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歌艺术特色(共5篇)
东北民歌艺术特色 篇1
东北民歌是我国东北地区小调的总称, 其发生和产生具有其鲜明的地域特点,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东北民歌鲜明的艺术特点。
东北民歌的发展深受东北的地方戏——二人转的影响, 大致可以分为粗犷豪放的抒情小调和轻快诙谐的说唱小调, 具有明显地方色彩, 音调高亢、短小精干、简单叙事、节奏欢快、朗朗上口。
一、东北民歌的艺术特点
(一) 节拍
从节奏上来看, 东北的民歌多为2/4或4/4拍子, 且节奏形态较为单纯, 一般可以分为平均型、切分型、长短型, 而三拍子民歌较为少见。
(二) 音阶音程和调式
其调式5声、6声、7声音阶都有, 但一般以5声为基础, 最常见的微调式、宫调式。同时商调式和羽也较为常见, 但是角调式非常少见。东北民歌的另一特点在于调式交替较多。东北民歌中会出现很多色彩感很强的小三度音程 (如《回娘家》、《盼晴天》) , 也会出现一些大跳音程 (如《瞧情郎》) , 这种音程上的特点与南方民歌婉转的多级渐进、环绕的音程形成了鲜明的地域对比。
(三) 润腔和衬腔
衬腔和衬词是东北民歌极具特色的要点之一, 在东北民歌中反复出现, 其作用总体说起来有以下几种:连接作用, 增强音乐的流动性和连续性 (如《月牙五更》) ;渲染情绪, 能够活跃气氛, 增强歌曲的色彩感 (如《小看戏》) ;提高完整性, 补全已经正词唱完但音乐还不完整的部分 (如《瞧情郎》) 。东北民歌的润腔最常用的是鼻音和抖音, 其中鼻音与山东民歌的某些特点相近, 这与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的人口迁徙有密切关系, 但区别在于山东民歌总多以an或ang为主完全的鼻腔共鸣形式唱出润腔, 东北民歌则以a为主, 是以鼻腔和口腔共鸣相结合的演唱方式;东北民歌还经常出现擞音, 其特点是频率较快幅度较小, 俗称小抖, 靠气息大小的微弱变化完成演唱。
(四) 歌词
东北民歌的歌词多为民间口头的生活语言的诗歌化内容, 大多少是押韵的, 本身就是生活语言的韵文化, 东北民歌的歌词一般是以七字句的形式为多, 也存在五字句、九字句、十字句等, 偶尔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则的句式。其语言节奏上偏重于叙事, 多为口语化的朗读性节奏, 因此经常形成自然间歇和停顿从而形成一些反复出现的节拍段落。在东北民歌上也表现出幽默、流程和语调夸张的感情色彩, 在民歌中经常会出现大的波动, 突然的拔高, 旋律线大起大落与南方婉转的民歌形成鲜明的对比。
(五) 表演形式
东北民歌深受其姐妹艺术形式——二人转的影响, 唱歌时常搭配跳舞, 通常使用扇子或手绢伴舞, 歌舞都是同一人完成, 要求既有一定的演唱水平还要求有一定的舞蹈基础 (特别是扇子和手绢) , 演出氛围热闹非凡, 展现了东北民歌“活泼”、“俏皮”、“逗”、“浪”的艺术特点。这种表演当时也是起源于东北冬季天冷, 东北人民冬季长期“猫窝”, 各种艺术形式都必须以室内为主, 也就注定了不可能出现像陕北民歌那种大型阵势, 多以2个人为主, 搭配一些不需要太大场地的舞蹈形式, 如原地的手绢和扇子舞等, 但同时也必须达到热闹让观众从视觉和听觉双方面得到满足的艺术效果。
二、东北民歌的艺术价值
(一) 广受人民群众喜爱
由于东北民歌自身的乡土性、叙事性和幽默性, 收到了全国老百姓的喜爱, 可以说是最接地气的一种艺术形式。东北民歌表达了东北人民爽朗火大、勤劳以及似火的热情, 这一情怀也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接受。
(二) 对“二人转”和东北大秧歌的促进
东北民歌可以说和二人转、东北大秧歌都是姐妹艺术形式。东北民歌的发展同时不仅推进和促进了东北当地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 更是推动了我国民族歌曲和传统戏曲的整体发展。
(三) 基于东北民歌的艺术创作
从八十年代风靡大江南北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十五的月亮》、《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经典名作, 到新时代流行的《大辽河》《过河》及诙谐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其旋律和创作中都有意无意的吸收了东北民歌小调的艺术精髓。
