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对

2024-11-13

问题与对(精选12篇)

问题与对 篇1

摘要:锦绣香江温泉酒店是由香江集团按照白金五星级标准建设投资兴建的集温泉、餐饮、会议、客房、度假于一体的度假酒店。硬件设施完善,经营特色突出,企业正着力于提升员工服务水平,综合素质等“软件”水平。培训作为重要手段与工具,是酒店目前的重点工作,本文通过对锦绣香江温泉酒店相关经理人员的走访,自己所在学校订单班学生的访谈,总结出锦绣香江温泉酒店温泉服务人员培训的问题,为酒店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

广州增城锦绣香江温泉酒店按照白金五星级标准建设,酒店于2011年5月开业,现有主题酒店450多间客房、风情酒店200多间客房、温泉别墅式客房及企业会所180多套,及特色温泉区和水上娱乐区近70000平方米。处于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瑰丽翡翠”的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核心区,毗邻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从化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拥揽白水仙瀑布、卧佛山等无数胜景。距离广州市区约70公里。锦绣香江温泉酒店是以温泉服务为主,餐饮、会议、客房、度假经营为辅的商业模式。温泉部是酒店的支柱性部门,必须加以重视。但在如此重要的部门中,培训工作却做的不是很出色。酒店对温泉服务人员的培训可以分为两大块,即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

一、锦绣香江温泉酒店温泉服务人员培训现状

(一)岗前培训现状

锦绣香江温泉酒店与各大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同时也满足了酒店对基层员工的需求。考虑到实习生大多都是在校生,没有任何的相关工作经验,所以酒店与合作院校沟通,通过订单班培养模式,培训经理走进校内课堂,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进行初期培训,对于新入职员工进行三天的入职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素质组成,消防意识等基本常识。

一般来说,锦绣香江温泉酒店岗前培训分为三部分,主要由素质拓展培训,企业文化的课程讲授,具体岗位服务技能的培训构成。其中第二阶段是对所有新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主要运用讲授法,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人员来培训中心讲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相关制度、工程管理等相关课程,订单班学员是在学员所在学校学期内完成。第三阶段的培训是针对具体岗位服务人员的培训,温泉部服务人员主要进行化妆、形体与礼仪、温泉知识普及、具体服务技巧等培训。

(二)在岗培训现状

锦绣香江温泉酒店温泉服务人员的在岗培训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培训方式,一是在职期间温泉部经理、人力资源部、外聘高端培训机构等组织的相关培训。“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就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对一个或几个新员工进行工作上的指导直至其能独立对客服务。

人力资源部培训是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和部门需求制定的培训计划进行。有初级、高端、专业三个等级。领班可以参加由酒店经理讲授的初级培训班,高层经理可以参加由集团聘请的高端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课。还有针对具体部门发展需要开展的专业培训。

二、锦绣香江温泉酒店温泉服务人员培训的优势

(一)锦绣香江温泉酒店温泉服务人员培训激励制度健全

培训激励制度的建立能够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培训工作不是考核完毕就万事大吉,就可以将其束之高阁了,这样会使员工对培训认识出现偏差,认为培训只是形式,自然不会积极参与。

锦绣香江温泉酒店设立了明确的培训激励制度,首先是依据级别、工作内容的不同制定明确的培训计划。其次在员工中推行培训累计积分制,并计入年终绩效考核,积分前5名者可以参加公司高层领导的奖励旅游。第三通过“拜师学艺”的认师制度,师徒可同时获得奖励。最后定期开展酒店内各岗位技能大赛,奖励表现优秀者。

(二)锦绣香江温泉酒店温泉服务人员培训评估系统完善

锦绣香江温泉酒店对温泉服务人员的培训结束后,建立有明确的评估指标体系,也有多样化的考核方法。首先是员工综合评估制度,分别由企业督导调查(60%)、上下级评价(40%)构成。上下级评价又包括平级间评价、上级评价、下级评价、自身述职。第二是针对基层员工的每月行为考核,分数高者可获得一定奖金奖励,分数最低者扣除一定的奖金。对于高层主要采用绩效考核。第三针对某些专业人员主要在培训后,其工作主要受益,例如市场营销部门的收益经理。

三、锦绣香江温泉酒店温泉服务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锦绣香江温泉酒店温泉服务人员培训需求分析不足

