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超声

2024-08-17

术中超声(共8篇)

术中超声 篇1

手术是治疗颅内病变的主要方法, 术中病变的准确定位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功及预后[1,2]。早期我们主要以脑沟的深浅、脑回的形态与色泽以及血管的走行等作为判断的标志。虽然神经导航系统可协助术中判断肿瘤的位置, 但其参照基础是术前的MRI (磁共振成像) 图像, 故其精确度必然受到脑组织移位的影响[3,4], 因此, 对于体积小、脑表面无明显间接征象的皮层下深部病变的术中定位和监测仍是神经外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术中超声具有高分辨率、清晰、实时显像等优点, 成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的好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术中超声观察颅脑深部肿瘤的回声及血流变化特点, 探讨术中超声在精确定位病变, 指导手术、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病变切除率方面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5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脑肿瘤患者24例, 其中, 男15例, 女9例, 年龄20~59岁, 平均 (35.8±10.5) 岁。额叶6例、顶叶3例、颞叶4例、枕叶5例、丘脑基底节区3例、小脑3例。患者为首次发病, 术前均未接受过特殊治疗 (放疗和化疗) 。肿瘤为单发, 术前MRI显示肿瘤直径1.0~2.5 cm。

1.2 仪器与方法

超声设备采用ALOKA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配备术中专用小凸阵探头, 频率为3.0~6.0 MHz。无菌塑料套若干。

患者常规开颅去骨瓣后, 在术中专用探头表面涂耦合剂, 并外套无菌塑料套, 先经硬膜外探测, 随后直接在脑组织表面扫查。记录病变部位、大小、边界、距皮层的距离、内部回声, 病变内部及周围组织血运情况。在手术过程中, 随时重复应用超声引导修正手术路径。病灶切除后, 残腔灌注生理盐水, 再行超声探查了解病变切除程度。

2 结果

24例脑肿瘤患者术后经病理确诊, 胶质瘤15例 (其中星形细胞瘤7例、少枝胶质细胞瘤1例、室管膜瘤2例、胶质母细胞瘤5例) 、脑膜瘤4例 (1例周围有明显水肿带) 、海绵状血管瘤5例 (1例合并囊性变) 。

2.1 术中超声检查结果

24例脑肿瘤术中超声均清晰显示, 并作出精确定位。肿瘤距硬脑膜距离1.0~2.5 cm, 病变显示不受部位影响。其中5例开颅后脑组织发生了明显漂移, 术中超声经反复多次检查, 重新定位并确定手术入路。

2.2 脑肿瘤术中超声声像图表现

(1) 胶质瘤:强或稍强的回声区, 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因坏死而呈低回声改变。部分胶质瘤周边有稍高回声的水肿带 (图1~2) 。

A.术中超声图像显示病灶呈稍强回声, 边界欠清 (箭头所示) ;B.术中超声判断为残余肿瘤并经病理证实 (三角所示为残余肿瘤) ;C.残余肿瘤切除后, 术中超声显示术腔周围无肿瘤残留 (箭头所示手术残腔, 内充满生理盐水) 。

A.术中超声图像显示病灶呈强回声, 边界欠清, 周围有稍高回声水肿带 (箭头是肿瘤, 三角示瘤周水肿带) ;B.肿瘤切除后, 术中超声显示术腔周围无肿瘤残留 (箭头所示手术残腔, 三角示瘤周水肿带) 。

(2) 脑膜瘤:实性强回声团, 边界清晰、完整、内部回声均匀。本组中1例周围有明显高回声水肿带。

(3) 海绵状血管瘤:均为强回声, 边界清晰、回声不均匀, 中心呈蜂窝样改变。1例合并囊性变, 内出现无回声区 (图3) 。

A.术中超声图像显示病灶呈强回声, 边界清晰, 内部回声不均匀 (箭头示肿瘤) ;B.肿瘤切除后, 术中超声显示术腔周围残留 (箭头所示手术残腔, 强回声为残腔内气泡) 。

2.3 手术效果

术中超声检查肿瘤全切除22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MRI显示肿瘤全切19例、次全切除5例。24例患者术后无感染、脑出血, 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3 讨论

由于脑组织的生理学和解剖学特性, 在行颅内病变手术时, 需尽量减少脑组织的暴露范围, 但是术野缩小会导致对病灶定位及手术入路选择的偏差, 尤其对于皮质没有明显病理变化而无法提示病灶位置的脑深部、小体积病变更是如此。术前CT、MRI等影像学资料只能起“指示图”的作用, 神经导航系统又因开颅后脑组织的漂移而影响其定位的准确性。术中超声可以实时地更新数据, 因而能更加准确地显现病灶的解剖结构[5,6,7]。Unsgaard[8]等曾指出术中超声可以比较准确地定位颅内病灶。本研究将术中超声技术应用于脑深部肿瘤切除术中, 进一步表明术中超声不仅能准确定位病变, 提高手术准确性, 减少探查的肓目性及对脑实质的损伤, 而且术中还可以实时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

本研究中24例患者常规开颅后, 不论囊实性或实性病变在超声图像中均获得了正确地分辨与定位。术中超声的准确定位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 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24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对于功能区的病变, 术中超声探测时操作一定要小心轻柔, 对暴露区做连续或断续扫描后, 确定病变深度、范围和方向, 采取术中超声引导仅仅打开脑沟直接到达病变, 从而避开功能区皮质, 有效地避免了依赖于术者的经验和解剖知识来定位病灶引起的空间偏差。本组15例患者经术中超声定位病变, 并在超声引导下选择经脑沟/脑裂入路予以切除, 明显减少了手术副损伤。对于非功能区病变可采用最短路径和最小切口, 经皮层造瘘切除病变。通过造瘘腔内填充生理盐水作为透声窗, 术中超声可重复检查, 实时纠正造瘘点的偏差。Schmidt[9]等术中将微血管超声探头导入第三脑室底部区域了解基底动脉的复杂走向, 为选择安全的造瘘点提供了有效的引导。本组l例紧邻侧脑室额角的肿瘤, 由于术中超声定位引导, 无需打开侧脑室, 有效地避免了术后脑室穿通畸形的发生。

