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文本

2024-09-26

优化文本(精选11篇)

优化文本 篇1

打造高效的课堂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志是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生能够与文本进行有深度与广度的对话,从而实现各项语文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如果缺乏一个“聚焦点”,学生的文本对话是零散的、没有系统性的,这自然与“高效”背道而驰。而“课眼”则能够有效地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进行“聚焦”,对于学生高效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有很强帮助作用。所谓“课眼”,就是指一篇文本中最能体现文本内涵、最能呈现文本意境、最能彰显文本情感的字、词、句,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巧设“课眼”能够促使学生顺畅地切入文本,能让他们循着“课眼”深入文本、理解文本,从而实现文本对话的高效化,可以说巧设“课眼”是优化文本对话的金钥匙。

一、设置“标题课眼”,解读文本内涵

所谓“标题课眼”就是指从一篇课文标题中最为关键的字词入手设置的“课眼”,“标题课眼”对整篇课文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总结性与概括性。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标题要设置“标题课眼”,通过“标题课眼”的设置来预设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以“标题课眼”为切入点对文本进行激情猜疑、释疑细读,在这个过程中感知文本的大致内容,进而探究课文标题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对文本内涵的深入解读。

例如,《变色龙》(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这一篇课文是紧扣一个“变”字展开小说情节的,因此,可以从题目中的“变”字来设置“标题课眼”。通过“标题课眼”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讨论奥楚蔑洛夫处理这件案子时发生了几次变化,让他们在小组内通过列表的方式体现出这一种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标题课眼”来引导学生深挖主人公“不变”的本性是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这样,学生在“标题课眼”的引导下,对文本的阅读能够做到重点突出,不蔓不枝,从而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有效解读,从而实现文本阅读的高效化。

二、设置“线索课眼”,厘清文本脉络

所谓“线索课眼”,就是指从一篇课文的线索出发所设置的“课眼”,是一篇课文的结构体现与布局外显形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设置“线索课眼”引导学生厘清文本的脉络,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从“线索课眼”入手,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把握文本的基本结构与推进方式。

例如,《背影》(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这一篇课文,朱自清是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展开描写的。教学中,可以设置“在这一篇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父亲的背影’、作者每次看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这一“课眼”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这一篇课文的基本结构进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本所体现的思想和内涵;还能迅速把学生引入到文章深处,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以及学生的各种思维活动不断地有序、高效地进行。从而能够对文本进行层次性的解读。

三、设置“细节课眼”,理解文本情感

所谓“细节课眼”,就是根据一篇课文的细节之处设置的“课眼”,是文本中最为精彩的“血肉”,也是文本深邃主旨的体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的细节设置课眼,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理解文本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诗句,从表面上分析,仅仅是起到即景点题的作用,但细细品味却不难发现,这一句诗句把诗人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活化了。特别是其中的“涨”字,写出了诗人“满池”的伤感。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涨”字进行对比赏析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涨”字的传神。比如将“涨”字替换成“满”字。学生通过对比赏析就可以发现,如果换成“满”字,这一句诗句就是仅仅写景了,而用“涨”字能够把作者此时的相思之情与悲痛之情进行渲染。独在他乡的李商隐,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本来就很伤感了,再加上秋水“涨秋池”,就有效地烘托出了秋池里不仅涨的是秋水,涨的更是作者的相思与痛楚。

可见,引导初中生对古诗中的一些传神之语进行对比赏析,就能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古诗语言的精妙,感受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心。在这个过程中,势必能够促进初中生语感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的标题、线索、细节等方面入手设置“课眼”,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对话,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优化文本 篇2

横路初中

徐惠林

【摘 要】本文以现行初中新课标为依据,从课堂实践的角度出发,着重探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任务优化设计,以适应新课标对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新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及形成良好阅读策略。

【关键词】

英语阅读教学

任务优化设计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占了主导地位,而任务设计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任务设计质量的好坏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有效的任务设计能把学生引入一个奇妙的阅读世界,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培养他们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对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起到极大的作用。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阅读材料,进行阅读任务的优化设计,使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从而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阅读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习得,为学生最终获得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一、教师在进行任务优化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性原则

任务设计应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设计的任务应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的选材应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生活经验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的任务活动,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二)真实性原则

任务的设计应具有真实意义,即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各项活动。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教师应尽可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将任务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景中,从内容和形式方面把握任务的真实性,带领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表达和处理生活实际问题,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学有所用的快乐。

(三)在做中学原则

自始至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外,还应了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因此,设计任务时努力做到融英语语言与思想品德、社会、自然等各个学科的知识为一体。

(四)开放性原则

许多教师经常使用信息性任务,这类任务因有明确答案且不同回答者的答案大体相同或完全一致而不易激发学生的语言输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与分析解决任务的能力。与此相反,具有开放性的参考性任务因其无固定答案可循,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积极思维、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加大参考性任务的比例,精心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且不脱离教学目标的开放性任务,以增强学生参与意识,促进语言输出,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使课堂师生活动更具交际性。

(五)递进性原则

教师设计任务时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难到易、由具体到抽象、由聚合到发散,环环相扣,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体现活动间的联系性和层递关系,从而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化,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有期待、探索和行动。

二、任务优化设计的操作形式

英语的阅读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阅读前(pre-reading)、阅读中(while-reading)和阅读后(post-reading)。任务的设计贯穿于阅读的整个过程,在不同的阅读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任务。下面就本人对《新标准英语》阅读课的教学实践,对阅读任务优化设计进行阐述。

(一)阅读前阶段

这个阶段虽是导入阶段,却是很重要的阶段。在日常阅读课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尽管学生已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仍无法完全读懂和理解文章。显然,问题并不在于他们语言基本功不扎实,而在于他们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不具备在阅读过程中激活自己已有知识的能力。很多研究表明,学生的英语阅读效果常常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水平。如果学生对教师的阅读材料背景介绍产生兴趣,或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或受教师和同学的阅读情绪的影响等等,都能使他们迅速进入高效阅读状态。阅读时,大脑能随时调用储存的信息,用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归纳、演绎,在此过程中各种思维形式都参与到阅读中,为阅读服务。

因此这个阶段设计的任务,应是介绍相关阅读内容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的知识网络,激发阅读的愿望。尽量让学生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1、借助文章的标题、插图等,通过提问或讨论介绍阅读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预测所要阅读的内容,明确阅读任务,讲解必要词汇。

例如教八年级下册M7 unit2 Fill out our form and come to learn English in Los Angeles.时,我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标题“Learn English in Los Angeles”猜测本文的main idea,给出的任务是:

The passage is _________ A.a guide to Los Angeles

B.a story life in Los Angeles C.information about English courses

D.a newspaper story about language courses 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讲出文章的主题。另外根据课本提供的插图,2

我提出了以下问题:

How long do the courses last? What is the best part of the course? What can you do in your free time? 这样不仅自然引出这课所要掌握的重要的词汇,并且把文章中一些学生还未了解的关于洛杉矶的知识先通过图片让学生有初步的印象,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2、就阅读材料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发其阅读兴趣,并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让学生在这类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教八年级下册M3Unit2 We haven’t found life on any other planets yet.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头寻找资料,在课前以幻灯片为载体用一般过去时向同学讲述杨利伟在太空中的经历;向学生介绍了历年来世界各国的探月活动。在课后,让学生分组活动,make a poster about space travel.要求学生:choose a subject, for example, the first moon landing or China’s manned space travel.Look for some photos and information about it.在使用新标准英语这套教材中,不仅要充分利用已有的Pre-reading中的lead-in task,更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要开展思路,设计有意义的、适合交际的任务活动,为后面的阅读做好适当的铺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阅读中阶段

根据现代英语教学理论,英语阅读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帮助学生获得独立阅读能力,即能直接阅读非专业性文章,能阅读一般报纸和杂志。教师不仅要关注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关系,还要较多地关注了解影响学习质量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等诸多因素。在阅读理解题中强调语言的使用功能,体现新课程“用英语做事”的原则。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能自发形成,而是在教师的阅读策略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形成的,因而英语阅读课上的策略指导十分重要。

所以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我应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任务,注重学生阅读策略培养,提高他们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1、猜测词义 猜词义就是利用上下文的同义关系猜测词义,利用上下文中的反义关系猜测词义,或者根据整个句子的意义猜测词义以及利用语法知识、构词法知识等猜词。

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每当遇到生词的时候,总是很急躁,甚至于放弃整篇文章的阅读。当然想知道单词的确切意义,必须查阅词典,可是要通篇理解全文,往往不必了解每个单词的确切含义。

例如在做阅读理解题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时,文中有这么一句:Pushy parents are nothing new, but now parents seem to push their children a lot more.在教授时,我拿着英汉词典让学生帮我查出Pushy的意思,当然他们没找到,但很快就有学生就叫到:“去掉y查Push!” Push用查么?那Pushy又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得到了Pushy在文中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了从构词法推测词义的阅读策略,也让学生明白阅读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和信息的过程,而是不断思考和推测的过程。

2、从段落中找主题句

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段落和段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的关系。一般来说,一个段落只有一个主题思想,每个段落都有一个句子表达这个段落的主题思想,这个句子叫主题句,其他句子则围绕主题句进行说明或阐述。整篇文章的主题就是通过这些主题句表现出来的。据统计,大约80%的主题句位于段落的句首,其他大约不到20%是句尾,但也有时候是中间句。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做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时,先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Is life for Cathy Taylor’s children very busy? Are many American and British parents like The Taylor’s? Do most children take part in after-school clubs? Does Dr Alice Green agree with Linda Miller? 学生们给出了答案后,问:

T: Why did you get the answers so quickly? S: We only read the first sentence!

