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能力体系

2024-06-04

国际化能力体系(精选10篇)

国际化能力体系 篇1

1 企业国际化能力

企业国际化成长是企业边界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和延伸, 是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在世界范围内利用生产要素、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规模扩展和结构转换的动态过程[1]。企业要实现国际化, 其途径在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从事国际的资源配置活动。而企业能力是在一定资源基础上的行为效率表现, 它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化的概念[2]。企业的能力要以一定的企业资源为依托, 以资源配置绩效为表现形式, 它是动态的、可变的。

企业的国际化能力为:在一定的资源基础上, 进行国际间的资源配置活动所体现的资源配置效率。具体表现为: (1) 企业国际化能力以一定的资源为基础。没有一定的资源基础, 一个企业不可能走出国门从事国际化的经营业务。因此, 企业国际化能力表现为国际化业务规模, 即资源基础。 (2) 企业国际化能力是一种国际间进行资源配置的能力, 而这种国际的资源配置势必涉及到国际业务与本国业务资源占有量的关系问题, 表现为国际业务在企业总业务中所占比重, 反映了国际业务的战略度。 (3) 企业国际化能力体现为其资源在国际间的配置效率, 最终表现为国际业务的成长性。

2 测评理论及述评

2.1 企业国际化能力测评理论

企业国际化的实践有诸多案例。例如, 联想对IBM PC业务的收购, 中海油在竞购优尼科中不敌雪佛龙, 等等。而国际化能否顺利进行, 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国际化能力有关。正是基于此事实, 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者们越来越关注如何衡量企业国际化能力, 并试图构建企业国际化能力测评体系。

美国学者丹尼尔·苏利文 (Daniel Sullivan) 用五种经济指标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国际化程度 (DOI) =外国销售占总销售的比例 (FSTS) +外国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 (FATA) +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例 (OSTS) +高级管理人员的国际经验 (TMIE) +海外经营的心理离散程度 (PDIO) [3];芬兰学者威尔什和罗斯坦瑞尼年 (Welch L.& LuostarinenR.) 提出了衡量国际化的六要素模型[4];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UNCTAD) 出版的《2000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并购与发展》提出, 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标准是三个比率的平均数, 跨国化指数= (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国外雇员数/雇员总数) ÷3×100%;我国学者鲁桐 (2000) 采用“蛛网模型评价法”对反映企业国际化的六个方面进行了五级量化分析[5]。

2.2 测评理论述评

(1) 指标的选取。

选取的指标可谓林林总总, 如外国销售占总销售的比例、外国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例、国外雇员数占雇员总数的比例等, 但指标的选取角度基本一致, 即都是从国际化业务占企业总业务比重的角度来考察企业国际化能力。

(2) 指标的量化。

从选取的指标来看, 有些属于定量指标, 如外国销售占总销售的比例、国外雇员数占雇员总数的比例等, 这类指标易得;而有些指标是定性的, 如高级管理人员的国际经验、海外经营的心理离散程度等, 这类指标的计算比较困难和复杂。

(3) 测评模型的构建方法。

从模型构建方法的角度来看, 主要有两类:一是指标加权法, 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苏利文模型其优点在于能从量化的角度, 较直观地反映企业国际化的程度及能力, 缺点在于不能看出各具体因素对企业国际化能力的影响;二是蛛网评价模型, 如我国学者鲁桐 (2000) 构建的“企业国际化蛛网模型”, 其优点在于能较好地呈现出各具体因素对企业国际化能力的影响, 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指标加权法在这方面的缺点。

3 测评指标的建立

一方面, 为了克服已有理论指标选取角度的相对单一性, 同时, 结合企业国际化能力的概念, 企业国际化能力表现为国际业务规模、国际业务战略度及国际业务成长性, 所以, 本文将从国际业务规模、国际业务战略度和国际业务成长性三维角度考察企业国际化能力。另一方面, 借鉴国内外较具代表性测评理论的指标选取方法, 企业国际化能力具体可从国际业务投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销售能力、及国际业务净利润等方面来分析。因此, 综合上述两方面考虑, 以企业国际化能力为一级指标, 并建立如下二级和三级指标体系:

3.1 国际业务规模 (X1)

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 一个企业要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实力, 特别是核心竞争力, 这通常以一定的企业资源、企业规模作为支撑。这种规模既可以是单个产品业务带来的规模经济, 也可以是多元化业务产生的范围经济, 两者都将为企业带来富有效率的经济行为。企业国际化业务规模可表现为国际业务资产、国际研发、国际销售、国际生产及国际业务净利润等方面。

(1) 国际业务资产 (At)

国际业务资产是衡量企业国际化业务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直观、全面地反映了一个企业拥有国际业务资源的多少。根据专家意见法, 并结合我国国际化企业相关数据经验值, 对其采用5分法进行评价, 如表1 (数值单位:亿元人民币) 。

(2) 国际研发经费 (Bt)

中国企业的R&D能力较弱 , 直接影响市场的应对能力 , 已成为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的一个致命弱点[6]。而国际研发是国际化企业整合国际的人、财、物及信息等资源, 在国际范围内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一项重要资源配置活动。它是国际化企业掌握技术信息、创新产品能力的体现, 把握和引导国际市场顾客消费需求能力的反映。其中国际研发经费是国际研发实力的集中体现, 根据专家意见法, 并结合我国国际化企业相关数据经验值, 对其采用5分法进行评价, 如表2 (数值单位:亿元人民币) 。

(3) 海外生产总值 (Ct)

国际生产是国际企业整合国际资源, 创造产品及服务的一项关键资源配置活动。企业要想获得理想的国际生产效率, 必须综合各地的资源优势并加以利用。它既体现国际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整合资源的能力, 也反映出国际企业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而海外生产总值能较好地体现国际生产能力, 根据专家意见法, 并结合我国国际化企业相关数据经验值, 对其采用5分法进行评价, 如表3 (数值单位:亿元人民币) 。

(4) 海外销售额 (Dt)

国际销售也是国际企业的一项关键业务, 关系到国际投资最终为企业带来赢利。国际销售要获取优秀业绩。首先需要高效、畅通的国际销售渠道;其次需要销售技能娴熟的国际营销团队等。反映了国际企业满足国际市场顾客消费需求的能力。海外销售额能反映企业的国际销售业绩, 根据专家意见法, 并结合我国国际化企业相关数据经验值, 对其采用5分法进行评价, 如表4 (数值单位:亿元人民币) 。

(5) 国际业务净利润 (Et)

对于任何企业, 使自身价值增值, 实现赢利是其极为重要的目标。国际企业更要实现赢利, 创造利润, 在残酷的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和壮大。根据专家意见法, 并结合我国国际化企业相关数据经验值, 对其采用5分法进行评价, 如表5 (数值单位:亿元人民币) 。

3.2 国际业务战略度 (X2)

国际业务战略度, 反映一个企业国际化能力、国际化程度, 表现为国际业务占总业务比例。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是企业拥有的资源。一个企业资源总量越大, 表明一方面企业实力越雄厚, 另一方面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越强烈, 在此条件下, 很大一部分企业会进入海外市场, 走国际化道路。其次是企业所处行业的国际产业环境。企业的发展以整个产业的发展为前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国际化企业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去把握全球产业环境的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 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在国际产业环境预期乐观时, 产业内同行间的竞争相对较小、环境较宽松, 企业价值增值空间相对较大, 有利于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 反之, 不有利于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再次是跨文化制度环境。包含制度硬环境和制度软环境两类, 其中, 制度硬环境有进入国的政治、经济及法律制度等;制度硬环境有当地的人文环境、社会习惯、甚至是民俗风情等。跨文化制度环境是国际企业必须去了解、熟悉和适应的生存土壤, 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在此, 用“国际业务指标占总业务的比重”分别描述国际业务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 即战略度。

(1) 国际业务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例 (At/at) =国际业务资产/企业总资产;

(2) 国际研发经费占企业研发经费比例 (Bt/bt) =国际研发经费/企业研发经费;

(3) 海外生产总值占企业生产总值比例 (Ct/ct) =海外生产总值/企业生产总值;

(4) 海外销售额占企业销售额比例 (Dt/dt) =海外销售额/企业销售额;

(5) 国际业务净利润占企业净利润比例 (Et/et) =国际业务净利润/企业净利润。

根据专家意见法, 并结合我国国际化企业相关数据经验值, 对上述指标采用5分法进行评价, 如表6。

3.3 国际业务成长性 (X3)

一个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 其目的在于开拓国际市场, 获取国际资源以做强做大企业, 当然, 国际业务成长性能反映企业国际化能力。

国际业务成长可表现为国际业务资产的成长, 即拥有资源的增加, 包括人力、物质、金融、信息及关系资源等。也可表现为国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如国际研发、国际生产及国际销售等业务活动。然而, 国际业务成长性最终表现为国际业务净利润成长性。

在此, 用“国际业务指标在考察期 (本年) 相对前期 (上一年) 的增长幅度” 来描述企业国际业务成长性。

(1) 国际业务资产成长性 (At/At-1) =本年国际业务资产/上一年国际业务资产;

(2) 国际研发经费成长性 (Bt/Bt-1) =本年国际研发经费/上一年国际研发经费;

(3) 海外生产总值成长性 (Ct/Ct-1) =本年海外生产总值/上一年海外生产总值;

(4) 海外销售额成长性 (Dt/Dt-1) =本年海外销售额/上一年海外销售额;

