晰、正规、不变形, 而且动作的口诀以及图片解释说明字数要尽量精炼。由于学习资料 (纸片) 同时也是教学辅助道具, 比较轻便, 要考虑到在有风的情况下该如何应对。
3.蹲踞式起跑课堂教学, 除了要加强反应能力和起跑能力的练习, 还要注意起跑与加速跑之间的衔接。课堂教学主体部分为蹲踞式起跑内容, 主要练的是下肢, 那么在后面的课课练里面最好不要再练习蹲跳之类的下肢项目。
4.自主合作练习需要学生的一些基本素质, 如, 一定的纪律、合作对象的分配和选择、阅读资料的能力等, 有一点欠缺就会影响到自主合作的效果。此外还需注意一些细节性的东西, 如, 学习资料可以在课前分发, 不要耽误课堂时间;阿拉伯数字的标识、标点符号要规范 (课次:1/4, 很不正规;标点时有时无, 规格也不统一) ;学习资料可能是41份比较合理, 教师自己也需要一份;运动负荷没有文字表述, 但按照执教者的负荷曲线图所示, 在学生运动负荷上还需要加强;文字表达还要少而精, 如, 对课堂教学重点的描述就显得比较长。总之, 教案是一种“预”, 一种“备”, 和实际操作之间还需要有一个桥梁, 上课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三、感悟
田径教学难组织, 教法不易创新, 但却是反映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窗口。无趣的教师上本来有趣的内容也可能会让学生失去兴趣, 有趣的老师上本来无趣的内容也可能上出比较好的效果。田径教学的主要目标除了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外, 还要让学生在田径教学中感到快乐, 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们要有把运动乐趣与运动技能相统一的教学内涵, 要有使学生积极参与运动的“高招”。目前, 体育教育面临的是新世纪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智能化教学、网络教学得到充分利用, 现代化科技成果产生全新的感受和效果的背景, 现代的、群众的、多样化的体育运动尤其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这样才能增强它的吸引力。因此把活力和动力引导到本来就应该属于它的田径运动中来, 使之更灵动是广大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灵动教学 篇2
昔阳县北关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课改实验的蓬勃发展,各种新理念、新模式百花齐放,层出不穷,“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智慧教学、情智教学”等改革实践如火如荼;“洋思经验、东庐经验、后六经验、如皋经验”等典型经验如雨后春笋;“智慧课堂、人本课堂、生态课堂、和谐课堂、绿色课堂、快乐课堂”......各种课堂争奇斗艳。以学习方式变革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但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堂教学的本色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有的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活动仍然以掌握知识为根本,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依然习惯于“牵着学生走”,课堂氛围沉闷,课堂效率低下;有的教师则过于追求教学内容的情境化、教学过程的活动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形式的趣味化,从而导致有效教学时间的大量流失,课堂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不尽如人意的教学现状,突破新课改操作过程中的瓶颈,就必须树立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变“牵着学生走”为“让学生自己走”,变浮光掠影式的表演为扎实深入的探究,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通过主观能动地学习,形成个人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学会学习,自能发展。
“后课改时代”的今天,“灵动高效”已经成为课改实验工作的主题词。叶澜教授说:“若要到达不曾拥有的快乐,就得走一条令你不快的路;若要到达尚不具备的有知,就得走一条无知无识的路;若要到达不曾拥有的富有,就得走一条一无所有的路;若要成为不同于现在的你,就得走一条不是现在的你的路”。我们生活在当下的社会,我们更生活在传统的思维中。只有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只有挣脱“路径依赖”的囚笼,走一条别人未曾走过的属于自己的路,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之为教育者的本真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本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提出了“灵动课堂、高效教学”的改革构想,以期通过不懈求索,彻底改变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外的研究现状:
赫斯特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2、国内的研究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各种形式的研究,摸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东庐教学”,“栟茶”现象、“洋思”教学模式等,给我们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这些教学模式及课题成果在适用对象、领域等方面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3、研究价值:
实践价值:
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②有利于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③有助于推动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升。
理论价值:
①有利于正确引导素质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②有利于拓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灵动”就是灵活生动,即课堂教学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充满生命的灵光,蕴含着心灵的敞亮、思维的对话、智慧的碰撞。“高效”就是课堂教学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直插核心,讲求实效。“灵动课堂、高效教学”即课堂教学真实有效;又灵活生动,智慧高效。
四、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对当下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问题,研究对策,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研究灵动课堂、高效教学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改变教学过程中繁杂、花哨的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方法或手段,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优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与开放的教学过程,提高每一节课的效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借助该课题研究,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努力打造和提升学校教学工作的特色和内涵。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现状的调查及成因分析。
2、基本模式的建构。
3、灵动课堂、高效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教学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文献研究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应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传统课堂进行优化重组,构建起高效低耗的既朴实本色有实效又充满生机和智慧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积极、有效自主学习,宜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验证和分析以不断优化和改进预设的策略和模式。
经验总结法:在构建“灵动课堂、高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对一些成功的经验及时总结,对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时推广。
研究的思路:
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出发,提出课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进展不断修改、调整方案。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与研究活动的有效展开结合起来;通过形成比较系统的教学经验和理性认识,取得比较切实的教学效果,来显示研究的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完成课题申报评审书填写,成立总课题组,同时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分解子课题,启动课题研究。
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5年1月)
成立各子课题组,制定具体研究计划,全面实施研究。
结题阶段:(2015年2月~2016年2月)
完成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汇集研究资料,撰写总课题研究的报告和结题报告,出版研究成果专著。接受专家鉴定。
八、预期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1、课题实验阶段性报告(2014.6韩秀琴)
2、“灵动课堂、高效教学”的基本模式解读(2014.10.宋华林、梁晓芳)
3、课题研究案例集、论文集(2015.10.陈晨)
4、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调查报告(2015.10.张春绿)
最终成果:
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016.4韩秀琴)
2、课题研究工作报告(2016.4.韩秀琴)
3、《灵动课堂、高效教学——一种高效低耗的课堂模式》(课题研究专著2014.10.宋华林、梁晓芳)
4、典型案例集锦(2015.10.陈晨)
九、课题组成员分工
刘育红、韩秀琴:负责此课题的开展工作。宋华林、梁晓芳:负责此课题的资料整理工作。刘海英、陈晨、李金梅:负责此课题开展的日常工作。王秀英、王立芳:负责此课题开展中的后勤保障工作。张春绿、刘凤莲、毛海珍:负责课件、案例的收集。
十、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与条件保障
