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风尚

2024-12-07

文化 风尚(共12篇)

文化 风尚 篇1

摘要:本文探讨了当今备受青睐的, 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艺术品“陶瓷板画”, 为适合承载它的纯真的载体——陶瓷媒体的亲和力, 从民俗风尚中寻求独特的人文情怀和艺术表现形式来丰富它的风貌。陶瓷板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 其工艺制作和釉色的特殊性所赋予它以人文魅力, 而传统的人文精神与风貌赋予了陶瓷板画醉人的审美趣味与情操。艺术家通过创作过程, 把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俗风尚的谐和之美深深地注入、揉合于陶土这传统的载体中, 陶瓷板画从文化的角度被赋予了抒发民族、人文情感的艺术样式。

关键词:谐和,民俗风尚,纯真,情操

陶瓷板画艺术的传统性体现究其根本是它具有深厚本土文化的底蕴, 本土的题材, 传统的载体, 民俗民风的那种谐和之美在创作的过程中被深深地注入、揉合于陶瓷板画艺术中, 从文化的角度被赋予了民族情感。而通过原生态的窑泥釉与窑火的特殊的艺术表现, 从工艺制作的角度赋予它更具有强烈的、非常个性化的民族本原色彩的表现特征, 这正是现代陶瓷板画表现对人们的精神和审美价值的所在。

1中国本原物象造型艺术的审美形式

陶瓷板画, 是陶瓷艺术中的一个独特门类。它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 它是古老的瓷文化与民俗风尚表现的完美结合。

陶瓷以平板形式的出现是我国制陶生产工艺不断完善的结果, 为成为民间陶瓷板画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奠定了工艺基础。从相关资料来看, 具有平整而光洁的瓷板形状, 又有图形景物的陶瓷板画作为陶瓷新门类是从明代中期开始出现的, 陶瓷板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形式在清代年间开始流行成熟, 民间艺术家在平板素瓷上绘上图形景物后, 经高温烧制而成。由于釉面的特殊效果赋予陶瓷板画画面仿佛由一层莹润剔透的玻璃包裹着, 景物处于深不可测的立体空间的视觉感受中。工艺的复杂与精湛使得陶瓷板画成为了艺术欣赏品, 仅供当时官僚、商贾之家把它作为装饰艺术悬挂在厅堂或书斋的墙壁上。

如今, 现代文明急剧地发展, 人们更追求对精神价值的需求。陶瓷板画在追求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之外, 更着重于追求其与瓷外本土艺术, 即来自于中国民俗风尚的本原物象造型艺术表现之谐和, 依靠瓷媒体独特的亲和力和它的人文品格将民俗风尚的风貌与形式表现从方寸之间折射出现代文明, 在精神和审美角度上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和普通老百姓的眼球。

1.1纯真的审美形式表现

当今社会, 在人们一味追求经济高效益的状况下, 粗制滥造、虚假的东西到处可见, 导致人与人、人与环境等之间的紧张氛围。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 人们对生命中的那种最本原的纯朴、真实感的品质产生着眷恋。

现代陶瓷板画中的民俗风尚的纯真表现形式正是当今人们所向往之一的。它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和谐愉快。 (见图1) 一个朴实、真实的普通家庭的劳作场景, 描绘的栩栩如生的小生命, 传递出传统农家的温馨与和睦。真实地刻画描绘生活中的各种物象的细节, 是绘画表现中最具视觉逼真感的手法, 传递给受众的心里效应是最为信赖的。传统习俗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人们的纯朴情感, 细腻地呈现人们对生活的感知与热爱而发出视觉呐喊。由于它接近于生活中的真实物象, 反映出中国人最本质的朴实感, 它的直观性能使受众轻松地被画面的题材所感动并由此产生兴趣, 同时它的真实品质更给陶瓷的自然秉性增加了亲和力。

另一件作品, (见图2) 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的劳动场景被描绘的如此丰富, 院子里的每一样物件通过作者的手变得如此亲切温馨, 诉说着一个传统家庭主妇操持家务的辛劳和快乐, 朴实的人物造型传递出她对家的热爱以及对家的无言忠实的奉献, 她所具有的那种中华民族传统女性的本质秉性。如此朴实的故事只有瓷载体才是门当户对的媒体。而正是瓷载体所具有这种纯真、自然之气质, 使得艺术家痴情于把民间的民俗凡事负载于它。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像表现出朴实而不矫揉造作的艺术手法, 抒发了普通人家所追求的真实情感, 以及对生活的满足而呈现出的幸福感, 这些都是当今社会所缺少的。它是民族最为原始的生命精神与信仰内涵, 长期积淀于民俗风尚朴实的本原观念中, 从而被物化在具有同样憨厚、纯朴气质的陶土中, 给陶瓷板画增添了传递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现风貌, 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

1.2美好寓意的审美形式表现

人类的精神生活是建立在对物质生活的满足之上的, 当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物质生活富余时, 人们必然会去寻找精神上和心灵上的释放方式。现代陶瓷板画的丰富表现确能为这个释放方式提供服务, 它能引导人们展开想象空间, 寻找美好的梦幻, 寻找与它相融合的非物质视觉表现的满足, 在想象中实现产生美好的精神生活愉悦的满足感。这是现代陶瓷板画的精神和审美价值的又一所在。

美好寓意的审美形式表现的作品运用各种富于想象的方法把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存在的物象, 场景的表现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各种隐喻, 画面的视觉形象常常给人的感觉是难以忘却的, 因此受到陶瓷板画的青睐和运用 (见图1) 。通过婆媳对坐聊天, 包小笼包子的场景和小外孙女欢快地在蒸笼旁边忙活的景象隐喻着和谐家庭的幸福感。而把本该在河里玩耍的鱼都搬进了厨房, 这不仅仅是给视觉以新奇感, 而是通过这样的安排寄托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 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感受、热爱, 折射对美好生活“年年有余”的追求。

特别在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许多梦想与渴望还来不及实现的状况下, 通过寓意的手法在陶瓷板画中的表现, 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对美好事物的愿望和祈福, 是老百姓最原始的传统世俗理念的本原。通过寓意呈现一种哲学、美学思想以及能使人们在观感后产生美好的联想是现代陶瓷板画所追求的。

1.3形态雅拙而又传神的形式表现

观察现代陶瓷板画, 它所采纳的大多数画面题材均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来源于普通人家、最普通的生活写照, 所呈现的民俗风尚合着瓷材质的脉搏, 不受透视原理约束, 物象的造型简洁归纳、成几何形态, 运用大胆、 不娇妞做作的艺术夸张, 不仅在画面形态上追求以拙胜巧, 在画面构图上同样追求拙朴的编排形式表现。

独具特色的“鲤鱼戏水” (见图3) , 以及水中荷花形象, 包含了纯洁的民俗本原寓意, 其形象清纯可爱, 朴实敦厚而又雅拙逗人, 不追求惟妙惟肖的逼真刻画, 展现的是雅拙原始的美, 准确地融进了民俗生活内涵最深刻的一种文化形态, 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美好愿望和对理想的祈求。“鲤鱼戏水”构图简洁明快而又完美, 画面厚实沉重, 粗犷大方而又不失精巧。几何化的物像特点成为现代陶瓷板画画面非常重要的视觉表现方法之一 (见图2) 。几何化的物像特点是对物象的形态作打破常规的透视表现方法, 这种对物象的表现方法不仅仅只是对画面物象所处的远近距离位子颠覆处理, 也可以把处于透视之外的、同一个透视点无法看到的物象同时出现在画面中, 甚至于可以同时看到物象的背面和底部、顶部, 使物象处于矛盾的视觉感受中, 也就是把对物象的观察过程中所发生的几个视点的反映同时间出现在画面中, 这种不讲情理的物象形式, 恰恰起到了拙中传神、了有情趣的意蕴, 提供给受众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从中可以领略到普通老百姓的质朴心境, 以及生活中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追求自然单纯的次序感、拙朴的画面物象编排的构图视觉效果同样是现代陶瓷板画的又一特征 (见图2) 。 将物像有次序地、拙朴地布满整个画面, 饱满的编排不但起到装饰效果, 作品中的隐喻的创意意念被强化, 逐个品味似乎感觉到是一部小说正在向你诉说着一个故事情节。展现在眼前的每一件充满情趣感、内容又丰富的物象, 如同一个个美丽妇道的农家女, 守望着远出打工的家人归来, 作品的创意表现赋予了守望家园的、朴实的民俗风尚精神。

由于这样的画面编排所体现的丰富性, 有些商家为了降低制作成本, 以及迎合消费者的需要, 会考虑把画面中的一个个物象提取出来制作成小陶瓷板画销售。

2凝聚着中国本原色彩的艺术表现特征

陶瓷, 以它所具有的那种不可抗拒的温馨、憨厚的亲和力给予陶瓷板画以肌肤肉质, 民俗风尚赋予瓷板艺术以灵魂。瓷是文化的载体, 绘画艺术负载于它, 迷离的釉色营造着情绪氛围,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将陶瓷板画艺术的演绎发挥到极致, 并谐和为一体。人们可以通过对陶瓷板画的气质美、釉色美的自由解读, 从作品中产生共鸣, 同时在作品中寻找自己的东西, 从陶瓷板画中得到想要的心理上对美好的享受。

2.1用色对比强烈、浓重鲜艳

陶瓷板画大都喜用原色, 纯色的安排。强烈鲜艳、 热烈, 不受物象固有色以及环境变化的限制, 抛开光源对物象的影响关系。选色自由灵活, 组合随意。色彩上强调装饰性和象征性等民间特点, 具有很强的民俗地域特色。艺术家按照自身心理色彩需要配置, 且善于把握色彩之间的搭配关系, 颜色相互对比碰撞、扩展, 倾泻出绚丽丰富、华丽大方的色彩乐章 (见图4) 。另外, 经常采用对比色和互补色来增强色彩的对比, 形成一件件调子明快, 色彩艳丽, 装饰性极强的效果。色彩明快的调子反映出人们追求吉祥、喜庆、热闹、欢快的色彩环境, 表达出丰富的民俗生活情感, 寓意风格, 心理状态, 思想愿望和价值体系。

相对于其他民间艺术门类的色彩表现与应用, 陶瓷板画上的色彩审美在视觉感受上更有其文化上的意义。 现代艺术的诸多表现的承载体形式中, 陶瓷是唯一同时具备了原始性、公众性的一种泥釉窑火的特殊艺术形式, 这种原始性与公众性正吻合了与它同时具有古老、善良的华夏文明的精神风貌。把民俗风尚中常用的冷暖色对比和艳度高的色彩并置的特点, 通过窑火将两者浑然一体, 凝结成具有中国本原色彩艺术的特征。

2.2极简的色彩渲染、梦幻般的色调意境

陶瓷板画用色的另一特点, 是倾向于画面应用大面积的色彩, 利用釉色的特殊效果自然地营造出色彩的丰富性氛围来吸引受众 (见图4) 。

以极简的、类似明度的, 大片的红、绿两色并置运用作为支撑画面的主色调, 深色的底色和白色花卉的加入起到柔和明度的同时, 又提高了红、绿两色的彩度, 形成了视觉上的色渐变。最后, 利用釉色在火的作用下的特点追求色彩变化的微妙感和神秘感, 赋予简单的物象、 简单的用色以一种妙不可言的气质, 统一在一种既浓郁、 又平和的梦幻般的色调意境之中。

陶瓷板画中的色彩具有自古以来的民俗文化特点, 没有冲突与高潮, 虽然用互补色尤其多, 但多是细致而又平静的抒情, 以平滑的笔触, 平和的情绪, 艺术家在平静中描绘一个传统与现实分不开的, 具有情韵、具有丰富内涵和生命力的世界。经过火的作用, 釉色在光的作用下给作品的画面增添了闪烁、迷离、多变、神秘、 斑斓的色彩层次, 给传统增添了悠扬意蕴。色彩的最高表现是它传送心灵信息的语言,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面对陶瓷板画, 它不仅让读者能感受到一种情绪、情调和意境的感染, 更是提高了陶瓷板画的审美价值。

3结语

人们在欣赏陶瓷板画时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传统的精神气质的影响, 这是一种存在于瓷媒材质、物象风格、 画面表现形式、釉色之内的气质, 这也是陶瓷板画艺术家所长期坚守的最可贵的本土元素融合所产生的和谐精神的体现。研究陶瓷板画艺术, 这个关于传统的永恒话题, 它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生活方式、 思维行为、道德观念和心路历程, 其中的博大精深深深地感动着和陶醉着我们, 尤其在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和谐社会, 读懂陶瓷板画这个集文化与艺术的谐和体将受到很大的启示。

这些经过历史检验的, 充满了艺术家们的浪漫主义的想象力的, 扎根于民间的陶瓷板画艺术的风格与风貌, 以鲜艳绚丽的色彩被大胆地进行了艺术夸张, 形成了鲜明的、具有中国本土意味的艺术构思、造型特点和用色习惯, 深受世代中外民众的喜爱, 这些由前人积攒的经验为当代陶瓷板画提供着营养, 并将继续影响着它的风格与形式表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占士红.戏曲脸谱艺术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J].中国陶瓷.46 (12) :84-86.

