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

2024-06-24

教育法(精选12篇)

教育法 篇1

经济和科学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趋势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在国民素质低下的国家里较难实现经济腾飞和科技进步。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各类职业院校责无旁贷, 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社会劳动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对新时期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要求, 应特别注重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我国当前中职德育教育现状

目前对中职德育教育内在规律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一, 中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学习自觉性不强, 自我教育的能力与观念不强, 但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独立性倾向, 对道德说教的传统教育方式抵触、逆反心理严重。但由于中职学校生源严重不足, 学校对违纪违法的学生宽容, 只作轻微处理。其二, 职业技能走上前台, 但德育工作被忽视。很多人认为上学已经成为一种投资行为, 中职生上学目的纯粹是将来找一份好工作, 这偏离了人品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等道德修养的初衷, 刻意地将技能教育与德育教育分离。我国理论界对技能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研究也没将二者结合起来, 尤其是基于技能教育的中职德育教育研究这个空白有待填补。其三, 在德育教育实施中, 大多由教育者设计德育教育形式、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和精神层面, 把受教育者放于被动接受角度, 忽略了受教育者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职业学校如不能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高质量的毕业生, 毕业生就没出路。我们认为, 只有对职校的德育教育方法进行改革, 促使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的职业道德素质生成, 才能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中职德育教育的逆向进程教育法

(一) 中职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大部分教师过高的要求和评价标准的单一, 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 不少学生沦为失败者, 由于教师对学生缺乏有效鼓励和帮助, 这部分学生大多数都没有走出失败的困境, 学生在一次次失败中强化了不良的心理定势, 有的觉得自己很笨, 难以承受失败, 甚至采取了很多偏激行为。不过学生再差, 总有他的优势, 能挖掘并发挥这种优势, 就是一个崭新的起点;缺点再多, 总有一个最突出的、最致命的, 能先克服掉这个缺点, 无疑是一种优胜。个人的已有的成败经验会直接影响个体对自我能力的判断。一般来说, 成功经验会增强学生自信心, 反复失败会形成对失败的恐惧感, 具有失败恐惧感的学生, 不敢提出较高目标, 放弃许多尝试的机会, 同时也就放弃了许多成功机会, 成为丧失信心和热情的“校园伤兵”, 这是最让教师担忧的, 也是教师最不愿看到的现象。

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是新课程追求的教育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自我教育是最有效最成功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有两个我, 一个是真善美的我, 一个是假恶丑的我。所谓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自己的优良品质用真善美的我战胜假恶丑的我的过程。他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用良知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当一个人犯了错误时, 最严厉的惩罚不是来自外界, 而是来自自己的内心。

(二) 工学结合模式。

课程目标的达成越来越依赖于学习者主体的个人参与, 过去中职学校各专业都开设相同份量、相同内容的文化课, 有许多“用不上”的内容, 使中职学生难以形成学习动力。工学结合的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 创设各种情景, 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近年来, 日本确立了“产学合作”教育体制, 教育机构通过“产学合作”, 与工业、农业、商业、水产等企业实行合作;德国建立了现代生产所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 并在企业内部加强职业训练;苏联强调按照国民经济规划的要求来培养人才。这都是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模式的应用。

(三) 工学结合转入逆向进程模式。

传统中职院校课程设置是遵循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段式的逻辑思路设计的, 我们不妨称之为“顺向进程法”。中职教育重在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其课程设置就应该是以职业技能为核心, 同时关注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工学结合的模式能够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自我养成, 如果将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的“顺向进程”改革成“工学结合 (专业课程) ———课堂学习 (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工学结合 (专业课程) ”的先实习就业、后返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再到实习就业的实践中去检验的模式, 可以极大程度地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与潜能, 因为学生会在一开始的专业接触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使他们发自内心地产生“我要学习”的愿望和决心, 从而使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完全变成主动性学习。这种课程设计所遵循的路径与传统中职院校课程形成路径是相反的, 我们称之为课程的“逆向进程法”。

三、结语

逆向进程教育法从方法上保证了课程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利用“逆向设计法”构建课程体系, 会使社会需求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推动力得以实现, 为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提供机制保障。在此推动下, 中职德育课程体系将会不断发展, 成为动态、开放、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

教育法 篇2

《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9月1日实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时间,在这期间互助县职业中学本着依法执教的原则,认真宣传并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使我校的各项工作不断趋于正规、有序,从而使职业教育步入了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学校因此也获得了长足发展,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几年来我校贯彻执行《职业教育法》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学习、宣传《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提高依法执教的自觉性。《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后,我校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习和宣传。学习中实行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相结合,讲解释义和心得体会相结合,书面考试和有奖问答相结合。平均每人共投入30多个学时,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通过学习使全体教职工进一步认清了职业教育在培养造就各类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增强了广大教职工的法制意识和职业责任感,进一步提高了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在搞好对《职业教育法》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学校先后多次组织宣传队,设计制作宣传车和广播录音等,上街宣传。宣传中共出动600多人次,散发宣传材料30000多份,促进了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法》的了解。

二、认真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建校以来,我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育一方人才,富一方百姓”为办学宗旨,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国家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坚持职业教育必须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三农”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积极探索西部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立足县情,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面向市场、服务农村、上挂横联下辐射、职教成教普教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学校现已成为本地区开放型多功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基地。

(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职业技术教育相对普通教育来讲成本高、花费多,加之我县地处偏远地区,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落后实验实习条件简陋。因此,更需大量的经费投入。自《职业教育法》实施以来,省上和县上共投资70多万修建了综合教学楼。2001年,学校确定两个重点建设的骨干专业,报地区计划委员会批准后,中央国债投资80万元,自筹20万元,建成了语音室和烹饪专业操作平台,购置40台计算机,建成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开通了互联网。另外,学校也从办学收入中每年拿出一部分用于学校“五化”建设和教学设备的购置更新,共投资100多万建成了“六合一”的家电实验室,电教室,化学实验室,电动缝纫机室等。通过几年的投资建设,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健全和完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领导班子由5人组成,均具中级职称,参加了全国职业中学校长培训,具有15年以上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班子内部团结协作,分工明确,敢于开拓,勇于创新,发扬民主、勤政廉洁,保证了学校的健康、快速、超常的发展。学校设有学校办公室、教导处、德育处、团委、总务处、招生与职业指导办公室、实习基地,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责明确、相互协调、步调一致。

学校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通过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了“三制方案”即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制定了以“德、能、勤、绩”为主要内容的教职工考核制度,形成了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多劳多得的利益分配办法和竞争机制,在各种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线骨干教师每月多拿三、四百元甚至上千元。2002年通过竞聘上岗,有9名教师落聘而被分流。所有这些,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学校还制定了中层干部和教师聘任办法、财务管理、卫生管理、食堂管理、教职工考核等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按章办事,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形成了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

(四)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近年来,我校始终致力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立足高标准、严要、求重实效的原则,努力培养一支素质优良、业务过硬、学生欢迎、家长信任的教师队伍。省教育厅也在这方面高度重视,划拨专款,组织培训。我校目前已有7名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有19名教师接受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30多名骨干教师接受了省内外相关专业的培训。在校内学校采取各种形式,通过自修、函授、脱产进修等途径,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鼓励教师一专多能,持“两证”上岗,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此外通过聘、调、借等方式不断充实教师队伍,学校先后从青海师大、青海医学院、青海大学、省饮食服务公司、青海新天乐公司等高校和企业聘请专家教授来我校讲课。通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职教师资队伍。现在学校有教职工61人,其中专任教师55人,兼职教师7人,教学辅助人员2人,行政管理人员3人,工勤人员7人。中学高级教师有6人,中学一级教师17人,初级教师19人。每个专业的专业教师均在4名以上。教师中大学本科学历的9人,研究生6人,专科学历的39人。其中有10 人获得了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良好的师资队伍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使学校赢得了社会的信赖。

(五)按章收费,酌情减免,奖励优秀,资助贫困生。

我县地处边远,经济不发达,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收入低下,他们渴望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但因经济困难,常常不能如愿。《职业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对接受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学生适当收取学费,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和残疾学生应当酌情减免。收费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国家支持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贷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或者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为此,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制定了同类学校中最低的收费标准,对家庭困难的学生酌情减免,并积极争取助学金,资助贫困学生,今年省教育厅共下拨4万的助学金,使许多贫困生得到了资助。同时学校还每年拿出 1万元,用于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以鼓励他们发愤学习,苦练技能。此外,学校争取到了美国利众基金会24万元的资助,先后共有 90 名少数民族学生受到了资助。总而言之,我们积极为农民子女,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子女创造条件,为其最大限度地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这对我县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六)实施初中后的分流教育,积极探索职教和普教相结合的路子。

目前我县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毕业后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他们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付出和回报常常相差甚远,同时由于对职业教育缺乏认识、了解不够等原因,而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鉴于这种情况,在县教育局的主持下,我们尝试进行了初中后分流教育,具体办法是在初中三年级开始分流教育,本着自主自愿的原则,按学生的兴趣爱好分出一至两个职业班,在保证完成初中文化基础课的前提下,实施初步的职业教育,为保证职业教育不流于形式,我校还下派了专业教师。第二学期到职业中学学习,同样在保证完成初中文化基础课的前提下,开始正规的职业教育。另外,学校还将一些专业连同教学设备全部下放到乡镇初中,并给予师资培训等帮助,呈现出职业教育以县职业中学为中心向全县辐射渗透的趋势。通过探索总结,我们认为分流教育既可以巩固普九成果,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奠定了学生今后发展的基础。

(七)实行产教结合,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必须实行产教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 “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举办与职业教育有关的企业或者实习场所。”基于此,学校努力为各专业的学生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提供动手机会。在计算机专业有互联网计算机室3个,共有计算机150台,并开通了校园网;机电专业有电子实验室1个,可供30多名学生同时实验操作;烹饪专业有热菜操作室3个,面点室2个,实习餐厅1个,其中的教学实训设施齐全,档次较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和学生操作的需要;缝纫专业有电动缝纫机30台,实习服装厂1个,汽车驾驶专业有教练车3辆,有专门的训练场地。以上设施在安全、卫生、照明等方面均达到标准化要求,利用率达到90%。另外学校还有占地52亩的实习基地一处和校外挂牌的实习基地2处(青稞酒家,青海新天乐公司)。这些实训设施及实习基地大大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八)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充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多年来我校紧扣市场需求,采取“以长求稳,以短求活,长短结合,灵活办学”的方针,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使之日趋合理。目前学校有三个不同办学层次,即职业中专、职业高中、职业培训。在搞好职业中专和高中这两块的前提下,我校面向市场不断强化职业培训,以便稳中求活。去年学校抓住机遇,争取到了全县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培训任务。到现在已有近2000名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了计算机培训。职业培训增强了我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及时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九)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此,我校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全面发展,注重特长。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方法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职。采取切实措施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技能娴熟,操作得心应手。在加强专业基础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不偏废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突出包括意志品质、职业道德、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和职业行为在内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力争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技术、有能力的专业人才,努力提高学生的做人的品位。

