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粒细胞

2024-07-26

有粒细胞(精选11篇)

有粒细胞 篇1

引言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是将母细胞的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母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 但染色体形态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是固定的而是连续变化的, 根据染色体形态的不同将有丝分裂整个过程划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等时期, 而且各个时期染色体特点差别很大, 学生不容易理解, 很难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呢?这就需要通过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 让学生更充分的理解有丝分裂是连续变化的过程及不同时期的特点。实验现象的明显与否,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有丝分裂的理解程度。怎样做好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呢?应做好以下几个步骤。

一、选材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是学习遗传学、植物学以及普通生物学所必做的经典实验之一。该实验要求观察细胞周期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 尤其是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要看到染色体行为清晰的变化, 选好材料是关键的第一步。材料的选取是灵活的, 教材选用洋葱, 但经过多年实验发现洋葱生长不仅受季节的影响, 且染色体体积小, 不易观察。本次实验我选取大蒜作为实验材料, 大蒜根尖细胞中的染色体体积较大, 便于观察;大蒜的来源方便, 培养期短;易生根, 根尖数目多;且不受季节的限制等。

(一) 大蒜根尖培养

在室温15~26℃范围内大蒜易生根, 数目多、生长速度快。用铁丝把蒜瓣串好放在盛满水的烧杯上, 使其底部接触水面。放置于25℃的恒温箱中, 每隔6小时换一次水, 仅需要1~2天时间。但注意隔几小时必须换水, 以免因氧气不足而造成根尖生长缓慢或腐烂。

(二) 根尖的获取

各种不同植物的根尖细胞在一天24小时内进行分裂的时刻不同, 分裂的高峰期也不尽相同。所以根尖的取材时间应根据不同植物种类培养的温度条件选取最佳的时机。大蒜的根尖细胞在常温18℃左右时, 铜仁4月份的气温湿热, 实验中我发现早上10时至11时根尖细胞分裂较旺盛, 尤以10时左右为最佳, 在其他时间剪取根尖, 则不易观察到不同分裂期的细胞。因此, 当根长到2~3cm时在10时左右就可以取材, 取材长度为3mm左右。

二、根尖的固定与解离

无论酸解还是酶解都可以很好的软化细胞壁, 使细胞分散开。高中阶段酸解比较经济, 效果也很好。教材中使用质量分数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95%的酒精混合液 (1:1) 对洋葱根尖进行解离。教材中的做法将洋葱根尖的固定和解离合并成一步, 虽然节省了课堂时间, 但是忽略了固定的重要性。洋葱根尖的固定, 这一步骤将根尖细胞杀死, 使大蒜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固定在不同的细胞周期, 避免了染色体在解离的过程中状态的改变。根尖的解离可以除去细胞之间的果胶和纤维素, 并使细胞壁软化。根尖解离得是否合适, 直接关系到染色的效果和压片时细胞能否分散开。在多次实验中, 用酒精和盐酸的混合溶液解离效果并不理想, 在压片时细胞不能完全分散开来。实践证明, 用大蒜做实验时应该把固定与解离分开进行, 即把取下的材料先放在固定液中, 固定时间为3~5h。固定剂可选用常用的FFA固定剂, 固定好的材料可放在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根尖解离时一定把握解离时间, 若解离时间太短, 细胞不易完全分散开;解离时间太长则根尖完全酥软, 无法进行观察。解离液用15%的盐酸代替10%的盐酸, 这样可缩短解离时间。把固定好的根尖取出, 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放入盛有15%盐酸离析液的培养皿中, 解离时间5min左右, 只要根尖色泽变白略带透明即可, 此时根尖压片效果较好。

三、染色

为了观察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 我们通常用染色液对染色体进行着色。由于DNA呈酸性, 所以一般用碱性染料。多次实验发现在1%龙胆紫溶液中滴加少量10%醋酸至溶液呈鲜亮的紫色, 这样配制的染色剂, 醋酸起到一定的分色作用, 可加强细胞核和染色体的选择性着色, 以避免核内都染成一片深紫色, 从而达到良好的观察效果。

用镊子将大蒜根尖取出来, 在清水中漂洗后放在载玻片上, 将根尖前端乌白色的根冠去掉, 用镊子尖把大蒜根尖弄碎, 用配好的染液染色, 这样可以使大多数细胞都充分的染色。5分钟后, 染色完毕, 盖上盖玻片, 再盖以2层吸水纸, 用拇指轻压一下即可使根尖细胞均匀地扩散成片状, 四周多余的水分可用吸水纸吸掉, 这样就可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了。

四、观察

先采用10倍的物镜进行观察, 找到呈正方形、排列紧密的分生区细胞, 再找到分布均匀、染色效果好、分裂细胞较多的视野。仔细观察后把要观察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 转动转换器换用40倍的物镜, 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象清晰。轻轻移动装片,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将清晰的呈现在眼前。

参考文献

[1]王文兰.怎样开好“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课[J].生物学通报

[2]林荣坤.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染色改进[J].生物学通报

[3]周辉.高金凤.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点滴经验[J].生物学通报

有粒细胞 篇2

细胞是生命的基础,许多生物是由细胞堆积而成.然而,细胞的许多很复杂的增值过程却没有被人们完全研究清楚.细胞有记忆,这是许多生物学家、微生物学家、免疫学家、都公认的.

作 者:王光明  作者单位: 刊 名:科学中国 英文刊名:KEXUE ZHONGGUO 年,卷(期):2007 “”(10) 分类号: 关键词: 

★ 带有核字的词语和成语有哪些

★ 《核舟记》

★ 枣核教案

★ 细胞呼吸教案设计

★ 细胞的教案

★ 细胞癌变说课稿

★ go home有几个意思

★ grip是什么意思用法有哪些

★ 《枣核》课堂教学设计

包皮内含有HIV病毒靶细胞 篇3

2006年12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中止了两项男性包皮环切术的临床试验,因为早期数据显示,该过程显著降低了艾滋病病毒的传播。2007年年初,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被刊登上《Lancet#h科医生》杂志上:在这两项随机进行的实验中,受测者包括来自拉卡伊,乌干达、基苏木和肯尼亚的7780名HIV阴性的男性,研究人员发现,当与女性有性行为时,接受过外科包皮环切术的男性比未接受者受HIV感染的机率至少要低51%。《Lancet》编者将这一发现称之为“HIV防治的新时代”。科学家至今还不清楚是否男性在接受包皮环切术后也能为其女性伴侣提供保护,2008年就将对此课题展开进一步新的研究。