本研究术中超声检查提示肿瘤全切者22例、次全切除2例, 而术后MRI检查, 证实肿瘤全切者19例、次全切除5例。其中3例术中超声认为无肿瘤残留者病理证实为胶质瘤 (2例为胶质母细胞瘤伴瘤周水肿, 1例为星形细胞瘤) 。出现假阴性的原因可能与操作者的手法不适当有关。在神经外科手术中, 超声检查多由神经外科医生而非超声影像专业医生完成。对于神经外科医生, 相对于已经熟悉的MRI、CT影像, 超声从操作到诊断的全过程均是相对陌生的知识, 尤其是超声扫查切面的方向、角度与人体解剖学方位的对应关系不如CT或MRI规范, 如超声影像中没有显示较显著、易辨认的解剖标志, 神经外科医生常常难以确定扫查平面的解剖学位置, 可以造成超声对肿瘤残留的漏诊。术野中血凝块、气泡止血物的存在也会影响成像效果导致错误判断。还可能是由于残余肿瘤过小, 与瘤周水肿脑组织混杂在一起, 超声图像上难以区分, 误把肿瘤当成水肿脑组织。

总之, 术中超声定位具有无损伤、实时性、连续性、经济性及操作方便等优点, 相信随着更小、更精确的超声探头与三维超声、超声造影[10]等技术有效地结合, 超声影像的清晰度将不断提高, 其在颅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会更加完善, 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文, 姜笑千, 张懋植, 等.超声技术在脑肿瘤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6, 22 (7) :499-501.

[2]王立淑, 何文, 刘会昭, 等.颅内血管性疾病术中超声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 (12) :147-149, 152.

[3]吴立权, 陈谦学, 田道锋, 等.术中超声引导下的颅内病变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 16 (2) :69-71.

[4]张华, 汤数, 赵杰, 谢艳凤.术中超声联合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 (7) :404-406.

[5]赵金惠, 唐珊珊, 崔嘉萍, 等.颅内肿瘤术中超声研究进展[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8, (6) :80-82.

[6]吴曙军, 季晶晶, 伏钢, 等.术中超声在颅脑肿瘤外科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0, 19 (4) :362-363.

[7]王颖鑫, 韩伟, 高军喜, 等.术中超声对颅脑深部占位病变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7) :457-460.

[8]Unsgaard G, Rygh OM, Selbekk T, et al.Intra-operative 3Dultrasound in neurosurgery[J].Acta, neurochir (Wien) , 2006, 148 (2) :235-253.

[9]Schmidt RH.Use of a microvascular Doppler probe to avoidbasilar artery injury during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Technical note[J].J Neurosurg, 1999, 90 (1) :156-159.

[10]贺焱, 何文, 杜丽娟, 等.术中超声造影对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 2012, 27 (6) :150-153.

术中超声 篇2

关键词 晶体核脱位 玻璃体切割 超声粉碎

晶体核或碎核掉进玻璃体腔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处理过程十分复杂棘手。笔者自2003年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以来,对遇到的3例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的病例,采取了Ⅰ期玻璃体切割超声粉碎手术。收到了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例1: 男,48岁,并发性白内障 慢性色素膜炎。II级核,玻璃体液化(+++),超声针头进入过程中当0档和1~2档切换的瞬间晶体核完整掉入玻璃体落入视网膜前。处置:一期玻切,借助重水的方法进行超声粉碎,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睫状沟内,术毕留院观查3天,出院时视力0.6。因家在外地出院后再未来诊。

例2: 女,72 岁,老年性白内障,有糖尿病史及高血压肥胖史, Ⅳ级核,玻璃体液化(++),常规巩膜隧道切口,完整撕囊,水分离,超声乳化后期约1/6碎核由上方悬韧带离断处的后囊膜破孔处掉入玻璃体。处置:一期玻璃体切割,采用削梨、蚕蚀方法并用进行超声粉碎技术,术毕未植人工晶体,术后第2天,矫正视力0.1,角膜轻度水肿,瞳孔形圆居中,随访1年矫正视力0.8。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例3 :男 78岁。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IV 大硬核,玻璃体液化(++),变性,1/2核落在视网膜前。处置:玻璃体切割超声粉碎技术、后房型人工晶体悬吊,术后随访6个月,视力达0.4。

仪器设备:美国进口超声乳化玻璃体切割机、超声粉碎、导光纤维、角膜接触镜、眼科手术显微镜、眼后节显微手术器械、眼底激光器、长效气体、全化碳液体(重水)

手术方法:停此超声手术,关闭角膜或巩膜切口。将机器转换至玻切程序,改球周麻醉,常规玻切巩膜三切口,分别伸入导光纤维、灌注头,在角膜接触镜的帮助下观察晶位核下沉核下沉的位置。决定采用借助重水或不采用重水的方法;超声粉碎晶体。核处理完毕后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气液交换、眼内光凝、植入人工晶体、眼内注气等。

