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策略(共12篇)
建设策略 篇1
摘要:本文主要提出了我国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缺陷, 相对应地提出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 乡村景观建设的策略, 从而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景观,策略
在新时期, 我国一直倡导必须把建设新农村作为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然而, 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三农问题依旧是滞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也屡次颁布诸多关于规范乡村建设的文件及纲要, 这在一定程度体现建设现代新农村是我国当代实现社会主义的核心。如今, 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众多乡村民众追求的目标, 其也是一项较为宏大的工程任务, 因此, 广大人民群众要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进行长期不断的奋斗。坚持城乡共同发展, 努力做好建设乡村景观的保护工作, 有效落实新农村建设。
1 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缺陷
1.1 部分区域的领导只提倡急功近利的规划
目前, 我国很多地方未能准确地认识及把握国家提出的乡村改革目标和要求, 并且没有调查乡村基层, 因此, 最终未能形成针对性的工作方式及工作步骤。诸多地方仅仅把新农村建设单纯地理解为实施工程建设, 也有很多领导只为了追求个人的政绩, 而一味地实行迫切的规划, 在进行村落编制规划时, 没有重视村庄的发展现状, 使得乡村人民在欣赏城市文明发展时, 没有看到自己价值连城的东西, 从而使得传统的乡土文化逐渐消失。现在的农村有各类缺乏乡土气息的建筑设计, 造成乡村建筑设计与乡村景观呈现一片混乱的情景。虽然也有部分地方充分认识到, 但没有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 而是主观臆断, 这些片面的认识出现的差错都会影响乡村景观的发展。
1.2 乡村景观建设没有“城市规划师”的主宰
由于乡村景观的规划量大, 涉及的面积较广, 加上相对繁重的任务, 除此之外, 还有时间及经济水平的束缚, 已经有许多地方实施低价的方案, 把乡村规划编制的重要任务转租给规划部门和私人, 或者未毕业的学生。在实施编制时, 一些乡村建设“规划师”因为经济因素未能实施全面的前期调查, 这样所做出的规划不可避免有点粗糙。还有些参编人士缺乏乡村工作经验, 几乎不了解乡村出现的实际难题和人们的真实需求, 没有周全考虑乡村的发展, 比如:部分地区在房屋设计、环境整治等诸多方面几乎按照城镇的标准, 完全脱离自身的实际, 没有显现出乡村及地域的特色。还有一些规划仅仅关心农民怎样建房, 而对人民最为关心的增收问题, 虽然制定了一定的目标, 但是对增收的具体渠道缺乏可操作性。
2 乡村景观建设的具体对策
2.1 科学处理好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的难题
众所周知, 以乡村景观为基础的乡村旅游能够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发展乡村旅游时, 必须要合理有效地处理好乡村景观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行乡村旅游场地景观的开发理所当然要结合该地区的生产及生活的实际情况, 以达到旅游设施投入、所开发的项目与区域的景观、文化环境相融入。在保护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努力发展适合该地区, 而又具有区域特色的相关产业, 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活模式, 只有以和谐发展为前提, 才能使得乡村景观更具有长久的吸引力。
2.2 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及制度
目前, 我国的乡村景观建设依旧处在初始阶段, 而乡村景观的规划主要是采纳村镇规划的较为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面对在建设新农村中所呈现的一系列问题, 并非通过村镇规划就能完全覆盖和解决, 因此, 亟需制定一些涉及乡村景观改造的政策及法律, 并且制定一些实施乡村景观改造的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以便促进乡村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 还需要适当地制定有关保护乡村景观的法规, 让乡村景观的保护力度逐渐上升到法律阶层。
3 结语
现代的乡村景观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分, 已经被广泛区域接受, 并进行不断的改造和完善。乡村景观建设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也突出了一些问题, 但也提高了乡村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和要求, 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因此, 要充分发挥好乡村景观建设的作用, 让其真正造福于民。
参考文献
[1]刘滨谊, 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 2014 (15)
[2] 苏少锋, 刘维团.村庄规划过程中有关乡土景观保护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 2015 (19)
[3] 刘滨谊, 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 2015 (19)
[4] 龙彬.风水与城市营建[J].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15)
建设策略 篇2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0-1-1 20:31:34 摘要:为全面贯彻落实“质量、安全、工期 投资效益、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六位一 体和“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的要求,加 快推进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工作,努力建 设精品工程和安全工程,高标准、高质量 高效率地完成大规模铁路建设任务,根据 “镜头不换、纵深发展”的工作思路,现就 推进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提出以下意 见,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关键词:铁路建设 标准化管理 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推进铁路建设标准化 管理的意义、目标和要求 1.重要意义 大力推行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有效 提高铁路建设管理水平,高标准、高质量 高效率地完成大规模铁路建设任务,是铁 路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贯 彻“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要求的重要 途径,是落实“六位一体”管理要求的重要 抓手,是建设精品工程和安全工程的客观 要求,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实力的 迫切需要。各单位要深刻理解推行铁路建 设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提高思想认 识,强化推进措施,进一步夯实各项基础 工作,加快推行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全 面提升铁路建设管理水平.2.总体目标 落实“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要求 推行统一的建设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作 业标准,建立铁道部指导、建设单位为龙 头、参建各方各负其责、协同推进,体现先 进性、系统性、统一性、文化性的铁路建设 标准化管理体系,形成建设项目各项工作 闭环管理、有序可控,使建设项目“六位一 体”控制水平明显提高,把铁路工程建成 精品工程、安全工程.3.总体要求 推行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必须以工程质量安 全为核心。建设单位和参建单位必须牢固树立“安 全第一、质量至上”的理念,切实增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树立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责 任感,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使 建设的每一项工程都能经得起运营的 检验、社会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必须坚持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高标准,就是要以建设世界一流客运专 线为目标,一丝不苟地落实客运专线及 其他重大项目建设的技术标准,达到最 佳的工程质量,实现最优的运营品质; 讲科学,就是要坚持尊重科学、尊重客 观、尊重实践,充分借鉴国内外铁路建 设的成功经验,不断研究铁路建设新情 况,探索高速铁路建设规律,以科学的 态度、科学的方法提高我国铁路建设管 理水平;不懈怠,就是要发扬永不自满、永攀高峰的精神和作风,坚持不懈、持 之以恒,圆满完成每一个重点建设任 务,实现铁路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注重抓源头、抓过程、抓细节.抓源头,就是要从基础抓起,重点是健 全建设标准体系,确保工程建设管理有 完善的标准和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的规 范化;抓过程,就是强化建设管理过程 控制,加大现场检查监督力度,抓好工 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验收考核,严格落 实建设单位和参建单位的质量安全管 理责任,确保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每一项作业都实现闭环管理;抓细节,就是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突出细节控 制,注重细节管理,以细节的可靠确保 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二、切实加强推进铁路建设标准化 管理的组织工作深刻领会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的科学内涵,积 极运用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质量体系、网络计划 技术等现代管理方法,建立健全技术、管理、作业三 大标准,以建设项目为依托,以建设单位为龙头,以严格考核为保障,参建各方各负其责、全员参与,全 面推进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1.制订标准化实施方案 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单位 要以建设项目为依托,按照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总 体目标和总体要求,对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工作进 行统一规划;要根据铁道部和建设单位标准化管理 推进要求和总体方案,结合本项目、本标段实际,按 照管理制度、人员配备、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标准 化的要求,编制各自的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要按 照系统管理要求,将实施方案与总体方案、施工组 织有机衔接,并在实施中不断补充完善优化.2.发挥建设单位龙头作用 建设单位是实施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的龙头.要切实发挥带头作用,认真贯彻铁道部《关于推进 建设单位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铁建设 [2008]45号),按规定组建项目管理机构,配齐管理 人员,构建结构清晰、职责分明、内容稳定、体现“六 位一体”管理要求的项目机构管理制度,完善工作 流程,规范内部管理;要按照标准化管理要求,改进 和加强对现场设计配合工作的管理,强化对施工单 位项目部组建、文明工地建设和标准化作业的指导 和检查,理顺对监理工作的管理,使监理真正成为 建设管理的延伸;要将过程控制作为建设管理工作 的重点,按照闭环管理的要求和建立标准、衡量偏 差、及时矫正的工作程序,将“六位一体”管理要求 分解并转化为参建单位的行动;要按照具体化、定 量化的管理标准,对参建单位实施行为和实施过程 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参建单 位营造标准化管理的企业文化,使标准化管理覆盖 建设项目的方方面面,真正让标准成为习惯、习惯 符合标准、结果达到标准.3.确保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参与 建设单位要将标准化管理渗透到“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的各个方面,延伸到每一项工作的每个环节;充分调动设计、施 工、监理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统一步调、统筹 协调的良好氛围,率先建成一批标准化项目指挥部 或标准化项目管理机构。勘察设计单位要提高勘察设计质量,按时提供设计文件,组建标准化的配合机 构,做好现场设计配合工作,规范变更设计,建成一 批标准化配合组或项目部。施工单位要将施工准 备、施工过程中重复性的、有规律的活动,制订成规 范的作业程序和作业标准,强化人员设备配备、过 程控制、现场管理、标准作业等工作,建成一批标准 化项目部、标准化作业队和标准化工地。监理单位 要认真履行监理职责,改进监理工作,推进施工现 场、过程管理标准化,建成一批标准化监理站。各单 位要加强人员培训教育,使铁路建设参建人员牢固 树立标准化管理意识,自觉严格按照标准作业,努 力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作业.4.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考核是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没有考核的管 理是无效管理,推进建设标准化管理必须建立严格 的目标管理体系和考核制度。建设单位应根据责任 目标,制定内部考核标准,依据标准进行考核,考核 结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
