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质量(共12篇)
本科教育质量 篇1
一、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价值取向:学术性与职业性并重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指作为客体的高等教育满足主体 (包括人本身和社会) 需要的性质与程度, 体现了高等教育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高等教育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 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 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 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 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1]。从价值的角度看, 认识论哲学与政治论哲学实际上代表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两种主要价值取向:学术性价值取向与职业性价值取向。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史, 学术性和职业性两种价值取向的出现和演化是随着高等教育职能的变化而发展的。约翰·S·布鲁贝克还认为, 高等教育的两种哲学交替地在美国的高等学府中占据统治地位, 但随着大学“不仅是美国教育的中心, 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 政治论哲学越来越呈现出压倒认识论哲学之势。
进入21世纪, 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演变成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按照约翰·S·布鲁贝克的观点, 这一时期, 中国应该呈现出政治论哲学压倒认识论哲学之势, 即职业性价值取向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价值取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术性价值取向被完全抛弃, 而是两种价值取向存在于不同的院校当中。潘懋元先生也认为:“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更强调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职业性。在现代社会, 高等教育既要满足‘尖子生’对学术的追求, 也要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中国的高校, 数量众多, 目前大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这三大类。这三类高校在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上应该有所不同, 有所侧重。
研究型大学的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以“学术性”为主。所谓学术取向, “是根据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本身的学术规范和基本价值来建立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 特别是一批具有悠久历史和自身传统的学校, 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非常强调高等教育自身的规范和学术价值及学校的传统”[3]。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 不管市场、商品、利益如何冲击, 人们依然坚守学术的圣土, 追求纯粹的学术价值, 以传授高深学问、培养思想家和科学家、繁荣与发展文化为已任。虽然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但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 无论是从生源质量, 还是毕业去向来看, 研究型大学仍然主要承担精英教育的任务。而精英高等教育的宗旨就是强调严格的精英标准、捍卫学术价值和学术取向。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高深学术传播与研究、培养一流的精英人才仍然是研究型大学的首要任务。研究型大学在教育目标、办学标准、学科评价标准、课程设置、生源选拔方面都主要遵循学术性价值取向, 人才培养的质量偏重于理论和学术。
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以“职业性”为主。所谓职业取向, “是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需要, 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根据接受高等教育者的要求来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可看出, 高职院校具有很强的职业性、行业性, 以就业为导向, 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 要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的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因此, 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完全是由社会、由市场来检验, 其质量高低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 也以就业为主要毕业去向, 学习主要是为生活做准备, 对学术本身的追求并没有太多兴趣。因此, 高职院校在教育目标、办学标准、课程设置、生源选拔等方面都主要遵循职业性价值取向, 人才培养的质量偏重于技术应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介于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院校之间的一种类型, 既要遵循“学术性”价值标准, 又要遵循“职业性”价值标准。一方面, 进行科学研究、追求学术价值、坚守学术规范、传授高深学问仍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职能与目标。另一方面, 作为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任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又必须直接面对社会与市场的挑战,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满足受教育者升学与就业的两种需求。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 它的教育质量既要接受学术价值的评判, 又要受到社会的评判。因此,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把学术性价值与职业性价值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教育目标、办学标准、课程设置、生源选拔、学业评价、教师要求等方面, 都要同时体现学术价值与职业价值。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只有少部分能够继续深造, 绝大多数都要进入劳动力市场, 进入社会各行各业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因此, 虽然学术性价值与职业性价值同时并存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当中, 但职业性价值要更突出一些。
当然, 学术性与职业性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两种主要价值取向, 虽有本质的区别, 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 只是不同时期或不同大学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价值取向各有偏重。如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学必借术以应用, 术必以学为基础, 两者并进始可。[5]离开学术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会被社会牵着鼻子走, 有悖于高等教育的本质;离开职业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只会坚守自己的传统标准, 保守而缺乏生机与活力, 会失去公众和社会的支持。因此,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心的时期, 任何一类大学都要受到市场的冲击, 只是冲击的程度不同而已。
二、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标准:基本标准与特色标准统一
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 “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教育质量标准就是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潘懋元先生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 多样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因此, 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 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对高等教育来说, 前者所指的是一切高等教育都要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一般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结合,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后者所指的是依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 是衡量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6]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质量标准也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统一标准, 即作为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应该达到的基本学术标准, 也就是本科不同于专科、硕士等层次教育的标准;二是特色标准, 即应用型本科不同于学术型本科的个性化标准。对于统一标准, 人们比较容易理解, 也比较好把握;但对于特色标准, 则比较难体现和把握。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的两个层面实际上反映了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中“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学术性价值取向主要通过基本标准来体现, 职业性价值取向主要通过特色标准来体现。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对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标准做了比较简单明确的规定。第四条和第五条是任何层次的高等教育都应该达到的标准。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对不同层次高等教育标准做了不同的规定。从《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可看出, 无论是学术型本科, 还是应用型本科, 都应该达到本科应具备的基本标准。这个基本标准既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 也包括学业成就方面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达到这些基本标准, 就必须从办学思想、教育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成就评价、质量管理等方方面面去落实和执行。如果这些方面达不到基本标准, 就不能称其为本科教育。这些基本标准由于有法律文件的明确规定, 而且已经执行了相当一段时间, 在办学实践中相对比较容易实现。
特色标准是应用型本科不同于学术型本科的标准, 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升格、转型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高规格、高标准、综合型、研究型成为基本办学范式, 学制、教学、管理、招生等环节上与精英教育趋同。这种办学质量标准的一元化应该引起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7]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发展中的瓶颈, 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 而同时很多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按照学术型本科院校的标准来办学, 在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方面都与学术型本科院校雷同。但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科研水平、社会声誉等方面无法与研究型大学竞争, 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无法竞争。因此,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特色标准, 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应用型本科特色标准应该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优势和特点。
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更加紧密地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 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智力支持、技术来源和文化传承。尤其是在一些地市级区域, 地方高校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相对于学术型本科人才来说, 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强的特点。在知识方面, 虽然理论知识弱一些, 但专业实践知识要强, 现场操作经验丰富;在能力方面, 虽然科研能力弱一些, 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强;在素质方面, 合作意识强、工作踏实、吃苦耐劳。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优势和特点应该通过建立特色标准来得到充分体现。
标准是规范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工具, 具有共识性、规范性、权威性、分类性等特点。[8]从标准的定义、特点与作用可看出, 只有通过规范的程序, 以文件的形式, 由权威机构发布, 并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03 57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 标准才能发挥导向与监测作用。当前, 基本的学术标准已通过《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等文件加以明确规定, 对各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起着有利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特色标准却仍然属于理论界研讨的范畴, 而办学者也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 这就难免会使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在思想上茫然, 在行动上出现偏差。因此, 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制订应用型本科的特色标准是引导和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
三、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国家或社会对高等学校实施监督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 也是高等学校实现高等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改进的有效途径。而在高等教育评估中, 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质量标准的一种重要体现, 将直接影响和引导高校的发展。目前, 我国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有两种:针对普通本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以下简称本科方案)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2008]》 (以下简称新高职方案) 。现有的评估方案考虑到了不同层次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不同, 但却忽视了同一层次不同类型高校质量标准的多元化。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院校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实践中越来越意识到当前的本科评估方案无法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 无法展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优势, 甚至阻碍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这些院校研究者从自身的办学实践出发, 开始探讨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评估指标体系。当前在这方面研究较系统的有北京联合大学的江小明教授、上海电机学院的杨若凡教授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教务处长娄斌超。而这三所大学正好是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典型。但这些指标体系都存在明显的缺陷, 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实现学术价值与职业价值的融合, 必须体现基本标准与特色标准的统一。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与普通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上可以保持一致, 以达到本科的基本标准。应用型本科的特色可以通过观测点与等级标准的不同来体现。如普通本科评估指标体系“1.1学校定位”的主要观测点是“学校的定位与规划”, A级的标准是“定位准确, 学校发展规划科学合理, 并有效实施”;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都可以不变, 但A级的标准改为“定位准确, 学校发展规划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并有效实施”, 这就突出了应用型本科的特色, 体现了差异性。通过这种方法来建构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 既保证了应用型本科与学术型本科的一致性, 又体现了二者的差异性, 而且由于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一致性, 更容易理解、区别与操作。
通过这种方式来建构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有如下特点:第一, 在观测点层面增加了“实践教材”和“产学研合作”两个观测点, 减掉了“双语教学”, 其中“实践教材‘要求’有一定数量的校合作开发教材, 实践教材建设较好”;“产学研合作‘要求’产学研合作紧密, 效果好”。第二, 在具体标准方面, 有很大的改变, 重点突出了应用特色。如“学校的定位与规划”强调了“学校发展规划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教育思想观念”强调“具有先进的应用教育思想观念”;“教师整体结构状态”强调“具有行业背景的兼职教师占一定比例”;“专任教师”强调“具有行业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强调“近三年均有到企业等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的经历”;“教学水平”强调“理论联系行业实践紧密”;“专业结构与布局”强调“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方案”强调“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提高”;“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强调“应用特色明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强调“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强调“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专业实践和创新活动”;“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强调“体现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强调“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竞赛”;“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调“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就业情况”强调“学生的创业能力强, 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创业成功”。其它的观测点和标准与普通本科基本相同。
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 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精英高等教育要保证质量, 大众化高等教育也要保证质量。但两者由于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社会适应面不同, 因而其质量的标准也就不同。既不应以学术型的精英教育质量标准作为大众高等教育的标准, 也不应以职业型的大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为精英高等教育的标准。目前有人担心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 实质上以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 从而会产生误导, 使高等教育大众化陷入误区。”因此,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不仅办学者要探索用不同的质量标准来引导自己的办学实践, 教育行政部门更应该制订宏观政策, 加以分类指导, 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13.
[2][6][9]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 2000 (1) .
[3][4]丁雪辰.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7) .
[5]陈小红.学术性和职业性融合——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观[J].复旦教育论坛, 2003 (4) .
[7]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选择[A].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国别报告[C].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2.
