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习作与作文教学

2024-11-26

网络习作与作文教学(共5篇)

网络习作与作文教学 篇1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 为学校教学的资源库建设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为优化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条件。小学习作教学中如何加强课件及信息资源的个性化研究, 如何加强课件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 使网络资源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这些都成了小学习作教学中迫在眉睫的研究问题。

1 利用互联网资源库提高小学习作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效果不高的原因很多, 其中,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 教学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重要原因。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是开放性的教学, 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共享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在互联网普及的现代化教学过程中, 从教学资料的选择, 利用与共享过程中, 都离不开互联网。网络的利用, 已经是现代化教学的基本前提。在小学语文教学和习作教学中, 利用互联网查找教学资料, 利用互联网享用优质的教学资源, 做到不出校门就能听到专家的讲课, 就能和教学专家互动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一个学校、一个教师和一个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也是通过互联网相互联系的学习整体。互联网把世界各地的学习资源连成了一个整体, 把教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

互联网条件下的习作教学, 教师的教学都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利用互联网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习作资源库, 是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学的必要条件。习作教学中可以及时地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 共享教学优质资源。例如, 在习作指导教学中, 可以布置学生根据习作的题目和内容在网上收集资料。

2 网络条件下小学习作教学基本模式

网络的普及和运用, 为小学的习作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协作空间。在网络条件的小学习作的基本模式有如下几种。

(1) 看图说话式。传统的看图说话和写作是教师根据课文中的插图或提供图画, 让学生根据图画去发挥自己的想象, 描述出图画中的情景和图画表达的意思。由于图画的限制和选择的困难, 看图说话有很多的限制性。可是在网络的条件下, 根据习作的需要, 能随时找到教学需要的图片。用网络选择图画进行习作教学是小学低年级习作教学的主要模式。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自己创造性地画画, 然后根据画的画说说故事, 再写话;也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选择图画, 自己去看图说话, 教学更有开放性。

(2) 听写训练式。听写训练是小学习作的重要方法, 主要是听教师讲故事、读小说等形式, 要学生根据教师讲的内容自己编写故事。在常规条件下都是由教师和学生去讲故事、读小说, 形式单调。网络条件下可以用视频、音频、录音等现代教育技术去完成。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形式新鲜的音响效果,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效果更好。

(3) 课文改写式。改写课文也是小学习作的重要形式和主要方法。课文改写的习作指导, 可以利用网络创设一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把课文与一定的教学情境结合起来, 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 更好地完成课文改写。

3 利用互联网搭建习作教学资源库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多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汲取知识的营养。同时也要求教师在丰富课堂教学过程中, 体现多元化、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评价模式, 这种变化让课堂焕发了生机, 充满了活力。利用网络资源去引导学生学习, 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去进行学习和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已经是利用网络实行开发性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利用互联网建立的习作资源库, 可以是学习资料, 也可以是课件, 还可以是自己的教学与学习体会。这里所提及的现代教学媒体, 指的是在教学中, 在自主探究的基本精神指导下, 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听觉媒体 (录音、CD机等) 、视觉媒体 (幻灯、投影等) 、视听觉媒体 (电视、录像、VCD等) 。资源库收集的教学资源可以是课件, 也可以是教学案例, 还可以是学案等。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都可以在网上供学习者共同分享。可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习需要。当我们在学习中需要查找相关资料时, 我们就可以直接从互联网上去查找, 也可以直接从学校、班级、学科的学习资源库中下载, 还可以把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分门别类地保存在自己的学习资料文件夹中, 丰富自己的学习资源。

农村小学现代化教学条件比较差, 但基本上都具备了互联网设备这个基本条件, 有的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教师利用网络的条件和能力也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农村学校要发展, 要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要加大互联网建设, 重视加大教学资源、教学设备的投入。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去建立自己的资源平台, 必要的时候可以利用办学条件好的学校资源。近年来, 农村学校的校园网络设施在不断地完善和加强。随着网络的普及和逐步拓展, 小学生也成为网络学习资源享用的主体。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学校要为学生的各类学习内容建立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平台, 加大学习信息的提供和提供高效的存储管理, 为各种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存取功能, 为教学管理者提供资源访问效果评价分析, 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 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实际教学系统服务。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网络资源的教学能力。