3、预测

预测也是重要的阅读策略之一。现实生活中我们看书,阅读文章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获取信息,而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预测活动总是在进行着。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读文章进行预测的能力,如通过文章的标题预测文章内容,根据首句预测段落,根据开头预测结尾等。

双语报有一篇阅读文章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在预测这篇文章时,我和学生讨论了:What does she do? Who did she help? Where did she help others? 我们可能带着一些问题去读。如:Did she like to help others? What did it change her life?等。

总之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流,但它实际上是作者和读者双向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阅读的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学会采用各种阅读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指导并探讨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阅读后阶段

这个阶段是巩固提升阶段。当在挖掘文章的内涵和思想内容,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语言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思想教育的重任。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容,教师所设计的任务,不仅可以涉及所学课文的一般事实,还可以扩展到相关领域,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所学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1、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阅读体会

在这个用英语积极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英语思维的能力和文章的谋篇布局能力,这些能力不但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抓住文章要领,了解文章组织结构的能力及对篇章的推理能力。

2、改写或复述

我们很多时候让学生通过增加阅读量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但如果在阅读中只注意追求篇幅数量,泛泛而读之后并没记录下什么,更不用说再花时间巩固消化相关的读后收获的话,时间一长,大脑一片空白,即使遇到本已读过的内容也是似曾相识或形同陌路。所以在读后的活动中要特别强调写。

例如在做过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后,我让学生以Taylor孩子的身份向Dr Alice Green写求助信,同时再让他们以Dr Alice Green的身份给Taylor写封建议信,让她改变她对自己孩子教育的一些做法。接着,我叫学生以I always forget what I did为题写作,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反驳。同时让学生用80-100个左右的单词概括全文。我认为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帮助阅读有困难的学生建立信心,更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可以及时得到有关学生的阅读效果的反馈,对我们的教学做出及时的调整。

3、进行讨论或辩论活动

从阅读材料中选取一些有争议、有代表性的观点和句子,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陈述理由。或以小组形式进行“赞成还是反对”的辩论活动。这是一个创造性的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阅读教学任务优化设计的教学效果

(一)促进了阅读教学目标的落实。任务的优化设计使教师牢牢把握住阅读课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重难点,在信息反馈中清楚地了解教学目标落实情况;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他们有目的地在语篇信息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积极参与中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最终师生在融洽和谐的交际氛围中逐步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促进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课堂中的师生双方存在着信息差,任务的优化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填补信息差的热情。学生在任务的启发下,积极对课文中输入的语言进行加工与整理、对头脑中的知识网络进行梳理,逐步用正确、灵活的语言进行信息传递与思想交流,表达与交际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样,任务也真正发挥了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桥梁作用。

(三)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精心设计的任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的方式寻求解决任务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正体现了学习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了有效的学习策略,他们的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学习能力等都得到了锻 炼。

(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优化设计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寻求任务的答案,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去理解和分析语言现象,运用学过的知识或已有的社会与生活经验解决语言与生活实际任务,从中锻炼了联想、分析、概括、评价、批判、想象、逻辑推理和创新等多种思维能力,思维变得更活跃、更开阔。

【结束语】总之,任务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作全面的理论研究和反复的实践探索。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任务设计是否恰当,是否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关键是教师必须做到既备课又备人,教师应把握教材资源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诱发学生的内驱力,真正发挥任务的教学功能,最终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琳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下册

3、胡春洞、戴忠信:《英语阅读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5、梅水英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4期

依据文本体式 优化读写教学 篇3

因为将写作教学与阅读鉴赏结合起来,要考虑到时间分配问题,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毕竟一堂课只有40分钟,只能有一个侧重点。这些要灵活处理,决定于写作与阅读教学双方的内容及特点。为了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更好地结合,达到读写相长,教师在拿到教材之后,一定要先将教材中的篇目做一分析整合。如何来进行分析整合呢?我们可以借鉴王荣生先生提出的选文类型来对教学篇目进行归类。王荣生先生根据他对中外语文教材的比较和研究,将教材选文鉴别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按照这四种选文类型的不同功能,合理安排阅读与写作教学。

“定篇”类选文是经典,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厚的文化思想与民族精神。所以教这类文章,要注重向学生展示作者深刻的思想、复杂真挚的感情、敏锐的洞察力等等。目的在于感染学生,升华其思想感情,丰富其人生体验。学生作文往往空洞、肤浅、直白、幼稚,流于形式。深层原因就在于思想、情感不丰富,认识不深刻。而“定篇”类文章的教学能弥补学生思想情感上的缺失。所以,与“定篇”类阅读教学相应的作文教学,就不应该只注重写作技巧等等技术方法性的指导,而应注重学生在思想感情方面的提升。所以,与之相应的作文训练最好是“读后感”式的,可以是直接的读后感,也可以是引申材料的牵引。总之,此类训练不求注重写写作技法,而只看重学生阐发感悟、表达启发。

“例文”和“样本”类的文章在词句、词法、章法、句法等方面具有典型性。所以教授此类文章,便要使学生在写作技巧上获得收益。此时的作文教学应注重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技法,并能灵活运用。首先通过鉴赏让学生感受到此类文章的精美之处,进而分析作者所采用的高超技法,最后加以借鉴模仿,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从而掌握一些优秀的表达技巧。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写作技法的训练体系,使写作技巧训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此类训练最好放在课堂上进行,以片断作文的形式呈现,做到现学现用。

“用件”类文章往往能够提供语文知识、引起议题、提供资料等,其实质是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对于这类文章,教学中可以和写作教学的素材积累结合起来。教授这些文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梳理文章中的知识,或文章中体现的可形成议题的观点等等。在课堂教学中,侧重于帮助学生训练提炼信息、引发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写作教学方面,由于这类教学以学生积累素材为主,所以写作环节可放在课下让学生完成,或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写出提纲、思路,在课下再将提纲丰富完整。整合素材时,可以分成思想素材(名言警句之类)和事例素材;还可以对事例素材细化:古代事例、现代事例、中国事例、外国事例,或教育领域的、政治领域的、经济领域的、体育领域的,或正面的、反面的等。这样的分类整合,等于是对已有素材的刷新和二次记忆,再进行相关话题的写作时则更能娴熟地驾驭和运用。久而久之,素材积累多了,写作时就有话可说,不空洞、不泛泛了。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应该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在阅读教学中,将人格的塑造、情感的培养、技法的训练与素材积累贯穿其中,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使学生表达方式更丰富、写作思维更活跃,写作素材更充实。从而,优化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使读与写达到双赢。当然,在阅读写作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习、写作能力不同的学生,在阅读要求和写作要求上,尤其是写作要求上要讲究层次性。这样才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读写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依据文本体式优化读写教学 篇4

因为将写作教学与阅读鉴赏结合起来, 要考虑到时间分配问题, 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毕竟一堂课只有40分钟, 只能有一个侧重点。这些要灵活处理, 决定于写作与阅读教学双方的内容及特点。为了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更好地结合, 达到读写相长, 教师在拿到教材之后, 一定要先将教材中的篇目做一分析整合。如何来进行分析整合呢?我们可以借鉴王荣生先生提出的选文类型来对教学篇目进行归类。王荣生先生根据他对中外语文教材的比较和研究, 将教材选文鉴别出四种类型, 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按照这四种选文类型的不同功能, 合理安排阅读与写作教学。

