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歌

2024-05-21

大学校歌(精选8篇)

大学校歌 篇1

河南理工大学自1909年建校至1935年校歌产生, 其间20多年, 经历数次战火洗礼, 凝练出其特有的校风学风, 并最终汇集为一曲《河南理工大学校歌》:“太行之阳河水东, 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源深流自远, 物阜民用丰。山葱葱, 水溶溶。努力, 努力!行健天同功。”校歌传唱至今, 其文化功能不可小觑。

一、河南理工大学校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1. 教育思想的进步推动大学校歌产生

河南理工大学校歌诞生于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 上至国民政府, 下至各知名高校, 都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和校园文化的营造。民国时期校训、校徽、校歌的制定和创作甚至被许多学校看作“立校之基”, 其对校歌的重视可见一斑。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 动荡的年代需要歌曲的教化和引领;其二, 创作校歌是实施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民国初年, 临时政府设立教育部, 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行使教育管辖权。深受西学影响的蔡元培到任后, 对晚清以来实施的教育政策进行全面整顿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而最具特色的就在于美育。以美感教育来完善学生的道德是整个教育界的共识。人们认识到, 一首好的校歌不仅能抒发情怀、鼓舞热情外, 还能让学校师生统一意志、协调行为。

2. 学校的迅猛发展催生该校校歌诞生

河南理工大学校歌的诞生正值抗战时期, 神州大地处处涌动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 但时局的动荡没能阻挡学校发展的步伐。1932年, 国民政府教育部两度派员到学校视察, 以“不失为海内外办理成绩较良的工校之一”的评价, 对学校的办学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3年批准私立焦作工学院立案, 学校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私立高等工科院校。这一时期, 学校兴修科学馆、工程馆, 向欧美订购教学科研设备, 建立和充实理化、材料、制图、试金等实验室, 图书馆藏书逾万册。学校把“教育英才, 备物质建设之先锋;从事研究, 求吾国学术之独立”作为使命, 以美国高校特别是科罗拉多矿务大学、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为蓝本, 结合中国实际设置课程, 突出强调学以致用。在学校快速发展之际, 迫切需要一首校歌, 以体现学校的传统、特色、精神、风格, 且能反映广大师生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以及理想追求。

二、河南理工大学校歌的文化功能

1. 陶冶情操———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

大学名誉校董蔡元培认为,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 还特别强调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成果, 不可盲目崇洋, 同时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 真正开始考虑艺术本体的问题将艺术作为“美”这样一个新的理念来考察。大学校歌作为音乐艺术的一个应用门类, 可以给人在音乐妙境之中博览巡游学校之林的审美享受。

在河南理工大学中, “修身治世”的音乐教育思想在校歌中体现了出来, 通过校歌的音乐传诵来教育大学生, 以此来影响社会, 改良社会风气。河南理工大学校歌的音乐教育在实现“陶冶品性”、发挥美育作用的基础上, 还对德育、智育、体育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寓情于景———找寻独特的地域归属

河南理工大学校歌开篇“太行之阳河水东”, 形象地描绘出学校背倚巍峨葱翠太行山、面临伟岸宽广母亲河的优越地理位置。每所大学都有其孕育的摇篮大学的精神以及性格也受其孕育环境的深厚影响。焦作地处晋陕豫三省工矿中心, 交通便利, 环境优良, 正是河南理工大学这所以煤矿为特色的高等学府的孕育摇篮。1909年, 该校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 正是作为允许英国福公司投资开采焦作丰富煤矿资源的附属条件而创办起来的。校歌寓情于景, 不仅为歌曲增添了情趣, 而且引人入胜, 当在此工作、学习过的师生唱响校歌时, 自然而然能回忆起在校园努力拼搏的岁月, 更易产生共鸣。

3. 时代烙印———铭记实业救国的初衷

河南理工大学校歌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作为展现中国历史的一个窗口, 它从文化和文学的角度弘扬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并且展现了其蕴藏的宝贵财富, 通过有形、凝练的歌词折射出了无形、生动且丰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还凸显了我国鲜明的时代特征, 也揭示了大学精神的真谛所在。“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 大学办学需要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有一个共同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 它集中体现在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之中。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是大学发展的灵魂。”河南理工大学校歌的创作时值民国“实业救国”思潮形成,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之时, 这个时代的“大学精神”是令人振奋的, 提倡实业、振兴实业以及抗日救亡的歌声如澎湃的怒潮, 沸腾于高校校园。

