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生物接骨技术

2025-02-1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微创生物接骨技术(共7篇)

微创生物接骨技术 篇1

摘要:目的 考察经皮微创生物接骨 (MIPO) 技术结合LCP钢板在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上的临床疗效。方法 考察本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6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 采用经皮微创生物接骨结合LCP钢板技术进行治疗, 考察该方法的稳定性及疗效。结果 全部患者完成手术, 并进行随访318个月, 患者骨折愈合平均14.5周。另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 经处理后未产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MIPO法结合LCP钢板在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中效果显著, 既能促进严重损伤的软组织明显改善, 又能解剖恢复关节面并进行可靠内固定,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微创生物接骨技术,LCP钢板,胫骨远端骨折

作为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 胫骨远端骨折发病率较高, 有文献报道称[1]胫骨远端骨折占四肢骨折的3.77%。同时, 该部位解剖学特性决定整个胫骨远端血流供应不足, 软组织覆盖较少, 因此, 在治疗及恢复过程中, 往往无法将血液及营养及时输送该部位, 最终造成皮肤坏死、感染, 并在预后过程中造成各种功能障碍、坏疽等并发症的发生。为了探索临床上对该疾病最佳的治疗方式, 避免治疗过程中各并发症的发生,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情况,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 共计36例;其中男性21例, 女性15例。年龄22~70岁, 平均年龄41.2岁, 中位年龄39.0岁。其中交通意外19例 (52.7%) , 跌落伤9例 (25.0%) , 其他伤8例 (22.2%) 。全部患者采用MIPO法结合LCP钢板进行治疗。并术后随访3~18个月。

1.2 治疗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用仰卧位进行手术操作。首先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对患者进行骨折复位, 从而恢复下肢力线、长度并矫正旋转畸形。外伤性患者需在清洗伤口后再行施术。临床判断患者的胫骨骨折情况, 根据患者的骨折特性, 骨折线长度选择LCP钢板类型及长度。要使患者骨折近端有3个及以上钉孔的长度, 并锁定钢板远端平内踝尖;在钢板远端及近端分别做两个3~4 cm的纵型皮肤切口, 避免触碰大隐静脉及隐神经, 并保证其两端不暴露骨折端。在两切口间以骨膜剥离器在骨膜浅面构建一个软组织隧道, 并由远端切口送入LCP钢板, 使其置于胫骨内侧。LCP钢板远近两端由螺钉锁定。定位后, 根据骨折线长度, 分别在患者皮肤表面造切口若干, 并以螺丝钉锁定。使LCP钢板有效附着于胫骨之上。刀口处置引流条, 一般48 h后取出, 常规抗生素治疗防止感染。

临床治愈标准:1.根据临床及X射线片情况取出内固定钢板及螺钉;2.X射线片下, 大于50%的骨痂通过骨折线[2];3.踝、膝关节功能恢复, 骨折处无叩压痛, 完全负重无痛感。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完成了手术, 并进行了3~18个月随访。其中患者由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6.5 d (1 h~13 d) ;平均住院时间11.2 d (10~14 d) ;平均愈合时间14.5周 (13~20周) 。

以Johner Wruhs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优25例, 良8例中2例, 差1例。另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 经处理后未产生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一般而言, 胫骨远端骨折的解剖学特性限制了临床上髓内固定装置的使用, 外固定装置则由于对踝关节的限制, 并易在创伤处产生感染亦不推荐使用。由此, 钢板内固定成了该骨折治疗的首选。传统钢板固定需要广泛暴露骨膜, 复位后再行固定, 该方法固然手术操作简单, 复位及固定迅速准确。但是, 对于胫骨骨折部位, 由于其肌肉覆盖较少, 血流较差, 因此, 对该部位进行传统钢板固定极易引起感染并且预后情况也较差。而MIPO技术, 则采用较小的切口以隧道探入式进行LCP操作, 该方法由于仅仅暴露两个切口可以有效的避免由于大创面所带来的危害。特别是对血管及神经的保护, 也远超过一般的开放性手术, 由于不创伤血管保证了人体营养的有效输送, 为骨折部位提供了更好的生物学环境。使患者预后较快, 从而避免了各种由于伤口不能及愈合而出现的并发症。因此该方法在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上值得临床进行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胡茂忠, 范猛, 井万里, 等.经皮LCP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6 (2) :135-137.

[2]Panjabi MM, Walter SD, Karuda M, et al.Correlations of radiographic analysis of healing fractures with strength: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osteotomies.J Orthop Res.1985, 3 (2) :212-218.

