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体制(精选11篇)
乡镇体制 篇1
一、乡镇财政作用概述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农村地区人口众多, 乡镇财政在为农村地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持农村基本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在两大方面:1.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财力保障, 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公共政策执行等;2.推动农村乡镇经济发展。目前要解决“三农”问题就需要乡镇财政组织资金,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合理招商引资, 刺激乡镇企业展。
二、我国乡镇财政存在的缺陷浅析
农村税费改革后, 乡镇财政一直是制约乡镇发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原因即乡镇财力不足, 收支不平衡, 审计和监督工作不到位, 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根本原因在于完整合理的乡镇财政体制的缺乏和基层公共管理技能不足。
(一) 乡镇财政体制不全
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谈起, 虽然“分税制”改革比较迅速和有效, 但是由于各个地区改革不够彻底, 导致我国乡镇地区的财政资金管理混乱, 给财政资金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而且, 即使在分税制下, 乡镇由于大都地处偏远、经济落后, 在很多方面不能跟上改革的步伐, 在诸如预算机制、监督审计、财务培训、电算化等方面长时间不能建立。
(二) 乡镇财政预算机制较弱
当前我国乡镇财政机关普遍存在着乡镇财政预算不细化、不具体、不规范的现象, 预算与实际相互脱离, 不能有效地指导财政支出工作。
(三) 财务人员财务管理能力缺乏
税费制改革前后, 我国会计核算方法等也有较大改进, 大部分基层工作人员缺乏先进的财务管理技能培训导致财务管理出现混乱;而且新近基层公务人员大部分为行政管理出身, 也缺乏财务管理技能。
(四) 乡镇财政审计监督职能涣散
年终审计和内部控制是防比财政机关腐败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当前由于乡镇财政制度不全, 监督审计职能不够, 无法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有效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监督, 导致腐败行为不断发生, 严重影响财政资金发挥应有作用。
三、规范乡镇财政的体制建设
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工作开展的重要资源, 弥补目前乡镇财政存在的缺陷, 从制度上解决各种矛盾是乡镇财政建设的关键中的关键。
(一) 确定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
仔细分析上述问题之根源所在, 即当前条件下统一的乡镇财政体制缺乏。只有把乡镇财政收支、预算、核算、报账、审计监督等一系列程序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才能从根源上断绝在财务管理程序中出现问题的可能。以目前L镇为例, 当前的财政建设正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 基层财政由专门的部门负责, 有专门的财务收支决策程序, 不再只受行政长官意志的影响。
(二) 增强乡镇财政的预算机制
提起财政, 自然会提到财务管理和财务预算。编制预算是为了明确资金使用方向,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有效的预算是资金用到实处、项目成功或者相关工作进行顺利的前提条件。加强财政预算机制建设也是基于从制度上规范财务预算的设想。以L镇为例, 在规范财务预算中分三步走, 第一, 预算编制必须遵循预算与实际支付挂钩、实际支出符合明确支出规范的原则。这样就为预算的编制确定了大前提, 并且能有效从源头上防止部分领导干部私自利用职权挪用财政资金或者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第二, 缩短预算的编制周期, 提前预算的编制时间, 尽量减少财政机关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自主的财政行为。第三, 针对预算进行全程的审计和绩效考核, 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事后控制, 防止预算资金执行不力和随意挪用的出现。
(三) 加强财务人员职能培训
培训重在培养财务人员的基本技能的同时, 培养其规范财务管理的意识;本文在制度上杜绝财务问题之后, 只有从财务管理者的角度规范财务管理才能从程序上确保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运行落到实处。
(四) 明确乡镇财政审计监督责任制
针对当前的审计监督缺陷, 问题不在于没有审计监督, 而是审计监督职能执行效率低、权责不明、审计监督易于受行政长官意志影响。要想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一方面需要加强上级部门对乡镇财政机关的年终审计, 通过严格的绩效评估确保审计监督的执行;另一方面, 还需要健全内部控制, 明确审计监督者责任;同时防止部分领导权力过大, 私自利用权力挪用财政资金。
参考文献
[1]伊清华.我国现行乡镇财政体制的弊端及建议[J].当代经济, 2012 (06) .
[2]张术松.我国乡镇财政体制缺陷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月刊) , 2003 (09) .
乡镇体制 篇2
乡镇体制问题的研究最近,我深入到**县,对农村乡镇工作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总的感觉,当前中央农村工作的政策深得民心,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的形势越来越好,农业、农民、农村的问题正在得到有效解决,相比之下,乡镇的问题更加突出,乡镇的工作更加困难,乡镇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农村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乡镇问题,由来已久。其主要表现是:债务包袱沉重,财源税源短缺,政权运转艰难。调查的**县,乡村负债达13.58亿元,其中乡镇本级6.76亿元,乡镇站所3.14亿元,村级3.68亿元。40个乡镇中,负债总额超过1亿元的1个,4000万元以上的6个,2000—4000万元的10个,1000—2000万元的14个,1000万元以下的9个。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乡镇财源进一步萎缩,绝大多数乡镇财源税收很少,不少乡镇工业税收几乎是空白,乡镇公务经费严重不足,靠挪借资金和欠帐维持机关运转已是乡镇普遍现象。乡镇问题不是常德特有的问题,也不是哪一届党委、政府留下的问题,而是全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普通存在的问题,极具普遍性、同质性。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乡镇体制中的问题和矛盾长期积累形成的。一是有限的财权与无限的事权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乡镇作为一级政权在事权上是无限的,而与之相对应,乡镇的财权是有限的,在农村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县级政府“保县紧乡”的趋向明显,乡镇财力非常薄弱。脆弱的乡镇财政要承担一个完善的政府职能,必然导致乡镇步入随意举债、乱收乱支等恶性循环的怪圈。二是小农经济的基础与庞大的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目前的乡镇,绝大部分都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乡镇,还处在小农经济社会,农业的剩余有限,经济基础薄弱,而乡镇的机构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农经济基础与庞大的上层建筑长期形成强大的反差,积累了农村乡镇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三是工作的弹性与考核的刚性之间的矛盾。从理论讲,乡镇作为一级基层政权,工作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弹性范围。但从实践来看,乡镇工作实际上是没有弹性的,这主要是因为,上级政府对乡镇工作的考核是刚性的,以“政绩”论英雄,以考核论升降的用人机制对乡镇工作的影响巨大,比如教育“两基”达标、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发展、上交税费收取等各项任务都是硬指标。作为乡镇负责人必须想方设法完成这些硬指标,从客观上引发了乡镇的短期行为,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浪费严重、劳民伤财,效益低下。四是干部的利益与农民的利益之间的矛盾。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干部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长期以来,乡镇干部处于保障自己利益与维护农民利益的两难之中,两难选择的结果,往往是保障自己的利益优先。乡镇与农民争利的主要手段就是摊派举债,既积累了乡镇自身的矛盾,又引发了涉负案件、干群关系恶化等非正常现象。由此可见,乡镇问题的本质是体制问题。破解乡镇难题,显然在现有体制框架内小改小调,空间越来越小,效果难以突破。必须痛下决心,彻底改革现行乡镇体制,使乡镇脱胎换骨,再现活力。乡镇体制改革的直接目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乡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力衰竭、包袱沉重、运转艰难等突出问题。我们不难发现,乡镇的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职能、机构、人员和效率问题。因此,解决乡镇的问题,推进乡镇体制改革必须在职能、机构、人员和效率上作文章、寻突破。我感到,关键之策就是减事减人减机构。乡镇体制改革必须始终贯穿减事减人减机构这一主线,围绕这一主线细化改革办法,配套改革措施,乡镇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当前,围绕这一主线改革乡镇体制,应遵循四条原则:一是标本兼治的原则。乡镇问题,积沉已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革乡镇体制应该立足治本,标本兼治。治标就是对乡镇当前的问题从政策上进行化解,解决乡镇的燃眉之急;治本就是对乡镇今后的发展从体制上进行规范,建立规范有效健康运转的乡镇行政体制。二是转变职能的原则。当前乡镇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乡镇职能不清,乡镇政府越位、缺位、错位造成的,因此,推进乡镇体制改革应该从职能上着手,找准乡镇位置,明确乡镇事权,促进乡镇职能转变。三是提高效率的原则。乡镇体制改革要有利于降低乡镇行政成本,提高乡镇运转效率。四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具体的操作方式、财政体制的确定等各个具体环节上,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宜强求整齐划一的单一模式,要注重实效,因地制宜。按照一条主线四条原则的基本思路,对推进乡镇体制改革,提出五条对策建议:
1、弱化乡镇职能。在加速向工业主导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村经济也在被分解、吸附和调整,农村的人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加速向工业和城市流动,可以预见,农村经济的自身发展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农村经济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只会下降不会上升,解决农民的问题只能靠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我们不要对乡镇特别是广大的农业乡镇赋予难以承受的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的重任与职责。因此,弱化乡镇职能,应该成为改革乡镇体制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按照“市场能解决的,政府不干预,民间能负担的,政府不包办”的原则,合理界定乡镇政府职能,今后,乡镇的基本职能主要是三条:一是维护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二是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包括民政、治安、司法、共同生产事务、突发事件处置等政府职能服务;三是在体制改革中组织和支持各类经济、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推动社会化服务。这样,使乡镇成为一个只承担非专业职能的一般性政治、公益公共服务的微型机构,这也与“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体制调整趋向相契合,乡镇职能转变以后,减事减人减机构才有现实基础。当然,也必须看到,乡镇的职能弱化以后,乡镇的发展也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就当前而言,主要面临农村水利建设等公益事业谁来承担的问题。从职能和能力上看,农村大中型公益建设像水利建设、交通建设等应该由国家、省、市、县分级承担,在当前市、县财政也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应主要通过国家、省转移支付解决。就我市特别突出的水利建设问题,我们也可以考虑由
乡镇财政体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字】乡镇财政体制;存在问题;对策
乡镇财政代表了我国农村乡镇财力分配的政府职能部门,一般情况下,乡镇财政的工作内容是为乡镇一级政府履行政治、社會和经济管理,提供财力支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环境下,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实力离不开对乡镇财政的发展。
一、乡镇财政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查走访结果显示,现阶段制约乡镇财政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将几个重点问题归纳总结如下:
1.部分乡镇财源的基础较差,收入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1)虽然有个别乡镇的财政收入不错,不过总体来看,一般乡镇财政的结构比较单一,基本上依靠农业收入支撑,其它的潜在收入较少。(2)仅仅依靠养殖和种植来支撑乡镇财政,那么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碰上灾害性天气,那么这一年的乡镇财政收入就要大大减少。并且农业的增加值较低,乡镇又缺少高科技产品,很难实现乡镇财政的发展目标。
2.乡镇财政体制不完善,有待改善
现阶段,我国乡镇财政实行的是“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上解加比例递增或定额补助加比例递减”的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乡镇财政的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依旧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在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之后,党中央对于地方财政的控制力度加大,县级财政难以承受。所以为了缓解财政上紧张的局面,通常都会通过“上解递增和补助递减”的办法,将财政困难转移给乡镇财政,加上了乡镇财政的问题。
二、解决对策