当时, 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实业, 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法令条例。武昌起义后, 在归途中的孙中山说, “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竞点, 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就任临时大总统后, 他号召“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 相与和衷共济, 丕振实业, 促进教育, 推广全球之商务, 维持世界之和平”;辞去大总统后, 孙中山呼吁“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 为当今最重要之政策”。他亲自筹设中华实业银行, 并兼任全国铁路督办、中华民国铁路协会会长、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会长等职。其他如革命党人黄兴、宋教仁也致力于实业。“振兴实业成为民国初年代表时代脚步的社会潮流”, 天下“群知非实业不足以立国, 于是有志于实业者项背柞望”。

在振兴实业的时代潮流中, 河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 以矿业为主要学科的院校, 张扬科学和民主精神, 具有倡导思想和学术自由的时代特征。临近抗日战争爆发, 河南理工大学校歌的问世点燃了师生的爱国热忱, 在创作上深切表达了师生对敌寇入侵的愤怒和反抗, 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誓死保卫家园的壮志豪情, 于救亡中不忘民主与科学, 有着救亡与启蒙的双重主题:莘莘学子的自强不息担当起了对人民、国家、民族的责任。河南理工大学师生在“物阜民用丰”的理想指引下和“源深流自远”的激励下学习专业知识, 以“重劳工”的实际行动建设祖国立下救国卫国的伟大志向。这首以爱国为主题的校歌不仅折射出了深厚的历史背景, 还赋予了时代新的意蕴。

4. 社会导向———促进学校与社会的相互发展

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 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 作为大学隐性文化的大学校歌, 深刻影响着师生。校歌实现了大学文化的凝聚, 并以此获得师生对其文化的认同。这种被师生认同的价值观渗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 成为一种强大的黏合力, 并因此使学习的文化传播扩散到整个社会, 以影响带动整个社会对其学校精神、理念的认同。“大学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大学是国家最进步力量的先驱”“大学是社会的道德灵魂”“大学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能促进社会变革的机构”……这些认识昭示着大学在引导社会发展方面担当着重任。“大学文化, 包括其产生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成果以及蕴含大学文化的大学传统、精神、道德、风气等都直接作用于社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和教化作用, 有时甚至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划时代的巨大作用”。

大学归根结底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 校歌作为大学的一种载体, 必然隐含着学校育人的理念。河南理工大学校歌首先明确了学校育人的导向功能, 树立了“物阜民用丰”的奋斗目标, 坚定了“救国重劳工理想信念;继而以“源深流自远”的不畏艰险, 以“行健天同功”的不懈努力发挥着学校的育人功能。

在河南理工大学校歌的感染和熏陶下, 学校培养出了杨力生 (我国著名煤矿安全技术专家、瓦斯地质专家) 、吴京 (原全国政协常委、煤炭工业部顾问, 煤矿基本建设及采煤机械化专家) 、张沛霖 (中国科学院院士) 等优秀的人才。校歌所蕴涵的人文和科学精神引导着社会进步, 其所代表的人格力量影响着受其熏陶的一代又一代人性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10) .

[2]张剑.从“科学救国”到“科学不能救国”——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演进[J].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0, (1) .

[3]周涛.学校文化的特点和功能[J].教学与管理, 2007, (1) .

送你一首校歌 篇2

大动干戈写校歌

“2010年5月,我们邀请他们来到北京,在国家大剧院里唱起校歌,看着他们,很多人热泪盈眶。”李劭晟坦言,那时他非常非常激动,他曾在纽约、巴黎、维也纳、澳大利亚等地的音乐厅演出,即使是在林肯中心的世界级舞台上,他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李劭晟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他积极参与的是公益项目“送校歌计划”。2010年3月,全国政协常委、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发起了“送校歌计划”。在一次西部考察期间,叶小纲发现,西部偏远地区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一些重要活动时都没有歌唱,很多时候唱一些当地民歌就了事了。在跟孩子们聊天时,说到音乐,孩子们眼中热切渴望的闪光让叶小纲动容。回京后,叶小纲想要做个公益项目,给西部地区的少年儿童写歌,他的想法马上得到了身边的师生们的支持。李劭晟就是其中之一,他形容大家是说干就干。

对于音乐学院的师生们来说,送校歌先得有歌词。作为学校文化符号的校歌,歌词创作需要体现独特的校园气息,只有身在当地学校,既要有深厚的感情还得能够高度提炼,才能创作出适合的歌词。于是,叶小纲电话联系了甘肃省副省长郝远,表达了送校歌的愿望,郝远一口答应,组织当地中小学报送歌词。很快,歌词送到了叶小纲那里,作曲系的师生们开始忙碌起来。