(5) 国际业务净利润成长性 (Et/Et-1) =本年国际业务净利润/上一年国际业务净利润。

根据专家意见法, 并结合我国国际化企业相关数据经验值, 对上述指标采用5分法进行评价, 如表7。

4 综合测评

目前, 已有的测评理论只从国际业务占总业务比重的角度来衡量企业国际化能力, 将企业国际化能力仅仅理解为企业国际化的程度, 而没有考虑到提升国际化程度的内在动力性因素, 另外, 也没有考虑到国际化程度提升的可持续性。因此, 本文认为已有的相关测评理论视角较为狭隘, 具有一定局限性。

基于此, 本文认为为了较全面、发展地测评企业国际化能力, 还必须引入国际业务规模这一维度, 用这样一个绝对数的概念反映企业国际业务的基础和实力状况。其次, 为了弥补仅用静态视角衡量企业国际化能力的不足, 还应该引入国际业务成长性这一维度, 以动态反映企业国际业务的持续的发展能力。由此, 本文从国际业务规模、战略度、成长性三维度, 对企业的国际化能力进行综合测评。

测评采用层次分析法和蛛网模型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 一方面, 通过层次分析法可以得出企业国际化能力的总体指数;另一方面, 通过蛛网模型评价法能够明确国际业务规模、战略度及成长性三个关键维度分别体现出的企业国际化能力。

4.1 层次分析法

在建立三级指标体系基础上, 根据目前我国国际化企业的相关参数, 对各指标赋权。首先, 对一级指标——“企业国际化能力”赋权为1。其次, 在3个二级指标中, 由于国际业务规模指标相对更具基础地位, 国际业务战略度指标相对处于核心位置, 而国际业务成长性指标是一个补充性指标, 因此, 本文为了说明测评体系的算法, 不妨对指标在体系中的权重做出如下假设, 分别赋予权重系数为:0.35、0.35、和0.3。最后, 给处于同一个二级指标维度中的三级指标赋予等同权重, 其中, 二级指标国际业务规模中三级指标的权重均为0.07, 二级指标国际业务战略度中三级指标的权重均为0.07, 二级指标国际业务成长性中三级指标的权重均为0.06, 见表8。

故, 企业国际化能力指数为:

用于评价企业国际化能力的总体水平。

4.2 蛛网模型评价法

由于层次分析法仅能总体评价企业国际化能力, 不能直观表现出国际业务规模、国际业务战略度、及国际业务成长性三个关键维度分别产生的作用, 因此, 下面采用蛛网模型评价法作为补充 (参见图1) 。

蜘蛛网模型可直观呈现国际化能力在各维度上的具体状况。如果是国际业务规模指数X1较小, 说明国际业务规模尚不够;若是国际业务战略度指数X2偏小, 意味着国际业务的战略地位有待提高;如果是国际业务成长性指数X3偏低, 那么成长性尚待提高, 企业可从国际研发、生产、销售等资源配置活动中去寻找原因及解决方法。

因此, 层次分析法和蛛网模型评价法两者结合应用, 可实现对企业国际化能力较全面、直观分析。

5 结语

本文构建的企业国际化能力综合测评体系, 从国际业务规模、国际业务战略度、及国际业务成长性三个维度来描述国际化能力, 体现全面、发展的指标选取思想。同时,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蛛网模型评价法相结合的综合测评方法, 体现总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测评思想。当然, 在测评体系中, 指标量化及权重的确定主观性较强, 因国际企业所处行业、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等因素而异, 对测评体系客观性造成一定程度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企业国际化能力的测评正成为实践的需要、研究的热点。目前, 已有相关理论几乎仅从国际化业务占企业总业务比重的角度来考察企业国际化能力, 本研究认为已有考察角度较为狭隘, 具有一定局限性。基于此, 首先对企业国际化能力进行概念界定, 然后对部分国内外较典型测评模型进行了简要评述。在此基础上, 应用层次分析法和蛛网模型评价法, 重构了从国际业务规模、国际业务战略度和国际业务成长性三维角度考察企业国际化能力的综合测评体系。

关键词:国际化能力,国际业务规模,国际业务战略度,国际业务成长性

参考文献

[1]谢光亚, 王宇.中国企业国际化成长组织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4) :118-124.

[2]陈纯.企业国际化能力形成机理研究[J].财经界 (下旬刊) , 2007 (9) :287-288.

[3]SULLIVAN DANIEL.Measuring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fir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4, 25 (2) :325-342.

[4]WELCHL, LAWRENCE, LUOSTARINEN R.Internationalization:Evolution of a Concept[J].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rment, 1988, 14 (2) :34-35.

[5]鲁桐.企业国际化阶段、测量方法及案例研究[J].世界经济, 2000 (3) :9-18.

[6]黄健柏, 何文成.全球化反应能力:企业国际化战略制胜的瓶颈[J].科学管理研究, 2006 (6) :57-60.

国际化能力体系 篇2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体系,并讨论其对我国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TIMSS;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工作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6(S)-0001-2

在20世纪70、80、90年代,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IEA)分别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即第一次国际科学研究(FISS)、第二次国际科学研究(SISS)、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IMSS),它们都包含了科学探究能力评价,这里主要讨论90年代的TIMSS。TIMSS评价对象是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挪威、新加坡等19个国家9岁、13岁以及初中毕业年级的学生(Garden,1999; Harris, 1999; Zuzovsky, 1999)。[1][2]

1 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体系

1.1 评价目标

TIMSS对科学探究及其能力的基本假设是:尽管科学探究能力复杂,但其包含一些要素能力,并且这些要素能力相对稳定,可以可靠地被测量出来。因此,为了确保评价任务的开发有据可依,以及评分可靠,TIMSS把科学探究能力解析成一系列要素能力,其评价目标把这些要素能力分成两部分:①常规程序;②探究自然世界。这两部分侧重点不同,第一部分侧重于常规的实验能力,包括使用仪器、设备和计算机、做常规的实验操作、收集数据、组织和呈现数据、解释数据;第二部分侧重于探究能力,包括找出要探究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做探究、解释探究数据、从数据中形成结论。

1.2 评价任务

对于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式,现场观察被国际科学教育界公认为最有效的,但其高成本却制约了其大规模的广泛使用,更多的国际评价项目则采用更低成本的工作单。所谓工作单(worksheet),即让一群学生动手探究,同时把探究过程和结果写在一张纸质单子上,然后评分者按照评分标准进行延时评价。有研究发现,如果学生已经做了探究,那么其工作单能可靠地记录其探究过程和结果(Woolnough& Toh,1990)。[3]

TIMSS也采用工作单来评价科学探究能力。TIMSS有12个探究任务,包括科学和数学各5个,科学和数学结合2个。这12个任务安排在9个工作台,每个工作台安排一个长任务或两个短任务,长任务主要是开放性任务,短任务主要是常规程序性任务,长任务探究时间为30分钟,短任务探究时间为15分钟。在两个短任务中,一个是数学任务,一个是科学任务。9个学生为一组,每个学生只需访问其中的3个工作台,做4~5个任务,共需90分钟。

每个任务的工作单包括材料单、指导语和探究框架。表1、表2给出了两个长探究任务的探究框架(材料单、指导语略)。

这个任务评价的能力包括:按照程序操作、观察、构建表格、记录数据、把数据转换成图、从图中获取信息、概括结论。

在这个任务中,学生在前半部分并没有经历自主假设、制定探究方案等过程,而是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只是在后半部分才能自主地记录数据、转换数据、分析数据。总体而言,这个任务的探究程度不高,类似于菜单式实验。

这个任务评价的能力包括:设计方案、操作、观察、构建表格、记录数据、概括结论、解释结论、方案修订等。这个任务比上一任务更开放些,从方案制定到得出结论、解释结论、方案修订等全由学生自主建构。但是,与第一个任务一样,都只有一个自变量,任务本身不复杂,缺乏挑战性。

1.3 评分标准

TIMSS为每个探究任务开发了相应的评分标准。首先,把每个任务解析成若干探究步骤,诸如设计方案、使用器材、执行常规程序、数据收集、数据组织和转换、数据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等,当然不是每个任务都全部具有这些步骤。然后,再把各步骤解析成一些关健成分,如对于“数据组织和转换”步骤,解析成制作表格、数据的排序、坐标图的标示和单位等关键成分,不同关键成分的权重不一样,1、2、3分不等,视其复杂程度而定。最后,预评一些抽样出来的工作单,对学生的各种建构反应进行归类,把经常出现的建构反应类型用来做编码,不经常出现的用作“其他”。这样,每个编码用两个数字表示,第一个数字表示该成分的得分,第二个数字表示学生对该成分的建构反应类型,包括所用的方法、错误等。例如,对于某个关键成分,两个学生的得分编码分别为10和11,第一个数字1表示他们都得1分,第二个数字0和1表示不同的建构反应类型。

2 讨论及启示

从以上看到,TIMSS采用较低成本的工作单来评价科学探究能力。一般地,工作单可划分为开放性工作单、结构性工作单和引导性工作单。开放性工作单只要求学生把探究过程和结果写在空白的工作单上,没有其他限制;结构性工作单要求学生按照工作单的提示结构写上过程和结果;引导性工作单针对具体探究任务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探究并写在工作单上(Woolnough& Toh,1990)。[4]显然,以上TIMSS的两个工作单分别属于引导性工作单和结构性工作单。

Woolnough & Toh认为,如果工作单引导过多,可能有利于中下水平学生按照既定程序探究下去,也有利于他们描述探究过程和结果,但会使探究性实验演变成了菜单式实验,破坏了科学探究的整体性,难以体现学生真实的科学探究能力。[5]但Germann & Aram(1996)发现,开放性工作单没有给出描述的框架,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利于高水平学生发挥创造性和灵活性,但不利于中下水平学生,中下水平学生失去了描述的框架,也难以体现他们真实的探究能力。[6]因此,Donaldson & Odom(2001)认为,采用哪种类型的工作单,不仅跟评价目的有关,也跟评价对象等有关。[7]

应该说,TIMSS采用引导性工作单和结构性工作单,是充分考虑到了大多数学生实际探究水平的,这对我国中学生探究能力的评价无疑具有借鉴意义。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探究教学处于初级阶段,学生探究经历少,难以独立完成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开放性工作单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引导式评价可能更适合于中下水平学生,有利于鼓励和保护中下水平学生的探究热情,但可能会束缚高水平学生的灵活性。相对而言,结构性工作单处于开放性工作单和引导性工作单之间,它给出描述的框架结构而不是探究的操作步骤,让学生按照框架把探究过程和结果描述下来,但它不引导学生的探究,因此能保持实验的探究性。可以预计,随着探究教学的深入开展,学生探究能力的逐步提高,可以逐步发展到适度开放的工作单。

参考文献:

[1]Garden,R.A. Development ofTIMS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ask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1999,25(3):217-241.

