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目标的继续教育

2024-10-13

发展目标的继续教育(精选12篇)

发展目标的继续教育 篇1

关注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 全面构建与这一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 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首先应该帮助学生确立终身的发展目标和初中阶段的发展目标。抓住学生的发展目标, 使学生的学习“为目标而努力, 为理想而发展”, 使教师的教学“关注目标、促进发展”, 使学校的管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就是泰来县大兴综合中学近几年开展“发展目标教育”的实践和追求。

目前很多学生缺乏理想与目标, 到初中后, 大多数已看不到希望以前即使像大兴综合中学这样一所质量比较高的农村初中, 中考的升学率也仅在30~40%, 有60~70%的学生要回乡务农或异地就业。这些学生虽然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 但对从事农业生产或就业缺乏思想准备。如果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角度, 来设计未来, 这样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会更好一些。

大兴综合中学所设计、开展的发展目标教育, 就是教师帮助学生从实际出发, 确立一生的长远目标和初中阶段的发展目标, 并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从而使学生获得积极主动发展的教育活动。这种发展目标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 又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因此, 学校抓住学生的发展目标尤其是阶段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 把其作为进行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如果把学生的发展目标放在首位, 那么德育的首要地位、学生主体性的调动等就都可以落到实处。学生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 就能以此形成发展的内驱力、形成学习意识, 这就可以从根本处着手解决工作当中的一些困惑。

一、学生“发展目标”的设计

几年的实践中, 学校把学生的发展目标分为“长远目标”“阶段目标”和“近期目标”3个层次。

“长远目标”即人生理想, 是一种意象上的目标, 只作一般意义的引导。

学生的“阶段发展目标”, 主要是初中后的目标, 就是学生在学完初中后要成为什么人、要做什么事。这是所说的“发展目标教育”的核心, 也是初中教育的重要依据。

学校把具体的阶段发展目标确定为:A普通高中 (—普通大学) , B职业高中 (—高职) , C中职 (—就业或初中—回乡) 就业3种。这样的目标指向具体, 对学生的导向作用也很强。

“近期发展目标”是指为了实现阶段发展目标而设定的每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发展目标, 包括3个维度, 即品行、学业和专长目标。品行目标包括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学业目标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习惯与方法和跟跑3个具体层次。而专长则是指学生在文化课学习、音体美等专项素质及专业成长方面的目标。

二、“发展目标”工作的实施

几年来, 学校以“发展目标教育”来设计、规划学校的各方面工作, 使学生的“发展目标”确实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起点、依据和归宿。

1. 教师的培训工作。

首先是要求教师确立关注学生发展、紧抓发展目标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看待学生要看他的发展目标, 研究学生要研究他的发展目标, 搞学情分析要分析他的发展目标。管理学生要管理他的发展目标, 促进学生要促进他的发展目标。这是搞发展目标教育的大前提, 几年来学校正是在这种认识下充分做好教师的校本培训, 练就了一批发展目标教育的精英。

2. 开展“发展目标教育”的德育工作。

(1) 做“发展目标”的形成教育。学生“发展目标”的形成是进行发展目标教育的最主要的工作。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发展目标, 然后才是具体的促进工作。几年来学校已形成了说服引导、教师沟通、家长培训、目标教育形成的校本课程等一套系统的学生“目标形成教育”办法, 保证学生在初一的一、两个月以后就确立初步的意向性目标, 并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调整目标, 到初三时就确定明确的“阶段目标”, 到初四时以阶段目标而进行分流。同时注重营建氛围, 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工具, 营建有利于确立目标的氛围。

(2) 进行“发展目标教育”下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结合学生的近期目标中的品行目标, 设计班级的管理工作。班级设有学生目标情况一览表, 以提示学生牢记自己的目标;以发展目标为主题开展班级的班会、团活、各种庆祝活动以及家长会;以发展目标来进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日常规范的落实工作。这样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3) 建立学生“发展目标评价”的专项材料。包括学生目标卡片、目标达成情况表等, 将每个学期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的设定情况、近期目标的达成情况, 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情况等系列材料装订在一起, 4个学年累计就会形成学生发展的一个清晰的轨迹。同时学校把它作为学生成长记录袋的主体内容, 使其作用更加真实。

3.“发展目标教育”的教学工作。

(1) 以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分层, 使分层对学生更有导向和鼓励作用。到初三后的分流已成为学生的自觉与自愿, 这也成为学校近几年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

(2) 以发展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目标的具体情况而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是做好学期的整体设计, 侧重学情分析, 以此设计各类目标学生的目标达成的基本措施, 设计各类学生应达到的学业的基本标准等;其次做好单元和课时的设计, 使目标、内容和方法都适合不同学生的具体需要。

(3) 使课堂教学适合于各类学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学校重点要求教师做好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加强对各类学生学习常规的要求与培养;二是要求教师练就分类指导的操作技术;三是对学生学习教材的标准等做不同的要求。

(4) 改革学业评价, 学校把原来的记分册改为“学生目标评价册”。这个册子上有学生的长远目标、阶段目标和近期的学业目标, 近期的学业目标又细化为态度方法习惯目标、学习成绩目标和跟跑目标几个维度。在每个维度目标的后面都有目标达成的自评、互评和师评的内容。这样的“目标评价册”都要求学生自己全程参与。

4. 调整办学模式, 使办学适合于学生的目标发展。

近些年来学校创建综合中学, 大力兴办职业教育, 使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学校的职业教育一方面加大初中的职业渗透和职业指导, 另一方面在校内开设职业高中班, 开设当地农村实用的种植、养殖等专业。目前已有6个职业高中班, 学生已达到280人, 形成了良好的办学局面。

5. 以教育科研工作, 促进“发展目标教育”的开展。

几年以来学校借助教育科研来规范“发展目标教育”工作。首先, 制定了详细的课题研究方案, 明确了“发展目标教育”研究的具体内容、目标、措施和方法, 并已确立为省级课题, 进行系统的研究试验。还将发展目标教育的课题分解为5个方面的二十几条具体的子课题, 老师和领导每个学期根据自己的情况, 选择确定子课题进行研究。其次, 学校对教师进行全面跟踪和指导, 使科研的过程成为发展目标落实的有力过程。

三、发展目标工作的实施效果

经过几年的实施操作, “发展目标教育”已初见成效, 形成了学校的综合办学的特色, “综合中学”已成为齐齐哈尔市的样板学校。近几年在各校生源渐减的情况下, 学校的学生数、班级数都在逐年增长, 职高、初中的规模都在扩大, 并且流失生明显减少。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也明显改变, 课改最为基本的要求得到了很自然的落实。

学生身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学校初一和初二有较大比例的学生把自己的阶段发展目标定为职业高中或就业;每年的初三后的职教分流已达到60%以上。现在每年有30~40%的学生升入一中、三中以外, 还有30~40%的学生进入学校的职业高中学习。近几年学校毕业生有一批成了镇里的种、养殖大户, 一批成了外出务工的佼佼者。发展目标教育使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初步变成了现实。

发展目标的继续教育 篇2

[摘要]本文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切入点,通过对比研究与数理研究相结合,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呈现高度正相关比例。通过对河南省的情况分析,试图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因素相关的“三维——八卦”动态数学模型。

[关键词]区域经济 高等职业 相关研究

一、河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分析

在—间,河南高等教育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毛入学率从7.5%提升到16%,可见,河南的高等教育是跨越式的超常规发展。到2月为止,河南共有各种普通高校105所,而高职院校只有44所,去掉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独立高职院校只有33所,高职生所占比例只有35.33%。河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普通高校的发展速度。同时,河南省作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要在中原崛起,离不开经济实力的增强,离不开大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职业技术院校正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因此,河南省应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从根本上改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单一、教育形式单一的格局,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性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河南省6年内经济发展和人口生活的变化分析

河南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省内生产总值4565亿元,比去年增长8.0%。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 1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4%,全年净增人口72万。200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增长加快。生产总值增长9.4%,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766.26元,考虑价格因素,上年实际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85.82元,考虑价格因素,比去年实际增长3.9%,年末全省总人口达948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1%。河南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省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67元,比去年实际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98元,比去年实际增长4.9%。20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全省全年净增人口58万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5.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台阶,全年河南生产总值702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年人口增加54.3万人,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926.1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35.68元,比去年增加19.9元,增长O.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4%。 20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全年河南生产总值881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2%,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4.2%。由此可见,全省总人口不断增加,但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6年内净增人口330万人,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2%计算有39.6万人接受高等教育,因此,河南的高职院校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河南有高专和部分本科承担一定高职培养任务,但他们套用老的培养计划,使高职教学本科化,失去了高职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因此,河南省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高职院校,构建高专转换机制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三、河南经济发展指标及人口增长对高等职业教育影响的相关分析

1.河南省内生产总值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呈现正相关。通过数据分析得出这种正相关的样本相关系数为0.934,通过对样本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我们发现,在显著水平0.05下,统计量的观测值为5.228,在拒绝域(—∞,-2.776] U [2.776,+∞)内,这种线性相关程度是显著的。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高度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发展应服务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较大推动和影响作用。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35.53%,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也有较大正相关性。

2.河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带动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样本相关系数为 0.95996,通过对样本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可以得出在显著水平0.05下,统计量的观测值为6.854,在拒绝域(—∞,-2.776] U [2.776,+∞)内,这种线性相关程度是显著的.。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有高度的正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高于区域经济的影响,说明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多,人们投资于高等教育的水平在提高。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35.53%,从而高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居民收入也有较大的正相关性。

3.Y,-口的变化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负相关。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随着人口自然率的减少,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在增长,范围在扩大,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其样本相关系数为—0.9591,通过对其样本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在显著水平0.05下,统计量的观测值为3.3882,在拒绝域 (—∞,—2.776] U [2.776,+∞)内,这种线性相关程度是显著的。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具有高度的负相关性,随着人口自然率的降低,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在提高,因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35.53%,从而高等职业教育与人口的自然率也有较大的负相关性。

四、影响河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第一,政治因素。国家对高职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远期发展的前景与预测,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关注和政策保障等。第二,社会的认同度因素。人们对高职教育认同度的提高。第三,经费的投入因素。办学经费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没有足够的办学经费是不可能把高职办出特色的。

2.客观因素。第一,区域经济因素,如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地方经济的三个产业的结构比率,农业和加工业的发展水准,运输和物流及商贸的发展。第二,区域人口因素,如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

3.综合因素。第一,教师因素。教师水平和技能的高低决定一个学校的毕业生素质的高低,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理念和工作理念。提高教师的理念品位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第,二,教材因素。适合办学理念的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依据,开发高职教育的特色教材、精品课程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第三,专业及定位因素。如何实现学校的办学定位至关重要,办出拳头专业、特色专业、品位专业才能增强学校的生命力。

五、建构河南高职发展的“三维——八卦”动态数学模型

我们根据建构模型理论,通过以上的分析把影响河南高职发展因素分成三个维度八个层面,并结合上述对区域经济和区域人口的分析给出影响指标。在动态数学模型中的水平平面上的两条坐标轴表示高职教育发展的两条平衡的支撑腿,它们是支撑高职院校的平台,竖直方向的坐标轴是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它是决定高职教育是否健康有序发展的杠杆。内部管理是在主客观双因素这个平台上作用的。三个维度共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八个挂限的有机整合,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这个雪球在原点处越滚越大,越滚越健康,任何一个方向的受力不均都有可能使高等职业教育脱离教育规律,滑向一边,影响持续的发展。在客观因素的区域经济和区域人口中我们已通过计算得到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系数。由于还没有完全完成对影响高职教育的全部因素研究,现在还无法给出客观因素影响高职教育的系数。但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最终计算出每个层面对高职教育的影响系数。

通过上述数字化、模型化,构建出动态空间的“三维——八卦”数学模型,找出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各因素的协调发展,把高职教育发展理解为“三维——八卦”雪球滚动前进图。对河南的高职教育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给决策政府部门提供了一定决策的理论依据,对高职院校的内部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事业统计公报[Z].~.