“我写曲子一直是很快的。”李劭晟说。《二中校歌》是他写的第一首校歌,他根据歌词着力体现青葱岁月的感觉,用进行曲式的节奏展现明快的风格,同时还要兼顾校歌的庄严感。完成作曲后,师哥刘力帮着配器,于洋完成了钢琴伴奏的编配。在他们送给学校的光盘里,有一流交响乐团的演奏,有专业少年合唱团的演唱,有演唱版也有伴奏版,还有曲谱,包含简谱。特意编写的钢琴伴奏版,就是为了方便当地学校使用,只要有小键盘他们就可以练习。说起为了一首中学校歌如此“大动干戈”,李劭晟颇为自豪,在他看来这是一份拿得出手的礼物。他说:“我们要告诉西部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他们获得的一点不差,甚至更棒。”

2010年4月,叶小纲一行前往临洮县,把《童心飞扬》、《二中校歌》分别送到临洮县实验一小和第二中学。李劭晟没有随行,但他听说七八百名学生很快就学会了校歌,暗自高兴,看来曲子上口好学,孩子们也真心喜欢。

“从小给孩子灌输美好的音乐信念很重要,因为音乐是最能给人力量、激情、信心的。”叶小纲告诉记者,“从孩子们由衷的笑容中我们读出了他们的幸福。我们很满足,很感动。”

校歌、美育、钱学森之问

李劭晟形容写校歌是一直在路上的状态,甘肃临洮县的第一站让参与其中的师生们收获了感动,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但是大家并不留恋,开始为其他地区的学校写校歌。三年间,李劭晟完成了近10首校歌,作曲系的师生完成了100多首校歌的谱曲工作。一些非西部地区的学校慕名前来,要求帮忙给校歌作曲,师生们也都不拒绝。

采访前几周,李劭晟正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一中的老师,为校歌的细节反复讨论和斟酌。“宾县一中提供了三首歌词,我在作曲的过程中,把三首歌词综合到了一起。校歌是有一定的功能性和服务性,但是诗意不能丢,所以先要把歌词写顺了。”李劭晟反复跟校方沟通,校方再次修改歌词又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作曲后,李劭晟发现歌词还有些地方不上口,就继续跟校方交流修改意见。他并不觉得麻烦,一首好校歌需要被反复歌唱、流传经年,学校自然是高度重视的,作为作曲者更是精益求精。李劭晟们全情投入在校歌创作中,他们的创作没有报酬,制作的过程并不因此有半分偷懒或者应付。

“都说中国缺少创新型人才,不能回答‘钱学森之问’,其实这跟美育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叶小纲在创作采风以及调研工作中发现,从音乐普及教育的层面来讲,经济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发展十分不均衡。在甘肃,叶小纲与基层音乐教师交流时,一位来自甘南藏区学校的音乐教师把自己的工作概括为:一个人、一张嘴、一本书。这所学校共有900多名学生,却只有他一位音乐老师,除了教音乐,他还兼任美术、体育等课程。学生没有音乐教材,只有老师有一本教材,全靠他一张嘴来教。“缺少教育经费,缺少教学设备,缺少艺术师资,这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在东部相对发达的地区,高考指挥棒下,音乐、体育、美术被称作“小三门”,往往可以随意取消。

发起送校歌计划,叶小纲并不满足于让学生们创作曲子,还要真真切切地把歌送到这些西部学校。所以,李劭晟和同学们在校园里完成作曲后,还有更多的行动,看看西部地区的现状是他们的必修课。“2010年8月,如果甘肃舟曲没有发生泥石流,我们班的同学就会到那里支教。我们车票都买好了,大家分了小组,要到不同的学校教音乐。”李劭晟说。

2011年夏,叶小纲带队再次到甘肃,把出版的校歌计划精选作品和CD送到当地中小学。李劭晟和同学随队来到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的王格尔塘小学送校歌,并开展支教活动,教孩子们唱歌,跟孩子们乐成一片。当李劭晟让孩子们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愿望时,很多孩子写的是:我要唱歌!我想当个音乐家!在当地,李劭晟和同学们看到了音乐教师少得可怜的现状,从小学音乐的李劭晟深深地意识到国内的美育教育是如此不容乐观。除了走访学校,李劭晟们一定会拜访政府官员,恳切地希望能够重视当地的艺术教育,他们不厌其烦地强调,为什么需要更多专业的音乐老师,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还会给官员提合理化建议,比如让音乐教师流动起来,多所学校拥有一个专业老师,而不是只在一所学校任教。

“送校歌只是起了个头。事实上,推动艺术教育、美育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件特别大的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努力,甚至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推动。希望大家都来重视并推动这项工作。”叶小纲说。