[8]陈玉祥.从标准的内涵看我国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建立[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
本科教育质量 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学校第十二届党代会第二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质量优先,内涵发展”的战略主题,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学校本科教育质量,提出以下意见。
一、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夯实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西南财经大学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与经济建设的骨干和领导者。
(二)总体思路。以“全人”教育为共同愿景,以教育理念更新为先导,以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契机,以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重点,完善以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教学辅助人员等为主体的 “本科教育共同体”,整合资源,协同育人。建设全校上下“关心教学、热爱教学、参与教学”的优秀育人文化,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优秀育人环境,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合力,进一步提高学校本科教育质量。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本科教育质量标准
(三)完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创新为魂、能力为重的原则,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注重社会需求信息在人才培养环节的反馈,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本科教育质量标准。完善分阶段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的培养体系,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减少课程门数与课时总数,提高学业挑战度。
(四)健全本科教学质量校内监控机制。完善校、院(中心)、系三级本科教学工作责任制度,突出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落实岗位问责制。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聘请高年级学生担任评教员,完善学
实高素质金融拔尖创新人才本硕博贯通培养和分层分类培养工作,加大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落实“金融创新人才本硕贯通试点班”实效,打造“经济学基地班”、“光华创新人才实验班”、“经济管理国际化创新人才班”和“双语教学实验班”的升级版,完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路径。
(十)持续推进课程教学范式转变。根据现代课程教学核心理念,打破“以知识传递为重点、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的教学范式,进一步彰显现代课程教学的学术性、民主性和协作性,根据课程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学全过程中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突出能力培养。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加强对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宣传力度,形成人人追求卓越的教学文化。
(十一)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在优化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统一课程标准。实施名课建设工程,建设好金融学科群共同课程,培育和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选拔熟悉学科发展规律、通晓学科发展前沿的教师开设学科导论课和新生研讨课,探索以融通运用、拓展创造为目的的顶石课程。搭建跨专业选修课程平台,实施选修课建设计划,落实研究类课程和应用类课程的分类教学,鼓励教师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开课,提高选修课质量。优化短期课程和讲座课程,做实小学期。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增强学生体质。
实施教材建设工程,以国内外一流教材为标杆,以教学的适用性、内容的先进性、方案的完整性、形式的灵活性为标准,鼓励教师编写优秀教材,引导教师编写实验类教材、教学案例和习题集。建设一批覆盖我校多个学科领域的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
(十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育人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稳定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整合军事训练与安全教育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把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大力开展社会调查、课外学术活动、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等活动。强化学校与金融机构、公共部门、科研院所、工商企业的合作,创建一批省级、国家级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做实“现代金融创新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现代金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努力探索“一个学院一支专任实验教师队伍,一个综合实验项目,一个专业学生社团,一个学科竞赛活动”的学生自主管理的实验教学新格局。鼓励教师开设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课程,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十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整合创新创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类课程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和校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设立“光华英才-本科生科研基金”,完善学校、省、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进一步完善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完善就业与培养的联动机制。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十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要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严格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标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十五)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引育并举,打造一批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团队,坚持教学为要、科研为基,有重点地培养一批教学和科研双优的教学带头人。优化学校优秀教师评审指标体系,设立“教书育人”卓越贡献奖和终身成就奖,并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为引领,系统设计学校教学名师评审指标体系。
(十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教师的教学训练制度与机制,落实教师培训学分制度,落实学院(中心)教学培训与咨询、教学评估、学业指导等方面的责任。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强化新进教师、教学效果需要提升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建立中青年教师实务部门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完善优秀教师教学“传帮带”制度,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推行集体备课制,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积极开展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微课教学比赛”等竞赛活动,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研究生助教制度,遴选一批优秀的脱产攻读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研究生担任助教,明确工作职责,并给予合理的报酬,推动大班教学,小班讨论。
六、注重学生管理与引导,实施全人教育
本科教育质量 篇3
【摘 要】以北京工业大学经管类本科教育教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经管类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调研,考察和评价其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质量。调研结果表明,主修课程的教育教学状况较好,最受益的专业课为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和统计学,本科课程与硕士研究生课程教育的衔接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高校 经管类 本科教育教学 质量 调研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47-03
我国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功能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各教育层次中,本科教育一直占据着优势。那么,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如何呢?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经管类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情况又如何呢?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北京工业大学作为市教委直属管辖的地方性“211”高校,担负着服务北京,辐射全国的人才培养重任。无论从招生规模上还是从办学定位上看,该校本科教育状况及其质量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特别是经管类本科在校生规模占全校本科生的较大比例(2011~2013年平均占比大约为18%)。因此,本文拟以北京工业大学经管类本科教育教学为例,对经管类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系统调研和实证研究。
一、反映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特征
为了全面而深入了解和把握经管类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状况,我们采用调查问卷和电话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调研,以取得第一手资料。那么,反映教育质量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这是本项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宏观的人才培养的阶段来看,主要包括培养过程质量与培养结果质量两个主要方面。
(一)培养过程质量
粗略地讲,可以从核心课程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教育管理育人环境、学生对教育教学的评价这四个主要方面来衡量学生培养过程质量状况。一是核心课程教育教学。毫无疑问,学生在学期间接受的教育离不开课程的教育教学,特别是一些专业课和核心课,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质量考察方面。二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我们认为,学生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或者通过完备的知识结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环境应变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来体现。三是教育管理育人环境。除课业学习外,学校和学院的组织管理育人工作也是学生必须经历的培养环节,其中包括校园环境、后勤服务保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学生社团组织、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等多个方面。四是在校生对教育教学的评价和建议。任何教育教学的评价都不能脱离接受教育的学生主体对教育质量的总体评价,而且他们对母校提出的宝贵建议一定是中肯、有价值的,也是我们发现问题、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
(二)培养结果质量
因为培养结果质量更多的是在工作实践之后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对本科毕业生的调研更能客观而真实地体现出教育和培养质量水平的高低。对于培养结果质量状况而言,可从已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优势、工作能力、核心知识运用、毕业生评价等方面来考察。一是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用诸多指标来衡量和反映。粗略地说,包括就业优势、就业特色、非失业率、就业现状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而且上述每一个方面又可以细化为具体的多个指标。因此,在调查问卷中应尽可能涉及上述诸多方面。二是工作能力。毕业生就业后的综合工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质量水平,特别是工作岗位所需的核心技术能力更多的是依靠学校教育来掌握和提高的。对此,也可以通过毕业生是否有稳定的工作单位,或者说是否曾经有过更换工作单位(包括自动离职、解聘、跳槽等形式表现)的经历来体现。三是核心知识运用。毕业生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应用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恰当和有效地运用所学,或者说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知识的吻合程度如何,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专业对口程度,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学校培养质量与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方面。四是毕业生评价和建议。对于高教质量的综合评价虽然可以有多个评价主体,其中包括学校自身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等评价主体,但是必须有就业后的毕业生这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通过有偿付费方式接受教育服务的群体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其中,否则,其余的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将有可能欠缺全面性和客观性。
二、调查对象与问卷的编制原则
(一)调查对象
考虑到培养和教育质量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感受及其评价来体现,于是我们最终确定了如下三类调查对象。第一类调查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四学生。他们已经学完了大学的主要课程,进入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在此时期,他们已经能够感受到或者体会到大学的教育带给他们的益处以及缺憾,对他们进行调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水平。第二类调查对象是已经本科毕业继续深造的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在本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他们正在运用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他们的感受和评价对于衡量教育质量高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三类调查对象是已经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他们经历了工作任务的洗礼和挑战,比较有体会和发言权去评价本科教育带给他们的益处和不足。而且与在校生不同的是,他们更能切实发现和领悟到大学教育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重要作用。
(二)编制问卷的基本原则
在问卷编制过程中力求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围绕调研目的,抓主要问题,重有用信息。这里是指在宏观上要尽可能全面覆盖反映教育质量的主要方面,而对于每一个方面的微观问题要重点突出,防止信息重叠交叉,避免调查资料的浪费。二是问题设问力求规范统一、清晰明了,避免误解和偏倚。这是指具体问题的表述要注意其规范性,通篇要前后一致,提问方式尽量用陈述句,语义要准确清晰。这也是考察是否一份好问卷的标准之一。三是体现人文关怀,恰当控制作答工作量,确保资料真实可靠。这是指站在答题者角度考虑问题,尽量减轻其负担或节省时间,因此问卷的规模严格控制在两页的A4纸张内,这样将有利于答题者怀着轻松平和的心态作答,从而有助于获取更真实客观的统计数据资料。四是强调不同类型问卷的针对性,突出教育质量特征而设问。这里是指三类调查问卷既要有共性,即都应该紧紧围绕教育质量核心方面展开。同时它们之间在具体问题的设问时又要有所差异,充分考虑和体现出三类不同被调查者的学习工作状况和自身能力的区别。
三、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把握经管类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本次调查问卷的量表设计分为如下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打算等基本问题。第二部分是量表的主体部分,涉及反映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个题目。有些问题备选项采用里科特5点式计分法,备选项目分为五个档,分别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分别计分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
由于时间和研究精力所限,本次调查只对前两类调查对象展开了实际调研,包括即将毕业的大四本科生和本科硕士均在该校就读的硕士研究生,样本容量为80人,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该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
(一)关于毕业后的去向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就业(占比为55%),其次有25%的学生选择了出国留学深造,仅有15%的人选择了考研。可见就业找工作仍然是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二)对本科期间主修课程的学习评价
为了考察在学期间的教育教学情况,问卷专门设计了关于主修课程学习的评价问题,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类似的考虑,硕士研究生对于他们在本科阶段的主修课程情况调查也一并归纳在表1中。
表1 大四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对本科主修课程学习的评价
单位: %
选项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课程设置 30 (33) 60 (27) 10 (20) 0 (13) 0(7)
教学内容 25 (20) 60 (35) 15 (40) 0 (5) 0(0)
教学方法 30 (5) 25 (43) 45 (52) 0 (0) 0(0)
教材质量 30 (8) 25 (55) 45 (30) 0 (7) 0(0)
教学效果 50 (10) 40 (50) 10 (30) 0(8) 0(2)
考试设置 20 (5) 35 (58) 45 (32) 0(5) 0(0)
师资力量 50 (8) 40 (58) 10 (27) 0(5) 0(2)
教学管理 30 (8) 45 (57) 25 (30) 0(5) 0(0)
注:括弧外的数字为大四学生的调查统计结果的百分比,括弧中的数字为对硕士研究生调查统计结果的百分比,下表同。
从表1可以发现两个调查群体的评价是有差异的,但是其共同点也较明显。但总括起来讲,占据半数以上学生选择了“很好”或“较好”,这说明本科阶段的课程教育教学还是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认可。
(三)对本科阶段的能力培养评价
考虑到高等教育通过各类课程教学途径,最终还是归结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故问卷对此进行了设问,两类被调查群体的调查结果一并总结在表2中。
表2 大四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对本科阶段能力培养的评价
单位:元
选项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知识结构的完备性 20(20) 55(43) 25(20) 0(15) 0(2)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0(13) 45(47) 25(35) 0(5) 0(0)
创新意识和能力 20(10) 35(40) 45(43) 0(7) 0(0)
动手、实践能力 30(10) 45(28) 25(50) 0(10) 0(2)
人际交往能力 35(25) 40(48) 25(27) 0(0) 0(0)
组织管理能力 20(20) 35(45) 30(28) 15(7) 0(0)
环境应变能力 20(23) 55(52) 25(25) 0(0) 0(0)
心理调适能力 20(28) 55(50) 25(20) 0(2) 0(0)
从表2可见,两类群体中评价为前两项,即“很好”或“较好”的人数比例在大多数项目上也接近或超过50%,只有硕士研究生对于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较低,仅为38%,但是从整体的结果来看,评价还是基本满意的。
(四)关于最受益的专业课调查评价
从调查结果的直方图1可见,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大四本科生,给其留下最深刻印象和最有帮助的课程集中在以下几门: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统计学。选择这三门课程的学生人数最多,说明在本科阶段这三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比较重要的,学院应重点建设这三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体系,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另外,操作类的课程如SPSS、SAS、多元统计分析、英语口语等课程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表明这类课程的学习可以切实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或学习中实际应用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图1 对硕士研究生今后学习生活最有帮助的专业课频数比较
(五)本科与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衔接状况评价
这部分结果主要来自硕士研究生的调查资料。从调查结果来看,45%的硕士研究生认为学院本科生教育课程与研究生教育课程的衔接状况较好,37%的硕士研究生认为一般,13%的硕士研究生认为较差,只有5%的硕士研究生认为很好。总体上说明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本科课程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在本科与研究生的衔接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较好”或“一般”。
四、基本结论
从上述被调查者的整体评价结果来看,可概括出如下几点基本结论:
(一)主修课程的教育教学是较令人满意的
从硕士研究生对于本科期间的主修课程的评价中发现,经管类本科主修课程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值得推广或者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主修课程的教材在选择方面还是比较好的。同时主修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能在硕士研究生或实习阶段运用到本科课程所学内容。而且考试设置也基本符合学生的预期考试模式。此外,本科主修课程的师资力量基本符合学生的师资等级需求以及课程拓展性的要求,主修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比较完善,得到学生普遍的认同。
(二)最受益的专业课为动手能力要求高的技能课