[2]刘杉.日本现代平面设计的传统性研究[J].装饰.2006 (9) :48-49.

[3]肖发展.论庆阳香包艺术[J].装饰.2006 (8) :32-33.

[4]罗晓涛.陈立.传统陶瓷[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李志榕.全方位设计——和谐社会的需求[J].装饰.2006 (8) :12-13.

文化 风尚 篇2

人名的时代风尚和文化意义-汉英命名比较

命名是一种文化活动,无疑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汉语和英语的`命名习惯和命名方式不尽相同,但是命名都承载着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变化,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时代风尚和文化意义.

作 者:高含菊 GAO Han-ju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外语部,江苏,南京,211167 刊 名: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6 6(3) 分类号:G04 关键词:命名   文化   时代风尚   文化意义  

同鼎轩:高端食肆的文化风尚 篇3

豪华装修古风激荡

走进同鼎轩,4米的层高首先让人感受到空间的开阔,整间餐厅的桌椅布局错落有致,间隔极大,精致的装修细节随处可见,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用餐环境之间。据了解,为了秉承餐饮与文化合而为一的理念,同鼎轩聘请了香港知名设计大师Clarence担纲餐厅设计。整间餐厅采用中国古代建筑与工艺艺术元素相结合,使宾客在视觉上感受到历史文化内涵和窨环境的时尚。皇宫的帷幔,名人字轴,琴韵,棋风书香,雕花红木座椅,象征王者之风的商周之鼎,凝结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元素,沉淀悠久历史的图案。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美食与文化水乳交融所展现的淋漓尽致的风雅;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它宛若花中的芝兰,幽静,典雅,尊贵。凭借不同凡响的品位,以人为本的先进服务理念,同鼎轩跻身于京城高档食府行列,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轻垂的薄幕,古雅的木格门,镂空窗,精致的设计随处散落于细节间;光影辉映,琴声在耳,愈显就餐环境之幽雅。倘佯其间,让人不禁慨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特色菜肴别具一格

为了满足食客的多元化需求,同鼎轩率先打破目前国内流行的以菜系划分餐厅风格的餐饮业定势,聘请各种菜系的名厨,全力打造一种全新概念的中国菜,巧妙打破各大菜系的界限,有主有次,主次结合。博采众家之所长,自成一家之风格。

特别值得品尝的一道菜是豫菜中的精品:招牌牛窝骨。不能不首先介绍一下南阳黄牛,它主要在八百里伏牛山脉及白河流域生长,食天然牧草饮天然纯水,水美草肥,以其为原料的系列美食,成为没有遭受污染的真正绿色食品。这道菜以中华五大良种牛之首的“南阳黄牛”的前膝盖骨为原料,通过煨,焖,炖,烧等方式烹制而成。具有色鲜筋糯、卤香浓郁、营养丰富的特点,具有补血生津、滋阴壮阳、驱寒暖胃、养颜健身之功效。

全国首创的天山灵芝炖黑燕窝,采用天山灵芝之精华灵芝水精炖而成,口感鲜嫩爽脆,软滑爽口,具有滋润养颜、生津益血清热解毒提高免疫力之食用功效。黑燕窝又名竹燕窝,呈墨黑色,因其形似燕窝,营养可与燕窝媲美,而得名黑燕窝。黑燕窝生长在海拔2300米以上的竹海深处,是一种特殊竹枝上的“竹花”;在无污染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的一种纯天然的健康产品。

其他特色菜品如京葱鹅肝粒,凉拌剂芥、清炖固始鸡,羊肉烩面,吊炉烧饼、洋洋得意、五谷海参都是同鼎轩的招牌菜,让很多食客一而再,再而三地光顾同鼎轩,也使同鼎轩成为了京城高端人士竞相追捧的食肆。

同鼎轩特色菜品

全国首创:天山灵芝炖黑燕窝

采用天山灵芝之精华灵芝水精炖而成,口感:鲜嫩爽脆,软滑爽口,具有滋润养颜、生津益血、清热解毒、提高免疫力之食用功效。

黑燕窝又名竹燕窝,呈墨黑色,因其形似燕窝,营养可与燕窝媲美,而得名黑燕窝。黑燕窝生长在海拔2300米以上的竹海深处,是一种特殊竹枝上的“竹花”,在无污染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的一种纯天然的健康产品。黑燕窝营养丰富,具有滋润养颜,利脑、润喉、滑肠,清肺,清热解毒、提高免疫力之功效。

豫菜:招牌牛窝骨

以中华五大良种牛之首的“南阳黄牛”的前膝盖骨为原料,通过煨,焖、炖,烧等方式烹制而成。具有色鲜筋糯,卤香浓郁,营养丰富、百吃不厌的特点,即补血生津滋阴壮阳、驱寒暖胃,养颜健身之功效。

南阳黄牛主要在八百里伏牛山脉及白河流域生长,食天然牧草,饮天然纯水,水美草肥,以其为原料的系列美食,成为没有遭受污染的真正绿色食品。

粤菜:京葱鹅肝粒

特选鹅肝,经大师精心卤制再配以京葱及上好黑椒烹制而成,使其外脆里嫩,京葱香甜、味道椒香。

凉菜:凉拌荆芥

荆芥是种草本植物,有治疗感冒发烧的功效,还可以调虚理气,河南野菜,荆芥的功效能镇痰,怯风,凉血治流行感冒,头疼寒热发汗,呕吐。

炖汤:清炖固始鸡

固始鸡是我国著名优良地方鸡种,产于始固县,为历代宫廷品,久负盛誉。经名厨精心炖制,味美悠长,营养丰富,是养生温补上上品,享有中国土鸡之王的美誉。

洋洋得意

选用羊胎盘、羊宝,羊鞭,羊腰、辅以冬虫草巴戟。锁阳精心炖制。是广东民间男性常用保健汤,有补肾阳,强筋骨,益精血,祛风湿,改善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具有明显的壮阳进补作用。

主食:羊肉烩面

正宗河南南阳方城烩面,其特点面软筋,经长时间炖制羊骨底汤极鲜美,配料香而不辣。

吊炉烧饼

河南传统小吃,以其口感外脆里嫩为特色。

五谷海参

五谷:紫米,小米燕麦,薏米,红豆

海参补肾,益精髓,其情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海参具有提高记忆力,延缓性腺衰老,防止动脉硬化,糖尿病以及抗肿瘤作用。

观察家点评:

特色服务

文化 风尚 篇4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 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 每一种文化的起源、演进和发展又有着各自的轨迹和脉络。这就决定了廉政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廉政思想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笔者试就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教师廉洁从教风尚的关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传统文化和廉政文化的概念、内涵

1.1 传统文化

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套生活方式。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人类的起源就是文化的起源。传统文化则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 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朽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廉政文化基础, 形成了许多具有深邃哲理的“廉说”、“廉论”, 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2 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的总和, 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反映, 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从这个定义来看, 廉政文化既体现在廉洁理念的树立上, 也体现在廉洁从政行为的规范上。其基本的功能是通过丰富的廉政文化建设实践, 在全社会形成“崇廉明德”的价值判断和社会风尚, 推动党员干部廉洁从政。

1.3 校园廉政文化

校园廉政文化从属于廉政文化, 体现在教师职业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上, 即学校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教育职责、实施教学行为时所恪守的理念、追求的价值、遵循的规范、体现的风骨、展示的形象, 是一种职业文化。其内涵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3个层面。精神层面包括教师的认知程度、思想素质、文化素养、生活观念、价值取向等;制度层面包括廉洁从教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物质层面包括廉洁的教育场所、廉政文化活动和文化景观等。

2 弘扬传统文化与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关系

2.1 传统文化是校园廉政文化的思想源泉

廉政文化由“廉政”和“文化”两个要素构成。“廉政”是本质内核, “文化”是表现形式。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说到底就是用文化的手段开展廉政建设, 在廉政建设中蕴含文化品味, 彰显“文化”的独特魅力。校园廉政文化来源于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 而传统文化是校园廉政文化构建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

第一, 传统文化为校园廉政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校园廉政文化既具有区域的特殊性, 又具有文化的普遍性, 这种既特殊又普遍的文化体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任何时代的社会文化, 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文化有着联系, 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校园廉政文化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 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 传统文化为校园廉政文化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密切关联又各不相同。传统文化区别于外来文化、当代文化, 指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代代相传的文化积淀, 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 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 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校园廉政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政者, 正也”, “天公平而无私, 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 故大小莫不载”以及“勤俭廉政、精忠爱国”, “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等精神, 无不与校园廉政文化中的忠于职守、客观公正、依法从教、廉洁奉献息息相关, 并融入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2.2 传统文化是形成廉洁从教风尚的不竭资源

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今天我们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 同样也要善于利用传统文化的道义力量, 整理、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使其深深地融入教师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诸子百家博大精深的廉政思想, 历代清官廉吏广被传颂的典型事例, 不断提炼升华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 都是我们开展廉政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

第一, 弘扬传统文化, 有利于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价值取向方面, 有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说。内圣, 就是加强自我修养, 提高思想境界, 磨砺坚强意志;外王, 就是服务社会, 管理国家, 平治社会。古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把改造社会、治国安民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他们设计的人生道路就是“修齐治平”, 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志, 泽加于民;不得志, 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在我国传统文化看来, 有较高的自身修养才能入世从政,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这与我们党一贯提倡的抓自身主观世界的改造是相通的, 对我们建设校园廉政文化有莫大的启示。今天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 就要批判地继承上述传统儒家思想, 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有高远的志向、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生活目标, 淡泊明志, 洁身自好, 并时常检点作风, 反思不足, 才能抵抗腐朽思想的冲击和诱惑, 远离腐败与堕落的陷阱。

第二, 弘扬传统文化, 有利于帮助教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实生活中, 绝大多数人都痛恨腐败, 但仍有一部分人在愤怒声讨的同时, 又随波逐流。构建校园廉政文化, 必须从规范行为方式、约束不轨举止入手。一要常怀“畏惧之心”, 筑起思想堤坝。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邓小平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一文中说:“共产党员, 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 胆子太大也不好, 做事要有所畏, 有所怕, 不能无所顾忌。”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时候, 更应当如履薄冰, 如临深渊, 自觉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强化自我约束, 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常思贪欲之害, 不做出格之事。二要汲取文化知识营养, 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要用先进文化净化灵魂、升华人格, 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增强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抵制意识, 做到正派为人、洁身自好。三要培养廉洁意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历代圣贤都主张从教育入手, 提高官吏克己奉公、反贪拒贿的思想认识和道德素养, 要求官员清心寡欲, 淡泊明志, 慎独律己。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 同样要坚持以预防为主, 教育引导教师“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从自身做起, 从点滴做起, 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 把清廉、清正、清白的行为体现在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

