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会计诚信刻不容缓

2024-11-02

重塑会计诚信刻不容缓(共6篇)

重塑会计诚信刻不容缓 篇1

近年来, 随着中外会计舞弊案件不断揭诸于世, 人们对会计工作的真实性、有效性产生了疑虑, 从而引发了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与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已刻不容缓。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 如何重塑会计的诚信, 成为时下会计界所有人士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会计诚信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以期抛砖引玉。

1 以诚信为本,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会计诚信不仅仅是会计个人的诚信, 而是会计行业的诚信问题。诚信会计具体的表现在:企业向报表使用人所出示的信息应该真实, 准确, 及时。审计诚信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所在的会计事务所, 具体表现在:该会计师出示的审计报告应该真实、准确。企业失去诚信的具体表现在: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 在财务报表上弄虚作假, 蒙骗报表使用人, 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在: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人员素质低、会计提供的报表不真实等等一些。从主观上看, 会计信息失真行为若是企业为了获取利益, 明知故犯的, 应属于会计造假, 是会计诚信的问题;若是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造成的, 应是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问题。

会计的行业本身就是诚信的行业, 这么多年来会计行业的假账、造假事件屡屡有发生, 使会计的信任度收到严重的考验, 这些事件的发生对整个会计行业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所以诚信在会计行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要加强其职业道德, 已经迫在眉睫了。这种工作担负着向社会及政府提供真实信息的责任, 以及反映企业是如何经营活动和取得效益的。做到了诚信, 才能使企业之间的关系维持的更稳固。一个企业别大多数的企业所认同, 这正表明了对该企业人员及工作的肯定。

2 我国会计丧失诚信原则的原因分析

2.1 信息不对称是会计失信的前提

我们知道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 (主要指厂商) 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主要是投资者) 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 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 那么就谈不上会计失信的问题。现实的经济并非一个有效率的市场, 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 因此信息的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前提。

2.2 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是会计失信的条件

会计原则为会计信息虚假提供了操作空间。现代的会计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 从而有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 也是有了这样的前提, 才给会计提供了机会来弄虚作假, 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但是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 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 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得来操纵利润;另外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2.3 失信成本低是会计失信的动力

对于个人来说, 价值才是他们最终要实现的, 如果诚信和自己的最终获得价值是一样的, 会计人员才会诚信;对于企业而言, 价值当然也是他们的最终目的, 而且是最大价值利润, 如果诚信能够带来最大利润时, 企业当然会讲诚信, 反之, 则亦然。在庞大的利润驱使下, 诚信问题往往会出现在最关键的时刻。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 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

3 治理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3.1 坚持“以德治国”的思想, 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 努力营造一个较为诚信的外部社会环境

首先应从各级政府做起, 在对人民的承诺务必按时兑现的同时, 在全社会各行各业弘扬诚实守信的美德, 把诚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 摒弃以单一的可以人为操纵的财务数据为标准来对政府官员、国企负责人考核的考评制度, 代之以综合绩效来考评的制度, 在考核的同时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

在坚持“以德治国”的思想前提下, 为社会大众营造一个诚信的社会环境。首先应从各级政府做起, 在对人民的承诺务必按时兑现的同时, 在全社会各行各业弘扬诚实守信的美德, 把诚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 摒弃以单一的可以人为操纵的财务数据为标准来对政府官员、国企负责人考核的考评制度, 代之以综合绩效来考评的制度, 在考核的同时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

3.2 对会计准则要认真彻底的研究, 不要让其钻空子

(1)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 这可以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进一步完善与严格规范关联交易的披露、加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和考核几方面入手。

(2) 加快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 针对我国特别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现问题的准则加以规范。

(3) 考虑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的规范更加具体。

3.3 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加大造假成本

(1) 加大惩罚力度。对恶意造假者, 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 不仅要其付出倾家荡产、声名狼藉的代价, 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坐牢, 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

(2) 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参与造假, 无论是公司 (投资者或经营者) 、律师, 还是评估师、会计师, 只要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 受害人都可以提起诉讼。

