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教育学

2024-09-27

本科生教育学(精选12篇)

本科生教育学 篇1

质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定性研究, 是在相对比较自然的环境中, 通过个案研究法、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调查法等方法对研究对象长期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质的研究的主要分析手段是归纳法, 当在自然环境中获取了一手资料之后, 就会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出发, 理解他们对待事物的观点和看法, 解释他们为什么会做这些行为, 然后结合相关理论, 建立相关假设, 再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手段来验证假设。[1]

随着师范教育的不断改革, 学前教育从培养中等学校教师转变为培养幼儿园教师, 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也要适应这种改革, 不断更新自己的素质构成。当前我国很多院校学前专业的学生都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当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不能快速地适应幼儿园的教学环境。[2]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 应重视教学工作, 不断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他们的教育实践能力, 从而促进学前教育本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本文在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 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 选择吉林省A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三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这三位学生, 是因为质的研究不能选择太多的研究对象, 而且他们平时在学习过程中非常投入, 对于学前专业的课程和实习情况都比较了解, 便于全面掌握研究需要的材料。

(二) 资料收集

这三位学生都是住校学生, 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都比较热情, 我主要是通过与他们进行交流来获取相关信息。当他们答应我的调查之后, 我听了几次他们的讲课, 为了防止漏掉有用的信息, 进行了录音和记录, 从而完成了资料的收集过程。

(三) 资料分析

对于观察、访谈得到的资料, 本文主要采用了归纳法进行了分析, 主要得到了四点结论。第一, 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第二, 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基本都是以实践练习为主;第三, 基础理论课程中实践活动比较少,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太大的影响;第四, 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都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 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研究结论

(一) 学前教育专业“专业理论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本科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通过整理分析收集到的资料可以发现,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后的实践作业、课堂实践活动以及教师的讲课都可以在一定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首先, 教师讲授知识是专业理论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和本次的访谈都可以发现, 虽然理论课程比较枯燥, 但是教师讲解的知识和理论却是他们必须掌握的, 是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部分教师在上理论课的时候, 也不是单单按照教材进行讲解, 而是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列举了很多实例, 在本次调查和访谈中, 学生反映在专业理论课上, 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课的比例为1:2,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专业理论课程,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少, 也很少给学生举例子。

其次, 在专业理论的教学课堂中, 教师给学生设置了一些教育实践活动。三名学生在接受访谈的过程中, 都认为他们非常认可而且需要理论课上的实践活动, 他们都认为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教育实践能力, 并且表示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多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 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 给学生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 而且希望实践活动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来开展, 模拟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情境, 这样可以让他们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 专业课程结束之后, 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 这些作业都是实践性质的作业。学生在回想完成这些作业的时候, 依然觉得比较痛苦, 但是当叙述完之后, 脸上露出了非常欣慰的表情, 认为这些实践作业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大的收获。不同的理论课程、不同的教师, 会给学生留不同的实践性作业。

最后, 部分理论课程教师会带领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去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 比如:教法课、游戏课程, 而且并不是只去一个幼儿园, 幼儿园和他们当前学习的课程是统一的, 都是比较有特色的幼儿园。有的时候, 本科生去幼儿园观察之后, 还会选出几名比较优秀的本科生去幼儿园见习,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真正进入班级见习, 只是能听幼儿园教师讲“示范课”或者“公开课”, 如果学生能够真正进入班级见习, 相信这会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二) 技能类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把技能类课程设计为实际练习课, 这样的课程具有很明显的实践性。比如:普通话课程, 教师为了训练学生实际运用普通话技能的能力, 让学生去操场或者学校的某个地方, 与学生进行交流, 说服他们教自己打球或者和自己一起做某一件事情, 总之就是让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试图用语言说服别的学生, 从而提高他们运用普通话的能力。钢琴课, 教师一般都是先给学生进行理论指导, 然后再进行实际操作示范, 当学生都看明白之后, 让学生自己练习, 课后给学生留作业, 让学生回去练习一首与本堂课相关的曲子, 下次上课如果都弹奏得不错, 再开始学习新的内容。通过这种实际练习,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 一方面他们可以把理论真正与实际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 可以观察教师的教学方式, 当自己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遇到类似问题时, 可参考和借鉴。

(三) 基础理论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没有显著影响

学前教育专业的“中外教育史、学前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行为观察指导”等课程, 基本没有安排实践课程, 也没有带领学生下幼儿园参观、见习, 学生只是听完教师讲解理论知识, 但是当这门课程结束的时候, 学生脑中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 基本都忘记了, 更加不懂得如何去运用所学的知识。本次访谈中, 三名学生都表示, 这些基础理论课程并没有给他们的教育实践能力带来直接的帮助。

(四)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希望得到更多的教育实践机会

虽然从本次的访谈和观察中, 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具有较多的实习机会, 但是从平时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流中也可以发现, 依然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实习机会比较少, 平时的实践活动也没有真正用心参与, 收获也比较少。因此, 很多学生都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实践活动, 从而满足今后自己从事幼儿教学和保育工作的需要。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都认为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帮助他们进行反思, 但是通过与学生交流, 发现他们内心渴望进入幼儿班班级见习, 而不是只是看幼儿园儿童的活动, 更不是仅仅听幼儿园教师讲课, 本科生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技能课, 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艺术技能、设计游戏技能、幼儿一日生活的设计技能等, 还无法满足今后从事幼儿园工作的实际需求。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 不足

首先, 针对本次研究收集到的信息, 有的时候并没有及时地进行整理的分析;其次, 对于第一次与学生访谈之后, 发现的不足地方却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在与学生进行第二次交谈的时候, 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上一次遗留的问题;最后, 对于获取的信息, 由于各方面的问题, 没有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

(二) 展望

希望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 能为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提供一点借鉴, 虽然本文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由于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调查结果依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今后教师不管在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的教学中, 都能重视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真正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后, 能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也能出色的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和幼儿保育工作。

摘要:本文从质的观点出发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进行了深度的探索, 并访谈了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发现当前在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 希望能对今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本科生,教育实践能力,质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春梅.学前教育本科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质的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J].2015 (07) :65-69.

[2]吴波, 柳和生.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探索, 2012 (01) :12-15.

本科生教育学 篇2

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为了给毕业后学前教师工作经历奠定基础,必须拥有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这一技能包括了学前教育使用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以及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的主要方法就是让他们多参加音乐教学模拟活动、音乐必修课、音乐选修课以及音乐实践活动等。提高演奏和演唱能力为基础,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要将学前所需的实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作为重中之重,才能为成为更好的学前教师奠定优秀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培养路径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音乐教育技能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必须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拥有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不仅仅能够提升学前教师的个人魅力,还能够保证学前音乐教育的顺利进行。但是这几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受到了学生音乐素养、生源质量、高校课程设置等因素的影响,音乐教育技能并不强。所以,要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状况进行细致分析,将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作为音乐教育技能的核心培养目标,探索相关的途径,让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其与学前教师这一职业的未来发展相适应。

要以现阶段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为切入点,将音乐学科的特点及其教育特点相结合进行考虑,然后全面性地分析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特点,将这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够保证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一、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

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具有四方面的意义:(1)引导学前学生学习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演唱和演奏,认识音符等简单的音乐技能和知识。(2)培养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感知。(3)让幼儿能够使用音乐进行情感表达,体会快乐。(4)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在大胆的表现过程中,幼儿能够逐渐培养出艺术活动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感受美、表现美,让他们的审美经验变得丰富,能够体验创造和自由表达的快乐。”这是在《学前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的内容。这种教育观念改变了以前以音乐技艺为重的学前音乐教育模式,现阶段的学前音乐教育则是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以及身心的全方面发展作为主要目标。这样学前音乐教育就能够让幼儿通过音乐活动进行表达、交流、创造,进一步挖掘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在美。具有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的学前教师能够以学前音乐教育目标为引导,进行音乐活动潜在的教育价值的挖掘,这样才能够让音乐教育的功能发挥出来,让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并提高音乐素养。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

1.非专业性

与专业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育不同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具有非专业性的特点。因为忽略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没有明显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套用了专业音乐学院(系)的课程模式形成的,将钢琴演奏、演唱等技能看得过于重要。学前音乐教育实际与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之间严重脱节,学生们因此没有明确学习目标、没有相应的实践能力、缺少对学前音乐教育内容的了解。众所周知,教师要具有相应的分析、编排作品的能力,并能够根据作品特点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这样才能够顺利组织学前音乐教育活动,正因如此,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是需要重视的,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进行的是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他们往往不需要掌握过多的高难度的演唱技巧、演奏技巧、晦涩难懂的音乐理论知识,这样看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难度。

2.综合性

综合性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对于音乐的学习中选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求“通”,但是不要求“精”,保证音乐教育的精益求精。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虽然原有的音乐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知识架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都比较强,因此要在音乐学习的“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适当的综合性音乐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拥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优秀的音乐综合实践能力。