对于学生最受益的本科课程,不同的被调查者由于其目前所处学习阶段和感受不同而有所差异。多数硕士研究生认为有用、受益的课程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和统计学,而大四本科生则选择为计量经济学、SPSS及其应用以及多元统计分析。显然,本科阶段开设的上述课程均属于需要实际动手操作,并需借助软件来完成计算分析和建模任务的课程,因此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这也说明学生从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长技能,更深深地体会到这些课程的重大价值,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也为经管学院今后的本科课程教育教学的重点和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本科课程与硕士研究生课程教育的衔接状况处于中游偏上水平
由于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因此对于本硕均在同一学院连读的学生而言,这两个重要的教育阶段中的课程衔接问题和差异状况就显得异常重要。调查结果显示,经管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本科课程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在衔接方面多数学生认为“较好”或者“一般”,这个结果不是很理想。说明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学生深造学习的需要,有待进一步改善,不仅仅体现在课程教学方面,还有师资力量和教材选择等方面。
【参考文献】
[1]胡平波,甘国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2]贺璐.湖南省本科生评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实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3]张伟华.大学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商场现代化,2010(4)
【基金项目】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教育教学研究项目(ER2013C43)
【作者简介】程兰芳(1964- ),女,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统计方法及其应用、数量经济分析;毕 曦(1990- ),女,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
本科教育质量 篇4
一、美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估的“学习转向”
综观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及其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历程,其关键在于学生学习权利的保障与学习效果的保证。正如杜博伊斯(W.E.B.Dubois)的名言,“5000年来,在全世界为之奋斗和追求的所有公民权利中,学习是最为根本的权利”[2]。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进程,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美国本科质量评估的重心在于对学习权利的保障,即如何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基本学习权利成为质量评估的基点与重心,这就涉及大学本科教育的静态投入及其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资金投入、师资力量、生源状况、课程体系、教学条件、校园文化、产学研合作以及社会声望等问题。与之相应,美国本科教育质量的外部认证与内部质量保障也就更多地呈现出以静态化、输入性为特征的评估体系及内容。
然而,传统的美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并未触及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即大学本科教育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发展,是否回应了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诉求。美国学者弗雷泽(M.Frazer)就指出:“学生在认知、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学习收获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3]事实上,从学习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本科教育质量,进而开展大学课程与教学层面的系统改革,正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共同关注的主题[4]。美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已经呈现出这样一种学习转向,逐步由静态性评估转向动态性评估,由输入性评估转向输出性评估,并开始将学习置于质量评估的顶层设计之中。具体而言:美国本科教育已经从重视经费划拨、师资水平、课程教学改革、质量监控体系、设施设备以及组织制度设计等静态评估内容逐步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关注学习成果为核心的动态评估,偏重于学习投入度与成果产出的评估反馈;从输入评估转向输出评估的最大变化在于,要求大学制定明确的办学宗旨和明晰的培养目标,就毕业生在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标准,予以正式公布,并接受监督[5]。
事实上,“用最简洁的办法来管理大学的范式应该是这样的:大学是一个为提供教学而存在的机构。然而微妙而又深刻的是,我们正向一个新的范式转变:大学是一个为提供学习而存在的机构。这种转变改变了一切”[6]。究其原因,“只有学生学了什么和学生是怎么学的才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基本使命,才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所在,因此也只有在真正认识和理解了学生到底在大学中学了什么,高等教育机构的核心职能和高等教育质量才能真正得以彰显和保证”[7]。基于此,美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估的“学习转向”,即是将“学习”这一核心主题置于质量评估的顶层,通过外部质量保证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保障和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度,增强学生学习成果产出,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品质与综合素养,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本科教育诉求。事实上,“学习转向”质量评估的基点在于明确培养目标与标准体系,进而通过评估反馈引领大学的变革与发展,促进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并为其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持服务。基于上述问题解决的质量提升策略,无疑会更好地促进大学本科教育的内涵发展,而这正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关键所在。
二、美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学习转向”的路径及策略
(一)大学外部质量认证的“学习转向”及策略
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中期,美国联邦政府对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准往往是以强调传统的“过程和投入”为特征的。认证机构的标准是要确保院校有一个明确的任务、合理的入学手续、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稳定的财政收入等。然而,到了80年代中期,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新增了一项标准,即要求确保“学生学有所成”。到了1998年,国会将该标准列为10项评审标准中的首位,这标志着此项标准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公众对学生成绩的日益关注,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强调的重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向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关注[8]。
进入21 世纪之后,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逐渐成为美国大学外部质量认证的一种新走向[9]。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强调的不再是界定精英与否(elite affirmation)和固定资产(fixed re-source)的标准和质量,而是围绕院校使命完成的教育过程的标准和质量(quality based on institu-tional mission fulfillment)[10]。这种变化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重视,强调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目标的全面达成,并以此为基点评估其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相对静态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设施等因素。例如,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强调可以在2003年区域认证委员会(C-RAC)的一项联合声明中得到反映,随后所有地区的认证委员会都接受了这样的理念,即“以实现学生的学习成就为标准来评价一个院校是否成功,这是每一个认证委员会的职责及公众宪法的核心所在”[11]。从2001年开始,基于学习转向的质量标准已经被美国三个区域委员会纳入到认证程序的基本修订中,分别是提出三阶段学习中心模式的西部学校与学院协会高级学院委员会(the Senior College Commission of WASC)、北部中心协会高等学习委员会所设立的认证质量改进计划(AQIP)以及南部协会的质量增强计划(QEP)。其中,西部学校与学院协会的认证程序要求所有院校针对如何利用认证程序来提高院校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学习结果的收集以及提高对学生学习等问题的关注提交一份详细的方案,对院校的学习结果、精品课程、学业记录档案以及以学习为中心的方案进行评审[12]。
就美国本科教育质量外部认证的政策保障而言:其一,通过强制要求参加(或财政上鼓励)更大范围的学习参与度评估与学习成果评估。影响较大的美国 “全国学生学习投入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即是从学生投入各项有效学习活动的程度来体现大学教学质量。此外,还有社区学院学生参与度调查(Com-munity College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CCSSE)等。其二,鼓励开发学习成果评估体系并对评估结果予以公开报告,建立一套有关学生学习的现实可用的公共信息系统,以激发出高校改进工作的动力[13]。其三,建立竞争性拨款制度,鼓励已证明有效的学习方式,以增进学习效果,并进一步改进鉴定机制,鼓励包含学习成果评估在内的更高水平的自我管理[14]。此外,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重视结果输出评估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率、满意度、毕业后发展情况等方面的评估。如美国Noel-Levitz公司进行的《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其结果被视为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的国家标准[15]。
(二)大学内部质量保障的“学习转向”及策略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中早已明晰地指出,“如果对大学的学习目标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根本无法知道本科教育的质量究竟如何”。博克在书中列举了八个最重要的本科毕业生的学习目标(如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培养品德等),并认为,如果对照这些目标,今天的大学难言成功[16]。基于这样一种学习目标的全面达成,美国高校内部层面的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持续关注学生学习的投入度、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与之相应的组织建设、制度设计、资源服务以及课程教学改革,尤其强调“学习指导与服务”、“学习评估与反馈”以及“学习氛围与文化”等层面的改革实践,具体而言:
1.学习指导与服务。美国本科教育中同样存在功利性学习目标,相当部分学生把取得学位证书、完成学分作为基本的学习目标。学生往往缺乏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与规划,其学习成果也不尽理想。基于此,美国高校、院系、教师、学生团体等组织与个人都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学习指导与服务,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题课程、评估反馈以及咨询服务活动,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与规划,使其能够合理选择与安排自己的课程学习与活动,开展高质量的专业学习。以哈佛大学的学习咨询与指导工作为例,哈佛大学设有专门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的机构———学习咨询处,主要开展学习自我评估、课程选择及个人学习指导、咨询,为学生的课程学习与校园生活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服务[17]。斯坦福大学学习与教学发展中心所开展的专题课程、同辈辅导、演讲培训,以及广泛的师生互动,均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措施[18]。此外,高等院校普遍通过诊断性学习支持(diagnostic sup-port)、学术性学习支持(academic support)和个体咨询性学习支持(individual consultation support)来帮助学生真正看到自身学习的累积与进步,实质性地享受到高质量的本科教育[19]。
2.学习评估与反馈。学习评估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测与反馈,并最终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有效学习。美国高等院校一般会在学校层面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目标结构或体系,宏观描述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据此展开评估;学习评估与反馈基本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或数据以支持相应的教育决策,基本能够展现实据、反映学生发展的历时过程[20]。学校内部往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工具与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及学习结果予以全面评估反馈,进而反射到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之中,并不断调整评估策略,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品质与效果。具体到学习转向的课程评价,则主要以课程嵌入的评价(cur-riculum- embedded assessment)为主,辅以标准化测试(standardized tests)。教师通过评测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及学业状况和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为学校或院系的教育改革提供战略性建议[21]。
3.学习氛围与文化。在学习转向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真正提升大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并不是外部评估和监控,其起点在于大学内部,在于大学在促进、提高教学质量上所做的持续性工作,……这在根本上需要大学自身发展出一种良好的内部质量文化”[22]。美国大学逐步形成了以高等教育“外部认证+大学自评估”为显著特征的质量保证模式,较好地促进了大学自评估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从而催生了美国高等教育内外相生的“外发内生型”质量文化。事实上,“学习转向”的质量文化是关于大学学习的文化,是以提升学习品质为根本的教育价值观念与质量行为规范的集合体系,具有理念层面与操作层面的双重引领效应。学校的关键性文件、政策,整个大学的努力都应反映出对学习的重视与关注。“只有大学各级领导层在观念层面甚至信念层面对学生学习、教学质量给予真正的认同和关注,大学教学质量才能在实质意义上获得不断提升和改进。”[23]
三、启示
美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估的“学习转向”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大学教育的回归,即回归到人才培养的核心宗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其外部质量认证与内部质量保障的改革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影响,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关注与借鉴。具体而言:
第一,将“学习”置于本科教育质量评估的顶层设计之中。美国联邦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专业团体、高等院校等机构都将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与成果”作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并在政策制定、系统评估、经费拨付、指导服务等方面达成共识,追求合力,从而共同推进了大学生学习品质的全面提升。反观我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估的历程及现状,也已经显现出对“学习”的关注与重视,在本科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建设中,“学习”所占的比例也逐步提高。尤其是在新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学业的综合评估,这无疑符合国际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趋向。然而,已开展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工作重心仍然以师资队伍、生源状况、科研指标、资源指标等静态因素为主,对学生学习状况与成果的评估仍然缺乏系统设计与量化指标,这就要求我们应着力加强本土化的学习认证与保障体系建设,以便增强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与学习成果产出,提升其学习品质,从而推进本科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二,实现本科教育外部质量认证的专业化与规范化,围绕“学习转向”开展一系列学习评估工作。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建立学习评估的专业性机构(教育行政部门认可、教育专业机构承担、专业评估人员负责),明确学习评估的目标、标准及指标体系,运用多元化的评估手段与工具开展专项学习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予以反馈或公布,从而引导高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善,进而促进本科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此外,借鉴美国“全国学生学习投入调查”(NSSE)和社区学院学生参与度调查(CCSSE)等相对成熟的评估问卷,予以本土化的改造或完善,或编制符合国情的相关问卷或量表,在较大范围内定期开展评估调研活动,及时将相关数据与结果予以公布,在数据技术层面提升本科教育外部质量认证工作的专业性、规范性与指导性。
本科教育质量 篇5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坚持内涵式发展,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工作中心地位的理念,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突出特色发展,全面推进我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力争在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方面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目标
进一步深化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专业、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强化素质教育和实践育人环节,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要,为高教强省和人才强国提供智力支持。
三、重点任务和措施
(一)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1.建设目的
坚持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为全面提高学校的本科人才教育质量提供有力保障,达到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教学评价都以本科教学工作为中心的效果。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建立定期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的机制
每年召开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校长办公会,听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确定教学工作重点,研究解决本科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性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围绕重点工作开展研讨,推进全校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完善全校重视本科教学的体制机制。(2)制定教学工作业绩津贴奖励办法
制定《东北林业大学教学工作业绩津贴奖励办法》,激发教师对本科教学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奖励在本科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鼓励教师从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向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转变,产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和改革成果,实现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
(3)突出院(部)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院长(主任)作为院(部)本科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科教学和专业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院(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教师参加的教学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院(部)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工作。
(4)建立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保障机制
相关部门开学前联合检查本科教学工作落实情况;每学期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通报情况,协调解决具体问题;通过师生来访和座谈、调研等方式,及时了解、反馈和解决教师、学生关心的教学问题;建立教务部门与学生部门学业会商制度,对特殊学生的学业问题定期会商,及时解决和化解部分特殊学生因学业问题可能导致的校园突发事件,维护校园的安全、和谐、稳定;建立本科教学应急保障机制,解决其他突发教学问题。
(5)加强人才培养经费保障
增加对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必需的各项经费;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加大对教学改革所需经费的支出力度,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增加经费使用透明度,提高教学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
(二)加强专业建设
1.建设目的
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增强专业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教育创新理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一流,进一步完善以林科为优势,以林业工程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结构;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资源、教材、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专门人才、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①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依托“森林资源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在林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和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3个专业中,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进培养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培养和造就我国林业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和行业需要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全面深入推进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积累经验。