杨华:谱写校歌的乡镇中学校长 篇3

2014年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墨红镇中学再一次取得好成绩:912名学生参加考试, 其中, 曲靖一中上线19人, 占全县上线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全县前50名学生中, 墨红镇中学有16人;600分以上142人, 普高上线650人, 上线率71.3%, 高出县平均上线率18个百分点, 名列全县第一。除此之外, 墨红镇中学还是云南省一级二等初级中学、省级绿色学校、富源县十星级学校……看着这一串串数字, 我们不仅感慨和好奇, 作为一所乡镇中学, 他们是用什么“魔法”, 把那么多学生变得如此优秀呢?再听听那首C大调2/4拍铿锵有力的引领无数学子奋发向上的校歌, 我们不禁更加急迫地想一睹曲作者的风采。

2014年9月4日, 在新学期刚刚开始的时候, 我们终于有机会到富源县墨红镇中学采访, 见到了慕名已久的校长杨华。

杨华是富源县墨红镇土生土长的彝家人, 他调侃说自己出生在墨红镇海拔最高的地方, 是强紫外线照射的产物, 所以皮肤黝黑, 身板结实有力。不过, 看着这位能歌善舞、热情洋溢、性格耿直, 认准目标就一条道走到黑的彝家汉子, 倒也算是表里如一吧。

我们请杨华校长介绍一下他们的办学“秘方”, 他却顿住了:“一下子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杨华自1999年参加工作就在墨红镇中学任教, 先后担任学校团委书记、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副校长、常务副校长。2011年2月, 经过公推公选, 被选聘为墨红镇中学校长。杨华校长出色的教学工作和踏实的工作作风, 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先后3次被墨红镇党委政府表彰为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2009年2月被富源县委政府评为优秀教师。

交谈中我们了解到, 杨华校长自担任墨红镇中学校长开始, 在学校原有较好的基础上, 毅然提出打造“富源一流, 曲靖知名”的办学目标, 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 秉持“管理强校、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 带领全校师生快马加鞭, 加快学校发展的步伐。

在日常管理中, 他十分注重领导班子建设, 不但善于用严谨、科学的制度去“管”, 而且善于用人格魅力和感情去“理”, 赢得了教职工的尊重, 使教职工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不竭动力。采访中, 该校语文老师李赛良说:“我们学校的教师现在非常团结, 校长理解、关心我们, 我们教着也有劲。”

作为学者型、研究型校长, 杨华一直从事中学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在新课程、新教法等领域内成果颇丰。2010年2月完成了市教科所规划立项课题《班级捆绑式教育评价》的研究工作且高水平结题。即将完成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利用“敏特记忆引擎”促进英语学习研究》的研究工作。杨华不仅全面履行校长职责, 他还始终走在教学创新的最前线, 所教班级年年期末成绩皆名列前茅。在使学校不断发展的同时, 个人也不断收获成功。在富源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3次获一等奖。参加各级论文评奖活动获奖17次, 至今已有《班主任的教育能力素质》、《“乐海”无涯乐做舟》、《用校园文化管理学校的实践与探索》等12篇论文发表于省市县等各级刊物上。现在, 杨华还上着两个班的思想品德课, “再忙, 教学工作都不能丢。但是, 现在班主任们都不愿聘我, 因为事情多, 班主任嫌我影响他们的教学进度。”杨华说。

酒香不怕巷子深, 墨红镇中学每年都吸引了更多镇外的莘莘学子前来就读, 今年的学生数更是突破了4000人。“今年, 外乡镇的学生有八九百人到我们学校来上学, 有中安、大河、竹园等乡镇的。不能拒绝, 他们都是慕名而来的。”杨校长说。从2006年至今9年间, 墨红镇中学的中考成绩一直保持在富源县的前列, 其中7年是富源县第一名, 2年为富源县第二名。“在未来的10年时间里, 我们有信心并希望一直保持这样的成绩。”在杨校长坚毅的脸上, 我们看到了他对墨红镇中学的明天充满了希望。

杨华校长说,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可能自封, 但只要踏实做事, 锐意进取, 勇于改革, 不断创新, 一定会有令社会满意的一天。

就在我们采访的当天, 杨华校长还获得了由墨红镇政府颁发的墨红镇教育突出贡献奖。

校歌歌词征集启事 篇4

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传达师生的共同理想、价值追求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凝聚人心,努力早日建成在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决定面向全校广大师生、海内外校友,以及关心南京邮电大学成长、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征集校歌歌词。有关事项如下:

一、征集时间:

即日起至20xx年9月30日。

二、作品要求

歌词要求立意高远,简洁凝练,语言优美,篇幅适中,体现南邮精神、展示学校办学历程和成果、展现师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抒发对学校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富于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投稿要求

1、来稿请注明“校歌征集”字样,并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工作或学习单位、联系电话等详细信息。