现阶段,从乡镇财政的发展情况来看,乡镇财政实力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这样才能适应农村基层政权和变化日益加快的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促使乡镇财政尽早步入正轨。为了解决乡镇财政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1.优化乡镇财政的来源结构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镇财政收入都是依靠养殖业和种植业,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体系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稳定性较弱。所以笔者认为,应当集合本地的优势来建立乡镇财政来源结构,适宜发展农业的地区就大力发展农业,适宜经商的地区就大力发展商业,做大因地制宜,一定不能直接套用别地区的模式。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单一的财政投入现象。并且政府需要鼓励农户,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引导农民突破传统生产模式的限制,面对经济市场的选择,尽可能地适应现代化市场的需求。乡政府在这个时候,就应当适当地转变自己的职能,主要是指导农民,进行乡镇管理,对农民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给予解答。换句话说,乡政府应当扮演一个辅助者的角色,只提供服务,并不承担债务。
在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还应当引进商业,帮助私营企业的建造,让私营企业来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成为乡镇财政收入的另一个渠道。除此之外,扶持乡镇企业也是带动乡镇财政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现阶段,农村许多个体经营户都处于停滞状态,没有较好的发展。所以乡镇政府应当帮助这些个体经营户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本地的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同样会提高整个乡镇财政的收入。最后就是需要加快建设农村小城镇的建设,虽然现阶段,许多农村已经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但是仍旧有一部分农村的公路、水电情况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这种环境同样会制约乡镇财政的发展,所以乡镇政府应当加强对设施设备的建设。
2.完善乡镇财政体制
针对乡镇财政现阶段的情况,应当按照分税制度的整体要求来进行改革。首先应当确定乡镇财政体制的合理性,在县乡财政收入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乡镇财政收入。然后在合理地划分乡镇财政收支的范围,乡镇财政的收支范围最好不要与县级财政收入重合,这样很容易出现县级财政压制乡镇财政的情况。
三、结束语
现阶段许多乡镇财政都出现了问题,财政的负担过重,乡镇财政体制还处于混沌状态,有些乡镇的规模太小,也是影响乡镇发展的因素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调整乡镇财源的结构,主要是为了壮大乡镇财政的视力,然后再加快改革的进程,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本文基于乡镇财政体制的内容特点,详细论述了乡镇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浙江省财政厅课题组.完善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城镇建设的财力基础[J].经济研究参考,2014,06:15
[2]白亮,张竞文.农村学校布局变化三十年的制度原因分析——基于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管理体制的观察[J].教育发展研究,2014,10:45-49
乡镇体制 篇4
1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职能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制定和实施农技推广计划, 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 并予以试验、示范和推广。在农作物的生长方面,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要开展农作物病虫草鼠等农业生物灾害的监测、预报、指导防治和处置工作, 并监测农作物苗情、耕地质量、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 要进行植物检验检疫。同时, 还应当管理、保护农业资源, 引导、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机构, 协助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工作, 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监管, 协助处理农机安全事故[2]。在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方面,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和产地环境监管工作, 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到实处, 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 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得以顺利进行。
2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主要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合理
目前, 我国大部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仍旧属于乡镇政府及其部门的管辖之下,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自主决定权和话语权, 所有日常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由乡镇政府进行安排和组织[3]。然而许多乡镇政府由于缺乏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和认识, 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程中疏于对相关人员和事务的管理, 甚至有些乡镇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工作热情,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无法正常、顺利地开展。
2.2 工作机制不灵活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 没有将工作业绩、推广效果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进行挂钩, 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努力工作和继续学习深造的动力, 认为无论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如何, 个人收入、奖励等都不会有任何变化, 许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兢兢业业工作多年, 却无法进行职称评定, 大大打击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工作职责等制定合理的工作管理机制, 没有将推广人员按照工作内容不同进行合理划分, 导致农技推广工作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2.3 人员结构不理想
由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待遇管理、编制管理、职称管理等方面的落后和不合理, 大部分农技推广机构无法吸引真正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推广才能的人才, 致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结构不理想。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技术人员都主要由年龄较大、农业技术知识不全面的当地剩余农业人口构成, 由于缺乏待遇提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刺激, 技术人员没有针对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开展及时的、系统的学习和研究, 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老化、落后, 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严重影响了乡镇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4]。
3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问题解决措施
3.1 结构管理方面
针对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上存在的管理职能划分不清的问题, 应当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独立出乡镇政府部门,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可建立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企业,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开展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 实行公司式管理和运作, 彻底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性质、智能、人员管理模糊不清的问题。对于那些与乡镇政府有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无法完全从中脱落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可将行政、服务部门保留在乡镇政府中, 把其具有经营功能的部门和人员与其他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进行结合, 成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企业, 由地方工商部门实施监督、管理, 严格按照经营范围参与市场竞争。原有的农技推广行政部门仍由乡镇政府管理, 属基层事业单位, 与新建农技公司属两个完全不同的法人组织, 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组织、经济上的交叉关系, 农技推广部门人员与政府其他部门人员同属政府管理、享受相同待遇。
3.2 人员管理方面
为了充分适应和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生产的需求,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企业应当在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的选用上采取岗位竞聘制,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层应组织农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 根据目前农业技术发展状况, 制定人才评定、评测计划、方案和内容, 在农技推广机构内部和乡镇所有农业人员范围内选取具有良好农技专业知识和较强农技推广经营服务能力、经验的优秀人才, 扩充农业技术推广队伍[5]。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上, 行政人员和其他服务类职能部门人员应当由独立出来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或乡镇政府统一管理, 属事业单位编制, 而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可实行独立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或农技推广企业人事代理式管理, 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更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3 待遇管理方面
对于属事业单位编制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其工资、奖金、财政补助等各类经济收入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关标准由地方政府负担, 并纳入乡镇政府财政预算, 其他人事代理编制的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经营服务类人员的待遇由独立出来的农技推广机构或新成立的农技推广企业承担。在工资分配上, 应当进一步加强绩效考核管理的合理化和透明度, 将工资、奖金等参考标准纳入单位、企业总体工资制度和标准内容范围中, 并向全体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公开, 避免各种由于收入管理过程不透明而产生的问题和纠纷。同时, 应当充分考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层性和广泛性, 将相关人员待遇收入、职称评定与工作业绩、推广成果挂钩, 在实行保底基本工作制度的基础上, 根据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成绩等将员工彼此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开, 督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继续学习和深造、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4 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乡镇农业技术发展和农业生产扩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为了加快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和效率、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 相关政府和部门应当高度重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管理和改革工作, 解决当前农技推广机构体制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积极推行体制改革和人员结构优化, 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我国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体制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管理职能划分不合理、工作机制运行不灵活、人员队伍结构不理想等问题, 地方政府、部门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 予以调整和优化, 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朝着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发展。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刘建华, 陈公贤, 陈宏辉.新形势下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分析[J].基层农技推广, 2014 (6) :20-22.