第三, 弘扬传统文化, 有利于帮助教师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廉政文化的重要支撑。建设廉政文化, 面对着来自中西文化相互激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三大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尤其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促使教师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要坚持以德治廉,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文化而润其内, 养德以固其本”, 只有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才能自觉抵制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与我国传统的小农意识的侵袭, 消除西方文化和传统腐朽文化给教师生活方式带来的不良影响。二要脱离低级趣味, 养成高雅的情趣爱好。在廉政文化建设中, 教育和帮助教师处理好工作与休闲、劳动和享乐的关系, 把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作为兴趣爱好, 在休闲娱乐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形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三要把好“交友关”和“人情关”,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孔子说:“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说, 一个读书人, 应该将发扬道义作为志向与目标, 如果不是这样, 总以穿不上时髦光鲜的衣服, 吃不到山珍海味而觉得羞耻, 就不值得与他讨论问题和交朋友。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对仁人志士尚有如此要求, 作为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者, 更应当注意在学习生活中多结交“志于道”的志友、学友、诤友, 摒弃任人唯亲、攀附权贵的陈腐交际方式, 近贤人, 远小人, 从利用教师职务之便, 精心编制“关系网”中解脱出来, 把“君子之交淡如水”作为人际交往的基调, 通过平等、和谐的人际交往, 密切师生关系, 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3 继承传统文化, 展现时代风彩

当前, 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发挥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廉政文化传统, 增强廉政文化意识, 营造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社会氛围, 这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个治本之策。因此, 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继承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第一, 继承传统文化, 依法从教、教书育人。孔子曰:“从心所欲, 不逾矩。”这个矩, 对教师来说, 就是《教育法》, 就是规范我们行动的规矩。依法从教是教师职业生涯中必须遵守的, 它既维护了学生的利益, 同时又能保障教师的权益。教师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 维护教育的尊严, 规范自己的言行, 树立高尚的教师形象, 依法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有的教师因为学生违反纪律或不认真学习而对学生进行体罚, 认为是为学生好, 为学生着急, 但这违背了学生的利益。

第二, 继承传统文化, 做到客观公正, 公平正义。我国自古就视公正为为官的基本美德, 孔子在《论语》中说:“政者, 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正, 就是不偏、不斜、正派、正当, 合乎法则、规矩。《吕氏春秋》记述:“公则天下平矣, 平得于公。”意思是说, 做到公, 则天下太平;天下太平, 正是由于公正得来的。作为教师, 就要有正大光明、公正无私的作风, 正直坦荡、刚直不阿的气节, 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品质, 把客观公正、公平正义的精神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 在学生心中播下公平正义的种子。

第三, 继承传统文化, 清廉自守, 甘于奉献。“廉者, 政之本也。”在中国古代, 清廉是对为官为吏者的基本道德要求, 即不取不义之财, 不贪不义之利。“公生明, 廉生威”, 千百年来的吏治都以“清廉自守”作为为官之本。历史上清廉自守官吏的故事人们大多耳熟能详, 如包公、海瑞等。廉政是工作的生命线, 是工作有效运行的必要保证。教师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 更要常修为师之德, 常思贪欲之害, 常怀律己之心。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在校园里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严以律己、无私奉献。

第四, 继承传统文化, 以生为本, 服务社会。古代的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儒家学说中。自先秦以来, “亲民仁政”成为世代相承的最重要的官德规范。儒家“廉政”思想认为, “廉政”的最高境界是“爱民”、“仁民”。孔子一再呼吁统治者应“养民、利民、惠民、教民, 博施于众, 为民兴利除害”。《周礼·小宰职》说:“以听官府之六计, 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 二曰廉能, 三曰廉敬, 四曰廉正, 五曰廉法, 六曰廉辨。”指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算“廉”。由此看来, 一个教师做到了依法从教、客观公正、清廉自守, 也仅仅只是做到了“廉”的一部分, 只有把热爱学生的意识、服务学生的行动融入具体的工作之中, 才能达到廉洁从教的最高境界。

树文明新风尚 篇5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我们也要提高我们自己和身边人的素质,文明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维护。人们常说:“文明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是啊!如果我们都能这样做的话,那这个世界会变得多美好呀!因此,我们要牢记,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要为下一代树立一个榜样,做一位文明好市民。一提到“文明这个词,我们就会到达如流的回答:当然知道了!可是,同学们我们真的文明吗?别人不小心碰到你时,他是否说了一声对不起?你是否说了一句没关系?你们是否想过,一声对不起,一句没关系,就可以化解一个矛盾?我们是否做到过?也许,我们应该仔细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应当做一名文明的志愿者。在公交车上,如果看见有人做了爱心座位要及时提醒他。如果看见老人,残疾人,孕妇,我们要及时给他们让座,不要假装看不见。开车时我们要提醒家长,不能闯红灯,不能超车,不能酒后驾车。把“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这些礼貌用语挂在嘴边,不说脏话。客人到我们家里时我们要做好小主人,不和同学发生争吵。我们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带给别人一份微笑,别人给你灿烂心情。带给别人一份谦让别人给你快乐无限。我们一定要把这些话铭记心中,让未来的世界到处充满文明之花!

四年级一班

王紫瑜

我叫崔明凡,是襄城区马王庙社区的一个普通居民。襄阳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是我们共有的家园。我们作为城市的主人,有责任有义务为树立文明新风尚,推进“四个襄阳”建设出一份力。值此全市开展“社会总动员、天天讲文明”活动之际,我代表广大市民用实际行动积极支持和参与、推动这一意义深远的活动,并向广大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播撒文明,争做文明传播者。当好文明常识的学习者和宣传员,把文明意识播撒到社区每条街巷;当好不文明行为的劝导员,对出现的各种不文明现象,善于发现、勤于劝导、勇于纠正;当好城市管理的监督员,对违规行为和现象随时监督、制止和举报。

二、从我做起,争做文明践行者。创建文明城市需要每一位市民的热心参与,共同努力。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己的文明行为,来为城市增添亮色。让我们文明养成从我做起、团结友善从我做起、告别陋习从我做起、文明出行从我做起,用我们的行动展示市民的文明风采。

三、立足奉献,争做文明志愿者。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要踊跃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奉献他人,快乐自己。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集体,爱护公物,关心他人,尊老爱幼,弘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助残济困,关心弱势群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和市文明委部署,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规范日常言行,逐步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讲文明守礼仪做好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使我们每一个市民都成为高素质市民团队中的一员!

虽然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文明小事,去体现了一个人博大的胸襟和胸怀。虽然只是那一瞬间就能完成的文明小事,为何有人还是不愿捡起?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以前,有蔚蓝的天与湛蓝的海;有夜晚高高的在天空上的点的点点繁星;又爽朗的空气与怒放的鲜花……那时候的社会是对么美好与和谐啊!那么,现在呢?那些美丽的生物为何消失不见?天空变成深深的蓝色,大海被各种垃圾玷污,天空中的繁星被乌云挡住,不愿再探出头……那和谐呢?那美丽呢?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一手造成的,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做文明市民。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树文明新风尚,做文明的好市民!

文明不能只放在嘴里,更要放在心上,表现在行动动中。

那一天,我走在街上,看着街道上脏乱的卫生用品和各种杂物,心里就禁不住想有一块庞大的石头压着我的心。再看看整个一条街的街角,就只有那一个渺小的身影在默默地奉献着,不是每一个人都注定要渺小,那些渺小的人虽然有别人不同但是就在这渺小的同时也有一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伟大的心!虽然都是普通人,但是他有一颗伟大的心!正所谓:普通的人,伟大的心!有时,一句诚实、有礼貌的语言可平息一场不愉快的争吵;一句粗野污秽的话可导致一场轩然大波。“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我希望自己能像太阳一样,把文明礼仪的光芒洒向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希望自己能像春雨一样,让文明礼仪的雨水滋润身边的每一个人。矫健的苍鹰扇动着双翅,无畏的目光点亮前行的道路。老师、同学们,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把文明新风带到学校,带回家庭,带进社会,让文明之花开遍海南的每一个角落,让文明新风吹遍海南的大街小巷、千家万户。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国际旅游岛添上最亮丽的风景,让文明之风在国际旅游岛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树文明新风尚,做文明好市民

文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文明是每个公民必备的优良品质。拥有文明,就拥有了别人对你的尊重;拥有文明,就拥有了更多的朋友;拥有文明,就创造了一个国家的美

好与生机。

“文明”这两个字,说起容易,但做起来有那么难吗?没有,弯腰捡起一些垃圾,是文明;跟老师主动问好,是文明;待人热情,尊老爱幼,这也是文明。文明其实就这么简单,关键是在于我们是不是用心去对待它了。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一件关于文明的事让我受益匪浅。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我和妈妈去商店买东西,刚出店门,我看到一名孕妇坐在长椅上,周围的一切没有什么特殊,没有什么不一样。这时,迎面走来的是一位年纪七旬的老爷爷,他看上去很累,可这附近只有一张长椅,他走到长椅面前,看了看那位孕妇,这时孕妇用手挺着腰小心翼翼的离开长椅,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坐吧!”看到这,我的心不禁一颤,由此举动,我想到了中国未来的文明发展,未来的中国,一定会富强,一定会伟大!

给予乞丐同情的施舍;在公共场所,一个座位,一个举手之劳……这都是一些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小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助人为乐,是不求回报的。你帮助了别人,却快乐了自己,这不是两全其美吗?想必大家都知道小孔融让梨的故事吧?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他懂得快乐,懂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懂得谦让。

中国未来的发展,都系在了每个公民的自身品质上,只有每个人都懂得文明,认识文明,分享文明,这样才能让中国走向世界“文明”的顶尖,才能让中国的一切在世界上发

扬光大!

只有拥有文明,我们才能拥有更美好的家园!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而文明,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讲文明,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它系于小节,关系大众,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只有每个人都自觉奉行生活文明的准则,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准才会真正提高。讲文明,主要包括3个方面,1.礼貌用语2.乐于助人3.思想高尚。

所谓礼貌,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候,通过言谈举止体现出来的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个有礼貌的人,不论是说话还是办事都会尊重他人,因此是很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要学会讲礼貌,就得从学说文明用语开始。“你好”“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礼貌用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经常用到。

所谓乐于助人,就是要多帮助一些自己能帮助且该帮助的人,帮助过的人多了,快乐也就多了,心情自然也就好了,这也就是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就正如我们才刚学的课文《巨人和孩子》中写的一样,“爱心使人欢乐,自私使人痛苦”,一个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必将快乐一生。

所谓思想高尚,就是要做到思想纯洁,讲诚信,不撒谎。讲诚信,最重要的就是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也就是我们说的“言必行,行必果”,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自己做不了的事,就不要轻易向别人许诺。古人说“轻诺必寡信”,随随便便向别人许诺的人一定是缺乏信用的人。当然,有时候,由于无法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诺言无法实现,你就应该向对方说明情况,并至歉意,以免给对方留下言而无信的印象。

除了这3点以外,我们还应该做到:团结同学,互帮互助;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不比吃穿,不浪费粮食;在家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工作辛苦,生活节俭等内容。

总之,我们要学会讲文明,应该做的还有许多许多,希望同学们人人都能做一个讲文明的好学生,争当一个文明的小市民!