3.4 实施诚信工程, 强化诚信教育

我认为一是建立信用档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 使有不良行为记录者付出代价, 名誉扫地, 直至绳之以法”。因此, 我国要借鉴国外的做法, 对违反诚信的单位与个人要记录在案, 并且便于公民随时查询, 从而增强单位及个人的诚信意识。二是加强诚信教育。对全体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诚信教育,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所有会计人员要真正做到“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遵循准则, 不做假账”,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总之, 会计诚信的缺失已引起国人和会计人员的高度警醒。相关部门正在为诚信立法做准备,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的社会诚信环境一定会大有改观, 大见成效。

摘要:本文揭示了会计诚信缺失, 会计假账非常普遍, 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社会现象, 指出了它不仅对证券市场和投资者造成巨大的伤害, 也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 极大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成为阻碍我国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巨大障碍。如何维护会计中的诚信原则, 是我国会计行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深刻分析了现实中会计诚信原则缺失的种种原因, 进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和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途径与治理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诚信

会计诚信及其重塑的思考 篇2

一、会计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经济利益驱动是会计诚信缺失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

无论是美国的安然事件,还是中国的银广夏、郑百文等事件,之所以能够发生,而且造成严重的后果,并不能简单地说是制度上的原因,最根本的是经济利益上的原因。美国和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同,但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也就是说人类的共性在起作用。因此,会计诚信缺失最共同和最基本的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如夸大资产,粉饰报表,上市公司为了圈钱而制造报表以达到增发股份、配股及避免由于亏损而退市;再如企业故意减少收入、利润,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时隐瞒、缩小利润额等以达到少交税款的目的,都可以用利益集团理论解释。在利益的驱动下,利益集团就有一种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

(二)信息不对称为会计诚信的缺失提供了先天条件

所谓“会计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相关信息占有方面,经营者相对处于优势地位,所有者相对处于劣势地位的一种现象。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就谈不上会计失信的问题。由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因此,信息的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前提。

(三)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国会计失信的重要原因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诸如: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严重,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等制度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原因。

(四)违规者的违规成本低廉造成违规行为泛滥

一般而言,违规成本包括违规者所承受的经济处罚,执业资格惩罚,个人名誉、地位、升迁机会等的损失,甚至是刑事处罚。目前我国的各种法律法规对违规事件的惩治力度不够,违规成本过低,对违规者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我国法律对未按有关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等事项没有涉及民事赔偿问题,难以使违规者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奉行的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如果起诉者要起诉会计造假问题,需要获取大量的证据,对一般非专业人士而言,这是很难做到的。这就意味着即使会计不诚信,被发现的概率也是很低的,也谈不上危及其名誉地位。与此相反,会计不诚信的利益却是非常大的。

(五)会计诚信的高监管成本以及监督不利决定了缺失现象无法完全杜绝

一个利益集团监督另一个利益集团,就必须获取被监督利益集团的信息,就必须付出成本,如检查、访问、收集资料、委派监督人员等等,这个支出并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增加,只是减少经济利益的流失。所以这种监督成本不能过高,不能超出合理的范围,否则就失去监督的意义。也就是说,一个利益集团对另一个利益集团的监督受着成本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地监控,从而决定了会计诚信的缺失不可能完全杜绝,除非利益集团不想造假。

二、会计诚信重塑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改善社会环境,加强会计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社会环境和职业道德对会计诚信有着重要影响。要想解决当前会计诚信缺失问题,应当从净化社会环境入手,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加强相关利益集团的高层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道德伦理修养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会计诚信教育是一项培养和塑造会计人员高尚情操和道德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求在教育内容上,一方面教育会计人员要诚实守信,忠诚于自己所从事的会计职业,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讲求信用,不做假账,提高会计的公信力,打造会计名牌;另一方面,要教育会计人员在业务上精益求精,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要强化股东大会的作用,使股东大会真正成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能够较好地代表最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目前财政部已经出台了国有股减持方案,“一股独大”的现状有望得到改善。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可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保护公司的利益,对管理层有制衡作用;同时,通过参与董事会的运作,可以发现公司经营的危险信号,对公司的违规或不当行为提出警告,这是监管层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但独立董事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从各方面完善其履行职责的外部条件,也需要独立董事自身提高素质,加强自律,勤勉尽责。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发生企业造假的概率相对较低,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们有较强的内部控制制度,我们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付诸实施。