[2]李安宁, 王德成.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4 (5) :1-4, 16.
[3]曾庆鸿.论贵州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J].基层农技推广, 2014 (10) :1-3.
[4]代丽云.我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 2013 (12) :61, 72.
乡镇财政体制调研汇报材料 篇5
—**镇财政所长在市人大调研乡镇财政体制运行 工作汇报会上的发言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和大力支持下,我镇财政紧紧围绕年初目标确定的预算收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贯彻稳健的财政政策;优化支出结构,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重点支
出需要;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坚持依法行政,科学理财,着力深化财政改革,努力促进我镇经济快速发展。
现将我镇财政的运行情况简作汇报。
一、我镇财政基本情况
我镇是全县保留了“财政所”这块牌子的三个镇之一,有行政村28个,社区9个,村干部、社区及其助理125人,目前财政供养的全额人员是:177人,其中:在职92人、退休85人(行政在职59人,退休63人;农服中心在职19人,退休21人;社服中心在职10人,退休1人;计生服务站在职4人)。享受财政补助的对象有民政伤残军人21人、复员退伍军人102人、农村低保人员644人、遗嘱37人、卫生院在职68人退休18人(卫生院目前我们实行的是定额补助)。我镇目前设有财政岗位9个(机改前15名),所长1名;副所长1名;总预算会计1名;收付中心出纳2名;核算会计2名;村级财务会计2名。我镇地处县城,机构庞大、人员多、部门设置复杂,目前有单独核算的会计业务14个,具体有:总预算、镇政府机关、民政办、计生办、财政所、农发办、综治办、农业服务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计生服务站、债权债务专账、五小费、农民筹资筹劳与镇村道路建设专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账,另外还将对我镇28个村9个社区的村(社区)级财务进行代理(目前此项工作还在准备中),我镇财政所业务工作和管理监管方面在全县算是一面旗帜,是市级文明财政所,市级文明单位,省级巾帼岗,市级无烟单位,曾被县财政局推荐参加财政部举办的先进乡镇财政所的评选。所以在工作上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力求把工作落到实处。让先进、文明、高效、廉洁这面旗帜永不褪色。
二、1—5月财政的收支执行情况
收入方面,我们今年的预算是以3月30日向镇人大主席团第二次会议报告的预算草案执行的。今年县财政局对乡镇一直未下达指导预算,但我们自己的预算草案收入的编制是按照人员经费编实,公用经费从紧,项目经费从严的原则;编制预算658万元,从预算的执行情况看,1至5月全镇财政运行情况总体正常,其它财政收入在新的财政体制下,乡镇级基本没有,1—5月与上级往来实际拨付资金:295万元(帐上余额为510元,剔除历年超拨215万元,1—5月,县财政实际拨款:295元);其中全镇干部工资直发:96万元,民政定补:89万元;专项经费:58万元;用于日常运转:49万元,月均调度资金59万元。其二是支出方面,1—5月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7万元;教育:21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7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4万元;医疗卫生支出:8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43万元;其他支出:18万元;合计支出:409万元(县级今年拨付给我镇是295万元,差额达114万元)。由于2007年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是新的会计科目,所以我没有分项将今年的支出数据和去年进行对接比较。
三、支出执行的特点
1.收付中心的运行,加强了我镇财政财务的监管。我镇收付中心于去年7月成立,收付中心的良性运作,打破了管理分散、集中监控难的旧格局,增大了政府的调控力度,加强了“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控制了资金的“体外循环”。集中了财力,整合了资金,规范了理财行为。撤销了单位银行账户和多头账户,把各单位的收入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由财政所统一核算和管理,账户统设,采购统办,票据统管。严格了支出审批程序,统一执行开支标准,对各单位实行报账制管理,规范了财务报销手续,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收付,分户核算,三权不变(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的管理模式,收付中心的成功运行加强了财务运行的透明度,节约了行政成本。使我镇的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且具有创新机制的管理轨道。
乡镇体制 篇6
近二十年来,在一次次机构改革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调整中,乡镇人大从人大主席团变更成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乡镇人大办也变更成党委办、人大办、政府办“三办合一”,乡镇人大的职数也从原来的主席、副主席各一名变更成主席一名,在人代会闭会期间,乡镇人大主席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同时,许多乡镇人大主席还要兼顾党委或政府的许多工作,几乎很少有时间顾及本职工作,这样使乡镇人大工作逐步淡化,出现“边缘化”的现象,乡镇人大的各项法定职权难以有效行使。
当前,乡镇人大面临着制度与现实、地位与实际等多种矛盾,存在开会难、履职难、运行难等诸多问题。如何加强乡镇人大工作?人力、财力、物力是保障。地方组织法第十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设主席,并可以设副主席一人至二人……”法律赋予了乡镇人大主席团召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职权,并要求配备主席、副主席及相关工作人员,从这个角度看,乡镇人大主席团既有常设的特征,又有常设的必要。对此,应从法律上明确主席团的常设地位和监督权。建立健全乡镇人大机制体制是加强乡镇人大工作的关键,完善机构、配强人员、经费保障,就有利于乡镇人大各项工作的开展,采用各种有效形式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实施,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对乡镇人大性质、地位、职责和作用的认识。
在乡镇人大工作中,一方面,要进一步理顺党委、人大、政府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乡镇人大要依靠党委的支持,理顺与同级政府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特别在乡镇工作统筹中,分清主次,乡镇人大只能联系政府方面的工作,不能承担政府工作职责。另一方面,乡镇人大干部不仅要建章立制,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要认真履行决定、监督、选举三项权力,以及行使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在本区域内的遵守和执行,对乡镇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等职责,在监督工作中,多向党委汇报,要敢于、善于监督,做到决定不越权、监督不失职、帮忙不添乱。要深入群众“接地气”,开展调查研究,用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来衡量和检验人大各项工作,广泛接受代表监督,通过认真履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
乡镇体制 篇7
农村税费改革之后, 乡镇财政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扶风县把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作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加强基层财政“双基”建设的有力抓手, 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有利于乡镇财政建设的管理模式。
2009年, 县综改办被批准为常设机构。县财政局撤销了乡财股, 把乡镇财政所管理职能划归县综改办。2010年, 中、省明确了综改办管理指导乡镇财政有关工作后, 借鉴铜川市和彬县等市县的做法, 进一步明确乡镇财政所的管理主体为县综改办, 其人权、事权、财权统一由综改办负责, 定期向县财政局汇报。县财政局对乡镇财政所安排的各项工作均由县综改办统一衔接、一个口下达, 避免了多头管理、交叉管理、重复管理, 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运行机制更加顺畅。
二、围绕农村改革发展, 转变乡镇财政职能
县综改办管理指导乡镇财政后, 首先从明确和转变工作职能入手, 使财政所人员明了自己该干什么、怎样去做, 使乡镇财政更加贴近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
一是从“取”向“予”转变。这是乡镇财政所工作职能转变最鲜明的标志, 也是中央政策在基层最明显的体现。目前乡镇财政管理的惠农资金主要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税费改革以来共发放惠农资金1.8亿元, 这些资金都是由乡镇财政所工作人员一笔笔测算、确认、申报、分发、打入“一折通”发到农户手中, 全县农民人均直接受益460多元, 广大群众对此赞不绝口。
二是从管理资金向监督使用转变。过去乡镇财政所主要管理乡镇财政资金, 现在既管理乡镇财务, 还要实施村财村用乡监管;既要做好惠民资金发放, 还要监管好到乡到村到户的专项资金。如对扶贫、水利、交通、教育、卫生等到乡到村项目资金, 乡镇财政所进行全程监管。这一工作方式的转变, 保证了公共财政政策最终的发挥, 真正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是从单一的财务管理向服务发展转变。过去乡镇财政所的工作局限于财务收支管理, 现在乡镇财政所开始向支持发展、服务发展转变。近年来, 天度、南阳、召公等乡镇财政所围绕致富群众、壮大财源产业、做大财政蛋糕的工作重点, 在支持群众做大苹果产业上下功夫, 三年争取中省投资2 563万元, 组织企业和果农投入7 600万元, 新栽植标准化苹果示范园41 000亩, 建成标准化苹果示范基地5 000亩,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来, 乡镇财政所配合乡镇村组完成一事一议项目113个, 总投资5 289万元, 争取财政奖补1 700万元, 受益群众达17万人。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三、夯实工作基础, 提高乡镇财政服务能力
(一) 抓硬件建设
全县10个乡镇财政所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房屋多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所建, 年久未修, 水电设施老化, 办公环境简陋, 不能适应财政工作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 影响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此, 县综改办2009年投资10万元为各所更新了计算机;2010年投资30万元对各所办公条件进行了改善, 投资20万元对4个所的房屋进行了修缮, 使乡镇财政所硬件设施有了明显改观。
