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处理能力论文(精选12篇)
会计处理能力论文 篇1
摘要: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要改进会计专业校内实践性教学, 需提高实践课时比例,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会计实践资料, 开发会计实践性校本教材,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善实践考核制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变“单师”为“双师”, 提高实践指导水平。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措施,考核
一、会计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实训教学课时偏少, 一般都是重理论轻实践
在会计专业教学中, 实践课教学在整个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比重并不高, 而且通常是理论教学在前, 会计模拟实习和专业技能在后, 使得学生从会计入门开始就产生了重视理论学习的思想, 认为只要将会计理论知识学好就行, 因为老师也没有特别强调实践。
(二) 会计实验内容陈旧, 实训教材缺乏实用性
会计实验内容窄而陈旧, 无法跟上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和规则的变化。由于会计政策频繁的变化, 而许多会计实验的数据往往是多年不变, 这导致了学习无法学习到最新的业务, 但是企业需要具备新会计业务知识的人员, 学校培养的学生却达不到这一要求。
(三)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
在实践性教学中, 一般的程序是, 教师给学生一套教材, 引导学生熟悉材料, 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学程序和方法进行教师的验证实验。在实验过程中, 由于给定的实验数据基本确定, 不需要学生做出专业判断, 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学、去做, 只能依葫芦画瓢, 根本就不懂, 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同时实践面过窄。
(四) 实训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动手能力不强
会计实践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取决于它是否具有丰富的经验、合理的师资团队。目前, 许多学校的会计实训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理论水平一般较高, 但缺乏在单位的实际工作经验, 对具体的业务环境也未亲身经历, 往往只能纸上谈兵, 到实际操作中遇到具体问题, 特别是细节性问题, 其指导与解释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想象, 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
(五) 实践考核制度不严谨
实践评价是实现实践效果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学校的培训或企业培训, 无论是手工还是计算机操作, 往往只注重过程的评价, 这使得个别学生投机取巧。在会计的手工账为例, 在考核的过程若只关注过程, 部分学生并非自己完成, 而是“借鉴”其他同学的, 评分时, 他们的得分反而较高, 有的老师凭感觉给学生打分。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改善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一) 激发学习兴趣
一些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 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实践教学能够更多地融入理论教学, 使学生的学习更直观和容易理解, 对会计的学习产生兴趣,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必须减少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提高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质量。目前理论课与实践课时间约为3:1, 该比例应调整为1:1。理论知识不应该太多。实习时间应充足, 避免学生为了完成实习任务而加班, 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从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实践与理论结合是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完善实践资料, 开发校本教材
第一, 扩大会计实践的范围。会计实践涉及的范围, 不仅是工业企业, 还应涉及商业企业和机构等, 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全面的操作训练, 毕业后能适应各种层次的行业需求。第二, 会计实务信息的内容应全面、全面。第三,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就是要能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并能适用各阶段学生实践所需的教材。
(三)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会让学生觉得实训操作枯燥、无味, 只是机械地、重复地进行, 而采用案例教学法会让学生觉得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操作更贴近生活, 更贴近实际更易于接受, 会让学生觉得我自己也能解决实际问题了。采用理论与实际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会改变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 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反映出来, 学生的兴趣会得到进一步提高。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会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 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完善制度, 提高积极性
为了达到实践效果, 不仅要注意评估的结果, 而且要注意评估的过程, 使用“过程+结果”的评估方法的做法”, 这是比较完美的, 也是比较公平的。以《基本会计培训》为例, “过程”的评估占55%, “结果”评估占45%。过程评估包括科目、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占40%, 劳动态度占15%, 总和为55%。”这种考核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阙勇平.高职财会专业实训教学改革设想[J].现代商贸工业:2011 (3) .
[2]张丽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模式的探讨[J].经济师:2010 (10) .
[3]彭彤丽.《基础会计》课程校内实践性教学设计[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3) .
会计处理能力论文 篇2
1.购入原材料一批,用银行存款支付款项共计70200元,其中进项税额10200元,款已通
过银行支付,材料未到。
借:材料采购60000
增值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0200
贷:银行存款70200
2.收到银行通知,用银行存款支付到期商业承兑汇票40000元。
借:应付票据40000
贷:银行存款40000
3.又购入原材料一批,用银行存款支付材料货款39920元,支付增值税6786.40元,原材
料验收入库的计划成本为40000元。
借:材料采购39920
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786.40
贷:银行存款46706.40
借:原材料40000
贷:材料采购39920
材料成本差异80
4.收到原材料一批,实际成本40000元,计划成本38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已于
上月支付。
借:原材料38000
材料成本差异2000
贷:材料采购40000
5.对外销售商品一批,应收取的款项140400元,其中含增值税20400元。该商品实际成本72000元,商品已发出,但款项尚未收到。
借:应收账款1404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20000
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0400
6.公司将账面成本为6000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全部出售,收到款项6600元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66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6000
投资收益600
7.公司购入不需要安装的设备一台,通过银行存款支付款项40400元,其中增值税5812
元。设备已投入使用。
借:固定资产40400
贷:银行存款40400
8.用银行存款支付购入的工程物资款51283元,支付的增值税税款8717元。物资已入库。借:工程物资60000
贷:银行存款60000
9.分配应付工程人员工资80000元及福利费11200元。
借:在建工程912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80000
—职工福利11200
10.其他应交教育费附加款40000元应计入在建工程。
借:在建工程4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40000
11.工程完工交付使用,固定资产价值为560000元。
借:固定资产560000
贷:在建工程560000
12.计算未完工程应负但的长期借款利息60000元。利息尚未付现。
借:在建工程60000
贷:应付利息60000
13.基本生产车间报废一台设备,原价80000元,已计提累计折旧72000元,清理费用200
元,残值收入320元,均通过银行存款收支。清理工作已经完毕。
借:固定资产清理8000
累计折旧72000
贷:固定资产80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200
贷:银行存款200
借:银行存款320
贷:固定资产清理320
借:营业外支出—处理非流动资产损失7880
贷:固定资产清理7880
14.为购建固定资产从银行借入3年期借款160000元,借款已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160000
贷:长期借款 ——本金160000
15.销售商品一批,价款280000元,应交增值税47600元。该商品的实际成本为168000元,款项已存入银行。(由于没有结转成本,故不需要计成本费用)
借:银行存款327600
贷:主营业务收入28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47600
16.公司将一张到期的无息银行承兑汇票(不含增值税)80000元到银行办理转账并存入银
行。
借:银行存款80000
贷:应收票据80000
17.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收到现金股利12000元存入银行并确认为投资收益。
该公司与接受投资方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
借:银行存款12000
贷:投资收益12000
18.出售一台设备,收到价款120000元,设备原价160000元,已折旧60000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100000
累计折旧60000
贷:固定资产160000
借:银行存款12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20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20000
贷:营业外收入—处理非流动资产收益20000
19.用银行存款100000元归还短期借款的本金。
借:短期借款1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20.用银行存款归还短期借款的利息5000元。
借:应付利息5000
贷:银行存款5000
21.从银行提现金200000元。
借:库存现金200000
贷:银行存款200000
22.用现金200000元支付经营人员工资120000元,支付工程人员工资80000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200000
贷:库存现金200000
23.分配经营人员工资120000元,其中生产经营人员工资110000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4000
元,行政管理人员工资6000元。
借:生产成本110000
制造费用4000
管理费用6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工资120000
24.提取经营人员福利费用16800元,其中生产经营人员15400元,车间管理人员560元,行政管理人员840元。
借:生产成本15400
制造费用560
管理费用840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16800
25.计提短期借款利息4600元。
借:财务费用4600
贷:应付利息4600
26.计提长期借款利息(计入损益)4000元。
借:财务费用4000
贷:应付利息4000
27.生产车间生产产品领用原材料计划成本280000元。
借:生产成本280000
贷:原材料280000
28.生产车间生产产品领用低值易耗品计划成本20000元,采用一次摊销法。
借:制造费用20000
贷:低值易耗品20000
29.结转上述领用原材料和领用低值易耗品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为5%。
借:生产成本140000