在教学管理中教导处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精心制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严格按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征订统一的规划教材。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加强对过程的考评,以保证结果的优秀。在课程设置、教法改进、考试改革、检查反馈、课外辅导、社会实践和定期实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改进。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如技能大赛、作品展评等引导鼓励学生苦练专业技能,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水平提高很快。取得了较高的教学质量。

近年来,学校还加强了“双证制”的推行工作,自2000年起烹饪专业学生毕业时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技术等级鉴定,获取等级证书后才能毕业,今年烹饪专业的毕业生全部参加了技能鉴定,并取得了等级证书。

(十)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积极为“三农”服务。

互助县全县37万人口有近一半的人口处在贫困状态,为了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思想,学校和东和乡结成联乡扶贫的帮扶对子,为贫困户提供许多优惠条件(如免去学费等),鼓励他们的子女前来学习,并在毕业后负责安置就业。全体教职工也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尽快脱贫,有的给结对的农户订了《青海科技报》,有的利用自己的关系介绍到工厂、建筑公司做临时工,还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几年来学校及全体教职工向贫困户的捐赠折合人民币5万余元。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很快显示出了职业教育在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过程中强大的作用力。

三.办学质量和效益

由于学校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从而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显著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 学生综合素质大大增强,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率不断提高。

在教学中由于坚持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并重点强化技能训练,毕业生各门课程考试平均成绩达到了73分以上,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普遍提高,实验实习合格率达到了98.1%。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综合职业技能较强,成绩合格率达 92%。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我们还在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学校成立了职业指导领导机构,充分发挥《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并将职业指导渗透于对学生和全程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组织学生开展创业活动。良好的素质,成功的职业指导,保证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的成功。今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了83.3%,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达70%以上。此外,我们还通过联合办学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在异地就业,今年和沈阳电力学校联办的电工电气班30名学生全部安置在上海、广州、青岛等地的华宇物流公司,和四川广元八二一技工学校联办的机电一体化班的学生毕业后,安置在 “三星集团公司”、“成都正恒动力配件有限公司”、“四川新汇管业有限公司” 等处就业,月工作均在1000元左右。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所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以及学生本人的满意率均在85%以上。

2. 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有所增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四次全国职教会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服务方向。为此,我校立足当地,面向市场,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紧跟时代,合理设置专业,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我校的烹饪、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三大骨干专业,不论在师资力量还是教学实训设备均达到或超过了专业设置的标准。保证了教学质量,许多外地的学生也慕名前来学习。限于目前学校校舍状况,我校的三大骨干专业的招生及培训供不应求,教学实训设备利用率较高。另外我们还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和下岗职工提供了良好的培训服务,如开设短期热菜、拉面培训班,美容美发培训班,汽车驾驶培训,计算机培训班等。对下岗人员的培训还免去了全部的学费。

由于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突出“服务”二字,且领导重视,组织有力,从而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始终处于一种良性发展之中。目前学校开设有烹饪、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机电一体、电工电气、幼师、缝纫等专业,在校生人数 450多人,短期培训100多人,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材5026人。自1999年来学校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县“抓管理,促质量”先进集体,1997年被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1999年成为“省级重点职校”,2002年7月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2年10月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2003年被评为“全国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先进单位”。今年7月份教育部职教司王继平副司长到我校视察后欣然题词“青海职教之光”,这是对我校办学的极大肯定。

四、存在的问题、困难。

1、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外债和欠账较多。现有的经费常常捉襟见肘,有时连的正常的办公开支也难以维持,影响了学校的发展。近年来学校基础建设较多,大大改变了办学条件,但由于相关的配套资金至今还没有到位,政府欠账太多,学校因此负债沉重。目前为止学校外债100多万元,债主频频登门,甚至对簿公堂,给学校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2、学校占地面积和校舍建设面积不能完全达标。校舍的不足,加之部分校舍已成危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校规模的扩大,影响了教学工作。

3、有些部门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如税务部门对学校进行征税,环保部门对学校的征费也比同规模的普通学校要高。这对本来发展艰难的职业学校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4、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出台的优惠政策不多。

5、学校实习基地规模很小,收入不多,补充教育经费有限。

五、对今后发展的建议。

1、县职业教育委员会要依法承担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职业教育的各项任务,督促各业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认真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落实好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大力兴办职业教育。

2、加强对《职业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司法局应该督促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在职干部和广大教育战线的干部、教师和学生,认真学习《职业教育法》,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要从思想上把职业教育作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行动上把职业教育作为实现工业化、生产社会化的重要支柱,作为劳动就业的有效途径,真正实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发展我县的经济。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发展职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间接教育法:让教育自然而有效 篇3

7岁的鑫鑫性格倔犟,稍不如意就使性子、大哭大闹。一天下午放学后,鑫鑫玩到很晚才回家,爸爸批评了他一通。鑫鑫很生气,不但不吃晚饭,还把碗摔得粉碎。晚上,有心的妈妈编了个《爱生气的癞蛤蟆》的故事讲给鑫鑫听:“有个小蛤蟆,整天贪玩,妈妈批评它,它就大喊大叫,嚷得面红脖子粗,时间一长,它长了满身的疙瘩,成了癞蛤蟆,难看死了。”鑫鑫听了,睁大眼睛问:“妈妈,是真的吗?我可不要变成难看的癞蛤蟆!”以后鑫鑫犟劲发作时,妈妈就提醒他别学癞蛤蟆,鑫鑫的脾气逐渐平和下来,再也不会随便发怒了。

心得:对叛逆的孩子单纯动用武力只能使他产生逆反心理,对大人更加疏远、畏惧、撒谎、躲避,以致越打越不听话。而利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让孩子在故事中自我发觉错误,这比父母的直接指责和勉强说教会更有效。

尼尼是个特别怕疼的孩子,有一次得了感冒,医生嘱咐要打三天吊针。可刚打完两天,尼尼说什么也不肯再去医院了,并且振振有词地对爸爸说:“我已经打了三天吊针了呀。你算算,第一天的针我打了,第二天的针我也打了,一加二不是等于三吗?”根据尼尼的俏皮劲儿,爸爸买回了尼尼最爱吃的烧鸡。开饭时,爸爸对尼尼说:“今天吃鸡,爸爸吃第一条鸡腿,妈妈吃第二条,你就吃第三条吧!”尼尼疑惑不解:“爸爸,总共才两条鸡腿,哪来的第三条腿呢?”爸爸胸有成竹地说:“这还不简单,喏,这是第一只,这是第二只,一加二等于三嘛!”“哈哈,爸爸真坏!”尼尼脸红了,下午乖乖地跟爸爸去医院打了吊针。

心得:孩子大多怕打针吃药,但又不可避免。案例中,爸爸根据尼尼的“逻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但避免了亲子对抗,还让尼尼乖乖听话。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值得父母们借鉴。

强强一向不爱吃蔬菜,爸妈为此伤透了脑筋。一次,强强爸特意做了一盘咸肉,一盘青菜。吃饭时,爸爸对强强说:“强强,今天就两盘菜,咱俩各吃一盘,你爱吃哪一盘?”

“我当然吃肉了。”但强强没想到,这肉是越吃越咸,他吃不下去了。看到爸爸津津有味地吃着青菜,强强心想:这时的青菜也许比肉好吃。爸爸看出了儿子的心思,说:“强强,你知道爸爸的个子为什么比其他小朋友的爸爸矮吗?就是因为爸爸小时候只吃鱼和肉而不吃青菜,营养失调而导致的呀!”经爸爸这么一说,以后强强吃蔬菜再也不用三请四催了。

基于IT教育的专题式教育法研究 篇4

1 专题式教学法的开展方法

教师首先就某一具体专题, 进行一次或几次讲座。学院一般委任具有实际任职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讲座内容紧扣论题, 所介绍的管理和方法也是紧紧围绕IT的实际应用。每个专题教授完成以后, 交付给学生的是大量的专题讨论、组合式作业和实践课, 学生依据论题进行练习[2]。学生熟知了此论题后, 再进行下一个论题的讲座和讨论。所有课程完成后, 学生需参加考试, 考试一般包括笔试题和口试题[3]。

2 专题式教学法的特点

2.1 灵活性

专题式教学整体是按照若干个大的模块组合起来的, 相互之间基本上是并列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按具体情况组合教学顺序进行授课。在授课方式上, 采用在教师提示下的学生讨论方式[4]。教师不是高高在上, 而是作为讨论成员参加进来的。教师的作用是在讨论中以灵活的方式掌握讨论的大方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灵活性的结果往往使教学内容超出教案所包含的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收获, 并能有机会深入了解自己欠缺的或感兴趣的内容。

2.2 实用性

专题式教学法的主要任务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起到一个结点的作用[5]。它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通过这种具体、直观的教学方式,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任职能力和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伴随各个专题的大量典型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讲解,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灵活地使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并能迅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

2.3 综合性及教材使用的高效性

由于按专题进行教学, 各个专题所涉及的内容很广,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某一本规定的教材。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就某一具体问题, 让学生先发表看法, 然后广泛介绍就此问题不同学者的观点。学生课后需要在图书馆借阅大量相关书籍, 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通过广泛的阅读, 不仅加深了对专题的理解, 同时也详细了解了不同学者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解决方法。学生通过扬弃不同的风格, 逐渐树立自己的个人思维与决策风格。

学生使用图书馆的教材, 一方面可以接触到最新的、不同的观点,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材的使用率[6]。按照中国传统说法“书非借不能读也”, 从图书馆借阅教材同时也起到了促使学生及时阅读的附加作用。

2.4 专题式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专题式教学法具有内容容量大的特点, 所以教师的讲课速度一般很快, 并且很多要点处只讲其然, 而不讲其所以然, 否则会因时间不够而无法完成讲座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 对于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不太适应, 课后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用来阅读教材。

IT的学习内容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各组成部分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专题式教学法人为地将其划分为若干部分进行讲解, 明显突出了它们的不同特点, 但在讲解各部分相通的基础理论方面却显不足。

3 结论

专题式教学法具有针对性强、信息容量大以及实用性明显等特点, 已在IT教育的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并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 使学生能学到一套较为系统的、大信息量的、实用有效的实际管理和应用方法, 为成为社会需要的、更高级的人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况红.对深入开展IT教育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123-126.[1]况红.对深入开展IT教育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123-126.