“定篇”类选文是经典, 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 承载着丰厚的文化思想与民族精神。所以教这类文章, 要注重向学生展示作者深刻的思想、复杂真挚的感情、敏锐的洞察力等等。目的在于感染学生, 升华其思想感情, 丰富其人生体验。学生作文往往空洞、肤浅、直白、幼稚, 流于形式。深层原因就在于思想、情感不丰富, 认识不深刻。而“定篇”类文章的教学能弥补学生思想情感上的缺失。所以, 与“定篇”类阅读教学相应的作文教学, 就不应该只注重写作技巧等等技术方法性的指导, 而应注重学生在思想感情方面的提升。所以, 与之相应的作文训练最好是“读后感”式的, 可以是直接的读后感, 也可以是引申材料的牵引。总之, 此类训练不求注重写写作技法, 而只看重学生阐发感悟、表达启发。

“例文”和“样本”类的文章在词句、词法、章法、句法等方面具有典型性。所以教授此类文章, 便要使学生在写作技巧上获得收益。此时的作文教学应注重技巧的指导, 让学生掌握技法, 并能灵活运用。首先通过鉴赏让学生感受到此类文章的精美之处, 进而分析作者所采用的高超技法, 最后加以借鉴模仿, 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从而掌握一些优秀的表达技巧。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写作技法的训练体系, 使写作技巧训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此类训练最好放在课堂上进行, 以片断作文的形式呈现, 做到现学现用。

“用件”类文章往往能够提供语文知识、引起议题、提供资料等, 其实质是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对于这类文章, 教学中可以和写作教学的素材积累结合起来。教授这些文章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梳理文章中的知识, 或文章中体现的可形成议题的观点等等。在课堂教学中, 侧重于帮助学生训练提炼信息、引发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写作教学方面, 由于这类教学以学生积累素材为主, 所以写作环节可放在课下让学生完成, 或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写出提纲、思路, 在课下再将提纲丰富完整。整合素材时, 可以分成思想素材 (名言警句之类) 和事例素材;还可以对事例素材细化:古代事例、现代事例、中国事例、外国事例, 或教育领域的、政治领域的、经济领域的、体育领域的, 或正面的、反面的等。这样的分类整合, 等于是对已有素材的刷新和二次记忆, 再进行相关话题的写作时则更能娴熟地驾驭和运用。久而久之, 素材积累多了, 写作时就有话可说, 不空洞、不泛泛了。

优化文本教学 铺就作文之路 篇5

一、帮助学生积累运用文本中的名言警句,直接增色作文

首先要给学生灌输思想,让他们知道教材中的唐诗宋词、文言名篇、名人名言好多可以直接用于作文。特别是那些名言警句,都是思想的精华,最好的写作材料。历年高考的高分作文很多都是成功引用名言警句的典范。然后在学生积累的基础上帮他们梳理具体用法。比如:

1.用在题目中。“众里寻他千百度”——可以指某种难得的品质,“横看成岭侧成峰”——指事物的两面性,“近朱者不赤、近墨者不黑”——可以写坚守自我的方面,此外还有“道是无晴却有晴”、“业精于勤,荒于嬉”等很多名言警句用在题目中。

2.用在开头。当写以“路”为话题的作文时,指导学生可以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第一个小标题。用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第二个小标题。用鲁迅的“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第三个小标题。这样,三个小标题就起到了提升全文的效果。

3.用在结尾。当写自己读书的感悟和好处时,提示学生可以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作结尾。这样一下就能彰显学生的文化品位,得高分自然就容易了。

二、帮助学生分析整理文本中的特定人事,强化理论依据

很多时候,学生在作文时常常抱怨无话可说,尤其是写议论文的时候,总是绕来绕去,空洞地说理,为了凑够字数,又不得不反复啰唆地说那些本已空洞的道理。其实课本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就是一个无比丰富的资料库。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这样归类:

1.人物类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是品德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代表人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司马迁是忍辱负重、坚强不屈、成就伟业的楷模。“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文天祥是忠贞爱国,勇于牺牲的表率。“活着就有希望”的霍金是在困境、厄运面前不低头,不屈服的典范。

2.事件类

在学习《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记》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事例,为“勇于质疑”“认真审查”等相关话题服务,具体可以这样总结:苏轼敢于对郦道元之说持质疑的态度,不一味相信前人的理论假说,所以才会“夜泊绝壁之下”去探索事情的真象,而我们目见耳闻的东西照例很少,世界浩大,不要用你有限的知识过于肯定或者否定别人,因为我们太渺小了,要知道“离我们最近的是事实,离我们最远的是真相。”因此要想学真知,求至善,我们必须要像苏轼一样做到真正的“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像王安石建议的一样“深思慎取”所有的传闻材料。

当然,有时对于文本中的事例也要引导学生善于改造,做到一材多用。这就好比是大豆,既可以做豆浆,也可以做豆腐,既可以干炒,也可以水煮,就看你怎么运用了。比如讲解《劝学》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为“积累”“专一”“持之以恒”“善于借助外力”等多个话题服务。

潜心文本解读,优化音乐课堂 篇6

一、深度挖掘, 领悟文本本体性

在引导学生欣赏、表现音乐时, 我们要围绕音乐的本体性, 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 充分探寻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作用, 感受音乐的情感内涵。通过对音乐的反复聆听和体验, 深刻领悟到文本的音乐性和审美性, 从而能自信、自然、有感情地表现音乐。

1.探寻文本音乐要素

音乐要素即音乐作品的语言。对一篇音乐作品而言, 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才思及内心活动, 都是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来完成的, 可见音乐的表现离不开音乐要素。只有深入文本, 挖掘乐曲的各要素在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及作用, 才能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如人音版第七册《荡秋千》的教学, 这是一首单二部曲式的歌曲, 每部分由三个乐句组成, 相比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除了首句不同外, 其余两个乐句完全一致。课堂中, 教师可以把六个乐句写在六张卡片上, 一一呈现, 让学生学唱旋律, 通过让学生找乐曲中“双胞胎”这一形象的手段, 来解决旋律进行中的变化重复, 并通过卡片的对比排列, 乐曲的结构也就一目了然了。而对于第二乐句55旋律模进中的音准, 老师用上下来回荡秋千的音乐形象来解决, 这一解读可谓准确、独具匠心,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 我们还应当抓音乐的关键要素。如在欣赏歌曲《小白菜》时, 旋律无疑是第一要素, 正因为逐渐下行旋律线的作用, 才让我们感受到了小白菜内心的痛苦。在欣赏《万马奔腾》时, 节奏无疑是第一要素, 因为正是马蹄般的后十六节奏的大量应用, 才使音乐成功地塑造出了万马奔腾的壮观景象以及骑兵的飒爽英姿。教学中, 只有深入解读乐曲的音乐要素, 才能探寻作者音乐语言的奥秘, 从而走进文本, 领会作品的音乐性。

2.感受文本情感内涵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最为不同的一点就是, 它是唯一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的学科, 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 能让学生有充分的内心情感体验。如果我们能把握好这一学科特征, 仔细品读文本, 将歌曲中最能打动人的音乐元素传递给学生, 那么音乐教育的本质就得到了体现。

如歌曲《故乡的小路》, 初听这首歌曲只是感觉歌曲好听, 曲调流畅而抒情。再细细品味, 才感觉4/4拍和3/4拍地变拍子, 以及第一乐段的弱拍起音、临时变化音的运用, 都别有蕴意。表达了人们带着思绪万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 勾起了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后半段六度的音程跳进, 演唱形式也从独唱变为合唱, 由衷地抒发了热爱家乡的心情。在“呣”的哼鸣中, 歌曲虽然结束了, 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仿佛“童年多美好”的话语还要向你诉说。

所以, 我们在解读文本时, 应细致品味音乐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 体会其背后所传递的细腻情感。教学中, 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 并亲身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 真实地感受到作品的形象特点, 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性, 继而关注音乐本身。

二、拓展链接, 丰富文本内涵

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表现的艺术形象也各不相同。我们只有将文本放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 设身处地地深入作品, 对所刻画的音乐形象左右推敲, 理解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读出文本的本来面貌和独特意境, 从而更好地体现出音乐学科的人文属性。