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核心成员和子课题主持人均具备中、高级职称,均为本科学历,涉及语文教学、数学教学、英语教学等多个学科,他们都参与过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
学校教学设备齐全,近几年来,学校在教学硬件和软件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与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以刘育红校长挂帅的总课题组,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主要教干组成,全校骨干教师全员参与,教导处具体管理、负责课题研究的计划、实施、监测、指导等工作。
制度保障:建立建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课题研究的奖惩制度,工作汇报制度,定期向校总课题组汇报研究进展情况。
人员保障:课题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有众多的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同时学校还将聘请市内外专家作顾问,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资料保障:学校为教师订阅了大量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报杂志,并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各教师办公室均能宽带上网,为教师上网查找资料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阅读课堂的灵动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阅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3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课堂的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阅读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自从我国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课阅读课堂中就融入和各种各样的新知识。但是有一些刚入职的新老师面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之时,因为缺乏工作经验,所以往往容易单纯信奉权威,认为语文课文中所有知识都需要教授给学生,学生必须掌握里面的所有知识点。这使得他们的教学工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教学工作主次。如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他们的教学工作也往往很难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又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认知力尚不成熟。他们阅读课本的能力与方法比较有限,而且依赖教师比较多。教师在授课之时,制定的教学目标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不是过于肤浅就是过于繁琐。教学目标设定过低就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能;而教学设定目标过高的话,学生又望尘莫及,容易产生挫败感。所以,种种原因使得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二、为阅读课堂创造灵动教学
(1)让小学生参与阅读学习全过程
小学阅读课文中有大部分是绘景状物的课文,教师可以可以选择将课堂安排在大自然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会课文。由于语文这门学科涉及的知识很广阔,包括了人文地理、自然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系统,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播放影视录像,利用学校图书馆或者互联网等。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先自行进行讨论,然后发表个人见解,讲出他们的独立见解。例如《爬天都峰》,先让学生们阅读课文发现大自然之美,再结合个人阅读,为大家介绍天都峰,最后观看视频,对比学生描绘的天都峰。
(2)强化学生朗读
所谓阅读就是“看”与“读”,而朗读则是有感情地进行有声阅读。阅读是离不开朗读的。其实,朗读是体会汉语魅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就有要求学生“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等。例如人教版第4册语文有一篇《找春天》文章,这篇文章就需要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读出春天来了的喜悦之情。又如人教版第八册语文的《桂林山水》一文,也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自己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所以,提高阅读课堂的效率需要加强学生朗读。但是如何加强学生朗读?这就需要要求学生坚持进行早读。当新鲜空气进入我们的身体之时,正是学生进行早读的好时候。早读可以令学生享受清晨的美好时光!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这是一种很好的朗读方法。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增强小学生的情感交流。
(3)因文而异的实施阅读教学
由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没有固定教学模式的,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坚持“因文而异”。在阅读教学中,对于风景优美、意境幽远、感情丰富的阅读课文,老师可以选择“导读—练读—评读—赏读”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体会课文;而童话与寓言阅读课文,可以选择“初读—熟读—再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可以循序渐进;对于有深刻含义而需要深入思考的课文,可以选择“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学习;对于一些写法比较有特点的阅读文章,可以选择“理解内容—分析写法—尝试写作”的模式;而至于一些旨在开阔学生视野的选读课文,应当选择“粗读—深读—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结语:教学效率是的教学工作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样,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是教师关心的重点。这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阅读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信通过让小学生参与阅读学习全过程、强化学生朗读因文而异的实施阅读教学,给学生充分的阅读体会时间等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灵动轻松的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陈赛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效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2)。
[2]李开胜:《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0(9)。
趣味教学法灵动拼音教学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趣味教学法
在小学学习阶段,学好拼音是基础,这在整个小学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小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在学习拼音时经常会遇到困难,而且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化,此时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将课堂激活,以直观、充满趣味性的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能够轻松地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一、使用有趣教具,进行拼音教学
为了提升拼音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可使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借助趣味字母卡或者一些颜色鲜艳的图片,等等。此种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喜爱,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提高[1]。例如在教字母“W”时,教师就可事先绘制一幅两座房屋的倒影,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到图片后,有些愕然, 不知道教师的用意。随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屋顶像什么?屋顶的倒影像什么?”问题提出后,多数学生思考后回答道:“这个倒影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声母W。”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教师就可对学生进行鼓励:“你们真棒,确实如此。”然后就可带领学生发出“屋”的声音,同时要求“屋”的声音轻且短,这就是声母“W”的正确发音。在教授声母“W”的写法时,教师还可结合屋顶倒影引导学生进行“W”的书写:v v——w,两步写成。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快速完成声母“W”的读写任务, 并且会深刻记忆知识。由此可见,在拼音教学中,采用有趣的教具引导学生学习拼音,就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能够集中注意力,使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二、在教学中融入简单游戏
