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体育教育改革

2024-09-30

本科体育教育改革(通用12篇)

本科体育教育改革 篇1

随着科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体力不再直接作用于生产, 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 人类将迎来史无前例的休闲时代。面对休闲时代的到来, 对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再仅仅局限于强身健体, 体育实现休闲娱乐化更是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针对休闲时代人们对体育的新要求以及本科院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责任, 笔者对本科院校开展休闲教育进行研究。

1. 本科院校开展休闲体育的重要意义

1.1 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 各类学校都在积极努力的构建和谐校园。本科院校开展休闲体育对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 休闲体育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学生在参与休闲体育过程中, 能够与各种不同身份、年龄的人交往,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利益之争, 彼此之间能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 休闲体育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时, 能够感受自然的魅力,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充分感悟生命的价值,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后, 休闲体育能够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学生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时, 能够走出校园、扩大视野, 使自己能够更加了解社会, 融入社会, 增加适应环境的能力。

1.2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传统体育不同, 休闲体育能够使学生以一种放松的心态投入其中, 注重运动过程的娱乐和消遣, 能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充分享受和陶冶情操。学生在大学四年中, 时刻面临着学业、生活及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 这些都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本科院校开展休闲体育,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强身健体, 还能帮助学生缓解各种压力。休闲体育没有传统体育的竞技压力, 也没有严格的比赛规则, 能够充分让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 在此过程中, 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3 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通常以竞技体育为主, 这种教学内容单调、枯燥, 极大的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而休闲体育的开展能够为本科院校体育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根据相关文献可知, 在已经开展休闲体育的本科院校中, 学生对休闲体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究其原因, 关键在于休闲体育项目繁多, 能够给予大学多样化的选择项目, 极大的丰富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由此可知, 在本科院校开展休闲体育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也能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2. 本科院校增设休闲体育教育的建议

2.1 充分认识到休闲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本科院校作为做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 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休闲体育。本科院校教育是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休闲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阳光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本科院校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使学生的休闲体育方式更加文明化、知识化和科学化。

2.2 增强休闲体育的培养和宣传

对于休闲体育的内涵, 国际上具有比较统一的看法:休闲体育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通过闲暇时间获得某种变化, 如信念、态度、知识与行为等。本科院校开展休闲体育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状态, 从培养学生性格、特长等方面逐步上升到培养学生的人格。同时, 学校在宣传休闲体育时, 要注重整体规划, 促进学生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中培养自我决策意识和能力, 形成终身体育、持久健康的休闲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 通过网络交流, 学生能够获取教师在课堂上传授不到的知识及休闲体育的不足, 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 对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 提高教学质量。

2.3 在体育课程中增加休闲体育的内容

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学校对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休闲、娱乐总是缺乏足够的重视。截至目前, 国内体育教学内容中含有娱乐内容的比例相对较低,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休闲体育的需求。因此, 要增加休闲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比例, 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休闲体育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 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2.4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创造良好的氛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资源共享是目前的发展趋势, 本科院校要抓住机遇,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实现校内资源与自然、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城市街道、公园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休闲体育的氛围, 例如:可以在节假日实践, 组织学生去户外郊游, 这不仅能够强身健体,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还能让学生充分接触大自然, 培养正确的休闲体育行为和价值观。

结束语

综上所示, 在本科院校开展休闲体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在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本科院校体育教育, 应该以休闲体育为基础, 通过休闲体育培养学生正切的休闲价值观, 实现高校与社会体育的顺利接轨,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石振国, 田雨普.休闲体育教育理论基础的反思与建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 :80-83.

[2]赵虹元.高校实施闲暇教育的价值与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2 (2) :21-25

[3]倪瑞芳.关于开展学校休闲体育教育的探讨[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8 (1) :76-78.

本科体育教育改革 篇2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咸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全面了解咸宁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现状、学生掌握体育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情况、以及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今后指导毕业论文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育;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前言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1],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时实施办法》,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和评估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之一[2]。但是,由于近几年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和学生自身学习毕业论文的态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仅降低了毕业论文质量,影响了毕业论文综合教育功能的发挥。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响到整个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3]。正是由于本科毕业设计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但是据初步调查了解到:咸宁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在增加,而在湖北省评选上优秀的学士毕业论文却在逐年减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咸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02、03、04级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性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论文撰写情况和质量以及指导老师的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全面了解咸宁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学生掌握体育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情况、以及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改进《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和体育学院各科教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今后指导毕业论文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

1 研究对象

以咸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02、03、04级本科班毕业生所撰写的的181篇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其中02级40篇,03级56篇, 04级85篇。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对比分析法等[4]。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 1 02、03、04级本科班的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1。 1 02、03、04级体育学院毕业论文研究领域的分析根据黄汉升[4]的观点: 02、03、04级体育学院毕业论文选题性质统计的结果发现(见表1):论文选题的性质分布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专业基础理论研究,二是应用型研究。并且应用型的研究呈上升趋势,而理论型的研究呈下降趋势。这些研究不同程度反映了学生对科研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对当前体育中热点、焦点的关注度。专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的资料多,易收集,学生在做这两方面研究对其理论知识及社会实践运用时较容易掌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知识面较宽,对与体育相关的其他知识有所了解,符合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要求。

按照张力为的观点[5]: 02、03、04级体育学院毕业论文的研究领域(见下表2),可分为4类:即“以竞技训练和比赛为题的研究,编为竞技运动;以体育教学为主题的研究,编为体育教育;以娱乐身心、增强体质为主题的研究,编为大众健身;以上3种之外的研究如体育传媒、大白鼠的生理研究等,编为其他”。

表2数据显示,体育教育领域的论文最多,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事业非常关心,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不仅提高了毕业生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理性认识,而且为学生从事体育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些经验,为更快地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次,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热情,社会体育研究已开始引起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高度关注。目前,我省开展全民健身急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口极大,按欧美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备标准,咸宁市有286万人口[6],就需要286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而目前仅有50余名社会体育专职人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咸宁市社会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最大“瓶颈”。咸宁学院正在着手把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进行整合,培养适应学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等多方面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同时,地方政府体育职能部门也正采取措施,充分挖掘学校体育教师的潜力,参与城镇社区体育指导工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做出贡献。研究竞技体育的有16。 02%,选择了各种运动竞赛、各项技术、战术的分析、技战术意识的培养等内容,这方面的研究是和学生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也体现了体育学科本身的特点。

3。 1。 2 02、03、04级体育学院毕业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等实证性研究方法。咸宁学院体育学院开始直接招生本科学生,仍有43。 09%的毕业生,能够自己编制调查问卷,有6。 08%的学生利用直接观察或间接观察、有4。 97%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设计等调查研究方法。同时,论文的实证研究中,最多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表3),占了43。 09%。最多的问题也出现在问卷调查法的使用过程。例如,未在论文后附上自制的问卷,使人难以判断问卷的科学性;大部分问卷调查与题目的关系并不紧密,而且论文内容更多的是论述内容,而不是调查内容[7]。

表3的数据还显示,尚有76。 80%的学生主要选用了文献法,做综合论述性研究。这是因为,文献中记录着有关体育的理论、事实、方法、定义、数据,以及科学的构思与设想等内容,它是各种体育知识的载体,是体育科学技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这是前人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继续研究的基础。因此,七成多学生主要选用文献法,既较好地体现出科学研究的继承性特点,也表明学生掌握其他研究方法的欠缺和不足,有待今后改进和提高。

3。 1。 3 02、03、04级体育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的统计咸宁学院体育教育毕业评审程序:论文经指导老师评阅、论文工作指导小组老师评阅、学生报告和答辩,然后确定论文等级。从表4看出, 02、03、04级体育学院毕业论文总体质量有所提高,但是优秀的论文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良好的在逐年增加,中等和及格的比例在逐年减少,但是,优秀论文的比例太小,毕业论文的质量还需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毕业论文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获得优秀率3。 87%、良好率44。 20%、中等率为36。 46%、及格率为16。 02%。这一组数据表明,体育学院学位委员会和各位指导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毕业论文的评分标准,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目前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基本情况。

学生人数激增,师生比严重失调。指导老师工作量随之增加,大多数指导老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表5、表6反映出,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02、03、04级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中,教授只有1人,而指导学生的数量在大幅度增加;副教授做指导老师的人数也在逐年减少,但是指导学生数量剧增;讲师人数逐年增加,讲师职称的老师基本上是指导四个学生。教师职称水平和其能承担的科研能力是成正相关。

3。 2。 2 指导教师学位、学历情况有指导学生论文资格和任务的教师(学院规定:硕士或讲师以上在职在岗教师)中,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硕士学位的人数从4人增加到11人,占57。 89%;学士学位的人数从13人减少到8人,占42。 11%,指导老师没有大学(大专)学历的。将咸宁学院体育学院近三年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学位情况比较可见:咸宁学院体育学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师资力量在逐年变强,但缺乏博士学位的教师。

