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道德(精选12篇)
市场道德 篇1
一、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关系的争论
一般意义上的经济与道德关系问题自古有之, 只是如今尤甚。“中国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争, 西方古典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关于德与福的关系探究, 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这一主题和观念。”然而, 自市场经济诞生以来, 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总的来说, 大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道德沦丧和道德失范为代价的, 这也就是所谓的道德“代价论”。在这种观点看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道德失范及道德滑坡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而这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和道德之间存在着异质性而造成的。这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市场经济与道德是一致的, 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 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 市场经济以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尺度和外在价值评价共同构成了其特有的道德维度, 而这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开门鼻祖——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命题是相一致的。
而所谓的道德“代价论”, 实质上是割裂了道德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 而只是将道德看作对市场经济的外在约束, 片面强调了两者相冲突的地方, 而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正当性, 同时也忽略了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内在需要。市场经济与道德应该是一致的, 是相辅相成的, 市场经济也有其特有的道德价值尺度和标准, 是有其道德维度的。
二、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观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个体、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普遍存在。为了调整个体、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 国家制定了一套具有普遍强制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 即人们行为必须如何规范, 我们称之为法律。除法律之外, 还有人们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不具有强制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 我们称之为道德。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道德是对立统一的, 具有同一性, 道德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经济对道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认为道德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 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和发展。其哲学依据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社会存在决定的。纵观社会历史发展, 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趋于进步的, 是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当今时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道德体系以新的内容, 并为道德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经济, 具有道德的合理性, 例如商品竞争强化人们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规律的科学性, 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日益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道德对经济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与社会存在不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阻碍作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社会存在有重大反作用。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道德体系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能对经济效益的增长产生巨大促进作用。然而, 一旦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 或单纯由市场经济建立起来的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道德体系, 它不仅不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反而会使整个社会环境恶化, 出现诚信缺失、坑蒙拐骗盛行的现象。表面上经济仍然呈现增长的趋势, 而实际上整个经济已经开始衰败, 就像一个从内核开始腐烂的苹果, 等问题已经在表面呈现出来的时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已经面临全盘崩溃的危险了。
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萨缪尔森曾这样对中国记者说:“在当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市场来组织一个复杂的、大型的经济。问题是, 市场是无心的, 没有头脑的, 它从不会思考, 不顾忌什么。”无独有偶, 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马克维兹也这样对中国记者说:“市场没有心脏和大脑, 因而不能指望市场自身来纠正这样不平等。”
说到底, 市场经济本身确实是“无所顾忌”的, 它自始自终都在贯彻“等价交换”等经济法则。这些经济法则, 可能具有对人类道德起促进作用的一面, 如增强人们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等等;也可能具有对人类道德起促退作用的一面, 如贫富差距、自我中心、金钱至上、畸形消费等等。因此, 市场经济本身不但不可能自发地, 尤其是自觉地促进道德的发展, 而且还必须依靠若干的“规则”来规范它的运行机制, 用这些规则来调整它的运动方向, 弥补它的自然缺陷。市场经济没有心脏和大脑, 人们不得不为其装上心脏和大脑。
从这个意义上说, 市场经济的确应是一种“规则经济”, 准确地说, 市场经济应是法制经济, 应是道德经济, 等等。法律、道德就是规范, 法律和道德是靠规范束发挥作用的。所谓规范市场经济, 实际就是规范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 (个人、群体和社会) 的行为。规范什么?规范行为, 规范个人、群体和全社会的行为。今天我们谈论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的意识, 深入到更多人的意识中去。市场经济需要不同的大脑和心脏, 而道德便是一种大脑和心脏, 而且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大脑和心脏。
摘要:市场经济和道德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和伦理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各种观点层出不穷, 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体制缺陷以及市场经济与道德的一致性出发, 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二者相互作用, 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 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小锡, 朱金瑞, 汪洁.《中国经济伦理学20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夏东伟.《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新视野》, 1995年第3期
[3]窦艳华.《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兼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代价论”》
[4]万俊人.《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中国社会科学》, 2000年第2期
[5]王小锡.《道德与精神生产力》.《江苏社会科学》, 2001年第2期
[6]龙静云.《诚信: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灵魂》.《思想教育研究》, 2003年第1期
市场道德 篇2
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注重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经济发展与传统道德走向分离.而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的支持,其效率得不到有效发挥;道德离开了现实的.经济基础,则可能成为现实发展的障碍;所以要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道德的作用,就必须使道德积极回应现实.
作 者:王桂兰 周仁准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刊 名: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1(2)分类号:B82-052关键词:市场经济 道德 道德支持
没有道德的市场等 篇3
没有危机意识、没有监管、没有道德——金融危机已将世界推到悬崖边缘。银行家兼证券市场评论家苏珊娜-施密特警告大家下一次危机随时可能发生。在本书中作者对贪得无厌的年轻银行家、无知的监管机构、总是提出错误建议的政治家们提出了尖锐的评判。作者认为政府必须投入巨额资金弥补损失并防止金融系统的完全崩溃,而这些又将导致新一轮更为严重的危机,她呼吁尽快制定金融及证券市场的国际规则。