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篇3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基本单位,其核心内容就是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的核心与灵魂,是推动班级发展的动力与关键,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小学生作为基础教育的对象,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养成良好品质,形成优秀人格的起始阶段,而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则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它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探究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是当前班级建设过程中应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1. 重视班级的物质环境创设。教室是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和日常交往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沿阵地”,教室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心情。干净整洁的班级环境、合理恰当的物品摆设都会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智慧上的启迪,对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都会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个干净、整洁、温馨、和谐的班级环境。
2. 教室布置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年龄较小,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充满好奇心,活泼好动。因此,教室布置既要充满趣味性,又不能分散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小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教室布置方面也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要充满童话色彩,尽可能多设计一些小学生喜欢的图片、挂图,让教室色彩斑斓。对于小学中年级的教室布置要适当增添一些知识性的内容。例如,教室中要多张贴一些名人名言,或一些警醒性的励志警句。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室布置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高尚的人格。
3. 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学生的参与性。教室是全体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因此需要每一名学生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争做班级建设的小主人,形成主人翁意识。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全班所有学生都要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之中,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例如,班级中的各种标语、名言警句以及黑板报的设计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参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还可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从而促进班级的发展。
4. 物质文化建设要凸显多元化、个性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教师的墙壁也会说话”,就是让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室资源,并作为圆心,辐射开去,影响学生在学校、家庭甚至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切皆可成为教育的素材。所以,要高效运用教室中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教育资源。在教室布置的过程中,要让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得到充分的利用,每一个地方都体现教育的意义。例如,教室四面墙壁的设计要彰显干净、整洁、舒适以及优美的特点,使学生一进到教室就有一种身心舒畅的感觉。因此,墙上的标语、字画的选择与设计都要经过精心设计,给学生以教育和启迪。对于教室的四角也要充分利用,哪一个角落用来做什么要精心安排、合理计划。第一,可以建立班级图书角。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进步,因此,图书角是必不可少的,它既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第二,可以建立一个班级信息通知角。班级中的各项规定都可以张贴在信息角上,可以方便学生的查阅。第三,充分利用教室空间对扫除用具进行合理的摆放。教室中的各种扫除用具需进行合理的摆放,只有这样教室才能看起来井井有条。第四,还可以单独设置一个角落摆放些盆栽,既有利于净化空气,又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教室中的每一个角落合理规划教室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与此同时,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还要凸显个性化。每个班级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也要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本班的特点建设不同的班级文化,体现个别性、差异性。例如,班级的标语、板报的设计等方面要有班级的特色,做到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班集體成员在长期的教育与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班风、学风、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等等,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与本质所在。要建立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首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各任课教师除了教授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班级精神文化方面的教育。其次,学校应提供一些优秀的课外书籍,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对班级精神文化的认知。
2. 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是小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要加强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班主任首先要提升自身修养,明确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目的、意义、内容与方式,只有班主任对班级建设的各项事宜了如指掌,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其次,班主任应多进行有关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交流,参加各种教师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己对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认知。第三,要把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作为教师考核与评价的重要内容,不断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3. 发挥家长的教育力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父母的教育与监管。良好的教育要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因此,家长要充分参与到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之中。一方面,对于班级精神文化的制定要与家长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广泛采纳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另一方面,家长要对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与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小学生具有爱玩的天性,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必不可少。通过开展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班主任可以多开展一些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还可以开展文艺活动,例如通过演讲比赛、舞蹈比赛、歌唱比赛等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自信心。同时,班主任要多开展一些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高尚的人格。
三、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有效的班级制度,才能更好地约束每一名学生的行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因此需要班级制度对其进行管理。班集体是一个大家庭,只有由全体学生共同制定并认可的班级制度才会对学生具有约束力,全体学生才会遵守。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班级制度尤为重要。
1. 制度文化建设要体现民主性。进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时,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是全体学生的行动指南,是学生必学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制定班级公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公约的制定中来,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教师还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然后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形成定案。只有由学生共同制定的班级制度才会对学生具有约束力,学生才能更好地去遵守。
2. 建立合理的班干部管理制度。班主任工作复杂、多样,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因此建立一支班干部队伍十分必要。班干部是教师的小帮手,可以为教师“分忧解难”。首先,在班干部的设置方面应做到具体、细化,使每一项任务都有班干部进行管理。其次,班干部要进行民主选举,不能由教師委派,只有经过选举而产生的班干部才有说服力,全班学生才会听从他们的指挥,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班级以后各项工作的开展。再次,班干部要进行轮换制。班干部产生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在一学期结束后进行新一轮的换届选举。这样,不仅有利于班干部提升自身能力与素养,努力为班级服务,也有利于调动全班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与积极性。最后,教师应对班干部的工作进行指导,适时、适度地给予鼓励,树立班干部威信。通过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带领全班同学共同发展。
3. 建立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培养优秀的人格,正确认识是非善恶,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奖励要秉承着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都希望教师给予奖励与肯定,因此教师要多奖励学生,看到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地进行奖励。同时,在设置奖项时,也要多方面进行考虑,多设置一些奖项。例如,进步奖、卫生奖、勤奋奖、助人为乐奖等等。总之,尽可能地使多名学生获得奖励,以便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次,对学生的小错误要进行及时的批评指正,但要注意批评学生时的语言、语气,切不可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建设策略 篇4