微创生物接骨技术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在2013年8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68例骨折患者, 根据患者治疗的单、双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 男性患者42例, 女性患者42例, 年龄39~84岁, 平均年龄48.4岁。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41例, 女性患者43例, 年龄38~82岁, 平均年龄47.8岁。患者入院后, 医师对患者均进行入院检查, 患者检查结果均符合乙肝等相关标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患者住院后, 医师对患者进行常规术前检查, 对于高龄或患有其他内科疾病的患者, 进行必要的肺功能、CT、彩超等检查进行诊断, 并请相关科室会诊, 协助治疗内科疾病, 且待内科疾病稳定后, 尽快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入院后, 医师根据患者骨折情况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对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麻醉起效后, 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以骨折部位为中心, 在骨折处做10 cm左右长的纵形切口, 逐层进行分离, 直达骨折部;将骨折处进行复位, 后用持骨器对骨折部位进行暂时固定, 复位理想后用钢板并进行固定。观察组治疗方法:观察组则利用近年来使用较多的微创接骨板技术[2], 具体方法如下:对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在胫骨远端内侧, 以骨折部位为中心, 做长约5 cm左右的纵形切口, 逐层进行分离, 直达骨折部, 将骨折进行复位;如为粉碎性骨折, 必要时可用1~2枚克氏针固定粉碎骨折块;用胫骨远端内侧解剖型接骨板插入皮下组织隧道, 并用螺钉固定 (一般采用4枚螺钉进行固定) 。

1.3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并发症等。

1.4 统计学分析

患者来我骨科住院进行手术治疗时, 对患者手术时的相关数据, 采用SPSS 16.0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方法,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过程中的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手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出现临床并发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四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在临床上诱因较多, 主要表现为患者的骨结构出现完全或部分断裂, 造成患者出现骨骼和软组织损伤。如果患者一旦发生骨折, 将会导致出现骨折部位出血, 患肢出现肿胀等症状, 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进一步引起限制患者的四肢活动。

目前, 对于此病的治疗不仅是进行简单的骨折复位和愈合, 更重要的是在治疗的过程中, 能恢复患者的四肢功能。因此, 对于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成为了其治疗的首要方法。虽然常规的接骨手术能够缓解患者病情, 有效的改善患者四肢功能, 但是采用这种接骨方法时也会存在一些并发症, 会使出现骨血运遭到严重破坏, 严重者会导致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给其日常生活带来困难[3]。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医疗技术也随之发展速度, 微创接骨板技术孕育而生, 并在四肢骨科疾病中广泛使用。这种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接骨方法, 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骨折局部血运, 降低接骨后的并发症, 且患者骨折处放入钢板后不会压迫骨面, 这样能够避免对骨血运的破坏, 降低了骨质疏松等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 四肢骨折患者采用这种手术后只要把螺钉和钢板之间固定后就行, 并且手术后稳定性也较好, 不会影响骨折的愈合[4]。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手术过程中的优势较多, 手术时间要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手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观察组仅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且低于对照组。可见, 微创接骨技术在四肢骨科疾病中的效果和优势。

综上所述, 临床上对于四肢骨折患者, 采用微创接骨技术效果最好,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板技术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观察组采用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 (56.2±5.6) min、手术过程中出血量 (60.5±4.8) m L、手术后住院时间 (8.9±2.7) d, 对照组手术时间 (91.2±1.9) min、手术过程中出血量 (200.6±4.7) m L、手术后住院时间 (8.9±2.7) d,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出现临床并发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临床上对于四肢骨折患者治疗方法较多, 但是微创接骨技术效果较好,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微创接骨板技术,四肢骨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明, 韦智乐.微创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吉林医学, 2013, 34 (6) :1108.

[2]乔金环, 董巍, 吴建伟, 等.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技术治疗四肢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3, 19 (3) :218-220.

[3]刘玉芬, 黄志嫦.四肢骨折肢体肿胀的原因分析及中医护理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3) :380-381.

