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美读

2024-10-25

散文美读(共6篇)

散文美读 篇1

散文又被誉为“美文”, 美在结构, 美在语言, 美在意境。这三美正是我们在美读散文中要抓的特点、重点和难点。

散文要“美读”, 读出散文的随意、自然。散文阅读教学, 根本点就在于“反复朗读, 品味体验”。只有反复朗读, 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 才能体会到散文语言的魅力;只有“品味体验”, 才能领悟蕴含的思想感情, 并在意境中层层开拓, 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

一、读作品:理解内容, 品味语言

读形象, 一篇散文作品总有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某人或某物, 因此感知文章就要从分析形象入手, 概括文中形象的特征, 形象的特征概括出来了, 文章内容概括就迎刃而解了。

读语段, 有的散文主要信息集中在某一关键语段, 只要把这个语段的内容概括清楚了, 整篇文章的内容就尽在其中。

读语句, 有些散文所蕴含的道理往往就集中在某一关键语句上, 只要能把该语句的含义分析清楚, 文章的主旨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了。

散文为了能够完美地表情达意, 作者会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工夫。一是含有形象生动的形容词、动词、名词等词语, 二是意蕴丰富、含义新颖的词语, 我们只有多留心, 多认真品味这些词语, 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

二、读作者:分析主旨, 把握情感

读文题, 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 透过这眼睛, 往往比较容易把握作者的感情, 朗读时就比较容易把握感情的基调了。

读文眼。文眼往往就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 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 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 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作用。好的散文总是以眼显神。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个眼, 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读基调。感情基调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 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 有的散文从第一个字或第一段开始, 就已经定下了一个基调。开头往往为通篇铺下全篇语言的底色, 如《济南的冬天》《夏》。有的散文在篇末, 如《阿里山纪行》。所以我们对于散文的开头和结尾不可掉以轻心。文本中议论抒情句往往是一篇散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地方, 所以朗读时要细细品味这些句子, 读出它们在文章中的特殊意蕴, 从中把握文章的情感。

读作者。要熟悉散文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作品风格以及散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等。

每个语文教师都知道, 文本和作者是息息相关的, 读文如读人, 文如其人, 尤其对于具有特殊时代背景的散文。借助作者简介帮助解读文本, 有利于把握文本情感, 深刻地领会作者在文本中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文本朗读教学活动中, 我们有意识地巧妙地不落窠臼地相机推出作者简介, 并选择与文本相契合的相关信息来读一读, 可以使文本的核心价值得到提升, 使作者情感世界更加饱满而丰厚。同时也给予了学生更深刻的情感体会, 不仅达到了深刻全面准确解读文本的目的, 还达到了自然培养学生情感价值的目的, 给他们人生之路以深刻的启迪。

三、读自己:进入散文情境, 抒发个人感悟

散文无非就是景物情理的一种混合物。作者总是由一些事物或生活现象生发出一些的态度或感悟, 这些态度或感悟是否正确呢?一般来说, 作者的观点与看法有他的道理, 具有一定的正确性, 但每个作者受生活阅历、个人、认知标准的限制, 这些观点与看法有时也明显地带有作者的思想倾向。学生如果能结合生活阅历与知识水平认真地分析与揣摩, 对文本发表自己独特的认识或见解, 并且理由充分, 令人信服, 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这不正是一种个性化的认识吗?既培养了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又培养大胆挑战的创新精神。

美读散文, 在美读中体验, 在美读中理解, 在美读中感悟, 我们的灵魂也就会在美读散文中升华!

参考文献

[1]韩向东.散文“教学内容”应如何定位[J].语文学习, 2008 (1) .

[2]郑桂华.散文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与原则——以《听听那冷雨》为例[J].语文学习, 2008 (5) .

[3]李乾明.散文教学的逻辑起点与方法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2 (3) .

[4]刘占泉.散文阅读教学路径新探[J].语文教学通讯, 2010 (3) .

[5]张桂芹.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人性养育的殿堂[DB/OL].人教网.