[2]Zuzovsky,R. Problematic aspects of the scoring system of the TIMSS performance assessment:Some example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1999b,25(3): 315-323.

[3][4][5]Woolnough,B.E., Toh,Ka.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of practical work in science. School Science Review,1990,71(256):127-130.

[6]Germann,P.J., Aram,R.J. Student performances on the science processes of recording data, drawing conclusions, and providing evid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996, 33(7):773-798.

[7]Donaldson, N.L., Odom,A.L. What makes swing time? A directed inquiry-based lab assessment.?Science Activities, 2001,38(2):29-33.

国际化能力体系 篇3

一、第一课堂——体系的基础

第一课堂指传统意义的课堂教学, 主要采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

1.结合实际, 查阅资料, 分组讨论并发表, 或者撰写报告

这种形式比较适合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例如国际贸易理论课程, 当讲述 “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中国加入 WTO前后的关税变化时, 以“汽车”为例进行分析, 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的作用日益弱化的特征;还可以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 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 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发表。

2.模拟操作

部分课程可设计一些连贯的模拟实践操作,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例如国际市场营销课程, 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 成立“公司”, 为当地某企业的产品走向市场做营销策划, 学生从市场调研环境开始, 到做问卷。

3.技能实训

在与外贸单证、报关、报检相关的课程中, 涉及很多进出口贸易使用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 指导学生正确填写, 训练技能。

4.案例教学

生动的案例不仅能将生涩的理论形象化, 便于理解, 而且往往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了很好的背景资料。尤其是当地企业的一些案例, 使学生有亲切感, 非常实用, 能让学生得到很大启发, 还可能对将来的工作有直接帮助。

5.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教学活动, 把理论中的研究对象按其本来面目显示给学生, 并使学生置身于社会活动、生产过程中, 在实践中学习。通常包括参观、调查、教学实习等方式, 例如通过参观本地港口, 让学生看到真正的海轮、集装箱、堆场、海关监管地等实物、实地, 再将书本上的业务流程在这些实际工作场地上观摩一遍, 则对海洋运输部分知识的掌握将大大加深。

二、第二课堂——提高素质、培养能力

第二课堂指不在固定场所进行的课外教学活动, 主要体现为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各类竞赛、社团活动等。通过生动的第二课堂活动, 可以把第一课堂学会的知识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熟练掌握和运用, 尤其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

1.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以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载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我们着重强调培养外语表达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社团建设。

国际经贸专业的学生, 外语表达运用能力至关重要。而本专业是国际经贸韩朝方向, 培养的目标是国际经贸、英语、韩语三位一体的复合式人才, 因此社团活动中对英语和韩语的锻炼就格外重视, 分别设有英语俱乐部和韩国语文化俱乐部, 开展了大量有针对性的活动, 为学生的外语学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学校还设有创业就业协会, 通过开展创业、就业培训, 提高学生自主创业和主动就业的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观摩、勤工俭学等活动, 为会员提供实践岗位, 从而使会员多渠道了解社会,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其比较典型的活动有职场面试模拟大赛、自荐信征稿大赛、优秀毕业生创业之路报告会、校园跳蚤市场。

2.无形学院

无形学院原指科学界的非正式交流群体, 后来扩展为高等学校随处可见的学术沙龙、论坛、例会, 甚至于闲聊、茶话会、聚餐会等, 其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求知方式自由轻松, 具有知识互补、竞争进取、人才凝聚等创造功能, 因此, 可以成为大学教学组织的辅助形式。实践中, 利用互联网上的大学BBS、聊天室、博客、公共邮箱等形式, 创造一种交流信息资源、共同探讨问题的氛围, 实现资源共享、相互理解、相互诘难、相互促进, 提高主动思考思辨的能力。

三、第三课堂——走出校园, 适应社会

第三课堂指的是延伸到校外进行的教学活动, 主要指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的实习活动,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预就业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试, 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1.社会实践

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形成了包括暑期社会实践、社会兼职、毕业实习三种形式的平时与毕业前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

暑期社会实践主要是根据教师安排的实践内容, 或集体或分散进行, 最后形成实践报告, 并给出成绩, 获得学分, 如教师组织集体到朝鲜族村落实践基地进行语言实践并调查相关情况;布置调查题目, 学生分散在居住地选取企业进行实践调查。

社会兼职是通过教师介绍或自己联系相关单位, 利用平时业余时间或假期带薪实习, 类似于顶岗实习, 也可包括勤工俭学。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分析与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相关要求以毕业实习大纲为准, 实习结束时撰写毕业实习报告, 并由企业有关人员填写实习鉴定意见, 最后评定学分。

2.职业资格考试

国家目前开展的外贸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主要有: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货运代理、国际物流师、国际经贸风险师。通过职业资格考试, 不仅能提高专业技能, 也为就业增加了筹码, 因此, 学院规定必须考取一定的资格证书, 以获得实践学分, 并提供相应的培训。

四、科研训练——训练思维, 推动创新

科研训练应与教学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并且有一个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因此, 应当将早期的科研基础性训练及经常性的科研活动同集中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科研素质得到更为系统、扎实的训练, 从而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经常性的科研活动

科研训练同知识掌握一样, 对于本专业学生, 经常性的科研活动主要有下列形式:一是听取校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 并总结成稿, 加深理解;二是成立专门的学生科研主管部门, 指导、组织和服务学生科研活动, 具体包括论文竞赛、推荐优秀论文发表、参加教师课题研究、社会调研及资料搜集。本院成立了朝鲜研究所, 侧重支持韩朝经济、对朝经贸等方面的研究, 并规定了以上各项目与学分挂钩情况。

2.学年论文

学年论文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来解决一些不太复杂, 但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 可视为阶段性的科研训练。课题的选定, 应根据确定的课程范围及其有关的理论知识, 选择具有综合性并有一定实际意义的课题。

3.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是带有总结性的集中的科研训练, 是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及平时科研训练的基础上, 按照规范化的研究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科研活动, 是一种水平较高的研究性学习, 为学生未来独立工作进行最后的准备。

摘要:通过实践, 将国际经贸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分解为三个层次, 即多维课堂联动, 教学、活动、科研互补, 教师实践与学生实践结合;利用多渠道, 即传统课堂、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科研训练, 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国际经贸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从容.高校实践教学实施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4) .

[2]李国锋, 李云龙, 张志刚.论构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3) .

[3]孟繁华.加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 (7) .

国际化能力体系 篇4

编者按: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办好开放大学”;同年,国务院将“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教育部陆续批准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及5所地方开放大学。为了解各国开放大学现状及发展策略,为我国正在建设中的开放大学体系提供借鉴,本刊特推出“开放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专题,以飨读者。

摘 要:国家开放大学是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办学网络覆盖全国城乡,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一所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目前,国家开放大学注册学生359万人——本科学生105万人,专科学生254万人,其中包括近20万名农村户籍学生、10万名部队士官学生和6000余名残障学生。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标志着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踏上了新的征途。为深入了解国家开放大学的现状及发展战略,本刊专访了国家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少刚教授。在采访中,张教授指出,国家开放大学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学分银行,使多种学习成果和认证互通;国家开放大学实施全过程管理,以保障教育质量;通过建立支持联盟统筹社会多方面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探索开放大学教育国际化新模式。

关键词: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学分银行;大学支持联盟

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世界教育信息》:很高兴您能够接受我们的专访。请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转为国家开放大学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张少刚:以技术特征命名的广播电视大学转为开放大学,更能直观体现其开放的教育属性,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纵观世界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技术、政治、经济等因素都是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力。

从技术发展层面看,广播电视大学的名称演变彰显了技术驱动倾向。当邮政蓬勃发展时,出现了函授学校;当广播技术出现时,有了广播学校;在电视出现后,电视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应运而生;当网络技术和互联网飞速发展时,又出现了网络教育学院。技术还在不断创新发展,未来还会出现什么新技术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断创新的技术会驱动教育的发展。

从政治层面看,无论是函授教育,还是广播电视教育,主要目的都是将校内的优质学习资源送到校外,为弱势群体服务,提供更多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当前,网络教育让“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成为可能,有益于社会和谐。