一、概念与意义
乡村景观 (Village Landscape) 是指以人口自然聚居形成的村庄为中心的聚落景观、农业景观、乡村自然景观的综合体。而聚落景观包括乡村民居景观、乡村文化景观、乡村公共设施景观等, 主要体现为建筑景观;农业景观包括农田景观、牧场景观、果园景观、鱼塘灌渠景观等;乡村自然景观包括村庄周围的山体、河流、湖泊、海岸、森林植被、野生动物等。
乡村景观建设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目标, 对乡村景观进行改造、优化、开发的活动。乡村景观建设的意义包括四个方面。①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通过景观建设形成整洁的村容、优美的环境, 缩小城乡差距。②保护、传承地域传统文化。通过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乡土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的修缮, 实现对乡村深厚传统文化的继承。③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维护生物多样性。④发展乡村旅游, 吸引向往田园风光的城市居民前来游憩、休闲, 为村民提供就业和增收渠道。
二、乡村景观建设策略
1.强化景观规划理念
将景观设计规划理念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中, 要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 发挥当地的地域个性, 即地域所具有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产业、气候条件、土地条件、村民思维方式和建筑样式, 设计既要扎根于地域风土 (当地气候、地质、地形、植被) , 又要传承地域历史和文化。[1]
要制定有关乡村景观保护、规划、设计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编制办法。乡村景观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景观规划的特点, 但目前还缺乏对乡村、自然有深刻理解的乡村规划师, 很难保证乡村景观规划的质量。因此, 应该抓紧培养一大批既懂得空间规划知识, 又具有乡土、自然知识的乡村规划师。[2]村民自己新建、改建住宅时, 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 结合乡村景观规划, 对民居的高度、风格、位置、材料等进行控制, 以符合村庄整体的景观特色。
2.廊道与斑块协调建设
在景观学 (Landscape Studies) 中, 廊道 (corridor) 是指具有线性或带形景观、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乡村景观廊道主要包括河流、道路、林带等。斑块 (patch) 是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 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的空间单元。乡村景观斑块主要包括村落、农田、草地、湖塘等。在乡村景观建设中, 廊道与斑块的建设应该协调推进, 不论是河流等自然廊道, 还是公路等人工廊道, 保持其连续性和两旁的造林绿化都是必不可少的, 有条件的地方应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休闲带。要优先保护集中连片的农田和自然植被斑块, 通过规划景观空间结构, 使耕作斑块、居住斑块和自然斑块大集中、小分散, 确立景观的异质性来实现生态保护。规划中集中使用土地以确保大型植被斑块的完整性, 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3]对于村落来说, 应着力营造其内部的均质性, 实现民居的风格统一和分布均匀, 突出村庄入口、街巷交叉口和重点地段等节点的景观特征, 强化聚落景观的可识别性;对于农田则避免其破碎化, 保持其一定的面积和较为规整的形状, 减少其中不必要的人工建造物。
3.改造乡村民居景观
在新农村建设中, 对于现有乡村民居中有历史价值、名人价值、艺术价值的古旧民居, 要尽量予以保护、修缮, 有的可对内部进行一定程度的现代功能完善, 便于现有居住者的生活改善;对于村民自建不符合本地传统民居风貌的砖混建筑, 应进行传统风貌改造;对于统一新建的新村, 应具有乡土特色, 尽量避免现代样式、城市样式;对于无景观价值、无法改造的新旧建筑应予以拆除。
4.加强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修复
乡村传统文化景观大都没有得到政府文物部门的保护, 但对于乡村景观和村民精神需求和人际粘合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注意保护、修复。对于曾经塑造了村民记忆而又已被拆毁的重要传统文化景观, 可在修旧如旧的前提下进行重建。如一些村庄里的牌坊、戏台、庙堂等。要深入挖掘地方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精髓, 继承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造型及构造手法, 实现现代乡村建筑的文化复兴。
5.注重公共空间景观建设
传统的乡村一般都有公共空间, 比如祠堂、戏台、水塘边、集市场地、村口大树下等等, 它们是村民集体活动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有的乡村公共空间具有多种用途, 农忙时用于晒谷, 农闲时用于简单的活动, 婚嫁时用于娶亲活动, 殡丧时又可以用作道场。这些公共空间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乡村景观建设中体现乡村文化内涵的重要方面。在景观建设中, 要注意赋予这些历史传统场所与空间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形式和功能, 满足现代乡村居民生活与休闲娱乐的需要。对现有公共空间应进行建筑改造、四周绿化、座椅设置、灯光配置等景观功能完善, 根据村民需求和村庄实际, 进行新公共景观建设, 赋予其健身锻炼、村民大会、儿童游乐、电影放映等功能。
6.建设绿化景观
大力进行考虑造景效果和季节相变化的村庄绿化规划设计。对于旧村更新改造, 要照顾到当地的经济实力, 量力而行进行绿化;对于建设新村, 则可相应提高绿化标准, 统一规划、集体栽种, 乔灌木搭配, 形成多品种、多层次、多形式绿化格局, 体现地方特色。[4]
村中的池塘、河流、学校、道路、公共活动场地等是绿化的重中之重, 原因之一是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条件较好, 易于成景。原因之二是它们的景观构成往往成为村内的景观骨架。在村落周围应建设保护绿带, 形成环村景观林, 一可游憩, 二可强化边界效应;[5]在乡村农宅与企业之间建设隔离林带, 协调两者环境景观;在每个民居周围应广植竹木, 利用绿篱来分隔每家的院落。要求村民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栽花植树, 不仅营造田园生活画卷, 还能够改善局部小气候, 形成适宜的人居生态环境。
就大多数乡村地区而言, 其经济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低下, 管理又不够精细, 因此, 不应选用高档次的植物, 而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 以抗逆性强兼具观赏效应的乡土树种为首选, 注意观赏性树种与当地乡土树种的有机搭配, 如可选用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的果树和经济林树种, 以及选择一些有一定自播繁衍能力的植物种类, 体现乡村独有的“野”趣。还可选用适应性强、花期长、管理方便的多年生宿根花卉。
7.兼顾景观的生产性、经济性
乡村景观建设要为农民的脱贫致富助一臂之力,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支持景观建设的积极性。如树种选择上要把树种的生产功能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并用密植间伐的方式求得景观和生产的统一, 或直接选用一些观赏价值高的果树作为造景树, 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意植物本身的药用和食用价值。[5]
实行土地集约经营, 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几乎每个国家国土面积的大部分都是农业用地, 农作物的播种、生长与收割体现了季节的变化、时间的轮回, 这样的农业景观是乡村景观中田园风光的集中体现。应利用田地的划分, 配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形成既能产生经济效益, 又能形成田园景观效果的乡村风情。还可选择具有观赏效果的瓜果蔬菜等进行植物培植, 并将农业生产和园林建设结合起来。
将庭园经济作为乡村景观进行建设, 适当开发极具本土特色的家庭园林景观式农家乐、农业休闲观光体验园, 为村民创收创造条件。以乡村景观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开发必须与当地生产、生活相协调, 确保旅游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与地方景观、文化的融合。
8.保护乡村古树
乡村的古树一般都有很长的树龄, 往往具有风水意义和位于村庄重要公共空间位置。除由政府进行挂牌保护、法规制约外, 还要引导村民制订村规民约, 参与古树、大树的保护。通过各种方式使村民意识到大树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促使他们放弃杀鸡取卵式的眼前利益。
9.注重营造水景
水景是景观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乡村景观中更是山水田园风光的体现。要充分利用村庄内部和附近已有的河流、小溪、水塘, 进行适度改造。即使在半干旱区, 也可开挖池塘蓄积雨水, 既可灌溉, 也可造景。
10.营造动物景观
动物作为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派生物, 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田园和自然风情。从景观效果和可及性来说, 乡村野生动物主要有鸟类、蝴蝶和蜻蜓等昆虫、鱼虾蟹等水生动物、蛙类等两栖动物, 也包括一些小型陆生哺乳动物;而田间道上的牛、马、驴、骡等家畜更是乡村一景, 农家养殖的鸡、鸭、鹅、猫、狗等也具有景观效果。维持良好的生态、管理好家畜家禽, 是使其发挥景观功能的关键。
11.提高村民景观意识, 鼓励村民参与规划建设
由于乡村传统文化的断裂和对物质生活的单向追求, 村民大多缺乏正确的景观观念和审美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 基层政府应有意识对村民进行景观价值的宣传和教育, 提高他们的景观意识和审美水平。多角度宣传乡村景观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 使他们认识到乡村景观建设不仅仅能改善生活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也与他们自身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
可以组织举办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竞赛, 组织专家和村民进行评审;以区域或村为单位评选出乡村景观最优地区, 予以表扬和奖励, 不仅可以提高乡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水平, 而且还可以加强各地的交流与学习, 通过这种方式加强村民对自己家园的认同感, 重新建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激发他们改善乡村面貌的热情, 树立创造美好家园的责任感。[6]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乡村景观建设必须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在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 应鼓励村民参与, 充分尊重村民意愿, 了解村民的合理需求, 注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激发村民互助合作、共建家园的积极性。在实施前要通过展示、宣传, 使村民充分了解建设的意义与实施过程, 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同时也鼓励村民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7]
三、结语
乡村景观, 不论是阡陌、溪流、林木, 还是农田、村落, 都是海德格尔对理想的人类生存形式——“诗意地栖居”的完美体现。古代文士的居住选择是“居山水间者为上, 村居次之, 郊居又次之。”乡村景观、田园风光的“如画”、“入诗”, 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乡村与城市相比, 具有生活恬静、节奏舒缓、人口密度小、亲近大自然的特征, 作为人文与自然的综合体, 乡村是介于大自然和城市之间、非人造与人造混合的环境。要保持“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种中国人心灵向往的意境, 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不可或缺。因此, 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强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建设古朴典雅、生态宜居、兼顾生产性和经济性的现代新村, 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王峰.地域文化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传承[J].创意与设计, 2010, (03) .
(2) 陈飞平, 李华, 张绿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的营建[J].福建林业科技, 2009, (01) .
(3) 肖笃宁, 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 2001, (04) .
(4) 郭佳, 唐恒鲁, 闫勤玲.村庄聚落景观风貌控制的方法[J].小城镇建设, 2009, (11) .
(5) (6) 李文塔.新农村背景下村庄景观整治规划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 2010, (11) .
(7) 姜丽.法国乡村景观环境建设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14) .