散文美读 篇2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的偏见,说明文被排斥在欣赏型文章之外。在教学中,说 明文便成了一块被审美遗忘的领地。其实,很多说明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它们不仅能把说明对象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而且讲究辞章的美。例如,在《桥 之美》一文中,作者用了专业解说,细笔描摹,对比突出,虚实互衬等多种手法来表现桥之美,将内容美和形式美,科学美和人文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今天,我就以八年级上册教材里的说明文为例,和大家一起来欣赏说明文的美,教读说明文的美。

一、由虚到实欣赏说明对象的美

在 八年级上册教材的说明文中,涉及的说明对象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屏等。石拱桥美丽如“彩虹”,秀气如“初月出云”,壮观如“长虹卧波”; 苏州的园林,是美的荟萃地。集精致的图案的美,妙曼的图画美,优雅的自然美于一身,真可谓是美不胜收。故宫,豪华壮观,富丽堂皇,庄严神秘,是一种大气磅 礴的美;屏风,有的小巧玲珑,有的优雅别致,有的雍容华贵,有的古朴淡雅,是一种多姿多彩的美。

对于说明对象的美,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揣摩、想像,去欣赏;其次,是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声、光、音、像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得到直接具体地感受;然后,再让学生把图片实物与文字结合起来欣赏,使审美进入更高层次。

二、由实到虚欣赏描摹画面的美

为 了使说明的语言生动、形象,也为了增加说明文的美感,作者常会用描摹的手法,对事物加以描绘摹写。例如《中国石拱桥》中对卢沟桥石狮子的描写,还有《桥之 美》中对江南早春石桥头的描写等,有些描写,不仅能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地呈现给读者,还能创设出美的画面、美的意境。在《桥之美》中有这样两段描写:

1、“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让画家销魂!”这一段描写简直是一段散文诗——一段散发着 江南气韵的诗;是一幅画,一幅婉约柔美的江南小水墨。清新,仿佛还透着淡淡的墨香,江南柔婉的早春,就在这细丝拂桥上,悄然展开了她飘逸的裙纱,轻盈的舞步。这里是纤细和粗犷的统一,这里是柔媚与坚硬的和谐,是弦乐和打击乐的完美融合。

2、“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下,前面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成百上千年的年龄。”远景是苍茫的湖水,近景是一 条长长的卧龙,有生命的卧龙。因为水天一色,它仿佛时刻准备在苍茫的湖水中游动,时刻准备飞离水面,驾游天空。桥因为水而生动,水因为桥而渺远。这样的景 致不可谓不绝妙。否则作为审美专家的作者不会为此而动心,动情,也不会描绘出如此打动读者的画面和意境。

对于说明文描摹意境的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由“境”到“意”的顺序进行欣赏。因为“意”是由“境”来表现的。首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抓住具体景物的特点(如例2中,要抓住“水”的“苍茫”和“单纯”;桥如“ 卧龙”,有“ 生命”),通过想像感知整体画面的美,即感知“境”之美。然后用语言把自己通过想像创造出的画面;其次是结合自己感知的画面谈谈作者的感情和自己的体会、感受,即欣赏“意”之美。

三、由浅入深欣赏文化感情的美。

说 明文的主要任务是介绍事物特征,但作者在介绍事物的同时,无不包含着对事物的感情:或赞美、或称颂、或感概,比如在《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桥之美》、《故宫博物院》、《屏》这几篇文章中,不仅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蕴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之情,对创造这一灿烂文化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对 祖国的热爱之情。读《中国石拱桥》,你会对设计建造石拱桥的那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赞叹他们勤劳,而且有智慧:读《苏州园林》,你不仅会 被设计建造者的奇思妙想、独具匠心所征服,更为中国园林文化的广博所感动;读《故宫博物院》,牵动你心灵的,不仅是它宏大壮观的建筑,庄严神秘的气氛,而 是透过它所表现出来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于是,赞美之情,敬仰之情,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文化的美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赏析文化的美:一是富有感情的朗读。把我们对某一文化的美的情感,用声音传达出来。可以是教师范读;可以是学生赏读;可以是教师导读;可以是师生一起边析边读„„二是背景联系。比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我们可以联系建造者的身份背景来引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与赞美——散落在乡村的这些石桥,设计和建造大多都出自普通的劳动 人民之手,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甚至连字也不认识。然而他们却能够设计建造出如此巧妙而又坚固的石桥,他们的智慧能不让人敬佩吗?三是深入探究。比 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与《故宫博物院》时,我们不仅要把“园林”与“故宫”当作建筑艺术来欣赏,更要深入探究这艺术背后的文化底蕴。“园林”与“故宫”里 的每一个的设置都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的烙印。四是比较鉴赏。可以是历史的纵向比较,也可以是世界的横向比较。