从经济层面看,远程教育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且在职学习、在家学习、在做中学习等方式的学习成本相对较低。这成为很多人选择远程教育的原因之一。

教育应服务人的发展,推动教育开放,让每一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让有意愿和有能力的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让所有人在工作和生活之余能够自由、便利、快捷地获取教育资源,自主进行有效学习,让生活更美好。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于1979年成立,主要面向那些没有机会和条件进入校园的学习者。学校以广播电视媒介突破时空限制,以弥补当时匮乏的校园资源,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故也称补偿教育。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为了适应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必须建构终身学习体系。“办好开放大学”已被列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之中。国家推动电大先行,开展转型升级试点,在中央电大及电大系统积累的30多年开放和远程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探求“办好开放大学”在情理之中。

作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大学,国家开放大学秉承“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国际化”理念,在稳步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包括城乡社区教育、老年开放教育等,可谓在新时期承担了新使命。

二、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世界教育信息》:国家开放大学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张少刚:我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创设信息化环境、开发数字化课程、开展网络化教学与管理等方面。在建构信息化环境方面,我们研发了现代化学习平台和“云教室”,并通过云服务在多种学习终端上呈现。例如,“云教室”包括C(Classroom)终端、D(Desktop Computer)终端、M(Mobile)终端等。第一批C终端建设了63间教室,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广西、贵州的40多个地级市,第二批在全国22个省建立252间教室。“云教室”C终端具有在线面授教学、远程实时教学、课程实时录播、网络直播教学、视频会议、远程面试与答辩、网络考试、考试监控等功能。在数字化课程建设方面,我们研发了逾万个“5分钟”微课程(http://www.5minutes.com.cn/Default.aspx),内容涵盖生活休闲、文学艺术、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教育体育、科学技术、农林牧渔、政治法律、哲学社科等方面。在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方面,我校校长杨志坚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六网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网络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团队、网络考试测评、网络教学管理、网络学习支持、网络学生空间。通过“六网融通”模式,学校将教、学、管、服、评整合到学习的全过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三、学分银行使多种学习成果和认证互通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谈谈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建设情况。

张少刚:我以为,人的一生需要有三个银行:一是货币银行,“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二是健康银行,从出生到身体成长的各个阶段,每个人都应有一个电子健康档案,这既可以帮助你预防疾病,也可以在身体出现问题时协助诊断;三是学习银行,用于存储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取得的学习成果及其认证,包括学分,这是一种制度安排,在就业、晋职、继续深造等人生不同时期,适时“充电”和“放电”,与时俱进。

如何建设学习银行?我认为,核心是学分的存取与兑换,通常称为“学分银行”。“存”学分需要制定学习成果认证规则,将来自不同渠道的学习成果通过分门别类的认证,以学分存储。“取”学分需要制定汇率规则,就像外汇,不同的货币,币值不同,货币之间兑换的基础是汇率。岗位职业培训的学分、学历教育课程学分、工作阅历积累折合的学分等,彼此兑换的基础在于“汇率”的计算。“兑换”学分需要制定资历架构,让学习成果能够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即搭建“立交桥”,将来自某一渠道的学分科学地划进另一个渠道。事实上,学习银行、学习成果认定、学分兑换等已经在教育中发挥着作用,只是我们没有明确,没有有意识地以银行的思想和形式对此进行全面规划和建设。纵向来看,小学、初中的学习成绩与高中入学相关联,而高中文凭、高考成绩又与大学入学相关联。如果学生的高考成绩不理想,那么学生在参加了工作后,还可以用高中文凭注册上开放大学。大学文凭在用人单位那里也是“敲门砖”,即使是博士,有些用人单位也要审查其本科文凭。横向来看,学特长、练技能、学技术、接受岗位培训、积累工作经验和生活经历等都是人生学习体验,其成果也有相应认证办法,且都可能用于今后的就业和求学。

就像银行的钱要流动一样,通过学分银行,我校学生的学习成绩、证书、文凭等也能够流动,学生可以凭借它们去晋升、求职等。这种流动性意味着学生在普通学校、职业院校、社区、企业学习所获得成果可以互通。将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可以促进终身学习。

有了以学分为衡量单位的学分银行,你原来在哪里学习、学习了什么,将来会在哪里继续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和学习带来的改变,彼此之间就可以联系起来了,这就是学分银行的纽带作用。国家开放大学通过相关规则的制定、平台技术的研发等,大力建设学分银行。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开放大学如何获取学习者在其他地方的学习信息?

张少刚:这就像我们去银行办事,有个人和单位两种业务。个人业务由自己去银行办理,包括存取、转账、理财等。单位集体业务由单位财务人员到银行办理。国家开放大学搭建学分银行,就学习者个人而言,无论其接受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培训,依据相关规则,其学习成果可以存取和兑换。目前,我校有些专业的学历课程和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是相通的。有了学分银行平台,国家开放大学面向合作高校、行业、企业等办理集体业务,即通过认证办学单位的资质,确定学习者的成果。当这些学习者开始新阶段的学习时,存入过去积累的学分,包括之前在学校所获得的课程学分、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学分、通过认证工作阅历经验折合而来的学分。在全学分制下,这些学分成为获取新专业文凭的资本。国家开放大学搭建的学分银行平台将提供学分兑换服务,包括学校之间课程学分互换服务,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培训之间学分兑换服务,拥有某种技能的人与需要这种技能的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服务等。

四、全过程管理保障教育质量

《世界教育信息》:国家开放大学如何加强教育质量管理?

张少刚:国家开放大学制定了《国家开放大学质量保证标准》,在教育质量管理上实施全过程管理,包括教学标准、条件保障,教学督导、评估等。学校成立了国家开放大学质量保证委员会,委员来自国家开放大学的总部和分部,包括各省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的主要负责人、专家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整个过程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内容、学习环境等。例如,在学生层面,学生入学时要参加测试,入学后怎么学,多种媒体教材到位率,学习由谁辅导,遇到问题如何获得解答,谁来解决网络平台使用问题,学习过程中和学期结束时怎样测评学习效果,社团活动如何组织,谁来督导等。

总之,高质量的开放教育的核心是服务好学习者,做好“有支持的学习”。为此,要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此外,还要有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和一支技术与研究队伍。要让学习者在有疑问的时候得到满意解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最及时的帮助,并能使学习者展现自己的想法。把这些环节逐一落实并且持续改进,教育质量就能够得到基本保证。

五、建立支持联盟,

统筹社会优质教育资源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谈一谈国家开放大学支持联盟的相关情况。

张少刚:开放大学的属性之一就是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民众,将“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落到实处。国家开放大学建立了高校支持联盟、行业支持联盟、企业支持联盟和城市支持联盟。这些支持联盟具有优势互补的作用,从自身考虑,有利于提升国家开放大学的学科、专业和课程水准,有利于国家开放大学引进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联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有利于国家开放大学拓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助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协作是一种必然趋势,即合作各方通过协同,整合创新。埃及有句谚语:大家一起走,才能走得远。国家开放大学搭建服务平台将社会各界力量协同起来,建立支持联盟就是其中一种方式。截至目前,已有27所知名高校加入了国家开放大学支持联盟,15个部委(行业)加入了行业支持联盟,5家大型企业加入了企业支持联盟,15个副省级城市加入了城市支持联盟。

六、探索开放大学教育国际化新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您如何看待教育国际化?国家开放大学在推进教育国际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张少刚: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许多事情都是在全球范围内协作进行的。过去,我们招收留学生、聘请专家、互派教师、开展合作研究等,都集中在实体校园。现在,我们拥有了互联网技术,每个人都可以在本地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包括合作开展在线科学实验等。互联网技术催生了教育国际化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使教育的基本要素发生了改变,即教师、学生、课程和环境这四个要素发生了改变。教师从全球选聘,在当地为学校工作;学生来自全球,在当地接受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优质课程可以在慕课平台上进行选择,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找到合适的教师进行一对一教学。新的教学环境既有线下实体校园,也有线上教学空间,各种活动越来越多地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在“世界是平的”和“世界是开放的”的新形势下,教育国际化也在构建自身的新模式。

国家开放大学作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高校,主动加入世界开放与远程教育组织,与多个国家的开放大学合作开展汉语教学,参与跨地区项目开展远程教育研究等,推进了学校发展。杨志坚校长两次当选世界开放远程教育理事会(ICDE)执委。国家开放大学的对外汉语教育中心是最早投入网上孔子学院资源建设和开展网上教学的机构之一。每年都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学习者访问“易教汉语”网站(www.myechinese.com)。该网站开发了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泰语等多语种“博览中国”数字化课程,以及英语、西班牙语、泰语、日语、韩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德语等多版本反映中国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的数字化节目和内容多样的网络课程,共有70多个课程产品在全球发行。同时,学校向多国派出汉语教师;接收来校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和实习生;邀请英国开放大学、巴基斯坦开放大学、加拿大汤姆逊大学等学校的专家到校做访问学者;翻译出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众多研究成果,如《开放教育资源:网络资源对话》,以及ICDE归纳整理的世界五大洲的大学、国际远程教育机构中众多学者有关慕课的观点、看法,并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报告——《国际视野下的大规模开放与在线课程(MOOC):全球高等教育改革新日程》。