教学实践表明,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将游戏融入日常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拼音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可选择做形体表演游戏。如可将本节课要学习的字母写在黑板上,随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用形体表现拼音声母,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声母[2]。在学习拼音的中级阶段,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选择摘果子游戏。当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拼音知识后,教师可设计一套拼音卡片,卡片的一面为食物的图案, 另外一面是相应的拼音。在课堂上,教师可抽取几张卡片, 让学生按照卡片内容,读出正确的拼音。假如学生读得正确,教师可给学生一定的奖励,假如不正确,可及时纠正, 随后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正确的拼音。到学习拼音的末期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巩固拼音知识,此时可选择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游戏。例如在讲解“h”时,教师可为学生设计问题:“同学们,我们学习‘h’的形状与生活中哪些物品有些相似呢?”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回答,“h”与椅子的形状非常相似。在生活中,学生只要看到与“h”形状相似的物品时,就能够联想到拼音知识,印象较为深刻。
三、增加书写的趣味性
语文拼音不仅要求学生认识,会读,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书写。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当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强书写练习的趣味性。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直观的学习感受。还可在课下收集一些有趣的动画视频与图片等,自己设计一些有趣的书写口诀[3]。 例如很多学生对于b、d、p、q掌握不牢,经常弄混。此时教师就可在黑板上给学生展示几个字母的写法,随后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动画视频,同时让学生跟着做:两手握拳,竖起大拇指,掌心向内,左手是b,右手是d,这是鼓励的手势。而喝倒彩的手势是两手握拳,大拇指向下,掌心朝外,左手是p,右手是q。此种趣味教学法能够让学生自然区分几个字母,且还能够正确书写这几个字母。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趣味教学法的主要原则是寓教于乐,采用简单有趣的教学方法,配合拼音内容进行教学,较为符合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在教学中使用趣味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能提高学生学习拼音与运用拼音的能力,由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运用趣味教学法,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志娟.趣味教学法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课外语文.2013(24)
[2]黄娟.巧用趣味教学法,提升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
音乐使历史课堂教学更灵动 篇5
哈尔滨市第一一六中学校历史组
现在播放的是《渔舟唱晚》,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我发现宁静在每个人心中弥漫,可见音乐能使人情绪激荡回旋。
恩格斯曾经说:“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因此新课改以来,我们116中学全体教师逐渐把音乐引入课堂,这其中有惊喜的收获也有不足经验的总结。下面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展示音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音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青年学生是情感极其丰富的群体,一旦其激情迸发,那么,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极大的学习热情,把音乐歌曲适度引入历史教学活动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
例如,在讲宋词时,我们运用了王菲《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歌词本身和歌手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当音乐声缓缓响起时,透过优美的旋律,学生专注地聆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美文,在无言中默默地感受到了宋词凄、婉、哀、绝之美,在百转千回之际,学生的心弦慢慢拨动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声无哀乐情所映”歌曲适度运用,可以引导学生以通俗的视角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
再如:在讲述北伐战争时,先请一个学生演唱《两只老虎》这首儿歌:“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学生们既兴奋又觉得莫名其妙。然后,我解释这实际上是一首欧洲儿歌,法国叫《雅克兄弟》,德国叫《马克兄弟》,英国叫《约翰兄弟》。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经过重新填词后,《国民革命歌》诞生了,(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北伐战士就是高唱这首歌曲走上战场的。学生在朗读歌词时也在思考:北伐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北伐等问题,在激起学生的关注和探究欲望后,适时提问,进一步展开探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历史教材中某些内容学习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或复杂,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例如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时,概括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成为难点。此时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会很枯燥、单调,如果在教学中引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相对而言就比较生动、一定程度上突破难点。
通过“抗战八年多,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建设了敌后根据地,实行民主好处多”等歌词阅读理解.把共产党的丰功伟绩一一诉说,再加上教师回顾历史、联系现实的讲解,学生对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又如,在讲解八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关于长征的过程及体会红军的乐观豪迈的精神是难点,除了以往我们经常使用的图说长征、长征故事、诗词解析等方式,将《七律长征》《长征组歌》等歌曲的引入,不失为一种师生喜闻乐见的模式。《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培养情感,正确审美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因为爱国中国人民使中国在屈辱中崛起;因为爱国,一批批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回到赤贫的祖国,立下了中华民族科技崛起不朽的丰碑;因为爱国,有多少人用他们年轻的生命谱写了富强中华的新篇章。爱过主义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品质。历史课在德育教育中地位得天独厚,初中学生,心灵纯净,正是教育的好时候。所以七年级刚刚开设历史课时,为了培养学生这种爱国情感,作为授课序言,我们播放了《中国历史朝代歌》。童稚的声音清脆的响起,轻快的旋律回荡在课堂,图片载着中华古代历史的文明,缓缓在屏幕中滑过,从传说中的到黄帝,到大清帝国临秋末晚的繁盛,从司母戊鼎到思想深邃的孔子,从强大秦国的旗帜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图片伴随着歌声音乐缓缓滑过,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的器物与精神都在这一刻完整的呈现。通过音乐欣赏把历史的时序与中华5000年的文明跃然眼前,并深深停留在等待塑造的孩子们的心中。
(2)生活中有美有丑,学会审美对中学生非常重要。具有什么样的审美观,就具有什么样的生活与信念,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理想与人生情趣的坐标。提起审美,人们自然会想到音乐、美术、建筑、服饰,很少有人想到利用历史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研修过程中,随着音乐不断地引入课堂,终于使历史与音乐完美结合,完成了历史课堂对学生审美情趣的熏染。
例如:在讲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引用了电影《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郭兰英甜美的声音,把学生带到了战争间歇的宁静,感受到残酷战斗之余,战士们的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画面。歌词中有这样一句“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敌人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它教会学生辨别敌友,知道什么是丑,什么是美,为什么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让学生正确审美,同时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4、扩大信息、提高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用听觉,三小时左右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60%,三天后则下降为15%;单用视觉,三小时左右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70%,三天后则下降为40%;听视觉并用,三小时左右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90%,三天后则下降为75%。上述数据证实视听并用能使学生获得的信息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得以保存,而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入与使用音乐歌曲,把人的视听功能与学科教学充份结合,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例如在讲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时候,我们引用了《游击队歌》。
(1).这首歌曲的节奏活泼,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风格,听着这首歌似乎眼前浮现了游击队战士与敌人在深山密林中战斗周旋的身影。