1.解读文本风格特点

文本解读就应该深入音乐作品的内部世界, 找到音乐中最有特点的、最具有风格和表现力的审美点进行品味, 领悟音乐所营造的情感世界, 使学生对美的印象更清晰、更具体、更深刻, 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和情感的升华。

《打虎上山》是五年级音乐课中的欣赏内容 , 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主要唱段之一。它采用了管弦乐队伴奏, 音色丰富, 气势恢弘。音乐首先以舒展而宽广的曲调描绘了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 表现了杨子荣挥鞭疾驰在莽莽雪原的情景。接着唱段转入“二黄导板”, 在乐队的伴奏下, 主人公以高亢嘹亮的声调, 唱出了气冲霄汉的战斗豪情。这个唱段的中段, 音乐趋于规整, 以中板速度道出了杨子荣“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 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的坚定决心。唱段最后为西皮快板, 1/4拍, 音乐转为急速, 气氛紧张热烈, 具有战斗性, 生动有力地表现出杨子荣“捣匪巢定叫它地覆天翻”的英雄气概。

我们常常会想:通过对音乐文本的细读, 要传递给学生的音乐内涵究竟是什么? 从以上的文本解读中不难理解, 那就是对音乐作品独有的特点与风格的把握, 它是作品内在思想的重要体现, 也是最能让学生生动体会和感受音乐的主要方面。

2.解读文本文化差异

音乐不仅和文化相关, 还和历史、地理、民俗、地方文化等多种艺术门类息息相通, 其中不同的音乐文化背景最能体现多元教学理念的精髓。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文化的具体呈现形式, 它必然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也正是这个原因, 所以才有不同风格、多姿多彩的音乐。国家与国家之间亦是如此, 就连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音乐也会有强烈的背景差异。

如人音版第十一册《茉莉花》的欣赏。就民歌来说, 江苏民歌《茉莉花》具有小调体裁, 歌曲婉转流畅, 给人以抒情秀美之感, 歌词细腻含蓄的表达方式, 使歌曲更具江南风格色彩;河北南皮民歌《茉莉花》, 它的旋律跳进增多, 并趋于刚直和干脆, 显现出北方爽朗和明快的音乐风格特点;辽宁海城民歌《茉莉花》显出东北人开朗的性格和音乐风格特点, 旋律进行中的大跳明显增多, 就连衬词的处理, 也显出东北二人转的特点来。还有山西、陕西、四川等许多地方都有以茉莉花为题的民歌, 所表现的内容、歌词大体相近, 但旋律有各自的地方特点。

《茉莉花》在各地“入乡随俗”, 正体现了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对音乐作品的影响。理解文化背景的差异性, 可以引导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解读作品的人文属性, 从而更好地理解、尊重和接受音乐的多元化和多元化的音乐。

3.解读文本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它是一个音乐作品的隐形要素, 虽不如音乐要素那么直接地影响音乐表现, 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深入了解作品的背景及创作者的意图, 从而能更好地把握作品。对于离当代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 只要教师教学方法得当, 同样能受到学生的喜爱。

如人音版第四册歌曲《卖报歌》的教学。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 作曲者聂耳当时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工作, 结识了一个十岁左右卖报的小姑娘———小毛头。小毛头每天清晨就要去报馆排队等派报, 晚上卖报到深夜, 卖不完会影响一家人的生计。小毛头的遭遇, 给聂耳以深刻印象, 于是就以她为原型, 写成了《卖报歌》。1934年, 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在上海公演时, 聂耳还特地请小毛头本人扮演剧中的报童, 在舞台上首次公开演唱作为插曲的《卖报歌》, 从此《卖报歌》传遍全国, 久唱不衰。课堂上通过这样的解读, 可以为孩子们深层次地演绎歌曲作好铺垫。

几乎每一篇音乐作品背后都会有一段故事, 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 就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欣赏肖邦的《小狗圆舞曲》时, 介绍肖邦创作这首圆舞曲的故事;在欣赏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时, 介绍他以这首作品在参加俄国音乐家齐尔品中国风音乐作品征集大赛中一举夺魁的背景;在欣赏《摇篮曲》时, 介绍《诞生在菜单上的世界名曲》的故事……这些生动有趣的音乐故事一定会深深地吸引学生, 从而饶有兴致地跟着老师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三、个性异构, 创新文本实施

针对不同文本, 我们应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促进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对话, 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悟。以丰富的想象力、开放性的思维来陈述自己的观点, 从而提高审美体验, 完善个体情感, 塑造学生个性, 增强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与动力, 让学生的心灵自由绽放。

1.提取文本中的独特性

每一件音乐作品都有它的独到之处, 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教给孩子们哪些音乐知识和技能? 是记住这首作品, 还是掌握结构? 是认识乐器感受音色, 还是体验变化? 是了解节奏特点, 还是感受旋律走向? 等等。一节课中这些内容不可能都涉及, 是应该有侧重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活动, 帮助学生找到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 并加以细细品味, 从而更好地去了解、感受音乐。

如教学歌曲《雨中》时, 课堂上教师抓住“雨中”这一音乐情境, 提取了歌曲中近似于雨声的乐句及片段:将八分音符的密集进行连接成“轻快的小雨”;对部分二声部旋律的重新编排, 使其高低声部形成错落的起伏感, 同时抓住延长音的特点, 呈现了“连绵不断的小雨”;最后将尾声处的三次重复做渐弱处理, 让学生感受“渐渐停了的雨”的音乐线条。由此, “雨中三部曲”便应运而生。在情境的引导之下, 学生尝试着运用音质的变化、强弱的对比、和声的配合和气息的控制来表现不同的“雨声”, 通过模拟情境, 很快进入深层次的歌唱体验。

教师创造性地提取文本材料中的音乐要素, 让学生聆听雨、想象雨, 感知不同的雨声, 引导学生进行歌唱实践。教师将自己对歌曲的独特分析和见解与对文本的深度把握相融合, 使歌曲的意境得到了富有创意的呈现, 也让学生的歌唱体验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2.对文本进行主题性整合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需要, 通过提炼、拓展、综合, 围绕一个主题, 有机综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各乐曲之间的联系, 需要我们通过对音乐本体的深度挖掘, 建立起实质性的链接, 从而优化教学。

如一年级下册《游戏》这一课, 可以将歌曲《火车开啦》和管弦乐《火车波尔卡》放在一起进行整合。这两个教学内容, 无论是情境语言衔接, 还是内在教学内容链接, 都体现了整合的宗旨。“小朋友们, 开火车除了能用歌声模仿情景外, 还可以用器乐来表现游戏呢! 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的是什么? ”几句话, 简洁而巧妙地将唱歌教学转为欣赏教学, 并给孩子们发挥想象力提供了依据。这节课中, 无论是歌曲还是乐曲的学习, 都紧紧围绕着本课的主题“游戏”进行, “游戏”作为一条线贯穿始终, 也为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等提供了很好的依据。纵观本课, 两个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说是合理、高效的, 因为是同一主题, 学生很好理解, 短短40分钟, 歌曲和乐曲浑然一体地呈现了出来。

除此之外, 还可以进行同一内容表现形式作品的整合, 如《阿细跳月》中, 我们可以搜集管弦乐、打击乐、歌唱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教学。相同体裁不同风格作品的整合, 如教学“进行曲”时, 以《欢迎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等乐曲进行教学整合, 这不但能开阔视听领域, 而且在不同乐曲的接触中提高欣赏兴趣。但是, 不管哪一种整合, 建立起内在联系, 这是最重要的。

3.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设计

针对同一文本, 不同老师有不同的设计方法,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教学中, 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特点, 从不同的维度切入,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音乐进行个性化地解读并展开教学。

在一次校本教研中, 我校三位老师对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进行了同课异构。

教师一: (1) 借助图谱, 挖掘情感,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 改变拍子, 拓展情感。教师弹奏改编成三拍子的歌曲, 学生边晃身体边哼唱, 感受和体验歌曲不同的音乐形象。 (3) 添加尾声, 深化情感。用渐弱重复最后一句, 感受小宝宝渐入梦乡的情境。 (4) 综合表现, 升华情感。师生合作, 用歌声来表现妈妈唱歌———天上月亮、星星跳圆舞曲———小宝宝渐入梦乡的故事。

教师二: (1) 感受小宝宝各种睡觉的形象。听琴演唱歌曲, 并随音乐模仿妈妈哄小宝宝睡觉的动作。 (2) 情境表演“小宝宝睡着了”。师生一起表演妈妈哄宝宝睡觉的情景剧。 教师表演妈妈, 部分学生表演小宝宝, 其余学生表演月亮及星星闪烁的各种造型。