浅析农田土地建设策略 篇5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十七届五中全会、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十二五”规划建议都对土地整治工作、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2009年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全国农用地等级调查成果,我国1.2亿hm2耕地,高产稳产农田约0.4亿hm2,仅占耕地总量的1/3[1],其余为中低产田,由此看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潜力巨大。
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目前高标准农田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在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如四川、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制定了《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广东省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综合看来,高标准农田应具备以下特征:水资源有保证,农田集中连片且单片规模较大,灌排等农田水利设施达到一定标准,道路通达率较高,林网健全,便于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突出等。多年来,通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连续投入,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农用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耕地等级和产能。据统计,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0.53亿hm2增加到2009年的0.59亿hm2,节水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0.16万hm2提高到2009年的0.26万hm2,粮食单产从1999年的4687.5kg/hm2增加到2009年的4875kg/hm2①。1999—201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0.13亿hm2,补充耕地的约340万hm2,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亟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2.1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当前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涉农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等,上述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其中,除中央分成的30%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外,大部分资金由各地自行使用。据统计,2009年全国2/3的土地出让收入来源于沿海省份[3]。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历年排在前列[4],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条件
较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高(表1),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少,资金富余。而河南、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新疆等省份土地出让收入较低,耕地面积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不健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低,这些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由此形成了区域间的资金投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倒挂”现象。
2.2田块破碎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国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一倍以上[2],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hm2,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如四川省金堂县的1个土地整治项目区,1农户家庭3口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共0.24hm2,却有37块耕地,平均每块不足0.0067hm2[5],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户自身来说,由于其承包的耕地零星分布在不同区位,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一方面,为减小田块破碎程度,提高灌溉保证率,确保道路通畅,则必须降低田坎系数、小田并大田,同时修建的灌排设施和道路要占用原有耕地,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权属调整工作,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十分敏感和复杂,为避免产生纠纷,一些地方开展有关工作时,仅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占用土地进行权属调整,项目区田块较为破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整治完成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小,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破碎化,有效耕地数量因此减少[6-8]。
2.3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工作,包括: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办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目前,除江苏等少数省份整合上述专项资金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外,多数地区由各部门分别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此外,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日益普遍,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降低复种指数,或将原来的精耕细作改为粗放式经营,更有甚者撂荒耕地[9-10],这些地区农民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愿非常高,希望借此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加大机械化作业,在有效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能够进
行适度规模经营。但村集体等基层组织怕麻烦,意愿不大,没有及时争取相关部门资金。2.4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多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11],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12]。
3针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3.1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在不改变耕地用途,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适度流转。在此基础上,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真正做到降低田坎系数和田块破碎化程度,建设集中连片的格网条田,进而保障农业规模化作业和经营。此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可以有效破解由于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复种指数降低、耕地被撂荒等问题,并充分利用在农村留守的有效劳动力。
3.2加大涉农资金在国家层面上的统筹力度建议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央分成比例,对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也可提取适度比例在国家层面上统筹安排。以此提高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向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的区域倾斜,破解涉农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的难题。
3.3构建政府主导、国土搭台、相关部门集中投入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体系任何部门单独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局限性都较大。一方面,受投资规模限制,投资较为分散;另一方面,受职责限制,任何部门都不具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部工作的职能。因此建议构建部门联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体系(图1)。1)省级人民政府主导。为有效引导相关部门集中投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议省级人民政府开展如下工作:a.依据国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农田土地整治、水利等专项规划,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本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b.聚合有关部门专项资金,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c.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总结经验。2)国土部门搭台。首先,《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明确指出农村土地整治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同时要求各地以新增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等为主体,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统筹使用,切实提高各项资金综合使用效益。其次,高标
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篇6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支撑——大气
作为一名80末班主任,年轻本是财富,敢想敢拼,朝气蓬勃。可是我们阅历较浅,经验不足。在班级管理中年轻班主任常出现管理瓶颈或障碍,严重影响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中,师生矛盾激化时,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师生的地位不是对等的,学生出现错误就理论上是必然的,而教师去引导施教是天职。因此,不能去顶、去压,而应以宽阔的胸怀、和谐的包容,去做真诚的教育,去引导学生营造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班主任所表现出的认真进取、宽容大度也是班级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班集体是学生的精神家园,班集体更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家。但在他们身上承载着家长和社会的期望。有时学生难免会因为压力过大而行为有所偏失。因此建好这个家不仅是学生生活的保证,而且对他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情感、素质等诸方面的培养和重塑,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通过班级和谐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交往,强烈的道德认同感,创新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教育情景,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奋发学习、热爱生活,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人性化的管理,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尊重
80末班主任在与90末学生的交往中恰到好处的把握情感其实很难掌握度。与学生的交往同情、关注、呵护、尊重,以朋友的身份与每位学生坦诚相见,相处交流,真心实意的对他们的合理需要与正当要求给予关心与满足,让学生明白老师的爱是高尚的、无私的、公正的,绝对不是盲目的、泛滥的、无原则的。
班级文化的形成也不是一日之功。它必须以班级的日常活动为依托,渗透进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班级文化并不是与班级的成立同时产生,班级文化的最终形成,是班级成员能够在某一价值取向获得一致的表现。马卡连柯“前景教育”思想认为,要激励一个集体,首先必须形成大家共同拥有的希望和追求。正是这种追求和希望,能团结大家、激励大家。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这种局面形成时,这个团体就有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毅力。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我始终牢牢把握住班级前进的方向,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创新的班级管理活动。在学习方面,我班也开展了学习小组大比拼。同学们在小组内外寻找竞争对手,在常规、课堂表现及阶段测试等方面进行“PK”。这在班级掀起了一股学习竞争的浪潮。同时,抓住班会课等时机,通过班委竞选,团员民主选举等一切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方式,在班级充分营造出了和谐竞争进取的氛围。孩子们的笑脸和进步让我确信班级文化正在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和谐进取的班级。
三、“以学生为本”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解
《礼记》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心也”,只有走进人的心灵,才会有成功的教育。
班主任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担当着学校教育这个大舞台的主角,要用真诚的爱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理解、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关心、理解和支持每一个学生。并给予正确引导,而不是用“保姆式的爱”把学生圈在舞台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成长空间,多一些精神上的鼓励、多一点对未来的期望,让他们懂得生活、懂得珍惜、懂得尊重,在自我体验中长大。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除父母之外的最重要的可“依恋”的人。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善于借助学生的“向师性”心理,通过较为委婉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的重视,并且能体会到这种情况是无条件的。同时,班主任还应充分利用自身成熟的心智,有针对性地调节自身的交往行为,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爱心不含有任何功利,只是为促使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铺路搭桥。
四、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公正
90末学生心智不成熟,考虑问题肤浅,习惯于按照自己的心思去考虑,难免自私。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是班主任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坏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发展。
80末年轻班主任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對一些个别问题,应就事件本身进行理性的分析,并指出改进的方法,不能迁怒于整个班,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期待。在班级管理中,要让班集体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也是好的,贴上这样的标签,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班级建设与管理策略 篇7
一、奋斗目标要明确
班级目标就是引导航船正确前行的灯塔。所以,每个班集体应该有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明确恰当的目标是维系师生为之共同奋斗的纽带,是前进的动力。奋斗目标要体现方向性、实效性、中心性和渐进性。奋斗目标分为长期、中期、近期三种目标。长期目标是班级的终极目标,包括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旨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促使学生朝着目标迈进,逐步达到理想境界。中期目标是学年度的奋斗目标,包括思想道德、个性情操、功课学习、身体素质、实践创新等达到的指标,不能操之过急,要稳步推进。近期目标是当前重点抓的具体事宜,通过一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在遵守规章、助人为乐、保护环境、文明礼仪、刻苦学习等某方面有明显改观。
班级的奋斗目标应当与国家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是国家教育目标的具体分解与细化;应与当前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与学校各阶段的任务相一致;应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水平,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应当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前后衔接,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班级的奋斗目标既是全班学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全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目标应当切合本班实际,既不能唾手可得,又不能高不可攀,经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班上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目标分步展开,有序推进。班主任可把奋斗目标概括为凝聚人心,激励上进的响亮口号,以统一思想和言行,鼓舞大家为之拼搏。
二、班级规约要可行
古人云:“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好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约束学生的言行举止,敦促学生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使班级工作有条不紊,有声有色。班级规约要制度化,更要切合实际,顺应民意,充满温情,赏罚分明,促使学生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遵守规约,获得健康发展。结合学校管理体制,联系本班奋斗目标,班主任要引领学生制定本班规章制度。首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本班需要制定什么样的班级规约?为什么要制定规约?允许学生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反驳的声音。当学生看法不一致时,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求大同存小异。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上级规章和学校要求,制定切合本班实际的班级规约。
有了班级规约,还要引领全班学生认真学习,明确各项规约的内涵与要求,然后指导大家自觉遵守。每天由值日班长负责考评,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酌情加分、扣分,全班学生监督。班队委干部根据学期总积分,由高到低排名,记录在册,作为期末评选“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样让全班学生口服心服,良好的班风形成就会指日可待。
三、班队干部要得力
一个纪律严明、奋发向上的班集体,不仅需要称职的班主任,更需要一支素养优秀、本领高强、任劳任怨的班干部队伍。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干部既是班级的灵魂人物、中流砥柱,也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有了得力的班干部,可以使班级井然有序,生机勃勃。
首先,选拔好班干部。班干部的选拔方式包括班主任委任制、民主选举制、轮流执政制和民主集中制几种。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可以由班长、值日班长、副班长、若干名委员构成班委会。
其次,制定“班干部规约”。由班主任带领班委会成员明确规约出班干部的职权、责任和义务范围,向全班公布,由全班学生讨论通过。建立监控、评价、任免班干部的有效机制,通过该机制规范、约束班干部的言行,引领班队干部既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从我做起,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又积极开展工作,大胆管理,引领全班同学自理自立、自律自强、自我矫正,自我超越。
再次,建立值日班长制。由班委成员轮流担任值日班长,班中的事务由值日班长全权负责。值日班长负责检查当天班级的纪律、卫生、两操等,督促每一名同学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情,负责记载值日班长记录手册,登记日常德育加减分情况以及检查班干部的工作情况。这种形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参与班级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条件,锻炼了每位同学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主人翁意识,班级内部也日趋团结。
最后,指导管理方法。召开学生喜闻乐见的班会,传授管理学知识,结合个案剖析,授之以渔,教之以法,提高班队干部的管理素质,增强其工作能力。起初,学生可能方法欠妥,指挥欠妥,班主任理当细心指导、呵护他们,在恰当的时候放权给班干部,让他们自我管理。
优秀的班干部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班主任要认真选拔、积极培养干部队伍。干部队伍建设得好,班主任可以从繁杂的班务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提升班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
四、班级风气要良好
班风,就是一个班级的风气。它是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营造出的一种氛围,体现了整个班级的精神风貌,折射出内在品格与外部形象。良好的班风,不仅对每个成员的言行具有无形的约束力和导向性,而且影响着一个班级的整体发展方向。怎样营造良好的班风呢?