苏珊娜系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的女儿,现居住在伦敦。赫尔穆特·施密特评价说:“我和我女儿并不总能取得一致意见,但当我们晚饭间讨论金融市场方面的问题时我却总能学到不少东西。”
对冲基金风云录2:悲剧英雄
前摩根斯坦利全球投资策略师、现对冲基金合伙人巴顿比格斯在本书中延续了前一本畅销作品《对冲基金风云录》的风格,将虚构与写实的手法巧妙结合,向读者描绘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对冲基金世界。
过去20年,对冲基金就是一场淘金热。像一切泡沫和疯狂一样,它最终也归为泡影,摧毁了很多自大狂、大部分新手,甚至一些实力雄厚的人士。那些在短短几年中积累起来大量财富的对冲基金经理多数都很年轻,在大肆挥霍时毫不犹豫,招来了别人强烈的仇恨和妒忌。这个故事值得深思之处在于它讲述的胜利和悲剧。
这本书讲述了2007—2009年大牛市中的造富传奇和随后的金融危机,生动描绘了投资管理业务、对冲基金的起起落落,以及金融大恐慌带来的各种灾祸与折磨。
道路无限宽广
“做最素直的事,行最宽广的路。”是松下幸之助一生的信条。不管是在企业经营中还是人生道路上,他始终坚持:只有回归素直初心,才能走上无限宽广的发展道路。本书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松下幸之助亲笔写下毕生历练的心得、观人察世的体悟,浓缩成237篇饶富禅意的小品,是他一生智慧的结晶。
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
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经济现在有多么萧条!2011年中国GDP,增幅下滑到9.24%,可能很多人觉得还好呀,只不过不是两位数增长了,但毕竟也还在增长嘛。可是,真实的情况是中国经济正在经受一场滑坡,除了这个统计出来的GDP和CPI,我们看到的实体经济数据全都在下降!投资、出口和消费,全都开始陷入大萧条。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相信一些专家所说的什么内需兴旺,因为这些人完全搞错了一个概念,就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种统计方法只考虑企业卖出去多少产品和服务,完全不考虑这个消费群究竟是政府、企业还是老百姓。
卖故事2:如何挖掘并打造最值钱的故事
在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学会利用故事营销,是制胜的利器。《卖故事2》分析了好故事的价值所在与卖故事的本质,并引导读者掌握讲出好故事的原理以及方法。全书文字通俗生动,事例丰富,论证恰当,对于希望打造自己与企业品牌的经营者来说,非常实用。读后,不仅可以了解诸多品牌利用故事营销的案例,能够分辨不同故事的价值,更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讲出好故事的本领,并因此而提升自己或品牌的含金量。
摇尾致富
奢望狗能读懂电子制表软件荒唐可笑,可一旦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它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爱因斯坦。狗在主人身边撒欢以讨人欢心的样子我们并不陌生,这使它们在结识朋友与影响他人方面比以此闻名的戴尔·卡耐基更胜一筹。正如幽默作家杰罗姆·克拉普卡·杰罗姆所言:“狗对自己的事只字不提,只是在你讲话时静静聆听,看上去很感兴趣的模样。”
宠物狗展现了我们的社会自我。它们教会我们如何团队协作、如何善解人意、敏锐地察觉到竞争的存在、解读身边的人并建立牢固的联盟,也让我们学会了领导力、忠诚与信任。书中的每一章节内容都绝对有启发性和洞察力。即使读者不是一个企业主管或MBA学生,但是,《摇尾致富》所提供的有关商业(和生活)的经验教训,你依然应该知道。
市场道德 篇4
在现实生活中, 不同的价值原则指向, 就产生了利己与利他的两种不同的调节方式。所以, 利己与利他是解决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和冲突的一对范畴。
1、市场经济与市场道德。
市场经济讲究效益和利益, 它允许市场主体在商场上锱铢必争, 斤斤计较, 而道德则要求人们在利益冲突时要替别人着想, 节制自己, 先人后己, 最好能拱手让利。二者看似矛盾, 但是, 反映市场经济秩序要求的市场道德与市场经济活动非但不矛盾, 反而是适应、促进的。
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市场主体交易时要遵守等价交换原则, 而等价交换原则的核心就是货真价实, 公平买卖。商品生产的交换性导致的“为他性”, 就决定了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不是孤立的单个活动, 而是一种广泛合作的社会性活动。经济活动的合作性质就要求市场主体讲究信用, 认真履行诺言和契约。不难看出, 诚实、信用、公平等道德要求是市场经济关系秩序要求的“凝结物”。它表明, 反映市场经济关系的市场道德不是按着人类的某种“善良意志”规定的, 而是按着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制定的, 即是说, 人们自觉地遵守经济规律, 就是在主动地遵守一定的道德, 反之, “人们践踏市场道德就是在背离市场经济规律, 以致于市场道德的维护与破坏直接关系着市场的秩序, 并影响经济的发展”。
2、社会道德与市场道德。
较高的社会道德在调节人们利益矛盾时的突出特点是要求个人做出必要的节制和牺牲, 即自我节制的价值原则。这要求人无偿奉献、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 尤其强调道德主体做出的行善义举不能以个人利益为行为的动机和出发点。
市场道德是反映市场经济关系的道德行为准则, 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社会道德的特殊性。它是一种功利道德, 它是基于公平的原则而产生的。凡是符合“公平”的利益所得, 都是道德的。如在谈判桌上, 商人们的讨价还价, 寸利不让, 不是道德堕落的表现, 而恰是使利益所得更加合理、更加公平所必需的环节。市场道德讲究的是公平合理的利益所得, 而不是以一方的节制或牺牲为前提。市场道德是遵循正当的利益原则, 允许道德主体的动机有合理的个人利益欲求。
毋庸置疑, 较高的社会道德是一种行善不图名利回报的无偿利他行为。这种纯洁的无私利他行为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追求的高尚行为, 但它不适合以利益为驱动机制的经济活动。因为, 一旦用无偿利他的原则来指导经济行为, 市场经济就会因为离开利益的驱动和追求而丧失其本质属性, 这是与道德维护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相背离的。所以, “我们不能拿社会道德的无偿利他标准来衡量经济行为的道德性质, 而应该注意市场道德自身的特殊性”。在这一点上, 市场道德与较高的社会道德是有区别的。
二、功利与公正
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 利润最大化是厂商们的追求目标, 但是, 这绝不意味着厂商可以为所欲为地获取利润。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只允许和提倡符合公正原则的谋利行为。
1、市场经济中功利与公正的统一。
功利就是指利益和功效。在价值原则上, 存在着以行为的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功利主义学说。功利主义认为判断一个行为善恶的标准就是最大利益原则, 也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在经济活动领域, 这种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市场主体权益法律化的保护下, 已渗透到企业的经济思想行为的价值观念之中, 成为企业行为和评判的价值目标和标准。
公正表达的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创造力及其成效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及其报酬之间的平衡状态, 它在经济领域主要指人们的付出与得到、劳动与报酬的合理对等关系。市场经济的产权明晰为公正地分配利益创造了前提。
第一, 企业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统一, 直接体现了公正原则。企业不仅在生产和经营中具有意志自决权, 而且享有生产和经营的劳动果实。抓住市场良机、努力拼搏的企业。就能够盈利和生存;相反, 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 一旦收不回成本, 就会亏损破产。企业的这种经营状况完全与自身的利益挂钩, 承担经营风险、享受经营利益, 就是在贯彻公正的利益分配原则。
第二, 企业的自由契约和自我负责的经营方式, 使得企业重视经济活动的功效。毋庸讳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 但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 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可以同社会效益融合一致。根据价值规律的作用, 企业只有投资、生产、经营供不应求的产品, 才能有利可图, 而市场上供不应求的产品恰是社会上最需要的东西, 所以, 当企业在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 不断地在为自己的资本找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的时候, 就是在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表明, 企业的谋利行为, 受着社会需求的制约, 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通过追求自身利益来增进社会利益的双重性质。
第三,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使得企业注意节约资源。只有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符合社会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 获取经济收益。这种利益的实现程度, 取决于当时的市场状况和生产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就使企业必须重视科学、技术、人才、发明和信息, 并迫使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法, 以降低商品的个别劳动消耗。
2、市场经济中功利与公正的背离。
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蕴含着功利与公正统一, 但这绝不意味着所有市场经济活动都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功利与公正的完美结合, 市场上假日伪劣商品的泛滥、欺诈钻营的投机行为的屡禁不止, 都是功利与公正背离的具体表现。尽管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种类繁多, 我们不能一一描述, 但它们的基本性质是相同的。从行为的道德性质来看, 制假售假的活动是一种背离诚实信用道德法则的虚假欺骗行为。从制假、贩假的危害性来看, 它们既有损于消费者、合法厂商的利益, 又扰乱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消费者是假冒伪劣商品的直接受害者, 它们会给消费者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 常常会给消费者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