[2]河南省国民经济与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1998—2004.

[3]沈剑光,张建君.构建职业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31).

[4]欧阳河等.湖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31).

发展目标的继续教育 篇3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均衡;美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01-01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不均衡现状做出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不少成就。《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于2005年5月25日。同年11月10日,教育部发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正式提出了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日程表,并且提出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逐步取消农村代课教师;对于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基础教育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资建设的主要措施,如增加经费、培养高素质队伍,改善工资,提高教育程度、稳定队伍,促进教师来源的多样化,解决少数民族语言专家等。其次,要求大学的教育学院开设地方免费师范生,用以支持地方农村的基础教育的发展。第三,有研究认为,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除从提高新教师入门标准、改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同样重要的是确保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第四,也有研究介绍了围绕美国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教师教育改革的内容及历程,如延长修业年限、实行教师专业阶梯制度、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推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

二、美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已有研究的进展与不足。美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是一个系统的研究领域。如美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历史过程、美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以及对影响美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等。从研究性质看,现有的多数研究属于专题研究,立足于国内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需要,着眼于如何借鉴,促进问题的解决,这类研究多采取就事论事的视角。

(二)已有研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作用。关于美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现有研究已经做出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不少成果。这对于本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现有研究奠定了本研究的基础,既提供了基本的文献,也在研究内容和分析框架上做了一定的铺垫;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对此问题还没有解决,才使得本研究具有继续探讨的必要性。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政策选择,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以均衡化发展的视角来研究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梳理美国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历程、促进均衡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以及影响均衡化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启示,并为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提供政策上的建议。

三、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

教育资源配置就是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分配情况,不仅包括社会总资源的分配,也涉及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各级各类学校间分配、各地区教育间的分配等等。概括的说,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就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发展,其中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对教育均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它的的基础和前提。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之所以在今天被提出,并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关注,有其深刻的背景。

四、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我国教育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如:①地区之间差别,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②城乡差别,城市居民与农村中的农民在获得教育设施、教育质量和教育机会上不均衡;③家庭经济现状不同所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均等,诸如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导致孩子不能上学等;④弱势群体在受教育方面所应占有的比例不均衡,还没有得到公平的分配。

群体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但人们在关注教育弱势群体应该占有的份额的同时,更加关注其对教育资源的实际占有情况。1978年之后的20年,我国的教育基础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2001年宣布我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随着高校生源的扩招,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显著提高。但事实上由于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别、性别差异以及身体残疾等原因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我们今天提出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正是为了正视历史,关注现实,谋求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创新,对于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法制的健全,以及人们法律和民主权利意识的增强,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关注公平的社会,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均衡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结合我国的基本教育国情,它主要的途径有: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从而加速发展教育事业。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我们所关注的教育事业才会得到全面发展,才会不断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来以此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调整教育发展政策,开展教育制度创新平台。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政府的责任。这是因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首先是政府行为。①政府应该通过不断加深教育改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②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关教育政策,通过政府干预行为,建立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和资助扶持政策,保障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有足够能力发展基础教育,保证弱势群体的孩子接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应当革新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全方位理念,在社会公平的原则下,更多更好地采取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并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对口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国外、东部地区、社会和民间投资者,参与中西部地区办学的发展行列来。

实行“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我们需要不断丰富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均衡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为实现素质教育发展,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方针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路守香.美国教师教育现状及实践反思[J].江西教育,2004,(22).

[2]洪明.美国教师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3,(7).

[3]杨东平、周金燕.我国教育公平评价指标[J].教育研究,2003,(11)

[4]谌启标.美国教师教育的制度变迁与改革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3,(7).

发展目标的继续教育 篇4

关键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启示

一、建国60年来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 主要特征

1.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已经形成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紧跟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 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充分发挥高校优质办学资源, 突出专业特色, 结合行业特点, 办学模式由改革开放初期单一的函授教育、夜大教育变为当今的综合性办学格局。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形成了完善、高效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 灵活多样的联合办学新模式, 充满活力的独特办学团队和集成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于一体的立体化继续教育体系, 逐步构建了适应社会变革、结合现代技术、独具高校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2.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终身教育培训网络覆盖城乡

新中国成立以来,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稳步发展专科教育, 大力发展本科教育, 逐步开展本科后继续教育, 特别是高层次继续教育。学习形式灵活多样, 发展成为包含成人教育 (脱产、函授、业余、夜大) 、远程教育、自考助学、岗位培训、短期进修、高级研修、资格认证等教育形式, 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同需求。

3.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积极推动地方教育强省建设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按照“规范管理、稳步发展、提高质量、形成特色、树立品牌”的办学思路, 通过多渠道筹资办学, 加大办学设施和教学基地的投入和建设, 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充分发挥各校学科优势, 紧密结合国家特别是地方重点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 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市场紧密相连, 覆盖电子信息、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汽车检测与维修、法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动漫设计与制作等社会市场亟须和热门的新领域, 着力加强专业建设, 积极为地方教育强省建设服务。

4.大力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为国家尤其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强可靠的人才和知识支撑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不断转变教育观念, 深化教学改革, 严抓教学质量, 以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已形成了适应国家特别是地方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60年来, 各级各类在校学生逐年稳步增长, 毕业生遍布各行各业, 国家特别是地方电力、电信、建筑、交通、金融、食品、信息技术等部门的技术骨干大多出自普通高校。

(二) 基本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工作, 是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保证。

2.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继续教育工作者勤于思考、敢于创业、善于创新和乐于奉献, 是搞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各项工作的关键。

3.坚持以人为本, 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规律和需求, 结合最新技术, 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是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4.坚持“在规范中发展, 在发展中规范”的办学原则, 实施品牌战略, 不断调整和深化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指导思想, 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是推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法宝。

二、新时期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 挑战

1.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严重挤压了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

普通高校近年来的连续大规模扩招, 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同时也使继续教育的招生数量与质量遭受严重影响, 普通高校可投入继续教育的基本资源要素也进一步减少。随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独立学院、民办学院等办学形式的兴起, 高等教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有些办学机构自主性大, 机制灵活, 适应性强, 入学低门槛或无门槛化, 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2.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 特别是学历教育, 招生计划结构性矛盾突出, 计划管理模式与市场运行机制发展不协调;教学管理的过程不能突出继续教育的特色和成人学习特点, 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设计等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目前教育对象的教育需求及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来自教育领域内外和国内国际的竞争空前加剧

不同办学单位内部办学政策、专业课程设置、分成比例、教师酬金、学生入学与毕业门槛等之间的差异, 对各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造成了很大冲击, 已经不能凸显普通高校的优势。加入WTO后, 外国高等教育机构纷纷抢占中国教育市场, 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 办学模式以及灵活的管理机制, 对普通高校如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吸引优秀生源, 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4.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在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中要克服狭隘视野, 树立世界眼光, 对普通高校特别是地处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时期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 开阔视野, 寻求新的办学理念与新的教育模式, 才能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才能拓宽自身发展的新空间。

(二) 机遇

1.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发展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七大十分重视终身教育工作, 明确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继续教育融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学校教育与远程教育为一体, 是一种多层次、多类型和多形式, 涵盖教育人口多、贯穿人的终身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要发挥普通高校优势, 不断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发展各种形式的成人继续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 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为发展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要求劳动者不断提高知识与技能水平, 在职继续学习的需求持续增大;随着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 劳动者在产业与职业岗位间的流动增加, 劳动者的转岗、转业以及再就业培训需求也越来越大。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具有整合优质资源、方便学习者等独特优势, 必将在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尤其在为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教育, 缩小教育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大有作为。

3.教育全球化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教育的全球化增强了向国外开放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的力度, 促进了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思想、模式、内容以及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等诸多方面必须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 这对普通高校面向国际社会开放办学, 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培养更多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更具发展潜力和活力, 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更大的机会。

4.各普通高校的机构调整改革为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

经过60年的改革和发展,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办学模式等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 特别是很多普通高校在新一轮的院系、直属单位机构设置和调整改革中, 把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和自学考试、非学历教育培训融合组成新的继续教育学院。这样更加有利于实现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 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今后全面、持续、健康地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 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 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实现科学发展

(一) 强化管理, 应对挑战, 打造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品牌

品牌是无形资产, 也是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支柱。要创新思路, 深入分析外在需求, 认真挖掘内在优势, 打造能充分体现普通高校核心价值的继续教育品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相关操作规程, 不断强化各种服务功能, 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切实保障继续教育品牌的形成。

要集中力量, 突出重点, 依靠学校学科优势, 密切联系社会行业, 打造一批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关, 层次高、专业强、受欢迎的一流精品特色专业;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梯形层级培养体系, 稳步发展专科教育, 大力发展本科教育, 逐步开展本科后继续教育, 特别是高层次继续教育,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高等专业人才。

(二) 盘活资源, 加强合作, 拓展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新空间

进一步融合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现有资源,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开展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的办学形式, 拓展办学空间;加强继续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制定和完善激励措施, 不断增强内部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加速继续教育的新发展。

全面加强和推进与社会的合作、与政府的互动, 与行业协会的互惠沟通, 必须“联合起来, 走共同经营发展之路”, 实现社会、政府、社团、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四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要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 也要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 广泛地联系政府、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 通过人才培养、培训, 不断开拓服务领域和合作空间。

(三) 进一步推进教育创新,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深化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努力推进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推进办学形式、招生渠道、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着力培养继续教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积极探索不同办学形式的整合融通, 把面授与远程教育结合起来, 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 (培训) 结合起来, 推动学分互认制与学位制度改革, 在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 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实施质量工程, 不断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 强化教风、学风建设, 加大教育质量考核和督导力度, 优化课程结构, 创新教学方法, 确保继续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取得良好成效。

结合继续教育学生实际, 深入分析成人学习的特点, 努力探索其管理模式及特殊规律, 构建继续教育师生网络沟通平台, 有针对性地开展继续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努力开创集服务、教育、管理为一体的管理新模式。

(四) 增强市场意识, 走特色经营之路, 增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生命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科学判断和预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与培训市场发展变化的动态和趋势。立足行业和学生实际, 在专业的合理设置上下工夫, 在课程的综合设计上多努力, 形成一批颇具特色、深涵效益、富有潜力的学科专业群体。加强对教学点和合作办学单位的规范管理, 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品牌延伸各项教育教学管理。

(五)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改善师生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进一步完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总体规划, 加快办公环境、教学设施和文化阵地的建设与改造, 把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条件的改善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的硬件建设, 合理整合教学硬件设施, 大力提高设施的有效利用率。要提高教学设施的软件建设, 加速继续教育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提高网络化远程教学与管理水平。要加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为师生提供安全良好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环境。

(六) 加强师资资源建设, 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和集约化管理

牢固树立人才市场观, 建立一支稳定、素质较高、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加大交流与合作, 广开渠道, 以多种形式广纳人才。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训, 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职教师的培训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抓紧抓好。引入竞争机制, 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07-10-15.