三、?W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为主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培养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学前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主要培养目标。其中良好的音乐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音乐学科教学技能和知识。主要应该具备一定的音乐表达能力、音乐组织能力、音乐表演能力、音乐思维能力、音乐创编能力、音乐教具制作与操作能力等,这些从教育技术学和教学论的角度看是最重要的。学前教师的音乐教学技能是要通过培养和训练才能够形成的。二是要拥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要具有能够良好的掌握演唱、弹唱、演奏、音乐基础理论(其中包括调、调性、节拍、和声、曲式、调式、节奏、旋律、织体)等技能和知识,能够将这些内容转变为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音乐的表现能力、音乐实践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等。这样看来,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全面性则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演唱和弹奏基础技能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中学到学前使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训练的时候不能够仅仅以钢琴或者声乐的某一种技能为主要训练内容,最重要的是要全方位进行综合训练,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互学习能力。正因如此,要注重音乐与不同的表现方式之间的结合。学生们在课堂上如果能够这样运用音乐教育,就能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音乐要素,为幼教工作奠定基础。

四、总结

高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音乐课要从基础开始学习,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不管是在钢琴、声乐、舞蹈,还是视唱、乐理等方面都应帮助学生们改变以往的思路和理念,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幼儿音乐教学方式和方法。

总而言之,教师为了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紧张感,要注重包容开放的教学氛围营造,这样能够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身体各个器官在这样的方式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验、创作音乐,便于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体验。学生们在即兴创作的时候会采用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够将各种各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加以开展,利于个性化成果的产出。

在思想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价值加以肯定,是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育有效开展的首要事项,奥尔夫教学法提出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综合性教学内容、互动式教学过程,能够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相关课程的全面渗透、面向未来职业是高校应该遵循的三个原则,教学理念的开放性与综合性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得到彻底贯彻,教学指导应该循序渐进,让学生们能够即兴创作,对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加以关注。

参考文献:

我国本科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3

摘要:本科生教育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同时本科生在教育过程中也出现诸多问题。就当前中国本科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过程中出现前期准备不足、专业学习应用培养依然处于转型期、高校一线教师教学水平相对较低、本科生教育相对应的评价标准不完善、参与本科生教育的高校教师教学综合素质出现参差不齐等问题分别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针对这些本科生教学以及培养模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本科生教育;教学水平;教师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本科生教育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未来的国家科研领域提供重要的优秀人才同时也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后备人才,因此,本科生教育应该受到越来越重视,真正起到少年强则中国强的意义[1]。不能使中国的本科生教育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而实现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本科生教育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到具足轻重的作用[2]。

一、本科生教育的现状

二十一世纪以来,本科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科院校也不断的升为本科院校,因此本科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因此在本科生教育方面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间接体现在就业后学生不能利用专业知识为社会做贡献以及更有效的融入社会中。同时由于本科教育总体水平的不断下滑也给学生的就业率造成的很大的影响,在招生和就业之间形成的恶性循环[3]。

二、本科生教育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本科生学习意识下降。

目前高考竞争激烈,很多学生在初、高中花费了很多精力进行学习,由于本科院校的不断扩招,普通本科院校相对好考,很多学生产生的误解,认为可以先上一个一般的本科院校,将来考一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4]。在大一的时候认为我可以在大三开始好好学习就能够考一个很好的重点大学研究生,而选择在大学前两年放纵自己,没有学习意识,随后出现好几门不及格的现象,从而动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2、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水平低。

本科院校的整个评价体系严重影响着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在本科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主要侧重教师的科研成果而忽视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教学水平的评价也往往走过场走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没有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必要的教学奖励措施[5]。还有很多学校在教学重视程度上只是做表面工作,如2016年河南大学已退休教师的教学非常受学生欢迎,然而职称依然是讲师,只是受到社会关注才返聘为副教授。

3、本科生专业知识学习针对性不强。

本科生在大三开始学习专业课,然而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开设专业课时,并没有与学生的就业进行紧密结合,往往出现杂而乱[6]。有些专业领导害怕学生学习不全面,往往开设一些相对宽泛的课程,然而这些课程并没有太多的实践指导意义,由于其专业性不够强,因此学生在实习和就业过程中不能第一时间应用[7]。如有的院校新开始专业—食品营养检测专业开设的课程竟然与食品安全专业课程一模一样,如此做法肯定与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单位的要求出现冲突。

三、提高本科生教育水平的对策

1、提高本科生学习意识。

面对我国高中学习紧张而大学学习松弛的现状,应让本科生理性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建议对本科生实行良性的班主任制度。加强本科生的学习意识,对本科生的学习以及科研兴趣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在学习环境方面,不能全部都设置为集体大教室,应该设置一系列以班级或者以专业为基础的学习教室,也不能全部没有晚自习或者早自习,任学生自己发展[8]。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本科生在时间管理方面没有约束力,造成了时间浪费,大部分学生主要是打游戏、打网游以及看电影等娱乐节目,没有将时间进行科学管理。

2、重视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水平。

当前很多高等院校尤其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客观上造成了教学水平不能够得到重视,因此,很多教师尤其是需要职称的中青年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科研方面。由于在评定职称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必须拿到科研项目,项目鉴定,论文以及专利和奖励等,造成了教师没有时间在教学方面进行更多的深思和创新[9]。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多少时间花费在备课和批改作业等方面,更没有时间和学生进行谈心以及交流学习心得,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应该投入更多地时间脚踏实地的进行教学工作,加大教学真实水平在评价教师体系中的作用。

3、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应用价值。

很多高校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盲目推广课程,造成学生学习重点不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够把握重点,从而形成学习内容较为宽泛。而学生学习的内容也不能与实习生产挂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性的讲解生产应用或者毕业后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加大案例教学以及学生解决案例的能力[10]。

参考文献:

[1]靳遵龙,陈晓堂.本科生导师组制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

[2]欧阳康.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导向[J].教育研究,201 2(2).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

[4]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以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为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2(3).

[5]刘振天.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矛盾及解决之策[J].学术交流,2012(8).

[6]张建成,刘伟,谭苗苗.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设计[J].求知导刊,2015(22).

[7]任世英,刘飞.应用型本科《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6(8).

[8]耿幼平,林莉,陈光.数字校园中基于教室资源管理的教学执行计划模型的研究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5).

[9]郭骐源,颜伟韬,任立品,郭亚东,周沫含.机械工程学科本科生导师制管理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0).

[10]代中强.《国际经济学》课程本土案例教学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2).

本科生教育学 篇4

一、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专业认知程度低

大部分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是被调剂到该专业的, 在此之前对该专业的了解少。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填报了该专业。大多数学生表示家长们认为, 教育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培养教师, 教师的工资待遇好, 社会地位高, 是比较理想的职业, 因而鼓励孩子选择该专业。由此观之, 学生在进入教育学专业前对专业的认知程度较低。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 学生对专业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整体情况仍不太乐观。

2、专业情感态度消极、矛盾

专业情感态度消极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专业的满意度、自豪感不高。究其原因, 首要在于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选择该专业, 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本来就不热爱和认同本专业, 在专业学习过程中, 逐渐了解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空泛、理论性强, 认为该专业与其他师范专业相比几乎没有专业优势。同时, 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狭窄, 职业前景一般, 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竞争优势不大也影响着专业的情感态度。对本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则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方面, 享受担任教师的惬意。另一方面, 由于就业领域更多的局限于小学教师和心理辅导等工作, 从而又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充满担忧。

3、专业行为不坚定

学习目标模糊, 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和坚持性是专业行为不坚定的主要表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育学专业社会适应性不强,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以至于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 对自己的学习和对未来的发展缺乏明确的规划。同时学生关于职业的选择抱着不确定的态度。

4、专业认同动力不足

现阶段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动力明显不足, 主要表现为学习缺乏动力和坚持性,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本专业主要以就业为导向, 学生以求职就业为目标的功利意识较浓厚。尤其在“读书无用论”的渲染及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 学生的心态浮躁焦虑, 内心存在不确定感, 难以真正的沉下心来进行专业学习。

二、提高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对策

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形成受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家庭中的压力、教师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社会评价、就业期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 必须从多方面寻求对策, 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

1、提高教学吸引力, 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专业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往往能够很好地适应专业学习, 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持续的学习行为, 取得较好的专业学习效果。教育学专业大部分本科生被调剂到本专业, 最初对该专业并不感兴趣。然而, 由于受到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等影响, 逐渐培养起对本专业的兴趣。因而, 教师应以渊博的学识吸引学生, 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满足感, 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此外, 学校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 如讲课比赛、专业知识讲座、社会服务、合作学习等活动来增强该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

2、增进专业认知, 赋予孩子自主选择空间

专业认知是专业认同的基础, 只有当学生对专业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时, 学生才有可能认同该专业。然而, 在专业的选择过程中, 孩子并不了解该专业, 而是受到家长价值观念的影响盲目地做出了决定。因而, 家长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 还原孩子的选择权, 在帮助孩子分析性格、志趣、能力的基础上, 广泛的收集有关报考专业的知识, 提高孩子对该专业的了解。专业选择应有助于孩子扬长避短, 避免盲目地扎堆于“热门专业”或强加给孩子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应该学习的专业。