艾滋病这一世纪恶魔正严重威胁着我们人类的生命,截至2002年,全世界有4200万的艾滋病感染者,其中一半是女性,320万是小于15岁的儿童,其中3000~"的感染者生活在非洲大陆,在非洲已有240万的感染者死于艾滋病。面对如此肆虐的疾病,人类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如何预防艾滋病的发生和传播已成为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众所周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性行为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其中通过性行为传播而感染艾滋病的占80%左右。在成年男性,估计有70%的感染者是通过经阴道性行为获得,在非洲这一比例甚至超过90%。所以人们在努力探求男性对艾滋病的易感因素,希望可以降低艾滋病在成年男性中的传播几率。

其实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就有学者提出包皮环切术可以预防性传播疾病如梅毒的发生,在艾滋病刚刚开始在世界流行的时候,Fink教授在1986年就提出通过男性的包皮环切术可以减少艾滋病的发生。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已经得出未行包皮环切术的男性是艾滋病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近年在非洲的乌干达和肯尼亚两国分别进行的大规模的临床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更加明确地指出:男性包皮环切手术可以显著减少非洲男性通过异性性行为传播艾滋病的风险,并建议可以通过行包皮环切术来配合其他手段共同预防艾滋病的发生。这两篇文章分别于2007年2月在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上发表。

研究者在肯尼亚的基苏木地区随机选取了2784名18至24岁的健康男性,然后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即包皮环切组)1 39 1名和对照组(即未行包皮环切组)1393名。分别在1、3、6、12、18和24个月对其行艾滋病检测、医学检查和行为调查。通过对实验数据的中期分析和实验的安全性分析,该实验在2006年12月12日提前终止。此时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在包皮环切组有22例艾滋病检测阳性,未行包皮环切组有47例艾滋病检测阳性。由此可见,未行包皮环切组的艾滋病发病率远远高于包皮环切组的发病率。同时在包皮环切组仅有21例(占1.5%)出现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如出血、感染、伤口裂开、延迟愈合、肿胀等,这些不良事件可以被很快纠正。

有粒细胞 篇4

1.1 选取材料

为了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本实验选取部分洋葱根尖作为实验对象, 部分洋葱根尖生长周期较短, 便于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 并根据季节。有利于实验的发展, 且洋葱根尖易染色, 有利于观察有丝分裂。

1.2 培养标本

洋葱根尖培养, 洋葱的培养过程非常高, 对室内温度和水分的要求的标本也需要培养一个星期, 以使洋葱根尖的完整生长。

1.3 标本染色

等到洋葱根尖长到约3cm, 有利于实验, 用水冲洗洋葱根尖部分的第一个, 其目的是洗去多余的液体分离的根, 因为酸性染料液的游离碱, 防止发生中和反应。最后, 对根尖进行染色, 有利于实验的观察, 得到了实验结果的影响。顶端部分用龙胆紫溶液染色, 这是不能够使用的溶液龙胆紫溶液的浓度, 否则将影响有丝分裂的同学观察, 洋葱片, 顶端部分漂洗、染色、生产。

1.4 制作标本

标本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和耐心, 为了避免滑动压缩重叠盖玻片细胞损伤引起的, 首先要用镊子的试样夹紧滑入以上部分, 和周围的水用吸水纸吸干试样, 当盖玻片放轻轻地在垂直必须防止挤压的出现, 气泡效果的实验观察。

1.5 记录和观察

观察第一位同学使用高功率低放大镜, 用低功率镜找到根分生组织细胞, 然后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过程。按照上述方法, 可以概括为实验样品的制作过程是选择的材料———制作文化标本染色标本记录实验标本的过程中, 必须按照要求去做, 才能满足实验要求的目的。

2 有丝分裂的观察

根据高中生物课本的知识了解, 可以知道植物的有丝分裂大致可以分为四个过程, 根据这四个过程, 让自己去绘制有丝分裂的样图。

有丝分裂前期的:在植物细胞的主要特征的过程是核的大小, 染色质逐渐增厚的染色体, 和姐妹染色体的形成, 而一个纺锤体的形成, 和最终的纺锤体的形成, 同学可以在植物细胞中观察到的, 和接触的理论知识, 对图这个过程是大致勾勒出。有丝分裂中期:从染色体向赤道板, 染色单体开始两极染色体凝聚厚中间之前, 可以清楚地看到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姐妹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染色单体分离线的起点时, 姐妹染色单体移动的主轴活动实现。有丝分裂结束:从结束的时期到两个相同的细胞。在这期间, 由细胞板形成的高等植物细胞的胞质分裂, 在这个阶段, 在第一分裂纺锤体两极消失, 但中间的有丝分裂纺锤体的有效保留, 两个完全相同的细胞, 最终形成。

3 实验意义

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模式, 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方法的创新, 老师只负责向同学传授知识, 才能真正理解这个绝对的无知与实践, 理论学习方法的知识, 有助于改善学习方法, 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 创造一个满足时代要求的新模式。帮助同学提高同学学习的学习能力, 在过去, 更多的同学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 通过具体的实验, 同学可以通过动手能力, 学习书本知识, 培养同学的科学探索精神。同学从实验中, 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学习问题, 帮助同学学习学习的能力。帮助老师提高教学质量, 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独创性, 移动到实验室, 同学对学习有兴趣, 老师能够更好地向同学传授知识, 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4 高中生物实验学习提升策略

4.1 优化“实验前老师的预实验”

老师在同学实验前必须进行预实验。既可让老师充分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又能发现实验材料可能存在的问题, 从而改进材料, 避免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 为同学实验的成功提供了先决条件;其次在实验教学中, 老师如果对实验现象了解不透彻, 就不知如何解答同学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也无法正确评价同学的实验现象;此外还可避免老师因不熟悉实验操作环节, 不清楚实验所需时间而造成教学时间不够。因此, 课前老师亲自动手做一遍实验, 提前预料实验中会出现的问题, 既能从容驾驭实验教学, 检验实验效果, 还便于更好地改进实验。

4.2 优化设计“实验预习学案”

综合指导同学预习实验用“图表式实验教学计划”, 说明了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和实验记录和实验分析表明, 给出实验老师提示的关键点。这种方式比传统的阅读预习要清晰, 便于同学掌握实验预习的要点。这将让同学参与实验预习, 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4.3 优化“问题的提出”

老师应把实验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训练同学对老师提供的问题情境进行解读, 鼓励同学敢于“异想天开”。老师收集汇总同学的各种问题并给同学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提问。如“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学习中, 同学通过思考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能否用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高温和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是一样的吗?高温会不会使酶失活?低温呢?多高的温度会使酶失活呢?如何确定这个温度?使酶活性达到最高的最适温度到底是多少?由此看出, 同学对于温度影响酶活性的探究并不是“浅尝则止”, 而是“渐入佳境”了, 提出的问题探究价值也越来越高。同学可根据问题自主选择、自主探索。同学自己尝试获得“为什么”的道理要比接受现成的“是什么”更有意义。