让网络走进习作教学 篇2

【关键词】网络;习作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运用网络,树立写好习作的信心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高科技的产品——电脑与网络充满好奇心,没有丝毫惧怕心理,将操作电脑当作玩玩具一样,乐此不疲。在第二学段的三年级,小学生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开始熟悉键盘、鼠标的操作。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与学生一同进行习作的晨示、欣赏、讲评,让学生逐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在习作教学时,我们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并且要求每次写习作一定要写到一定的字数。我们认为,没有一定的字数是很难将事情说清楚的。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习作的字数,就像做一套完整的广播体操一样,是多少节拍的做多少节拍,不能省略。每次习作讲评,都要让学生用计算机中的工具统计字数。

在习作中,遇到学生写流水账行不行?我们认为行。学生开始学写习作,写写流水账无妨。写流水账,至少在习作中学生明白了写作的顺序。写文章,有个标准就是要写得有条理,解决了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事后,才能使在写习作时,叙述事情不会颠三倒四,让人不知所云。更何况,在写人物做某事时,还真是要有描写他怎样做事的一连串的“流水”动作呢,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用“钢笔录相”,让人物动起来,只有这样做了,写出来的习作才能更感人。

三年级的作文要求至少写三百字,四年级四百字——过字数关是习作最初始的阶段,教小学生学习习作,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学习运用祖国的语文。因此,学生开始学写习作时,能达到字数要求,都要大大鼓励。只要是用自己的话写自己所见所闻就行。我们采用的办法是在班级博客上将学生达到字数要求的习作发表在上面,或张贴在班级“成长乐园”上,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博客上写习作。

根据网上相关的资料,博客是英文blog的音译,也有按英文意思将其译力“网志”的。它兼具名词、动词之性。作名词之时,它指的是可写的网页;作动词之时,指的是在网页上写作的人。我们现在是从“可写的网页”来谈的,博客实际上是网页的一种新的生成技术,有关专家对其特点的归纳是:对于使用者而言,博客是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零形式的。它是满足个性化要求使用的一项技术。它将过去需受专门网页设计和后台数据库架构技术学习才能掌握的技术,变成了大众唾手可得的一个工具。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让人们可以在网上写作,实现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它非常容易掌握和运用,只要会打字就行。它让人们轻松得就像在家使用日记本写日记一样地自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它来为教育教学服务。我们将博客作为学生学习习作的一个平台来加以应用。学生对发表在博客上的同学的,或是自己的习作都非常感兴趣。学生热情极高,家长受孩子的影响也参与到习作的讲评中,不少学生很乐意尝试着用键盘在电脑上“写”自己的习作,习作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努力利用网络进行习作教学的实践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作文课伊始,教师可利用一段精彩的导语或播放一段视频资料,诱发学生习作兴趣,揭示习作内容。然后,学生通过点击网页上的“习作目标”,明确这次习作的目的和要求。

(二)借助网络,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习作材料。“学生的写作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学生的写作材料可以来自自然、来自生活、来自书籍,更可以是来自日渐完善的网络。

三、利用网络实现学生的习作内容开放

传统的习作教学通常是学生写、教师改,信息的交流依赖于习作稿本,范围局限在教师、写作者或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间,受益面不大。利用网络,让学生将习作的内容发送到习作平台上,则可以轻松实现习作内容的全面开放,学生只需点击鼠标,便可任意地调看到自己想要看的作文。如教学《我们的学校》,先组织学生将习作发布到网络环境中的习作教学模块上;然后,要求学生逐一阅读班级每位学生的习作,了解每篇文章的思路、闪光点以及不足之处。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所以学生能方便地读到班级每一位学生的习作,这是普通文本无法实现的。显而易见,这种大面积的阅读,更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取长补短。对于家中有计算机的学生,则可以要求他们晚上或双休日在家进一步上校园网展开网上阅读,这就突破了通常作文教学中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无限延伸。

四、借助网络开放集体评价

以往的习作教学,老师的评点局限于习作者本人或很少的几个学生之间。如果利用网络组织对学生习作进行公开的、即时的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建议,来提高学生对每次习作训练要求的认识,并引导学生吸取别人的长处,对自己的习作做进一步的修改,则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我们认为评改的方式一般包括:一是教师在网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示范评改后,与学生共同交流;二是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习作,通过广播或投影放大,师生共同评改、交流;三是学生自主选择习作,通过留言板功能进行评改,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网络环境为我们作文教学开辟了崭新的天地,迎来了作文教学模式的变革。但在教学探索中,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网络习作与作文教学 篇3

一、畅想虚拟生活, 激发语言的创造力

随着网络生活的日益精彩, 其中发生的故事也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内容, 相对而言, 现在的学生离网络更近, 网络生活也是他们学习、生活世界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精选内容, 成为他们写作的素材。