微创生物接骨技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以胫骨远端骨折为主要诊断收治该科的患者, 其中男42例, 女18例;年龄在18~72岁, 平均46.7岁。其中交通伤28例, 高处坠落伤16例, 砸伤13例, 其他原因致伤3例。闭合性骨折48例, 开放性骨折1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患侧胫腓骨正侧位片, 27例行胫腓骨远端64排螺旋CT横扫。根据AO分类系统对胫腓骨远端骨折的分型[2]:A1型16例, A2型8例, A3型10例, B1型6例, B2型10例, B3型7例, C1型3例。合并同侧腓骨骨折26例, 其中下段15例, 中上段11例。伤后就诊时间为30min~4 d不等。开放性骨折采取彻底清创缝合后, 使之变成闭合性骨折, 行持续跟骨骨牵引或者小腿石膏托临时固定促进消肿, 患肢抬高加患处冰敷。术前可采用消肿脱水药物等对症治疗。待患处皮肤满足手术皮肤条件的要求后, 择期行MIPPO联合LCP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使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常规仰卧位, 患侧大腿根部上止血带充气止血, 消毒铺巾。C臂机下先使用手法复位, 尽量恢复下肢长度、力线以及纠正旋转畸形。若复位不理想, 可行有限切开复位钳复位。合并有腓骨骨折的, 先行腓骨骨折管型钢板或者重建接骨板内固定。于内踝稍上方作一长约3.0~4.0 cm的弧形切口作为钢板的插入口, 逐层切开分离至骨膜外。在骨膜剥离器剥离深筋膜与骨膜外之间的软组织隧道, 向插入与骨折类型匹配、长度合适的胫骨内侧锁定加压钢板。C臂下透视, 若见钢板位置及骨折复位满意后, 经定位装置, 在皮肤做若干小切口, 于骨折两端拧入3枚自攻型锁定加压螺钉。再次透视见骨折复位及钢板螺钉位置满意后, 冲洗并逐层缝合切口。无菌敷料包扎, 未使用引流管。

1.3 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 以利于消肿, 术后预防性使用3 d抗生素, 必要时可使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切口按时换药。术后所有患者均未使用外固定。术后两周拆线。定期行X线检查, 1个月后根据骨痂生长情况进行扶拐逐步负重行走。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学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采用秩和检验, 给予有效性分析, 对骨折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60例病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8~16月, 平均12.3月。术后有2例开放性骨折GustiloⅡ型骨折切口发生浅表性感染, 予以抗感染药物及换药等处理, 皮肤延迟愈合。全部患者骨折均愈合, 未见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 患肢未见明显畸形不适。愈合时间为4~8个月, 平均6.8个月。胫骨远端骨折术后12个月根据Johner-Wruths疗效评定, 优46例, 良12例, 可2例, 优良率96.7%。

比较术后4个月、8个月、12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其中各个时间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分别是85%、91.7%、96.7%, 对术后3组的统计数据进行秩和检验, 术后3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0.05) , 说明术后12个月的功能恢复情况好于术后4个月、术后8个月, 术后8个月的功能恢复情况好于术后4个月。

3 讨论

早期传统的胫骨远端骨折治疗原则着重于解剖复位、骨折块间的坚强内固定和早期的康复训练[3]。术中过度强调坚强内固定或解剖复位易造成骨折周围的骨膜被广泛的剥离, 引起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感染、骨折延迟愈合等后果。随后, 生物学固定 (BO) 的观念得到更多骨科专家的青睐[4]。BO更注重骨的生物学特性, 保护骨生长发育的生理环境。而采用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式对胫骨远端骨折处血供干扰可接近90.00%[5]。该观察中发现, 胫骨远端骨折治疗优良率高达85%, MIPPO在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优势: (1) 通过闭合复位技术, 借助其他软组织与骨膜的张力进行复位, 必要时行小切口经复位钳帮助复位, 是维持良好的骨折生物环境的重要因素。 (2) 在骨折远端开一小切口, 在深筋膜层与骨膜之间建立软组织隧道, 避免对骨膜的直接破坏, 有利于骨折愈合所需要的血供。

锁定加压钢板不需要钢板与骨紧密的贴合[6], 桥接骨折两端, 减轻对正常骨组织的压迫, 对钢板下的骨膜组织起到保护作用。锁定加压钢板螺钉孔的锁定成角设计, 增加了钢板与螺钉之间的稳定性, 在骨折断端间形成良好的支撑作用, 干骺端使用双皮质螺钉以增强抗旋转强度[7], 锁定加压钢板形成的稳定坚强固定不会在界面上产生骨吸收[8]。

MIPPO联合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可以通过剥离少量软组织促进骨折的愈合, 加强固定骨折的稳定作用, 从而促进骨折的早日愈合。该法符合生物学固定的理念, 具有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邱贵兴, 戴尅戎.骨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54.

[2]王满宜, 曾炳芳, 等译.骨折治疗的AO原则[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53-65.

[3]GARY JL, SCIADINI MF.Injury to the anterior tibial system during percutaneous plating of a proximal tibial fracture[J].Orthopedics, 2012, 35 (7) :e1125-e1128.

[4]冯卫.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研究进展[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1, 16 (5) :390-392.

[5]CHEN WZ, CHEN XG, LAI JR, et al.Application of locking proximal tibial plate in treatment of tibial fractures in 32 cases[J].Th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2011 (23) :4344-4345.