合法厂商也是假冒伪劣商品的受害者。假冒商品省去了产品设计、试验、广告宣传等费用支出, 可以以低廉的价格打入市场, 不但会抢占合法厂商的市场份额, 而且会因低劣的质量而影响合法厂商的商业信誉和企业的良好形象, 出现造假“打喷嚏”, 正品商家“感冒”的连累遭殃的现象。另外, 在国家打假不力的情况下, 企业自己常常要抽出精力和资金组织打假, 无形中又追加了成本投入。一旦制假贩假猖獗获利, 合法厂商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所投入的成本得不到补偿, 就会使一些企业迫不得已地偷工减料, 粗制滥造的产品相继会充斥市场。所以, 国家必须凭借政治、法律、道德、经济等手段对市场主体的谋利行为进行必要的匡正, 使市场主体的谋利行为符合公正的功利。
3、市场营销中的功利与公正的契合一致。
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是以顾客满意为宗旨的。顾客满意的经济哲学使得企业不只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设计、生产产品, 把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时间投放到适宜地点, 而是在更广阔的背景下, 实现服务于用户的宗旨。表现为:企业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已不仅仅是“符合国家的规格标准”, 更多是以用户的需要、感受来测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准;企业对顾客已从重视单个销售的交易性关系到强调长期稳定合作的关系;企业的眼光不但盯在时刻发现和寻找新的顾客上, 更是不松懈对已有客户的服务和沟通;企业摒弃了传统的企赚客必亏的“输——赢”盈利观, 逐渐树立了互利的“双赢”哲学, 意识到只有满足了顾客的需要和利益, 自己的投资和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回报和补偿。现在, 众多企业进行的“更加贴近用户”、“更加关怀用户”的形式各异的举措、活动和努力, 无不是“双赢”经营哲学的具体体现。
企业以顾客满意为指向, 必然要按着消费者的需求倾向性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企业越是紧跟市场, 越是符合市场需求, 其经济活动就越会对社会和消费者有益, 其经济效益就越大。这种共同有益于企业、社会、消费者利益的最大功利行为, 是价值规律作用的本性的要求和惯性所致。而顾客满意的经营哲学恰是正确反映了正常的市场经济活动的这种规定, 并内化和渗透在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中, 尤其是把对消费者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由客观使然变为主动自觉, 从而使顾客满意既是企业目标的重要价值链条, 也是企业实现利润的有效手段。在目的和手段的同一中实现了功利与公正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胡延华:绿色营销与中国企业的绿色化,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1 (1) 1、胡延华:绿色营销与中国企业的绿色化,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1 (1)
谈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 篇5
“实行市场经济会对道德建设起何作用”的讨论大致形成三种主要的观点,虽各有道理,但也各有可疑之处和不足之处;一个社会的道德状况的变化,总是由该社会的`大众行为的变化构成,因此应考察市场经济对人的行为的根本影响,并给以必要且可行的行为导向.
作 者:黄炳线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刊 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EDUCATION SCIENCE) 年,卷(期): 23(1)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市场经济 道德建设 大众行为 行为导向
市场离不开道德护航 篇6
最近十年来,行为经济学兴起引发的所谓的脑科学“革命”已然成了投资者的噩梦——他们三分之一的财产被华尔街偷走,而他们本来是希望通过华尔街专业的财富管理获取收益的。华尔街存在的意义就只剩一个了:为自己赚钱,这一切似乎地球人已经无力阻挡了。这群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们显然已经忘却了他们祖先视荣誉如生命的风范。
从亚当·斯密开始,西方人就在理论上清楚地证明了人性中的自利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所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自利会对整个社会都产生积极作用。但是在他同样不朽的巨著《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提醒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样才能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才能维系经济健康运行。所以,市场经济下的“自利”绝不应该是那种罔顾他人的极端自私,而是符合社会需要、能与他人利益共存的自我利益。或者说“自利”不是对自身欲望的放纵,而是在道德、法律等等制度的约束下对合理个人利益的追求。
可是现在华尔街以“损人”的方式来“利己”的做法,不仅远离了当初他们祖先坦荡无私的浪漫田园诗情怀,而且也背弃了亚当·斯密现实主义的敦敦教诲。当然,华尔街人士可以争辩说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在法律之内,好像是说只要是合法的就应该不受指摘。然而,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斯密对市场经济道德基础的强调,无疑就是看到了以国家强制力保证的正式法律制度,其适用范围与作用的效果都是有限度的。很多情况下要有效地解决问题,更需要的是法律以外的东西。
2002年,通用电气的传奇英雄韦尔奇再次成为媒体的焦点,不过这一次不再是正面角色。韦尔奇在2001年退休,然而通用电气仍在为他的豪华生活支付账单,包括高级公寓、私人厨师和佣人的服务、乡村俱乐部活动以及乘坐波音飞机周游世界的费用,甚至日常食物、酒水和订阅报刊杂志的开支也算在内。在舆论的一片哗然中,通用电气解释说这些待遇是在1996年签订的退休合同中约定好的,韦尔奇也很干脆地表示:“我值这个价!”后来在好友巴菲特的建议下,韦尔奇向通用电气董事会提出修改退休福利协议,取消了所有的额外福利计划。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例子中对于公司高管过高的福利待遇,法律是无能为力的,最终起作用的是道德压力。
更典型的是2009年AIG滥发奖金事件。在金融危机中,已经陷入经营困境并接受政府援助的美国保险业巨头AIG居然坚持向部分高管支付了1.65亿美元的奖金。AIG发言人表示,这是在履行公司与高管先前签订的合同。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劳伦斯·萨默斯也指出,在法律上政府无权阻止AIG发奖金。但如此不合情理的行为引发了美国举国上下的声讨,奥巴马在一次演讲中因此激动得失声,他说:“对不起,我的嗓子被愤怒堵住了。”最后,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部分高管归还了奖金。
市场经济要顺畅运行,肯定首先需要正式法律制度的保障,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仅仅依赖于法律是不够的。法律有其力所不能及之处,我们还需要在全社会培育良好的商业道德氛围,以弥补法律之不足。(支点杂志2013年8月刊)
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 篇7
市场经济确实有与诚信原则冲突的一面。市场经济是经济自由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市场经济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善良、公平和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而是利己心、竞争和对财富的贪欲,自由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每个人都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的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加的公共福利是什么,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我们每天能吃上肉并不是来自屠夫的仁慈,而是来自于他的利己心。市场经济下的个人和企业追逐利益的最大化,逐利原则是市场行为主体违背诚信原则的强大内在驱动力量。另一方面,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会对诚信缺失带来极大的可能性。再次,市场范围的广阔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又一特点。它不同于自给自足的地域狭小的熟人社会,依靠熟人之间直接的了解和感受判断对方的信用。现代市场经济的市场范围的极度扩展,活动空间前所未有,绝大多数交易是双方素昧平生甚至视跨越国界的交易,这为假冒伪劣、欺瞒哄骗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又有着对诚信的内在要求。这种内在要求就是市场经济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经济更加需要诚信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或基础。
诚信首先是现代经济规律,其次才表现为伦理性质[1]。“资本主义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碎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哪里时间就是金钱,哪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1]经营者从诚信到不诚信的转变,不是良心的发现,而是随着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健全,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巨大压力。迫使他不得不如此。一个人要想在市场经济交易中获得自己的利益,首先必须承认和尊重他人的利益,要想自利,必须利他,自利的目的只有在利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由此可见,市场经济需要道德。
现阶段诚信的缺失主要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经济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原有的道德规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社会需要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是:
1. 利己利他。
