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调民歌

2024-10-19

短调民歌(精选4篇)

短调民歌 篇1

新疆蒙古族民歌不仅文化灿烂而且历史悠久, 从曲调上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风格。其内容丰富, 而且多以歌颂大自然、劳动生产、故乡、母亲恩情、英雄业绩等。本文就新疆蒙古族民歌中, 对于长调与短调的产生、发展及概况等, 简要提出个人的初步看法。

一、蒙古民歌的产生

蒙古族这个被誉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创造者和继承者, 自然它游牧文化的发展与其历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一) 蒙古民歌的产生与自然崇拜及祖先崇拜的关系。

早在远古时期, 蒙古族的人们无不对大自然的山水及树木有着浓厚的崇拜之情, 在蒙古族的民歌中还保存着大量古老而且具有传统性的神歌和萨满祭词类的传统民歌, 如:《母马鲜乳酒祭经》。在史书中我们都众所周知, 成吉思汗家族在蒙古族人们的心中是神圣的, 然而蒙古族的家族中被誉为具有祖先家族历史性代表的也莫过于成吉思汗的家族, 而它由于顺应当时社会的发展, 且与当时的萨满教融为了一体。从而对蒙古族的思想观念和当时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 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可以说是蒙古族长调牧歌生成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来源之一。

(二) 蒙古民歌的产生与动物图腾崇拜的关系。

蒙古族在远古时期游牧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狩猎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及其信仰都反映在了民歌之中, 他们借助不同动物的形态来形容个人的雄壮、忠诚或坚强不屈的性格, 以及用来象征部落及其整个民族。因而就形成了古代时期蒙古族对于动物图腾观念的形成。

(三) 蒙古民歌的产生与原始宗教的关系。

蒙古族民歌的产生是与当时社会历史时期密切相关且密不可分的, 所以在当时的社会中蒙古长调恰巧与萨满祭司、神歌具有基本的共同特征, 所以在当时不仅倍受统治者的尊崇, 而且还被巧妙的利用起来;同时也赢得了百姓们的信仰。所以蒙古民歌与原始宗教是有着千丝万缕且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可见, 蒙古族民歌的产生与其自然条件和客观条件是不可分离的, 其民歌的内容和形态虽然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之, 但仍旧保持着古老原样的游牧文化特征。

二、新疆蒙古族民歌的发展及概况

(一) 新疆蒙古族民歌的发展

蒙古族音乐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原始山林和狩猎的时期;

2. 蒙古族草原游牧的时期;

3. 蒙古族部分地区实行半农业半牧业的时期。

可见,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 蒙古族民歌一直成为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基础。所以, 蒙古族民歌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蒙古族音乐史。

(二) 新疆蒙古族民歌的概况

蒙古族大多生活在外蒙古和内蒙古草原上, 只有一部分在新疆, 新疆境内的蒙古族共有151976人 (1994年) , 居住在这里的主要是卫拉特蒙古的后裔, 新疆蒙古族民歌按体裁分类:有长调和短调之分。

1. 新疆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在蒙古词中念作urtiin.duu, 汉语译为乌日汀道。蒙古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 有着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 并有着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 其节奏舒缓而自由, 字少而腔长, 大多“一字而用多音”而且句中和句尾常常用腔长的拖腔, 其结构也往往由两个乐句来构成一个单乐段, 而每个乐句又可分为两个小分句, 每个分句的旋律宽广而节奏自由, 因此大多形成波浪型的起伏曲调, 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也是各异。长调歌曲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多种表现, 长调歌曲在其内容上表现为: (1) 孝敬和怀念父母的; (2) 爱戴和怀念亲戚的; (3) 赞美家乡和怀念家乡的; (4) 歌颂有名望的人物和怀念历史英雄人物的; (5) 敬仰其宗教信仰的; (5) 提倡团结和谐等丰富而健康的内容。新疆长调民歌旋律舒畅而不乏悠扬, 在民间的蒙古族艺人这里, 我们可以听到他们在唱长调时的那种犹如清泉般源源不断的曲调。即使在进行高低、强弱等色彩变化时, 也同样是:其声不噪、气不喘, 而这也这说明了蒙古长调民歌不仅具有高度艺术性同时也有高度科学性。