(二) 抓队伍建设
一是创新用人机制。采取制度约束、随机检查、年终考核、量化打分、技能考试、群众测评、竞争上岗、集中培训等形式, 不断激发基层同志的内在动力。特别是依据各所年终综合得分情况, 竞争调整财政所全体人员, 综合得分后15名的干部统一集中两周培训后另行分配。这种用人机制, 对干部有触动, 有压力, 正确引导在基层重实干讲实绩。
二是实行经费挂钩。对乡镇财政所办公经费, 分为基本经费和奖励经费。基本经费按人均每月300元核定, 每所月均在1 500-3 000元之间不等, 所在乡镇农业人口超过3万人以上的月基数再增加500元。奖励经费根据工作完成质量和工作进度、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等当月考核另行增加, 分为优秀1 000元、良好700元、一般400元三个等次, 次月兑付。
三是提升综合素质。开展“创先争优”、“争先晋位”等活动, 全面提高干部的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和自律能力, 增强从事乡镇财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 积极组织学习培训。根据乡镇财政业务, 编印100道业务试题, 各所随机抽题, 现场答卷判分, 计入年终绩效考评;每年5月和11月, 集中各所会计账务等资料, 邀请乡镇监督员参与评比, 各所干部观摩交流互相学习, 提升了乡镇财政人员的业务能力。
(三) 抓日常管理
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乡镇财政所《工作岗位职责》、《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考勤制度》、《服务承诺制度》、《行风投诉处理办法》等管理制度, 明确了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奖惩办法, 使乡镇财政工作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
二是严格执行制度。把自律与他律、提倡与禁止、约束与要求、扬正气与纠歪风有机结合起来, 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如在年初上班第一天, 组织对乡镇财政所干部到岗情况进行了突击检查, 严格依据文件规定, 扣发了未按时到岗干部的当月工作补助, 并通报全县各所, 反响强烈, 收效良好。
三是加强检查考核。定期对各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从资料装订、记账、业务办理、票据审核等方面对各岗位工作人员进行现场量化打分, 并记入年度考核得分。
(四) 抓文明创建
积极开展创建基层文明站所活动, 突出抓好“三高三懂”。即在思想建设方面, 要求做到思想觉悟高、理论水平高、职业修养高;在业务建设方面, 要求做到懂业务、懂政策、懂法律。通过开展一系列创建活动, 乡镇财政所工作面貌发生了变化, 业务水平明显提高。法门镇财政所被命名为全市“人民群众满意基层站所”, 杏林镇、城关镇财政所被评为全县优秀基层站所。
四、提升服务水平, 确保取得实效
一是文明办公, 做到“形象佳”。乡镇财政干部统一着装, 挂牌上岗, 使用文明用语, 对服务对象做到“五个一”, 即一张笑脸相迎, 一张椅子请坐, 一杯茶水暖心, 一腔热情办事, 一句暖言相送。坚决克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
二是服务周到, 做到“服务佳”。对符合政策、手续齐全、属于本职工作范围内的及时办;对需要审核、审批的事项按程序办;对特殊情况, 需要特办的, 经请示许可后帮忙办;对需要有关部门讨论商办的事项配合办。做到一次能解决的问题, 决不让群众跑两次。并设立宣传咨询窗台, 做到大户小户一样关心, 生人熟人一样热情, 忙时闲时一样耐心, 全心全意为基层群众服务。
三是服务快捷, 做到“效率佳”。每名干部职工自觉熟悉办事程序, 掌握业务技能。在日常处理业务中, 推行“立说立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理念。要求快捷、准确、不出错。
乡镇体制 篇8
一、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铜川市所辖一县三区, 其中3个国家贫困县 (区) , 1个省级贫困区。目前共有34个乡镇, 543个行政村, 农业人口44.96万人。近年来, 市财政收入虽增长较快, 但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乡村基层财政, 多年来由于财力原因仅能维持低水平运行。目前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乡镇财政建设无法引起乡镇领导足够重视
乡政府作为群众利益的直接承办者, 是全面贯彻中省市各级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 落实扶贫济困方针,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中间载体。乡财政在很大程度上要用有限的财力承担更多的责任。然而, 乡镇财政在机构设置、人事制度、行政管理与具体业务上分属乡镇和县 (区) 管理, 有的乡镇领导对新形势下的财政职能不甚了解, 认为乡镇财政就是领导的会计、出纳机构, 因此, 随意调、派、换财政工作人员, 使得乡财政业务骨干人员系统外流动性较大, 严重影响了财政整体工作的连续和规范化管理。
(二) 乡镇事权和财力不对等
农村税费改革后, 铜川市的乡镇、村几乎全部依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补助维持基本运转, 自身可用财力较少, 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以本市经济发展中等县、中等乡的一个中等村为例分析, 现阶段要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最低需要4万元。其中:村干部工资及补助1.46万元, 村级组织办公费0.6万元, 计划生育费用0.6万元, 突发性事件支出 (主要指防汛抗旱、检查评比支出) 0.3万元, 生产经营支出 (主要指为发展生产而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 0.4万元, 其他支出0.64万元。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2008年全市543个村的平均收入 (含各种转移支付收入) 为2.4万元, 尚有缺口1.6万元, 543个村的缺口总计1 303万元。乡、村在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上经常争抢,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 更谈不上兴办一些农村公益事业。
(三) 财政约束软化, 乡镇机构膨胀, 财政供养压力剧增
目前, 铜川市乡镇人员普遍超编严重, 虽经过历次机构改革和多次清理, 但始终未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其主要原因:一是财政监管“缺位”。乡镇一级政府无论乡镇规模大小和当地资源状况如何, 都要设置十几个甚至二十多个部门, 增事务增机构, 减事务不撤机构, 导致机构和人员极度膨胀, 财政缺乏有效的制约。二是乡镇政府“越位”。在实施公务员管理制度之前, 乡镇机关进人没有规范的约束和有效的监管, 在就业形势艰难的情况下, 人员进入的随意性较大。三是国家政策“错位”。一方面, 国家对大、中专生的硬性招聘安排, 对本来过剩的乡镇机构人员没有裁减, 使原来3-4人就可保证运转的单位, 短期内人员增加较快;另一方面, 复转军人安置、民办教师转正等也增加了乡镇财政供养, 在撤乡并镇的改革中, 虽然下达了精简人员的目标, 但由于缺少有效的安置办法, 工作难以开展, 最终还是越减越多。
(四) 债务监管化解机制不健全, 贫困地区债务负担沉重
至2005年底, 全市乡镇累计负债达34 503万元, 乡均负债235万元。其中村级债务24 155万元, 平均每村债务近45万元。巨额债务形成原因复杂。一类是旧债。主要是有的原乡、村干部为创政绩, 以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名义向银行或个人借贷兴办企业, 建设公益事业项目形成的;有的是村集体为“普九”、“两基”达标而形成的;有的是因乡镇机构膨胀, 收支缺口较大, 为弥补日常开支而举债形成的;还有的是原基层干部吃喝招待等缺少监管所形成的;有的是垫付税款、弥补赤字、担保扣款形成的, 绝大部分根本无法回收。二类是新债。财政采取许多奖励措施积极促进旧债化解, 已取得一些成效。但是, 新农村建设又加剧了乡镇举债, 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举债, 比如, 农村道路建设, “村民打底子, 政府铺面子, 财政补助为水泥路面15万元/每公里, 沥青路面10万元/每公里”。就铜川市的实际情况看, 大部分是山区路面, 这样的补助标准造成了大量的资金缺口, 乡镇政府为完成任务只有举债。由于缺少收入来源, 因此旧债还未还清, 又添新债。加之目前缺少化解不良债务的利好政策和财政支持, 许多乡镇账户多次被法院查封, 因欠费而被断电、停电等更是常事。在加大财政风险的同时, 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
(五) 乡镇财政理财积极性难以提高
税费改革后, 乡镇政府的自主收入大幅减少, 而又缺乏新的财源增长点, 村级基本无收入。乡镇财政是上级财政给什么钱, 花什么钱, 对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依赖性很强。虽然现在人民群众对政府期望值很高, 总希望当地政府能尽可能为其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但乡镇苦于财力的原因, 往往事与愿违, 结果是群众不满意, 政府自己也不满意。在经济社会发展上, 乡镇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 更多的是等、靠、要, 依靠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而发展。在一无区位优势, 二无资源优势的乡镇, 发展的难度可想而知。
(六) 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人员身份复杂。随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财政干部的身份出现了双重性, 即一部分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原财政所人员, 一部分是原经管站合并过来的事业人员, 干相同的工作, 身份、待遇却不一样。这就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二是接受双重领导。大部分乡镇财政干部在业务上接受财政局领导, 在行政上接受乡镇政府领导, 工作随意性很大, 很多干部反映工作很难干。三是干部缺乏流动。除少数领导干部和业务能力突出的干部外, 一般干部根本就没有机会流动, 从上班到退休, 永远在原地踏步, 一没变动工作地方, 二没职务升迁机会, 无活力也无动力, “工作一辈子, 反正是科员”, 干部无激情, 也无热情, 惰性强, 工作得过且过。四是人员年龄老化。农村税费改革、机构精简、人员分流以后, 财政系统干部只出不进, 大部分都是20世纪80年代参加工作的干部, 年轻人少, 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乡镇财政作为我国财政最基层、最贴近农民的一级财政, 担负着维护农村基层干部及农民切身利益以及乡村级组织运转的重要保障职能。要进一步发挥乡镇财政就地、就近实施财政职能的优势, 尽快建立完善科学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这不仅能很好地发挥公共财政职能, 及时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加快新农村建设;而且对于地方财政发展壮大及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建立分类管理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模式