[2]鲁杨.IT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5-1.[2]鲁杨.IT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5-1.

[3]缴洪勋.我国高校IT教育专业建设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 2008-5-1.[3]缴洪勋.我国高校IT教育专业建设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 2008-5-1.

[4]王文军.IT教育的推广与环境建设[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47-49.[4]王文军.IT教育的推广与环境建设[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47-49.

[5]黄艳.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IT教育方向课程设置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 2006-5-1.[5]黄艳.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IT教育方向课程设置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 2006-5-1.

教育法缩印 篇5

中学音乐教学论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所要揭示的是中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一般规律。就学科性质来说,它属于教育学分科教学理论,是整个音乐教育学科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研究范围:中学音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目的和任务,中学音乐教学的领域、过程、原则、方法和手段、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学习成绩考查平定等。它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以《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及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为指导,突出音乐审美教育特点,总结与继承我国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学习与借鉴国内外音乐教育成功的经验与做法,紧密联系我国中学音乐教学实际,力图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说明一些问题。

2.中学音乐教学论课程的任务(1)在知识结构方面:1.了解中学音乐教学的目的任务和要求2.掌握中学音乐教学的一般规律,如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征3.熟悉中学音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领域、教学方法、能过独立设计和安排各种类型的音乐课4.了解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了解近现代国外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法,了解国内音乐教学的成功经验。5.掌握进行中学音乐教学研究所需要的理论知识(2)在能力结构方面1.全面掌握和运用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2.分析、运用和组织教材的能力3.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的能力4.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5.组织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能力6.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情况以及因材施教的能力。7.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8.估计教育后果的能力9.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10.进行音乐教学研究的能力。

3.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遵循美学的基本原理,根据教育学的客观规律,通过对艺术美,社会生活美,自然美的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是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诚然,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是多方面的,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渗透着审美教育。但是,这些学科都分别担负着其各自的德育智育体育的任务,渗透在其中的美育只能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而艺术学科则是具有充实的美感的内容。生动的美感的形式,来实现沁人肺腑,震撼心灵的什么教育作用。

作为艺术学科中的音乐教育,以古今中外、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精品内容,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和演奏活动为形式,发挥其培育崇高的思想道德陶冶高尚的情操、启迪智慧、促进青少年的一代的身心健康成长的功能。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4.音乐教育是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

(1)音乐教育与德育关系音乐教育与德育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一点是显而易见。音乐教育与德育不是从属或者包容的关系,通过音

乐教育渗透德育,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这从来就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1.有助于进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教育2.有利于培养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情。3.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4.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租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2)音乐教育与智育关系学校教育中的智育十一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它通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感知、观察、分析、记忆、想象、创造等能力。智育偏重于逻辑思维,音乐教育偏重于形象思维。音乐教育虽然也包含某些智育因素,但主要承担美育功效。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作用。

音乐教育对于智育发展的促进功效1.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创造等能力2.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3.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

(3)音乐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1.通过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沁人肺腑的情感教育2.通过音乐教育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3.通过音乐教育多向性思维,发展人的创造力4.通过音乐教育使青少年的身心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健康成长 5.音乐教育的目标

1.音乐教育的本体目标也就是音乐教育自身的基本任务。它包括对音乐的感受、表现能力的培养,对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2.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音乐教育,不可能脱离我国的社会北京和国情,不可能脱离我们民族文化传统。通过音乐教育进行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使青年一代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自

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3.音乐教育根本目标也就是音乐教育的中级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表现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最终是为了完善人自身的品格。新课标中总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生学生愿望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5.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6.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相互交错。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2.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有波动性。3.意志品质不断得到发展,自觉性有明显增强4.个性正在初步形成,但发展是不稳定的。7.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青年人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充满热情,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趋于成熟,开始走向生活1.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急剧增强2.情感更加丰富多彩,逐步趋向深刻的稳定3.自我意识逐渐成熟4.青年初期是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8.中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发展(1)音乐审美态度4—-7岁的儿童对音乐的审美态度往往是以好玩,新鲜,有趣味出发点7-9岁儿童对音乐审美态度处于些事阶段,他们挑选喜欢与不喜欢的作品标准是像不像。9-13岁乃至高中生逐渐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音乐作品,并逐渐形成带有个性特点的对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性的直觉敏感性

(2)音乐直觉感兴力是音乐活动得以展开的主体方面的基础和能

力。它包括了音乐知觉、音乐想象和音乐领悟等多种能力,他是一种特殊情感体验状态下,体现音乐审美创造性的认知能力过敏感性(3)音乐审美趣味表现为个体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 1.青少年不仅想做成人的能做的事情,还想找一些能超过成人的地方,他们需要拥有自己的世界2.青少年正处于情绪感情变化很大的时期3.现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4.青少年羡慕比自己年长青年人的行为5.学习古典音乐受条件限制和技术要求高的限制6.女性比男性发育更早,因此13-15岁的女学生更喜爱流行音乐 9.中学生音乐心理发展的施教(1)有序施教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决定了他们音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共性,都具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

(2)有导施教1.充分运用课内外音乐活动的机会扩大青少年音乐的视野培养各种各样的审美趣味2.要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去学习研究自己不熟悉的音乐艺术世界3.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4.发挥群体效应的作用

(3)有乐施教(4)有别施教 10音乐教学过程的本质 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音乐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是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体现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否则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客观依据和物质保证。离开了音乐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就失去了依据,离开了音乐教学设备、教学方式和

教学方法等教学手段,就不能很好实现音乐教学目的,获得较好的音乐教学效果。

11音乐教学过程的特征 1.耦合性也叫双边性。教学,是把教师教和学生学耦合而成的,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俩为一体的教学活动2.指向性也叫功能性。教学系统具有教养、教育和发展三方面的功能。是学生理解音乐的结构成分,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和技巧,着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积极态度,并通过音乐审美教育使学生具有和谐的个性,健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的治理等各种能力健全发展3多样性,受不同的教学目的任务的制约,又受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象条件的制约,还要受教师自身素质,特点的制约构成了教学千差万别。

12.什么是教学过程的调控 教学过程是教学系统的运行状态,是一个有明确目标,有高度计划性的连续过程。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控制,以最大的限度发挥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的作用,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实施优化控制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就是通过师生相互信息反馈的环节来实现调控。13音乐教学过程的内容 1.教学目标的控制2.教学内容的控制3.教学方法的控制4.教学形式的控制 14.音乐教学原则 1.寓教于乐的原则

确立寓教于乐作为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充分体现审美教育的特征,也是从音乐艺术特点和教育教学一般规律出发的。从音乐艺术角度来说,音乐具有道德教化功能,从教育学角度来说,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律之一,就是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教养发展

三大职能其次音乐教学的教育性要体现出自身的特点 总之音乐审美教育,要在培养全面发展得人,在提高全民族素质上发挥协同效应。

注意内容1.音乐教材在选择音乐作品是必须首先注意其思想性 2.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3.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学生的审美感情和想象力 2.情感体验原则3.参与活动的原则首先,活动室完成音乐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其次发展审美能力、音乐技能和知识,必须以活动为主要途径第三音乐教学的活动原则,综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注意内容1.要把“动”引到音乐课堂上来,改变传统的坐着不动上音乐课的单一形式2.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组织音乐的“动”3.要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4.引导学生正确人事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技能与音乐实践活动的辩证关系

4.自发诱导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创造发展原则7.形象直观原则 15.什么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反应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具有直观性、假设性、近似性和完整性

16教学模式的特点

1.直观性,任何一种教学模式

都是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化了教学思想和理论2.假设性,它不仅概括的反映和再现已有的原型,是教学实践中某一类具体教学活动的优选、概括和加工,而且还有一定的推理和猜想成分,包容一定的预测。设想。3.近似性。教学模式包含了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教学目

标、操作程序、师生组合、评价方法和标准要素4.完整性,教学模式是设计、组织和调控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

17.常用的中学音乐教学模式 1.情感模式2.行为模式3.认知模式

18中学生歌唱教学中歌唱技能、技巧训练

1.正确的歌唱姿势:身体端正、自然、重心放在两脚上 头部保持正直,面向前方,两眼平视,头不要前俯或后仰 胸膛自然的向前,双手自然地平直于体侧两脚分开 面部肌肉放松,口要张至放入俩个手指程度

2.恰当地运用呼吸:腹式呼吸

和胸腹式呼吸 3.科学的发声 19儿童期发声指导

1儿童期集体唱歌要以“头声的发声”为目标进行发声训练2.发声指导时着重追求的是音质而不是音量3.要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头声的发声”训练 20.变声期嗓音

变声开始时,学生会发觉难以控制自己的嗓音,音质粗糙,唱歌费劲容易跑调。变声期间男生的声带增厚加长,喉结突出,胸声增强,失去过去的清脆、纯净的童声,声音变得低沉、浑浊、沙哑。唱歌时易出怪声,严重的甚至失声。变声后期,嗓音逐渐稳定,基本上具备成人的声音

21.中学器乐教学的乐器选择 竖笛、口琴和簧片乐器、各种打击乐器、键盘乐器、民族管弦乐器和西洋管弦乐器

22.中学器乐教学合奏的选择和编配

1.要以短小的、优美的合奏曲为主,尽量与歌唱、欣赏等教学内容相结合2.注意多声部运用3.打击乐器的选择和编配要注意音色效果的变化和统一4.课堂器乐合奏曲的数量要少而精

23.欣赏教学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通过欣赏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3.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4.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5.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其知识6.欣赏音乐有益于身体健康 24.音乐欣赏的阶段