网络的开放性,让知识失去了边界。面对“流动性更强、连通性更高、互动性更好的”互联网,教育国际化也会发生根本改变。人们习惯的养成,就是通过知识的获取、能力的锻炼和态度的改变实现的。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预测一下开放大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张少刚:开放大学的未来与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紧密相关。在定位上,从国家层面,开放大学要发挥“途径”“支撑”和“举措”的作用。刘延东同志在为国家开放大学揭牌时指出,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设现代开放大学,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教育部在批复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国家开放大学坚持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学历继续教育并举。学校应以课程为单位建设学习资源,充分利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积极推进‘学分银行建设,通过建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学分的累积、转换制度,探索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在办学特色上,杨志坚校长指出,要建设具有“块、条、点”功能的立体办学组织体系,架构具有“云、路、端”互通的技术模式,开发构建“六网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紧紧围绕一个核心——教育教学质量,充实三根支柱——办学组织体系、教育信息化、基本制度框架,建设一条纽带——学分银行,强化四个着力点——非学历教育、课程专业和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全面改革,深入推进。

我想,只要坚持科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勤奋努力,到中国“两个一百年”的时候,国家开放大学必将在中国大学体系内,在国家终身学习体系内,在世界开放大学体系内,都能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要做到不可或缺,我们还需要全面提升能力。

国际化能力体系 篇5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 并以此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 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载体,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 在“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 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观。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1. 突出专业课程的就业导向性, 以专业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 础,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 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 专业知识强调岗位针对性和实用性;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 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其他职业素养。

4. 增强课程的灵活性, 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 适应行业和社 会对应用型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三、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及课程体系改革要点

按照“能力本位”的高职培养模式要求, 将学历教育、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认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构筑了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

1. 基础能力模块及课程设置

该模块以素质教育为主, 主要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分为思想素质小模块和人文素质小模块两部分。

思想素质小模块主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主要课程为: 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形式与政策等。

人文素质小模块主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素养, 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 能进行定量分析, 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办公软件, 并具有良好身体素质。主要课程为: 经济数学、统计学、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2. 职业能力模块及课程设置

该模块以基础职业能力培养为主, 兼顾岗位专业能力的培养, 主要包括市场调研能力小模块、销售业务能力小模块、公共关系能力小模块、经营管理能力小模块、英语应用能力小模块。

市场调研能力小模块帮助使学生掌握市场调查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 主要课程为: 统计学原理等。

销售业务能力小模块培养学生基本的国际市场开发与维护能力、处理市场业务中突发事件等的能力, 主要课程为: 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电子商务概论等。

公共关系能力小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公共关系活动策划能力、一般的沟通能力与技巧、团队协作精神与能力、公关危机处理的能力, 主要课程为: 商务礼仪、管理学原理等。

经营管理能力小模块帮助使学生掌握企业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 并能对企业实际管理状况进行分析, 主要课程为: 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国际金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等。

英语应用能力小模块培养学生较强的本专业英语听、说、读、写等应用的能力, 主要课程为: 大学英语、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商贸英语口语等。

3. 专业技能模块及课程设置

该模块以职业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主, 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顺利通过本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外贸会计、跟单员、货代员、外贸业务员等的资格认证考试, 做到“双证融合”, 同时为学生“零距离”就业打下基础。主要包括单证业务能力小模块、货代业务能力小模块、外贸会计能力小模块、外贸业务能力小模块。

单证业务能力小模块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单证员资格认证考试的相关内容, 能胜任企业对单证员工作岗位的要求, 同时为学生通过单证员资格认证考试打下基础。主要课程为: 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及实训等。

货代业务能力小模块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货代员资格认证考试的相关内容, 能满足企业对货代员工作岗位的要求, 同时为学生通过货代员资格认证考试打下牢固基础。主要课程为: 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实务等。

外贸会计能力小模块帮助学生掌握外贸会计资格认证考试的相关内容, 能在国际贸易企业中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采用复币记账法, 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进行核算、分析、预测和控制的工作。主要课程为: 国际贸易实务、基础会计学等。

外贸业务能力小模块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外贸业务员资格认证考试的相关内容, 能基本满足企业对外贸业务员工作岗位的要求, 同时为学生通过外贸业务员资格认证考试打下牢固基础。主要课程有: 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实务、国际结算实务等。

4. 综合能力模块及课程设置

该模块以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 通过实验室实训、企业实训、毕业实习等形式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严谨认真等职业综合能力, 为“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基础。主要包括模拟岗位实训小模块、毕业实习小模块。

模拟岗位实训小模块主要通过利用模拟软件使学生熟悉相关岗位 ( 群) 的操作流程与技能, 进一步为其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铺平道路。包括的课程主要为: 进出口贸易综合实训、单证实训、企业沙盘模拟等。

毕业实习小模块通过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上岗前的训练, 最终形成学生“零距离”就业的能力。包括的课程主要为: 就业指导、毕业实习、就业实践、毕业设计等。

四、结束语

要保证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质量, 就必须从教学的根本———课程建设抓起。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教学一线的教师提高思想认识, 重视课程建设, 也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 对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取得成效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

摘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的。本文探讨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能力本位”基础上的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并就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构想。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朱江宏.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证”融合的综合化模块课程体系之实践.职业教育研究, 2010, (04) .

[2]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考.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1) .

[3]宋蔚.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科教导刊, 2012, (08) .

国际化能力体系 篇6

一、新形势对国际经贸人才的能力要求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与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 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需要高校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当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毕业生就业难, 就业的毕业生往往需要经过较长一段的过渡期才能完全适应工作要求。结合新形势下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 理论分析能力

国际经贸专业虽然属于应用型经济学范畴, 但是由于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形势, 所以必须具备较高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以便进行准确有效的经济决策。培养学生重视理论, 学习理论的习惯, 在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的国际形势进行分析和讨论, 结合事实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一个完整认知过程, 这是新形势下国际经贸人才的基本能力之一, 也是核心能力。

(二) 国际交往能力

国际经贸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应具备高超的国际交往能力。除了培养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外, 还要扩展到非语言的文化习俗、法律观念等方面, 但由于英语是世界通用语, 学习英语的学生将来交往的对象不一定是英语国家, 可能还包括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 所以这种单纯在课堂上塑造国际交往能力的教学对师生都是挑战, 比较有难度。

(三) 实际业务能力

国际经贸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实际业务能力主要是指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这是工作必备的一项实际技能。不仅要求学生对整个业务环节十分熟悉, 而且要求学生对每一环节的业务操作熟练。现阶段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模式比较成熟有效, 一般课堂教学后都有专业的软件进行系统化模拟实训。在训练过程中, 学生一人一机, 分组分角色, 全程进行模拟演练, 效果非常好, 学生就业后也对此反映较好。

(四) 经营管理能力

经营管理能力是一种复合能力的综合体现, 包括学生的决策能力、协调能力、配合能力、遵章守纪能力等。这种能力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外, 还需要通过实践过程来让学生体会和培养。所以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校企联合, 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进行培养, 期限可以是1~3个月。

二、国际经贸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 教学环节

在教学环节上主要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 包括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国际经贸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 其合理与否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国际经贸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 在课程设置上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一是与时俱进, 要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来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 包括开设课程和课时的分配。这就要求对主要用人单位进行跟踪反馈, 定期到这些单位实地调查或发放调查问卷, 及时了解社会需求, 以便跟踪需求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二是要听取学生的意见, 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学生, 对在校学习阶段的体会和意见, 对于在校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关心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 分析国家的经济社会政策对专业的影响, 以便作出个人的职业规划, 目标明确地进行学习。三是要加强双语教学。尽量多开双语课, 多用英文原版教材, 从教学环节上给学生一个语言环境, 让学生从进入专业学习的第一天开始, 就习惯于用英语听说读写。

(二) 师资力量

由于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要求较高, 所以对师资力量的整体要求是比较高的。要求教授相应课程的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达到较高的英语水平, 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这在现行的条件下是比较困难的, 或者对教师的培养要花较大成本。所以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双师制”。校内教师主要解决学生的理论和英语水平方面的能力培养, 校外的教师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对于校内教师要给他们提高学历和出国访问交流的机会。

(三) 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中心

国际经贸人才是经济和管理相整合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除了一般教学环节以外, 加强对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中心的建设是尤为重要的。学校要统一建立规格和水平都较高的经管实验中心, 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或是课程学习整体结束后有机会进行模拟操作, 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将知识转化成技能, 大大提升综合能力。而实践基地是校企联合的一种方式, 是高校和企业对接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尝试着将学生送去“试运行”, 企业也可以“尝试体验”, 学生也有一个与社会对接的“缓冲区”, 这是一种对学校、学生和企业都有好处的做法, 各级政府应大力提倡校企联合, 给企业以优惠政策, 让企业接纳实习生, 在可能的情况下给实习生预留一些工作岗位。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投入一些经费, 与企业联合建立专门的校外实训基地。

三、培养过程与环节

对于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可以分为三阶段, 即理论阶段、实训阶段和校外实践阶段。第一阶段让学生用2年时间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再用半学期结合实际需要让学生选题作论文, 以考查学生理论学习的水平;第二阶段用1年时间进行各种实训, 包括单证实训、创业实训等;第三阶段再用半年时间进行校外实践, 让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参与实际工作, 提高和加强学生的适应性, 以利于学生在毕业前调整好状态, 做好就业准备, 增加就业成功机率。

四、培养原则和导向

(一) 引导学生及早进行职业规划

由于人各有别, 各有所长, 所以即使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也应有所区别。有的学生比较喜欢进行理论研究, 应对其进行考研指导;有的学生则比较活跃, 喜欢社会交往, 对于这样的学生应对其进行就业指导。这项工作应从学生入学就开始,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学生的喜好和个人目标, 引导学生提早进行职业规划, 并分别对这两类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二) 鼓励考证

国际经贸专业的从业资格证种类比较多, 归口管理部门不一。应鼓励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一些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 这有力于其未来的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考试信息, 包括什么部门组织, 什么时间考试, 考前要作哪些准备, 考试的难度如何等;其次是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考试辅导, 对于有需要的学生办考前辅导班, 辅助学生通过考试。

(三) 鼓励独立创业

独立创业能力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 对于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独立创业。据调查显示, 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独立创业率位居第四, 仅次于英语、会计学和园林专业的学生, 创业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5%。独立创业有资金、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 特别是风险承受能力, 所以除了鼓励学生要有创新意识, 敢于面对挑战外, 更重要是对学生进行风险教育, 可以专门开设相应的选修课, 介绍相关的风险, 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项义军, 张莉, 张林.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实验室科学, 2009 (5) :159-161.