(三)严格执行会计法律和法规,加大对会计违规惩处力度

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提高会计失信成本,无疑是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的重要措施。目前的状况是守信者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失信者也未得到严厉的制裁,一些企业或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已成为公开的秘密,造假者受到惩处的仅是极少数,许多企业和个人都从“失信”中得到“实惠”,部分擅长做假账的人还成为一些企业竞相聘请的“走俏”人才,在这样一个失信成本过低的环境下,“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自然会发生,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加大处罚力度,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以及会计失信的成本和风险,使造假者得不偿失、无利可图。同时要强化企业负责人在会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对违反《会计法》并造成重大不良后果的责任人要严肃处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体系

会计诚信的缺失与重塑 篇3

一、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造假案频发,会计行业面临诚信危机的严峻挑战。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的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信息的前提

一般来讲会计信息的制造者都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控制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由于多数不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这就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可依主观意愿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2. 利益驱动

各种利益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会促使和诱发企业弄虚作假,人为地调节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一些企业领导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从小集团和个人利益出发,授意、指使或强制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上作文章,亏损报盈利,少盈报多盈,以此显示自己任职期间的业绩,借以骗取荣誉,捞取政治资本;作为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得失的考虑,有可能按照单位负责人的要求完成会计工作;作为职工,企业报盈利,不会影响工资、奖金等收入,也有了相应的积极性。

3. 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国会计诚信度低的根本原因

主要原因有:(1)企业改制的不彻底。目前的国有股仍占绝对控股地位,“一股独大”现象严重,零星“散户”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对大股东形成约束。(2)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表现为缺乏必要的机制来约束全体董事严格遵守义务,以维护股东的利益。过分突出董事长的地位和作用,削弱董事会的集体权利等。

4. 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造成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削弱了企业自我约束能力。当企业的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又不统一,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二、重塑会计诚信的对策

1. 净化社会环境,重塑社会信用。

诚信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独立而特殊地存在于各行业之中,尤其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所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尤为重要,特别是提升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及监管者等市场参与者的诚信意识,营造“信则共赢,不信则共亡”的氛围,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2. 加强对经济领域内强势群体的诚信管理。

把诚信教育延伸到经济领域的决策群体,加大对经济领域内强势群体的诚信管理,强化对单位负责人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强化单位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使他们能自觉维护《会计法》的权威,保护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至关重要。

3. 提升会计人员道德素质,铸造中国会计诚信精神。

会计人员是经济信息的加工者,其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要加强学习教育,认真铺设促使会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符合经济发展形势会计理论的平台。要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和工作水平。同时要抓好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把好入门关,真正把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优秀年轻骨干充实到会计队伍中来,才能有效抵制会计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4. 强化会计监督机制,实现会计监督体制创新。

要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公正作用。要依靠注册会计师这种社会监督力量去监督企业的会计行为,但同时必须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的法律责任,促使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对不负责或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制订具体的处罚措施。

5. 修订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随着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日益健全和完善,各财政部门、各行业会计协会应依据我国会计工作和从业人员的现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及时修订完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研究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客户不能既做审计业务又做管理咨询业务。

6. 建立会计诚信档案。

建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的电子诚信档案,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会计诚信数据的取得、公示披露以及会计诚信信息共享等制度。各级行业会计协会应特别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和行为的监督检查,检查和处理结果进入其信用档案。

7. 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推行会计委派制。

实行会计委派制后,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工资发放及业绩评定权等从单位分离出来,保证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能够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职权,敢于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监督,从而有效地遏制了以往“领导定调子,会计填数字”的现象,较好地保证了《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监督职能得以履行,有利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的问题。从目前各地试点的情况看,实行会计委派制后,会计信息的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

8. 加大对会计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借鉴外国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效益,使造假者无利可图,并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追究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切实从根本上防止造假信息行为。

重塑会计诚信刻不容缓 篇4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 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 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 是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要求。

诚信在维护和保持“合理”的社会经济秩序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是一个社会的精神财富。“诚”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就是忠诚于自己所承担的会计事业, 热诚勤勉地做好会计工作, 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信”就是讲究信用, 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不屈从和迎合任何压力与不合理要求, 提高会计的公信力。从整体看, 会计诚信的内涵包括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技能、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优质的会计服务。