3、优化培养模式, 完善课程设置

本科阶段教育学专业更多的旨在为中小学输送教师, 但学生由于学科基础知识薄弱, 教师技能不扎实等而遭到用人单位的否决。这与教育学专业不明确的培养方向、单一的培养模式、过于理论化的课程不无关系。因此, 优化培养模式势在必行。目前一些学校开始实行双学位的培养模式, 即学生在保证自己教育学专业学习的基础上, 同时辅修一门具体学科专业, 结业后授予双学位学士。在加强教育学本科生学科素养的同时, 还应强化实践教学, 侧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 重视学生的定向与分流, 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和综合实力。

课程设置规定了人才发展方向, 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效果息息相关。因此, 调整课程结构, 优化课程体系应是当下我们应该思考和改革的重点之一。高等师范学校或综合型大学教育学系应妥善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设置弹性课程, 让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课程。通过专业选修、跨院合作等方式规避与弥补学科专业知识不足的缺陷。课程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根据学校实际条件, 构建符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课程、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和可替代性小的专业课程体系。

4、拓宽专业就业渠道, 做好高校与社会衔接工作

就业因素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学专业学生本应有多种发展可能, 但现实的情况是, 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以中小学教师为主要出路。但是目前很多中小学的领导对教育学专业不甚了解, 他们对教育学专业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过去培养教育管理人才的认识上, 因而并不青睐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并吸收他们为中小学教师。因此, 增进学生的职业期待、拓宽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应是题中之义。高校应做好与社会的衔接工作, 强化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和针对性, 深化用人单位对教育学专业的认识。学校可以通过专业介绍、宣讲、网络宣传、通过校校合作建立中小学实习基地等方式实现其态度转变, 提高教育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

参考文献

[1]王顶明, 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08) :18.

教育系本科生学年论文规范 篇5

为了使我系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发展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并做好撰写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特制定我系本科生学年论文撰写规范。

一、学年论文的基本内容及组成一份完整的学年论文,应该字迹工整,表达流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论文字数不得少于2500字。用A4纸打印。论文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标题姓名

2、中文摘要

3、关键词

4、正文

5、参考文献

6、英文部分(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

二、具体要求

1、标题用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1行,段后1行,单倍行距。姓名用小三号、宋体。

2、摘要用四号黑体,居中,中间空两格,段前0行,段后1行,1.5倍行距。正文用小四宋体,1.5倍行距。摘要字数不超过400字。(摘要是对整篇论文的概述,具有相对完整性。)

3、关键词三个字及内容用小四号黑体,约3-6个,中间用“;”号分开。(选择的关键词要反映论文主题。)

4、正文中的标题用宋体加粗四号,居中,段前0.5行,段后0.5行,单倍行距。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5、参考文献书写格式规定:

参考文献四字居中放置,使用四号黑体字。段前1.5行,段后1.5行,1.5倍行距。内容使用五号宋体字,间距20磅,并标出序号,如[1] [2]。

如果引用的内容是论文(或论著)中作者引用他人的语句,需要标明原出处。

专著:注释编号.作者.专著.书名[M].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4]张伟伟.儿童游戏论[M].太原:太原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7-8))

期刊:注释编号.作者.期刊.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

([6]张伟伟.积木游戏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14(2))

论文集:注释编号.作者.论文名称: 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页码: 学位论文:注释编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写作:页码

([5]张伟伟.积木游戏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1:7-8)互联网:注释编号.责任者.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文献作者3名以内的全部列出;3名以上则列出前3名,后加“等”(英文加“etc.”)(参考文献是指写论文时阅读并引用过其中内容的论文。)

6、英文部分:

标题用三号字,Times New Roman,居中,段前1行,段后1行,固定值20磅。摘要用小三号,Times New Roman,居中,段前0行,段后1行,单倍行距。摘要的具体内容用小四号字,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关键词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字,1.5倍行距,加粗,约3-6个,中间用“;”加一个空格符号分开。

7、页码置于页面底部中间位置,以“-1-”的形式标出。

三、选题说明

学年论文的题目由学生自拟,可以根据自己经常思考的、感兴趣的或学科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确定题目,也可以参照读过的论文及论著确定题目。

四、论文管理事项

本科生教育学 篇6

关键词 学前教育本科 专业技能 影响因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006-03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幼儿教师们面对的是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个体学习兴趣差异大的学前儿童,在实践中要求幼儿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以满足不同幼儿的教育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是指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经过练习而获得顺利完成学前教育活动时所应掌握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技能中的艺术技能“说、唱、弹、跳、画”对幼儿活动的开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侧重从学前教育专业技能中的艺术技能入手,分析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技能的因素,提出解决的策略。

一、学前教育本科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现状

在办学以来,系部一直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着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树立“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幼儿教师专业技能为主线,优素质、厚基础、强技能、重能力”的办学理念,以期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十分重视,不仅在课程安排上、教师的考核上非常重视,系部还组织创办了合唱团、艺术团等团队,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鼓励促进学生的练习提升,并且每学年将开展一次“师范技能系列比赛”(其中包括说——儿童故事讲演比赛,唱、跳——儿童歌舞编创比赛,画——绘画、儿童简笔画比赛等),也鼓励学生参加学院的大学生艺术节,让竞赛来促进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重视及练习提高。

各个班级每周也会进行专业技能的主题训练。并且每周系部也会组织学生到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当地的幼儿园进行实习,让他们充当小老师,让学生能提前体验教师的职责并更进一步地了解幼儿。这些措施确实对增加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技能的学习机会及营造学习氛围有所帮助,但结合学生的表现情况及反馈意见,要达到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仍旧还需要一定的努力及改善。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学前教育本科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学习还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课后自主技能训练时间少

通过调查访谈我们了解到,有5%的学生在简笔画的掌握上表现出具有很大的困难,只有3%的学生可以十分熟练地掌握简笔画画法,达到无需临摹的程度;在舞蹈的学习上,能够编创一段符合要求的幼儿舞蹈的学生仅有23%。这说明本专业学生在绘画和舞蹈方面的学习掌握得还不够熟练,缺乏练习。在钢琴学习中,无论是基础乐理知识、学习方法的掌握,还是练习情感,大家反应遇到的困难较多,因为练习时间太少。在专业技能的课后训练提升问题上,84%的学生认为自己技能无法提高的原因是课后训练时间不足。

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并不是通过几节理论课就可以提升的,钢琴、舞蹈、视唱、绘画、讲儿童故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有赖于长期的实践练习。学生专业技能练习时间太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不会进行自我学习的规划,对课余时间分配不当,没有危机意识,自我管理松懈;另一方面教师不够严格,考核机制不完善,在课程模式中平时成绩占课程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70%,课堂考核比较随意,在平时也没有专门的专业技能达标测试,导致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练习重视度不够高。

2.学生自身定位不明确,专业认同度低

由于部分同学还未从高中的老师直接授予的传统模式下转换过来,不懂得自我学习的方法及自我管理,从而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并不知道该干什么,整天无所事事,也让惰性不断滋长;同时因为学校地势原因与外界环境的交流不便,使得学生不清楚就业形势的严峻,从而降低了紧张的危机意识;也因不清楚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及目标,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不知道该如何去练习提升自我,导致自身定位不明确,学习比较茫然。并且因为新入学学生对本专业认识不足,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学前教育就是陪小朋友玩,没有真知实干,认为此工作工资太低,处在一个社会地位比较低的层次,产生看不到值得憧憬的未来的消极情绪,而且有部分同学在入学时就非自愿选择本专业,产生一些抵触心理,导致学生专业认同感低。

3.实践应用机会不够

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根基,更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本院校学前教育本科学生虽然每个假期都会进行社会实践,但是大多从事的都不是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活动。而且系部与相关实训基地的合作正处于前期阶段,能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践锻炼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的机会较少,普及面不够广泛,这也导致本专业大部分学生对于幼儿园实际情况及幼儿实际教学情况不了解,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即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无法感同身受地理解到所学技能的重要性,从而在态度根源处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练习、提升。

4.考核检测机制不完善

我院学前教育技能训练缺乏相关专业考评人员、缺乏相应的考核方案以及技能水平检测机制,没有明确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考核要求,即练习什么,如何练习,练习达到怎么的水平、等级都没有明确详细的规定,使得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缺乏一定的目标及明确定位。虽然教师编写有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但大纲主要供教师教学所用,学生甚少了解,也不能等同于检测标准。而且每个年级的学生所学的课程进度内容都有不同,因此,单一的统一竞赛也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完善考核检测机制,让学生按照专业标准进行练习以达到相应目标是提升专业技能效率的重要措施。

5.技能训练硬件设备缺乏且未做到资源整合

专业技能训练的硬件设施即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包含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即幼儿园、幼儿培训机构等。目前我校与三所幼儿园建有合作关系,但合作联系不够紧密,未能良好利用,组织学生进行见习实习的时间和机会较少。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本专业分别在两个校区教学,而技能训练的设备仅有形体实训室4间,电子数码钢琴实训室2间(总共70台电子数码钢琴),画室一间,手工实训室一间,这些训练设备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训练需求,而且随着系部的发展今后的学生人数也将不断增加。对于相关实训室的配备,我校音乐舞蹈系和美术系有相关的丰富资源,但是校内并未做到资源共享,在资源整合方面有待提升。

