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效果

2024-10-10

智能效果(共9篇)

智能效果 篇1

当前对于智能交通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 违章图片不仅能看清停止线、红绿灯、车牌, 还需要分辨出车型、颜色等细节特征, 并清晰的看清车道线以及周边的环境。我们经过现场调试和反复试验, 总结出一套综合的解决方案, 大大的提高了现有的夜视效果, 基本上达到了交警的要求。

一、对相机进行设置。

因为高清视频和录像对于交警的用途主要是破案和处理事故, 他以观察机动车为主, 观察非机动车和行人为辅。对于夜视的高清录像要求能够看清车牌以外, 还要求能够看清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轨迹和一些细节。抓拍的违章车辆图片是要求交警工作人员进行审核入库的, 只注重车辆的细节, 和非机动车与行人关系不大。所以就要求车牌一定要更清晰细腻, 噪点小, 亮度不需要太高。

基于这种情况, 我们把相机设置成双快门, 半帧率, 一个是视频快门, 用作高清录像和实时视频, 另一个是抓拍快门专门用作抓拍高清图片, 这样, 他们可以各自设置参数相互不影响。对于视频快门, 我们采用自定义区间的方式, 首先把电子快门速度的下限设慢一点, 然后把自动增益的上限调高, 全天摄像机可以根据环境光, 在设定范围内自动调节各个参数, 这样视频效果在白天没有什么不良影响, 但是到了晚上快门速度会自动放慢, 使曝光更加充分, 增益也会自动调高达到设定上限, 使得整体环境亮了很多。配置如图1:

对于抓拍快门我们也采用自定义区间的方式, 然后把电子快门速度的下限设定要比视频快门略快一些, 自动增益的上限也要比视频略低一点, 这样晚上车牌图片会细腻一些, 噪点也小很多。

二、红灯颜色校正配置

现有高清相机的CCD没有人眼自动调节的功能那么强, 所以都存在一个弱点, 就是晚上抓拍的图片, 红灯略微泛黄。我们在红灯的配置中采取了红灯的颜色校正。

如果效果还不太理想, 可以做红灯增强。找好需要增强的位置, 选择增强的时间。

三、LED频闪灯的配置。

我们现有两种LED频闪灯, 一种是大华的, 一种是天地伟业的, 当相机配合大华的LED频闪灯时, 需要如下操作:

1把频闪触发线与高清抓拍主机频闪信号输出相连。

2把频闪灯工作模式设置为自动模式, 这样可以根据环境亮

度级别来开启或关闭频闪灯。而环境亮度级别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设置。

3把频闪灯信号输入模式设置为主动模式, 这样, 每当有车通过, 相机抓拍图片的同时, 还会发给LED频闪灯一个触发信号, 频闪灯接收到信号后会马上强制闪一下, 达到同步为视频补光的效果, 然后, 频闪灯在接收到下一个触发信号之前, 仍然按照已选择的频率闪烁, 所以肉眼观察频闪灯几乎一直处于长亮状态。

4根据实际情况, 我们还可以差别设置频闪亮度、频率、持续时间, 延时等参数。

当相机配合天地伟业的LED频闪灯时需要如下配置:

1补光灯照度控制模式设为“光控”。

补光灯照度控制级别将作为光敏器件判断日间、夜间的依据;如光敏器件读取外界环境当前照度高于照度控制级别, 将判断外界为日间, 不进行补光和联动输出;如光敏器件读取外界环境当前照度低于或等于照度控制级别, 将判断外界为夜间, 将进行补光和联动输出。可根据不同环境的应用要求, 适当调整补光灯照度控制级别;如希望环境照度更亮时就开始补光, 适当提高照度控制级别;如希望环境照度更暗时才开始补光, 适当降低照度控制级别。

2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补光亮度。

光控失效或夜间状态下, 补光亮度用于设置补光灯常亮时LED亮度, 亮度值在0-100%可设, 100%为最亮状态。为了延长LED使用寿命, 不要太高。

3根据现场相机抓拍的实际情况设置闪光时间。

闪光时间用于设置闪光或频闪持续时间, 闪光时间0-80ms可设。

四、调整LED频闪灯打的位置和角度。

我们所使用的LED频闪灯最佳照射距离都是18-22米, 我们需要根据通信杆和停止线的距离, 以及抓拍后车牌的质量等现场实际情况调整灯所打的位置, 如果太近或者车牌过曝, 就把灯角度略微抬高, 或者增加斜射的角度。如果, 曝光不够, 或者距离太远, 就把灯灯角度略微压低, 或者减少斜射的角度。经过综合调试后, 夜视效果有了很大提高。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 智能交通技术飞速发展, 500万高清相机抓拍已经逐渐成熟了, 融入进智能综合平台, 配以智能研判, 区间碰撞, 多方向视频联动等功能, 为交警事故处理、违章处罚、指挥交通, 尤其是警方破案等方面提供了极大帮助。因而文章针对智能交通系统进行了介绍, 并着重针对其夜视效果的调节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智能交通,夜视效果,设置

参考文献

[1]宫能放.激光夜视技术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1 (01) .

[2]佚名.红外夜视监控系统的原理及应用[J].智能建筑.2009 (07) .

智能效果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多元智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149-02

中学阶段是学生智力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校教育对其智能的开发以及后续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再适用,对教学效果的考量表现在学生能力的提升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的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合理的对其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促进高中生综合科学素养的提升。下面笔者将从自主提问、控制变量、动手实验、过程评价四个方面阐述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提升生物实验效果的教学实践。

一、自主提问,培养语言智能

高中生物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和能力,实验教学自然也以探究性实验为主要形式,将实验主题结合生活实际、教材背景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实验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思维能力,运用相应的生物学科学知识,描述生物现象,将发现的问题冲突、观察发现以及个人推理表达出来与人交流,可以很好地锻炼高中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培养其语言—言语智能。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笔者决定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的方式。首先学生可以通过生活中兄弟姐妹间会有不同这一现象发现相对性状的问题和自由组合现象;接着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步骤演示杂交实验的过程,讲解F1代和F2代的性状表现及该表现与亲本性状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F2代9∶3∶3∶1的分离比例;然后笔者以Y(y)、R(r)分别表示两对遗传因子,学生可以根据孟德尔的假设推测YyRr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并自己归纳出不同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后形成的F2的性状表现,进而画出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通过这样的设计,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对高中生思维的禁锢,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意愿、复述巩固、总结归纳,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强化记忆力,大幅度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二、控制变量,培养逻辑智能

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思维规则,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科学而成熟的逻辑思维方法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生物生命活动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影响某一个生命活动变化的因素也有很多,所以在生物实验中涉及到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多重变量,控制单一变量是生物实验的本质之一,也是学生逻辑智能的绝佳体现。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众所周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只有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才对植物的生根发芽有促进作用,在生产中我们希望找到最佳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本节课中我们也设计了相应的探究实验。笔者首先组织学生在同一地方选取月季花插条作为实验对象,并根据生长素与生长规律的变化图确定以0.2、0.4、0.6、0.8、1、2、3mg/ml的浓度梯度配制生长素溶液,这样的准备工作确定了实验自变量为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我们要观察的植物生根发芽速度;接着最重要的就是统一有可能影响生根速度的其他无关变量,在相同的培养容器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和等量的完全营养液,同时控制实验整个过程中样本处在一样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最终在相同的时间点观察记录生根情况并绘制与生长素类似物浓度的折线图,找出最高点即可。

生物实验是一项严谨的工作,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加强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随时注意任何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避免因为变量的控制造成实验误差。

三、动手实验,培养操作智能

操作性是实验教学与理论讲解最大的区别所在,实验课致力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模式,将生物教学由抽象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变为具象可感的动手实践,释放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己,培养其主动性和能动性。生命活动是细致的变化,很多实验现象不容易被及时捕捉,所以在教学中要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操作能力,才能获得实验教学的成功。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分裂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内容,掌握这一动态过程才能领会生命发展壮大的方式和意义,教学中我们都是以洋葱根尖组织有丝分裂为例进行实验。实验三四天前就让学生准备好洋葱并进行根尖组织的培养;在实验课上按照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的步骤进行装片的制作,学生就会知道药液的作用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控制时间并进行漂洗是为了避免解离过度,以醋酸作为溶剂的染料离子可以进入细胞为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挤压载玻片使细胞分散开来方便后续观察;最后一步对装片进行观察的过程只要做好记录表即可。学生只有理解了原理才懂得必须规范自己的操作才能使得实验顺利进行,同时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又能进一步理解相关的生物学原理。

传统教学中我们总会以实验步骤繁琐、易错点较多为由,将探究实验转变为演示实验来上,期间提醒学生相关知识点和注意事项。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会更牢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过程评价,培养内省智能

成功的教学应该把学习当成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而不是一切以应试教育枷锁下的成绩单为主,素质教育提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中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学评价是实验教学的步骤之一,科学合理的评价既能带给学生以自信,又能发现细节处的不足为后续的进步指明方向。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这个实验在高中教学中相对较难,涉及的生物学原理较多,步骤繁琐且实验操作要求严苛,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决定设计小组活动,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而去努力做好,二来集思广益,不同的小组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首先第一步样品处理,通过洗涤加离心的方式去除杂蛋白,为后续的纯化做好准备。在巡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耐心不足,洗涤不到三次或选择过快的离心速度,以致分离不彻底,此时笔者及时对其做法予以批评,告诉学生偷工减料最终会导致实验失败,整个过程重来,唤醒其内心的自我认识。在最后观察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凝胶的填充要紧密、均匀才算是色谱柱制作成功,针对这一重要提问,笔者选择先不回答,让学生间互相解答疑问,这是色谱分析原理的需求,只有填充紧密才不会形成空隙,从而使各种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分子按照不同的速度流出,实现蛋白质的分离。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适时地鼓励和批评对中学生的自我认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时的指点迷津可以促进学生的快速成长。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那么多角度、全方位的开发学生的智能是前提。生物课是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作为科学教育的教师,我们要把握好实验教学这一抓手,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在遵循高中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破常求异,更好地提升生物实验教学效果。

烟叶智能化烤房烘烤效果浅析 篇3

烟叶烘烤是烤烟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科学合理的烘烤技术和方法对提高烟叶质量及烟农的经济效益,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烤房是实现烟叶烘烤调制的基础设施和场所, 其良好性能是保证烟叶烘烤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调制出“黄、鲜、香”品质优良的烟叶, 是烤烟发展的生命力。为此垣曲县近两年在烤烟生产中推广了智能化密集烤房的示范, 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1 推广智能化烤房的必然性