[6]马童, 蔡珉巍, 刘晓东, 等.Meta接骨板与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35) :6518-6521.

[7]刘百伟, 李云峰, 王晖, 等.应用微创锁定钢板技术治疗胫骨远端粉碎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2, 18 (4) :376-378.

微创生物接骨技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月至2010年4月, 我们采用微创技术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6例。其中男11例, 女15例。年龄28~71岁, 平均58岁。骨折按AO/OTA分型:A18例, A216例, A32例。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 受伤到手术时间2~7d, 平均约3d。

1.2 手术方法

术前1h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 采用硬膜外麻或插管全麻。患者仰卧于多功能复位牵引床上, 患肢通过外展、内旋、内收等牵引复位, C型臂X线机透视骨折复位满意后, 常规消毒铺巾。取股骨大转子顶点水平向下作近端外侧切口长约3~5cm, 逐层切开, 将股外侧肌在大转子附着处切断, 牵拉开, 显露大转子下2~3cm, 取骨膜剥离器从近端切口处的骨膜外向远端作钝性分离, 形成一骨膜外软组织隧道, 将选好的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自近端切口处插入, 通过隧道推向远端, 放置于近端股骨干外侧骨面的中央位置。通过锁定接骨板钻头导向器在接骨板的近端向股骨颈钻入3枚克氏针导针, 临时固定接骨板, 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位置合适后, 于接骨板的近端通过导针向股骨颈处拧入2枚空心锁定螺钉, 在锁定接骨板远端螺孔处对应的的皮肤位置作一纵行2~3cm的切口, 拧入3~4枚锁定螺钉, 最后再向股骨颈中拧入1枚空心锁定螺钉, 于前2枚呈“品”字分布。再予C型臂X线机透视检查见骨折内固定位置良好后, 冲洗创口, 修复股外侧肌起点, 放置引流管, 逐层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静脉使用抗生素3d, 常规使用药物或物理疗法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特别是如糖尿病等高危病人。术后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 待切口疼痛感减轻后 (约2d) 开始被动活动及股四头肌主动活动, 随后逐渐加大强度和关节活动度。约术后2周开始不负重点地活动, 约8周后开始渐负重, 再根据X线骨愈合情况过度到完全负重。

2 结果

手术时间50~85min, 平均约65min, 术中出血约50~150mL, 平均约70mL。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 平均随访12个月 (10~18个月) , 骨折全部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为3.5个月, 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未出现螺钉断裂、松动及拔出, 无股骨头坏死, 1例出现轻度髋关节内翻畸形。髋关节功能评价, 按Sanders评分[1], 优18例, 良6例, 可2例。优良率, 92.3%。

3 讨论

3.1 微创技术的应用

由于股骨转子间骨折保守治疗并发症多, 髋关节内翻畸形发生率高, 现主张手术治疗已达成共识。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大部分为老年人, 术前并存内科疾病的比例较高, 这就要求手术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最小的创伤下完成。现在随着新型内固定材料的出现及微创技术的成熟, 已经能满足以上要求。微创经皮接骨板技术 (MIPPO) [2]对骨折不暴露或作最小暴露的间接复位, 小切口经皮下及肌肉下插入内植物, 不过度切开或牵拉软组织, 创伤小,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骨折部位及周围软组织的血供, 加上锁定接骨板提供的有效内固定, 实现了真正骨折手术治疗的微创操作, 促进了肢体早期完全的功能恢复。我们运用以上技术, 手术时间基本控制在1h内, 出血量亦较传统手术方式大大减少, 术后肌肉软组织及骨折的愈合较理想。

3.2 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的特点及优势

动力加压髋螺钉接骨板 (DHS) 及髓内固定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常用的2种方法。但DHS手术时间偏长, 创口大, 不稳定骨折螺钉松动及切割发生率较高, 易发生髋内翻畸形[3];髓内钉固定手术操作要求较高, 操作技术的学习曲线较长, 特定情况下髓内钉难打入[4], 骨折疏松病人打入时易造成骨质劈裂。对于以上情况, 锁定加压接骨板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内固定方法。锁定加压接骨板是根据BO原则设计形成。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充分考虑骨折部位生物力学特点, 其近端与股骨近端解剖相匹配, 术中经牵引复位后插入接骨板与骨面相靠拢即可达到目的, 无需塑形。锁定接骨板近端3枚空心松质骨锁定螺钉成“品”字经过股骨颈成三维结构稳定, 具有良好的防旋转和抗剪切能力, 避免髋内翻畸形发生。而且3枚螺钉通过与接骨板的锁定结合, 极大地增强了对股骨颈的把持能力, 有效避免了DHS主钉退出问题, 对骨质疏松患者尤其适用。锁定接骨板螺钉拧入钢板孔对骨折进行固定的同时, 接骨板和螺钉之间亦通过螺纹进行了锁定, 这样的锁定实际构成了一个皮下骨膜外的外固定支架。依靠刚性框架结构将骨折牢固连接为一个整体, 螺钉松动率大大降低。作为一种内固定支架, 其固定骨折端的稳定性不依赖钢板与骨表面的压力, 可不必贴紧骨面, 从而减少对骨膜的压迫, 结合有限切开减少骨膜的剥离, 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骨折端的血供, 更加有利于骨折愈合。锁定接骨板遵循了简单、有效可靠和微创的原则, 易掌握及开展, 疗效好。

