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2024-05-09

大学(精选12篇)

大学 篇1

大学是对“正在成熟的精神”进行养育的场所,通过特定规格的人文课程塑造人文素养则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本文选取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这三所世界一流大学,主要从其大学网站中搜集关于本科课程的大量而详实的电子文本,在对这些第一手资料的梳理和窥视中,探讨世界一流大学人文课程的目标、结构和内容特征,揭示其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的内涵。并期望通过“世界情景”获得附加意义,丰富系统内部的争论,获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人才培养经验,以启迪我国大学人文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一、“人”的培养目标与人文课程

通识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人”或“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文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地位。通识教育目标是人文课程设置的前提和依据。

哈佛大学有两个专门提供本科教育的学院,其中之一是哈佛学院。该学院对于本科生的教育,坚持“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艺术和科学材料来培养学生;并提供其他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必需的辅助手段”。[1]简而言之,“哈佛致力于知识的创造,学生心智的开发,使学生能最好地利用他们的教育机会”。为此,哈佛学院重视培养本科生:对思想和自由表达的尊重;从发现和批判性思维中获得乐趣;在创造性合作中追求卓越;对个人行为后果承担责任;鼓励学生的参与、探索、创造、竞争与领导精神,以提高其能力,激发其兴趣,启迪其智慧,挖掘其潜能,从而为学生建立自立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并最终使之在发展知识、增进理解、服务社会诸方面处于领导地位。[2]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新规划课程包含了哈佛最新、最具指向性的人文课程。2007年,《通识教育工作小组报告》(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出台,明确规定通识教育必须实现以下四个目标:[3](1)为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做准备;(2)使得学生明白他们自己既是艺术、观念和价值传统的产物,也是其中的参与者;(3)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建设性地回应变革,为把握自己的生活做好准备,了解现代生活中产生变革和变迁的力量;(4)发展学生对自己言行在伦理维度上的理解力以及对伦理道德与价值观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也是其人文课程建构的宗旨,从公民、文化、能力、伦理等方面体现了对人文教育的强调,对培养“人”的重视。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John Hennessy)说,“当简与利兰德·斯坦福建立这所学校的时候,他们是在投资未来。斯坦福大学所做的正是那样。我们没法预测未来,但是我们能够保证我们的学生会成为最有知识的领导者,他们会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他们会创造性、技术性地领导下个世纪的发展”。[4]斯坦福大学始终坚持本科教育目标的多样化,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挑战,其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劲吹”。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是其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5]一是为本科生提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广博知识,了解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二是帮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使学生认识造就现代世界的重要社会力量、历史力量和思想力量。

多伦多大学自开办以来,坚持以“学校是追求真理、探讨学问和传播知识的地方”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强调“学术自由”。多伦多大学的校训是:像树一样茁壮成长。因此,通识教育是多伦多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强调语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领导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注重加强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科知识的结合与拓宽。多伦多大学通过的《迈向2030》的规划中,在本科生教育上强调要继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和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室内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发展经验。多伦多人文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读写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拥有更广泛的职业生涯、成为充满智慧的全球公民做好准备。[6]

二、人文课程的模式

本文对人文课程的探讨在通识教育的框架下进行,采用广义的人文课程范畴,即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语言教育课程,也就是涵盖通常的“文科”课程。从这三所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文课程体系可以发现:首先,人文课程在本科总学分中的比例不同,分别占15.6%(哈佛)、22%~23%(斯坦福)和10%(多伦多),体现了不同大学对人文教育赋予的重要性在“量”上的权重;其次,三所大学对本科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通过三种不同的模式来实现的。

1. 哈佛大学——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模式

哈佛大学规定本科生必选的人文课程是专门设置的。“通识教育新规划”精心设计了八个课程领域,其中五个为人文教育课程领域,学生必须从这五个领域中各选一门课程。哈佛大学的人文教育课程约占整个通识教育课程总量的62.5%,每个课程领域都设计了专门的课程系列并制定了明晰的领域目标(详见下页表1)。[7]哈佛大学对每个领域的课程实施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8]

五个领域的人文课程结构彰显了哈佛大学塑造学生人文素养的规格,反映了哈佛精英人才培养的人文要素:艺术欣赏与批判能力、文化理解与鉴赏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素质、全球意识;体现了哈佛大学“求是崇真”、“与真理为友”的大学精神和严谨的学术规范。

2. 斯坦福大学——“专门设置”与“课程超市”相结合的人文课程模式

斯坦福大学本科生前两年主要是知识宽度学习,在给定的范围内自行选择通识教育课程。其中的学科宽度课程包含五大领域,有两个领域属于人文教育范畴。表2是对斯坦福大学人文教育课程的结构、分类、课程数量以及领域目标的概括和归纳,[9]由人文学科入门、学科宽度课程、公民教育以及语言与写作等四个部分构成。

本科新生必须在第一学年进行为时三个学期(即秋季、冬季和春季学期)的人文学科入门课程学习,每学期4学分,共12学分。斯坦福大学的人文学科入门课程[10]设立于1988年,由六个学院提供、人文学科各领域学者共同设计并教授,是斯坦福大学人文教育的一大特色。

学科宽度类别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包括文理学院开设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涉及面非常广,还包含了许多跨学科的课程。学生也可以在“学科宽度课程”中修能够满足公民教育要求的两门课程。基本技能教育课程要求本科生必须完成一学年的大学外语学习。写作与修辞课程分为三个水平:[11]第一水平课程为一年段学生开设,着重分析性和有理论基础的辩论;第二水平课程要在二年段结束时完成,主要是写作与口语方面的训练;第三水平课程由各专业自行开设,进行专业写作能力培养。

如其校训一样,斯坦福大学的人文课程是自由而广阔的,学生可以在大范围人文学科课程“超市”中自由选择。然而,课程“超市”提供的广泛空间对不少学生来说是加大了选择课程的难度。为了便于学生选课,斯坦福大学除了有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入门”20门课程系列外,还设立了人文课程套餐,称作“结构化的博雅教育课程”,[12]共28学分,可以满足人文学科入门课程、公民教育、学科宽度课程中人文学习科目、语言和写作科目等领域的要求,三个学期的学分分布是9∶9∶10。斯坦福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的人文要素体现在这两套专门设置的课程系统中。

3. 多伦多大学——“超市型”人文课程模式

多伦多大学的人文课程模式属于“超市型”,即没有专门设置和专门设计的必选人文课程。在此以多伦多大学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主校区圣乔治为例。本科生毕业要求修完20个学分的课程,其中4个学分为通识教育学分。多伦多大学的1个学分指开设1学年的1门课程,0.5个学分即开设1个学期的1门课程。因此多伦多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量为4~8门课程,其中人文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选修,可在文理学院开设的1,000多门人文社会课程中进行选择。

每种专业范围中开设的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都可以被全校本科生作为人文教育课程选修。这些专业的人文课程门类数量非常多,每个专业的课程门类都像“课程超市”。例如艺术学开设173门人文课程;东亚研究开设100余门人文学科课程;社会学开设110门人文课程;政治学开设178门人文课程。每个专业“课程超市”关注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在近东和中东文明专业开设的130门人文课程中,涉及从新石器时代至今近东和中东文明和文化的研究、语言和文学、阿拉伯语、古埃及、希伯来文、波斯文和土耳其文、考古学、历史、艺术和建筑等,以及中世纪和现代犹太人历史、文化和思想起源、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其在伊斯兰文明中的作用等。历史专业开设的207门人文课程中含美国史、亚洲史、非洲史、拉丁美洲史、英国史、加拿大史、东欧史、俄国史、欧洲史、国际关系史及中世纪史等。表3是多伦多大学人文课程“超市”部分课程分类及科目的举例。

在以上庞大的人文课程“超市”中选课,就像在浩瀚的人文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无边无际。然而多伦多大学对在“超市”中的“自由选择”做了规则性要求。一是学分规定:要求2个学分,即2~4门人文课程。二是领域覆盖面,所修习的人文课程必须覆盖如下三个领域:创造力以及文化表现力;思想、信仰和行为;社会及其制度。在多伦多大学的课表上,凡是属于人文教育的课程名称都注明了所属的领域。三是课程级别要求,每门人文课程都有课程描述,说明该课程适合的年级、是否有先修课程要求等。因此,学生的自由选修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的。这三项要求宽松地规范了本科生的“人文素养”内涵,只要有广阔的人文课程所提供的“阳光、空气和水”,学生就能“像树一样成长”。

三、人文课程的内容及其特点

1. 丰富性

斯坦福大学和多伦多大学人文课程的范围广泛、种类多样、数量庞大,提供的人文课程门类都达到1000多门,从哲学、历史到文学、社会以及国际研究等方面都涉及,不仅有古典的文学、艺术课程,还有先进的沟通交流课程,为学生提供了选择人文教育课程的巨大空间和灵活性,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个体需求和个性发展。哈佛大学虽然没有如此数量的通识教育人文课程,但是专门设置的领域课程也非常充实。例如“美学与诠释”人文领域既有对诗歌、音乐、表演艺术、小说、建筑等文化产物的赏析,也有文化与艺术中的社会现象研究,还有对艺术背后的宗教、哲学、政治的思考等课程。