教师三: (1) 用竖笛为歌曲伴奏。要求声音轻柔, 并引导学生给歌曲加引子和尾声, 再演唱全曲。 (2) 唱奏结合, 演绎歌曲。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 一组唱歌, 一组吹奏伴奏, 一组吹奏旋律。 (3) 综合展示, 升华情感。学生认领任务 (引子和尾声、旋律、伴奏、歌手) 并进行综合性表演。

上述课堂教学中, 上课的老师可谓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课堂上, 老师们充分挖掘文本中可拓展的内容, 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专长, 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课堂。不但授课教师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 听课老师也可以在这样多维度的课堂设计中, 找到自己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依托文本 优化阅读教学设计 篇7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 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即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主要手段, 而阅读教学又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从目前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 教师往往忽视了文本本身, 阅读课的设计演变成了机械的练习或活动, 有时教师只是针对文本中的语言知识点设置练习, 忽略了对文本内容深层的挖掘、探究和延伸。这种忽视文本和缺乏对文本解读的阅读教学激不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影响了阅读课的效果, 更不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

为了改变这种阅读教学现状, 重视文本解读就成为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步骤。新教材《Goofor it》每一单元中的阅读材料包括了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多种题材, 教师要以文本为载体, 充分接触文本内容, 在反复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形成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设计出有效的阅读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对文本的理解, 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解决的策略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环节:读前活动、读中活动、读后活动。教师要认识到阅读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按某个特定进行, 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循序渐进地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上的阅读教学过程, 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技能的水平。下面以《Go for it》八下Unit5 Section A3a为例, 谈谈笔者基于文本解读的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些探索。

1. 读前活动。

教师要创设具体语境, 利用文本积极开展词汇教学。根据新课程的理念, 教师在阅读课的词汇教学时, 最好把词汇的认知放到与文本相关的具体语言的环境中进行, 要做到自然到位, 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从而为后面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Go for it》八下Unit5 Section A3a的阅读部分讲的是美国亚拉巴马州遭风暴袭击后人们互相帮助的故事, 学生对自然灾害还是有些了解。首先, 笔者根据阅读文本的特点选择相关的图片 (我们学校的一次大风大雨后树木刮倒的一些图片) 给学生看, 引出fallen trees、broken windows, 接下来, 再引出嵊州遭台风“凤凰”袭击的视频, 自然引出词汇report、area、strong wind、no light, 再次呈现视频中的相关图片, 教会学生生词beat、against、die down、rise等。笔者以这次台风为主线, 做到自然而然地呈现词汇, 并将教学中的词汇串联起来, 使学生在文本的情景中感知这些生词, 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词汇的用法, 为下一步熟悉文本作准备。

2. 读中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 教师可采用略读、查读和研读对文本进行多次阅读。我们的目标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获取和提炼文本信息的能力以及进行策略上的指导和培养, 还要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的语言现象, 包括语法、句型、表达法和习惯用法等, 同时还要了解和学习不同文本的框架结构及掌握相关的连接词等。 (1) 巧用课文的插图和标题, 预测文本的发展。阅读是学生学习新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课文的插图、标题往往就蕴含了大量的信息, 我们是否利用课文的插图和标题来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呢?是否可以借助它们来进一步感知文本的内容呢?①插图预测法。在导入本课后, 笔者出示了本课的图片, 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讨论:“How was the weather in the picture?Why did the buildings fall down?”通过图片, 让学生带着心中的疑问去快速浏览阅读文本, 以最快的速度获取信息, 可以培养他们预测的习惯和略读策略的形成。②标题预测法。笔者将课文标题写在黑板上:“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 并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让学生先进行预测, 并随情节展开略读。What will a storm bring to us?How can a storm bring people closer?Where may this article be from?预测, 让学生带着疑惑和自己的想象去阅读, 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因为有自己的预测答案, 对设置的问题会努力去找寻是否符合自己的推理, 在任务的驱动下不知不觉中对文本进行了有的放矢的阅读。因此, 教师要利用相关的文本信息, 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运用合理的阅读策略去捕捉有效的信息, 从而对文本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2) 重视文体, 梳理篇章的结构。不少研究证明:重视篇章文本的教学或训练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显著效果。每一个篇章都有其自己的文本特点, 如本课是记叙文, 它以事件storm为线索, 贯穿全文。首先, 笔者指导学生划分好段落, 接着让学生快速地阅读来查读文中的主人公分别干了什么。由于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了解的篇章的结构, 学生在阅读中做到了有的放矢, 思路清晰, 阅读起来自然就会信心大增。这为学生以后快速阅读这类文章做好了准备, 也为下一步文本的复述和课外阅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关注语言知识点, 品味阅读文本的内涵。阅读篇章中有丰富的语言知识, 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用于表达常见话题和功能等, 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中不乏有优美的词汇和句子,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用词的精确达意来领悟英语语言的妙处, 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如文中的“...the rain began to beat heavily against the window”, 对beat这个动词, 为何不用come、go等其他动词, 因为它传递的意思是“敲、打”, 通过这种拟人手法, 在我们脑海中会呈现暴风雨肆虐的画面, 正确而又传神。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想象等感知活动, 来增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

语言还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阅读时能通过外在的文字信息, 理解和体会内在的思想和深刻含义, 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升。如文中“...it was hard to have fun...”是动词不等式的用法, 从词hard中, 我们不难体会到主人公在面对暴风雨时的感受。还有最后一句“Although the storm broke many things apart, it brought families and neighbors closer together.”这是让步状语从句。本句是篇章的中心句, 是最体现文章精神的句子, 它传递着人类在灾难面前互帮互助的精神, 具有极强的语言表现力。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从表层的文字理解走进深层的思想感悟,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3. 读后活动。

在对课文进行梳理后,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文本再解读。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 (1) 复述文本, 加深对篇章的理解。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地使用语言功能。为了让学生对篇章有更深地理解和巩固, 可采用词汇串联故事的方法。笔者用呈现过的表格, 相关的词汇, 如put...over, while, make sure, help sb do sth, make dinner, hard, die down等, 先要求学生口头复述课文, 时态用过去进行时和过去时表示。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 注意检查学生的发音、时态、语态和词汇的运用情况, 课后再让学生进行书面复述, 并作为相应的课外作业。 (2) 延伸文本, 开展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 学生可以接触大量的、有用的词汇, 同时可将词汇、句子和篇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笔者采用【阅读文本】[2012年浙江丽水市中考英语试题]。本篇主要讲的是回顾小时候“burnt bread”事件, 由此引出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本阅读篇章很明显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段落, 篇章结构为总—分—总。对其中的第2~4自然段, 设计相关的练习让学生来梳理文本的内容细节。最后笔者让学生找出中心句:Be kind to those around you and a happy life will surely be yours.通过这样的课外训练, 努力培养学生理解文本和分析文本, 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结语

常言道,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教师应该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 去选择合适的解读方式, 同时要从学生的主体出发,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引领学生去理解文本、分析文本和感悟文本。教师只有立足文本, 设计出相应的阅读教学活动, 才能实现从文本解读到阅读教学目标的转化, 实现文本解读的教学价值,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从分析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出发, 以教材阅读为例论述了解读文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以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技能,解读,文本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2011)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晓娟.如何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实效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 (3) .

[3]孙英英.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教学词汇[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9, (9) .