②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结合学校应用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国家级、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为依托,争取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或3项;推进校企(行业、部门)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启动黑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室内与家具设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使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
(2)加强重点专业建设
对我校重点专业分批次进行建设,促进专业内涵建设与发展,引导专业科学定位,优化结构,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围绕重点专业的优势与特色,进一步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水平,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一批教育理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试点;建设好省级重点专业,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精品专业,为全校其他专业建设提供改革示范。
(3)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紧缺人才的相关专业建设
结合学校实际,增设与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关系到未来环境和人类生活的一些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对紧缺人才的迫切需要。
(4)进一步推进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
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设置专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情况及学科、专业属性等因素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使学校专业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
(5)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
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出台关于本科专业预警退出机制的相关文件,根据社会需求及学生就业等情况,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提出预警、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6)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增加与英语语系国家高水平大学的中外联合办学项目,推进与俄、法、韩等多个国家的学生交流活动;支持中外大学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联授,扩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推进课程建设
1.建设目的
加强由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重点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建设;建立精品课程开放共享系统;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我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推进重点课程建设
按照“保证质量、重点建设、注重实效”的建设原则,通过建设师资队伍,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等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等进行重点建设,5年重点资助建设450门左右的课程,使其达到国内同类优质课程建设水平;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推进重点课程的数字化建设,以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2)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以名师名课为基础,建设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培育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成2或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通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
按照资源共享课的技术标准,对学校已经建设的各级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在更新完善精品课程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基础上,使其建设成为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推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3)建设网络课程
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将课程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网络课程建设平台,推进课程建设的数字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拓展课程相关的知识资源,利用网络的时空优势和技术手段,营造师生间互动和学生间互动的环境,建设由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活动等三部分构成的网络课程。
(4)深化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 改变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倡导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倡导个性化教学,突出强调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着力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质疑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表达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进行考试方法改革,根据课程自身特点,改革考试内容、形式、手段和方法,构建科学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考试评价体系。
(5)加强文化素质类和创业教育类课程建设
从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角度,重点建设一批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文化素质类的通识课程,使我校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开设“创业基础”等相关创业教育类的课程,推动学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强化实践育人
1.建设目的
树立实践育人的观念,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增加实践教学经费,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拓宽校外实践渠道,努力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拓展第二课堂教育,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继续加强现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配齐配强实验教学队伍,重点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优势,使现有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领先水平;增设质量高的研究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实验课质量;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合作,建设协同创新平台;重点建设成效显著、优势特色明显、受益面广泛、影响面宽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使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再有新的突破。
进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全面强化全校实验室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利用效能。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学科竞赛提供良好条件。
(2)加强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
积极拓展渠道,建设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增加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整合各类实践教学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加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
(3)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00项左右,构建国家级、校级和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提供政策、资金与条件支持。
(4)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培养
从本科生教育开始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鼓励他们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启动教师科研项目支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吸纳大学生进入教师科研项目组,促进教师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相结合。
(5)设立大学生各类学科竞赛专项基金
制定大学生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设立竞赛活动专项基金;支持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等竞赛,扩大学生的参与范围与人数。
(6)引进实践教学管理平台
通过引进或合作开发的方式,建设一套较为成熟、完备的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使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网络化管理,整体提升实践教学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7)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管理
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强化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工作;开发毕业论文(设计)模板;利用中国知网的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抄袭检测,增强学生学术诚信,对获得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表彰。
(五)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1.建设目的
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学校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遵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标准》,加强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群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联系实际,讲究实效,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批主题教育网站、网络社区。(2)进一步完善主题推进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凝练教育主题,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主题教育的思想源头;坚持在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中确立相应的教育主题,分年级、分类别、递进式、分层次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时间集中、主题突出的思想教育活动;加大理论教育模块和实践强化模块的工作力度,使不同年级主题教育与不同类别主题教育纵横交织、彼此呼应、相互推动。
(3)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4)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联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驻军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倡导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参加勤工助学;在暑期“三下乡”、“三创”活动、各类学生社团及协会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渠道,使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的
加强师德师风及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教师投身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等业务综合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成立“东北林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为全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开展教师培训,将教师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新教师100%得到培训,支持400人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国内培训,组织200名教师进行6个月以上的长期培训,选派100名左右的优秀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促进教学研究与改革,开展教学咨询服务,进行教学资源汇聚与共享,培育省级教学名师及新秀各6~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或2人;教师间教学交流氛围形成,教学研讨交流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趋于成熟,教学咨询、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等形成特色。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做好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岗位聘任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教师培训和日常工作中,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3)制定和完善促进教师发展的规章制度
制定教师培训制度、新教师助课制度、新教师导师制度,完善新教师试讲制度;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和考核机制;重新修订《东北林业大学关于实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把教授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作为基本制度和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
(4)强化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成果等在教师岗位聘用、评奖中的作用
在学校教师岗位聘用制度的制定中,将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成果等作为考核指标,将各级教学类成果及获奖与科研获奖同等对待,并对各级教学类成果给予奖励。
(5)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
针对学校教师个体的特点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按照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和分类考核;同时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实施不同的考核标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重点考核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等情况,实验教学教师重点考核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教学设备研发、实验项目开发等情况。
(6)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建立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培训专业教师的机制,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聘用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等社会各界卓越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7)强化高层次人才在本科生教学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我校引进和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鼓励并要求我校引进和培养的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负责人为相关领域本科生授课、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设相关专题讲座等,并将此作为人才引进和考核聘用的基本条件。
(8)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每年选派一批青年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加大从国外高校引进优秀博士来校从事教学的工作力度;有计划地选聘外籍教师充实到我校教师队伍之中。
(七)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建设目的
深刻认识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教学质量管理,鼓励各院(部)建立科学化和常态化的院(部)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科学制定我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目标。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加强全过程管理,完善教学质量标准
树立“质量形成于教学全过程”的观念,强化过程控制,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以及有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师工作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和规范,进一步规范人才培养各个环节。
(2)开展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制定并实施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制度,其相关数据在全校范围内公布。
(3)健全院(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进一步强化教研室、课程组的团队建设与职能,要求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程进行集体备课,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行教学法研究;院(部)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和院(部)教学质量检查组,要发挥实效,真正起到监督和保障的作用,形成全面、系统、快捷、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由教学质量保障管理目标体系、教学质量保障管理制度体系、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教学质量保障管理组织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基础建设体系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4)实施全要素质量管理
加强对全员进行质量管理的政策、知识和方法的宣传培训工作,从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需要出发,抓住主要环节设置质量监控要素,要求各相关单位通力协作,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核心作用,共同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和教学检查制度,加强学生教学信息员管理,确保信息收集反馈渠道畅通;激发全员参与教学的热情,营造“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学生关注教学,经费支持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政策支撑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良好氛围。
(5)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实验、实习质量评价
通过广泛调研,进一步完善我校现有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各主要环节进行评估,形成全面、系统、快捷、有效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办法。
对实验课程、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质量测评;制定实验、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6)推进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
根据专业认证与评估的发展趋势和我校专业结构布局,依照“整体推进、分批参评、分类指导”的原则,统筹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和试点,开展国际评估,使之成为学校、学院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进一步完善“以专业认证与评估为平台的认证评估管理模式”,提高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的实效,使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使之成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扩大学校社会影响的长效举措。
(八)加强教学改革研究
1.建设目的
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引导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改革探索,实现高等学校内涵发展、改革创新,提高学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解决学校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省教育科研重点项目,培育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产出一批具有特色、实效性强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加大成果推广应用力度;力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围绕我国、我省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开展宏观研究,围绕学校管理、教学、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开展校本研究。