制造费用10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150000
30.摊销无形资产24000元;摊销印花税4000元;摊销车间固定资产修理费用36000元。
借: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24000
贷:累计摊销24000
借:管理费用——印花税4000
制造费用——固定资产修理费36000
贷:预付账款40000
31.车间固定资产计提折旧32000元;管理部门计提折旧8000元。
借:管理费用8000
制造费用32000
贷:累计折旧40000
32.收到银行通知收到应收的销售商品的货款20400元,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20400
贷:应收账款20400
33.按应收账款余额的千分之三计提坏账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360
贷:坏账准备360
34.用银行存款支付产品广告等费用共8000元。
借:销售费用8000
贷:银行存款8000
35.将制造费用转入生产成本。
借:生产成本93560
贷:制造费用93560
36.结转完工产品成本512960元。
借:库存商品512960
贷:生产成本512960
37.公司对外销售商品一批,货款100000元,增值税17000元,收到无息商业承兑汇票一
张面值117000元;该批产品实际成本60000元;该公司于收到票据的当天就到银行办理贴现,银行扣除贴现息8000元。
借:应收票据117000
贷:主营业收入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
借:银行存款109000
财务费用8000
贷:应收票据117000
38.为支付退休金从银行提现金20000元。
借:库存现金20000
贷:银行存款20000
39.用现金20000元支付退休金。
借:管理费用20000
贷:库存现金20000
40.结转本期商品销售成本300000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300000
贷:库存商品300000
41.本期应交教育费附加800元。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8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800
42.用银行存款上交教育费附加800元。
借: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800
贷:银行存款800
43.用银行存款上交增值税40000元。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40000
贷:银行存款40000
44.将各损益类账户发生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计算出本年应交所得税并将所得税费用
转入本年利润。计算出本年净利润95160.40元。
借:本年利润396480
贷:主营业务成本300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800
销售费用8000
管理费用62840
财务费用6600
营业外支出7880
生产减值损失360
借:主营业务收入500000
营业外收入20000
投资收益12600
贷:本年利润532600
借:所得税费用40959.6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40959.60
借:本年利润40959.60
贷:所得税费用40959.60
45.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9516.04元。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9516.04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9516.04
46.按净利润的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4758.02元。
借:利润分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4758.02
贷: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4758.02
47.宣告分派普通股现金股利12886.34元。
借:利润分配—应付普通股股利12886.34
贷:应付股利12886.34
48.将利润分配各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结转本年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7160.40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9516.04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4758.02
--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12886.34
借:本年利润95160.4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95160.40
49.用银行存款上交所得税38835.60元。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38835.60
贷:银行存款38835.6
50.用银行存款归还长期借款400000元。
借:长期存款400000
会计处理能力论文 篇3
关键词:疾控中心;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比照
在任何一个团体发展的过程当中,会计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财务管理手段,货币本身就是它需要直接去面对的对象,核算和监督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工作内容。核算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内部的货币流通效率能够有效的提高,而监督则能够让财务的手段和方式比较的合理和科学。对于疾控中心和企业单位来说,它们在进行实际的会计工作时,对象是一致的,但是因为企业的性质不一样,所以它们在对财务进行处理的时候采用的手段和方式也就不相同,这些不同也就让会计财务在实际的处理过程当中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对疾控中心会计和企业单位会计的财务处理进行对比,对于会计财务处理的效率以及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发展社会整体会计事业的过程当中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疾控中心会计和企业单位会计在财务处理中存在区别的原因分析
(一)由于单位的性质不一样。疾控中心会计和企业单位会计在财务处理的时候存在区别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两者的单位性质所导致的。不仅仅在单位的基本属性当中表现出来了区别,同时在疾控中心和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面中的目标和政策上也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疾控中心很多活动基本上都是无偿开展的,它盈利的能力比较差,大部分的时候都是表现出来的是疾控中心的服务职能。在人们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以及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疾控中心主要体现的就是保障性的角色,对于那些具有盈利性质的企业单位来说,它同样具有保障性的作用。和疾控中心相比较,企业单位更多的则是为了自身能够更好的发展,它在开展会计处理工作以及活动的时候主要是为了自身能够盈利。除此之外,疾控中心和企业单位它们在单位性质上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疾控中心的盈利与亏损和自身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关系,也就是说疾控中心本身的盈利和亏损的概念比较的模糊不清,而企业单位本身的盈利和亏损的概念则比较的明显,它们的盈利和亏损都需要由企业单位本身来承担。
(二)由于资金的形态不一样。疾控中心会计和企业单位会计在财务处理的时候存在区别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的资金形态不一样。对于疾控中心来说它们的资金形态比较的稳定,主要就分成固定资金以及流动资金,而它们的流动资金则基本上都是由国家政府部门定期对疾控中心的财政拨款,而这种财政拨款基本上就是疾控中心流动资金中的主要来源。而且疾控中心的资金在流通完成之后,回流的部分比较的少,所以疾控中心的流动资金形态基本上都是单向流通的。但是疾控中心的固定资金形态却比较的多元化,一部分的固定资金形式主要就是基金,比如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以及专业基金等,而另外一部分固定资金的存在形式就是固定的资产。但是对于企业单位来说,出了一部分硬件的固定资金以后,其他的资金形式基本上都是流通资金,而这些资金在流通的过程当中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回流。所以这种资金形态的不一样也导致了疾控中心会计和企业单位会计在财务处理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区别。
(三)资金的用途不一样。疾控中心会计和企业单位会计在财务处理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区别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们的资金用途不一样。简单来说的话资金的用途主要就是指用资金来干什么事。对于疾控中心来说,投入更多的资金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服务,最终希望能够形成一个比较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以疾控中心在处理账务的时候,主要考虑的就是资金的用途要具有正规性以及合法。而企业单位的资金在使用的时候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那么企业单位在处理账务的时候,主要考虑的就是资金用途的利益性,这样在企业单位发展的过程当中才能够有更多的资金来为其服务。
二、对疾控中心会计和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比照的具体分析
(一)在进行会计分录的时候形式不一样。在会计活动当中,分录形式是最基本的一项内容,同时在建立财务档案的过程当中,分录形式也是一种主要的方式,在对相同的业务进行处理的时候,疾控中心和企业单位的会计分录形式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比如从贷款这方面来讲的话,当借贷的方向是一样的时候,因为疾控中心和企业单位的相关制度规定存在一些不同,所以它们的会计科目名称也就不一样,那么相关的内容就会记录到不同的账户当中。在核算贷款的时候,疾控中心不会对贷款的期限进行区分,全部都记录到“借入款项”的科目当中,而企业单位则会对贷款的期限进行区分,然后分别记录到“短期借款”或者是“长期借款”的科目当中。如果分录的形式不相同的话,就会对整体的管理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在后期对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的时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出现这种区别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疾控中心和企业单位的性质不一样,同时和它们两者的会计管理制度也有一定的关系。
(二)在对纳税进行处理的时候方式也不一样。产品的生产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纳税问题,对于疾控中心和企业单位来讲,在对财务进行处理特别是在对纳税进行处理的时候,存在很大的不同。它们这两种在从事产品生产的时候都需要涉及到的业务就是材料的采购。企业单位在对材料采购进行会计财务处理的时候,一般都是将纳税人分成了一般纳税人以及小规模纳税人这样两种,一般纳税人在购入的时候就不会存在纳税的问题,而小规模纳税人则需要面临纳税的问题。而疾控中心在处理材料采购业务的时候则显得更加麻烦一些,除了要将纳税人分成一般纳税人以及小规模纳税人之外,还需要考虑到采购的材料是自用还是非自用的问题,一般纳税人疾控中心在采购非自用材料的时候,采用的核算方式应该是不含税进价核算方式,而其他的所有情况则都应该要采用含税进价的核算方式。
(三)在核算事业活动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区别。不管是疾控中心还是企业单位,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都可能会面对一些事业活动。而它们两者在对这些事业活动的财务进行处理的时候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对于疾控中心来讲,它的事业活动主要就可以分成是专业的业务活动以及经营活动这样两种,那么和它相对应的就是整个疾控中心的事业活动收入以及支出也就包含了事业的支出、收入以及经营的支出、收入。那么在核算这些内容的时候,也是疾控中心和企业单位会计制度一个比较大的区别。
结束语:
疾控中心和企业单位是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单位形式,它们的单位性质以及资金形式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多的不一样,而正是这些不一样就导致了疾控中心和企业单位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在对会计财务进行处理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区别。从上述内容的分析当中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在处理相同业务的时候,疾控中心和企业单位所采用的会计财务处理方式以及分录的形式等都存在一定的区别。而在以后的过程当中加强对这些区别的研究,对于不断对会计制度进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徐爱梅.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的比照[J].中国商贸,2013,31:92-93.