四、灵活多变欣赏简练的语言美

总体上看,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精炼、概括,但准确不等于量化呆板,精炼不等于干瘪枯燥,概括不等于简陋、粗糙,因此,“文质简美”的说明文在语言上有共同的美——简练美。怎样引导学生欣赏说明文简练的语言美呢?

这里举几例,与大家共商共赏。

1、问题导引法。

《中国石拱桥》的开头一段: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作 者仅用三句话,不仅把石拱桥的样子、作用介绍给了读者,还形象地写出了石拱桥如彩虹般的梦幻美。三句话,不动声色信手拈来,把古人与今人,天上与人间,神 话与现实联系起来,上下纵横,交错有致,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文化素养和老道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内容不可谓不丰富,语言不可谓不简约,但却充满了童话般的诗情 美。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出这些美,我设计了这样问题:(1)这三句话说到几个地方几个时代?(2)神话与诗歌给你怎样的美感?彩虹呢?

2、情景想像法。

在 《苏州园林》中,言简而义丰之处,俯拾皆是。诸如“高低曲屈任其自然”“高树低树俯仰生姿”“隔而未改”“界而未界”等语句无不简约而美丽。如“高树低树 俯仰生姿”一句,既包含了静态的树——高树、低树;又写出动态的树——高树俯下身子,低树仰起头。他们时而在亲密交谈,如朋友一般;时而在耳鬓厮磨,象恋 人一样。风小时,似在窃窃私语;风大了,又似在欢声笑语。就在这高低映衬之中,生出万千姿态。通过这样的情景想像,就能够体会到言尽而趣未了的享受。

3、近义词比较法。

再 看《大自然的语言》的开头一段:“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 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 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可以说这段话是语言简练美的精典。作者用词之精当(如次第、田间草际等)用词之概括(如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衰草连天等),是无法超越的。这里可以运用近义词替代法进行比较鉴赏。

作 者用六句话,介绍了四季的特征和四季的更迭,每个季节和植物生长的关系。春秋两季物侯特征丰富鲜明,介绍时各用两句语。夏冬两季物侯现象单调,各用一句。不仅详略有致而且过渡不着痕迹。最后又用一句“在温带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总结了温带亚热带地区物侯的区域 共性和时间共性。这儿可以运用“问题导引法”引导学生体会生动与概括的完美结合。如作者选择了哪些“物” 来体现四季特征的?为什么有的季节选用的“物”多,有的季节选用的“物”少?作者又用了哪些概括性词语来概括季节特征的?

4、体会述说法。

当 学生无法或者不能够很好地体会出文字所传达的情韵美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述说自己个体会来唤醒学生的感受。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就是通过这样的述说来打动学生 的:我是文革时期的小学生,那时教材里没什么美文。这一段介绍,是唯一能够给我小小心灵以美感的文字。我深深地喜爱上了它,频频地与它约会,仿佛已将小小 的心暗许给了它。于是它就成了我懵懂岁月里的唯美爱人。至今,每一句每一字都融化在我的血液里,成为我身心中不能分离的元素。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 发”“燕子翩然归来”,秋天“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冬天,“风雪载途”......这些打上鲜明的季节烙印的词语,成为我表达季节的 代言人。就是因为这段简约、精致、美丽的文字,让我体会了四季的美,自然的美,也感到了自然的伟大。从此,对自然充满了敬仰与热爱。同学们,我相信,能被 这段文字打动的,决不仅仅是我,每一个用心阅读的人,每个善于感受美的人,都一定会被它的美所征服。你也一样!