体制问题实际上是财权的划分问题, 由于县乡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条件也千差万别, 乡财政管理体制不可能实行统一的模式。一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加大上级财力调控力度。特别要强化省级政府在调节省以下财力分配方面的责任意识, 在建立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最低支出保障机制时及时完善省以下财力差异调控机制, 促进财力向基层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二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补助力度。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经济欠发达革命老区, 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财力补助力度,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进一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在逐步简化财政管理层级, 提高资金管理效率的同时, 围绕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直管县的直管村经济, 激活各个“造血细胞”, 增强各乡村的“造血”功能, 加大其对其他县乡镇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四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建立不同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比如, 对经济发达、较发达、税源丰富地区, 实行比较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按税种划分县乡间财政收入和事权, 并各自负责本级支出;但对经济欠发达, 地区自身财源少, 对上级转移支付依赖性较大的乡镇, 实行核定收支超收分成、超支不补或给予一定比例补助的体制, 确保乡镇基本支出需要;对落后地区收入规模小、财力有限、无法保障机构正常运转的乡镇, 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体制, 确保乡镇机构正常运转。五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确保村机构正常运转。村级组织肩负基层党政工作和村民自治的双重职责, 履行一定的公共职能, 地方政府对村级经费具有一定的补助责任, 要逐步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六是以增强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建立健全全国生态示范县生态补偿机制。鼓励这些地区加强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二) 科学界定乡镇的财权与事权
在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 基层缺乏应有的财力, 却承担了大量的事权责任, 是导致基层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要进一步明晰财力与事权划分, 而且必须通过立法、司法、执法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予以实施。笔者认为, 中央和省市县各级政府对乡镇应该享有的财力要予以充分保障, 对乡镇应承担的事权予以明确划分, 彻底解决乡镇责权利相背离的问题, 强化乡镇财政的基本职能, 促进乡镇政权建设、经济发展与事业进步。从有利于乡镇政权建设和保障民生出发, 将适合县 (区) 级管理的事权收到县 (区) 级, 将适合乡镇管理的事权划归乡镇, 并匹配相应的财力。一是凡有利于乡镇政府职能完善、基层政权建设和工作开展的事权, 都应下放到乡镇。二是将适合乡镇征收和管理的税种划归乡镇, 作为其固定的收入来源。乡镇财政收支范围确定后, 在体制执行中如遇到事权结构发生变化, 应及时划转收支基数, 调整财力分配关系, 实现乡镇财权与事权的有效统一。三是凡属于县 (区) 级财政承担的支出, 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嫁到乡镇。四是对事权未下放但须乡级协助开展的工作, 依据乡镇和县 (区) 级部门职责划分及工作量, 合理确定经费分配比例, 由县 (区) 财政局商县 (区) 级相关职能部门后, 将经费直接拨付给乡镇级, 实现“财随事转”, 确保经费及时到位和重点专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五是不向乡镇特别是农业乡下达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任务, 让经济增长顺应经济规律, 同时减轻乡镇的负担和压力。六是针对乡镇的各种达标升级、检查评比活动, 由相关部门负责安排和提供项目资金。七是县 (区) 市政府委托乡镇承办的事务, 应足额安排专项经费, 不得要求乡镇超财力配套资金, 增加乡镇负担。
(三) 增强财政约束, 建立化解乡村债务的长效机制
在合理划分市县乡收入, 调动县乡政府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积极性的同时, 采取可行措施化解乡村债务。一是对债务进行细化认定, 制定化债计划。乡镇债务虽然已进
本栏目由陕西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支持开办
行了清理, 但笔者认为至少还要进行细化认定, 并制定针对性的化债方案, 分期分批逐年化解。并把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举债作为国家的欠账进行化解。二是建立偿债准备金, 专项用于化债。各乡镇除在年度预算中, 按照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偿债准备金专项用于化债外, 还可以从行政事业性收入、国资收益等非税收入中安排一定的资金, 专项用于化债, 有计划、有步骤地逐年偿还债务, 最终实现对债务的有效化解。三是建立债务化解责任制。把债务化解纳入乡镇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目标责任制, 彻底杜绝乡镇政府举债搞建设和形象工程、超前消费现象的发生。四是上级财政要适当补助乡镇化债。争取中央在政策一致性的前提下, 在债务化解的政策、资金方面适当向贫困地区特别是财政困难较大地区倾斜。上级财政对县乡财政债务要区别情况, 分类处理, 共同承担起化解县乡债务的责任。五是坚持量力而行, 控制新增债务。乡镇在支出安排和建设发展过程中, 要坚持量力而行,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坚决不能举债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六是建立乡镇债务监管机制。对乡镇债务化解情况、新增债务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并加强督办, 确保乡镇债务化解工作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 债务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同时, 制定确保县乡财力稳步增长的奖惩机制, 对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和化解乡镇债务较好的给予财力性的奖励, 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发展经济和清偿债务的积极性。
(四) 促进乡镇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提高监管水平
在确保乡镇预算管理权和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以及财务审批权不变的情况下, 实施“乡财乡用县监管”和“村财民理乡监管”的管理模式。以“预算共编、账户统设、资金统调、集中收付”为主要内容, 遵循“统一政策, 分级管理, 确保收支平衡;财权与事权相统一;预算管理权不变;调动乡镇理财的积极性;保障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五点原则。确保乡镇政府履行职能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需要, 促进乡镇理财行为的规范化、科学化。
当前必须把完善乡镇财政职能作为规范管理的重点, 结合铜川调查实际, 乡镇财政所规范管理后应充分发挥监管九项职能:一是在区县财政局指导下, 负责所在乡镇政府预决算的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乡镇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工作。二是负责乡镇政府预算单位财务集中统一核算与监督。三是负责乡镇组织实施的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四是负责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管理工作。五是负责“村账乡管”村级资金的专户存储、核拨和监督管理。六是负责农村基金会的清欠。七是负责乡镇国有资产的管理。八是负责各项惠农补贴的核定兑付工作。九是负责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特产税的征收管理。实现由过去的收支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 切实心系农民, 为农民和农村提供更直接、更具体、更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五) 进一步改革完善对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 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以促进辖区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每年安排一定的财力从保障性、激励性和定向性三个方面对乡镇实施转移支付。对当年体制收入未达到乡镇级支出基数的乡镇, 实行基本运转转移支付, 根据综合考核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平衡财政收支、控消政府性债务的情况, 确定转移支付额;对公共服务等不定部分实施一般定向性转移支付;对区域产业布局做出贡献的实施专项转移支付。转移支付采用统一的计算公式, 尽力实现财力下移。一是对于上级财政部门增加的转移支付资金, 本级财政增加的可用资金, 应尽可能的向乡镇倾斜, 缓解乡镇财力的不足, 解决乡镇实际困难, 支持乡镇发展;二是对由于产业规划布局以及生态建设示范影响乡镇经济发展的要给予加大倾斜, 特别是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 逐步均衡乡与乡之间财政的基本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六) 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
一是多渠道盘活存量集体资产, 增加财政收入。对发展势头好和有潜力的集体经济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和帮助, 使其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对经营不善、亏损或倒闭的集体经济项目, 通过破产、兼并、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 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充分利用和挖掘集体的荒山、荒坡、荒地等资源的潜力, 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 搞农业综合项目的开发;四是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积极引进外资企业, 大力培植新的财源。