[2]朱明琪.比较分析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异同[J].中国总会计师,2013,12:77-79.
[3]姚钦.我国疾控中心会计基础管理问题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0,10:125+127.
[4]田建红.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58-61.
[5]葛建国.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准则合一的探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28-30.
会计处理能力论文 篇4
(一) 账务处理能力为导向教学实践概述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课程体系的入门课, 理论性强、专业性高。理论讲解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方式并不适合高职学生, 实践操作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账务处理实务作为引导思维的切入点和立足点, 从实务导出理论;引导学生在实务中设疑, 在理论中找到解答;并寻求实务、理论与实训的前后呼应, 这是账务处理为导向的教学法设计思路。
(二) 账务处理能力为导向教学法作用
第一堂课学生就动手练习“怎么做账”以及以后课程强调先实务后理论, 理论与实务相互融合, 加强实务操作的比重, 使枯燥的课程学习变得形象而生动。第一堂课就看到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页和报表等内容, 学生感觉非常新鲜、好奇且激动, 而这情绪与感受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提高对课程的情感, 调动良好课堂氛围。
研究表明, 学生们在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时, 学习的效果最好[1]。本教学法还致力于提升课程对学生的相关性与趣味性, “账务处理”与学生就业息息相关, 通过“账务处理”训练、重点内容背诵、课堂默写、个性化的思维图制作等方式, 学生积极地参与并体会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骤。
教学强调“个性化图表”的设计以帮助学生将会计概念形象化。个性化的图表, 有的是结构简图 (类似于思维导图) , 有的是信息归纳图表, 还有的利用现有图表 (如资产负债表) 对信息重新加工整理出延伸的图表。众所周知, 会计的知识点非常多, 个性化图表设计的学习方法不仅提高了记忆的质量, 还创新地把不同知识串到一起。例如: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融合到资产负债表中, 学生不需要记忆就知道这几个账户的增减方向、期初期末余额所在位置。
二、账务处理为导向教学方法的操作思路
(一) 总体思路
从现实世界账务处理的视角来学习和把握基础会计的内容, 这是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实践的一条主线和基本精神。基于这一精神的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始终把具体的会计基础理论与丰富多彩的企业账务处理操作结合起来。现实世界的“味道”贯穿于每个章节。财务处理能力的核心是“会计是干什么的, 怎么做”。也就是要掌握:自制或取得原始凭证, 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薄, 根据账薄编制财务报表 (简称四大内容) 。在开学前两周, 老师演示学生模仿四大内容的操作步骤;二周之后围绕四大内容以及书写会计分录讲授理论;最后, 以《基础会计实训》夯实前面的实务与理论。也就是说, 课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二) 具体操作
1. 第一阶段:会计初体验 (开学前2周)
仿真实训为主穿插核心理论, 学生模仿四大内容操作步骤。
模仿之前, 要求学生当场背下四大内容, 以建立实务工作的基本框架结构;简要介绍财务报表, 把“背诵财务报表”的第一次课后作业布置给大家。背诵报表有助于理解财务目标, 有助于学生从使用者的角度打开会计思路, 有助于深化对报表本身的掌握, 为后续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打好坚实基础。
课程讲授不从总论而从报表起头, 因为以形象化的方式讲解抽象原理是本教学法指引。财务报表是基础会计里最形象且是理论知识中最为提纲挈领的部分。教学从这里作为切入点, 整门课程是以知识网而非切割成零星知识点方式传授给学生。
背诵时学生需关注报表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 表中所隐含的恒等关系, 探索式的理解报表项目、计算公式, 尝试计算报表金额, 并与老师的答案作比较。
接下来是正式的会计初体验环节, 思路如下:
(1) 以实物方式向学生展示原始凭证、账薄、报表等。其中出库单、入库单、各种结算凭证、发票、差旅费报销单、领料单、纳税凭证, 需请学生仔细观察里主要记载事项。
(2) 学生模仿填三张代表性的原始凭证。建议填增值税专用发票、现金支票、入库单。
(3) 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只需填“通用记账凭证”, 教师需要强调分录在各种考试中比重, 以往同学没入门, 问题基本上出在书写分录上, 多角度向学生灌输, 分录书写是难点、重点。
(4) 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薄。跟着老师登记总账与明细账等。此处需向学生传达平行登记的概念。
(5) 报表填制。操作方法此处先行省略。只需要给学生展示课本样例。
到此学生虽理解有限, 后面的两个阶段可弥补这一不足。
2. 第二阶段:编制会计分录与四大内容理论 (第3周开始)
编制会计分录分书写理论和借贷记账法下主要经济业务的处理, 处理思路:
(1) 编制分录理论。
本阶段开始前, 学生需要记住并理解: (1) 会计科目表 (包括代码) , 理解常用会计科目核算内容的关键词8次以上;熟悉科目隶属于哪个会计要素。 (2) 借贷记账法下, 账户的结构。 (3) 记住“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
上述内容除课堂讲解, 还要默写、书面测试加以强化, 此外课外还要求学生加强自学, 以达到背诵的目的。背诵能有效帮助快速建立初步概念, 被迫调动思维, 这对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高职学生必要且有效。在此基础上, 讲解编制会计分录理论和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 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
(2) “三轮式”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
(1) 分解主要业务账务处理。但凡基础会计教材, 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均集中在一章;但是, 作为初入门要克服的难点与重点, 集中讲解并要求熟练掌握, 学生“压力山大”。从第一次课起, 主要经济业务的分录尽量分配到每节课, 以举例方式每次10分种为宜, 并作为当天的课后作业要求进一步复习巩固。特别是采购材料, 领料, 产品完工入库, 销售商品确认收入, 结转已销产品成本, 结账损益类账户,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有关分录要讲到。这是逐步积累的第一轮。
(2) 第二轮讲解分二段。第一段材料采购、生产、销售、资金筹集、固定资产、期间费用, 这段放在讲完如何书写正确分录理论之后。第二段为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 这块放在账薄之后、报表之前。最难掌握是损益类科目的结转、利润的计算、利润分配、所得税计算、本年利润的结转, 这些分录在讲解时要放慢速度、多加训练。
(3) 分录的第三轮学习。所有理论结束后, 以一个小型企业的案例形式给出, 让学生在课程综合实训中的巩固、串连所需掌握的分录。
(3) 四大内容中的其他。
会计凭证、账薄、报表理论的理论知识学习, 下面以记账凭证填制为例。
先回忆第一阶段填过的记账凭证。出几道经济业务, 老师不讲解学生各自直接把分录填到记账凭证上, 校对答案。对于曾经做过的内容若再出错, 学生必然印象深刻。
分发收款、付款、转账凭证。让学生总结三种凭证的相同与不同点, 思考不同点的填写方法, 随后老师再一起总结、补充。再分别给出几笔收款、付款、未涉及到收付款的经济业务, 学生猜测填哪种类别的凭证, 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三种凭证的填制。
取现存现的经济业务, 让学生判断该填哪种凭证。
做完以上内容, 再讲记账凭证的分类, 按用途、填列方式。对于纯理论知识部分, 教会学生关键词学习法和用EXCEL整理思维图的方法。所谓关键词学习法, 要求学生重视关键专业词汇。具体有形象化、粗显化、多次重复、异想天开式的想象 (想得越离奇, 记忆越深刻) 等。所谓用EXCEL整理思维图是用EXCEL工具把每一小节的内容按并头脑思考问题的方式, 把知识点理成合乎自己思维的内容。使用此法后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之前零散抽象知识点变得形象具体而系统, 此外整理是把书从厚读到薄, 精简知识点的过程。需强调, 这种整理强调每个学生自己动手, 否则学习易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
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填了多张记账凭证后, 再听有关理论, 学生就不会再那么茫然与没有知觉。而凭证的填制要求, 在做的过程中已经掌握, 这里只是系统化整合的过程。
凭证的审核需要结合会计技能大赛的样题来讲解。因为大赛审核成本会计与会计主管填制的凭证是总账会计的职责, 这个岗位没有尽责的危害, 同学们一听便触目惊心, 从而印象深刻。
同样道理, 账薄、报表处理的思路基本上相似, 此处不再展开。
3. 第三阶段:综合实训 (20个课时)
在实训老师的协助与指导下完成小型工业企业的一个月经济业务的完整账务处理。达到真正入门, 知道“做什么, 怎么做, 为什么这样做”;了解的重点难点, 搭好初级会计工作的结构框架。
至此, 学生体会到“会计知识深如海”, 对学好会计需要的投入耐心、精力有了充分的认识;产生学习紧迫感。受到以上启蒙教育后,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自动性更强。而这正好满足大学阶段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要求。
三、账务处理为导向教学法注意事项
(一) 强调课前课后的背诵与预习复习
需注意, 虽然我们强调背诵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但并不认为它是唯一的好方法。背诵的最终目的是迫使学生被动思考。而思考才是学好会计最好根本途径。
预习复习是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学习思考的过程;会计知识深如海, 任何个体没有个性化整合知识的过程是学不好会计的, 不按着自己的思维梳理, 学习便是呆板的死记硬背。课堂学习应该是师生共同演奏的交响乐, 而预习则是正式演出之前的预演, 新的课程犹如新的曲目, 合奏者必须都熟谙此曲, 否则上台之后, 就成了教师的独奏[2]。
归根结底, 背诵预习复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其他注意事项
在分配本课授课任务时, 最好选同时具备企业经历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承担。学精会计是很难的, 倘若入门课授课教师经验丰富, 学生一开始就获得更好的启迪, 势必在专业的学习生涯中将少走许多弯路。
教师要多设问, 鼓励学生多提问, 以勾起学生思考欲望。有疑问才有自主的思考, 进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 引导学生自己悟出答案, 而非直接把答案告诉给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应想方设法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提出问题, 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 才能把灌输知识化为吸取知识, 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四、结束语
总之, 本教学方法强调实践与理论交互式的学习氛围, 尽量使课程充满趣味性, 它使相对枯燥的会计课程的学习变得生动而形象。从现实世界的账务处理的视角来学习和把握基础会计的内容。现实世界的感觉贯穿于每个章节, 并能轻而易举地使学生对会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摘要:账务处理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法强调实践与理论交互式的学习氛围, 从现实世界账务处理的视角来学习和把握基础会计的内容, 引导学生在实务中设疑, 在理论中找到解答, 并寻求实务、理论的相互呼应。
关键词: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利比.财务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4.
模糊性会计事项的会计处理 篇5
在会计实务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困难:某项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会计技术规范没有明确的规定,以致于令人无所适从,交易或事项游离在规则之外了,通常要从会计理论或者会计的一般原理那里寻找答案。但可能又会发现,甚至会计理论或者会计的一般原则,也可能“驾驭”不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对于这些游离于会计技术规范之外或者会计理论也“驾驭”不了的交易或事项,我们称之为模湖性会计事项。
在会计实务中,之所以出现边缘会计事项,源于会计技术或理论与会计交易、会计事项间的矛盾。具体说有两类情况,一是交易清晰;但会计却无法如交易一般清晰,我们称此种模糊性会计事项为会计模糊性会计事项。二是交易本身较为模糊,会计却无法如交易一般模糊。我们称此种模湖性会计事项为交易模糊性会计事项。可以从以下两例中认识这样的矛盾。