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对利益的追求是市场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商业活动的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中,正是千千万万个个体对利益的追求,才使社会发展进步。市场竞争使生产效率提高,成本下降,社会物质财富更快增长。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不仅增大了市场主体的个人财富,而且增大了社会的共同福利。因此,市场经济承认经济主体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追求个人私利是合理的,并鼓励市场主体在法律框架内追求、维护自身利益,不把利益主体对利益的合理追求视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传统道德的核心是为人利己,舍己取义,与功利无关,是修身的要求。而市场经济首先承认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是合理合情合法的权利,这是传统道德观和市场经济道德观不同的地方。但同样重要的是,市场经济要求个体追求自身利益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利己不能损人,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底线,利人利己,公平交易、平等互利。
2. 现代道德是逐利活动中的道德,而非道德理想主义[1]。
虽然市场经济中依然存在扶优解困,以高尚的道德为安身立命之本的人,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市场经济道德和传统道德不同的地方在于,市场经济主体讲究市场经济道德比如诚信,它是逐利活动中的道德规范,而不是和功利无关的道德理想主义。人们做出某种承诺往往不像传统道德不以功利为目的,履行诺言也是没有功利目的的道义行为。现代诚信的基础是人的理性,而不仅仅是人的道德情感,当人们意识到只有利他,才能利己,只有为别人提供满意的服务,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时,才愿意恪守道德和诚信。人们相信,信誉就是金钱。
3. 权利责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人们具有与封建特权意识有根本区别的平等意识。自由的商品交换以其特有的方式抹去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和等级意识,客观上要求交换各方权利是平等的,市场主体自由的进出市场,并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各种选择。在尊重自己利益的同时,还要尊重其他经济主体自由参与市场竞争和获得利益的权利。市场经济的道德不承认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每一个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同等受到尊重。这和中国传统道德上对人的要求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传统道德讲究长幼尊卑,纲常伦理,对于一些人只有权利没有义务,对另一些人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
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的权利责任道德观念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原因是与权利相适应的责任关系不明。责任不明的原因在于产权界定不明,在经济转轨时期,真正满足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制度尚在发育中,责任不清使逃避责任相当普遍。也有的是市场主体无力承担责任。在中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大量的个体经营、“皮包”公司不断出现,很多企业资金能力、技术能力、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都相当有限,因此,承担责任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为,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上的信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个人人品的信任,重要的是对当事人能力的信任,对交易主体履行义务、责任的能力的肯定。市场经济必须具备明确的产权关系使责任明晰,无法逃避自己的责任,并且使每一个市场主体有能力承担自己的责任。
4. 市场经济的道德建立在广泛的契约基础之上,而非熟人之间的忠诚。
传统社会诚信是一种身份伦理,而现代社会诚信是一种契约伦理。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由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有限性和非经常性,个人身份、人格、品德就是担保,人们进行经济往来时主要依靠个人的道德良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交往日益普遍和复杂,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可能只建立在熟人之间情感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理性利益和契约的基础之上。市场经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广泛的,熟人间的关系是少数的。由于市场经济分工的全面性,使人们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依赖性空前加强,只要利益上相互需要和依赖人们就会借助契约,形成新的社会关系。遵守契约,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中国目前的迫切的是要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既不要悲观地认为道德滑坡,也不要天真地认为可以回到传统的价值观。正如人们所说:中国目前道德状况是道德“失范”也就是原来的道德观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新的道德观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某种程度上处于道德放纵或道德真空状态。构建诚信社会重要的是应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使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浅析市场营销道德问题 篇8
一、营销道德问题分析
营销道德问题贯穿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始终, 这是因为市场营销活动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展开的, 因此在这每一个环节实施中, 都有可能出现道德问题, 而且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1. 产品中的道德问题
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是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优质产品及服务。而在现实中, 一些企业在经济利益驱使下, 使用劣质或工业原料加工食品, 如“化学火锅”等, 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安全健康, 在生产过程中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平衡, 危及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
2. 价格制定中的道德问题
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 致使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企业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能否真实提供信息和价格时, 就考验着企业的营销道德, 也正因如此使得一些企业严重违背价格道德。如设立“价格陷阱”, 损害了公平交易和公平竞争, 给消费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 促销中的道德问题
促销可在一段时间内调动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培养兴趣和爱好, 改变一些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和使用习惯。因此在促销阶段因受利益驱动, 有些企业就出现了欺骗消费者的促销行为, 如使用虚假广告夸大产品效果, 强迫或诱导消费者非理性购买产品, 或为了合同的签订进行商业贿赂。
二、营销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营销道德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只有认清产生的症结之所在, 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究其原因, 既与我国市场营销环境的特点有关, 也受到企业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
1. 外部营销环境因素
信息的不对称, 导致消费者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 使一些企业不法、不道德的行为成为可能。我国有关的法律体系建设也不完善, 已经制定实施的法律规章制度也存在着漏洞, 对一些现实问题不是规定得太轻, 就是规定得太笼统, 造成很大的弹性操作, 增加了法律实施成本, 使法律缺乏应有的约束力。
2. 企业自身的影响因素
因没有外部强有力的约束机制, 企业在逐利动机的驱使下, 忽视营销道德构建, 缺乏诚信营销, 片面追逐实现利益最大化, 甚至有的企业见利忘义, 丢弃道德伦理, 这些都导致了市场营销道德问题的产生。
三、加强营销道德构建的方法
企业营销活动中存在的诸多不良道德问题, 给社会、组织、消费者带来消极影响。所以不断加强营销道德构建, 是保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序健康稳定进行的当务之急, 加强营销道德建设的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市场经济的运行, 要靠法制的规范作用, 达到健康运作。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 使得国家在整治不良道德的营销活动时有了参考的依据, 也为企业正常的诚信营销活动划定了警戒线, 同时, 国家也加强了这方面的监管执法力度, 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企业的营销活动, 严厉处罚了违反法律规范、违背社会道德的不良营销行为, 有力地遏制了营销活动中不良道德行为的发展。
2. 积极发挥舆论的社会监督作用
在营销道德行为中起着重要监督作用的是媒体, 不良的道德问题一旦经过媒体的曝光往往能够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 使其失去消费者、引起政府机关的广泛关注、受到法律的严厉处罚, 对形象的建立和信誉也会带来很大的损失。
3.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作为消费者在自身免受侵害的同时,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积极主动学习法律、懂得法律、用好法律, 和企业不良的营销道德活动作斗争, 使其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立足之地。