垣曲县的烤烟生产经过20多年的努力, 已成为全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随着农业经济进入市场经济后, 物价的上涨, 经济效益的竞争势在必行, 桑、椒、油、果、棉等各种农业经济作物都和烤烟生产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2006年之前, 由于传统的烘烤设施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高水平调制的要求, 烤房存在着诸多人为难以控制的因素, 其中包括温度、进气门大小、干燥的湿度等方面, 设施陈旧落后, 容量偏小, 排湿不畅, 可操作性差, 烤坏烟的现象时有发生, 致使垣曲县烤出的烟叶色泽不鲜, 手感油量欠缺, 香气不足, 尤其是上部厚烟叶, 杂色超限, 含青难以消除, 烤槽烤黑常有发生, 从而导致了烤烟生产的经济效益低、烟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局面。而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烟叶长势强、叶片大、成熟比较集中、烤房的棚距小、装烟过稠、水分过大、排湿困难等导致烟叶烤坏, 烟农陷入了丰产而不能丰收的矛盾中。一句话, 烤烟烘烤问题能否解决, 已成为垣曲烤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推广智能化烤房的可行性

在相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 使烟叶烘烤的成本最低、操作简便、省工省时, 调制出质优、色鲜、油份多、香气足的优质烟叶, 提高经济效益, 增加烟农收入, 并为今后建立烤烟村、烤烟户规模经营提供科学的烘烤依据, 成为示范智能化烤房的主要目的。

从2006年起, 在国家烟草局、山西省烟草局的大力支持下, 郑州旭创力公司和垣曲县烟办合作, 将最新XCL-B型智能密集式烤房运用到烤烟生产上, 经过专家现场培训和定期指导, 以皋落乡为主, 辐射6个乡 (镇) 、8个行政村, 截止到2007年底, 累计完成智能化烤房98座, 可烘烤面积100 hm2。智能型密集烤房的特点是:适用于各类烟田的各品种烟叶的烘烤, 温湿度、进风门、加热风机全程自动控制, 确保烘烤过程安全, 不易烤坏烟, 烘烤参数设置直观, 可操作性强, 易学易用, 配备了3种烘烤 (点式、经验曲线、自由曲线) 控制模式, 烘烤全程记忆, 方便查询, 适应烟农的烘烤习惯。能主动反映质量、产量、效益, 从而弥补田间不足, 所以发展智能化密集烤房的潜力很大。

2.1 用智能化密集烤房改变传统烘烤观念

采用强制通风热风循环, 使烟叶变黄一致、变软一致、干燥一致, 烟叶变黄、失水变软、干燥成流水线。具有烟叶变黄充分, 干燥迅速、温湿度、进风门、加热均由电脑自控, 烟农只需加煤, 每次可保持4~6 h, 不误烟农的各种农活。这比传统烤房烘烤时间缩短1~2 d, 而且传统烤房烟叶充分变黄、失水变软慢, 定色困难, 使烟叶中物质大量消耗, 对烟叶质量、产量、效益影响较大。通过示范使烟农启发很大, 烘烤观念得到明显改变, 充分认识到采用智能化烤房既省工省时, 又能大幅度提高烟叶品质, 增加烟农效益。

2.2 智能化密集烤房的烘烤优势

增进烤烟外观质量, 精确控制强制通风和温湿度, 降低烘烤环节风险, 减少烤坏烟的概率, 节省用工, 减轻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烘烤效益, 增进烟叶香气品质。与普通烤房相比, 区别在于容量大、装烟密度大;强制通风, 热风循环, 烘烤过程温湿自控 (供热和通风排湿) , 在均衡的动态环境下, 使烟叶烘烤转化更充分。

2.3 智能化密集烤房对栽培措施的要求

常言道:“苗是金、管是银、烤房是个聚宝盆”, 养好优质烟, 管好优质烟, 是烤好优质烟的关键环节, 重点要求如下:适度连片、规模经营、合理密度、保证群体;营养充分、耐热耐烤, 分层成熟, 落黄一致, 采收部位一致;加强病虫害的群防群治, 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以防为主, 将病虫危害、农药残留控制在最低限度。

2.4 智能化密集烤房的使用效果

2.4.1 提高烟叶质量

与普通烤房相比, 密集型烤房烤出的烟无挂灰、无青烟, 色泽鲜亮, 上等烟叶平均占27.3%, 上中等烟叶占95.2%, 低次等烟叶占4.8%, 比普通烤房上等烟提高10%, 上中等烟提高19.8%, 低次烟降低了19.8%。

2.4.2 提高烤烟产量

由于变黄集中相对较快、干燥迅速的结果, 同时降低了烟叶内含物的无谓消耗。密集烤房平均每0.067 hm2产烟173.8 kg, 而普通烤房平均每0.067 hm2产烟146.5 kg, 增产27.3 kg/0.067 hm2, 增幅比例18.6%。

2.4.3 提高烤烟效益

使用密集烤房平均产值可达1 927元/0.067 hm2, 平均价格11.9元/kg, 而普通烤房平均产值达1 275.10元/0.067 hm2, 平均价格8.7元/kg, 增收652.26元/0.067 hm2, 平均价格提高3.2元/kg。

2.4.4 降低生产成本

密集烤房平均干烟用煤量1.88 kg/kg, 折合0.75元/kg, 普通烤房平均干烟用煤4 kg/kg, 折合1.6元/kg, 密集烤房用电量干烟平均为0.32 kW·h (电价0.475元/k W·h) , 折合0.152元/kg。比普通干烟节煤2.12 kg/kg, 合0.848元/kg, 节煤为53%。

2.4.5 降低劳动强度

按1 hm2烟叶计算, 密集烤房每炕装烟400竿, 共烤6炕, 而普通烤房每次装2个坑, 其中装烟省1个工, 烤烟相比平均每炕省3个工, 共省24个工, 每工按40元计算, 共节省工费960元, 平均每0.067 hm2节省用工1.6个, 节资64元。

综合效益分析, 每0.067 hm2增产27.3 kg, 增值652.26元, 总增值39.1356万元, 增产率为18.6%, 节煤率为53%。

3 智能化密集烤房的示范及其注意事项

由于推广示范密集烤房, 垣曲烤烟的质量大幅度提高, 增加了烟农的经济效益, 增强了垣曲烤烟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智能化密集烤房和普通烤房的多点对比示范, 密集烤房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实用效果明显, 既节能、降低烘烤的劳动强度, 又增加了烟叶香气、油份多、手感柔软、弹性好, 提高了烟叶的品质和自身的价值。XCL-B型温湿自控仪科学精确, 适用于各层次烟农, 为今后提高烘烤质量, 节省能源, 降低成本, 增加烟农效益,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烟叶生产发展, 具有明显的推动力, 是全面促进烤烟增产、增收的科学保证。

在大面积推广密集烤房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种植, 组建密集烤房群, 便于管理和技术服务, 是今后发展专业村、专业户最理想和最科学的模式。二是采用测土平衡施肥技术, 确保烟叶分层成熟, 达到耐熟耐烤, 才能发挥智能密集烤房的最佳效果。三是装烟适当密挤而不能过稀, 以免增加烘烤成本, 降低收入。四是合理配坑, 分类编竿以利准确判断烟叶变化程度, 是落实烘烤工艺的关键。五是如能实现烟夹或自动编烟机, 更有利于烤烟专业户发展, 提升水平, 是标准化生产的有力保证。

两年来, 在推广智能化密集烤房使用过程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改善烘烤设施, 普及智能密集烤房的潜力巨大, 为今后烟农增产、增收、提质、增效, 降低生产成本和减轻烘烤强度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指出了推广智能化烤房的必然性, 并从改变传统烘烤观念、烤房优势, 对栽培措施的需求、使用效果等方面分析了智能化密集烤房的可行性, 探讨了智能化密集烤房示范及其注意事项。

智能效果 篇4

摘要:文章在智能职业生涯理论的基础上,以620名企业员工为样本,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确认了包含六因子的职业胜任力结构。六个因素分别为:职业控制、社会网络、自我认知、寻求指导与培训机会、自我开发、和谐平衡能力。我们通过相关及回归分析,检验了职业胜任力对职业满意度、可雇佣性和工作投入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职业胜任力与三个关键结果变量均显著正相关,不同的职业胜任力因素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有所差异。

关键词:职业胜任力结构;智能职业生涯理论;职业满意度;可雇佣性;工作投入

一、 理论综述与研究假设

1. 智能职业生涯理论与职业胜任力的相关研究。20世纪90年代,Arthur与他同事提出了智能职业生涯(intelligence career)理论,随后,职业胜任力逐渐受到西方研究者广泛关注。该理论认为,每一种公司胜任力(公司的公司文化、know-how和公司社会资本)都要求员工展现出相应的职业胜任力以应对变化中的环境和雇佣关系。Defillippi和Arthur(1994)首次提出了与公司胜任力相匹配、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下个体所需要的职业胜任力。它包括三个维度:“知道为什么(knowing why)”、“知道怎么做(knowing how)”、“知道谁(knowing whom)”,并把职业胜任力看作是随着时间能被开发以及成功进行职业生涯管理所需要的累积性知识。其中,“知道为什么”指我们为什么要从事这项工作,“知道怎么样”指我们怎么做这份工作,“知道谁”指我们和谁一起工作。这一定义和分类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智能职业框架提出后,很多学者展开了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为了在职业咨询中获得个体职业生涯的主观数据,Arthur等(2002)以智能职业生涯分类卡片(ICCS)的形式尝试对三种“知道”胜任力进行操作化。由于三个维度的职业胜任力缺乏信度和效度的检验以及评价性研究,ICCS并未用于实证研究。同样,Eby等人(2002)也认同三因子的分类结构,认为“知道为什么”包括职业洞察力、经验开放性和主动性人格;“知道谁”包括员工的公司内、外部网络关系以及是否拥有个人导师;“知道怎么做”包括职业认同,反映个人为提升与职业或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而进行的投入。