1.初步感知阶段,就是以愉悦为主的欣赏阶段,主要是对音乐没干的初步享受2.情感体验阶段,就是一情感为主的欣赏阶段,主要是通过对音乐的各种要素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各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中的作用3.理解提高阶段,就是以理智为主的欣赏阶段,主要是通过对欣赏理解音乐的有关知识、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25.音乐课堂欣赏的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2.讲解精炼,富于启发性3.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4.让学生熟悉乐曲的主题5.结合节奏律动辅助欣赏6.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26.音乐课的类型与结构 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音乐课的结构是指一节音乐课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顺序及学习时间的分配。开始阶段包括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中间阶段包括学习新课、分析讨论、技能练习,结束阶段包括复习巩固总结 27各类教学计划的制定 学期计划:一学年的教学进度、教学任务和要求、主要教学措施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总学时、周学时、授课学时、复习学时、考试

学时

课时计划:1.授课时期、课时、班级2.授课题目:授课的主要内容3.教学目的4.教材分析5.教学过程6.教具准备7.教学效果 28音乐课的组织教学

1.以情导入2.以静导入3.以新

导入

29.课堂教学艺术体现

1.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教学内容、环节、过程与时间的有机编排,教学内容的深与浅、新与旧、难点与重点的合理搭配以及教学过程的动与静、开始与结束、发展与高潮的合理设计,在限定时间内规律性的科学运作

2.教师的语言艺术:1.适度的语调、语气和语言节奏2.语言精练,逻辑严谨3.语言赋予感情,富于启发性

3.课堂教学的板书艺术:1.内容科学。准确2.文字简练、条理有序、层次分明3.针对性强、色彩的当4.书写工整、规范

母亲的“太极教育法” 篇6

武术哲学讲究的是“践形尽性”。母亲教导我认知武术乃至人生的方式。真正秉承了这一点。擅长器乐的父亲在我很小时就教我弹奏钢琴,但我并不喜欢。宁可清晨5点起来和母亲习武。有时我刚练完武。手掌上的血泡还在渗血。就被父亲叫去弹琴,自然不乐意。母亲看出我的“形”和“性”,就劝父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儿子自己从乐器和武器中选择。”最终。我得到“特赦”——优先习武。弹琴自便。

在习武的强度上。母亲也不做强求,只是常问我一个问题:“与人刀剑相向时。你相信自己的身手吗?”这句充满禅意的警示让我在平时练习时不敢懈怠。也自叹母亲的确是一位太极高手。对任何事情都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在我十六七岁的成长关键期。母亲动员我回北京武术专业队将多年的武艺“淬火”一番。我当然不想远离家人,但我信赖母亲的眼光。于是抛开所有眷恋,只身前往北京市什刹海运动学校武术队接受了两年多的训练。我19岁学成回到美国,当年就获得全美武术冠军,并通过母亲的一位学生介绍,从此踏进香港影视圈。

很多人对我的演艺事业的评价都是。大器晚成”。我赞成这样的评价。在影视圈里沉浮了20年的我,出演了三四十部影视作品还未见大红大紫。更糟糕的是。当时还因尝试自己导戏借了不少高利贷,以致事业和经济都陷入低谷。那段茫然的日子。我用抽烟排遣压力。烟瘾越来越大。有一天,母亲来片场探班后终于忍无可忍。说:“我跟你比一比吧!从今天起。我戒掉喝了30年的午茶,你戒掉抽了3年的烟。看谁赢!”事后听妹妹说。母亲从那天起果真不喝茶了。而我无可推托,就此戒了烟。

如今我已是一女一子的父亲。面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仍乐于接受母亲的“太极教育法”。我的女儿个性比较懒惰。母亲就为她报名学溜冰。一方面让她增加体能锻炼。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她学会尝试风险,花钱买跤摔。至于儿子,母亲则建议将来一定读最普通的学校:“男孩子日后要挣钱养家。不能依靠家庭。一定要挫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入读高学费的国际学校固然能学会怎样得体地吃好一只龙虾。但不见得学得到怎样换一只水龙头!”

那次陪母亲看李云迪的专场音乐会。我问道:“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重新选择,你会让我习武还是练钢琴?”母亲为难地耸了耸肩:“很难说。我现在可以看到你今天的路这样宽阔,当然不会选择别的路。可当初假如通你弹琴,说不定也能成为很有名的钢琴家。但是。如果是一个不开心的钢琴家,我情愿不要赌……”

教育法 篇7

一、清末教育立法———清末警察教育立法的基础

迫于强大的社会进步的要求, 为了延续封建统治, 清王朝进行了教育改革。自此, 以“礼法结合”为主要特征、为封建专制服务的中国古代教育法制开始解体, 中国教育法制随之进入近代化的转折时期。

1902年, 清朝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其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教育法规, 虽正式颁布并未实施, 但对当时的新学校做了较全面的规定。在此基础上, 1904年, 张百熙与张之洞等人奏拟了《奏定学堂章程》。章程的颁行对推进教育改革、统一学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一直沿用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为止。该章程除规定学校系统及学校管理体制、教授法、学校设置等内容外, 还明确提出了“勿论何等学堂, 均以忠孝为本, 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 而后以西学论其知识, 练其艺能, 务期他日成才, 各适实用, 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 慎防流弊之意”的教育宗旨。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的教育宗旨, 其核心是封建的忠孝思想, 明显反映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方针。这个教育宗旨为清政府制定警察教育法规提供了依据和准则。[1]

1905年, 清朝撤销国子监, 设立学部作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次年, 清廷撤销学务处和学校司等省级教育行政机关, 改设提学使司, 作为各省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在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为各地教育行政机关。1909年, 清政府将全国划为十二个视学区, 各区一到三省。至此, 清王朝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系统, 为教育法规的贯彻落实提供了组织保障。

为了推行并规范“新教育”, 除上述章程外, 清政府还制颁了一系列的教育法规。教育行政方面有:《学部官制》、《各省学务官制、办事权限章程》、《视学官章程》、《劝学所章程》、《中央教育会章程》、《各省教育会章程》、《强迫教育章程》等;学校制度方面有:《增订各学堂管理通则》、《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小学堂章程》、《简易识字学塾章程》、《改良私塾章程》、《小学经费暂行规程》等;职业教育方面有:《各省巡警学堂章程》、《财政学堂章程》、《各省实业学堂整顿筹划大纲》等。[2]

清末制定的这些教育法规保留了旧教育的内容, 具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但是, 清末教育立法确立了近代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地位, 促进了近代学校的发展, 也为警察教育立法奠定了基础。

二、清末警察立法———清末警察教育立法的前提

清末建警立法虽然不过十余年的历史, 但其法规数量及种类相当可观。仅光绪三十二年 (公元1906年) 至宣统三年 (公元1911年) , 清朝政府颁行的全国性警察法规不下百件。从法规的内容和性质上区分, 清末警察法规可分为两类。

(一) 组织类法规

组织类法规, 即有关警察机关之编制、隶属关系、人事安排、执掌划分方面的法规;具体而言, 包括警察机构的组织, 各机关之间的权限划分, 官吏的任用、选拔、考核、奖惩、抚恤, 设备、服装、警械的规格和等级, 经费的筹措、使用, 纪律、礼节, 勤务与会议方式等方面的法规。如《巡警部官制章程》、《民政部官制章程》、《内外城巡警厅官制》、《考取巡警章程》、《各等巡警学堂学生毕业暂行章程》、《巡长、巡警勤务章程》、《民政部奏定巡警道属官任用章程》、《巡警禁令》、《巡警道官制并分课办事细则》、《使用哨笛简章》、《巡官长警赏罚章程》、《考核巡警官吏章程》、《司法警察职务章程》、《巡警礼式》、《部厅会议规则》、《稽核解支款项章程》、《民政部及巡警厅权限章程》、《巡官长警饷制》, 以及各地警察官署制定的有关巡警招募、赏罚方面的章程, 等等。[3]

(二) 职权类法规

职权类法规, 即警察机关及警察人员执行职务时所依据的法规, 具体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治安行政管理法规, 即保持公安、防止一般危害的法规。如《违警律》、《违警律施行办法》、《调查户口章程》、《户口管理规则》、《报律》、《大清印刷物专律》、《结社集会律》、《报律》、《检阅报章规则》、《火场救护规则》、《管理镖局枪支规则》、《管理娼妓规则》、《大清国籍条例》、《调查户口章程》、《呈报营业规则》、《呈报建筑规则》、《管理人力车规则》、《管理夜市执行细则》等。

第二部分为特殊行业管理法规, 即附属于某个特殊行政部门, 为辅助“其达成特殊行业之目的”的法规。清末有关卫生行业的警察法则即属于此类。如《预防时疫清洁规则》、《改定清道章程》、《管理饮食物营业规则》、《管理浴堂营业规则》、《管理种症规则》、《政务处议奏禁烟章程》、《管理售卖膏土章程》、《管理戒烟丸散规则》等。

第三部分为司法警察法规, 即有关侦查罪犯、搜集证据、逮捕犯人, 辅助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力方面的法律规定。如《检察厅调度司法警察章程》、《各处差役来京缉案章程》、《外城侦缉队章程》、《巡警总厅拘留所章程》、《民政部、法部协定移交接收预审厅后办事权限章程》等。

以上三部分法规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规定了警察权的组成及其职权行使方式。

在清末十余年的时间里, 这些法规为维护清王朝统治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这些法规既体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法理精神, 又借鉴吸收了近代警察科学理念, 还在某种程度上考虑到了中国既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 清末警察立法对于规范清末警察建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成为了清末警察教育立法的前提条件。

三、清末警察教育立法的特点及评价

清末在兴办警政时极为重视警察教育, 并在创建警务学堂过程中把章程的拟订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警察院校在清末短短十年间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广泛举办, 是与警察教育法制建设密切相关的。

(一) 警察教育的规范化

清朝自创办警察之始, 即认识到警察培训与警察人才、警政事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清政府开办警察学校的目的在于为警察机构输送具有警察知识的官吏, 并最终形成了高等巡警学堂、巡警教练所两级办学体系;此体系的建立是以警察教育法制建设为基础与保障的。