结 果

3眼均顺利将脱入玻璃体腔内的晶体核取出,末发生因此而引发的严重并发症,术后与所有术后病人建立定期随访档案,通过1年以上随访,视力稳定,无继发性改变。

讨 论

晶体核下沉玻璃体腔的原因:①成熟期或过熟期白内障。晶体核大而硬,囊膜 弹性差,悬韧带脆弱,红光反射差,术中难以达到完整的环形撕囊,乳化时间长,能量大,加之硬核后囊下无皮质在核辟开后有比较锐利碎块剌破后囊。②高度近视的病例,这种病例往往有玻璃体液化,晶体核大且硬,晶体悬韧带松弛,在进行超声乳化时,晶体核缺少后玻璃体的支撑,当超声乳化针头在前房对核进行乳化时,乳化针头作用力及水的灌注压力有可能将晶体悬韧带撕断引致整个核脱位下沉到玻璃体后段。③在超声乳化过程中发生后囊膜破裂和玻璃体脱失较多时,晶体碎核很容易在负压,灌注及能量切换的过程中,被灌注液从破裂的后囊膜处冲进玻璃体腔,另外未能发现悬韧带离断的前囊膜撕裂进一步扩展经赤道到后囊膜,是使晶体核掉入玻璃体腔的潜在因素。④一些复杂性白内障,如合并有慢性色素膜炎、玻切术后、糖尿病等,这类病例的超声乳化,手术者要有娴熟的手术技巧和机器驾控能力,初学者对这些病例很容易发生核下沉的并发症。

玻璃体超声粉碎技术的应用:一般可采用借助重水或不采用重水的方法。借助重水方法:如果是完整的硬核,可在玻璃体腔内注入“重水”将晶体核浮起,至后房远离视网膜再进行粉碎。当核过硬,为减少超声粉碎能量过大对眼的损伤,可将已浮起的晶体核用MVR固定,将核劈成碎块,再行超声粉碎。如果是不完整的中等度碎核,可采取 “削梨法”、 “蚕蚀样切割”等不同手术技巧和方法进行超声碎处理。对那些小于1/4以下的软核或皮质,也可直接用玻切头切除。不借助重水方法:超声粉碎技术同上。重水的注入和取出,比较繁,且价格昂贵,对已具有丰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超声乳化手术的经验的术者可以不需借助重水进行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的手术。本组除例1采用借助重水方法外,其余2例均未借助重水也取得了同样满意的效果。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核处理完毕后都必需根据眼部不同情况进行妥当的处理如:置换重水,气液交换,眼内光凝、注气、植入人工晶体等。使患者最大限度恢复视功能。

胆道术中超声检查 篇3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10例胆道系统患者, 术前B超检查, 胆道系统均有病变, 胆总管内径均大于8mm, 作术中超声探查。常规消毒, 采用德国西门子腔内探头 (频率5-10MHZ) , 用消毒耦合剂涂探头, 用消毒长橡皮套套探头, 利用腹腔内生理盐水做透声窗, 主要探查因炎症粘连, 解剖不清的胆囊三角区, 了解肝十二指肠韧带中的胆总管情况。再次明确胆道系统病变的精确位置, 引导手术者器械方向, 动态观察取石器械与结石的空间位置关系及手术效果, 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 减少盲目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

2 结果

10例胆道系统手术探查患者中, 取石成功率达99%, 病灶切除成功率达95%, 手术时间平均缩短半小时, 手术效果好, 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也明显缩短, 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1%, 临床效果比较满意。

3 讨论

胆道系统手术术中超声检查很有必要, 由于术前常常受肋骨的遮盖和十二指肠的干扰, 胆总管下段检出率比较低, 因此术中超声检查能显示整个胆道系统的解剖细节, 如通过肝表面放置探头探查胆管的边缘分支情况, 借助腹腔生理盐水检查了解肝十二指肠韧带中的胆总管情况, 也能通过胰腺来检查胆总管下段, 从而得到观察整个胆总管系统, 补充术前检查, 外科医生常常因为炎症粘连情况难以寻认肝总管, 并且肝动脉的分支变异也很普遍, 因而稍不注意即会造成肝动脉或门静脉的损伤, 术中超声能将肝门的结构区分, 减少了手术困难。超声能显示胆石的存在及精确位置, 因此在胆道取石术中能正确引导术中取石器械的行进方向, 并及时检查取石效果。

另外术中超声检查与X线胆道造影相比有以下优点:⑴它能同时显示胆管及取石器械的位置, 引导手术进行;⑵造影剂常常掩盖较小的结石造成漏诊, 而术中超声一般不会漏诊小结石;⑶胆管内气体在胆道造影X线片上常常表现为园形的充盈缺损, 与结石的负影不容易区别, 而声像图上, 气泡表现为形态不稳定的强回声, 加压后可使其移动, 后方为条纹强回声多次反射, 不难区别;⑷术中超声检查结果迅速, 实时显示, 特别是需要重复检查有无结石时, 超声检查可以节省时间;⑸检查无放射性损伤和组织损伤。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基层医院利用腔内高频探头体积小, 频率高, 直接紧贴被检查器官或病灶, 分辨力高, 操作灵活等特点, 可以达到术中探头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腔内高频探头在胆道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腔内高频探头 (5-10MHZ) 术中探查10例胆道疾患的患者, 引导手术者手术方式及动态观察取石器械与结石的空间位置关系,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盲目手术造成的损伤。结果10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缩短了约半小时, 手术损伤小, 患者恢复快, 效果好。结论采用腔内高频探头术中超声在胆道术中定位准确, 安全可靠, 简单, 经济实用, 效果与术中探头可篦美。

术中超声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来我院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的患者共20例, 首先使用CDFI对怀疑肝动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狭窄或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检查, 男10例, 女10例, 年龄32~63岁, 平均41岁。在这些患者中接受原位肝移植的患者有5个, 接受了活体右半肝移植的患者有3个, 接受双供体肝移植的患者有2个。

1.2 方法

1.2.1 超声造影:

在开始检查的时候使用GE Logiq 9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器, 探头要选用C2-4宽频凸阵的, 频率是2.6~5.6 MHz, 0.1~0.1是机械指数的范围;以及Aloka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选用3.5 M宽频凸阵的, 频率为2.1~4.1 MHz, 0.1~0.1是机械指数的范围。对比剂Sono Vue (德国Bracco公司) , 注入方式以经左肘前静脉法为主, 每一次的注射在0.81~1.21 m L的范围之内。

1.2.2 术中超声:

使用这种检查手段的时候, 采取的是My Lab 5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器, 使用的探头是IOE-32规格的, 频率在7.6~12.1 MHz的范围以内;另外还有Aloka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器, 使用的探头是UST-9132I规格的, 频率在3.6~8.1 MHz的范围以内。对术中探头和缆线要进行无菌方式的保护, 可以使用无菌隔离套, 在使用这个器具的使用最好事先用耦合剂进行涂抹防止受到不好的影响。

2 结果

在对所有经过CDFI法检测后怀疑有血管异常现象的20例患者中, 在采用DSA进行检查后共有9患者有了血管并发症。在10例患者中, 使用超声造影提示门静脉血栓的患者有4例, 出现肝动脉血栓症状的患者有3例, 出现下腔静脉狭窄的患者有13例, 此外还有2个通过超声造影检查后没有任何肝动脉问题。对这2例患者进行DSA检查其中8有肝动脉狭窄症状, 另外一个不存在任何肝动脉不正常现象。超声造影诊断符合 (7/9) ;在使用经超声造影法检测出门静脉血栓症状的患者有13例, 然后采用术中超声检查 (图1~3) 法进行第2次检查, 证实后手术取栓或在术中通过肠系膜上静脉造影造影证实后进行DSA下尿激酶溶栓治疗;对出现肝动脉血栓症状的4例患者使用DSA方法对他们的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 以达到通畅的效果 (图4~6) ;对出现下腔静脉狭窄的2例患者要采取DSA下球囊扩张法进行治疗, 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患者的肝功能慢慢恢复正常;肝动脉狭窄的1例患者经DSA下支架置入。见表1。

3 讨论

在这次试验中, 最后的结果是有4例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的症状, 对这些患者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 发现他们出现门静脉栓塞症状然后当即采取剖腹探查术对其进行内部检查, 经术中超声检查证实后立即取栓或术中通过肠系膜上静脉造影证实后进行DSA下尿激酶溶栓, 然后还要对其静脉血流情况进行长期检查。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超声造影及术中超声可以为治疗过程提供详细的有效的信息。

根据上述研究, 使用术后超声造影以及术中超声法能够为肝移植术后患者身体状况以及肝脏功能进行全面有效的检查, 具有操作简单, 检查全面等优势, 有利于医师及时发现患者病症, 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给予积极治疗;不过, 唯一不足的地方是, 超声造影法对于肝动脉狭窄的检查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今后通过对肝动脉显影至门静脉显影之间, 肝实质的强化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也许能够为移植肝并发症中, 超声造影法对肝动脉狭窄的诊断提供更多有效的, 确切的数据信息, 提高治愈效果[7,8]。

参考文献

[1]杜联芳, 魏建平, 邢晋放, 等.超声造影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6, 15 (7) :504-506.

[2]黄冬梅, 任杰, 张波,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 2008, 2 (6) :475-478.

[3]周涛, 江峰.彩色多普勒超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18 (1) :135-138.

[4]周涛, 江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学, 2011, 32 (7) :1029-1032.

[5]孟繁坤, 华扬.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J].北京医学, 2010, 42 (3) :219-222.

[6]邵玉红, 王彬.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4, 20 (4) :58-62.

[7]宋洁, 肖春华, 迟昆燕, 等.超声造影、术中超声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4, 16 (3) :194-196.

术中超声 篇5

关键词: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一项创伤性的操作技术,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化疗、术后静脉营养以及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等患者。传统的穿刺方法是利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进行盲穿, 常引起颈总动脉损伤、血肿形成以及穿刺置管失败等。我院超声科采用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 大大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 并且无并发症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8月本院收治的40例患者, 其中术后患者12例, 肿瘤化疗患者18例, 急危重抢救患者10例。均无颈内静脉穿刺禁忌证。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和材料

采用GE voluson730, 阿洛卡3500彩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福尼亚一次性使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1.3 操作方法

取右颈内静脉穿刺, 患者取仰卧位, 去枕, 并偏向左侧, 使颈部充分暴露, 超声下仔细观察静脉的位置、走行、宽度、血流情况, 测量距体表距离和血管内径, 选择穿刺静脉。确定穿刺方向、角度和深度, 用记号笔作好相应标记, 常规消毒, 铺无菌孔巾,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探头套无菌护套;边进针边观察超声显示, 显示在颈内静脉内后, 针筒抽回血, 确定穿刺成功, 自穿刺针尾部置入导丝, 退出穿刺针, 沿导丝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拔出导丝, 再次抽回血, 确保通畅后接输液装置, 导管外翼与皮肤缝合固定, 外用3M敷贴固定, 标注置管日期、时间。