我用我的感动来感动学生,实现了目标。

美读《虞美人》 篇3

关键词:美读,诗歌诵读,韵味,情感

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读”,因为朗读是人们碰触知识的主要获取方式,是领略文章之美的重镇。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美读”的要求:“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的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文,就用各地的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1)叶先生把孟子的“以意逆志”作为美读的首要前提,只有体悟作者的情感,即通过“意”知其“志”,方能生成与作者相类的情感,进而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同时在美读的过程中,读者也会受到熏陶与感染,增强审美能力。但是对于初学者,仅仅面对作品尚难迅速体验到作者之情,故还需要“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品创作时的背景将有利于美读的展开。

美读法在中学语文古代诗词的朗读中作用是最为明显的。下面就李煜的《虞美人》为例来体会其美感: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就这首韵文学的代表作品而言,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李后主亡国后的生存状况,探得作品中蕴含词人情志的概貌。王!《默记》载:后主降宋后学与金陵旧宫人云:“此中日夕只以泪洗面。”又引《江南录》云:“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后主宛转避之。”又云:“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李煜由帝王成为阶下囚,隐忍苟活,难以保护自己的妃后,其痛苦尴尬的境遇和内心的强烈悲悔可以想见。后主以泪洗面,寄托己之苦情于词,可又因此惨遭鸩杀,更增词之悲苦之情。把握了这首词的背景知识,我们能较快地生成与词人相类的情感,最终成功地实现美读。接下来我们从读法方面看一下具体分析:就句式方面,我们从“春花秋月何时了”来看,在读的时候要尽量用舒缓悠长的语气,因为词人胸中充满了悲凉,一年一年的岁月重复与更迭,加重了词人不堪回首的情味,而这样的味道被慢节奏带了出来;第二句,句式短促,因短小而有感慨之味,与前一句一问一答,又因它本身又是反问句,将第一句的不堪回味的味道表达得更加强烈。第三句七字构成,还可以延续用漫长舒缓的语气,以表现出词人被困“小楼”的孤独与落寞。接下来的九字句,读来一定要深沉、缓慢,词人对故国无尽的怀想和对自己身世的飘零之感如浪潮般拍打着他不堪一击的心岸。下片“雕栏”一句变成浅吟低唱,虚写出对眼下故国的猜想。接着又是一个短小的句子,“只是”让这个句子产生了转折,五个字又将心中刚刚对故园的怀想沦为了深深的绝望。最后两句是千古名句,首先,它的一个设问(尤其是其中的“问”“能有”“几多”几个词的语气),感叹的意味再次出现,词人终于将郁积已久的绵长的愁闷倾吐干净;其次,词人运用比喻将自己的愁怨化成一江春水,绵延无尽,汹涌澎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在整首词中的情感归宿。

就节奏而言,最后两句为长句,很好的抒发了词人那种悠长无尽、倾泻似的悲哀,这样的长句两音一“顿”。在“问君能有几多愁”这句中,恰是诗词中的“四顿”“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出现了“五顿”,这样的节奏很难在诗词中见到,将词人那种漫长无尽、奔涌般的情感彻底的表露了出来。就全词而言,通过这种体验式的美读作者与读者达到了心意相通的境界,虽远隔时间与空间,却令今人扼腕,仿佛那千年的叹息声还在我们耳边。

美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将文本的典范力量、优美的文字和文本内在的逻辑规律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一点一滴的铸造起语文的审美感受。在美读中,领悟诗歌的韵律之美,展开对诗歌的虚实想象,从而领悟文本的情感意蕴。当然,这种“美读”能力的获得不可能是快捷的,就一篇作品而言,必须要反复诵读,循序渐进体验到作者的情感,并且长时间的培养这种阅读习惯,才能最终提高生成体验的速度,迅速品味出作品的内涵,获取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蒋念祖.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美读流书香,情感沃心田教学反思 篇4

教后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我力求以“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串起学生读、品、悟、说、写的心智活动。