培训需求分析有很强的指导性,是现代培训活动的首要也是最容易忽视的环节。管理在运行时空上具有不确定性,培训管理作为管理的一部分其所处的组织的环境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不能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锦绣香江温泉酒店温泉服务人员培训工作进行之前未进行培训需求的分析,一直沿用以前的培训方法、内容和教材,没有依据环境的发展去改进和创新,是锦绣香江温泉酒店温泉服务人员培训不能深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是浪费人力物力的表现,也是对企业的不负责任。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员工学以致用,尽快解决疑难问题。锦绣香江温泉酒店没有对酒店服务人员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就开设培训课程,单调地讲授理论,脱离实际,泛泛而谈,将培训当作完任务,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锦绣香江温泉酒店温泉服务人员培训内容

设计不合理设计培训内容要先进行岗位分析,对温泉服务岗位有清晰的认识,明确了其性质任务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然后有针对性的设计培训内容。锦绣香江温泉酒店对温泉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只局限于培训化妆、形体与礼仪、温泉知识普及、露天温泉服务程序、温泉设备使用与保养等这些基本的技能,这是不合理的。结合企业集团所提倡的现代健康养生理念,和酒店所依托的景区生态资源,温泉服务不能只是露天温泉对客服务,温泉池水清洁这些常规的流程,还要掌握很多温泉养生知识,温泉服务礼仪,环境养生知识,温泉养生衍生产品销售服务,涉外服务,团队分工合作等内容。

(三)锦绣香江温泉酒店温泉服务人员培训方法缺乏多样性

不管是岗前培训还是在岗培训,锦绣香江温泉酒店对温泉服务人员的培训方法均主要是讲授法。讲授地点主要在酒店内部。讲授法虽然传授的内容多,知识比较全面、系统,有利于培养大量人才,但其局限性也大。锦绣香江温泉酒店已经和多家学校开展多期的订单班合作,可以依托学院优势,与在校教师合作开发系统、成体系的温泉酒店员工培训内容框架,并借助校内资源尝试多种培训方式方法。以此调动温泉服务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培训效率。

四、锦绣香江温泉酒店温泉服务人员培训问题的对策

(一)实施温泉服务人员培训需求分析

运用观察法进行培训需求信息收集。培训者或上级服务部长、主管、经理等亲自到服务人员身边了解其具体工作情况,观察服务人员的工作技能、工作态度,了解其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的同时搜集培训需求的信息。运用访谈法与客人沟通,了解客户期望的服务内容,然后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对温泉服务人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期望和真实想法进行分析,找出培训需求,并撰写出培训需求分析报告。培训的实施必须有前瞻性,不能等到需要时再培训或“亡羊补牢”,应该在工作岗位工作需要前就做好培训,以适应新工作的需要。

(二)更新温泉服务人员培训内容

只是局限于常规的培训已不能满足酒店对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高要求,所以培训的内容必须要进行不断地更新,更加注重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企业文化等关键能力,不仅要让员工掌握具体的技术、技能、技巧,更要突出创造性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服务也不只是为客人端茶倒水,送毛巾等基本服务,还涉及销售服务,涉外服务,公关等多种工作,所以也要重视对员工营销技能,应变能力,宣传等技巧的培训。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员工优秀服务意识的培训、养生知识培训、动植物欣赏培训、团队精神的培训等。

(三)丰富温泉服务人员培训方法

锦绣香江温泉酒店在岗前培训时一般使用讲授法,在岗培训中则以个别指导法为主以讲授法为辅。对锦绣香江温泉酒店温泉服务人员培训时还可以用参与型培训法,调动培训对象参加培训活动积极性,亲身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酒店相关知识、服务技能,掌握正确的温泉服务人员行为方式,开拓应急思维,转换观念。如在培训温泉服务礼仪知识的时候用事件处理法来培训服务人员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处理客人微小投诉的能力;在培训温泉对客服务时采用模拟训练法来培训服务人员的对客服务程序;在培训温泉服务心理时用敏感性训练法来提高服务人员对自己的行为和他人行为的洞察力,感受周围人群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学习与他人的沟通方式,发展在各种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在培训温泉养生知识,环境养生知识,温泉养生衍生产品销售服务,涉外服务等内容时也可将员工送入学院进修,利用校园学习氛围感染员工,借此也可形成一种激励手段。