(2).在歌曲的处理过程中学生摹唱,同时分析、理解歌曲并设疑,让学生把应知的问题重点化,如:游击战士在敌后抗日作战时的艰难性;战士们在敌后艰苦环境中蔑视敌人,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歌曲生动地刻画游击战士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来激发鼓舞学生。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二、使用革命歌曲进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利用革命歌曲进行历史教学,要求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教师对所使用的革命歌曲要熟悉,教师要有组织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
2、历史课是不是音乐课,用得多了或者时间过长,就会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所以要注意运用的技巧。
3.准确把握歌曲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数量众多的歌曲都或多或少的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筛选,仔细甄别,选取那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对我们的教学有帮助的经典之作。
4、对于音乐与歌曲的应用,要根据实际课堂需求,用得恰到好处。音乐歌曲可以在课首做导言,应用到中间环节部分,还可应用到课尾,进行情感的渲染或做小结,但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切忌为了用而用,从而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会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5、音乐与歌曲引入课堂,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未必要播放,也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唱,或教师亲自唱,不仅有教学艺术效果,还有创设情境的作用。还可借用歌词进行分析,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音乐歌曲融入课堂之外,我们还尝试着把戏曲融入课堂。比如讲科举制时,引用了黄梅戏《女驸马》一段唱腔,说明参加科举科举的对象只有男子,体现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再有就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十一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引用了京剧《定军山》片段,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国电影出现的情况,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京剧是中国文化的国粹。
在几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音乐歌曲,下面就是我们四年来历史课上曾经运用或者作为资源准备的一些参备音乐。
三、备用音乐曲目一览表 古代史:
《古曲》(八年级音乐下册7孔骨笛演奏)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黄帝颂》 黄帝———“人文初祖”
《封神》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都江堰》短片,诗朗诵 著名的都江堰
《楚商》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之“屈原和钟鼓之乐”
《秦始皇》 秦王扫六合、活动课“秦始皇的功过辩论”
《霸王别姬》 楚汉战争
《大汉天子》 汉武帝大一统
《昭君出塞》粤曲 昭君出塞
《佛颂》 佛教的传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 三国鼎立
《贞观长歌》主题曲 贞观之治
《贵妃醉酒》京剧 唐朝的衰亡
《女驸马》粤剧 科举制的完善
《敢问路在何方》 玄奘西游
《阳关三叠》 光耀的千古诗坛
《丝路花雨》舞剧 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盛大欢腾的乐舞
《满江红》 金和南宋的对峙 《成吉思汗》 “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但愿人长久》 宋词
《关汉卿》粤剧 元曲
《万里长城永不倒》 明长城
《黛玉葬花》越剧 《红楼梦》近代史:
《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
《洪秀全》粤剧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甲午风云》主题曲 甲午中日战争
《伟人孙中山》 辛亥革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南昌起义
《长征组歌》 红军不怕远征难,活动课“重走长征路
《松花江上》 难忘九一八
《亮剑》主题曲 百团大战
《再见了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
革命史诗《东方红》片段 战略大决战
《渔光曲》电影片段 文化生活的变迁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义勇军进行曲》
《十送红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地雷战》《地道战》主题曲 《游击队歌》
《国民革命军军歌》 现代史:
《东方红》《义勇军进行曲》 开国大典
《翻身农奴把歌唱》 西藏解放
《赞歌》解放后藏族人民的喜悦心情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我的祖国》《英雄儿女》 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
《蝴蝶泉边》 大跃进运动 等
歌曲的引入活化课堂,起到了积极辅助课堂教学的效果,除此之外,大量相关的历史图片(人物、文物|、遗迹、遗址、政治经济军事地图)、诗词以及文献资料在课堂中的恰当应用,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利用这些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编写历史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们立足于新课程标准,将在以上几个方面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聚焦生命历史课堂,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继续服务。希望再有这样的机会与在座各位同仁交流、切磋、学习。谢谢评委,谢谢大家!
黑龙江省首届优秀教研团队展示
音乐使历史课堂教学更灵动
追求课堂教学的灵动 篇6
一、生动的开场导之以趣
灵动的课堂应该是自然的、和谐的,巧妙设计精彩的开场白能顺应学生的天性,诱发学生的需要,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一门功课产生较大的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创造性思维就活跃。因此,很多心理学家都把兴趣比作智慧的触发点。才能的生长点,求知的前动力。所以在上每一节课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精彩纷呈的导入,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二、和谐的氛围导之以情
作为一个好教师,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首先应创造出一个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要体现教师的爱。数学教学中的亲近感,就会形成健康良好的情感,形成有利于教育学牛的最佳氛围。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保持教师的人情味,通过课堂这个窗口和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在学习中,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桥梁。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后进生,用平和宽容的心态去亲近他们,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注意发现他们的每一个哪怕是细微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反馈中增强信心,在课堂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三、方法的点拨导之以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只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懂得了怎样学习,将来长大成人之后,就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地去学习, 去深造,去擴展,去探究,这也是创新性教育对我们教师的要求。而且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教学中就非常注重这一点,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恰当的提问导之以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认清自己“导”的作用.不要代替学生思考,而要将讲授变为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讲在学生需要点拨之时,适时地打开学生的心扉.触发他们思维的火花,即指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最大限变地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中要注意诱导,让学生带着疑点去探索问题的可能性答案。
五、积极的鼓励导之以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独特的想法。特别是他们的一些直觉思维,教师要小心呵护,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地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晤的思维或认知。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它倾向于首先就一下子以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思维,获得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对或错),而意识不到他赖以求答案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
六、问题的激发导之以疑