4. 建设道德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道德内涵直接制约规范着企业营销决策的动机和内容, 通过共享的基本信念和认知, 塑造员工行为和关系, 维系着企业成员的统一性和凝聚力, 高效率地实现企业目标, 提高企业的道德水平。
总之,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 规范企业及其营销人员的行为, 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真正树立起全社会的诚信营销观念, 使企业认识到, 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增强社会和消费者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组织的信任, 才能增强竞争力, 赢得更多的顾客,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高校离退休人员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苏玲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包括高校离退休人员在内的老年人平均寿命逐年提高, 全国老年人口超过1.7亿, 我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国家。在经济条件不断改善,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高校离退休人员的心理健康现状却令人堪忧。本文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 通过问卷调查、接受心理咨询、家庭走访、座谈会等形式, 比较全面了解并分析了高校离退休人员的现实心理健康状况, 探寻解决其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力图对促进高校离退休人员身心健康、确保高校和谐稳定, 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
一、高校离退休人员心理现状表现形式及成因
高校离退休人员通常由退休教学人员和退休行政人员组成, 由于工作性质不同, 这些人退休后的心态各有差异, 所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尽相同。现将高校退休人员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归纳分析如下:
1.失落型:地位突然下降, 心态失衡受挫
高校离退休人员绝大多数具有较高学历、较高社会地位, 退休后除少数学有专长的优秀教师能被返聘继续工作外, 大多数人尤其是行政管理干部将离开工作岗位, 回家颐养天年。退休后, 这些老同志社会地位突然发生变化, 由过去的职位高高在上成为现在的社区普通一民, 由过去的忙忙碌碌变得现在的无所事事, 由以往的前呼后拥变成现在的形只影单, 难免出现巨大的心理反差。此时, 如果心态调整不好, 心理必会严重失衡受挫, 从而导致严重的孤独感和失落感, 继而严重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2.封闭型:沦为子女保姆, 思想封闭消沉
高校离退休老同志离开工作岗位后, 一些人因为子女工作忙碌孩子无人照管, 于是, 在辛苦抚养子女成人忙碌工作大半辈子之后, 又开始担负起了照管孙辈们的艰巨任务。他们每天起早贪黑, 不辞劳苦, 像保姆一样为子女带孩子, 劳动负荷甚至比工作时还大。这些老同志由于终日蜗居家中养育孙辈, 没有闲暇时间和原来的同事交往, 对外界情况的了解也慢慢减少, 再加上子女工作往往比较忙碌, 与他们的感情交流会比较少, 心理上难免逐渐步入封闭。此外, 由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思想认识等方面与子女之间存在较大的代沟, 老同志和自己的子女在对待孙辈的教育问题上, 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长此以往, 这些老同志难免思想消沉, 对子女不禁会产生抵触情绪。这些负面情绪最终将导致退休老同志精神紧张,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老干办, 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高校退休人员的生活状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生活水平和人均寿命提高的同时, 各类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显现并呈上升趋势。分析高校退休人员的心理状况, 探寻预防、疏导、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成为高校退休管理部门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通过分析高校退休人员的现实心理状况, 探寻解决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对推动高校退休人员安度晚年、确保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退休人员;心理现状;对策
摘要:当前,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营销理论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 营销已经成为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职能活动之一, 各种营销活动对公众和社会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日益凸显出来的营销道德问题, 也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现代营销应当注重道德问题, 实施诚信营销, 使企业认识到营销道德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并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实现和谐发展。
关键词:营销活动,营销道德问题,诚信营销
参考文献
[1]张丽洁.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再思考[J].中国市场, 2005 (9) .
市场化是在恢复道德水平 篇9
千万不要以为计划体制下没有问题食品。没有食品其实是天底下最大的问题。我小的时候, 一家人一年只能吃2 斤猪肉。今天我们选瘦肉不要肥肉, 但那时一年见不上几滴油星子, 大家是抢着要肥肉不要瘦肉。今天我们找着粗粮吃, 但是我小的时候哪一顿不是酸菜加粗粮, 就这样还有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不是说我们没有问题食品, 但那些饿得浮肿的百姓, 才是最大受害者。
不要说计划体制下没有坑蒙拐骗。只是计划体制下的坑蒙拐骗不是表现在商品质量低劣上, 而是表现在商品短缺和出工不出力上。我小的时候, 寒暑假是要帮生产队干活的。一个主要的活是拔红薯地里的草。四川的地很板结的, 要是老老实实把草连根拔掉的话, 不满手血泡才怪。我们总是在田埂边看得见的地方把草连根拔起, 地中间看不见的地方就只把脑袋揪掉了事。这是不是坑蒙拐骗呀?另一个重要工作, 是帮队里收玉米。我们总是藏一些玉米, 然后傍晚没有人的时候再把它捡回来。这是不是坑蒙拐骗呢?你想明白了吗, 为什么集体的时候坡上的柴就是不够村里的人烧, 但是包产到户, 很快坡上的柴就变得烧不完?让我告诉你答案吧:小时候家长在外干活, 我们要为家里烧火做饭。谁家小孩不贪玩呢?烧荆棘柴火, 你得不停地加柴, 不能离开灶头。所以我们就偷偷把山上的小树砍回来, 有时是白天捡柴的时候砍, 有时是夜晚结伴去偷砍。你说, 这是不是坑蒙拐骗呢?
计划体制下真的没有贪污腐败?队长的儿子智力有问题, 我妈却尽力给他的儿子介绍对象。何故?跟队长搞好关系, 派活的时候就可以派一个稍微轻松点的活计或者工分相对高些的工作。不要以为这是什么大好处, 就算跟队长搞好了关系也一样吃不饱饭的。我不否认今天有腐败, 但今天至少不会为了吃饱饭去行贿受贿了吧。计划体制管制无所不在, 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 什么时间出工、什么时间收工, 都是被管制的。市场经济下至少这些小事不再需要管制了吧?我的判断, 今天的腐败额与GDP之比值是远远低于计划体制的。
市场经济的道德之殇 篇10
经过60年呐喊与解放的艰辛历程, 市场经济的发展释放了巨大的能量, 但无形之手却并没有像人们最初希望的那样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 急速扩张的经济体大有把一切划归经济逻辑之势, 这显然造成了社会各个层面的紧张。不论官员腐败、有毒食品, 还是见死不救、矿难频繁, 其背后均为道德困境的反映。经济的腾飞震撼人心, 而道德的下降却也让人触目惊心。有社会学家做过研究, 当一国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时, 社会比较稳定, 民风淳朴。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时, 社会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 就会出现社会矛盾激化, 道德水平下降。当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时, 民风又有所回归, 社会趋于稳定, 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 1000~3000美元是个坎, 不幸的是中国正处于这个阶段。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披露的食品安全问题, 诸如“苏丹红”事件、毒大米事件、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毒豇豆事件、问题疫苗事件、地沟油事件、假紫砂事件……等等, 举不胜举, 防不胜防。我们的社会荣辱、美丑、善恶的价值观已经颠倒、紊乱, 人们普遍感觉现在民风日下。甚至有网友就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网络上留下过激言论:“用不着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发动和平演变, 我们自己就把自己给灭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将毁于地沟油”……有人提出疑问:是不是市场经济把中国变成这样的?计划经济时期怎么没这样啊?人们自然开始怀疑这种经济增长的道德性。而道德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 应该被赋予怎样的内涵?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无形的巨大力量。道德增值, 人人自爱, 社会和睦;道德贬值, 良知泯灭, 必生祸乱。在社会里, 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六条区分人与动物的普适道德。既然我们是人, 就不能认同:杀人、抢劫、偷窃、欺骗、遗弃、滥淫。人们对普适道德没有分歧, 普适道德观也是人类价值观的内核, 被各种文化形态所接受, 在全世界范围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的价值观念。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从古到今, 道德在中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牺牲自己以利他人, 牺牲个人以利整体的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道德宣传比任何国家都要响亮。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当下的中国要解决的却是建立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的问题, 一个多月内连续发生多起杀害儿童的案件闻所未闻, 根本谈不上去建设更高的毫不利己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道德的滑坡, 从表面上看, 是中国从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开始的。新中国60年,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是经济大发展、生活大变样、体制大变革的几十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深刻的变化, 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 由此而引起的观念变迁最为激烈。过去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积极主动性, 遇事“等、靠、要”的观念比较盛行。市场经济冲击着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 激励人们大胆探索、勇于竞争, 促使人们寻求机遇、精打细算。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时间观念等等,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取得巨大成就, 乃至如今后金融危机时代, 在世界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场经济在中国显示了强大的活力, 让更多的中国人富裕起来, 但也应该
