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分析

2024-10-01

感染分析(共12篇)

感染分析 篇1

肺部感染是呼吸内科的常见病, 也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疾病,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增长的趋势[1]。近年来, 随着侵入性操作、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及不规范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病原菌的耐药性在逐步增强, 引起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构成也有了新的变化, 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因此, 为肺部感染患者进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 对于正确指导临床用药, 提高肺部感染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 就诊于本院的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了解病原菌分布及感染相关因素, 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肺部感染其他治疗手段的应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确诊为肺部感染的患者316例, 男207例, 女109例。年龄3个月~76岁, 平均 (61.2±5.7) 岁, 其中60岁以上者占70.65%。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和《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为诊断标准[2]。将各型肺炎、COPD、支气管扩张、肺脓肿、支气管哮喘等均列为肺部感染范畴, 纳入观察与研究范围。

1.2 检测方法

嘱患者晨起清水漱口两次, 然后自深部咳出痰液于无菌容器中, 两个小时内送检。注意防止痰液被其他分泌物污染, 以保证送检标本的可靠。

1.3 病原菌鉴定与药敏试验

将痰标本分别接种于血平板和伊红美兰培养基, 放置37℃培养箱中培养18~24 h。然后根据细菌菌落及革兰氏形态特点作出判断, 同时对致病菌做相应的鉴定试验, 得出细菌培养结果。怀疑有真菌感染时, 进行真菌鉴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自制的统计表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其中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细菌培养结果、是否反复感染、既往抗生素使用情况、侵入性操作史等元素。

2 结果

2.1 痰菌培养阳性率

从送检的316例痰标本中共分离出132株病原菌, 阳性率为41.77%。

2.2 病原菌分布情况

第一位是革兰氏阴性菌, 共65株, 占49.24%;其次是真菌, 共54株, 占40.91%;其他为革兰氏阳性菌, 共13株, 占9.84%。病原菌种类及构成比见表1。

2.3 感染相关因素

本组对象主要为60岁以上男性, 男女比例为1.91:1, 与肺部感染紧密相伴的相关因素构成比见表2。

注:其中部分患者占有两种以上相关因素

3 讨论

肺部感染患者通常有反复感染史, 而抗感染的过程, 也是细菌产生耐药性、体内菌群失调的过程, 这已是医者的共识。因此, 患者很容易再次受到致病菌的侵袭, 所以肺部反复感染的患者属于病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3,4,5]。本组患者统计资料显示, 革兰氏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最高, 而革兰氏阳性菌所占比例较低。其中铜绿假单胞菌较易发生于已有肺部病变的患者。而本组患者中超过七成的患者同时具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基础疾病。肺部感染发生后使基础疾病恶化, 两者的症状、体征交织在一起, 很容易造成漏诊、误诊, 影响治疗过程中对使用药物的选择, 是肺部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

近年来, 三代、四代头孢菌素的使用, 细菌产生耐药性周期也大大缩短, 导致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的比例逐年下降, 且主要以社区获得性肺炎为主, 肺炎链球菌是其最常见的致病菌, 而社区获得性肺炎也是老年人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6,7]。

本组患者痰培养结果还表明, 真菌感染有后来居上之势。这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人体的正常菌群;同时, 年龄较大患者身体抵抗力差, 肺部反复感染;不得已进行的侵入性操作;使用免疫抑制剂。上述因素易引起真菌侵袭肺组织, 出现感染, 肺部真菌感染又可能进一步加重自身疾病的危险性, 形成因果循环, 给治疗带来困难[8]。提示医师在今后的治疗过程中对药物及其他治疗手段 (如侵入性操作) 的选择必须慎重, 必须选用时, 要有可靠的循证医学支持, 否则会适得其反。

气管插管属侵入性操作, 虽然是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的有效手段, 但如果操作不当也会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降低局部抵抗力, 从而诱发或加重患者肺部感染的可能, 而气管插管患者肺部感染率事实上也较高[9,10]。这与表2的统计相吻合, 提示肺部感染与侵入性操作密切相关。此外, 胸部和腹部手术在诱发肺部感染方面也占有一定比例, 这主要是因为手术刺激造成的呼吸肌麻痹, 术后排痰不畅引起淤积性感染有关[11]。因此, 加强术后护理, 辅以必要的物理治疗手段, 尽快恢复患者的排痰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 肺部感染发病率高, 致病菌分布复杂, 易感因素多, 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笔者认为:对于肺部感染一旦明确诊断, 应及时进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 依据实验数据选择抗生素;同时, 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配以其他的治疗手段, 就能在肺部感染的治疗上掌握主动, 提升治疗效果;有效降低致病菌的耐药性, 为患者以后抗生素的使用留下足够的空间。

摘要:目的:了解肺部感染常见的病原菌, 探讨其感染相关因素及致病菌构成比, 为防治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对诊断为肺部感染的316例患者进行痰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并对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痰菌培养阳性率41.77%。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占49.24%;真菌40.91%;革兰氏阳性菌9.84%。与肺部感染关系密切的相关因素中, 使用广谱抗生素94例, 占71.21%;侵入性操作史者34例, 占25.75%;腹部或胸部手术史者24例, 占18.18%;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13例, 占9.84%。结论:肺部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 其次为真菌和革兰氏阳性菌。致病菌中占比例较高的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侵入性操作;原有基础疾病所引起的抵抗力下降;胸腹部手术等是引起或加重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肺部感染,病原菌,构成比,易感因素

感染分析 篇2

【关键词】手术室;无菌物品;环境因素 手术室环境因素的管理

1.1 手术区域的管理:手术室应严格区分清洁区、污染区和无菌区,对各区域使用的抹布扫把、拖把等严格区分,并有明显的标志,用后悬挂晾干,定期消毒,同时制定相应的保洁措施和制度。

1.2 严把三关:即门关、鞋关、更衣关。凡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一律更换手术室的衣、帽、口罩和鞋子。严格控制与手术无关人员进出手术室,术中尽量减少人员走动,参观人员应在指定地点或手术区域30cm以外。

1.3 严格的清洁、消毒、隔离制度:每日晨由夜班护士对各手术间的物体表面、无影灯、器械台等用清水擦洗一遍,每台术后用1∶99的533消毒液拖洗术间地面。特殊感染手术,术间用物及地面均用1∶99的533消毒液擦洗,乳酸薰蒸消毒,密闭2小时后通风。每天紫外线照射2小时,每周彻底卫生大扫除一次,每周乳酸空气薰蒸消毒,每月术间空气细菌培养一次,并有专人负责,护士长不定期督促抽查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无菌物品的管理