3.3 术后注意事项

由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绝大多数为老年患者, 体质较差, 基础疾病较多, 术后应注意[5]预防和控制肺部及泌尿系统的感染、心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褥疮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 若无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 术后可常规使用药物预防, 并可使用下肢气压按摩等装置进行物理治疗预防, 并嘱病人早期进行主动的肌肉收缩功能锻炼。本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髋关节内翻畸形, 这与患者术后过早负重有关。所以[6]不可盲目相信内固定物的强度追求尽早负重, 这会增加内固定失败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术后患者下地负重的时间我们认为取决于骨折的粉碎程度、骨质疏松的程度及术后复查X线片骨折生长的情况, 一般在术后6~8周后渐负重。术后早期功能锻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229~1230.

[2]何锦泉, 庞贵根, 胡永成, 等.微创经皮接骨板技术在下肢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11) :966~968.

[3]王鹏建, 张超, 阮狄克, 等.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外科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23 (12) :969~971.

[4]危杰.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 (5) :554~557.

[5]董纪元, 李国宏, 胡永成, 等.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0, 20 (8) :476~479.

微创生物接骨技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4年8月—2015年7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4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抽签顺序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2~51岁,平均年龄(42.69±2.69)岁;Ruedi-Allgower分型:Ⅱ型27例,Ⅲ型15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23~53岁,平均年龄(43.87±3.02)岁;Ruedi-Allgower分型:Ⅱ型28例,Ⅲ型14例。该研究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84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微创接骨术联合锁定钢板治疗:接受常规全身麻醉,需要对侯腓骨或后踝进行固定的患者取侧卧漂浮位,剩余的患者取俯卧位。腓骨骨折行远端外侧入路,在腓骨上方应用3.5 mm的重建钢板实施固定。腓骨下方的骨折应用2枚克氏针实施固定。在前侧做弧形小切口实施入路,把胫骨远端关节面充分暴露出来,将裸关节面剥离暴露出来,复位后应用克氏针实施内固定。按照骨折线分布的具体情况进行内固定,在钢板的近端进行皮下插入,使用钢板少螺钉实施固定,同时应用3.0 mm的空心螺钉实施辅助固定。固定完成后,观察踝关节活动情况,若活动平稳,对关节囊进行缝合。对照组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接受硬膜外麻醉,取平卧位,在腓骨后外侧做切口,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将腓骨逐层切开并完全暴露出来,复位后实施管状钢板内固定。腓骨关节的患者在胫骨前内侧做切口,应用皮质骨螺钉进行内固定。使用C臂机对关节面和骨折端进行透视,观察骨折断端对线及对位情况,在骨膜的皮下隧道将锁定钢板插入实施固定。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治疗效果可分为:治愈:踝关节活动完全正常,无任何不适;有效:踝关节活动轻微受限,活动范围低于正常的75%,但高于50%;无效:裸关节活动受限,活动范围低于正常的50%[4]。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并发症包括骨折畸形、切口感染、骨髓炎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使用[n(%)]表示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利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胫骨Pilon骨折的发病原因很复杂,与交通事故、高处跌落及重物压伤等因素有关[5]。胫骨Pilon骨折患者临床常表现出踝部肿胀、不能负重等症状,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6]。据相关文献报道[7],微创接骨术联合锁定钢板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效果显著。

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为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显著(P<0.05)。在徐阿炳等[8]研究结果中发现,胫骨Pilon骨折患者应用微创接骨术联合锁定钢板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为96.45%,与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说明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相比,对胫骨Pilon骨折患者应用微创接骨术联合锁定钢板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胫骨Pilon骨折患者应用微创接骨术联合锁定钢板治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改善预后。分析原因为对胫骨Pilon骨折应用微创接骨术联合锁定钢板治疗,可提高关节面的复位质量,最大程度的减少对软组织的剥离,使踝关节可以更好的进行早期活动固定,给予关节的稳定性更好的保证,减少关节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胫骨Pilon骨折应于微创接骨术联合锁定钢板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发生,进一步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伟军,赵友明,王新华,等.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内侧柱支撑螺钉数量与其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5,35(1):40-47.