现在不少学生开通了QQ号, 迷上了QQ动漫游戏, 因为有特别的兴趣爱好, 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加以引导, 这种游戏也能成为他们作文写作的题材。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日记形式记录自己的实践过程;利用班级阅读时间交流自己的动漫日记, 叙述自己写作的信心和兴趣是如何培养起来的。比如在一篇动漫日记中, 一个学生这样来写故事的开篇:

哈哈—哈哈, 让大家久等了, 我创造的小说非常有趣, 那就是“西瓜大王” (台下掌声雷动) 哈哈—哈哈, 低调低调, 哥一向很低调的哦, 哦, 别忘了正事, 那就是我的小说:“低调的华丽”……

这样开放式的虚拟故事, 学生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 语言表达更为惊人, 从而更令人遐想无限, 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孩子们在语言上的创造潜力。

二、展示个性风采, 搭建心灵的乐园

展示个性风采是学生习作走向精彩的原动力, 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文本子, 给它起个自己喜欢的网语名字, 还可以在封面上或者每一页上画上喜欢的图片, 写上自己喜欢的座右铭或是个性签名, 将其打造成专属自己的心灵空间, 每天都可以在这上面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 自己的所思所想。同学们只要打开这个小本子, 就会有一种回家的味道, 因为这是同学们亲自搭建的心灵乐园。在这样的乐园里, 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写作、涂鸦, 不再认为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任务, 而是在倾诉自己的心声, 真情实感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倾注笔端。班级有一个学生在其中一页画上了自己特别喜欢的童年游戏, 并以《我最喜欢的童年游戏》为题写下了一篇充满童趣的作文,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我先在地上画上一个大圈子, 然后跟他们说:“来, 一人抓一把玻璃珠子放在这里。”决战开始了, 一开始我就使出我的绝招———“黄金拇指”。这一招可真是惊天动地泣鬼神啊, 只见玻璃珠子像出膛的子弹旋风似的齐射了出去, 只这一下, 圈子里的玻璃珠子就被我打飞了大半, 看到我的绝技, 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不知不觉, 二十个回合过去了, 我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学生在网语的使用中不仅获取了丰富的习作素材, 还增强了对学习生活的真切体验, 笔下的文字就会自然真实地流淌, 真正做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三、实现内在需求, 享受言语的“秘妙”

学生们对于网络语言的运用也可以体裁不限、内容不限、长短也不限。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学习中选取感兴趣的话题, 写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想到的, 实现“我写我所思, 我写我所言”的内心需求。翻开同学们的生活习作本, 真是精彩纷呈, 趣味横生, 有写心情的, 有写风景的, 有写人物的, 有写课外阅读的, 还有尝试着写写诗歌、童话故事、小说之类的……读了他们的习作, 你能感受到他们那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的生活画面。习作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实现了孩子们的内在需求, 让他们尝到了自由写作的快乐, 他们开始把这种习作当做放松的手段, 当成一种极大的兴趣爱好, 并从中体验成功、感受满足的乐趣, 由此焕发出更多的言语智慧。班级里一个喜欢写诗歌的小女孩写下了《一千年以后》这首诗歌, 其中的一段也引用了当下流行的“高富帅”和“白富美”这两个火热的网语。

一千年以后,

我的转世会是谁?

是高富帅,

或是白富美,

还是一个,

比我更倔强的女孩?

学生作为习作的主体, 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生命色彩的个体。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的习作教学顺应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时, 我们的课堂才会变成引领学生在习作的秘林中自由徜徉、漫步, 发现“美丽的景点”, 就停下脚步去勾勾、画画、写写, 将“美景”用手中的笔进行记录、积累……天长日久, 学生的言语智慧自然生根。

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习作教学的探究 篇4

一、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习作教学的实践

(一) 创设情境, 激发习作兴趣

初中学生受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缺乏形象的感知能力, 积累的生活素材又较少, 导致在习作时感到无话可说, 计算机网络媒体创设的生活画面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有利于激发学生习作的情感、动机, 容易产生习作的欲望, 媒体网络呈现的形象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的再现, 有利于学生捕捉习作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因此, 我们在习作教学中, 可根据教材中习作的要求, 制作相关的CAI课件, 为学生提供或再现活动的画面, 直接为学生提供感性的习作素材, 拓宽学生的思路, 丰富习作的内容, 激发他们观察、思维、表达、和习作的兴趣。