以京师为例。京师警务学堂设立第二年, 即光绪二十八年 (公元1902年) , 清朝政府就制颁了《京师警务学堂章程》, 包括总则、职制、教科、学期、课程, 入学、退学、考试、给予及贷与, 赏罚、附则等八章。光绪三十二年 (公元1906年) , 清廷将京师警务学堂改造为京师高等巡警学堂, 即制颁了《京师高等巡警学堂章程》。宣统二年 (公元1910年) , 京师高等巡警学堂改隶民政部, 更名为民政部高等巡警学堂, 清廷立颁了《民政部高等巡警学堂章程》。这些章程内容涉及学校组织机构、人员设置、办学宗旨、学制、学科设置、课程结构、招生制度、学员待遇、考试制度、实习制度等警察教育的主要方面。更重要的是, 这些章程的出台, 体现出了当局对警察教育事项的重视, 规范了警察教育, 增强了警察教育的权威性。[4]

(二) 警察教育法的统一化

清末后期, 清廷加强了对各地警察教育立法的指导和监督, 警察教育立法趋向统一。

由于清末各省巡警学堂“所拟章程, 编制课程多未一律”, 学制短、程度低, 并缺乏对基层一线警员的培训, 光绪三十四年 (公元1908年) 10月, 清民政部借鉴京师高等巡警学堂的举措及直隶开设巡警传习所的经验, 奏颁了《各省巡警学堂章程》, 对全国各省的警察教育体制、警务学堂的招生条件、招生数额、学堂的职员构成、课程的设置及学制、考试制度、分配方式都做出了统一的规定, 对全国的警察教育体制进行了统一的规划。[5]

章程颁布后, 各省高等巡警学堂纷纷设立, 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前, 几乎所有省份都设立了高等巡警学堂。这些学堂为近代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警察专门人才。这批人才不仅成为清末警察队伍的基干, 而且直接在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警察建设中, 发挥着奠基性的作用。

(三) 警察教育立法的层次性

在加强对地方警察教育立法指导的同时, 清廷注意到了各地方的实际情况, 允许各地根据中央立法的基本精神, 制定本地方的警察教育法规, 表现出层次性特点。

中央制定并通行全国的警察法规, 既有专门为全国警察教育最高学府制定的法规, 如《京师警务学堂章程》、《京师高等巡警学堂章程》、《民政部高等巡警学堂章程》等, 又有为规范地方或部门警察教育出台的法规, 如《各省巡警学堂章程》、《京师现设各等巡警学堂毕业生升转暂行章程》、《各等巡警学堂学生毕业暂行章程》等。[6]

地方制定并在本区域内有效的法规, 如《北洋巡警学堂推广重订章程》、《北洋巡警学堂附本省申送附学章程》、《江南高等巡警学堂章程》等。《北洋巡警学堂附本省申送附学章程》规定, 本省郡县有愿申送学员、学生来学者, 只要遵照学堂规定的考选办法, 就可在第一学期开学之时选送。鉴于各省多有请求派生来学的情况, 该章程还规定, 外省可以咨送学员和学生来学, 送学人数、挑选方式由各省据情自定。由此可见, 这些地方性警察教育法规绝大部分系地方当局为贯彻或变通执行中央警察教育法规出台的有关规章。

清末警察教育中体现的分层次办学、按类别培养、与实务结合、中央统一管理的思想, 为民国时期的警察教育及其立法提供了范例而被沿袭与发展。

(四) 警察教育立法的局限性

尽管中国建立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为大势所趋, 但清末建警及警察教育立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方面, 清廷建警是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目的是维护与延续封建专制统治, 警察教育内容的核心是封建的忠孝思想, 从而悖反了近代警察法保护民众利益的基本宗旨。清廷政府官员少有机会研究近代警察教育理论, 对西方警察及其教育制度知之甚少, 国人对近代警察制度的认识知之更少。在这种背景下, 清末警察教育立法必然带有两重性:既有向近代警察教育制度靠拢的进步倾向, 又始终未能摆脱封建教育传统和落后的束缚, 造成“因陋就简, 有名无实”“形体虽具, 精神尚虚”的结局。[7]

另一方面, 清末警察教育立法主要借鉴了外国的立法经验。当时有人建议:“博采东籍, 广延通才, 参合考订。”因此绝大多数警察教育法规的制定参照了各国, 特别是日本的警察教育法规, 造成制定的警察教育法规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有理想化的成分。

清末制定的警察教育法规保留了封建教育的内容, 既有不切合中国实际之处, 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这正是清末封建统治者意志的反映。

总而言之, 清末制定的警察教育法规尽管不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且有浓重的封建色彩, 但是, 清末警察教育法基本上反映了警察学和教育学的一般规律, 确定了近代警察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地位, 促进了近代警察院校的发展, 从制度上保证了近代中国警察教育稳步推进, 从而为民国时期警察教育立法及中国近代警察教育法的确立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柳卫民.中国势察教育立法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6.

[2]刘兆伟等.中国教育法制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3]韩延龙, 苏亦工.中国近代警察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4]孟庆超.中国警察近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5]孟庆超, 宫淑艳.近代中国警察教育之探索[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5, (5) .

[6]万川.中国警政史[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少年儿童信仰教育中的个别教育法 篇8

一、个别教育法的基本特点

1. 关注少年儿童个体

信仰是精神的升华,少年儿童的信仰是其精神发生的结果。每个儿童都具有作为人的阶段性发展特征,但更是一个具有独特发展状态和发展意识的个体人的存在。正是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在信仰教育中同样必须关注少年儿童个体,因材施教的理念在信仰教育中同样重要。但即便当今“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如火如荼,不可否认的却是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仍然“缺少对儿童教育的近现代立场、观念和方法的认识”[1],教育不是跟随儿童,而是要求儿童跟着教师走。这一被称为“中国文化盲点”的以学习为取向的教育观念直接导致儿童信仰教育缺乏对“人”的重视,特别是忽视儿童个体的信仰发展状况。个别教育法就是最大程度地使教育回归于儿童个体,是在关注儿童个性心理以及儿童个体内发式成长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在信仰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培植与引导。

2. 教育者全程发挥主导作用

少年儿童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是未成熟性,在这个阶段面对诸多信仰问题尚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分析、定位或确定,比如信仰和喜欢、崇拜之间的区别,再比如对待金钱、享乐、个人主义等的认识等,因此容易产生或冲动或迷失或迷茫等有关心理活动、情感体验和行为反应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进行个别教育时须自觉地全程发挥主导作用,细心观察和了解少年儿童个体在面对整个事件过程中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与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和引导。当然教育者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自身须有正确而坚定的政治信仰、道德信仰、生活信仰或人际信仰等,然后才能春风化雨,适时适宜地帮助少年儿童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或困惑,引导儿童建立起正确的认知,体验积极的情感,并做出恰当的行为。

3. 偏重隐蔽性的教育方式

信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公开正面的显性教育方式和间接渗透式的隐蔽性教育方式都会被采用。但就个别教育法的实施而言,由于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具有各种各样差异的少年儿童个体,寓于生活与实践中的教育更容易为少年儿童个体所接受,所以偏重于隐蔽性教育方式的采用。也就是说,个别教育法更注重以教育者自身的品格、道德、情感、信仰对少年儿童个体进行引导和影响,更注重通过鼓励少年儿童个体积极参加各种生活与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对其进行触动,更注重在解决少年儿童所面对的各种生活、学习与情感困惑中丰富其感受并提升其认知。这种隐蔽性教育方式注重的是少年儿童个体在信仰选择和确立过程中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意在开放和愉悦的情感中树立起正确的信仰。

4. 注重情境关怀与情感体验

从信仰生成的本质特点来看,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靠认知灌输或价值论证的教育方式来完成。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信仰是在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和影响中形成的,所以个别教育十分注重少年儿童的情感体验。有学者提出在信仰教育过程中,须坚持“共情理解律”[2],实际上就是通过教育者对少年儿童个体所处环境和情境及其心理状态的理解与把握,以尊重的情感和态度真诚对待少年儿童的情感和思想,使自己在情感体验上与少年儿童的情感体验保持一致,这样就容易在获得少年儿童认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教育。同时也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少年儿童个体自身在真实环境和情境中通过不断地体验获得理解与反省,从而使少年儿童的信仰认知与情感在情境和行动中得到熏陶、反思与升华。

二、个别教育法所坚持的基本原则

1. 观察原则

在有目的、有意识、有针对性进行的有关信仰的个别教育中,教育者首先做到的一点就是要在了解少年儿童群体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正确认识少年儿童个体。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在不同情境下、不同时间段内,就少年儿童个体的小至面部表情、大至活动行为的各种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这样才可能更为真实客观地把握少年儿童个体的个性特点、心理反应以及信仰实际发展情况,然后再通过客观理性地分析对少年儿童施以正确的后继引导和教育。

2. 联结原则

采用个别教育法对少年儿童进行个别教育时,都会有一个具体的切入点,但从诸多案例来看,情感的切入与情感的联结是最根本的,因为情感不仅是开启心门的钥匙,更是促使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内在力量。在信仰教育中,教育者必须使少年儿童个体感受到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即便是对其不正确信仰认知与行为的批评也要体现充分的关爱深情,否则再动听的语言也无法打动少年儿童的内心。

3. 鼓励原则

人在鼓励下能够更加积极与快速地成长,对少年儿童来说更是如此。鼓励的心理学基础在于暗示和迁移,鼓励作为一种积极的暗示,多数情况下会促使少年儿童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快的反应,进而会把一种思想或行动迁移到相关方面去。鼓励的运用前提是教育者要有赏识教育理念,要能随时捕捉到少年儿童表现出来的积极信仰认知、情感或行为,并及时给予赞扬,进行正强化。鼓励的实施方式是适度引导和提供帮助,教育者要能为少年儿童指明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并尽可能帮助少年儿童创造实现下一目标的各种条件。

三、个别教育法的运用策略

1. 建立起个别教育的基础地位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儿童为本,即要在尊重儿童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和教育。信仰教育作为教育内容体系中的一部分,也必然遵循这一理念,因此确立个别教育在信仰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强调个别教育的基础地位,首先体现的是对少年儿童个体的尊重,是对少年儿童差异的尊重,同时也是对少年儿童个体发展负责任的根本表现。而且,个别教育并不排斥集体教育,因为从根本上来讲,集体教育是解决个别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的方法。集体教育的进行可以提高教育效率,但并不能替代个别教育。两种信仰教育形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可截然分开,也不可厚此薄彼。只有在明确个别教育的基础地位以及集体教育的核心地位的前提下,才能运用好个别教育并使个别教育真正起到作用。