4.4 优化“实验的设计”

优化实验设计关键是帮助同学根据自己的问题制定实验方案。为了发挥同学的主导作用, 实验室平时对同学实行全面开放。同学两两结合成一小组, 在给定的范围内, 自行设定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准备工作、完成实验并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由于同学思路所受限制较少, 在实验中表现出创新性想法, 这些对老师也很有启示。同时也让同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让教材这个“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生成”。

4.5 创新优化实验学习的思考

实验学习改进与创新是指以促进同学发展和提高学习质量为目的, 从新的视角把握同学作为学习主体的价值和作用, 更新学习观念, 把握学习规律, 改变学习过程中不利于同学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养成的环节、方法和手段, 探索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实验学习改进与创新的具体策略, 优化以同学为主体的开放式学习过程。

事实上, 优化生物实验材料、实验学习模式和实验学习评价是最基本的优化策略。因为只有实验材料的最优化才能保证生物实验的顺利开展, 才可以优化老师的实验设计和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优化实验学习模式才可以优化实验学习过程, 才可以规范老师的实验学习行为;而优化实验学习的评价, 才可以改进同学学习的方式, 培养同学的反省能力。这将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创造性地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5 结论

对高中生物学习内容而言,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是其重要的教育内容, 老师和同学都应该掌握该实验过程的关键步骤、原理、技巧等, 这对同学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极为有利, 通过积极的观察实验, 同学把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理性化, 认知水平自然会提升, 为同学生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根据新课程改革, 同学需要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 在理论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 以实际的实验来验证。在高中生物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让同学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室解释内容的使用, 可以让同学走出书本, 观察, 是对传统学习方法的突破, 创新学习方法, 也更有利于同学的学习。有丝分裂是高中生物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同学可以通过做实验来培养同学严谨的科学精神, 探索学习的精神。本文从高中生物中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标本制作开始, 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参考文献

[1]马凤月.“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思考和改进[J].生物世界, 2015, 04:146.

每个人身体里都有癌细胞 篇5

我接触过不少癌症病人,通过精神疗法与食疗疗法的配合,病情有所缓解,甚至有病人已经恢复正常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癌症不可怕。为什么?肿瘤或癌症谁都会长,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有可能长这个东西。不是有种说法,每个人身体里都有癌细胞吗?

举个例子,咱长过口疮没有?长过疙瘩没有?谁都长过!这长出来的,叫“疙瘩”或“痤疮”,如果它长在体内呢?那不就是“瘤”、不就是“癌”吗?所以西医把它叫“瘤”,中医把它叫“痈”。举个例子,“口疮”,刚开始的时候是红的,慢慢是不是就烂了、就白了?变质了以后,这就叫“癌”,中医叫“疔”。如果长出来了,在身上长出一个大包来,咱们不就叫“疮”或“疖子”吗?就是热憋在里头,现在长出来了。所以您不要怕它!

您一定要明白,这个病谁都有可能得上,并不是那么可怕,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就是您气血不通了。大家都知道热胀冷缩的原理,您热憋住了才会长,咱想办法赶紧让它凉下来,不就行了嘛!第二步,再赶紧把它化开。

那么在癌症里头最可怕的是什么呀?扩散!咱们思考一下,比如这个肝上有瘤了,切除的时候只有肝上有,其他哪儿都没有,切下去了之后,过了半年或几年时间,为什么哪儿都长了?

这是扩散吗?我们中医并不认同!为什么?因为长个瘤子只是“症”!为什么长瘤子了?热瘀住了,您给它切下去了,这个热解决了吗?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吗?如果没改变,它肯定还接着长!赶上哪儿就在哪儿长上了。打个形象的比方,就跟咱们的小汽车一样,哪个车没排气管呀?如果您把排气管堵了,是不是别的地方该冒烟了?并不是说它扩散了,是您没解决根本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误区。癌症患者做完手术之后,大家普遍认为他伤了元气,该补补了!从手术室推出来开始,大鱼大肉地喂!得这病的人基本上都是营养过剩的,已经都瘀在这儿了,刚刚费了这么大力气把肿瘤拿掉了,刚给他清理干净,您这回来又补上了!大鱼大肉往往还嫌不够,急了再弄两只王八,您说它能不再长吗?所以这是严重的错误!

还有些癌症病人进补人参,更不可取,临床证明,人参的提取物促进癌症细胞生长,癌细胞会异常活跃,雪蛤、牛鞭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也不能多吃。

我在帮助这些病人的过程中,首先努力卸掉他的思想负担。给他开的食谱是什么呀?

饮绿豆汤!过去中国人也长瘤子,为什么都慢慢化没了?用的方法就是绿豆汤。绿豆汤是养肝、凉血的。肝是干吗的?西医叫解毒的,中医认为肝是主疏泄、调理气机的,气机不通不就是堵吗?所以要用绿豆汤养肝,达到调理气机的目的。

再有,基于热胀冷缩的原理,我得赶紧把患者的血给凉下来!通常我安排的是每次三斤绿豆煮汤,根据情况也可以用五斤。每天喝多少水,就给他熬出多少来,浓浓地喝下去。病情重,这“药”的成分就加重;如果病情轻,相应的成分就减轻一点。目的是什么?把他的内热给降下来。冷缩嘛,赶紧让它缩回来,别让它热得再接着长了。

第二步,就是每天三顿饭,一顿也不能少,必须保证至少一根生茄子,而且鼓励患者尽量多吃。茄子是干吗的?茄子是活血化瘀的。但是大家也一定要注意,配上柿子椒、西红柿等等去拌这个茄子,让它有滋有味,否则光给茄子吃,患者就烦了。晚上用茄子的目的,就是把它给压下去,别让它再长。

早晨、中午给患者适量带点儿肉,一两、二两,顶到头了也就三两,不要多吃肉。晚上要绝对吃素,油也不能沾。

肝还有一个作用是生发。什么叫生发?大家想一想,肝在四季里头主春,春天是不是万物复苏啊?在咱们人体里头肝脏是春天,肝主生发。长瘤子的人是春秋两季长。春天万物复苏长东西;秋天收获,收的季节,人太热,再一收,热散不出去了,一样憋住了,就会长东西。所以是春秋两季容易长东西。

肝是夜里代谢,所以人的自然规律是夜里长东西。您夜里长胡子、夜里长个儿、夜里长疙瘩,白天您看见谁长过?除非蚊子咬的,其余都是夜里长!早上睁开眼,脸上这儿一疙瘩,那儿一疙瘩,都是夜里长的。所以茄子在晚上一定要加量吃才能化掉肿瘤。