························人文论坛
看到的是, 有很多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自己, 急功近利, 言而无信在日常交往中频频出现, 客观上导致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 相互欺骗, 社会诚信度下降。人们除了谴责始作俑者的道德败坏, 更多是归咎于市场经济唯利是图的本性, 但考虑到西方社会的道德状况, 显然, 市场经济并不是“缺德”的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建立了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 但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社会的道德伦理机制, 这才是中国人变得“缺德”的真正根源。中国的道德传统完全是建立在儒家道德基础上的, 现在我们进入了市场经济社会, 我们的道德伦理教育要么停留在以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阶段, 要么祭出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法宝, 但这些道德教条都解释不了市场经济社会的各种现实, 与社会现实相脱节和矛盾的道德观显然不能再作为支撑整个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伦理基础。
再加上, 我们所理解的市场经济, 实际上是一种非道德化的中性制度:只要一个人在市场中合法赚了钱, 并且依法纳税, 那么就不仅增进了自己的利益, 也增进了全社会的利益。他在此之外, 没有任何其他义务。这种市场经济的观念, 来源于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启蒙主义的理性思潮:追求快乐和私利, 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本能。一个理性的制度, 是要把这种对个人快乐和私利的追求, 转化成自动对社会也有好处的行为。这样大家都可以放心追求快乐, 用不着操心太多道德问题。比如, 富人买豪宅, 穷奢极欲, 不仅没有什么不好, 反而是造福社会。因为他们一掷千金时缴纳的税金, 可以用来给穷人盖房, 或发放救济。市场有其天然的合理性, 一切都由“看不见的手”管着, 就用不着看得见的道德信条来约束人了。这套法国启蒙主义精神, 自五四以来席卷中国知识界, 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和反传统的运动中又卷土重来。其中80年代启蒙思潮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 就是反道德主义, 即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弱点, 就是道德过剩, 理性不足, 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是泛道德主义的, 用道德解释一切, 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 重道德修养, 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空论玄谈盛行, 科学衰微和商业不发达的深层原因之所在。科学技术被视为淫技奇巧, 商人被贬为四民之末, 从而也导致中国古代科学尽管发达却难于付诸实施, 商业发展缓慢, 国家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 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对象。
可惜, 我们对启蒙主义的理解又走上了狭隘之路。那种创造一个理性的制度, 使追求私利的人能够自动造福于全社会的理想, 充满了天真的乌托邦情怀。与此相对, 市场经济的正宗教义, 是在盎格鲁撒克逊的启蒙主义传统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启蒙主义, 核心不是理性, 而是道德。
比如市场经济的祖师爷亚当·斯密就是这一传统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留下了两部传世巨著:《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即被称为市场经济圣经的《国富论》) , 这两部巨著也正是西方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学基础和伦理学基础。只是他的理论频频被后人用法国启蒙主义的理性精神来解释, 所以影响最大, 被误解得也最多。人们想当然地认为, 他的所谓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就是在“看不见的手”的控制下, 尽情地为个人利益而竞争。这样, 个人获得的利益越大, 社会的收益也越大。市场经济的道德, 是其背后那种让个人和社会共赢的理性, 而不是让个人在市场上接受伦理的约束。
实际上, 在《道德情操论》中, 斯密强调道德对于市场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市场经济其实是以人的自私自利为基础的, 换言之, 市场经济是有其基因缺陷的, 近代以来的西方国家依靠历史悠久的基督教传统和逐步建立的现代民主制度这两种手段来抗衡市场经济的基因缺陷, 才使得社会大体上保持健康运行, 避免市场经济最终演变为冰冷僵硬的市场社会。亚当·斯密不仅是位经济学家, 更是位道德学家。他不像人们经常描述的那样, 是一位鼓吹残酷竞争的人士;相反, 他认为, 如果没有道德基础, 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转。他之所以鼓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一个基本预设就是个人有强烈的道德关怀和约束, 会利用自己的自由追求社会公益, 所以才用不着国家来插手。他明确批评那种人人为己的自由竞争是放纵和有害的。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非在他的专著《富与德——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市场社会的架构》中认为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具有伦理学涵义:利己心是人类的本能,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制度下, 利己心具有自发地趋向美德的内在力量;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社会中, 其国民的富与德 (物质富裕与道德) 将自然而然地同时实现, 即国民在积累经济资本的同时, 积累勤勉、节俭、诚实、守约、守时等道德;在市场经济中, 追求富裕的过程就是道德修炼的过程, 这是一个无意之中的结果, 意味着每一个市场的参加者谁也没有意识到在经商中使自己高尚起来;从长期看, 一个民族或国家将通过自由的市场经济而成为有德之国, 这是因为市场社会存在着看不见的道德强制作用, 无形之手的伦理学涵义正在于此。
不得不提的是, 西方的道德观是建立在基督教伦理道德基础上的, 基督教的内核精神便是“仁”, 即博爱世人。他们也有“仁、义、礼、智、信、忠、孝”等的主张, 但与中国的这些观念却不同, 他们是从人性角度出发, 用知识与理性来实践道德的。而决不是在嘴巴上说一些大而空泛的话。
在道德观上, 西方人特别注重与知识、思想情感的结合。他们认为三者是一体的。这里的知识并非指文化程度和读多少书, 而是指有真知灼见, 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有修养素质等。他们认为正确的行为是由于正确的判断, 而做错事是由于错误的判断, 没有人会明知故犯, 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有智慧的人才有自制力, 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抑制自己的欲望, 严格地遵守法律。同时还注重美德与人类思想情感的结合, 强调知与行的统一, 因为单纯的知识不能保证人去履行美德, 要达到这个目的还须要正确对待人的情感问题, 要让人在履行美德的时候是快乐的。
西方现代的道德观念就是从基督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兼而吸收了古代哲学的道德理论, 并以近代三大著作为依托, 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道德体系。这三大著作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他们注重契约精神, 讲究诚信, 倡导勤劳工作, 创造财富不仅仅是为了享受财富, 他们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创造上, 他们的道德超越于物质之上。他们将灵与肉
I人NTE文LLIG论ENCE坛························
分开来对待, 因而也更能很好地实践道德的精神。世界上最有钱的两个人——比尔·盖茨和巴非特正是这种道德理论实践的最佳例证。
世界第二大富翁巴菲特2007年宣布把自己财产的大部分 (超过310亿美元) 捐给了世界第一大富翁比尔·盖茨和其夫人的基金会。巴菲特捐出的这笔钱, 完全可以用来自己成立一个最大的基金会, 或者建一个巴菲特大学, 使自己名垂青史。但是巴菲特连名字也不要, 一定要把钱交给能够最有效率地服务社会的人。这个人就是07年宣布将淡出微软集中精力经营慈善事业的盖茨。
无论巴菲特也好, 盖茨也好, 都是市场经济的最大赢家。他们一个把家产如数捐出, 一个退出企业, 准备专心于慈善事业, 说明了他们对市场经济局限性的认识。世界上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得市场经济的魔力了。他们正是靠着驾驭这样的制度赢得了自己的财富。但是, 他们也认识到, 再伟大的制度也有局限。这种局限必须靠人的道德力量来超越。具体而言, 市场经济效率优先, 因而是一种赢家的游戏。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 市场无法解决穷人的问题。要解决穷人的问题, 就必须靠市场经济中赢家的道德自觉。