例1:合并报表通常要抵消内部交易,目的是消除合并个体在资产,权益和损益上的重复或内部增值。但这种抵消未必都能够顺利实现。比如:母公司a向子公司b采购甲材料,同时也对外采购甲材料;材料发出,母公司按加权平均法计价。在这个案例中,交易过程是很清晰的,一部分甲材料由于公司b转至母公司a,另一部分则由集团外转至母公司a,母公司a利用甲材料生产成品后用于对外销售,未用于生产的甲材料构成集团的期末库存。但会计却无法与交易一般清晰,a公司期末材料中有多少属于外购,有多少属于内部交易,其未实现增值如何抵减呢?很难分清楚,也很难找到确切的会计处理办法。
例2:有这样一项托管交易:a公司受托管理b公司所拥有的c公司60%的股权。a受托管理的目的是最终收购该部分股权。协议约定托管费为c公司宣告分派的股利。现在假设a公司准备合并c公司的报表。那么c公司的这60%的权益应如何处理呢?由于宣告分派股利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很难界定其权益的归属。
二、会计处理思路
应对会计模糊性会计事项,会计的惯常解决思路是:把清晰的交易变成模糊的会计反映。比如,对例 1中的交易,可以对材料的发出建立某种假设,以推定期末材料中多少内购,有多少外购;或者,根据当期母公司a集团内、外采购甲材料的比例,推定期末材料中有多少内购,有多少外购。这样,我们可以很顺利地完成技术上的抵消。这样的解决思路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得到了运用,在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确定方法上就是很好的例证。
例3:某公司为一项中长期项目借入两笔专门借款,分别为1月1日借入1000万元,月利率0.7%;207月1日借入 1500万元,月利率0.9%。资产购建支出为2003年3月1日800万元,2003年8月5日1450万元。那么207月份资本化的利息是多少?此项交易是非常清晰的,在2003年度7月份可以资本化的利息对应的借款本金必是第一笔借款无疑,如此应该资本化的利息为5.6万元。但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应该资本化的利息为6.56万元[800×]/1000+1500),即将 2003年度7月份可以资本化的利息所对应的借款本金模糊为第一笔和第二笔借款本金,
[next]
应对交易模糊性会计事项,会计的思路恰恰是把模糊的交易变咸清晰的会计反映。比如,对例2中的交易,我们可能要么把c公司60%的权益全部归为少数股东权益,要么把这部分权益全部列入a公司股东权益中。除了本例的这种处理,我们在会计中还可以看到很多类似情形。比如可转换公司债、优先股等,我们有时说不清楚他们是股东权益,还是负债,但会计会用各种理由把他们归属于负债或股东权益中。对于诉讼事项,可能是资产、可能是损失之类的结果,模糊性更强,会计要么没有办法,不予反映,要么一笔钩销或者保持原样。我们同样可以看看这样的思路在《企业会计制度 》中的应用。
例4:a公司与b公司达成一揽子资产交换方案,a公司以其设备及附属于该设备的专利技术交换b公司一座厂房及厂房内的生产线。a公司设备账面价值200万元,专利技术账面价值50万元,共作价400万元,收取对方补价40万元。在该项一揽子交换方案中,并未明确设备和专利技术的各自价值。就市场而言,该设备账面价值高于市场价值。在此项交易中a公司如何确认收益?需要区分换出的设备和专利技术分别确认收益吗?就a公司的设备而言并无收益可言反而是损失,但就a公司换出的整体资产而言必然存在收益而且其整体收益额是肯定的。如果区分换出的设备和专利技术分别确认收益,会因为交易中未对设备和专利技术分别作价这种模糊性。整体性的处理,而无法计量换出专利技术的收益,所以,《企业会计制度》中采用清晰,简洁的做法,按换出的整体资产确认收益,而不考虑存在该整体资产中分部或个别资产账面价值高于市场价值的情况,此例应确认的收益为,5万元[÷400 ×40]。
三、反映出来的问题
这两类交易或事项在会计上的处理。反映出两个共同的问题:交易或事项是复杂的,会计技术、会计理论是单纯的;交易或事项是动态的,会计技术、会计理论是静态的。会计技术、会计理论总是试图用单纯的思想去归纳复杂的交易或事项,试图用一些静态的方法技术反映动态的交易或事项。
在例1交易中,我们以为难题的根源在于会计计价思想上的局限。合并个体期末材料的价值,并不决定于合并技术,而决定于它们在未来交易中带来的现金流。但会计守于历史成本原则,合并个体的期末材料的价值是以此为基础,通过合并抵消等程序来确定的。会计长期按其内定的逻辑或程序决定其反映的会计对象。而无视会计对象对这些逻辑或程序的
现实否定。如果它能够有所反思,并作出改变,许多问题就会简单地得到解决。比如,上述合并个体的期末材料,如果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则其合并抵销的困难就很容易解决,甚至不存在了。
医保结算的会计处理研究 篇6
【关键词】 医保结算类型 会计处理 措施
一、前言
医疗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总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重要部分的体现。而且医疗保险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几年,随着城镇居民基本的医疗保险和新农村的合作医疗保险的不断发展,在我国中承担这些医疗保险的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医院业务不断增加,服务范围扩大,医院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加。医保的结算这样就成了医院中的大事,关系到医院的经营,对于医保结算的主要类型,医保结算的会计处理我们更要认真对待。
二、医保结算的主要类别
现在随着各大医院医保的逐渐开展,医保的结算办法也逐渐的多样化,一般形成了以总量控制为前提,以均值结算为主,定额结算、病种结算、项目结算为辅的复合式结算办法。这些结算办法可以做到科学合理,同时又保证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
1、总量控制
总量控制是指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总量控制,医保中心要在每月和定点医院进行结算医疗费用之前,要根据这个月的基金收入,从中再提取5%风险储备金,再减去这个月报销的统筹金额之后,来和这个月的费用变化的比重相乘,这样算出的结果就是这个月医院统筹基金可以用的总量。如果定点医院的统筹基金支出等于或者小于总量的时候,要按照其他的结算方式即均值、病种、项目、定额等方式结算。如果定点医院的统筹基金支出大于总量的时候要按照超额的总量比例,进行相同比例的扣减应该给定点医院的医疗费用,然后到年终的时候进行清算。
总量控制的结算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医疗保险费用的过度增长,医保中心可以通过这个方式进行以收来确定开支,即以收定支,这是基本的结算原则。总量控制的办法可以平衡基金的收支,减少因为过度增长而导致的风险。
2、均值结算
一般综合性定点医院和医保中心之间的住院医疗费用,应用均值结算的办法。均值结算可以让住院医疗费用更加的合理和公正,划分出结算等级来,给不同的指标要有不同的比重,然后根据不同的指标分值,所有的指标值相加就能得出总的分值,总的分值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在此基础上上划分出结算等级来,结算的等级可以做到适时地调整。在结算时,医保中心可以根据医院的医疗费用,在审核的基础上,去掉一些不合理的医疗,按照医院划分的结算等级进行计算出标准值,结合医院住院的人次计算医疗费用的均值。如果定点医院的费用超出均值的,要以均值费用为结算的基础值,如果定点医院的费用低于医疗费用均值的,要按照实际的费用加上低于部分的百分之三十进行结算。因此,在同一等级结算医院中,要设置修正系数,通过修正系数来进行结算,可以调整因为一些因素导致的差异。
均值结算主要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由于患者患病类型不同,治疗手段不同,用药不同,这些考虑到医保中去,都会将医保结算简单问题复杂化,均值结算可以将这个问题简单化,主要在同级别的结算中没设置一个修正系数,根据修正系数进行平衡操作。
3、定额结算
中医和专科定点的医院结算医疗费用主要采用的结算方式是定额结算,医保中心主要根据同一个级别的中医和专科医院近几年的人均住院费用,并参考其他地区的同等医院的住院费用,来给出中医和专科医院的定额标准。这样医保中心就可以根据定额标准和住院的人次计算出总费用,在这个的基础上再减去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这样得出的费用就是应该拨付的医疗费用。如果低于定额标准以下75%的实际医疗费用需要实际发生的费用减去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如果高于定额标准75%实际的医疗费用,定额结算应该适时地做出调整,可以给中医和专科定点医院住院日费用指标。
4、项目或者病种结算
对于项目或者病种的结算一般是针对一些特殊的综合性医院结算医疗费用时,这样一般采用服务项目或者病种来进行结算。例如,心脏搭桥、心脏换瓣等手术的实行。这一般的结算步骤就是先按照服务项目或者病种来进行结算,减去按照服务项目或者病种的结算金额,最后均值结算。
定额结算以及项目或者病种的结算一般都是针对一些特殊情况而出现的,比如,中医院一般比较单一,次均费用相对稳定;专科医院的病患一般都较单一,医保医疗费用的高低差距不大,对于一些比较高端的医院,治疗手段比较先进,治疗项目或者服务项目较高,这都会造成医院的次均费差距较大。针对这些特殊的情况,医保中心采用了定额结算、项目或者病种结算,这些都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复杂的情况,可以让结算办法更加的科学合理。
三、目前医保结算会计处理的问题
目前,在医保结算的会计处理中,医院面临着一些问题,同时医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
1、医院面临的问题
(1)下达指标不足。医保结算中心给医院下达的指标有时候会出现不足的现象,医院会面临着各项费用指标不足的问题,医院工作量预算指标和总额费用预算指标与医院的实际有较大差距。
(2)超总控费用。超总控费用的大小都会影响到医院实际的经济效益,如果超支的规模较大,医保结算中心核减参保的情况下,会加重医院的负担。
(3)单一病种计算标准不足。由于单一病种一般是大型的病种,需要在一些专科医院进行的,这种多是按照病种结算,但是这个病种结算的标准可能会与医院有着一定的差距,会影响到医院,可能会出现费用超标现象严重。
2、医院采取分解收费,加重病患负担
有一些医院采取了分解收费的做法,来躲避定额管理,这样无疑会加大参保病患的负担。例如,某一等级的医院门诊定额是120元,但是需要开200块钱药的病患要求其挂号两次,这样挂号费用并不在参保之中,这样就会让病患多出一次挂号的费用。这种分解收费的现象在门诊处最为常见,这样会让次均费用降低,但是总的门诊费用却升高,这样是给医院带来了利益。一般统筹基金不在门诊支付,病患可能会因为分解收费而觉得过于麻烦,在医院购买药品的人员就会降低。这样都会加重参保病患的负担。
再者有些医院根据医保的定额标准,并不对病人采取“因病施治,合理用药”的方法。医院的管理不加强,就会出现根据定额标准而对病患进行就诊,严重的还出现有的医院对于超出定额的赶出住院患者。
有些医院对参保病患采取分解住院,这也会无形中加重病患的负担,有些医院会让需要长期住院、花费比较大的病患,在定额快达到限度的时候办理出院,然后再接着办理入院,这样可以降低次均费用,但是病患需要再次缴纳住院的起付费,这都会加大病患的负担。
四、改进医保结算会计处理的措施
1、医院管理
目前,参保已经成为医院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首先,医院要转变经营的理念,医院要根据医保结算的方式和标准调整自己的工作,优化自身的结构,要进一步扩大服务的范围和服务的领域,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做到医院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服务的质量。其次,医院还要做好政策的引导,帮助医院的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要满足患者的医疗要求,积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还要注重医院的利益。医院对医院的员工要采用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再者,医院要完善管理制度,做好与医保中心核算的配合,并要强化对医保的管理,审核制度要完备。最后,要加强监督,医院要提高服务的质量,做到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并要对各项部门进行不定期的监督和督查,对于不合理的现象要做到及时的纠正,避免医保基金的流失。
2、做好医疗结算
由于各地的医疗结算方式各不相同,都存在一些问题,双方应该建立约束机制,来保证医疗保险基金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由于目前出现了很多门诊分解收费的现象,导致总的费用上升而人均次费用却下降的现象出现,医院可以按照等级划分不同的人均门诊的医保定额费用,对于超出定额的部分费用,可以让医疗机构和医保中心来一起承担。这就需要执行劳动厅和卫生厅的相关文件,比如,特殊的病种职能在特殊的医院门诊治疗,像结核病人、器官移植等病种都必须在指定的相关医院来进行治疗。
3、强化医保费用的监督
我国实行大范围的医疗保险还运行不久,特别是农村医疗的发展较晚,很多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监督和监控力量还不够,制度不完善,因此,为了保证医保费用的合理、公平使用,必须要强化医保费用的监督。由于不同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会对医疗服务供方产生不同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因此,对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要按照医保部门的相关规定,不能出现分解付费,加重医患负担的现象。一方面,监督和稽查要注重收集相关的数据,特别是原始的数据,在总体上分析发展的趋势,这样就容易找出问题所在。另一方面,注重结算与稽核的结合,比如在结算的方式中就可以发现基金的流失,比如,在现在很多住院结算的方式,会有一些住院费用的统筹基金没有支付的现象,在实际的医疗费用结算中,有的人住院稽核中占的比重很小,就会造成一些统筹基金不支付现象的出现,造成资金的流失。还有,医院还应该取消住院病人按照出院时结算的做法,虽然对基金支付的影响不大,但是会出现基金流失的现象。
五、结语
我国的医疗保险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进而关系到社会的分配和国家的稳定。因此,医疗保险结算的会计处理就非常的重要,直接关系到基金使用的公平和合理。我们要了解医保结算的几个基本类型:总量控制、均值结算、定额结算、项目或者病种结算等方式。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正视医保结算的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并要提出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医保结算的会计处理的合理。
【参考文献】
[1] 赵福慧:医疗保险结算办法的实践和探索[J].中国总会计师,2008(8).