那么,中医又是怎么看待化疗呢?其实,癌症不一定都要“杀杀杀”。一说治疗癌症,大家就会想到化疗。但化疗是一种“同归于尽”的疗法,做了化疗之后,头发全没了,吃进去的东西全吐光……这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把癌细胞杀了,好细胞也死了,就看坏的、好的细胞,谁能坚持到最后。

中医治癌症,讲究“平内乱”,把坏的变成好的。可以总结成12个字:调整为先、不进毒素、护胃为要。

在营养学里,水果和蔬菜被叫做“保护性食物”,能预防各种癌症,高脂肪食物却和癌症关系密切。例如,绿叶和黄叶蔬菜能预防胃癌,大蒜预防直肠癌,洋葱也能预防胃癌;但是肉类、鱼类和奶类一定程度上可能诱发癌症,像红肉易致直肠癌,腌制鱼导致鼻咽癌,牛奶增加乳腺癌、胰腺癌的发病几率。

癌症像弹簧,您弱它就强。您不怕它,它就怕您!您把病因找到了,这病很简单就能给调好。有一个病例,这是一个女同志,60多岁,肾癌。她开始是右边得了,怎么办?手术切除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左边又长出来了,这回没法手术了。

怎么办呀?医院也是告诉她,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接触这个患者后,通过分析她的脉象和跟她聊天,一下子就把她的病因找出来了。什么毛病?便秘!肾病的人没有几个大便是好的。找到病因就好办了!

大家想一想,大便干燥,排不出去,好几天一次大便,腹压是不是大呀?腹压大,这气就往上拱,第一个挤的是谁呀?挤的就是肾!肾本来是产气往外供气的,如果腹压太大,老挤着那肾,肾能有气吗?这气都给挤没了,这肾是不是慢慢就萎缩、粘到一块儿了?粘到一起、萎缩了,都憋里头,这不就叫肾癌吗?

再举一个例子,我6个月前遇到一个肺癌病人。这个女同志54岁,是一个妇联干部。当时我正在给另一位病人看病,没有马上接待她。她在等着我的时候,就坐在椅子上不停地“哼哼”,后来就只能趴在桌子上。工作人员和她的家属非常着急,几次进去跟我说,这个病人太难受了,您能不能给她先看一下?

这个病人进来以后,通过把脉发现脉象没有那么严重,可是从她的神态看,这个病非常重。所以我就心中有数了!交谈之中,首先聊的就是癌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您没有意志跟它抗衡!当时我就跟她说,包括我在内,咱们谁都有可能得癌症。

我又跟她说:“带瘤生存现在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吗?很多癌症患者都带瘤生存着,也活得健健康康的,其中就包括我从医60多年的老父亲。您不要害怕!”

第二个问题,长瘤子就是因为饮食不当。老吃油炸食物、腌制食物、烧烤食品。但是您不要害怕,咱们怎么把病吃出来,还可以怎样把病吃回去!

通过我给她这么一讲解,当时这个病人的心情就松快下来了,等于把她的病因全都说出来了:这个病人特别爱吃肉,另外,她搞妇联工作的压力比较大。听我这么一讲,她竟然高高兴兴地一下站起来了,哼着歌走出去了。当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前两个月我们又接到一个病例,是肝癌,他的甲胎蛋白是635,做完手术以后,当时医院建议他化疗。由于他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做,所以就跟医院说,先缓一个月再做,随后就出院了。

后来他接受了我推荐的食疗方法。每天三斤绿豆。就是白天当水喝,每天晚上一点油或肉都不沾,以柿子椒和紫甘蓝这两种蔬菜为主,天天晚上生着吃,两天吃一次生拌茄子,早晨、中午按照他的习惯去吃,要求他尽量不吃肉,或者少吃肉。

一个月后到医院复查,检验的结果出来了,甲胎蛋白由635降到4.6,当时给他主刀的医生看完这个检测结果以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您验错了,您再验一次吧,这个结果肯定不对!” 再做第二次化验,出来的结果还是4.6,当时给他主刀的大夫惊呆了!“我行医40多年了,做肝癌手术也无数例了,从来没有见到甲胎蛋白能降到这种程度的。如果化疗,一个月降100就相当不错了。您是吃了什么药降到正常值的?”当时这个病人回答说:“我没吃药,我就是按照中医的食疗方子调整的。”

我们这里有很多这样的病例。什么道理?我一直强调,食既能充饥,也能疗疾,关键是我们怎么去运用它。

有粒细胞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6月在本院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患者168例,其中血液病62例,非血液病10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的真空采血管采集外周血3ml。

1.2仪器与试剂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由日本Sysmex公司提供)、Olympus光学显微镜、瑞氏染液等。

1.3方法

1.3.1血细胞分析仪法使用E-cal(Sysmex America Inc)校准,每日按操作要求进行高、中、低3个水平E-check(Sysmex America Inc)质控。当日采集的血液标本应该在4h内进行测定2次,计数每分类100个白细胞计数的NRBC百分率。

1.3.2显微镜法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完毕后,自动推片做血涂片并进行瑞氏染色后,由有经验的检验科医师使用油镜计数血涂片200个白细胞(WBC)获得NRBC(不分类),每份标本计数2次,取NRBC均值。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NRBC计数的相关性分析168例患者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NRBC计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具有良好相关性,相关系数(r)=0.946,斜率=0.943,轴截距=0.246,两种方法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NRBC范围分为高、低值组,高值组(126份标本)显微镜法NRBC范围为10.50%~240.00%,低值组(42份标本)显微镜NRBC范围为0.25%~10.00%,回归分析显示,两组结果高值组与低值组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的r分别为0.852、0.911,两种方法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计数NRBC的重复性比较分别抽取3例NRBC计数百分率为高值(15%以上)、中值(5%~15%)、低值(5%以下)的血液样本,有专业技术人员在4h内重复进行血细胞分析仪及显微镜检测10次,计算NRBC的绝对计数值(NRBC计数)、NRBC百分率(NRBC%)及变异系数(CV),结果显示,血细胞分析仪法在不同NRBC数量的标本中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其CV均低于15%,其中高值标本的CV最小为4%,血细胞分析仪法的CV均低于显微镜法。见表1。

2.3两种方法检测同份标本NRBC结果差异比较将129份NRBC低值标本按血细胞分析仪NRBC范围0.00%~10.00%分为7组,对比相应显微镜法结果分布。见表2。将126例标本按显微镜法NRBC计数结果0.00%~10.00%(NRBC%≠0)分为10组,除8例血细胞分析仪法未检测到NRBC外,93.7%(118/126)的标本,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结果相符,范围为0.50%~16.00%。见表3。