文明小市民这几个字对大家来说肯定并不陌生,从文明公约开始,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自我意识做起。下面的路边见闻,充分体现了文明小市民的重要性。

在路边上,一辆高级的马自达轿车与一辆出租车差点相撞,司机叔叔可能都吓了一跳,据我观察,这两辆车并没有任何损伤,甚至连磨擦都没有。可两位司机一下车就怒气冲冲,互相指责对方,话不投机三句少,就破口大骂,脏话也接连而出。这位师傅气得脸红脖子粗,那位叔叔也是血气方刚,毫不相让,而那辆出租车上却清清楚楚地印着“文明出租车”五个大字,那位高级轿车的司机,也是位衣装整洁的“绅士”。后来,他们各自打电话叫家人,竟然差点打起来!最后还是交警出面解决的。为了这事,足足浪费了5个小时!不仅耽误了各自的事情,弄得大家一天心情都不好,还严重阻塞了交通,浪费了我们公众的时间,扰乱了我们生活秩序。简直就是道德上的犯罪!试呈想如果事情发生后,发现没什么损伤,互相道一声对不起,以后开车慢一点,小心点,几分钟就解决问题了。退一步讲如果真是撞车了,可以拨打交通事故电话“122”,交警叔叔很快就到了,相信很公平、公正、责任分明处理的,也没有必要吵架啊,与已伤肝,与人伤和气,显得素质多低啊,所以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走在大街会看到一些不文明的场景,一青年喝完饮料后竟然把瓶子扔在人行道上,虽然前面十米远就是垃圾箱。还有的人随口吐痰,乱扔乱倒垃圾,乱贴小广告……我们也看到一位带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弯腰很自然地捡起瓶子扔进标有“可回收的垃圾”的字样的箱子里,我们的环卫工人们或蹲或站,或用小铲子或用小刷子仔仔细细地把痰或小纸片用心地扫除掉,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干干净净地环境,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彩色的墙、绿的树、红的花……大家的笑脸。难道他们的身影不给我们一些警示吗!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住在一个充满祥和,和谐的气氛大家庭里,都希望看到我们周围的人都能“老吾人之老,幼吾人之幼”!那么就从我做起,让我们协起手来,都来争做文明!争做文明小市民

文明小市民这几个字对大家来说肯定并不陌生,从文明公约开始,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自我意识做起。下面的路边见闻,充分体现了文明小市民的重要性。

在路边上,一辆高级的马自达轿车与一辆出租车差点相撞,司机叔叔可能都吓了一跳,据我观察,这两辆车并没有任何损伤,甚至连磨擦都没有。可两位司机一下车就怒气冲冲,互相指责对方,话不投机三句少,就破口大骂,脏话也接连而出。这位师傅气得脸红脖子粗,那位叔叔也是血气方刚,毫不相让,而那辆出租车上却清清楚楚地印着“文明出租车”五个大字,那位高级轿车的司机,也是位衣装整洁的“绅士”。后来,他们各自打电话叫家人,竟然差点打起来!最后还是交警出面解决的。为了这事,足足浪费了5个小时!不仅耽误了各自的事情,弄得大家一天心情都不好,还严重阻塞了交通,浪费了我们公众的时间,扰乱了我们生活秩序。简直就是道德上的犯罪!试呈想如果事情发生后,发现没什么损伤,互相道一声对不起,以后开车慢一点,小心点,几分钟就解决问题了。退一步讲如果真是撞车了,可以拨打交通事故电话“122”,交警叔叔很快就到了,相信很公平、公正、责任分明处理的,也没有必要吵架啊,与已伤肝,与人伤和气,显得素质多低啊,所以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走在大街会看到一些不文明的场景,一青年喝完饮料后竟然把瓶子扔在人行道上,虽然前面十米远就是垃圾箱。还有的人随口吐痰,乱扔乱倒垃圾,乱贴小广告……我们也看到一位带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弯腰很自然地捡起瓶子扔进标有“可回收的垃圾”的字样的箱子里,我们的环卫工人们或蹲或站,或用小铲子或用小刷子仔仔细细地把痰或小纸片用心地扫除掉,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干干净净地环境,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彩色的墙、绿的树、红的花……大家的笑脸。难道他们的身影不给我们一些警示吗!

文化 风尚 篇6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私家藏书 文化贡献 文化典籍

分类号 G259.29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1.017

The Fashion and Cultural Contribution of Private Book Collec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Wei-Jin and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

Zheng Yujuan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Wei-Jin and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 private book collection formed a cultural fashion under the multiple factors and had some new features in the groups, regions, purpose and other aspects. Private book collectors paid attention to the collection and use of books, and made collation, catalogue, works finished by their own private collection of books, and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sperity of academic cultur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classics.

Keywords Wei-Jin and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 Private book collection. Cultural contribution. Cultural classics.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黑暗、写本书普及、私人著述兴盛、官府藏书利用困难等多重因素的催生之下,私家藏书快速发展起来,不仅藏书家人数众多,而且藏书数量丰富,形成了一种蔚为壮观的文化风尚,引领了这一时期图书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风尚

1.1 从藏书群体来看,上至宗室诸王,下至穷苦书生

两汉时期,私人藏书家多为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如淮南王刘安、名儒刘向及其子刘歆、大学问家蔡邕等。与两汉相比,这一时期的书籍逐渐走向了寻常百姓家,藏书家人数众多,上至宗室诸王,下至穷苦书生。梁代宗室诸王堪称这一时期“私家藏书之翘楚”[1]90。昭明太子萧统、吴平侯萧劢有书三万卷;而后称为梁元帝的萧绎“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2]文人士大夫中藏书上万卷的已不鲜见。如曹魏时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的王粲、经学家王弼,其藏书都达万卷之多;南朝史学家沈约“聪明过人,好坟籍,聚书至二万卷,京师莫比”[3]242、王僧儒“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与沈约、任昉家书埒”[4]1462、任昉“家虽贫,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3]254;北朝辛术四处寻访书籍,藏书亦达万余卷等。据正史明确记录,此时有14人藏书达万卷以上[5]。穷苦书生如西晋张华“少孤贫,自牧羊”“却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6]1074;皇甫谧“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帝送一车书与之。”[6]1409-1415北魏的宋繇,幼时父母俱丧,衔胆自厉,博通经史,积书至数千卷;南齐沈驎士,家贫,织帘诵读,口手不息,怀书而耕,白首无倦,手抄书数千卷。据范凤书先生统计,魏晋南北朝的藏书家共有102人[7],藏书爱书成为当时社会一种普遍的文化风尚。

1.2 从藏书地域来看,中心区域由北方逐渐向南方迁移

曹魏至西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洛阳一带,北方地区暂时的统一安定为私家藏书创造了良好发展条件。这一时期,收藏丰富的藏书家多云集在都城洛阳、长安及其周边地区。曹魏时,除藏书上万卷的王粲、王弼外,还有“谷不满斗斛”[8]347却藏书数百卷的王修、专门建造石窟藏书的曹参等藏书家。西晋时,著名的藏书家除张华、皇甫谧外,还有藏书甚多的杜预、裴宪、荀绰等人。

东晋南朝时,伴随着政权的南迁和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北方文化主流随之南迁,一些藏书家纷纷迁徙到南方,并将丰富的藏书转移到了南方,如刘正舆、傅颖根等人。此外,史载东晋葛洪藏书近万卷,郗俭之、张尚文、殷允、桓石秀等人都是多书之家。进入南朝,私家藏书发展得更快,出现了不少拥有万卷藏书的私人藏书家。《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载:“梁武帝敦悦诗书,下化其上,四境之内,家有文史。”[9]907萧梁时,江南私家藏书达到极盛,藏书家已多达二十七人。据史书记载,除梁宗室诸王萧统、萧劢、萧绎藏书多达万卷以上,沈约、萧纶、张纘藏书达二万卷,任昉、王僧孺、张缅都收藏有万余卷书籍。南方的宋、齐、陈各朝也都有一些著名的藏书家,如宋朝的刘穆之、沈亮、谢弘微,齐朝的王俭、王昙首、褚湛之、褚渊、陆澄、陆少元、沈驎士、刘善明、崔慰祖,陈朝的孔奂、许亨、江总、徐伯阳等。总之,此时“南方是全国私家藏书最为集中的地区,无论从所藏书籍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是最为突出的”[1]89。

nlc202309032052

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频仍,文化相对落后,私家藏书的人数和书籍数量都比南方要少的多。进入北朝以后,战乱有所减少,私家藏书开始出现。如北魏的李顺、平恒、宋繇等,北齐的李业兴、邢子才、辛术、魏收、颜之推,北周的贺拔胜、黎景熙等收藏有较为丰富的图书。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与官府藏书大体相似,藏书中心逐渐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1.3 从藏书目的来看,虽目的各异,但多重怡情

从文献记载来看,这一时期的图书市场尚不活跃,藏书家收藏图书很少见有钱财功利性。私人藏书家们虽志趣各异,目的也多有不同,或为奋发苦读,以博取功名;或为治学著述,以留名后世;或为民间办学,以润泽世人……但他们不同藏书目的的背后,均有一种爱书藏书情怀,多注重在藏书过程中怡情养性、修养身心。如西晋褚陶雅爱书籍,常以坟典自娱;东晋陶渊明“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6]2461;北魏李谧“公府二辟,并不就。惟以琴书为业,有绝世之心。”[10]1225南朝齐梁时“(萧)琛常言‘少壮三好,音律、书、酒。长年以来,二事都废,惟书籍不废’”[3]397;“(萧劢)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4]1263;王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图籍相慰,吾所以穷而不忧”[11]等等,由此可见,藏书家读书已经达到了一种忘我的至高境界,读书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对书自觉高雅的精神情趣,不仅大大丰富了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的精神和情感内涵,也受到后代私人藏书家们的推崇和效仿。

1.4 专藏某一类书籍的藏书家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的私家藏书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专藏某一类书籍的藏书家开始出现。如北魏江式六世家传书法、文字之学,其家多藏“古篆八体之法”[10]1280。南齐贾渊家专藏谱系之书,“渊祖弼之广集百氏谱记,专心治业。晋太元中,朝廷给弼之令史书吏,撰定缮写,藏秘阁及左民曹。渊父及渊三世传学,凡十八州士族谱,合百帙七百余卷,该究精悉,当世莫比。”[12]907又南朝徐伯阳“家有史书,所读者近三千余卷。”[13]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的主要聚书手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的来源,除继承前世旧藏(如东晋王昙首、南齐褚渊等)、接受赠与或赐书(如曹魏之王粲、梁代王筠、宋之沈亮、陈之江总、南齐柳世隆等)、战争获得(如东晋杜预、应詹等)和购买外,其主要的聚书手段为抄录。自从纸发明后,书籍的生产全靠抄录复制。这一时期,抄书之风盛行,私人藏书家上至宗室诸王、下至贫苦书生,都以抄录作为获得书籍的主要手段。如东晋时裴启作《语林》“始出,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14]318;庾阐作《扬都赋》,“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14]305;左思的《三都赋》问世后,轰动了整个京都,“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6]2377。南北朝时期,抄写书籍更为风行。梁元帝萧绎聚书四十年得八万卷,在自己写的《金楼子·聚书篇》中详述他书籍的来源,不少都是在各地抄录而来。齐宗室竟陵王萧子良集人抄成《四部要略》千卷。齐宗室萧钧为了利用方便,用蝇头小楷抄写《五经》一部,保存在巾箱中,后来读书人争相仿效他,“巾箱五经自此始也”[6]1038。南齐沈驎士“遭火,烧书数千卷,驎士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手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12]944。袁峻“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止。”[4]1777北周裴汉“借人异书,必躬自录本”[15]。李彪“好学不卷……于悦家手抄口诵,不暇寝食。”[10]1452王筠自序曰“少好抄书,老而弥笃……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3]486穆士儒“求天下书,逢即写录,所得万余卷。”[16]郎基博览坟典,无所营求,“惟颇令写书”[17]。抄书不仅成为这一时期藏书家聚书的主要手段,更成为他们读书治学的一种好方法。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的整理利用

因为这一时期的私人藏书目的大多很单纯,多为自己苦读治学而收藏,因此这一时期的私人藏书家不仅重收藏,而且重整理利用,“藏以致用”的藏书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3.1 为官府图书的收集、整理、抄录提供范本