[2]王钰.《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8) :258-259.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 篇7

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布雷顿森林体系”因“米德冲突”和“特里芬难题”而在1971年解体后, 导致了1976年“牙买加协议”对浮动汇率制度的承认。由于“牙买加协议”事实上取消了任何国家对国际货币体系承担的稳定责任, 这就在关键货币国家 (地区) 自身的货币政策与全球的货币稳定和经济均衡之间埋下了内在冲突的根源, 使他们自利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有可能产生“负外部性”, 即通过汇率动荡导致国际金融动荡和经济失衡, 这个霸权货币体系本质上是让全世界为美国经济货币政策的错误承担风险和买单。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充分证明, 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全球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现实, 创造一种拥有新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时机正在逐步到来。当然,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并非易事, 它具有强大的自我维持惯性, 其变革只能是各国经济实力较量和博弈的结果。因此, 人们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看作是一种长期诉求, 可能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一) 关键货币惯性阶段

从目前情况看, 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时代虽尚未结束, 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格局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维持。这一是因为美国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 但其强大的经济、政治与军事实力并未遭受到根本性的削弱, 无论是中国、俄罗斯、印度还是其他新兴经济体, 在能够预见的未来一段时期, 都难以获得与美国相匹敌的主权信誉和实力。二是网络外部性以及公众长期形成的货币使用习惯等因素, 使得美元等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极大的惯性, 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改变。三是美元等主权货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使美国以及其他主要西方国家获得了巨大的金融、经济甚至政治优势, 他们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支持取代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改革方案。

(二) 多元化货币及区域货币群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大趋势下, 服从于国家主权的“一个国家一种货币”的传统观念被服务于市场的“一个市场一种货币”的全新理念所取代, 体现为不同主权国家间的货币融合的区域货币一体化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欧元成功推出, 而且许多国家和地区跃跃欲试, 形成了金融全球化一个新潮流。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新兴市场国家都积极推动区域货币合作, 以抵御外部危机对区域经济的冲击。建立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 其实质是在多种国际货币中形成一种市场竞争机制, 通过基于对现有国际货币的信心而产生的此消彼长的结构调整, 从而整体解决国际货币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两难问题。虽然目前大多数的区域货币合作还停留在设想和探讨阶段, 但强化多元化货币储备制度, 弱化美元的霸主地位, 建立从单极到多元的国际货币体系, 已成为一种客观上的必然要求。在不远的未来, 国际货币体系将真正进入多元化货币及区域货币群的时代, 取代美元独霸国际储备货币的格局。

(三) 超主权货币阶段

2009年3月23日,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官方网站发表了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文章, 提出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即在扩大SDR货币篮子的基础上, “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这篇文章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反响和积极的评价。

发行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 是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最理想的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制度缺陷, 避免以主权国家货币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工具带来的不对等的权利义务、缺乏约束制衡机制、外部性问题等弊端, 使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 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无论选择哪一种路径:是完善SDR, 还是对现有的某种关键货币进行非主权化改造, 或是重起炉灶设计一种非主权货币, 总之, 重建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具有稳定的定值基准并为各国所接受的世界性新储备货币, 将是改革的最终目标和结果。当然, 这一目标需要通过相当长的时期才能逐步实现, 并且有待国际社会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长期共同努力。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因

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同时, 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也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在过去30年,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增加,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 而且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的危机应对措施不仅确保了中国引领全球经济复苏, 并对本地区及世界经济产生了显著且积极的溢出效应, 致使人民币的国际声望大大提高。特别是中国排行世界第一的庞大的外汇储备, 2005年7月中国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的币值对美元持续升值的坚挺走势, 加上中国有意推动和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态度, 使得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对国际货币体系未来的演变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就目前而言,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一) 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动因

一般说来, 经济开放度较高、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 能够使国际市场交易者产生对该国货币的信心和需求。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总量的占比和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度日益上升, 需要中国在国际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其中也包括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币国际化将成为全球金融稳定的一个平衡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主席卡恩表示, SDR有越来越多的理由纳入其他货币, 接受人民币将是这一进程的起点, 希望将人民币“尽快”纳入SDR的一揽子货币中。如果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需要人民币参与并加入国际货币的行列, 必然会在客观上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同时,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也肯定会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其国际储蓄货币分配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另一方面, 亚洲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 必然产生对共同价值标准的需求。同时, 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 亚洲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也需要一种区域货币作为媒介。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提高和经济辐射力的扩大, 使之与亚洲国家 (地区) 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成为亚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人民币为亚洲国家 (地区) 提供普遍接受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不仅可以帮助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解决汇率制度选择的难题, 而且有助于双边及多边贸易关系的稳定和深入发展。在现实中, 亚洲对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有明显的需求,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大量流通, 已获得硬通货的地位, 部分周边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亚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民币需求的持续增加, 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亚洲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重要力量。

(二) 人民币国际化的内部动因

1.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要求人民币国际化。

经过多年的远高于其他经济体增长速度的不断增长 (图1) , 中国经济总量已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按PPP计算, 2009年中国的GDP总量为 4.222万亿美元, 占世界总量的8.3%, 已接近日本的8.8% (图2) 。而按照世界银行估算, 以购买力平价计算, 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61万亿美元, 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已为7.7%, 列世界第三位 (表1)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额达1.95万亿美元, 名列世界第一。但是, 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舞台上严重缺乏话语权, 与其现有的经济实力完全不相符, 在国际金融、贸易等领域处处受制于人, 本次金融危机更是暴露了中国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金融地位的脆弱性, 而这些问题与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统治地位和中国没有国际货币发行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在投射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信用, 是为了保障本国的金融利益和金融稳定, 减少国际货币体制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提振中国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乃至中华民族复兴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资料来源:联合国统计司

资料来源:聂利君:《货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2.不断扩大的对外贸易需要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向程度很高, 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高达58.3%, 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中国也是包括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外汇储备大国在内的11个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 本次金融危机导致200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上年锐减了近14% (图3) , 大量出口型企业倒闭, 从而让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 对外贸易对美元的过分依赖使国家经济暴露在美元汇率大起大落的风险之下, 继续美元依附经济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中国作为出口导向型的国家, 在刺激内需的同时, 通过建立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货币话语权而谋求从外部提振经济, 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战略措施。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2009) 。

因此, 在美元中长期内贬值风险加大的背景下,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国际贸易中就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对外投资和弥补国际收支赤字, 不仅能够规避美元汇率风险, 降低汇兑费用, 而且有利于减少美元汇率波动对中国与周边地区贸易的干扰, 扩大进出口企业对结算货币的选择权, 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即使是中国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驱动型经济转型, 也需要有国际化的人民币与之相配合, 以保护国家经济的安全和提供经济增长的动力。

3.庞大的外汇储备敦促人民币国际化。

美国经济学家杜里、弗斯特兰道和嘉保提出的“BW2理论” (布雷顿森林体系2理论) 和斯蒂格利茨提出的自我保险理论 (self-insurance) 都认为, 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本国经济问题的必然结果。中国改革开放的前30年, 由于国力尚弱, 缺乏资本金, 选择“赚美元”的战略是一种必然。从图4可以看到, 2000-2009年, 中国的外汇储备呈不断加速的上升趋势, 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一, 高达20 000亿美元, 其中大部分是美元资产。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中国外汇储备的庞大规模和资产结构决定了其面临的风险:一旦美元贬值, 将遭受巨大的资本损失。美国的持续经常项目逆差、巨额外债和赤字、急剧增加的货币供给, 这些长期因素都会导致美元贬值和美国通货膨胀的结果。温家宝总理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就曾一再对在美资产安全表示担心。中国日益增长的外汇储备已成为国民财富损失的巨大黑洞。只有当人民币也成为国际货币, 才能摆脱对美元的依附, 规避捆绑美元所致的损失, 终止国民财富的流失。

4.铸币税收入吸引人民币国际化。

所谓铸币税, 是指发行钞票国取得的钞票发行收入。国际货币发行国能够以发行纸币的方式换取非居民持有者的资源, 享有从他国获得的巨大的铸币税收入。人民币国际化也可以使中国分享一份铸币税收益, 开辟新的资金利用渠道, 同时减少对其他国际货币发行国的铸币税的贡献。这些铸币税收入足以使我国经济上一个台阶, 并因为内需的扩张而加注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5.大国政治促使人民币国际化。