3讨论

NRBC是幼稚的红细胞,具有细胞核,在血液分析时易被当作白细胞而干扰白细胞计数,准确的NRBC计数是保证血液分析结果可靠的前提,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某些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溶血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可以快速、简便地进行NRBC计数,Sysmex XE-21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可以通过试剂表面活性剂溶解NRBC细胞膜,而不溶解白细胞,试剂中的荧光染料渗入白细胞膜,可以染色完整的白细胞细胞,在二维散点图中,根据荧光强弱、容积差异以及前向角散射光强度变化等来区分并计数NRBC,并通过计算NRBC和100个白细胞的比值(NRBC/100WBC)来纠正白细胞计数[5,6]。

熊志刚等[7]曾报道,Sysmex XE-21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NRBC在(0~50)×109/L范围内时具有良好的线性。本研究通过对168例患者分别进行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NRBC计数,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相关性良好(r=0.9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NRBC范围分为高、低值组,结果显示,当NRBC范围为10.50%~240.00%时,两种方法具有极好的线性(r=0.911),当NRBC范围为0.25%~10.00%,时r=0.852。表明血细胞分析仪可以准确计数外周血NRBC,这与王也飞[8]的结论一致。

既往陈晓玲等[9]证实,显微镜发计数NRBC在0.00%~10.00%时与血细胞分析仪法检测到的NRBC相关性好。我们此次将126例标本按显微镜法NRBC计数结果0.00%~10.00%(NRBC%≠0)分为10组,除8例血细胞分析仪法未检测到NRBC外,93.7%的标本,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结果相符,范围为0.50%~16.00%,这与国内学者尤家伟等[4]的报道一致。

另外,笔者对比了高值(15%以上)、中值(5%~15%)、低值(5%以下)的血液样本的CV,结果显示,相对于显微镜法,血细胞分析仪法具有更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好,尤其高值NRBC时更为显著。提示血细胞分析仪法计数NRBC的数量较显微镜法多,可以客观地分析NRBC参数,重复性好。综上所述,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NRBC简便、快速、准确性高、重复性好,可以取代显微镜用于临床NRBC的检测,特别是为急诊患者可以提供快速、可靠的检测结果。不过对于结果异常的标本,最好还是通过显微镜细胞形态学观察进一步确认结果。

摘要:采用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与显微镜方法计数168例患者的NRBC,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血细胞分析仪与显微镜法计数NRBC有良好的相关性(r=0.946),两种方法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细胞分析仪法高、中、低值NRBC标本计数批内CV8.0%。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与显微镜法计数NRBC相关性较好;血细胞分析仪法重复性明显好于显微镜法。

关键词:有核红细胞,血细胞分析仪,血细胞计数

参考文献

[1]KWON MJ,NAM MH,KIM SH,et al.Evaluation of the nucleated red blood cell count in neonates using the Beckman Coulter Uni Cel Dx H800 analyz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boratory hematology,2011,33(6):620-628.

[2]Desai S,Jones SL,Turner KL,et al.Nucleated red blood cells a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mortality rate in patients with surgical sepsis[J].Surgical infections,2012,13(6):360-365.

[3]Kakel SJ.The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automatic Coulter method in estimation of haematological parameters in adult rats[J].Beni-Suef University Journal of Basic and Applied Sciences,2013,2(1):31-35.

[4]尤家伟,祝峰.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对有核红细胞筛查的评价[J].武警医学,2013,24(7):591-592.

[5]朱建锋,张莉,王蓓丽,等.血细胞分析仪对外周血有核红细胞计数性能的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3):1764-1766.

[6]杨明,贾晶媛,李丹丹,等.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性能验证[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3):85-88.

[7]熊志刚,曾谨忱.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类报警的验证[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2):105-106.

[8]王也飞,周怡,丁磊,等.SYSMEX XN-1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计数有核红细胞的准确性评价[J].检验医学,2014(3):262-265.

有粒细胞 篇7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①蚕豆、小麦、玉米、绿豆、大豆、红豆、油菜、棉花种子购自种子公司或农家,洋葱、大蒜购自农贸市场或农家。②试剂。染色剂:改良石炭酸—品红,醋酸洋红,2%、0.5%的结晶紫。解离液:1mol/L、2.74mol/L、5mol/L盐酸溶液。

(2)方法。

①根尖培养。玉米、小麦、绿豆、大豆、红豆、棉花、油菜种子在水中浸泡12小时,转入培养皿,在25℃温箱中培养,以根长至1厘米~2厘米为宜。洋葱、大蒜根部浸入水中,每天换一次水,若是自来水则静置一天后使用,待根长至1厘米~3厘米为佳。

选择大小均匀的蚕豆种子,在室温下用清水浸泡24小时。后转置湿沙中(河沙或黄沙),在25℃温箱中培养。主根有1.5厘米~2.0厘米时切去主根根尖(生长点),并继续培养。从浸种起约10天后可长出侧根,保留沙湿润,放在窗口处,继续培养,侧根生长仍旺盛,一般可持续四周左右。

②根尖截取。取长度为1厘米~2厘米根尖在清水中洗净,用滤纸吸干水,并用刀片纵切成数片,这样便于根尖解离成单层细胞。

③解离。根尖放入1mol/L(蚕豆、绿豆、大豆、红豆、油菜、棉花)、2.74mol/L(洋葱、大蒜)、5mol/L(小麦、玉米)浓度的盐酸溶液中解离。蚕豆根解离20分钟,玉米和小麦根解离30分钟左右,洋葱解离10分钟左右,所有材料解离程度以根尖变白,变软为宜。

④染色。解离后材料经蒸馏水洗数次,移至载玻片上,切去根冠和伸长区,留长约2毫米~3毫米的分生区所在部分。滤纸吸干水,加染液1滴,染色3分钟~25分钟,必要时可用酒精灯稍微加热,达手背皮肤刚好能承受的温度为宜,这样可使染色体进一步分离和展开。

⑤压片。染色好的根尖加盖片,在盖片上盖上两层滤纸,再加一片载玻片,用力下压。必须注意不可使盖片有丝毫移动,否则会使细胞内含物变形而影响实验效果。

⑥显微观察。先用低倍(10X)物镜在视野中找到分生区,然后换成高倍(40X)物镜观察染色体。如小染色体材料(玉米根),要用(100X)油镜观察。

二、结果与讨论

(1)根尖生长状况影响观察。根尖粗壮,生长旺盛,细胞分裂速度快,故分裂相多。实验观察到:蚕豆水培根瘦弱分裂相少,而沙培根粗壮分裂相多,所以沙培蚕豆侧根是一种理想的观察有丝分裂的材料。