但是,从后来对职业胜任力结构的探索中发现,三种“知道”胜任力的因子结构过于宽泛,职业胜任力结构应更加细化,其中Kuijpers和Scheerens(2006)的研究最有代表性。他们对职业胜任力的测量进行了多维度探索,确认了包括职业实现能力、能力自省、动机自省、工作探索、职业控制和社交网络的六因子结构。之后,陆续有学者对职业胜任力的结构进行探索,但依然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值得肯定的是,由于智能职业框架下三维度职业胜任力的内容更全面,职业胜任力中的各因素都能被三个领域的“knowing”所涵盖,例如,六因素模型中,能力自省与动机自省属于“知道为什么”胜任力,社交网络属于“知道谁”胜任力,职业实现能力、工作探索与职业控制属于“知道怎么做”胜任力。因此,智能职业理论成为了职业胜任力结构和效果研究的理论基础。鉴于三维度的因子结构并未得到过实证检验,本文提出:

假设1:员工的职业胜任力结构符合“知道为什么”、“知道怎么做”和“知道谁”三因素结构。

2. 职业胜任力的效果分析。

(1)职业满意度与积极的职业结果。职业满意度是员工对自己职业生涯相关角色、成就和职业成功的主观感受,是衡量职业成功的主观重要指标。可雇佣性是个体感知自己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获取和维持就业的能力。在不稳定和不确定的雇佣背景下,可雇佣性也是个体主观职业成功感的重要方面。本文认为,职业胜任力对职业满意度和可雇佣性都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知道为什么”胜任力指员工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动机、个人意义、能力等,它能增强个人与职业的匹配度、适应性,能促进职业承诺和满足。它为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提供指导和方向,使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容易找到期望的工作。“知道谁”胜任力是个体在追求职业生涯的发展中,在公司内部和外部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作为社会资本促进了职业信息的交换和个人信誉的建立,有助于个体的工作流动和职业机会获取,降低职业不安全感。“知道怎么做”胜任力指个体拥有的与工作有关的技能和个人为提升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做出的努力,它作为一种理想的资源能增强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自主性。同时,“怎么做”胜任力也是雇主非常重视的,因为它能促进组织学习和组织弹性,提升组织竞争优势,因此,该领域的胜任力增强了雇员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谈判力。Colakoglu(2011)的研究表明,职业胜任力能通过提升员工的职业自主性和降低职业不安全感来增加主观职业成功感。智能职业生涯理论提出职业胜任力概念的初衷也是为了增强个人职业资本,促进个人职业发展,赢得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职业成功。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2:职业胜任力对职业满意度有正向预测作用;

假设3:职业胜任力对可雇佣性有正向预测作用。

(2)职业胜任力与工作投入。工作投入是一种表現为活力、奉献和专注的积极、满足的工作状态。根据资源-要求模型(JD-R模型),员工的工作资源能促进工作投入的动机水平,工作资源是工作中的那些有助于实现工作目标、降低工作消耗、提升个人成长、学习和发展的身体、心理、社会以及组织的方面。工作资源常常用发展机会、社会支持和自主性来衡量。根据资源保护理论,个人会努力保护自己的个人资源,努力积累它们,这一过程能增加工作资源,并提升工作投入。职业胜任力中的“知道为什么”、“知道谁”和“知道怎么做”胜任力作为发展职业生涯的个人资源,能够帮助员工积极塑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环境中拥有更多的工作资源,即拥有更多的社会支持、自主性和发展机会,并进而提升员工的工作投入。本文提出:

假设4:职业胜任力对工作投入有正向预测作用。

二、 研究设计和分析

1. 变量的测量。

(1)职业胜任力。首先,本文从智能职业生涯框架中的三种“Knowing”胜任力出发,在整理、归纳关于职业胜任力测量的文献基础上,确认已有测量的14个相关概念。“知道为什么”包括:自我探索、职业洞察力、自我认知、职业抗逆力;“知道谁”领域包括:社交网络、职业指导、寻求反馈与自我展示;“知道怎么做”包括:工作探索、职业控制、职业认同、职业规划、职业相关技能。对已有的测量条目进行了翻译和整理归纳,合并相似性较大的条目,共收集88个测量条目。然后,我们通过开放式问卷、团队焦点访谈编制出由50个问题构成的初始问卷。所有条目统一采用Likert5点量度: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2)效果变量。职业满意度选用Greenhaus等编制的问卷。可雇佣性选用Berntson与Marklund编制的问卷。工作投入采用UWES工作投入问卷。

2. 预测试与正式测试。

(1)预测试。本次预试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市两家企业的197份调查问卷。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对初始问卷的50个条目进行项目分析。首先,通过极端组比较法和条目与总分的相关性检验对预试的数据进行项目鉴别分析,来评估复合测量中的每个条目是否具有独立的贡献。然后,我们对剩余的条目做了同质性检验,删除了素负荷量小于0.4或共同性小于0.2的题项。经过上述修订后,留下35个条目进行正式调查。

(2)正式测试。通过扩大样本取样范围,本研究展开正式调查,调查一次性完成。本次调查对象为来自北京、武汉、深圳等地的十家企业在职人员,样本中的被试分布多个行业,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的样本代表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其中有效问卷620份。样本特征为:男性占70.5%,女性占29.5%;年龄结构为:30岁以下的占55%,30岁~35岁的占28%,36岁~40的占7.5%,41岁以上占9.5%;学历结构为:专科以下占10%;大专占25%;本科占40%;硕士及以上占25%;在工作年限上,5年以下占到41%,6年~10年占到42.5%,11年-15年占到12.5%,16年以上占到4%。

3. 研究结果。本研究将收集的样本数据随机分半,对职业胜任力进行结构效度的检验,一半做探索性因素分析(N=297),另一半验证性因素分析(N=323)。

(1)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采用SPSS18.0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值为4 666.435(d=561,P<0.001),样本的KMO值为0.947,表明变量间存在明显相关,即条目之间可能共享潜在因素。对35个条目进一步做因子分析发现,因素结构不够清晰,我们结合已有理论和数据分析结果,根据以下原则逐条删除交叉负荷较高、因子负荷小于0.4的条目。本研究经过多次探索,最后剩下28个条目,得出由六个因子构成得稳定结构,总体解释量达到65.224%,总体一致性系数为0.910,各分量表的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7。

本研究对六因子进行命名。因素1命名为职业控制,反映员工能为职业发展进行职业探索、职业目标设置与规划,并有实现目标的策略;因素2命名为社会网络,反映了员工拓展与保持有助于职业发展的组织内、外的社会关系;因素3命名为自我认知,反映了员工对自我职業动机、目标、兴趣、优劣势和能力的认知清晰度;因素4命名为寻求指导与开发机会,反映员工为实现职业进步而主动寻求职业指导、绩效反馈和培训开发机会;因素5命名为自我开发,反映员工为职业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具有竞争性、可转换的知识和技能;因素6命名为工作—生活平衡能力,反映员工为保持职业中的身心健康在工作和生活间寻求平衡的意识和能力。

(2)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自我认知、和谐平衡能力属于“知道为什么”领域的胜任力;社会关系与自我展现、寻求指导与开发机会属于“知道谁”领域的胜任力;职业控制、自我开发属于“知道怎么做”领域的胜任力。是否可以将六个维度合并成三个维度的职业胜任力结构?为验证本文假设,我们将运用Lisrel8.7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三因子和六因子模型进行比较。通过结果对比,可以看到,六因子模型在各个拟合指数上都要优于三因子模型(三因子模型:RMSEA=0.078,CFI=0.853,NNFI=0.854,GFI=0.840;六因子模型:RMSEA=0.062,CFI=0.911,NNFI=0.912,GFI=0.900),拒绝假设1。

(3)职业胜任力的效果分析结果。本研究对职业胜任力及各维度与关键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职业胜任力和职业满意度、可雇佣性、工作投入之间都达到显著正相关,职业胜任力的各维度与三个效果变量也达到显著正相关,显著性均0.01的水平上。为进一步探索职业胜任力和职业满意度的关系,本文以职业胜任力的各维度为自变量,职业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由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职业胜任力对职业满意度、可雇佣性和工作投入的总体解释率分别为:21.4%、32%和28%,F值均在0.01的水平上显著。从各因素与结果变量的关系看,不同因素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有所不同:职业控制、自我认知与和谐平衡力对职业满意度的回归系数显著,职业控制、社会网络和自我开发对可雇佣性显著,社会网络、自我认知和自我开发对工作投入的回归系数显著。综上所述,本研究的假设2、假设3、假设4均成立。

三、 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再次证实,“知道为什么”、“知道谁”、“知道怎么做”的三因素结构过于宽泛,在数据中没有得到支持。本研究得出职业胜任力包括六个因素,分别是:职业控制、社会网络、自我认知、寻求指导与培训机会、自我开发、和谐平衡能力。该结论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差异,本研究和国外多维度职业胜任力结构的差异在于:“知道为什么”领域的职业胜任力中,不仅仅包括自我认知,还包含和谐平衡能力。正如Defillippi和Arthur(1994)提出的,“知道为什么”更多体现了那些影响个体职业承诺和雇佣适应性的因素,例如职业动机,个人意义和目标意识,这些因素融入了个体对家庭和其他非工作因素的考虑。该研究结论与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周文霞等(2010)的研究一脉相承,判断职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中除获得内外部报酬的满足外,还包括在职业生涯中感受到身心健康、工作—生活的平衡,即和谐平衡。在无边界的职业生涯中,职业成功的标准更加多元化,同样,职业胜任力作为获得职业成功的源泉,也会涉及更宽泛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周文霞.职业成功标准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5):59-62.

[2] 叶龙.技能人才职业胜任力及其与职业满意度关系研究——以铁路行业为例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13,(6):148-158.

[3] Eby L.T., Butts M., Lockwood A.Predi- ctors of Success in the Era of the Boun- daryless Career[J].Journal of Organizatio- nal Behavior,2003,(24):689-708.

[4] Colakoglu S.N.The Impact of Career Bou- ndaryless on Subjective Career Success: The Role of Career Competencies, Career Auton- omy, and Career Insecurity[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1,(79):47-59.

[5] Kuijpers M., Scheerens J.Career Competenc- ies for the Modern Career[J].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006,(32):303-319.

[6] Akkermans J, Schaufeli W.B.Brenninkmeijer V.Blonk R.W.B.The Role of Career Comp- etencies in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3,(83):356-366.