3。 3 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3。 3。 1 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 3。 1。 1 毕业论文内容缺乏创新对于本科毕业生要求毕业论文具有创新性,是一项挑战。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创造性或独立见解应做出正确的理解。文章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提出解决的方案,这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即使只是提出某种新现象、新问题,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也不失为一种创造性。但是,论文创新并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自由放任,论文创新的重点在于独到的见解和启发性的价值,创新的关键在内容,不在形式,论文的格式还是应该保持它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天马行空,自由发挥,相反,内容方面应该体现出不同的视角和思想的独到性[5]。

3。 3。 1。 2 存在抄袭现象

论文的撰写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学术规范、论文程序有所了解,为以后的研究打好基础。然而由于当前就业形式严峻,大学生毕业之前忙于找工作或考研究生,没有时间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就造成了学生抄袭的一个主要原因、二是学校、院系方面不重视,缺乏指导监督。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认识和能力问题,由于从小没有相关的训练,平时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对学术专刊和杂志涉猎不广,平时训练也少,要完成一篇高质量论文有很大的难度,同时又以学术价值创新这样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反而让学生更不知所措,更加引发抄袭现象。

3。 3。 1。 3 参考文献引用较少

参考文献是论文很重要的一部分,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一篇科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数量多少,语种分布,出版时间及出处等,可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反映论文作者的研究水平、研究思路和研究程度,从而为编辑和读者审核、评价论文质量提供一系列的指标和依据[8]。

3。 3。 2 改进措施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咸宁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在第8学期才开设《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在第七学期才开始启动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02、03、04级本科班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授课情况来看:在上课期间大约60%的学生因为急着找工作或者已经在工作,几乎就没有出勤过此课程,另外的大约20%的学生既没有出去找工作,也没有出勤此课程,还有大约20%的学生出勤此课程。但是,课堂效果很不理想。根据教育部新的文件精神,关于本科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新要求,加强了对学生毕业科研能力的要求,因此,建议将论文实践教学环节提前至第六学期安排,这样可以提供充足的时间来创作。

3。 3。 2。 1 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程,请专家学者举行科研论文专题知识讲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并非一个时段或的一个学科任务,要调整课程方案,转变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观念,适当加大各科理论课(包括技术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提高理论课教学的深广度;经常举行各类学术讲座或小型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及时了解体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开阔老师和学生的眼界,引导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使科研活动贯穿本科教育的全过程。

3。 3。 2。 2 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教学要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和提高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及运动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加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体育科研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主要方法,为在校期间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活动和今后从事体育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3。 3。 2。 3 加强研究方法指导和训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科研方面知识的讲授,对学生如何做好一篇论文进行方法指导。目前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能布置学生进行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的撰写训练,但对学生在写作规范中出现的问题很少能针对性地做出讲解,大多是限于给学生一个论文分数,所以也起不到很好的训练作用。通过科研方法的指导,减少论文中的问题,为第四学年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途径,学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特长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社会调查,鼓励学生通过调查、实践去获取论文撰写的第一手材料,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拓视野,撰写具有独创性、有社会价值的毕业论文。

3。 3。 2。 4 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作用,建立毕业论文激励机制体育学院应建立一支由中青年教师组成的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能力强的毕业论文指导队伍,建立“师生双向选择”的导师指导制度。遴选导师要突破项目限制,控制指导学生数量,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制度,要求每一位申请导师的教师必须按要求拟定3—5个不同的研究选题进行投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研究兴趣进行选择;学生也可以直接选择导师,与导师一起商定选题范围;控制指导学生数量,一个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一般不超过5人。

本科体育教育改革 篇3

[关键词] 体育院校 本科教学改革 实践与思考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改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会直接影响教学实践的开展水平,从长远来看会促进或制约高校的发展。多年来,西安体育学院本着“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始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把教改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目的是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实践,使教学和教学研究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

近几年教改建设取得的成就

1.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西安体育学院遵循“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原则,坚持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依托优势学科拓展专业内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专业,强化特色,推行了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专业总体水平提高的战略。2011年,两个本科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继续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组织好各级精品课程的申报,2011年度获评省级精品课程3门。建设院级精品课程10门,建设院级优质课程15门,学院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课程体系建设日益完善,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同时,为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与共享,推进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学院决定开展“优质课程上网工程”建设工作,计划用三年时间,使全院院级以上精品课程实现网络辅助教学,建设融教学研究与教学过程为一体的教学资源丰富、师生可以互动交流的网络辅助教学综合平台,提高我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材建设方面,学院一方面抓好教材编写的规范工作,近三年共主编出版教材12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行业规划教材3部。另一方面抓好精品教材建设,组织我院教师申报国家和行业出版社精品教材建设项目,《运动人体机能实验学》、《 篮球运动教程》喜获2011年“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2.以高水平教改立项推动教学改革

学院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断创新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为使教学改革有序进行并深入开展,我院组织进行了对已获批的3个省级教学研究改革项目的开题工作,并顺利通过省专家组的验收。组织开展了在研的45个院级教改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和结题验收工作。2011年我院评选出院级教学成果1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新修订了《西安体育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西安体育学院教学成果奖评审办法》等系列管理文件,落实经费支持与表彰奖励。

各级教改立项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我院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推动了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3.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新任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外聘教师管理。认真审核和聘任课程主讲教师,严格教师开新课和新开课的试讲制度,严把教师教学关。资助青年教师在国内同类高校进修等;学院实施和“百名博士人才计划”,截至2011年9月,学院有专任教师565人,生师比为12.48: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的比例为58%,“腾飞人才”计划目前已资助49名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4.重视实践教学,为实践创新提供优质资源

加强实验室建设,已建成由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院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院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所构成的多层次实验教学平台。2011年获批一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高度重视广大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2011年实施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择优资助本科生创新实验项目,通过组织本科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其学术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创新意识与能力、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5.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已形成以教务处、教学督导专家组、各系为主要机构,各教学单位、教师、专家和学生共同参与,多渠道反馈的质量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了院领导参加的每学期初教学秩序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考风考纪检查等教学检查制度。积极开展学生网上评教、同行评教、管理者评教的多元化评教工作。继续开展“教学规范月”活动,重点做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培养与提高工作。

在全院多媒体教学课程检查工作中,共检查326门次的课程,其中术科51门次,学科275门次,学生问卷调查基本满意率高达86.9%。

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效分析、经验总结

由于思想重视、思路正确、措施得力,近年来, 学院以“本科教学工程”为核心,深抓教育教学改革,学院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更加紧密;学院管理制度更加健全。

1.专业结构得到优化,特色日益凸显

为解决好新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课程设置特色不明显、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教学实践环节相对薄弱、科研水平总体不高、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不高等几个方面的共性问题,学院新成立了体育艺术系和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系,整合教学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同时,为解决好新专业教学条件,新组建了新闻实验教学中心、运动康复促进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实践平台;通过引进、培养、交流等手段大力增强新专业师资力量;并在质量工程项目上给予新专业政策和经费支持。新专业在省级、院级精品课程、高水平教改项目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日益凸显。

传统专业是学院发展的根本,针对近年来传统专业受外界影响较大,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挑战的局面,学院结合质量工程建设,重点做好传统专业的内涵建设,要求传统专业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2008年对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深入的修订,培养方案着重强调“四种能力”,即加强体育教学、训练能力,突出体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育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适应市场生存能力。通过国家级、省级、院级质量工程项目上的大力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精品课程等项目的获得有效提高了传统专业团队建设的凝聚力,体现了我院传统专业的品牌优势,为传统专业后一阶段深化改革,良性发展奠定了平台。

2.课程建设取得突破,优质课程资源日益丰富

近几年,学院进一步加大了课程建设的力度,以制度建设为先导,先后出台了《西安体育学院本科主干课程建设的若干意见》、《西安体育学院本科教学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意见》、《西安体育学院2006—2010年课程建设规划》以及课程评价、优质课程建设等10多项加强课程建设的制度和措施,为我院本科课程建设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我院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通过在全院深入实施“质量工程”,大力整合和优化优质资源,课程建设质量有了质的提高,《田径》课程2009年成功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使我院由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院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一般课程组成的多维立体化课程建设体系建设成型。

3.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战斗力逐步增强

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当作一项战略任務来抓。学院深入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通过每年的“教学质量年、管理规范年”、“教学规范月”、“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教案展评”、“教学观摩”等系列活动强化教学质量建设,建立“青年导师制”系统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能力,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经过持续努力建设,我院《篮球教学团队》、《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团队》、《田径教学团队》、《健美操教学团队》陆续获批为省级教学团队,同时,遴选和建设了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院级教学团队。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了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了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作用得到明显发挥。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优化了我院师资力量, 形成了一批充满活力,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问题

一是教育观念还需不断更新,进一步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质量观,并以此指导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等各项教学改革。二是专业内涵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专业的软硬件建设仍需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部分专业的特色和办学优势还不够明显。三是教学改革的力度有待加大。教学改革的广度、深度还需进一步拓展。四是教风学风问题依然存在。少数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教学方法偏于呆板,对学生缺少关爱。少数学生学习不够主动,积极性不高,上课迟到、旷课现象依然存在。

2.今后工作基本思路

(1)筹备召开2012年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深入调研本科教学工作实际,创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出更为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

(2)深入推进“质量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结合,进一步完善“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培养机制。

(4)加强教学组织和课程建设,进一步强化学院(系)教研室(组)建设,完善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与运行。

(5)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推进教学信息化,实施好“院级优质课程上网工程”,推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开放。

参考文献:

[1]欧阳静,刘旭光.成都中医药大学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3.