2. 经典性

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人文课程都注重经典名著的学习,其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许多课程都以精心选择的经典作品为学习文本,以西方文化及文明作为课程的核心和灵魂。例如,哈佛大学开设的“第一夜——五个首场表演”课程,欣赏和讨论经典作品,其指定研讨的作品包括: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和《幻想交响曲》,史特拉汶斯基的《彼得鲁什卡春之祭》,亨德尔的《弥赛亚》以及蒙泰威尔第的《奥菲欧》等。又如,斯坦福大学开设的“生活的艺术”课程,指定学生要研读柏拉图《会饮篇》、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弗里德里希·尼采《欢愉的知识》和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等。而多伦多大学则开设了125门哲学类人文课程,学习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经典作品,例如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阿奎奈,近代早期的卡迪尔、休姆和康德,19世纪的黑格尔、密尔和马克思等。

3. 综合性

在这三所大学开设的人文课程中,许多都是跨学科性质的。如非洲及中东国家语言研究、美洲研究等课程,分别跨了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例如:“非裔美国人文学概论”课程介绍黑人文学从最早表现为灵魂、奴隶故事到最新发展,如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以及抒情诗歌;讨论黑人文化历史的主要争议和现象、黑人文学中的写实主义美学之地位、黑人政治斗争中的文化争议、跨国移民问题、种族主义和黑人国际主义;探讨启蒙运动、现代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在黑人政治和文学史中的作用。

4. 多元性

作为人文课程而开设的语言课程的语种是多元的。例如,多伦多大学开设了多达50多个语种的语言教学。[13]其中,东亚研究课程中有汉语、日语、韩语、梵语等语言课程。每个语种的语言学习都呈现了文化的多元性。例如:斯拉夫语系课程系列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研究、匈牙利研究、波兰语言与文学、俄罗斯与东欧地区语言研究、俄罗斯语言与文学、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言与文学、斯拉夫文化、斯拉夫语言与文学、乌克兰语言与文学等。斯坦福大学虽然只要求学生熟悉1门外语,但为本科生提供了40多个语种的语言课程供其选择。[14]

5. 国际性

斯坦福大学为学生开设了探讨世界许多国家的“国别研究”人文课程:如中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主要涉及文化、社会、代表性的现象、艺术等方面。在其“公民教育”课程领域的“国际交流”模块中,“全球人文地理:欧洲和美洲”[15]课程介绍欧洲和美洲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政治,文化分化模式和差异。多伦多大学开设了大量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的人文课程,例如“近东和中东文明”、“南亚研究”、“意大利研究”、“和平与冲突研究”等,帮助学生了解别国社会,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的运作模式,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对知识与文化的要求。哈佛大学的“世界各社会”人文领域课程议题丰富,主要包括对亚洲、欧洲等主要国家的历史进行研究的课程;介绍现当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课程,如“有条件的平等——现代欧洲犹太人”;全球化问题课程,如“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战争”,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当地、国家和国际生活的公民。[16]

摘要: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多伦多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高度重视对本科人才培养的人文素养教育,分别通过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专门设置”与“课程超市”相结合的人文课程以及“超市型”人文课程模式来实施人文教育。其人文课程内容的共同特征是:丰富性、经典性、综合性、多元性和国际性。

关键词:一流大学,人文课程,比较研究

大学 篇2

大学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学”,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之大以成千上万的学生谓大;大学之大以大师谓大;大学之大以图书馆之大谓大,图书馆之大不是仅仅指图书馆的体积之大,主要是指图书馆的藏书量和藏书种类之广大;大学之大以实验室之大谓大,当然,实验室之大,并非仅仅是指实验室的规模大,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功能强大,所谓功能强大,是指实验室的设备先进、实验室设备的配置合理、和谐;大学之大以有灵性的校园文化氛围谓大。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存在。

大学大在它有包容天地万物的大胸襟,大学几乎研究一切可能成为问题的问题,大并不意味着要面面俱到、全面平庸,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追求卓越。大学总是以宽厚的气度包容不同的学派和思想,包容各路学者的小缺点、小性格和小主张。在我国,当年蔡元培主政下的北京大学在我国开了此风气之先河,蔡元培认为大学教师“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不狭隘、能抛开世俗和偏见,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走自己的路,不随波逐流,冷静地思考什么该做、什么该舍,这让大学有资格称大。

大学大在它有胸怀人类幸福和社会进步的大理想,大学应该深切地关怀并爱着社会和人类,大学的所想和所为都是为实现人类幸福和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服务的,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幸福始终应该是大学的远大理想。正是抱着这一远大理想,大学自产生以来就在自己的征程上始终不断地开拓进取,勇往直前。为了为社会培养有教养的、有思想的、文明进步的子民,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开始了它不懈的传教布道,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幸福而耕耘。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再也不甘心仅仅传教布道了,它要为人类的幸福去创新,为人类的文明开化去点燃火种,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去探索和呐喊。至此,大学除了是一个教育机构之外,还是一个研究机构。今天,大学还在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新职能,大学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方面所起的作用正与日俱增,人们对大学引领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改良社会之作用的认识已经逐渐清晰了。大学在其职能扩张的过程中,始终是社会进步的有力助动器,是人类幸福的忠实守望者,所以大学大在它始终胸怀人类幸福和社会进步的大理想。

大学大在它有鸟瞰全球的大视野,从来都不狭隘,大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和著述,各个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正在不断繁荣,这一切都造就了大学的大视野、大智慧。大学的大智慧体现在大学经常能以全面的、客观的、敏锐的、睿智的眼光鸟瞰世间万事万物,引领时代潮流。大学大的视野体现在它是开放的、具有国际眼光,总是能追逐最前沿的思想;大学能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地洞悉社会前沿,经常能够在第一时间、以更准确的见地对世界变化做出反应,而且大学一般都能秉持公正、客观和正义的原则。

我的大学,乔的大学,你们的大学 篇3

我刚才观察了一下,有一个特点我觉得非常明确,你们这一代人长的比我们这一代人漂亮。第二点就是你们的身材也比我们好。所以说你们的美商比我们这一代人要高,但是你们的智商呢,我觉得未必。

智商很难比较,但是有一些表现可以拿来做比较,就是我们这代大学生里面,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狂生”特别多,而现在的大学生里面,追捧名人的粉丝特别多。通过这些表现,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的智商可能比你们要略高一点。在我们这一代人里面,各种各样的名人是用来挑战的,我记得我们进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只花了六个月的功夫上课,就把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头到尾逐章的写了一本批驳的书,而且他的态度是非常好的,其实他的所谓的哲学启蒙也是艾思奇的那本书教他的,但是他觉得里面也有种种的毛病。其实80年代我们的眼界和获得知识的渠道是不如你们的,但是对真实和真相的追求,我觉得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是非常真诚的。他那本书,现在来看,知识含量或者学术分量可能还不够,但是当时就是有很多大学生会做这样的事情。

我觉得文化上非常值得观察和分析的一个人物就是李敖,我看视频,李敖到大陆各个高校演讲,每到一个高校说一个——不知道他说了多少遍的笑话,每次都是下面掌声如潮,一片欢笑,没有人稍微为难他一下。如果倒退30年,在我们那个时代是绝对不可能的。任何一个名人在讲坛上讲话,下面都会有知识的挑战或者思想的挑战,但是现在大学里面非常难以看到。

我觉得大学生在这个环境里面,对学问的热爱应该超过对学术名人的热爱,这样的大学生才是好的大学生。我记得当年10点钟就要关灯,11点各个教室要关灯,有几个大教室是通宵开放的,里面坐满了学生,那是莘莘学子攻占知识王国的英雄岁月,但是这种情况,据我了解,在现在的大学里面很难看到了。

很多大学生也讲,因为大学学费越来越高,以后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想寻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始终是他们身上的一个压力。三年级就开始要到各个单位去做实习,四年级的时候就忙于出去找工作。我完全能够理解,其实你们寻找的都是正常的人生,比如你们大学毕业以后,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到公司当职员、或者当公务员、或者当商人,过各种各样的社会认可的生活,这都是一样的生活,这个我完全同意。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才二十几岁,是大好青春的时候,在大学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在过同样的生活之前,你应该有机会想象和尝试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我觉得你在大学四年里面,如果能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那对你以后的人生会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刚刚去世的乔布斯,读的里德学院,是美国最自由的大学,他读了半年就退学了,但是他的大学生涯没结束,他成为一个旁听生。他为什么要退学呢?他讲“我退学是因为我不要去上那些必须去上的积学分的必修课”。他选中的最喜欢的一门课是书法课,那个老师是左派自由知识分子,很奇怪的一个人,而且他的书法课里面培养了一大批奇奇怪怪的人,包括乔布斯。这个老师去世以后,这门课就没有了。在乔布斯学书法的时候,书法对他未来的就业或者要实现他的一些很具体的人生目标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但是他就喜欢这门课。没有想到十年以后,他可以应用书法课里学到的东西,做一些字体设计。我们电脑里有一些很漂亮的字体,都是从乔布斯学习书法开始的。他学习书法,还不仅仅在于他后来可以设计一些字体,在美国的这么多企业家里,他是唯一一个带有艺术家气质的。企业家一般的想法是特别线性的,比如公司的总经理,你的目标就是给公司赚取更多的利润。乔布斯受过艺术的训练,这个书法虽然是拉丁文的书法,但是这和中国书法相似,并不是你把一撇一捺写好就好了,艺术家考虑的问题是多方位的、全面的问题,要把它协调起来,所以乔布斯在他后来做苹果电脑的时候,这种思维方法和他同代的做IT的那些企业领袖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大学期间,他除了学书法课以外,他还到印度进行灵修,他还是个嬉皮士,他还吸毒,这些经历对乔布斯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非常有帮助。后来他变成一个成功者。进入了一个同样的生活。但是他在同样的生活里面能够做得跟别人非常的不一样。他跟比尔·盖茨说,他个人非常尊重比爾·盖茨,但是他觉得微软的设计非常烂,他说这就是一个有过吸毒经历的人和一个没有吸毒经历人的不一样的地方。