[2]胥伯勇,郭文涛,阿斯哈尔江·买买提依明,等.双钢板治疗复杂pilon骨折的疗效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36(7):952-954.

[3]徐旭冬,舒建国,龚革会,等.2种固定治疗方法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及其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6):699-701.

[4]沈洪弟,崔烨平,魏志祥,等.闭合复位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4,37(4):411-413.

[5]杨学义,洪定钢,周建飞.锁定接骨板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1):83-85.

[6]张发元,段广斌,李中华.锁定加压钢板术式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手术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2):7-9.

[7]戴章生,黄杰苗,吴俊哲,等.后正中入路干骺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干下段骨折[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5,31(4):269-272.

微创生物接骨技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观察组男31例, 女19例;年龄20~64岁, 平均年龄 (42.2±7.3) 岁。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年龄21~65岁, 平均年龄 (43.4±7.4)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通过微创钢板接骨术进行治疗, 取患者仰卧位, 实行全身麻醉或者腰硬联合麻醉, 术前静脉滴注抗生素以避免切口感染。C型臂X线机联合股骨牵开器和骨折复位钳手术设备, 实行骨折断端的间接复位。对于关节面压缩比较严重的患者, 应实行胫骨平台前外侧的切口, 切口的大小控制在1 cm, 然后通过骨凿开窗, 通过撬拔把塌陷的软骨抬起, 进而将其进行复位。对于软骨存在缺损的位置, 应适当的填充自体髂骨植骨。C臂机透视复位满意后, 于外侧和内侧建立皮下隧道, 置入1枚外侧或内侧钢板, 或内、外侧双钢板, C臂机透视钢板位置良好后再置入拉力螺钉和钢板螺钉将骨折固定。对照组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于膝关节前外或前内侧做一切口, 横行切开关节囊并牵开半月板, 探查骨块移位情况, 如骨折有塌陷用骨膜剥离器撬拨, 复位满意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再用1~2枚拉力螺钉固定骨折块, 最后选用支撑钢板及螺钉将骨折固定。手术后对患肢进行包扎, 加强恢复方面的锻炼, 手术后1年进行随访工作。

1.3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的效果结合Rasmussen膝关节功能的评分进行评估。优:27~30分;良:20~26分;可:10~19分;差:分数<10分。优良率= (优+良)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82.00%, 对照组的治疗优良率为60.00%,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住院和愈合时间分别为 (12.47±2.32) d和 (12.18±1.23) 周, 对照组住院及愈合时间分别为 (17.08±1.59) d和 (16.83±1.38) 周,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Rasmussen功能评分:观察组为 (25.27±3.16) 分, 对照组为 (20.42±2.83) 分,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一般通过直接暴力, 或是间接暴力所造成。骨折后会使得患者的内外平台的受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进而出现骨关节方面的炎变[2]。因为胫骨平台四周存在副韧带, 而中部又存在胫骨粗隆, 使得其上方附着交叉韧带情况。所以, 骨折后对于半月板, 或是韧带部位容易造成损伤[3]。这类病症的治疗主要目的为复位和固定, 进而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的锻炼, 避免出现骨性关节炎等症状[4]。本次研究, 通过微创钢板接骨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主要实行间接复位工作, 通过皮置入钢板的方式, 实行对患者骨折位置的复位固定工作, 以降低对患者骨折断端的损伤, 并对软组织、血液的供应进行良好的保护, 确保加快患者的骨折愈合速度。这类手术的切口和瘢痕均比较小, 不会对美观性产生影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82.00%、60.0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实行微创钢板接骨术的治疗效果, 明显优于对照组切开钢板内固定术的效果。此外,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以及Rasmussen功能评分经计算统计, 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见, 微创钢板接骨术不但疗效更为显著, 其对缩短患者的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 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都有积极有效的作用和价值。

综上所述, 胫骨平台骨折通过微创钢板接骨术进行治疗, 治疗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微创钢板接骨术对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观察组采取微创钢板接骨术治疗, 对照组通过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82.00%,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00% (P<0.05) ;两组患者住院和骨折愈合时间进行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通过微创钢板接骨术进行治疗, 治疗效果较佳, 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微创钢板接骨术,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杰文, 肖立军, 刘俊.微创钢板接骨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重庆医学, 2013, 22 (22) :2657-2659.