[2]王进.基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体育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

[3]毕艳杰.论高校本科教学工程的建设与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2011,(36).

本科体育教育改革 篇4

一、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是各个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 专业实践实习能力是学生今后能否顺利进入工作角色的根本,是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对于学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增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教学能力、课间活动组织能力、竞技比赛的组织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加强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也是学校了解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使学校能够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方案,从而培养一批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避免学生毕业之后没有用武之地。

2. 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央做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因此,加强对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学校层面对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不够重视

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而轻技能的弊端。而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必须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更好的运动技术水平。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就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学校对学生实习环节的忽视或走过场,会导致学生知识僵化,不能学以致用。

2.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践较为薄弱

部分学校存实习基地不足、实习时间较短、实习管理较松懈、实习考核评分不严等问题,造成多数学生的实习效果不佳,实习积极性带动不起来,不能达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还有很多学校将见习和实习都安排在大四进行,在这一阶段里大多数学生都在准备毕业论文和找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来好好地完成教育实践和实习,严重影响了教育实践的效果、实习的质量。

3. 课堂实践教学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只起到理论灌输的作用,以学生基本掌握所学内容为目标,忽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的结合,不追求精益求精,容易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影响学生实践的质量,有大部分学生的实践与理论不能融会贯通。而在一些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又将专业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放在首位,忽略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技术与理论知识相脱节,导致部分学生只懂技术,而讲解不到位,更有部分学生只讲解不做示范。

4.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比较浅

现在许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并没有对实习给予高度的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实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作用,使他们在体验学生这一角色的同时,又能体会到教师所担负的责任,但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实习质量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的目的和任务不清晰,实习学校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指导不全面,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学生不把实习放在自己的规划之中,所以导致现在大学生的实习工作没办法顺利完成,很多大学生的实习都是由学校强制约束完成的,而并不是自愿完成的。

三、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途径

1. 优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课程设置和考核体系,从制度上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好的保障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技能课的时间和上课次数,给予学生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学习时间上的保障,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只有大量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才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要优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的考核体系,将书面的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相结合,明确实践能力考核在学生成绩中的重要性,从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学实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2. 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

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身就个性张扬、不拘小节,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是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把握住学生的特长以及个性,便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促使学生更喜欢体育活动。

3. 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来看,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对于他们的学习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活动是一项身体和心理相结合的运动,大多数活动不仅仅讲究的是体力,更需要智力的配合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理论技术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对该学科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积极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督促学生们不断努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 消极被动的思想状况却会使大学生迷茫、彷徨、消沉,最后导致学生没有自信心,一事无成。

4. 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工作,并尽快确定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方法

本科体育教育改革 篇5

教育教学能力,是中学体育教师的首要能力,它包括编写教案、语言表达、动作示范、选择教法、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能力。

(1)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等。

(2)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使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进行深人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快的理解动作结构和形成动作技能。

(3)动作示范能力的培养。动作示范是教师以具体的动作范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正确的示范,不仅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形象,还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

(4)选择教法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正确使用,是掌握教学艺术的先决条件。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其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同。

(5)纠正错误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影响学生正确掌握和提高技术技能,甚至会产生伤害事故。

(6)教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坚强的意志,使之成为有理想、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2、业余训练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业余训练对于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特别在普及和推动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丰富学校体育文化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体育是发展体育人口的基础、只有通过业余训练,才能养成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学有所长,为毕业后从事社会体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体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对本科学生进行体育科研知识的教育和体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本科二年级(即第三学期)就开设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必选课。在没开设这门课程之前,我们曾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过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学生不懂得什么是体育科研方法?更不明白体育科研方法的作用是什么?等等通过将体育科研究法纳八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实现对体育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有效工具,它所提供的思考步骤和操作步骤,能够引导研究者沿着正确途径前进,并按照它提供的一定程序,有效的达到科学认识的目的;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科研方法的作用在于:它是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通道,为体育科研定向开路,是运用科学的桥梁,使科学认识的程序规范化、最优化。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科研能力,我们采取的做法:一是请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与专家做体育科研知识系列讲座,激发学生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人门;二是教学生学习掌握各种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初步学会撰写小文章,要求文章写得要有一定的理论归纳能力,体会深刻;三是教学生学习掌握实验性、调查性论文和综合性论文的写作方法,并要求学生对指定的科研论文精读,领会其写作特点;四是教学生掌握实验与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途径及过程;五是教学生提高科研论文撰写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在组织群体活动时,能向一个目标奋斗,按照一定的计划,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协调地进行工作,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各种比赛中,我们常常安排学生去做,教师只做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如在术科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组织作准备活动;又如学院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冬季举行的越野赛、踢蹬、跳绳、拔河比赛、夏季举行的游泳比赛,以及普通大学生每年举行的各项球类比赛等,均安排学生去组织和承担。所有这些活动,都以旧生带新生的形式,一届一届地往下传,形成自然规律,对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帮助非常大。

5、体育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

体育社会活动能力,主要是指组织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竞赛裁判、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体育活动能力,系领导和教师主动去附近县、市的厂矿、企业、机关、学校进行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这些单位的各种运动比赛的裁判工作。对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非常见效。而且这种举措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良好的评价。

6、小结

(1)多年来,我们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从1986一连续中,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达到100%。

(2)学生具有品德教育能力、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体育社会活动能力和体育科研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感到得心应手,轻松自如。

本科体育教育改革 篇6

关键词:体育课;课程;改革;应用型本科;就业;研究

一、体育学科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作用与影响

(一)在培养大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也正是因为有了“善于动手,理论与技能兼有”的优势而区别于研究生、大专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以其更好地适应能力成为用人单位争相追逐的群体。

1、“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没有健康身体做基础,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等就无从谈起。有研究人员提出了“8-1大于8”的理论,即每天从8小时工作学习中抽出一小时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工作和学习效率要远远大于8小时。生命质量的基础就是身体健康,只有身体健康了,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而有目的地通过人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正是体育质的规定性的集中体现。体育课程在教育过程中的无以取代性体现在体育通过健身运动、健美运动、休闲运动、竞技运动、游戏运动等多元化的内容,经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进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劳动者。

2、运动技能人的各种技能的基础。所谓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而技术则是指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可见,我们所说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所具有的高技能是指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能较熟练运用相关专业技术的能力。美国管理学家彼?杜拉克把“同时也做体力工作”的知识工作者称为技术员,这也大致与我们的技能型人才的界定相吻合的,这里的“技术”与“体力”两词正是说明了体育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马克思也曾经指出:“生产劳动同教育和体育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增进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可见体育是最终“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手段之一。体育技能虽与其它专业技能有区别,但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无疑是有着促进作用的。

3、体育学科所倡导的“终身体育”为高技能人才的今后“发展”提供了原动力。现代体育学科特别讲究“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这里的终身体育基础主要指“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有专家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缺乏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而偏面重视智力的开发与投入,忽略体质与健康的保养与锻炼,出现了弱体质多肥胖的身体,最终难以适应一线的技能型岗位。显然,终身体育有利于人们紧紧地适应今后的环境,也为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提供了终身受用的生存与发展的身心财富。

(二)改善大学生的生理机能与心理状态调节就业面临的压力

大学生毕业生从相对安逸的校园生活跨入紧张忙碌的社会生活使他们压力陡增,就业找工作成为他们必须面对的人生考验。这也是大学毕业生承受从未有过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压力,使不少大学生产生了焦虑心理、自卑心理、急躁心理、嫉妒心理、盲目从众心理、自负心理、自责心理等,心理上的障碍也导致了大学生在生理上的疾病,如有的学生头发变白,面黄肌瘦,神经衰弱,有的学生不堪重负放弃了学业,更有甚者走上绝路。因此,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体育的本质就是为了人的健康,体育使人的身心得到了合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主要领域之一。事实证明,体育活动对情绪具有良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能够做到在“笑声与汗水”中让大学生体验快乐的情绪,使不良的心理得到调适。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体育除了有竞赛性、技能性、娱乐性以外,还具有教育性、实践性、文化性、社会性等特性。这些特性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体育因为其开放性,可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挖掘学生的潜力,可以说,为当代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与其它学科的教育相比,体育教育的形式又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展示的是“快乐体育”、“健康体育”,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大学生也通过参与或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来锻炼自己的才干:如编制比赛规程、规则,担任裁判,做好宣传工作,统计比赛成绩等;也能在竞技项目中展示运动才干,成为用人单位受欢迎的多面手大学生;还可以走出校门与其他院校进行各项活动的交流,不断提高人际交往,加深彼此的情感,为今后成为“社会人” 打好扎实的基础。通过体育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也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二、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改进的几点设想