如果在这四年大学期间里面,你们能够尝试过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或者你想象一下不一样的生活,对你们的人生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就讲到这儿,谢谢。

(摘编自小宝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大学 出版 人文”上的讲话,原文载于腾讯网“燕山大讲堂”。)

从“上大学”到“上好大学” 篇4

正如《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所指出的,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是一种后发外生赶超型, 在高等教育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 当前高等教育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与矛盾。比如, 如何解决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结构性矛盾, 如何从外部、内部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等等。

在此次发布会上, 与会专家不避讳地将一系列问题摆了出来,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与会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校学生司、基础教育二司相关负责人纷纷“接招”。

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难的问题, 自2012年起, 我国出台一系列专项政策, 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效果“立竿见影”。但外界也曾对此举是否会带来的资格造假“、高考移民”隐患提出疑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王辉回应, 教育部采取的是“零容忍”态度“, 发现一起, 查处一起”。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主任赵香兰教授的建议则是, 随着电子学籍管理信息日益透明, 可以使用电子学籍作为认定标准。

受益于上述政策进了重点大学, 农村贫困学生却又面临“融入难、学业难、就业难”等适应性问题。赵兰香建议, 高校要“适时调整理念, 创新培养模式, 给予专项生更多关怀帮助, 尤其是在就业方面”。

事实上, 创新培养模式, 不仅仅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所需, 更是各大高校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谈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下一步工作思路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表示, 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 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 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要手段,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深化改革、协同育人, 优化结构、补齐短板, 提升能力、保障质量,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这对高校自主办学也提出更高要求。张大良表示, 高校办学自主权将从支持高校科学选拔学生、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自主选聘教职工等七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在落实和扩大高校自主权时, 张大良说, 还应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问责机制, 才能确保高校拥有的办学自主权用好管好。

作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七个方面之首, 如何“科学选拔学生”, 是发布会上媒体关心的问题之一。王辉介绍说, 浙江省和上海市两大高考改革试点迈出坚实的步伐, 下一步将全面推动各地改革方案落地, 按照“边试点、边探索、边总结、边推进”的原则, 加强对改革推进过程中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研究, 全力保障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司副司长申继亮表示, 这次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既是巨大挑战, 也是重大机遇, 将从客观上推动高中改革, 有望改变过去“千校一面, 万人同课”的现象。

大学:大学伊始 篇5

大学:大学伊始

细数一下,来到大学已经一个月了。犹记得一个月前的一个盛夏的早晨,我一个人背着行囊下了火乍,转了一辆地铁两辆公交来到了大学。站在校门前我痴痴地愣了好一会儿突然才意识到原来这就是我的大学,就是我今后要待四年的地方。

刚踏入校园,穿着志愿者服装的学姐就热情的迎上来,递给我一份校同地图和一本新生指南。紧接着一位学姐带着我到体育馆报到。知道不,负责接待的老师特热情,激动地握着我的手欢迎我的到来,搞得我跟领导似的,弄得我一脸茫然加受宠若惊。不过感觉特温暖,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办理好各项手续后,一位学长硬生生地抢下我的行李,帮我扛到了宿舍,然后名字都没留就“绝尘而去”。哎呀,太感动了,我决定明年也要帮学弟学妹们扛行李,嘿嘿。

因为世博会的原因,军训推迟,所以经过几天的入学教育后就开始正式上课了。大学和高中不同,大学不同的.课程被安排在不同的教室,所以学生得跟着课堂跑,就跟打游击战似的。因为刚开始不熟悉,跑错教室是常有的事。记得有次去上英语课,进去听了半天才发现走错教室了,然后红着脸跑了出去,那个尴尬呀。不过课还是蛮有趣的。第一次上专业课,经济学老师就吹嘘这个专业多么多么有前途,多么多么能赚钱,还怂恿我们去看股市去学炒股。无语啊……快下课时说了段更雷人的话:“班里男生听好了,近期一项调查表明,成功男士的年龄比他们妻子的年龄平均要大15岁,所以不要天天想着找女朋友,你们未来的老婆现在都还在幼儿园里玩过家家呢。”一片哗然。结果一下课就有男生嚷着要去幼儿园看他未来的老婆。还有第一堂高数课,老师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在大学,里面有棵树,叫‘高数’,很多人挂在上面过。高数是挂科率最高的,被称为头号杀手。你们一定要好好学,否则高数会在适当以及不适当的时候对你很残忍。”当然,到大学,学习还是最重要的。

“我与曹操同姓,与诸葛亮同名,我的名字叫曹亮。我来自安徽灵璧。灵璧是个美丽的地方,有山(凤凰山)、有水(新汴河),还有天下第一奇石――灵璧石,欢迎同学们到我的家乡玩(开玩笑的,千万别来啊)。以后我们就是同学,请多多关照。”这是我在班会上的自我介绍。刚到大学,各种场合的自我介绍是少不了的。简洁而风趣给人印象深刻的介绍显得尤为重要,班里一共32人,却来自全国14个不同的省市,各个地方方言的碰撞显得格外有趣。平常聊天的时候同学们会教我粤语、闽南语、东北话还有上海话,过年回去说给高中同学们听,可好玩啦。

大学课程不多,会有很多空余时间自由支配,适当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是不错的选择。

本担心上海会太繁华太喧嚣,自己会不适应,可来到后却发现我的大学在郊区,远离尘世喧嚣,这里一片宁静,祥和,真的很适合读书学习。本以为上海的天是灰的,晚上是看不到星星的,可来了之后却发现这里的天格外蓝,星星一样的璀璨。这里离大海很近,骑自行车十分钟就可以到海边溜达一圈。哈哈,不要羡慕,好好努力,你们一样能拥有。

大学校长眼中的大学精神 篇6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liwenjun163@163.com

大学精神引领大学和社会的进步

郭东明 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

大学之所以能经久不衰、走向社会的中心,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的精神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连理工大学60年的建设就充分说明了这点。

大学应始终保持一种令人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大学自治、学术自由、追求真理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同时,大学精神同时代、历史和文化特色密切相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彰显和体现,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坚韧精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格物致知,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些都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需要一代一代人不断塑造和丰富。大学可以没有围墙,但是大学在精神、追求方面引领着社会的精神、文化、思想、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学精神的培育

周介铭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正处于社会转型的艰巨期,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竞争亦日趋激烈。置身于这样的生态环境之中,大学要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学培育与环境相适应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理念与精神文化,而这一切,正是培育大学精神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纵观现代大学发展史,可以发现,作为以追求真理、传承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大学,若没有积极向上的理想、催人奋进的精神,那将缺乏自我更新发展的生机活力。大学在促提高、谋发展时,只有树立远大的目标,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照耀下,才能于教泽绵绵,薪火相传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就。

通过培育大学精神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的协调发展。学校要谋求发展,不但要注重校园自然景观的建设,更要通过传承与创新,构建能反映自身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的高校人文景观。要建好一所大学,就要全面地梳理传统的思想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协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共同发展。大学要以探索科学技术,解决现实问题为己任,但大学又决不是仅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和适应社会当前需要而设立。大学要传授的是一代代学子一生都需要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方法和思想,它要探求人类最有普遍意义和恒久价值的真理,让人们知道为什么和应该怎样。所以,大学之谓大,非面积之广,人数之众,而是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借鉴扬弃、革故鼎新的过程中,形成利人惠众的品位与气质,惟其如此,大学方能在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中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现代大学越来越重视通过塑造大学精神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大学的影响力大小是大学生命力强弱的标志。一所学校影响力越大,知名度越高,其发展空间就越广,于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多。当前,很多大学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在对外宣传时,不仅仅介绍自己的专业设置、师资队伍,而且越发重视宣传自己的特色、理念、精神、目标和价值观,在介绍自己成绩和实力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文化品位的展示。实践证明,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可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为学校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培育大学精神已成为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从本质上讲,培育大学精神就是提炼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构建先进的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要以切合实际、特色鲜明、促进内涵发展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域外的先进理念是我们在瞬息万变的新的社会条件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大学活动的一切领域和环节,既是理论抽象,又是实践操作,但其精髓体现在理念、精神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上,越其如此,才抓住了大学发展的根本,根本固则枝叶繁,因此,大学精神在大学的生存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的灵魂,发挥着激励意志、规范行为、凝聚人心的功能。

培育大学精神,关键要结合学校实际,获得师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的理念与精神是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生长起来的。应在总结学校发展历史,提炼学校发展经验,反思学校发展问题,分析学校发展现状基础上加以归纳、论证,只有对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作充分地研究,既重视传统进行纵比,又强调借鉴进行横比,分析与其他学校相比较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才能增强办学理念对学校发展的导向性,培养起既尊重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大学精神。