摘要:东北民歌是我国东北地区小调的总称, 一般包括山歌和歌舞, 也包括萨满调。东北民歌格调生动活泼, 内容和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民歌充分反映了东北人豪爽热情乐观的性格, 其发展深受东北二人转的影响, 大致可以分为粗犷豪放的抒情小调和轻快诙谐的说唱小调在演唱中还具有旋律起伏大, 特殊衬词衬腔、拖腔、甩腔运用频繁等特点。
关键词:东北民歌,民歌,小调
浅淡左权民歌的艺术特色 篇2
民歌在宋元时期,已经被广泛传唱、家家弦诵了。从现在左权民歌“大腔”的曲牌结构中,仍然可以找到宋代“唱赚”、元代“散套”的痕迹。讫及明清,民歌更是成为人们寄托情感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
左权民歌,是左权人民的歌,始终根源于劳动人民之中。它集中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刚悍朴直”的民歌,以爱情为线索,以婚姻家庭为主题,凭借活生生现实生活细节的实感,即兴而发,集中地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的无情鞭苔,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炽热追求,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拯救民族于危亡之中,成为时代主题。 一曲《左权将军》,表达了太行军民对在1942年5月壮烈殉国的左权同志的深切怀念,对日寇侵华罪行的满腔怒火。左权民歌,是劳动人民的强烈爱憎和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是地方民歌文化与民族文化思想内容的高度统一。
左权民歌具有我国北方民歌的艺术风格和特色。首先,昂扬向上的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的相结合,是基本的创作手法。其次,题材的广泛性是左权民歌的基本特点。从歌曲类别上分五类: 山歌、情歌、战歌、舞歌和号子;曲种分为三类,即大腔、小调和杂曲。大腔属于套曲,全曲由引子、正曲、尾声组成,适于表达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杂曲品种较多,有山歌、大秧歌、小秧歌,其词曲格律自由,宜于即兴演唱;左权民歌中富有代表性又有一定艺术成就的应推左权小调,有抒情、叙情,具有曲式短小、优美、动听、精悍的特点;其三,我国民歌《诗经》《乐府民歌》,所具有的 “赋、比、兴”艺术手法在民歌歌词中达到天作之合的效果。特别是最早的爱情民歌,词中无一“爱”字和“想”字,却听的爱的真诚,想得厉害。
左权民歌的艺术特色着重表现出“四绝”。
一绝是“开花调”压抑、束缚的社会潜伏在人民心中的情怀必然要选择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表现,去歌唱的。左权人选择了“开花调”,在左权人们的心中,什么都开花啦。“玻璃开花里外明,远远照见俺咯旦亲”,把内心想说的又不能直说的一切,心思巧妙地运用明喻、暗喻、借喻的手法表现出来,这在中国民歌史上堪称一绝。
二绝是方言与虚词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金声玉振的艺术感染力。像“亲呀咯亲呀么呆呀咯呆”、“亲咯旦儿”、“咯旦儿亲”。 其中虚词、衬词、叠词、叹词与方言一块使用,达到了其他实词而难以取代的艺术效果,这是劳动人民的绝唱。
三绝是在民间流传久远,形成了“左权民歌”曲牌系统。你想听秀美动听的小曲么,来《开花调》;你想听诙谐风趣的曲调么,来 《大娘呀》;你想听高亢自由的歌么,来《高高山上》等等唱个没完;年轻人你想活泼跳跃点么,《亲圪旦下河洗衣裳》;你想领略一下抗日的激情么,抗日民歌比比皆是。
四绝是口头语的艺术化、典型化。“大娘呀,你坐下,俺给你说上几知心话,大娘呀!”这是生活,更是群众口头语,但把它搬进民歌中,就显示了典型化的艺术魅力,这不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千古绝活么?