[7] 周文霞,孫健敏.中国情景下职业成功观的内容与结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3):124-134.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号:15XNH05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14BG1072)。

作者简介:周文霞(1960-),女,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心理与行为;辛迅(1982-),女,汉族,重庆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职业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

智能效果 篇5

2012年,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普及师生个人学习终端, 创新数字化的专业学习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知识建构工具, 引导广大师生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 笔者尝试将智能手机引入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 通过巧借智能手机在教学中的优势,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口语交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最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巧借智能手机, 激发中职生口语交际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口语交际实际课堂中, 教学方法单一, 导致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不愿参与到教学中[3]。而时尚、实用的智能手机却能改变这一状态。

1.1 借用智能手机的功能特点, 丰富教学资源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更新, 如今的智能手机是一部集通讯、网络、娱乐、生活、学习、工作多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个人手持终端设备[2]。智能手机具有以下显著的功能特点: (1) 具备掌上型电脑的全部功能, 主要包括个人信息管理、多媒体应用、浏览网页和游戏等; (2) 具备无线接入互联网的功能; (3) 功能强大, 扩展性能强, 第三方软件支持多; (4) 可以安装更多的应用程序; (5) 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下载程序, 为生活和学习服务。对于中职生来说, 只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才能使他们真正进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 对于教师来说, 采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参与学习, 以它的强大功能所展现出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 比传统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更加形象、更具吸引力。同时, 学生乐意将手机运用到学习中, 比如学生通过浏览网页功能搜索的相关资料, 这些多媒体资源比单一教材更形象生动, 这种视听结合的口语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2 借用智能手机, 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口语交际教学中, 教师只是通过教材和板书、挂图等进行知识的传授, 课堂多以讲授法为主, 这些手段和方法刻板而缺少灵活性, 学生对学习很难提起兴趣。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逐步成熟, 将这些技术融入学习, 使得移动学习得以实现。课前, 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观看微课, 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课中, 用智能手机参与口语模拟练习, 并辅助自评和小组评价。研究证实,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 这种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1.3 借用智能手机,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自信是口语交际成功的第一秘诀。在中职学生成长历程中, 初中阶段的应试教育环境使得成绩总是处于中下游、得不到教师重视的学生极少有在公开场合发言及表现自己的机会, 久而久之, 使这些学生不敢开口讲话, 严重影响了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提高。而口语交际教学就应从中职生的心理特征出发, 充分创设激发学生口语训练兴趣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敢于表达。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由于经历过失败, 学生不愿意在新生入学第一次课进行自我介绍, 或者当众进行普通话练习, 笔者就让学生自由选择, 让学生用智能手机的录音功能将自我介绍录下来, 再发送给教师。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消除心理障碍。

此外, 笔者发挥智能手机无线接入互联网的功能, 通过搭建网络学习交流平台, 鼓励学生参与口语训练。学生有兴趣了, 就会产生强大的动力, 在听和说的过程中, 突破心理障碍, 敢于自我表现及与人交往[5]。

2 巧借智能手机, 解决语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对于中职口语交际课来说, 普通话语音训练仍然占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语音教学中, 教学过程大致为:教师示范, 学生跟读, 在模仿中学习, 在观察中领悟, 最后在枯燥乏味的重复训练中形成固定的发音方法。然而, 中职生要根据教师的语音来揣摩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学习效率低, 花费时间长。更重要的是, 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实践早已证明简单的重复动作最容易让中职生产生厌学情绪, 故而传统教学较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而采取智能手机辅助普通话语音教学, 效果则迥然不同。

2.1 借用智能手机, 使学生快速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对于大多数来自农村的中职生, 要提高其普通话水平就得从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开始, 但传统普通话教学模式几乎很难讲清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为此, 笔者将发音器官图、发音动漫和视频等资料发送到网络学习平台, 学生可以运用智能手机下载并观看, 自由选择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 在观看发音器官的活动机理时, 可以根据自身的掌握程度, 使用暂停、回放、快进等功能, 而利用智能手机辅助播放的视频则可直观形象地把发音部位以及发音方法展示出来。笔者针对桂东南粤方言区的学生制作z、c、s与zh、ch、sh发音方法的微课, 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学习, 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2.2 借用智能手机, 增强语音训练的效果

对于大多数中职生来说, 单一的语音训练方法是非常枯燥的。为此, 笔者引导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以下3种方法的练习。

标准音示范训练法:笔者引导学生利用智能手机, 通过满足学生的视听和心理需求来有效达到标准音示范教学的目的。学生可以跟着标准音进行发音, 通过智能手机的录音或录像功能录制下来, 并进行回放、讨论、评议,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极大地提高了普通话口语发音的准确性和学习效率。

对比训练法:这个方法是针对发音难点进行的, 还是以桂东地区粤方言的学生为例, 他们发音过程的难点之一就是合口呼与撮口呼互相混淆, 拳头的“拳”容易发成“cuan”。为此, 笔者将对比发音的词语发送到网络学习平台, 学生使用智能手机, 在课下反复听, 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练习, 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录制功能将练习过程录制下来, 然后与教师、同学进行分享。智能手机的使用, 便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这些音频资源能提供给学生最生动的语音示范, 让学生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解决疑难问题[6]。

模仿训练法:在语音练习中, 离不开体态语的表达, 为使学生在获得标准普通话的同时获得使用体态语的技巧和能力, 笔者利用智能手机的播放功能播放朗诵片段, 这些将声音、形体、动作综合记录在一起的音视频信息, 形象直观, 能随意控制播放, 供学生研究, 从中吸取经验, 学生观看后,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析, 让学生模仿。

3 巧借智能手机, 实现翻转课堂的有效教学

目前, 中职语文的口语交际教学课时有限, 无法将实践落到实处, 不少教师借助传统教具 (书、粉笔、黑板) 进行知识传授, 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停留在PPT课件的使用上。为此,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效的, 但翻转课堂的实施要有网络化教学环境的支撑。对于广大西部地区而言, 在学生中最普及的网络终端就是智能手机。

3.1 借用智能手机, 完成课前知识传授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口语交际教学中, 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基础, 笔者通过电脑上传与课程相关的微视频等, 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下载并观看。以口语交际课“交谈”为例, 笔者录制“交谈的基本原则”和“护患交谈的职业性用语”两个微视频。笔者将微视频发送到网络学习平台, 引导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下载、学习。

与此同时,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笔者引导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登录网络交流平台 (如班级QQ群等) , 便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以及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3.2 借用智能手机, 提高知识内化的质量

美国高地村小学在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带技术设备进入课堂, 包括平板电脑、电子书和智能手机等[7]。因此, 笔者也尝试让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 并在口语实训的过程中,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指导学生用智能手机的录音或者录像功能把学生的交际训练过程录制下来, 让学生反复聆听, 了解自己的口语交际水平, 采用互评、自评、教师评等方式形成反馈, 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8]。笔者还把典型的录像片段进行对照编辑, 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3 借用智能手机, 完成课后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课后, 笔者引导学生继续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知识巩固或者拓展。比如反复观看自己课堂上录下的交谈训练过程, 找出不足之处, 以便纠正。引导学生通过智能手机上网搜索相关的视频资料来巩固知识。在口语交际的社会实践中, 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把口语表达活动通过智能手机的摄像系统录制下来, 并组织小组成员一起观看录像并讨论、评议,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4 结语

智能手机提高了口语交际教学的效率, 教学效果明显。目前智能手机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 还没有完全普及, 但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将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在研究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巧借智能手机激发中职生口语交际的学习兴趣, 解决语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实现翻转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智能手机,口语交际,中职语文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

[2]卓毅, 李亚丽.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5) :45-51.

[3]谌湘芬.中职口语交际课的开放性教学探究[J].职业时空, 2012 (12) :125-127.

[4]王长江, 胡卫平, 李卫东.“翻转的”课堂:技术促进的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 2013 (8) :73-78.

[5]刘善华.口语交际的心理透视[J].前沿, 2008 (2) :75-76.

[6]韩艳梅.论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J].教育评论, 2002 (2) :49-51.

[7]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 2013 (10) :59-64.

智能效果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肩-手综合征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53~75岁,平均(64.5±2.6)岁,病程4 d~5个月,平均(3.4±1.2)个月。试验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49~73岁,平均(61.6±3.1)岁,病程2 d~3个月,平均(2.1±1.1)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参与研究的患者均为脑卒中新患者,意识正常无障碍,能够配合治疗,无糖尿病、精神疾病、四肢关节畸形、皮肤过敏等症状,排除有推拿禁忌证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推拿治疗方式,在推拿前,治疗师调整患者的肢体位置,使患者的肢体位置符合肩关节功能位,手指轻度背屈或握纱布卷,纱布卷的直径在4~5 cm。推拿时,先用推、揉的手法,手法要轻,顺序为手部-肘部-肩部,直至皮肤有温热感,推拿时间为10~15 min。然后再点按穴位,先轻点后用力重按,力度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好,需要点按的穴位有肩井、肩髃、肩内陵、肩贞、曲池、阳溪、阳池、手三里、阳谷、合谷等,每个穴位按压1 min,在结束后依次活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手指、手掌、指间关节,使关节囊和关节周围的肌腱充分伸展,活动时间为5~10 min。

1.3.2 试验组

在对照组推拿基础上结合智能理疗,在为患者摆好肢体位置后,将智能理疗仪的负极片贴在患者的背部,双脚跟踏仪器的正极片,电流强度在4档,温度在20℃,用手触命门穴试电,以患者能够接受电刺激为好。智能理疗时间为1次/d,30 min/次,两组患者的推拿治疗时间均为1次/d,30 min/次,两周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效果分为4个级别,治愈:患者的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疼痛症状基本消失,关节伸屈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3个疗程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573,P=0.010),见表1。

3 讨论

在现代医学中,认为肩-手综合征是两种原因导致的,一种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出现障碍,另一种是突然的机械原因如肩手受到长时间的压迫、过度牵拉等,不论是哪一种原因都会造成肩-手静脉的损伤,引发原发性水肿、创伤后继发性水肿的情况,而由于肌肉泵作用的减弱,使水肿不会被消除,在水肿、疼痛、关节活动受到限制、交感神经系统作用联合作用下,导致肩-手综合征的发生[4]。