2、投稿形式不限。可个人投稿,也可以集体投稿。

3、歌词需拟定歌名,来稿需简介创作思想。

4、应征稿件不得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应明显区别于其他学校校歌和其他音乐作品。

5、来稿恕不退还。所有来稿均须未公开发表或新创作的作品,并附有作者签名。所有作品请注明著作权申明。凡涉及抄袭、侵权行为均由作者承担一切后果,获奖者须无条件同意学校对获奖作品的文字进行非商业性的使用。

6、学校对所有应征作品拥有修改或部分采用的权利,入选作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均归征集单位南京邮电大学所有。

四、评选办法

1.学校组成专家评选组,按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进行评选。

2.应征作品由校文化艺术中心汇总整理后交评选组进行初选,确定入围作品。

3.入围作品由党委宣传部在校报、学校网站、官博上刊登,供师生评议,广泛征求意见。

4.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评选组进行评选,评选结果报学校审定后公布并给予表彰奖励。

五、奖励办法

活动设以下奖项:

1、一等奖1名。奖金3000元(个税自理),并颁发证书。

2、二等奖2名。奖金元(个税自理),并颁发证书。

3、三等奖3名。奖金1000元(个税自理),并颁发证书。

4、入围奖若干名。颁发证书和纪念品。

六、投稿方式

1、信函方式:稿件可投送至:江苏省南京市亚东新城区文苑路9号南京邮电大学文化艺术中心 赵梓竹老师 邮编:210023 。

2、电子邮件方式:电子稿件发送至zhaozz@njupt.edu.cn(邮件名称:南京邮电大学校歌征集)

3、面投方式:校内师生作品可交至学校文化艺术中心(仙林校区教4-211室)赵梓竹老师处,咨询电话:025-85866751、025-85866755。

天山下,玛河畔唱校歌 篇5

chapter 1

我们常常戏言:来石大的学生都是高考不得志的失意人。大一时,两个互不相识的同学坐在一起,最先说起的话题一定是“你是怎么想到要来这里”。而大多数人都必然有一段不得不说的“辛酸往事”,比如当我还是一个高中生时,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怎一个风云了得;又比如高考时一失足成千古恨,不得不委委屈屈地怀揣着一颗破碎的少男(少女)心来到这个闻所未闻的小地方,读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每说到伤心处恨不能以头抢地,彼此相对无言,痛洒一把辛酸泪。而就在这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唏嘘感慨中,同学间的感情迈进了一大步。

我是在第二次高考失利后无可奈何地报了石大,落寞苦涩是肯定有的,但却比不上校名带给我的冲击。是的,最初让我最无法释怀的是自己的大学有个如此“淳朴”和“乡土”的名字,这一度让我觉得很难向老同学启齿。所以当有传言说“石大”将更名为“中国军垦大学”时,我们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每天凑在一起八卦这个消息的可能性有多大,只可惜捕风捉影的事情终究不能算数,这件事最后以不了了之告终。

大部分人包括我都只把这些抱怨和牢骚当一种恶趣味,其实在絮絮叨叨中已经如鱼得水地适应了大学的生活。但也有些人总有几分“空负凌云万丈志,一生襟抱未曾开”的落寂,于是在挣扎过后选择了从头再来。大二时听说有师妹在开学两个月后退学回家复读,那一瞬间有种茫然失措的伤感将我淹没。

chapter 2

大二那年,大学升成211,成为自治区第二所211高校。这件事多少给我们带来了些许慰藉,也让我们开始对大学的未来有了一些美好的期许。但谁也不曾料到的是,就在这一年的7月5日,新疆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如今再度回想起这段经历,只觉恍然如梦,可那纹理却是明晰深刻的,只轻轻一拨,回忆便如默剧般上演。

我始终记得那一晚,当乌鲁木齐出事的消息传来时,那些家在乌鲁木齐的同学一遍遍拨着电话的模样,焦灼不安的面容,眼里有隐约的泪光闪动。楼道里打电话的声音起起落落,带着压抑的哭腔,让旁观者的心也不由得愀然。第二天醒来,发现手机无法上网;早上考完英语,听说整个自治区断网了;下午,刚准备给哥哥发短信,旁边有人喊着不能收发短信了。一试,果然,一次又一次的发送失败。食堂里的电视成了摆设,唯一可以和外界联系的方式就是打电话,而唯一的消息来源是一个小收音机。