(一)学校体育要与就业思想教育相结合。

体育课要跳出单纯传授体育技能与技巧的误区,而要做到融知识性、技能性、趣味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目前大学生的就业不是没有岗位,而是大学生定位偏高,在第一次就业时考虑过多、过全,求职的过于理想化往往造成大学生在择业中的碰壁。而对用人单位来说,被录用人员的健康状态、职业操守、实际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工作的稳定性及其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体育课是受大学生普遍欢迎的课,且涉及的学生最广,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体育课既生动活泼又严肃认真的课堂特点,融就业思想于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身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他们走向基层,到一线岗位就业。体育教师更要根据体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吃苦耐劳精神,为大学生的就业打好扎实的思想基础。

(二)学校体育要把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二个项目有机结合。

大众体育有利于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大学生体质,丰富校园生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性体育项目,能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精彩的高水平竞技表演,既是一种视觉享受,又是一种敢于拼搏的精神激励,同时也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提供良好的舞台,学生积累的体育素养就业后往往为企业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这些体育特长生常成为优先录用的人。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的现状普遍是:既缺少大众化教育的诱导力,呈现出上课内容单一,形式拘泥,又过于担心学生安全问题,有意回避竞技项目,平时也少有运动队训练和组织的各项活动,失去了昔日体育应有的光彩与魅力。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及教学形式改革,应从加大设施器材的投入入手,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显示高校体育的本色,为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创造条件,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结语

体育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 ,在承担起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以及智力开发、个性发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更要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新时代所赋予的体育功能,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科体育教育改革 篇7

关键词:体育,人文教育,湖南,大学

前言

近年来,随着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广泛开展,通过对本地域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和探索,从而显现出一定的地方性特色。但是,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遭受着众多外来文化的熏染,而逐步走向了衰落。面对当前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不足,身体素质的不断下降,人们开始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创新,实现对传统体育教学项目的改造。湖南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比如:武术、摔跤、射箭、射弩、荡秋千、赛龙舟、跳竹竿、踢毽子等等,把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合理引入到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学当中,进而构建富有地方性本科院校特色的体育人文教育体系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1 人文教育形成的思想背景

人文教育是随着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逐步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方面表现出特有的功能价值,这一思想的核心在于突出人性的因素,来实现人格的完美塑造。体育运动作为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学校体育、大众体育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在于实现人发展的和谐统一。

2 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人文教育的功能

我国本科院校有着较好的师资力量和体育场地、器材资源,无论是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还是把民族传统体育合理地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湖南省本科院校在武术、踢毽子等项目的开展可以说较为普遍,很多学校也经常组织一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学生参与的人数也较多,在发展的过程中已成为很多院校的一个传统和习惯,进而实现了体育人文教育的积淀。民族传统体育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长期的锻炼和学习才能领悟运动的精髓,这为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民族传统体育对于竞技性的弱化,更多地倾向于人的自我体验,并收获健身的乐趣是其发展的核心理念,这对于实现对传统学校体育竞技教学内容的互补发挥着特有的功能。让学生在教学、训练和课外时间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约束和规范学生行为,从而真正达到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人文教育的目标。通过地方民族传统体育的导向和辐射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对运动健身的认知和体验。

3 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湖南省本科院校体育教育的实地考察,发现体育人文教育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3.1 学生人文素质偏差

近年来,尽管湖南省本科院校经过了多年体育教学的努力和改革,但是,学生对体育运动参与的兴趣度和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依然不高,学生把主要的精力主要集中到文化课程的学习当中,缺乏对体育人文理论知识的关注,导致体育人文知识在湖南省本科院校的增进较慢。体育人文素质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文、史、哲、艺等学科知识贫乏,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文学习氛围。

3.2 体育教师人文学科的知识相对贫乏

笔者在对湖南省本来院校体育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多数教师经常关注一些体育赛事和体育信息,有着较为丰富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的文、史、哲、科、艺等学科的知识相对匮乏,难以形成较为系统的人文知识结构,加之多数教师对传统体育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知识结构的单一,综合来看人文素质普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湖南省本科院校特色体育人文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

3.3 体育教师对体育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体育人文知识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如果缺乏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视和行为举止,那么,教师就很难实现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言传身教的目的,教师人文知识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师对人文知识的传授。另外,在对湖南省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学生对体育人文知识的学习关注程度不高,甚至对于湖南省有哪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知之甚少,而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顺利毕业和就业上,这也是市场经济形势下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

3.4 体育人文知识的传播缺乏有效途径

当前很多大学生主要是通过电视、新闻、杂志和网络来了解体育知识,但是,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变得日益频繁,学生在网络中只是关注的比赛的结果,对于体育人文知识的学习明显不足。相对于学校体育来说,广大体育教师是一个重要的体育人文知识传播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学生需要通过体育教师或者通过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学术论坛、体育学术报告、体育文化沙龙、体育知识讲座和辩论赛等形式来获取体育人文知识。

4 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展特色体育人文教育的对策

针对目前湖南省本科院校体育人文教育的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本地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建设的角度来构建特色的体育人文教育内容体系,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4.1 突出体育教学内容的本土化

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需要融合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等诸多内容。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传统体育项目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特色体育项目的选择上需要根据本地域传统体育项目实际,通过不断的创编和改编来设置不同课程内容。以湖南省为例,可以对传统体育项目(踢毽子、跳竹竿、赛龙舟等)以娱乐类的内容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这样才能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的本土化,以推进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本科体育人文教育内容。

4.2 创编和改编传统体育项目,彰显体育人文主义精神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也往往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则和条件限制,比如:摔跤有着较强竞技性色彩,射箭和射弩有着一定的危险性,赛龙舟对于物力资源的要求也较高,如果不实施对其创编和改编,则不能适合学生的发展实际。很多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往往是以丈量、计时、计分、计环、计数的方法分出胜负,其特点往往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结合的较为密切,文化的意蕴也较为深刻、独特,活动的内容形式也较为自由奔放,通过对其实施创编和改编以适合学生现实的发展需求,展示自我,增强自尊和自信,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本地域民族项目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等等,从而激发起大学生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彰显地域特色的体育人文主义精神。

4.3 因地制宜地来选择传统体育项目

由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繁多,所以,本科院校特色体育人文教育在选择传统体育项目的时候需要结合本校师资、教学条件、传统体育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来选择教学内容,并建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的课程结构。另外,学校体育人文教育核心理念的确立的就是“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观为教学目标,从而使传统体育项目有着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地域特色的本科院校的课程理念,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文化内涵,有效促进学生掌握健身的技能、方法和锻炼的习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并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4.5 充分发挥直观传播方式的功能

高校体育人文知识的传播需要除了通过电视、网络、书刊杂志等传播以外,还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师、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学术论坛、体育学术报告、体育文化沙龙、体育知识讲座和辩论赛等形式来帮助大学生获取体育人文知识,提高和丰富学生人文素养,并不断创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网络建设,把众多体育人文专家和社会科学专家组织在一起,来加以宣传体育人文知识,让学生知识获取的途径变得更为直观。

5 结束语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它的修身、养性的核心价值对于规范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遵守规则的意识有着特有的价值,诠释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目标。不断通过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本土化、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创编和改编、因地制宜地来选择传统体育项目,以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体育人文学科教育。

参考文献

[1]蔡建峰.河北省民族体育的发展对形成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影响[J].运动,2011,(2).

[2]马勇.体育人文教育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和作用[J].江苏高教,2010,(6).