所有这一切均是由民歌艺术的内在结构和品质所决定的,而且每首歌上都深深地刻着历史的“年轮”。
周、秦、汉、唐以来,左权民歌就伴随着社会的演进活动于民间。当然那时民歌的原型我们不得而知,但其神韵与风格流传于今。
宋、元以来,辽县人有了“闹元宵”“闹社火”“闹红火”的风俗,它们才有机会把流传在民间的“悄悄话”“偷偷爱”或只能说给《大娘呀》《二婶婶》听的“情歌”,在公开的场合在民间传唱开来。大腔已广为传唱,杂曲十分活跃,左权民歌已经进入成型阶段。
到了明、清,已把“辽州社火”推向鼎盛时期,这正是清《辽州志》载的“比户弦歌,文风颇盛”的时期了,民歌发展相对成熟,尽管如此,仍不得登入大雅之堂。
左权民歌中有不少是歌唱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的歌。例如, 《戏爱爱》、《桃花红,杏花白》、《亲圪旦下河洗衣裳》、《摘花椒》、 《有了心思慢慢来》等等。这些民歌之所以长期以来在人民中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在封建社会 “农民无文化”的情况下,它们起着传播历史知识的作用;二是借古抒怀,以些寄托自己的爱憎感情。
五四运动的光起,左权民歌突现了反封建的主题。最早兴起的 《小放牛》、《刘梅躲婚》等歌曲已在民间广为传唱出来。所以抗日战争的战幕拉开之后,左权民歌像雨后春笋迅速传播全县上下,迅速地从“地下”走到“地上”、从“民间”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抗战的时代战歌。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歌,在左权民歌中占有特殊地位。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人民,用自己编创的大量新民歌,讴歌着自己的斗争生活,各个根据地都出现了许多,如:《左权将军》、 《太行民歌》、《朱总司令在太行》、《八路军日本鬼不一样》、《百团大战》等等。这些民歌虽然大多是具体地歌唱了某一次战斗或战役,但是由于他们形象、生动,以讥讽和藐视敌人的口吻,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战斗的情景和胜利的喜悦,配以为群众所熟悉的曲调, 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广为传唱。
新中国的建立,左权民歌进入全新的发展历史时期。民歌的整理、新民歌的创作,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左权民歌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胜利不忘共产党》、《幸福生活万年长》等等。
左权民歌发展的全过程,是劳动人民不断创造、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从远古的口头文学逐步演进终于走向社会的过程。她是民族文化之瑰宝,是民歌艺术之奇葩。
摘要:民歌恰是穷乡好,也许正是对穷乡受苦的人们的一种补偿。因此越是繁华的地方,那种不以音乐为谋生手段的歌者就越少,歌者用自己的天然条件谋得生活。歌用来讲故事的时候,就形成了完整的音乐系统。
山西民歌歌词的艺术特色赏析 篇3
一、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山西民歌由于情歌所占比重较大, 因此被称作“酸曲”。这些歌曲将抽象的心理状态通过不同的语言色彩, 把人物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 多姿多彩。
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
桃花 (你这) 红来杏花 (你这) 白, 爬山越岭寻你来呀 (啊个呀呀呆) 。榆树 (你这) 开花圪针 (你这) 多, 你的心眼比俺多呀 (啊个呀呀呆) 。锅儿 (你这) 开花下上 (你这) 米, 不想旁人单想你呀 (啊个呀呀呆) 。
歌词首句“桃花你这红来杏花你这白”, 将青春之美与浓浓春意互相映衬, 使人充满激情与希冀。第二段则是恋人之间的纠结与试探。第三段的直白表露“不想旁人单想你”, 让人感觉追寻中的自信、朝气扑面而来。
这首歌的歌词是典型的“开花调”格式, 每段歌词共两句, 每段的第一句都以“花”起兴, 第二句则分别表述了对恋人情感的执著, (爬山越岭看你来) , 含蓄幽怨 (你的心眼比俺多) , 思念 (不想旁人单想你) 之情, 歌词简洁、含蓄、朴实, 朗朗上口, 合辙押韵。语气衬词“啊个呀呀呆”使歌曲回味悠长, 歌词意境产生了一种别样之美。
河曲民歌《眊你两回》则更加细腻、微妙:
头一回眊你来呀, 十里路途, 过了一道河呀, 转了个沟沟, 爬了一道山呀, 累了一头汗, 走到你家大门口呀, 心垂垂跳呀, 脸蛋蛋烧呀, 进又不敢进呀, 退又不想退呀, 作了难呀亲亲。
第二回眊你来呀, 门口转呀, 窗台上望呀, 整了整衣呀, 按了按心呀进了你家门。我看见小亲亲呀, 红圪丹丹、白圪生生, 走起路来, 轻圪飘飘, 干起活来, 巧圪灵灵, 对着我呀, 笑圪盈盈, 爱煞个人呀亲亲,
歌词表现一位恋爱中的青年男主人公两次看望恋人的过程和对恋人发自内心的赞美, 歌词用写实的十里路、过河、转沟、爬山累等表明路途的遥远, 用“心垂垂跳, 脸蛋蛋烧”“进”“不敢”“退”“不想”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第一次登女友家门时的渴望、不安、紧张、激动的心情。