[2] 徐青龙:现行医保结算政策下医院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2).
[3] 李莉:对医院医保费用结算和稽核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9).
会计处理能力论文 篇7
会计实训是对会计课程理论内容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具有实践性、可验证性、操作性强的特点, 属于会计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加强会计实训课的教学, 可以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对深奥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
1 加强会计实训课教学的意义
1.1 会计实训教学是培养社会所需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较高,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 更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训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满足社会的需求。加强实训教学能使学生毕业后尽快达到用人单位对会计岗位的要求, 最终达到学生顺利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
1.2 会计实训教学是增强学生技能的主要途径
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强化实践教学, 突出岗位技能训练”为重点。会计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训课的教学, 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实践,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加强,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从会计教学任务及培养目标看, 如何上好会计实训课, 对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有着重要意义。
2 从实际出发, 设计实训课的组织形式
2.1 会计实训课组织形式分为个人模拟与团队模拟
个人模拟即个人独自完成模拟任务或完成一个会计循环。个人模拟形式的特点是比较简单灵活, 适合每一章节课后模拟, 理论与实践随时进行检验。它是一种阶段性模拟, 适合会计基础实践实训和实践性技能实训。团队模拟指学生4-6人组成小组划分岗位完成一个会计循环, 从建帐开始到完成会计报表。团队模拟形式的特点是划分岗位, 进行轮岗, 形式比较复杂是一种综合模拟实验。
综合模拟首先要划分岗位, 设立虚拟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分为出纳岗位、审核岗位、记帐岗位、资产保管岗位、往来款项等岗位。学生们扮演各种岗位角色, 以小组形式定岗定人, 各负其责, 协同工作, 共同完成会计业务的处理。其次采用轮岗制, 各个团队的学生们在有效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后, 各人再交换岗位, 这样学生们适应了各个岗位的工作, 明确了会计的工作流程及处理方式, 对企业责权利有了深刻的认识, 提高了账务处理能力。
2.2 会计实训课按记帐形式可分为手工记帐模拟与电算化模拟
会计的一切基础都来源于手工帐, 只有将手工帐来龙去脉弄清楚, 才能真正明白会计的原理和操作流程。手工模拟记帐较为原始, 是财会专业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此种形式优点是能加强财会人员的“基本功”, 但是此种方法不适应未来财会人员工作的要求, 不适应网络财会信息时代的潮流。随着我国网络电子商务的发展, 会计工作与国际日益接轨, 会计工作必须加快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重心转移。手工记帐会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 财会电算化会使完成这一职能转变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电算化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在教学中两种模拟方式要互相结合, 将手工会计实训与电算化实训一体化, 创造合二为一的教学课堂和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学生与企业的无缝结合。
3 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好实训安排, 提高账务处理能力
会计实训课应该从实际出发, 要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逐步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索取知识的能力。
3.1 制定会计实训大纲, 设置课时目标, 做好实训规划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制定出会计实训大纲, 制定出的具体教学目标, 并按目标设计完成教学程序。制订出课时目标后要向学生交待注意事项, 使学生在模拟中掌握会计核算流程环节中的主要岗位职责与达到的技能要求,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以便保障模拟课的顺利进行。
3.2 开展形象化模拟教学, 培养技能训练意识
形象化模拟教学使学生获得形象逼真的感性认识, 它运用真实的凭证、帐簿、报表、科目章等物品进行操作, 教师辅以指导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教学中涉及到业务操作技能的问题, 教师运用多媒体、投影、挂图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演示讲解, 然后结合实物教学法, 使学生们从技术上掌握操作要领,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学生身临其境进行了训练, 提高了他们的技能和账务处理能力, 起着实习上岗的作用。
3.3 深入实训基地, 开展现场教学,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财会理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才能真正反映出学习成果, 为了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定期组织到实训基地, 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学习财会流程, 讲解各种票据的使用与传递程序, 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也激发了学习兴趣, 熟悉了工作环境。
4 会计实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上好会计实训课, 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模拟课成功与否受到多种因素和条件制约, 因此要求如下:
4.1 学校实训教学环境企业化
学校应该为实训室的创建创造条件, 学生实训时实训室内应仿真企业办公环境, 账簿、凭证、单据、印章齐全, 计算机、电算化软件配置完整, 因此, 学校应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 保证必要的资金和经费。
4.2 鼓励教师定期下企业, 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教师在实训教学中对其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 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职业学校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为了防止教师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 学校应创造条件让教师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制定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 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或者兼职。
4.3 建立实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实训教学对学生的考核形式比较单一, 以实践的最终考试结果为成绩, 而忽略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参与和表现, 缺乏与实训教学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会影响实训教学质量的考核。实训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结果考核评价为主的方式, 考核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和发展评价, 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全面考核。因此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类实训教学考核体系是今后探索与研究方向。
随着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 实训教学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强化实训教学, 提高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是一项系统化教学任务, 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研究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翟娟娟.谈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教学的应用与改革[J].商场现代化, 2008, 06.
[2]孙波.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验课程的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 05.
会计处理能力论文 篇8
这几年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系也在不断的健全, 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一些运作的弊端, 需要针对实际运作过程中的难题, 展开积极的监督优化, 实现其单位会计监督模式、政府监督模式、社会监督模式的有效协调, 从而满足会计核算的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从而实现其会计信息的有效应用, 保障其会计监督体系的健全。
1 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的优化
1.1 目前来说, 由于事业单位自身存在的弊端, 容易导致日常会
计核算过程中的麻烦, 比如相关管理人员的自身资金管理理念的缺乏, 不能实现其资产的有效应用。这对核算单位的日常工作的开展存在重大的影响。为此, 针对这些情况, 需要实现其相关款项的有效处理, 促进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体系的健全。有些事业单位在运作过程中, 由于自身利益的需要, 出现了一系列的虚假科目的现象, 从而导致了一些预算资金的不合法的应用, 这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环境的协调。这种满足事业单位及其相关人员的自身利益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这就需要展开财务审查环节的优化, 避免其资金的不合理的应用, 从而满足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环境的稳定。避免其单位的资金的不合理应用, 保障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效益的提升。
有些事业单位在自身运作过程中, 经常出现账务处理环节、会计业务登记环节的不协调运作。不能按照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规范, 进行业务原始凭证的有效应用, 甚至有些事业单位会出现一系列的白条, 这些白条不具备法律意义的。在有些事业单位中, 有些会计人员自身工作能力的缺乏, 也不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 甚至出现一系列的没有相关执业证书的会计。综合上述因素, 就容易出现票据的不合理的应用, 难以保证其会计账簿应用环节的科学性、协调性, 容易出现一系列的会计管理问题。
1.2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通过对会计核算基础的划分, 实现日常
工作环节的规范, 其具备两种应用模式, 分别是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这是我国的事业单位稳定运行的一种前提, 通过对这一环节的优化, 实现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在上述环节中, 通过对实际收付的资金状况展开记录、核算, 从而保证单位的业务的正常开展。无论是款项是不是本期发生的, 只要存在于本期的业务运作情况中, 就要把它记为本期的收入费用。这些环节的实际运作是比较麻烦, 需要实现其有效的会计核算管理, 从而促进其财政预算管理体系的健全。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 这种核算模式也逐渐的暴露除了一些缺点, 比如会计核算年度内的收支情况的不准确, 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难以实现事业单位的资产财务状况的有效反映。
2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的优化
2.1 为了促进我国会计核算环境的稳定性, 事业单位要进行其
会计核算体系的健全, 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 这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健全, 促进其管理体系的优化, 实现其内部整体运作程序的正常运行。会计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个人的工作, 它是一群人的工作, 积极做好会计核算的工作规范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事业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运作情况, 展开相关财务盘存制度的应用, 从而实现财务情况的有效反映, 保证是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环节、业务应用环节的有效协调。通过对我国会计法的有效遵守, 来协调内部工作人员的自身工作规范。该环节的发展, 需要引起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重视, 实现其财务管理工作体系的健全, 规范资金管理环节, 实现其资金利用率的有效提升。在规范资金管理、提升资金利用率、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等方面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作用。除了事业单位应加强会计监督工作, 政府有关部门也应相关的监督检查工作。相关的监督检查工作应涵盖: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三是会计核算工作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和准则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是否具备执业资格。应要求那些未取得从业证的人员在今年内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要求相关单位限期整改那些不规范的会计问题, 如:账簿设置、账务处理、凭证填列不规范等问题;要求相关单位按时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弥补制度空白, 解决制度不完善或滞后等问题。
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的相关会计规范准则制度, 展开其固定资产管理环节的优化, 针对其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麻烦, 展开分析, 实现其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优化, 以满足本单位的实际运作情况。该环节的正常运行, 需要一系列的协调体系, 比如资产运行体系及其相关业务的补偿模式等, 实现其日常会计核算环节的正常运行, 避免出现不合理的资金应用情况。从而确保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科学有效。事业单位采购固定资产时, 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要求的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而不需按采购资金来源列示。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 应借记"事业支出", 贷记"累计折旧"。借鉴企业固定资产核算方法能真实客观的反映事业单位的各项固定资产情况。
2.2 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 要求事业单位自身的会计核算
模式进行积极的更新, 以满足现代化的会计核算的需要。这就需要针对其权责发生制度, 展开相关核算模式的应用, 保障其收付实现体系的有效应用, 促进其财政资金情况、经济运作情况的深入了解, 从而保证事业单位的内部资金的有效应用。由于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投资活动, 所以除了政府相关部门对其财务信息提出要求, 其它实体也同样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各方的需求, 笔者认为, 应将企业会计准则融入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以便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满足其他各方对其的财务信息的需求。
2.3 在日常的企业管理过程中, 要保证会计核算体系的统一性
的管理, 进行相关会计核算中心的建设, 实现其相关会计工作的有效核算, 满足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模式的发展需要, 要实现有经验的会计人员的有效设置, 实现其人员配备环节的协调, 从而促进日常往来业务的积极核算管理, 以满足下序工作环节的需要, 解决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各个麻烦。各单位上交原始凭证, 经中心审核无误后统一填制记账凭证、录入账簿、编制报表。鉴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有着其固有的缺陷, 在实际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 其财务状况不能真实而客观有效地反映。伴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存在于这些实体中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计核素因素也应予以剔除。
3 结束语
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 离不开其内部会计核算模式的优化, 离不开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核算体系的健全, 需要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徐新华.浅谈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安徽水利财会, 2012.[1]徐新华.浅谈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安徽水利财会, 2012.