[2]陈至立.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 13.

[3]何东昌, 吴启迪, 唐军, 田进, 徐显明, 葛道凯, 王振芳, 马谦.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N].中国教育报.2008-02-02 (2) .

[4]周济.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EB/OL].http://www.gov.cn/gzdt/2008-01/04/content_850544.htm.2007-12-26.

发展目标的继续教育 篇5

一、发 展 现 状**县是一个版图大县和人口大县,也是一个教育大县。全县总人口97.3万人,辖40个乡镇、854个村(居委会),总面积4441平方公里。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摸清了全县教育发展的有关情况:

(一)教育机构情况。全县现有公办学校188所,其中完全高中3所、普通高中3所、初级中学47所、中心小学37所、完全小学98所,教学点93个、学前教育幼儿园(班)383所、职业中专1所。民办学校65所,其中民办职中3所、民办小学1所、民办幼儿园59所、国有民办学校2所。

(二)学生生源情况。全县共有在校学生102024人,其中小学生48151人、初中生38694人、高中生15179人,在园幼儿16167人。预计今年秋季生源较为充足,其中小学生源7500人、初中生源9166人、高中生源13556人。

(三)教育投入情况。近几年来,我县切实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2003年以来,全县县本级共投入教育经费2.29亿元(其中上级追加经费541万元),其中发放教师工资2.11亿元,学校危房改造资金901万元,扶贫助学专项经费 259 万元,政策性津补贴232万元,工会经费68万元。初步统计,三年来全县共兴建校舍74508平方米,改造学校危房 51697平方米。

(四)教师队伍情况。全县现有教师10508人,其中离退休教师2949人、在职教师7559人(其中分流教师1185人)。在职教师中,按教学层次分,高中教师1719人、初中教师2107人、小学教师3733人、分流教师1185人;按学历层次分,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的7人、本科学历的1355人、大专学历的4042人、中专及以下学历的2155人;按职称水平分,具有高级职称的23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388人、初级及以下职称的3936人;按年龄结构分,30岁以下的有1800人、30岁至45岁的3994人、45岁以上的1765人。

(五)教育质量情况。近3年来我县教育质量稳步上升。素质教育成效明显,全县学生德育评价合格率为99.8%,中小学生犯罪率为0,高中生体育合格率为98.3%,初中生体育合格率为98.7%,小学生体育合格率为98.9%。高考成果喜人,3年中,9351人报名参加高考,有7852人被正式录取,录取率为83%,其中本科3000人、专科4677人。校园创建富有成效,目前县一中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学校,县职业中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全县还有市级示范性学校31所、市级名优学校14所,民办学校武陵进修学院连续8年被市教育部门评为优秀单位。目前县一中正在抓紧创建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县九中正在抓紧创建省级示范性学校。

二、存 在 问 题

(一)优势资源不够,影响教学质量。从全县教育资源的总量来看,目前我县的教育资源完全能够满足全县教育发展的需要。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增加,城镇特别是县城优势教育资源已经显得不足。位于县城漳江镇的一中、九中、漳江小学、渔父小学,相对于全县其他学校来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方面有各自的优势。但也正是这些优势,导致学校学生爆满,教师和教学设施又不能及时跟上,既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教育质量。如县一中高中班级平均班额67人,县九中平均班额为73人,漳江小学平均班额为72人。像渔父小学,全校有学生927名,学校校园面积仅为9亩,教学面积仅为1323平方米,办公和教学都集中在一栋四层的教学楼,仅能容纳13个班级,平均每班班额达到71人,最多的达到90多人,远远超过了标准班额45人的标准。学生的学习环境非常拥挤,课余活动场所非常狭窄。

(二)资金投入不足,学校运转艰难。尽管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如2004年全县的教育经费占到了县级财政收入的69.7%,但由于全县教师人数多,教育投入的大头主要是用于教师的工资,教育经费真正用于教育偿还债务、保证工作经费的比例不大。不管是城镇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普遍感到运转艰难。首先是学校建设所形成的债务压力大,导致运转艰难。全县的学校建设负债总额达1.16亿元,绝大部分是教育“两基达标”形成的。尽管这些债务按照上级的要求,已经规定由各级政府负责,但债主还是只找学校,经常出现校长被告、校门被锁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其次是学校经费来源不足,导致运转艰难。随着教育“一费制”收费政策的出台与落实,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逐步规范,学校收入来源日渐减少,不能维持最基本的教学和运转需要。如用于教师除基本工资之外的政策性福利补助、教育教学设备添置、校舍维护维修、办公经费等都要靠学校自筹,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几乎难以为继,有的学校连教室瓦面补漏、购买粉笔墨水的资金都没有。以桃花源镇中心学校为例,2004年收入为36.84万元,由学杂费结存收入10.24万元(每个学生每年的结存可用收入仅为60元)、学生寄宿费收入9.6万元、依规经营食堂收入12万元、商店收入5万元四部分组成。支出为71.47万元,其中用于公用经费19.7万元(差旅费、水电费、维修费、招待费等)、教师待遇47.1万元、借款利息4.64万元。收支两抵该校2004年净亏损32.73万元。

(三)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老化。全县教师队伍看起来庞大,但由于80年代民办教师“一刀切”转正,加之近几年来由于教师队伍庞大不得不严控编制等原因,近年来优质师资力量补充不够,导致全县教师队伍的整体

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全县在岗的6374名教师中,30岁以下和30岁以上教师的比例为4:10,特别是45岁以上的教师占到了全县教师总数的24%,教师队伍严重老化。其次是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中以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师偏多,而英语、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奇缺,特别是英语、美术等学科大多数教师还是转岗,专业教师少。再次是年级结构不合理。全县在职教师中,1—6年级老师2680人,占到老师在岗教师总数的42%;7—9年级老师2481人,与省里核定的编制数相比还缺132人;高中老师1186人,还缺165人,缺编比例达14%。第四是学历与职称结构不合理。全县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文凭低、职称低,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29%,初级职称以下的占52%。尽管教育部门每年都要组织各种各样的培训,但大多数教师反映培训没有多少实际效果,有的流于形式、有的时间太短、有的根本没有针对性,这种培训既不能增加多少文化知识,又不能掌握多少实践操作技能。由于这四个方面的结构不合理,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迫使学生不得不在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下学习,承受繁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教育环境不优,阻碍教学发展。一是职能部门环境不优。虽然我市早已出台“教育工作二十条”和“五项保护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部门单位执行得很不够,少数部门甚至公开讲自己是线管单位,市里的政策对他们无效。从学校反映的情况来看,常年有10多个部门在学校以各种名义检查、收费、罚款。由于不少部门是线管单位,县里无法协调,有些部门对学校来说利害关系极大,导致学校有苦难言。近3年来,有一个职能部门就从我县县属学校罚款近80万元。**三中平均每年要被部分职能部门收费、罚款15万元,**四中今年3月份还被某个部门罚款10万元。二是学校周边环境不优。网吧、录相厅、桌球室、非法摊担专做学生生意,有的甚至与管理部门串通一气搞“猫捉老鼠”的游戏,尽管学校努力加强管理,但防不胜防。针对学生的抢夺、勒索甚至绑架也时有发生,尽管县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公安、交警、文化、城管、卫生、工商等职能部门开展几次专项检查与整治活动,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周边的少数群众经常扰乱学校秩序,借机敲诈勒索,严重阻碍了学校发展。如民办的莲花小学,去年下半年正式办学以来,先后多次发生了周边群众封堵烟囱、往食堂砸石头事件。特别是该校为了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计划新征周边用地,但个别单位和个人索拿卡要,校方只能望地兴叹。三是教育安全隐患较大。教育线长面广,安全问题防不胜防。虽然上级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由于不是法律,具体操作性不强。只要学生在校出了安全事故,不管什么原因,学校几乎都要负全部责任,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导致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敢组织大型活动。四是素质教育落实得不够。虽然国家早已推行素质教育,要综合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但家长、学校、社会以及上级教育部门,实际上在评价教育水平和评价学生上,依然注重文化成绩、依然看重升学率,高考制度还是“一考定终生”。由于从上到下素质教育没有真正落实,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导致竞相办重点班、节假日补课、义务教育变相给学生排名等问题屡禁难止。如**一中的教师平均每周要上28节课以上,双休日、节假日根本不能正常休息。县城初中、高中的学生每周仅有半天时间休息。由于学生承受的压力大,导致少数学生心里失衡,早恋、酗酒、赌博等现象屡见不鲜,如**九中就曾发生过学生杀死教师的恶性事件。

(五)教育政策不公,影响协调发展。一是收费政策不公。现行的收费政策是扶强不扶弱,重点学校标准高于一般学校,义务教育仍是“收费”教育,导致出现“学校越弱越穷” 的现象,导致农村家长教育负担沉重。特别是目前城乡界限实际上已经打破,生源不再有地域限制,但同一层次的学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收费政策不同。如**的九中与二中、三中、四中等同属县属学校,又都是市级示范高中,但省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不一致,九中是每生每期800元,而其他高中只能是550元。二是国家财政扶持政策不公。国家把教育投入的重点放在高等教育,对其软硬件的资金投入的力度大;对薄弱的基础教育以县、乡投入为主,国家基本不投入,导致了教育发展失衡。三是招生政策不公。国家没有制定打击哄抢生源、买卖生源、欺骗招生的法规。导致优质生源全部被重点学校招走,其他学校竞相无序招生、互抢生源、互设壁垒,花费巨额招生成本。如**四中在当前招生秩序不好的大环境下,为了学校生存,每年用于招生的成本高达20万元。