歌词第二段通过“眊”“转”“望”“整”“按”几个连续动作, 再加上距离的由远及近, 第一次到大门口, 第二次由门口到窗台再到见人的描写, 进一步刻画了主人公渴望见到心上人的迫切心情。
通过“红圪丹丹, 白圪生生, 轻圪飘飘, 巧圪灵灵, 笑圪盈盈”等生动活泼、有趣准确的描述, 把一位山区青年眼中的女友形象从长相到动作神态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达到了心理描写和肖像描写的高度统一。
比如, 河曲民歌《圪梁梁》, 歌词是这样的:“对坝坝的那圪梁梁上, 那是一个谁, 那就是我那要命的二小妹妹……”看到这首歌词, 我无语了, “要命的”, 除了土生土长的乡民, 除了智慧的乡民, 谁能写出这样精准的歌词。诸如此类的歌词, 在山西民歌里屡见不鲜, 比比皆是, 它不仅让我们心驰神往, 而且会使整个躯体都为之颤动。
二、身临其境的景物描写
山西民歌的歌词擅长用一个细小的侧面勾勒动人的生活情景, 传达微妙的情趣。如山曲《割莜麦》:
哥哥在山头上嘶啰嘶啰割莜麦, 小妹妹在山里、窊里、沟里、岔里、咯嘣咯嘣刨山药 (呀么亲亲) 。
整首歌词仅上下两句, 两句分别用了象声词“嘶啰”形容割莜麦的声音, “咯嘣”形容刨山药的声音, 并点明人物地点, “哥哥在山头上”, “小妹妹在山里、窊里、沟里、岔里”, 绘声绘影的描述使普通的劳动场面变得音画交融, 歌词给音乐提供了延伸的空间, 并含蓄地表达了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 给人以回味悠长之感。
再如襄汾民歌《走绛州》:
一根扁担软溜溜得溜 (呀呼嗨) , 软溜软溜软溜软溜溜 (呀呼嗨) , 担上了扁担走绛州, 兹格兹格刺啦啦啦嘣, 路旁树儿柳叶子儿青, 青呀青呀青呀青呀青呀 (哎咳哎咳呦哦嗬) 走绛州。
《走绛州》又名《一根扁担》, 两个曲名各有其特殊含义。首句歌词突出了动感音乐形象, “担”作为贯穿全曲的劳动性动作与“走”相呼应, 形成了明显的动感。此外, 首句中衬词“软溜溜”的连续使用, 使挑担前行、扁担在肩上晃动的挑夫形象跃然纸上, 再加上挑担的声音“兹格兹格刺啦啦啦嘣”更是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泥土芬芳“土”情怀
民歌说的是平常话、唱的是平常心, 语言来自于地地道道的方言土语。不加任何修饰的乡音土语的大量使用, 使山西民歌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特色, 具有别样的韵味。
如交城民歌《交城山》中的“一辈子也没啦坐过外好车马”, 山西韵味表达应该是“一 (ye) 辈子也没 (me) 啦坐过外 (wai) 好车马”。
乡宁新创作民歌《梅花坡里人莅啦》 (作词闫灵娣) :
“野鹊子喳, 喳梅花, 梅花坡里人莅啦。是谁啦?作啥啦, 给卯子英子管媒啦……”乡宁地属临汾市, 按照晋南方言的读法, 它的韵味应该是“野 (nia) 鹊 (qing) 子 (作为带过音不读) 喳 (za) , 喳梅花, 梅花坡 (pe) 里人莅啦 (莅啦:来啦) 。是 (si) 谁 (shu) 啦?作 (zou) 啥 (sha) 啦, 给卯子英子管媒啦……”歌词野性、纯朴, 歌颂了一对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 原生态的表达方式, 使人沉醉其中。
重叠词和衬词衬腔的广泛使用也是山西民歌的主要特色。如《桃花红·杏花白》中的“啊圪呀呀呆”;《会哥哥》中的“亲呀亲呀个, 呆呀个呆”。“圪”本身没有词义, 只起舒缓语气作用, 增加节奏感。衬句的使用使歌曲充满关切又不失调侃, 仿佛使人感到正坐在炕头上聊天一般亲切、自然。大量重叠词的使用, 使歌曲更加亲切、质朴, 更富艺术感染力。如:“想亲亲, 小妹妹, 泪蛋蛋, 圪梁梁”等。例如, 河曲民歌《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不大大的小青马马踢拉拉拉走, 真魂魂跟在哥哥马后头”, 写离别情绪, 人走了, 把“真魂魂”也带走了。此外, 口语化, 象声词的使用体现了山西民歌歌词的即兴性。如割莜麦的声音“嘶喽”, 刨山药的声音“咯嘣”。山西的民歌的即兴性还表现在其“见甚唱甚、想甚唱甚、做甚唱甚”, 因而感情真挚、朴实, 真实反映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又比如, 河曲民歌《拜大年》:过罢大年头一天, 我和 (那个) 连成哥哥去拜年。一进门把腰弯, 左手 (那个) 拉右手 (那个) 搀。 (哪个依呀嗨) , 拉拉扯扯拜的, 拜的那个什么年 (那哎依呀嗨) 。通过生活化的语言, 把“拜年”这一民俗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这些民歌因为没有形式上的讲究和修饰, 所以表现手法单纯, 语言精练, 表现目的明确, 不失为山西民歌中的精品。
东北民歌艺术特色 篇4