[2]周淑香.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1.[2]周淑香.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3]杜德军.浅谈如何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进行改进[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3]杜德军.浅谈如何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进行改进[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
会计处理能力论文 篇9
(一)APB Opinion NO.25会计处理模式。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第25号意见书规定,股票期权的价值计量使用内在价值法。所谓内在价值是指市场价格高于行权价格的部分。股票期权分为固定型的和可变型的。固定型股票期权计划没有订立业绩目标,只要工作年限达到规定即可取得股票认购权,计量日是授予日,同时固定型股票期权往往把行权价格设定为授予日的市场价格,内在价值一般为零。可变型股票期权计划规定所能购得的股票数量取决于雇员将来的服务或业绩状况,这时计量日为数量和价格双方都已知的第一日。在这种情况下,授予日不作会计处理,但会计期末对行权价格和可购数进行估计,计算报酬成本,以后每会计期末对以前估计的报酬成本加以修正,直至服务期满日。
(二)SFAS NO.123的会计处理模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123号公告认为,应以公允价值来确定补偿费用。在计量日的选择上,FASB认为授予日比较合理。因为在这一日,雇员与企业双方都确认了计划的条款,雇员开始为了得到期权而提供服务,企业也开始承担义务,并且这种选择与公认会计原则下其他权益的计量一致。
二、股票期权会计处理争议
关于股票期权会计所涉及的问题和争议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股票期权是否应确认为报酬费用并在企业的报表上反映;第二,如果股票期权确认为费用,应如何确认;第三,该费用应在何时计量。
关于股票期权是否应纳入表内核算,实际上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核算问题。在股票期权纳入表内核算的前提下,考虑确认补偿费用的时间至少存在两个日期:期权授予日和期权行使日。要求在期权授予日确认补偿费用的理由是,考虑经理及员工的相应劳务是在期权授予期提供的,补偿费用相当于经理及员工这部分劳务的薪金,按照收入配比的原则,应当在这个日期确认。而主张在期权行使日确认补偿费用则认为,在期权行使日才能确定公司实际承担的费用,也就是说,公司授予经理及员工的期权只是一项或有负债,只有在行使日才能确认其金额。
三、案例分析
A公司为上市公司。20×5年1月1日,公司向其200名高级管理人员每人授予100股股票期权,这些人员从20×5年1月1日起在公司连续服务3年(3年后可行权),即可以每股5元购买100股A公司股票。A公司估计该股票期权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为18元。预计每年该公司股权失效的百分比为3%,20×6年底将预计期权失效率调整为6%(实际的期权失效率)。
(单位:万元)
(一)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会计处理如下:
1.20×5年1月1日,授予日不做账务处理。
2.等待期内,确认各年的费用和资本公积。
3.假设剩余职工都在20×7年12月31日行权,A公司股票面值为1元:
(二)美国会计准则规定。补偿费用可以在期权授予日以公允价值或内在价值确认为一项递延资产,在一定年限内(期权有效期)进行摊销,也可在期权行权日以实际价值确认为当期的费用。
1.期权授予日确认补偿费用。
(1)在期权授予日确认补偿费用,同时公司应确认一项权益工具。
(2)摊销期权补偿费用。20×5年12月31日至20×7年12月31日各年应摊销期权补偿费用:
由于A公司实际的期权失效率与预计的不同,在20×6年底需将预计期权失效率调整为6%(实际的期权失效率),这样预计到期可行权的股票期权就应是16 612[200×100×(1-5%)3]股,这样修正后的补偿费用为299 016(16 612×18)元。所以要对已入账的补偿费用进行调整。在20×6年12月31日,修正后的全部补偿费用为299 016元,修正后的累计应确认的成本为199 344(299 016×2/3)元,已经在20×5年和20×6年确认的成本为219 042(109 521×2)元;因此,在20×6年12月31日应调整成本19 698(219 042-199 344)元。
20×7年12月31日,股票期权实际可行权的股票明确后,实际的失效率即可知道,这时可以根据实际的期权补偿费用对前3年已记录的补偿费用进行调整。
(3)期权行使日。若员工按行权价交纳认股款项,应按行权价增加银行存款,按股票面值增加股本,同时冲销期权准备,冲销后余额计入资本公积。
2.期权行使日确认补偿费用。
在某些情况下,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或行权数量在期权行使日才能确定,这样就应在行权日确认补偿费用,其核算比较简便,直接在行权日按行权价增加银行存款,按股票市价增加股本和资本公积,行权价和市价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费用。假设行权当日市价为30元,则
四、内在价值法存在的缺陷
(一)内在价值法无法真实地反映股票期权的成本。按规定,确定型股票期权计划的行权价不得低于期权发放日股票市价,因而股票期权在发放日的内在价值通常为零,但实际上该期权本身具有一定价值,采用内在价值法时并不能够反映这种成本,并且会导致会计记录的经常调整,使会计处理缺乏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增加了会计成本。
(二)费用确认不合理。由于确定型股票期权计划对员工而言更容易实现,所以其价值应大于不确定条件的股票期权计划,但在内在价值法下,由于确定型股票期权行权价一般都等于或大于发放日的股票市价,往往不用确认费用,而不确定条件的期权计划却要确认更多的费用,这显然不合情理。
(三)内在价值法难以适应复杂的股票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的核算要求。从实践角度看,与内在价值法相比较,公允价值法使得股票期权的计量更为科学合理,具体表现在:运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固定型和不确定型股票期权计划,避免了对不同类型的股票期权计划进行处理所带来的混乱;会计处理上无需经常调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不仅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股票期权,也适用于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但是在这种方法下,企业往往要确认一大笔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的利润产生不利影响。
五、总结
就股票期权在我国的推行情况来看,在现行条件下,笔者认为宜采用内在价值法处理股票期权,待条件成熟后再推行公允价值法。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在价值法比较容易掌握,也适应我国目前普遍实行的固定型股票期权计划的现状;二是我国国有控股企业比较多,经理人持股比例低,股票期权计划还不普及,内在价值法产生的会计扭曲还不足以导致信息失真;三是我国股票市场还不十分完善,历史价格等数据不完备,制约了期权定价模型的应用,很难准确衡量公允价值,从而影响了这一方法的效果。随着我国股票市场和经济环境的逐步规范,当科学合理地确定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成为可能时,应该鼓励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法。
研发支出会计处理与会计分期 篇10
一、研发支出的费用化-资本化讨论
(一) 利润的客观性问题
费用是一种有目的的资产耗费, 发生费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收入。一方面, 收入与费用是密切相关的。另一方面, 收入与费用在数量上存在配比关系。即谁实现了收入, 为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就应当由谁负担, 谁受益谁负担这是确认费用比较合理的原则 (配比原则) 。
利润是收入与费用之差, 即:收入-费用=利润。会计数据应当客观真实, 利润也不例外。利润的客观性一方面体现在形成利润的收入与费用应当依据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 而不是做假。另一方面体现在利润是由相关的、符合配比原则的收入与费用相互比较 (称为收入与费用的自然配比) 产生的自然结果。用数量关系可以描述如下:设收入为P, 费用为Q, 如果利润P-Q的反映是客观的, 则Q是为取得收入P (而不是其他收入) 所发生的费用, P是付出代价Q (而不是其他费用) 而获得的收入;反之亦成立。只有客观的利润, 即收入与其相应的费用相比所形成的利润才是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客观反映。一笔收入与一笔费用如果不相关, 换句话说, 这笔费用没有产生该收入, 这笔收入也没有发生该费用, 那么, 这样的收入与费用就不能相互比较形成利润。如果将不相关的收入与费用相比所形成的利润就不具有客观性 (收入与费用不相关) 。当然, 收入 (费用) 与其相关的部分费用 (收入) 相比所形成的利润同样不具有客观性 (不符合配比原则) 。如果忽视利润的客观性, 允许将不相关或虽然相关但不符合配比原则的收入与费用相互比较 (称为收入与费用的人为配比) 形成利润, 那么利润指标就完全可以人为地操纵, 其所反映的企业经营业绩也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粉饰了, 这显然是应当避免的。
(二) 研发支出的费用-资本化对利润客观性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任何一项研发支出费用-资本化方案都很难实现收入与费用的自然配比, 甚或是一定程度上的“合理”配比。这也体现在我国有关的会计规定中。
研发支出的费用-资本化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的处理是:研究阶段的支出作为费用在当期确认;开发阶段的支出 (满足一定条件的) 资本化列为无形资产, 待投入使用后以适当的方式分期摊销。作为初期的研究开发工作, 一般谈不上回报取得收入, 在当期确认的研究阶段的费用是只有费用没有对应的收入。因而, 对当期确认的研究阶段的费用来讲收入与费用不符合配比原则。至于列为无形资产分期确认的开发阶段的费用,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考虑:即取得收入前和取得收入后。
一是取得收入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 企业摊销无形资产, 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 亦即取得收入前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确认为费用, 这是符合谁受益谁负担的配比原则的。但由技术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有一个特殊问题, 即其有一个形成过程且技术性强, 随着技术的进步, 在其形成过程中就有可能发生资产的“无形损耗”。即在取得收入前这一阶段是否也应当考虑以减值准备的方式分期确认开发阶段的费用, 而不是等到取得收入后。另外, 除了资产的无形损耗外, 不排除研发完全失败, 未来没有任何收入, 这种情况更应及早考虑减值准备。否则, 仅在宣布研发失败的当期注销无形资产, 确认全部开发阶段的费用, 就可能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在前期从利润上看, 企业的经营状况似乎是良好的, 但宣布研发失败的这一期就突然出现了异常。如果在无形资产形成过程中即通过减值准备方式确认开发阶段费用, 由于无形资产没有投入使用产生收入, 因而在该阶段也出现只有费用没有收入的收入与费用不符合配比原则的状况。
二是取得收入后。无形资产投入使用取得收入后分期摊销确认为费用, 在这一阶段既有费用又有相关的收入, 但又存在各期收入与费用如何配比的问题。事实上, 新产品与成熟产品不一样。成熟产品投入市场, 销售一般较稳定, 有比较确切的收入;而当研发成功推出新产品时, 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 收入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取得收入后的这一阶段, 由于收入不确定从而又导致了收入与费用配比上的困难。