(六)社会氛围不浓,民办教育滞后。一是民办教育份额低。全县现有民办教育机构65个,其中幼儿园59所,在园幼儿5425人;职业院校3所,在校学生1044人;小学一所,在校学生386人;国有民办学校2所(县高考实习学校、文昌实验中学)。全县民办教育在校学生共5192人(不含幼儿园),仅占全县各类在校学生总量的4.76%。二是思想观念落后。在贯彻落实国家对发展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上,步伐不快,瞻前顾后。职能部门没有为民办教育提供优质服务,存在民办学校申办难的现象,损害了民办教育的办学积极性。三是管理机制不活。公办与民办没有做到一视同仁。在民办教师队伍的管理上,对民办教师的编制问题、职称评定问题、培训进修问题、表彰奖励问题等没有和公办学校同等对待,导致公办学校不愿改制,公办教师不愿流向民办学校,影响了民办教育的发展。

三、对 策 建 议

(一)社会整体联动,全面优化教育环境。一是优化舆论环境。要端正对教育的认识,努力营造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关心、支持、重视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特别是要加大对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优化周边环境。

市县教育、公安、文化、工商、交通等部门要整体联动,构建整顿周边秩序、净化校园环境的长效机制,为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别要对校园周边的,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黑网吧、录相厅、游戏室等坚决予以取缔,对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校园周边骚扰滋事行为坚决予以打击。三是优化部门环境。要严格按照“教育二十条”的规定,认真优化教育环境。优化部门要出台“教育挂牌保护”的相关政策,市县职能部门进学校进行检查、处罚、收费,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一律经县教育领导小组批准,坚决杜绝职能部门都向教育乱伸手、乱收费、滥罚款的现象。

(二)加大财政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一要加大对正常经费的投入。要改变县以下(含县级)作为教育投资主体的现状,教育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投入的重心要上移。要加大国家、省、市对基础教育的公共投资和财政供给力度,以此来保证基础教育的正常运转,保障开展基础教育的必要经费和发展需求。二要加大对危房改造的投入。上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危改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转移支付中教育投入的比例,减少或不再要求县、乡配套危改资金,确保县以下基层财政在危改工程中不负债。同时,对已经形成的危改债务,要出台相应的扶助政策进行清偿。三要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重点是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设施的投入,确保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减少城乡学生在接受教育条件上的差别,最终实现教育均等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

(三)公平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协调发展。一是扶持政策要公平。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要求,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对同一类别的学校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可重强偏弱。同时上级政府对教育的扶持政策应向基础教育重点倾斜;对教师职称评定要进行改革,中职系列学校的教师职称评定不应按中专系列参评;要制定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准入政策、优惠措施、奖励政策、保护政策、教师流动政策等,加大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对民办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培训也应一视同仁,同等纳入相应的计划。二是收费政策要公平。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争取省物价部门的支持,改革高中收费制度,做到同地域、同类型学校同标准收费。同时,在不违背国家教育收费政策和充分考虑到学生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要按不同类别、不同地区搞好教育成本核算,区别对待,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在国家没有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要适当提高学杂费的收取标准,增加学校的可用财力,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三是招生政策要公平。除市、县的省级以上重点学校可以优先录取外,其他学校原则上要实行划片招生,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上级对跨地域招生应出台较为严格的政策和法规,规范招生秩序,公平招生政策,严厉查处哄抢生源、买卖生源的问题。

(四)转变育人观念,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一要改革教学理念。要从上级教育部门入手,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智力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教学的方法要以启发学生探索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由苦学变为乐学、由学会变为会学。要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下决心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坚决杜绝各类学校利用休息日办班补课的行为。二要改革评价机制。教育教学部门、家庭和全社会都要切实转变教育人才观念,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全面发展;评定学生成绩不能只以分数论“英雄”,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学校的教学成果;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坚决杜绝办重点班和义务教育按成绩排名,非义务教育也要逐步取消排名及公布考试成绩。上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能只注重升学水平、升重点学校的水平,而要综合评价、全面评价。三要改革考试制度。国家要从改革高考制度入手,逐步实行高考社会化报名,学校录取学生不能只凭高考考卷的成绩,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标准综合评价学生、择优录取学生,逐步改变“一考定终生”的教育现状。

(五)加强教师培训,增强教育教学技能。一是建立培训体系。省市教育部门要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减轻教师经济负担,提高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改革培训方式,加大中长期培训的力度,使教师真正能够增长知识。二是突出培训重点。要有针对性地搞好校长管理培训,教师岗位的新学科、普通话、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等培训。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加大对教师现代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培训力度,做到重点突出、操作性强。三是提高培训水平。要抓好教师培训机构的管理,精心组织培训,杜绝以会代训、形式培训,确保培训实效,真正提高广大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

关于继续教育发展的若干探讨 篇6

关键词:继续教育;发展历程;问题;探讨;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又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着重点是开发人才的潜在能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创始阶段。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需要追溯到20世纪初,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为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创始阶段。在当时,个人和团体对继续教育的研究水平还很低,处于刚刚起步水平,主要是在学习目的、学习能力、成人教育学等方面获得了初步成果,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特点为:方法简单,逻辑不够严密,研究问题较分散,还不系统、不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如美国、英国、前苏联、南斯拉夫等国家。

(二)发展阶段。继续教育产生、发展时期应该是在 20世纪 70 年代末期至 80 年代中期。尤其到了1986 年,在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关于“七五”规划的报告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对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制度”,从而第一次把继续教育突出列入政府的工作的范围。这以后,继续教育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继续教育扩大到所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1987年12月,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中国科协共同颁发《关于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提出:“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已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职务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重点是中青年骨干。”至此,继续教育的内涵已突破了纯粹的工程科技人员的圈子,包括了所有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内涵的扩大,促进了我国各个领域齐头并进发展的良好态势的形成。

(三)发展转型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到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无疑,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在人力资源持续开发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从而促使我国继续教育站到了新的发展转型期。

二、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一)思想观念的成熟,让成人学历教育向继续教育加快迈进。“拿个文凭”这是我国传统教育只重视学历教育束缚了人们思想的本能意识,正因为如此使学位教育变成一种“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们纷纷“读死书,死读书”,缺乏创造力。可是,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出现了“拿了文凭”却眼高手低的情况,这种教育显然不能满足我国发展的需要。而继续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创造素质,这样正好弥补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能够培养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

(二)国家政策成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大踏步前进的“助推剂”。继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从 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法规算起,我国教育部门已陆续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围绕着这些法律许多地方制定了关于继续教育的地方法规,从而基本上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局面,由此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让继续教育有一把“尚方宝剑”。

三、继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尽管继续教育的发展可谓是一帆风顺,可是的的确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成为了它前进中的“绊脚石”。目前一些高校往往认为学历教育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把高校继续教育看成是学校的副业,认为继续教育是“副产品”,将其作为计划外创收的一种途径,而不屑承担继续教育的课程,即使是开展继续教育的,也不系统、不规范,出现了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一盘散沙”的状况。管理上还很欠缺,师资队伍不适应。目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上没有统一的模式,也谈不上管理的科学性,总体上尚未解决好学校如何加强对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及协调,尚未处理好社会与学校、学院或具体实施部门之间的关系。投入严重不足,设施不匹配。目前,许多高校没有把继续教育经费纳入到学校的统筹计划之中,没有专项资金,对继续教育投入很少,以致培训对象的吃、住、学都是临时安排,处于“游击”状态。

四、解决对策

(一)提高认识,创新观念。要通过继续教育为新世纪的发展准备人才,就应把继续教育放到战略性地位,并使其发挥作用,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科学的理论、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思维、求实的态度去观察、思考、研究、认识和指导继续教育实践活动,找到解决为题的新途径,创造出新成果,开拓出新局面。在当代科学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升其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树立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增强压力感、使命感。

(二)优化课程设置,拓宽知识结构。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放弃低层次的技能和基础知识培训,围绕能力提升或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提倡多学科的跨学科课程以及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课程,实现文理渗透、理工综合,基础与应有相结合,使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感到只要参加学习,就一定有收获,“用中受益”。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科技贡献率。

(三)严格管理,有效监督。创新继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建立起既适应市场规律,又符合教育规律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培训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继续教育要发展,就必须进行规范创新。规范使继续教育进一步完善,创新使继续教育更具有生命力。规范和创新是继续教育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参考文献:

[1]袁涌波.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J].当代社科视野,2011,(2)

[2]王振洪.嵌入区域经济发展打造高职院校办学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10,(9)

发展目标的继续教育 篇7

现代意义上的继续教育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英、美两国。人们对继续教育概念的理解是多样化的。如果从全面的视角出发,继续教育的目的是具有双重性的。对个人而言,比较浅层的,可以说其目的是“使专业技术人员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造能力”,而比较深层的,可以说,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成人群体中的先进部分,能够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层面上持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对于社会而言,其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主动地适应和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运作的优化完善乃至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发达国家继续教育概况

(一)英国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英文缩写为FE,英国各地共有六百多所学院提供继续教育课程。英国学生在十六岁时均应参加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以决定他们继续何种学习,或者留在原校继续学习,或者进入学院学习,或者脱离全日制教育,接受在职训练。大约百分之四十的中学毕业生进入公立继续教育学院或者私立继续教育学院学习。然而,继续教育学院并非仅仅招收中学毕业生。这些学院面向其所在的整个社区提供教育以及培训服务。英国政府负责提供大部分的继续教育课程。一些私立学校也提供十六岁之后的教育课程,大多数为涵盖各种专业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考试,或者是个别为衔接高等教育而设的预备课程。

私立学院并无强制性的认可学历计划,但是学院可以向英国私立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认可学历评审局提出学历认可申请,或者向私立继续教育联合会申请入会。一个学院若获得了英国私立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认可学历评审局的认证,那么该学院在教育质量、教学设备、校舍以及管理等方面均已达到了标准。

(二)美国的继续教育

1. 加强继续教育立法,提供法律保障。

美国通过立法对继续教育干预,实行保护与监督,保证其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继续教育法规已成为美国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0余部法案均对美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继续教育法案立法工作的推动与重视,实为各国之冠。

2. 多渠道筹集经费,确保继续教育顺利运行。

美国政府除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拨款外,还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继续教育经费所承担的比例,规定了企业、产业部门及雇主对职工教育经费所应承担的义务,并积极倡导、鼓励民间团体、个人投资教育。