1. 汉乐府民歌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艺术传统, 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汉乐府民歌是对当时现状的描述。例如,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妇病行》、《东门行》、《孤儿行》等四首, 揭露了统治者残酷的剥削统治;《战城南》、《十五从军行》等两首, 则是通过民歌反映当时统治者繁重的赋税和徭役, 揭示了百姓的不堪奴役;还有的汉乐府民歌用于抨击当时不合理的封建等级制度, 封建婚姻制度等, 例如有名的《上邪》、《孔雀东南飞》, 可见汉乐府民歌拥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与劳苦大众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 以及统治者统治下的各种社会矛盾。揭露了统治者残酷的暴政、腐朽的本身, 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和不满, 已经对下层民众———农民、贫民、老、弱、妇、孺, 士民的深深同情。诗经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因素被进一步继承和挖掘。
2. 新诗歌体裁的形成——叙事诗。
叙事诗新体裁的形成, 是汉乐府民歌明显的艺术特色之一。从先秦到两汉是古代叙事诗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 诗歌体裁主要是以抒情为主, 叙事是诗歌中十分不明朗的成分, 《诗经》中部分诗歌中, 也已经简单带有叙事的成分。例如《生民》、《公刘》, 属于周朝时候的民歌, 诗歌中也只是简单描绘了后稷到武王灭商的过程。其题材接近叙事诗, 但是叙事记事不明显, 对人物也没有深刻和饱满的刻画。《氓》则是作者利用了自述的形式, 简单回顾了作者自我的不幸。诗歌中回顾仅仅是作者用于倾诉自我遭遇的手段和工具, 而不是完全的叙事, 因此其基本题材还是抒情, 抒情的诗歌中夹杂了点叙事的成分。
可见, 这两首诗歌仅仅是《诗经》中初带叙事题材成分的作品, 叙事诗的行程中回到汉乐府民歌中才初步形成。汉代时期, 其丰富多彩的生活, 要求诗人按照生活的原貌来进行叙事, 现实生活也成为叙事诗初步形成的社会背景素材。叙事诗的形式来描述生活现状, 抒发诗人情感, 在两汉乐府民歌中占有很大比重, 其内容也十分丰富。例如《东门行》记叙了贫民阶层受尽压迫铤而走险;《妇病行》记叙了病弱的妇女在濒临死亡前, 将自己的遗孤托付他人的感人场景;《十五从军征》记述了军人退役后的凄凉遭遇。此时的汉乐府民歌中, 均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了深刻的刻画, 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 描述了生活的片段, 有的还描绘了人物的心理矛盾, 可见此时叙事诗趋势已经逐步得到发展。
叙事诗较为浓重的代表当为《陌上桑》, 该乐府诗通篇采用叙事手法, 标志着叙事诗的初步形成。该乐府诗歌描述了女子罗敷运用智慧, 巧计捉弄官吏, 讲述了一个喜闻乐道的喜剧故事, 在诗中, 作者运用对比, 映衬, 夸张, 虚构等各种手法, 把聪明的罗敷刻画出来, 表现了其爱憎分明的人物性格, 对官吏的丑恶嘴脸也通过各种手法得以极致的描述。
东汉末年《孔雀东南飞》的形成, 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最终完善和成熟, 这也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中, 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共1765个字, 组成了353句。该叙事诗讲述了在封建制度背景下, 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等级制度对刘兰芝夫妇之间爱情的摧残, 属于一个悲惨的爱情叙事诗。该诗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故事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分明, 脉动连贯通畅;人物刻画生动活泼, 性格鲜明;叙述技艺娴熟, 语言采用十分优美, 游刃有余, 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间连贯有序, 是当时叙事诗中的典范。
3. 四言格式的突破———句式灵活、长短不拘、取向五言。
汉乐府民歌的形成不再拘泥于诗经中的四言格式, 其诗歌特点之一在于句式灵活自如, 以杂言为主, 并逐步向五言格式发展。然而汉乐府民歌中的杂言诗, 并没有呈现散乱样式。根据统计, 一篇杂言诗歌中, 每一句字数长短不一, 少的一到两个字, 多则八九个字, 甚至十几个字一句也有。但阅读起来朗朗上口。唐朝以后, 杂言诗在诗人的精雕细琢中, 更是发挥出了其挥洒自如, 自由奔放的特点, 并形成了“歌行”体。形成我国古体诗中, 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唐朝很多诗人都喜欢用杂言和五言, 并形成了不少完整的五言诗, 例如, 著名的《陌上桑》、《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行》均是五言诗。五言诗相对四言诗, 多了一个节拍, 但是通过多音节和单音节的组合, 反而整洁, 自如。诗歌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五言诗的形成, 开启了我国古代乐府民歌的先河, 是继《楚辞》之后的, 我国诗歌形式的又一次解放。
4. 诗歌手法的继承和发展———赋、比、兴。