2结果

40例患者中, 在中位法穿刺点平面, 均一针穿刺成功, 成功率为100%, 无局部血肿、气胸、血胸等并发症。其中有1例患者右侧颈内静脉和颈内动脉几乎完全重叠, 即选择左侧颈内静脉穿刺。结果显示超声定位下深静脉置管术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盲穿方法, 并且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项创伤性操作技术, 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 而传统穿刺方法易损伤颈动脉形成血肿、气胸等并发症, 并且有时难以找到颈内静脉易导致穿刺失败。研究表明超声引导下定位颈内静脉穿刺路径的方法优于采用表面解剖标志定为的方法[1]。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操作具有简便安全, 显像实时直观, 无创伤, 可重复等到优点, 使穿刺损伤小。可在穿刺前对血管进行初步的评估选择, 确定最佳穿刺部位, 穿刺方向、角度和深度, 有利于操作者准确的将穿刺针置入血管腔, 大大提高操作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文献报道, 一部分人存在明显解剖异常, 包括静脉很细、与动脉位置关系异常等[2]。另外还有一部分人, 如肥胖、短颈、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全身高度浮肿、严重低血压、严重脱水、呼吸深大急促、不能平卧等患者, 有置管困难因素[3]。

本研究采用超声预先定位法, 实现了超声仪器的应用与穿刺技术的优化组合, 起到了扬长避短的效果。40例患者中, 在中位法穿刺点平面, 均一针穿刺成功, 成功率为100%, 无局部血肿、气胸、血胸等并发症。大大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特别对穿刺条件困难的患者, 穿刺时间缩短, 减少穿刺损伤并发症明显下降, 是快速、简便、准确、安全有效具有临床使用价值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吴纯西, 王琦, 刘俊, 等.超声引导下境内经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体会.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论文汇编, 2009, 695-696.

[2]黄养能, 张茂, 杨俭新, 等.超声定位在急诊ICU患者困难深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6, 26:1047-1048.

术中超声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3年6月在我院手外科就诊经高频超声和术中探查确诊肌腱断裂、经术前超声定位确定手术切口并进行术后超声持续监测的98例患者为实验组。实验组,男65例,女33例;年龄17~53岁,平均 (29.5±0.33)岁;左手41例,右手57例;切割伤31例,电锯伤20例,碾压伤17例,砸压伤12例,挤压伤8例,铰轧伤7例,刀伤3例;拇指38例,食指24例,其他手指或合并多指36例;伸肌腱断裂38例,屈肌腱断裂60例。选择2014年1~6月在我院手外科确诊为肌腱断裂、未经术前超声定位确定手术切口及进行超声持续监测的48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4例,女14例;年龄19~61岁,平均(30.1±0.46)岁;左手18例,右手30例;切割伤21例,电锯伤15例,碾压伤8例,自发性断裂4例;拇指19例,食指11例,其他手指或合并多指18例; 伸肌腱断裂20例,屈肌腱断裂28例。上述患者就诊时间最短为手外伤后30 min,最长为3 d。两组年龄、性别、部位、手指肌腱断裂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使用仪器采用GE VOLUSON 730超声诊断检查仪,选用频率为10~12 MHz的超声探头;仪器灰阶增强不宜过大,其调节基准以血管内血液呈无回声;能量输出可调至能显示部位的最低水准聚焦调节到所需观察的深度。

1.2.2扫查方法和瘢痕连接判断患者一般取仰卧位或座位,充分显露受检部位。超声探头涂上耦合剂,依据临床医生的初步诊断,在患者手部损伤部位,沿肌腱周围有规则的纵、横扫查以显示肌腱的声像。为了提高声像质量,探头可适当加压来回反复的扫查,一般3次以上。仔细观察病变组织的形态、大小、结构、边缘、内回声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相关系,记录肌腱吻合处瘢痕形成的范围,并嘱患者适度屈伸关节动态观测检测肌腱的滑动度。

高频超声扫描检查过程中主要观察疑似手部肌腱形态和内部回声的改变情况,损伤肌腱与外周组织界限是否清晰,明确断裂程度和断端的距离和位置高频超声纵切面扫描显示为平行的细条状强回声间以少许细条状低回声束状结构,横切面显示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点状强回声间杂有少许点状低回声的团块样结构,与周边其他软组织回声相比更强的为正常肌腱;其中肌腱吻合处稍微增厚(<5 mm),连接尚可,但与周围组织分界不太清晰,肌腱滑动度>10 mm,超声以短条状低回声和细小强回声的患者为肌腱轻度瘢痕连接患者;而肌腱修复连接性较差,吻合处明显增厚(>5 mm),与周围组织分界较为模糊 ,超声以片状不规则低回声为主,夹杂多个分布杂乱的强回声,肌腱滑动度<10 mm的患者为肌腱重度瘢痕连接患者。

1.2.3手术时间记录和疗效判断两组手术时间均以麻醉记录表中单根肌腱修复开始至结束时间为准。其中实验组分别在患者术后的2、4、8、12、16、24周进行超声监测,期间发现严重瘢痕患者则进行二次手术轻度瘢痕连接患者通过调整治疗方案以其恢复手部功能。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功能康复训练,3周拆除石膏进行轻度手指伸屈运动,4周进行无阻力伸屈运动,6周后开始阻力伸屈运动。上述两组人群都在24周时采用超声仪沿肌腱方向对损伤部位肌腱进行扫查并重点观察肌腱横切面和肌腱吻合处,记录肌腱连接部位,范围和内部回声,判断吻合处是腱性连接还是瘢痕连接,评价吻合处连接质量。同时选择肌腱吻合处的明显标志点进行肌腱滑动度分 析以评价肌腱粘连程度。依据1975年美国手外科学会推荐的TAM (total active motion,TAM) 手部功能系统评定方法[4],结合每例患者检查情况 ,并评价半年手部功能恢复状况。此标准主要根据受伤手指掌指关节、近侧指间关节和远侧指间关节在握拳位时最大屈曲所形成的角度总和减去这些关节伸直受限的总和(对这些关节的过伸忽略不计)的差值来 判断 ,并与侧边 健康手指功能比较分析,TAM正常值(度)=(90+110+60)(0+0+0 )=260 , 其恢复水平分4个等级 , 其中 ,TAM等于或近似于侧键的100%为Ⅰ级,TAM大于健侧的75%为Ⅱ级 ,TAM大于健侧的50%小于75%为Ⅲ级TAM小于健侧的50%则为Ⅳ级。康复良好=Ⅰ级+Ⅱ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术后2、4、8、12、16、24周高频超 声检查过 程中,部分患者因自身因素未能完成最终的超声监测肌腱修复检查,实验组76例患者完成全部超声监测检查,对照组40例患者完成全部超声监测检查。