(七) 建立农村公益事业财政投入新机制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奖补办法, 积极采取措施, 在组织开展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的基础上, 总结试点经验, 扩大试点范围。建立农民自愿筹资筹劳、政府财政资金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大力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八) 精兵简政, 切实加强乡镇的机构建设
建立权责一致的乡镇机关, 逐步减轻财政供养压力, 最大限度地减少乡镇行政成本。一是精简乡镇党政机构。按事设岗, 按岗定人, 一岗多责。结合乡镇实际, 合并乡镇财政所、农税所、地税所、国税所, 设立乡镇财税服务中心, 这不仅有利于解决乡镇管收与管支脱节的问题, 增强乡镇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集中乡镇的人力、财力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二是调整事业机构设置。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清理、分类, 将公益性职能重新整合、综合设置, 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生产经营性业务分离出来, 走向市场。从而将乡镇现有的职能属于企业的放给企业, 属于市场的还给市场, 属于社会的交给社会, 属于村组的转到村组。过去由政府和事业单位主办的企业, 都必须剥离出去, 自我发展。三是将财政所上收县 (区) 财政局统一管理。如铜川市有两个区财政将财政所上收区财政局统一管理,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财政所上收后不仅有利于县 (区) 财政在业务和干部人事上的统一规范管理, 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而且财政干部由县 (区) 财政局统一调配, 可以结合年龄、学历、能力等综合情况, 使财政干部能够在全县 (区) 范围内合理流动, 实现老、中、青合理搭配, 增强干部活力, 提高工作积极性, 提高乡镇的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四是建立乡镇机构编制长效管理机制, 严控人员编制。建立乡镇机构编制的长效管理机制, 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 对每个乡镇逐一核定编制和人员, 做到编定到人。在实行严格控制入口、乡镇间互相调剂的基础上, 实行“渐进式”消化办法, 制定具体而又切实可行的短期和中期目标, 对分流人员分批逐渐消化, 确保在一定时期内完成超编人员的分流任务。
(九)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促进乡镇财政依法理财
乡镇体制 篇9
1 建立乡镇财政县级垂直管理体制的作用
1.1 充分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 提高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效率
由于实行了乡镇财政的县级管理体制, 使乡镇级政府管理的各项费用支付作为县级财政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项目, 解决了目前乡镇级财政收入困难, 财政支出压力大的问题。随着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 今后应充分发挥乡镇财政监督管理和服务职能, 乡镇财政工作是县级财政管理工作的延伸, 承担着重要的财政管理责任, 把乡镇财政部门作为县级财政部门进行管理, 可以更好地履行财政部门的管理职能, 更能够比较顺利地开展各项财政管理与监督工作, 使财政部门能够按国家的各种法规管理财政资金, 科学运用好财政资金, 使国家的法规得到贯彻执行。这样能够加强财政管理工作, 提高财政部门的管理工作效率, 对财政资金收支的安全形成了有力的保障。
1.2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作用
乡镇财政部门由县级财政垂直管理后, 可以使财政部门的干部职工在整个县里进行交流, 给财政部门的干部职工创造了好的工作环境, 并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流动, 在选拔任用干部, 安排各项工作等方面创造更多的机会, 这样能够充分调动财政部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在对干部职工进行业务培训方面由县级财政统一安排, 能够加强教育培训方面的管理, 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使财政部门的干部职工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 进一步提高乡镇财政部门干部职工队伍的工作活力。使乡镇财政工作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1.3在财政工作绩效考评工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乡镇财政部门由县级财政的垂直管理后, 可以建立全县财政工作统一的考评制度, 可以根据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实施奖优罚劣, 能够使地方政府的一些不良习气和官僚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 能够增强乡镇财政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和大局意识, 能够进一步促进乡镇财政部门各项工作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进一步调动广大财政部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进一步开创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2确保乡镇政府财政经费支付需要, 提升乡镇财政工作运行质量
2.1财政经费是保障乡镇政府部门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
为了保证乡镇财政工作有一个较好的管理运行机制, 财政经费保障是关键要素之一, 建立、健全乡镇财政资金运行保障机制, 乡镇财政部门理财体制的确立是关键, 要一心扑在工作上, 进一步思索怎样管好用好国家的财政资金。良好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 才能使乡镇政府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和维护, 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要求, 能够进一步调动乡镇政府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乡镇政府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 确保各种专项经费发挥应有的作用, 使乡镇政府各项管理工作有序运行。
2.2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的支付能力, 防范乡镇政府债务风险
建立了良好的财政资金保障机制, 是政府财政资金支付能力得到加强。能够逐步缓解乡镇政府财政历年积压的各种债务矛盾, 能够使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和规范, 进一步探讨乡镇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工作方法, 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 节约资金归还债务, 提高乡镇政府防范债务风险的能力。
2.3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提高乡镇财政干部队伍素质
应该保证乡镇财政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的基本需求, 形成乡镇财政干部队伍业务学习的长效机制。财政干部职工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财政干部职工素质提高的因素之一, 因此要把干部职工培训教育经费的投入作为县级财政资金的统筹范围。加强乡镇财政干部职工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充满活力的乡镇财政干部职工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应调动干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 必须建立中长期学习培训、轮训机制, 制定中长期学习培训计划, 通过多途径、多方式为财政干部职工提供各项形式的学习机会, 这样才能提高乡镇财政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只有学习教育经费得到保障, 干部职工的办公条件和办公环境得到改善, 使乡镇财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和财政工作管理的服务质量得到加强, 才能为乡镇财政管理创造好的工作条件。
3 规范乡镇财政机构设置, 确立乡镇财政工作职能范围
3.1 规范和明确乡镇财政部门的工作职能
明确乡镇财政部门身份, 究竟是归财政部门, 还是归农业部门。乡镇财政应是县级财政的下属机构, 乡镇农业经济方面的工作应整合到农村综合改革管理机构中, 实行一个口子对下, 避免对财政部门多头管理现象。建议规范和明确乡镇财政部门的工作职能, 将财政部门的中心工作回归到管好用好财政资金的轨道上来, 回归到搞好对财政资金使用对象的服务上来, 加强财政监督, 确保各项财政性资金的安全、完整, 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益。
3.2对农村会计服务工作进行规范或分离
关于乡镇财政部门对农村提供会计核算服务职能, 严格来说应该是特定的历史时期赋予财政部门的一项探索模式的服务职能, 它的发展趋势应该回归到农村会计主体或社会中介组织中。因此, 建议将农村财务双代管工作进行规范或者分离。按照财政部《代理记账管理办法》成立规范的会计代理机构, 按要求审批会计代理记账机构, 以乡镇政府名义或指导各村将会计业务委托给会计代理记账组织进行代理, 乡镇财政部门对其进行业务监督和会计核算方面的工作指导。财政部门只加强对政府性、集体性资金的监管, 而退出会计核算职能。
4加强乡镇财政工作管理的各项制度建设
4.1加强乡镇财政监管方面的制度建设
建立派出乡镇财政监督员制度, 在乡镇级财政设立一名财政监督员, 由县级监督部门派出, 人事方面归县监督部门管理。财政监督员主要负责参与乡镇财政资金监督管理, 参与乡镇方面的项目工程验收, 对乡镇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方面的事项进行跟踪管理, 完成县级监督部门分配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等。继续推行和完善乡镇财政专管员制度, 例如, 建立农业专管员、商贸专管员、经建专管员、社保专管员等, 建立乡镇财政干部包片驻村制度, 分级负责, 责任到人。主要办理所驻村的基础数据资料收集整理、政策落实和监督协调工作, 对各年度内的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4.2加强乡镇财政经费管理, 防范违法乱纪行为
实行乡镇财政县级垂直管理以后, 为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 防范乡镇财政债务风险, 按照保障政府工作需求, 财政资金总量限额控制的要求, 对乡镇财经部门的经费管理制定规范的经费报账管理制度, 建立财政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财政资金的审批权限, 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 这样可以防止腐败行为, 也可以预防职务犯罪。