会计职业道德以诚信为本, 诚信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 就是要求会计人员要以诚待人,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会计工作要实事求是, 不弄虚作假。会计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根本, 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规范会计行为的关键,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会计诚信的理解和认知。建立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会计道德理念, 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会计道德规范, 应积极倡导会计诚信教育, 提高会计诚信水平。

二、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打造诚信会计, 是以人为本,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有力保证。然而, 由于以下原因, 现实生活中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诚信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 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对价值观念产生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 人们的利益格局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市场经济越发展, 会计工作越重要”。会计工作处在经济管理工作的最前沿, 会计人员在一些不健康的消极因素影响下, 其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诚信度, 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 出现职业道德天秤失衡, 诚信砝码失重。

(二) 会计信息不对称, 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

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息量空前增大, 且瞬息万变。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来保证会计信息的公开和有效传递, 这就使得市场交易主体及投资者所了解的信息不对称, 给不诚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能。

日常工作中, 个别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力较差, 当企业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律法规发生抵触时, 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又不统一, 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 功能上相互交叉, 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 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检查, 但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给企业会计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持, 进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再监督机制。

(三) 利益驱动对会计从业环境的影响

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一些单位的管理层, 在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下, 失去了理性, 走上了唯利是图的道路。会计操作人员是受聘、受雇于单位的从业人员, 其个人利益受制于单位领导者。当二者发生冲突时, 会计人员则面临两难选择, 坚持职业道德、坚持诚信则有可能被辞退。近年来, 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就业竞争愈演愈烈, 任何职业都是个人谋生的手段, 会计也不例外。

(四) 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诚信教育滞后

现阶段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诚信教育并没有深入人心, 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的任何领域, 不可否认制度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作用, 同时更不能忽视道德对人的行为理性的内化作用。我们的学校教育, 较长时期片面注重智育, 而忽视德育。以往我国高等教育对会计诚信教育重视不够, 因而, 个别素质不高的学生, 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 往往就挡不住诱惑, 落入犯罪的深渊。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重塑会计诚信的具体措施

社会在呼唤职业道德, 社会在呼唤诚信。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重塑会计诚信,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加强会计诚信教育, 建立会计诚信档案

以人为本, 教育先行。会计诚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肩负着使外在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得以转化为会计人员内在品质和行为的重要作用。强化会计诚信教育, 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注册会计师执业人员的继续教育, 并在继续教育中突出会计诚信教育,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建立持证人员诚信档案, 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年检和其他行政检查工作, 将会计人员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情况以及受到的奖惩情况、继续教育情况等进行登记, 形成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二) 完善和强化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

首先, 做好内部监督工作,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 只有建立健全一个包含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严密的、完整的企业内控系统, 才能消除会计造假的环节载体, 有效地防止会计诚信缺失问题。

其次,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管理, 建立职业道德档案, 确保其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树立注册会计师的执业信誉。当前, 要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 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公正作用。要依靠注册会计师这种社会监督力量去监督企业的会计行为, 但同时必须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的法律责任, 促使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再次, 强化法制和政府监管, 把政府在会计诚信体系中的作用明确起来。执行标准化执业制度, 尽快制定和补充会计诚信有关的管理法规和制度, 修改有关涉及会计诚信行为的法律规定, 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部门、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具体法律责任。

(三) 与时俱进, 深化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而会计信息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运转效果。随着2014年8月12日“国发27号文件”取消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许可, 注税行业的转型升级, 财务会计中介化大势所趋, 会计公司必将得到空前发展, 深化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四) 建立和完善对会计诚信的奖惩机制

奖惩机制是抑恶扬善的杠杆, 对坚持原则、诚实守信、热爱和发展会计事业的会计人员, 应进行奖励, 予以宣传, 增加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 提高会计诚信度。对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行为, 要加大处罚力度, 凡是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会计人员编造、篡改会计数据, 损害社会利益的, 必须追究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综上所述,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重塑会计诚信, 提高整个会计行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 应与法制建设、各行各业的诚信建设同步, 并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和协调。

参考文献

[1]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人民出版社, 2003.

[2]杨雄胜.会计诚信的理性思考.会计研究, 2002 (03) .

[3]刘玉廷.深化会计改革全面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水平.商业会计, 2004 (01) .