2.1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肌腱修复情况

术前采用高频超声定位肌腱断裂断端的实验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少于术前未经高频超声定位肌腱断端的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实验组术后腱性连接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瘢痕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人群术后TAM 康复疗效评估

两组经过6个月的康复训练后TAM疗效评估结果显示:实验组康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手部外伤常出现肌腱断裂或撕裂状况,肌腱损伤可严重损伤手部运动功能,给患者的健康和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绝大部分肌腱断裂患者需要通过手术缝合修复受损肌腱。传统方法常用止血钳盲目在鞘管内钳夹寻找肌腱断端再进行肌腱断裂缝合。此法易造成鞘管及肌腱断端损伤,导致术后肌腱严重粘连,加重患者的肌腱损伤,进一步影响其手部功能的恢复。据报道大约10%的患者指屈肌腱会发生限制性粘连[5]。而不明确肌腱断端的情况下,扩大手术切口易导致创伤加重,进而增加感染机会,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而肌腱缝合术后易发生粘连,但临床上一直缺乏直观准确的观察手段了解肌腱术后愈合过程中各期的变化,腱性连接还是瘢痕连接也难以辨别,进而影响术后患者的手部功能康复。因此,寻找无创、经济安全、准确、简易高效的诊疗手段确诊手部肌腱断端位置和监测术后患者的肌腱修复和手部功能康复水平是临床手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近年来,超声技术和仪器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给临床准确的定位肌腱断端带来了曙光。此技术不但能较为精细地显示手部肌腱的形态学异常,且在方法学上独有的动态检测特性,能获得实时动态观察肌腱运动状态的功能学信息,在肌腱损伤的诊断、定位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高频超声技术被认为是诊断肌腱病变最为简便快捷、经济安全的有效方法[6,7]。

为了解应用高频超声术定位肌腱断端对手术时间和术后高频超声持续监测肌腱修复水平对手部功能康复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76例超声定位和持续监测患者和40例未采用超声定位和持续监测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手部功能康复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超声定位的76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0±20)min,而未采用超声定位的4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长达(60±30)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提示高频超声可快速精确定位肌腱断裂断端,精确定位断端后可减少术中断端探查时间和缩小术中创口,可明显降低肌腱断裂缝合术中时间,减少患者创口手术暴露时间,进而减低患者感染机会并减轻患者的痛苦。为此,术前明确肌腱断端可以保障手术中选择和确定特异的手术切口和大小,减少在术中无根据的开启手术切口和不必要的时间探寻肌腱断端,同时也为有效降低创口创伤奠定基础。

肌腱断裂修复过程中主要经历纤维支架形成期、纤维组织增生期、肌腱塑形初期及肌腱塑形期四个组织学生理 过程 ,肌腱粘连 常发生于 纤维组织 增生期,因此肌腱瘢痕形成也成为术后肌腱修复过程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8]。如不及时发现,可明显影响患者手部功能的康复,严重者甚至导致残疾[9]。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肌腱的微细结构变化,正常手指肌腱的纵轴超声图像显示为平行的条状高回声,间杂有少许条状低回声结构,动态观察时,肌腱在腱鞘管内活动自如,与周围组织的相对运动清晰;轻度粘连的肌腱吻合处回声厚度均接近正常,周围组织分层较清晰,动态观察肌腱初始运动状态几乎与正常肌腱相同,仅在运动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轻度的黏滞现象,滑动度略低于正常肌腱;而重度肌腱粘连,肌腱吻合处的肌腱几乎失去正常肌腱所特有的短细条索状略强回声间以少许细条状低回声的特点,代以杂乱的强弱不均的回声,呈强回声的钙化组织多,且与周围组织混合成团,分界不清,厚度明显增加;动态观察,肌腱滑动距离极短,粘连最严重时,可不滑动或仅在原地作变形运动。为此,高频超声被认为是鉴别肌腱断裂修复过程中形成腱性连接和瘢痕连接的有效工具。在本研究实验组76例术后患者中,通过高频超声技术确诊21例患者发生肌腱断裂吻合处发生瘢痕形成,其中5例患者为严重瘢痕连接患者,16例为轻度瘢痕连接患者。对照组中21例患者确诊为腱性连接15例患者确诊为轻度瘢痕连接连接患者 ,4例确诊为严重瘢痕连接患者。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实验组术后腱性连接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瘢痕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采用高频超声定位肌腱断端可有效降低术后肌腱修复中瘢痕连接形成,在术后不同阶段用此技术定期行高频超声检查肌腱并对肌腱修复处的声像图改变与周边组织的粘连情况的观察,可准确地辨别肌腱断裂处腱性连接和瘢痕连接,根据其检查结果对瘢痕连接进行分级以判断肌腱愈合的程度和质量,进而指导临床医生对不同分级瘢痕形成患者及时采取不同手段和调整功能康复训练方式和强度,进一步提示此技术可指导临床肌腱断裂患者的治疗。