《唯一的听众》是一篇新入选的文章,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每每读着这篇文章,我心里涌动的那种感觉便是感动。坐在桌前反复地诵读它,心里想着如何让学生走入这字里行间去感悟那份爱。故事本身就是“一股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清泉”。那么我就把它定位为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和学生共同欣赏、学习。考虑许久,我的教学思路是带领学生读课文首尾,体会“我”在音乐方面的变化,再联系全文探究变化的原因,深入研读老教授的言行。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体会老教授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好品质。

带着愉悦的心情,我和学生们一同品读《唯一的听众》。由于本文情感真挚,适合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开课后,我几乎没提什么理解性的问题,只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初读、分组细读。研读老教授的言语时,让学生自主读,自由朗读,读得充分;分角色朗读,配乐师生共读,读得有层次;在老师点评下的精读、美读、赏读,读得有效果。如,为了让学生能发现描写老人神态的三个句子中都写到了老人“平静地望着我”。开始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完后,仅有五六个学生举起手表示有所发现,看来情况还不够理想;我又让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把三个句子读了一遍,通过精读,这次发现的有十几个了;接着我又让个别有感受的孩子再把句子好好读一读,用他们的感受去感染更多的孩子,又有更多的同学有所发现。在这过程中,体现的是老师对还没有发现的同学的期待、耐心与信任,学生一旦感受到了,课堂的投入度得到极大的提高。

在这节课上,我始终让学生自主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去讨论、去表达,读中感悟,读中领会,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享受。

在教学中,我紧扣住描写老教授的寥寥几句话语和神态平静的三个句子,让学生在品读这些句子的同时将“我”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穿插其间。如何穿插,这是课文的难点,我采用灵活、启发的教学方式。在这堂课中,学生还是比较积极的。当我让学生自由选读老教授的话语,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学生争相表演。当一位学生富含感情地说:“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即兴而发,充当作者感激地与那位“老教授”握手,说:“谁会拒绝你的要求呢?对于我这音乐白痴,竟有人想当我的听众!谢谢你,很荣幸!”这是这节课的一处亮点。

教师活化教材,学生乐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全身心地投入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课堂上听到的是洋溢着感性气息的话语:“你这老教授怎么撒谎了?”“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不断发言:“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前一个同学的发言……”

课文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我没有预设唯一的答案,而是相机依学而教。这样,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都有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如,这眼神包含着对我的爱、对我的赞美、对我的鼓励、对我点滴进步的高兴、对我的期望……这一句句话从他们的嘴里迸出,让我看到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又如,学完课文后,我说:“学到这里,你想对谁说,说些什么,尽情地说吧!”学生的回答颇为精彩:老教授你真是高明的教育家;我想对作者说,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幸运地是遇到了这么好的“伯乐”;我想对文中的父亲说,鼓励是人生最美丽的礼物……这样精彩的言论,可以看出他们真正走进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美好品质。在此基础上,孩子们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自己不懈的努力。更为可喜的是孩子们能联系自身,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学会了感恩,更感悟到自身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这节课的一处亮点。

在总结课文时,我动情地说:“同学们,一个人的成功,既离不开别人的鼓励、欣赏,也离不开自信、努力。只有在爱的土壤里,只有在汗水的浇灌下,人生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来,这是老师在读文后的一些感悟。请同学们拿起笔吧,将我们的感悟写成一句格言。”孩子们兴趣非常浓厚,我只要求写一句,而有的孩子甚至写了两三句,而且写的质量也较高。孩子们这样写道:“当别人失去自信心时,多鼓励他吧!──陈贤鉴”“善意的谎言能使人成功。──佘梓沛”“自信心是做好事情的前提。──张育柔”这也是这节课的又一处亮点。

课堂因美读而精彩 篇5

一、美读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话语,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成真情实感。美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教师利用课本中的美文来煽情,使学生“为美动情”“因美生情”。对于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让学生或朗读或吟诵或记背,学生就能在美读中走进文本,轻松愉快时恰如莺啭,欣喜如狂处声如洪钟,伤心难过处如泣如诉,义愤填膺处铿锵有力……如朗读《开天辟地》一课中读“盘古左手拿凿,右手握斧,一阵猛劈猛凿”时,就要读得有力,感受到盘古的神力无比;读“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时声音要如风云轻柔如丝,读“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时声音要高昂浑厚,读“他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时要读得心潮澎湃……学生通过一系列声情并茂的朗读,不知不觉中感悟了文章真谛,无形中喜欢上这个故事,喜欢上朗读。