总之,发展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培育大学精神,当求真务实,立意高远,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建设富有个性特色的大学文化,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大学校长的好坏在于是否尊重大学精神

徐显明 山东大学原校长

我认为,一个懂得大学规律的校长,他的首要责任是要坚定地守护住大学精神。这种守护必然要从他的管理权运行开始。那就是要打破对教授的“管理观念”,树立对教授的“信任”和“服务”观念。校长行政管理的出发点是要尊重学术和相信教授。当大学校长尊重学术、信任教授的时候,教授就获得了尊严感,各种权威自然会趋于平衡。如果一个大学里面的制度环境中存在不信任教师的因素,校长以“管教授”姿态自居,那么必然形成对大学精神的污染。

对教授的信任体现为对大学教授的“不管”上。山东大学有个做法,对经过学术委员会集体认可的一部分教授,实行一种不考核的制度,对于绝大多数的二级教授则是三年“自考”一次,方式是自己述职。哈佛大学的前任校长萨默斯被迫辞职的重要原因是他不尊重教授,进而大家公认其有违大学精神,干涉了教授的学术权利,过度扩张了校长的管理权。作为有过政府部长经历的人,萨默斯公然去挑战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实际上是其在故意扩大权力评判。萨默斯认为大学养着那些没有创造力的教授,是对大学资源的一种浪费。这完全是经济学的观点,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确违背了大学精神。

链接

何谓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育人的重点,首先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培养有抱负、有政治远见、有广博知识、有责任心的人。要教育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继承前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之情,学习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为民的品德。关心天下大事,使自己服从于社会,服从于国家,服务于人民。其次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和信念是精神世界深层次问题,它取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追求和科学的自然观、历史观、社会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三是培养爱心。要教育学生爱父母、爱生活、爱事业、爱祖国。第四是培养高尚的人格。坚持真理,胸怀坦荡,高风亮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第五是培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但教育学生如何认知,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敢于奋斗,善于成才。总之,育人的目的就是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使我们的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大学督学及大学督学章程 篇7

1 督学的词义和起源

督学在辞海中释义有二,一是清代提督学政或督学使者的简称,是主管教育的部门中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二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皆置督学,以视察所属教育行政机构及学校的工作[3]。现在,督学是指负责教育行政机关中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也指由政府按法定程序聘任,依据教育法律法规监督、检查、指导、评价教育工作的人。为了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督,各高校根据需要也适时的在校内设置了教学督导机构,如督导团、督学组等。

现代教育督导制度起源于法国,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我国教育督导制度起源于清代,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4]。如清小说《儒林外史》第八回:“蘧公子道:‘家君做县令时,晚生尚幼,相随敝门伯范老先生在山东督学幕中读书。’”

2我国大学督学现状

我国大学督学制度最主要的职能部门就是大学督导团,督导团的工作就直接决定着督学制度在本校的落实情况。通过对不少高校督导团的工作进行考证,总结如下。

1.1 大学督学的产生和组成

大学督导团成员人数为8~15人,一般是由各个院系领导进行推荐,然后由教务处汇总上报给负责教育工作的副校长,由校长或主管教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聘任。

1.2 大学督学的任务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随堂听课、督导各学院的教学活动)对本科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

(2)协助学校管理机构(教务处、学生处)对本科学生出勤和考试进行监督和指导。

(3)利用督导工作的经验在各项重要会议中提出问题并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随时向教务处反映在督导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3 现今大学督学的现状及优缺点

上海某大学自2003年开始试行督学制度,并多次对督导团工作条例进行了系统的修改;湖南某大学自2003年开始试行督学制度,并对督导团工作进行了详尽的总结;东北某大学自2003年开始试行督学制度,并根据相关规定制订了工作条例等等。综合上诉几所大学的督学制度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出结论:当今大学督学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帮助,具体有以下几点:

(1)通过督导团的检查,保证了课堂的出勤率,维持了考场的秩序。

(2)督导团对教务处的意见反馈有助于教务处对教学质量进行评测,并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督导团的工作总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校领导建议。

尽管,我国将督学运用在大学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当前水平来说,我国的大学督学制度还仅仅停留在起步阶段,很多相应的合理措施还尚未配套,导致有许多漏洞出现[5,6]。

(1)适用范围不合理。仅仅将督学试用在本科教育上很难发挥出督学制度的优越性。

(2)隶属关系不合理。由于大部分督导团隶属于教务处或教学质量监督科,导致许多建设性的措施未能及时反映到校领导,在汇报工作中出现了一定的臃肿性。

(3)督导团成员的构成不合理。大部分大学督导团的成员有一半是在岗行政人员,由于行政隶属关系,很多意见就这样淹没在督导团内部。

(4)执行力度不够。由于督学集体的决定只能起到建议的作用,使得督导团的内部工作总结变得影响不大,从而削弱了督学的作用。

3 大学督学章程

3.1 大学督学章程

鉴于此种情况,设计了一份能全面督察学校党政工作的大学督学章程。

(1)大学督学的宗旨

督促和检查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发展规划的落实情况。

(2)大学督学级别和隶属关系

无行政级别,归校长直接领导。

(3)大学督学的督察范围

除校党委、校纪委本身之外的一切事物,包含教风、学风、考风、学术风气、教学质量、校园环境、校园文明等等,是学校的总督察。

(4)大学督学的人员构成

大学督学由20~30名教授构成,其中,50%为在岗平民教授(不包含在岗校院两级党政机关人员和系正副主任),50%为退休返聘教授(返聘教授没有官帽负担)。

由督学组成人员选举正副主任督学各1名。若主任督学是返聘的,则副主任督学必须是在职的,反之亦然。

(5)大学督学组成人员的基本条件

人正、誉好、力强、健康、敢说、敢做、敢当、大局。

(6)大学督学人员的产生办法

全校教师民主选举,个人同意,校长聘任。

第一,选举办法。(1)网络实名公开选举;(2)学校将符合条件的平民教授和返聘教授放在网上,供投票;(3)全体学校教职工(在职的和返聘的)每人都用自己的工号实名投票;(4)任何人都可以实时查询投票计票结果和什么工号把票投给了谁;(5)无特殊情况,教职工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满额投票(选足人数),不然年度考核按不合格记;(6)为了消除领导的导向作用,投票顺序为:平民教职工——科级干部——处级干部——校领导;(7)按选票多少,逐个征求是否愿意当督学,直至满额为止。

第二,为了对校院二级机关及各系主任实行有效的监督,不能逐级推荐,不然推荐上来的,多是溜须拍马的,督学就成拍学了。

(7)大学督学工作时间要求和待遇

在岗教师履行督学的时间不小于机关正常工作时间的25%,返聘教师履行督学的时间不小于机关正常工作时间的60%。正副主任督学履行督学的时间不小于机关正常工作时间的50%。在岗教师补贴教分,返聘教师补贴现金。

(8)大学督学的办事规则

直接和间接监督管辖内的事物,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发令纠正,复杂的问题可以反映给有关部门解决。只要是督学集体名义提出的处理意见,行政部门无正当理由否决的,在一周内,就应该批准生效,不得拖延。

(9)大学督学的任期

任期三年(与中层干部一致)或与校领导任期一致。

(10)大学督学的非到期卸任

由于个人原因(健康、生活安排和其他原因)可以提出辞职,或经督学成员集体开会提议免职,校长批准。

3.2 大学督学章程特点

同现有的各高校督学工作规程相比,此大学督学章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督察范围为学校的整体工作;

(2)督学归校长直接领导;

(3)督学成员的产生方式由全校教职工民主选举产生,校长履行聘任手续;

(4)督学成员的构成为在岗平民教授和退休返聘教授,禁止在岗行政人员参加;

(5)督学的工作时间有硬性要求;

(6)督学集体的决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确保了督学制度的执行力度。

4 结语

(1)高校教学督导对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障教学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2)现有的各高校督学工作条例、督学规程、规范等对各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局限和缺陷,不利于更好的发挥督学的作用。

(3)新设计的大学督学章程实行民主管理和教授治校,可以有效地督察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参考文献

[1]王国军.谈高校督学的为与威[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24-25.

[2]杨颖秀,郭莲荣.督政与督学相结合——中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显著特色[J].教育科学,2005,21(2):37-40.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668.

[4]张闻.一位督学的日记[J].教育,2008,(7):28-29.

[5]胡晓敏.浅谈高校教学督导工作运行的基本原则[J].教育探索,2009,(8):74-75.