(二) 突出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

现代心理学家潘菽先生在《教育心理学》中写道:“学生习作必须拥有与习作有关的感性表象和学习的材料包括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素材, 以及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等。“初中学生接触的事物毕竟有限, 头脑中表象储备不是很多。我们通过网络媒体播放丰富的画面, 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创设情景, 再现了生活场景, 有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知情境, 从而找到丰富的习作材料。网络媒体创设的画面不仅直观、生动、形象, 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欲望, 而且顺应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 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从而养成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加上适时、适度的点拨, 学生会感到有话可说, 写起来当然就有物、有情、有意。如我指导学生写作拔河比赛, 围绕“把过程写具体”这一重点, 首先播放了事先制作的拔河比赛的课件,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说了大致经过后, 又再一次展现课件, 采用局部定格、定点, 如排头的大力士、旁边的拉拉队等, 这一次让学生仔细观察, 对画面的细节如人物的动作、神态、姿势等高度注意。这样, 拔河的经过在学生头脑中变得清晰、完整、深刻, 从而达到写得“具体”。有这样一片断至今让我难以望怀:“决胜局一开始, 场院上空气骤然紧张。两相对峙, 绳子拉得‘嚓嚓’响, 但中间的红标记好像在作壁上观一样, 一动也不动, 啦啦队的同学可着急了, 都恨不得红标记马上移向自己班。我班的啦啦队排成横行, 配合用力, 有节奏地呐喊助威。你瞧, 小个子李林喊得最卖劲了, 又是挥手, 又是跺脚, 脸上还淌着一颗颗汗珠, 好几次想伸手帮着我班拉, 可那是犯规动作, 他终究还是忍住了。场上的队员拔得更卖劲, 头上冒着热气, 口喘粗气, 直腿斜身, 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拔着。大个子王强眼圆瞪, 牙紧咬, 黑乎乎的脸上挂着一颗颗晶莹的汗珠。红色标记僵了一会儿, 终于忍不住表态了, 它向我们慢慢移来。‘哇, 红标记过界了!’我们班场上30多名队员齐心协力, 终于取得了胜利。”这段描写很细腻, 既有场面描写, 又有人物特写, 谁读了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学生对画面的观察仅停于表面时, 教师要根据选材需要设计一些迁移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更要启发、诱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通过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从视觉形象联想到听觉、触角等更广阔的领域, 拓宽想象范围, 全方位、多角度地发展了想象力。

(三) 利用信息技术积累写作素材

网络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 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无数可利用的素材。因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网络, 学会网上搜索, 确定搜集目标, 查找需要的资料, 下载有趣的信息。学生不仅可以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还可以将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展示给大家, 实现资源的共享, 极大地丰富了知识,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例如, 在教学习作《圆梦太空》时, 我在课前就发动大家搜集有关我国载人航天的资料, 学生有的上图书馆, 有的倘佯在课外书的海洋里, 有的则熟练地遨游在网络的世界里, 从网上下载了很多相关的资料, 为写作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和资料。由于学生在写作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开阔了视野, 写的文章言之有物, 充满激情, 甚至连一些平时对作文深感头疼的学生也不再愁眉苦脸了。

(四) 全员参与, 提高表达能力

在传统的习俗和教学中, 由于时间的限制, 常常是一小部分的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 大部分学生却失去了语言表达、训练的机会, 训练面极窄, 主体性发挥受到限制, 也导致了习作教学的低效。而有网络媒体介入的习作教学, 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时空, 全体学生, 尤其是中下学生都能根据网络媒体依次出现的画面、提示, 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予以表达, 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 及时反馈, 加快传播速度

传统的习作教学由于教学信息传递的单向性 (师→生) , 造成了教学信息的反馈延时。指导课很少有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 学生只能在习作交给教师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后, 才能获得老师对习作质量的评价。而网络媒体指导的习作教学信息多向传递, 反馈及时。它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主动式信息交流。指导课上不仅当即获得来自教师方面的知识信息, 还可以网络媒体、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 以此调整自己的习作。

(六) 利用信息技术塑造交互式批改的环境

网络改变了教师以往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这种方式上的变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个别修改。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 老师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学网任意抽取学生的文章显示于教师主机中进行查看, 通过耳机与学生直接对话, 直接提出意见, 或者在其习作上直接修改进行个别指导写作。这种方式既不影响其他的同学, 又使这位学生方便快捷地接受了老师的指导;另一方面是集体修改。例如在讲评课中, 为对学生进行全体指导, 老师可以选择一篇学生习作, 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的网络转播系统让每台计算机屏幕显示这位学生的作文。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评议该作文哪里写得好, 哪里写得不好?怎样修改?这样的作文评改过程, 突破了传统的背靠背或面对面批改的局限, 通过作者自评, 全班学生参与的方式, 使学生受到了具体指导, 受益匪浅。