6.专业师资队伍薄弱

本学院目前拥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176位,系部总的生师比为29:1, 已经远远超过教育部关于《普通本科学校设置规定》中专任教师总数生师比不超过18:1的要求。且学前教育专业教授艺术技能的老师共3位,分别教授钢琴声乐、美术课程和舞蹈形体,而有些班级有60名学生,由于教学场地设备及教学时间关系,有时还需要分批进行教学,这无疑加重了教师教学的工作量,也使得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及接受的教育质量有所下降。 但因用人机制的问题,教师编制岗位有限,学校招聘相关专业教师数量有限,这也导致本专业教师压力过大。

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技能的提升策略

1.进行技能学习态度的引导与自我管理教育

进行态度教学前,学生的认知结构首先要有关于新态度对象的观念或认识。加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认知与学前教育事业的认同感,提高专业理念是必不可少的。在开学前、教学中开设有关于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就业以及如何做好自我管理的讲座,让学生更加了解本专业、学会自我管理,或者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导论课》、邀请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增强对本专业的兴趣与认同感,购买相关的期刊以及网络资源也是有效的措施。

2.重视学生的实践,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践机会

教育部颁发的《专业标准》中指出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实践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生心智,还可丰富学生的教学、实践经验,也使学生能更好地将实际与理论结合,能有针对性地提升专业技能。

为学生提供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比如:在课堂教学有需要时便能根据情况及时组织学生去幼儿园进行见习、在幼儿园开展讲课比赛时组织相应学生前往学习观摩、鼓励学生在假期深入幼儿园见习调查、学期末能组织学生在幼儿园进行为期两周的中期见习,这样不仅能获得相应教学经验,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尽早发现幼儿与其他年龄段学生的区别,体会到课堂活动中的模拟实践与课外幼儿园见习的区别,使其更能抓住幼儿教学的方法与重点,在实践中学生也会尽快融入幼儿园增强对学前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因为实践的机会与时间增加,使学生能更全面参与感受不同年龄幼儿、不同领域的活动开展,学生的体会学习会更加深入客观更加系统科学。

3.建立健全课后技能训练及考核检测机制

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是任课教师进行技能教学应达到的目标,是学生技能训练应达到的结果, 也是解决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技术性问题的有效措施,它对提高学生的技能训练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艺术基础薄弱,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多关注课堂教学与平时训练和练习的结合。因此根据幼儿教学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出详细的专业技能的训练方式、意义、以及每一项技能每个阶段需要到达的目标要求并设立专业考核检测教师是十分必要的。

课后技能训练方法可采用:设置固定时间进行练习、同学配对以互相监督考评、教师随机监督、抽查。考核检测机制要求,设定不同的等级要求,让学生按照要求去练习,如:钢琴一级:学会正确掌握弹奏姿势及方法,学会正确识谱,掌握非连音、跳音、连音的弹奏方法。钢琴二级:准确掌握音乐节奏、分句,学会分辨不同的力度和音色,灵活地弹奏训练手指的伸引及连奏中手指重量的转移。或者明确练习相应要求的曲目,这样让学生更明确的自己的学习内容及目标要求,也能明晰教师的教学目标,这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也是一种监督与评定,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4.保证教学设施设备的充足性,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改善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条件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改善教学条件,完善配套设施,增加电子钢琴、声乐实训室的数量,增设微格教室,校外实训基地,扩建画室、舞蹈教室等,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保证教学设施设备的充足,使学生的练习场地和设备都得到保证。并且应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校内资源共享,设施设备做到物尽其用。

5.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外聘教师数量,不断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校内教师资源整合,减轻专业教师教学的负担,让学生能接受“一对一”的高质量指导,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正确的指导规划,提升学习的质量,能更高效地学习、提升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左雪.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实训体系构建及其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27(12):68-70.

会计专业本科生创新教育研究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教育目前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教育是通过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等为创新内容, 并以创新人才为培养目的的教育活动。面对我国当前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给会计带来多方面的冲击, 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不断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 只有在会计专业本科生中大力开展创新教育, 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客观经济环境并独具创造性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较早地进入工业化时期以及一直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传统, 使得创新教育在国外最先得到改革和发展。美国的教育学家认为,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只有书本知识而不会获取新知识的人, 将成为新时代的文盲。在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21世纪理想大学模式”研讨会上, 专家认为, 理想的大学生不应整日坐在教室里研读别人的教科书, 老师只管“给分”和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应彻底改变;学生的毕业成绩不能完全以课堂考试来衡量, 而应将学生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是否具备创新意识的素质作为考评的重点。纵观我国会计教育历史, 总体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但面对着21世纪对外改革开放对会计人才素质要求, 传统的会计教育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师教学专业水平有限、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差等方面诸多现状和问题, 亟待需要提高会计创新教育加以改变。

一、创新教育特征与作用

(一) 创新教育的作用

2006年科罗拉多大学设立了与传统专业完全不同的创新学士专业。创新学士由通识教育课、专业核心课、跨学科核心课、创新核心课组成。科罗拉多大学所建立的“创新学士”专业对传统培养模式做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学生不仅学习主修专业的深度知识, 还要学习跨学科知识以及交流表达技能和全球化所需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 学生置身于多学科团队之中, 学会在团队中工作的技能。日本教育审议会1996年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报告中, 把“创新性”当作个人在今后急剧变化的社会里的“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培养全球性的、进攻型的创造性人才;独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日本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 让学生在科学实验和社会生产中去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法国发表声明中指出:智慧与创新处于社会发展的中心, 大学应鼓励创新、负责与协调精神, 一方面通过创新取得研究突破, 另一方面在创新和研究活动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高教改革中, 提出要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综合化的知识、多方面的技能和专门化技能相结合的学识宽广的专家。因此前苏联在全国建立了100多所创造发明学院, 其任务是组织大学生和青年技术工作者学习从事发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并进行技术革新实验。可见, 国际教育界把21世纪作为“创新教育世纪”, 我国也把创新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江泽民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时代, 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突出, 其基础必然在教育。知识和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内容, 创新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高等教育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必须实施创新教育。

(二) 创新教育的特点

本文认为,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着重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1) 创新教育是全面性教育。创新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的、百科全书式的基础知识, 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 使学生在智、德、美、体、劳等方面发展, 这是学生赖以创新的基础与源泉。要创新不能只靠某一二种素质, 或某个方面的素质, 它要求开发人的各方面潜能, 需要运用人的整体素质, 将一个人的全部经验、智慧、能力、情感和意志以最佳方式组合起来, 用于解决问题, 才能真正有所前进、超越和创新。全面性并非强求面面俱优, 人人一样, 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他们个性全面而自由地得到发展。 (2) 创新教育是探究性教育。创新教育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 探究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独特的做法, 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 并注重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不仅扩充个人的知识视野, 而且形成探究的兴趣、创新性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以及人格和习惯。 (3) 创新教育是开放性教育。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 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圈子内。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集思广益, 重组经验, 发挥出创造的潜能。 (4) 创新教育是民主性教育。创新要求有民主的环境与氛围。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 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 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 提出理论的假设, 无顾忌地发表见解, 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 才有可能创新与超越。总之, 创新教育是为了实现优质教育, 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出高科学素养、高道德素养、高文化素养、高能力素养、高学习素养和高做人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多元化的, 创新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有上述六个方面的素养, 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我国会计专业创新教育必要性

(一) 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会计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传统型的培养模式, 即以教师为中心、理论课程为主。大多是“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 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虽然会计教学中已经开始应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 但应用的范围还很狭窄, 应用的层次还很低。从教学手段看, 则以“教材+粉笔+黑板”为主, 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比较普及, 但情景模拟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尚未运用, 造成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较少, 教学效果欠佳, 不能发挥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作用, 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应有的把握, 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一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正是这些能力才是学生素质的体现, 才是他们今后生活、工作中的法宝。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需的思路和技巧, 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兴趣, 忽视思考、分析问题的的能力, 只知道在课堂上记笔记, 未能真正关注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 教学实践环境和条件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因而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但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在实践环节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范围狭窄。现行的会计模拟实验的层次较低, 虽然高校基本上都有会计实务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 但它强调学生会计核算能力, 账务处理能力, 而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判断和职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并且对于会计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非正常问题和不规范行为很少涉及。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 以致一些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缺乏有机联系。会计实验教材也不够完善, 内容陈旧, 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 不能反映现实中企业核算遇到的各种繁杂的经济问题。另外, 在校外实践环节, 实习基地难落实, 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些公司或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对为学生提供实习服务不积极, 即便是落实实习单位, 也只是在授课老师带领下到财务部门观看凭证填制或手工操作, 且实习期间学生面临就业问题, 难以安心实习, 并且学校对学生的毕业实习难于监控, 实习几乎成为变相“放假”。针对学生存在的缺乏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的通病, 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指出:“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探索多种培养模式, 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席话同样也适用于会计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会计专业人才不仅是应用型、复合型的, 而且应是高素质型的。高等学校要想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 就必须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 将创新教育做为推行会计人才培养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 面对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企业规模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以及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日益普及, 传统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中呈现的“记账、算账、报账、用账”的所谓“管家型”人才已不适时宜, 学生对现实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适应性较差, 已远远不能满足21世纪我国所面临经济环境变化和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为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高等学校的会计本科教育应注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这种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应体现在会计学生吸取新知识、具备新思维、掌握新方法的创新能力提高方面, 以及对国际会计知识掌握和应用以解决现实财务问题方面。