为进一步了解高频超声对肌腱康复的评估价值,本研究在两组患者术后24周进行TAM疗效康复评估。结果显示实验组中66例患者康复良好,只有10例患者康复欠佳;对照组中康复良好和欠佳分别为27例和13例 ,实验组康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患者采用高频超声持续监测患者的肌腱修复状况,并根据肌腱修复情况调整后期康复训练方案,而对照组中未采取高频超声持续监测患者肌腱修复状况而采用常规方案进行康复训练,这提示术后不同阶段定期进行高频超声检查肌腱肌腱愈合水平可指导临床及时调整康复训练方式和强度可明显提高其肌腱断裂的康复水平[10,11,12]。

术中超声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因意外妊娠来我站要求终止妊娠的300例受术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0例,采用传统的电动负压方式进行人工流产术;观察组150例,在阴道超声介入下用电动负压方式进行人工流产术。两组患者均无子宫畸形,年龄、孕次、产次、停经天数、有剖腹产史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两组对象术前均按《计划生育手术常规》要求,查B超证实宫内妊娠,检查血常规、凝血常规、白带常规,无异常者予签手术知情同意书后手术。观察组采用YS-KS-8200超声实时监视妇产科手术仪在术中进行监测。患者术前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检查子宫位置,铺无菌巾,助手在阴道探头上涂耦合剂后套上消毒手套或避孕套,并将探头放入阴道深部,探清子宫位置,显示孕囊,术者再上阴道窥器,同时调整探头使B超屏幕能清楚看到孕囊情况并把窥阴器固定好。消毒宫颈及宫颈管,上宫颈钳钳夹宫颈前唇,用探针顺子宫位置方向探查宫腔,同时通过观看B超屏幕确认探针是否已到达宫底,按孕周及子宫大小选择宫颈扩张器号数,依次扩张宫颈,再用适当的吸管顺子宫位置方向轻轻放入宫腔,当B超显示吸管已到达孕囊处时开放压力,准确吸出绒毛及蜕膜组织确定孕囊被吸出,宫腔线均匀一致,宽度<8mm,证明宫腔内无组织物残留[1],即结束手术。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盲吸,同样按孕周及宫腔大小选用合适的吸管吸宫腔一到两周,再用较小一号的吸管吸宫腔,当术者感觉宫壁粗糙后终止手术。术毕两组都常规要检查吸出物中有无绒毛及蜕膜组织。

1.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时间、术后恢复月经时间。评定标准:手术时间计算从插入吸管开始至搔刮宫完毕结束时间;术后出血时间:手术后出血天数;术后恢复月经时间:手术当天至术后第一次月经来潮的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用t检验和χ2检验法。

2 结果

阴道超声引导下行人工流产术能在荧屏上直观显示子宫大小、位置、孕囊着床部位,指导手术者在宫腔内操作的方向、深度,实时引导器械准确定位于孕囊所在位置施术,动态观察手术过程中胚胎组织是否清刮干净,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避免了不必要的风险。两组各项观察指标的比较见表2。

由表2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术后出血时间及术后恢复月经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人工流产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被临床广泛应用,是计划生育门诊开展最广泛的手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如何在人工流产术中减少手术痛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人工流产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术后恢复,成为广大医疗工作者及患者的共同目标。

3.2 本站自2009年起,采用阴道超声引导下行人工流产术,在各种条件相当的情况下,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减轻了患者的手术恐惧心理和痛苦。由于在几乎可视的状态下手术,克服了传统的方法的盲目性,使吸宫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做到了既能对宫腔组织物吸刮干净,又避免了对宫壁的过度吸刮而致子宫内膜广泛性损伤,致使术后复经时间延长、甚至宫腔粘连等,又或者吸宫不全而引起术后出血时间过长,甚至要进行第二次清宫术,增加患者的痛苦。

3.3 手术需注意的几点

术前除要按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及白带常规外,必须通过B超检查,证实为宫腔内妊娠,并观察宫腔内外情况,对子宫有手术疤痕者更应详细检查,排除子宫疤痕妊娠、宫外孕等异常情况。术时B超医生与手术医生互相配合,共同观察超声图像,手术医生除了观察实时超声图外,还要注意吸管吸宫时的感觉。当看到超声屏幕显示明显的宫腔线则为吸刮干净的表现,不别再过度吸刮宫腔,以免对宫壁造成损伤,影响术后的月经恢复。通过B超观察配合手术医生的感觉,效果更佳。

3.4 由于超声能清晰地实时引导并监视手术全过程,为无创伤性检查,操作方便,同时此项目所需仪器要求不高,在基层计生部门都能开展,具有极大的推广性和实用性。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阴道超声介入下人工流产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因意外妊娠来我站要求终止妊娠的300例受术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0例,观察组150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时间、术后恢复月经时间。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术后出血时间及术后恢复月经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阴道超声介入下人工流产术,能有效防止漏吸、吸宫不全,手术时间、术后出血时间及术后恢复月经时间明显缩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阴道超声,人工流产,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术中超声 篇8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后囊膜破裂

超声乳化术具有切口小、术后反应轻、术后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发生率低等优点[1]。后囊膜破裂是超声乳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常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 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有助于该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共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566例 (618眼) , 现将术中后囊膜破裂情况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共566例 (618眼) , 男313例 (343眼) , 女253例 (275眼) , 年龄14~88岁, 平均年龄67.8岁。老年性白内障579眼, 并发性白内障18眼, 外伤性白内障6眼, 糖尿病性白内障10眼, 发育性白内障5眼。术前视力:光感~0.3。

1.2 手术方法

术前30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0.1g, 滴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充分散大瞳孔, 滴爱尔卡因滴眼液 (美国Alcon公司生产) 行表面麻醉。于11~1点位做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 距角膜缘后2mm做巩膜板层隧道切口 (反眉型) , 达角膜缘内1mm, 2点位角膜缘内穿刺做辅助切口, 于隧道顶点处穿刺前房并注入黏弹剂, 连续环形撕囊, 水分离后, 用劈核技术进行超声乳化, 注吸残存皮质, 前房内及囊袋内注入黏弹剂, 植入光学直径5.5mm或6.0mm的一体式人工晶体或折叠式人工晶体, 清除前房内黏弹剂, 闭合切口。