(2)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培训工作,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人才梯队建设,提升研究能力。
(3)修订、完善现行的教育教学研究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工作。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1)学校成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政一把手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学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其他副组长由学校分管其他与教学相关工作的副校长担任,成员为各院(部)和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研究制定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实施方案。
(2)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党政一把手是本单位和本部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第一责任人,确保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顺利进行。
(3)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人员组成为教务处、人事与专家工作处、学生处、团委、高等教育研究所(评估中心)、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分析测试中心)、校教学督导组和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办公地点设在教务处,具体负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日常工作。2.建设资金
学校在稳定本科教育规模的同时,增加对本科教学的投入力度,保证和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经费投入,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开展。
3.管理机制
(1)实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项目负责人的职责是:①依照项目的有关要求和规定,制定项目建设计划;②组织项目建设工作,把握项目的总体水平和项目计划实施进度;③按规定合理安排项目经费;④自我评价项目建设效果;⑤宣传、展示项目建设成果,推进项目建设成果应用;⑥做好项目建设检查、验收的准备工作。
(2)根据建设项目的目标要求,进行校级立项建设,积极遴选推荐申报省、国家级立项建设;切实加强校级、省级、国家级项目建设过程的管理,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确保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3)学校设立专项资金并争取省、国家资助的专项资金,按照统一规划、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的原则,加强专项资金监督管理,确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4)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相关的制度文件作为保障,加强项目的过程监控检查工作,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教务处
本科教育质量 篇6
关键词:AACSB标准 教育使命 质量保证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1999年以来,全国600多所本科院校中有500多所开设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规模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源质量下降、教育资源不足、人才质量不能令社会用人单位满意等问题逐渐凸显,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担忧与关注。为了进一步了解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针对用人单位、教师、毕业生以及在校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大型调查。据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目前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主要存在“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历”“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等问题。因此,如何构建合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美国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简称AACSB)是全美唯一一所对工商管理及会计专业有鉴定权的权威机构 。该标准特别强调“使命”的重要性,并鼓励学校创办出自己的特色。因此,本文借鉴其中的战略管理标准,详细描述了构建质量保证体系的教育使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与总结,揭示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的质量构成要素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框架。由于本研究的调查主要针对浙江省内的用人单位、普通院校的在校师生和已毕业学生展开,所以本文中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适合于普通院校。
一、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教育使命
富有特色的教育使命,是一个商学院树立教育品牌、创立专业培养特色、赢得社会声誉的前提,也是设计教育质量保证活动的依据。AACSB标准依据战略管理标准,突出使命的重要性,强调每个商学院都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使命”描述,学院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为实现使命服务,并鼓励学校创办自己的办学特色。为此,我们从人才培养定位、服务地方经济和突出办学特色三个方面来详细描述这一使命,并将其纳入质量保证体系中。
(一)确定人才培养定位
对于有别于“研究型”的重点院校而言,普通院校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管理理论,更要突出应用性和操作性,即学院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实力以及专业特色,来定位培养人才。
(二)服务地方经济
经济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对于应用型较强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必须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的需求,及时了解地方行业的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培养既具有深厚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又符合地方发展的高质量本科人才。
(三)突出办学特色
21世纪的竞争是差异化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既适应社会发展又具有专长的人才是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商学院要加强与其他学院的合作,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培养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工商管理类高质量人才。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质量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构建
近几年,教育理论界提出了新的人才质量观,认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构成了人才质量的基本要素。在这三种要素当中,知识是前提,能力是关键,素质是核心,三者辩证统一,共同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普通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上有其显著的特征。
知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成果。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管理理论基础知识、管理技巧、管理方法,还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广泛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工商管理类专业是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从调查结果看,这一专业的人才必须具备优异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掌握沟通技巧以及能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网络的能力。素质是指构成人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规定性。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绝大多数以后都将成为中高层管理者。因此,是否具备敬业精神、诚信水平的高低及心理素质的强弱都会影响管理者在整个公司的权威以及执行力。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为了保证培养高质量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在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内部质量控制手段,借鉴AACSB认证标准中的战略管理思想理念,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质量的构成要素及特征,本研究构建了适合于普通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
按照功能的不同,该体系分为人才培养过程模块、教学质量监控模块、实施保障模块、教育资源管理模块以及信息反馈模块。人才培养过程模块主要负责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第二部分描述的人才要素及特征,将人才培养模块分解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及素质拓展体系三部分,对应其在知识、能力及素质方面的特征。教学质量监控模块主要负责对各个教学环节实施动态监控,根据教学过程,将监控模块分为目标监控、流程监控及效果监控三个过程,其中目标监控是对教育使命的具体细化。实施保障模块主要是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为全院师生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根据保障实施的主体,将其分解为理念保障、制度保障、手段保障和服务保障,教学理念的保障主要是指教育使命的保障,确保制定的教育使命能够贯彻到教学的各个过程中。教育资源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管理教学过程中的硬件资源,根据资源的类型将其分为教育支撑平台、人力资源以及教育资金管理三部分。为了调动被认证学校或机构的主动性、积极性,AACSB认证采用一种动态的过程性评估,认证周期性进行,一般在五年后需要再次认证。根据这一特性及可持续发展观,我们将信息反馈模块纳入质量内部保证体系当中,通过定期收集社会用人单位、校友以及在校师生等的反馈信息,重新评估现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质量,找出其中的优势与劣势,为整个保证体系提供有价值的反馈意见,形成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使得构建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质量内部保证体系能够真正起到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质量的目标,并发挥长期作用。
本文构建的质量保证体系适合普通院校。该体系强调使命的重要性,并且注重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质量要求,及时掌握大学学习对毕业生事业的影响,不断改善质量保证体系当中不合理的成分,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构建长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机制。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作为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对于保证体系当中各个模块的控制流程还需要后期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罗尧,《浅议美国国际商学院联合会质量认证制度》[J],《教育研究》,2007
[2] 王玖河、李晓霞,《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7
[3] 王一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国外趋势和中国面临的战略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2
[4] 洪成文,《质量认证框架下的美国教师教育质量保证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
本科教育质量 篇7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人类行为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在追寻着质量。高等教育陷入“质量危机”已然不再是危言耸听,“质量革新”也已跃然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鲜明主题。为促进大学教育的卓越,世界各国纷纷探寻更为有效的质量管理范式,作为高等教育强国的美国在此方面更是保持着积极的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当前,这种注重“产出” 的质量管理方式因其“直面学生学习增值、强调教育成效证据”而引领着大学教育质量保障范式的变革,这一趋势备受各国关注。该课题正是以这一“热点问题”作为研究选题,对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进行了系统研究。
该课题的主要任务在于搞清楚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什么”“怎么样”“有何用”这样三个基本问题。鉴于此,该研究集中关注以下问题:(1)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什么?它在什么样的背景中产生?如何发展?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其内涵? 如何把握其特征?(2)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如何运行?起到了什么样的功能?在高等教育质量革新时代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与挑战?呈现出哪些发展趋势?(3)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否值得我们借鉴?能否借鉴?如何借鉴?基于以上研究问题,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理解相关概念的核心内涵,厘清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概念;(2)梳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演变,分析和描述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发展概貌;(3)探明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运行机制, 分析其面临的争议、困境与发展趋向;(4)在“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 论证我国借鉴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讨我国开展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制约因素以及实施策略,继而提出改进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实践模式。
(二)研究方法
该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比较法。
1.文献法
当课题方向和大致研究框架确定后,课题组成员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育—心理图书馆和Doe图书馆为主阵地进行文献检索、借阅,并通过馆际传递和网络下载等工作,收集了大量的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相关学术论文卷帙浩繁。甄别、筛选“相关性高”“真实性高”“学术价值高”的文献是课题组成员在文献梳理时遇到的一大挑战。而此后对大量文献的深度阅读和分析整理又是对语言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更大挑战。
2.访谈调查法
2009年3月至11月,课题组成员在美国收集有关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资料时, 就评估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等问题尝试进行半结构性访谈,但由于时空、经费、语言能力等问题而浅尝辄止,2013年7月,课题组成员再次赴美访学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再度访谈,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了书稿。相比而言,为了解国内当前有关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情况而进行的访谈则更为充分。2010年5月至6月,课题组成员选择了“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各1所,每所高校访谈了1名高层管理人员、2名教师、2名大四学生,共计15人次。访谈对象的学科背景来自人文学科、 社会科学、理学、工学等学科。根据访谈录音,整理形成了近4万字的文本资料。通过对访谈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3.比较法
该研究的比较程式主要依照贝雷迪提出的比较教育研究四阶段说,即描述、解释、 并置和比较。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中美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相关问题进行比较,即对我国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如何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借鉴美国经验进行完善,展开理论的、实证的研究。劳凯声教授说过:“比较是危险的”,即如何确定比较点,是否可以进行比较往往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该课题的“比较研究”。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概念解读
课题研究以美国文献中人们认可的、引用率较高的 “评估”“学生学习成果”“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等相关定义为素材,通过对这些定义的梳理、分析,加之课题组成员在美国学习时的客观感受,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概念界定为:“评估主体运用各种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持续收集、分析有关知识、技能等学生能力增值和情感、 态度变化情况的信息,并以这些信息为直接证据,对照学习成果的最初设定,评价、 判断教育教学的成效,找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及相关学生服务等各个环节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成果、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之目的”。这个界定反映了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主要特征:关注学生学习增值、强调教育成效证据是其逻辑起点;运用测量等方法获取学生学习成果信息是其主要手段;强调评估过程和评估的持续性是其基本要求;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其最终目的。
2.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历史发展
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产生与发展受到美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教育测量技术的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跟随历史追溯的足迹,以学生学习测量为线索,美国高校学生学习评估的演进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口试、论文等早期综合考核:1636—1904年;(2)学习的标准化考试的起源: 1900—1933年;(3)通识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学习评估:1933—1947年;(4)测试机构的增加:1948—1978年;(5)回应外部问责的时代:1979至今。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成果界定、评估内容选择、评估技术手段的一系列关键变化,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评估运动催生了要求明确高等教育绩效证据的质量文化, 从而促使评估迅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式,展示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演变方向和目的地。
3.评估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学习成果评估的组织架构可以分为大学内部评估机构和大学外部评估机构。大学外部评估机构可以分为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的机构。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并没有“集中”评估权力,而是通过立法、规章制度、拨款等方式影响评估;民间评估机构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教育援助委员会开发的“大学校际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受到广泛的赞誉,并在全国推广。大学在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中担负着最重要的职责,其内部相应机构也是大学评估重要的组织部门。各个大学内部评估部门的设置和名称不尽相同,主管评估的校领导岗位设置也没有一致的模式,有的学校是由教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有的学校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负责,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设置专门的副校长或者副校长助理职位管理学校的评估工作。 此外,为了加强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有效性,许多大学还成立了大学评估委员会。
大学内部学习成果评估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步骤:成立评估部门、设定学习成果、制定评估计划、收集数据与构建数据系统、分析数据与汇报结果、评估结果应用以及元评估。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4.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评估内容
知识、技能、态度和情感、能力是表达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成果”的常用术语。 这些术语的内涵不断演进,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表达着社会发展对大学的教育理念、办学使命、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学生学习成果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背景中呈现出明显的“情境差异”,而在具体的评估活动中,评估主体对“情境性”的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情境选择”,构建可以测量的评估内容体系, 从而使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成为可能。
美国的大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因此,各种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尽管如此,学习成果评估的内容设定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比如,在通识教育评估中,人文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是知识层面评估的主体内容,而写作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则是技能评估的主要内容;专业知识的评估内容通常包括专业综合知识及其应用技能和某一课程的授课内容及其要求掌握的相关技能;大学就读经验调查评估在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学生自评方式涵盖非常宽泛的内容,如学生参与学习和社会活动的程度、时间安排、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毕业后的计划、性取向和政治取向、家长的支付能力,等等。学校层面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内容指标体系的确立,使得大学的教育成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校际比较。