三、我国会计专业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 转变教育观念, 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课堂引导培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 教师的课堂引导很关键。首先,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 不能只图填灌式教学, 应具有创新精神, 开展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师应把会计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 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 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应用知识, 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其次, 教师应当革新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使教学更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教师可以借鉴国外的教学方式, 以美国为例, 美国大学普遍采用“任务教学法”、“独立学习法”和“个性教学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掌握学习和创新方法。又如盛行世界的“问题教学法”, 则通过让学生从事类似于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学习活动, 掌握学习和创新方法。还有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也值得推广, 案例教学的主要做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与理财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剖析会计案例, 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会计与理财实践活动中, 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会计案例教学通过典型个案分析, 不仅能够达到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受益的效果, 而且还能实现会计教育课堂化过程向社会化过程的转变, 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和解决现实中实实在在的经济问题,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 教师应当革新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手段, 在传统理论讲授优势基础上, 将财务会计理论讲授、案例教学, 情景模拟、社会实践和实习等教学方式结合起来, 注重启发式教学,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 推行本导制, 通过增强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除了日常教学之外,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从初步科研训练入手。对学生加强初步的科研训练, 能使教师在增强自身与社会、企业、市场联系的同时, 把学生也带到探求未知的领域, 激发学生创造性, 使学生得到初步的科学研究熏陶, 提高思维能力。同时, 这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平台和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自发训练思维能力, 能将所学知识实务化和社会化。为了提高会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可以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导师制, 实行双向选择。导师除了指导学生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专题论文写作之外, 还应主动将学生吸纳到自己承担的与其所写论文相关科研项目中, 让他们担任研究助手, 以拓宽学生对自己论文论题的研究视野, 训练学生专业兴趣和缜密思维能力。除此之外, 导师还应积极鼓励和指导会计专业学生参与学校和学院的一些专业性课题研究项目申报和具有科研含量的科研项目活动中, 比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简称SRTP) 、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案例分析大赛、会计征文比赛等, 并积极鼓励学生将研究内容在期刊杂志上发表, 使研究成果化和社会化, 以体现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成效。

(三) 开展实践教学创新项目, 通过实训培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的本科教育处在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性教育转化的阶段, 高校本科生的实践性教育的重要行日益凸显, 因此, 会计专业本科生在加强会计专业素质、理论素养的同时, 必须增强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进而反思和促进他们的理论学习, 达到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的目的。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1) 开展实践教学创新项目。实践教学方面, 除了建设会计电算化教学实验中心、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心、ERP沙盘实习区等实习项目外, 还应开展一些创新项目, 如开展证券、期货、外汇交易、舞弊审计、税收规避等实验区项目,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财务分析等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如让学生实际操作一手股票交易, 进而熟悉券商业务和券商客户业务。为达到实践锻炼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第一, 准备启动资金, 由学生自筹经费, 通过这个过程锻炼学生的融资能力;第二, 风险承担方面, 实验区为学生承担相应的风险, 如学期末基地承担部分学生亏损的资金, 而对成果好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第三, 设计一学期课程, 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使学生真正提高财务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这种模式开展实践教学, 能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真刀真枪式训练, 深刻理解经济业务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学生会计岗位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并且有助于会计指导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及时把握财政、税务以及会计核算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真正融合。因此, 高校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创新项目, 使学生将所学财务会计理论应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 寻找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增强校企合作,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培养会计创新型人才必须增强学生的实践训练, 开展校企合作,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首先, 高校应当拓宽思路, 把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有创新、有效果的公司企业作为合作的首选目标, 如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 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 进而能够借助企业的力量参与会计实验区建设规划, 并可借助企业成果应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中, 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其次, 高校还应当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选择会计核算规范和财务制度健全的企业, 作为会计实践教学基地, 开展校外实习。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固定化和长期化, 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实习规程以保证实习质量,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增强学生对会计财务工作的感性认识。最后, 高校还可以聘请企业高级财务人员到学校给会计学生授课, 或进行不定期的讲座, 结合其自身的行业特点、业务范围、生产经营状况和资金周转、纳税调整等方面的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开展创业教育, 通过创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创业教育广义上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 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 使其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创业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对于会计专业的人才同样如此。因此高校应当大力改善创业教育的支持环境, 将创业教育融入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来, 向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先行院校学习, 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等教育、学习体系, 并充分利用科技园等孵化机构, 组建创新创业联盟或团队, 并提供相应资金鼓励各团队创新创业。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并提升超越创业选择本身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 提高毕业后的职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在创业教育方面, 国内不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创业教育经验, 更值得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广和借鉴。

(五) 加强国际化教育, 拓展国际视野, 培养创新能力

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快速发展, 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要求会计人才必须具备国际视野, 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财和金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了解国际商业规则、国际会计准则等国际通行惯例, 使学生具有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开放性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 国际化教育对于会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高校应当建立“引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模式, 通过和国外著名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开展交流, 建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聘请国际一流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访问、合作研究、担任学术领导和兼职教师, 提升师资的国际化水平, 并逐步开展涉外课程, 充分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翻译与交往能力。同时, 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出国交流与深造, 并且开展国际合作办学计划, 让学生也走出去, 使学生能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接受教育, 从而更好的培养他们创新、创造思维能力。

四、我国会计创新教育的环境条件

(一) 创新性师资建设

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当务之急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美国创造教育专家史密斯说过“所谓创造型教师, 就是能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应用, 并且发现新的可行方法的人”。创新型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加快知识更新, 调整知识结构, 加强教学研究, 加强能力培养并不断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使他们在教学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 以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维力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传授知识总是有限的, 提高创新能力才是根本。

(二) 创新性课程建设

创新教育课程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要求进行。通过优化学科结构, 合理安排教育内容, 把教育重点放在以创新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上。要重视基础教育和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合, 缩减必修课, 扩大选修课程的范围, 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同时应健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需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特别是在课程体系中正确界定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 以避免重复或遗漏;其次开设实务中需要的课程, 特别是和会计实务联系较大的课程, 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补充, 增强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的理解;最后增加实践课时, 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是难以培养出能够胜任会计工作的人才的, 因此要增加实践课时, 充分锻炼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 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加强会计专业外语课程, 可以为推进国际化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按照新的教育理念, 根据高校的实际及特色, 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三) 创新性教材建设

创新性教育必然需要教材的创新。现在的教材往往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有些教材的内容老旧, 观点单一, 仅仅是将一些理论知识进行罗列, 并且缺乏典型、有时效性的案例。创新性教材建设要求我们注重提高教材的质量水平, 将创新的思想寓于教材之中。一本好的教材也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的最终着眼点是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在使用教材时, 也可以创新的使用教材,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许多内容及教材要求进行加工。

(四) 创新性实训基地建设

高校除建设传统的实训基地之外, 还应该开展证券、期货、外汇交易、舞弊审计、税收规避等创新型实验区项目, 并积极寻求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 建立固定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高技能加高适应性会计人才的质量保证。通过建设实训基地, 可以促进教学改革, 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 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 在教学内容上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重构, 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 强化社会适应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 培养出高技能加高适应性的会计人才, 还可以解决会计学生实习难的问题。

(五) 创新性科研团队建设

高校会计创新性科研团队的建设是培养会计创新人才的关键。因此, 会计教育在建设创新性教学体系以及创新性实训基地的同时, 还应当着力打造一支一流的创新性会计科研团队。通过加强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 构建合理的研究梯队, 加强团队的文化和机制建设等途径, 形成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只有这样, 才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坚实和广阔的平台, 对他们有效的进行科研训练、实施创业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 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会计人才。

五、结语

创新是会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会计教育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 是知识经济的要求, 是会计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 也是当代会计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教育应当从课堂引导、科研训练、实践锻炼、创业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等五方面进行改革, 并将这些内容环环相扣、有机结合, 以形成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综合发展的创新型会计人才。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全球化到来, 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教育成为推行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文在阐述创新教育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 分析了目前我国会计教育现存的问题以及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从课堂引导、科研训练、实践锻炼、创业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等五方面对会计专业本科生创新教育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创新性师资、课程、教材、实训基地、科研团队的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创新教育的支撑和保障, 以期为高校会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专业,本科生,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余杰:《国外大学创新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版) 》2004年第2期。

[2]何云:《浅析创新教育》,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5期。

[3]吴水澎:《对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财会通讯》2005年第2期。

[4]袁广达:《入世后中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 《会计研究, 》2003年第3期。

[5]李恒森、王新春:《国内外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比较研究》, 《时代文学 (双月版) 》2006年第4期。