在课堂中适时的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包容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能有效的激发和导向学生,进行动态生成的思维活动。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也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中外学者的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探索的道路。有疑才能掀起思维的波澜,有疑才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寻疑是解放学生头脑,培养其创新能力、发展智力的必要手段,但关键不是教师拟疑,而是学生生疑,主动的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不同的见解.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生发问,在探究中质疑。
七、合作的学习导之以乐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让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就必须给予学生探究的方法,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只有在这样的合作群体才能使学生在一个心里愉悦的自由空间里大胆思考。互相交流,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想法。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的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必须要注重引导和调控,都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立足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培养。特别是在数学课堂中,有效、适时、灵活地加以引导。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氛围,就能引燃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激发活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概论》作者:阎金铎、郭玉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灵动的课堂,有效的教学 篇7
一、做孩子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孩子喜爱宽松的课堂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合作者, 因此, 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 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孩子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 要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面对广阔的生活空间、无限的未知世界, 孩子总是自发地表现出模仿、生疑、探究、求知的欲念和本能, 他们的言行、思维蕴涵着无限的创造力, 教师要细心观察, 善于捕捉孩子行为表现中的信息点, 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感受、体验幼儿的思想、感情、认知, 抓住教育的契机。一次户外活动, 云云来告诉我他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让我去看看。我走过去时发现一个瓶盖在不停地移动, 看见孩子们充满疑惑的眼神, 我灵机一动, 何不和孩子们一起打探瓶盖移动的奥秘呢?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 我给孩子们讲了“蚂蚁大力士”的故事, 让孩子们了解到蚂蚁腿部的肌肉很特殊, 收缩起来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一只蚂蚁能举起超过自身体重400倍的东西……看见孩子们自由地体验着、快乐着, 我心里也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由此可见, 教师不但要站在幼儿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认知水平, 还要尊重幼儿属于自己的体验, 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 体验生活, 这将成为幼儿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 成为幼儿终生受益无尽的财富。
二、做课程的塑造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孩子喜爱动脑、有趣的课堂
面对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变革, 面对知识经济对创新能力的呼唤, 面对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重大改革, 作为孩子教育接力棒的第一人———幼儿园教师, 如何担当起培养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的重任?我们不难发现, 凡是名特教师所作的公开课, 他们在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能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曾经观摩过特级教师上的《小老鼠和泡泡糖》音乐活动课, 这一感受更加明显。教师选取的乐曲节奏活泼、轻快, 旋律优美, 整个课堂表现了一种活泼、轻快的气氛。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而且幼儿参与学习活动时思维活跃, 时刻保持情绪高涨。在活动中我发现, 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在不同方面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孩子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课堂的气氛民主、平等, 师幼情绪饱满, 幼儿充分地体验到了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喜悦。教学环节设计新颖, 幼儿比较感兴趣, 乐于去完成老师给他们的任务。
三、做社会型的开放教师———孩子喜爱开放的课堂
随着时代的进步, 学校已不再是社会中的一座“象牙塔”, 学校与社会已悄悄地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前段时间本班开展了“我的家乡———震泽”这一教学活动, 期望通过谈话和交流活动了解幼儿的相关经验, 继而进行提升。我注意到幼儿在介绍收集的资料时大都只提到了震泽具有代表性的慈云塔和师俭堂, 对于家乡的特产、名人、风俗等都不太了解, 对于周边的另外一些环境设施也兴趣索然。孩子对于家乡的知识如此之匮乏, 让我们感到必须拓宽主题范围。首先, 我们带领孩子参观震泽的古建筑和孩子生活的小区, 走走震泽的古桥和富有特色的震泽小弄堂。其次, 和孩子一起了解震泽的特产:黑豆腐干、青薰豆和蚕丝被。带领孩子去参观厂区, 了解这些特产的制作工艺, 和孩子一起品尝震泽的“三道茶”和“小身材, 大味道”的黑豆腐干等。再次, 通过故事、谈话等形式使孩子了解震泽的一些名人、风俗习惯, 等等。
孩子们走出了教室, 走进了社会这个开放的大课堂, 丰富的直观信息激发了他们对各种事物的极大兴趣, 充分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 他们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拼命吸吮着有关家乡的各种信息。孩子们全方位地了解了居住的地方———震泽, 萌发了亲近家乡、喜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反思让课堂更灵动 篇8
一、仔细研读教材,选择素材做到有的放矢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因此,备课必须 仔细地阅 读教材。在备课时不能局限于这一课时的教材内容,而应立足整本教材,把握框题、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是哲学辩证法部分最后的知识,与前面的联 系观、发展观、矛 盾观有着 紧密的联系。在仔细阅读教材后,笔者有意识地将教材内容的后半部分,即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做了适当的重组。这样可以使教材内容层次更清晰,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把握。本节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而且十分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麻烦。因此,笔者有目的地选择了一些视频材 料、图片甚至游戏等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如用破茧化蝶的视频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辩证的否定;用洪水冲垮房屋的视频材料让学生明确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用新旧电视机的图片让学生感悟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学生课堂反馈来看,通过这些感性的视频材料确实帮助学生把握了这些知识点。这是这节课处理得还算成功的地方。
二、用诗句为课堂点睛,努力打造诗意课堂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感悟能力,我们在渗透一些价值观理念的时候,可以不那么直白,而是以一些诗句、名言等作为载体,让学生自 我感悟、升华。因 此,在本节课中,笔者尝试让哲学课上起来不那么乏味,能有些诗意,能让学生在探讨、感悟中获得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课堂导入时 笔者选择了《化蝶》的音乐视频来渲染气氛,让学生在欣赏音乐视频的过程中感悟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还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作铺垫,同时也为课堂结束时的“教师寄语”埋下伏笔。本节课笔者通过改编一首诗并配乐朗诵来升华主题:“假如你甘愿作一只蛹,懦弱地蜷缩在阴暗的角落暗自神伤,那样假使有人为你打开一扇天窗,你也不一定看得见光亮;假如抬起你那低垂的头,勇敢地破茧而出,你将会变幻成那只美丽的蝴蝶;假如你现在还没有破茧幻蝶的力量,至少应有破茧幻蝶的勇气。假如你仍没有破茧幻蝶的勇气,至少应有破茧幻蝶的姿态!同学们,抛开心灵的桎梏,想一想生命中那只翩然而来的蝴蝶吧。”朗诵结束时课堂先是一片寂静,随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样的课堂小结比简单地总结知识点更有效果,因为这是一种情感价值观的升华,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也将课堂自然地推向了高潮。
三、巧妙的追问可以让课堂更丰满
适时追问可以激 发学生的 思维,使课堂变 得更流畅、生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在 讲授辩证否定观的含义时,播放了《化蝶》的视频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这样一组问题:1.蝶对蛹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吗?2.蝶对蛹实现了质的飞跃,生命的升华,这体现了什么道理?3.蝶从蛹的母体中孕育而来,继承了它的部分基因,这又体现了什么道理?4.蝶是对蛹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吗?如果不是,应该是怎样的?