全城戒严,警车呼啸着来来去去,空气里弥漫的是隐而不发的仓皇失措。听着收音机里打进电话的观众泣不成声的诉说,我们哗然,愤怒是表面的情绪,隐藏的是内心深处的恐慌害怕。那几日适逢期末考试,我们竭力压制着负面情绪,让自己埋头于书本。有人十几分钟翻不了一页,有人几秒钟翻一页,都是心不在焉的敷衍了事,不自觉地就开始讨论当前的局势。我们故作轻松地说着笑着,然后突然沉默。一天寝室的人商量着第二天出去囤积些粮食,我随口说了一句:“去学校斜对面的超市吧!”然后遭到了她们一致激烈的反对,理由是:学校正对面的超市要近一些。其实所谓的远与近不过几步之遥,却仿佛隔了万水千山般让人心生畏惧,我觉得好笑却笑不出来。

chapter 3

我们所在的东校区对面就是石河子最豪华的饭店——九胜。我刚进大学时就听说九胜里面一个馒头都要好几十块钱,于是大学四年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去九胜酒店吃馒头吃到撑。我曾在某个百无聊赖的夜晚,透过寝室窗户凝望着马路对面霓虹闪烁的九胜,怀着一种微妙的心理将我最爱的诗人海子那首著名的诗歌改编成《面朝九胜,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吃饭,睡觉,看漫画/从明天起,关心九胜的饭价/我有一间寝室,面朝九胜,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道菜每一个汤取一个华丽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宝贵的机会/愿你能在九胜就餐/愿你馒头吃到饱/我只愿面朝九胜,春暖花开

就在我奋笔疾书,写下这首打油诗的第三年,我们在学校的安排下去南疆支教。支教回来后,院领导大方地请我们去九胜吃饭以示犒劳。同学们如饿虎扑食一般冲向饭桌,眼冒绿光地夹起菜往嘴里塞,然后一桌人都僵住了,幾秒钟后有人拍桌而起说了一句很不雅的话:“真他妈难吃!”从此以后,九胜在我们心里的至尊地位一落千丈。

chapter 4

石大的校歌出自我们文学艺术学院,此曲自诞生以来就不断遭遇学生们的口诛笔伐,大家意见统一:难听!2012年6月21日,一个普通却令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日,听过无数遍的校歌又一次在北区大会堂里响起,“天山下,玛河畔,有我可爱的校园;育桃李,播书香,悠悠校园散发芬芳……”我们穿着学士服排着队一个一个走上台,从校领导手中接过学位证。微笑,合影,我们毕业了。

大学校歌 篇6

处州, 处州, 学府庄严。

三好楼里探寻古迹,

勤奋慎思扬起风帆。

振兴楼中意志奋发,

哺育我们成长的摇蓝。

求真知, 做真人,

吸取知识的甘泉。

古樟参天, 百年相约,

处州, 处州, 学府庄严。

三好楼里重温校史,

携手并肩志存高远。

振兴楼中学海无边,

点燃我们智慧的火焰。

求真知, 做真人,

日月光华同灿烂。

处州中学, 让我们行知并兼,

再创灿烂的明天。

处州中学, 让我们放飞梦想,

大学校歌 篇7

一、校歌与校园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

(一) 校歌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

1、校歌的科学内涵

校歌是代表一所学校的歌曲。它是校园歌曲的一种, 是学校办学理念、校园精神和学校特色的集中体现。通常是带有歌词并由人声演唱的一种校园音乐艺术形式。校歌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

2、校歌的特征

(1) 歌词特征

校歌歌词应言简意赅、寓意深长、健康向上, 既能够反映学校的性质、科类又能体现学校的历史、地理以及大学精神等特点。如“东海之滨, 白鹭飞翔”体现了我校的地域特点——美丽的鹭岛;“软件基地”体现了我校的科类特征——理工类院校;又如“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求实创新”是校训的集中表达。

(2) 曲调特征

校歌要突出音乐内涵, 要正确处理好旋律与节奏的关系, 曲风可以是进行曲式也可以是抒情曲式。它的旋律曲调应连绵向前充满活力。“和声配置应朴实丰厚, 富有层次感和动力感”[2], 并能够反映作曲者对艺术的审美倾向。我校校歌充分体现了旋律优美、节奏有力, 如写作中呈示、发展和再现的模式、结构性段落中ABA经典形式、高潮布局中黄金分割定律的影响等。所有这些都为校歌的二度演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演唱特征

校歌是一种群众性的歌曲, 应易学易唱。其演唱形式, 可以多人齐唱, 或多人多声部重唱、对唱、联唱、齐唱或合唱, 但不宜全曲独唱。另外, 从唱法的角度来看, 宜采用具有大众性的通俗唱法。

(二) 校园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

1、校园文化的科学内涵

校园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它应包括: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各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反映着人们在生产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它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1]

2、校园文化的特征

校歌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子系统, 而校园文化又是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校园文化既有社会文化的特征又有区别于其它群体文化的特征。