2.1 严把一次性手术用品质量关:一次性医疗用品现广泛使用,为确保一次性用品的质量关,我院加大对一次性物品的管理制度,由院感室统一把关,对购入的产品进行抽查并行灭菌试验和热源监测,合格后发放临床使用,科室有计划领取,防止积压过期,遇有过期、不合格、不配套、破裂、潮湿或字迹模糊不清的均不使用。

2.2 保证无菌物品的灭菌效果:几年前由于某市妇儿医院因消毒液配制不当造成术后患者感染,在全国医疗卫生单位引起强烈反映,也使我们医院受到极大的震动。对此,医院采取对各科室使用的各种消毒液进行严格监控。器械浸泡液由院制剂室统一配制、院感室监控,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严格掌握浸泡时间、消毒液的浓度及定期更换的原则。认真执行手术器械、敷料的消毒灭菌制度,坚持能高压蒸汽灭菌的物品一律送高压灭菌,所有灭菌包的内外均放置3cm灭菌指示卡和灭菌指示胶带,如有指示卡颜色未变,不予使用,重新送高压灭菌;无菌物品定位放置,保证在有效期限内使用;浸泡持物钳容器每周更换两次,并送高压灭菌。薰蒸消毒以福尔马林化学反应法和自然挥发法联合应用,薰蒸消毒的手术物品必须在6小时后方可使用,所有无菌物品每月采样做细菌培养。无菌观念的培养及手术人员的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1 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对新来的人员培养其严格的无菌观念。由有经验的护师带教,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如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法、无菌包的打开法和取用无菌物品等。手术室护士常在无人监督下进行操作,因此培养其慎独精神尤为重要。

3.2 洗手的管理:手术人员严格的洗手制度是减少手术感染的重要因素。几年来我们用肥皂液擦洗双手一遍,碘伏纱布擦洗3分钟后流动水冲净擦干,再次碘伏纱布涂抹1分钟的洗手方法,取代传统的肥皂刷洗、酒精浸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3.3 术中无菌技术的管理:要求手术室护士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基本功。严格监督手术人员的无菌操作执行情况,严格手术区皮肤消毒范围,注意保护切口,做到配合手术时得心应手,稳、准、轻、快,从而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感染机会。特殊感染手术的管理

手术应安排在指定的手术间内进行,参加手术人员要做好充分准备,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谢绝参观。术中临时需要物品由室外人员供应, 英语论文格式室内人员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手术所用的器械按“消洗消”原则处理后送高压灭菌,污染敷料、污物由专人送指定地点及时焚烧,布类特殊处理。加强微生物学、细菌学的监测

手术室所有的细菌学培养均由院感室专职护士负责,统一对手术室的空气、物体表面、手术人员的手、无菌物品、使用中的消毒液等每月采样细菌培养一次,紫外线灯管强度每季度监测一次,重视每次监测结果,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加强防范。总之,几年来,我们通过加强手术室各个环节的科学化、合理化管理,使手术部位感染率逐年降低,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通过监测,督促各级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真正有效地减少间接感染途径。虽然,我们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足,尚须不断努力,改善薄弱环节,提高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使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步入科学管理的轨道[1],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使我们医院手术室感染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 篇3

【关键词】 伤口感染;消毒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53-01

1资料与方法

自开展国际性的医院感染调查开始,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居医院感染中第三位,有大量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不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导致额外的医疗经费支出,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我院2010~2013年普外科111例住院手术及19例伤口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现分析如下。

2结果

共检出19例伤口感染病例,感染率17%。男11例,女8例。年齡分布37~74岁,其中50岁以下7例,占37%。急症手术6例,占32%。手术2天后感染的共5例,占26%。选择性手术患者术前住院时间7天,感染4例,占21%。伴有各种慢性病者10例,占50%,其中高血压4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1例、老慢支及呼衰2例。无1例患者于术前半小时接受抗生素治疗。术前营养支持仅4例。

3讨论

由于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上放化治疗加重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缺陷,肿瘤坏死产生的中毒产物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等均为院内感染的高发因素。有文献报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率高达24.2%。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目前不可能为了避免继发感染而终止化疗和放疗,应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严格消毒隔离,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加强患者个人卫生,配合必要的支持疗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开放引流本身易使皮肤表面的细菌进入体内,因此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预防性引流要慎重。在单纯脾切除后,急性穿孔性阑尾炎、腹膜炎时,放置腹腔引流会使腹腔内及切口感染率成倍增加。

外科引流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引流物又是异物刺激,有机会将细菌带入伤口而致感染,而有些细菌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具有产黏液作用,使抗生素对其亲和力下降,并容易粘附在物体表面,使感染的概率上升。为此在选择引流材料时,应据病情需要选择对组织刺激小的引流材料及引流方式。其次,住院时间越长,感染几率越高。为此要加强对大手术、全麻插管、肿瘤、失血、创伤严重患者的监护,防止由于大手术、失血、创伤、免疫功能低下及住院时间长造成的院内感染发生。通过连续性耐药性监测来掌握本单位、本地区、本科室临床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以此指导和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并应遵守《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谨慎合理用药。合理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对于感染病例应常规进行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定期公布外科系统的院内感染菌谱及其抗生素的耐药率。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后尽快将经验性用药转变为目标用药。

调查显示,院内感染与机体状况、各主要器官功能有关,提示易感原发病患者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在各种易感原发病中,肿瘤患者的感染发病率与非肿瘤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虽然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内源性感染是难以预防的,但加强患者住院环境的清洁消毒、改善住院条件期系统地开展院内感染的监测,提高医生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加强对危重患者和易感原发病患者的护理及支持治疗,提高手术技巧及规范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感染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率,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是可以降低这些患者的伤口感染发生率的。

参考文献

[1]吴旭琴,刘月秀,吴影秋.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24(1): 120-122.

[2]夏祥碧,刘力克,张倩,等.恶性肿瘤医院感染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4): 315.