二、阶段分期模式业绩反映的缺陷
(一) 会计分期方式
研发支出的费用化或资本化很难使研发产生的收入与费用符合配比原则。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会计的分期方式。会计分期方式一般是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成一个个首尾相接、等间距的会计期间 (如图1) 。
图1中, O是始点, 表示企业设立, OA、AB、…为企业经营活动期间, 且OA=AB=…。该模型的一个特点是提供分阶段 (OA、AB、…) 的会计信息, 故称为阶段分期模型。与之对应地, 将按该模型进行会计分期的方式称为阶段分期模式, 我国现行以日历年度进行的会计分期即属于此模式。按年度分期可能将企业完整的经营过程分割成零散的阶段反映, 这就可能导致问题。
(二) 阶段分期模式业绩反映的缺陷
新产品从研发到推出有一个周期。仍设某产品总的收入为P, 该产品总的支付研发费用为Q。从一个新产品支出研发费用到产品推向市场获取收入, 最终被更新的产品替代, 这样一个完整的经营周期看, P与Q是自然配比的。一个项目研发总的投入了多少经费, 最终会带来多少效益。从总的方面来讲, 总收入与总费用之间是一个自然配比关系, 可以说“Q是为取得收入P所发生的费用, P是付出代价Q而获得的收入”。P与Q的差值P-Q客观反映了企业研发新产品的业绩。假定将上述产品的一个完整经营周期划分为n个阶段, 并不妨设每一阶段为一年。若设第i年收入为Pi, 分摊费用为Qi (i=1, 2, …, n, P1+P2+…+Pn=P, Q1+Q2+…+Qn=Q) , Pi与Qi则不再是一种自然配比关系, 而成为人为配比。因为当人为地将产品的一个完整经营周期分割成若干阶段后, 收入P、费用Q即被肢解为Pi和Qi (i=1, 2, …, n) 。对肢解的Pi和Qi而言, 就很难说“Qi是为取得收入Pi所发生的费用, Pi是付出代价Qi而获得的收入”了, 因而利润Pi-Qi的客观性受到质疑。
事实上, 这一问题并非仅研发支出费用-资本化时存在, 固定资产折旧也存在同样问题。一项固定资产从投入使用到报废总的支出与其创造的总收入是自然配比的, 而将总收入与总支出分割成若干期反映就成为人为配比了。但研发支出费用-资本化与固定资产折旧相比问题更加突出, 并可能影响对利润指标的认识。固定资产价值转移及其带来的收入一般均呈现前期高后期低的规律性。虽然在各个会计期间, 固定资产折旧价值与其带来的收入不是自然的配比, 但可以按其规律性采用加速折旧 (或出于核算简单化采用直线折旧) 进行收入与费用的比较。这种配比虽然是人为的, 但因有规律可循, 存在一定合理性, 可称之为“合理”配比。因而, 此种情况下利润指标反映的经营业绩仍较客观。若固定资产采用前期少提后期多提折旧方式, 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则显然不合理, 利润指标反映的经营业绩明显不客观。
研发支出费用-资本化与固定资产折旧相比, 有两点显著不同:一是研发费用有一个无形资产形成过程, 这个过程可能比较长。在这个过程中, 研究阶段的费用与资产形成过程中的“无形损耗”, 由于没有收入, 处于收入与费用不配比状态。二是研发成果为市场接受的形式可能呈多样性, 从而带来收入的预期形式不确定, 使研发费用形成的无形资产投入使用摊销时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无规律可循。因此, 当研发支出费用-资本化时, 其收入与费用的“合理”配比也难以实现, 研发支出费用-资本化后的年度利润指标其评价企业业绩的意义也受到影响。
三、全程分期模式下的业绩反映
(一) 会计分期方式改变的讨论
由于研发支出费用-资本化导致的收入与费用人为配比是因为按年度分期造成的, 为了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研发新产品的业绩) , 改按年度分期为按产品周期进行会计分期, 问题就得到解决了。但有一个更棘手的问题需要考虑。即研发费用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总价值Q有时很难确定, 从而P-Q也难以确定。因为, 一项新的研究工作可能是在前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事实上研发工作往往不能截然分开。一项新的研发费用形成的无形资产是只算这一阶段的支出呢, 还是应分摊前期研究工作的支出, 如果要分摊又应以怎样的方式进行, 这样就很难界定一项研发费用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总价值。如果要考虑这一问题, 由于Q不确定, 即使按产品周期进行会计分期, 用利润指标P-Q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就变得没有意义。在按年度分期的前提下, 因为Q不确定, 因而肢解Q形成的Qi也更加不确定, 利润指标Pi-Qi就更缺乏参考价值, 研发支出费用-资本化也就显得更加不合理。
另外, 即使假定研发费用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总价值Q能较好确定, 固然以产品周期为标准来进行会计分期, 对反映研发新产品的业绩比较合理。但一般而言产品周期比较长, 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 信息需求者不仅希望了解最终的结果, 更希望在较长的产品周期内能定期 (如分年度) 反映研发新产品的业绩。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 按年度分期信息的客观性受到影响, 信息需求者又要求分年度了解信息。并且, 如果企业开发有多种产品, 一种产品一种分期, 这样就可能导致会计分期的繁乱, 实务上加大了信息处理工作的难度。因此, 按产品周期进行会计分期仍未跳出“阶段”式分期模式, 与按年度分期一样问题还是出在会计的分期方式上, 只有改革会计分期方式才能解决问题。
(二) 全程分期模式的提出
下面的模型针对“阶段”式分期的缺陷提出, 如图2所示:
图2中, O是始点, 表示企业设立, A、B、…是企业经营期间的点。全程分期模型不是报告OA、AB、…阶段的信息, 而是报告OA、OB、…的信息。全程分期模型所有报告期间始点相同, 均为O点, 且当前报告会计期间信息涵盖前期经营信息, 如OB期间信息涵盖OA信息。全程分期模型的特点是报告企业从设立至今全过程的经营信息, 称为全程分期模型, 对应该模型的会计分期方式称为全程分期模式。
全程分期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第一, 全程分期模式所描述的经营状况是企业从设立至今全过程经营的连续表现, 是全面、整体的, 就研发而言, 可以用总的投入 (费用) 与产出 (收入) 方式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这种反映因自然产生而显得客观。不需要像“阶段”式分期 (按年度或产品周期分期) 那样, 将研发收入与费用分割后人为地进行配比, 影响利润的客观性。第二, 由于全程分期模式的O、A、B…点可以设为年末点, 这样也就解决了分年度披露会计信息的问题。第三, 在全程分期模式下, 以研发总的投入 (费用) 与产出 (收入) 方式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而不是反映单一产品或技术的研发情况, 体现了科研项目相互联系的特点。
采用全程分期模式有两点应当注意:其一, 在全程分期模式下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是采用研发总的投入与产出方式, 即以投入产出比“总的产出/总的投入”为评价指标, 而不是使用利润指标。使用利润指标, 会存在收入与费用配比的问题, 但在全程分期模式下, 如果将总的投入、产出看成费用和收入, 一般情况下, 收入与费用仍然是不配比的。其二, 全程分期模式下投入与产出方式的业绩反映, 如果按照行业甚或同一行业下的某种产品进行, 其可比性将更具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春国:《英国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及其启示》, 《四川会计》2003年第5期。
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 篇11
杨丹卉(1990—),女,汉族,湖南长沙人,会计学硕士,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专业,研究方向:会计理论。
摘 要: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新型的节能管理模式,伴随着我国节能减排的急切需求,这种模式会日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但是在这种新型的能源管理模式如何进行会计核算,至今尚无定论。本文旨在对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概述和分类的基础上,总结了业内对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处理的几种观点,希望能够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效益;会计处理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及现状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签订合同的方式确定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了实现这个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用能单位用节能所获得的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资和其要求的利润的一种节能服务机制。其实质就是用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承担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允许客户利用节能带来的收益来升级工厂和设备,从而降低运行成本。
2010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印发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促进节能服务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由2000年的3家,发展到2013年通过国家发改委备案的有3210家,其中含第一批第二批取消的32家。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进一步壮大,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一发展目标。
二、合同能源管理的类型
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呈现以下五种不同的类型:
1.节能效益分享型
用户和节能服务公司在合同期内分享节能项目带来的收益的合同能源管理类型。在这种类型中,节能项目所需的投入按照双方的约定,由节能服务公司单独承担,或者双方共同来承担。待节能项目完工后,进行节能监测,确认达到了节能的目标,按照合同约定的比例,由节能服务公司和用户分享节能带来的效益。当然,合同执行结束,设备无偿转让给用户,节能服务公司只负责分享以后的节能收益。在我国,政府大力扶持的合同能源管理类型就是这种节能效益分享型。
2.能源费用托管型
用户将前期节能设备和系统的改造和运营管理全权委托给节能服务公司,然后以节能获得的收益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等到合同期满,经过节能服务公司改造过的节能设备的所有权归用户所有,以后所产生的节能收益也全部属于用户。对于那些缺乏资金,对于改造设备无能无力的小型公司来说,能源费用托管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节能量保证型
有节能需要的用户进行初始投资,包括设备和节能系统的建设、改造支出,而节能服务公司负责提供服务,并保证节能项目的目标达成。待项目实施以后,进行节能监测,确认达到了节能的目标,根据合同的约定,由用户一次或分期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费用,若达不到双方约定的目标,为完成的部分的差额由节能服务公司负责支付。合同完成后,设备的所有权转移给用户,从此以后所产生的节能收益就全部归用户所有了。在这种类型中,有节能需求的用户需支付高额的节能项目的资金,所以需要用户资金足够,同时,改造完成后,达不到目标还可以获得节能服务公司的差额补偿,所以在我国目前开展的合同能源管理中,这种类型所占的比例最高。
4. 融资租赁型
融资租赁型与其他类型的不同点在于,节能设备既不是节能服务公司投资建造或购买,也不是用户自己出资购买,而是由融资公司负责提供,融资公司以租赁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的节能设备和服务,客户根据租赁协议,定期缴纳租赁费用。为了达到用户的节能要求,由节能服务公司对设备进行改造,并确保在合同期内对设备达到节能目标。合同期满,节能设备的所有权归用户所有,以后所产生的节能收益全归用户。