二、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习作教学的效果

(一) 培养了中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

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习作教学, 调动了学生多个感觉器官参与学习 (特别是发挥耳和脑的功能) , 能够使信息的处理过程交互性、参与性更强, 不但能使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性更突出, 使能力训练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而且大大强化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使学习者可以更自主地把握学习过程, 主动学习。在网络环境下,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师生在电脑中交互。教师对学生在交流中产生的智慧之花予以及时鼓励。利用网络教室内联网的优势, 通过资源共享互相调用来达到师生、生生互相交流的目的, 多快好省地提高学生习作的效率与质量。

(二) 培养了学生习作的创新能力

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习作教学, 提倡“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对在立意、选材、表达技巧等方面具有新思想、新见解的学生。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习作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学生思维发散了, 写出了具有教育意义的、新颖的、与众不同、使人意想不到的好作文。

(三) 提高了初中作文教学效率

网络环境下初中生习作教学, 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使教学信息传递的质量、容量、速度、效果等达到了最佳状态。根据网络技术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多维性、刺激性、多变性、艺术性的特点。一方面, 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 增加了教育信息, 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 使资源共享, 从而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 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极大地强化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使学习者可以更自主地把握学习过程, 主动学习, 从而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 培养了初中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从根本上提高了习作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 .

网络习作与作文教学 篇5

《语文课程标准》将习作目标和内容界定为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乍一看, 这个目标很容易实现, 然而, 在实际作文教学中, 我们时常听到老师们感叹:作文教学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孩子受到活动范围、文化视野等方面的限制, 作文内容空洞、叙述平淡、语言无味等问题突出, 一提起写作文, 心里就很害怕, 已经不知不觉地蒙上“畏难”写作的阴影。将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有效整合, 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手段, 促使学生将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 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

将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相整合, 就是把信息技术运用贯穿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增强作文教学效果, 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 促使学生将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 促使学生发散思维, 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自由驰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主动获取相关信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 基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 应以教学设计理论、素质教育理论、情景化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据, 构建师生平等交往互动、互惠的新型教学模式, 即情境激趣—观察感知—自主练习—交互评改。在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中,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运用信息技术再现生活场景, 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 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导。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 他们对于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 从而趋向于接触它们、认识它们和掌握它们, 学习就会学得轻松而富有成效。多媒体计算机的视频、音频等功能, 将图画、文字、声音等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为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 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全方位地刺激感官,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习作兴趣, 从而自主地参与到习作中。

二、利用信息技术, 优化作文教学

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 可以优化作文教学。小学语文作文一般有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作文。相对而言,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写人物类作文因为无法在课堂上再现人物原貌、指导学生观察, 学生缺乏有效的观察和教师的引导, 难度较大。此时, 信息技术恰恰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其优势, 帮助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取材。

三、运用信息技术拓展资源, 引导学生创造性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作文指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小学作文教学中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生活面不深、不宽, 难以建立起高质、丰富的素材库, 以至于出现无话可说、内容贫乏现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技术资源丰富, 信息传递快捷全面, 为学生提供了精彩纷呈的生活画卷和生动活泼的知识长廊。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素材提供了更便捷、更广阔的渠道。网络有着海量存储和覆盖全球的传播范围, 它创造的虚拟空间可以让你足不出户便了解天下事, 获取各种知识与信息。学生可凭自己的慧眼自主地获得感知, 通过发散思维,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利用计算机自由创作

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出使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由此可见,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时, 他们就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情愉快地练笔。让小组合作, 说一说、议一议, 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兴趣更浓。

五、交互评改, 促进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变革传统写作教学“学生写、教师改”的评改方式, 提倡学生间的交流与评改, 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等具体要求。以往我们曾尝试通过课堂内外、采取多种形式, 让学生的习作有相互交流与评改的机会, 但往往受到范围、时间的限制。而信息技术的运用, 大大扩展了学生习作交流的时空,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更快的速度, 让更多的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教师首先可以通过网络调阅学生有代表性的习作, 并以屏幕广播的方式向大家展示, 由师生共同评议作品, 并对作文的修改提出个人不同的看法。其次教师可让学生直接在网上进行相互评改。被点评者在吸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立刻在电脑上进行修改, 修改后的作文水平会有所提高, 从而使被点评者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自主获取信息

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时代的学生必须具备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我们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 掌握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方法, 同时为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上一篇:文体能力下一篇:光伏逆变电路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