感染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与历史对照的前瞻性观察方法,41例早期集束化治疗组患者以2006年1月~2008年12月为前瞻性观察期,41例对照组患者以2004年1月~2005年12月对照期。年龄≥18岁;APACHⅡ评分≥8分;诊断均符合1991年8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会(ACCP/SCCM)的诊断标准,患者均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表现并感染或可疑感染、低血压或伴有器官功能障碍[2]。具体资料见附表。

1.2 治疗方法

结合治疗组患者的不同情况及基础疾病,按照指南要求采取6~24 h早期集束化治疗[1]。

6~24 h早期集束化治疗方案:(1)血乳酸测定,存在低血压或乳酸>4 mmo L/L,立即给予液体复苏,达到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维持MAP≥65 mm Hg、CVP≥8~12 mm Hg、尿>0.5 m L/(kg·h)和Scv O2≥70%,同时输注浓缩红细胞使HCT>30%,提高其携氧能力;如充分扩容后低血压不能纠正,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或联合应用,存在心功能不全时加用多巴酚丁胺。(2)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和经验性用药:入住ICU 1 h内,经验性广谱及联合抗生素的使用;保持感染灶引流通畅,并在使用之前留取多次多处标本送检病原学,以提供调整抗生素的依据。(3)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不能纠正低血压时加用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200~300 mg/d或甲强龙1 mg/(kg·d)。(4)严格控制血糖水平:4~6 h监测1次血糖,控制血糖在6~8 mmo L/L。(5)机械通气治疗:出现ALI/ARDS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潮气量为5、6 m L/kg,控制平台压≤30 mm Hg。(6)镇静镇痛治疗:按病情需要给予适当镇静镇痛。

对照组通过查阅病历记录,获取相关信息。

1.3 收集数据

以6 h内患者的MAP≥65 mm Hg,CVP≥8~12mm Hg,尿>0.5 m L/(kg·h)和Scv O2≥70%4项指标均达到目标为达标者。收集41例早期集束化治疗组与41例对照组的以下数据:6 h EGDT达标例数及率,以及住院28 d患者死亡例数及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算均数和率时,凡缺陷者则剔除,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41例早期集束化治疗组:6 h EGDT达标35例,达标率为85.36%;住院28 d死亡11例,病死率为26.83%。41例对照组:6 h EGDT达标18例,达标率为43.90%;住院28 d死亡21人,病死率为51.2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其28 d病死率绝对值下降了24.39%,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附表。

注:覮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发病率增加了91.30%,并以每年1.50%~8.00%的速度上升。近年来,抗感染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几达50.00%[3]。在《2004年国际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颁布实施之前,出现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时大多用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升压治疗,扩容治疗不充分,没有明确的复苏标准。尤其是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后,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4]。

SHOEMAKERR等[5]曾提出以超高血流动力学为目标的感染性休克复苏治疗方法,但经过临床研究证实此方法无法改善患者的预后[6],实施的时间是其失败的关键原因。2002年KEM和SHOEMAK-ERR[7]对超高血流动力学进一步研究发现,早期实施超高血流动力学可以降低病死率,但必须是早期,延迟复苏则不能达到此目的。所以早期血流动力学支持是感染性休克重要的循环支持手段,由于改善了血流动力学状态,就能改善器官灌注,从而逆转器官功能损害[8]。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严格按照EGDT要求完成复苏治疗,6 h内血流动力学达标率治疗组达为85.36%,对照组为43.90%,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避免了过早地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改善了器官和组织灌注,预防了MODS的发生或进一步加重。2005年英国前瞻性双中心的研究[9]显示,101例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患者被纳入观察,6 h内达到集束化治疗复苏目标组的病死率为23.00%,而6 h内未达标组病死率为49.00%。提示6 h复苏集束化治疗有利于改善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预后。因此,确定严重感染的后6 h又被称为“黄金6 h”,显示6 h集束化治疗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另外,在集束治疗中早期1 h内经验性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即所谓“重磅出击”,尽早清除体内病原微生物也是至关重要的,早期感染病原微生物无法明确,必须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经验性用药,同时送检多处标本,进一步明确诊断,调整抗生素。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和依赖升压药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存活率[10],提示应用小剂量激素可能是降低病死率的一个因素。还有VAN DEN BERGHEG等[11,12]发现,对外科ICU的患者实施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对内科ICU患者实施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同样可以降低病死率。所以,在集束化治疗过程中,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4~6 h监测1次血糖,将血糖控制在6~8 mmo L/L,并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本文总结41例前瞻性观察治疗患者,28 d病死率组为26.83%,对照组为51.22%,其绝对值减少了24.39%,明显降低了病死率(P<0.05)。

参考文献

[1]DELLINGER RP,CARLET JM,MASUR H,et al.Surviving sepsiscampaign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Crit Care Med,2004,32(3):858-873.

[2]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人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检测及支持指南(草案)[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3):130.[2]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Guideline of hemodynamic monitor and support in adult patients withsevere sepsis and sepeic shock(draft)[J].China Crit Care Med,2007,19(3):130.Chinese

[3]ANGUS DC,LINDE-ZWIRBLE WT,LIDICKER J,et al.Epidemiolo-gy of severe sepsis in the United States:analysis of incidence,outcome,andassociated costs of care[J].Crit Care Med,2001,29:1303-1310.

[4]DELLINGER P,CARLET JM,MASUR H,et al.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Intensive Care Med,2004,30(6):536-555.

[5]SHOEMAKERW C,APPELP L,KRAMH B,et al.Prospective trial ofsupranormal values of survivors as therapeutic goals in high-risk sur-gical patients[J].Chest,1988,94:1176-1186.

[6]HAYESM A,TIMMINS AC,YAU EH,et al.Elevation of systemic oxy-gen delivery in the treatmen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N Engl J Med,1994,330:1717-1722.

[7]KERN JW,SHOEMAKERW C.Meta-analysis ofhomodynamic opti-mization in high-risk patients[J].Crit Care Med,2002,30:1686-1692.

[8]QIU HB.The early intensive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servere sepsis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implemented[J].China Emerg Med,2007,16(2):119.Chinese

[9]GAO F,MELODYT,DANIELSDF,et al.The impact of compliancewith 6-hour and 24-hour sepsisbundles on hospital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Crit-Care,2005,9(6):R764-R770.

[10]ANNANE D,BELLISSANT E,BOLLAERT PE.et al.Corticosteroidsfor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a 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J].BMJ,2004,329:480-489.

[11]VAN DEN BERGHEG,WOUTERSP,WEEKERSF,et al.Intensiveinsulin therapy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New Engl J Med,2001,345:1359-1367.

呼吸道感染的药学分析 篇5

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将引发的病原体予以准确的标注,从而采用针对性抗生素药物予以治疗。

此研究则对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分别选择不同的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现将治疗流程和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于206月至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1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其中60例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区间为41~62岁,经计算后平均年龄为(53.4±6.1)岁。

同时将对抗生素药物过敏的患者以及存在肝肾功能缺损患者予以排除,将孕妇以及哺乳期患者进行排除。

同时患者均自愿参加此次试验。

并按照使用药物的差异性划分为A、B、C、D四组,各组患者例数平均为25例。

对四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可知,P>0.05,差异性并未加强,统计学意义未产生,组间数据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1.2方法。

此研究中入选的4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医务人员需要对其实际病情进行充分了解,从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使用剂量。

A组患者采用头孢曲松,将2g的头孢曲松加入到250ml的氯化钠注射液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每日滴注一次。

B组患者采用头孢唑肟钠,将2g的头孢唑肟钠加入到250ml的氯化钠注射液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每日滴注一次。