5.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评估方法和工具
由于知识和技能本身多元化、学生学习成果具有各种情境差异,因此,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的方法各不相同,客观上也不存在一种普适的工具,而且单一的评估方式不可能提供所有必要的信息。事实上,正是多元的评估方法和评估工具构成了学习成果评估的“方法体系”和“工具箱”。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恰当的评估方法和评估工具是评估结果科学可信的保证。
课程考试、课堂教学评估工具、量规(Rubric)、作品档案夹(Portfolio)、顶点课程(Capstone Course)以及调查问卷等则是常用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工具。比如, 《全国学生学习投入调查问卷》(NSSE)和加州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问卷》 (UCUES)具有很强的学术影响力和和社会影响力。NSSE适用于各类大学,到目前为止已有1300所大学使用。加州大学的UCUES主要适用于研究型大学。
6.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数据分析和结果应用
运用评估工具收集到的各种学生学习成果信息是评估运行的基本“原料”。将这些“原料”转换成初始数据,并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和理论假设对初始数据进行加工、 分析、提炼和挖掘,从而可以对教育目标实现程度、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及其解决路径进行诊断和评价,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使得评估结果得以发挥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学习成果评估结果的应用渗透在大学和专业认证、修订和完善学习目标、回应社会问责、开发大学战略规划、课程和专业改革、制定相关政策等各个领域,而其最终效用则在于教学的改善和学习的提高。
7.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反思与展望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同样也遇到了各种现实困境,比如缺乏内动力、投入不足、教师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等等。在解决这些发展瓶颈的过程中,学习成果评估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比如“全人”评估理念占主导、评估的时间界限向未来延伸、全国性评估工具推广并趋国际化、评估的专业化发展趋势强烈、政府部门介入更深、网络技术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等。
毋庸置疑,现代大学已超越传统的“自治”而进入一个质量“共治”的新时代。 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无疑有着积极的贡献。 但是,基于不同的理念,各种质疑、批评之声在学习成果评估兴起后也接踵而至。总体而言,肯定多于质疑,赞扬多于批评。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成为美国重要的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而且备受世界关注,这表明现代大学开始审视自身的弊病,反思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基础,重新回归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为大学卓越标志的正确道路上来。
(二)对策建议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合理经验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由注重外部监控转向内部评估、由注重评估输入硬件转向评估输出成果提供诸多借鉴。
1.促进理念转向。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理念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评估理念从投入性评估转向产出性评估应成为我们优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念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借鉴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评估理念从投入性评估转向产出性评估并不是否认对教学输入、过程的评估,以及教育环境的评估,而是要认识到对教育产出——学习结果的评估同样重要,而且学习成果评估的结果可以成为教育质量最直接的证据,更具有说服力。
2.改进运行机制。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仍停留在传统的层面, 这需要我们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改进和完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运行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预设明确的学生学习成果、使用多元的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加强过程评估和评估的持续性 、建立评估数据库、公开评估信息,并在制度设计中加以明晰并具体化。
3.推进评估专业化。我国要进行专业化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必须建立“三位一体”的评估组织,配备专业化的评估人员。(1)政府部门无需单独成立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机构,可以以现有的评估院为组织载体,拓展其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功能,在评估时要慎重处理好政府干预与大学自治之间的关系。高校是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主体。 办学规模大的高校要在学校领导层确定一名副校长直接负责学校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专业化的院校研究机构,因此建议在学校管理职能部门中单独设立大学评估和质量保障办公室,不隶属于任何其他职能部门,赋予其应有的条件与职责。评估和质量保障办公室和现有的教务处、学生处、规划办、政策研究室的职能部门之间如何协调,则需要全新的制度设计进行保障。这必定是该项工作起步的难点之一。同时,要支持建立专业化、组织化程度都很高的民间第三方非营利性评估组织。 对于民间第三方评估组织的资质认定,可以借鉴美国的认证制度,由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认证手段,确保取得资质的民间第三方评估组织达到独立、公正、专业、权威的基本标准。(2)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评估人员是关系到学生学习成果评估能否在我国有效开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中,在高等教育学等专业下增设“教育评估与评价”方向,培养评估专业硕士和博士,从而实现在近期内配备专业评估人员的目标。在评估活动中,教师的评估能力和积极作为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大学教师必须既是学科专家,又是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评估实施者。 因此,高校对教师进行经常性的评估培训也是非常必要的。
本科教育质量 篇8
一、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1. 国外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西方学术界对质量保障早已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1985年荷兰政府发布高等教育政策报告书《高等教育:自治与质量》, 提出“如果大学能够保证其质量的话, 政府将给其更多的自治与更大的制定学位或课程计划的自主权”, 由此拉开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运动的序幕。美国、荷兰、瑞典、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开展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研究的热潮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兴起。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 质量成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三大主题之一, 并被写入《关于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世界宣言:设想与行动》。2005年5月19日, 欧洲高等教育区教育部长会议在挪威卑尔根 (Bergen) 召开, 部长们在会议中肯定了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协会 (ENQA) 所制定的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证标准和准则, 并要求各国的质量保证体系遵循这一标准和准则。2006年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网络组织 (INQAA-HE) 在其发布的评估守则中明确提出,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及其改进的主要责任在于高等院校。这一原则凝聚了世界各国在高等院校质量保障上达成的共识。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举行, 来自148个国家的近千名与会者汇集在一起, 呼吁高等教育应对全球发展中的挑战。
2. 国内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陈玉馄教授首次明确、系统地提出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加快我国教育改革步伐”的建议, 并依据“系统流程”的理论, 把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看作一个开放系统, 将质量保障的内容归纳为输入保证、过程保证、输出保证三个部分。并指出高等学校内部应建立自己的质量保障系统, 这一质量保障系统将致力于高等学校内部的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估活动, 在必要时, 配合外部质量保障机构进行自我评估活动, 为学校提供自我评估报告。
王碧云在《我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构建》中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概念给予了科学的界定, 她认为本科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是指本科高等学校在遵循高等教育客观规律和科学, 以及学科发展的自身逻辑的基础上, 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 完成预定的教育目标的程度。并运用系统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 从思想、组织、教学资源、信息、设计、教学及教学质量监控七个方面构建我国本科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最后“形成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周而复始连续改进的闭合体系”。
朱泓在其博士论文中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相结合,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对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选择教学评估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通过进行国内外比较研究, 广泛吸取国外先进的评估思想、经验和方法。从影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出发, 综合运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理论;并将模糊数学理论引入课程评估之中进行数据的处理, 采用模糊多值评估法, 从多角度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估, 建立了性质优良、可行的评估模型;提出了在线评估思想, 开发了基于校园网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在线评估软件系统。
熊志翔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紧跟世界质量保障潮流, 与中国高教大众化进程同步, 政府主导, 社会补充, 重点突出, 形式多样等特点, 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他认为,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的世纪应该通过创新争取一个较大的发展。其中就学校内部保障而言, 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以办学实体的身份建立健全高校与政府、社会良性循环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3. 国内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1990年, 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 就高教评估性质、目的、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形式等做了明确规定, 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高等教育评估的法规。从1994年起, 国家教育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活动。2004年8月, 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 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2005年11月,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指出要逐步建立政府、高校和社会有机结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007年政府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7年11月, 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亚太地区质量保障网络组织 (APQN) 和云南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在云南昆明共同举办了“提升质量:外部质量保障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研讨会。与会代表针对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外部质量保障机构的能力建设、对跨境教育的质量保障和监管以及我国的本科教学评估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在学术研究方面, 专门研究外部质量保障的文章非常少, 多数是零星地散落在一些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的专著中。孔媛媛认为, 目前在我国政府是评估的唯一主体, 学校、社会基本没有发言权, 政府主导的评估, 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党的十四大后确定了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一步对高校下放办学自主权, 高等学校要面向社会, 自主办学, 并接受国家和社会的监督。高等学校由原来的政府控制下的只向政府单方面负责的附属地位转变为体现不同群体利益, 负责自我发展的主动实体。因此, 必须要建立多元评估主体的高等教育评估体制, 形成“一种政府宏观调控、高校自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 三方各尽其职、各尽其责、共同努力, 有效满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运行机制”。
张培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辽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中提出, 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到高等教育, 把教育当作一个“生态系统”。通过对辽宁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的研究, 指出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投入保障、体制保障和监督保障。
胡建华在高等教育质量内部管理与外部监控的关系分析中, 认为高等学校的内部控制起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 但是社会的外部监控的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他指出,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监控存在着过分“行政化”与“排名化”的倾向。由于对高校的评估很多是通过行政机构, 容易忽视高校的学术机构性质, 影响高校办学自主性发挥。以排名作为评估的目的, 容易导致高校的互相攀比乃至不当竞争。因此, 我们应该正确发挥外部监控评估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构成及运行状况的功能, 准确认识高等教育质量内部管理与外部监控之间的关系, 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十五”期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快速发展, 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也迅速兴起, 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研究。
郭睿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分成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三个系统, 认为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运行机制中对内是相对封闭的, 而对外是一个开放系统, 因此, 将该系统看作是一个以投入、运行 (过程) 和产出 (成果) 为保障对象的体系, 并制定了这个系统对外运行的模式, 即“环境———投入———运行———产出”。
黄宗海在其毕业论文中选取广西七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样本,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从影响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四个因子出发, 找到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质量建设中的不足, 例如, 由于很多学校是专科升格而成, 在运作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按专科惯性运行, 或者模仿老本科院校, 许多原来的教师及管理人员思想观念不转变, 仍然按旧的方式进行管理教学等。最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构建新建本科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设想。
傅大友等在《新建本科院校建立标准化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思考》中, 提出应该从三个方面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 分别是建立教学质量信息采集系统、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系统、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改进系统。另外,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特点, 指出了构建标准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逐步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化, 即以文件的形式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活动的文字描述, 把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工作手段和方法制度化。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研究。
李志平等在《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育基本特征研究》中指出,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是职业性, 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系统性、学术性和创新性。他在文章中指出,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职业性是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第一特征, 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定程度的系统性、学术性、创新性使其不同于以往的专科学校。
杨晓西等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办学的思考与实践》中认为,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走特色化发展战略, 选择重点学科、专业作为突破口, 集中一切优势资源, 打造学校的品牌学科和特色专业, 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氛围。并结合东莞理工学院的实际情况, 为其制定了合理的特色发展路线。例如合理定位, 明确使命;强化创新意识, 树立特色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地区丰富的社会资源, 努力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保障体系对策研究。
林晓新以大学竞争力为基础提出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策略, 科学合理的定位决定地方大学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格局, 是学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学校优势、提高学校竞争力的前提。提高师资力量是提升竞争力的核心, 加强学科建设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深化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进行教育制度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培育大学精神是提升竞争力的源泉。他在文章中还提出,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营造一个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
杨涛等在《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之路探索》中提出, 新建本科院校要抓住一条主线, 精心编制四个规划, 切实解决两个问题。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 由单科性向多科性、综合性院校转变, 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较快发展, 必须紧紧抓住本科教学评估这条主线始终不放, 扎实做好本科教学工作。他还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创新与发展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基石, 创新与发展是改革的目的与归宿。改革必然导致一些影响学校不稳定的因素产生, 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坚持走民主化、科学化决策之路。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质量保障研究评述及展望
总体来看,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的研究, 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 研究内容有待深入。
现有文献中, 大部分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表面, 对问题进行简单陈述, 并没有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对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必须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运用多种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具体、详细地研究。另外, 现有文章大都是研究普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而专门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研究比较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 在将来的研究中, 必须抓住新建本科院校区别于普通院校的特点, 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 结合实证进行专门研究。