(2)取材时间。待根尖细胞处在分裂高峰期取材,观察效果最好。学生实验一般在8∶00~11∶00和13∶00~17∶00两个时间段,根据资料洋葱分裂高峰期在12∶00~24∶00左右,蚕豆在10∶30和15∶30左右,与学生上课时间吻合。从取材的时间角度考虑,是一种非常好的观察有丝分裂的材料。

(3)关于主、侧根的观察效果。玉米、蚕豆的主根在我们的实验中一般很难观察到分裂相,而侧根分裂相多,特别是沙培根相很多,其原因尚不清楚。

(4)解离剂浓度和解离时间。解离剂的浓度和解离时间,直接影响组织块细胞的分离程度,解离合适,细胞分散度高,压片时易获得单层细胞,便于观察。

(5)染色剂选择。蚕豆侧根根尖用改良石炭酸—品红染色效果最好,醋酸洋红次之。而结晶紫染色较深,浓度不当时,细胞分离差,皱缩在一起,且细胞质一些颗粒易被着色,使视野清晰度受到很大影响,染色体观察不清。小麦、玉米、洋葱、大蒜的根尖用醋酸洋红染色效果,比其他两种染色效果好。

(6)休眠期。实验中发现洋葱有一定的后熟过程,存在休眠期;蚕豆休眠期很短或没有,新蚕豆种子只要暴晒干后即可浸种生根发芽。从休眠期的角度上看,蚕豆是有丝分裂相观察实验较好的材料。

(7)几种植物根尖未见分裂相分析。绿豆、大豆、红豆、油菜、棉花的根尖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观察不到分裂相,有的不易观察。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材料的染色体小;②细胞质浓,某些异染颗粒着色,掩盖了核染色体;③取根尖时间不当,错过了分裂高峰期或有丝分裂相持续时间短。

有粒细胞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经过染色镜检确认的外周血中存在有核红细胞的成人标本102例。其中, 溶血性贫血52例、白血病35例、MDS8例、骨髓纤维化6例、红血病1例。

1.2 仪器与试剂

(1) 美国雅培CELL-DYN Ruby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原厂试剂、质控液、校准液; (2) 奥林巴斯CX-21显微镜; (3) 贝索瑞氏-吉姆萨染液。

1.3 实验方法

患者2 m L, 在4 h内分别进行CD+NRBC计数并制作血涂片3张进行镜检计数。 (1) CD+NRBC计数:将雅培CELL-DYN Ruby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调至Ready状态, 用雅培质控血在多规则质控规则下进行室内质控, 室内质控通过后将仪器模式调到CD+NRBC模式。分别对患者采集的EDTA-K2抗凝血进行标号, 应用手动加样方式将标本进行计数。每份标本计数三次, 记录NRBC的百分数值取平均值做为该标本仪器计数的结果。 (2) 镜检计数:取患者采集的EDTA-K2抗凝血50 u L滴于干净玻片上制作三张血涂片, 放于玻片架上20 min待血涂片干燥后, 用贝索瑞氏-吉姆萨染液A液滴于血涂片上至全部覆盖3 min, 再将B液滴于血涂片上用吸尔球将染液混匀, 静置5 min用清水冲洗血涂片, 晾干后分别由三名有经验阅片老师在奥林巴斯CX-21显微镜下对血涂片进行有核红细胞镜检计数, 计数100个有核细胞, 计算NRBC的百分比, 取三个结果的平均值作为镜检计数的结果。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取镜检确认的外周血涂片有NRBC的标本102例, 分别用显微镜镜检计数法和细胞计数仪法两种方法计数, 对比研究结果显示, 当标本中NRBC百分比<5%时, 两种检测方法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雅培CELL-DYN Ruby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有核红细胞准确。当标本中NRBC百分比≥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种检测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组数据中当NRBC<5%时无统计学意义, 仪器法和镜检法检测NRBC无明显差别, 雅培CELL-DYN Ruby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NRBC准确。当NRBC≥5%时, 其余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两种方法有检测NRBC有差异, 雅培CELL-DYN Ruby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NRBC有误差。

3 讨论

血细胞分析仪自动计数外周血中NRBC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逐渐开始应用于临床[3,4]。随着日益增多的血液病患者, 外周血有核红细胞的检测也显得尤为重要。由于NRBC的检测技术应用时间较短, 临床特别需要了解其方法学特点诊断效率及应用范围等, 该研究正是对上述内容的进行探讨。美国雅培CELL-DYN Ruby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具有四种检测模式CD、CD+NWBC、CD+NRBC、网织红细胞, 我们在这里用到CD和CD+NRBC模式。在CD模式下计数白细胞是将红细胞溶解后, 在鞘流的作用下对剩下的细胞核进行计数得到白细胞总数, 如果标本里含有NRBC这样就计数在白细胞数内, 造成白细胞偏高, 有核细胞未被检出[5,6]。而对含有NRBC的标本在CD+NRBC模式下检测, 标本会得到进一步处理, 延长红细胞的裂解时间, 并在孵育池内添加了活性物质, 使有核红细胞充分溶解后, 在注入计数池计数, 得到白细胞数。这样可以计算出有核红细胞的数量, 使白细胞数更为准确。外周血中出现NRBC时, 生理性主要见于新生儿。病理性主要见于 (1) 增生性贫血:各种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巨幼贫等。 (2)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MDS、红血病、红白血病、白血病。 (3) 髓外造血、骨髓纤维化。 (4) 人体严重缺氧[7,8,9,10]。本实验包括了大部分病例, 通过该次试验对雅培CELL-DYN Ruby检测NRBC做了评估。

该研究取镜检确认的外周血涂片有NRBC的标本102例, 分别用显微镜镜检计数法和细胞计数仪法两种方法计数, 结果显示, 当标本中NRBC百分比<5%时, 两种检测方法比较, 相关性良好, 相关系数为0.93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雅培CELL-DYN Ruby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有核红细胞准确。当标本中NRBC百分比≥5%时, 两种方法的相关性随着有核红细胞的数量增加而变大, 相关系数为0.6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种检测方法有明显差异, 说明在此种情况下检测有一定偏差。健康成人外周血片中找到1NRBC/100WBC就有意义, 但过去认为≥2NRBC/100WBC时临床才有意义且需要报告, ≥10NRBC/100WBC时需校正WBC总数。该研究结果表明, 仪器法NRBC≥5.00%时, 有82.2%以上的标本仪器检测结果大于手工法结果。如果有NRBC报警提示时就需要进行CBC+NRBC研究提示, 雅培CELL-DYN Ruby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有核红细胞时准确性较差, 如在检测时有NRBC的提示时, 一定要推血涂片镜检计数, 并用公式计算出白细胞总数。综上所述:雅培CELL-DYN Ruby血细胞分析仪对有核红细胞的计数不能代替显微镜镜检计数。在仪器提示NRBC时, 打开CD+NRBC模式不能准确的排除有核红细胞的干扰。必须进行显微镜染色镜检计数, 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出白细胞总数以及NRBC的百分比, 时至今日仍是血液病诊断重要的方法[6]。

参考文献

[1]许根友.学习《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 第一篇对检验工作的实际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 2010, 23 (6) :759-760.