[4]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 (国发[2014]27号) .

[5]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2014年最新修正版) ,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4.

浅谈重塑会计诚信的对策 篇5

关键词:会计,诚信,对策

1 建设有利于会计从业人员发挥独立性的制度

1.1 发挥有关会计独立性法律法规的保护作用

在我国随着公司治理机构要求的日益完善和保障小股东利益制度的健全, 为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真正发挥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在刚性法律制度中给予与会计人员独立性相对应的地位十分必要, 而新《公司法》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其中增加的第一百七十条指出:公司聘用、解聘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 由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定。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就解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表决时, 应当允许会计师事务所陈述意见。第一百七十一条指出:公司应当向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 不得拒绝、隐匿、谎报。

会计从业人员作为劳动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在劳动力使用过程中需要得到的劳动保护与我国现行劳动法规定的劳动保护内容存在一定差别。对会计人员来说, 受到用人单位的主要侵害往往不在劳动基准内, 而更可能是因受到单位负责人诸如强令、指示、暗示、胁迫实施违反《会计法》的行为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和对未来可能承担法律责任的恐惧。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执法水平落后, 造成了在现行《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基准外, 又出现了用人单位与会计人员间地位不平等而带来的权利义务失当。因此, 在《劳动法》中应考虑针对劳动精神损害的条款。

1.2 保障会计从业人员的待遇及地位使其得以人格独立

没有经济上的独立, 就没有人格上的独立, 若在经济上始终依附于他人, 那么人格上就脱离不了他人的牵制。从前文的分析可知, 每个人都有自利、享乐的一面, 片面的以奉献来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有违人性, 而且在实践中也会最终归于失败。政府和企业是各项资源投入通过契约结合而成的整体, 会计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也存在着契约, 如何让其在遵守会计伦理的前提下履约归根结底是激励约束问题。因此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待遇, 促使其人格的独立。应当指出此处的待遇除了基本的工资和福利以外, 还包括对其发展和工作环境的有力促进。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会计从业人员已经解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 关键是如何保证其尊重需求的实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爆发即是尊重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人格变异。

在我国, 会计从业人员长期处于压抑的工作环境中, 心理在服从领导安排、保住饭碗和会计职业道德二者之间不断动摇、备受煎熬。这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分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其上司或雇主可以很轻易地就剥夺其利益, 或者对其前途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的保证制度, 以此来对抗人为的随意性。如从法律的角度规定并贯彻会计从业人员不能被随意解雇的条文。让会计从业人员可以不必完全遵从于强权, 可以从容地至少是有所依靠地去践行会计伦理的要求。当然就具体如何让会计人员得到尊重的保障可以再行商议。

2 加强会计伦理教育

所谓会计伦理教育, 是针对会计人的道德教育。它是社会总体道德要求和具体会计伦理要求转化为会计从业人员道德品质和社会会计伦理风尚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会计人员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 是在接受社会总体道德和具体会计伦理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

首先, 提高会计伦理认识, 就是通过会计总体道德和会计伦理的教育, 使会计人员认知和理解一定的包括会计伦理在内的道德理论、原则、规范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明确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会计义务和会计职责, 形成正确的善恶、是非、美丑、荣辱观念, 并能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伦理知识和标准来提高选择行为和识别善恶是非的能力, 从而增强履行会计伦理义务的自觉性。

其次, 培育会计伦理情感, 就是通过社会总体道德和会计伦理的教育, 使会计从业人员心理上具备由会计伦理义务和会计伦理现象而引发的义务感、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幸福感、羞耻感、病根感、鄙视感等爱憎好恶的情感。因为会计人员的会计伦理行为不仅受会计伦理认识的支配, 更受会计伦理情感的驱使, 只有当会计伦理认识转化为一定的会计伦理情感时, 才能成为会计伦理行为的真正理性的机制。

再次, 磨炼会计伦理意志, 就是通过社会总体道德和会计伦理的教育, 使会计人员在会计伦理实践中表现出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勇往直前的坚强毅力与精神。虽然会计伦理意志是以会计伦理认识和情感为基础, 但会计伦理意志反过来又成为会计伦理认识和情感付诸会计伦理实践的主体性保证。因为如若没有坚毅顽强的会计伦理意志, 就很有可能在会计伦理认识和情感已作出选择的会计行为过程中遇难而退, 甚至屈服于私欲或恶势力而半途背弃。