[2]李忠心, 冯恺, 孙斌, 等.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微创钢板接骨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医药, 2015, 6 (5) :170.

[3]王非, 章莹, 李宝丰, 等.微创钢板接骨术治疗胫骨骨折43例回顾性分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3, 7 (8) :3617-3618.

微创生物接骨技术 篇7

关键词:股骨远端骨折,微创Liss内固定系统,骨折内固定

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难治骨折之一,大多由于高能量损伤所致,特别是远端粉碎性骨折,常伴有软组织损伤、骨缺损、骨折粉碎、伤及股骨髁关节面及伸膝装置,术后容易发生骨不连、膝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新近AO研制的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综合了交锁髓内钉和生物学技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效果满意[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从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8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男15例,女3例。年龄18~65岁,平均35岁。左11例,右7例。受伤原因:高处坠落,重物砸伤,车祸撞伤等。均为新鲜性移位骨折,AO分型,A型8例,C型10例。受伤时间1~10d,平均4.5d。伴有轻度颅

的时机,本组病例将胎粪是否清理放于首位,在胎儿全身娩出后,助产者应用双手紧箍新生儿胸部,置于预热辐射床取采用鼻吸位,常规气管内插管吸引,必须快速、反复吸净气管内的粘液或胎粪,必要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吸引,直至吸净后仍无呼吸予气管内插管正压人工呼吸,分秒必争,迅速有效的进行复苏,缩短缺氧时间,有效地改善新生儿的缺氧状态,缩短新生儿的窒息时间,可有效提高重度窒息复苏成功率,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而把擦干放后,根据新生儿呼吸、心率、皮肤颜色、肌力来评价复苏过程,随时评估复苏效果,决定下一步复苏措施,必要时予胸外心脏按压,药物治疗等措施。在国外报告的30839例新生儿复苏中仅0.12%使用了胸外按压和肾上腺素[3]。大多数学者认为,复苏时经积极处理,大部分新生儿不用药即可迅速恢复,而自动呼吸建立后很快能纠正缺氧和酸中毒,脐静脉用药多不需要.但重度窒息新生儿多并有血容量不足及酸中毒,应及时纠正,本文复苏中使用药物(应用肾上腺素或扩容剂或碳酸氢钠)者37例(45.7%),另因纠正酸中毒可提高动脉血p H值,可改善肺血液灌注,增加血红蛋白携氧量,并可促使正常呼吸开始,减轻脑组织损伤,因此纠正酸中毒是抢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及时使用碳酸氢钠,注射后患儿皮肤即可转红,出现呼吸,注意:碳酸氢钠的高渗透性和产生CO2的特性可对心肌和大脑功能有害,应在建立充分的人工呼吸和血液灌注后应用。

脑损伤1例,肋骨骨折1例,跟骨骨折1例。

1.2 方法

腰硬联合麻醉满意后,患者仰卧位,如骨折未累及关节面,先行闭合复位,C型臂透视满意后,行股骨远端外侧入路,从Gerdy结节开始向近端作一长约5cm的切口,沿肌纤维纵行分开髂胫束至骨膜,用骨膜剥离子作一骨膜与肌肉间的隧道,插入LISS接骨板透视满意后,配套锁钉锁定;如骨折累及关节面,则行髌骨前外侧入路,长约8~10cm,该切口要做到很好的显露股骨髁关节面,以利于直视下恢复关节面平整、固定,先复位髁部骨折,固定关节面,后复位髁上部分,期间可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透视位置满意后,沿骨膜外插入LISS接骨板,如骨折严重伴骨缺损者,可取自体髂骨植骨;另外,接骨板远端要和股骨外髁贴附,透视骨折和接骨

要做好重度窒息复苏后处理,以减少存活者后遗症的发病率。预防远期后遗症以预防为主,最好送新生儿病房,以及早发现并发症和提高新生儿成活率有很大作用。4年来我院分娩新生儿11637例,发生重度窒息81例,经复苏治疗,除1例早产极低体重儿、气胸1例、膈疝1例及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度窒息儿放弃治疗死亡外,其余均治疗成功,且大部分重度窒息患儿没有或少有后遗症。

笔者认为在基层医院采用新的复苏流程,产、儿科合作,并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可大大降低了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死亡率和后遗症,此法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虞人杰,李黎,汤泽中,等.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研

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3):138~141.