本科体育教育改革 篇8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是本科毕业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 在掌握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进行专业科学研究训练的重要环节, 是教学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毕业论文既反映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又反映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但近年来, 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呈下滑均势, 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足, 学校管理还欠规范, 论文抄袭、代写等现象层出不穷, 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此背景下, 对于高等体育院校中体育教育专业这个传统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掌握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论文质量, 分析论文本身及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8至2011年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文献及管理文件, 并对2008-2011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内容及选题来源、指导教师、成绩等方面进行整理和分类。

1.2.2 访谈法

设计访谈框架, 与体育教育专业所在系部的有关负责人进行访谈, 了解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论文情况, 提出影响论文质量的因素。

1.2.3 总结归纳法

运用归纳、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 客观全面地分析研究的问题并分析研究结果。

1.2.4 数据统计

对于整理的资料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与处理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毕业论文选题内容情况与分析

总体来看题目内容方面学生论文选题为学校体育类的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比较大, 共占50%-60%, 选题在社会体育类、心理学类、生理学类及其他方面共占40%。

图1显示:论文题目内容为运动训练学类的最多, 且比学校体育类的要多出3.8%, 这个数据非常值得重视。因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 其课程设置应围绕培养目标开设, 该专业的毕业论文内容应以学校体育研究为主。

2.2 毕业论文选题来源情况与分析

图2显示,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参与指导教师课题、指导教师收集的科研及教学实际中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工作中的课题等四个方面。2008-2011届毕业生中平均74.78%的学生论文的选题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方式确定, 而其他三种方式确定论文选题的平均人数只占25.22%。这一方面反映了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研究领域和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该专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广度和视角还存在着提升空间。

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 2008-2011年每年参与指导教师课题作为毕业生论文的呈逐年上升趋势, 分析原因在于学院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及近年来学院对于教师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加大投入, 激发了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使得学院教学科研项目逐年增加。

2.3 指导教师情况与分析

表1数据体现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2008届毕业生共244人, 指导教师共62人, 师生比例为4:1, 即一位教师平均指导4个毕业生;2011届毕业生共92人, 指导教师共12人, 师生比例为8:1, 即一位教师平均指导8个毕业生。数据表明, 随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减少, 指导教师平均每人指导学生的人数不但没有减少, 反而增加了一倍。这个数据走向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在2008年时指导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师占到全院专任教师的34%, 而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 引进人才, 至2011年专任教师200人, 但指导2011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论文的老师只占全院专任教师的6%。理论上学生少了, 教师资源相对更充足了, 学生选择指导教师的范围应该是更大了, 但研究结果恰恰相反。通过进一步查阅2011届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发现, 确实出现论文指导教师相对集中情况, 基本上属于各系体育教育专业论文集中在个别几个教师中。

第二, 在指导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论文的老师中有教授职称的占总数的12.32%, 比讲师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少一倍, 也反映出术科教师中教授职称人数相对较少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第三, 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是论文指导教师的主力军, 占全体指导教师的61.59%, 理论上副教授比例最高, 教授和讲师相对低的数据分布是比较合理的。查阅副教授指导的学生论文发现, 存在指导人数差异极大现象。个别副教授只指导1到2人, 而个别的指导10人甚至12人以上。

第四, 在2009年的毕业生论文中出现助教职称教师指导5名学生毕业论文。按照学校要求, 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具有指导学生论文的资格, 助教职称的教师不能独自承担论文指导工作。

2.4 成绩分布与分析

表2显示: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评阅教师评定成绩和答辩成绩三个部分构成, 实行满分100分制。结果显示:547篇论文中2篇不及格, 大部分论文成绩在良好和中等区间, 成绩为优秀的论文占到总数的6.4%。2011届毕业生论文中无优秀论文。这一数据结果反映出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写作及科研能力日趋下降。

3 结论与建议

3.1 选题未能贴近专业、缺乏创新性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能够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和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等的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 而且重点是围绕学校体育教育方面, 但从本研究结果来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论文研究最多的是运动训练方面的, 而学校体育类方面的只占论文数的30.71%, 这种结果可以理解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不会或者没有针对学校体育方面问题进行研究, 那么将来能否在学校体育的岗位顺利开展工作, 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从论文题目来看, 题目内容变化不大, 基本上总是在一个问题圈子里变换地域、人群或者被研究对象或者年份等, 核心研究问题无大变化。

分析与建议:分析原因, 一是由于学生及指导教师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并不了解和明确;二是对于专业涉及的研究领域不清楚;三是论文管理工作不够严谨。因此建议学院可通过在选题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要求和指导, 以及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和要求等方法改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论文选题状况。另外, 学院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开设一些专题课程或者讲座来开拓学生视野及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中的科研方法课的作用, 多组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比赛, 给学生创造研究和展示的机会,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专业研究的兴趣和动机。

3.2 题目来源单一、雷同扎堆

研究结果表明, 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是通过查阅文献确定的, 占到总数的74.78%。这种现状一方面说明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方法太单一化, 另一方面也反映学院教师科研涉及面以及学生参与实践收集资料的能力及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建议:第一, 指导学生从多种途径来确定论文研究内容, 鼓励学生针对实习或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第二,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养和要求, 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总结, 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入库。第三, 学院要继续加大对教师教学科研的投入, 建立奖励制度, 对于教师和学生中出现的针对教学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并取得良好应用效果的给予肯定和奖励。第四, 建议将论文研究内容是否为参与科研课题或者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这一项作为评审论文成绩和评选优秀论文的一个指标。第四, 借助校园网和教学管理系统, 建立一个论文选题软件平台, 完成对于毕业生论文选题相似度的排查, 避免雷同扎堆现象出现。第五, 创建一个指导教师指定选题的数据库, 以供学生选择, 要以教研室或者同一研究方向教师为一个基本单位上报选题, 从而也避免不同教师给出相同的论文题目。

3.3 指导教师逐年减少, 论文质量日趋下降

建议:一方面根据专业需要加快专业教师的引进, 补充专任教师;另一方面严格执行学校论文管理规章制度, 严格控制指导学生数量, 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投入指导本科生论文工作;第三充分挖掘学校多方教师资源, 如:双肩挑及相关专业硕士以上的教学管理干部等加入到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 缓解专业指导教师不足带来的压力。

3.4 论文检评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

构建毕业论文工作检评体系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手段。由于检评制度不健全, 没有一种激励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最终它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和质量的提高。

建议:建立毕业论文激励机制, 奖勤罚懒。对于质量确实好的论文不但要给学生以奖励, 对于指导教师要奖励;而对于毕业论文对付的学生, 要严格控制其毕业资格, 并追究指导教师责任。全院上下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 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阶段性目标。加强论文管理, 提升本科论文水平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及教育管理者永远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高玉英, 张春合, 封旭红.影响我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因素的调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 5 (23) :440-443.

[2]王顺堂.沈阳体育学院2001-2005届本科优秀毕业论文现状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 5 (25) :78-79.

[3]周瑞霞, 张凉等.对山东体育学院田径专修学生毕业论文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 2009, 3 (31) :75-77.

[4]姚志红.从毕业论文选题看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26) :214-216.

[5]陈婷.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 2010, (2) :84-85.

本科体育教育改革 篇9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教学的现状

据调查,有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大纲超过7年都没更新过,这样使得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和单调,无法实现体育教学的创新和学生个体的发展。

1.1 体育专业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

目前,不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招收进来的学生,生源质量较差,整体的身体素质差,基础比较薄弱,且专业素质和涵养偏低,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差。比如,部分学生本身对体育专业无兴趣,仅仅是为了取得大学学位。所以,在种种情况下,种种原因导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生源质量差、身体素质基础差。众所周知,体育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就是学生的身体条件,如果学生的身体条件差,则无法进行有效的课堂训练。体育专业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该因素在较大程度上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制约,不仅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掌握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下降。

1.2 教材内容未能与时俱进

教材是教学开展的依据,但是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中,使用的教材相对陈旧,未能与时俱进,同时也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与学生关注的话题无法温和。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教学内容无法产生兴趣,势必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热情,最终不利于提高教学成果。虽然目前不少体育教材中,也增加了一些实用性的内容,但不足以与学生专业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相关联,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通过学习,学生无法体会到体育学习的意义和乐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缺乏持续、深入学习体育专业的原动力。

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对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不断下降,同时也无法保证学习的持续性。而在教学中,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就需要根据教学教材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对教材进行优化和升级,并修订教学大纲。

1.3 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办学规模和入校生数量不断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对于高等教师的需求量也大幅攀升,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大幅增加,教学压力增大,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少的地方院校通过聘请兼职教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体育教学的延续性没有保障,也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最终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这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从事体育教学教师,很多专升本之前专科文凭老教师,以及新招聘的研究生,后一类型的教师,均偏向理论,属于学者型的教师,本身专业技能不高,第二,这些教师未有从业经历,缺乏体育教学经验,如果直接接手体育教学工作,无法带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会造成很大的问题。

1.4 未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高等院校教体育教学的目标,应放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上面,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上,开始逐步形成本校的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也更加合理和科学。不过,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体育专业的教学目标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如何设置课程,等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和安排,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科学性不够问题依然存在,且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成为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的瓶颈。

1.5 教学评价考未形成体系

我国以前长期实行的是受应试教育制度,至今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学中,尚未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在考核时,过分依赖终结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机制较少,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不客观、不科学,无法适应素质教育发展,且考核形式也是“应试”导向型。

2 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班级授课模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度不够,采用统一施教的方式,未能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所以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自身发展的要求,挫伤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可能由于课程复杂丧失信心,而中等水平学生会可能由于缺乏学习氛围放任自流,学习热情不高。而要扭转这种局面,则需要打破旧有的、以行政班为单位的教学模式,按照学生基础和自身发展要求的不同,实施分层教学模式,采用不同的教材及方法,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均可得到提高,感受学习带来的喜悦及自信。

2.1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教学和教材的实用性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体育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涵养,将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工具,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高质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不断加以强化。在招聘时,本科院校应注重考查应聘者的实践能力、理论水平,综合两个方面进行教师的选拔。具体来说,在招聘过程中,对教师综合能力进行考核,不由于招聘者的学历高而放宽条件,以至于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实际情况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招聘的教师中的硕士或博士,在专业技能均比较差,属于典型的理论型人才。