3. 社会各方积极举办继续教育,形成多样化办学格局。

美国高等教育界认为,大学开展继续教育是美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是学校的额外任务。美国的大学都面向社会,努力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

4. 教育方式灵活多样,适合学员不同需求。

美国的继续教育灵活多样,成人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现实情况,参加随时随地任何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

5. 教育对象广泛。

美国的继续教育吸引了1/3多的成年人口参加学习。并且,任何人只要想学习或有条件和可能学习,都可以找到适合自身现有水平、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学习场所和继续学习计划。

6. 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着重于应用。

美国继续教育不论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是从社会实际和学员需要出发来考虑和安排的,使受教育者提高其职业技能。“学员消费者第一”“学员市场至上”被越来越多继续教育机构当成求生存发展的口号和策略。

(三)德国的继续教育

1. 职业继续教育。

职业继续教育是以职业培训为前提的,通过改行教育可以弥补职业培训的不足之处。职业继续教育不仅可以阻止就业率的下降,而且能够使个人尽量获得晋升和扩大普通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职业继续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是适应再次参加工作和更换工作的需要,缩短失业时间,获得重新就业的机会。企业是德国职业继续教育的主力军,它是最大的职业继续经验供给者。

2. 普通继续教育。

普通继续教育能帮助个人实现尽可能全面发展个性的愿望。因此,这种继续教育多融合在职业教育之中。普通继续教育传授文化和理性知识,并在一个主要由理智和技术决定的、对许多人来说变得陌生的生活世界提供辅助性帮助和应变能力。

3. 政治继续教育。

政治继续教育,是德国公民学习的基础知识并使人们能胜任判断决策。政治继续教育传授民主决策过程的洞察能力,并培训有决心、有活力和经严格权衡后组成的公共团体。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培养和掌握一种自制能力,即能够容忍一种与基本意见不一致的意见。在德国各政党中,主要是各政党的基金会承担政治继续教育的办学任务。德国工会联盟工人继续教育的重点是非职业性继续教育,尤其注重对企业工人实施工会教育和政治教育。

三、我国继续教育的状况

我国作为古典终身教育思想丰富及教育历史悠久的国家,现代继续教育的开展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要晚。我国的继续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主要针对在职科技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工作。1985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标志着我国正规继续教育的起步,继续教育对象也从纯粹的科技工作者扩展到管理工作者。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成为我国教育政策文件中第一个使用终身教育概念的文件。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就建立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努力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必要条件等做了明确的规定,确立了终身教育的法律地位。1999年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终身教育的概念做了全面深入的阐述。目前,终身教育的理念已逐步贯穿于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并促进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新的继续教育体系构建,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

四、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趋势

(一)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

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向会议提出了“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终身教育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影响深远,已经成为各发达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各国都把终身教育作为保持竞争优势的手段,从综合国力的提高、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智力竞争等角度和高度进行规划、实施。

(二)专业化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有了专业化的理论研究。目前从事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逐年增多,继续教育有了一批专业化的工作团队。相关理论刊物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继续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层次也不断提高。许多继续教育机构都成立专门的市场开发部,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发党政系统、政府机关、企业、高校等多方面市场。

(三)职业化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技术和经济发展迅速,对于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现在工作岗位的获得和升迁与职业培训的关系越来越大,继续教育与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联系越来越密切。继续教育通过系统性、专业性、开放性和终身性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专业化程度较低的职业成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职业,

(四)国际化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一个突出优点是企业与高校合作,采取委托、联合、进修、聘请讲授等多种途径,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继续教育效益比较高。我国开展继续教育主要依托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在当前形势下,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提高阶段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补充,有可能率先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五)信息化发展趋势

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已经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生活形态。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国际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居全球第二位。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我国现已开展的继续教育已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录音、录像、摄像、电视、电影、卫星传播、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进的电教手段,使学习过程更加趣味化和人性化,从而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摘要:我国作为古典终身教育思想丰富及教育历史悠久的国家,现代继续教育的开展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要晚。了解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历程,分析国外继续教育及其理论研究发展,借鉴和学习国外继续教育的管理及其理论研究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奉越.美国继续教育的特色[J].继续教育研究.2007,8.

[2]冯长根.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讲话.2007,8.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 篇8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正处在继续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并要通过发展战略取向的优化与调整,带动自身发展思路的转型,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与发展空间。本文主要探讨与分析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内涵、战略取向、困境以及转型策略等内容。

一、转型、继续教育、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内涵

转型指的是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决定转型的内容和方向的是转型主体对于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转型主体的不同状态。

继续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受教育者进行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学习心得知识、学习新的技术以及增强自身的能力,保证能够更好地完成日常的工作; 第二,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其他教育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第三,受继续教育的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学历。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主要指的是从办学理念到办学策略、从办学体制到办学机制、从发展战略到发展思路、从办学模式到办学内容等方面多个角度以及多个方面的转变,以保证我国教育能够继续向前发展,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二、新形势下的继续教育转型要求

我国每年都有一些大学生不能够按时毕业,教育的结果不能与社会经济结构相匹配。从社会的角度来讲,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得不到满足,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从高校的角度讲,高校不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就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不能够匹配,学生缺乏新技术、新理论、新技能、新知识,不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针对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开设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提高受教育者技能以及专业水平,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三、高校继续教育转型面临的困难

( 一) 市场经济与办学体制不匹配

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时期,这也就要求继续教育教学要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办学制度。要将继续教育办学与地方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且还要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当前的高校继续教育教学中,教学管理、课程结构、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缺乏动态性与适应性,也没有建立起适合我们国家发展以及当前经济发展的办学制度。

( 二) 多元化需求与办学模式不匹配

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与新形势,这就要求高校继续教育朝着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当前我们国家的就业压力比较大,而且在很多地区的人们都要面临很快的生活节奏,这都要求高校继续教育要具有灵活的多元化办学模式,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都是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形成的,没有考虑到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对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 三) 个性化需要与办学理念不匹配

高校继续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都存在办学特色不突出的现象。高校继续教育办学都普遍存在“结构趋同现象”,很多高校的继续教育在课程、学习以及培养计划上几乎都是相同的,没有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开设不同的课程,甚至有的高校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短期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与自身的办学理念。因此,必须全方位地对高校继续教育进行转型进而变革。

四、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战略选择

( 一) 体制转型

继续教育市场化属性要求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体制要转向市场主导。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对受教育者的选择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也就使得受教育者大多数都选择优质的并且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当前社会上对于继续教育质量好坏的评价主要决定于该教育是否达到社会的需求,所以,当前我们国家的继续教育应当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办学机制。

( 二) 模式转型

高校继续教育在进行承认高等学习教育的时候,应该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尤其要进行高层次岗位培训和大学后继续教育,将学历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开设其他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在专业设置方面,高校应该开设符合当前社会需求以及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建立具有成人教育特点的专业。

( 三) 资源配置转型

资源配置的转型在继续教育转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继续教育转型最基础的部分。其中师资的转型在各种教育资源转型中占有最关键的地位,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师资队伍必须随着学校继续教育办学功能的转变进行调整,主要表现在对师资种类与师资总量的提高上。

( 四) 视野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条件下,高校继续教育也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趋势,这也就要求高校继续教育要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与国外的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办学模式,学习国外高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理念,并且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以及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与办学理念,为我国高校教育转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进而提高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水平。

五、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发展路径

( 一) 展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就是就业矛盾,这就需要高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与智力支持。高校的管理层要对当地的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进行调研,摸清市场所需的人才种类,并且要积极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解决社会、地方和行业发展中的人才供需问题。第一,要培养行业急需领域的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需求。第二,要培养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与新兴产业领域的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增长对于人才的需求。第三,要培养前沿技术领域与关键技术领域的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需求。

( 二) 引入企业管理经营策略模式

发展继续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市场化,同时,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化。基于市场运行机制,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对教育资源进行配备,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能够发挥效益的项目和专业上,将企业化管理模式引入到高校管理中,在办学机构内部建立竞争机制,充分调动高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与研究工作当中。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与学校优势,并且要与社会相关的机构加强合作,扩展培训项目,注重成果管理、服务品质、品牌铸造、对外关系以及校友关系,要主动进行广泛的宣传,以增加知名度以及社会对于办学机构的认可。

( 三) 实现多元化办学形式,并建立投资渠道

教育规划纲要应该把继续教育列为终身教育体系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要不断加快继续教育的发展速度并重视发展质量,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不同方面的教育的需要,才能够保证当前我们国家社会与经济的顺利发展。继续教育既能够使受教育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也能够使受教育者得到社会的认可,还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与工作能力,增加受教育者的经济收入。这也就使得它与普通教育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高校只有采取“以教养教”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供给。所以,高校必须建立开放灵活的继续教育体系,要开放共享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对当前的继续教育的投资方式进行改革,对继续教育体制机制进行创新,建立能够吸引投资的机制与环境,实施继续教育多元化投资渠道,对高校继续教育传统的投资方式进行转变,在高校教育市场中可以存在不同所有制性质的资金,并且它们之间可以存在利益差异。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建立多种多样的适合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办学与合作方式,增强学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让各种各样的教学与合作方式能够相互竞争,实现学校的共同发展,以此来扩大继续教育的办学规模,增加继续教育的社会供给,实现推进学习化社会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办学目的。

( 四) 加强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网络教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将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继续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高校应该要充分把握信息化时代的学习特点,建立适应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建设教育技术支持信息化学习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及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二是对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改进,加强不同种类的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与衔接,构建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互通的学分制度,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 五) 缩小学历教育规模,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相结合

继续教育在当前高速发展的知识社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也是人们对于终身学习意识增强的一种体现。开展继续教育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高校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通过近年来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逐渐进入大众化阶段。从2013 年所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达到3000 多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30%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虽然在人数上已经达到一定的层次,但是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依然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我国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通常都会以学历补偿的形式为主。在过去的两年时间内,虽然成人教育学历的招生数量有一定的增加,但是继续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中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我国要达到更高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则需要加大继续教育的发展力度。这也会导致在一定程度上高校继续教育学历补偿功能有所下降。随着成人学历教育功能的降低,一些非学历教育性质的继续教育势必会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这种类型的教育形式是一种以提高技能为主、以学历为辅的高等继续教育模式。而且随着人们终身学习意识的增加,加入到这种类型进行继续教育的人数会越来越多。这也就充分地说明,继续教育在保持稳定的发展势态下,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将会成为继续教育的一个新的阵营。

( 六) 规模与质量同步,有利于发展更高品质的教育服务

在发展高校继续教育过程中,需要坚持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的原则。避免出现追求规模而降低办学质量。我们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来加大发展的规模,而且要制定出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的评价体制,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方面的评价模式,要实行全方位的评价形式。通过转型与发展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以及国家经济做出贡献,同时也要不断地推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服务产品,以达到高品质、大规模的教育目标。此外,高校继续教育还需要与企业、学校、机构、市场等多个方面形成一体,把自身已经具备的各种资源充分地利用。认真地对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发展方向、资源整合、技术力量进行分析,在这些具有较强优势的资源支持下,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向着更广的领域与空间规划出更高品质的教育服务项目。

六、结语

高校继续教育具有非常好的发展潜力与发展前景。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新时期,这也就意味着继续教育的发展也具有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新时期的新挑战、新任务与新机遇。所以,新时期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具有更强的忧患意识与更远的战略思考,要考虑到当前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到国家各个行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地安排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培养模式等,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合当前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各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秀丽.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定位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8):42-44.