一首好的诗歌往往在于各种手法的运用, 《诗经》中最高使用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而乐府民歌正是继承和发展了《诗经》赋、比、兴写作手法。例如,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在这两首诗歌中, 诗人均在人物刻画上运用了渲染和烘托的手法, 人物性格才得以活灵活现, 段落之间更是进行细致的铺设, 叙事的进行不再突兀, 事情的发展顺其自然。《乌生》和《枯鱼过河泣》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在奇特的比喻中富含了浪漫主义色彩, 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特别是《枯鱼过河泣》:“枯鱼过河泣, 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相教慎出入。”这也是一篇发人深省的警世之作。余冠英解释说:“这诗以鱼拟人, 似是遭遇祸患者警告伙伴的诗。枯鱼作书, 的确是奇想, 汉乐府里所有寓言体的歌词无不表现极活泼的想象力。”可以说, 也正是这种拟物为人的想象力, 才使汉乐府又多了一层新奇迷人的艺术色彩[1]。《上邪》属于抒情诗, 在该诗歌中诗人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将人物的激情比作爆发的山洪, 夸张但是虚拟, 成为浪漫主义的杰出作品。
二、论汉乐府民歌的文化价值
1. 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价值。
这种精神像一根红线似的贯穿在从建安到唐代的诗歌史上, 它们之间的一脉相承的关系是如此明晰, 以至于我们可以用线条作出如下的表述:“缘事而发” (汉乐府民歌) ———“借古题写时事” (建安曹操等人的古题乐府) ——“即事名篇, 无复依傍” (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 ———“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 [2]。汉乐府民歌在继承了《诗经》民歌抒发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伦理情感之外, 人本思想显著增强。这首先表现在家庭关系的内容上。从《诗经》中的《七月》、《噫嘻》等诗可以看出, 周代社会井田制这一生产方式自然导致周代社会意识中家庭观念淡薄。而乐府民歌中悲叹流离失所、要求生活安定的呼声比《诗经》民歌明显增多[3]。
2. 汉乐府民歌杂言体的创造价值。
汉乐府民歌杂言体的形成, 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杂言体在建安创立以后, 影响越来越广泛。《饮马长城窟行》、《气出唱》, 《陌上桑》等都是著名的杂言诗。发展到盛唐以后, 杂言诗的难度大大提高, 李白的《蜀道难》和《将进酒》等诗歌, 其杂言体难度明显源于汉乐府民歌杂言诗简体形式。五言体的影响更是明显。根据有关考证证实, 模仿五言诗进行写作, 自东汉以后就有人开始。很多五言的无名抒情诗被流传下来, 五言对四言的取代更是我国诗史上重要成就之一。杂言体使汉乐府民歌形成自由灵动、不拘一格的诗体形式, 声口毕肖、率真质朴的语言风格。汉乐府民歌形式十分自由, 句式长短不拘, 章法灵活多变, 无论是对话、行动的直接描述还是夸张、形容的间接抒情, 均可入诗, 这相对于《诗经》时代单纯而缺乏变化, 板滞而过于凝固的四言形式, 无疑呈现了一种辗转流动、奔逸飞动之势[4]。
3. 汉乐府民歌叙事诗写作技巧价值。
汉乐府民歌创立了叙事诗题材, 该写作手法对后期诗歌创造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根据后来的诗歌可见, 叙事手法被广泛应用于诗歌创造中, 并通过多种巧妙的手法突出叙事效果。例如, 《陌上桑》中利用罗敷和使者的语言对话行为, 《东门行》中利用妻子和丈夫的对话行为, 刻画人物性格, 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另外, 也有的叙事诗通过人物动作刻画人物的心理, 例如《陌上桑》用“捋髭须”表现老人的细节形态, 用“著绡头”来刻画罗敷的形态。有学者评价说“汉乐府民歌最高的艺术成就在于它的叙事性, 它注重写故事、写情节、写场面的特点也成了它与《诗经》民歌和其他民歌的不同之处, 因此这也决定了它所塑造的那些人物形象比以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整[5]。后代诗人写作中, 不断沿用和发展该写作技巧。例如, 杜甫“三吏”和“三别”中, 也同样设置对话形式, 李白诗歌创造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等, 都表明了汉乐府诗歌叙事写作的学习榜样价值。
总之, 汉乐府民歌是一幅幽卷, 它形象地绘出了两汉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风貌;汉乐府民歌是一面镜子, 它真实地照出了在封建帝制、封建礼教的摧残和迫害下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汉乐府民歌是一首交响诗, 它强烈而又生动地奏出了那个时代人民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 而充满悲怆的哀伤、哀怨、哀怒、之音, 则是其久逝不散的主旋律[6]。
参考文献
[1]卢捷.略谈汉乐府民歌的修辞美[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18) .