5.混合型
混合型就是由以上4种类型组合而成的合同能源管理的类型。组合方式因公司而异。
三、合同能源管理會计核算的观点
目前国内对于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各持己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按商品销售进行处理
这种观点认为,合同能源管理实质上是节能服务公司的一项混合销售,即销售节能设备和提供节能后续服务。根据这种观点,节能服务公司在发出商品时根据规定的分期收款发出商品收入确认方法进行核算,按存货对提供能源管理所需的节能设备进行核算,而用能单位则视节能设备为自有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
观点二、按照BOT合同进行处理
BOT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对公用基础设施的一种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授权某家私营企业一定的特许经营权,允许其投资建设经营某种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允许其向用户收取费用或者以销售商品的方式来归还贷款,收回初试投资以及获取利润。政府赋予的权限期满后,私营企业需将此项公共设施的所有权转移给政府。某些合同能源管理的类型有着明显的建设—经营—转让的过程,因此,可参照其进行会计处理。
观点三、按照租赁业务进行处理
由于租赁又分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因此合同能源管理应归类融资租赁还是经营租赁,也有不同观点。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符合下列一项或数项标准的,应当认定为融资租赁,融资租赁以外的为经营租赁:
(1)在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
(2)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
(3)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
(4)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
(5)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作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按照前述分析,合同能源管理至少具备了融资租赁的第1、2、5项特点,应视为融资租赁的一种特殊形式。
四、总结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行为,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通过完善和规范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促进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2006年2月15日发布
[2] 《完善会计核算方法加速推进节能减排》作者:尹桂凤宋佳璐《经济视角》2007年第10期
会计处理能力论文 篇12
既然是一项融资行为, 则必然相应地发生融资费用, 具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初始直接费用, 即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中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费用, 通常有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谈判费等。二是承租人随同设备价款一起归还给出租人的利息费用, 即租赁最低付款额的现值高于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
对于初始直接费用的会计处理, 目前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其实际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借记“管理费用”, 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等科目;二是将初始直接费用列为投资净额的附加项目予以递延, 在租赁期内按与利息收入的相同比例作为各期费用入账。对于承租人应付的利息部分的处理方法可采用实际利率法、直线法或年数总和法。
不论是初始直接费用还是利息费用, 都是为了融资行为而发生的, 虽然二者实际支付的时间会不一致, 但就其本质而言并无太大差异, 对于初始直接费用来说, 其支出带来的收益并不局限于支出当期, 而是为整个租赁期服务的, 因此, 对其采用递延法在各期合理分摊入账, 充分体现出“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成为本文论述的要素之一。对于随同设备款项一起支付给出租人的利息费用, 由于尚未支付的设备款项在逐年递减, 则每期应承担的利息费用也应该逐期递减。因此, 对于租赁产生的利息费用的处理采用直线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不符合“配比”原则, 又由于融资租赁的融资性质较为突出, 可见以出租人公布的内含利率来运用实际上利率法, 集中体现出“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 成为本文论述的要素之二。
下面通过一个实例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对初始直接费用的递延法和利息费用实际利率法的结合使用体现出的优越性进行论述。
例:A公司于×5年1月1日出租一台设备给B公司, 该设备的公允价值为50000元, 租赁期为3年。A公司在办理出租业务时花费的直接费用为4460元, A公司将此笔费用计入了应收租赁款中, A公司要求的内含利率为10%, 要求B公司于年末按21900元的年租赁费缴付租金。
从A公司的立场看, 初始直接费用是由于B公司的租赁请求产生的, 应当由B公司全部承担从而变成B公司融资费用的一部分。因此, B公司应付租赁款的总数额为54460元, 即设备公允价值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 正好为年租金21900元与内含利率10%及三年期年金现值系数的乘积, 即54460=21900× (P/A, 10%, 3) =21900×2.4869, 那么A公司确认的最低租赁收款额为54460元。
从B公司的立场看, 初始直接费用与利息费用一样, 都是融资费用, 因此可以理解为实际应付的租赁款仅为50000元, 只是出租方为了收回由于租赁请求产生的初始直接费用而提高了实际内含利率。我们可算出A公司实际内含利率为15%, 设实际内含利率为I, 从等式50000=21900× (P/A, I, 3) 中得I=15%。B公司对于此项租赁业务进行相关的数据计算如下表:
注: (1) ×7年应将剩余租赁款付清, 即付清×6年末实际应付租赁款19040元。 (2) ×7年应将账面应付租赁款结转完, 即结转×6年末名义应付租赁款19907元。 (3) ×7年实际利息费用应倒挤得出, 即21900-19040=2860元。 (4) ×7年名义利息费用应倒挤得出, 即21900-19907=1993元。
表内第 (2) 栏数据表示B公司按租赁资产面值50000和15%的利率计算的每年应承担的全部融资费用。
第 (3) 栏数据则是A公司确认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54460按10%的利率计算的每年获得的利息收入。
第 (4) 栏数据和第 (5) 栏数据分别表示在两个利率下各年归还的本金。
第 (6) 栏数据是B公司每年应承担的初始直接费用。由于实际支付的利息与名义利息的合计数相差4460元, 则每年实际利息与名义利息之间的差额就正好是B公司应分摊的初始直接费用。
第 (7) 栏数据表示B公司每年支付租金后, 逐年递减的尚欠的设备本金。
第 (8) 栏数据表示A每年收到租金后, 逐年递减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的剩余部分。
B公司根据以上表格中数据作相应的会计处理:
(总第561期) Times 1.取得资产时, 承租人通常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 将二者之间的差额记录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因此, B公司首先作资产入账分录如下:
由于初始直接费用对于B公司而言, 也是融资费用的一部分, 因此将每期应负担的初始直接费用与利息费用一起计入“财务费用”, 那么还应作以下分录:
这一分录反映出初始费用作为融资费用的本质特征, 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B公司×6年和×7年的会计处理:
A公司则应对此项业务作以下会计处理:
若将每年收到的租金抵消应收租赁款, 三年后“应收租赁款”借方累计发生额为54460元, 而贷方累计发生额为65700元, 则产生贷方余额11240元 (65700-54460) , 而这部分差额正好是54460元的应收租赁款按10%的内含利率计算出的利息总额, 也就是说A公司每年收到的应收租赁款中都包含了利息收入成分, 因此, A公司应该将每年末收到的租金中超过设备应收款的部分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则A公司×5年年末收取租金时还应作如下分录:
对于A公司而言, 初始直接费用虽已垫支, 但可以从B公司全金融inance NO.8, 2014 (Cumulativety NO.561) 部收回, 则用以下分录表示其以费用的形式支出, 又以收入的形式收回。
这样, A公司于×5年年末收回的金额中共确认了“主营业务收入”7500元, 正好等于设备本金50000元按15%的内含利率计算出的实际利息收入。由此笔分录还可以看出A公司将垫支的初始直接费用看成是整个租赁期间应分摊的费用形式, 分期确认, 严格遵循了“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 A公司三年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总额虽为15700元, 但其垫支的初始直接费用4460元的收回仅只能理解为成本的收回, 并没有产生资金的时间价值。所以A公司实际的净利息收入仍然是11240元 (15700-4460) 。
×6年和×7年的会计处理:
在对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的处理中, 采用递延法和实际利率法的结合只是一种选择。现阶段, 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仅仅将其在支付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简化处理。但是如果将它以递延法处理并结合实际利率法分析, 那么对于反映融资租赁活动的融资性质就很到位了, 这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运用也体现得很充分。希望笔者建议的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的会计处理会对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有一定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赵德武.财务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版.
[2]陈信元.财务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版.
[3]阎达五, 耿建新, 戴德明.高级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第2版.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
[5]王盖君.融资租赁业务案例分析.财会月刊.2009;4.
【会计处理能力论文】推荐阅读:
对内部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思考会计毕业论文11-13
存货成本会计处理的改进对策论文12-16
政府会计制度会计处理01-01
新旧会计处理05-11
财政:会计处理06-15
转换会计处理06-22
基建会计处理08-17
企业会计处理11-04
计量会计处理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