祖国医学中,肩-手综合征属于“痹症”的范畴,脑卒中是火盛气虚,湿痰内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导致的[5]。发病机制是气滞血瘀、水湿停聚、卫阳不固、湿瘀互结、闭阻经脉、邪气痛阻肌肉关节,经脉不通导致疼痛,长久疼痛导致邪气入经络,使肢节脉络虚滞,因此,在治疗时以祛瘀通络为主[6]。由于肩-手综合征在临床治疗上没有确切的方法,本研究针对肩-手综合征的情况,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推拿方法,一组采用推拿结合智能理疗,结果显示,采用推拿结合智能理疗的治疗效果明显,总有效率为92.9%,明显高于采用推拿治疗的71.4%,这说明推拿结合智能理疗的效果显著。对治疗方式进行分析发现,推拿能够对关节周围的粘连组织起到松解的作用,刺激相应的穴位,能够使机体释放内源性吗啡肽镇痛物质,提高痛阀,促使发生损伤的部位进行自我修复,对损伤部位导致疼痛的物质起到清除的作用,从而达到镇痛的作用[7]。同时,在推拿过程中起到舒筋通络、疏风散寒的作用,宣散关节经络之血,使机体内瘀滞之气血滑利往来,起到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作用。智能理疗是使用专用的“智能理疗仪”,仪器输出的电能通过人体调控后,根据人体经络的走向、病灶的部位,使用适当的电量,运用各种手法,使用电能刺激经络对机体内的经气进行激发,从而疏通经络,使电能在机体内迅速传导,促进血液循环。生物电能渗透到人体后,使血管扩张,减少了血液阻力,降低了血液黏稠度,同时,生物电使肌肉收缩,收缩和舒张形成“泵”的作用,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了水肿的情况。而且,生物电在渗入人体后,促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释放内源性吗啡肽物质,这是一类具有吗啡样活性的神经介质,能够防止痛觉冲动传入,起到镇痛的效果。生物电还能够减轻组织间神经纤维的水肿情况,降低组织的张力,改善病灶区域的缺氧情况,促使病理性致痛介质能够早日清除。患者的肩-手综合征如果处在水肿急性期,在治疗时可以采用健康一侧卧位,这样有利于水肿的消退。

综上所述,在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中采用推拿结合智能理疗的方式,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静亚,张永红,张晓丽,等.推拿结合智能理疗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8):811-813.

[2]张晓莉,唐朝正,贾杰,等.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现状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3):294-298.

[3]李新华.脉冲电磁场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0):1493-1494.

[4]贾红娥,许涛,郭铁成,等.局部振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12):939-941.

[5]刘建国,扈秀丽,伊笑鹏,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肩手综合征90例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3,19(8):1264-1266.

[6]朱卫娟,郑日东,钱建鸿,等.正压顺序循环疗法结合调制中频电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2):157-158.

智能效果 篇7

目前,城市路网交通拥堵信息的实时发布主要是由集中式交通信息中心,对各种固定及移动式路况采集设备汇集而来的原始采集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与融合处理,并由路面大屏幕诱导显示屏、车载显示终端,以及无线交通广播等,向行驶车辆进行路况信息的实时动态发布[1,2];此种交通信息系统模式对现有常规状态下的道路交通运行起着巨大作用。然而此种方式依赖于庞大的固定式交通流采集与发布设施,同时所有信息的采集与发布集中于1个固定式交通信息中心进行统一的数据处理。因而从整个交通信息系统的造价成本、数据处理设备计算速度与处理能力、自然灾害与恐怖袭击,以及现有系统故障等特殊情况下拥堵信息的发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及风险。为此,国内外一些智能交通专家及学者开始提出并研究各种基于车车通信的交通拥堵信息自主采集与实时传播模式,并取得初步进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系统模式有:通过路侧设备与车辆的信息交互,对车辆提供安全驾驶及拥堵信息的路车通信模式[3,4];借鉴蚁群释放信息素回避拥堵路段的行走模式而研究的基于对向车传播前方拥堵信息的系统模式[5,6];针对路网路况信息的采集与传播而提出的自组织交通信息系统模式 (self-organizedtrafficinformationsystem,SOTIS)[7,8,9]以及进一步面向大中城市路网而提出的智能车载交通信息系统(IVTIS)模式[10,11]。其中路车通信模式研究相对较早且已取得较大进展,其特点是必需借助路侧通信平台进行信息传播;而单纯基于车车通信的系统模式目前尚处研究探索阶段,其拥堵信息的采集方式、数据融合处理精度、信息传播内容及通信方式、路网信息传播速率、信息丢包率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综合完善。

针对现有基于车车通信的车载交通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及相关问题,在笔者前期提出的基于VANET的面向路网交通拥堵信息自主采集、融合处理、自动传播与动态更新的智能车载交通信息系统(IVTIS)初期模式[10]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模型算法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并通过Vissim交通仿真软件的二次开发,重点对直路和路网情形下不同仿真环境的交通拥堵信息动态传播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与综合评价,验证并分析了该系统模型的合理性、有效性及路网传播的整体效果。

IVTIS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将为下一代交通信息系统提供1个新型交通信息系统参考模式及特定交通环境及应急条件下的替代补充方式。

1智能车载交通信息系统 (IVTIS)模式描述

智能车载交通信息系统(intelligentvehiculartrafficinformationsystem,IVTIS)是为解决集中式交通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而提出的1种基于车载自组网 (vehicularadhocnetworks,VANET)及车流自身信息资源,实现路网交通拥堵信息自主采集与动态传播等功能的新型交通信息系统。其整体流程见图1,功能包括可实现实时交通拥堵信息的自主采集与传播,并可在车载信息终端自动生成和动态更新整个路网的交通拥堵信息。其主要特点如下。

1)交通路况信息的采集、融合处理与传播是各车辆按路段分别独自进行。

2)车辆之间通过车载自组网(VANET)广播方式进行信息传播[12]。

3)车辆在路段中的位置信息由车载GPS卫星定位方式,结合道路GIS地图确定。

4)车辆原始采集信息为通过某路段时获得的该路段行驶时间或平均行驶速度(该路段称为采集路段)。

5)交通拥堵信息的收发与融合处理是在该车辆原始信息采集路段后的路段内间隔性地持续进行。

6)路段交通拥堵信息是由各采集车辆对其自身拥有的原始采集信息集合进行融合处理,并按现行路网拥堵速度的划分规定简化而成。

7)各车辆信息传播对象分为同一采集路段的车辆及不同采集路段的车辆两类,传播对象车辆对所接收的信息内容自行筛选处理。

8)路网交通拥堵信息是由各车辆车载信息终端独自生成,其信息内容由自身采集路段融合处理后的交通拥堵信息,以及通过信息广播接收到的其它路段最新简化拥堵信息构成。

9)各车辆拥有的路网交通拥堵信息的更新分为自身拥有的原始采集信息集合的更新,以及自身采集路段之外其它路段简化拥堵信息的更新两部分。

该系统模式的1个重要特点就是利用路网中的行驶车辆对其所经路段自主进行原始路况信息的采集,并通过车车通信方式进行相互间的信息传播,以此扩大或更新各车辆原始采集信息集合;进而通过信息融合处理,将其结果以简化拥堵信息形式向其他采集路段车辆进行传播,以此实现信息接收车辆对自身拥有的路网拥堵信息的实时更新。此种系统模式可使 车辆在路网行驶过程中,通过车载信息终端自主实现交通拥堵信息的实时采集、传播及路网拥堵信息的生成与更新,并通过车载显示终端人性化地供驾驶人实时参考。

2智能车载交通信息系统模型

基于上述IVTIS系统模式,笔者构建了如下智能车载交通信息系统相关模型。

2.1交通拥堵信息采集模型

当某路段采集车辆驶离该路段后,通过GPS定位方式和道路GIS便可获得通过该路段起点和终点的相应时刻,并由此可计算出通过该路段的行驶时间(见式(1)),以及平均行驶速度(见式(2)),由此构成该车辆在此路段采集的原始路况信息(后称原始采集信息)。当某车辆获得自身原始采集信息后,通过车车通信方式也将接收到同一采集路段其它车辆传播而来的原始采集信息,由此便构成1个该车独自拥有的原始采集信息集合及其原始信息的采集车辆集合(后称原始采集车辆集合)。通过对该车原始采集信息进行数据融合处理,便可计算出其采集路段的平均行驶速度,见式(3)。进而参考现有集中式交通信息系统发布路况信息时所依据的拥堵速度划分规定,可将车辆计算出的该采集路段平均行驶速度按其划分规定划归为较为简便的交通堵塞、行驶缓慢及道路畅通3种路况情形(后称简化拥堵信息),具体模型见式(4)。

式中:Tp(i)为采集车辆p通过路段i的行驶时间;tp,1(i),tp,2(i)分别为车辆p通过路段i的起点和终点时刻;Ok(i)为采集车辆k拥有的路段i原始采集车辆集 合;N为路网含 有的路段 总数;Vp(i)为采集车辆p采集的路段i的平均行驶速度;L(i)为路段i的长度;V珚k(i)为路段i的采集车辆k对其原始采集信息集合进行信息融合处理后的平均行驶 速度;nk(i)为原始采 集车辆集 合Ok(i)的车辆总数;V’k(i)为路段i的采集车辆k信息融合处理后得到的简化拥堵信息;Vc,Vs分别为对交通拥堵及行驶缓慢所划定的速度上限。

2.2交通拥堵信息传播模型

某路段采集车辆向其他车辆发布的交通信息分为2类;1是面向同一采集路段的其他采集车辆发布其自身拥有的原始采集信息集合 (路段i的采集车辆k自身拥有的原始采集信 息集合为{Vp(i)|p∈Ok(i)}),包括该车自身原始采集信息以及通过VANET接收的同一采集路段其他车辆自身原始采集信息;2是面向不同采集路段的车辆发布其自身拥有的路网拥堵信息,即该车对自身采集路段信息融合处理后的简化拥堵信息(路段i的采集车辆k信息融合处理后的简化拥堵信息为{V’k(i),tk,3(i)}),通过VANET接收的由不同车辆转播而来的其他路段最新简化拥堵信息,以及各简化拥堵信息融合处理后初次发布的时刻(路段i的采集车辆k转播的其它路段j的最新简化拥堵信息为{V’q(j),tq,3(j)})。2类信息合之,即路段i的采集车辆k发布的所有交通路况信息内容为

式中:Gi(k)为路段i的采集车辆k拥有的所有简化拥堵信息的采集路段集合;tk,3(i),tq,3(j)分别为路段i的采集车辆k及路段j的采集车辆q信息融合处理后初次发布其简化拥堵信息的时刻。