(1) 继承性和超越性

众所周知, 学校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不但要继承现有的文化成果而且由于学校往往是各种先进思想、观念的发源地以及知识的加工地使其具有前瞻性。因此, 校园文化具有继承性和超越性。

(2) 交融性和批判性

校园文化是中外文化的中介, 各种思想、文化首先在校园中交融。校园文化的中介作用还在于它具有理智的批判性, 在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反思中, 在对外来文化糟粕的批判中进行有效选择。将传统的、现存文化中的精华与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因子进行交融, 实现社会文化的再造。[1]

(3) 教育与自我教育

人是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支配着这个群体中的每个成员。校园群体有区别于社会上其它群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校园中每个人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 互为主客体。这一特定的主客体借助于校园文化可以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4) 内外的不一致性

校园文化具有内外有别的特性。任何一所学校由于其在层次、结构和科类等方面的差异, 决定了自身的特性。校园文化正是以这些差异性来展现对外的独特性。同时, 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特性使其内部形成了一种向心力。校园文化越完善, 其对外的独特性也越鲜明, 内部的一致性也就越高。[1]

二、校歌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校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子系统。它与校园文化的关系错综复杂, 校歌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而校园文化又为校歌营造了文化氛围。它们之间存在着部分包含、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的关系, 而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一) 校歌与校园文化并不在同一层次

校歌是校园文化的子系统, 它与校训、校徽等其它子系统共同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发展是其各子系统合力作用的结果。另外, 校园文化的发展又为其子系统的发展营造了文化氛围。

(二) 校歌对校园文化并不都是正作用

校歌对校园文化的正作用只有被人们认识到, 并恰当地内化为校园文化本身的要求, 内化为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后才得以实现。这里有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的过程。校歌能否很好地为校园文化服务,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在于校歌本身的内化。如果没有做好这一转化还有可能产生负作用。

(三) 校园文化的发展滞后于其子系统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校园文化往往落后于其各子系统的发展。因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是以其子系统的发展为基础的。只有当校园文化的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等子系统得到认同、发展之后校园文化才得以发展。

三、校歌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应建设具有本校特色、健康与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校园文化, 才能对学生、教师、干部以及职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校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 在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校歌的宣传导向作用

校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首成功的校歌不仅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进而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校歌的宣传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校歌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校歌的歌词高度概括了办学理念、校园精神、学校特色, 展现了学校的良好形象。通过校歌的展演 (如:在校庆、开学典礼、运动会、军训等活动上演奏, 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宣传) 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还能够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2、校歌有利于引导师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校歌对于校园中生活的每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能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干部、职工都可以通过校歌文化使自己的心灵和人格得到感应与提升。在这种环境中, 每个人都是教育者, 同时又是受教育者。

3、校歌能够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

校歌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德育教育的内容, 引导学生弘扬先进文化, 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如歌词“志存高远气如虹”、“行健不息振国邦”, 不仅体现德育的丰富内涵还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这些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把个人奋斗与人民的命运、祖国的未来紧密联系起来。

(二) 校歌的教育调节作用

校歌既有教育示范的功能又有娱乐调节的作用。校歌的教育示范功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校歌可以启发学生的心智,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 从而促成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二是校歌作为音乐教学内容, 它在歌词的创作、曲调曲式、演唱风格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校歌作为一种校园文化也具有娱乐调节作用。各级、各地、各类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校歌展演, 评选出优秀校歌、演唱者等, 在娱乐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提升了文化素质。同时, 寓教于乐也有助于调节校园中的每一个人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

(三) 校歌的激励凝聚作用

校歌可以提高人们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认识, 激励他们积极进取、为学校争光。如在校歌歌词上, “文明校园、协力向上”,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求实创新、校训不忘”等激励着每一位师生员工以校为荣、为校争光;在校歌的演唱上, 采用合唱的形式慷慨激昂、音色整齐、声部协调, 极富激励性。在曲式上, 采用抒情和行进相结合的曲式体现校歌的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同时, 校歌又是一种粘合剂, 可以产生一种内在向心力, 使广大师生目标一致, 在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上形成一种共同的趋向和追求。

综上所述,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校歌是校园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 它们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高校要对校歌与校园文化的科学内涵、关系及作用给予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 才能建设起具有本校特色的、积极和谐与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校园文化。

摘要: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校园文化是维系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校歌作为这种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 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构建校园文化这一重大的系统工程中, 校歌是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它与校园文化的构建有着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本文以我院校歌为例, 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校歌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校歌,校园文化,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大学校歌 篇8

本学期,年级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班上有一个小组进行的就是这个课题的研究,并请我做指导老师。

开始,我认为这个课题涉及集体性荣誉和个性之间的矛盾,于是建议学生多找心理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再做问卷调查,以期达到研究目的。

学生将这个课题的研究意义定义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

一段时间后,学生们来找我进行指导,同时拿出印发的问卷。

组长姚xx说,收回来的问卷主要是本班的,外班收回来的不多。“有的写得很认真,有的写得太好笑了。”

我翻阅了问卷。大吃一惊!