2结果

2.1 后囊膜破裂情况

本组病例中后囊膜破裂20眼, 发生率3.24%, 发生在撕囊中3眼, 发生在水分离中1眼, 发生在超声乳化中11眼, 发生在注吸时4眼, 发生在人工晶体植入时1眼。经处理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12眼, 植入睫状沟7眼, 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1眼。

2.2 术后视力

术后第1天视力≥0.5者522眼 (84.47%) 。术后1周视力≥0.5者577眼 (93.37%) 。

3讨论

通过分析本组资料发现, 后囊膜破裂可以发生在超声乳化手术的各个阶段[2],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 撕囊不成功:如果环形撕囊不成功, 形成放射状撕裂或因改用开罐式截囊, 锯齿状残缘被超声乳化头或注吸头吸住撕扯而致后囊膜破裂。再者环形撕囊操作不当使前囊膜呈放射状撕裂, 囊袋结构完整性遭破坏, 在超声碎核时, 灌注压促使撕裂进一步向赤道部扩展, 导致悬韧带断裂或后囊膜破裂, 常在晶体核尚未破碎, 即可发现相对应处前房异常加深、玻璃体突向前房, 此时应停止超声碎核, 扩大切口改做常规囊外摘除术。因此为了确保撕囊成功,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充分散瞳, 瞳孔直径最好大于6mm, 保证术者在直视下进行撕囊操作, 撕囊的直径掌握在5~6mm。②保持前房压力稳定, 撕囊时前房内应有足够黏弹剂保持前房压力稳定, 对抗前囊膜向赤道裂开的张力[3]。③掌握好撕囊的起始点, 起点一般在前囊膜中心为宜, 用截囊针刺破前囊膜使囊膜瓣成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态, 然后反折囊膜瓣再用截囊针或撕囊镊按所需大小进行圆的切线方向撕囊, 在首尾相接处以圆滑为好, 但也可形成向内突的小三角, 切忌向外产生V形相连。 (2) 水分离:大量、短促的囊袋内注水分离使晶状体核质与环形撕囊口紧密贴附, 注入的水因不能及时从囊袋口返流出来而潴留于囊袋内, 导致后囊膜张力快速升高, 引发破囊。另外如水分离不充分, 转动晶体核时可致晶体悬韧带断离, 后囊膜破裂, 多见于Ⅳ级核白内障。为此应采用多方位、少量、多次注水方式进行水分离。 (3) 超声探针误伤后囊膜:主要发生于前房不稳定及缺乏晶体皮质垫的硬核性白内障。操作时探针过深或过分伸向晶体赤道部或追随晶体核碎块误伤后囊膜, 甚至核已吸除, 超声探针退出前房时因前房浅而误伤了上方后囊膜。因此超声碎核时不宜盲目过深操作, 处理核碎块时应用辅助调拨针拨动核碎块, 喂食给超声乳化探针头, 而不宜追逐核碎块。同时操作时灌注、注吸、乳化互相转换时要缓慢变换, 不要从乳化一下变换为停止, 这样很容易引起前房不稳定, 而被超声探针刺破后囊膜[4]。 (4) Ⅲ级以上的晶状体硬核:Ⅲ级以上的晶状体硬核其后囊膜下的皮质垫很少, 囊膜也脆弱易破, 晶体悬韧带松弛易断。超声碎核时如操作不当, 核碎块会上下翻转, 其锐利的边缘很容易刺破后囊。因此硬核碎块需旋转时, 应以劈核器及超乳头协同调整其位置, 使其平滑面朝向后囊膜, 以防锐利角部刺破后囊膜。 (5) 注吸系统的误吸:该系统与传统手法冲吸皮质有显著不同, 灌注和吸引常引起前房突然加深或变浅, 操作不当会吸破后囊膜, 因此应注意吸孔绝对不能向下, 始终保持前房有足够深度, 将周边赤道部皮质吸引到瞳孔区再吸除, 适时调整灌注液压力, 这样可有效防止后囊膜破裂的发生。 (6) 植入人工晶体时后囊破裂:植入人工晶体时, 巩膜切口会受到一定的压力, 前房内黏弹剂溢出, 前房变浅, 尤其在眼内压较高的情况下, 玻璃体前凸, 后囊前膨, 植入人工晶体下襻时很容易擦破后囊, 若未及时发现, 人工晶体就会进入玻璃体。因此, 在植入人工晶体前, 必须在囊袋内及前房内注入足量黏弹剂, 使囊袋有足够的旋转空间, 利于人工晶体植入。

一旦后囊膜发生破裂, 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处理。如裂口位于中央且小于人工晶体直径者, 经处理后仍可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裂口较大, 但前囊周边完整者, 经处理后将人工晶体植入睫状沟内;如前囊膜破损较大已无法支持人工晶体者, 经充分的前段玻璃体切割后使用卡米可林缩瞳, 然后行新型弹性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因此, 在白内障手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时, 只要术者处理得当仍可行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 并能获得较好视力。

参考文献

[1]谢立信, 张怡, 曹景, 等.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初步报告 (J) .中华眼科杂志, 1995, 31 (5) :330-332.

[2]王祥群, 曾骏文.劈核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后囊膜破裂的临床分析 (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5, 23 (11) :1212-1214.

[3]胡宏伟, 成功, 唐红霞.超乳术中后囊破裂行Ⅰ期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 (J)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2, 24 (1) :53-54.

上一篇:湖南蔬菜价格分析下一篇:信用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