优化文本 篇8

1. 丰富文本语言内容,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知识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对具有跨文化语言现象予以特别注意。这是因为这些跨文化语言中往往包含着一定的深刻含义,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语言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丰富文本语言内容,让学生有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教学中,丰富文本语言内容,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知识,主要有如下的方法:(1)注重模块和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和认识文本学习内容,如《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8B中共有两个模块,分别是:Travel in time and space,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在每一个模块中又分别有三个单元,都与这些模块内容相一致。(2)丰富学习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如在《牛津初中英语》8B的Unit 3“Online Travel”的“Reading: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补充有关CD-ROM和game等相关资料。(3)注重文本资源的学习拓展延伸,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思维参与文本语言学习,以此来培养他们多元化的语言学习思维,如在《牛津初中英语》的“Reading”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思考: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article?丰富文本语言内容,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

2. 再现文本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文本内容的学习仅是一个例子,更重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能够有所发现和提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也就是说,在新课程英语教学中,再现文本学习内容,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起到深化的作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我认为,再现文本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首先,应该创设与文本相关的学习氛围,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如在《牛津初中英语》8B的“Reading:Time Have Changed”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创设记者采访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情境之中;其次是模仿文本中的学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这些语境进行综合表达交流。

3. 反思文本探究内容,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

我认为,反思文本探究内容,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是对语言文本资源优化的一种提升,能够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资源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发展创新精神。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通过总结明白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于他们及时地予以矫正;另一方面,能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在教学中,反思文本探究内容,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1)反思文本的理解感悟情况,让学生通过文本探究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理解能力,如在每一次的“Reading A”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就自己的语篇概括能力予以总结反思。(2)反思问题探究过程,要求学生能够从文本的内容本身出发,注重集合任务教学探究问题,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3)反思文本的内化生成情况,即通过运用拓展延伸类的题目,来检查学生的发展创新能力,如在《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4“A Charity Show”的“Reading:A Hos ing a Charity Show”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就文本中的a charity show阐释自己的理解观点,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发展创新精神。

因此,在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优化文本资源,对文本资源不断地丰富拓展,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使用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获取奠定坚实基础。这样的教学话题,更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进行优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2]刘玉萍.利用好课程资源,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2).

[3]钱颖.新课程理念下的《牛津初中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2009,(37).

[4]秦志功.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优化文本 篇9

一、由“文”到“道”的迁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标准》) 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如今的高中生, 直接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效果不理想。可是, 如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自然而然地渗透一些德育内容, 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例如, 在教学《小狗包弟》一课时, 我就“忏悔”这一话题进行知识迁移, 具体包括两点:一是通过了解巴金先生的人生遭际, 感受巴金先生的伟大人格;二是让学生以坦诚之心在纸上写下自己对曾经伤害过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或朋友的忏悔, 并直接交给或寄给他们。有一个学生在那一周的周记中写道:“或许在说出隐藏于心底之事时, 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拷问自己的灵魂之后, 便如释重负, 内心更和谐, 人更真实。其实, 我们已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教学, 既不是干瘪的“文”, 也不是空洞的“道”。

又如, 在教学《陈情表》一课时, 学生感动于李密对祖母的孝情。我说:“我们不能只感动于别人的孝情而忽视了自己的孝情。”此时, 有个学生立刻回应:“我们还不到尽孝的时候, 现在还没有能力尽孝。”这在全班引起很大争议。于是, 我让学生课后去搜集那些发生在年轻人 (“80后”和“90后”) 身上的、感人的尽孝故事。经过一番准备, 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尽孝故事:有坚持用课余时间替清洁工母亲扫街的大学生, 还有用爱心挑起家庭重担的青年教师……这样, 教师不必多言, 学生自然明了。

二、由一篇到多篇的迁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具备知识汇总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滕王阁序》一课时,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设计了一个问题: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滕王阁?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据此, 我进行延伸, 设计了一个新问题:说说作者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写滕王阁的美景?由于这个问题有些难度, 所以我进行一些提示:“无论远近结合、动静结合, 还是虚实结合, 既要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例子, 又要从已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相应的例子。”由于学生对“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较熟悉, 所以迅速从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中找出具体的例子, 也能从其他已学过的课文中找到具体的例子 (例如,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杜甫的《登高》等) 。由于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略感陌生, 所以没能迅速找出。不过, 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并非实写, 然后展开同类知识的迁移。原来,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柳永的《雨霖铃》和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等也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样, 既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又扩大课堂的容量, 还温故而知新。

三、由理解到运用的迁移

《标准》中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 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 提供有利条件, 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 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 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要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就要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 在知识的运用中进行比较。例如, 《咬文嚼字》一文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文字变了, 意味就变了;文字变了, 意境也变了。我想, 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个观点。不过, 学生的接受和理解也许并不深刻。所以, 我要求学生运用这个观点从自己熟悉的文章中找一些例子推敲和品味。这样的知识迁移不仅把僵化的知识变成鲜活的知识, 更让学生获得真正的、个性化的解读。

四、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

语文是涉及面很广的学科, 因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只要对教学有利, 就不妨把知识从课内向课外迁移, 这样, 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 有兴趣的学生可选择阅读《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 对阅读《红楼梦》兴趣不大的学生, 教师可为他们讲解《红楼梦》的精彩片段 (例如, “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等) ,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和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 虽然内容不同、风格不同以及演讲的场合不同, 但都是演讲辞中的佳作。因此, 在教学演讲辞单元时, 教师会有意识地迁移到演讲辞的写法, 既培养学生对演讲的兴趣, 又全面提高学生演讲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 教师不妨给学生看几段著名演讲的视频。例如, 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视频。在看视频的过程中, 教师可要求学生从演讲者的神态、体态、情感和语速等方面更全面、感性地了解演讲。同时, 教师可组织班级或年级组的演讲比赛, 通过让学生自己写演讲稿、参与演讲比赛, 使更多学生进行演讲实践。这样, 高中语文教学就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

五、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

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意义。因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随时做好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例如, 荀子的《劝学》是一篇经典的议论文, 它在一个中心论点下分设三个分论点的结构特点与高中生常见的“五三四” (即“五段”的结构安排, 三个分论点, 每个分论点都经过四个环节, 最终完成论证过程) 的结构不谋而合。据此, 教师可再选择两篇同类结构的范文让学生比较和借鉴, 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另外,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从不同角度思考, 为不同主题服务, 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巧妙利用教材进行知识迁移练习。例如:《逍遥游》可为“生命”“追求”“矛盾”及“名与利”等主题服务;《陈情表》适用于“智慧”“选择”“清醒”“进与退”及“美德”等主题。只有更好地利用教材中的写作素材, 才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文。

优化文本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

阅读是听、说、读、写各项学习内容的根本,没有阅读就无法积累写作素材,也难以提升听、说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囫囵吞枣式阅读,只会让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得不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对精读、重点课文有效分解、品读与深入理解,认识其中的用词达意和主旨内涵,并学会其中巧妙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如此才能提高有效的阅读教学,同时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

一、反复朗读吟诵,读出文本韵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吟诵是领悟文本真知的最基础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学生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阶段,语文阅读教学首先需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吟诵,来达到积累词汇、理解句子内涵的目的。朗读吟诵是细读文本的第一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教给方法、掌握技巧,实现有感情读、有节奏读、分角色读等目标。语文朗读吟诵中,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意味,需要选择不同形式的朗读策略,以提升朗读效果。

如,《台湾的蝴蝶谷》是一篇色彩斑斓的写景美文,文章为了描写蝴蝶谷的美,用了很多成语来形容蝴蝶的美。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和领悟这些成语还有点困难,这体现了小学语文加强词汇积累的重要性。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先采取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教师点名个别读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用词美妙及蝴蝶谷的美。在学生不断的尝试与教师的指导后,学生对文本词汇、语句有了一定的了解,继而采取了范读与美读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音频,引导学生欣赏文本,教师再试探着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如此通过层层递进式、多样化方式的朗读,在学生面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蝴蝶谷画面,增加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二、精心揣摩比较,感受阅读快乐

朗读吟诵是理解词汇、了解文本基本内容的基础,也是细读文本的初级阶段。朗读吟诵的最终目标是将文本读通、读顺,理解基本词义,进一步了解句子、段落大意,深化对文本思想的理解和感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精心揣摩比较,在对比中领会独特词语和句子表达特点,通过词汇与句子传递出作者的情感。揣摩比较是一种文本细读的较好策略,它细化到文本的句子与词汇细微之处,通过换一个词、句或是换一种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效果,以此体验文本的精要之处,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如,《黄果树瀑布》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它将瀑布的壮丽、气势、活力描写得惟妙惟肖。为了让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领悟到瀑布的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采取替换词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比较式阅读。文本中谈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瀑布悬挂在岩壁上”“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这些句子中,有“飘”“悬挂”“直泻”精妙的用词,让学生想出词语替换这三个词,对比欣赏不同的用词效果。学生设想出“传”“挂”“奔腾”等词语,发现“传”不如“飘”轻渺,“挂”不如“悬”挂有气势,“奔腾”显得有些杂乱。还是原文中的词汇用得精确。通过对比揣摩,引导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独到品味感悟,实现深入理解