通过这组问题的讨论,应该说学生对辩证否定观的含义及特点有了一定的把握。当学生讨论并准确地回答了这组问题 后,笔者播放 了狂风暴 雨冲垮房 屋的视频,让学生区分辩证否定与形而上学否定的区别。但现在想来,如果进一步追问“同学们能举出辩证否定的一些例子吗?”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当然在 学生举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无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这些领域都存在辩证否定的例子”,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辩证否定观的理解和把握。
整合教学,让语文课堂简约灵动 篇9
一、深度开发教材,促成内容的整合
中学语文课的教材不是语文能力训练型的,而是文选型的。单元教学顺应了讲究效率的时代潮流,较之传统的单篇教学,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单元型语文教材目前很难灵活有效地适应教学现状。而专题整合教学的出现,有望解决教学的灵活性问题。整合教材有四种常用方式,即在单元之内进行整合、在单元与单元之间进行整合、在各册教材之间实现整合、在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之间实现整合。所以在新学期开始,语文教师就可以打破单元之间的界限,根据需要自由整合。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会发现同一作家的作品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各册语文书里。李清照早年优裕,晚境悲凉,她的词抒写自然,伤时感时,清丽优美,典雅情致。人教版选入李清照的词有七上的《如梦令》,九上的《武陵春》和九下的《醉花阴》。作为语文教师,就可以巧妙地根据她的人生经历,补充《一剪梅》《渔家傲》《声声慢》等词,并整合成这样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的词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同样人教版选入杜甫的诗有7首,只需稍加整合,就让我们看到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是如何变成忧国忧民的老翁。在现代诗歌教学上,我则是遵循中学诗词鉴赏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各册教材之间实现整合:一是知人论世而了解背景;二是通过美读和咀嚼而深入意境;三是借助比较而得其主要特色。通过整合,采取美读、对比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按照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把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串联起来教学,从最初的以胡适为代表的“尝试派”,一直讲到“大学生派”中的王家新和“蓝星诗社”中的余光中,同时和孩子一起读舒婷,读江河,读海子,读食指……,在唯美音乐背景下,课堂书声琅琅情思荡漾,课后才思敏捷抒写性情,学生受到激发,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而且表现出良好的语文素养,教与学达到了和谐的境界。
因此从课文内容看,可以整合相同体裁的作品、相同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相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等。从思维训练的角度看,可以“同中求异”,发现不同文本的个性特色,也可以“异中求同”,把握文本间的共性规律。对于作家相同、体裁相同、思想相似的文本,多采用“同中求异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每个文本的个性特色,培养学生把握文本间的细微差别的能力以及对问题进行细致思考的能力。
二、机智生成课堂,促成策略的整合
新版语文书最大的亮点是增加了“写作”内容,这对一线教师无疑是雪中送炭。通过一系列摸索,我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角度进行整合,从教材写作手法、写作技巧入手寻找整合点,对学生进行序列性作文训练。例如八下第五单元的写作目标是“学会说点儿道理”,其中选取了《紫藤萝瀑布》和《伟大的悲剧》中说理的句子,针对学生“言之无理”的现状,我和他们一起在教材里穿梭,找到更多类似的文章,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蝉》《贝壳》《谈生命》等,然后通过给段落补写说理结尾等方式让他们懂得:在描写和叙事之后,自然而然地说出道理;随文夹叙夹议,分层说点儿道理;通过写景状物阐发深刻的道理。通过整理,学生找到依托点,写作更有广度和深度。在训练咏物抒情散文写作时,我整合了《紫藤萝瀑布》《蝉》《贝壳》《那树》等美文,让学生看篇、看段、看句、看词,从中感受精致简洁的首尾呼应,浑然天成的“人”“物”穿插,痕迹不露的时空穿越,由实向虚的自然升华,整体到局部的有序展开,巧夺天工的比喻拟人,雅致新奇的文言气质等,同时训练“引出事物”“描述事物”“因物抒情”这一咏物抒情散文的写作模式。同样,在训练写“人”类专题写作时,可以整合《秋天的怀念》《背影》《我的母亲》《王几何》《我的老师》等,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构思规律、创作风格等方面入手加以探究和整合,合理地确定写作重点和写作目标的高度,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份真情实感,更能系统地学到记人叙事的精髓。
三、巧妙前后勾连,促成新旧的整合
激活旧知就是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设法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架起通向新知的桥梁,运用制造冲突、寻找异同点、解剖典型、分析迁移等方法来达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文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加强新旧知识的整合,激活原有的知识,加强文本的对比训练,引入生活经验,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其实我们往往可以从课后练习题和试卷中找到整合点,在考试复习阶段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了解了通过“我”的眼光讲述于勒故事这一作用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解答《孔乙己》的课后练习二: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从而体会到这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的不同效果。一模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要求分析小说《军装》题目的含义。其实联系阅读经验,我们发现,《军装》文中“军装”作用和《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花儿”作用非常相似。情节上,《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爸爸的花儿”是线索,同时串联起了所有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小说《军装》借助“军装”的穿和脱变化展开情节,“军装”是线索,串联起各个人物和情节。人物上,通过花儿,我们认识了爸爸,侧面刻画了爸爸形象;通过军装,认识了主人公“他”,从侧面刻画了“他”的形象。主题上,这里的花有象征意义,花儿落了,既是爸爸养的花落了,也象征着爱花的爸爸离世了,我的童年也随之结束了;军装也有象征意义,象征民族,象征记住历史、珍爱和平。虽然在答题过程中没有正面提及关于《爸爸的花儿落了》的阅读经验,但这种阅读经验已经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能力,它不动声色地体现在答题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出自己的阅读积淀和联系思维。在考试复习阶段,老师能对试题不同类型进行巧妙前后勾连,新旧整合总结,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越能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四、多管齐下引导,促成多维的整合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建议中提到的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名著及科幻作品等。在实施建议中也提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2]。故此,名著阅读教学也自然成了很多教育人关注并讨论的话题。名著是教材的延展阅读,更需要体现语文的趣味和灵动。教科书中所附的名著虽很优秀,但由于时代的间隔等诸多原因,与当今的中学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隔阂,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针对不同的文本材料加以引导。比如可以尝试用批注阅读法读《傅雷家书》《培根随笔》等,用思维导图法读《西游记》《水浒》等。同时要打破被动跟从教师一篇篇听讲的习惯,引导学生在课下系统阅读有关选文。比如人教版选入《朝花夕拾》的课文有三篇,但课前了解到学生对鲁迅的印象,只停留在小学课文《闰土》里,所以老师更有必要引领学生先了解鲁迅先生的成长历程与精神发展轨迹,进而了解鲁迅的人格特征及其不同侧面,如温柔与犀利、悲凉与热切、深邃与幽默、愤世与眷恋等。所以第一阶段可以简介鲁迅的散文系列,重点回忆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联系看过的鲁迅作品,引导学生畅谈鲁迅印象,同时阅读学习《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五猖会》等课文。这个阶段主要让学生自读,目的是熟悉文本、获得感受。老师引导一下内容的梳理,内涵理解方面给予适当点拨,重点片段加强朗读,不做过细讲解。第二阶段重点专题研究与归纳鲁迅对人性的关爱和思考,这是回荡在本组散文中的主旋律。要引导学生们在学习中思考:鲁迅的回忆散文,仅仅具有个人传记的性质吗?它和一般的回忆性散文,有何不同?这组散文中有哪些深刻的思想片段,有哪些形象鲜明的人物,有哪些感触细腻的景物?鲁迅散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形成了怎样的风格?通过让让学生发掘、举例,相互交流学习体会,从而感受“文学家”鲁迅,鉴赏其散文中非凡的语言表现力与巨大的感染力。《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又强调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质[2]。而扩展性阅读是指以语文教材为核心,辐射到阅读相关作品的一种阅读。它要解决的是语文学习中的“多读”问题,因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更要多管齐下引导,促成相关目标的多维整合。
在新课标的视野下,呵护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变得愈来愈重要和刻不容缓。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唯有通过整合教学深度开发教材,机智生成课堂,巧妙前后勾连,多管齐下引导,才能让语文课堂简约灵动!