2. 明确开展个别教育时的角色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3]列宁这句话的首要启示就是在信仰教育中,教育者要从“人对人”的基本立场出发,本着尊重、关心、爱护的基本情感立场开展工作。这也就要求教育者打破传统的冷面孔,转变灌输说教的生硬方式,而从人与人的交往,从“我—你”的交往与对话中引导少年儿童正确地理解有关信仰的方方面面。教育者角色不再是传统的权力说教者,而是一个有着人格魅力与专业权威的、能随时随地关心儿童发展的朋友与导师。“亲其师信其道”,当教育者以真正关爱之心与儿童进行交往和交流时,儿童会敏锐地察觉并产生对教师的信赖之感,进而愿意接受来自教育者的教导。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哲学家诺丁斯就特别倡导在教育者和儿童之间建立一种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关系。教育者作为儿童政治和道德等信仰的引路人,应成为一个关心型的教育者。

3. 提升进行个别教育的技术素养

为了更有效实施个别教育法,有意识提升一些交流技能很重要。这主要包括:其一,心理教育知识的恰当运用。心理教育知识是进行信仰教育时的条件性知识。个别教育是针对个别儿童的教育,而每个儿童除了具有身心发展阶段的共性特征外,还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作为教育者很有必要主动借助强化、动机、多元智能等心理学理论和知识去解决个别儿童的信仰教育问题。其二,网络信息平台的积极利用。充分采用电子邮件、QQ、手机短信等新型网络沟通技术和非面对面方式与个别儿童进行交流和引导。其三,美学艺术的充分利用,实现信仰教育的内容美和语言美。信仰教育是一种心灵和精神的教育,真善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信仰,所以要善于运用“洗涤心灵的先进思想,感人肺腑的典型事例,催人泪下的文学形象,令人奋进的革命歌曲,激发自豪的壮美图片”[4]等去启发少年儿童内心的感受与觉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自然、生动、亲切、强逻辑性并有启发性,这样才能在少年儿童心理与思想上产生强烈或较强的触动,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 学会正确进行个别教育中的“对话”

对话是个别教育法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但对话绝不是简单地谈话,而意在强调信仰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尊重、双向沟通与互动。由于少年儿童并不是教育者要改造的对象,而是需要教育者引导其不断成长的对象,因此在信仰教育中,少年儿童才是信仰形成的主体,教育者的首要责任就是引导并帮助其发展信仰认知。就实际情况来看,少年儿童的信仰发展并不能通过灌输式说教而获得,因为命令式地训诫、灌输式地告诉等方式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缺乏情感沟通和交融的制度执行,更多表现的是教育者单项的意愿。但以“对话”作为基础理念来进行的个别教育就有很大不同,对话不仅承认和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性,而且保证了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少年儿童都作为人的一种情感与思想的平等沟通,这使信仰教育真正立足情感,并称为自由平等、真诚互动、感染激励的引导活动。在运用对话法时,教育者要注意完成自身角色转变,从“圣贤权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要积极创设对话情境,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要改变独白式的、指令性的语言习惯,而学会使用互动协商的、相互理解与促进的语言。

5. 要积极主动进行个别教育中的行为引导

如果说“对话”是主要通过语言使少年儿童在信仰认知方面发生改变,那么还要重视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对少年儿童真实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达到对其信仰教育的目的。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表现。在行动引导中,要重视情境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作用,帮助其辨别同一情境中良好的行为和不良的行为,并善于创设积极的情境进行引导;此外也要注重行为实践的意义与作用,要有意识多让少年儿童自觉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并从中因势利导地加以正确引导;另外可以充分结合集体教育的进行达到对个别儿童行动的引导效果,因为儿童在学校教育中总是要在集体中进行生活,集体的人文环境对儿童的影响非常大,教育者应有意识地通过培育正确的集体精神和发挥集体的正能量去影响个别儿童,并促进个别教育效果的达成。

总之,个别教育法必须因人而教,跟随少年儿童的个体成长,灵活采用不同的具体方式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强“本”功能,即真正引导少年儿童个体主动生成信仰、端正信仰认知、践行正确的信仰行为。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5.

[2]赵平.信仰教育的“双瓶颈”问题及其觉解[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5):150.

[3]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36.

浅谈“情境教育法”的妙用 篇9

“同学们,今天好像是个特殊的日子吧!”班主任话外有音地问道。“感恩节!”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那你们知道在感恩节应该对身边的人说点什么吗?”“感恩节快乐!”一个反应快的孩子脱口而出。

“说得好!是不是还应该有些动作啊?”一边说着,班主任一边张开双臂。都是些聪明伶俐的孩子,看到班主任的动作,立刻模仿着做了起来一—只见每一个孩子或左转或右转,转向身边的同学,一边拥抱,一边说,“感恩节快乐,同位!”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等孩子们恢复正常坐姿,班主任又发问了,“同学们做得很好。不过是不是还有什么人我们应该去感激呢?”

片刻的安静之后,有孩子想到了,“是父母!”

“对,最该感激的是父母。所以请同学们今天放学回家后,去拥抱你的爸爸妈妈,并对他们说‘感恩节快乐’好吗?”

孩子们的眼神中透出赞同和感动的神情,有几个孩子眼里还噙着泪花。

放学铃声响起了,有几个学生走到门口时,拥抱了班主任,“感恩节快乐,老师!”

以上案例中的班主任就是笔者本人,而本人在案例中使用的就是“情境教育法”——通过感恩节这一典型教育情境,从青少年情感具有诱导性和爆发性的心理特点出发,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句朴实的祝福向身边的同学表达出来,从而将此情境进一步内化,使其植根于学生心中,再引导学生思考并认同最该将感恩节的祝福送给父母,从而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相结合,达到情感教育的升华。在案例最后,本人的“情境教育”实际上取得了意外之得——学生对班主任也心生感恩之情,并适时地表达了出来。应该说,此次“情境教育法”的使用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在此情境中升华了感恩之心,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加强了班级凝聚力,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就学生个体情况变化来说,效果也是明显的。之后的春节假期里,本人在一次家访中和学生家长无意中谈到此次“情境教育”。家长对本人的教育设计极为赞同,并回忆说,自从回家拥抱了父母之后,孩子的变化很明显——愿意跟父母说学校里发生的事,脸上总是带着笑,即便是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很快就能排遣。

笔者也对此次“情境教育”的效果有切身的体会。就是在主动拥抱本人的孩子里,有一个父母刚刚离异。孩子平常话很少,也很敏感,不爱与人交流,给本人的感觉就是很难打开情感突破口,需要一次教育契机。而那次感恩节的“情境教育”恰好起到了教育突破口的作用,孩子紧闭的心扉打开了,情感像泉水一样涌出。从那以后,这个孩子爱笑了,跟同学和老师也能开玩笑了,很多事情看得开了,乐观了。当然这样的教育效果与后续的一系列工作是分不开的,但此次教育情境的创设和共鸣是第一步。在以上案例中本人使用的“情境教育法”实际上源自“教学情境法”,其理论依据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顿悟”。

顿悟是一种突然的颖悟。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指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顿悟。当人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并产生了顿悟和理解,有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其特点是突发性、独特性、不稳定性、情绪性。

格式塔主义是20世纪初在德国出现的反对冯特构造主义的一个学派。它诞生于1912年,“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意思为“形式”、“形状”,在心理学中用这个词表示的是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格式塔也被译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活动都是先验的“完形”,即“具有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是先于人的经验而存在的,是人的经验的先决条件。人所知觉的外界事物和运动都是完形的作用。人和动物的智慧行为是一种新完形的突然出现,叫做“顿悟”。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虽然“顿悟”的概念是在教学领域首先提出的,但实际上,这一理念在教育,特别是情感教育层面也有很广阔的舞台。主要表现为:施教者要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在受教者获得情感先验的前提下,稍作设计和引导,使其在典型情境中内心的情感实现顿悟和升华,进而得到情感教育“无声胜有声”之效。

其实,依托于情感顿悟的“情境教育法”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即兴的教育手段,也可以被用作一种常规的教育模式,那就要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教育主阵地作用。本人在刚过去的一个学期里多次在主题班会上创设典型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形成班级共识,现举一例:刚刚接手现在这个班时,如何让这些“90后”的孩子在短时间内尽快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摆在本人面前的第一个任务。这些孩子在开学前刚刚经历军训这一高中阶段第一次集体活动,对他们有了初步的了解,本人下载了互联网上搜索到的一篇关于“90后”北京奥运会举重冠军龙清泉的文章,印发给全班同学。在班会时间统一阅读,并在文章后附上了一个思考问题:我要做这样的“90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简短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此仅摘录一位学生的心迹:“用真诚的心与他人交往,用专注的心做好每一件事,用积极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纵使在奔跑的道路上没有观众,但至少我仍可以自我欣赏。”话语不多,但很真挚,其中的几个关键词:真诚、专注、积极、细节、自我欣赏,实际上就是该学生给自己的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着自己像这样做人,如这般做事。那么此次的顿悟就会成为他走向成功的一个初始情境,每当他遇到困难或失落之时,这份情感都会成为激励他的原动力。

《艺术教育法》的立法刍议 篇10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各类艺术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音乐教育的勃兴,提升了广大受教育者的思想和道德水准,提高广大受教育者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启迪广大受教育者的智慧和创新思维,促进广大受教育者的身心和情感发展。舞蹈教育的勃兴,培养了广大受教育者的控制力、观察力及审美能力,提高了广大受教育者的动手与协调能力。而戏剧教育的勃兴,对于广大受教育者的文化品格、创新精神、角色观念、表述能力、组织才能等各个方面,均能带来相当的惠益。仅以广西高等艺术教育为例,截止到2012 年,广西共有64 所高等学校开办各类高等艺术教育,占全区高校总数的84%。其中有3 所高校开办硕士研究生教育,有23 所高校开办普通本科教育,有50 所高校开办普通专科(高职)教育,有13 所高校开办成人本科教育,有17 所高校开办成人专科教育。广西已经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涵盖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包含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从全国的角度看,国内的艺术教育也是风生水起,形势大好。尽管如此,我国现阶段的艺术教育依然还是问题多多。很多人对艺术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艺术教育可有可无的思想观念在国人心中还有很大的市场。经济条件落后的城镇、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还存在大量空白。高等学校虽然普遍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多为点缀之用,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忽略了艺术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意义和作用。“据调查,我国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较低,在大学生当中,60%以上同学不识谱,能够熟练掌握一门乐器的只占1.5%,大多数同学没有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大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渴望与实际具有的音乐素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为了解决我国艺术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了推动我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善用法律的手段,完善艺术教育法制建设,尤其是要出台专门的《艺术教育法》。在教育法治的新时代,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立法是教育法制建设的重心。艺术教育立法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昭示了艺术教育执法与艺术教育普法的美好前景。