最后, 确立会计伦理信念, 就是通过社会总体道德和会计伦理的教育, 使会计人员树立起发自内心的对会计伦理要求所具有的真诚信仰和强烈责任感。会计伦理信念虽然是在会计人员已有的会计伦理认识、情感、意志的基础上树立起来的, 但它却是深刻的会计伦理认识、强烈的会计伦理情感和坚定的会计伦理意志的有机统一, 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事业的精神支柱, 会计人员一旦确立了正确的会计伦理信念, 就能自觉地、坚定地依照这一信念来选择自己的会计行为活动, 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 发挥舆论的引导、监督作用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 消除个人意见差异, 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如果有人违反了“共同意见”, 就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甚至唾弃。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经将此“共同意见”定义为“同情”, 他认为最初的伦理规范来源于会在相同或相似的境遇里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以及在此情感上的相互交流和相互评价。因此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失信行为及其人格重塑而言, 舆论的作用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首先, 舆论在会计行业领域的作用在于引导, 即通过各种舆论宣传方式如文字、声音、图片, 使会计从业者熟悉会计行业的诚信标准和诚信要求, 使其不仅仅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行为, 而且使其明白哪些是失信行为, 使会计从业者处于一个共同的行业行为规范当中, 并且明确告知其不恰当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这是对其应有文化人格和心理的潜在要求和约束。

其次, 舆论在会计行业领域的作用在于监督, 即舆论要通过自身的行为方式, 使会计从业人员和公众知晓在会计行业内有哪一些典型的诚信行为和失信行为。通过反映、放大一些社会上的会计行业诚信“热点”、“焦点”问题引起大家的注意, 使诚实守信的会计从业人员和机构得到大家的认可, 为其将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穿透力、威慑力和影响力, 使一些失信的人员和机构得到披露和曝光, 让其无法在会计行业生存, 对害群之马起到惩罚作用, 对其他会计从业者起到警示作用。这一监督最终会促成会计从业人员健全人格的形成。

中华民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十分重视“礼、义、廉、耻”, 是一个很爱“脸面”的民族, 一旦形成一个基本统一的“意见”, 这意见就成为评判标准, 这是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千百年来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无一不是官方舆论与民间非正式舆论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舆论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群体性的人格塑造和文化人格有着极强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慧, 邹雅君.我国会计失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 2006 (12) .

重塑会计诚信刻不容缓 篇6

会计诚信缺失行为同其他违法性经济行为一样, 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人的趋利性行为和特定制度背景下的产物, 其实质是有关当事人在对利弊得失权衡后做出的选择。因此, 探讨会计诚信缺失的真正原因就必须结合现实的会计环境、市场条件以及有关当事人或者参与者的行为机制进行分析, 并做出客观解释。

(一)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主要缺陷是行政色彩过于浓烈, 行政权力和行政机制几乎控制了企业从股票发行到上市及公司运作的全过程。股权结构不合理, 使管理当局成为国有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 企业会计行为的价值取向直接受制于管理当局的价值偏好。

(二) 会计自身的特点及缺陷是会计失信的条件。会计准则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操作空间。如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 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 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针对同一经济事项, 会计人员可能有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以做出不同估计, 如果会计人员出于特定的目的, 不能排除利益的干扰, 而有意识地采用某种方法, 就违背了客观性原则。

(三) 利益驱使是会计失信的动力。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银行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信任, 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等经济利益。大股东在其利益与国家、其他小股东、债券人发生矛盾的情况下, 会对管理者施加影响, 粉饰财务报告。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四) 失信成本低也是会计失信的重要原因。我国会计造假泛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对于造假者的惩处力度不够, 失信成本太低。我国《税法》、《公司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对违法者的惩处力度不足于对其产生震慑。一些企业宁可通过非诚信行为追逐个人利益, 进一步助长了会计失信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致使会计造假屡禁不止, 愈演愈烈。