摘要:<正>近几年,各方人士一直呼吁并提倡教师要勇于突破教材单元的限制,创设自己的教学单元,也是因为目前的许多教材单元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单元目标过于粗略;单元之间缺少层级;单元选文及练习编制随意。在教材要作根本性的改变还非指日可待的情况下,作为一线教师,要通过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整合,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促成独立选文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为学生呈现最
注释
1[1]王君《刍议语文新课程中的教材整合》2007-07。
追寻灵动的古诗词教学 篇10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语文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 积淀着社会文明的精髓, 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学首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 语文和生活紧紧相连, 语文教育还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优美;身临其境的感悟、再现意境美;知人论世地体验诗词的情感美, 让诗词教学充满灵性呢?我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 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从自己最感兴趣的诗句入手去开展古诗词教学, 颇有收益。
一、课前自主探究, 领略古诗词之时空美
课程标准关于鉴赏古诗词的目的和态度中认为:“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 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根本的要求, 不能只有审美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 而审美活动的目的, 是陶冶性情, 涵养心灵,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诗人赋予其作品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这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 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 在情感熏陶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在教学古诗前,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前进行对古诗的历史背景、诗人以及相关诗作的了解, 学生在主动地先学中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如在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时, 让学生去了解白居易是在什么时候写下这首诗的, 结果学生通过课前的查找, 发现了诗题中“赋得”的妙处, 也了解到了这首诗因“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而出名乃至流传千古, 更是知道了“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原来是有典故的。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探究而获得的“新知”, 让学生在未学古诗词前就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就更加浓厚了。同时课前还可让学生就“送别诗”的主题思想、送别方式、送别时间等作一番小研究, 更是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诵读古诗, 感受古诗词之音韵美
中国古典诗词, 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 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 得其神, 品其韵。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 需要陶醉, 需要发现。如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 在课伊始, 我就以吟诵我班经典诵读中的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导入新课, 孩子们吟诵得情意绵绵, 我顺势引入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 让学生吟诵。孩子们读得很流畅, 我没有打消孩子们的激情, 而是引导孩子们听听老师的朗诵, 在我的吟咏中, 孩子们渐渐沉浸在诗词中, 然后我引导孩子循着自己的感觉练读后再次朗诵。就这样, 孩子们在吟诵中感受着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 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三、合作交流展示, 品味古诗词之含蓄美, 捕捉古诗词之意境美
中国诗词言约意丰, 贵在含蓄, 时空跌拓, 非想象、联想不能领悟其境和意趣。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一首诗, 诗人在创作时, 有它特定的背景, 而且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 文化底蕴, 审美情趣千差万别,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对古诗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在鉴赏过程中要注重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 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下, 在学生已有的课前先学的前提下, 我让学生们就自己最想说的话题交流自己的先学成果, 然后再展示汇报。如教学《西江月》, 孩子们通过交流对诗人的了解, 不仅知道了苏轼的生平, 还知道了他的文学成就, 更难能可贵的是了解了这首词是作于被贬黄州期间, 并对为何被贬做了充分的解释, 从而让孩子们了解了写作背景, 为理解词意作了很好的铺垫;孩子们交流了这首词的大意,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有了极好的倾听习惯, 如“我对琼瑶一词的理解有补充”, “我来解释玉骢”, “障泥应该这样理解”, 同时学生的质疑也让人惊喜:“杜宇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称杜鹃而称杜宇呢?”“可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而源自孩子们的释疑也恰到好处, 让我真实地感受到, 相信孩子, 充分尊重孩子, 孩子的潜能不可估量!孩子们还交流了喜欢的词句, 其中“可惜一溪风月”“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我欲醉眠芳草”等词句的赏析也颇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让师生获得了阅读欣赏的预约和二次创作的满足!最后孩子们通过对苏轼被贬黄州的了解, 苏轼“月”的诗词的交流, 走进了苏轼的人生, 走进了一个在宦海中几遭打击却旷达淡泊、乐观的灵魂深处, 实现跨越千年的对话!通过对诗句的赏析, 体会到了这首诗的含蓄美, 意境美。诗词教学由此而灵动、婉约, 如诗如画亦让人如痴如醉。
四、以读引读, 赏析古诗词之深邃美
生命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搭建新知识生长点的高度, 要搭建好这一手脚架, 重在让学生积累文化, 掌握方法, 促使其知识和能力相生相长。学生的积累越丰富, 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如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节课, 我搭建了体会送别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一交流平台, 让学生品味“离别方式”“离别地点”“离别时间”“送别诗风格”等诗新知识的生长点, 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离别”之深邃美。
诗歌教学,让生命灵动起来 篇11
那么诗歌教学到底怎么教?教什么?
一、坚守诗心,热爱诗歌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的确,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诗词歌赋在滚滚历史进程中闪耀着绚烂的光辉,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建安风骨,从谢灵运陶渊明到唐诗宋词元曲,期间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一代代中华儿女在许歌的音律中劳作、成长,创造了五千年丰富的中华文明。新时代的我们理当热爱我们的诗歌。
诗歌从生活中来,是最生态的文学样式,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感闪现,孔子有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一颗诗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只要我们在面对自然的时候,能多驻足一些时间凝眸,只要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能不忘安静片刻,能拭去蒙在心灵上的尘埃,当眼睛和心灵对话的时候,我们就能感受到自己的那颗跳动的依然年轻的诗心,就能感受到一切都是那么纯净和美好。所以,诗歌教学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从传承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培养文学兴趣、文字艺术的角度,诗歌教学都是最适宜的。
那作为语文知识的传承者,我们该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诗歌生态教学呢?基于平素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教师要把握好诗歌教学的“三多”和“三少”: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冶性情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基于这样的价值取向,教者再进行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就能趋向诗歌教学的精彩。
二、唤醒诗心,读美诗歌
诗歌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丰富的意蕴,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与水平。所以在设计诗歌教学活动的时候,三个关键词不能少,那就是诵读、想象、思考。唤醒诗心首要的举措就是诵读。
中国古代的诗歌无论是古体的歌行体诗,还是近体诗,或者宋词元曲,都有极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感,根据诗歌的音乐性,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和背诵,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领悟诗歌以及巩固课堂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文化意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诵读和背诵过程中,通过诵读与背诵,把静止的、无生命的文字变成音响,经过大脑信息处理、加工时,同时还在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新的创造,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经验和生命体验。因此,诵读与背诵既是诗歌的教学方法,也是诗歌的教学目标之一。诵读和背诵,既是理解、鉴赏的准备,也是理解、鉴赏后的再咀嚼和巩固。