二、《艺术教育法》立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分析

1.这是发展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艺术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问题依然很多,缺陷依然不少,且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有效促进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艺术教育立法必须跟进,才能成为推进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加速器和防波堤。

立足基本国情、教情,借鉴国外经验,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完善艺术教育立法,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如能成功出台一部《艺术教育法》,必可成为我国艺术教育法制建设的重大里程碑。

研议中的《艺术教育法》,自应紧紧围绕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用法律手段引导、促进和保障艺术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应当及时将党和政府有关艺术教育改革的一些重大决策上升为法律规定,成为国家意志,以立法推动改革,以立法固化改革成果。对于不合时宜的现行法律规范,及时予以修订乃至废止。尤应强调的是,《艺术教育法》的立法不能仅仅是跟上教育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而应适度超前,保障艺术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与科学发展。

2.这是完善我国教育立法体系的重大步骤。教育立法是对教育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教育法治的基础。以1980 年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学位条例》为起点,我国相继制定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国务院先后制定了《教师资格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十多项行政法规。教育部作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70 多项部门规章。地方人大和政府在立法权限内,也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可以说,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的框架体系基本成形。

尽管如此,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依然很不健全。伴随时代的变迁和情况的变化,现行的一些法律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存在明显的滞后性,须作重大修订。立法空白之处依然较多,甚至存在不少重大的立法空白。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依然要把推动教育立法作为教育法制建设的重点工作,以立法巩固改革成果,完善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尤应聚焦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加强制度供给,以立法推动和保障教育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抓紧制订《艺术教育法》,这是完善我国教育立法体系的重大步骤,体现了我国教育立法的针对性和前瞻性。通过增强《艺术教育法》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完全可以确保这部法律有很高的质量和很好的实效。

3.这是繁荣我国文化产业的深切需要。2011 年10 月,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2012 年11 月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与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我们所知,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艺术含量较高的文化产业更是如此。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短板”现象,呼唤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跟进,呼唤着《艺术教育法》的出台。研议中的《艺术教育法》,应当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高等艺术院校开设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新技术、新媒体等专业,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提倡和指导高等艺术院校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把引进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纳入引进高层次人才工程;奖助和推动高等艺术院校革新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培养既通文化又懂市场,既通艺术又懂经营的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努力搭建包括短期培训、学历教育、高级人才培训、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的立体教育体系。

加大艺术消费的引导和开发,充分挖掘我国艺术消费的巨大潜力,这是我国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着力点。艺术消费市场的展拓,呼唤着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的跟进,呼唤着《艺术教育法》的出台。研议中的《艺术教育法》,应该出台系统、完整的政策措施,有力支持中小学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的大幅发展。全面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未来的文化艺术的创造者,更是培养文艺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如马克思所言,“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全面推进公共艺术教育,促使更多的民众成为文化艺术的欣赏者,进而也能转换为文化艺术事业的参与者以及文化艺术产业的消费者。

三、《艺术教育法》的立法建议

1.清晰界定艺术教育的性质和地位。我国应当出台《艺术教育法》,确立“大艺术教育”的理念。无论是中小学艺术教育抑或是高等艺术教育,无论是公共艺术教育抑或是专业艺术教育,均受《艺术教育法》的调整与规范。《艺术教育法》的调整范围涵及音乐、舞蹈、美术、设计、戏剧、影视、播音、摄影乃至东方传统的书法、篆刻等门类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绝非简单的技能教育,而是典型的素质教育。研议中的《艺术教育法》应对此作出确认,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的艺术人才为己任。艺术是我国第13 个学科门类,是一门既综合又交叉的学科,涉及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艺术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有着独特的素质教育功能,能够全面推进对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思维、创造、能力素质,心理、身体素质,以及社会交往素质、生活素质、审美素质等。

关于艺术教育的地位,应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科学界定艺术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艺术教育法》应郑重宣示艺术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国民教育的发展有着支柱性的作用。由于艺术教育在我国积弱日久,急需大力补强,亟需政策倾斜。这是补偿历史“旧债”的需要,这是克服我国教育“短板”现象的需要,同样也是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2.明确宣示艺术教育的大政方针。研议中的《艺术教育法》,应该总结我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艺术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参酌国外境外艺术教育的成果,明确宣示艺术教育的大政方针,把实践中证明符合艺术教育内在规律且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定型化和条文化。《艺术教育法》应该确立重“技”也重“道”的启发式教育观念,鼓励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支持构建合理的课程架构,包括整合与重置基础课程、推动实验教学以及艺术教学资源共享、增强人文理论课程设置等。对于高等艺术教育,尤应切实盘整学科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布局结构,避免专业设置重复过多现象,提高师资数量和质量,改善办学条件,保障教学质量。

艺术教育是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特殊类型教育,适于采行具备学分测量、弹性学制、课程组合模块化、专业可选择、课程选读具自由度等特征的学分制。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代表的高等本科艺术院校在学分制改革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学分制的优长。所以,笔者主张《艺术教育法》应该大力倡行学分制,这也有利于新兴文化产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演艺产业的发展要求从业者有复合的艺术技能,涉及音乐、舞蹈、戏曲、曲艺、主持、小品甚至杂技,这绝非教学计划固定的学年制教学体系所能满足。当然,采行学分制也需要一些必备条件,包括完备的课程资源、充裕的高水平教师、完善的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等。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艺术院校,应该大力改革学年制,增强转专业、选修课等方面的制度设计,采行具备学分制若干特征的学年学分制。

3.系统规定促进艺术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艺术教育法》本质上就是艺术教育促进法,应围绕“促进”二字规定系列的扶持措施。《高等教育法》第七章即专章规定了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高等教育投入体制,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同时对高等学校进口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以及举办校办产业实行以税收优惠为主的优惠政策。《职业教育法》第四章也专章规定了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宣示国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步增长,要求企业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扶持发展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专章规定了扶持与奖励,促进措施尤为周全,涵及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经费资助和转让国有资产扶持、税收优惠政策、接受捐赠、信贷扶持、委托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用地及建设优惠、合理回报、鼓励到少数民族和边远贫困地区举办民办学校等方方面面,为 《艺术教育法》的立法提供的借鉴意义可谓最大。

研议中的《艺术教育法》,对于促进措施亦应作专章规定,形成周全的制度安排。税务机关应当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适当倾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开征的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可以专项或者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艺术教育。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或专项资金,用于资助艺术院校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支持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艺术教育奖学金、贷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或者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对艺术教育捐资助学,鼓励境外的组织和个人对艺术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提供的资助和捐赠,必须用于艺术教育。鼓励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艺术教育事业,支持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民族民间艺术教育事业。

4.高度重视《艺术教育法》与《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协调与衔接。《艺术教育法》的立法工作,应该高度重视与相关法律的协调与衔接,提高立法质量,避免法律规范冲突的乱象,确保教育法律体系的内在和谐统一。依笔者看来,尤应重视与《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协调与衔接。

《高等教育法》是在1998 年8 月29 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内容包括总则、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的设立、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高等学校的学生、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附则等,是教育领域内的一部重要法律。如我们所知,高等艺术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体系中位列高端,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领头羊”。《艺术教育法》应与《高等教育法》作有效对接,以期形成合力,共同调整和促进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职业教育法》是在1996 年5 月15 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内容包括总则、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实施、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附则等,是教育领域内的另一部重要法律。如我们所知,国内很多考生和家长都把报考艺术类院校和专业理解为文化成绩不够好的考生报考大学的渠道,不少人认为艺术只能当作特长而不能当作职业,这些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社会现实。为使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拥有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必须大力强化艺术教育的职教属性,必须大力开展艺术职业教育。现行的《职业教育法》的若干制度安排,对于《艺术教育法》的立法而言,可资借鉴、移植、翻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在2011 年2 月25 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内容包括总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法律责任、附则等,是文化领域内的一部重要法律。由于该法继承、弘扬、保护、保存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所以和艺术教育以及研议中的《艺术教育法》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关联。《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34 条第1 款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议中的《艺术教育法》对此应作呼应,对于艺术遗产教育作出具体规定。关于艺术遗产的调查、艺术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立、艺术遗产的传承与传播、艺术遗产的整理、研究及学术交流等事宜,亦可藉由《艺术教育法》作出相关规定,以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之不逮。

参考文献

[1]陈应鑫.广西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SWOT分析和发展战略研究.艺术探索,2013(4)

[2]王丽娜.论我国当代大学生音乐文化的构建.中国音乐,2009(1)

[3]刘海飒.对当代艺术教育改革的思考.艺术探索,2013(4)

[4]王涛.论高职综合艺术院校的学分制改革及走向.艺术探索,2013(4)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导教育法 篇11

关键词:疏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疏导教育法的重要性

第一,疏导方法是符合人的思想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它通过不断解决人们的思想矛盾,从而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的,也有片面的,甚至有错误的。因而,在人们形成的思想中,就有正确的思想和错误的思想。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就更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这是思想成熟发展的必然阶段。因此,只有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机,让他们把各种不同的意见、想法都说出来,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才谈得上对错误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使使他们树立崇高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坚持疏导教育法,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正因为党的利益和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党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充分信任群众能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是能够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即使受到了错误的思想认识干扰,发生了认识上的偏差,经过说服、引导,是可以修正错误的认识,坚持正确的方向的。

第三,疏导教育法符合青年时期个性和理性思维的发展特征。进入青年初期和中期的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成熟和独立性的增强,他们十分关注对于走向未来生活有现实意义的智能和德育的培养;各种思维的发展,思维的批判性和思维的独立性的显著提高,这种个性和理性思维结合,表现在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上就是不迷信、不盲目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疏导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疏导教育方法的原则

第一,要积极疏通,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不能单方面的灌输,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学生的呼声和意见,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交流、互帮互学的过程。

第二,要善于引导,变硬性注入为启发诱导。疏通和引导属于同时解决问题的前提,疏通是引导的必要准备,引导是疏通的必然继续,是疏通的目的所在。如果不坚持疏通原则,一些比较隐蔽的错误思想就不能暴露出来,引导就没有针对性。相反,如果没有引导,教育对象显示出来的思想和观点任其发展,错误的思想观点就得不到纠正。