2.2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核心

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放在首位,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下,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明确教师的角色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教学目标上,明确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体育技能的专业学生。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专业的教学及课程设置,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笔者认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应将学生培养的重点放在就业上,突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运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逐步提升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和社会用人的双向需求。

3 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趋向

3.1 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校教育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着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教学的特点一般都是沿着以前专科时期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目标,从而使得许多学生毕业后就业面窄。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教学必须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教学目标,首先,要制定一套建立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基础上的教学目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定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并对其进行全方位贯彻和实行有效的监督。其次,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的基本学习方法。注重对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强化其专业技能的提升,鼓励学生参加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项目和其他活动,通过行动学习,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以就业到导向的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职业化的规律要求,是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根据社会需求选定特色的体育专业教材,强调实用性和趣味性,始终贯彻技能领先、培养能力的宗旨,立足学校的自身优势并紧密结合区域特点形成各自不同的办学特色。比如,湖南的湘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邵阳学院体育系可以开设体育旅游专业作为体育特色专业来立足长远,突出地方特色,来满足当地就业领域问题,只有抓住核心才能不变应万变,才能打造出品牌,赢得竞争优势。当然,课程的设置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对原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和修改,不断的采用新方法吸收本专业领域的新内容、新成果,使得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更为完善。

3.2 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科学的体育评价体系

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专业教学应扩大评价主体,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以往学生的成绩评价由老师说了算的现状,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评价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中形成以教师、学生或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对学生进行体育评价时应该是全方位的评价,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不断的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摘要:高等院校课程的基本教学原则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该文在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把体育专业教学作为职业技能训练,从教学方法、教师素质、教材选择、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就业导向,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高职教育研究所.能力本位课程教学优秀课程设计方案:校内出版[M].湖州: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编辑部,2002.

[3]教育部.本科院校教育体育课程教学要求[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付廷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关系初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5):84-86.

[5]薛文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2-103.

[6]张翠玲.李金龙.就业导向与职业发展: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1):106-111,116.

本科体育教育改革 篇10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2007级实习生在田径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收集并查阅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教育、教学领域改革研究的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 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设计《体育实习生在田径教学中对体育游戏运用现状的调查问卷》一份, 并随机抽取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2007级本科实习生170人, 对其进行问卷调查, 实际发放问卷170份, 回收168份, 回收率98.8%;有效问卷160份, 有效率为95.2%。

(3)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所得结果, 运用Excel13.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4) 访谈法。

针对田径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现状, 对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2007级本科实习生进行访谈。访谈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体育游戏知识的了解程度、学生对体育游戏的运用情况、运用体育游戏时遇到的困难、影响学生运用体育游戏的因素以及如何正确地运用游戏的策略等。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实习生运用体育游戏的现状调查分析

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具有健身娱乐, 促进身心发展等功能, 在田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刚投入岗位的体育实习生, 由于没有对运用体育游戏的相关知识进行过系统的学习, 也没有相关教学经验, 其在运用体育游戏时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 较轻的问题会影响教学质量, 而严重的问题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

由表1可知, 在体育实习生在田径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次数调查表中, 有49人在每次田径课程中都会运用体育游戏, 占总数的30.6%;有63人会多次运用, 占总数的39.4%;有39人偶尔运用, 占总数的24.4%;有9人从来没有运用过, 占总数的5.6%。多次运用体育游戏的实习生所占比例最大, 说明实习生在田径教学中, 都会运用体育游戏。

由表2可知, 在对体育实习生在田径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出发点的调查表中, 有76人在田径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是想起到热身效果, 占总数的47.5%, 位居第一, 可见很多实习生都是运用体育游戏来进行热身;有41人是想起到娱乐的效果, 占总数的25.6%, 位居第二, 这是很多学生愿意进行的课程内容;有9人是运用体育游戏来配合田径教学, 占总数的5.6%, 人数很少, 可见很多实习生并没有运用体育游戏来辅助教学内容;有15人是用体育游戏来填补课堂的剩余时间, 占总数的9.4%, 虽然人数不算多, 但这种现象也不可忽略。

2.2、体育实习生在田径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时存在的基本问题

由表3可知, 在田径教学中, 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对教学的目的内容、时间把握、安全隐患、突发问题和游戏设计等, 其中, 运用体育游戏的目的内容的相关问题所占比例最大, 为95.6%;在对体育游戏的时间把握问题上有142人, 占88.8%;对体育游戏运用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占31.9%;运用体育游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占23.1%;在体育游戏的设计上, 存在的问题占45.6%。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实习生在田径教学中, 运用体育游戏的目的内容和对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时间把握上问题较多, 在对体育游戏的设计上明显有待进一步学习, 对运用游戏时的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安全问题的防范存在一些不足。

(1) 选用体育游戏的目的和内容不能较好的辅助教学。

①选用体育游戏的目的性不强

很多实习生都会在田径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 但其运用体育游戏的目的有时会影响教学效果。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组织运用体育游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为体育教学服务的, 并不能用来作为课堂的学习重点。有很多实习生却忽视了这一点, 选择运用的体育游戏往往过于繁琐, 不经意间转变教学内容。

②选用体育游戏的内容不准确

在田径教学中, 合理选择体育游戏, 将田径课中某些教学内容以体育游戏的方式进行, 会使学生在游戏中兴趣高涨, 乐而不厌的进行学习, 这样, 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田径课程中, 运用的游戏应会对其教授的内容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很多实习生在田径教学中并不能很好的运用体育游戏来辅助田径课程所教授的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游戏, 如, 在进行中长跑教学时, 由于运动量和强度比较大, 很多学生怕苦怕累, 故对长跑课不感兴趣。根据这些情况, 可采用不同距离的接力赛和追逐跑等形式, 使学生在有趣的比赛中发展快速奔跑能力, 既减轻了疲劳感受, 又提高了教学效果。而涉及到跳类的项目, 我们就尽量避免运用跑步较多的游戏进行热身或练习, 依据教授内容, 来合理选择体育游戏。

(2) 运用体育游戏的时间把握不准确。

①运用体育游戏的时间范围不具体

调查表明, 很多实习生运用体育游戏并没有设计好其运用的时间长短, 往往一个游戏就会占用了准备部分甚至基本部分的大半时间, 运用时间较长, 影响了教学效果。而有的实习生运用体育游戏的时间却过于短暂, 还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就宣告结束, 这都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②运用体育游戏的时机不对

经调查表明, 很多实习生在田径教学中并没有考虑体育游戏运用的时机。体育游戏在田径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盲目的想在什么部分用就可以在什么部分用, 课堂教学的阶段不同, 选择游戏的出发点也不同。准备部分选择游戏要考虑“集中注意力”和“学生热身”两方面的要求;基本部分可选择契合教材教授内容的游戏;结束部分则可选择有助于学生心态减慢, 兴奋性降低, 使机体尽快恢复到常态的游戏。

(3) 对体育游戏的运用存在安全隐患。

①对教学环境不了解

很多实习生在实习校的时间很短, 对实习校的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并不了解, 不能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来运用体育游戏, 往往将教授高年级学生运用的游戏, 运用到低年级的课堂上, 这样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低年级的学生身体素质达不到高年级学生的标准, 有时会出现安全事故。

②对游戏的器具摆放不明确场地安排不科学

认真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是提高体育游戏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很多实习生在田径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时都会用到辅助器材, 甚至设置一些障碍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但很多实习生对游戏器具的摆放及场地设施的安排并没有充分考虑, 往往只注重增加体育游戏的趣味性, 并没有考虑其安全性。课前教师应该规划好场地, 安放好器材。场地离建筑物应该有一定的距离, 以免发生意外伤害。场地划分的界线要清晰、准确, 远离教室避免影响其他班的课堂教学。在器材的选择上, 其重量和数量要根据学生的人数、年龄来选择, 除利用运动器材设备外, 还可自制教具, 如各种各样的彩旗、跳绳、沙包等。

2.3、制约体育实习生在田径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影响因素

由表4可知, 制约体育实习生运用体育游戏的因素主要有、学生的喜爱程度不高、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实习生的备课等。其中实习生对相关知识掌握不足的因素排在第一位, 占45.0%;学生的喜爱程度不高因素排在第二位, 占36.3%;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因素排在第三位, 占25.6%;实习生备课情况因素排在第四位, 占23.1%。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 实习生对相关知识掌握不足的因素。

只有学到, 才能意识到, 实习生没有在田径教学中运用好体育游主要问题就是实习生本人对体育游戏的运用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 使其在田径教学中, 如何更好的运用游戏和运用体育游戏的一些注意事项都不了解, 从而影响其教学效果。

(2) 学生的喜爱程度不高的因素。

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 表现出具有积极情绪, 导致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 从而养成行为习惯。学生们喜爱体育游戏, 教师就容易在田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反之则会影响田径教学的效果。所以学生的态度很重要, 也会制约着实习生对体育游戏的运用。