2. 新疆蒙古族短调民歌

新疆蒙古族短调民歌 (boginoduu.) 在蒙古语中被称作为宝格尼道, 汉语译为短调歌或短歌, 主要在内蒙古西部或东部的农村牧区及半农半牧区流行, 往往是即兴歌唱, 灵活性很强, 在词曲上和长调是有很大不同的, 通常是:大多为一字一音, 而且少有拖腔, 旋律上简洁并朴实, 通常易学且易唱, 在民间群众性也是非常之广泛的。在新疆的短调民歌中, 其主要的伴奏乐器通常为四胡、马头琴, 但有时也有用杨琴伴奏。短调民歌依据题材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关于怀念的歌、赞歌、摇篮歌和舞曲 (或伴舞曲) 、爱情歌曲。可见, 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 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且曲调比较紧凑, 节奏整齐而更加鲜明, 音域相对长调要窄一些, 再加上短调民歌一般是两行, 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 节拍也相对比较固定, 而且它旋律优美动听, 所以通常给人以美的享受。

结束

蒙古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习为歌唱”, 过着歌悠悠, 声悠悠的马背生涯, 使民歌成为本民族历史、社会文化与生活的缩影。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程度的加深, 2005年蒙古长调被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它的关注, 我们众所周知:蒙古族民歌这个被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民歌、音乐文化, 它更多的承载了蒙古族的历史、承接着他们的信仰、连接着他们的民族和语言, 所以我们要了解它, 并且学会重视及其对它进行原生态保护和科学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世界民族音乐》王耀华、王州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2]《蒙古族音乐史》呼格吉乐图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3]《蒙古族音乐史》乌兰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222年3月

[4]《蒙古秘史》阿斯钢特·官布扎布著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乌拉特蒙古族短调民歌风格探究 篇2

关键词:乌拉特,蒙古短调民歌,风格,探究

乌拉特蒙古族民歌是从蒙古族短调拉歌演变而来,蒙古族拉歌是乌拉特蒙古族短调民歌的基础和源泉。乌拉特蒙古族短调民歌的题材和种类,几乎涵盖了乌拉特人所有的生活领域,因此,乌拉特短调民歌又被称之为“乌拉特生活之歌”。

一、体裁种类

(一)赞歌。短调民歌中,赞歌所占据的比例并不大。其歌词内容大部分是以“歌唱民族历史英雄”、“称颂尊贵的客人”以及“长者”为主,另外还有赞美蒙古族骏马的赞马歌。从演唱的形式和地点来看,短调赞歌主要在一些带有一定礼仪性质或其他重要场合演唱,例如,宴请上等佳宾的酒席、重大的庆典等。从民歌曲调的风格上来看,赞歌带有一定的热情、庄重和典雅的特征,调式主要以宫调式和微调式为主。乌拉特蒙古族短调赞歌的代表性曲目有:《须弥山》《乌拉特风情好》等。

(二)思乡曲。同赞歌不同,思乡曲在短调民歌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自蒙古族人民对近亲结婚的害处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为了有效提升民族的人口素质和数量,蒙古族人民便开始不断地同外族进行通婚。而这种通婚行为的出现,使得很多蒙古族人,特别是蒙古族的女性被迫远离故乡。为了倾诉自己的思乡之情,这些远嫁的乌拉特女性们通过歌声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父母和亲人的思念,因此,思乡曲主要为女性思乡和妇女思乡这两种形式,例如,《思乡歌》《条纹绸巾》等。此外,也有一些因为征战而远离家乡的将士们,为表达对自己亲人的思念,他们用歌声吟唱心灵的苦闷与对家乡的思念,这类思乡曲主要为武士思乡曲与男性思乡曲,如《出征歌》。

(三)宴歌。蒙古族宴会崇尚礼仪,举行宴会不是单纯地追求物质的享受,还是为了进行思想交流、传递文化,以及意见沟通等。蒙古族的宴会中,无论是何种身份,均可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怀,因此,宴歌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既可以表达自己对“长生天”的崇敬之情、对父母长辈的敬颂之意,也可以讲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大自然的直观感受等[1]。因此,这类短调的风格庄重而乐观,曲调旋律十分优美,有《天鹅》《羊腿之歌》等。

(四)爱情歌。同思乡曲一样,爱情歌在短调民歌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从情感的表达上来看,该类歌曲往往是利用朴实的歌词与动人的曲调来表达歌唱者真挚的情感的,并通过细腻生动的歌唱,将丰富的感情生活淋漓尽致得表达出来;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包含了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对悲剧爱情的感叹、对封建道德束缚美好爱情的控诉,以及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而表现出的反抗精神[2];从表达风格上来看,该类型歌曲主要是利用自然景观、骏马以及花草树木等媒介,通过比兴的手法,将自己的感情间接地表达出来。