二、诚信缺失的危害

(一) 诚信缺失。

会使许多企业因丢失信誉而蒙受巨大损失。在发达市场经济中, 企业出售的不仅是产品, 而且是企业的信用和信誉, 外商稍加包装, 贴上商标, 拿到国际市场可赚几十美元。原因在于外商在国际市场上有形象, 有信誉。有关研究表明, 我国一些企业因信用不高乃至失去信誉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 这些年来已高达几千亿人民币。

(二) 影响金融市场正常运转和效率。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支持发展力度的前提, 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保障。在我国, 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简直成了我国经济运行中一大顽症。这不仅使许多企业的正常经营难以为继, 而且使许多现代信用工具也难以推广。目前发达国家的信用结算高达90%, 现汇只有10%左右, 而我国现汇支付高达80%。许多交易退化为现金交易。信用缺失使银企关系也紧张, 使本来有投资价值而急需资金的企业得不到应有贷款, 严重影响银行和企业的效益和发展。

(三) 干扰价格信号, 破坏公平竞争。

投资者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上买股票, 体现了他们对上市公司发布的信息是真实的基础上。若上市公司缺乏诚信, 存心圈钱而编造虚假信息, 出现像“郑百文”, “银广夏”之类虚增利润及一些的恶性事件, 必然使广大投资者对整个市场丧失信心, 证券市场的应有功能就会丧失。所有这些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或健康发育危害极大。

三、诚信危机的治理——重塑会计诚信的对策

会计诚信的缺失, 不仅造成会计信息的虚假, 更重要的是破坏了社会公信力, 动摇了社会信用基石。会计诚信建设必须纳入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之中。实施诚信工程, 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 加强会计诚信教育, 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判断力的会计师是宝贵的资源, 这种资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要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包括法制教育, 培养会计人员按照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中的内容严格要求自己, 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一是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 建立股东对经营者的强力约束机制, 并完善监事会制度。以法律方式规范公司董事会的构成、责任等并对经营者进行制衡和激励。二是在做好企业内部监督工作的同时,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并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三) 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减少会计造假的可能性。

1.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利益, 以此消除利益驱使而造假的可能。对于造假的会计不但要进行行政处罚而且要给予经济上的处罚, 且惩罚的数目要远远超过他造假的所得;对于唆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的经营者同样进行处罚, 严重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要加重处罚。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稽查力度和稽查面, 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 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势头。

2.建立民事赔偿机制。借鉴国内外做法, 我国应尽快建立民事赔偿机制, 对参与造假, 无论是投资者或经营者、律师, 还是评估师、会计师, 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受害人都可以提起诉讼, 要求赔偿。当违规成本大幅提高时, 会计造假行为自然会一定程度的减少。

(四) 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 规范会计行为, 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在当今的环境下,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扩散程度比以往更猛烈、更迅速, 所以要建立起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可信性和透明度, 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推动会计准则国际化, 改进收益确认原则, 准则制定部门应谨慎赋予企业会计选择权、加快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 使会计准则制定和规划具有超前性;贯彻“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作为首要目标。促进会计及审计标准统一化, 建立监管体制和扩大指引范围。从总的趋势上看,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不断靠拢, 但还会保留一些切合我国国情的东西。因此, 应该在研究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上, 向有关部门建议, 制定一些切实符合我国会计实际的高质量的会计标准。

1.尽量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 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比如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要求哪些信息必须披露, 如何披露, 应做出明确的规范, 不能由上市公司自愿选择。

2.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做到会计业务的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分离、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财务报告的存放与形成单位的分离, 会计业务处理过程的公开透明, 使会计人员超脱于企业经济利益、人事管理之外, 不被企业所左右、不受上司所胁迫、不为利益而驱动, 清除造假的温床, 确保诚信的实施。

3.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各方的利益都在有关准则及制度中得到充分体现, 消除或减少对准则及制度的抵触和抵制行为, 增加各方对准则及制度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陈继兵, 刘然.会计诚信问题研究在会计理论体系中的定位[J].商业研究, 2005

[2].杨保敏.浅谈会计诚信[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重塑会计诚信刻不容缓】推荐阅读:

会计文化重塑10-14

诚信重塑论文06-26

企业重塑05-10

体系重塑05-22

重塑人生05-25

重塑方法07-01

重塑品牌07-12

角色重塑08-09

心肌重塑10-24

格局重塑10-29

上一篇:实习指导教师下一篇:问题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