[2]乐传永.社会转型与高校继续教育冲突[J].教育研究,2012(11):108-110.

[3]郝玉荣.基于学区视域探讨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5(8):75-77.

发展目标的继续教育 篇9

一、美国继续教育的主要特点

继续教育在美国, 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 也有着长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基础。正规学校之后的在教育培训, 都涵盖在继续教育的范畴之内, 而继续教育的对象也非常庞大和复杂, 包括国家工作人员, 企业员工, 新移民, 失业者, 残疾人等等。实施继续教育的机构也非常多样化, 包括政府部门、高校、社会团体、企业、私营机构等等。美国的继续教育呈现出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影响力大, 继续教育的理念、运行系统、保障机制以及具体实施执行, 都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1、政府对继续教育提供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

美国从立国之初, 就十分重视教育, 立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 也是国家干预、管理和控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通过立法对继续教育干预, 实行保护与监督, 保证其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继续教育法规已成为美国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积极推动继续教育发展, 美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1862年通过《莫里尔法案》, 兴办“赠地学院”;又通过了《斯密斯-列威尔法案》 (1914年) 、《史密斯-休斯法案》 (1 9 1 7年) 等法案;《乔治-巴登法案》 (1946年) 规定, 对渴望就业者和有必要提高工作能力者进行培训和再培训;《国防教育法》 (1958年) 要求各地区设立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 有计划地对青年和成年人开设职业训练;《地区再发展法案》 (1961年) 旨在通过职业培训以促进失业者集中地区的发展;《人力开发与培训法案》 (1962年) 规定加强失业者和半失业者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法案》 (1963年) 规定需要提高现有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成人劳动者和需要特别职业训练的失业者、半失业者均应接受职业教育;《经济机会法案》 (1964年) 规定要对那些在劳动市场中处于不利地的阶层提供一定的事业训练;《高等教育法案》 (1965年) 提出加强对继续教育活动的援助;《成人教育法案》 (1966年) 就成人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经费等问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 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还颁布了《全面就业与培训法案》 (1973年) 、《青年就业与示范教育计划法案》 (1977年) 、《职业训练合作法案》 (1982年) 、《职业培训计划》 (1992年) 等。上述10余部法案均对美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继续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注重继续教育的实效。

美国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就业不景气, 失业率居高不下。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促进职业发展和流动, 重振经济发展, 是美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美国继续教育有注重实效的传统, 困难当前, 更是以促进就业和职业发展作为重要导向, 从提高民众的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入手, 重视培训内容的实用性, 在促进就业方面取得了扎实的成效。

3、细分继续教育对象, 涵盖面广阔。

美国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数量众多、性质不一, 各个机构都有自己特定的教育培训对象, 形成了对培训对象的细分, 并且互相衔接配合, 构建了覆盖面广泛的继续教育网络机构。

4、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形成多样化的办学格局。

继续教育的对象是一切具有学习愿望的人们, 涉及到社会各阶层的每个成员。如此庞大的教育任务, 仅靠国家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协作是必不可少的。美国继续教育办学机构有多种类型, 其中高等院校办继续教育最典型。高等院校是人才荟萃的地方, 师资力量强、教学设备先进、学科齐全, 利于开展继续教育。因此, 美国十分重视发挥高等院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在美国, 高校兴办继续教育已有100余年, 其在美国继续教育系统中所占比例为24%。仅工科高等院校就有200余所为企业提供继续教育。即使是美国的研究性大学, 也重视继续教育, 将其提到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5、教育对象广泛, 培训重点突出美国接受继续教育者中, 既有高级工程师, 又有一般工程技术人员;

既有乡村的农场主, 也有白领阶层的专业管理人员;既有工商职员, 也有广大消费者;既有政府官员和经理, 也有一般的公务员、工人、少数民族群体等。美国的继续教育吸引了1/3多的成年人口参加学习, 上至总统、议员、公司董事, 下至移民和工薪阶层都坚持学习。并且, 任何人只要想学习或有条件和可能学习, 都可以找到适合自身现有水平、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学习场所和继续学习计划。也就是说, 在美国参加继续教育是不分性别、年龄、种族、受教育程度、居住区域、阶层、职业的, 这便充分体现了继续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根据美国全国教育统计中心1995年的一份报告美国40%的成年人, 大约有7600万注册就读各种形式的成人学习班。在1991年, 该比例为32%。美国的继续教育在突出对象的广泛性的同时, 也显示出了重点性。在美国, 经理人员和技术专家的教育培训率大大高于一般白领和蓝领的参与率。经理人员的与工作相关培训参与率为42%, 是平均水平的两倍;工程师、科学家的与工作相关培训参与率更高为47%。美国企业界对劳动力的培训, 重点是放在白领阶层, 尤其是经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例如根据美国制造业研究所1991年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 美国企业的企业内正式培训是向管理人员倾向的, 占调查对象总数12.8%的管理人员参加企业提供正式培训的人次数占到总培训人次数的19%, 相比较之下, 分别占调查对象总人数14.9%的服务人员、农林渔工人和10.5%的机器操作工、装配工参加企业提供正式培训的人次数却都只占到总培训人次数的5%。

6、形成市场淘汰机制, 保证继续教育质量。

美国的继续教育机构种类繁多, 除政府和大学提供继续教育外, 大量的民间非盈利社团、私营机构都可以从事继续教育。但是美国并没有官方组织对继续教育机构的质量和效果进行直接的评估和监管, 然而这并不是表明这些机构就没有监管了。监督培训质量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自律监管比如加州州立大学萨克拉门托市分校就成立了专门的质量监督部门, 审查全校包括继续教育项目在内的各个项目和课程;二是参加认证评估。美国有许多民间非盈利认证组织, 专门提供认证标准和程序, 对培训机构是够具备办学条件、达到办学标准作出评估和认证。三是市场监管, 即以市场为导向, 由用人单位的选择来决定培训的项目和课程。

二、启示与借鉴

美国继续教育的管理措施、运行体系以及实际效果, 与美国的社会传统、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具有其特殊条件下的特殊性, 但是这之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 为我们发展继续教育提供了很多启示。

1、继续教育工作需要更多政策支持。

与美国相比, 我国的继续教育立法工作显得较为薄弱。目前, 虽有几个省市、自治区有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立法, 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法律。由于缺乏继续教育基本法, 影响了地方性继续教育法规的法律效力, 致使许多关于继续教育的规定流于形式, 也使继续教育行政工作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为了完善继续教育体制, 加强继续教育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严肃性, 我们应当积极推进继续教育立法, 变人治为法治, 以法治教, 以法保教规范继续教育的行为;保证对继续教育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使办学规模、经费、编制等适应继续教育发展的需求;建立继续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国家立法的基础上,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的法规, 创造条件保证继续教育更快地发展。

2、继续教育工作需要更多重视以及多方关注和筹资。

政府对继续教育的投资的力度要加大,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这种状况很难扩大教育规模和保证教学质量。不只是美国政府对于继续教育的投入较大, 很多发达国家例如法国法律规定对继续教育的投人要占全国工资总额的1.2%。鉴于我国目前财力有限, 继续教育的投资一定要多元化, 政府、单位、个人合理负担。同时, 政府应该制定具体措施鼓励多方投资。企业对职工继续教育的投人国家要有明文规定, 督促检查其实施情况, 现在我国很多企业只顾让职工拼命干活, 而不多考虑他们的继续教育。德国政府就明确规定:继续教育的经费支出应该占企业销售总额的1%~2%。政府要高度重视和支持。继续教育的兴衰是与政府的重视程度分不开的。国际上许多国家的政府重视继续教育, 如规定企业利润或资产2%~5%必须用于企业的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国家来制定法律、法规来确立继续教育的地位, 并规定用经费来扶持继续教育的发展, 就为拓宽继续教育渠道奠定了宏观的物质基础。

3、广开学路, 多渠道办学。

美国的继续教育大学、企业、社会团体、私人四个系统一起办, 广开学路, 不仅意味着多系统办学, 而且课程的种类、深度、组织形式也多种多样, 适合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继续教育施教机构单一, 主要是各种各类的高等院校, 且多为有偿服务, 高额的学费限制了一部分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学习内容比较单一, 多为学术性的, 实用性不够;服务对象也不够广泛, 对特殊群体, 如残障群体、学习困难群体和老年群体的教育需求重视不够。因此, 我们必须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充分发挥、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 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服务。既要注重正规教育, 也要注重非正规、非正式教育;既要注重学历教育, 也要注重非学历教育;既要注重学术性教育, 也要注重实用性教育;既要注重知识、技能教育, 也要注重闲暇教育。总之, 各种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都应参与继续教育, 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提供有特色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吴雪萍.美国终身学习的发展动力及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4) [1]吴雪萍.美国终身学习的发展动力及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4)

[2]常志伟, 刘亮亮.美国成人高教培养目标定位考略.中国成人教育, 2006 (7) [2]常志伟, 刘亮亮.美国成人高教培养目标定位考略.中国成人教育, 2006 (7)

[3]刘奉越.发达国家继续工程教育经验及借鉴意义[J].继续教育研究2005 (6) [3]刘奉越.发达国家继续工程教育经验及借鉴意义[J].继续教育研究2005 (6)

发展目标的继续教育 篇10

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基本现状是:大型企业稳步发展, 中型企业正在发展, 小型企业任重道远。

(一) 广东企业继续教育的主要成绩

1. 广东大型企业继续教育稳步发展

(1) 广东大型企业继续教育注重与高校合作。如玖龙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维达纸业集团、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签订合作培训的协议, 采用送教进企业的培训方式, 深受企业及其员工的欢迎, 取得明显培训效果。这些企业与其他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根据企业的需要对企业各类员工进行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培训, 推动了广东企业继续教育的发展, 这条路越走越宽。

(2) 广东大型企业继续教育机构与制度健全。据了解广东大型的企业都设人力资源部或培训部等机构, 负责组织实施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 且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3) 广东大型企业继续教育政策与措施落实。广州双桥股份有限公司、维达纸业集团、玖龙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制定相关政策, 采取有效措施, 激励和支持员工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2. 广东中型企业继续教育正在发展