领悟了优秀文本的用词、用句精妙以后,为了深入理解文本主旨和文章内涵,从更深处品读和体味文章思想,细读文本的较深层次阶段。这一阶段需要运用科学的品读策略,品即为通过咬文嚼字,再品味关键词句,之后细化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情感韵味。品读由词汇、语句入手,以对词句的揣摩为基础,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依托,展开对文章主旨和内涵的细化分析,即能读出独特感受,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如,《最后的姿势》一文将舍己为人的谭老师跃然纸上。文章中并没有用很直接的话语来表现谭老师的伟大、奉献和无私,而是通过很简单、朴实的过程描写,让平凡人物的伟大精神表现了出来。教师可以提炼出关键词句,让学生品味感悟。有“拉、撑、护”,“张开”等词语,学生从这些词语中,读出了谭老师本质上的舍己为人、保护学生的精神。在危难面前没有思考时间的时候,谭老师正是在无意识下做出保护学生、牺牲自己的决定,这就是最伟大的。通过品味感悟,学生理解了其中的内涵与主旨,读到了谭老师的伟大,也让无私奉献在脑海中深深扎下了根。

总之,阅读教学的质量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通过精心挑选出重要的篇章段落,将文本细读,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内涵主旨的掌握,以此从中吸取精华。今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践行以生为本,找准文本细读的素材,科学实施细读文本阅读方案,以此在细读文本下提升阅读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优化文本 篇1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自然语言处理已经成为计算机软件研究领域一类核心部分[1]。而在其中, 自动文摘系统又是一个有着极度重要性的关键课题, 长期以来一直属于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自动文摘系统通过在原始文档中选择一个核心语句子集来生成文本的摘要。这与文章内容的抽象总结, 即通过重新理解表达文本信息形成鲜明对比[2]。虽然由人们思维活动产生的摘要通常不是原文提取 (挖掘) 性质的, 但是现今研究的大多数自动摘要是属于原文提取性质的。与自动抽象摘要相比, 纯粹挖掘摘要通常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

本文分析了基于自动摘要的典型过程的基础上, 设计了针对词汇中心地位的三个新判断参数, 即角度、基于阈值的LexRank和连续的LexRank, 上述思路的根源是从社交网络中的“声望”概念得到的启发。本文根据文档群集关系生成了相对应的相似度图形化表述。其中, 顶点表示语句;边缘被界定为各组语句之间的相似性。这种表示形式使得原本定义在图上的启发式扫描得以使用[3]。

最后, 本文将新方法与现存其他算法进行了对比, 应用基于特征的泛型摘要工具包, 即MEAD方法。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新方法相较参照算法能够获取更好的文本提取效果。本文所采用的实验数据均来源于DUC数据库 (年份:2010-2011) , 该数据库是全球公认的自动摘要系统权威数据库。

1 文本自动摘要分析

文本自动摘要的生成就是文本提取器的输出, 是通过剪切、粘贴, 或压缩等处理, 以产生一个抽象文本。SUMMONS是一个典型的多文本提取器, 从多个信息源获取并组合信息, 然后将此信息传递给语言生成组件, 以形成最终摘要[4]。

挖掘性文摘系统的早期研究是基于语句的简单启发式特征。如其在文本中的位置, 它们包含的词的重要性, 或者语句中一些关键短语的总体频率。一种常用于评估一个语句中的单词重要性的方法是逆文档的出现频率或IDF值, 可由下式计算:

其中:N表示在集合中文件的总数;ni表示其中包含有单词i的文档数。

例如, 存在一些可能发生在几乎每个文档中的单词 (如“a”和“the”) , 其对应的IDF值接近于零, 同理可知, 稀有单词 (例如医学术语, 专有名词) 通常具有较高的IDF值。

现存研究还有通过使用同义词的词或照应解析来分析语句之间或话语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还试图将机器学习整合到自动摘要生成过程中, 因为越来越多的特征需要引出, 同时越来越多的训练数据是可用的。

2 基于连续LexRank的自动文本摘要优化算法

2.1 LexRank算法

自动文摘是通过选取原始文本中一组最重要的句子实现的。这里如何定量地评定语句的重要度 (本文中称为权重) 成为文摘选取的关键。密歇根大学的Gunes Erkan和Dragomir R Radev提出的LexRank算法是一种在语句的图形表示下计算语句权重的方法, 他们认为如果一个语句与很多其他语句相似, 那么这个语句就是比较重要的[5]。

首先把给定的文档分句, 并计算语句之间的相似度, 如果两个语句之间的类似度大于给定的阈值, 就认为这两个语句语义相关并将它们连接起来。按照这种方法, 可以得到一个无向图G (S, E) , 图中的每个节点s对应一个语句, 而边 (si, sj) 表示语句si与sj是相关的。节点s的度d是与s相连的边的数目, 反映了其所对应语句所包含信息的重要程度:d越大, 则对应语句所关联的语句数目越多, 那么这个句子所包含的信息越重要;反之亦成立。另一方面, 如果一个节点的度比较大, 那么与之相关联的语句也相应地比较重要。这样通过计算语句间的类似度构建图G, 然后根据语句间的连接迭代计算语句所包含的信息量, 再从中选取包含信息量最多的一组语句作为文摘[6]。

2.1 文本群集处理

文本群集可通过一个余弦相似度矩阵来描述, 其中, 矩阵中的每个条目是相应的语句对之间的相似度。图1所示为DUC2011年的一组数据子集及相应的余弦相似矩阵。语句编号格式为:d Xs Y, 表示在文本X中的语句Y。图1中所示的矩阵也可以描述为一个加权图, 其中每条边语句对之间的相似度, 如图2所示。在本文中, 我们将针对基于余弦相似度矩阵的语句中心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其对应的图像化描述进行详细分析与探讨, 一起实现效率的优化。

2.3 特征向量中心性与LexRank优化

如现存研究所述, 在计算程度中心时, 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每个边当作是一个候选, 决定每个节点的中心值, 这是完全平等的方法, 包含了假设每个候选的重要性是完全一样的。然而, 在众多种社会网络关系中, 并不是所有关系都被视为一样重要的;这个一个人的“声望”并不仅仅是去看他有多少朋友, 而且还要去看他朋友是谁。

同样的想法可以应用于挖掘性的自动摘要过程。程度中心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 存在一种情况, 即那些不需要考虑的语句互相投票并提高其核心地位, 这将会对生成摘要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考虑带噪声的群集, 其中所有文档都相互关联, 只有其中之一是关于一个稍有不同的主题。很明显, 本文不会希望得到任何不相关的语句包含在该群集的泛型摘要中。但是, 假定无关的文档中包含一些语句是非常重要的, 则只考虑该文档中的候选语句。

这些语句会人工地获得高分, 基于一组特定的语句集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可通过限制候选语句的来源, 并考虑将候选节点的中心度也纳入在加权图中。本文设计一个简单的公式, 思路在于考虑每个节点的中心度值, 并且将该值发至其相邻节点, 该公式可描述如下:

其中:p (u) 表示节点u的中心度;adj[u]表示u的相邻节点集;deg (v) 表示节点v的程度。也可将上式转换为矩阵符号形式, 可描述如下:

其中:矩阵B来源于相似度图的邻接矩阵, 通过执行每个元素除以对应行总和获得, 即:

注:行总和等于相应节点的程度。由于每个语句是至少类似其自身, 所以该行的求和值均不为零。式 (3) 所示表示矩阵B对应特征值为1的左特征向量pT。为了保证这种特征向量存在并且被唯一地标识和计算, 本文需要一些数学理论的支持。

设一个随机矩阵X, 是马尔可夫链对应的转换矩阵。随机矩阵内的元素X (i, j) 指定了由状态i至状态j在相应的马尔可夫链的过渡概率。根据概率论公理, 随机矩阵中的所有行都应增加至1。Xn (i, j) 表示由状态i至状态j在n次转换的概率。若满足如下条件, 则马尔可夫链随机矩阵将汇聚到一个固定分布。

其中, 1= (1, 1, …, 1) ;向量r表示调用的马尔可夫链的平稳分布。随机游走的概念, 可以用来理解该平稳分布。r的每个元素提供了渐近概率。

马尔可夫链是不能缩减的 (如果任何一个状态是可以从另一个状态转换来的话) , 即对于所有i, j则存在n, 使得Xn (i, j) ≠0。

马尔可夫链是非周期性的, 若对于任一i, 存在gcd{n∶Xn (i, i) >0}=1。根据贝隆-弗罗宾尼斯定理, 不能缩减和非周期性的马尔可夫链必将聚合到一个独特的平稳分布。如果马尔可夫链具有可还原或周期性的组件, 随机游走因此被困住, 而且从没有拜访过其他部分的图。