当然诗歌的诵读与背诵要根据诗歌的特点进行,尤其要根据节奏特点,因为节奏中体现着语气、感情。所以,读不仅仅是发出声音,而且要有所侧重和指导。曾听一节公开课《木兰诗》,执教者陈老师对学生的诵读进行了有层次的指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音频资料声情并茂的范读将学生带入一个悠远的年代,那里有“唧唧复唧唧”的忙碌,有“从此替爷征”的深明大义,有东南西北准备戎装的紧张而急切,有“不闻爷娘唤女声”的无尽思念,有“关山度若飞”的英武,有“不用尚书郎”的淡定,有“送儿还故乡”的渴盼,有“开我东阁门”的喜悦,有“对镜贴花黄”的俏皮,有“伙伴皆惊忙”的讶异,有“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自豪。一幅幅生活图景是那么鲜活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自觉地进人情境之后就有了自我实践的冲动,于是再引导学生通过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对照读、全班整体读,把诗歌越读越有感觉,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有美感。并且,在诗歌鉴赏结束后,教师不忘引导学生进行当堂背诵,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之中演绎最喜欢的诗段诵读,学生深入情境,一番字正腔圆的诵读再次诠释和巩固了课堂上对诗歌的理解。
三、呵护诗心,品出诗意
诗歌欣赏是一门慢的艺术,如果说诵读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感觉,是鉴赏的准备,那么真正进入诗歌,需要读诗的人凝神静思,借助想象领略诗歌丰富的意蕴。而想象的依托就是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是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现,它是各种艺术手法的融合,精炼且含蓄,理解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去美美地品上一品诗歌的语言,来丰富意象的理解,形象的把握。这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是其生命体特征最明显的时候,至此,教师要适时地放手,解放学生的思维模式,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这是诗歌教学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这时就有他们对原有诗歌知识的迁移运用,更有他们诗兴的即时生成。往往诗意的精彩就来自于他们在想象过后的即时生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还是说到那节公开课《木兰诗》,来自上海的那位执教者陈老师有意对学生诗歌鉴赏进行了一次引领,首先进行了示范点拨,教会学生基本的鉴赏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践行中提升诗歌鉴赏水平,知行合一,这是符合生态教学规律的,学生学有方向,学有方法,精彩自然就得以呈现。陈老师选择第三个诗段为例进行品读鉴赏,在二读的环节,读出意蕴美的时候,学生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品读赏析,不仅品到了铺陈、排比的妙处,而且品到了置办从军行头的紧张周密。这样,学生通过引领品读,不仅品出了浓浓的诗意,而且也自然地积累起诗歌鉴赏的方法:从一个字或一处修辞深入把握诗歌丰富的意蕴。从而,在放手让学生试一试的环节中,学生就能够抓住第六段开头六句的重迭错综的艺术表现手法,以理解一家人听到木羔凯旋消息后的喜悦心情。
四、激扬诗心,成就智慧
明代钟惺《古诗归》里曾说“古诗之妙,在能使人思。”经过诵读、想象,充分调动了学生耳嘴眼,学生已经比较感性地一步步走近诗歌了,这时应该让学生静下心来,理性地思考一番,究竟诗歌里立起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或引导学生代入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好好体会一下诗歌的情感美,完全走进诗歌。美国弗兰克·麦考特写的《教书匠》中有一段老师教《爸爸的华尔兹》这首诗的情形,很有意思。老师说:“不要担心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你们都是作家。你们只是想想,你们在读这首诗时,有什么事发生?”“我让你们读这首诗是因为它抓住了一个瞬间、一种心情。”它可以是你的相似的经历、你身边发生的一个故事、一个即将上演的话剧——,都可以,只要你喜欢。诗让我们有说的冲动、写的欲望,就够了!
创设灵动氛围,优化课堂教学 篇12
一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课本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 向老师求教;而不应是老师带着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 把结果讲解给学生听, 要让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
第一, 给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以真正阅读的权利, 在一定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背景, 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对文本的解读也就不一样。
第二, 在教学过程中, 要指导学法, 要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 指导学生如何与文本对话。我们备课时首先要分析学情, 备学法;预习设计要有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形成;课堂讲解要学法示范, 并重视指导自悟和总结学法;联系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运用、迁移、巩固学法。
第三, 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 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 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 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
二注重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启发式教育
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语言的运用就是思维的运用。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加强启发诱导的设计, 在探究性学习中, 老师应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辨疑, 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闪现智慧的火花。
1. 找准文本切入点, 为激活学生思维提供帮助
一篇文章总是表达一个比较集中的感情或哲理。基于此,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使大脑和心灵钻入课文的气韵精髓里去, 打捞出文本机理的关键, 最终使课文的语言像网袋的网眼, 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就是网袋的提绳。提绳一握, 全文清晰。
2. 要有敏锐的洞察、果断的把握学生思维流向的教学机智
如在讲解一篇林清玄的《不知有花》时, 笔者提问:“作者羡慕的仅仅是山中妇人身处山野美景之中吗?”答:“作者所羡慕的是山中妇人那份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宽容与豁达。”一位学生脱口而出标准答案, 怎么办?此时就无法一步步按预设的教案分析下去了, 笔者想到了刚学过的《记承天寺夜游》。提问:“这个妇人怎么会做到与自然相亲相容而不自知呢?联系你学过的文章思考思考。”学生马上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名句——“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经过讨论明确, 是一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心态使人物我两忘, 与自然冥合, 至此学生不仅明确了答案, 而且还联系并深化了学过的知识, 思维被激活了。
三创设灵动氛围, 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 我们要创设一个支持性宽容的交互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老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 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讨论, 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1. 鼓励学生发言, 营造宽松氛围
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或借班上课时, 学生们难免紧张, 老师要注意用亲切的话语不断鼓励,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 利用多媒体辅助, 创设学习情境
如在教授《沁园春·雪》时, 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 配乐朗诵、配画赏析……有效地创设情境, 将教材以及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距离拉近, 使他们产生共鸣。
3. 师生共同板书, 活跃学生思维
笔者在上《社戏》时候曾采用过这样的办法, 抓住最后一句中的关键词语“好”字作为板书的骨架。先讨论:文中十几个“好”围在我那个巨大的“好”字周围, 形成独特的板书, 接下来的师生互动对话, 随意选择其中的几个“好”一起琢磨文本, 尽情想象, 抽象的“好”立刻具体生动起来, 最后归纳出“童心”、“童趣”两个词语, 表达了对“社戏”之美的深刻认识, 板书是凌乱的, 思维却是活跃的。
综上所述, 智慧灵动的课堂应在老师的引导下, 强化自主阅读意识, 把课堂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所, 老师更要创设灵动轻松的氛围, 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帮助学生获得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促使其成为焕发智慧光芒、追求创新发展的人才。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它是一个由师与生、教与学相辅相成的系统。我们应树立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角色理念。充分创设灵动活泼的氛围, 优化课堂教学, 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为学生获得终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打好基础。
关键词:自主,指导,训练,激活,灵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