两个人有个共同点, 都对继承的财富异常反感, 都认为财富应该用一种良好的方式反馈给社会。如果他们这样的人不把财产捐出, 而是留给自己的后代, 那么美国就会变成一个由经济贵族所统治的社会, 偏离他们心中英才主义和自由竞争的社会理想。众所周知, 美国拥有最自由放任的经济, 也有着最发达的慈善事业。美国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维持, 一大原因就在于这些市场经济中最大的赢家, 能够主动根据自己的道德情操重新分配财富, 使政府权力的介入成为不必要。
跟儒家思想在中国一样, 亚当·斯密的原著虽然比较晦涩难懂, 但其伦理思想在西方的影响也是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亚当·斯密的学说成为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主流道德伦理标准之一, 已经渗透到每个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的骨子里面。这些国家的政府就是要让所有的国民, 包括从婴儿到老人, 清清楚楚地知道, 作为一般的国民, 不需要太高的道德要求, 只要遵守法律, 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来追求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 富裕与道德就可以同时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 借鉴了市场经济的硬制度, 却没能借鉴市场经济的软制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教育没有跟上, 造成了中国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一手硬, 一手软的局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中国人传统的道德价值观, 而新的价值观又没有形成, 人们的道德实践既没有统一的标准, 又在各种传统的、没落的连同新生的许多道德观念中沉浮跌宕, 普遍缺乏一种信仰, 于是陷入了一片空前混乱的状态中, 无所畏惧、不择手段地追求起自己的利益来。
亚当·斯密的理论在几百年前就很好地解释了商业社会中道德败坏和腐败产生的根源。他认为妨碍人们勤劳工作、阻止人们实现生活改善愿望的制度就是社会道德堕落的根源。例如:特权、垄断、管制、保护等制度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道德风险, 不仅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自然运行, 而且还造成了商人的腐败和堕落, 它使商人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投机取巧而获得垄断和超额利润上, 导致腐败的产生和社会道德的败坏。如果取消了特权、垄断、管制、保护以及暴利等, 则商人阶层亦会非自愿地被引向努力、节俭、正直等道德领域。
按照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 中国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 富裕与道德同时实现的前提条件并没有出现。因为, 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社会目前的诸多矛盾并不是因为实行了市场经济, 而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所致。特权阶层依靠制度缺陷和社会不公, 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迅速致富, 他们使整个社会倾向于投机取巧而非勤劳致富。例如之前的炒股、炒房, 再到现在的炒卖民生物资, 不管是炒普洱茶, 还是炒大蒜、绿豆, 一些人总是巧钻管理不规范的空子, 以不正当的手段, 囤积哄抬、投机取巧, 而这样, 最终会干扰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甚至败坏社会风气。这些都是违背亚当·斯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理论和商业道德伦理而种下的恶果。
市场经济道德观念的重整与重构是无法淡漠的中国命题。心存敬畏、善性做事, 至诚至信、义利兼顾, 才是有道德感的市场经济。用亚当·斯密的道德伦理学说看中国,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追求物质富裕与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准并不矛盾, 只要完善法制, 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引导国民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可以双丰收, 富裕与道德同时实现的理想社会也就会早一点到来。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 也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冲突与碰撞。中国今天身处的时代, 是“义”与“利”相撞最为惨烈的时代——当道德、理想、亲情碰上了金钱, 立刻败得溃不成军, 各种“缺德”现象的出现频繁到了人们见怪不怪的程度。市场经济必然会带来道德崩坏吗?当初的万众一心, 已经被今天的贫富悬殊、心态不一所取代, 而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 也在一刻不停地拷问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途。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伦理,亚当·斯密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 张兴、田要武、龚双红编译:《国富论》, 北京出版社, 2007年。
[2][英]亚当.斯密, 韩巍译:《道德情操论》,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7年。
[3]李非:《富与德——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市场社会的架构》,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年。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业道德困境 篇11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 商业道德困境 解脱途径
我国自1992党的十四大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写入我们的党的报告时,就标志着我们走进了市场经济,如今在追逐利润最大化成为共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让曾经“一穷二白”的国家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享受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喜悦的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下的商业道德问题正在凸显,特别是最近几年爆发了大量的食品安全问题、建筑安全问题等等,这些恶性事件像一把把利刃,划出道道令人触目惊心的伤口。
1 市场经济下的商业道德困境
市场经济下的商业道德困境是指:商家对商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认知清楚,理智上也十分赞同,但在实践中却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明知故犯。
1.1 诱使商家进入商业道德困境的原因。以供求关系的无形之手来调节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它运行的核心机制是尽一切可能降低成本、扩大商品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差额、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它外在的表现是竞争规律。因此,市场经济天然地形成二个功能:一方面为了降低成本,它必须促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下的竞争规律除了要求提高商品的质量、服务水平和降低价格外,还需要采取各种经营手段,千方百计地抢占廉价资源和扩大销售市场。所以,商人在竞争的游戏规则中,不得不学会挑战法律的各种本领,这就造就了商人具有不择手段的基本特性。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所以我认为诱使商家进入商业道德困境的原因是商家对利润最大化的痴迷追求。
1.2 正确看待商家的逐利行为。近代经济学的鼻祖、市场经济之父——亚当·斯密,他有两部巨著,一部是讲市场经济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简称《国富论》)这本书是1776年出版的,另一部是讲伦理道德的《道德情操论》(1759年首版,共修改6次),从两部书的出版时间可以推算出,是先有《道德情操论》,后有的《国富论》,斯密本人把《道德情操论》看得远比《国富论》重的多,而且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心血都倾注在《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与完善上。从1759年首版到1790年他去世,斯密对《道德情操论》先后进行过6次修改,而《国富论》恰恰是在修改《道德情操论》的过程中完成的。尽管《道德情操论》早于《国富论》但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我们国人只知道《国富论》,不知道《道德情操论》。这主要是因为《国富论》100多年前就由晚清思想家严复翻译过来,《道德情操论》直到1998年才翻译进来,近年来被温家宝总理推荐才引起大家重视。亚当.斯密的全部理论研究出发点是人性,他一生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以人性为基础构建一个符合人性的秩序。在他看来,人性具有两面性:利己性和利他性。他在《国富论》这本书中说:“我们的晚餐不是得自屠夫、酿酒商人,或面包师傅的仁慈之心,而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利益特别关注。我们认为他们给我们供应,并非行善,而是为了他们的自利。”这主要说的是人性中的利己性;他在《道德情操论》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说:“为什么有的民族发达,有的民族落后?他解释说:自私自利是人的普遍本性,但是人还有另一个本性,就是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意思是说,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斯密认为,这种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的,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永恒。可见,亚当·斯密对人性的认识是全面而深刻的,对人性的看法是双重的。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應该是商家有追逐利润的权利,而且是天经地义的,这是人性利己的表现。但前提是人性还应该有利他的一面。商家行为如果只做到了利己却不利他的话就会体现道德滑坡现象。这样的行为不仅不会被社会认可和尊重而且最终也是没有好结果的。以食品安全事件为例我们看到了:“毒奶粉”事件的出现使“三鹿”一落千丈,老百姓失去了一个本来可以信赖的品牌奶粉,中国从此也少了一个大型的食品企业;“瘦肉精”的出现使“双汇”瞬间陷入了生存和经营危机;“地沟油”的出现也让人们在餐桌失去了胃口,人们谈油色变;还有“染色馒头”的出现让相当一部分的人们不敢再去超市买熟食了。所以说:“没有道德(不利他)的企业如同朝着悬崖开车,跑的越快死得越早,没有道德的经济行为是不会永恒的”。尽管这个道理谁都明白,那为什么还有商家明知故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安危呢?笔者个人认为,商家的选择是不是符合这样的等式?收益>成本=利己:商家认为当经营利润远远大于为获得利润而付出的成本时他会选择把人性天平的砝码倾向利己的一端,而不屑利他的那面。如果商家做出了这样等式的选择的话就会自然进入商业困境。