C组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将0.1~0.2g的左氧氟沙星加入到250ml的氯化钠注射液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每日注射2次。

D组患者采用阿奇霉素,将5g的阿奇霉素加入250ml的氯化钠注射液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每日注射1~2次。

以上所采用的氯化钠注射液浓度均为0.9%,同时医务人员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治疗情况,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以及比对。

1.3疗效判定标准[2]。

四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估。

治疗显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渐消失,血常规检查后结果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状态中;治疗有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血常规检查后结果趋于正常,体温显著改善;治疗无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温和治疗前并无显著变化,血常规未发生改变或者呈现下降趋势。

显效率和有效率相加为治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此研究中四组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比对和计算,数据结果则采用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进行表示,而组间统计学意义产生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A组25例患者经过治疗后,15例患者治疗效果显效,8例患者治疗效果有效,2例患者治疗效果无效,总有效率经计算后为92%,其治疗总费用为(1100±90)元;B组25例患者经过治疗后,

16例患者治疗效果显效,7例患者治疗效果有效,2例患者治疗效果无效,总有效率经计算后为92%,其治疗总费用为(1300±80)元,C组25例患者经过治疗后,15例患者治疗效果显效,

9例患者治疗效果有效,1例患者治疗效果无效,总有效率经计算后为96%,其治疗总费用为(960±70)元,D组25例患者经过治疗后,16例患者治疗效果显效,8例患者治疗效果有效,

1例患者治疗效果无效,总有效率经计算后为96%,其治疗总费用为(1500±60)元,比对四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性并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产生;比对四组患者治疗费用,差异性有所加强,统计学意义产生。

3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在采用抗生素治疗后,如果三天无显著效果需要更换抗生素药物,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应将采用抗生素治疗的条件放宽,同时患者需要降低退烧药物的使用频率,尤其是激素药物[3]。

通常情况下,临床中对下呼吸道感染治疗的抗生素药物较多,本文中采用抗生素药物是常见的几种。

头孢曲松钠和头孢唑肟钠均为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一种,具备良好的抗菌效果。

同时头孢曲松钠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安全可靠性,但是具备较高的耐药率[4]。

而头孢唑肟钠在用药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此药物的使用成本较高,因此临床应用时会有一定的限制。

左氧氟沙星则是对DNA旋转酶自身所具有的活性进行遏制,并对细菌的复制起到相应的抑制效果。

阿奇霉素可以对相应的致病菌进行抑制,同时患者采用此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与此同时,由于物价的不断上涨,医疗费用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按照实际病情选择抗生素药物,从而有助于医疗成本的节约[5]。

而此研究中头孢曲松钠和左氧氟沙星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基础上节省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综上所述,为确保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应对其进行相应的常规检查,并以此为用药依据,而头孢曲松钠和左氧氟沙星不但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价格合理。

参考文献:

[1]钱海霞.下呼吸道感染采用不同抗生素方案治疗药学探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6(12):50-51.

[2]李冬梅,蒙继青.不同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药学探析[J].内蒙古中医药,,33(15):79.

[3]修云霞,宋铁军,李水生,等.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及耐药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30(4):7-8.

[4]李新便,曹立强.不同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药学探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7(4):37-38.

普通胸外科术后感染分析 篇6

【关键词】 普通胸外科;术后感染;影响因素

普通胸外科手术在临床疾病治疗中较为常见,对于患者疾病改善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但是,如果在胸外科术后出现感染,则会导致患者的手术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严重的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从而严重制约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1]。对此应当针对胸外科手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的机率。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普通胸外科手术患者,对其术后感染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9年7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363例普通胸外科手术患者,其中,男性191例,年龄在12-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5岁,女性172例,年龄在15-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1岁。对所有患者均实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患者术后出现感染的影响因素。

1.2 方法 对于所有患者的疾病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性指标,入院时间、住院天数、诊断情况、治疗情况、手术切口类型、手术医师及护理人员、感染情况如感染日期、感染部位等、出院时间,抗生素应用情况等,对所有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处理,评估患者疾病出现感染的情况[2]

1.3 伤口感染判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病情、临床症状及切口类型等进行伤口感染判断,轻度:伤口出现轻微红肿,有少量脓状分泌物,有疼痛感。中度:患者伤口局部热胀、红肿,流出脓液,疼痛感较为强烈。重度:经过医学检验发现患者器官出现感染情况,针对患者情况,需要采用抗生素进行康复治疗[3]

1.4 统计学分析 对于本文中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比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性指标,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所有患者的伤口感染因素及对症处理情况进行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363例患者中,术后发生感染的有26例,感染率为7.2%,其中,男性14例,占3.9%,女性12例,占3.3%,男、女感染发生机率无显著差异,对于发生普外科手术后感染的患者中,呼吸系统疾病占35.81%,消化系统疾病占21.64%,泌尿系统疾病占32.55%,其他系统疾病占10%。导致患者出现术后感染的因素包括并发部位感染、手术持续时间、抗菌药物应用种类、住院时间等。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应用到了外科手术治疗当中,普通胸外科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促进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起到了较大的帮助作用,但是,由于术后容易出现感染,导致患者的疾病改善又受到了一定制约,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导致患者出现术后感染的因素包括并发部位感染、手术持续时间、抗菌药物应用种类、住院时间等,其中,手术持续时间是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手术时间越长,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机会就越大,这主要是由于手术操作过程中切口暴露时间太长,创面细菌数量增多导致的。患者在手术前、后的住院时间对于其切口感染也有较大影响,由于医务人员、探视人员在患者病房出入,导致病原菌增加,而患者的抵抗力较低,从而导致其出现感染的机率较高[4]。此外,胸外科术后感染与患者手术后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情况也有较大关系,根据相关资料报道,如果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过度,会导致医院内的微生物生态压力增加,由此导致细菌对于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加,从而增加患者的感染机率。因此,对于上述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感染的因素应当加强管理,确保医护人员在与患者基础过程中能够保证手卫生,从而有效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机率,促进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

参考文献

[1] 王元平,秦晋陵.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处理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11,56(11):69-70.

[2] 褚惠敏,刘金燕.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与预防措施[J].中国医学工程,2011,51(10):57-58.

[3] 刘丽华,魏全珍,张惠珍,钟馥霞,苏文杰.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调查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54(08):85-86.