[2]庞国太.浅谈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1 (1) .
[3]汪爱武.试论汉乐府民歌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J].滁州学院学报, 2012, 6 (4) .
[4]王兰英.汉乐府民歌散论[J].集宁师专学报, 2011, 27 (1) .
[5]曾艳.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J].中学语文, 2010 (10) .
东北民歌艺术特色 篇5
一、民歌教学成为中学音乐教学必要内容
在受到流行音乐和各种各样的外国音乐文化的影响下, 一些地区的民族音乐、民歌已经越来越不受重视, 甚至被人们遗忘。这样势必会造成文化流失, 后果是很严重的。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善于使用当地民俗资源在音乐教学中, 让学生从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因此, 开展民歌学习将会给音乐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 增加其创作的灵感, 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中国民间音乐的发展。
(一) 陕北民歌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气息的音乐形式
陕北地区历史悠久, 关中平原文化繁荣, 各种民俗包括音乐, 民间艺术等形式多样, 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比如婚丧嫁娶, 各类庙会, 解读陕北农村文化的特点, 分析陕北民歌, 可以做到更好的学习和继承。陕北民歌是民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来源广泛, 可能有本地独创, 还有外地吸纳, 还有千百年来的口口相传。虽然历经时代变迁, 依然绽放光彩, 是当地人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 陕北民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乡村活动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陕北民歌历史游记唱法独特
陕北的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陕北民歌一般流传于榆林和延安的一些乡野, 是“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唱法可用“拦羊嗓子回牛声”来形容。关于陕北民歌的历史可追源到古代汉族巫歌和祭祀秧歌调, 可谓历史悠久, 乡土气息十分浓厚。
2. 陕北民歌与社会息息相关
陕北民歌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它没有交响乐那么高大上, 但是却是民俗活动的灵魂角色。一般来说, 它的民俗性职能大于艺术表现职能, 比如陕北的音乐文化活动多就存在于一般的庆典、婚丧嫁娶、庙会祭祀等活动中。民俗音乐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 发挥其艺术功能。
3. 陕北民歌民俗性大于表演性
由于陕北民歌的民俗性能大于表演性能, 在时下已经不受重视了, 加上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辞世, 如果不能培养好接班人, 那么陕北民歌这种古老优秀的文艺形式会在未来慢慢消失。因此, 必须把陕北民歌放在音乐课本中来教学, 这是很有必要的。
4. 陕北民歌出现红色革命歌曲
陕北是革命根据地, 自从1935年毛主席来到延安后, 发动群众搞生产运动, 其中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内容, 形成革命历史民歌。“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陕北民歌, 对后来的影响很大, 被一次次搬上舞台。
(二) 陕北民歌常见的三种艺术形式
1. 劳动号子
首先, 陕北民歌最古老常见的就是“劳动号子”。劳动号子主要有打夯号子、踩场号子和耕地吃牛曲等, 其中很多都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逐渐摸索, 反复锤炼得来的, 可谓十分的接地气, 也是劳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趣。这些在特定的场合中形成的劳动号子, 给劳动者给予了一定的精神支持, 起到鼓舞干劲的作用。学生学习这些, 可以体会音乐最初的形成过程, 体会音乐发展, 受到鼓舞。
2. 信天游
其次, 陕北民歌的第二大类别就是“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最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和特点, “信天游”就是自由发挥的山歌, 曾经的歌曲更多的是表现男女的爱情, 情感。信天游可分为高腔和平腔。在陕北地域辽阔、沟壑纵横,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受到一定阻碍, 高亢嘹亮的信天游就是人们互相表达和交流的主要形式。信天游的歌词常常是随口而出, 通常的采用比喻的和想象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它的演唱也不受具体的曲调限制, 所以唱出来的感觉是更加自由奔放的, 听着亲切舒畅。比起劳动号子更加自由轻快, 学习信天游可以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情绪的空间。
3. 小调
在陕北民歌中小调题材也很多, 它的主题可能是历史事件, 也可能是生活的故事, 但也可能是现实生活各种政治和社会热点。所以丰富和有趣是小调的特点。通过学习吸取其他艺术, 小调的艺术形式更加完善, 可以和戏曲, 歌舞等互相交融, 相互影响和发展。
二、陕北民歌对于中学音乐教学的影响深远
根据教学要求, 陕北民歌的选择性提取进入中学音乐教材, 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歌风格的特点, 还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价值观。
(一) 陕北民歌的音乐教学内容
除了交给学生专业的音乐知识外, 可以寻找新的内容, 并且不断发展, 这种教学方法, 可以使不同的音乐素养和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去接受新的音乐形式, 寻找新的乐趣。老师教唱民歌可以先讲述和歌曲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文化和习俗,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感情, 有了感情的民歌才是真正民歌。
(二) 陕北民歌的主要教学方法