二、音乐风格

(一)古科尔沁风格。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乌拉特蒙古族短调民歌仍旧存有一些古科尔沁民歌的风格元素,例如,《宝尔套海》《布林罕的柳丛》等,谱面上还存有科尔沁的核心节奏形态。与此同时,乌拉特短调中每一个乐句相似的节奏、旋律线条、曲调,以及所有乐句采用的相似的音乐动机,都同古科尔沁民歌中旋律的表现形式以及节奏组织带有的那种循环型及重复性特点十分相似[3]。由此可以得知,乌拉特短调民歌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包含有古科尔沁民歌的风格特点。

(二)鄂尔多斯风格。乌拉特同鄂尔多斯这一“歌舞之邦”仅隔了一条黄河,所以两地民歌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较大的互动性与交融性。这就使得乌拉特人也学会了鄂尔多斯民族的民歌,并根据本民族的音乐习惯,将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形成了带有鄂尔多斯风格特征的乌拉特民歌,如《请安》等。

三、结论

短调民歌 篇3

一、悲壮型

近千年来, 蒙古民族一直以英雄崇拜为主要精神支柱。在蒙族人民眼中, 英雄象征着正义、力量、善良以及智慧, 他们舍生忘死、舍己为人;与此同时, 英雄的命运大多以悲剧结尾, 为了维护正义、保卫家园而蒙受冤屈甚至付出生命。由此, 大量蒙古族叙事性短调民歌基于此种题材应运而生, 例如锡林郭勒民歌的《都荣扎那》, 科尔沁草原广为流传的《嘎达梅林》以及《陶克特胡》等。此类作品源自于真实故事, 故事中的英雄们敢于直面强大的敌对势力, 勇往直前而无所畏惧, 积极为人民争取利益, 体现出舍生取义、牺牲自我的崇高人格以及悲壮情怀。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崇尚自由与个性, 批判现实的不合理并奋起反抗, 与西方文化中的悲剧精神颇为相似。

在蒙古族叙事性短调民歌中, “悲壮”的美学特质缘起于直面死亡这一颇具个性的蒙古民族文化传统, 而从诸多文献资料中也可以管窥此点。《蒙古秘史》中提到了别力古台对成吉思汗说的一句话:作为男子汉大丈夫, 即使死了, 也应该手执强弓, 头枕箭筒, 把尸体和武器埋在一起;同样在英雄史诗《江格尔》中也有此类诗句:断辟之, 不就八根肱骨么?喷洒去, 不就一腔热血么!在荣誉、正义以及尊严面前, 蒙古民族充分展示了一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悲壮的大丈夫豪情。

二、悲愤型

随着蒙古民族逐渐步入封建社会, 其与汉文化也在不断的碰撞中交流融合, 同时也给普通民众带来难以避免的苦难与不幸。分析蒙古民歌文本发现, 这些悲剧以婚姻习俗为主要体现。在封建社会制度下, 蒙古族受到来自汉族封建礼教观念的影响, 蒙古族婚俗中开始出现买卖婚姻。一般来说, 男方在婚前需要向女方送礼, 而女方并无任何回赠。这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以及生产活动中, 蒙古族女性同样承担了繁重的责任。换而言之, 嫁女是一种变相的劳动力转移, 更是人力资源和财产的流失。所以从另一角度来看, 聘礼实则为劳动力与金钱之间的非等价交换。蒙古族女性在买卖婚姻制度的影响下丧失了应有的婚恋自主权, 并沦落为交易物品。那些婚姻不幸的女性成为悲剧角色, 同时又敢于将自身真实感受表达、倾诉出来, 通过民歌来阐发自己内心深处强烈的反抗情绪以及对婚姻的不满与控诉。例如在鄂尔多斯民歌《旭仁其其格》中有这样的描述:“十六个元宝光闪闪, 是否打动了你的心肠。你把孩儿旭仁其其格, 狠心嫁到远方。”这些民歌中蕴含了一种反抗情绪, 是对于不合理制度导致其美好愿望难以实现的一种控诉。

三、忧怨型

在蒙古族叙事性短调民歌中, 思乡以及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是“忧怨”类民歌题材的主要内容。蒙古民族对于父母极为尊敬, 同时极重养育之恩。从《蒙古秘史》中分析可见阿阑豁阿与诃额伦两位伟大母亲的形象;而《科尔沁文学概论》对于母亲的形象也予以了深刻描述, 即母亲的形象应是神圣的, 同时应始终受到尊敬、崇尚与爱戴, 这是基于在社会与家庭发展中母性角色所做出的贡献所做出的决定。所以蒙古族民歌中对于父母的赞颂俯拾皆是, 例如在《金翅膀的小鸟》中有这样一句:银翅膀的小鸟, 江面上阵阵啼鸣。我永恒的依赖, 是那父母双亲。诗句中蕴含着子女对父母无限的依恋。而在《太平盛世》中则有“盛夏时节万物生长, 全靠阳光照大地。自由幸福成长, 全靠父母抚养。”而在短调民歌中, 也有不少作品呈现了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 例如在《姑娘的歌》中有这样一句:那两岁的绵羊贝子, 能顶你一年的口粮吗, 妈妈?把我许配到一年路程的地方, 你算满意了吧, 妈妈?正是女儿认为母亲无情而心生埋怨的真实写照。