首先,目标导航。在班集体建立之初,结合学校要求,制定本班班风建设目标。制定班风目标要把学生的个人目标融为一体。目标要具有可行性,即不是高不可攀的,又不是轻而易举的,应该是经过全班学生努力奋斗可以实现的。组织学生讨论之后,确立一个班风目标。
其次,文化熏陶。环境造就人才,文化塑造人生。积极向上的班级主流文化,对于熏陶学生的情感,建设良好的班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周围的世界是生动的声响源泉。”“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刊板广播,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规划,以便挖掘潜移默化的育人功效,最终连墙也在说话。”因此,要打造优秀的班级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美化教室,让核心价值观、学生守则和传统美德等重要内容上墙,让每面墙壁开口说话。
再次,榜样引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榜样、楷模是人生的一种需要,尽管人们努力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达到榜样、楷模的高度,但人都不可以没有这种需要。”榜样,使人看得见,摸得着,有感染力,容易学。首先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的榜样。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自己作榜样教育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不仅要做到,还要做得更好。然后,班级要树立学生榜样。
最后,活动凝聚。开展喜闻乐见的班级活动将激发班级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和拼搏精神,以此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大家“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既分工又合作,献计献策,奋力拼搏,呐喊助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局面一旦形成,其力量无坚不摧。
六、服务意识要增强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班级的事情就是大家的事情,大家的事情就应该大家动手一起干,因此,人人要增强为班级服务的意识。
在班级管理中既要发挥班干部的带头、指挥作用,又要发动全班学生个个行动起来,因为人心齐,泰山移。比如推行“卫生岗位制”。全班分组设立六大岗位:一是教室地面岗,负责打扫教室地面;二是教室墙面岗,负责擦墙面瓷砖、黑板;三是教室门窗岗,负责擦门与窗;四是教室课桌岗,负责把课桌椅摆放整齐;五是班级包干区岗,负责打扫包干区;六是个人卫生岗,负责检查个人卫生。每个大岗位设立一名组长,设立若干小岗位,每个小岗位由二三名学生负责,这样就形成了班级卫生“人人岗位责任制”。
农田水利建设策略 篇8
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 其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 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 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 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 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 平整土地, 扩大田块, 改良低产土壤, 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 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 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1 农田水利的特点
1.1 地位和作用重要, 需要高度重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 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 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 投入多, 见效慢, 管理难, 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 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 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需要不断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1.2 具有垄断性, 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
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 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2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 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 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 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 属国家或集体所有, 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 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由私人垄断。
2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 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 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 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 一方面, 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 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 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2 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 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 确保农产品供给, 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 开拓农村市场, 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促进农业发展, 农民富裕, 农村稳定, 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2.3 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 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 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 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 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 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 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3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 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
首先,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 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 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其次, 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 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 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 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2,3];第三, 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 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 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2 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
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 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 都是前所未有的, 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4]。
4 结语
我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 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 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 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 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
摘要:分析了农田水利的特点, 阐述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并提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以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水利,特点,战略地位,建设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学.论小型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地位及措施[J].中国科技财富, 2010 (2) :134.
[2]王海星.互助县农田水利事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6) :265, 267.
[3]吴治蓉.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 2010 (8) :103.
建设策略 篇9
1 林业生态环境和林业建设的现状分析
就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和林业建设发展的现状来看, 近些年以来, 虽然我国的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发展, 在取得一定的成果, 为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贡献的同时, 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暴露了一些不足和弊端, 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在生产和管理方面被广泛应用, 目前依靠林业资源而发展建立的企业还存在粗放型的生产管理方式, 对科技的利用度明显不足, 没有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 在管理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老套僵化的方式, 缺乏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规划和战略, 对先进的林业开发技术和创新技术掌握很缺乏, 无法实现对林业资源的高效使用, 没有增加林业产品的附加值。这种发展会造成企业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对林业的生态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在经济增长方面, 是建立在对林业资源的过度消耗基础上的, 以巨大的环境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这是缺乏长远发展眼光, 只重视眼前利益的表现。我国林业企业相较于国外先进的林业企业来说, 经济规模还比较小, 资金投入利用率比较低, 严重忽视了林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和平衡。多采用简单粗放的资源开发方式, 消耗的林业资源非常巨大, 使林业资源消耗的量远远超出了森林的生产更新能力。对林业经济发展缺乏先进的科研能力和市场信息方面的深入研究。综上所述, 很有必要正确认识和协调好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 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观, 切实维护森林资源的安全和林区的社会稳定, 不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2 生态绿色林业建设的重要性和作用
发展林业可以带来多方面效益, 提供大量国民经济所需林产品, 对生态环境保护也意义重大, 发挥显著的作用。林业资源是有双重作用的:一方面, 林业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它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改善和平衡作用;能够为多样的生物物种提供生长发展的环境, 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很有帮助, 还有利于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等。由此可见, 保护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生态平衡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林业经济的一项重要发展内容。另一方面, 林业资源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方面的功能。它能够为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资源和能源, 能有效的改善人类的生活生产, 这对于改善人类生活居住的环境, 提高人类的身体健康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林业资源能够为人类的社会发展以及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生产所需的物质基础。
林业产业也是新型的朝阳产业利国利民, 它也是一项相对粗放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林业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最重要的主体之一, 担负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大任务, 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显著的作用。地球上的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六个子系统, 有:森林、湿地、荒漠、草原、农田和城市。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部分, 林业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 林业也是重要的绿色经济体之一, 承担着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大责任。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新格局, 实现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绿色发展的特征显著:低消耗、低排放和可循环。要努力形成有助于生态安全和绿色增长的产业结构, 在林业建设中, 要着重依托林业来发展绿色经济, 更好的实现绿色增长, 这也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发展生态绿色林业建设也是对林业的现实要求。
3 建设生态绿色林业的对策分析
3.1 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生态绿色林业建设发展的观念。
发展林业离不开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满足人类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方面, 要大力发展林业, 要解决好林业发展与林业生态保护的关系。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解决好生产和投入的比例关系, 当代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要杜绝过度使用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使资源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不断培育出新的优良的林木品种, 促进森林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的。为了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要尊重自然规律, 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破坏生态环境。以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改善林业生态状况, 更好的推进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努力改变资源利用方式和生产方式, 为构建新型生态文明社会多做有益的探索。
3.2 大力推进绿色生态林业建设事业的发展。
要转变以往人工采伐天然林的采伐方式,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 林业建设要自觉担负起改善生态环境,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责任, 在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断努力, 实现向生态建设的转变, 不断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力度,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生产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与操作, 建立现代管理制度, 以更好的保护好我国的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可以采用经济手段建立林业生态建设体系,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 更好的维持生态平衡, 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的开发利用林业资源。
结束语
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 生态环境保护是大家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 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现生态建设和林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科学合理的处理好生态环境和林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要通过对环境的保护来促进林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与此同时, 良好的林业经济发展也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积极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孙俊平.林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9 (12) .
[2]郭金龙.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问题解决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20) .