从政治学的角度讲, 货币国际化与自主权和声望紧密相关。拥有货币发行的自主权, 意味着减少对别国的依赖, 在发生紧急情况 ( 包括战争) 时不必依靠他国就能迅速获得流动性支持。有经济学家指出, 货币自主权是“世界末日时的武器”, 货币就像原子弹一样在极端情况下可以维护本国的利益。从身份上讲, 货币是主权国家身份的象征, 成为国际货币可以提高货币发行国的声望, 并且有助于同化使用相同货币的有区别、甚至是相互对立的社会群体。因此, 货币领域的竞争构成了大国政治经济利益争夺的一个重要部分, 并有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整体政治经济利益。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对其他货币的替代性增强, 不仅将现实地改变国际储备货币的分配格局和目前中国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局面, 而且也会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人民币国际化障碍性因素分析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日渐成熟, 但是不能忽视一些现实的障碍性因素, 需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才能逐步消除。

(一) 国际货币基本条件分析

向松祚 (2010) 认为, 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至少要有五个条件:第一是经济的规模, 第二是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第三是货币是不是自由兑换, 第四是通胀是不是稳定, 第五是政治是否稳定。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 经济规模和政治稳定这两个条件应该是基本满足的, 下面对另外三个条件进行分析。

1.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且开放度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金融市场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逐步发展出了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但从整个金融的发展水平来看, 无论是发展的广度 (包括金融资产的总量与质量、存量与增量) , 还是发展的深度 (包括国内金融市场效率及与国际金融市场衔接状况) , 都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金融市场虽然已逐步对外开放, 但远没有实现国际化, 甚至连区域化都没有做到。这种状况使得境外持有者对长期持有人民币作为结算和储备货币有一定顾虑, 同时也降低了人民币实际贸易的国际比较价值。

2.资本项目尚未全面开放。

人民币国际化是以资本项目全面开放为前提条件的。一种无法自由兑换的货币, 其国际接受范围将十分有限, 更不可能成为国际货币。中国虽然在1996年就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 但对资本项目的兑换仍然实行管制。这就在很大程度约束了人民币跨境流通, 使境外人民币的回流渠道受阻。虽然我国在周边国家或地区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但是由于资本项目的约束, 这些国家或地区只能把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单位, 而难以将其用作储备货币。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各年、《中国年度统计公报》各年。

3.通货膨胀水平基本稳定。

从1990年至2009年的通货膨胀率来看 (图5) , 中国过去19年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总体较差。这段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均值为4.82%, 而最大波幅 (区间内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则高达24.9%。如果结合1990年至2009年的M2增长率指标 (图5) , 就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率存在明显的“引致效应”:1990年到1994年期间货币供应量的迅速增加, 是导致紧随其后的高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 CPI增长率的高峰值主要出现在1997年前。经过1994年至1995年的宏观经济调控, 在l996年实现软着陆后, 迄今为止CPI运行相对稳定, 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货币供应量也基本如此。说明中国货币当局的宏观经济调控水平在逐步提高。根据IMF2008年《世界经济展望》提供的从1980-2006年间的平均通胀率指数来看, 中国通胀水平的稳定程度与主要发达国家大致相当。由此可说, 这方面的条件基本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

(二)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分析

蒋万进等人 (2006) 按照构建货币国际度指数体系刘仁伍、刘华 (2009) 认为:货币国际化进程的部分或全部货币职能的扩展也是货币空间扩大的进程。根据货币的使用区域划分, 货币的国际化可分为周边化、区域化、全球化三个层次。现实中, 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已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 人民币在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民间流通规模已相当庞大, 已获得硬通货的地位。这表明从货币使用区域来看, 人民币已经实现了周边化, 完成了国际化的第一步, 并正在向第二步即区域化发展。

从中长期来看, 人民币区域化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不可逾越的一步。这不仅是由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政治、文化等特点所决定的, 也是欧元成功之路的宝贵经验, 同时是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的第二阶段即多元化货币及区域货币群阶段的反映和体现。因此, 应该把区域化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努力方向。人民币区域化的目标是:在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前提下, 实现人民币在亚洲地区和世界部分国家国际化, 使人民币成为亚洲地区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该阶段标志是:亚洲地区贸易结算量的40%由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人民币成为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官方储备货币之一。

1.加强与亚洲各国 (地区) 尤其是周边国家和地区高层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 增加相互信任, 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2. 进一步加强与亚洲各国的直接投资与贸易, 努力推进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3. 继续推进人民币在亚洲区域的使用, 在对外经济往来中主动使用人民币, 扩大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范围, 不断提高人民币在区域贸易中计价结算的份额。

4. 尽快在亚洲地区设立中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 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扩展亚洲市场, 并为当地金融提供人民币的清算服务与支持。

5. 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 作为资本项目尚没有完全开放之前的一个过渡性安排, 不断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规模和交易规模, 形成境外人民币金融市场。

6. 扩大金融服务业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开放, 降低准入门槛, 对其在华设立银行分支机构提供更多的便利, 使其进入人民币的清算体系。

7. 加强与亚洲相关国家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国际合作, 加强对跨境人民币流动监测。

8. 积极参与亚洲货币合作, 推进人民币成为区域性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区域性国际储备资产。

摘要: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现已成为必然趋势, 并形成相动关系。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而人民币国际化在内外动因的作用下, 面对基本条件欠缺和国际化程度较低的现实, 尚需要通过层次深化的三个阶段和空间扩展的三个步骤方能走完整个历程。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篇8

“掌握石油, 就掌握了所有的国家;掌握粮食, 就掌握了所有的人;掌握货币, 就掌握了整个世界”, 基辛格的这句话无疑是极富战略眼光的。一国若能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就意味着拥有更大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获取包括铸币税在内的巨额经济收益。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二战前以英、美、法三大国为中心的三个货币集团会展开世界范围内争夺国际货币金融主导权的斗争, 为何美国极力阻挠日元、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力图维系旧的国际货币体系。后金融危机时代, 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经济失衡是世界危机爆发的根源, 纷纷呼吁改革。

二、旧国际货币体系与改革必要性

为了维持全球金融稳定, 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人类进行了许多制度尝试 (金本位、金银复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等) , 但都宣告失败。见证了日不落帝国兴衰的“金币本位制”消亡于一战的火光中踪迹难寻;带有内在脆弱性的“金汇兑本位制”在经济危机的寒流中分崩离析;二战后建立的“双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 有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特里芬难题”的存在, 七十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形成实质上的“美元汇兑本位制”并延续至今。此次金融危机表明, 这一问题不仅远未解决, 而且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愈演愈烈。

(一) 特里芬难题

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特里芬难题现今仍然存在, 即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自1971年美国首次出现贸易逆差以来, 贸易缺口就呈波动扩大趋势。2006年贸易逆差达到历史最高的7617亿美元, 之后受金融危机影响缩小至2009年的3837亿美元。巨额贸易逆差导致美元疲软, 从中美汇率变动来看,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由1998年的8.27降至如今的6.2。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 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货币当局既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单纯考虑国内目标, 又无法同时兼顾国内外的不同目标;既可能因抑制本国通胀的需要而无法充分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 也可能因过分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

(二) 斯蒂格利茨怪圈

新兴市场国家凭借出口廉价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 以较高的成本从发达国家引进了过剩资本后, 又以购买美国国债和证券投资等低收益形式把借来的资本倒流回去。这种新兴市场国家以资金支援发达国家的得不偿失的尴尬局面被称为“斯蒂格利茨怪圈”。

问题的关键在于, 即使认识到持有美元的损失, 在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依然难以挣脱这个怪圈。石油、大豆等大宗商品由美元定价, 国际货物贸易多采用美元计价, 美国国债被认为安全性最高的投资方式。所以, 各国基于贸易、保值避险的需要, 仍会大量持有美元。中国2009年的外汇储备中, 美元资产占70%左右 (约60%以美国国债和债券形式存在) , 日元约为10%, 欧元和英镑约为20%。美国财政部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中国今年3月增持373亿美元美国国债, 再次成为美国第一大债权国。持有巨额美元外债的中国无法用它换来急需的技术 (美国严禁对华技术出口) 、资源 (中国作为大国, 其需求会剧烈抬升国际油价, 为与美国页岩气竞争, 今年5月沙特与中东OPEC拒绝向中国供应额外石油) , 抛售美国国债又会引起手头持有债务的急剧缩水。中国陷入“美元陷阱”, 一旦美国经济走弱、中美关系恶化, 中国经济必定会受到牵连。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

从旧体系的缺陷可知, 任何一个主权货币都难以克服特里芬悖论, 不论是美元还是人民币。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 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但是就可行性而言, “改革”而非“重建”无疑更理性, 解决国际金融失衡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黄金等在内的多元主权货币体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将人民币嵌入旧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步入“新常态”后着力推动经济转型, 发展前景看好。2009年, 我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2010年, 我国GDP以58786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 我国以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41603.3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长期的经常账户、资本金融账户双顺差使中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在传统国际货币体系弊端凸显的今天, 人民币国际化被提上日程。

四、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与措施

(一) 地域三步走战略: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

第一步, 稳步推进人民币周边化。从周边国家持有人民币动机来看, 主要包括出于消费、旅游、留学等目的;与中国边境贸易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出于交易动机持有人民币;本币贬值较大的国家, 出于保值目的持有人民币。

第二步, 人民币区域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于2014年10月24日在北京成立, 作为由中国提出创建的区域性金融机构, 亚投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资金支持, 加快了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第三步, 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发展的最终目标, 国际化的人民币就能同美元、欧元一样履行结算、投资、储备职能。要实现这一点, 需要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 建立发达的金融体系。