对于动荡社会中聚散无常的官府藏书来说,收藏宏富的私家藏书成为官府藏书的一个很好补充,出现了经常被官府借抄或校勘的现象。如西晋张华收藏有不少稀世秘奇之本,以致“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张)华之本以取正焉”[6]1074。东晋时的殷允、张尚文、郗俭之、桓石秀等人都是“多书之家”,秘书丞王谧便命秘书郎分头去采借,即按每人专管一部来抄写,以增加国家藏书。梁代任昉藏书万余卷,多为异本,常供官府藏书校勘利用。

3.2 不秘私藏,对外开放,供人们借阅

这一时期,很多藏书家思想较为开明,藏书不再秘而不宣,一方面藏书家之间经常互通有无,相互赠书。如梁代沈约多赠书与王筠,刘显曾赠书与孔奂,而蔡大宝又得徐勉家藏书。另一方面不再单单局限于个人阅读,允许对外人借阅、传抄,甚至还提供便利的阅读条件。如蜀国藏书家向朗“开门迎宾,诱纳后进”[8]1010两晋范平“家世好学,有书七干余卷,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其孙)蔚为办衣食”[6]2347。南齐崔慰祖藏书上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12]901。《北史》卷八二《儒林传下》记载“武强交津桥刘智海家,素多坟籍,焯就之读书,向经十载……遂以儒学知名。”[10]2762

南齐人张率尽读陆少元家书;北魏人李彪抄诵于高闾家,甄琛又抄书于李彪家;北齐人刘昼披览于宋世良和宋世轨家,他们的成才多仰仗于藏书家的无私借读。私人藏书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对提携培养英才俊秀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提高了图书的利用价值,对后代私人藏书事业发展影响深远。

nlc202309032052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的文化贡献

4.1 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学术的发展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家藏书活动已不限于收藏、借阅,而是开始有目的地对藏书进行整理利用,编目校勘、著书立说等,促进了这一时期文化学术的迅速发展与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为对藏书进行整理校勘,编纂私家藏书目录。如梁宗室萧静好学博文,收集经史,“多聚经史,散书满席,手自讎校”[3]350。北魏李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恭加题贴”[18]1865。梁朝任昉整理藏书,编撰有私藏目录,“昉卒后,高祖使学士贺纵共沈约勘其书目,官所无者,就昉家取之”[3]254。南北朝时期,除了编写私藏目录外,个别学识渊博的藏书家广泛著录流传于社会的各种图书,远远超出了私人藏书的范围,编制出了体例严整、内容丰富的私家目录,这就是王俭编制的《七志》和阮孝绪的《七录》,成为我国目录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两部重要私家藏书目录。

二为私人修书之风兴起。首先是私家写史的繁荣。《隋书·经籍志》著录史部书籍八百七十四部,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八卷,这足以见得这一时期史书著作数量的巨大。如关于魏史,裴松之注《三国志》所引用的史书就多达一百四五十种,主要的有孙盛《魏氏春秋》、孔衍《汉魏春秋》《魏尚书》等。关于两晋的历史,有束皙《晋书》、王隐《晋书》、干宝《晋纪》、孙盛《晋阳秋》等十几种。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梁朝周兴嗣《梁皇帝实录》等,分别创立了地方志和实录等史书新体例。其次是注经之学兴盛。这一时期,政治黑暗,士人多由关注社会转向关注生命价值,一时玄学兴起,注经之风盛行。清人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一书中总结了这一时期经书注疏的主要成就,“世传十三经注,除《孝经》为唐明皇御注外,汉人与魏、晋人各居其半。郑君笺《毛诗》,注《周礼》、《仪礼》、《礼记》,何休注《公羊传》,赵岐注《孟子》,凡六经,皆汉人注。孔安国《尚书传》王肃伪作,王弼《易注》,何晏《论语集解》,凡三经,皆魏人注。杜预《左传集解》,范宁《谷梁集解》,郭璞《尔雅注》,凡三经,皆晋人注。”[18]第三,编纂总集、别集、类书等。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这一时期的“(总集)右一百七部,二千二百一十三卷。通计亡书,合二百四十九部,五千二百二十四卷……(别集)右四百三十七部,四千三百八十一卷。通计亡书,合八百八十六部,八千一百二十六卷。”[9]1081-1089就作者年代而言,别集的437部中,365部皆为魏晋南北朝时人的文集;从编纂时间来说,除隋18部,余皆为魏晋南北朝时人编纂[20]。总集中最有影响当属梁代萧统编撰的《文选》和徐陵编撰的《玉台新咏》。类书编纂主要有南齐萧子良召集学士抄写《五经》百家,依照《皇览》体例编纂《四部要略》千卷;梁代藏书家萧秀招纳学士平原刘孝标编撰《类苑》等,卷帙浩繁,分类编排,检索便利,为后代类书等工具书的编纂提供了借鉴。第四,其他著述。如张华的《博物志》、葛洪的《抱朴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个人学术专著的产生,都得益于私家藏书的丰富。

4.2 对后世人们藏书爱书护书的精神风尚影响深远

魏晋南北朝私人藏书家们勤奋抄书、聚书,同时也深感书籍来之不易,开始注意对图书的保护,痴心爱书,精心护书。西晋人皇甫谧视书如珍宝,“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6]1410;南齐褚渊“推财于弟,惟取书数千卷”[12]425;王昙首“兄弟分财,惟取图书而已”[4]587等许多藏书家都将书籍看得比财物重要。此时期借阅的相对频繁也使书籍容易受损,私人藏书家开始特别注意图书的保护。如西晋时齐王司马攸“好学不倦,借人书,皆治护”[21];南齐虞和“少好学,居贫屋漏,恐湿坟典,乃舒被覆书,书获全而被大湿”[4]1770;北魏著作佐郎平恒“耽勤读诵,研综经籍……别构精庐并置经籍于其中”[18]1865,即建立专门的独立于居室之外的藏书楼存放图书。这一时期,人们为了珍藏图书,还经常将珍藏之书放置巾箱中,称巾箱细书,类似今之袖珍本。据《南史·萧钧传》记载“钧手自细书写《五经》,部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备遗忘……诸王闻而争效为巾箱《五经》,巾箱《五经》自此始也”[22],这种巾箱细书不仅便于携带阅读,更有利于书籍的保护。

4.3 对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保存和传播贡献很大

私家藏书文化的社会功能体现于其保存和传播文化遗产的巨大成就[23]。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不断,政权更替频繁,官府藏书经常遭受严重破坏,而私家藏书却能在民间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往往出现“王府所无,私家乃有”[9]1300的情况。每在新朝初建之时,封建政权就会向民间征书、索书,建立自己的官府藏书,以资借鉴。如“魏氏代汉,采掇遗忘……东晋之初,代更鸠聚。……(陈文好史)又更鸠集”[9]906-907;梁武帝还曾下《为梁武帝集坟籍令》,广罗图书等。有时政府还派人借抄或借用私家藏书,以供整理校勘之用。如西晋秘书监挚虞撰修官书,都借助张华的私藏来校勘版本;梁代沈约勘定官府目录时常到任昉家取之。还有私人藏书家主动向官府献书的,并可赢得官府的重用。如北魏江式祖父江强“上书三十余法,各有体例,又献经史诸子千余卷,由是擢拜中书博士”[10]2277。总之,私家藏书对于历经战火的官府藏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对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保存和传播贡献很大。

参考文献:

[ 1 ] 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 2 ] 萧绎.金楼子·聚书篇[M]//百子全书(第五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3005.

[ 3 ] 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 4 ] 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 5 ] 陈德弟.魏晋南北朝私家藏书述论[J].图书与情报,2006(1):106.

[ 6 ]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 7 ] 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30.

[ 8 ] 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

[ 9 ] 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0] 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70.

[12] 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3] 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468.

[14] 王义庆.[梁]世说新语笺疏[M].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 令狐德棻,等.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598.

[16] 凌迪知.万姓通谱(卷一一二)[Z].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 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641.

[18] 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865.

[19] 皮锡瑞.经学历史(周予同注释本)[M].北京:中华书局,1959:163.

[20] 陈传万.魏晋南北朝图书业与文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80.

[21] 李昉,等.太平御览(六九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2779.

[22] 周少川.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6):30.

文化 风尚 篇7

刘子健曾总结:“开封、临安以及其他大城市是活跃而开放的,商业、手工业和娱乐业欣欣向荣,儒释道三教的活动和节日并存,纸币在流通,印刷术(尽管还不是活字印刷)使书籍变得容易获得和相对便宜、生活优裕的士大夫和劳动阶层比邻而居,朝夕相对。官员、商人、香客和流浪艺人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旅行,将市民文化传播到乡村,返乡过节的工人则把最新的流行带回家乡。”2算是简单将北宋以后城市发展的三个关键部分指出了:一,城市经济繁荣,空间、时间更加开放;二,地域间交流、阶层间文化交流加深;三,市民文化兴起。这三个特点无不影响着整个宋代社会生活的走向。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府厨”3——如上文所言,活跃的城市经济、繁盛的商业贸易、消费人口的激增以及不同地域人群间或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密集交流,使得城市中的饮食生活繁荣程度大大超越了前代。这一时期城市“饮食”的变化和发展体现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面貌”。

1、突破了“市”的限制

宋代以前,城市里的商业活动都有规定的区域的,可到了宋代,则已经开始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格局,城内外店铺处处林立,其中酒楼食肆所占比重很大。甚至在御苑禁地,也“皆饮食店肆”,如琼林苑“大门牙道皆古松怪柏。两傍有石榴园、樱桃园之类,各有亭榭,多是酒家所占”4。这样的饮食服务业规模,甚至改变了市民的饮食习惯——“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内旋买饮食,不置家蔬。”5同时,以前“日中为市,日落散市”的制度也被打破,饮食服务变得全天候,“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丹通夜,骈阗如此”6。东京城内州桥附近的酒店要在三更以后才打烊,更是形成了著名的“州桥夜市”。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开放”使北宋城市(尤以开封为例)从格局上有很大变化——现代化以前中国城市的格局大多未超出此格局。

由是,饮食生活已经成为宋代城市生活中更加重要的组成部分,饮食空间开始承载更多的社会日常生活内容。从另一方面来说,宋代时期中国世俗民间社会市民化的发展与此也是相辅相成的,饮食业的兴旺既是城市生活发展的表现、饮食业的兴旺也加速了宋代市民社会的发展。

2、饮食专门服务的大量涌现

首先便是细化的专门食店的增多(最早出现于唐朝),如‘茶饭店’,以卖饭菜为主;‘包子酒店’,主要卖各色包子兼卖酒水;‘宅园酒店’,则为布置环境优美,有楼台亭榭、花坛回廊的酒楼。此时,一批名点名厨也相继出现,如东京‘卖贵细下酒,迎接中贵饮食,则第一白厨’7,其次‘保康门李庆家、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宋厨、曹门砖筒李家、寺东骰子李家、黄胖婆’等都有各自的招牌食点。另外,当时如开封这样的大都市,融汇了来自不同地域的人,流动也快,针对这一情况,饮食服务同样“对症下药”,出现了不少地域风味的食店,如南食店、北食店、川饭店、胡饼店等。

其次,“专业性”还体现于出现了代办酒筵的专门服务——“四司六局”,凡婚丧嫁娶,聚会宴饮都可以雇请四司六局操办,数百人的宴席,当天即可办成。《东京梦华录》卷四《筵会假赁》载:“凡民间吉凶筵会,椅桌陈设,器皿合盘,酒檐动使之类,自有茶酒司管赁。吃食下酒,自有厨司,以至托盘、下请书,安排坐次,尊前执事,歌说劝酒,谓之‘白席人’,总谓之‘四司人’。欲就园馆亭榭寺院游赏命客之类,举意便办,亦各有地分,承揽排备,自有则例,亦不敢过越取钱。虽百十分,厅馆整肃,主人只出钱而已,不用费力。”8这种情况若不是饮食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是不会存在的。