他们设计的问题不多:1.你是否喜欢国歌?2.你是否喜欢校歌?3.集会时你是否大声唱了国歌、校歌?4.你为什么愿意大声唱或不愿意大声唱?5.如果校会时只选一首歌曲,你选哪一首?请解释原因。

第一个问题,多数学生选“喜欢”。

第二个问题,多数学生选“不喜欢”。

第三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选“否”。

第四个问题,选“不愿意大声唱”的学生中,大多数答的是“从众心理”;不少答的是“不想标新立异”;也有少数学生以极其轻蔑、轻佻的口气回答了这个问题,借此来表明自己的不屑乃至厌恶。

第五个问题,多数学生选“国歌”,原因多数答“爱国”;个别第一个问题选“不喜欢”的学生解释理由为“毕竟我是中国人”,语气似乎透出一种无奈;只有少数学生选的答案是“校歌”;也有一些学生用极其轻蔑的言词表达对校歌的厌恶。

看了这些问卷,很久,我才说了一句:“我们的教育太失败了。”姚xx说,国歌的歌词已经跟不上时代,应该修改。

姚是一个很認真的女生。

我只好告诉她,1977年我上小学的时候,“顺应时代的潮流”,国歌歌词改得很有时代特征,原来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被改作了“我们千秋万代,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前进”,但唱了也就那么两年左右吧,歌词仍然改回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原词。

这回该姚xx大吃一惊了:原来国歌的歌词还真的改过?

我问姚xx国歌的歌词为何还是要改回来,姚想了很久,说了四个字——居安思危。我说,对,只有《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才体现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所以它具有永恒的意义。

姚xx走后,我的心依然沉甸甸的。我们的教育,在教给学生怎么应付考试之外,究竟还教给了学生什么?爱国主义,原本多么神圣的感情,在现在的学生这儿,究竟还有多少分量?最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国歌,为什么却会受到学生如此的冷落?

刚好,我参与了中央教科所国家级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子课题“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的研究。自从走上教师岗位以来,我一直坚持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一直相信,语文的意义不在于一纸试卷而在于学生的心灵,不在于考试分数而在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我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我看重富有凝聚力的班级建设,我重视每一次大型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其中,尤其是“一二·九”歌咏比赛,我更是视为对学生精神的洗礼。我想,不能触及学生灵魂的语文,不是真正的语文。

这是一个契机,一个唤醒学生心中神圣感和使命感的契机。

针对问卷中学生表现出的困惑,我在班上做了公开的答复和批评:

一、国歌,凝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斗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缩影,也是一个民族不朽的文化传承

我给学生讲了法国国歌《马赛曲》的由来,也讲了俄罗斯国歌几十年间的变化过程,但不管怎样,那些国歌都凝聚着一个民族最强大的力量和最根本的精神,就像我们的《义勇军进行曲》一样,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她们唤醒了人们心中最本质的诉求,最强烈的渴望。所以,国歌,就是爱国主义的体现;大声唱国歌,就是对国家的爱的表达。我们不愿意唱国歌甚至不尊重国歌,是不是恰好表明我们没有民族自豪感呢?同样,我们不愿意唱校歌甚至不尊重校歌,是不是也表明了我们没有学校认同感呢?

二、我们为什么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无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什么呢?”当然,也许同学们更熟悉的是列宁的论述:“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为什么今天世界上有很多人看不起中国人?那就是因为很多中国人缺少一份信仰,缺少一份真正的中国情怀。

三、不少学生表示,不喜欢国歌、校歌,是因为国歌、校歌缺乏时尚元素

时尚,代表着个性。而国歌、校歌,恰恰需要的是共性,需要的是集体的力量和集体的荣誉。你们所自认为的个性,其实是“集体无个性”——无眼光,无胸襟,无真正的独立思想,在长期的应试过程中,失去了个性,却膨胀了私欲;失去了责任感,却膨胀了享乐主义;失去了神圣感,却膨胀了名利心。

一年一度的“一二·九”歌咏比赛来临了,几经周折,学生选好了歌,认真地练了起来,他们充满了信心,他们将唱出集体的心声,他们期盼着,站上那一方激情洋溢的舞台;他们期盼着——呐喊!

我又找来了姚xx,说:把这个课题继续做下去,我觉得它可以做成关于教育的本质意义的深刻课题。我希望你们深入下去,振聋发聩!

上一篇:水电机组下一篇:课堂教学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