二、美读让课堂更活跃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非常有趣,角色之间的对话较多,而且角色的性格分明,很适合学生分角色美读。所谓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像演员一样,全身心地投入情境之中,强烈的角色意识会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真正走进文本。分角色朗读能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喜欢幻想是学生的天性,一想到自己能充当其中的一个人物,演一次戏,心里就特别高兴,也特喜欢抢着去读。学生在朗读时进入了角色,一边演一边读,读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再现人物本来的面目。由于朗读落到了实处,学生更能发现课文中的疑问,并且积极去解决这些疑问,相互之间进行探讨,使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充满生机。

例如,教学童话故事《狐狸和乌鸦》,让学生戴着头饰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通过朗读,及一系列的神态、动作的辅助,把狐狸狡猾的模样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光表演者,其他观看的学生也能深深体会出狐狸的本性,读懂了作者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深意。像这一类对话较多的童话故事,如果让学生充分地去美读,课文所要表现的含义根本就不需要老师多讲,学生在读中自然而然就会领会。由于反复的分角色朗读读出了文中的韵味,读出了文中的乐趣,学生自然会抢着朗读,抢着回答问题,课堂气氛自然而然活跃起来。

三、美读增添语文课的韵味

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过:“语文就是变着花样让学生读书,兴趣盎然地读,卓有成效地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读好。”这就说明了美读的重要性。美读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作品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走入作者的内心,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古诗的诵读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朗朗上口地诵读,也可以是低唱慢吟地诵读;可以是配乐诵读,也可以是边画边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无形间增添语文的韵味。

例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在学生初读了古诗后,又让学生朗读诗的每一句,然后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动词):日照、生、遥看、挂、飞流、直下、疑是、落。通过对这些字词的反复诵读,读出了诗的韵味,也体会到瀑布飞流而下的壮观和诗人李白运用的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不光是古诗,其他体裁的课文也同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体现文章的韵味。

四、美读提升课堂实效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文本的美读,领会了文章内容,有了浓重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这种独立自主的情感却属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小学语文的课堂,不光是智慧的传递,更应该重视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挖掘,教师不单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美读”教学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自己的兴趣,意志、情感、注意等,并使其得到不断地发展,创设一种和谐、智慧的课堂文化氛围。这样的氛围,能协调学生知、情、意、行的心理结构,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促使他们智力因素的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当学生朗读精彩时,老师恰到好处地给予鼓励的掌声,更能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与文本语言相碰撞,相交流,相融合,从而把文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由于学生课堂上全身心地专注和投入,教学效果则不言而喻,一目了然。

浅谈职高语文的美读美教 篇6

一、 职高语文美读美教的意义

1.牢固掌握语文基础。学生在不出声阅读课文的情形下, 有可能会忽略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 比如一个字的正确读音、正确的意思、整句话表达的含义等。如果在朗读时, 学生不能掌握这类知识, 可能朗读时会出现错误, 因此让学生开口朗读是让学生细致地了解更多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

2.调动学生的丰富情感。学生在完成美读练习时, 需要把书中描写 出的情感 传达给听者, 于是他们必须得自己了解书中传达的情感。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把这份情感用优美的朗读传达出来。

3.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语言文字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表达方法, 即“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过于抽象的内容, 有时学生不能迅速理解, 而美读教学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把这些抽象的文字具现出来的朗读方法。学生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能 把抽象的 知识变为 具象, 就能够迅速地理解课文中要表达的内容。

二、 职高语文美读美教的途径

1.引导学生听诗歌朗诵

诗歌朗诵则是用艺术的朗读方法传达出文章中要表达的内容。同时, 播音员在进行诗歌朗诵时, 通常会播放与朗诵内容相符合的音乐, 它能进一步烘托出文章要表达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听诗歌朗诵,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读带来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并引导学生吸取完成美读技巧需要掌握的知识。比如诗歌朗诵中对重音的处理、对感情的抒发等, 都是学生完成美读训练需要掌握的技巧。