3、“南撰北渐”

欧阳修在《居士集》卷六《京师初食车鳌》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

累累度中蛤,来自海之涯.坐客初未识,食之先叹咬。五代昔乖隔,九州知剖瓜。东南限淮海,遨不通夷华。于时北州人,饮食陋莫加。鸡豚为异味,贵贱元等差。自从圣人出,天下为一家。南产错交广,西珍富邓巴。……共食谁恐及,争先奚成哗。但喜美无厌,岂思来甚退。9

北宋开封作为政治文化中心,集中了南北东西的人才,加之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同北方的交流加深,有越来越多的官宦、手艺人、生意人来到北方,深刻影响了开封的饮食结构,从此南方饮食文化对北方饮食文化的渗透和习染,日益深入。吴自牧《梦粱录》曾回忆:“向者汁京开南食面店,川饭分茶,以备江南往来士夫,谓其不便北食故耳。”10《东京梦华录》也分类总结过:“北食则矾楼前李四家、段家熔物、石逢巴子;南食则寺桥金家、九曲子周家,最为屈指。”11不但是饮食风味,南方丰富的水果如荔枝、橄榄、金橘等也打开了北方市场:

金橘产于江西,以远难致,都人初不识。……而金橘香清味美,置之蹲姐间,光彩灼烁一作的烁。如金弹丸,诚珍果也。都人初亦不甚贵,其后因温成皇后尤好食之,由是价重京师。12

对此有学者总结道:“宋朝却是一个在食物模式上宽宏大量兼收并蓄的时期。南方族群的不同口味影响了那里的汉人,而不断扩大的贸易、商业和专门化农业也拓宽了食物的选择。美食与品评之风在繁华的都市中盛行。”13

4、素食之风

素食风尚可以说是宋代饮食结构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文人们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不杀生的思潮浅默移化地进入了知识分子思想中,另外,北宋初期文人士大夫所倡导的朴素清正之风也和素食之风有所结合:

士人多就禅刹素食,人或相劝,以素食恐虚人脏腑。有何道人震者,在彼参禅,或以此说问,何答日:“有多少事不说,蒸饼、解饪,岂解虚人脏腑也?14

当时还留下了许多歌咏素食的作品,如苏轼的《菜羹赋》、黄庭坚的《食笋十韵》、《次韵子瞻春菜》、韩驹的《食煮菜简吕居仁》等。

可以说,素食在北宋时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有自己独特地位的菜品。“宋代市民素食成份增多与前代不同的是,素食的艺术成份更明显,样式也更多。”15最大的体现便是食物名称的创新——素菜冠荤名。如“素蒸鸭”是“蒸葫芦一枚”、“玉灌肺”是用真粉、油饼、芝麻、松子、核桃、莳萝六种做食料,加“白糖、红曲少许为末,拌和入甑蒸熟,切作肺样。”而“假煎肉”是用“瓠麸薄切,各和以料煎,麸以油浸煎,瓠以肉脂煎,加葱、椒、油、酒共炒。”16

综上,饮食服务的规模扩大、时间增长、细化的专门机构人员、饮食结构的南北融合、素食之风……上述这些“新面貌”无不说明宋代饮食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将占据日趋重要的位置,或者说这些发展本身就承载着一些宋代社会结构变化的具体体现,而这些“新面貌”对宋代的饮食生活、文化基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时代风尚无不与之有着深层的联系。

摘要:北宋时期, 中国城市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一些独具特色的食风食俗与其时时代风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旨在讨论一些北宋时期城市生活中饮食文化与时代之间的互动及其相关体现, 简单梳理如饮食业规模发展、南北方风格交融、饮食新风尚等时代特点。

关键词:北宋,城市饮食生活

参考文献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邓之诚注, 中华书局, 1980年

[2]吴自牧:《梦粱录》, 收入《东京梦华录 (外四种) 》,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根据, 1956年

[3]林洪:《山家清供》, 收录于《食之语》下, 民俗文化编写组,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

[4]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赵冬梅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

[5]伊永文:《宋代市民生活》,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1年

[6]张光直:《中国文化中的饮食——人类学和历史学的透视》, 郭于华译, 收录于尤金·N·安

文化 风尚 篇8

自唐代起, 伊斯兰文化对古代中国就有着不间断的影响, 蒙元至明中期, 这种影响达到顶峰, 当时中国工艺美术的一些门类一度表现出伊斯兰的风尚, 尤其是釉彩技艺。与蒙元与明早期的情形相比, 明中期釉彩技艺的伊斯兰风尚更体现出本土化的特点。这主要因为, 随着郑和下西洋活动的结束(1)[1] (P20) , 明朝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骤减, 但先前大规模移植的伊斯兰文化已在中国扎根, 且仍与官方保持紧密联系。明朝官府控制着最好的技艺、拥有最好的产品, 这是维系技艺风尚的有力保证。另一方面, 至少在嘉靖 (1522~1566年) 以前, 明朝似乎还没有出现一个以“闭关自大”为心理特征的皇帝[2] (P206~215) 。明正统 (1436~1449年) 至正德 (1505~1521年) 时期, 适当的外交机会仍为明朝政府所把握 (2) , 中亚等地穆斯林“归附”明朝的浪潮亦未停息(3)[3]。这里的“明中期”正是指这段时间, 当时伊斯兰文化虽在明朝被消化, 但仍能获得外来补充, 拥有形成风尚的条件。

伊斯兰文化对明代釉彩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已多有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马文宽先生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另有不少学者的研究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既有研究多侧重于明前期, 且主要以陶瓷或景泰蓝为研究对象。这里则聚焦于明中期, 专门关注釉彩技艺, 并提出“本土化的伊斯兰风尚”这一命题, 以求教于方家。

1 明确的影响:景泰蓝与“回青”青花瓷

明中期至少有两项釉彩技艺成就得益于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一是景泰蓝的成熟, 二是“回青”青花瓷的出现。

景泰蓝, 即金属胎掐丝珐琅, 属搪瓷釉彩, 因其在明景泰年间 (1450~1456年) 兴盛, 制作技艺趋于成熟, 且釉料常以蓝色为主, 故而得名。这种技艺元代以前在中国缺乏清晰连贯的发展线索(4)[4] (P295) [5], 而在地中海东部地区却有深厚的传统。蒙古人兴起之前, 伊斯兰金属胎掐丝珐琅已走向成熟 (图1) 。元代至明代早期, 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交流迎来盛世, 伊斯兰金属胎掐丝珐琅技艺正是在当时传入中国[6]。元末明初鉴赏家曹昭所撰《格古要论》 (成书于明洪武二十一年, 1388年) 记有“大食窑”(5)[7] (P99) 。“大食”是唐宋文献对伊斯兰国家的称呼(6)[8] (P3) 。“大食窑”即景泰蓝。景泰七年至天顺三年 (1456-1459年) , 明人王佐对曹昭的《格古要论》进行增补, 增有在京云南人擅作景泰蓝酒盏的字句(7)[9] (P121) 。钱伯泉先生认为, 云南是中国景泰蓝发展最早的地区, 其工艺是由西域穆斯林移民带来的[10]。当时情况可能是这样:元代至明初时, 伊斯兰景泰蓝工艺率先移植于云南, 明宣德 (1425~1435年) 后进一步东传, 进入明朝宫廷作坊而趋于中国化, 至明景泰年间完全成熟。传世的明代御用景泰蓝中, 以宣德款为早, 众多明中期年款的景泰蓝显示出了鲜明的中国风格 (图2) 。

再看“回青”青花瓷。“回青”是一种烧制青花的钴料, 明代陶瓷史上, 若没有“回青”, 则不会有正德以来青花瓷的兴盛。据明后期至清中期的文献记载, “回青”产自国外, 明正德时从云南地区进入中国(8)[11]。今天的学者已基本公认“回青”产于伊斯兰世界 (具体地点还存在争论) , 而马建春先生进一步指出, “回青”的名称证明中国人当时已明确了它的产地[12]。

以上文献史料显示, 景泰蓝与“回青”均与云南地区有关, 这取决于明中期中外交流的格局。当时瓦剌兴起, 吐鲁番和明朝交恶, 明朝北方及西北方向的对外交通一度受到威胁;但西南方向的对外交流则迎来兴盛。自秦汉起, 扼西南商路要道的云南地区已归中国中央政府管辖 (9) , 元代以来这种管辖趋于稳定。蒙古人征服大理, 将大批穆斯林带到云南, 当地伊斯兰文化获得发展(10)[13] (P333) [14] (P17-36) 。明军入滇, 又有不少穆斯林随军戍边、屯垦于此 (11) 。随着明朝与中南半岛诸国关系趋于缓和, 云南穆斯林在国际商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云南地区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基地。

伊斯兰文化对明中期景泰蓝与“回青”青花瓷的影响, 拥有中外交流史方面的古文献证据, 可视为是明确的影响。

2 可能的影响:瓷器“二次烧”的一些品种

明中期釉彩技艺最突出的成就, 便是景德镇官窑的瓷器“二次烧”。要认识瓷器“二次烧”, 得明确瓷釉与陶釉的区别。瓷釉是高温釉 (烧成温度1250℃以上) [15], 主要有钙釉 (以氧化钙助熔) 与高温碱釉 (以碱金属氧化物助熔) ;陶釉是低温釉, 主要有铅釉 (以氧化铅助熔, 烧成温度800~900℃) 与低温碱釉 (以碱金属氧化物助熔, 烧成温度高于铅釉, 达900~1100℃) [16~17] (P3) 。所谓瓷器“二次烧”, 即是以高温烧结瓷器, 待其冷却后加绘低温釉彩料, 入窑以低温烧成, 可理解为在瓷器 (可能是素胎) 上裹一层陶器釉彩。

中国被誉为瓷之国, 高温釉传统首屈一指;而在中国以西的伊斯兰世界, 瓷器长期未能出产, 釉陶技艺却传统深厚。陶釉与瓷釉相比, 其最大优势在于呈色的丰富与艳丽, 因为釉料主要靠特定的金属元素来呈色, 而鲜有金属元素在经历了瓷釉高温后还能呈色鲜艳。然而唐代以来, 中国瓷器也变得艳丽起来, 这首先是因为某些特定呈色金属元素被吸纳进了高温釉体系。最引人注目的是高温钴蓝与铜红釉彩 (铜元素高温还原焰呈色) 的发展, 这其中就包含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中国青花瓷 (高温钴蓝彩) 的起源与伊斯兰文化的紧密关联, 已为学术界所公认[18~20];铜红釉萌芽于唐代的长沙窑和山西的胶城窑[21], 而至少长沙窑是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窑口[22]。不过在古代技术条件下, 仅有铜和钴能够在成瓷的高温下呈色艳丽, 且烧成难度较大, 尤其是铜红釉彩, 烧出鲜红色的几率很低。所以古代中国瓷器若要在呈色艳丽方面更进一步, 唯一的办法便是“二次烧”。

中晚唐黄堡窑的白地黑花器和金代红绿彩 (釉上彩) 皆为瓷器“二次烧”, 它们与伊斯兰文化的关联已有学者论及[23~24]。元磁州窑和景德镇窑出现了瓷胎上施低温碱釉的产品, 而中国低温碱釉的起源亦与伊斯兰文化有关[24~28] (P90) 。至明中期, 瓷器“二次烧”在景德镇窑走向成熟, 其中仍可分析出伊斯兰要素。