感染分析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院消毒供应中心38例工作人员, 男25例, 女13例, 年龄29~50岁, 平均年龄 (32.3±3.8) 岁, 工龄10月~26年, 平均工龄 (12.9±3.2) 年。其中中专13例, 大专19例, 本科及其以上6例。

1.2 方法

1.2.1 调查方式

采取该院专门针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设计的调查表 (主要内容包括:一般内容如年龄、工作年限等, 医院感染知识) , 由专人对消毒工作人员进行仔细询问并准确填写, 对全部供应中心人员的感染意识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工作的监督、宣传教育。统计两次调查结果差异, 进行有效分析。

1.2.2 管理方法

①医院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将医疗中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告知工作人员, 使其能够熟练掌握职业感染的相关知识, 重视预防职业感染, 强化其防护意识, 从而有效减少职业感染的发生。②优化消毒中心工作环境, 在消毒中心安装空气净化调节设备及空调, 工作人员工作结束后湿扫地面, 用紫外线对室内消毒2次/d;设立对外创口, 严禁外来人员进入消毒供应中心。严格工作及防护流程, 并监督工作人员规范执行, 将包装区、无菌区、办公区、污染区等严格区分, 并设置专用器具, 保证物流、人流及气流的有序进行, 严禁逆流。③工作人员在下收清点污物及清洗污染物品时, 要严格按照规定措施进行预防:穿好口罩、工作服、橡胶手套及圆帽等, 严禁裸手接触污染器械, 清点完毕后及时脱去手套, 并使用消毒剂清洗双手;需要双手进行清洗时, 需佩戴防水围裙、眼罩、袖套, 穿防护鞋、戴双层手套等, 清洗操作必须在水面下进行, 清洗特殊类物品时需要先浸泡在清洗。消毒供应中心锐器损伤也是常见的感染之一, 因此中心人员要熟练掌握各类器械的操作技术, 在刀片、针头及其他锐利器械的分离及清点时要采用辅助工具, 严禁徒手操作, 同时对于各类医疗废物要正确合理处理。若不慎被锐器所伤, 要及时采取有效地处理措施, 并进行登记并上报, 从而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对于较为严重者需要专科就诊处理并定期进行追踪检查。④仪器外面设置醒目的提示标识, 同时可使用防烫手套, 减少烫伤。由专人不定期对科室的设备、仪器进行检修及普查, 及时更新设备, 在进行超声清洗时要加盖隔音, 减少噪声污染。工作人员在使用化学试剂进行清洗消毒时, 要严格规范操作, 并妥善保管各类化学溶剂, 定时开窗透气, 减少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影响。在进行消毒时若除锈剂、润滑剂等不慎进入眼睛, 要立即采用洗眼器进行清洗, 并及时送往专科进行处理。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感染意识

采取有效措施前, 工作人员感染意识优10例 (26.3%) , 良13 (34.2%) , 差15 (39.5%) , 优良率为60.5%;采取有效措施后,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感染意识优18例 (47.4%) , 良16 (42.1%) , 差4 (10.5%) , 优良率为89.5%;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这意义 (P<0.05) 。

2.2 感染控制情况

采取措施前, 消毒中心工作人员共发生刀片或剪刀割伤25次, 容器边缘割伤13次, 化学制剂损伤5例, 共43次;实施管理措施后, 共发生刀片或剪刀割伤5次, 容器边缘割伤3次, 化学制剂损伤5例, 共9次,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消毒供应中心是为各科室服务的中心, 是医院实现无菌操作, 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径。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日常灭菌、消毒及清洗过程中, 接触各类剪刀、刺针等锐器, 同时与各类化学消毒液剂接触较多, 工作风险较大。临床研究中, 锐器损伤发生率最高, 造成这一现象有多种原因:使用医疗器械的科室为能对使用过的器械进行初步处理, 常将各类器械混合放置, 如缝合针容易留在持针钳上, 导致工作人员在分类及清点时容易被刺伤, 另一方面, 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不强, 工作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等也是导致被锐器刺伤的重要原因。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感染意识相较措施实施前有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感染发生情况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知, 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 同时工作人员提高自身防范意识, 有助于减少感染事件的发生, 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摘要:目的 针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存在的职业危险,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工作人员的感染意识, 探讨感染控制效果。方法2010年7月—2011年7月对该院消毒供应中心38例工作人员进行调查, 采取填写问卷的方式对1年内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感染意识的优良程度、感染例数进行调查,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理, 并采取相同问卷对2011年10月—2012年10月38例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调查, 对比前后感染意识及感染率发生变化。结果 消毒中心人员感染意识相较采取措施之前明显增强, 人员感染发生率亦有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取有效管理宣传措施, 有助于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感染意识, 降低感染发生率, 值得推广。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感染意识,感染效果

参考文献

[1]陶莉芬.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风险及职业防护[J].临床医学工程, 2012, 19 (10) :1836-1837.

[2]陶华, 李高亮.人性化管理模式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感染意识及感染控制效果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0) :2430-2431, 2469.

感染分析 篇8

关键词:社区,医院,感染,分析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病种之一,按发生感染的地点不同,可将其分为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社区感染又称社区获得性感染,是患者在入院前获得及入院48h内发生的感染,或除了医院感染以外的感染皆是社区感染[1]。医院感染(HI)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2]。

2011年范利亚等报道社区感染的感染率为26.63%,高于喻玲丽等报道的23.79%;国外报道医院感染发生率一般为3%~17%,国内报道发生率为5%~18%[3]。为了更好地研究我院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情况,从感染率、性别、好发年龄段、感染科室、感染部位、标本送检分布、菌种分布、标本阳性结果菌属分布、菌种前3位耐药率分布情况、我院研究结果与院外其他人员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差异性评价。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通过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2015年度我院临床科室送检的各类标本及潜在或确诊感染患者各类信息资料,再追踪是否存在社区或医院感染;我院共出院11 031例,确诊374例感染,其中有3例出现2个部位的感染。参照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实施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纳入研究[2]。

1.2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感染病例资料,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分析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的差异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染总体分布情况2015年我院共出院11 031例,细菌培养送检628例(非重复送检),细菌培养送检率为5.69%,细菌培养阳性数为222例,阳性率为35.35%;发现社区感染296例,感染率为2.68%,医院感染78例,感染率为0.71%。

2.2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性别及感染率分布通过表1可得,我院社区感染男性发病率较高,医院感染女性发病率较高;且社区感染是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约3.8倍。

2.3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年龄分布差异性通过表2可得,社区感染好发人群是高龄及低龄患者,占73.64%;而医院感染好发人群是中老年人,其中40岁以上患者居多,占62.82%(χ2=22.99,P<0.05)。

2.4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感染科室及感染部位分布通过表3可得,其中医院感染1例患者出现2个部位感染,社区感染2例患者出现2个部位感染;相对于好发人群而言,社区感染好发于保守人群如内科、小儿骨科、关节骨病科所占比例最高;而医院感染好发于手术患者如下肢科所占比例最高。相对于感染部位分布而言,社区感染感染部位前3位分别为泌尿道、呼吸道、皮肤软组织;而医院感染中前3位分别为术后伤口、泌尿道、皮肤软组织;泌尿道、皮肤软组织不论是社区还是医院感染均在前3位(感染部位分布χ2=77.3,感染科室分布χ2=63.27,P均<0.05)。