(1) 广东中型企业继续教育正得到企业领导的重视, 激励措施落实。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 企业领导层对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十分重视, 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产品的竞争, 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技术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 培训与开发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2) 广东中型企业继续教育正瞄准高校阵地, 合作前景广阔。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 广东中型企业正瞄准高校阵地, 加紧与高校建立实习基地, 采取形式多样互聘指导教师, 定期与不定期对培训工作进行总结交流, 由企业提出员工培训要求, 学院根据企业培训要求, 会同相关院系制定有针对性教学计划, 经过友好磋商后, 签订合作培训的协议。

(3) 广东中型企业继续教育均设置组织机构, 制度逐步健全。被调查的中型企业均设置了人力资源部, 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公司员工继续教育工作, 具体组织落实公司员工开发与培训计划, 并建立和健全相应管理制度。

3. 广东企业员工对继续教育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 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则;企业对员工的任用, 也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则。

(二) 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 广东企业政策上重学历继续教育轻非学历继续教育。

根据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 虽然广东企业对员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都十分重视, 但在政策上仍是重学历继续教育轻非学历继续教育。员工获取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比员工获取技能证书奖励金额要多;在任用时也考虑毕业证书多, 而考虑技能证书少。

2. 广东企业对员工继续教育时间上不予保证。

根据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广东企业对员工继续教育时间上普遍不能保证。占被调查人数85.11%的员工在接受继续教育时遇到的困难是学习与工作的矛盾。

3. 广东小型企业继续教育机构与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根据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 广东小型企业均没有设置人力资源部或培训中心, 大部分企业由办公室兼管, 部分企业办公室设人力资源管理专员, 主要负责该企业招聘和新员工入职培训工作, 对员工的继续教育既没有制订规划, 也没有制定员工年度培训计划。因此, 广东小型轻工企业继续教育机构与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4. 广东小型企业对员工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负责人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人才市场供过于求, 要人才可到市场上去招聘, 没有必要再花钱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可见, 广东小型企业继续教育任重道远。广东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在建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广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广东企业继续教育方面仍缺乏长远规划和有针对性的宏观指导。

5. 广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由于广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 广东面向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机构和培训基地短缺, 且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中心;而广东企业大多数设市郊或乡镇, 企业员工参加培训学习路途遥远, 时间无法保障, 不能满足广东企业员工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

6. 广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缺乏专门研究。

企业员工接受继续教育过程中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十分突出, 广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专门召集会议进行研究, 如何增设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教学点和培训基地, 以解决企业员工接受继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工学矛盾。目前尚没有发过带有政策导向性的文件, 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中, 由此阻碍着广东企业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7. 广东企业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仍然存在学科型痕迹。

广东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存在学科型痕迹, 重理论, 轻实操, 有些专业课程内容脱离企业实际, 企业员工不能学以致用, 广东有些继续教育机构学历继续教育专业生源严重不足, 直接影响着广东企业继续教育的发展。广东非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同样存在学科教育痕迹, 有些教材直接采用学历继续教育专业的教材;广东继续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组织企业专家参与培训教材的编写, 专业课程内容理论太强, 实操性不足, 企业员工越学越糊涂, 直接影响着广东企业员工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间接影响着广东企业继续教育的发展。

二、广东企业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 从战略的高度, 明确定位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

广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 从战略的高度, 明确定位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 制定《广东省2010—2020年企业继续教育发展纲要》, 在企业继续教育办学层次、专业类型、整体布局进行明确的定位, 对广东企业继续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宏观指导。

(二) 制定法律法规, 规定企业与员工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 (教职成[2002]115号, 以下简称《意见》) 明确指出:“一般企业要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 可按2.5%提取, 列入成本开支, 要保证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严禁挪作他用。企业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 应按规定比例安排职工培训经费。”广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意见》的要求, 把国家规定的企业员工教育经费的投入落到实处, 要为企业员工接受继续教育提供平等机会。对能够正常运转, 但不按有关规定开展员工培训的企业, 由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征收该企业员工工资总额0.5%用于组织联合培训, 或扶持公共培训机构承担征费企业的员工培训任务。各级政府要为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形成检查评估、表彰奖励等激励和约束机制, 促进企业继续教育的稳定发展。

我们呼吁全国人大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与员工继续教育法》, 广东省人民政府应尽快制定《广东省企业与员工继续教育法规》,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企业与员工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使广东企业继续教育机构有法可依, 依法治教。

(三) 以市场为导向, 整合广东各地各类的继续教育资源

1.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因地制宜, 广开企业继续教育之路。

根据广东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广东企业继续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继续教育资源, 依托社会力量办学, 尤其是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机构要与企业合作, 因地制宜, 建立校外办学基地、教学点、函授站, 广开企业继续教育之路, 逐步形成覆盖全省的企业继续教育网点, 以解决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遇到工学矛盾。

2. 实行继续教育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广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把高等院校成人学历教育高等自考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各类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归口继续教育学院管理。一方面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避免重复建设和继续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试图在专业、课程、教学管理、学生的学籍管理等方面融为一体, 构建起三种教育形式协调发展的统一平台, 以增强在高等院校内部的协调和相关政策的一致性, 推动广东企业继续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 严格教学管理, 提高广东企业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严格教学管理, 从教风、学风建设和严格考试制度等方面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选派教学水平高、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聘请企业工程师或技师, 或企业管理专家承担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在教学手段上, 要将现代远程、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育的全过程,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办法和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切实提高广东企业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五) 加大监督力度, 加强对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评估和认证

目前, 广东继续教育认证评估机构要加大监督力度, 要结合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实际情况,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评估标准和实施细则, 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评估与认证, 要根据评估结果对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定级并颁发“培训许可证”和“培训机构级别证书”。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严厉打击非法培训机构, 促进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健康稳定发展。

(六) 加快改革步伐, 实现广东企业继续教育的四个转变

1. 实现广东企业继续教育从重视学历继续教育向重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转变。

广东正在面临传统产业升级、劳动力转移等诸多社会问题, 涉及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欠发达地区转移, 而大批工厂异地搬迁安置后, 需要当地提供大量的具有一定技术和文化素质的劳动力, 企业渴望继续教育机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以此来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然而, 目前的政策规定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机构外设教学点只能在当地具有培训资格的单位, 不能直接设在企业, 这无疑极限制了校企双方合作发展的空间,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发展, 很难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同时, 要加快企业继续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步实现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不论是哪种学习形式, 不论是学历继续教育还是非学历继续教育, 只要学习者能够取得相应的相同层次的课程学分, 都要认可。在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之间构建证书换学分、证书换学历的机制, 实现广东企业继续教育从重视学历继续教育向重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转变, 以满足广东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要。

2. 实现广东企业继续教育从专业基础教育向技能培训转变。

广东教育管理部门应鼓励和支持企业继续教育机构从专业基础教育向技能培训转变。广东企业继续教育机构主要为企业培养生产技艺型和经营型的人才。这意味着企业继续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职业性, 要紧密结合生产和工作实际, 遵循“理论够用, 重在实操”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 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出发, 尽量采用精讲、多练、启发、操作等教学方法;学科考试应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 以理论知识考试为辅, 坚持到企业和生产第一线进行真题真做, 严格考核, 真正实现广东企业继续教育从专业基础教育向技能培训转变。

3. 实现广东企业继续教育从学校集中培训向企业分散培训转变。

广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鼓励和支持企业继续教育从学校集中培训向企业分散培训转变。允许有能力, 够条件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机构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 直接面向企业开展继续教育, 而不需要太多的审批手续, 这样更有利于实施“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企业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更有利于解决企业员工在接受继续教育时的工学矛盾。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针对企业用工的需要, 开设相关课程, 制订教学计划, 进行订单式培养, 并采取送教上门的形式为企业员工排忧解难, 大受企业的欢迎。

4. 实现广东企业继续教育从单向选择向双向选择转变。

广东教育管理部门应鼓励和支持企业继续教育机构从单向选择向双向选择转变。无论学历继续教育, 还是非学历继续教育都要根据企业员工的工作需要给予其选择的机会, 本着“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和“用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择专业和培训项目, 使企业继续教育真正做到“工学结合, 学以致用”, 为广东企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企业继续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我国终生教育体系是继续教育部门和机构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应当深入改革, 加快发展。

摘要:企业继续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我国终生教育体系是继续教育部门与机构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电话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型企业继续教育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了解企业员工对继续教育的需求, 掌握当前广东企业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企业继续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广东,企业,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教师继续教育高效发展的途径分析 篇11

一,继续教育内容要综合化,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重组

继续教育内容趋向在教师培训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兼顾教育工作的需要和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是设计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知识技能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传统的学历教育方法是把理论知识作为核心内容,而继续教育要把理论探讨与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谋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让教师把学到的知识技能真正地用到日常的教育上和课堂中。从教师的成长历程来看,无一例外是从课堂中来,先进的教育理论怎么落实到实践中,怎么落实到课堂里,怎么落实到行为就应该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研究重点。所以我们在培训中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不断的更新,如果我们的继续教育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知识信息急剧增加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实施中我们与时俱进,实现知识获得的前瞻性,达到新的知识不断涌现,旧的知识不断更新,应付生活和工作中的复杂多变问题的指导目标。

(二)建周边的素质化的影响力群

全国中小学教师网曾作过一个在线调查:作为一名教师最喜欢接受哪种类型的继续教育?据统计最希望接受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培训,其他培训的分别占16.65%、18.66%、7.95%、1.73%,而最希望接受综合素质培训的占55%。所以,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要突破以往只重视理论指导或只重视技能培训的片面性,要同时关注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建和核心教学技能的提升,实现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变,能力中心向素质中心转变。在学习中培训部门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学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的学习教育,采用行动教育模式,及时地引进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教学思想、儿童心理、大脑潜能、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让教师的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人性化、高效化。如美国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珍妮特·沃斯和戈登·德莱顿合著的《学习的革命》,凯文·都迪的《魔术记忆》等书籍,从更微观更深入的角度研究了智力、潜能、学习规律等课题,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启迪,重组了他们的认知结构,调整了他们的工作方式,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二、继续教育方式要多样性,创造最大限度的资源条件

继续教育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以最适合于自己的方式,选择自己最需要的内容进行学习。通过多年继续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不断完善,每位教师都具备了更高的素养,能够迅速进入不同的知识领域,灵活地运用知识去实施突破性工作和提高性工作。

(一)倡导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师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導向意识,可以自我导向地学习;他们具有一定的学习和教学经验。继续教育正是针对这一特点倡导了“少集中多自主”的学习模式,实现教师时时学习,处处学习,高效率学习,高质量学习,真正把继续教育变成老师的终生学习。