第三,承认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承认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的差异性,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和启发都是在教育对象原有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对待思想认识的差异时,首先应能表示理解。然后,从这些思想差异出发,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通过启发和引导,促使教育对象自觉认识其不足。对待错误思想的批评是必要的,但仅有批评也是不够的。教育者应该少批评,多引导;少打击,多表扬,激发教育对象的主观积极性。

第四,坚持方向性和与时俱进。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方向性,即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目标。没有方向性的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就会迷失方向,偏离目标,导致整体上的失败。但是坚持方向性不是僵死地固守现有的条条框框,而应与时俱进,同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方向性和与时俱进是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方向性是与时俱进的方向性,而与时俱进则是在坚持方向前提下的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得受教育者的思想能够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疏导教育法的具体方式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法要注意从心理上进行疏导,针对人们的心理障碍,如果我们不能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其教育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心理疏导方法主要有:1.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咨询能够帮助心理负荷过重的人,解决心理不适或障碍,可以启发咨询对象在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有所变化,能够引导咨询对象学会发掘自身的潜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心理咨询的形式很多,一般有面谈、集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等多种形式,这种面对面、或电话、或书信的方式更加直接、亲切和有针对性。2.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社会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大事,不能仅靠学校对饿教育,全社会应该目标统一,协同努力,形成合力。“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1] (P.14)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型、立体化育人网络,建立起有效的心理疏导社会机制,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法要注意从利益方面进行疏导针对人们利益观的变化,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疏导:1.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邓小平同志说“: 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2](P.337)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转化、互为促进。离开这个转化,片面强调物质奖励,或者会使受奖者失去光荣感,从而失去激励作用,或者会误导受奖者单纯追求物质利益,引发拜金主义倾向。因此,必须坚持把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两种手段结合起来运用,避免偏重物质鼓励,轻视精神鼓励或只重视精神鼓励,忽视物质鼓励的倾向。2.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引导人们从眼前的、现实的利益谈起,就会使人感到物质利益是一种遥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人们的积极性就会失去强劲的动力。同样,如果我们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则会使人在实现利益的过程中,搞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

四、在运用疏导教育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疏导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注意的问题是:第一,榜样的选择和宜传的方法,要结合青年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思想状况及接受能力进行。第二,检查、评比活动要根据总的培养目标、形成良好作风的基本要求和各学期的工作计划并围绕以学习为中心进行,防止形式主义和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发生。在表扬与批评时,要将事实核对准确,否则就容易发生“不服气”的思想。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避免发生盲目的骄傲自满情绪;在批评的同时要充分肯定其优点和长处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避免发生气馁和松劲情绪。第三,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本身做出裁量。疏导教育法并不是万能的,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犯的错误也会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教育者要善于将疏导教育法与其它的教育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2]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教育法 篇12

一美国《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及特点

美国《国防教育法》的颁布明确了国家军事发展的目标, 法令直指全国男女青年, 强调每个公民献身国家、服务国家的观念, 意在充分调动青年的智慧和技术来提升国防安全, 充分发挥青少年对于国防安全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性。该法令鼓励学校、社会各界共同促进该项法律顺利地落实, 都能参与到国家安全教育中来, 不会有置身事外的错觉。其内容、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 政府大力扶持, 增拨教育经费。授权联邦政府对各州教育机构提供不少于7000万美元的年度拨款, 用于资助各州更新教学与实验设施, 用于加强自然科学、数学和外国语科目的教学。同时, 提供足额的无息贷款给有天赋且愿意继续深造的美国学生, 并发放奖学金, 确保他们不因缺乏财力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第二, 嘉奖人才, 表彰成果, 不断提升国防教育水平。授权联邦政府设立国防奖学金, 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以满足美国科研机关和高等教育机构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确保国家所需的实用技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授权联邦政府为各州提供1500万美元的年度拨款, 资助各州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对在校学生和当地社区居民学习者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培训。

第三, 采用现代技术和科研辅助教学。美国《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各企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工作, 要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场所。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平等对待, 一视同仁, 以达到教育和科研的目的, 使学生从基础学习就开始培养国防兴趣。

第四, 提高教育人才水平, 巩固领导层。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加强对国防教师的重视, 看到教育人才的缺失, 能及时补充和培养, 保证有能力的教师进入教育领域, 合理规划和利用教师资源, 为教师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寻求解决方法, 巩固国防教育根基, 构筑国防教育的高楼大厦。

二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1. 对国防教育工作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课程屈指可数, 学生更多的是以拿学分为目的, 只求能够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利于拿到毕业证书;对国防教育的重视不够, 也没有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 除了专业学生以外, 几乎没有多少学生在毕业后有机会接触到国防知识。不仅在思想上不够重视, 高校在制度上也存在问题。绝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只是以集中军训和军事理论课等简单的、缺乏系统联系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 缺乏必要的学科研究、专业建设和长期规划, 规章制度尚不完善, 这影响国防教育的深入推进和良性发展。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对热门的商业、营销、经济类的学生有更多的照顾和偏爱, 而国防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几乎找不到对口的行业, 这给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2. 国防教育手段滞后单一

与美国相比, 我国的国防教育投资和拨款在普通高校中几乎没有, 能够寻求帮助的相关单位也只有类似于博物馆和专门特设机构, 学生能够进行的国防、军事等活动非常局限。而学校即使有心给学生创造学习环境, 也很难拿出专业、规范和统一的方案来开展国防教育活动。虽然作为高校的必修课之一, 军训长久以来一直都被继承和实施, 但是短短的十几天, 没能在学生身上留下有关国防教育的印记。而偶有发生的意外事故, 让不少高校和负责人疑虑重重, 严重打乱了国防教育的模式和结构。

3. 高校国防教育人才匮乏

国防教育的师资人才匮乏, 军事国防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目前除部分重点院校有国防教育专职教师外, 其他高校基本是从学校各个部门抽调出来的兼职教师, 水平参差不齐, 缺乏专业素养, 根本无法承担国防知识的传授及国防意识的培育工作,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国防人才, 就更不用说为后续的国防教育补充力量, 这样的恶性循环让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很难有质的突破。

三创新国防教育的可行性途径

美式教育在于自由和开放, 美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对世界各国的牵制有目共睹。士兵们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下, 表现出来的骁勇善战、视死如归的精神, 威武雄壮的科技部队, 专业过硬的军事技能, 都值得我们肯定。我们更应该看到美国《国防教育法》的特点及优势, 探究创新我国国防教育模式的可行性途径:

1. 制度化的国防教育保障体系

完善的制度是一切行为的合理保障, 只有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 按照既定程序让国防教育更加规范, 从而形成正常的体系流程, 才能真正让国防教育成为国民心中的行为准则, 自觉重视起来。国防教育不能被忽视, 更是无法替代的, 国家、政府和高校应该尽可能地加大国防教育制度的建设:普通高校都应设立相应的国防教育教学部门或机构, 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对学生开展国防教育和指导, 用系统的方式培养、评价、考核大学生的国防和军备意识;课堂教学之外, 组织、开展与国防有关的课外活动, 例如军训、参观、歌咏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开设国防教育走廊, 规划专门宣传军事知识的时间和场地;设立不同的奖励, 按照教学单位评比国防教育的先进典型等。高校国防教育只有规范化、制度化, 才能取得实效, 推动实现强国强军的战略目标。

2. 系统化的国防教育内容

依照美国《国防教育法》的教育目标, 高校也应该制定与其思路相同的教育模式, 让教育内容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合理化。培养国防人才只强调意识和精神是不够的, 必须把实质性的教育内容教授给大家, 把国防知识按部就班地进行严格的筛选、分类和整理, 在不同层面的学生或青年人群中逐步推广, 努力培养新一代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情结, 建立集体主义观念, 明确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协作精神。让每个国民从小就有扎实的国防知识基础, 能够在其成长过程中得到升华。在高中阶段适当加入学生的实战技能课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高校和专业军事学校中, 积极部署和安排相关的国防教育任务, 为打造不同阶段和能力的军事后备力量做好切实的准备。

3. 国防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高校国防教学的改革核心应该更侧重于内容和形式, 提高教学的深度和质量, 从而提高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 丰富国防教学的活动。把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用到课堂中, 多元化地展现我国国防和军事的风采, 多媒体手段、互联网沟通以及真枪实弹的接触, 会让学生进一步切身理解国防的内涵。联系军事热点、分析国际争端、讨论政治话题能调动学生的热情, 发掘高校中的国防人才, 发挥其应有价值。军事训练不能避重就轻, 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军事化训练的艰苦, 懂得国防官兵的伟大。在集体生活中, 磨砺学生的意志, 让他们更能够认清自己人生的方向, 为以后踏上社会做好准备。

4. 培养专业的高校国防教育师资

国防教育的教师群体, 其特殊的性质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普通教师, 从业人员肩负着更加崇高和伟大的历史使命, 普通高校在对这些教师的培养中不能与普通教师混为一谈, 对其所处位置和工作要求也要有所区分。国防教育教师所具备的国防知识、军事技能的专业性是无法替代的, 高校在引进教育人才时就要注重其业务水平、道德品质等综合能力, 再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逐步深入培养其教育手段、军事技能和教学能力。建立专业的考核制度, 评估教学成果, 与更高更专业的军事院校进行交流, 使教育资源流动起来, 不断补充普通高校的教育师资队伍, 从而更好地完善学校自身的国防教育体系, 有利于高校学生的军事理论和技能的整体提升, 有利于全民国防教育步入正轨。

教育的多样化不单单只是形式和内容上的改变, 教育者也需要有一定的提高。国防教育的教师群体, 其特殊的性质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普通教师, 从业人员肩负着更加崇高和伟大的历史使命, 教师群体丰富了, 教育方式自然更加多样化。高校可经常安排一些退伍老兵、战斗英雄和军事人才作为老师来学校进行指导讲学, 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与其多接触。不只是单纯地听故事、听报告、听演讲, 应让学生接触到最先进的思想理念和国防技术, 树立高大的形象, 从内心深处提高思想和认识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曹晓飞.《国防教育法》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2)

[2]卞卡.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调查及对策[J].大学时代, 2006 (10)

[3]陈仕格.浅谈高校中如何开展国防教育[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22)

[4]高飞.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上一篇:施工险情下一篇:能力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