一流大学要有大学精神 篇8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大师与大楼,更需要大学精神。”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强调,大学精神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精神支柱,是指明前进方向的灯塔,是集聚广大师生和校友的磁石。大学精神要体现其基本内涵和终极目标,要具有普适性、引领性、包容性,要体现人文与科学、物质与精神的完美协调,要以一种“大不自多、海纳江河”的气势统领全局。

杨卫说,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应简单地照搬以“学术自由、院校自治、通识教育”为特征的西方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形成的,对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采取这样的道路却容易限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新时代的大学精神要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特征。单只是回复到传统的儒学理念或国粹,很难在全球引起共鸣。

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 篇9

大学精神出现了危机。教授们热衷于行政, 对教学工作不热心;热衷于做科研项目, 不热心学问。还有一些研究生学历的年轻教师也热衷于做行政。大学教师们急功近利的心态突出, 对科研只求数量, 不求质量, 粗制乱造, 甚至剽窃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还有些大学校长在毕业生的毕业典礼上, 对学生灌输媚俗的价值观。高校教师道德滑坡甚至贪污腐败时有发生。高校人际关系也不尽人意, 圈子主义盛行。大学行政化现象严重。

这些问题的产生, 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教师待遇偏低, 同时应该看到不纯粹是经济问题, 与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削弱密切相关。没有先进的大学文化和精神, 大学就会迷失方向, 就会向大学生和社会公众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念。大学肩负塑造人的重任, 处于文化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前沿, 引领时代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因此弄清什么是大学精神, 搞好大学文化建设, 十分必要。

当今世界, 高等教育大众化了, 但是并不意味着世俗化。今天的大学不再是一个象牙塔, 不少大学走上了和企业相结合的路子, 有自己的企业。为提高教师待遇, 提高科研条件和水平, 服务社会, 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高等学校适当的搞经济建设也是必要的, 但是经济建设毕竟不是高校的主要功能。过于偏重于经济建设, 就会偏离办学目标。大学精神和文化研究, 可以促进高等学校健康发展。

大学的功能就是传承和创新文化[1], 培养合格公民和专业技术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和提供社会服务。大学文化的建设就是服务这些功能的。毋庸置疑,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研究, 对于充分发挥大学功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主要载体和创造者, 大学精神和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金钱观和职业地位观, 保守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理想, 成为一名“大学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高等学校良好大学制度和风气的形成也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大学精神和文化滋润着莘莘学子, 对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翻阅百年高等教育历史文献, 发现对于大学精神和文化的研究并少见, 但是缺乏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不少研究者仅仅研究了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将梳理以往的研究成果, 形成相对系统和全面的大学精神和文化的理论。

一 大学精神的内涵

1 传道精神

培养合格公民, 培养治国理政的人才, 是大学肩负的使命。我国古籍《四书》中对大学定义是:“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大学任务就是发扬道德, 教化民众, 使人心向善。我国古代先贤很早就认识到道德教化的重要意义, 给大学正确的定位。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 传道, 授业解惑也。从教师的角度论述了大学的传道功能。我国历史上从汉代确立儒家的正统学说后, 历代的学者都以传播儒学为己任, 建立书院, 讲述儒学, 到宋代理学发展到极盛。近代的中国的大学, 都开设了社会政治理论, 宣传民主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大学, 把传播共产主义, 培养接班人作为首要的任务。当代中国的大学, 要向大学生传授社会主义理论, 培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柏拉图还有亚里士多德都重视教育的传道作用, 在他们创立的学园中都要讲伦理学, 政治学等为人治国之道[2]。中世纪的大学, 不管是专门的神学院, 还是设立的神学系, 教授神学, 其实神学不过是披着神秘外衣的伦理学和政治学。我国古代的佛寺和道观, 主持方丈和道长也讲学传道, 培养弟子门生!

2 创新精神

大学所传之道, 要通过学者研究获得的。学者要研究学问, 研究就意味着创新。在研究过程中会有新的感悟, 新的发现和新的发展。同样的文本, 不同的时代显示不同的意义。所以任何一种研究和当时的社会结合起来, 就是创新。如今, 学者们把目光投向社会, 针对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 创造新的理论。创新越来越成为大学的前进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时代的发展, 除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之外, 还需要迫切的政治社会理论创新。科技革命, 对社会管理提出很多挑战,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占据知识前沿的大学, 对于各种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决, 方可引领社会前进。事实上, 大学在知识创新领域越来越重要, 做出的创新成果越来越多。

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 也是大学肩负的使命[3]。大学的创新是有限的, 社会的发展需要全体民众的创新。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

3 民主精神

所谓民主, 可以理解为多数人的管理。把民主理解为自治也是可以的。就西方大学而言, 大学的管理, 很多学校不是校长一人说了算, 而是有各种管理委员会来决定大学的重要事务。大学各种制度的设立, 应由管理委员会来决定[4]。

由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重大问题, 提交管理委员会决定。虽然, 管理委员会对于整个大学而言, 仍然是少数, 但是在委员的产生方面有广泛的代表性。

在学术问题上, 也体现民主精神, 以理服人。大学是对话的地方, 不是一言堂, 不能打棍子。学术上可以广泛争论, 不能由哪个权威人物说了算, 研究政治社会问题没有禁区。在教师聘任, 职称晋升方面, 要公平公正, 不能由校长一人决定。

4 独立精神

大学不是政府的附属物, 尽管政府可以扶持大学, 支付办学经费, 甚至可以监督大学, 但是大学还是有其独立的地位[5]。最早的大学都不是政府办的, 古代的人才也不是政府培养的, 往往是私塾和私立书院培养的, 一开始就独立于政府。招什么学生, 讲什么课程, 费用收取, 教师任用都由大学自己决定。孔夫子的私塾, 没有政府的扶持, 据说学徒三千, 培养有名门徒七十二人。大学办学不是政府的行为, 从一定意义上, 大学没有义务接受政府的支配。政府也不宜给大学指定开什么课。

5 批判精神

大学是精英的聚集地, 是创新知识的机构。对社会提出批评和建议, 是学者的任务和使命。学者不能唯政府是从, 做政府的代言人或者傀儡。坚持真理是学者的最基本的品格。对于学者的言论, 不给予政治上的评价, 不用政府的权势来压制。如果该言论不对, 自然会有其他的学者站出来反驳。在论争中谬误和真理自然会显现出来, 谬误得以纠正, 真理得以传播。

批判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是不能压制的[6]。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 也会主动树立起社会责任感的。如果教师不敢批评社会, 一味媚俗, 那么学生也会表现出同样的冷漠态度, 成为一名不负责任的公民。可以说, 批判精神是一种书生意气。所谓书生意气就是崇尚理想, 坚持真理, 以天下为己任。一所大学培养不出书生气, 那是很失败的大学。

6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 就是尊重生命和人格的品质[7]。在人类的历史上, 因为战争和债务产生了奴隶, 作为同类的人, 遭到非人的待遇, 沦落到动物的境地, 这是对人类尊严的亵渎, 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非人道制度被淘汰, 人们获得了一种精神的进步, 这就是人文精神。人类的发展, 向着尊重生命和尊严的方向, 也就是文明的方向发展。

各大学中都把人格尊严放在重要位置, 尊重美德, 弘扬真善美, 爱护环境, 保护生态, 促进公平, 消除贫困, 维护和平, 促进和谐, 发扬平等自由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即使是军校, 也讲人文精神的, 培养学员不虐待俘虏, 不伤害贫民, 不使用使受伤者十分痛苦的武器等品德。

7 理性和科学精神

大学从创立之初, 就是为了传授知识, 培养人才。知识就是理性的经验。没有理性的知识, 是迷信, 不登大学之堂。伦理道德是理性的东西, 神学也是具有理性的知识。在大学中, 几乎很少有什么神秘的教条, 一切知识都会受到质疑, 受到理性的检阅。从《道德经》到儒家经典, 到《佛经》, 再到《圣经》都渗透着理性精神。在古希腊的学院中, 很早就开始讲几何、逻辑等课程, 随着近代科学的出现, 数学理性和实证主义逐渐发展起来, 渗透到大学的各个角落。现在教师们讲课或者研究, 必须遵循科学的理性, 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去工作[8]。

8 自由精神

蔡元培做北大校长时提出, 兼容并包, 容纳不同的学派同时存在, 不搞清一色。表现大学学术自由的精神。大学毕竟不是政治机构, 不能用政治手段来管理大学。因为大学本身的创新, 大学经常是思想革命的地方, 但是不是政治革命的地方。不过历史上的北大, 却独具特色, 从五四运动开始, 涌现出很多爱国大学生, 参与了很多爱国活动。爱国和革命是北大的光荣传统。但是不能由此把北大作为一个政治机构。大学可以容纳不同的学科, 人文、科学和宗教的都可以讲授研究。大学生可以换专业, 也可以选修第二学位, 也是大学自由精神的表现。当然还包括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 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不受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制[9]。

9 殉道精神

在大学产生的思想, 如何实施?这句需要大学师生有种殉道精神。孔夫子的学生毕业后, 周游列国, 把孔夫子的学说传到四方诸侯, 为官辅政, 实施孔子的主张。所谓学而优则仕, 就包含了殉道精神。苏格拉底为自己的学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就拿北大来说吧, 李大钊是一个典型例子, 还有很多北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或者三民主义, 毕业后好多投身革命, 坚持真理和正义, 为理想而奋斗。还有云南大学任教的闻一多先生, 为民主献身。这些都是大学殉道精神的表现。今天世界各国的大学都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一项主要职能, 大学以及师生都要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不能坐而论道, 要置身于社会活动。

二 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的培养, 需经过大学文化的建设来实现。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搞好大学文化建设, 是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建设大学文化:

1 搞好学校基本设施建设和管理

学校的基本设施主要是教学实验楼, 图书馆, 体育场馆, 宿舍楼, 办公楼, 食堂, 澡堂、超市和道路等生活服务设施。

教学楼不要太高, 像个商务大厦似的。以前的教学楼基本在五层左右, 现在有的教学楼建得很高, 上下要乘电梯。这就不利于学生下楼活动。高大的教学楼造成了一种压迫感和隔离感, 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室不能太大, 由于高校扩招, 很多学校都建设了大教室, 能容纳120人以上, 甚至达到200人左右。因为人多, 教师与学生直接沟通的机会相对就少, 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图书馆里的图书要体现学术性, 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全套一定要有。这些书大都是西学经典著作, 包含十分丰富的人文内容, 是做人和学术研究必须了解的书籍。不能为了别的目的购进一些不具有学术性和知识性的低质量、价格昂贵的书。那些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腐败。

食堂要卫生, 质量要好, 经济实惠。

学校大门不要搞得太豪华, 培养师生的节俭意识;各种设施坏了要及时维修,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2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一草一木都要优美, 环境绿化要赏心悦目, 校园面积足够大, 师生在校园中放松精神, 陶冶情操, 开阔思维。在校园散步时, 就能产生灵感, 启发思想和创新。校园周边最好不要有医院 (医学院校除外) 、工厂。学生宿舍要与外单位隔离, 而且与居民区要有些距离。大学校园称为相对封闭的环境。附属中小学也不要接近大学, 以免产生不好的影响。

3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

身正为师,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廉洁自律, 对于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在学校都受到腐败的影响, 走到社会也很难廉洁。要坚决反对高校腐败。杜绝招生、工程承包和设备购买等领域的腐败。反对教师学术不端行为, 杜绝学术腐败。对于不具有学术性的著作, 不论是什么层次的项目或者期刊, 都不能作为科研成果, 只能当做一般著作。反对抄袭和粗制滥造, 维护学术的纯洁性、严肃性和科学性。

4 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这与廉洁文化直接相关, 腐败往往利用不诚信的作法来达到目的。学术作弊, 既是学术腐败, 也是违背诚信的。近年来不少高校为了多招生, 往往虚报就业率;为通过评估, 让学生反复地做评估应对演练。为吸引学生, 开设就业率不高, 不具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专业, 华而不实, 不关心学生前途命运。这样做都降低了大学声望和信誉。导致学生形成双重人格和玩世不恭态度, 不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有些教师, 平时根本没有搞科研, 但是职称评审时拿出一大推科研成果, 这就要考察一下是本人亲自做的, 还是别人代笔。有些领导自己从来不搞科研或者写论文, 都是别人做的, 签自己的名字, 职称照样过。这些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做领导的职称比专任教师晋升的快。这直接败坏大学了风气。

5 完善大学人事制度

大学是学术型单位, 不能作为解决就业的机构, 所以政府最好不要把退役军人安排进大学。军人的教育和大学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不能用军校的那种管理制度来管理普通大学。教师子弟最好不要进入本校, 避免近亲繁殖, 影响学校的公正。美国大学对此有严格规定。

在对教师的考评中, 要公正合理, 客观的对待每一位教师, 不能凭关系定等次。教师职级工资不要差别太大, 否则一些教师就会为工资去不择手段地晋职称。

6 加强大学的民主管理

目前, 我国大学管理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级领导干部都来自行政部门委任, 教师们没有选择权。这样一来, 教师意愿和利益很难得到表达。学校在很多方面不得不屈从政府, 动摇大学的自主地位。为维护大学的独立, 大学校长最好由大学教师推选后报政府任命。这样既能制约校长的权力, 又能维护校长的权威。当然大学的管理还要成立管理委员会, 和大学校党委一同管理学校。

7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为了防止学术垃圾, 一定要在科研成果结项和晋升职称方面审查论著论文的创新程度, 不具有实质创新的东西, 坚决否定, 杜绝学术腐败。形成下真功夫, 作学问的文化氛围。

8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儒学文化中有很多超越越时空的精华, 伴随着华夏民族走了几千年, 这份宝贵的遗产, 我们一定不能丢失。实践证明, 儒学文化对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积极的意义。对于中国特色的让师生接受完整的儒学教育, 有助于大学精神和文化建设[10]。应该把《四书五经》作为选修课, 如果有中文系的话, 把它作为必修课来开设。

参考文献

[1]张忠华.高等教育专题新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109.

[2]雷通群.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2:1, 33-34

[3]钱学森.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J].共产党员 (下半月) , 2009 (12) :54.

[4]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 :167.

[5]温翠莲.浅论中国大学的自治精神[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29) :67.

[6]禹旭才.社会批判:大学必要的职能[J].2007 (6) :20-21.

[7]解丽霞.近二十年人精神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人文版) , 2006 (6) :35.

[8]王丰.现代大学理性精神之反思与回归[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23) :296.

[9]刘爽, 赵俊芳.论耶鲁大学的自由精神[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3) , 41.

从大学文化的视角看大学 篇10

一、大学是哲学的

大学是哲学的,是说大学是一个传承、创造与传播思想的地方,它始终要张扬或提倡一种形而上的核心思想体系。这个核心思想体系不仅包含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等,更包含着人类生存与生活的一些普遍性原则与价值观念。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说:“大学,与所有类型的研究机构不同,它原则上(当然实际上不完全)是真理、人的本质、人类、人的形态的历史等等问题应该独立、无条件被提出的地方”。[1]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指出:“假如大学里缺少人际间精神活动的背景,只讲书本,不谈哲学;只做实验,不研究理论;只叙述事实,而没有理论概括;只有学术的方法训练,而精神贫困;那么这样的大学必定是个贫瘠的大学。”[2]如果一个大学“精神贫困”,那么它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呢?正如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加塞特指出的,这样的大学只能培养“没有文化修养的新生的野蛮人”[3]。这种“新生的野蛮人”虽然要比以前的人更有知识,但又更没有文化修养。注重大学的形而上的建设,确立和倡导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核心思想体系,是大学首先应该追求的。这是因为:

第一,是建设高境界、高品位大学的需要。一个大学,它崇尚什么?张扬什么?它的信仰、价值追求,始终是大学顶层的建筑结构,是大学的灵魂。它对每一位大学人价值观念和精神品格的形成,对学校的价值取向、办学理念、育人思想的确立,以及由此引导的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学术规范、规章制度、教学体系等的确立和选择,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二,是实现大学育人目标的内在要求。大学是一个“育人”、“成人”的地方,而人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社会存在物,人的生活需要支撑生命的东西,需要生存与生活的依据,需要寻找到自身生存与生活的原则、信念和方式。大学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有责任为全体大学人提供一种价值的引导与精神的涵育,为全体教师和学生构建一个精神的家园,从而使他们能够把自我交付给这种价值,并用这种价值来支持一生的行为和选择,构成自身生活的信念、生存的信念和生存、发展的理由,构成他们自身生活的最高原则与最后支点。

第三,是大学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大学以传承、传播与创新文化为己任,不仅有责任为社会输送高境界、高品位、具有积极的生存与生活方式的人才,而且还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创新,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的精神风尚,引领社会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第四,是当前我国的大学最为缺乏的。与国外大学相比,可以说,我们最重视意识形态,但又最缺少从精神层面去建构价值世界。首届耶鲁———中国大学领导高级研讨班的总结报告说得好:“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不仅仅是科学研究或学术水平的差距,我们的差距是如何创建一种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如何把学校各个系统的人员都能调动起来,形成统一意志,积极、认真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与该大学的使命结合起来。”[4]

当然,大学要倡导和确立一种核心价值体系,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它应当体现在学校方针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体现在整个大学学生、教师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中。同时,它也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它要靠大学所有的工作人员和学生从点滴做起,在生活的展开过程中去感悟、去体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去确认、去选择。

二、大学是科学的

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其实质是求真。科学具有丰富的内涵: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等。大学是科学的,既包括大学要运用科学理念、科学方法来传承、传播与创新科学知识,也包括大学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更重要的是,它是大学精神之所在。大学的精神就是科学的精神。

科学精神是什么?我国学者一般从属性和意向两个层面来界定科学精神。从属性的角度讲,认为科学精神是一种知性和理性精神;从意向的角度讲,则认为科学精神是“求实、求是、求真”的精神。学者们的观点具有启发意义,这里着重强调两点:一是批判精神,二是创新精神。

批判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曾提出要批判地审视我们的生活。因此,要提倡一种批判精神,它至少可以保证人类社会正常前进的基本动力和能量,尽管这种批判不是彻底的、全部的。社会进步、科学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等都离不开批判。我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30多年的改革及其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首先也是从对绝对主义的批判开始的。我国进行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就是在批判绝对主义的东西。这30年是中华民族发展最快的30年,也是对传统的东西批判得最为剧烈的30年。人们不断地改变着原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每一个人都在用他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来批判原有的东西。

大学要探求真理、引领未来,就不能不具有批判精神。大学既然是独立思想的中心,那么它也是一个批判的中心。大学的批判性是大学文化具有先进性与超越性的前提。大学要在对已有优秀文化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立足现实而又超越现实,关怀社会而又反思社会,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时代所需要的先进文化,引领社会的文化风尚,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就不能不具有批判精神。