复读班班级建设策略探析 篇10
一、探清学生的复读动机
一般而言, 学生的复读动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1. 选择高校式复读。
这类学生在高考中已经取得了符合自身实力的成绩, 但因为在志愿填报中的主客观因素, 没有能够进入理想的高校, 从而选择复读以进入自己理想的高校。
2. 证明实力式复读。
这类学生在高考中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 导致发挥失常, 没有能够取得符合自身实力的成绩, 因而选择复读来获得一个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
3. 浪子回头式复读。
这类学生心智的成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他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明确的目标, 没有足够的动力, 但在经过高考的洗礼后, 思想觉悟得到了质的提高, 希望通过选择复读重新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实现人生价值。
4. 随波逐流式复读。
这类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 心智成熟程度还有待提高, 他们之所以选择复读, 是因为身边很多高考落榜生都选择了复读, 所以自己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5. 被动应付式复读。
这类学生一般有比较明显的厌学倾向, 但在家长和社会的强大压力下, 被迫选择复读, 他们选择复读主要的目的在于让家长少一个抱怨自己的理由, 给自己虚度光阴找一个合理的借口, 并暂时保全自己脆弱的尊严。
二、排查复读生典型的心理问题
因为复读动机的不同, 不同学生对班级建设的诉求是大相径庭的, 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各有特点。复读生的典型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自负心理。
这种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选择高校式复读的学生身上, 这些学生曾经在高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因而, 他们在学习中显得很自负, 一般不太能严格执行教师的要求, 喜欢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很少能发现自己学习上的弱点和不足;在班级人际交往中显得很“清高”, 不喜欢甚至抵制与其他同学交往, 喜欢独来独往或形成小团体。
2. 焦虑心理。
这种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证明实力式复读的学生身上, 这些学生由于在高考中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 对自信心的打击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他们一方面急于通过各种考试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另一方面又害怕考试的结果不理想, 因而在急于证明自己和害怕考试结果不好之间徘徊, 产生了高强度的焦虑心理。
3. 茫然心理。
这种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浪子回头式复读的学生身上, 这些学生一般拥有比较强的学习动力, 非常希望能从老师和同学那里得到强大的支持, 但由于基础一般比较差, 所以空有一腔热情, 在行动上却茫然失措, 不知道自己该从何抓起。
4. 从众心理。
这种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随波逐流式复读的学生身上, 这些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体现在学习和生活上, 就是人云亦云, 没有自己的主见, 要么在教师的要求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要么干脆撂挑子, 学一点是一点。
5. 破坏心理。
这种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被动应付式复读的学生身上, 这些学生要么自暴自弃, 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孤独苦闷的内心世界中, 要么用各种具有破坏性的言行对班级和同学进行干扰, 并从这种损人害己的言行中寻找破坏欲释放的快感。
当然, 以上五种典型的心理问题, 在复读生身上, 既可能单个出现, 也可能同时出现, 只不过在多个问题中以某一方面为主。因此, 在调适学生心理、建设班级的过程中, 应考虑各方面因素, 进行综合处理。
三、采取有效策略, 调适学生心理问题, 形成良好班风
1. 开展修养教育, 深化动机理解。
由于复读生都曾经经历高考的挫折, 所以无论哪类复读生在动机上都是有问题的, 一般而言急功近利的倾向都很明显。正是这种急功近利倾向的存在, 使得很多复读生在选择复读一段时间后, 往往会后悔复读的选择, 复读的决心随之产生动摇, 产生逃离的情绪, 这严重影响了班级建设的质量。决心的大小, 取决于学生对复习动机的深刻理解程度。为此, 在复读班班级建设上, 首先就要对学生开展修养教育,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复读动机, 要使学生明了考大学只是复读的直接动机, 复读的根本动机应是为人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帮助学生形成既成就自我, 更成就家庭、社会的深层次动机。实现由自负者向责任者、由自卑者向奋进者、由焦虑者向平和者、由从众者向自主者、由破坏者向建设者的转化。
2. 制定科学目标, 树立学习信心。
高考的失利, 对学生学习信心的打击是毋庸置疑的, 这也是很多复读生难以将复读之路坚持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信心的树立, 有赖于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的确立。因此在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现有基础, 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 让学生既保持有利于学习的适度焦虑又能看见目标实现的可能,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并进而为目标的实现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3. 解决“短板效应”, 实现互助提高。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 决定一只桶容量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一般而言, 在高考中受挫的学生, 都或多或少存在学习上的“短板”,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就要求成绩层次不同的学生通过学习互助, 通过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等形式实现取长补短, 提高班级全体学生的整体学习绩效, 并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 消除优等生的“清高”、后进生的“自卑”、游离生的“自闭”等心理问题。
4. 合作与竞争并行, 建设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
从群体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理论的角度来看, 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激发群体成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群体成员的素质,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 班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学习效果的提高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也是必要的。要在班级树立“在合作中竞争, 在竞争中合作”的意识。只有竞争, 没有合作, 会导致学生间人际关系的紧张;只有合作, 没有竞争, 会导致班级进取力的缺乏。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也不利于良好学风和班风的形成。因此, 要认真组织班级的每一次集体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活动中发现自我、展现自我, 进而发挥集体教育的强大功能。
5. 建立心理支撑, 突破“高原现象”。
复读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学习上的“高原现象”, 在取得初步的成绩后, 出现难以进一步提高的问题。“高原现象”的出现如不能及时解决, 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形成阻碍学习效果提高的高焦虑心理状态。为此, 必须向学生提供科学可靠的心理支撑, 让学生明白:“高原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 而且是一种好现象, 因为“高原现象”的出现说明学生的学习达到了一定的量的积累, 正在向质变靠近, 只要持之以恒, 不但能突破“瓶颈”, 还能达到更高的层次。如此, 学生才可以正确认识学习中遇到的阻力, 并能化阻力为动力, 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动机和层次, 实现自我束缚的突破, 从而减轻因“高原现象”引起的焦虑和浮躁心理对自我成长和班级稳定的破坏。
6.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 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复读生的心理一般都比较敏感, 在班级建设的时候, 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处在统一要求之下, 每个人都是被平等看待的。但是, 统一要求并不能解决深层次问题, 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一个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万能模式。因此, 在统一要求的同时, 必须对抱有不同复读动机和能力层次不同的复读生, 按照“量身定做”的原则, 实施因材施教。对目标高、基础好的学生, 要高标准、严要求, 注意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适度“加料”来进一步发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实现更好的发展;对目标低、基础薄弱的学生, 要注重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适度拔高的学习目标, 注意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适度“开小灶”来进一步夯实基础并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企业柔性及其建设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企业柔性;组织学习;虚拟企业
市场的全球化、竞争的白热化、环境的多变化及消费者需求的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使企业处于难以预测的动态变化之中。企业柔性已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乃至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多数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柔性是企业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柔性的构建是一项有成本、冒风险的经济活动,并非越大越好,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地抉择合适的企业柔性。因此,深刻剖析企业柔性的内涵。阐明其基本范围、功能、成本、价值以及构建策略对于指导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是大有裨益的。
一、企业柔性的概念提出
自从Haves,Wheelwrite,Browne和Skinner(1984)等学者率先把柔性作为企业战略重要因素以来,学术界关于柔性的内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柔性环境观受产业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chael E Porter)的五种力量模型(即买方、卖方、新进入者、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力量)分析方法和思路影响。认为柔性是指企业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柔性环境观从战略层面上指出柔性是企业拥有的适应能力,但在寻求这种能力时,循着从外到内的途径,没有从企业自身出发,得到的只是一种应答的适应,具有较强的被动盲目性,更缺少系统性和组织学习创新性。正如杰伊·B·巴尼指出的:环境分析——不管它如何严密,仅仅是故事的一半。对竞争优势源泉的完整认识还需要加上对企业内部实力和弱点的分析。