2.引导学生听电子小说。由于现代人阅读的时间不多, 然而人们又希望能使用零碎的时间阅读更多的书本, 所以有声电子小说目前非常流行。人们常常把有声电子小说下载到自己的移动设备里, 利用零碎的时间听有声小说。有声小说是把书面文字变成语音小说的一种方式, 完成电子小说的播音员不仅要 朗读完整 本电子小说, 他们还要用自己的朗读技巧把听众引入情境, 让听众能从朗读中感受文字中要传达的欢乐、紧张、恐惧等等的气氛。电子小说也是美读技巧的一种展现。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各种经典小说都有自己的电子朗读版。比如《红楼梦》就有数个不同的电子小说版本,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听不同的朗读者的演绎, 分析、比较他们如何利用声音传达小说中微妙的感情, 吸收他们朗读小说时的表演技巧。

3.引导学生听评书曲艺。评书曲艺是将书面文字转化为语音的另一种形式。许多学生发现, 自己看一些内容艰涩的长篇小说看不进去, 而听评书讲说这段文字全听得津津有味。这是由于评书曲艺等对文字进行再理解, 把它的角色个性化、把它的节奏戏剧化, 所以即使评书曲艺里的文字和书面文字貌似没有太大的区别, 然而听评书曲艺却能受到强烈的感染, 学生能跟着文章中角色人物的命运同喜、同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吸收评书曲艺等传统民间艺术中对气氛渲染的技巧、用语言塑造角色的技巧等, 然后把这些技巧融入到美读训练中。

三、 职高语文美读美教的方法

1.读出语言的音律美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美读训练时, 有时学生会感到很困惑: 同一篇文章由专业的播音员来朗读, 他们能把文章朗读得非常优美; 然而由自己阅读却读不出汉文字的美感,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有些学生经过仔细的研究, 发现播音员能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突出文章的美感。那么自己阅读一篇文章时如何才能通过抑扬顿挫突出文章的美?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把握:

(1) 准确读出字句。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这一篇诗歌时, 有些学生会随意地给诗歌添加文字, 比如学生觉得那么多的“啊”字属于重复, 读不读都无所谓。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到“啊”、“了”等虚词中表达的意思, 如果学生能正确理解这些词句中透露的感情, 他们就会理解到可以通过朗读这些虚词更准确地传达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 有节奏地读出字句。教师要让学 生有节奏 地朗读课文。 它要求整篇文章在朗读时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要让读者能充分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学生要利用单音词、复音词造成朗读的抑扬顿挫感, 让听者通过节奏的变化了解到文章中要传达的意思。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韩愈的《师说》一文时, 学生朗读其中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可以试着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中平铺直叙 与问句之 间节奏的 变化, 通过节奏传达文章的感情。

(3) 用适当的速度读出字句。语速是一种传达感情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倾听人们在表达沉痛的感情时语速会不自觉地放慢、表达欢乐的心情时语速会不自觉地加快, 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调节语速来传达文本内容。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荷塘月色》一文时, 其中有一句:“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 也爱冷静;爱群居, 也爱独处。像今晚上,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 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 一定要说的话, 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语速来阅读, 然后揣摩怎样的语速才能最有效地传达这段话的感情。

2. 让学生感受语言的情境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美读练习时, 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朗读的技巧, 更应该让学生透彻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只有学生真正能理解课文的内容, 他们才能用学会的技巧表达课文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到一篇文章传达出的语境美。

通常在做美读练 习时 , 教师会选择一首最适合这篇文章的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展开美读, 教师要让学生主动看课文, 理解课文中传达的情景; 听背景乐中传达出的意境; 通过丰富的联想力把背景音乐与课文结合在一起。学生只有理解意境美, 才能用朗读的技巧传达出这种美感。

3. 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感情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美读训练时, 要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传达的感情, 学生能领略到文章中的感情在美读时才能表达出感情。传达感情是美读的重要环节, 学生只有准确地传达出感情, 听者才能陶醉在朗读中。

上一篇:计量性能下一篇:制造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