(3) 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因素。

体育游戏在场地、器材方面要求不高, 但是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 就没有场地的建设和器材的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田径教学就更难开展。而如果学校领导特别重视体育课的质量, 也会间接促进实习生的教学水平, 使实习生积极的对如何上好田径课进行系统的研究。

(4) 实习生备课情况的因素。

实习生在上田径课前, 应对体育游戏的运用进行充分的准备, 反复推敲其在运用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纠正不足。所以备课情况也是制约实习生运用体育游戏的重要因素之一。

3、结论

(1) 有较多的本科实习生在实习工作中都会运用体育游戏来辅助田径教学, 但其只是在准备部分的热身环节运用体育游戏, 从出发点上就限制了体育游戏的其他辅助功能。

(2) 本科实习生在田径教学中, 运用体育游戏存在选择游戏没有明显的目的性, 不能较好的辅助教学内容, 对体育游戏的运用时间拿捏不当, 运用时机不准确, 设计的游戏存在安全隐患较多, 对游戏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处理不当等问题。其中, 对游戏运用的目的和游戏运用时间的掌握问题尤为严重, 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影响本科实习生在田径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最主要因素是体育实习生没有对体育游戏运用的相关知识进行过系统的学习, 和学生对体育游戏的喜爱程度;其次是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及实习生的备课情况。

参考文献

[1]滕达.体育游戏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 .

[2]吴洁.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选择运用差异[J].体育世界, 2008 (6) .

[3]王玉红.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体育游戏[J].理论创新, 2008 (11) .

[4]黄伊聪.浅谈体育教学中活动性游戏的意义及应用[J].黔南师专学报, 1999 (12) .

本科体育教育改革 篇11

【关键词】本科生;就业理念;调查研究

引言

河南作为毕业生人数大省,2014年毕业生为48.3万人,就业总量压力很大。此外,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仍十分复杂,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任务更为艰巨繁重〔1〕。面临如此局面,学院历来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近三年学院每年的工作要点中都明确提出: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制〔2〕。为切实将就业工作做扎实做规范,2010年,学院制定了《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就业评估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修订了《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奖惩实施细则(试行)》,并于当年开始每隔两年开展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评估工作,至今已连续3次。虽然随着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就业需求有所增加,但从另一方面看,岗位需求与专业差异较大。我院招生人数较多的运动训练专业就业困难,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做好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一方面要强化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的功能;另一方面要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3〕。这两方面得以有效实行的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就业观念以及就业意向等问题,只有首先搞清楚了学生想得到的究竟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解决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拟对体育学院毕业生进行相关调查研究,以发现学生的就业理念,从而为后续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做好准备。鉴于学生中既有体育类学生又有非体育类学生,他们的成长背景不同,学习基础、目标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所以本研究从非体育类和体育类学生的视角进行比较来分析学生在就业理念方面的特点。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郾1研究对象

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1?郾2研究方法

1?郾2?郾1问卷调查法

问卷包含“个人情况”和“对就业的看法”两个部分,共涉及22个变量,其中“个人情况”包含7个方面,分别为“性别、学习成绩、得奖学金情况、专业、签约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及家庭情况”;“对就业的看法”分为客观因素影响和主观因素影响两个层面,其中客观因素包含“性别影响、形象、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院校知名度、专业背景、资格证书、社会实践(或实习)经历、成绩影响”9个方面,主观因素包括“对就业形势的态度、可接受薪酬、理想就业单位类型、学校的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差距、学校努力与就业的关系、专业与从业的关系”6个方面。调查对象分为体育类普招生、体育类单招生和非体育类学生三个类别,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3份,全部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4?郾3%。

1?郾2?郾2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20?郾0对调查结果分别进行列联表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郾1样本的基本情况

参与调查的学生283人,其中男生148人,比例为52?郾3%,女生135人,比例为47?郾7%;体育普招生98人,比例为34?郾7%,体育单招生119人,比例为42?郾1%,非体育类学生66人,比例为23?郾2%;农村学生192人,比例为67?郾8%,城市学生91人,比例为32?郾2%。说明样本在性别、类别和家庭住址方面具有代表性。

2?郾2个人情况与就业主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反映“个人情况”中选取“签约情况”,通过列联表分析“签约情况”和反映就业主观因素的“就业形势看法”“预期薪酬”“理想就业单位”“培养模式契合”“在校努力与最终就业”“所学专业与就业应该怎样”6个方面关系。

2?郾2?郾1签约情况和就业形势看法、预期薪酬的关系

以“是否签约”为行变量,以“就业形势看法”和“预期薪酬”为列变量分别进行列联表分析。结果显示(如表1):已经签约的学生占到总调查人数的34?郾3%,其中签约的学生中有74?郾2%的人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乐观,这比没有签约的学生中有82?郾3%的人认为就业形势比较悲观形成强烈对比;预期薪酬为2000~4000元的学生占总数的37?郾1%,4000~6000元的学生占总数的62?郾9%,其中签约的学生中有74?郾2%的人的预期薪酬为2000~4000元,这与没有签约的学生中有82?郾3%的人的预期薪酬为4000~6000元形成强烈的对比。

2?郾2?郾2签约情况和理想就业单位、培养模式契合的关系

同样以“是否签约”为行变量,以“理想就业单位”和“培养模式契合”为列变量进行列联表分析。结果显示:没有签约的同学的理想就业单位都是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而已签约的同学的理想就业单位则显得更加多元化;在已签约的学生中,认为学校的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契合得很好的学生占到56?郾7%,这与没有签约的学生中有0%的人认为学校的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契合得很好形成强烈对比。

2?郾2?郾3签约情况和在校的努力与最终就业、所学专业与就业的关系

同样以“是否签约”为行变量,以“在校努力与最终就业”和“所学专业与就业应该怎样”为列变量进行列联表分析。结果显示:在已签约的学生中,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努力与最终就业情况之间成正比的学生占到61?郾9%,这与没有签约的学生中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努力与最终的就业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形成强烈的对比;已经签约的学生中,认为所学专业与从事的职业之间应该一致的学生占40?郾2%,认为不要差距太大就好的占到59?郾8%,而没有签约的学生中认为所学专业与从事的事业之间应该一致的学生占到60?郾8%,认为不要差距太大就好的占39?郾2%,这也形成很好的对照。

nlc202309032213

2?郾3个人情况和就业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分别考察代表“个人情况”中的“是否签约、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和不同家庭住址”4个方面的被调查者,他们和就业客观因素的“性别影响、形象、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院校、专业背景、资格证书、社会实践和在校成绩”影响这9个因素的关系,来查看“个人情况”在上述对就业的影响因素上有无显著性差异。

2?郾3?郾1签约情况和就业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以上述9种因素为因变量,以“是否签约”为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资格证书”这一因变量之外的其他因变量的显著性P值也都远远小于0?郾05,说明这些变量都在0?郾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就意味着,已经签约和尚未签约的被调查者在“性别影响、形象、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院校、专业背景、社会实践和在校成绩”这些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方面的看法是显著不同的,但是关于资格证书对就业的影响作用是有共识的。

2?郾3?郾2不同性别、专业、家庭住址和就业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同样以上述9种因素为因变量,分别以“性别”“专业”“家庭住址”为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因变量的P值都远远小于0?郾05,说明这些变量都在0?郾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意味着,不同性别、专业、家庭住址的被调查者在“性别影响、形象、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院校、专业背景、资格证书、社会实践和在校成绩”这些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方面的看法是显著不同的。

2?郾4个人情况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从“个人情况”因素中选择“学习成绩、是否得过奖学金、是否签约、是否经常参加社会实践”4个影响因素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如表2):“本科期间学习成绩”“是否得过奖学金”“是否经常参加社会实践”这三个变量之间是高度显著正相关的,这很好理解,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实践都是与奖学金直接挂钩的。“是否签约”与其他的三个变量之间是显著负相关的。但是因为我们在进行值标签操作的时候,对于“本科期间学习成绩”“是否得过奖学金”“是否经常参加社会实践”这三个变量的设置都是越小越优秀(学习成绩好、经常拿奖学金、经常参加社会实践都被设为1),而对于“是否签约”采用的是1表示签约且0表示未签(大数字表示签约),于是我们的结论就是优秀的学生签约的可能性会较大。