陕北民歌和当地人们的生活有很多关系, 所以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劳动人民, 在不变旋律的情况下, 自己填词发挥演唱, 来体会陕北文化的内涵。在音乐教学中, 它不是照搬照套, 民间歌曲和歌谣都可以应用于教学中,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音乐是离不开本地社会的, 课程资源要与当地社会紧密联系。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 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文化活动, 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民歌进行改编, 重新演绎, 精心策划, 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作的魅力。
三、在中学开展陕北民歌教学课的意义探讨
空前繁荣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代已经到来。在建设推进文化艺术事业过程中, 由政府、业界和媒体举办的民歌赛事丰富多彩, 比如目前比较流行的《歌从黄河来》, 陕北民歌就充当了主要角色, 这样的电视节目为中学音乐教学提供了一个难得机遇。
(一) 这样有利于保护和传承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加油, 在中学音乐开展陕北民歌教学, 可以提高陕北民歌的知名度和声誉, 通过学习, 可以让学生爱上这种艺术形式。陕北民歌本身是一个劳动人民的智慧, 是劳动人民的精神的象征, 被搬上课本, 可以有利于陕北民歌的保护和进一步发展。
(二)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在有些学生眼里, 陕北民歌是劳动人民的, 觉得遥远, 不是真正的接受和爱, , 在中学开展陕北民歌教学, 可以缩小学生和民族音之间的距离, 也揭开了陕北民歌的神秘面纱。通过老师的解释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陕北民歌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喜欢民俗文化的口味, 也增强学生去理解和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因此, 在中学音乐课程开展陕北民歌是必不可少的。
四、如何才能学好陕北民歌这种音乐形式
陕北民歌来自民间, 来自劳动人民的生活中, 要想学好就应该经常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如有条件可以组成团队去参观民俗表演, 倾听民俗文化讲解, 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体会陕北民歌的真谛。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艺活动
偶尔组织一些文艺晚会, 把陕北民歌作为主题, 让学生都要参加演唱。通过这种方式, 不仅充实和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而且使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大大提高。这样的特色活动还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缺陷, 使得学生可以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锻炼演唱能力。如此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势必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定期组织学生去陕北民歌发源地观摩
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生长土壤。陕北民歌扎根陕北的黄土地里, 想要真正学好陕北民歌就要走进群众, 在当地亲身体验一下。所以制定教学要求的时候, 应该安排时间进行课外观摩活动。如果条件好的学校, 还可以邀请陕北民歌的歌唱家来校指导, 感受歌唱家口中的陕北民歌, 听他们讲述陕北民歌的故事。
(三) 认真做好陕北民歌相关的艺术收藏
陕北民歌表达生活生活内容的形式很多, 如今流行的陕北民歌, 既有革命历史民歌, 也有表现爱情民歌。经典的陕北民歌几乎都起源于当地乡民口中, 革命历史歌曲如《东方红》《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绣金匾》等, 关于爱情的如《三十里铺》《走西口》《赶牲灵》, 这些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背后还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每个作者都经历过一段传奇的人生, 是教学中不可多得的题材。这些歌曲传唱度很广, 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陕北民歌代表作。
陕北民歌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2008年以来, 陕北民歌作为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重要作用可想而知。陕北民歌是千百年来人们表达感情的重要工具, 也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当地人民的骄傲。目前面对商业化严重的情况, 民歌一度处于冷落状态。陕北民歌作为优秀的地域民族音乐形式, 也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发展。我们不能让自己优秀的音乐只停留在文化遗产中, 在中学音乐教育的教学中添加陕北民歌, 这样, 可以让陕北民歌这个独特的音乐形式发挥最大功能。
摘要:如何开发和充分利用本地的音乐资源, 成为大多数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陕北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对于音乐教学影响深远。把陕北民歌的音乐艺术特色引入中学音乐教学, 是继承和发展本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 提高民间音乐和中学生音乐素养知识的一个重大决定, 对于陕北民歌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下文就中学音乐教学中有关陕北民歌的音乐艺术特色做个介绍。
关键词:中学音乐,陕北民歌,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刘晓婷.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中的研究性教学法探索[J].音乐大观, 2014 (12) .
[2崔妹声.传统民歌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价值体现-基于传统民歌的声乐教学实[J].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3 (4) .
【东北民歌艺术特色】推荐阅读: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01-04
民歌艺术06-22
民歌艺术特征11-24
民歌艺术表现力07-31
浅谈广西壮族民歌艺术07-04
东北语言的特色09-13
特色旅游项目东北06-13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文化活动情况简介06-17
东北亚艺术周12-13
新民歌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