2.3路网拥堵信息生成与更新模型

各车辆通过自身信息采集与融合处理,以及通过VANET不断接收其他车辆发布的简化拥堵信息,便可在自车车载信息终端生成相应的局部路网拥堵信息,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与其他车辆信息交互次数的增加,便可迅速生成该车辆自身拥有的整个路网交通拥堵信息,由此可供驾驶人行驶过程中实时参考。路段i的采集车辆k在当前时刻t所拥有的最新路网拥堵信息集合为

随着车辆在路网中的行驶移动以及不断交替着车载自组网,各车辆将不断地接收由其他车辆传播(或转播)而来的路网不同路段最新简化拥堵信息,并以此来实时更新自车拥有的路网拥堵信息集合。根据不同情形,路网拥堵信息的动态更新模型分别如下。

1)车辆k与车辆k’属于相同采集路段i,且车辆k’的原始采集车辆集合中含有车辆k所没有的原始采集车辆时,则更新车辆K的原始采集车辆集合。

2)路段i的采集车辆k与车辆k’不属于同一采集路段,或虽属同一采集路段i但车辆k’传播的是路段i之外其他路段j的交通拥堵信息时,则分以下3种情形进行交通拥堵信息的更新。

1)若车辆k不拥有车辆k’所拥有的某路段交通拥堵信息时,则补充其至车辆k。

2)若车辆k与车辆k’都拥有某路段交通拥堵信息时,则比较其交通拥堵信息的新旧而对车辆k进行信息更新。

3)考虑到交通拥堵信息的时效性,当车辆k拥有的某路段交通拥堵信息在规定的 一定时间(时效)内没有得到更新时,则认为其失去参考价值,自动摒弃。

3交通仿真与评价

为了验证智能车载交通信息系统模式及其模型的可行性 与合理性,笔者利用 交通仿真 软件Vissim对相关系统模型进行了二次开发编程,并由此对IVTIS模式及其系统模型进行了交通仿真及分析评价。

Vissim是一款功能强大的交通仿真软件,通过其COM接口可实现外部模型算法在其仿真平台上的各种仿真运行及结果输出。Vissim软件的COM接口提供 了大量对 象列表 (Links,Nodes,Vehicles等),每个对象都提供一系列相应的数据读取及控制方法。笔者主要通过构建外部程序调用相应对象来实现本系统模型中的车辆原始信息采集、融合、传播、路网拥堵信息生成及动态更新等功能。即在每一步仿真运行中将已构建的模型程序嵌入到每辆车中,由此赋予其信息采集、数据融合、信息传播及数据更新等相应能力。

3.1交通仿真环境

1)路段情形。

(1)路段设定。以城市一般道路双向路段为虚拟仿真对象,长度10km,双向各2车道,1000m1个采集路段。路段9(右行方向)设置减速带模拟施工拥堵地段(通行速度4~6km/h)。仿真路段示意图见图2。

(2)车流量设定。右行车流:400,800,1200辆/h,左行车流:0,100,200,300辆/h。

2)路网情形。

(1)路网设定。以 城市路网 为虚拟仿 真对象,路网示意图见图3。其中:路段长度均为950m,路口宽度均为50m。在路段7设置减速带模拟施工拥堵地段。

(2)信号灯设定。各路口均设置信号灯,其间无相位差,周期为90s,南北及东西方向均为:绿灯27s、黄灯3s、红灯30s。

(3)车流量设定。路网各入口初始设定的流入车流量见图3;在此基础上增加的车流量分别为:50%,100%。

(4)路口流入 车流。直行50%、左右转各25%。

3)车车通信方式。采用VANET广播协议,广播通信范围:300m,车辆发布信息间隔:1,3,5s。

4)交通仿真时间。35 min,拥堵设定时间:仿真开始15min。

5)其他设定。道路限速60km/h;车辆按泊松分布由路网入口随机发生。交通拥堵速度划定范围:Vc=20km/h,Vs=40km/h;拥堵信息存留时效:T0=15min。

3.2仿真结果分析评价

针对上述路段与路网2种情形,对车辆发布信息间隔为1s时的仿真情形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不同车流情况下,交通拥堵信息在各路段的车辆接收率、交通拥堵信息的最短传播时间及最大传播速率等评价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主要仿真结果如下。

3.2.1路段情形

以图2右侧箭头行驶方向的车辆(右行车流)为主体,仿真对向车流(左行车流)为0及不同车数时拥堵信息向其后方车辆传播的效果。由整体仿真结果来看,基于智能车载交通信息系统模式构建的系统模型基本合理,仿真效果符合预期,其具体结果及分析如下。

1)交通拥堵信息车辆接收率。交通拥堵信息车辆接收率是指:在某时间段内各路段通过的交通流中接收到交通拥堵信 息的车辆比率。图4、图5分别为图2中路段9发生交通拥堵后,其后方各路段对于交通拥堵信息的车辆接收率(统计时间5min)。

图4表示右行车流为800辆/h,左行车流为0(无对向车)时的单行道情形,其交通拥堵信息的传递仅靠同向行驶车辆进行;而图5表示右行车流不变,适当增加对向(左行)车流,使得拥堵路段的交通拥堵信息可借助对向车向后方路段进行传递。

由图4可见,距拥堵路段越近,接收其交通拥堵信息的车辆比率越大,而随着距离的增加,其比率逐渐降低;而图5中,通过借助对向车传播交通拥堵信息的方式将可提高拥堵后方路段车辆的接收比率,同时随着对向车流由0~100辆/h、200辆/h的增加,其车辆接收比率也相对增加,并当对向车流增加到200辆/h以上时,其车辆接收率基本趋于稳定。

2)交通拥堵信息最短传播时间。交通拥堵信息最短传播时间是指交通拥堵信息发布后,最快传播到各路段或相应地点的时间。图6、图7分别表示对应不同行驶方向、不同车流量情形,图2中路段9发生交通拥堵后,驶出该拥堵路段的车辆将其采集及融合处理后的交通拥堵信息向后方路段车辆传播的最短时间曲线。

由图6可见,在无对向车时,由于车流密度不是很大,车间距疏密不等,则发生了因车距过大而造成的信息断链情况;而当后续车辆追上并进入前方车辆的信息传播范围时,断链信息被链接,拥堵信息继续向后传播;此类现象的出现使得交通拥堵信息最短传播时间曲线出现跳变,整体传播时间相应增加。当引入和增加对向车流时,信息断链现象得到改善,且交通拥堵信息的最短传播时间随对向车流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对向车流增加至200辆/h以上时最短传播时间曲线的变化趋势逐渐趋于稳定;其拥堵信息传播至9km左右处的最短传播时间将小于39s。

图7为对向 (左行)车流量一 定 (设为300辆/h),而右行车流量不同时的仿 真情形。由其结果看出,车辆行驶方向的车流量越大,车流密度越大,信息断链现象越少,其交通拥堵信息的最短传播时间越小;在其车流量为1200辆/h时,交通拥堵信息的最短传播时间由车流量为800辆/h时的39s缩短为35s。

由图6,7的2种情形的仿真结果来看,借助对向车进行交通拥堵信息的传播将明显减少信息断链情况,减少交通拥堵信息的整体传播时间。

3)交通拥堵信息最大传播速率。交通拥堵信息最大传播速率是指交通拥堵信息发布后,最快传播到各路段或相应地点的最大速率。同上述交通拥堵信息最短传播时间的分析相同,不同仿真情形时交通拥堵信息的最大传播速率比较曲线如图8、图9所示。

由图8看出,无对向车时,由于交通拥堵信息在传播时发生信息断链情况,则其交通拥堵信息最大传播速率曲线出现向下跳变现象,整体传播速率明显降低;

而当引入和增加对向车流量后,其信息断链现象逐渐消除,其最大传播速率随对向(左行)车流的增加而增大,且在对向车流增加至200辆/h以上时基本趋于稳定;其拥堵信息 传播至9km左右处的最大传播速率约为230m/s。从整体来看,距拥堵路段较近时由于车流密度较大,其最大传播速率相对较高;而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最大传播速率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缓。

图9为对向(左行)车流量一定(设为300辆/h),而车辆行驶方向车流量不同时交通拥堵信息的最大传播速率。由其结果看出,随着车流量的增加,其交通拥堵信息的最大传播速率整体相应增大;在车流量为1200辆/h时,交通拥堵信息传播到9km左右处的最大速率达到256m/s。

3.2路网情形

城市路网发生交通拥堵时,其拥堵路段后方车辆往往对该拥堵信息有较大需求,由于驶往该拥堵路段方向的车辆位于路网不同位置,且拥堵信息的传播可能经由不同路径,则本文基于前述模式及系统模型,重点仿真和分析交通拥堵信息在各路段的车辆接收率,以及通过不同路径传播至路网各路段和路口的最短传播时间。

当图3中路段7发生交通拥堵后,其拥堵信息将由采集车辆发布而迅速向周围不同方向传播,图10为初始设定的路网流入车流量情形下交通拥堵信息在各路段的车辆接收率(统计时间5min)。

从交通拥堵 信息的最 短传播时 间分析,图11、图12分别对应初始设定的路网流入车流量及增加50%与100%车流量时交通拥堵信息的最短传播时间。图中路段内数字为路段编号,路口及路段旁数字表示交通拥堵信息由最早发布到传播至该路口或路网边缘路段端口的最短时间。

由仿真结果看出,交通拥堵信息不仅可沿直线路段向后传播,也可跨越路口向不同方向传播。由此当某路段信息断链或传播速度较慢时,交通拥堵信息可通过其它路径绕行而快速传播至其后方路段。此外,交通拥堵信息的传播时间与各路段距拥堵路段的距离、路网车流密度及分布等密切相关,整体来说,距拥堵路段越远、车流密度越小、以及车流分布越不均匀,其所需的传播时间也越长。

对比图11、图12所涉及的3种不同情形仿真结果:在初始设定的路网流入车流量情形下,交通拥堵信息从路段7传播至路段23入口处的最短时间为47s(见图11);当路网流入车流量整体增加50%时,其最短传播时间缩短为32s,进而增加100%时,其交通拥堵信息的最短传播时间仅需19s(见图12)。由此看出,随着路网车流量的增加,拥堵信息扩散至路网各处所需的最短传播时间相对减少,传播速度相对加快。同时从交通拥堵信息的整个路网覆盖情况来看,对于可能驶向拥堵路段的路网边缘各流入口处车辆,整体最快接收到交通拥堵信息的(最短传播)时间分别为:48,32,19s。