2.5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标本送检分布通过表4可得,其中有1个社区感染出现2个部位送检,社区感染标本送检率前3位是中段尿、痰、伤口分泌物,占所有送检的91.54%;而医院感染标本送检率前3位是伤口分泌物、中段尿、痰,占所有送检的92.43%;中段尿送检率在社区感染比医院感染高,而伤口分泌物送检率在医院感染比社区感染高(χ2=58.31,P<0.05)。

2.6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标本菌种及菌属分布通过表5可得,社区感染标本菌种分布前3位的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或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6.89%;而医院感染菌种分布前3位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占73.07%;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中革兰阴性菌分离阳性率均最高,其次是革兰阳性菌,最后是真菌及其他菌属(菌种分布χ2=229.41,P均<0.05;菌属分布χ2=3.33,P>0.05,无显著性差异)。

2.7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菌种前3位耐药率分布情况通过表6可得,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在菌种前3位耐药率均为30%左右且医院感染耐药率相对于社区感染耐药率高;而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在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分离菌种中社区感染耐药率相对于医院感染耐药率高(前3位菌种耐药率χ2检验结果分别为5.07、15.44、14.76,P均<0.05)。

3讨论

3.1感染特征分布小结根据表1~6的χ2检验结果可得,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除了致病菌的菌属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本文结果与吴殿水在2012-2013年山东省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之间感染特征的比较研究结果[1]大体一致,说明我院的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与外院的感染特征有共性;另外,本文结果表明日常除了重视医院感染的病例防治外,还应重视社区感染病例的防治工作;我院社区感染发现率是医院感染的3.8倍左右;根据罗鑫等的研究结果表明社区感染发现率是医院感染的10倍左右[4]。

3.2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3.2.1根据表1、2研究结果在日常医院感染风险因素管理中,应将男性患者、中老年人纳入重点管理。

3.2.2根据表3研究结果在日常医院感染管理,内科、小儿骨科、关节骨病科等应重点排查是否存在社区感染,而下肢科、手外科应重视排查是否存在医院感染;另外,不论是社区感染还是医院感染应重视泌尿道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而社区感染应重视呼吸道感染的排查,医院感染应重视术后伤口感染;因此在医院感染风险因素管理中应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重点关注术后伤口、泌尿道、皮肤软组织等感染的监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重点组织开展术后伤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进一步调查研究好发因素。

3.2.3 2015年我院细菌培养送检率仅为5.69%且根据表4研究结果,不论是医院感染还是社区感染,全血培养送检率均为3%且中段尿、痰、伤口分泌物标本送检占90%以上;而全院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仅为35.3%,总体阳性相对比较低,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血培养送检率及标本采集规范化管理。

3.2.4根据表5研究结果,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总体标本阳性分离菌属分布大体一致,但是大肠埃希菌在社区感染比医院感染检出率更高,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医院感染比社区感染检出率更高;因此,医院感染在经验用药及预防用药方面与社区感染应有所差异且医院在制定相应的风险措施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患者的发病特点,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3.2.5根据表6研究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中的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耐药率有显著性差异;医院感染不论是经验用药还是预防用药,都应充分考虑医院整体耐药率分布结果而有所选择的用药;结合我院的耐药率分布情况并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医院感染中对于出现MSSA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宜口服多西霉素、复方新诺明;对于出现MSSA骨关节手术伤口感染宜选用针剂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对于出现MSSA皮肤、软组织及手术伤口轻症感染可选用头孢唑林作为治疗性用药;另外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头孢呋辛、头孢唑啉、头孢替坦、头孢曲松等耐药率为100.00%,而葡萄球菌对氨曲南、美西林、替莫西林等耐药率为100.00%,均为天然耐药,故应及时在医院内部进行知识普及并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3.3医院管理越来越重视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指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方法、内涵引入到实际管理工作中[5],将我院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纳入精细化管理,科学管理,量化管理目标,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使相关的管理工作做到有证可循,从而才能更加科学地进行医院感染管理。

参考文献

[1]吴殿水.2012-2013年山东省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着之间感染特征的比较〔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S〕.北京,2001.

[3]高鹏,熊旭东.社区获得性肺炎相关诊治进展〔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2):113-116.

[4]罗鑫,刘利君,郑幼.某院2013年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杂志,2015,44(6):827-829.

感染分析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来源于2010—2011年某院病案管理系统中血液疾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全部病例经病理学、细胞学及组织化学检查而确诊。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的标准,判定有68例为医院感染。

1.2 方法

填写回顾性调查表,对68例血液病患者的原发病、粒细胞缺乏与否等进行登记,同时录入感染发生部位、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前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经验性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微生物的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转归等资料。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68例血液疾病患者中,男45例,女23例,平均年龄35.7岁。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1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7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4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4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5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6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期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1例;多发性骨髓瘤6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医院感染有60例均发生于化学治疗之后,5例未行化疗,3例在化疗前;所有感染病历均有发热。

2.2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离情况

68份病例中,送检病原学49例,送检率为72.1%;培养出病原菌共35株(其中14株为非致病株),其余患者由于应用抗菌药等原因,未检出病原菌,仅为临床诊断。21株致病菌株中,G-菌10株;G+菌5株;真菌6株,真菌所致的感染多为继发感染,发生于重症患者(见表1)。

2.3 常见感染部位分布与抗生素构成比

血液疾病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占39.7%(27/68)。抗生素选用频次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碳青酶烯类(占83.8%)、氨基糖苷类(占52.9%)及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占44.1%,见表2)。

2.4 粒细胞情况与抗生素构成比

轻度中性粒细胞减少一般无感染危险,当中性粒细胞为(0.2~0.5)×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其有着高感染危险。粒细胞缺乏、减少和正常患者经验性使用抗生素的构成比如表3所示。

2.5 治疗与转归

68例患者中,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后体温在3d内基本控制者13例,在3~7d控制者49例,5例病情好转后要求转上级医院治疗,1例因经济原因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抗感染治疗有效率为91.2%(62/68)。

注:表中各类抗生素的构成比之和大于100%,是由于同一患者常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

3 讨论

3.1 病原菌与经验性使用抗生素

表1显示,47.6%(10/21)为G-细菌感染,23.8%(5/21)为G+细菌,28.6%(6/21)为真菌感染,可见革兰氏阴性菌仍是医院感染的最常见病原体,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居前3位;革兰氏阳性菌以葡萄球菌为多;真菌检出数略高于G+菌,近几年国内的监测显示[1],院内真菌感染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本组数据与此吻合,可能与广谱抗菌药、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化疗药物引起粒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以及化疗破坏黏膜屏障等有关。在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前,合理的微生物学检查是必须的,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未明确之前应结合本院的细菌耐药情况选用广谱抗生素,早期、足量、联合使用,尽量覆盖可能感染的致病菌。