批判本身并不是目的,批判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无论其中哪一种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创新。大学的教育创新与学术创新,不仅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而且有利于促进人类知识的更新与文化的发展,是大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科技与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职责与使命。可以说,没有创新文化与创新精神,就没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大学自身的发展。

三、大学是文化的

大学是文化的,是说大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特殊的意义世界。这个特殊的意义世界包含有丰富的内容,主要有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活动文化等。其中,精神文化是其核心与灵魂。以“哲学的”、“科学的”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精神文化能够以其强大的影响力与感染力渗透于学校事务的方方面面,对学校的价值取向、办学理念、育人思想的确立,对每一位大学人价值观念和精神品格的形成,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凝聚全体大学人共同奋斗和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制度文化是其机制与秩序,是大学精神在学校的体制、机制、政策、规章及其运行与落实等方面的表达与具体化;物质文化是其条件与基础,是大学精神在校园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纪念性标志等物质层面的体现;活动文化是其表达与传达,大学精神不仅要体现在学校的制度与物质文化之中,更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活动、文化节、体育节、音乐、书画、演讲、辩论以及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文化活动来表达与传达。

这里之所以要特别强调活动文化的重要性,是因为:首先,活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传达方式。大学的精神文化必须落实到大学主体的行为与活动中,通过师生们的活动来展开、表达与传达。其次,活动文化是一种“活”的文化,最容易为师生所接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多种功能,如能够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增长知识,不断完善人的知识结构;能够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培养人的健康情感与人格;能够活跃思维,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等。在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体现主体性、能动性,能够不断展现和提高自身的个性、能力、才华和综合素质。再次,活动文化是一种熏陶性的养成文化。活动文化渗透在大学的日常生活之中,构成了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系统。这个系统对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养成的功能,也恰恰是这一系列展开的有价值的文化活动,在提升着学生的思想境界、文化品位与生活品味。

大学文化就是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活动文化的有机结合。它们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种环境与氛围,一个精神与意义的世界。这种氛围与精神对每一位大学人都具有潜在的、无形的,但却是深远的影响。在大学中,每一个人都是大学文化的体现者、传承者与创造者,每一个人都体现着学校的文化,并参与学校文化的创造。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文化使人的生活具有了一定的样式和样法,而一个人怎样生活,他就成为怎样的人。大学的教师和学生真正形成对他们一生有决定意义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要靠这种文化。因此,认真地构建高品位的大学文化是大学的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与前瞻性的工作。

四、大学是艺术的

大学应该追求至真、至善、至美,这也决定了大学的决策与落实要遵循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美的原则。大学是艺术的,包含着大学要有艺术教育,但不仅仅如此,更主要的是说应当使艺术成为大学的生活环境,构成大学这个特殊意义世界的表达方式。2008年12月,哈佛大学出台了一份《特别工作委员会艺术专题报告》,旨在进一步强调艺术在哈佛的崇高地位。《报告》指出:“如果我们希望校园内充满了创新与想象力,如果我们要在所有学科领域教育并培养创造性的心灵,如果我们要为21世纪做出贡献,那么,哈佛就必须使艺术成为这所大学认知生活的组成部分:因为,与科学、人文一道,艺术———既是体验性的又是实验性的———是无可替代的知识手段。”[6]《报告》还指出,从人类体验的某些方面来看,艺术所能达到的境界是其他研究领域及其实践所不能企及的,并认为在我们的时代,或者说在任何时代都一样,艺术是“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核心所在。

对艺术及艺术教育重要地位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我国古代的《尚书·舜典》中提出:“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孔子还十分强调艺术在教育中的地位,提出一个人人生境界升华的路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强调了艺术的心理净化作用,主张用音乐来改变人的心理和性格。亚里斯多德也认为音乐学习可以达到多种目的:教育、净化与精神享受。与此相适应,中西方的古典教育也都注重艺术的价值。后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艺术与科学才截然分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提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有的高校已开始重视艺术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价

地方大学特色学科的发展策略

冯志敏单佳平

要:学科建设是地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具有引领科研、凝聚人才、支撑未来的重要作用。地方大学的特色学

科建设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系统工程要求,坚持特色发展,实施分层建设,注重以人为本,突出创新成果,强化地方服务,体现效益管理,树立“品牌、竞争、团队、顶天、立地、质量”六种意识,这是地方大学特色学科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地方大学;学科建设;特色发展;科研创新

学科建设作为高校一项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集中体现了高校办学特色、发展方向和层次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地方大学要提高办学层次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坚持培育学科特色,强化优势特色学科,这既是地方大学自身内涵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地方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

一、学科建设内涵

学科是人类在认识世界而形成知识的过程中把同类知识进行系统化的集合,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探索,是根据不同研究对象或对象属性,对自然、工程、社会、人文等进行的一种划分,并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不断被分解,派生出新的学科[1];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和重大工程问题的解决越来越依赖于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与综合集成。学科建设是将师资队伍的主体要素、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科研成果的客体要素、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教育要素三者有机结合起来[2],以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科水平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学科建设在地方大学发展中承担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是引领科研,它把高校分散、个体的科研行为转变为整体、团队的创新行为,把科研以满足个人志趣为主转变为符合国家、地方、大学利益需求,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彰显科研特色;其次是凝聚人才,学科是高层次人才和办学资源汇聚地,吸引一批领军人物、优秀人才,凝聚在不同研究方向上,集聚于基地、创新平台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人才的团队作用和

值,但总体上,还没有真正确立起艺术的应有地位。

大学是艺术的,就是说大学应当给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创造和提供一种有利于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挥的条件和氛围,使其人生因有了艺术的体验与感悟,能够更为丰富、深刻地向世界展开。

群体效应;三是支撑未来,学科建设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学科特色和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大学的办学特色、层次水平和社会地位,对于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特色学科特征

大学办学特色包括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社会服务特色、办学传统特色等,其中学科特色是大学办学特色最基本、最突出、最直接的因素,决定着大学职能发挥和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办学特色是办学水平的集中概括和综合体现[3]。培育学科特色既是地方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地方大学形成独有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层次水平的有效途径。

学科特色不仅体现在一个学科的研究方向上形成独有的个性与特色,还体现在一所大学在特色学科建设与发展水平上。特色学科是一所大学的学科建设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质,对于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具有显著作用,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优势强势学科。一般而言,特色学科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独有性,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学科特征;二是社会性,特色学科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关键在于符合社会需求,有利于人才培养,得到社会公众和其他学科的普遍认可;三是可持续性,特色学科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学术传统和持续发展的特点,表现为具有持久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标杆。一流学科塑造了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无不以若干个富有个性、一流的特色学科而名扬四海。

摘要:从大学的内在发展规律思考和探索“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建设大学”的问题,是我国大学发展与改革的关键。从大学文化的角度解读大学,提出大学是哲学的、大学是科学的、大学是文化的以及大学是艺术的。

关键词:大学文化,哲学,科学,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杜小真,张宁.德里达中国讲演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61.

[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1-152.

[3]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6-57.

[4]首届耶鲁——中国大学领导高级研讨班总结报告[EB/OL].见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edu.cn.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我的大学——西北民族大学 篇11

到达兰州之后,学长学姐们热情洋溢地接待了我们,我就读的是新校区位于榆中县,离市中心的本部还有近80分钟的高速路程,于是刚下火车又坐上了去乡下的行程。校车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姐乐此不疲地解说着一路的风景,至今还记得是学姐的那句:“同学们,看,车窗外的正是黄河!”我立即趴到窗上往外看,不禁感慨:“天哪,原来黄河真的这么黄!”而后的日子里才发现,初春冬季节时节,它还是很清澈的。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欢迎标志,好不热闹。接着是被学校的建筑深深地吸引住了,偌大的足球场,仿佛置身于2008年奥运会的鸟巢体育馆一样,后来才得知由于外形酷似“鸟巢”大家都亲切地称之为“小鸟巢”,还有“水立方”样式的篮球馆、羽翼般的羽乒馆。不得不说,我们学校的体育场所很奢华很别致,一直流传说在2000年新校区建设之初,我们一位领导人很爱运动,于是在体育场所这方面费尽苦心,最后修建了西北地区较为高湍大气的体育馆。

在学姐的指引下,办完了所有的入学手续,这时也快黑天了。9月的天,在西南地区正处酷暑季节,于是我身着了一身很单薄的夏装,不曾想居然被西北风吹得瑟瑟发抖。在兰州,真正的夏天只有7~8月间很短暂的几十天,大学四年,没见过也不需要风扇凉席更别说空调。一年四季床上的格局就没变过,垫的是两层褥子,盖的是一层被子。夏季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很晒紫外线很强,可是只要在阴凉处或是室内就立马会觉得很凉快。冬天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冷,因为只要是室内哪怕是楼道都置有暖气设备,最令人欣喜的是10月中旬左右就开始下雪,对于我这种没见过雪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很激动人心的事。

接着就开始军训,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活。十天的军训有点煎熬,露天的场地,强烈的紫外线,直接晒脱皮了,加上天气干燥,鼻子里积满了血块,这也是大学四年一直没适应过来的天气。煎熬之余各种社团学生会开始了迎新,趁休息时间来到了集市般的纳新场所,每个社团都好新奇每个都好想加入,最后在理智的驱使下选择了相对喜欢的两个社团,一个工作室以及之后的学院学生会,笔试一面试一复试,心理素质与智商的重重考验,不得不说期间成长了不少。社团学生会的生活让大学充满了乐趣,也开始接受各种不公平待遇,不过更多的是欣慰,通过这些平台认识了各学院各民族不少的同学,组织策划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课余生活更是丰富了不少。大一大二的课余时间几乎都在忙这些,大三退了社团、工作室,开始认真地学习,准备考研。