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丰富,学者们开始认识到战略管理环境观之不足,以普拉海拉(Prahalad)和哈默(Hamel)为代表的战略管理资源观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在其理论指导下,学者们根据企业内部特点来寻求不同产出的企业柔性,认为企业应把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资源结合来发展企业柔性,其中OIhager认为企业柔性短期是指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设备适应变化的能力;在长期,它反映了企业使用新资源、新发明、新方法并整合融入到目前生产系统的一种能力。
企业柔性资源观虽然填补了企业柔性环境观造成的内部空缺。但是还必须注意企业资源和能力在激烈竞争环境下能否继续保值和增值,最终取决于组织学习创新的事实。企业现代战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竞争力不是固有的,是企业“干中学”的积累,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既定竞争力的竞争价值都会随时间推移而衰弱,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组织不断学习创新。而作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柔性也不是一成不变,企业最大最持久的柔性来源于“干中学”的不断积累。因此,本文认为企业柔性是指企业具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系统地持续地整合内外资源以对付环境变化和因果模糊性挑战的一种能力。
二、企业柔性功能、成本与价值
1、企业柔性功能。企业柔性功能强弱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变化环境的响应速度,二是企业对变化环境的响应范围。若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以较快速度响应变化环境,则说明企业有较强的柔性功能,反之,则企业柔性功能较弱。比如,当一种新产品的需求产生时,若企业能很快察觉、很快决策、很快开发、很快设计、很快生产、很快投入市场测说明此企业有很快的响应速度。当企业能开发、设计、生产很多种产品时,则说明有很大的响应范围。仅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快速响应变化环境,或虽有较大的响应范围,但响应速度却很慢时,都不能说企业有较强的柔性功能。即企业柔性功能是响应速度和响应范围的综合反映。
企业柔性功能的强弱最终体现为柔性的建立所带来的收益增加的多少。即F=E2-E1,其中,F代表企业柔性功能,E1和E2分别代表企业建立柔性前后的收益。E2中既包括建立柔性而带来的短期收益S(如现期销售收入的增加),又包括建立柔性而带来的长期收益L(如柔性的建立必然有益于企业形象。从而会带来未来销售收入的增加),即E2=E1+S+L,由此得F=S+L。
2、企业柔性成本。企业柔性成本是指企业为建立柔性所付出的全部费用之和。企业柔性取决于其生产子系统的柔性、技术子系统的柔性、组织管理子系统的柔性、经营财务子系统的柔性,以及这些子系统柔性的有效匹配。种种柔性的建立一般都要付出代价。以生产子系统为例,要提高其柔性,常常需要配置柔性更强的设备、选用素质更高的人员、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等等。企业柔性成本是其子系统柔性成本之和:C=Cp+Ct+Co+Cf。其中Cp、Ct、Co和Cf分别为企业柔性成本、生产子系统柔性成本、技术子系统柔性成本、组织管理子系统柔性成本和经营财务子系统柔性成本。
3、企业柔性价值。定义企业柔性价值V为企业柔性功能F与企业柔性成本C之比:V=F/C。显然。V反映了企业建立柔性的投入产出效率。当V=1时,F=C,即企业柔性收益等于柔性成本,无净收益。当V<1时,F
三、企业柔性的构建策略
1、选择合理的企业柔性规模。企业既不能没有柔性,又非柔性越高越好,因为柔性的建立往往需要付出成本。企业柔性建设是一项为了对付不可预见变化的必须资本投入的经营活动,资本投入存在时间价值和沉淀成本,企业柔性规模大,这种备用性资产就多,企业资产的整体效率就低,因此企业柔性建设应中特别注意“规模经济”问题。企业必须衡量为了获取灵捷实施变革所付出的代价,与只有灵捷竞争者才能适应的赢利市场所付出的代价,两者之间孰轻孰重。
2、架构提高企业柔性的基础平台。敦促企业采用柔性制造生产方式。当今消费需求复杂多变和日趋个性化的发展态势要求企业从传统的大批量转变为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现代企业必需要有柔性化物质设备和生产方式与之适应。为此,企业应积极投资铺设内部信息网络平台,构建企业管理信息技术支撑系统,引进和研发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采用诸如精良生产(LP)、灵敏制造(AM)及准时生产(JIT)等能够提高企业柔性的重要设备或生产方式。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因技术、财力、人力水平低
下,不能像大企业集团那样采用上述设备和生产方式。但是必须有选择地逐步向其方向发展,否则将被社会淘汰。
3、树立和发展企业柔性系统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柔性建设必须有民主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学习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作支撑。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企业应积极倡导人本管理的企业文化,并用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改变企业员工的观念,制定了系统观构建企业柔性的战略,即着眼于外部环境因素,从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因素人手,尤其是重视组织的持续学习和开拓创新。使企业持续保持较高的柔性。
企业文化是组织构造中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柔性化的企业,其具体任务由以任务为中心的团队完成。团队精神、员工的共同价值观等文化建设更显现突出。通过建立企业的共同愿景、共同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培养团队精神,使具有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更好的工作;建立学习型文化氛围,促进员工个人学习和培训,关注知识的传播与使用,以使员工更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断为企业创造利润和为顾客创造价值。
4、提倡动态联盟,构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是不同组织系统凭借各自核心优势,实行强强合作的动态联盟组织。首先,虚拟企业网络式组织结构有助于加强不同组织的相互沟通,提高经济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大大增加和助长企业与市场间的触角。增强企业整体系统对市场反应的灵敏性;其次,虚拟企业能跨越空间、制度、文化等市场壁垒,实现企业核心能力互补,使企业可以通过契约关系互借资产,增加企业的柔性,而不需要像传统企业要用增加备用资产投入方式来提高企业的柔性。最后,虚拟企业能大大增加企业的学习机会和范围,提高企业的学习创新能力,使企业持续获得柔性。因此,企业应用动态联盟的方式通过虚拟企业的经营模式来提高组织的柔性。例如,企业可基于知识团队合作的方式,与高科技公司组建技术联盟合作创新中心,或者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组成产、学、研动态联盟开发中心。
5、提高资源的适应性。提高资源的适应性是以提高资源的适应范围来增加企业在环境变化时的选择权。支持企业以较小的成本转变经营策略。资源的适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资源的有效使用范围、资源移作它用所需的时间和发生的费用。柔性制造系统、用途广泛的技术知识等柔性资源,不仅具有多种用途,而且可以快速、廉价地从一种用途转换到其他用途。而专用的产品线、高度专业化的人员等非柔性资源,它们或者不能移作它用,或者只有在克服巨大困难和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之后才能移作它用。当企业的发展前景存在多种可能时。运用能适应多种情境的资源,是增加战略柔性的有效途径。这里的资源包括企业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有形资源如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研究开发所需的设备等,无形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企业信誉、与顾客和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企业的融资能力等。不仅设备、人员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供应商关系、融资能力、信誉等元形资源的柔性特征也存在差异。如融洽的供应商关系、合理的供应商结构更能够应对采购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
6、实施模块化管理,增强资源协调性。模块化就是以增强资源的协调性和组合性来降低变革成本的有效手段。能够增大结构调整的范围,降低调整的费用和时间。模块化最初用在产品设计上,遵循一套给定的设计规则,实行标准的接口设计,各项标准模块化的零组件,只要是接口相同标准互通,即可迅速按照需求组成各种不同功能的产品。每一单独零组件,均可依市场需求或发展时间,向上发展升级,再由共同接口组合连结。因此,可以促进产品的多样化,减少转换时间以及转换成本。
智慧校园云平台建设策略 篇12
本文首先对校园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阐述了对智慧校园云平台的理解,最后将智慧校园云平台划分为基础资源层、虚拟资源层、管理服务层和安全防护层四层架构,讲述如何构建智慧校园云平台。
一、校园信息化现状
目前,全国校园传统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学校的教务管理、人事管理、办公管理、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教学管理等都实现了信息化的管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每一个管理应用都使用独立的服务器、独立的安全标准、独立的管理标准、独立的数据库和独立的展现层,这样的信息化部署架构可能导致如下的风险和挑战。
(一)资源利用不合理
校园传统信息化建设中管理应用都是按照其峰值业务量进行资源的配置,这导致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如果服务器性能很高,有资源剩余,但不能将多余的资源给其他应用系统使用,造成浪费;另一种情况是当应用高峰时,可能一台服务器资源不足,也无法从其他地方获取更多的硬件资源支持,造成应用的瘫痪。
(二)硬件维护成本高
校园的信息化促进了业务的信息化,校园的业务部门会不断地提出新增应用系统的需求,再加上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服务器、网络和存储的设备数量将会迎来迅速的膨胀,占地空间、电力供应、散热制冷和维护成本都将急剧上升,大幅度增加了硬件的维护成本。
(三)资源信息难共享
校园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之间是烟囱孤岛式架构,各业务部门,如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等应用系统及数据各自独立,应用系统间缺乏协同工作能力,每个应用系统都很难站在自己的信息集上进行整个学校的全面信息查询和决策分析,各个应用系统能够发挥的效益没有更好地利用和挖掘。
二、智慧校园云平台的理解
(一)智慧校园的概念
智慧校园是从数字化校园发展而来,目前,全国很多地区、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智慧校园的建设和探索。智慧校园基于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互联与集成,采用深度的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为教学管理提供全面的、有效的、智能化的支撑。智慧校园提供了智慧的环境、智慧的服务、智慧的管理。
1. 智慧的环境
以物联网的理论为基础,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能化环境。
2. 智慧的服务
提供面向师生的个性化的智慧服务,学校师生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与自己相关的内容服务。
3. 智慧的管理
采用智慧化的业务管理和大数据分析,为学校各种决策提供最基础的业务和数据支撑,实现智慧的管理。
(二)智慧校园云平台的价值
随着学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业务应用系统对信息数据的完整性、运行的可靠性、网络系统的可用性要求越来越高,为保证业务应用系统高效稳定地运行,传统烟囱式的架构改造势在必行。目前,云平台技术已经延伸到学校的各个层面,其有利于整合和合理利用信息资源,降低硬件维护成本,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和科研水平的发展。因此,云平台技术将在学校的IT政策和战略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 整合和合理利用信息资源,降低硬件维护成本