2 市场经济下商业道德困境解脱的途径
从上面的公式中可知商家的只利己不利他的缺乏道德行为是以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道德建设时,就应该最大限度地使不道德行为获得的利益损失最大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根除不道德现象,走出商业道德困境,为市场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做法有三:
2.1 建立严格的相关信息登记、搜集、储存、公布、查询制度。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中,每个商家的相关信息会广为人知,这时商家人性的利己不利他行为就会得到约束,不道德行为就很难得逞,即使侥幸得逞,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中,不道德行为就有机可乘。这样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尽快建立严格的相关信息管理制度,使市场中各个行为主体都能较为方便地获知对方的信息。在现代通讯和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这一点能够做到。
2.2 加大对不道德行为的惩处力度。不道德行为的目的即然是获取最大利润,我们就应反其道而行之,力争让每一个不道德行为都受到利益上的重大损失,惩处力度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视具体情况而定。原则只有一个,就是惩处的额度要足以产生震撼性的效果。要让不道德行为成为一个让敢以身试法的商家倾家荡产的高风险行为。现在我们社会的情况是欺诈、商业贿赂、制假、贩假等不道德行为的成本太低,风险太低,不道德者有恃无恐。我认为对于这些情况发生,必须严惩。
发展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建设 篇12
1 发展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建设的正面效应
1.1 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进步提供越来越雄厚的资金、设备和培养人才的物质基础。
1.2 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培养和增强人们社会主义信念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法制意识等,这些观念的更新,促进了人们思想道德的进步,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其次,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空前提高,有利于人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1.3 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提高人们遵守道德准则的自觉性
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客观上要求有适应于自身运行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和行为,以协调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维护自由、公平竞争的秩序。所有参与市场活动的对象都要按照社会道德要求来开展市场经济活动,任何个人和企业的行为违犯市场规则,就要遭到社会道德的谴责。
1.4 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改善人们的服务意识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蕴涵着许多与为人民服务精神相通的积极因素。
1.5 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敬业精神
商品在市场运行中能否实现马克思所讲的“惊险的跳跃”,把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在于质量和价格。没有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就不能达到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的目的,而缺乏对事业的专注、追求,不善于开拓创新,尽管耗费了大量的成本,也制造不出价廉物美的商品。
2 发展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建设的负面效应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
(1)市场经济的利润原则易产生拜金主义,使人失去积极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2)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易导致功利化倾向。
(3)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型经济,由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容易出现小团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分离的现象。一些人为获取最大盈利,不择手段,投机钻营,损人利己,偷税漏税。
(4)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原则易产生片面追求“自我利益”的倾向,让一些人不能正确处理好上级与下级、组织与个人的关系,进而导致组织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松懈,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导致小团体主义、地方主义、分散主义会有所抬头。
(5)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导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影响的渠道越来越多,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乘虚而入,使一些意志薄弱者在思想、道德、立场上发生蜕变。
3 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1)职业道德建设要努力营造人人参与的局面。不同的行业、部门和单位,都应该从自身的职业特点出发,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确立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规范,通过各自有效的宣传、教育和训练活动,使职业道德建设成为全体职工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并在每个具体岗位上收到实效。
(2)职业道德建设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既不能因为发展市场经济引发一些消极、丑恶现象而因噎废食,不敢发展市场经济,也不能因为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可以忽视社会不良现象,采取不抵制、不反对的态度。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3)职业道德建设要加强舆论导向,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和职业形象。要利用各种宜传阵地和手段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这既是我们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也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受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使职工忠于职守,清正廉洁,奉公守法,崇尚务实,反对以权谋私、弄虚作假、贪污受贿、欺诈勒索等不道德行为,逐步形成适应不同职业和不同行业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
(4)职业道德建设要积极树立典型,大力弘扬正气,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树立典型要有针对性,各行各业都要从实际出发,树立自己行业特有的典型。
(5)职业道德建设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运行机制。各行都要高度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应该加强协调,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形成合力。有关部门要在指导思想、组织机构、工作方式、工作制度等方面,确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明确行业或单位道德建设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整体目标和分项目标,在目标管理考核中,要逐步建立起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职能部门监督的制度,进一步健全奖惩办法。形成激励约束机制,促进齐抓共管,真正做到项项有目标,层层有管理,事事有人抓,把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6)职业道德建设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文明新风,而在关键的环节领导干部还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摘要:发展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建设,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发展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建设有着正面和负面效应,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市场道德】推荐阅读:
市场政府与道德08-31
市场经济营销道德06-20
市场营销道德与实践08-29
道德建设与道德追求10-17
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09-27
道德道德品质与公民09-07
道德模仿与道德教育08-08
文明道德演讲稿:道德一论05-15
道德的法——法律与道德的互动06-25
提高领导干部道德理论水平加强道德实践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