2. 研究思维与视角有待拓展。
本科教育质量 篇9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或就业结合利于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以食品科学、生命科学、管理学为主干的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食品生产、监督管理、流通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就业领域涉及食品工业、餐饮业、食品卫生与安全检验与监督、食品贸易等行业[1]。由此, 决定了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课堂理论传授的传统模式, 还要注重实践能力训练, 以满足社会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人才需求。所以, 人才培养如何遵循实践性的法则, 如何理论结合实践, 培养具有服务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及国际合作的高素质人才, 是值得我们的探索的问题。谨此, 就学生英国食品专业实践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改革感悟, 以及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育课题的实施情况进行探讨。
(一)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有助学生明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
在英国的巧克力工厂实践活动中, 通过巧克力生产的全程参与, 学生了解了生产的卫生条件要求, 严谨规范的操作规程, 体验了企业的质量安全文化, 在切身体会巧克力生产制作过程质量控制要点的同时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激发了学生对食品生产的兴趣。“学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有了兴趣就能够主动去学习, 进而激发其灵感和创造性[2]。因此在实践中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发展创造性, 有利于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解决普遍存在的就业迷茫问题。
(二) 在实践中感受科技进步对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作用, 培养创新思维
在英国的啤酒生产制作社会实践中, 学生见证了啤酒生产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化模式有机结合的生产过程:大工厂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卫生条件可控性, 同时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精确的定量与控制保障了产品安全, 例如为了控制啤酒质量, 不仅采用品酒师的感官评价, 还利用各种专用仪表测试啤酒原麦汁浓度, 二氧化碳、总酸、苦味值、双乙酰的含量, 极大程度地保留了传统酿酒的风味和品质。该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了技术、工艺、设备的科技进步对食品质量的重要作用, 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参与科技创新的意识有很大作用。
(三) 注重平凡岗位实践学习, 全面了解专业知识对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
“岗位—任务”的实践训练模式是根据北美国家职业教育流行的CBE理论及DACUM方法的原理, 将实际工作中某个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进行针对训练, 学生通过对各项任务的逐一训练和掌握, 从而具备或形成该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3]。下基层, 在平凡岗位的实践中学习, 深入了解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工作态度, 能够最全面的指导专业知识的学习。
在英国的供应商集团以及超市的实践中, 通过调研了解原料采购、 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过程, 发现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不断完善和修订食品生产管理制度和标准, 改进具体实施监察的方案方法, 提高食品监管有效性。这种亲自调研、发现问题、策划方案、解决问题的实践训练对未来从事食品监管相关工作的人才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学习国外先进教育模式及经验, 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实践教育
我国高校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自2002年获批, 至今有150多所高校增设了该专业[4]。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收首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 2014年与澳大利亚合作, 开办了国际班。 作为食品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性、综合性专业, 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手段处于探索阶段。比较而言, 国外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时间长, 教育水平已达到较高层次。因此, 借鉴国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名校的经验, 开展本科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了解世界各国食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生产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的方法、质量关键控制技能和国际食品贸易知识, 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也有利于发展我国的国际食品贸易, 尤其是中国特色食品的出口。
通过在英国伯明翰大学食品安全专业的学习交流, 了解了从原料采购到产品出售各个环节的HACCP体系。相比国内的教学模式, 国外更讲究 “1+1大于2”的小组合作模式, 这种学习方式, 学生的主动参与度高, 比单纯的课堂理论知识灌输效果好。参与课程的学生被划为若干小组, 根据各自选择的代表性中国产品, 制定其进入英国市场各个环节的HACCP体系。同时, 检验学生将所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人才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 值得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借鉴。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需建立贯穿大学全程的实践教育引导
现代高等医药院校在实践教学中, 以其特有的优势为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与健康关系的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医药高等院校侧重与人类健康、与医学关系更密切的内容。充分利用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现有的实践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 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培养服务, 符合现今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5]。
我校自开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来, 为了培养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好、专业知识与技术精、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利用食品安全专业导论课为导引, 将专业引导教育贯彻大学四年, 探索食品安全专业导论教育与人才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转型教育实践, 建立一种贯穿大学全程的“三阶梯三结合”渐进性、连续性、适用性理论结合实践的引导教育模式。在大一年级, 组织学生到食品生产与检验企业、食品原料物流市场、食品监督管理部门等食品生产、流通、监管环节进行观摩, 并安排暑期进行食品监督管理岗位的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我国食品监管法律法规的实施, 体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在监管岗位的工作性质与责任。利用大二暑期安排学生到食品生产企业或检验监督部门进行社会实践, 通过食品生产与检验实践的参与, 感知专业知识和技术对食品质量控制的应用和指导。大三、大四阶段拟根据学生个性特长, 结合学生的就业取向, 进行个性化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社会实践, 将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取向相结合。使人才培养既能符合社会需求, 又能适合学生特点。目前, 学校已与澳大利亚食品专业排名第一的皇家理工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 请该校教师来我校担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部分课程, 通过中外合作教学模式, 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 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 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 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教育, 不仅对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有益, 对满足社会所需的食品生产、监督、管理、流通及研发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满足国家食品安全和国际食品贸易需求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改革。
摘要:通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国际交流实践教育, 学习国际先进本科教育理念和经验。结合我校食品安全专业教改课题与实践, 探讨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实践教育模式。建议根据我国食品安全人才社会需求并结合学生个性特点, 采取个性化专业实践教育,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以利培养具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能力和促进国际食品贸易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国际交流,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李书国, 陈辉, 李雪梅等.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3) :69-71.
[2]李书国, 陈辉.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式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 2012, (5) :55-55.
[3]贾文武.面向职业的实践教育改革与创新[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 :308-308.
[4]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轻纺, 2010 (01) :36-41.
本科教育质量 篇10
1.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必要性分析
1.1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高等院校教育扩招的实施, 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步伐与发展速度有了明显的加快和提升。在高校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 对于高校教学质量也越来越重视。综观国内外高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 只有在教学质量与教学规模、教学结构、教学效益等实现有机统一的情况下, 才能够真正的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进步。而教学质量作为影响高校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 足见进行教学质量保障在高校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新时期的到来, 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在数量上已经取得一定的突破性和飞跃式发展, 因此, 将高等院校教育重点转移到对于质量的重视和发展上, 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国家教育部门针对高校教育发展现状, 也先后提出高校教育发展中进行教学质量保障的相关建议与要求, 非常重视高等院校教育发展中的教学质量问题。
1.2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保障的必然性分析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开展中, 教学质量保障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新时期科技与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自身教学发展的必然两方面。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校教育发展中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 进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已经成为推动高校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教育发展中,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为了实现宽口径以及广适应、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 就需要教学中加强对于体育教育的教学管理, 建立相关的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进行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另一方面体育专业作为高校教育开设的一个重要专业, 在高校以及高校专业之间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也必须要对于教学质量进行保障, 从而提高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专业自身的竞争力。
2.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保障
2.1 影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因素
结合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 对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开展中, 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体育教育的师资队伍。通常情况下, 在教学实践中, 一支素质优秀并且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是进行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 对于体育教育的教学来讲也是如此, 因此, 师资队伍是影响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 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手段, 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通常情况下, 教学开展中,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应用, 并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开展, 对于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保障。再次,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生源质量, 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教学活动中所面对的生源质量较高, 自然对于教学质量的保障概率也就比较高, 反之, 则会对于教学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最后, 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学习风气以及进行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课程体系等, 都对于教学质量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和影响。此外, 高校在体育教育教学开展中, 对于教学质量的控制情况, 也影响着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2.2 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质量要求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时代, 而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增长, 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才。高校作为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担负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促进科技文化发展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在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 也使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了更大的挑战, 而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为高校教育发展带来的这种机遇与挑战, 归根结底要落实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上。对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来讲, 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同时也决定着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 提高与保障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和首要问题, 是要对于新时期人才质量的特征与要求进行明确。结合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征, 也要用发展以及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新时期的人才质量要求与特征, 这是由于高校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并且变化的过程, 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变的同时, 高校教育必然也会不断的发展变化。只有在结合社会以及时代的发展特征, 用动态的、发展的以及变化、全面、多样的观点看待新时期人才质量, 并进行相应人才质量标准的制定, 在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 促进教学质量的发展提升, 推动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与进步。如下图1所示, 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质量特征示意图。
2.3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质量保障措施
结合上述影响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以及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质量特征, 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与保障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
首先, 应注意树立与时俱进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思想与观念。思想意识作为行动的指导性因素, 在教学中, 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就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潜在因素。进行与时俱进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树立, 就是要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开展中, 进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树立和建设, 同时注意进行以满足高等教育时代需求的教学质量观、全面的质量管理观以及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的教学质量意识等思想观念的树立, 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从而实现对于教学质量的保障。
其次, 师资队伍作为教学活动质量保障的关键和核心, 进行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中, 还应注意加强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升, 在处理好专业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流动以及培养和引进两方面的关系, 以在保障高校体育教育教师队伍稳定的同时, 引进专业和优秀的体育教育教师, 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水平。此外, 进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升, 还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进行全面性的优秀教师队伍与师资力量吸收和引进, 以解决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通过加强对于教师队伍的培训, 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 保证教学质量。
最后, 进行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保障, 还应注意从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和教学改革、质量监控等方面入手。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方面, 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 以保障教学的顺利开展, 同时, 注意加大对于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改善高校教学中硬件设施条件, 以满足教学需求;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上, 注意进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同时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注意改进教学中应用的手段与方面, 在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 加强对于高校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 促进高校教学提升与发展。
3. 结束语
总之, 进行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 是社会经济发展下体育教育教学进步的一种必然, 实际教学中, 注意结合相关的影响因素与条件, 实现对于教学质量的把握和保障。
参考文献
[1]于善安.《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保障体系研究——以上海电力学院《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教育界, 2012 (3) .
[2]彭三鹰.困境与出路: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再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13 (2) .
[3]陈善平, 闫鹏程, 李淑娥, 黄霞.陕西省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教学条件的调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 .
[4]曹俞, 朱雷.浙江省高校训练队的经费保障因素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2 (1) .