智慧校园云平台将校园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利用,充分挖掘潜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智慧校园云平台将分散的软硬件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其重复利用率,通过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将各种硬件及软件资源虚拟化成一个或多个资源池,并通过系统管理平台对这些虚拟资源进行智能的、自动化的管理和分配,彻底消除教育信息化中的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分散、动态采集,集中安全管理,共享应用。
2. 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和科研水平的发展
智慧校园云平台促进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动态及时地互联互通,基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为学校提供涵盖整个校园相关的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为学生、教师、家长、公众、管理者提供数据及应用底层的服务。
(三)智慧校园云平台的原则
智慧校园云平台建设原则必须保证其前瞻性、可用性、开放性和安全性。
1. 前瞻性
云计算是一个新兴技术,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相关标准也不够完善,为保证将来硬件和软件的良好兼容性,与第三方厂商设备保持良好的对接,云平台的顶层设计必须保证前瞻性,遵循已有的云计算相关标准,以保证良好的兼容性,以适应未来的技术发展。
2. 可用性
智慧校园云平台为校园业务应用提供重要的IT基础设施,承担着各个业务应用系统稳定运行的重任。所以,云平台的建设必须从基础资源池(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平台、云安全等多个层面充分考虑业务的高可用,一旦出现故障,业务应用能够迅速进行切换与迁移,达到用户的无感知,业务的连续性。
3. 开放性
智慧校园云平台需要提供开放的API接口,能够通过API接口、命令行脚本实现对设备的配置与策略下发联动,未来的扩展可以基于这些接口进行二次定制开放,也可方便地融合第三方应用系统。
4. 安全性
云平台的安全性分为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在技术方面包括环境、系统、虚拟机、存储和网络的安全防护;在管理方面,应对云平台、云服务、云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安全事件、运行维护和监测、度量和评价进行管理。
三、智慧校园云平台的建设
智慧校园云平台将所需的软硬件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任意的组合搭配,由此智慧校园业务应用可按需求智能地分配到相应的资源。
(一)云平台架构
智慧校园云平台架构分为基础资源层、虚拟资源层、管理服务层和安全防护层。
智慧校园云平台可以采用自建模式和租赁模式,自建模式的投资和运营成本较高,但是灵活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较高。租赁模式的投资和运营成本较低,但是依赖第三方机构,在扩展性和灵活性上都受到限制。
(二)基础资源层
智慧校园云平台基础资源层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硬件设备有服务器、存储、备份一体机、存储控制系统、SAN交换机、路由器、交换机、负载均衡、VPN网关、防火墙等,根据应用规模,硬件性能及规模可在不影响应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进行弹性扩充。软件设备有操作系统、虚拟化软件、中间件、数据库系统、云计算管理平台、入侵防御检测系统、身份认证系统、运维安全审计系统、数据库安全审计系统、漏洞扫描系统。所有软硬件设备构建了智慧校园云平台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及安全保障。
(三)虚拟资源层
智慧校园云平台虚拟资源层通过虚拟化技术,将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虚拟资源池对内对外提供服务。虚拟化技术为底层资源的访问提供了简单、统一的接口,使用户不必关心底层系统的复杂性。首先,通过运行在服务器上的虚拟化内核软件,屏蔽底层异构硬件之间的差异性,消除上层客户操作系统对硬件设备及底层驱动的依赖,同时增强虚拟化运行环境中的硬件兼容性、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可扩展性、性能优化等功能。
虚拟化资源层包括虚拟计算资源、虚拟存储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
1. 虚拟计算资源
云平台各个系统对计算资源的需求主要通过服务器来完成。服务器虚拟化将一台物理服务器划分成多台虚拟服务器,彼此之间的数据是隔离的,对计算资源的使用也是可控的。物理服务器和虚拟服务器在应用和操作上几乎没有区别,用户可以在虚拟服务器上灵活地安装任何软件。
目前主要的虚拟化工具有ESXi、Hyper-V、XEN和KVM。前两者是私有技术云平台,而后两者是开源的虚拟化云平台,经二次开发可以满足大部分实际的业务需求。
2. 虚拟存储资源
存储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存储虚拟化将存储系统的内部功能从应用、主机或者网络资源中抽象、隐藏或者隔离,其目的是进行与应用和网络无关的存储或数据管理。存储虚拟化通过数据块存储地址的虚拟化,实现对存储内容的快速寻址,通过合理的组织将其构建为能被统一访问的物理资源池,将其虚拟化为逻辑资源,并为上层应用使用。
目前,主要的数据共享存储系统是IP SAN或FC SAN。前者的成本较低,适合要求较低的场景,需要的数据规模也比较小。后者成本较高,适合要求较高的场景,主要针对大规模的数据。
3. 虚拟网络资源
网络是云平台的基础,云平台可搭建智慧校园内外网。针对内外网之间的物理隔离,网络可采用双链路聚合的方式,即可提高安全性,又可扩充带宽。网络虚拟化包括对外部网络环境的虚拟化和对云平台内部(服务器到接入设备、服务器到存储设备、接入设备到核心设备)的网络虚拟化两种。网络虚拟化技术是面向云计算的网络虚拟化技术的核心,通过与传统网络虚拟化技术的配合,实现虚拟防火墙、虚拟IDS、虚拟负载均衡器、虚拟SSL VPN网络。
(四)管理服务层
智慧校园云平台管理服务层通过虚拟化管理软件形成云计算资源管理平台,实现计算、网络和存储等硬件资源的软件虚拟化管理。通过虚拟化技术和基于策略的自动化管理技术,实现对物理资源、虚拟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分配,主要包括设备管理、资源管理、服务管理、接口管理和系统管理功能。
1. 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指接入和管理物理设备,包括设备发现、设备监控、设备配置、设备部署、设备告警、数据上报等。云平台定期(如按照秒、分钟、小时等)向服务器或应用程序发送探测信号(如HTTP请求、TCP请求、PING请求等),针对包括网线断开、网卡损坏造成的网络通信故障;断电、cpu故障、内存故障或其他配件原因造成的服务器故障;存储离线、磁盘损坏或磁盘空间不足造成的存储故障;操作系统死机、软件进程中断等造成的程序故障,云平台给予告警提示和数据上报。
2. 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包括动态分配资源、动态管理耗能、管理调度策略、资源池高可用性和备份恢复等功能。可实现对资源(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申请、更改和取消。同时可对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包括资源的使用情况和剩余情况等。
计算资源管理:通过管理工具对不同计算资源的开放接口进行连接和统一配置,实现对所有计算资源的集中部署与控制。
存储资源管理:采用IP SAN(以太网光纤通道)和FC SAN(基于光纤通道的存储局域网络)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存储资源的部署。
网络资源管理:通过三层交换机与外部进行节点流量转发和集群间流量转发,通过大容量防火墙和负载均衡设备供内部业务系统共享使用资源。
3. 服务管理
服务管理指基础资源池服务能力,如动态伸缩、负载均衡等。智慧校园云平台使用各种虚拟化系统管理插件、系统管理插件和物理机部署插件,将物理机与虚拟机整合成一个共享的计算架构,进行资源的预约和按需分配。在真实与虚拟间进行比较,对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自动发现可能发生的隐患问题,使智慧校园云平台能够根据当前的负载和资源的使用情况,有序地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
4. 接口管理
接口管理基于API对外开放标准的计算接口、存储接口和网络接口,以便数据、业务或应用的集成,设备自动化部署、调度和分配。
5.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包括用户管理、日志管理、告警和性能监控等,应对智慧校园云平台的整个生命周期、安全事件、运行维护和监测、度量和评价进行管理。
(五)安全防护层
智慧校园云平台安全防护层要保证环境、系统、虚拟机、存储和网络的安全。
1. 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是整个智慧校园云平台安全的基石。智慧校园云平台的环境安全主要指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事故以及人为破坏,需要采用防盗窃、防破坏、防雷、防火、防静电、防尘、防电磁干扰、防线路非法接入等相关安全措施。需要建立人员的日常行为准则,将责任细化并落实到个人;需要建立日常巡检制度,随时发现安全隐患,做好记录并采取各种防范措施;需要建立应急措施,一旦发现安全事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2. 系统安全
智慧校园云平台的系统安全主要指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安全,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本身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漏洞病毒问题等,需要采用关闭无关服务、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服务器、数据库)、入侵防御、恶意代码控制、漏洞管理、补丁管理、病毒防护、运维安全管理等安全措施。
3. 虚拟机安全
智慧校园云平台虚拟机虽然不易受病毒和其他问题的影响,但也并非坚不可摧,需要像保护物理机那样保护虚拟机,以防恶意操作或无意破坏。云平台虚拟机安全需采取基准级别安全控制、资源分配、数据流控制等安全措施。
4. 存储安全
智慧校园云平台既存有大量的内部和外部数据,另外还包括用户的各类隐私信息,虽然采用诸如数据标记等技术可以防犯非法访问混合数据,但通过应用程序的漏洞仍可以实现非法访问,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存储区域划分的方式来实现数据隔离,对系统、虚拟机、物理机和软件进行备份,以较好地解决数据存储安全问题。
5. 网络安全
智慧校园云平台的网络安全主要包括网络架构安全(子网、防火墙和操作系统锁定等物理组件的安全)、网络访问控制(对网络上传输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保护,并对传输信道的两端进行身份认证)、网络入侵防御、网络安全审计、网络设备防护、边界完整性检查,需要采用防火墙、安全隔离网闸、入侵防御系统、网络安全审计、防病毒、网关、强身份认证等安全措施。防火墙能够实现故障转移技术,满足智慧校园云平台的要求。针对防火墙允许的一些攻击行为,防火墙是无能为力的,必须配备入侵防御,对入侵事件进行实时跟踪、报警、阻断和记录。
总之,云平台技术已经延伸到学校的各个层面,它将所需的软硬件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任意的组合搭配,把每个物理服务器虚拟化成若干个虚拟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系统软件运行,从而解除应用系统与硬件服务器绑定,以达到对硬件资源动态分配、按需使用、统一管理、动态迁移、负载均衡等目的。云计算是一个新兴技术,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相关标准也不够完善,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其前瞻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开放性。
建设智慧校园必须从基础做起,建立底层的Iaa S。只有把基础打好,才能更好地为将来智慧校园的应用建设和数据整合,以及对管理者、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芦蓓荣,任友群.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云中漫步[J].远程教育杂志,2012(1):62-67.
【建设策略】推荐阅读:
深化发展建设策略07-17
网络建设策略09-19
班级文化建设策略06-01
班级建设与管理策略06-22
实验室建设策略08-19
小组管理与建设策略09-04
优秀班集体建设策略05-25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09-30
班集体文化建设策略05-24
医疗网站营销建设策略及细节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