本科生学业导师教育管理模式探讨 篇8

1. 思想认识不够统一, 机构职责不太清晰

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很多高校的现实选择, 但也有不少高校对其必要性的认知存在异议并没有推行该制度。目前已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国内高校大多形式重于实质, 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缺陷。究其主要原因, 一方面表现在组织者或管理者对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认识既不到位, 也不统一。很多观点认为, 学业导师的工作职责和授课教师、班主任 (辅导员) 等职能交叉, 与教师的概念内涵相近、工作职责相似, 没有必要加以严格区别。班主任 (辅导员) 、授课教师可以同时承担学业导师的工作任务, 不需要配备专门的学业导师。另一方面表现在高校相关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责不太清晰。有不少高校虽然意识到给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的重要意义, 但究竟是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 还是由学院或系来具体落实, 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论。管理机构不明确必然导致管理职责模糊、不清晰。

2. 导师资格缺乏标准, 选聘方式有待商榷

有些高校明确规定, 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 必须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些高校规定学业导师可以由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老师担任。也有的高校鉴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规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熟悉教学的管理人员甚至是在校的研究生都可以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对于本科生学业导师, 不少高校并没有规定明确的任职资格标准。在导师的选聘方式上, 不同的高校做法也不尽相同。有的高校是由学校遴选或指定, 有的是由学院或教学系酌情确定, 也有的是由本人申请组织部门审核后确定, 等等。在学业导师的选聘方式上, 几乎没有学校采用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产生。

3.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关于学业导师的管理制度, 很多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关制度, 但是总体上看都不够健全和完善。有的管理制度只对一般的管理内容进行简单的规定, 有的只原则性规定了工作组织程序, 制度本身既不系统, 也不完善, 在实践运行的过程中, 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如何选拔导师, 导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业, 指导的过程如何保障和监控, 指导的幅度和层次如何确定, 学业指导的效率和效果如何考评, 考核和评价的结果如何兑现激励等内容都需要在制度中加以明确。

4. 考核评价不尽合理, 激励保障不能到位

目前, 实行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高校, 对于该项工作的考核手段和措施大都不尽合理和科学。考核和评价往往只是走过场, 有的只有他评, 没有自评;有的只有自评, 没有他评;有的虽然包含自评和他评等内容, 但评价的过程组织并不科学严谨, 评价的指标和项目也比较粗糙、简单。还有的高校虽然推行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 但只是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布置, 至于是否去做, 做的效率如何、效果怎样, 并没有认真考评甚至没有考评。有的高校虽然考核评价工作做得相对细致深入, 但是没有相应的激励奖惩配套措施, 或者虽有奖惩, 但是激励保障措施不到位, 这样造成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做与不做一个样, 做好做坏一个样”。没有评价, 难以兑现奖惩, 没有考核, 难以兑现激励。激励保障、奖惩措施不能及时到位, 反过来又会阻碍考核评价工作的深入持久。

二、加强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体制的模式创新及其路径选择

1. 加强领导, 明确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组织领导工作是该工程的基本保证和保障, 也是最终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为了保证该项工作的有效推行, 需要在学校层面成立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委员会, 作为统筹部署学业指导工作的领导机构。委员会的成员构成, 既要包含学校相关领导, 也要包含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还要吸纳学院或系相关工作的负责人, 校内各方齐抓共管。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作为委员会的常设机构, 负责本科生学业导师工作的日常管理。

2. 细化标准, 推行合理的选聘方式和流程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学业导师的任职资格和选聘方式是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保证。不同的学校, 实际校情不同, 学业导师的确定可以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建议对学业导师设置AB角, A角由资深的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 B角由相对年轻的教师或学业综合素质较高的研究生担任。这样的导师配置, 既保证了学业指导工作的严肃性、严谨性, 也能体现学业指导工作的活泼性、灵活性。学业导师的选聘不能简单由组织机构指定配置, 应当充分发挥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了防止该项工作走入极端或误区, 双向选择的过程既要体现民主, 也要保证集中。

3. 健全制度, 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和平台

完善的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制度不仅包含具体规范的条款式规定, 还要包括一些必要的将来形成档案的重要资料, 如学业导师工作手册、工作记录本、考核评价表、导师申请表、具体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等。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发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系统, 通过网络或其他信息化手段和平台进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在管理系统中构建双向选择模块, 确定指导层次和幅度, 明确沟通渠道和频率。以“学业导师+学生”为核心, 架构授课老师、班主任 (辅导员) 、家长、社会力量“四位一体”的学业素质教育导向监管平台;以“学业导师+学生+班主任 (辅导员) ”为中心, 架构学校 (院系) 、班级 (年级) 、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学业外素质教育导向监管平台 (如图所示) 。

本科教育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学业导师、授课教师、班主任 (辅导员) 、学生家长共同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的责任和义务, 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每个角色的职责不是孤立的, 而是交叉联系的。推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教育管理要坚持“三全育人” (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的工作方针, 采取家校联动、多方协同的方式, 利用两个导向监管平台, 以学业能力教育为核心, 辐射和带动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 旨在最终实现综合素质教育效果的全面提升。

4. 科学考评, 建立合理的激励体制和机制

材料工程类本科生教育改革思考 篇9

一、现状分析

(一) 课程学习

目前, 大学生在校期间四年的学习, 基本上可分为基础课学习、专业基础课学习与专业课学习这样三个环节, 而相应各个环节所对应的阶段是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与大学三年级、大学第四年一般上个学期为选修课的学习阶段, 相对来说时间比较宽松, 下学期为进入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阶段。每一学年又分为两个学期, 每个学期共有二十或二十一周的学习授课时间。这样的课程设置与学习时间安排, 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每个学期的教学时间过长。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学生的学习很茫然, 学得非常盲目, 既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 也没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而言, 学习时间相当长。在欧洲, 一般每年都有三个或四个学期, 他们的假期相对较长, 特别是暑假, 长达三个月之久, 他们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

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专业课程学习所需基础知识还未开设, 就开设了专业课的学习, 如部分学院讲《功能材料》放在《材料学基础》之前讲授, 这使得专业课老师不知该如何授课。加上学生很少接触专业实践, 这就导致老师无法深入讲解、学生陷入“人云亦云”的尴尬局面。如果老师将所涉相关知识讲完, 那么课程安排的课时就不够用, 有的专业课老师只好跳过部分章节继续往下授课。

另外, 选修课的安排更是难尽人意, 有的选修课, 两门课的名称不同, 但教学内容大同小异, 有的课程本科生教学有, 研究生教学也有, 内容重复。

(二) 认识与生产实习

材料类学生在大二与大三结束时分别安排有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 根据实习时间安排, 也就是说无论是认识实习还是生产实习, 都是在每年七月份进行, 认识实习一般是安排两周的时间, 基本上安排在市内进行参观。生产实习一般是安排三周时间, 去全国大型铜、铝材加工基地。这种集中实习的最大优点是便于管理, 节省开支, 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但另一方面, 它强调的是共性, 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 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不能按其未来从事的职业或爱好选择实习工种, 目前这样的实习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经费紧张, 教学时间短。近年来物价涨幅很大, 但学校教学实习经费增幅不大, 为了节省开支, 认识实习只好尽量安排不出去, 大多数时间就在校办工厂参观学习, 而且参观的时间也非常有限, 一个单位最多只有半天参观时间;对大三学生进行的生产实习是材料类学生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它帮助学生了解工厂设备布局、工艺设计、现场热处理工艺等诸多课本上无法讲解的知识。但现实状况是:学生路途往返时间长, 真正的实习时间也就是两周, 主要是跟随一个产品的具体工序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浏览。

二是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去工厂车间参观, 大家几十个人围着一个技术员 (或者工人师傅) , 加上工厂一般噪音都比较大, 爱学习的学生还会挤到前面听到一点东西, 有的学生就干脆站在一旁观看什么都没听到, 整个实习结束, 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讲解的人觉得没多少人听, 讲的兴趣也就下降, 因此, 工厂基层技术人员缺乏积极性, 也不太愿意接受实习的学生。

三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按教学大纲规定, 每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从事与其专业对口的实习, 否则不能保证教学的完整性。但由于当今学生的择业由以前的专业对口演变为现在的多元化[2], 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能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既然对今后的工作没什么指导意义, 也就没有必要去学习, 加上一般工科实习都在工厂进行, 实习环境较差, 实习时间又大度安排在盛夏, 天气炎热, 对于那些从未吃过苦的独生子女来说根本无法适应, 因此, 这样一来就有部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改革设想

大学阶段是人生思维最活跃、最具创新性的阶段,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怎样才能将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呢?笔者就这些问题提出如下设想。

(一) 课程设置不拘一格

大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是一个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专业基本技能的重要阶段。我们的教育应以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标。首先, 我们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 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更好地学好基础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我们可以将过去的长时间集中授课改为“分阶段集中授课”, 将每个学期分为上、下两个阶段, 两个阶段之间留有半个月或一个月时间, 对于不同时期的学生做出不同的安排。