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内部建设分析 篇11
关键词:教育质量;内部建设;监督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021-02
我国从1998年高等教育扩招至今十余年的时间里,迅速实现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高校学生人数不断膨胀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师和学校规模的不断攀升。在完成学校规模扩张之后,高等教育的办学资源却并没有实现几何数级的提升,原有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受到巨大的冲击,因此如何保障扩招之后的教育质量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需要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一、高校教育质量建设的特殊性
在我国《教育大辞典》中教育质量定义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首先,教育培养的对象是人,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不可能在大学就读的四年中全部体现。而且教育活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它的形成和改变需要成熟的条件和时间,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所以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其次,高等教育已经分层,不同层次类型高校教育的质量必然不同,即使同一层次类型的高校,还会受到学校的历史传统、发展定位以及所在地域社会文化和经济水平的影响,因此各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体系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再次,大学是知识传承和学术研究的场所,历来被称为象牙塔,受到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理念的影响,这导致大学通常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使命,一定程度上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因此大学的各项活动也具有封闭性。
首先,大学教育的种种独特性决定了相关管理部门很难通过制定统一的质量评估体系来指导学校的教育质量建设;其次,截止到2012年我国拥有各类大学1171所,在校生人数突破2536万,如果仅仅依靠教育管理部门长期持续而细致的对每一所大学进行监控和评估也将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所以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除了需要政府和社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导和监控,更多的还是需要依靠学校自身的努力。正如欧洲大学联盟(EUA: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在2005年度大会所指出的:“真正提升大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并不在于外部评估和监控,其起点在于大学内部在促进与提高教学质量上所做的持续性工作,这需要大学自身发展出一种良好的内部质量文化。”[1]
二、高校教育质量内在建设途径
1.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和职业道德感,激励老师投身高教育事业
教育质量是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活动来实现的,在这其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实习,课后辅导等一系列的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所以我国历来有名师出高徒的理念,这也说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学校能否开展高质量教育活动的前提。但现实情况是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近十年来的扩招,各大高校均吸收了大批年轻教师,据统计现在我国高校年轻教师已经占到教师队伍的近50%,某些新兴专业甚至达到80%。很多年轻教师都是非师范专业,毕业后經过一两个月短暂的培训就开始为人师表承担教学工作,但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技巧。因此学校应该重点关注这批教师的切实需要,给予这批年青教师更多业务指导和培训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除了教师的能力水平外,教师对教学科研活动的热情也极大的影响着教学质量。我国历来提倡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教师有着极高的道德要求。各大学对于教师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也有详尽的规定。但这些只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底线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老师投入多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能依靠老师自己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来支持。“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只能是情感性因素。” 教师的职业道德并非与生俱来,不能仅仅依靠老师的自我修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而是需要学校上下共同维护。除了日常的教学教务管理工作之外,还应该定期组织各种学习交流活动,帮助教师端正态度、牢固信念,认同教师的职业理想。
高质量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产业,像大学一样以如此低廉的成本吸收、保留和激励如此多的高素质优秀人才。”[2]所以校方有责任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关心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薪酬待遇,以此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与企业中以契约关系维系的雇员制不同,大学里的所有人都是主人。”[3]校方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从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等方面综合考核”通过肯定教师工作业绩的方式激发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学校还可以一定程度的引进竞争意识,大力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教师,为学校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力量。
2.积极举办各项校园学术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是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其中无疑处于核心地位。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也是学校服务的对象,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就成为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关注的重点。
阿斯汀(Astin,1984)的学生卷入(Student Involvement)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和校园生活各个方面息息相关。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是否成功,主要是看其能否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因此更多的举办各类学术性活动无疑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为例,在专业学习方面他们提供大班上课(large lecture halls)小班教学(small classes)、研讨会(seminars)和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 initiatives)、夏令营(summer session)供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在2010——2011学年度全校超过20%的本科生参与到分布全球各地的海外院校交流项目中,让学生有机会体验不同的校园环境和教学方式;同时学校还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或知名专家学者合作开设课程,由他们与学校教授共同授课,让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一流的学者和最前沿的专业知识,这些项目和课程受到了学生极大的欢迎。
虽然每所高校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并为学生提供各类培训交流的机会来拓宽他们的学习途径;邀请行业优秀的专业人士和学生座谈交流答疑解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研究中来。
3.建立健全校内质量监控体系
质量建设的主体是学校自身,但是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是否正确还需要一定的监控和指导。根据实施监控的主体和范围不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以分为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
现在我国的高校内部监控多是通过学生评教、领导听课,同行互评等方式来实现。这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我国运行多年,成熟稳定,被各大高校广泛采用,基本可以覆盖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但是由于各种评价体系都是将教师作为被考核的对象,极少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因此打击了一部分教师对于质量监控体系的参与热情。其实我国历来强调“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也是一次自我学习提高的机会,“在造就他人的同时也在成就自己”[4]。各类质量监控体系就是一面镜子,可以帮助老师认识到还存在哪些不足并指明老师前进的方向,这对于教师的成长是非常有益处的。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于质量监控体系的宣传力度,让教师意识到监控体系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参与其中。对其中一些不合理的考核标准提出切实的修正意见,大家的共同参与必然有利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健全。
其次,我国高校现在对于教师的各项考核的结果一般只是简单的张榜公布,缺乏专业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整理;考核结果的好坏对于老师的晋升考核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在运行过程中大家对于考核都不够重视,考核的制定者也缺少反馈的意见。这也导致了我国高校各大高校整体考核评价体系多年来相对固化,彼此雷同,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
在此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高校,例如美国南加州大学(USC)工商管理学院,该院院长每年单独面对面给每位老师发放评教考核的分数,并代表学院给出具体的教学指导意见,同时教师的评教结果直接和薪酬以及晋升考核挂钩,达到了当年学院平均的评价分数的教师薪酬会提高,如果评价结果不理想,将失去涨薪的机会。如此不仅体现了学院领导对于教学质量的重视,同时也将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老师的切实利益联系起来,使得大家对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投入更多关注。
4.重视校外监控体系的反馈意见
除了内部监控以外,外部监控也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各国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的同时,还采用一些专业教育评估机构和组织来完成对于高校教育质量的监控和保障,例如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协会(CHEA),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的质量保障局(QAC)。这些组织通过和相关部门的协商,由专业人员制定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以第三方的身份对于院校进行考评,从而较好的体现出监控工作的专业性、规范性和公正性,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国家行政权力对于院校的学术自由权和办学自主权的干涉。
高校也应该适度地参与这类组织的评审工作,重视这类机构的评审意见,并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正自己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融入到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中去。
三、结语
教育质量的高低是学校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教育质量的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必须依靠全校师生长期共同的努力。学校要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质量以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校期间内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发展;建立健全校内外的质量监控体系,依靠校内外联合监督考核的方式来查遗补漏,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和培养体系,以提高办学水平,从而保障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崔军,汪霞.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促进系统[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51-56.
[2]约翰·布伦南,特拉·沙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一个关于高等院校评估和改革的国际性观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3]王建华.从复制到分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方向[J].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第八卷第二期:67-72.
[4]陳运超.高等教育质量的内生性与外源性[J].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第五卷第二期:5-7.
[5]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管理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
2009,(2):1-9.
[6]李家成.论师生交往的个体生命价值[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1):37-42
本科教育质量 篇12
1. 通识教育理念贯穿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个过程。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等。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近年来一直在推进通识教育,培养跨学科人才,促进本科生全面发展。其中能力建设、知识传授和人格的养成必不可少。
2. 注重创新。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坚持创新,可以给教学改革带来活力,提供发展的动力。武汉大学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将“创业教育”、“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通过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科研能力。
3. 本科教学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尊重其首创精神,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重庆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以人文本,以学生为本,教学相长。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重在“循循善诱”。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1. 坚持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
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可以促进本科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另外,采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助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高校要集中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如高水平师资、实验室、基础设施等,形成多种办学优势,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2. 为本科人才培养构筑多元开放的平台。
如东南大学为本科生创建自主研学平台,学生自主选题参与科研、参加学科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依托国家农业高新示范区的优势,推动本科生教学、科研、实践与农业示范区紧密合作,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既学到新的理论知识,又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 本科生教育国际化趋势明显。
一些高校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鼓励本科生跨国参与科研、互访、参加国际会议、留学生教育、联合培养、交换生、暑期学校等多种办学模式。鼓励学生接触最前沿的信息,加强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的高素质人才。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努力倡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90年代初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推广开放性实验室,课外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及其他科技活动。目前,有创业大讲堂、网络创业教育平台、创业精英训练营等创业教育模式。
三、本科课程建设
1. 注重本科课程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如“北京大学长期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方针,建设形成了以主干基础课、大类平台课和素质教育通选课为核心的多层次本科课程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监控教学质量发展,坚持教授担任本科生课程,保障教学水平”。[1]浙江大学重视本科生公共课、精品课、双语示范课等课程建设,为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加强对本科课程教学环节的管理。
通过加强对本科课程的管理,增强教师责任意识,为教师教学创造良好的平台,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师生课堂互动,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提高本科教学水平。
3. 重视研究型课程开发与建设。
高校重视本科生研究型课程建设与开发,加大对研究型课程的投入力度,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为本科生提供创新项目及经费保障。
四、本科教学改革
1. 加强教学体制改革,突出重点。
从教学管理角度来看,我国“985”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要转变观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去行政化,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对正常教学工作的干预;提高本科教学管理水平,注重能力建设;实施教师教学岗位责任制,强化教师教学责任意识;教学管理要注重细节,适时督促教师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对本科生的学籍管理,优化高校公共课选课排课系统和考试成绩管理系统。
2. 加强制度保障。
一些高校实施本科生助教、助管制度,加强对本科生的日常管理;在本科生学习方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优化学习辅导模式。“985”高校逐步建立起了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制度。从2011年开始,教育部要求“985”高校率先公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到2012年,要求“211”工程高校逐年公布上一年度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通过这一要求,督促高校自我评估、自我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另外,一些高校近年来加大对本科教学投入力度,尤其是经费投入力度。
3. 加强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教学和学术氛围。
如中国海洋大学从2007年开始成立了教学支持中心,主要目的是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分享教学经验,倡导教学学术和质量文化。吉林大学努力营造自由民主、锐意进取的教学氛围。另外,一些高校在本科教学中努力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认真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明确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与科研融合,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有效举措。
五、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1. 一些“985”高校重视对本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
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与人协调合作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知识、能力、素养兼备。本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大学要努力培养具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学生而言,文化素质教育是学生培养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对于学校而言,人文素质教育是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突破口。
2. 一些高校致力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如武汉大学把“优良的爱国传统”、“优秀的学术传承”和“优美的校园风光”相融合,营造“三优”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此作为借鉴,高校要充分挖掘整理本校的历史文化,建立校史博物馆,以本校优质的文化资源激励和鼓舞学生。
摘要:本科教学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教学水平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高校的声誉, 从长远来看, 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根据对我国“985”高校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 分别从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五个角度重点阐述“985”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特色。
关键词:“985”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特色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北京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EB/OL].http://dean.pku.edu.cn/notice/inform_show.php?id=1354846970.
[2]湖南大学.湖南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EB/OL].http://jwc.hnu.cn/Files/download/2011年度湖南大学本科质量报告定稿.
[3]李卫江.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江苏高教, 2006 (2) .
[4]欧阳康.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导向[J].教育研究, 2012 (2) .
【本科教育质量】推荐阅读:
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11-25
本科学校教育质量探讨11-30
公安本科教育06-24
医学本科教育08-20
本科外语教育08-25
药学本科教育10-08
一流本科教育12-01
本科护理教育12-01
本科教育档案建设07-19
本科职业教育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