结语

大多数蒙古叙事性短调民歌对于主体自身关于“礼”与“情”之间均有较好的体现。相比于悲壮型民歌中特指的英雄角色, 其他两种类型的民歌均侧重于刻画善良民众所承受的苦难与不幸。有如鲁迅先生之言: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 消磨于极平常的, 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由此可见, 悲愤型以及忧怨型民歌固然未在行动上体现出抗争意识, 但是其对于拜金主义和命运的控诉仍然发人深思。

摘要:在蒙古族文化中, 其叙事性短调民歌审美取向通常偏重于“悲”, 笔者在分析大量文本的基础上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并加以分析, 仅供参考。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审美类型,叙事性,特征

参考文献

[1]秦杨。蒙古长调民歌的形成、发展及特点[J].艺术百家, 2013, (4) :253-254.

[2]何红艳。科尔沁蒙古族经济形态多元化与说唱文学的辩证关系[J].民族文学研究, 2012, (6) :108-112.

[3]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的现代转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9 (1) :45-47.

短调民歌 篇4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使得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 同时学前教育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进行更新, 随着社会发展而更加蓬勃发展。作为学前教育中的主干课程声乐课, 通过歌声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当前在学前教育专业方面主要的授课形式是集体授课, 在内容中很多是专业院校内容, 但是体现民族特色的民族作品确实非常少, 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很不利。

在鄂尔多斯传统长调民歌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 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当前鄂尔多斯地区有关学前教育这一专业的生源特点来将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融入我们的声乐教学之中, 例如儿歌或者童谣等, 对于我们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传承以及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我们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中没有统一界定,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 让学生通过和实际联系接触到幼儿园的一些内容。在我们的学前教育课程中, 声乐是一个重要部分, 但是相对来说学时比较少, 所以我们需要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要改善声乐课程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比重, 还要通过一些艺术文化或者提升实用技能的课程来使这门课程更加有趣。

建立在我国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基础上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 音乐普遍多以五声音阶为主。五声调式中六、七声音阶和两音在旋律中多以经过音出现。如较为古老的童谣短调民歌《黄羊的歌》, 由四个乐句组成, 前三句连续重复, 第四句为结束句。通过旋律多次重复的表现手法和六声音阶结构的运用, 使歌曲句法简单、风趣、古朴。对于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来说, 只会演唱还是不行的, 还需要很好的歌曲伴奏能力。在声乐教学中, 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弹唱能力, 刚开始尽量选择简单上口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 便于学生弹唱, 来提高他们的弹唱积极性, 让学生能自弹自唱, 以唱为主, 逐渐提高幼儿歌曲的自弹自唱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以集体课为主, 应该充分发挥声乐集体课的优势, 可根据情况由10~12个学生同时上课, 在教学中渗入些简短、精巧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学生还可以根据授课教师的讲授情况合理选择声乐教学的方法, 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实践为主的幼儿教育, 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将来的就业方向。所以在课堂之外, 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 对学生的优缺点也能及时补正, 提升课堂效果。还可以在学生幼儿园实习时, 特别是在民族幼儿园和蒙古族幼儿园, 让学生近距离观摩声乐教学, 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 这样有利于从实际出发, 有利于对学习的促进。

总之,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将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族进行很好的渗透, 对于少数民族的音乐发展和传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是鄂尔多斯劳动人民千百年的劳作和智慧的结晶, 由人们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而来。只是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现代生活的变迁, 人们似乎只在乎当下的一切, 对于传统的艺术珍品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以致被边缘化, 长此下去, 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的处境不容乐观。我们都知道, 越有特色的音乐, 越有世界性。所以, 我们可以在学前教育声乐课中适当融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 让我们的下一代继续传承音乐艺术珍品, 也让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代代相传, 唱响中华大地, 通过歌声与各族人民交流, 让世界通过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了解鄂尔多斯。

参考文献

[1]孙小奇.简论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艺术[J].音乐时空, 2012 (6X) :47.

【短调民歌】推荐阅读:

新民歌07-14

民歌05-28

民歌发展06-20

民歌艺术06-22

乐府民歌09-07

湖南民歌09-19

民歌创作09-29

叙事民歌09-30

民歌改编10-01

民歌保护10-02

上一篇:进口石油下一篇:新课程下如何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