(二)大力推广合作探究方式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向培训者学习,还可以与其他教师分享有益的经验,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共同学习去寻求形式多样的解决方案,从而充分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学习形式有利于长时间大范围地提高教师的素质,并利于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

(三)建立“三网相通”的体系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再是单一的、灌输式的讲授式,而是逐渐纳入经验分享、案例教学、合作探究等突出参与性、操作性和体验性的多种方法。健全学校继续教育建立了“三网相通”的体系。“三网”即:人网(学校教师教育体系)、天网(卫星电视)、地网(计算机互联网),发挥学校教师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负载的丰富资源,特别是掌握现代技术一多媒体的培训,使教师获得了基本的现代技能:

1、懂得微机的使用方法,掌握多媒体的操作过程;

2、能用微机编辑、处理文字资料;

3、能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制作课件;

4、能在互联网查找、下载所需的资料。

“授之以渔”,满足每个人的学习需求、适应每个人的学习特点、实现每个人的学习目标,创新地处理层出不穷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提高终生学习的基础和能力,适应终生学习的需要。

作者单位:葫芦岛市连山区塔山中学

发展目标的继续教育 篇12

一、发展与完善继续教育的现实意义

1. 发展与完善继续教育是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立的战略选择。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起源于20 世纪60年代,被誉为个体素质提升的金钥匙。到了20 世纪9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逐步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被视为是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发展战略,于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及学习型社会也成为世界各国的教育政策出发点。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8 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各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均加大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力度,积极促进终身学习体系的完善。欧盟在2009 年通过了《教育培训欧洲合作框架协议2020 计划》,明确提出了教育培训回应信息时代发展及技术革命、人口老化及全球竞争的方式,要加大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个体在终身学习中的关键作用,并在2020 年之前构建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的终身学习体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 年的国情咨文中也提出,美国在2020 年之前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加大联邦财政支持,为青年及成年人提供更多的职后教育、技术教育及成人教育机会,积极完善成年人就业能力、职业技能、工作机会提升的终身生计教育体系,明确了成人教育发展是美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一种方式。我国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明确指出,积极构建以成人学习为主体的继续教育体系,使得继续教育体系成为终身学习体系的一部分,并成为国家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及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教育方式。从世界各国的教育政策及其实践看,推进继续教育改革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一种战略发展方式。

2. 发展与完善继续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需要。目前,我国劳动力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及文化程度整体还是比较低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并不均衡。按照2010 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情况看,我国人口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15 周岁以上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 8 年,25 周岁以上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 9 年[1],尽管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仍然不足以适应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及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此外,人口的受教育结构重心主要还是以小学、初中为主体,二者的总比例达到64. 8% ,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受教育人口仅为9. 9% ,而发达国家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61. 2% 左右,是我国的近7 倍。由此看来,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必须大力发展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体系,积极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及受教育程度,使其适应产业转型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发展与完善继续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以成人教育为主导的继续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初始教育的重要补充,我国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办学及教育格局。据统计,截至2014 年,我国各级各类成人教育的学历教育规模已经突破1500 万人次; 各级各类成人教育中非学历的注册学员突破6000万人次,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以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继续教育体系,继续教育日渐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基本途径。尽管如此,但面对社会需求日益增多的形势,继续教育发展仍是我国教育体系中较为薄弱的一环。据统计,我国35 周岁以上的人口中在校率几乎为0,这意味着这个年龄及其以上年龄的人基本上已经脱离学校进入社会。同时,2010 年全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4. 8 周岁,这就意味着这些脱离学校教育进入社会的人中剩下的近40 年的时间内要完成素质提升及职业发展,必须由学校教育外的继续教育来完成。因此,继续教育的发展为人们搭建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桥梁,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与保障。

二、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方向

1. 功能定位转型: 由学历补偿教育转变为提高公民素质与能力的全民教育。在终身学习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成人对学习的目的有新的理念,即通过学习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当前的社会竞争是人力资本的竞争,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继续教育往往将重点放在与就业相关、职业资格需要等方面。但随着新型教育观的发展,继续教育的目标发生转变,其首要目标不是放在就业及学历补偿方面,而是侧重于人的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是人们能够准确面对自身所处的政治、文化与技术挑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及快速的工业化、市场化,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教育的发展也逐步满足人们在快速工业化、市场化中对知识的更新需求。通过各类学校及成人教育机构提供的“补文化、补学历”的双补政策,满足部分社会成员对错失初始学校教育的缺憾,从这个意义上看,继续教育一直被视为一种学历补偿教育[2]。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发展,继续教育所承担的使命在转型,继续教育不能只满足于对学校教育后的再教育。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继续教育对人力资源素质及职业技能的提升作用明显加强,这使得继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边缘地位得到逐步的扭转,日渐成为终身学习体系下的主导角色。正是因为这种地位的转变,使得继续教育发展必须重新定位,要从原来的学历补偿、技能补偿教育转化为提升全民素质、能力的终身学习教育,成为促进社会个体全面发展的全民教育。

2. 教育体系转型: 从与初始教育相分离到与初始教育相沟通融合。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在其发展初期,人们习惯性地将其看成是与学校教育( 初始教育) 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含义等同于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近年来,随着终身教育在广义上与学习的有机融合,其慢慢演变为一个融合初始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包括各个年龄段的各类教育的统称。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许多国家开始承认通过非正规的教育或非正式方式学习获得的技能、知识,与正规的学历教育相似,国家可以通过资格证书认定的方式来对非正规教育获得技能与知识的认可,在认定中不再拘泥于教育形式与时限,由此使得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初始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形成了沟通、衔接的桥梁,为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创造了条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不仅积极扩大初始教育规模,还积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两个并行的教育体系快速发展。同时,成人教育在招生、培养等方面日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与学校教育之间并没有很好地衔接,导致成人教育与初始教育的割裂。而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一个系统论的观点,要求将学习者置于主导地位,并要求贯穿人的一生的不同阶段的学习组织与学习过程建立融合性的衔接。因此,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要重构继续教育体系,打破其与初始教育之间的壁垒,实现二者之间的资源共享,并建立继续教育与初始教育相互承认、人才流动等机制,为社会个体提供终身学习的途径。

3. 管理政策转型: 从就业补偿导向转向终身学习导向。劳动力的市场政策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消极的政策实际上就是失业补偿与救助,比如,岗位再就业、失业救济金保障等; 积极的政策指的是确立“教育投资于人”理念,通过教育、培训将扩大就业路径作为主要形式,其旨在通过终身学习体制的建立,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技能升级、教育培训及知识更新来提供其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机会,减少个人技能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排斥性。从世界范围看,终身教育体系发展成熟的国家,其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往往是占主导地位,用于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的支出占到劳动力措施投入经费的60% 以上,更多地将教育与劳动力发展、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内,我国劳动力市场政策已经由消极的政策逐步转向积极的政策,通过就业培训来提高劳动力素质,扩大劳动力的就业机会,这种转向在促进社会就业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我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中的教育培训投入、实施力度均不够大,且职能部门之间的掣肘太多,严重影响了教育培训在就业中的作用。因此,我国在继续教育政策导向上,将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扩大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作为发展战略,整合教育、劳动力市场与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将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经历、成果以及岗位聘任、职务聘任等人事制度相挂钩,最终促进劳动者的终身学习。

三、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转型的推进策略

1. 落实规划,完善继续教育的细化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 》提出,到2020 年我国社会全面形成学习型社会,要求加强初始学校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的衔接; 积极创建各类社会学习型组织,推动社会成员参与继续教育,力争社会成员参加的成人继续教育参与率突破50% 以上。当然,国家的规划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但要在实践中真正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需要一个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对规划进行积极的细化。从实施的角度看,要加强以成人继续教育为主导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必须建立与社会成员就业、生活相关的学习机会,重点关注这些学习机会在行动方案中的落实,并要积极建立起对实施结果的评价指标[3]。为了促进继续教育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在评估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细化的指标体系,同时还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给各地的自主性留有一定的余地。具体而言,评估指标包括下列内容: 第一,参与终身继续教育学习人员的机会与权利度; 第二,成人参与学习的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及实际成效; 第三,政府投入的人均终身继续学习的经费。建立目标评价体系实际上是对规划落实的一种细化,其目的是为了检验与衡量各地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建立的成效,发现在促进继续教育为主导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影响因素,进而能够及时总结经验,为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2. 积极推进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全民参与教育模式。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关系到社会福祉的事业,需要参与各方及相关利益者的全力配合与共同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 世纪的教育行动框架》中强调,成人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育各方、社会及政府的共同参与,需要在全社会建立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社会组织、私人部门、学习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共同参与、实施及评价的计划及相关实施机制。由此可见,推进继续教育战略的发展,必须是参与各方共同推进才能完成。我国在继续教育的学习政策制定上通常采用的是“政府推进型”,但全民参与的继续教育学习体系,是一个涉及参与主体极为广泛的事业,再全能的政府也不能单独完成这一任务。从当前实践角度看,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在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上有热心,但在相关的财政、资源、制度等方面仍然缺少对继续教育的实质性支持,地方政府主导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通常也是通过“运动”的方式推进,临时化色彩较为浓厚,而忽视了学习型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性、渐进性的过程。因此,在推动继续教育转型、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政府要从继续教育的提供者向继续教育的推动者、监督者过渡,放弃大包大揽的思维,具体而言,其职能主要是体现在法律法规的完善、制定各类继续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及资源支持、推进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对继续教育实施的评估与监测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引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各行业制订自己的继续教育学习计划与规划,推进各类继续教育的行业标准建设; 同时,要动员全社会,包括企业、教育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大众传媒及学习者的共同参与,形成社会、政府及学习者共同建设的局面。

3. 在实施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分区推进。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发展的多样化与教育培训之间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使用一套全国统一的模式进行,应该允许各地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有序推行,允许各地在具体的实施方式、实施内容及时间进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了保障继续教育主导下的终身学习体系的运行,可以先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一些试点工作,完善终身学习体系的制度设计及实施方案。在试点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区域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之后,在经济发展缓慢、教育培训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较慢的地方,提供资源及制度支持,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 在经济发展较好、教育培训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较大的地方,需要总结其经验,分析其实施的成功之处,再向全国范围推广。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 》的要求,在试点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制度建设,如继续教育学习的服务网络及平台、建立学习成功的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以及与初始教育的互认机制等。逐步通过制度的完善及试点经验的推广,推动我国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摘要:在终身学习理念的背景下,继续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理念的制度完善方向,其发展与转型对推进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立足于继续教育发展的现实作用,提出了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转型的战略方向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终身学习,继续教育,转型,策略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成人学习和教育全球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2-13.

[2]史强,张毅坤.学习型社会与高等院校继续教育角色、任务及运行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15(4)11-12.

上一篇:事业单位职工下一篇:实践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