4.3加强乡镇财政部门的人事制度建设
明确乡镇财政部门人员身份, 提高乡镇财政干部政治和经济待遇。加强乡镇财政部门的日常基础工作, 制定考核指标和考核项目的考评细则, 并加强平时的监督检查, 落实专人做好记载, 为年终考核提供详实依据。乡镇财政部门建立自查机制, 必须做好经常性的自查工作, 按要求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及详细数据, 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县级财政部门年终对乡镇财政部门根据考核办法写出书面报告, 由县局考核组综合评定得分, 排出名次, 评出先进单位, 予以奖励。建立有效的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和工作激励奖惩机制, 对在政治方面可靠、作风正派、业务、服务方面技能好、业绩突出的人予以及时提拔任用或经济奖励, 以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以人为本, 科学制定干部职工的职级晋升制度。
摘要: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建设, 探索乡镇财政县级垂直管理体制, 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乡镇级财政收入困难的局面, 是乡镇财政管理工作适应新常态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就建立乡镇财政县级管理体制的作用;如何提升乡镇财政工作运行质量;规范乡镇财政机构设置, 确立乡镇财政工作职能范围;加强乡镇财政工作管理的各项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建立,乡镇财政,县级管理,体制,问题,分析探讨
参考文献
[1]刘田发.基于政府财政层级变革的分析[J].改革, 2015 (2) .
[2]魏海波.县级财政困境: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5 (3) .
乡镇体制 篇10
乡镇中小学管理体制应该是指乡镇中小学特有的管理思想、管理结构和管理制度相互结合的体系及其与之匹配的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其内涵应该理解为四个层次:首先乡镇中小学管理体制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管理思想基础之上的, 应该要体现一定的管理思想、管理观念和价值取向。其次乡镇中小学必须要依据一定的管理思想和教育组织的特性建立和健全乡镇中小学的管理结构, 并建立起能快速反映和实现乡镇中小学发展目标的决策和沟通网络。再次是为实现乡镇中小学管理目标和完成管理任务, 需要制定与之适应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组织环境, 以便激励、管理乡镇中小学所有成员都能高效率愉快地工作。最后乡镇中小学组织的有效运转要靠一定的管理思想, 这种管理思想一定要能真实反映乡镇中小学教育特有的特性和乡镇中小学特有的组织特点。
二、当前乡镇中小学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 部门责权利比较模糊, 难协调。乡镇中小学都是处于地方, 而地方政府的思想不一致和认识不到位导致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难以落实到实处, 校长和教师的管理职能也是多头的, 其中最突出的是问题是管人和管事脱节比较严重, 政府责任也不清, 管理空档比较多, 这严重阻碍乡镇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其次, 乡镇中小学校长负责制难以真实有效发挥其本该发挥的作用。一方面是校长负责制的失落。当前尽管义务教育的权责不断下放, 但是地方和基层学校行政部门对学校的集权管理和干涉还没得到根本性改变, 这样以来校长负责制并未能发挥其本来的作用。另一方面校长权利的监督难问题比较突出。事实上乡镇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客观上凸现了校长的地位的同时也加重了校长的工作负担, 还非常容易引起校长的独断专行, 再加上农村环境中的法制和民主观念淡薄, 使乡镇中小学民主监督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最后, 乡镇中小学内部分配制度不合理,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当前以县为主体制下虽然乡镇中小学教师工资有了基本保障, 但是各地工资标准非常不均衡, 历史遗留的拖欠教师工资问题也还常常存在。不具备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条件的乡镇教师工资仍然不能按时足额发放, 这都直接导致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了乡镇中小学的发展。
三, 当前乡镇中小学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探索
1、建立起多方筹集办学经费的经费筹集制度和体系。
乡镇中小学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 经费困难一直是影响乡镇中小学教育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强有力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专项支付政策以满足乡镇中小学办学的良性运转。另外要积极鼓励社会、企业和团体及个人投资助学以减轻乡镇中小学办学经费负担。还有就是积极鼓励乡镇中小学走自力更生之路, 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当地的地理资源优势采取勤工俭学和学校创收获得部分办学经费。
2、完善乡镇中小学内部人事管理制度。
乡镇中小学也要试探建立优化组合的教职工聘任制, 有条件的乡镇要做到任职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 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及时调整出教师队伍, 要求做到持证上岗。另外争取让乡镇中小学所有在编教职工实现学校内部竞争上岗的制度, 以便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还有就是对于体力或智力方面不能适应乡镇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可以分流, 以便促进乡镇中小学内部教师的循环流动。
3、提高乡镇中小学教育管理者素质, 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础上给乡镇中小学校长更多的自主权。
首先教育管理者要端正教育思想, 要把乡镇中小学教育看作一项事业, 要用先进的和切合本地发展的教育和管理理念指导自己工作,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及业务素质。其次, 乡镇中小学校长的权利也应当有监督, 这就要求必须让教职工参与乡镇中小学的决策, 参与学校的管理。也就是说要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础上给乡镇中小学校长更多的自主权。
4、不断完善乡镇中小学内部工作保障机制。
乡镇中小学的管理活动不能只靠部分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 更重要的应该是依靠管理法规来进行。所以就有必要制定出面对教职工和学生的乡镇中小学内部的规章制度, 制度制定应该遵循依法治教和规范管理的原则, 同时要兼顾县级部门监督管理和学校自主管理, 逐步减少管理环节中“人治”因素, 从而不断促进乡镇中小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另外, 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成立监管小组来监督乡镇中小学内部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乡镇中小学也要自觉接受县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监察和监督, 并且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以避免制度流于形式。
摘要:当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构建起竞争力强、运转高效的乡镇中小学管理体制, 这也是当前有效地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而当前的乡镇中小学管理体制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导致了乡镇中小学教职工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办学效能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唯有进行体制创新和变革, 本文就是对中国当前乡镇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乡镇中小学,管理体制,创新与改革
参考文献
[1]戴新利:《深化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 《教育探索》, 2008/4。
乡镇体制 篇11
1 基本情况
1.1 景宁县基本情况
景宁县设县于明景泰三年 (1452年) , 后几经撤并, 于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县域面积1 950平方公里, 设5个镇16个乡1个管理区、254个行政村、1 250个自然村, 总人口16.8万。因地处偏远, 交通不便, 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21.4亿元, 占全市的4.2%, 全省的0.1%;地方财政收入1.62亿元, 是全市的4.5%, 全省的0.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932元, 是全市的84%, 全省的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810元, 是全市的95%, 全省的52%。人口密度低 (每平方公里仅86.4人) , 基础设施落后且共享率低, 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1.2 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
1.2.1 全县有4个中心卫生院, 21个卫生院 (分院) , 其中中心卫生院为差额补助事业单位, 卫生院 (分院) 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县公共卫生专业机构性质为全额拔款事业单位, 因机构性质不同, 人员很难流动。
1.2.2 卫技人员身份复杂, 水平低下。
1.2.2.1 人员身份复杂。交叉借用者多, 如差额补助单位借用到全额拔款单位, 自收自支单位借用到差额补助单位, 有个别甚至借用过四、五个单位, 关系不能随人走, 给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外出自谋出路者多, 因乡镇卫生院生存困难, 待遇差, 全县共45人外出自谋出路, 占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总数的15%;临时人员多, 乡镇卫生院中在编人员189人, 临时人员113人, 临时人员占总数的46%, 7所乡卫生院在岗的全部为临时人员。
1.2.2.2 卫技人员水平低下。高学历者少, 本科4人, 占卫技人员总数的1%, 专科56人, 占卫技人员总数的19%, 中专115人, 占38%, 高中及以下127人, 占42%;具有执业资格者少, 占在全部人员的23%, 有3所卫生院没有具有执业资格的人员。
1.2.3 负债经营, 卫技人员待遇差、保障低。
卫生院业务量逐年减少, 政府投入不足, 亏损面不断扩大。2006年全县乡镇卫生院亏损130万元, 2007年亏损201.14万元, 2008年亏损297万元。