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 在这个期间可以让他们进行社会实践, 做一些社会调查工作, 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 提高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因为几乎所有的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 就一直处于学习阶段, 从未接触过社会, 一心只读圣贤书, 一切生活问题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大学时期, 应培养他们的独立生存意识。这种教学环节可以由每个班的班导师给予安排及指导, 每个班可以分成五、六个小组, 每个小组一个大的主题, 每个大主题下又设几个小标题, 每人负责一项, 调查结束后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 然后交给各个小组长, 由小组统一编写出一份报告交给班导师, 班导师给出相应的学分。笔者曾接待过美国纽约大学的大三国际交流生, 它们每次上课都组成几个兴趣小组, 集体讨论, 分工合作, 共同制作汇报材料。这样的课堂教学非常活跃, 学生思辨式地接受新知识, 值得我们学习。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 可以利用这个期间进行一些专业调查, 熟悉本学科专业领域, 提高专业兴趣, 对本专业学科做一些综合了解。这一环节可以指定专业基础课老师负责实施, 同样可以将每个班分为几组, 每个组一个大的方向, 大方向下又分设几个小标题, 让每个学生上网查阅相关学科的综述性外文文献, 了解国外材料领域的最新进展;或自行组织, 请学院专家进行学术讲座, 然后编写出各个相关主题的综述报告, 尽早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这也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所在, 同时也使他们有目的地选择并确立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或就业去向, 使今后的学习针对性更强。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对于大三的学生, 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 确定指导老师, 上阶段集中学习一些专业课, 课程结束后留下半个月时间, 以所学专业课为基础, 强化这些专业基础的实践, 进入指导老师课题组进行实验, 参与课题研究, 这样对上阶段所学理论知识起到巩固与加强的作用,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设置一些奖励基金, 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学习, 提出值得研究的课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 完成小课题研究, 不但掌握所学的课程内容, 而且培养了实际工作能力。

这一教学模式, 一方面老师的授课时间比较集中, 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深入社会, 了解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 把研究课题与市场需要结合起来, 真正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 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特长,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另外, 应该在课程安排上进行调整, 所涉及专业课的相关基础知识学习安排在前面, 随后再安排专业课, 或者重新编写教材, 把那些长课时课程, 分为几个小的部分, 也就是课程设置“小型多样化”, 这样也便于分阶段学习[3]。对于重复开设的相关课程进行整合, 选修课以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为基础, 结合教学科研基地进行开设, 同时加大基地建设的力度。

(二) 加大实习力度, 充实实习内容

针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 可以变定点实习为多点实习,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今后就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实习单位, 让学生提前联系实习单位, 由实习单位来函表示接受, 实习结束后, 由所在实习部门开具实习证明, 对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并要求学生写出与该单位相关的实习报告。这样有利于学生提前接触今后的工作环境, 对工作性质有了解, 提前进入工作状态, 避免了今后就业的盲目性。

另一方面, 允许选择不同的实习部门或实习工种, 因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型的铜、铝材加工厂, 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的实习部门。有的学生毕业后可能是在生产一线工作, 有的可能是在技术部门或研发部门工作, 也有的可能是在产品销售部工作, 他们可根据这样的就业特点, 选择相关的部门。实习结束后要求相关实习部门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并要求学生写出相关实习报告。

三、总结

高校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的重要园地, 是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源泉, 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新材料是21世纪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也是其它各大支柱产业的基础, 离开了材料一切难以运转, 因此对新材料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们的教学观念也必须随之更新[4]。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 着眼于巩固教育在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战略高度,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慧霞, 李凯, 李坚斌.“三个结合”是大学生实习的有效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23) :70-73.

[2]徐勇, 孔照荣, 周美丽.毕业实习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2000 (2) :69-71.

[3]张英健, 史友进.大学物理课程小型化改革设想[J].盐城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4) :15-17.

本科生教育学 篇10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生,汉语国际教育,就业方向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 2009年之前, 英语专业就业率排名一直居各专业前10位。但从2010年开始, 英语专业却连续登上高校毕业生失业率排行榜。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主要从英语专业内部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实践环节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另一方面, 与英语专业有着巨大亲缘性的汉语国际教育迅猛发展,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缺口极大。因此, 本文试图将目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与英语专业有着巨大亲缘性的汉语国际教育引入英语专业的就业视角, 挖掘出能够有效地提升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能力的可行性途径。

作者通过对沈阳大学在读的两届 (2015级、2016级)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的促进程度在0-10之间) , 收集他们在课堂学习与教学实践方面的相关数据, 试图洞悉英语背景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优势和劣势。首先, 在课程方面, 研究对象的本科课程设置与汉语国际教育从业能力培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融合。根据国家汉办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五个方面的能力。调查问卷显示, 研究对象在本科阶段所学习的与“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相关的课程中对汉语国际教育从业帮助较大的是口语 (7.2) 、语法 (6.3) 和翻译 (5.8) 。“文化与交际”类课程中的中国文化 (8.3) 、中西文化对比 (7.5) 和英美社会文化课程 (6.4) 促进度较高。“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类课程中帮助较大的是二外 (7.1) 。教学方法类课程数据差异较大, 曾学习教学法等相关课程的学生反映其促进作用极大, 部分学生则完全没有接受过类似的课程学习。最后, 实习环节 (6.4) 和计算机基础课程 (5.9) 对于研究生阶段教师综合素质促进作用较高。

另外, 在学生自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习优劣势选项 (本部分为单选, 按百分比统计数据) 中, 他们表示英语专业背景带来的优势最集中体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 (38.7%) 、英语语言能力 (26.8%) 和西方文化知识 (19.6%) 三个方面, 劣势则突出体现为缺乏汉语本体知识 (44.2%) 、缺乏实际教学经验 (26.7%) 和缺乏中国文化知识 (18.9%) 三个方面。从这部分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 英语专业的学习背景为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相关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语言条件和交际能力, 但汉语本体知识的薄弱也使得其教学实践困难重重。

为了能够提前帮助学生在今年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减少劣势提升优势, 在本科阶段适当增加相关课程、讲座或者教学实践活动尤为必要。首先, 加大汉语本体知识学习力度。学生们的汉语言本体知识系统薄弱, 配合已开设的《现代汉语》课程, 开展一系列相关讲座, 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其次, 增加教学实践环节的侧重。在大四的实习阶段, 鼓励有意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参加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实践, 同时邀请回国归来的志愿者以兼职教师的身份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本科生教育学 篇11

教育部:鼓励支援与受援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

为进一步推进部分“985”“211”工程重点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教育部出台政策,鼓励“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中的支援与受援高校,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

教育部办公厅3月下发的《关于做好对口支援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等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根据受援高校的需要,经支援与受援高校商定,对口支援高校可选择受援高校的部分本科专业招收适量学生进行联合培养。所涉及的学校为教育部批准的各种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项目中的学校。

《通知》规定,联合培养的本科生由受援高校负责招生和学籍学历电子注册,注明与支援大学联合培养;培养方案由支援与受援高校双方联合制定和实施;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由受援高校颁发,注明两校联合培养,支援高校附加印章予以认可。联合培养的专业、人数及模式可由支援与受援高校双方共同商定,招生标准在国家下达受援高校的招生计划规模中统筹安排。

教育部:增加中西部招生计划缩小地区间差距

不久前,教育部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编报2010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通知要求进一步缩小地区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北京、天津、上海等市,将进一步增加面向部分中西部省(区)的生源计划。2010年,各地均不得减少跨省计划总量。

为进一步缩小地区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部请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2010年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降幅较大或升学压力相对较小的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上海、浙江等省(市),在2009年常规跨省生源计划和2010年协作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面向部分中西部省(区)的生源计划。

通知还要求,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对口支援力度。2010年协作计划安排12万人,其中本科7万人,高职(专科)5万人,由办学条件较好的14个省(市)的公办普通高校承担,面向今年升学压力较大、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8个中西部省(区)招生。

空军招飞新举措:高考过线可参加进拔

空军招飞局局长吴谋不久前表示,高考成绩公布后,考生还有机会直接参加空军集中选拔。在报考时间上,新的招飞政策规定,高考成绩公布后,对达到本省(区市)本科二批录取分数线、未参加过招飞检测、自愿报考空军飞行学员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由军区空军直接组织全面检测,合格者可参加空军集中选拔。空军招飞实行提前单独录取,是最早进行录取的院校,考生即使落选也不会影响其他普通高校对其的录取。政治考核以考查本人为主。

据吴谋局长介绍,2010年空军招飞政策的新调整,出台的新措施将有效扩大生源,优化招飞选拔方法程序,提高招飞质量,这是空军加快转型建设、加强飞行人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地方

北京:2010年高考四大变化

结合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北京新高考政策与2009年相比有四大变化。

首先。原提前批改称本科提前批,不再包含专科层次计划。2010年新增设专科提前批次,包括原提前批次所列的专科计划(公安、司法类)和其他少部分高职专业计划以及原艺术类高职计划,本批次在本科一、二、三批次之后进行录取。

其次,专科批次志愿填报由以往的顺序志愿改为专科普通批实行大平行。专科普通批次,考生可选报20个平行志愿,每个志愿为1所学校的1个专业。

再次。2010年专科各批次按照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总分划定分数线,按三科总分进行录取。