2?郾5就业客观因素聚类分析

观察到不同变量的数量级相差不大,所以没有必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直接进行分析即可。此分析依然选择“性别影响、形象、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院校、专业背景、资格证书、社会实践和在校成绩”9个影响因素进行聚类分析。依据实际情况和研究目的将聚类分析的类别数选择4,即分成4个类别进行分析。从结果来看,4类被调查者样本分布还是均衡的,其中聚类4所包含的样本数最多,为92个,聚类2所包含样本数最少,为35个。从表3可以看出(结合9个影响因数的值标签,数值越小表示影响越大,数值越大表示影响越小),各类学生都认为在校成绩对就业的影响不大,除成绩影响因素外,第一类学生认为取得各类资格证书和社会实践经历对于就业的影响非常大,其他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都是比较大;第二类学生认为性别和形象对于就业的影响非常大,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影响很小;第三类学生则认为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对就业影响很大,各类资格证书和成绩对就业影响很小;第四类学生认为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院校、专业背景对就业影响很大,性别、形象对就业影响很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第一类学生外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资格证书对就业的影响很小,这与前面方差分析的结论是有所契合的。4类学生都认为在校成绩对就业影响都不大,说明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就业的衔接与融合没有得到学生认可。

3结论

3?郾1已签约和未签约的学生就业理念主观影响因素差别较大

对于没有签约的学生来讲,就业理念主观因素影响有以下不同:①认为就业形势是比较乐观的;②期望薪酬相对较低;③理想就业单位多元化;④大部分人认为学校的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契合得很好;⑤多数人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努力与最终的就业情况之间成正比;⑥有更多的人认为就业不一定非得与所学专业一致,只要不是差距太大就好。

3?郾2个人情况与对就业理念客观因素的认识存在显著不同

已经签约和尚未签约的被调查者在“性别影响、形象、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院校、专业背景、社会实践和在校成绩”这8个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看法都显著不同,但是关于资格证书对就业的影响作用是有共识的。不同性别、专业和家庭住址的被调查者在全部9个就业客观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看法都是显著不同的。

3?郾3学习优劣和签约情况相关性较强

从学习成绩、是否得过奖学金、是否签约、是否经常参加社会实践4个影响因素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来看,优秀的学生签约的可能性更大。

3?郾4不同类别的学生就业理念存在差别

根据对就业影响因素看法的不同,分成的4类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不同,第一类学生认为取得各类资格证书和社会实践经历对于就业的影响非常大,其他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都是比较大;第二类学生认为性别和形象对于就业的影响非常大,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影响很小;第三类学生则认为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对就业影响很大,各类资格证书和成绩对就业影响很小;第四类学生认为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院校、专业背景对就业影响很大,性别、形象对就业影响很小。

4对策

4?郾1正确认识和认真分析就业理念,做好思想教育引导工作

一是要明确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还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融入社会前的过渡期社会适应能力教育〔4〕。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最大限度地做到人职匹配;二是正确看待留在大城市发展和基层就业的关系;三是正确认识稳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关系,根据已签约学生和未签约学生之间的就业理念的差异,对没有签约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如不要追求过高薪酬,改变一定要去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的就业思路;四是要注意到学生对就业影响因素看法的不同,对学生要统一思想认识,适时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想法,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nlc202309032213

4?郾2推动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完善与落实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实施有利于扩大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校内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形式,广泛宣传大学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参军入伍、困难帮扶等各级层面的政策,确保每一位毕业生都知晓政策、用好政策。引导他们到人社部门注册登记,享受有关政策和服务。就业部门和人才培养部门要把就业工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切实推动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完善和落实。

4?郾3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要站在国家战略发展高度,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与服务面向,提升学生专业能力〔5〕。积极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优化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强化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郾4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

以教育部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为契机,要形成学院统筹设计、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心服务的大就业工作格局。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加强领导,树立就业工作的中心地位,常抓不懈,确保组织到位、人员到位和责任到位。二是就业部门和教学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把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三是相关部门人员要摒弃就业工作与己无关的想法,加强对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应有的服务。

4?郾5协同创新,探索校内学习和社会就业的有效融合衔接模式

从长远来看,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刚性需求是长期的,高校应寻求有效的培养模式,以满足这种体育岗位的有效需求。如协同相关企业,采取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努力使校内学习、校外实习和社会就业融合衔接起来,让学生的就业理念从校内学习期间就开始萌芽,从实习期间开始明确,到毕业时水到渠成,实现有效就业。

参考文献

〔1〕魏真.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郾2014,4.

〔2〕巫兰英.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13年度毕业生就业工作报告〔R〕?郾2014,4.

〔3〕杨国安.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郾2014,4.

〔4〕陈艳红?郾当代大学生创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郾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郾2008(8):170-172?郾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2011,5?郾

(责任编辑:李远伟)

本科体育教育改革 篇12

建设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围绕学生需求与培养、 教师发展与服务, 定“性”在行业, 定“向”在应用, 定“格”在特色。 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本, 构建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师的发展与服务立校, 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以转变管理理念为基础, 提高管理团队的服务能力;以建设特色学科专业平台为核心, 满足行业应用需求;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 实现可持续跨越发展。

1.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生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类专业培养的目标是: 面向地方和农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小学、幼师教师。 师范专业的“全科性”和 “地方性”, 从教学体系建设上应体现 “应用”二字, 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这就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教育类专业开展大学体育课程的特点。

1.1师范教育类专业学生男、女人数比例的特点不容忽视。

师范教育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女多男少”的特点, 这种男女比例不均的现象使得大学体育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显得尤为重要。 要合理而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 调配好男、女学生各自在教学中的角色和职责, 充分发挥所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用大学体育课程将体育带入人心。

1.2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师范教育类专业的体育教学作用有异于其他专业。

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教育类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成为各级基层小学或幼儿教师, 其最大特点为“一专多能”, 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任职班级中有组织和领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和班队体育竞赛的能力。 因此, 大学体育课程中对师范教育类专业学生的要求不能仅限于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还要掌握基本的体育教学常规, 具备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

1.3教师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影响, 决定着 “终身体育”的思想能否有效地传承。

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教育类专业的体育课程必须通过大学体育教学让高校师范学生全面的、 正确地认识体育的重要性, 并且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及组织和指导体育锻炼的能力, 这不仅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中间的执行, 更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少年。 因此, 对于高校师范生来讲, 体育教学影响的不仅是一个人, 更是一个循环效应, 从而影响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

1.4 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 而二者可以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得到锻炼。

作为师范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 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决定着一名教师是否合格。 在大学体育课程中, 无论是教学还是游戏, 这两个方面的体现都无处不在, 只是重点应当放在如何让学生从参与者向组织者转变上。 师范教育类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 要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 从而更好地将自己的教学思想传达给学生。

综合上述, 无论是师范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还是师范教育类专业大学体育课的特点, 都要求师范教育类专业学生的大学体育课程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大学体育课程有所区别即必须对其大学体育课程进行适度调整和改革, 以达到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生体育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教育类专业的体育课程应围绕师范生体育课程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的主要问题, 确立以“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为目标的师范生体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规划, 重点应在以下四个方面深入研究:一是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规划师范生体育课程教学的教学大纲;二是以提升实践能力培养水平为突破, 选择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三是以优秀教学方法与经验为基础, 凝练师范体育课程实施方案;四是以研究与实践互动为手段, 搭建一线教师教学研究平台。

2.1构建完善的师范教育类专业体育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教育类专业的体育课程一般在两年内, 分四个学期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应努力提升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第一学期:利用《基础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通过“跑、跳、投”等体育专业技能的传授, 以及“篮、排、足”等体育项目的介绍, 使师范生了解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初步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手段; 学习运动损伤和运动急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用以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第二学期: 该阶段是师范体育课程区别于普通体育专项课程的初始阶段。 通过简单的队列队形教学, 结合体育徒手操的编排和设计, 师范生从单纯的体育锻炼向学习教学方法和手段方向转变。

第三学期:该阶段是师范体育课程的重要阶段, 是学生从学习教学教法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时期。 师范生以“教师”身份参与教学过程,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给师范生以大量教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训练和提高教的能力。 授课教师以“体育游戏”为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并及时讲评学生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第四学期:该阶段是学生教学能力提升的阶段。 结合我校师范教育专业女生较多的情况, 让学生把他自身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教法结合到“健美操”的设计和编排中, 充分展示他对体育教学的创新和想法。

2.2构建体育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着重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第一阶段应以教师的传授和讲解为主, 学生只要求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

第二阶段基本上以教师授课为主, 但开始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进行简单的体育教学设计和编排。

第三阶段体育课堂教学就要求以学生实践教学为主, 每个学生20分钟的体育游戏实践教学, 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教学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四阶段实际上是学生和教师融合和互动的过程, 可以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法, 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和教学, 然后共同探讨教学的效果和改进措施。

2.3构建完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 培养未来“终身体育”的传承者。

针对每个阶段的体育课堂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教育类专业的体育课程还应针对教学过程中所需的体育理论知识进行重新设计, 要求师范生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编写规范的体育教学教案, 同时独立组织小型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

3.结语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体育正处于一种待改革的状态, 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改革等方面急需进行探索和创新。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落实, 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类体育课程模式都在积极构建和不断完善, 相信师范体育会对培养优秀的师范生起到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涛.对学校体育内涵的认识与探讨[J].体育学刊, 2000 (03) .

[2]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 2002.

[3]于旭东.试论师范体育与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6.

上一篇:变频器常见故障分析下一篇:学习党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