首先来看珐华。珐华亦称法华、法花, 是一种施有低温碱釉的陶瓷产品。明中期景德镇珐华为瓷胎上施低温碱釉, 二次烧成, 技艺十分成熟精湛, 且一律使用“起线填釉”技术[25] (图3) 。所谓“起线填釉”, 即是在器表沿既定的纹样塑造起突起的线条, 在线条限定的不同区域添填不同呈色的釉料。鉴于突起线条的阻隔, 釉料烧制时不会相互浸透;同时, 在突起线条围成的凹槽可填入较厚的釉料, 宜于呈色浓重。伊斯兰世界早在8~9世纪就出产一种模印纹填彩的陶器 (图4) , 12世纪晚期又一种称为“拉卡比” (Laqabi) 的釉陶流行, 其胎表浮塑出线条以分隔釉料[29] (P174) (图5) , 此类技艺蒙古人兴起后很可能获得东传;另一方面, 景泰蓝用的也是“起线填釉”技术, 且珐琅和低温碱釉同属于低温熔块釉, 其釉料技术也是相通的。明景德镇珐华鼎盛于成化至正德时期, 与景泰蓝的成熟相应且稍晚, 认为景泰蓝对景德镇珐华存在影响有其合理性, 这显然让明景德镇珐华和伊斯兰文化进一步形成关联。

明中期, 与珐华的成熟相应的是“翠蓝釉”(12)[26]的成熟, 后者是低温碱釉的典型。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明成化 (1465~1487年) 款翠蓝釉下青花盘, 为瓷器“二次烧”精品 (图6) 。至明正德时期, 翠蓝釉釉色更加淡雅, 除翠蓝釉下青花外, 还出现了细刻纹装饰的品种 (图7) 。翠蓝釉下彩或细刻纹均可在伊斯兰世界找到的渊源 (图8、9) 。

明中期也是低温黄釉精品诞生的时期。与高温黄釉一样, 低温黄釉常以铁元素呈色(13)[30] (P424) , 它在中国铅釉陶 (如唐三彩) 上早已应用, 但在官窑瓷器“二次烧”精品发展起来以前, 似未纳入瓷器范畴。景德镇官窑低温黄釉瓷明初已有(14)[31], 成化至正德时走向成熟。最负盛名的是弘治 (1488~1505年) 黄釉, 它与三彩陶上的黄釉不同, 釉色并非黄褐色, 而是晶莹透亮的正黄色。正黄是古代中国帝王专用的至尊之色, 黄釉瓷亦为明朝宫廷专有, 加之明中期有几个皇帝颇具有文艺天赋且乐意赞助艺术(15)[2] (P1~22, 39~62, 79~97, 153~182) , 当时官窑黄釉瓷的兴起并不奇怪。然而这其中仍有伊斯兰要素需要考虑。在伊斯兰世界, 黄色陶瓷早就为人喜爱。唐-五代长沙窑瓷备受西亚等地穆斯林青睐, 部分原因就在于其胎体常呈“杏黄色”[32] (P275) 。伊朗东北部与中亚西部10~11世纪就出产鲜艳的黄色泥浆釉作地的釉彩陶 (图10) , 其视觉形式不同于中国的三彩陶, 却能在明中期官窑黄釉瓷上得到映射 (图11) 。

口径26.6厘米、高7.6厘米;叙利亚;12-13世纪之交;现藏华盛顿弗利尔亚洲艺术博物馆

H:7.6cm, W:26.6 cm;Syria;late 12th-early 13th century;in Freer Gallery of Art/Arthur M.Sackler Galle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在二次烧成的低温色釉 (彩) 中, 低温钴蓝釉 (彩) 未在明中期充分发展[26,30] (P423) [31,33]。这或许是因为先前将钴料引入高温釉的技术已经成熟。例如宣德“洒蓝”, 虽是二次烧制, 但钴料呈色的第二次焙烧仍使用高温, 中国瓷工更驾轻就熟于高温釉技术来表现蓝彩。鉴于明中期“二次烧”的蓬勃发展, 一次烧成的青花 (高温釉下蓝彩) 和二次烧成的各种釉彩便有效结合起来, 其产品以成化斗彩为最。

高7厘米、口径18.3厘米;伊朗东北部或中亚西部;10-11世纪;现藏巴黎卢浮宫

倡导学校读书风尚 篇9

一、拓宽阅读渠道,营造读书氛围

首先,抓好常规,让读书活动进课表、进课堂。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校将每个年级的语文课外阅读课直接写进课表,保证学生每周有一至两节的课外阅读课,并由语文教研组分年级进行不同主题的课外阅读指导,并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将读书指导活动在全校内辐射、推广,引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学会摘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等,让学生们学会读书,学会从读书中收获快乐,学习知识,掌握能力。同时,我校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侧重点对学生开展读书竞赛的指导活动。

其次,丰富书源,打造浓郁的书香氛围。我校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多元、和谐的阅读空间,让学生随时都能读到更多好书。例如,我校各班积极开展“书非借不能读也”——换书借阅活动,鼓励学生们好书共分享,换一本书,交一个朋友,这样不仅读到了好书,提高了书籍使用率,还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我校还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购好书活动,邀请“书店”进校园,直接折让售出一些师生必读图书,分年级分批让学生自主购阅所需读物,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另外,我校还定期开放学校图书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借书制度、阅览制度,为学生读书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利用阵地,宣传读书技巧感言。我校充分利用橱窗、广播台、黑板报等阵地进行宣传。如我校以红领巾广播为平台,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向学生交流好书篇目、读书方法、读后感等信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意识,培养学生朗读、写作等各种能力。同时,我校利用校刊、黑板报等宣传阵地,经常刊登推荐书目以及学生读书心得等,进一步推进读书活动的开展。

二、开展家庭、社区合作,推进读书活动

1. 学校家庭携手,有效互动交流

学生在校阅读的时间有限,大量的阅读时间是在家里,但这个时间如何落实,读书的质量又如何保证呢?通过召开家长会,我校向家长积极宣传读书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并建议家长在家里营造读书的氛围,努力争创“学习型家庭”。我校曾组织部分家长、学生一起到上海书城开展“亲子购书活动”,向家长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如《心灵鸡汤》《怎样做好父母》等。我们一方面希望家长在家督促孩子读书,使学生阅读时间、质量都有保障;另一方面认为通过家长的读书行为,使其对教育孩子也有新的认识,并在无形中为孩子起到榜样作用。现在有的班级还邀请几位家长现身说教,和学生们交流过去自己学习时的艰难条件,并苦口婆心地告诫学生,要珍惜时间,珍惜机遇,把握现在。

2. 学校社区联动,共同关注成长

当代中国文明风尚初探 篇10

一、文明风尚的域界

风尚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时尚。文明风尚则特指风尚中文明的风气和时尚, 其基本特征是风尚性和文明性。所谓风尚性: (1) 指风尚概念的集体属性。即风尚不是指社会个体的单独行为和习惯, 而是社会多数人形成的主流思想文化; (2) 指风尚的时代性。在不同时代,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尽相同, 因而该时代推崇的文明风尚不同。所谓文明性, 主要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息息相关, 国民精神昂扬向上, 与落后、野蛮相对。除了风尚性与文明性这两个基本特征外, 文明风尚还具有如下特征:地域性、开放性、科学性、现代性等。

由于风尚具有集体属性, 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具有浸透式影响, 因此, 古今中外各国都十分重视对风尚的引导和培育, 进而达到对本国本地区社会精神风貌乃至国家精神的塑造。同时, 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能够对经济基础发挥能动的反作用。风尚作为人类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也必定如此。

二、当代中国文明风尚的生成条件

从社会发展的总体层次看, 文明风尚的生成是一个阶段性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与不良社会风气斗争的过程, 是进步战胜落后、文明战胜野蛮的过程。当代中国文明风尚的生成主要受我国改革开放、传统文化和全球化等条件的影响。

第一,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文明风尚生成的实践条件。从本质上说, 文明风尚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社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 文明风尚的发展演变必然要受到社会经济状况尤其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由此看来, 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基础, 尤其是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水平, 以及社会生产关系的形态, 在决定一个民族的社会存在形态的同时, 也决定了包括文明风尚在内的社会意识的发展状况。我国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 社会经济基础产生了巨大变革, 也奠定了当代我国社会文明风尚产生、发展的社会基础。

第二, 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明风尚生成的历史条件。文化是一个民族行为的记录, 思想的锤炼,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德谟克里特指出:智慧生出三种果实, 即善于思想、善于说话、善于行动。所以, 正是文化, 生出了包括社会风尚在内的人类特有的智慧。虽然我们已经告别了20世纪, 我国的改革开放也经过了近40个春秋, 但是, 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仍然深深熏陶着中国人民。这些文化的精髓如热爱祖国、勤劳勇敢、勇于创新与拼搏的民族精神, “仁、义、礼、信”伦理道德体系等, 仍是当前我国社会的正能量, 是当代中国文明风尚的文化基础。

第三, 全球化背景是当代中国文明风尚形成的现实条件。改革开放让我国赶上了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科技革命的浪潮, 并在21世纪拿到了进入信息时代的门票。为了迅速赶上西方, 实现民族复兴, 党和国家领导人制定了建设性的“全面、多层次”的开放政策, 即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 而且包括政治、医疗、卫生、教育、体育、文艺等各领域的综合性开放。在这一背景下, 社会风尚悄然变化,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发展的传统与现代、文明与落后辩证运动, 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三、当代中国文明风尚的结构探析

当代中国文明风尚主要由道德、责任、心理、人际关系、环境等方面构成, 按照其内在的逻辑结构, 构成了文明风尚的完整内容。

1. 道德水平

道德风貌是文明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社会价值形态, 是人在内心的一把量尺、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指导和规定着个人的行为。道德虽然属于精神的范畴, 但却首先是一种实践。“美德的一切荣誉都属于实践活动”, “脱离实践生活则有悖于道德责任”。 (1) 道德评价人们行为的善恶、优劣、宜与不宜、当与不当、应该做与不应该做。正是由于道德的这种实践性, 通过对人们做思想上的原则指导、心理感召和情感熏陶、舆论和习俗的维护, 才能达到对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的调节, 从而使社会井然有序, 摒弃陋习, 传承和发扬文明。

道德有公德和私德之分。公德更多指的是社会规范, 主要概括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方面。私德则主要是指个人品德。个人品德就是个体道德, 是指个体作为行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现象。个体是所有道德关系的最终实现者。近代学者梁启超认为, “私德”与“公德”并非孤立存在, 而是彼此相连, 它们是道德本体的两个方面, “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无私德则不能立, ……无公德则不能团”。 (梁启超:《论私德 (节录) 》公德是私德在社会领域的外化。所以, 个体素质的高低, 直接决定社会道德水准的优劣。因此, 培育文明风尚, 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个体的素质培养。

2. 社会责任

责任就是职责, 是个体对自身行为后果负责、对他人负责的一种理性任务。古罗马著名政治家西塞罗认为, 责任就是“干什么事情都不应当过分仓促或草率;我们也不应当去做任何自己说不出充足理由的事情。” (2)

责任为人类所独有, 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的能动意识, 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意识反应。责任具有约束和激励功能, 有效控制人类的欲望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 实现社会和谐有序。辜鸿铭先生曾指出, 责任居于个人动机这个金字塔的最高层。他认为责任是影响社会中人的所有普通关系和行为的、除了利益和恐惧的基础动机外的、更高尚、更高贵的动机。他指出, 正是因为责任, 社会成员才会为荣誉、为节气、为国家而前仆后继。事实上, 正是由于个体的责任感或者负责的人生态度, 社会才能得以在社会规则的范围内使社会文明得以扬弃, 社会才获得了向文明前进的动力。因此, 强化责任意识, 是当代中国文明风尚建设的重要内容。

3. 人类心理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积极反映, 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则专属于人所特有。人类心理包括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 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体心理具有很强的个性差异。社会心理则是社会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 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是有关人际关系、人际互动、团体动力与特征、个体社会化等方面的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强调人的社会性。无论是个体心理还是社会心理, 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消极的心理有譬如急功近利、贪婪、玩忽、纵欲、邪情、迷信、专横、攀比、虚伪、封闭等。积极的心理有遵纪守法、友好、互助、诚信、平等、民主、自由、合作、开放等。培育文明风尚, 就是要培育积极心理生长的土壤, 为其提供条件。