式 (3) 中所示相似度矩阵B满足随机矩阵属性, 本文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马尔可夫链。中心度向量p对应于B的平稳分布。不过, 我们需要确保相似矩阵总是不可缩减和非周期。为了解决此问题, 学者佩奇建议保留一些低概率的节点可以跳转到图中的任何节点。通过这种方式随机游走可以逃避周期性或已断开连接的组件, 使得图形实现不可缩减与非周期性。如果分配一个标准机率为了让它可以跳到任何节点, 本文在式 (2) 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处理, 表示为PageRank, 具体可描述为:

其中:N表示在图中的节点总数;d表示阻尼系数, 通常选择区间为[0.1, 0.2]。式 (6) 可转换为矩阵形式:

其中:U表示那里的所有元素都等于1/N的方阵。转型期内核[d U+ (1-d) B]是生成的马尔可夫链两个内核U和B的混合物。该马尔可夫链上的随机游走选择当前状态的一个邻近状态的概率为1-d, 或跳转到任何在图中的状态, 包括其自身状态, 概率为d。PageRank公式首先被用来计算Web页面的声誉, 并且知道现在仍然是谷歌搜索引擎背后的基本机制。

综合马尔可夫链的收敛性, 本文设计一种简单的迭代算法, 称为能量算法, 以计算平稳分布。该算法始于均匀分布。在每次迭代中, 特征向量都会更新一次, 通过与随机矩阵转置相乘。由于马尔可夫链是不可缩减和非周期性的, 该算法必然可以获得终止。算法描述如下:

与原来的PageRank方法不同, 语句的相似度图是连通的, 因为余弦的相似性是对称的关系。然而, 这并不使平稳分布的计算方法有任何差异。本文称这项新的语句相似度计算方法为优化LexRank。下述算法过程描述了如何计算一组给定的语句对应的LexRank分数。注:程度中心度分数同样被计算了 (程度数组形式) , 作为该算法的附属产品。

表1所示为对应于图2中的LexRank得分 (阻尼系数设置为0.85) 。作为比对参照, 每个语句的质心分数是也在表中所示。所有的数字都经过归一化处理, 这样的最高排名的语句获取分数为1。由表中数据明显可知, 从阈值选择会影响一些语句的LexRank排名。

由表1可知, d4s1是基于0.1和0.2的阈值的核心语句。

2.4 基于连续LexRank的优化算法

前面所建立的以计算程度中心和LexRank内容的相似度图并未加权, 这是由于本文使用相应阈值的余弦矩阵执行了二进制离散化处理。对于所有的离散化处理过程, 这意味着信息丢失。对LexRank的一个有效改进可以利用相似度链接的强度。如果本文直接采用余弦值来构造相似度图, 将得到密度更高的加权图, 如图2所示。因此, 本文规范化相应的转换矩阵的行和, 来构造一个随机矩阵。结果方程是基于加权图的LexRank的优化版本, 如下式所示:

通过上述方式, 在计算语句对应的LexRank同时, 本文将其LexRank值乘上对应链接的权重。权重根据行和实现了规范化, 并将阻尼因子d添加进该方法的收敛性中。

3 仿真实验设计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的算法的执行效果, 进行科学合理的效率评价。在这一节中, 本文描述了数据集、评价指标, 并设计了各类自动摘要系统的相关实验方案, 已进行后续对比分析。

3.1 MEAD文摘工具包

将本文提出的算法嵌入到MEAD自动摘要系统中来执行。MEAD是一种基于采掘性文摘的公开可用的工具箱。虽然默认情况下它是作为一种基于质心的自动摘要系统, 但是可以简单地扩展其特征集以执行任何其他算法。

示例显示出MEAD的三个默认特征 (质心、位置、长度阈值) , 以及本文建立的新指标。示例策略如下所示:

本文的LexRank实现需要余弦相似度阈值, 在该示例中设置为0.2, 作为一个执行参数。特征名称旁边的每个数字显示了该特征的对应权重 (除了长度阈值所示数值9为语句的最少单词数量) 。在该示例中的“重组器”是余弦相似度阈值设置为0.5, 基于单词的MMR重组器。“Enidf”所指的是指定的IDF数据库文件, 这是一个针对英语单词预计算的IDF列表。

3.2 实验方案设计

本文基于官方DUC数据集合, 应用不同的中心度及相似度图计算方法, 设计相关实验方案, 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程度的中心度计算、带阈值的LexRank和连续LexRank, 将上述算法作为单独特征在MEAD中运行。所得数据均进行归一化处理, 使得参数大小极值为1、0。

在所有在运行中, 除了中心度参数之外, 本文选择长度与位置特征作为支持。若长度的截止值设置为9, 则表示所有的语句有少于9字的将被丢弃。在所有运行中位置特征的权重均固定设置为1。除了这两种启发式的特征, 本文均采用独立的算法进行实验, 以便于进行科学合理的对比。本文对于没一个核心特征, 均根据不同的MEAD参数值运行8次, 依据在于对应特征的权重值, 分别设置为:0.5;1.0;1.5;2.0;2.5;3.0;5.0;10.0。

4 结果分析

4.1 基于程度与带阈值的LexRank中心度计算分析

前面已说明了如果设置一个较高的阈值, 则可能会造成几乎所有的相似矩阵的信息丢失。为了验证本文的观点, 我们选取不同的阈值分别运行基于程度和LexRank的中心度算法。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本文试验了4个不同的阈值:0.1;0.2;0.3;0.4。8个不同的数据点显示的每个阈值所对应的是相同特征配置8个不同权重的运行结果。

8个不同的实验的平均值显示为一条水平线。由图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对应于最小的阈值, 0.1, 生成了最佳效果的摘要。这意味着较高的阈值造成的信息丢失能导致ROUGE分数变差。ROUGE分数由于阈值从0.1变为0.2的损失较基于程度的中心度变化更为显著。上述实验展示的阈值影响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本文提出算法本质上是主要适用于挖掘性的摘要领域的。阈值即门槛定得越高, 则必然导致信息量越少, 甚至误导性的相似度图。在极高的阈值点上, 对应图中无法生成边缘, 此种情况下无论是基于程度或者LexRank的算法均无效。

4.2 中心度计算方法对比

如表2所示, 本文实验结果按照不同的数据集, 即DUC-2010-任务2、DUC-2011-任务2、DUC-2011任务4a和DUC-2011-任务4b, 分别展示了相应ROUGE得分。根据结果表所示, 最高分数均被本文提出的优化算法获得。本文提出新方法的所有执行大大优于数据集的所有基线。

5 结语

在学习参考现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加权图的新方法来定义语句的重要性。与现存的较易泛化文档群集中的信息的基于质心及基于程度的算法相比, 本文构建的基于语句的相似度加权图方法具有更好的执行效率与效果。本文比较了三种不同方法用来计算相似度图中的中心度。应用这些方法对挖掘性的自动摘要是高效的。

摘要:以挖掘性的自动摘要 (TS) 为研究对象, 依赖于核心语句这一概念, 在考虑现存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设计一种基于特征向量中心概念及连续LexRank、以图形表示的多文本自动摘要优化模型及算法。在此模型中, 创建了一个基于内语句余弦相似度连接矩阵以实现语句的图形表示形式对应的邻接矩阵。为了验证算法的可行性与效率, 设计了相关实验方案, 并通过与现存算法执行效果进行实时比对。实验结果表明, 提出的带阈值及基于连续LexRank的算法具有较高的效率。

关键词:LexRank,阈值,多文本自动摘要,优化算法,数学模型

参考文献

[1]刘海涛.面向新闻文本的自动摘要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

[2]俞文明.Web中文文本聚类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09.

[3]胡侠, 林晔, 王灿, 等.自动文本摘要技术综述[J].情报杂志, 2010, 29 (8) :144-147.

[4]刘霞.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单文本自动摘要方法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 2011.

[5]Erkan G, Radev D R.LexRank:Graph-based Lexical Centrality as Salience in Text Summarization[J].The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2004, 22 (0) :457-479.

【优化文本】推荐阅读:

经济文本07-19

文本层次07-21

文本实践05-10

文本检测05-12

基于文本05-16

电子文本05-16

文本设计05-19

文本教材05-28

文本处理05-29

文本意义06-01

上一篇:春季森林防火论文下一篇:分布式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