然而,现有车载终端的数据处理能力与通信速度可能尚未达到较高的理想水平,则本文除上述设定的车辆发布信息间隔为1s外,进而对其增大到3s、5s时的交通仿真结果一同进行了综合比较,并重点分析了其对交通拥堵信息最短传播时间及最大传播速率的影响程度。为方便起见,仅对单路车流为右行800辆/h、左行300辆/h及路网初始流入车流量增加50%时的仿真情形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图13、图14分别为单路情形下车辆发布信息间隔分别为1、3、5s时交通拥堵信息的最短传播时间和最大传播速率比较曲线。由图13看出,当发布信息间隔增加至3s和5s时,交通拥堵信息的最短传播时间相应增加,其传播至9km左右处的最短传播时间由发布信息间隔为1s时的39s相应增加到111s和180s;

而由图14可以看出,随着发布信息间隔的增加,最大传播速率的降低速度逐渐放缓,由发布信息间隔为1s时的231m/s递减到81m/s和49m/s。

图15为车辆发布信息间隔为3s和5s时,交通拥堵信息传播至各路口及路网各流入口的最短传播时间比较图。与图12同时比较看出,当发布信息间隔由1s增加至3s和5s时,交通拥堵信息从拥堵路段7传播至各路口及各流入口的最短时间整体增加。其中传遍路网所有路口时的最短时间分别为12,66,70s,而传遍整个路网所有流入口时的最 短时间分 别为:32,132和130s。由于通往各路口的传播路径有多条,并且汇集各流入口的车流在路网交错行驶使得车流密度相对较大,则传遍路网所有路口时的最短时间较传遍各流入口时的最短时间小很多;而对于后者而言,传遍路网各流入口时的最短传播时间整体上相对增加,但由于车辆按概率流入造成的车辆间隔和车流密度不均、以及车辆信息传播也与对向车流大小及密度等因素相关,则个别路段(路段23和20)偶现例外乃属正常。

由以上仿真结果可看出,车载终端的数据处理能力与通信速度对交通拥堵信息的传播时间和传播速度有较大影响。同时观察车辆发布信息间隔为3s的仿真结果,传遍整个路网各路口的最短传播时间大约为1min左右,由此拓展,这对1个以路口为高效信息传播及路径诱导地点的城市路网而言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作用。由仿真结果看出,IVTIS模式将可适用于一般城市路网,同时随着车载终端性能的提高,车辆发布信息间隔的缩短将可进一步改善信息传播速率,并可面向更大路网规模。

4结束语

针对基于集中式交通信息中心的交通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及局限性,本文在笔者前期研究提出的1种基于VANET方式的智能车载交通信息系统初期模式(IVTIS)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系统模型;同时基于交通仿真软件Vissim的COM接口对系统模型进行了二次开发编程;并对单路路段及路网情形下不同车流量及信息发布间隔时的交通拥堵信息传播效果进行了仿真评价。通过对交通拥堵信息的车辆接收率、交通拥堵信息最短传播时间及最大传播速率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IVTIS模式显示出较好的自主采集与动态传播效果,其路网覆盖范围将随着现代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逐步适于未来城市路网,尤其是车辆密度较大的路网区域;同时区别于集中式交通信息系统,该系统模式将可在应急环境和特定条件下实现交通信息的自主采集与传播,起到交通信息系统的补充或替代作用。

智能效果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7月~2010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导致高热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依照诊断的情况以随机数字表平分为两组(A组与B组)。A组与B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见表1。结果证明两组一般资料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选择成人结直肠镜检查前清洁灌肠患者76例,也随机平分为两组(C组与D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2。

1.2 治疗方法

1.2.1 A组与B组

A组给予传统解热镇痛药物对症治疗。B组采用智能温控水疗机治疗,见图1。操作方法:将机器置于床头柜上,插上电源,打开容器桶盖,倒入生理盐水500~1000 ml,闭合桶盖,将温度设置为20℃,注射预量1~3岁用200~250 ml,4~7岁用300~350 ml,注射时间设置10~15 min,机器进入制冷状态。此时,给患儿插入6或8号一次性吸痰管,距肛门7~10 cm,制冷完毕时,声光提示即可将蠕动泵的输出管与一次性吸痰管连接。点击开始键进行肠腔输液,输完液体机器报警即可拔出肛管。

1.2.2 C组与D组

C组用普通肛管的传统清洁灌肠方法,D组以“一种洗肠管”(专利号:ZL200420040523.0)的清洁灌肠方法,见图2。D组温度设置41℃,每次灌注量(肥皂水)600~1000 ml,老年人每次500~800 ml,C组设置温度设置为39℃,且人工配置温度不精确。具体方法为:一次性洗肠管后部与回收桶相连接,清洁灌肠时用血管钳夹住洗肠管,注射完毕后松开血管钳,灌肠液即流入回收桶。由于有气囊闭合肛门,灌肠液不易污染床单。

1.3 疗效标准

1.3.1 A组与B组疗效标准

根据《儿科疾病诊断标准》拟定。显效:呼吸道感染未再复发。好转:呼吸道感染复发次数较以前减少一半以上,而且发作时症状、体征减轻,疗程缩短,疗效好,缓解期伴随症状减轻。无效:呼吸道感染复发次数无明显减少,伴随症状变无明显好转[1]。

1.3.2 C组与D组疗效标准

肠道清洁度判断:Ⅰ级:肠道准备良好,全肠道无粪渣或潴积有少量清澈液体。Ⅱ级:肠道准备较好,可有少量粪渣或潴积较多混有粪便液体。Ⅲ级:肠道准备欠佳,有较多粪便黏附于肠壁或潴积较多清澈液体。Ⅳ级:肠道准备不佳,有较多粪便黏附于肠壁或潴积较多清澈液体[2]。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若是正态分布,用方差分析;若是非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组与B组临床疗效比较

B组64例中显效32例,好转3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9%;A组64例中显效20例,好转3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8.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5),B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组。具体情况见表2。

2.2 A组与B组退热时间变化比较

两组临床指标变化比较见表3。B组退热起效时间较A组短(P<0.05),退热持续时间长于A组(P<0.05)。两组最大作用时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 C组与D组清洁度比较

D组38例患者肠道清洁度Ⅰ级22例,Ⅱ级10例,Ⅲ级6例,Ⅳ级0例,清洁度为84.2%;C组38例患者肠道清洁度Ⅰ级14例,Ⅱ级10例,Ⅲ级10例,Ⅳ级4例,清洁度为63.2%。D组的清洁度明显好于C组(P<0.05),显示了“一种洗肠管”良好的清洁功能。

3 讨论

水疗利用不同温度、压力和溶质含量的水,以不同方式作用于人体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水疗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有温度刺激、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水疗属于物理疗法的一类,用各种不同温度、压力、成分的水,以不同形式和方法(浸、冲、擦、淋洗)作用于人体全身或局部进行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水的比热和热容量均很大,携带热能较易。其传热的方式有传导和对流两种。水除传热作用外,并有机械作用,如浮力、压力和水流、水射流的冲击作用。水又可溶解各种物质、药物,这些溶质也可起治疗作用。水疗法可以单独应用或用于综合治疗。水疗简便易行,不像药物疗法那样副作用较多,也不像矿泉疗法受疗养地点、环境、条件的限制[3]。

不过由于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即理疗液体介质的液温在理论上与实际操作过程中脱离,从而影响到患者的物理和药物治疗的效果。而且,经肠道治疗的液体到目前仍使用传统的吊挂方式以压力差或用注射容器将液体注入肠内[3]。为改变以上现状,解决静脉输液困难、防止输液反应、不能服药或吃药后吐出和打针带来的痛苦,因此研制本智能温控水疗机。其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高热、盆腹腔CT、B超、核磁共振及术前的清洁灌肠。经肠道中西药液的吸收,达到治疗慢性结肠炎、细菌痢疾、上下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症状和疾病,也可用于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10年版)危重症病人中医治疗方案提及的每次200 ml结肠滴注中药液治疗。本机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工作温度4℃~50℃,选择合适的液体经本机处理可达到最佳的肠道吸收效果。适合在各级医疗机构使用,可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机以安全性高的单片机技术为主要控制中心,驱动器、步进电机、带动蠕动泵进行药液流速控制、传输,克服了医用水泵不可避免的污染。高亮度、清晰的320×240液晶屏显示了当前温度、运行时间、药液容量,也可通过触摸屏启动设备工作或停止工作,且操作简单;液位检测模块负责检测容器内药液容量。控制制冷片:通过制冷片对容器内的药液进行冷却或加温;控制风扇的转速:通过控制风扇的转速加快降低药液的温度;压力检测:通过对容液内压力检测,确保排出液体压力对人体安全。此外还设置了肠液返流、药物残留控制、容器消毒液清洗功能,以及可控的多重监控保护屏障。在液晶面版上可实时检测当前温度、设备运行时间、液体容量、声光报警信息、设备工作状态等信息。方便医护人员通过信息的读取,安全、准确地使用该设备。向肠管注药时不需压力差,1 L容量的液体兼顾了小儿和成人灌注量的需要,采用电容式的液位检测技术,抗干扰性强,使容量显示更精确。

本组所入选的小孩高热患者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其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绝大多数为病毒感染,其次为细菌感染或混合感染[4]。治疗上尚无疗效确切的抗病毒药物,故临床上以对症治疗为主。本机通过机械清洗,将附着在肠粘膜上正在侵袭、繁殖的病原体及其毒素、毒物清除,并除掉了刺激粘膜的因子[5]。其退热的主要机理在于小儿直结肠的血管丰富,高热时血管扩张,热量迅速向冷盐水传导并排出体外,患儿的体温随即下降。而解热镇痛药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药物起作用还要经过吸收峰值,降温效果不好[6]。此外,生理盐水为等张液,回流洗肠不引起水中毒。本文结果显示智能温控水疗机对小儿高热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6.9%,同时对于退热时间有明显的改善。

同时智能温控水疗机在清洁灌肠应用上也有很好的效果。众所周知,根据肠道解剖学特点,直肠位置高于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直肠与结肠之间产生压力差,并且有重力作用,液体能顺利经过直肠到达结肠,结肠长度相当于直肠长度的10倍,容量大,所以灌入液量多,液体在结肠内充分软化粪便,刺激肠蠕动,促进粪便下移[7]。笔乾所在医院在临床上曾应用此机器设置温度41℃,以“一种洗肠管”灌注,每次灌注量600~1000 ml,老年人每次500~800 ml,结果显示其肠道的清洁度比传统灌肠效果好。

总之,智能温控水疗机是笔者所在医院研制的新产品,可用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烧退热的物理治疗,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在成人清洁灌肠应用上也有很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佳宝,文勇.2种体位清洁灌肠效果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9(23):47.