[2]杨晓枫.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有核红细胞分析的应用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 :51-52.

[3]陈海生, 张劲丰, 邬华坤, 等.外周血有核红细胞自动检测应用研究[J].现代医院, 2011, 11 (6) :69-70.

[4]朱建锋, 张莉, 王蓓丽, 等.血细胞分析仪对外周血有核红细胞计数性能的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 (13) :25-27.

[5]孙娟, 李筱梅, 慕悦意, 等.XE-5000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有核红细胞的性能评价[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3 (3) :544-546.

[6]王也飞, 周怡, 丁磊, 等.SYSMEX XN-1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计数有核红细胞的准确性评价[J].检验医学, 2014 (3) :262-265.

[7]陆作洁, 农少云.外周血涂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的临床意义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19) :2605-2607.

[8]Fischer JC, Moog R, Giers G.Quality control of leucocyte-reduced blood components:overestimation of WBC content due to nucleated red blood cells[J].Vox Sanguinis, 2012 (1) :79-81.

[9]唐劲光, 杨峥.L H 7 5 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有核红细胞的准确性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4 (10) :830-831.

有粒细胞 篇9

患者, 男, 74岁。于2006年3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 多为干咳, 偶有少量白痰。不伴有发热、胸痛、气促等其他不适。给予抗炎、止咳等药物对症治疗, 效果欠佳。2007年5月25日体检时行胸部X线摄片检查提示左肺片状影。5月30日入住我院。无吸烟史;既往无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无肺癌及结核病家族史。查体: 体温36.3℃, 脉搏78次/min, 呼吸19次/min, 血压16.7/9.3kPa (125/70mmHg) 。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气管居中, 胸廓对称无畸形, 双侧呼吸动度一致, 左侧触觉语颤增强。左肺可未闻及少量湿性罗音, 无胸膜摩擦音。化验SCC:0.01μg/L, CEA:7.76μg/L, CA125:19.19u/ml, CYFRA21-1:6.49ng/ml, NSE:9.47ng/ml, 结明三项阴性, 反复取痰涂片均未见抗酸杆菌及肿瘤细胞, PPD试验阴性。胸部HRCT示: 双肺内可见斑片状、条索状病变, 边界模糊不清, 内可见扩张支气管影及“树芽征” (图1) 。左下肺可见密度增高影, 其内可见支气管影, 左侧胸腔内可见少量液性密度影, CT值为12Hu;内缘可见不张肺组织, 纵隔内可见多个淋巴结 (图2) 。影像诊断: 双肺改变考虑结核可能, 请结合其他检查。行纤维支气管镜加肺泡盥洗术, 镜下见各支气管开口正常, 黏膜光滑, 管腔通畅, 未见新生物。

左肺下叶背段及基底段支气管用生理盐水140ml灌洗, 回收70ml。盥洗液化验提示渗出液, 盥洗液涂片未见抗酸杆菌, 盥洗液病理查见少量腺癌细胞。

行CT引导下左下肺穿刺活检术, 术后病理结果回示: 非黏液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

2讨论

“树芽征 ” (tree-in-bud, TIB) 是胸部HRCT常见征象, 表现为小叶中央型结节影和与之相连的数条线形分支影, 多分布在胸膜下3~5mm肺野内 , 直径2~4mm[1]。“树芽征”与次级肺小叶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有关。终末细支气管位于次级肺小叶的核心, 直径<1mm, 正常情况下, CT或HRCT不显影。病理状态下, 细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或者管腔阻塞, 则表现为小叶中央型结节和线形分支影, 即“树芽征”[2]。

“树芽征”由Im等1993年首次报道 , 最初用来描述肺结核沿终末支气管扩散的征象[3], 但在过去的几年里, 人们逐渐意识到“树芽征”并非为结核感染所独有, 并逐渐用于有类似征象的其它支气管感染性疾病。孔祥臣等[4]总结了101例高分辨力CT表现为“树芽征”的患者, 其中感染性细支气管炎30例, 各型肺结核46例, 肺部真菌病6例, 氨气吸入16例, 过敏性肺炎3例, 而CT有“树芽征”改变的肺部肿瘤则鲜有报道。

本病例最初的临床表现及化验结果并无支持肿瘤的直接证据, 肺部CT典型的“树芽征”表现又引导临床医生考虑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最终经支气管肺泡盥洗及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 患者得到及时而准确的治疗。

考虑本病例肺部CT“树芽征”改变产生的机制可能如下:肿瘤微栓塞阻塞肺小动脉, 刺激血管内膜纤维细胞增生。当肺小动脉被肿瘤细胞或增生的血管内膜纤维组织阻塞时, 高分辨CT即可表现为“树芽征”。

总之, “树芽征”不仅能反映小气道的病理改变, 也能反映与小气道伴行的血管的病变情况[2]。在实际工作中, 遇到有“树芽征”影像改变的患者需紧密结合临床, 综合分析鉴别。

关键词:树芽征,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HRCT

参考文献

[1]Eisenhuber E.The Tree-in-Bud Sign.Radiology, 2002, 222 (3) :771

[2]代静泓, 蔡后荣.树芽征在诊断支气管肺疾病中的意义.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 15 (5) :362

[3]田锦林.“树芽征”的CT表现及其相关疾病.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 10 (6) :458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几点改进 篇10

1.关于实验课堂的组织

建议将“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与“质壁分离实验”两个实验组织在一堂课内完成。

(1)可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和科学研究意识。这两个实验均以洋葱为实验材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混淆,若将两个分散孤立的实验联系起来,让学生自主分析两个实验的联系与区别(表1),使实验过程自然而然转变成了一项自主科研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和科学研究意识,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新课程理念之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精神。

(2)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装片的制作过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其中解离、漂洗等实验步骤均需要较长的等待时间(约10~15min),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等待的时间合理安排实验操作,完成质壁分离实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也避免了学生在等待的时间在课堂上喧哗吵闹。