3.2 感染部位与经验性使用抗生素

从表2可以看出,血液肿瘤患者医院感染中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占39.7%),其次为口腔感染(占14.7%)及血行感染(占11.8%),前1位与大部分文献报道的相符[2,3,4] ,后2位略有差异。不同感染部位,常见致病菌不同,针对革兰氏阴性菌,可选用碳青酶烯类及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必要时可联用氨基糖苷类;针对阳性菌,可选用万古霉素抗感染。

3.2.1 上呼吸道感染与抗生素

11例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例中均有粒缺伴发热,该类患者多无感染体征和阳性病原微生物,应根据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和本地区的病原微生物谱决定抗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方案。根据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IDSA)的推荐,粒缺伴发热患者的初始经验性治疗可选用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及碳青霉烯类。本次调查中,11例上呼吸道感染者经验性选用抗菌药位居前3位的是:碳青酶烯类、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及氨基糖苷类,分别占90.9%、36.4%及27.3%。

3.2.2 肺部感染与抗生素

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的致病菌为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等,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多选用了广谱的碳青酶烯类、三/四代头孢菌素类联合氨基糖苷类,其比例分别为68.8%、56.3%及56.3%。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的肺部感染中,抗真菌药的使用率最高(占87.5%),究其原因,可能是考虑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长时间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应用,极易使真菌繁殖与扩散,一旦深部真菌感染,病死率极高,故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疗效欠佳的情况下会经验性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抗真菌治疗,结果是有效的。

3.2.3 口腔感染与抗生素

口腔感染是化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其感染主要为口腔正常菌群和某些致病菌(如厌氧菌、链球菌和白念珠菌等)的混合感染;另有研究表明[5],白细胞计数降低及口腔PH值改变,可增加口腔黏膜炎的危险性。本次调查显示,口腔感染患者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以碳青酶烯类、氨基糖苷类及硝基咪唑类为主,临床诊断有真菌感染时,加用了氟康唑口服及制霉菌素漱口液含漱。碳青酶烯类是广谱抗生素,对G+及厌氧菌均有作用,硝基咪唑类对厌氧菌有良好的疗效,故选药较为合理。

3.2.4 血流感染与抗生素

血液感染的病原菌以G-菌和G+菌为主。本组2株大肠埃希菌均产ESBLs,治疗上应首选碳青酶烯类;1株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其药敏结果对万古霉素敏感,证实了临床医师经验性首选碳青酶烯类及万古霉素治疗的适宜性。本组选用抗生素位居前列的是碳青酶烯类及糖肽类,其比例分别是75.0%及50.0%。

3.3 中性粒细胞与经验性使用抗生素

68例医院感染的病例中,中性粒细胞缺乏者占61.2%,显示医院感染患者中以中性粒细胞缺乏为主。在粒细胞正常、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患者中,抗生素使用率排在前三位的均是碳青酶烯类、氨基糖苷类及三/四代头孢菌素类,随着粒细胞绝对值的增长,广谱抗生素碳青酶烯类的比例逐渐下降,分别是88.1%、62.5%及55.6%,可见中性粒细胞数量是机体免疫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IDSA指南认为,粒细胞计数<0.1×109/L或粒细胞缺乏时间>7d的高危患者可考虑氟喹诺酮类药物预防,但在我国因氟喹诺酮的高耐药率,其不适于高危患者细菌感染的预防,故该院对于粒细胞缺乏患者,氟喹诺酮类的使用率仅有4.8%,选用的频次极少。

摘要:目的 了解某院血液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经验性使用抗生素的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68例住院血液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的部位、致病菌检查结果、中性粒细胞水平及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治疗方案。结果 68例医院感染病例中,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占39.7%;病原学送检率为72.1%,检出的菌株中,G-菌占47.6%,G+菌占23.8%,真菌占28.6%;中性粒细胞缺乏者占61.2%;抗生素使用排名前3位的是碳青酶烯类占83.8%、氨基糖苷类占52.9%及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占44.1%;抗感染治疗有效率为91.2%。结论 血液疾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易出现感染,及时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该院经验性抗生素使用较为合理。

关键词:血液疾病,医院感染,抗菌药

参考文献

[1]许崇安,刘艳,李琳,等.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J].山东医药,2010,50(17):81-82.

[2]商勇,廖红丽,赵梅,等.706例患者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9):1259-1260.

[3]林臻,张弛.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4):585-587.

[4]沈文香,罗青松,傅爱林,等.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及抗感染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0):5456.

感染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行泌尿外科手术患者135例作为研究对象, 术后1个月内应观察患者有无感染。对于腔内泌尿外科手术、手术伤口的二期缝合术、儿童睾丸固定手术及其他手术时间<2 h的手术, 除了肾盂成形术和输尿管反流术均不能纳入该研究。

1.2 方法

术前给予所有患者头孢曲松, 术后4 h补充滴注1次, 若患者伤口感染严重应适当延长患者的给药时间。采集所有对象用药后的中段尿送检验科微生物室进行细菌培养, 且在缝合手术切口前, 用无菌棉签在所有对象的皮下组织部位进行采样, 而后放置于肉汤琼脂培养基中, 在37℃温箱中培养48 h。回顾性分析所有对象的泌尿系感染情况及手术切口感染情况。

2 结果

所有患者中, 共有17例患者发生术后手术部位感染, 感染率为12.59% (17/135) 。这17例发生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 共分离病原菌679例, 详细的病原菌分布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 分离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 (18.41%) 和大肠埃希菌 (14.73%) 为主。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患者皮下组织采样病原菌检出率高于手术部位未发生感染的患者;手术切口病原菌耐药率高于未发生感染的病原菌耐药率;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术前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高于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在这些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患者中, 有10例患者并发泌尿系感染, 其中8例患者分离的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属。

3 讨论

外科手术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手段, 因其患者自身生理特点, 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 患者一旦感染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 如病原菌数量、毒力、卧床时间及宿主自身的抵抗力[2]。该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12.59% (17/135) , 比文献[3]报道的11.72%略高 (15/128) , 比文献[4]报道的14.88%略低 (18/121) 。针对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 能够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5]。

手术切口感染时间多在术后1个月内发生, 对于异物置入的患者, 感染发生时间才有可能为1年, 因为该研究所进行的泌尿手术均未进行异物置入, 因此该研究观察感染的时间为1个月。