4.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 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尤其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客观表现在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交往中实现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性质和方法上。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用“差序格局”来阐述这一人际关系, 即界限很模糊而伸缩能力很强的且带有强烈等级差别, 在这种差序格局中, 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亲属关系犹如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纹的关系, 每个人都是其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人际网络, “以‘己’为中心, 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 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 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 一圈圈推出去, 愈推愈远, 也愈推愈薄”。 (3) 当前, 这种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仍然是今天我国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这表明, 当前中国社会风尚的发展, 会受到我国人际关系的强烈影响。

5. 社会环境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社会文明风尚的产生虽然和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地理联系, 但此处主要考察的是社会环境对文明风尚的影响。我国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深刻反映出人类择良而栖的本能选择。社会环境好, 则社会风尚的文明程度自然就高, 人民则能安居乐业, 对个体的成长也会有极大的促进, 众均向往之。但如果社会环境不好, 粗鄙丑陋的思想和习俗、习惯等则会大行其道, 彼此间尔虞我诈、猥琐低俗, 则社会风尚自然不能称作文明。所以我国古人指出的“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思想就是指社会环境对社会成员的熏陶作用。因此, 良好的社会环境, 是孕育出文明的社会风尚的重要的土壤。我国和谐社会环境的特征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当代中国文明风尚的作用机制

上述文明风尚的各个组成部分, 按照由内到外, 由思想到行为, 由行为到环境的自身内在逻辑结构构成。这一结构不是辞藻的简单排列与堆砌, 不会自动生成文明风尚。而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 通过其内部矛盾的辩证运动, 抑制消极风气的泛滥, 促进文明风尚从个体到群体, 由局部到社会的生成和发展。

第一, 社会意识通过价值导向促进文明风尚的生成和发展。在实践中, 文明风尚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意识、道德水平、责任心理与人际关系的熏陶, 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我国当前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评价标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体系在全社会确立起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尺, 建立了道德激励—约束机制, 规定了社会成员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尺度, 对提升全民族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 形成健康向上、知荣知耻、向善弃恶的良好社会风尚, 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第二, 在文化的社会功能方面, 通过时代精神促进文明风尚的发展。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记载, 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但无论是哪一种文化, 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 包括文化的教育功能、引导功能、聚集融合功能、辐射渗透功能、服务功能等。文化功能在时代精神的发扬中不断提升社会精神层次, 推动社会风尚的文明进步。

第三, 在社会思想方面, 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促进社会文明风尚的时代进步。社会思想是人们在共同生活的环境下, 从事各种活动而产生并形成的有关思想。社会环境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总体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优秀的社会思想提供了形成的社会条件, 离开这一条件, 社会思想就容易良莠不齐。同样, 乐观自信、蓬勃向上的积极优秀的社会思想是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的体现, 民主、团结、诚信、平等、互助、友爱等社会文明社会风尚就会相应产生, 并逐渐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 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总之, 我国当代社会文明风尚结构机制有其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有其自成一体的内在逻辑结构, 这种内在逻辑结构通过自身内部矛盾的辩证运动, 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扬弃并不断丰富与发展, 推动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当前, 保持我国社会文明风尚良性发展,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文明环境, 有助于国家经济社会顺利发展, 有助于加快推进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注释

112[古罗马]西塞罗, 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98, 137.

文化 风尚 篇11

本次巡展选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沈阳五个时尚重镇举行,旨在发掘城市时尚文化,深入城市制造话题。巡展每地都会邀请国内一线的摄影师以及超级名模一起参与,上海站上,著名摄影师郭三省和名模韦杰以上海风尚为主题合作拍摄了一组时装大片。

上海站巡展时间:2007年11月9日-11月13日

上海站巡展地点:上海正大广场

第2站:

上海 设计之都

摄影创作:郭三省

出镜名模:韦杰

主题:上海故事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复古中带着独立朝气的潮流感,纵横交错的上海故事慢慢讲述……

设计上海·风尚对话

伊能静

Q:用一个词形容上海,你会用哪个词汇?

A:摩登。

Q:你认为代表上海的风尚地标是哪里?

A:新天地。

Q:你认为代表上海的风尚人物是谁?

A:张爱玲。

Q:你最喜欢搜集的时尚物品是什么?

A:耳环,耳环搭配得好可以让一件普通的衣服马上变得不普通。

瞿颖

Q:用一个词形容上海,你会用哪个词汇?

A:紫醉金迷。

Q:你认为代表上海的风尚地标是哪里?

A:外滩。

Q:你认为代表上海的风尚人物是谁?

A:刘翔。

Q:你最喜欢去上海的哪里购物?

A:很早的时候喜欢去华亭路,也喜欢恒隆。

黄维德

Q:用一个词形容上海,你会用哪个词汇?

A:国际时尚之都

Q:你认为代表上海的风尚地标是哪里?

A:东方之珠

Q:你认为代表上海的风尚人物是谁?

A:松江人

Q :你认为一个成为有魅力的男士最重要的是什么?

A:真诚、自然

乔振宇

Q:用一个词形容上海,你会用哪个词汇?

A:漂亮

Q:你认为代表上海的风尚地标是哪里?

A:有明星在的地方 就会有风尚的气场,明星是风尚的传播者

Q:你认为一个成为有魅力的男士最重要的是什么?

A:自信、真诚、自然

伊能静、瞿颖、黄维德、乔振宇(左至右),五城尚事激发风尚群星闪耀。

2007年11月11日,由国内唯一完全时尚周刊 《风尚志FASHION WEEKLY》独家打造的“创造中国风尚大型城市巡展暨2007明星风尚权力榜拉票会” 第二站的活动于上海人气地标正大广场华丽登场。本次上海之行是活动的第二站,《风尚志》携手北京中乾龙德文化经纪有限公司旗下明星伊能静、瞿颖、黄维德、乔振宇在这座素有“东方巴黎”美誉的国际都市继续引领新一轮的风尚聚会。

11月11日下午2点半,“2007明星风尚权力榜上海站拉票会”在正大广场一楼西厅如期登场,伴随主持人百克力的介绍,台湾演艺圈才女著名女星伊能静、影视歌模多栖明星瞿颖以及最近备受注目的人气小生黄维德、乔振宇逐一亮相。

和各位明星进行过简单的寒暄之后,主持人带领大家进入本次城市巡展的第一个主题环节——城市漫游记。四位明星受邀分别就上海的风尚地标、风尚事件和风尚人物等话题抒发了自己的见解。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声名雀起的上海,可以盘点的风尚事物自然不在少数,嘉宾们在主持人的带领下讨论的颇为热烈,从新天地到张爱玲,从外滩到松江人,有关上海的风尚,明星还真有不少深入的见解。

接下来活动进入了当天最重要的 “美酒艺术创作”环节,四位明星根据工作人员拿上的道具,各色美丽的洋酒、时鲜水果和透明高脚杯,在主持人限定的时间内,围绕“设计之都——上海”的主题展开调酒的即兴创作。四位明星饶有兴趣的调制着自己的美酒,一边调制一边品尝,认真地程度绝对不输给专业的调酒师。在完成调制之后,每位明星更是热情地邀请台下的粉丝们上台品评,有幸上台的粉丝在尝过自己偶像的作品之后都是赞不绝口,纷纷推说自己的偶像调制的酒水是最好喝的。

活动进行到最后阶段,入围“2007明星风尚权力榜”的明星们分别为自己做了一次风尚拉票,“2007明星风尚权力榜拉票会”上海站的活动在到场粉丝们热烈的回应中宣告圆满结束。

“明星风尚权力榜”是《风尚志》杂志社独家注册活动品牌。举办“2007明星风尚权力榜”活动,是为了全面展现中国明星群体“美丽”和“型格”的魅力风采,同时也通过明星的“影响力”传播“关爱”、“慈善”等伟大的普世情怀。将风尚深入地传递到每一个时尚人士的心中,更将关爱和慈善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2007明星风尚权力榜从今年的8月18日启动至今,已经在全国的媒体行业以及时尚行业引起了巨大关注。入围的100位明星将通过明星影响力指数、明星风尚指数、明星风格指数、明星公益指数四个重要指标来考核,最终排位坐定中国的明星风尚TOP10,另外还将根据专业的60人评委团队,评选出24个单项奖,为中国明星的风尚座次列位排定。作为《风尚志》本次活动的特约合作网站,sina网女性频道制作了专门的“2007明星风尚权力榜”活动专区,在线投票的活动已经在此专区热烈的进行,任何关注本次活动的观众,都可以上网察看具体的参与办法,为自己喜爱的明星投上一票。《风尚志》特别为本次参加投票的热心读者和网友,准备了非常诱人的奖励办法。

作为《风尚志》本次活动的特约合作网站,新。浪女性频道制作了专门的“2007明星风尚权力榜”活动专区,任何关注本次活动的读者,都可以上网查看具体的参与办法,为自己喜欢的明星投上一票。

明星:伊能静、瞿颖、乔振宇、黄维德

时间:2007年11月11日

地点:正大广场一层西厅

主题:“色彩主题派对”鸡尾酒的艺术创作。

《风尚志FASHION WEEKLY》风尚预告

风尚连城诀

城市时装映象 超模五城连诀

第三站:杭州

摄影创作:熊伟

出镜名模:李斯羽

“2007明星风尚权力榜”

杭州站拉票会”

时间:11月18号下午

地点:解百新世纪商厦

主题:“设计大于生活” T恤设计艺术创作

人物:何润东、裴蓓、王朱小寅、谢斐渊

你值得尽情期待!

艺术北京·风尚对话

郭三省

著名摄影师:

Q:如何看待上海被称为“设计之都”?

A:像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

Q:上海最时尚的街区是哪里?

A:淮海路。

Q:如果让你设计一座上海的风尚建筑,你会选址在哪里?怎么设计?

A:浦东,后现代形式。

Q:酒店、剧场、博物馆、艺术工厂、夜生活、SOHU区,哪一个最能代表上海的风尚?

A:新天地。

Q:最上海的风尚装束是什么?

A:旗袍。

Q:中国风尚三十年,最想说点什么?

A:中国有自己真正的风尚。

韦杰

中国最佳职业模特:

Q:用一个词形容你眼中的上海。

A:很世界。

Q:如何看待上海被称为“设计之都”?

A:很准确,不过有点夸张,应当是成长中的设计之都。

Q:谁是上海最风尚的人?

A:张爱玲。

Q:上海最时尚的街区是那里?

A:8号桥。太多了,还有苏州河畔,夕阳下很美。

Q:如果让你设计一座上海的风尚建筑,你会选址在那里?怎么设计?

A:外滩,设计成天安门的样子,东风东渐。

Q:中国风尚三十年,你想说点什么?

A:生活本身就是时尚。

活动现场的《风尚志》封面海报引人注目。

宁静以致远——乾园风尚 篇12

项目面积:600平方米

设计公司:深圳市华空间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今人言, 书中还有餐饮美食。今天, 要介绍的是位于天津的一家极具江南风的餐厅——乾园风尚。

设计师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水墨丹青、园林艺术等特色, 自然、完美地融汇于一。为了自然地展现江南的柔情、细腻、书卷气, 设计师在用材方面以大理石、实木、白砖为主材料, 巧妙运用江南园林镂空门窗、水墨荷花壁画、特色挂灯、写意国画、中式屏风等中式装饰元素, 结合极具现代感的皮革, 顺理成章地营造出一种既时尚又简洁、雅致、宁静以致远的用餐氛围。在空间运用上, 设计师巧妙地将餐厅分割成不同的用餐区域, 各具意境。过道布局彰显经验, 可谓阡陌交通, 通道通达。

孟子曾云, 君子远庖厨。现在姑且大胆猜测, 那是因为孟子没有活到现在, 没有遇到如此书香气的餐厅。

上一篇:麦默通乳腺微创手术下一篇:跟踪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