2.关于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培养

实验材料的选择: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材料原则上选择植物分裂较旺盛的部位即可,例如根尖、芽尖等部位分生区的细胞。一般选用细胞分裂周期较短而分裂期较长的植物作为实验材料,教材中使用洋葱培养根尖,在选用洋葱时,建议选用“紫色小洋葱”,市面上卖的“紫色小洋葱”比“大洋葱”发根效果好,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不同植物的根尖来进行实验,例如大蒜、蚕豆等的根尖均可。目前公认大蒜效果较好,价格便宜,发根量大且发根整齐,操作方便,为大多数教师所使用。

根尖的培养方法:较常使用水培法和沙培法培养根尖,笔者通过探索和实践发现,沙培法培养由于植物的根一直接触着沙,容易被有颜色的沙子染成有色而干扰实验现象,所以建议采用水培法培养,把经过前期处理的大蒜约1/3插入水中或者湿沙中,通常2d左右就能长到1~3cm(25-35℃)。

3.实验仪器的改进和步骤的优化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装片制作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其中解离、漂洗、染色等步骤均需在培养皿中进行。其中漂洗是本实验的一个关键步骤,漂洗干净才能够着色较好。为了进行较好的漂洗,经常会将根尖放人清水中漂洗2~3次。这样整个制装片过程就需要用到3~5个培养皿,教科书中所用的培养皿表面积大,底平浅,而实验材料过小(2~3mm),需要加较多的药液才能没及要处理的材料,操作不便,且浪费药液污染环境。根据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找到一种可以用来代替多个培养皿的器皿——白色点滴瓷板(6孔)(图1)。由于该白色点滴瓷板孔的大小、孔的数量、孔的深浅等均适宜本实验的操作,使解离、漂洗、染色等步骤在板上依次高效完成,操作方便,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且节省了药品,有效防止染色液洒出等问题,同时解决了实验后仪器容易清洗干净,是该实验中非常适合替代的器皿。

有粒细胞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4年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的7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36例, 男26例, 女10例。年龄21~71岁平均43.6作者:岁;肝炎病史5~40年, 平均19.6年, 乙肝患者30例, 丙肝患者6例。第一次出血者12例, 两次以上出血者24例。对照组34例, 男20例, 女14例。年龄19~73岁, 平均42.9岁;肝炎病史6~41年, 平均20.1年, 乙肝患者29例, 丙肝患者4例, 乙肝并丙肝患者1例。第一次出血者10例, 两次以上出血者24例。

1.2 主要试剂

使用加拿大威尔森公司研制的, 中国宁夏中联达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骨髓单个有核细胞处理试剂盒。试剂盒采取负收集混合法, 能有效去除全部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物质, 能去除大部分成熟的白细胞、淋巴细胞, 保留所有的单个有核细胞∕祖细胞。单个有核细胞/2祖细胞的回收率≥85%;分离提取的单个有核细胞/祖细胞存活率≥96%;分离、纯化过程能有效保留全部种类的单个有核细胞/祖细胞;分离纯化出的单个有核细胞/祖细胞体积仅几个立方毫米, 使用时可根据需要溶解到需要体积;分离的单个有核细胞表面没有任何标记物, 保持了单个有核细胞原有的生物学活性。

1.3 方法

1.3.1 治疗组36例, 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CSF, 吉赛欣400~600ug、惠尔血、50ug、特尔立300~450ug任一种) , 皮下注射, 3~5天进行骨髓单个有核细胞动员, 使WBC≥20×109/L[2]。在手术的当天抽取患者的骨髓血200ml, 一般选择髂后上棘抽取, 在万级洁净实验室, 采用水平转子50ml×8, 转速4000转/分钟, 分离、纯化所用的离心管、移液管均是一次性无菌产品。在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后, 将分离好的自体骨髓单个有核细胞稀释到100ml, 在双侧肾静脉水平上下10×8cm范围行腹膜后注射, 深度为1cm, 避免刺入血管, 注射后用湿纱垫局部压迫5分钟, 以防止穿刺针眼渗血。

1.3.2 对照组34例, 行单纯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

1.3.3 门静脉压力测定。术中充分显露门静脉, 用6-0 Plorene线在门静脉起始部行双荷包缝合, 测压针自荷包缝合中心插入门静脉测压, 70例门静脉直接测压压力在33~69 cmH2O之间, 平均46cmH2O。测压后拔出穿刺针, 收紧荷包线止血。术后12个月经皮肝穿侧门静脉压, 治疗组门静脉压18~36cmH2O, 平均26cmH2O;对照组36~713cmH2O, 平均48cmH2O。

1.3.4 对门静脉压力变化、再出血并发肝性脑病率、腹水改善、低蛋白纠正, 用SAS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 门静脉压、再出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腹水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低蛋白血症两组无差异, 统计见下表。

3 讨论

本研究主要针对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在正常情况下, 门静脉与腔静脉系之间的交通支主要有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 、直肠下段肛管交通支、腹膜后交通支、前腹壁交通支等。这些交通支正常情况下都很细, 血流量很小。正常门静脉压12~20cmH2O, 平均18cmH2O[3]。在肝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 门静脉压力增高超过30 cmH2O时, 血流淤滞首先出现充血性脾肿大, 脾功能亢进[4]。为了疏通淤滞的门静脉血到体循环中, 门静脉系和腔静脉系之间存在的交通支遂逐渐开放, 形成曲张的静脉。临床上特别重要的是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与奇静脉分支间交通支, 就是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 这是一处危险性侧枝循环, 在门静脉高压时, 此处静脉最易破裂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 门-奇静脉断流即是离断这处危险静脉丛, 防治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5]。

腹膜后交通支和前腹壁交通支, 在门静脉高压时, 则是良好的侧枝循环, 开放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门静脉压力, 延缓胃底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的出血的进程[6], 本研究的目的也在于此。在门静脉高压症手术中, 可以看到大网膜与侧腹壁形成许多血管性粘连, 也是这种侧枝循环建立的一种形式, 没有门静脉高压者很罕见这种情况。门静脉高压造影时, 也可见肝内门静脉向腔静脉分流的许多分支。杨振等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 再加大网膜包肾技术促进腹膜后侧枝循环, 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7]。胸骨后大网膜固定术, 旨在建立门静脉系与上腔静脉循环[8];脾肺固定术也是一种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分流, 是门静脉系和上腔静脉的一种分流形式[9];单纯断流不能有效地解决术后消化再出血并发肝昏迷, 腹水增加[10];各种分流手术分流量难以掌握, 易引起肝性脑病和腹腔乳糜瘘[11]。

上一篇:微软的激励机制下一篇:立法历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