卫技人员保障不完善。70名干部和14名退休人员未参加养老保险, 113名临时人员中98人未参加社保, 90人未参加医保。
2 体制改革的具体做法
2.1 加强规划、合理布点
出台了《景宁畲族自治县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 (景政发[2008]5号) 文件, 根据行政区域规划和服务人口, 结合服务半径和辐射功能, 全县共设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2个社区卫生院服务站。
2.2 体制转型、统一性质
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由乡镇卫生院转型而来 (同时保留所在卫生院牌子) , 在未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之前, 确定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 实行差额拔款。统一了所有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的性质。
2.3 定编定岗、岗位管理
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定位, 根据省编委办、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 (浙编办[2007]58号) 进行核编, 共核定编230人。根据《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 (浙卫发[2007]155号) , 结合各单位实际, 设置相应的科室。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内, 以工作性质、责任轻重、工作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为依据, 设置职位。按照职位的要求, 修订或编制相应的职位说明书, 明确每个职位的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 作为人员选配定岗的依据。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 依据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 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岗位。然后按照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 在严格考核“德、能、勤、绩、廉”的基础上选配人员。
2.4 人员聘用、规范管理
在编人员实行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 按照公布岗位→公开报名, 资格审查→竞岗演说, 民主测评→组织考察, 决定任命的规范方法和程序, 或通过直接考察任用等两种形式选拔领导干部, 经选拔的领导干部直接纳入编内管理。领导干部确定后, 公布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般岗位和任职资格条件, 在规定的期限内, 组织编内人员填报相应的岗位志愿, 由单位根据岗位任职条件, 提出各岗位的初步人选, 经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 公布“双向选择”上岗人员名单, 公示期满后纳入编内管理。没有被聘用人员其身份保持不变, 实行半年的待岗期, 期间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调配试用, 重新竞争上岗, 仍不能被聘用者予以辞退。考虑实际, 县政府参照乡镇机构改革办法规定了提前退休、辞职、辞退和自主创业等具体条件和办法, 稳妥分流编内人员。对编外人员行进规范管理, 对具有卫技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重新进行聘用, 被聘用者一律签订劳动合同, 实行劳动事务代理-参加社会保险, 不能被聘用者予以辞退。对具有执业资格的、列入顶编的编外人员, 县财政给予每年每人1.2万元的补助。对非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劳务承包。对非法人单位聘用的临时人员按“谁聘用谁负责”的原则予以辞退。
2.5 加强培训、提升素质
积极引进和鼓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认真实施“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到2010年完成所有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 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卫技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人员达50%。畅通人才引进渠道, 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补充机制, 每年公开招考一定卫技人员充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强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培训。鼓励县级医院临床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 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健全人才逐级选拔使用机制, 县属医疗卫生单位在编制范围内需补充人员, 除紧缺专业外, 原则上定向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开选调工作人员, 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我县卫技人员的主要入口。
2.6 加大投入、完善保障
根据公共财政的要求, 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在编人员经费按70%比例予以补助。二是在编人员和退休人员社会保障经费中单位支付部分由财政保障。以上两项投入从2009年1月起以预拔和追加等形式足额下拔到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今后列入财政预算。三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按上级标准配套落实。四是统筹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和信息化建设等经费。确保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常运营。
2.7 奖励激励、提升效率
探索新的工资分配机制, 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自主、灵活、激励的分配机制, 合理拉开分配档次, 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 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 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用人环境, 增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活力, 推动卫生服务机构的持续健康发展。
2.8 加强监管、强化考核
创新财务管理制度, 全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预算管理, 并视财力斟情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 逐步实现药品零差价, 改变“以药养医”现状, 以降低医疗费用, 减轻群众负担。建立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群众满意度等为主要指标的考核评价机制, 规范医疗卫生服务行为,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 成效分析
3.1 取得的成效
3.1.1 布点更加合理。
根据行政区划, 结合服务人口, 服务半径和幅射能力, 统筹配置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1.2 职能更加明确。
明确了服务范围、对象和职能, 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奠定扎实基础。
3.1.3 编制更加科学。
通过核定编制, 人员配置有了明确的依据。
3.1.4 结构更加合理。
中层干部更加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一般干部按岗位资格条件实行双向选择, 非卫技人员实行转岗, 同时通过妥善分流人员 (提前退休33人, 辞职10人, 自主创业3人) , 一般干部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升;编外人员管理更加规范。
3.1.5 投入大幅增加。
改革后政府投入从原来的人均11 189元增加到23 401元。
3.1.6 保障更加完善。
财政补助220余万元, 一次性解决未参加养老保险的70名干部和14名退休人员的养成老保险问题。编内人员社会保障经费中单位支付部分全额列入财政预算。编外人员自聘用起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障。
3.1.7 机制更加健全。
建立健全了补员机制和人员梯级流动机制;建立健全了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建立了中心、站一体化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财务集中核算机制。
3.2 成效分析
“改革也是革命, 能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既说明改革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改革的艰巨性和风险性。对于政府层面最关心的是政策设计, 对于执行层面更关心的是具体操作设计是否科学可行、操作是否到位, 对于利益相关者更关心的是切身利益联系问题。而具体操作的设计和执行直接关系改革是否顺利、彻底和到位。景宁县参照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做法, 在顶层制度设计之下, 科学制订具体操作办法, 稳妥有序推进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 改革较为全面和彻底, 推动乡镇卫生院步入机构编制明确、政府投入科学、人事管理规范、绩效显著提高的良性发展轨道, 其具体作法值得借鉴。
摘要:景宁县在遵循顶层制度设计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各个具体操作环节, 通过明确乡镇卫生院职能定位、机构性质、人员编制、人事管理、投入机制、财务管理、绩效分配等关键环节的改革, 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 理顺体制机制, 卫生院一改过去落后面貌, 农村卫生事业步入健康发展轨道。景宁的探索和实践, 为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乡镇体制】推荐阅读:
乡镇财政体制12-13
乡镇水利站体制管理01-20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变革01-12
关于乡镇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情况建议08-30
市郊区乡镇管理体制调研报告05-16
浅谈深化我国乡镇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研究12-02
关于XX县乡镇兽医体制改革的思考09-15
医保体制07-15
监督体制07-17
检察体制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