(二) 职能三步走战略: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蓄货币

中国于2009年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此后发展迅猛。2015年第一季度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达1.94万亿元, 同比增长5%。其中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1.655万亿元, 占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的85%;人民币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 结算2880亿元, 占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的15%, 同比增长49%。至2015年5月, 人民币再度上升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 占世界支付总额的2.03%。

香港作为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 相关业务发展迅速。香港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包括人民币存款、人民币债券、人民币股权基金类产品。除了香港, 主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还包括伦敦、新加坡等。中国货币当局为了为境外人民币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 于2008年12月12日, 同韩国银行签订第一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截止到今年3月底, 中国已签署总规模3.1万亿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主要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级少数发达国家央行。据美国《华尔街日报》5月26日报道, 中国央行与智利央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 同时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试点地区扩大到智利。

人民币储备职能尚在萌芽之中, 但基于人民币币值坚挺和良好声誉, 一些国家如韩国、智利、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南非等选择将人民币资产作为该国储备资产。外国央行主要通过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购买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投资协议;在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投资人民币资产;通过QFII渠道进行人民币储备投资。此外, 中国还争取加入SDR一篮子货币。路透社报道称, 人民币一旦获得70%~80%IMF委员会成员支持, 就可在明年1月正式被纳入一篮子货币。按照IMF机制, 如果此次未通过, 人民币成为SDR篮子货币一员还要再等5年。

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 我国还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 (例如近期推出的大额可转让存单) , 建立境外人民币清算中心, 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 全面开放资本项目, 实现汇率自由化。

五、总结与反思

由于旧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急需建立起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SDR等在内的多元货币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被提上议程。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我们应该遵循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地域三步走战略和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蓄货币的职能三步走战略。目前, 中国通过“亚投行”、“一带一路”等战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 要吸取东南亚国家金融自由化“不可能三角”的教训, 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 不要妄想一蹴而就, 时刻提防可能出现的国际游资冲击、货币政策失效等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慧.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J].当代经济管理, 2015, 37 (5) :45-50.

[2]苏波.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 2015 (3) :89-91.

[3]郑言成.亚投行, 是机遇更是挑战[J].新产经, 2015 (4) :1.

[4]黄卫平, 黄剑.“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如何“走出去”[J].学术前沿, 2015 (3) :30-39.

[5]徐奇渊.人民币国际化:概念、争论与展望[J].上海金融, 2015 (4) :47-54.

[6]高海红, 张明, 刘东民, 徐奇渊.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42-48.

国际化能力体系 篇9

【关键词】牙买加体系;国际货币秩序;人民币国际化

一、解读牙买加体系的制度构建

较之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取消了货币平价制,正式确认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在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的局面下,各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不同的汇率制度各有优势和不足,各成员国可在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综合权衡得失利弊后进行自主选择。看似自由的汇率制度之下,实则有着严格的义务和监督,据修改后的IMF协定第4条规定,IMF成员国需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稳定,禁止通过操纵汇率调整国际收支、牟取不公平的竞争利益。另外,各成员国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但其汇率政策仍需接受IMF的严格监督,以防止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汇率安排会对国际货币体系造成危害。

牙买加体系使黄金实现非货币化,成为单纯意义上的商品。鉴于黄金非货币化的推行,与黄金脱钩的美元虽然仍为主导性的国际货币,但实则已失去了其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特有地位,影响力明显削弱。在牙买加体系下,凡具备足够实力和一定条件的货币、非货币资产均有成为国际储备的可能,如欧元、日元均为与美元相匹敌的强有力竞争对手。在国际储备体系呈现开放性与多元化趋势的情形下,各国经济不再对美元过分依赖。

此外,牙买加体系还将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以特别提款权本位取代美元本位,扩大了IMF一般业务中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

二、反思牙买加体系的现存缺陷

牙买加体系下的国际储备格局在呈现多元化特性的同时,必然相对应地面临着不稳定的隐患。缺乏统一货币标准、错综复杂的国际货币格局极易造成外汇市场的动荡混乱,对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行、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就目前各国实际汇率安排情况而言,对世界经济有重大影響力的发达国家大都采用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频繁而剧烈。盛行的浮动汇率制不可避免地增大了外汇风险,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混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尚未健全的问题日益得以暴露,现有调节渠道各有局限,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依旧存在。在牙买加体系下,自浮动汇率制得以普遍施行后,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频频爆发,且影响力更为全面、巨大。以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例,不稳定的汇率体系对此次危机起到了极大的推波助澜之力。黄金非货币化采用的是纯粹信用制度,一国货币的发行并不囿于黄金等特殊商品的限制。货币当局根据实际需要操纵着货币发行量,本位货币丧失了物质基础,不同货币间的比价因此而失去客观依据。然而在制定政策的实际过程当中,发达国家往往仅从本国利益出发,如此极易导致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波动。汇率风险的加大意味着发达国家对汇率的主动安排和发展中国家被动依附的矛盾的存在。汇率缺乏弹性同时又极其脆弱,使汇率调节经济发展的作用大打折扣。正因如此,当美国出现次贷危机之时,金融风险便能迅速通过浮动汇率机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进而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近年来,由于“牙买加体系”的弊端明显暴露,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进一步改革国际货币制度已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建立合理而稳定的国际货币新秩序,已被提至议事日程。国际货币体系的革新已成为必然趋势,但仍需经历渐进而长远的发展历程。

三、牙买加体系下的人民币国际化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日益崛起的中国业已具备一定能力推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中的地位、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是中国全面走向世界,增强自身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就现阶段国际背景而言,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极大地挫伤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锐气,历经严重经济衰退的各国谋求经济复苏仍需假以时日。风波席卷后,以美元为首的主要国际货币的影响力与综合实力均有所削减。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的严重衰退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动荡,谋求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市场,中国对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愿望尤为强烈。

从国内环境来看,广阔的市场、日益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奠定了有力基础。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更是大力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现阶段当毫不懈怠,有力把握人民币强劲升值势头、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将人民币广阔的发展前景兑现为客观现实。

与此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货币国际化的实现需经历循序渐进的发展历程,不可忽视客观现实而急于求成。通常而言,货币实现国际化需经历结算、投资、储备三大阶段。结合当下人民币的发展现状,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路径也不例外,当坚持实行人民币结算货币、人民币投资货币及人民币储备货币的“三步走”战略,由点及面、渐进落实。先于邻近地区逐步推进人民币周边化的实现,进而逐步适时、适度地稳步扩大人民币的适用区域范围,直至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既需仰望星空,把握现行战略机遇期,以积极的姿态勇敢谋求发展机遇,同时又要脚踏实地,遵循货币国际化的客观发展规律,从战略高度、改革全局予以综合考量,以谨慎稳健的韧劲,期待国际货币体系崭新格局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陈安.国际经济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韩龙.国际金融法前沿问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万国华,隋伟.国际金融法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

[4]冯畅,姜文景.金融危机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思考[J].创新,2009,(56).

作者简介:孙娴(1995-),女,江苏南通人,在读本科学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国际化能力体系 篇10

2013年我国汽车销售有望突破2000辆。到目前为止, 国际跨国汽车企业基本上都进入了中国市场。与此同时, 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也不断加快, 国际化人才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 我在这里主要讲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现状、中国汽车企业的人才国际化管理, 以及建立全球统一的hr系统等三个方面内容。

一、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现状

出口方面:我国汽车整车出口辆从2005年的16.43万辆, 增加到2012年的105.61万辆, 年均增长率为49.46%。2013年1-11月, 我国汽车出96.47万辆, 同比增长27.2%。

海外并购方面:进入21世纪, 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良机, 提高了并购的深度和层次。

海外建厂方面:截止到2012年10月底, 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有60多个, 海外生产基地集中在东欧、东南亚、北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海外研发中心方面:上汽建立英国长桥欧洲设计中心;长安汽车在都灵、横滨、诺丁汉和底特律等地建立海外研发基地;北汽集团在都灵和斯图加特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吉利在哥德堡设立欧洲研发中心。同时, 长城、奇瑞汽车都正在或谋划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

因此, 中国汽车企业从出口、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都旨在利用海外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资源等更大程度开拓海外市场, 同时提升企业的人才国际化程度。

二、中国汽车企业的人才国际化管理

人才的国际化是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的核心标志。中国汽车企业通过两方面实现人才国际化, 一方面引进国际性人才, 尤其在研发、生产技术领域;另一方面, 海外生产基地和海外研发中心聘用当地劳动力和管理及研发人才。

三、中国汽车企业应建立全球统一的人才体系 (hr系统)

进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必然要求建立全球统一的人才体系, 即全球化hr系统。

全球一体化的人才体系要求4个方面的国际化:研发国际化;管理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产销国际化。

对我国汽车企业而言, 随着发展, 要逐步建立全球化hr系统。在人才招聘与管理方面, 一要重点做好人才需求定位;二要做到提前招聘储备;三要加强技术和市场的人才储备, 同时做好派出人才的类别管理。

在人才开发与培养方面, 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人才任用与考核方面, 人才任用以本地化和全球轮岗为原则;人才激励与提升方面, 本着企业目标和职工目标相结合, 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 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设立员工提升通道, 以全球范围内的升迁和调动为平台, 提供提升空间;人才服务方面, 做好海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国内企业总部的沟通和协调;人才网络化方面, 随着企业建立的全球网络系统。

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与人才体系的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因此, 重视加强全球人才体系建设是我国汽车企业面临的当务之急。

上一篇:高压触电下一篇:全媒体时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