该研究结果显示, 17例术后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患者共分离病原菌679例, 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 (18.41%) 和大肠埃希菌 (14.73%) 为主。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患者皮下组织采样病原菌检出率高于手术部位未发生感染的患者;手术切口病原菌耐药率高于未发生感染的病原菌耐药率, 这就无形中增加了预防和控制术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难度;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术前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高于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 与文献[6]报道结果相似。在这些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患者中, 有10例患者并发泌尿系感染, 其中8例患者分离的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属, 该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泌尿系感染和术后切口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7]。

针对以上特点, 该研究制定的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措施如下:①术中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避免外源性污染;②加强手术室管理, 减少探视时间及次数;③给患者营养支持以提高患者的自身抵抗力;④定期对手术室及病房进行消毒, 保持手术室及病房空气清新;⑤经常观察患者伤口情况, 尽可能保护伤口以避免污染。为了降低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率, 该研究制定的持续改进护理措施如下:①护理操作时尽量避开微生物高峰时段, 特别是在行侵入性操作时, 更应注重稳和轻;②备皮时尽量采用剪毛, 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患者皮肤的损害;③术前对于可疑感染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治疗, 必要时进行痰液、尿液或血液培养, 对培养处的病原菌做相应的药敏试验。

综上所述, 患者术前泌尿系感染是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一项重要原因, 因此应术前对泌尿系感染患者进行相应护理是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举措。

摘要:目的 对泌尿外科感染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并探讨其护理特点。方法 选取在该院行泌尿外科手术患者135例作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所有对象的泌尿系感染情况及手术切口感染情况。结果 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12.59% (17/135) , 共分离病原菌679株, 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 (18.41%) 和大肠埃希菌 (14.73%) 为主。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患者皮下组织采样病原菌检出率高于手术部位未发生感染的患者;手术切口病原菌耐药率高于未发生感染的病原菌耐药率;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术前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高于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在这些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患者中, 有10例患者并发泌尿系感染, 其中8例患者分离的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属。结论 患者术前泌尿系感染是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一项重要原因, 因此应术前对泌尿系感染患者进行相应护理是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切口感染,护理,病原菌

参考文献

[1]胡伦.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8) :67-69.

[2]刘中生.泌尿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学特点及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6) :164-166.

[3]余玲华.泌尿外科感染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性分析及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 :78-80.

[4]刘松华, 帅强, 张俊新.泌尿系感染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性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29) :67-69.

[5]金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6) :3-4.

[6]叶林阳, 林茂虎, 郁华亮, 等.泌尿系感染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2) :1512-1514.

外科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分析 篇11

[关键词]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 R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53-02

Analysis on drug resistance of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DENG Chong  CHEN Jianghua   LU Danqian

Laboratory Depart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Zhongshan 528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ed factors of our hospital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drug resistance. Methods We cultivated the specimens of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patients,and then tested the drug sensitivity. Results The risk factors of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drug resistance included the surgical site,pathogen types,operation duration,the length of time,antibiotics used type,etc. Conclusion After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is caused by many factors resistance.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prevention after resistance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ospital infection.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safety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each link control regula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fection rates.

[Key words] Surgery;Incision infection;Drug resistance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最常见的医院内感染,是衡量外科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耐药性不仅影响手术效果,延长住院时间,还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笔者对300例外科手术进行院内感染监测,从不同角度分析影响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耐药性的相关因素,找出影响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为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0年3月1日~2011年5月30日所有外科胸腹部手术的患者,共获得300例样本。

1.2 研究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有关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在手术室进行空气和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在手术室询问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观察记录,在病房察看病历、床旁调查和询问主管相结合;在病案室收集有关资料。对医院感染患者送检各种标本培养,进行药敏实验。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t检验、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手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的影响因素比较。为分析几种因素与发生手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将所要分析的因素进行量化,具体量化方案见表1。将各种分析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手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危险因素是手术部位、病原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种类等。见表2。

产褥感染1例分析 篇12

患者, 女, 36岁, 因停经41周入院。入院诊断: (1) 宫内妊娠41周, 孕3产1, 头位; (2) 羊水过少; (3) 瘢痕子宫; (4) 胎儿脐带缠绕。入院第2天09:00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双侧输卵管结扎术, 术中见肌层与腹膜、子宫浆膜层严重粘连, 部分大网膜与子宫前壁粘连, 分离粘连, 进腹腔较困难。术中以枕左前位娩出一女婴, 新生儿Apgar评分:一评9分, 二评10分, 体重2 850 g, 外观发育无畸形, 羊水清, 术中出血约650 m L。术后给予补液、输血、预防感染治疗。

术后第1天17:00时体温升高达39.7℃, 予解热降温对症治疗后体温下降, 之后每晚体温38.3~39.7℃, 应用地塞米松3 d, 并加用替硝唑注射液, 效果不佳, 术后第6天病情加重, 胸闷气短, 不能平卧, 恶心、腹胀。查体:精神萎靡, 颜面水肿, 测体温38.8℃, 脉搏122次/min, 呼吸60次/min, 血压120/70 mm Hg, 心率122次/min, 律齐, 双肺呼吸音低, 未闻及干湿啰音, 腹肌紧张, 上腹部有压痛、反跳痛, 切口愈合好, 宮底脐耻之间无明显压痛, 少量血性恶露, 有臭味, 双下肢水肿加重。复查血象及C-反应蛋白均明显升高, 复查肝功白蛋白降低。胸腹腔CT检查:两肺水肿、子宫增大、子宫周围积液;盆腔B超检查:子宫肥大、附件未见异常。予利尿、输白蛋白、增加抗生素用量、对症治疗观察, 症状减轻, 体温36.8~38.3℃;术后10 d恶露增多, 呈黄色水样, 味臭, 妇科检查:阴道内多量黄色稀薄液, 味臭, 宫颈光滑, 宫体孕3个月大小, 压痛阳性, 经宫口于宫腔放置一次性导尿管引流出脓血性引流液, 做药敏试验+细菌培养报告:表皮葡萄球菌。诊断“产褥感染”, 更换抗生素, 继续抗炎治疗, 加强护理, 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无不适, 白色恶露少许, 无异味;B超检查:宫体大小8.8 cm×7.6 cm×6.5 cm, 内膜厚0.5 cm, 子宫直肠陷窝未探及液性暗区。术后17 d痊愈出院。

2 讨论

产褥感染是指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 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 主要症状为发热、疼痛、异常恶露。表皮葡萄球菌存在于阴道菌群中, 女性阴道有自净作用, 羊水中含有抗菌物质, 妊娠和正常分娩通常不会增加产妇感染机会;在机体免疫力、细菌毒力、细菌数量三者之间的平衡失调时, 可导致产褥感染机会显著增加。

上一篇:发言摘要下一篇:辐射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