[2]美国儿科学会.美国心脏学会.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M].第4

版(中译本).卫生部妇幼保键与社区卫生司合作项目,2003:

板均满意后,螺钉锁钉。

1.3 术后

该类患者术后患肢均无需任何外固定,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5d,术后第3天开始膝关节的功能锻炼,CPM机持续被动运动膝关节屈伸,一般从15°开始,逐日增加训练度数,以每日训练时膝关节感觉疼痛时的度数为最大值,3周应达到90~115°。术后4周复查X线片,对位对线好者,嘱扶双拐下地不负重行走。

2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5~15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X线检查,骨折愈合时间平均6个月,所有病例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骨折对位对线好,无延迟愈合、畸形愈合、断钉、断板等并发症。骨痂形成时开始部分负重,逐渐完全负重锻炼。根据Kolment和Wulff(1982)的治疗评价标准[2]:优:膝关节完全伸屈>120°无疼痛无畸形;良:膝关节完全伸直,屈曲活动>90°,无或偶有轻微疼痛,下肢缩短<2cm;可:膝关节活动度数:伸<10°,屈>60°,常有轻微疼痛,下肢缩短<3cm;差:膝关节活动度数<60°,经常出现疼痛或有持续性疼痛,畸形>10°,下肢缩短3cm以上,本组病例优1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5%。

3 讨论

股骨远端骨折往往累及膝关节面,易形成伸膝装置粘连、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3],治疗起来比较困难,长期制动的保守治疗已极少应用。近几年由于手术方法的改进和内固定材料的发展,治疗理念已经过渡到积极的手术治疗[4]。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AO学者Gerber[5]提出了生物学固定(BO)的新概念,强调骨折治疗要重视骨的生物学特性,不破坏骨生长发育的正常生理环境。BO的核心宗旨是保护骨的血供。随着生物学固定技术(BO)的提出,符合微创外科原则的一种新型内固定系统应运而生-LISS,可以看作一个内固定支架,属于桥式接骨板范畴,它集锁定、加压、点接触功能于一体,其形状与股骨的解剖轮廓一致,生物学特性与骨折愈合环境符合[6]。LISS在其设计上有3个特征[1]:(1)固定器远端有多个交锁角度螺钉与固定器锁定;(2)固定物放置在骨膜外肌肉下;(3)骨干固定可经皮单皮质自钻自攻螺钉锁定。此外,由于LISS接骨板保护骨膜,因此保护了骨折断端的血运,LISS还有操作简单、对软组织损伤小、手术创伤小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微创的现代医学发展理念。尤其在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时,更加显示出了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是替代其他髓内外固定物的良好器械[7]。

手术技术髁上骨折行闭合复位,C型臂透视满意后,作外侧切口,切至骨膜,插入LISS接骨板,再次透视骨折端与LISS接骨板的位置满意后,瞄准器引导按照LISS螺钉固定顺序固定各螺钉,最后还要透视一次,才可关闭切口。髁间骨折,累及关节面者,应行髌骨前外侧入路,即髌前正中线外2cm的直切口,切开后翻转髌骨,暴露膝关节面,直视下复位关节面,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临时可用克氏针、点状复位钳固定,然后用松质骨螺钉固定髁间骨折,Hoffa骨折应从前向后固定。其次再复位干骺端和骨干的骨折,如有骨缺损者可取自体髂骨植骨。上述骨折复位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克氏针、点状复位钳固定。但干骺端和骨干的骨折不必要求解剖复位,尽量不损伤骨膜。骨折完全复位后,透视观察正侧位,是否存在内外翻及前后成角,更应注意下肢力线和有无短缩。确定无误,插入LISS接骨板,透视观察接骨板位置,一定要使LISS接骨板与股骨远端髁部的轮廓贴附,然后按照LISS接骨板锁定顺序锁定各钉孔。透视接骨板、螺钉、骨折位置等情况,均满意后,缝合切口。

总之,微创LISS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一种新的选择,在创伤小、复位固定可靠、可早期行膝关节的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最大限度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都有其卓越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Kregor P J,ZlowodzkiM,Stannard J,et al.Submuscular p latingofthe distal femur[J].Operative Techniques in Orthopaedics,2003,13(2):85~95.

[2]KolmentL,Wulff K.Ep idomiology and treatment of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 in adults[J].Acta Orthop Scand,1982,53(6):57.

[3]田勇,卡索.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612(12):936~937.

[4]黄长明,胡喜春,王剑敏,等.AO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近期效果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18):1373~1375.

[5]Gerber C,Mast JW,Ganz R.Biological internal fixation of fractures[J].Arch OrthopTrauma Surg,1990,109:295~303.

[6]任高宏,沈开金,林昂如.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现状与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3,4):246~24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搭建“阅读”平台下一篇:黄山书社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