[2]王亚琴,马晨霞.老年病人清洁灌肠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 2006.9:2361.

[3]黄亦武,邱锡坚.妇科患者应用改良灌肠法与传统灌肠法的效果比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6(23):41.

[4]薛辛东.儿科学.人民出版社,2002,215—216.

[5]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58.

[6]刘忠德.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8.

智能效果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备与蚕品种

1.1.1 试验设备活蛹缫丝设备A, 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20 世纪80 年代研制的生产茧缫茧缫丝机;活蛹缫丝设备B, 蚕业总站与柳州市自动化研究所联合研制生产的ZHJ-20 智能型活蛹缫丝机, 2008 年投入使用。

1.1.2 试验用家蚕品种两广二号, 由蚕业总站供种。

1.2 试验方法

1.2.1 两代单茧活蛹缫丝机缫丝效率对比试验方法按常规方法进行混区养蚕、上蔟。上蔟7足天后, 选除死笼茧、双宫茧和不利于缫丝的下茧, 随机选出样茧混匀, 一分为二, 分别用于活蛹缫丝设备A和B;用电子秤初步分出雌雄, 每个处理随机抽取雌雄蛹茧各100 粒, 共200 粒缫丝试验, 缫丝试验难索绪的茧不参加缫丝, 每区用含0.5%硅酸钠、0.1%氢氧化钠的混合液泡茧处理约100 粒, 各处理两区, 每区缫足60 粒则止。统计一茧丝长、纇节数调查、相关数据记录、优良个体筛选等所需要时间, 计算缫丝效率。

1.2.2 ZHJ-20 智能型活蛹缫丝机缫丝效果与丝厂缫丝结果对比试验方法按常规方法混区养蚕, 上蔟时分别用花蔟、折蔟上蔟, 花蔟分4 个处理、折蔟6 个处理, 共10 个处理区;上蔟7 足天后, 选除各区的死笼茧、双宫茧和不利于缫丝的下茧, 再随机选花蔟2 个处理、折蔟3 个处理分成两组, 分别进行常规茧灶烘干和空气能新型茧灶烘干。烘干后每个处理随机选500 粒送丝厂缫丝测试, 选100 粒左右用ZHJ-20 智能型活蛹缫丝机进行单茧缫丝试验。

2 两代单茧活蛹缫丝设备主要工作流程

2.1 活蛹缫丝设备A工作流程

活蛹缫丝设备A即本单位上一代使用的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20 世纪80 年代研制的生产单茧活蛹缫丝机, 以一个电机统一带动10 个, 可同时缫10 粒茧, 每个单独通过1 个磁吸开关和1 个小的计算器进行转数记录、通过光电耦合开关判断是否上丝, 能够根据上丝与否进行缫丝转数的准确记录, 人工肉眼评判纇节, 人工记录、折算相应数据后才能进行人工优选。该缫丝机一个熟练工可同时管理5 个活蛹缫丝。主要流程如下:

2.2 活蛹缫丝设备B工作流程

活蛹缫丝设备B即ZHJ-20 智能型活蛹缫丝机, 能够按需要自由调节缫丝速度, 模拟不同缫丝工艺, 利用光电和数控技术对纇节、茧丝长度、切断次数和第一次切断时的茧丝长度等进行自动检测和记录, 连接电脑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根据事先设定的选育标准进行自动评价、定级优选, 筛选标明优良个体, 形成活蛹缫丝成绩评定报告, 可根据打印的评定报告对号优选出优良个体进行继代。该设备有20 个, 每个独立进行自动检测、计数和状态显示, 可同步进行20 粒茧活蛹缫丝, 每个人可管理10~20 粒, 数据精确度和筛选效率大幅提升。主要流程如下:

3 结果分析

3.1 两代单茧活蛹缫丝机效率比较

为充分发挥两代单茧活蛹缫丝机各自的最大工效, 依工作内容和工作量作以下分类统计:

定试验茧粒数:试验中难索绪的蚕茧不参加缫丝试验, 每个设备各进行两区试验, 每区缫足60 粒样茧为止, 共120 粒。

定相同的操作人员:上一代的单茧活蛹缫丝机A同时运行10 绪时, 至少需2 人才能进行缫丝操作;新一代的单茧活蛹缫丝机B也由相同的2 人进行操作, 可同时进行20 绪的缫丝操作。

数据处理时间:上一代的单茧活蛹缫丝机A包括人工判别纇节数、相关数据记录;ZHJ-20 的纇节数、相关数据的检测记录均在缫丝时同步进行, 只需将数据批量传输到电脑。

缫丝总时间:为A、B单茧活蛹缫丝机满负荷运行, 以缫丝速度1.7 m/s完成120 粒茧缫丝所需时间。

个体优选时间:设备A为人工根据缫丝结果进行优良个体的筛选标明;设备B为优良个体的筛选标明结果的打印, 因设备B在数据输入电脑时, 已由系统同步完成筛选、标明, 只需打印即可。

新一代单茧活蛹缫丝机B的缫丝速度可调, 但正常情况下多是以1.7 m/s的速度进行缫丝, 与上一代的单茧活蛹缫丝机A的缫丝速度相同, 因此, 两代缫丝机在泡茧、索绪、缫丝等环节平均单茧所用的时间基本相同。但是, 上一代的单茧活蛹缫丝机A的纇节数评判、转数、切断次数记录和优良个体的筛选评判均为人工操作, 大多时间用于人为进行纇节数评判的相关数据的记录上 (见表1) , 准确度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效率也偏低;单茧活蛹缫丝机B的纇节数评判和纇节数、茧丝长、首断丝长等数据的采集、记录是在缫丝过程中由设备同步进行, 将数据传输到电脑时, 系统同步按标准自动完成优良个体的优选, 准确度、效率明显提高。单茧活蛹缫丝机B的纇节数评判和数据传输、记录、筛选等数据处理时间平均仅为0.05 min/ 粒, 比单茧活蛹缫丝机A减少了1.15 min/ 粒;同时, 单茧活蛹缫丝机B的自动化程度较高, 较熟练的2 个人可很好地同时管理20绪的操作, 单茧活蛹缫丝机A的10 绪多一倍, 折算人均效率比单茧活蛹缫丝机A提高151.14% (见表1) 。

3.2 缫丝效果与丝厂缫丝测试结果对比

家蚕茧丝质选育过程中, 以提高一茧丝长、净度、解舒率为重点。广西家蚕育种中, 通过单茧活蛹缫丝方法进行茧丝质提高筛选, 以提高净度为重中之重。活蛹缫丝选育中, 以单茧纇节数量的多少来判断该个体的净度优劣, 一般认为纇节少的净度就较好。

本试验同一蚕品种不同上蔟环境和不同设备烘干处理后, 用ZHJ-20 智能型活蛹缫丝机进行单茧缫丝, 测试各试验区单茧纇节数分布情况 (结果见表2) , 了解该设备所检测到的纇节数多少与丝厂正常缫丝下的净度高低的趋一程度。送丝厂测试的10 个试验区中, 净度达93 分的有6个, 其中93.5 分的有3 个 (见表3) 。ZHJ-20 智能型活蛹缫丝机测试的单茧缫丝纇节数统计表明, 净度93.0~93.5 分对应的活蛹缫丝试验区A2、A5、A6、A7、A9、A10, 纇节数40 个以下的比例为39.00%~89.80%, 有明显多于91.0~92.5 分对应试验区的趋势, 高14.76%~80.62%;纇节数60 个以下的比例高达73.00%~94.90%, 而91.0~92.5 分对应试验区的仅为33.33%~59.60% (见表3) ;这表明群体中纇节数60 个以下比例高的, 净度也相应较高些, 由些推测, 用ZHJ-20智能型活蛹缫丝机进行单茧活蛹缫丝选育时, 优选继代个体的纇节数控制在60 个以下为宜, 且入选个体纇节数越少越有利于提高净度。

从图3 的各试验区各段纇节数百分比曲线图看, 净度93.0~93.5 分对应试验区的曲线中, 有3 个试验区在纇节数40 个以内就开始有转折点, 3 个试验区在纇节数60 个以内就开始有转折点, 表明其纇节数40 个以上或60 个以上的比例不高;而净度91.0~92.5 分对应试验区的曲线中, 曲线没有明显的转折点, 呈斜线上升趋势, 说明低、中、高的各段纇节数比例差异不明显。这也进一步说明, 用ZHJ-20 智能型活蛹缫丝机进行单茧活蛹缫丝选育时, 优选纇节数在60 个以下的个体继代更有利于净度的提高。

4 结果讨论

4.1 ZHJ-20 智能型活蛹缫丝机的自动化程度、数据采集的一致性、工作效率等更高

ZHJ-20 智能型活蛹缫丝机与浙江蚕研所20 世纪80 年代研制的缫丝机相比, 自动化程度更高, 同时在纇节数、茧丝长、首断丝长、切断次数等数据的检测和采集均由设备完成, 后期按选育标准优选优良个体也是由系统自动完成, 有效降低了人为产生的误差, 提高数据采集的一致性、准确度和工作效率;平均单茧数据处理的时间减少了1.15 min/ 粒, 折算人均效率提高151.14%。

4.2 单茧活蛹缫丝群体中纇节数在60 个以下个体的比例越高, 净度相应更好

试验表明, 净度93.0~93.5 分对应的试验区, 群体中纇节数60 个以下比例高达73.00%~94.90%;因此推测ZHJ-20 智能型活蛹缫丝机进行单茧活蛹缫丝选育时, 优选纇节数在60 个以下个体继代更有利于净度的提高, 纇节越少效果越佳。

4.3 定期对设备进行设备校验、调试和防干扰,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上一篇:无支架技术下一篇:教学方式的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