大学期间的学习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我就读的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属典型的工科,一个班就四五个女生。课程很繁重,每学期的下半期开始,每个周末几乎都是在做实验。应该是先苦后甜吧,最后的就业率还挺不错。我们学校强势一点的专业当属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领域、医学院相关专业、土木学院及电气工程学院,可是无论选择了哪个专业,学习是刻不容缓的,是谁说大学学习不重要的?在2009年入校时,学校的图书馆还在修建中,我们只能在地下室图书馆或是自习室学习。我毕业那年图书馆终于竣工,并以西北最大的图书馆傲立在白虎山下,成为学校标志性建筑之一。

在没进学校之前,我对少数民族是没有概念的。以前是道听途说,在之后的生活中才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各民族那么鲜明地存在着。我深刻地记着第一次看到一群藏族同学围在一起跳锅庄舞时的感动,那样的和谐与美好。后来我也加入了他们,在不定期的每周五晚上和他们围成一个圈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在多民族学校是幸福的,你会在各民族的节日看到他们的盛装出席,会看到最本土的民族舞蹈,吃到各民族同学从家乡带来的美食。可是相对的是要尊重他们的民俗忌讳,比如回族藏族等同胞的饮食忌讳,苗族同胞不喜欢被称“苗子”等。

回想大学几年,时光飞逝。我很庆幸出了省,让我学会了独立;很庆幸就读了民族院校,让我感受到了各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很庆幸选择了我的专业,让我结识了最好的班级最好的室友。读大学可能不会改变你太多的东西,但会对你今后的工作生活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让你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怀念那短暂的四年。

想念我的大学——西北民族大学。

大学教育质量与现代大学建设 篇12

一、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

教育质量问题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也是现代大学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为此, 我们必须进一步加深对于教育质量的认识。

1. 关于教育质量观。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们对教育质量的最权威的认识。但是, “德智体”的内涵是什么?尤其是“德”和“智”的内涵是什么?在不同时期, 人们的认识有所侧重。譬如对于“智”, 多年以来, 一般认为主要是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但如今,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则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而对于“德”, 不仅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根本的不同, 而且在同一个价值体系中也是有所差异的。因此, 在对于教育质量的认识与思考中, 笔者认为当前尤其要重视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

2. 现代大学教育质量标准应该包括专业标准和人文标准两个方面。

既然我们认为大学标准应该包括专业标准和人文标准, 那么现代大学教育质量标准就也应该包括专业标准和人文标准两个方面。其中, 专业标准应该包括知识、能力、创造力、适应性等几个方面, 要使我们的学生达到专业上的“通”。人文标准应该包括道德、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 要使我们的学生达到人文上的“通”。

这里, 所谓教育质量的专业标准和人文标准, 其核心是强调在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中要突出为人、为学两个方面。既要传授专业知识, 培养专业能力与技能, 又必须有道德的教育;既要教会学生做事, 又要教会学生做人, 尤其不要偏废学生为人、做人的教育和养成。

3. 对于不同的培养对象和不同培养目标, 其教育质量标准是不一样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在高等教育界有一句名言, 即“两个一百分”。它是对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而言的, 其含义是只要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学水平高、教育质量好就都可以得满分的评价。它的前提是“两张考卷”、两个要求。其目的是鼓励各类不同大学、学院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现在不仅是本科和高职高专两个层次, 而且在本科中又分出了所谓的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 并且还有研究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之分。但是, 不管这种分类科学与否, 由于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存在差异以及办学定位的不同, 我们应该在坚持专业、人文两个标准的前提下, 教育质量标准也应该有所区别与不同。

二、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虽已步入大众化阶段, 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但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 特别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 前进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不惜代价的高速发展”的发展模式而言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前进中所面临的八个方面的困难与问题, 都是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的, 是要高度重视和继续认真加以解决的。其中第一个就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第五个是“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不惜代价的高速发展”属于第一次现代化初期的特征。“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实际上是“不惜代价的高速发展”在资源环境上的反映。“不惜代价的高速发展”反映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的问题似乎不容易被人们注意到, 其实更加令人担忧。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只热衷于赚钱, 甚至认为钱比思想、比灵魂、比道德更加重要, 如果“赚钱光荣”成为人们唯一的目标与信条, 如果为了赚钱、为了GDP就可以不顾一切, 那就会使我们的美好家园不复存在, 会使我们的后代丧失道德方向和扭曲价值取向, 其后果不堪设想。“不惜代价的高速发展”的发展模式以及“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的问题反映在大学, 就是过分或一味追求专业标准, 而忽视了人文标准。

2. 忽视人文标准的主要表现与结果。忽视人文标准的结果是:专业标准既没上去, 思想道德建设也急需加强。

第一, 专业标准没上去。2005年我国高校工科专业毕业生多达533万人, 我国工程教育培养规模居世界前列。但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IMD) 发布的2007年《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的统计显示, 我国工程教育为市场提供合格工程师的能力却很弱。对此,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云鹤院士发出“我国工程教育能力缘何世界垫底”的呼声[1]。由此联想到70年前的西南联大, 这样一所转战于穷山恶水之间的战时大学, 孕育了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得主、7位“两弹一星”元勋、171位两院院士;也使人不禁想起钱学森先生最大的遗憾, 中国至今没有建立起培养大师的制度。如果后者反映的是拔尖人才的培养问题, 那么潘云鹤院士的呼声就是对大众化阶段大学教育质量问题的呐喊。

第二, “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这更多地反映的是人文标准的问题, 也许是更深层次的问题, 涉及价值观与价值取向, 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所体现的大学的缺失, 尤其表现在道德和价值观以及泛行政化倾向上。其突出表现诸如:一部分教师与学生的学术浮躁、作弊抄袭, 对财富与权力的向往与追逐等等。

三、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在专业标准和人文标准两个方面下功夫

建设现代大学首先要保证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必须在专业标准和人文标准两个方面下功夫, 尤其是要解决对于人文标准的忽视。

1. 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塑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也是我们党对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建设现代新大学, 就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塑造。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西方价值观念涌入中国, 对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由此引起的价值观念冲突问题已成为重大的理论课题和实际问题。我们的大学生也“越来越现实”了, 其价值目标理想主义的价值观正在削弱。同时, 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成就欲望和自我责任感也在明显增长。

要真正做到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塑造,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重视起来, 要大讲, 要宣传, 要理直气壮地捍卫我们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要求管理部门和院系实实在在地去做。其次, 要重点解决好加强师生道德价值观建设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两个问题。

2. 要加强师生道德价值观建设。

坚持教育质量的人文标准必须从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开始。目前, 我们的道德建设正处在一种尴尬境界:一方面我们要在“保持东方文化集体行为模式的同时, 扩展公民的内心独立和自由”[3];另一方面人们, 包括我们的学生, 在开始正视并积极追求其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的同时, 价值目标由理想向现实转变, 明显带有功利化色彩, 以致一些人在涉及“大我”, 即国家、民族时就失去自我, 而在涉及“小我”, 即自己、个人时却只剩下自我。

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互动的。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实行公民教育, 作为公民的“底气”的人文教育与公民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在这里, 德、德性、公德、德育就成为了公民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

又好又快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 也是我们的国家又好又快地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我们应该恪守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底线;作为一所现代大学, 我们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要做文明的合格公民;作为一名大学生, 起码应该做到诚实守信不作弊, 尊敬师长有礼貌, 要成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 以引领社会风尚。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基本内容之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即“八荣八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底线, 是人人应该做到的, 是应该教育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必须努力做到的。

3.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加强师生道德价值观建设, 坚持教育质量的人文标准。当前, 高等学校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转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追求。

首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包括信仰、理想、精神文化、道德的体现层次性和递进性的完整体系, 既要从“普适道德”做起, 又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所以,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要体现层次递进的特点, 在守住道德底线的基础上, 突出强调高层次导向。既要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 又要注意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要把信仰教育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 倡导有理想、有追求、有信仰的价值判断, 教育我们的学生爱国家、爱人民、爱中华民族, 实现在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真诚的服务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 要融入立德育人全过程。一是不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纳入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材, 而且要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计划和全部课程体系中;二是不仅要渗透到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 (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 到专业的各门课程的教书育人中, 而且要成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任务和内容;三是不仅要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而且是社会各个方面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 要人人积极参与。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专职队伍、基本力量, 理论水平高、知识系统, 应该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此外, 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的专职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广大的重要力量, 他们与大学生接触最多, 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 从某种意义来说更具影响力。人人参与还包括大学的各类管理、服务人员, 不仅他们的信仰、理想、精神文化、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而且他们也应该担负起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责任, 特别是学生工作队伍。

(作者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校长、研究员, 北京100192)

参考文献

[1]任荃.潘云鹤院士:我国工程教育能力缘何世界垫底[N].文汇报, 2007-09-28.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07-10-25.

上一篇:学院工程管理下一篇:电子商务电力物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