第四个变化是首次明文规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参考依据。录取时,考生会考成绩以等级形式、综合素质评价以统一表格形式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提供给高等学校作为参考依据。

湖北:2010年高考对“省内借考”开禁

湖北省2010年高考允许省内考生“异地借考”,只要户籍地与借入地的市级招考部门双方达成一致,即可办理省内借考。

另外,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即语、数、英三科自主命题,会给阅卷、录取带来种种困难,故湖北省暂不允许外省籍考生办理异地借考。

山东:2010年招生宣传不得承诺调专业,不考大就业率、考研率

山东省教育厅不久前发出通知,对今年高校招生宣传等工作提出要求。通知要求,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章程》中,报到率、就业率、考研率和四、六级通过率要实事求是;专升本不做宣传,专升本比例不得公布;不得对学生承诺调专业。

招生专业名称要用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规范的全称,层次为本科或专科,不包括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等特殊类别的普通教育形式,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点本科等成人教育形式。医学类和相关医学类专业要明确说明是否具有报考执业医师的资格。国内或中外联合办学的专业要提供联合办学的协议和批准文件。

黑龙江:高考违规改民族成分将取消学籍

黑龙江省教育部门规定,2010年将加大高考报名考生民族成分认定的审查力度。同时,民族成分变更必须经地市级公安机关户政部门审批,公安派出所不得办理公民民族成分变更手续。对违规将汉族成分变更为少数民族的考生,即便已入学也将取消学籍。

黑龙江省教育部门要求,考生民族成分的确认,须坚持考生本人所填报的民族成分与考生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内容相一致的认定办法。考生少数民族成分的审核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在指定的考生报名点指派2名以上人员负责。考生报名时,必须出示本人居民户口簿原件,16周岁以上的考生还须出示居民身份证原件。如发现考生所填报的民族成分与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内容不相符。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可转由地市级以上民族事务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户政部门进行认定。

广西:2010年高考招生分12个批次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将共分12个批次进行,其志愿填报模式实行顺序志愿和平行志愿设置模式,其中5个批次按平行志愿模式投档。

其中。本科共设置9个批次,即:本科提前批、独立学院艺术和体育专业批、自主招生批、本科第一批A类、本科第一批B类(含预科、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应用型专业等)、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二批预科批、本科第三批、本科第三批预科批;高职(专科)共设置3个批次。即:高职高专提前批、高职高专普通批、高职高专预科批。

与2009年相比,今年招生录取减少两个批次,即2009年的本科第二批A类、本科第二批B类。

高鹇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漫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2010年在21个省(市区)进行一本招生

北京师范大学一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UIC)是首家内地与香港高校合作创办的大学,获得国家教育部特批,位于广东珠海。

2010年,该校全国招生范围扩大到26个省(市区),其中21个省(区市)进行一本招生,共计划招收统招生100人。该校

将在6月中下旬进行自主招生,招生计划为200人。与内地高校不同的是,UIC自主招生在高考之后进行,自主招生的方式与内地高校相似,但最终是否录取要看考生的高考成绩加上自主招生成绩。从高到低排名录取。该校学费每生每年5万元。

声音

政协委员李廷声建议写高考作文用毛笔可加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李延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建议教育部对高考时用毛笔写作文的学生加分。鼓励青少年传承书法文化,实践素质教育。

李延声认为,现在青少年对电脑依赖性太强,很多学生常常提笔忘字,更不用提书写正规书法了。“长此下去,中国的书法文化将会断代。”李延声建议,应在中小学校开展书法课教学,在大学也应推行书法选修课。同时,对高考时用毛笔写作文的考生,应实行加分政策,以此激发青少年学习书法文化的热情,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修养。

自主选拔录取应专招高考落榜的奇才、偏才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纪念中学校长贺优琳提议自主选拔录取应该专招高考落榜的奇才、偏才。贺优琳认为现在所有的考试中,高考还是比较公平的,虽然教育资源不公平、考试命题有些不公平,但就形式来说还是公平的。“但对于保送生、自主选拔录取,老百姓还是心存疑惑,总觉得透明度不够高,存在很多人为的因素。”

贺优琳说,很多高校依然是抱着拉优才、全才的目的进行自主选拔录取,导致许多小孩要考很多试,才能加分,最后还要高考,等于多了几个途径折腾孩子。其实教育是多元化的,现在最缺的是奇才、偏才。贺优琳呼吁,像自主选拔录取这些特殊考试形式都应该放在高考之后,专门招落榜的学生,把被埋没的学生招过去,才能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两会与高考相关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毛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对高中教育的推动将是明显的。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王立东:高校专业招生,应由“市场”来调控招生数额。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主席、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高考不一定非考英语。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副校长宋纯鹏:不赞同高中阶段文理分科。

全国政协委员、现任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取消高考户籍限制时机尚不成熟。

加强福建省本科生创业教育浅议 篇12

一、福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福建省本科生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问题依然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落后

当前福建省各个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理念教育时缺乏兼顾整体的理念,在教育中没有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忽视了教育的针对性,为了将创业教育落实到实处,要求学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辅导,但是当前福建省诸多高校在教育中没有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统一性的教育理念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缺乏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精英,理应接受高素质的教育。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必须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当前福建省很多高校聘请外来教师,很多外来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创业教育中无法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三)创业教育模式不健全

当前福建省高校创业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模式不健全。学生对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深刻,在学习中大多是应付学习,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很多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仅是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没有将教学模式落实到实际中,导致学校教育模式不健全,给学校的创业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

二、加强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创业教育作为当前各个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校从当前教学水平出发,结合学生的专业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结合当前福建省各个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弊端,要求学校领导对其引起重视,将学生作为当前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意识到当前就业形式的严峻性,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下将对如何将理论和实证应用到创业教育中进行分析研究。

(一)强化理论教学基础

为了加强对福建省本科学生的创业教育,必须将理论教学落实到实处。学校要强化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对相关学术的理论研究,建立专业的研究机构。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建立交流合作的平台。当前福建省各个高校本科专业科系众多,学科复杂,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做事风格各不相同,要求学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教学,开展多种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篇。由于学生受到教学背景和教学环境不同,大学的学生性格各不相同,在学习中避免不了和其他学生进行合作,为了将理论教学落实到实践中,老师可结合有针对性的教育课堂,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论技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保证学生是在同一个教学环境下学习。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瓶颈,这时协调人家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为以后的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二)注重实证教学的重要性

实证教育作为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将理论和实证结合起来,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为了将实证教学落实到实处,在进行创业实践活动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加强教学计划的实践环节。当前福建省本科专业主要有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市场营销、计算机等多种专业,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自主参观,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为学生以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为了加强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学校要和相关单位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构建大学生实习基地,为了加强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参观工作基地,了解各种新型计算机技术,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将教育信息化应用在教学中。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深远意义的重大教育改革,它将影响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不仅具有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作用,而且能够促进教学现代化、教材多媒体化、学习自主化、管理自动化、实验虚拟化,是创业教育的重要而有效手段。创业教育应强化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CAI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开发环境等现代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为广大师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同时要注意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如职业技能竞赛、大学生自主创业比赛,要注意让整体学生参与进来,帮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模拟创业活动,提升学生对创业活动的认识。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渗透性

在当前福建省创业教学中必须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注重课堂教学的渗透性。在教学中借助不同形式与内容进行专业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要善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已有的教学体系基础上,积极融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任何教学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老师在进行创业教育时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通过自学、研究、讲授等多种形式实现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教学的渗透性。学分制的平台上,逐步建立起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的顺畅流转,打破各种条块分割,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实现主修制与辅修制、辅修制与选修制、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固定学制与弹性学制、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等方面的互通,为学生个性成长创造宽松环境和充裕的外在条件,构建有利于个性教育的教学体制,并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推进第二专业、双学位、双专业和辅修专业教学,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就业机会,以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为基本点,构建合理的教学机制。

(四)建立完善的创业教学评价体系

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对激励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有重要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注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实行有针对性的奖惩制度。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在各个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核心,要求将知识、技能有效地结合起来,以专业的创业体系为基础。为了将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到实处,必须让给学生进行创业的实地考察,组建学习团队,模拟企业或公司的运作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创业的困难。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的正确指导,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求建立专业的专家队伍,成立专门的考核评级体系,严格管理考核机构。同时为了提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检测,注重进行不定期的考核,对学生上段时间的学习进行总结概括,以职业技能和能力标准依据,对每项技能训练进行“考核过关”,合格后再进行综合考核,保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检验自身学习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密切的联系,要求在教学中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入创业知识,在创业教育中渗透和深化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内容。要积极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用优质教材,编写特色新教材,改变原有的教学体制,积极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在原有的教育体系基础上,增强学生对其他知识的理解。注意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训练科研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水平。

摘要:当前福建省高校本科生创业教育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一些学校忽视学生进行创业理念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创业教育了解甚少。研究中对福建省本科生创业理念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

上一篇:健康快乐体育下一篇:闽台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