对锦绣香江温泉酒店来说,温泉服务人员是其主力军,要加强对温泉服务人员的培训。本文通过对锦绣香江温泉酒店相关经理人员的走访,自己所在学校订单班学生的访谈,总结出锦绣香江温泉酒店温泉服务人员培训的问题,为酒店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希望锦绣香江温泉酒店能拥有更加完善的温泉服务人员培训体系,增强自身竞争优势。

问题与对 篇2

(桂林监控车间 唐树林)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劳务派遣工(以下简称劳务工)已经成为铁路工务用工的主要形式。拥有一支相对稳定、劳动技能熟练、责任心强的劳务工队伍是铁路工务实现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如何在生产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做好劳务工的管理工作、激发劳务工的工作积极性、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引起铁路工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思考,本文将结合铁路工务用工形式的利弊进行分析,就如何管理好、使用好劳务工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劳务工构成及用工形式

劳务工是指派遣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将与自己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务工派往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向派遣机构支付派遣费,派遣机构向劳务工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特殊雇佣关系。这种用工形式在企业实践中已被充分肯定,并且劳务工的使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对于铁路行业受季节性、政策性、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的工务部门而言,采用劳务工可以在特定时期,如防洪时期增加的雨中看守、雨季看守及增加业务时迅速增加人员,在业务减少时,及时减少人员,人员进出手续都由劳务派遣单位进行专业化服务,不会影响到用工单位的生产经营。就铁路行业桂林工务段而言,目前劳 1 务工681人,占一线生产人员的52%,其劳务工构成及使用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长期稳定、相对而固定使用有劳务工,主要有:线路维修人员410人,桥隧维修人员59人,综合机修车间维修人员32人,钢轨探伤10人,线路检查2人,其它34人,防洪长期看守点39人,长隧道看守点32人,监护道口看守人员63人。

2、临时、季节时使用的劳务工,主要有:防洪雨中看守、雨季看守,卸长轨地段的安全看守,施工地段的材料看守及其它临时性用工。

二、劳务工使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法规的宣传和引导、落实工作尚不完全到位,存在一定的分歧和误解,劳务派遣中仍存在很多违规问题需要及时落实和改善。《劳动合同法》中存在一些不完善和相对模糊的地方,在实际的劳务派遣执行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分歧。例如《劳动合同法》中66条明确规定劳务派遣是针对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就我们铁路工务部门而言,劳务工的使用几乎涉及到所有的用工岗位,使劳务工成为单位用工的必要补充。但是何谓“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工作岗位”,《劳动合同法》没有作出解释,有立法权部门没有给出明确定义。

2、对劳务工的管理过于散漫。很多单位使用劳务工后,把所有的劳务工管理职责都扔给了劳务派遣公司,只是简单地负责劳务工的考勤报告,检查出勤情况,缺乏完整的劳务 2 工信息记录。单位没有制定对劳务工的工作表现的考核标准、奖惩措施以及劳务工参加工会和党团活动等情形,缺乏对劳务工的晋升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旦劳务工与单位发生用工纠纷时,单位往往比较被动,缺乏基本的信息与评判依据。

3、《劳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劳务工是从事的是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这样在实际使用劳务工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⑴因为是临时性、辅助性的劳务工,劳务工与派遣机构建立的劳动关系,不受用人单位约束,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走,多数劳务工科技文化素质低,大部分缺乏一技之长,只能从事苦、脏、累、重、险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劳动报酬低,难以安心工作,有的工务段对劳务工岗前培训刚结束,劳务工就不干了。

⑵因为是临时性的工作,劳务工对本岗的技能要求主动性学习掌握少,适应性被动学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⑶对一些技术性强、上岗作业应具备上岗资格证(权威部门考核认定发放证书)的岗位,使用劳务工受到极大的限制。例如铁路工务部门探伤工、焊接、熔接、电工等。

4、劳务工的技能素质、年龄性别结构、文化层次难以满足铁路工务日趋专业化、技能化的需求。

5、劳务工的使用受指令性的制约及条条框框限制太多,例如不能担任防护员,线桥维修作业时,必需有正式职工代工等等。

6、劳务工与职工同工同酬问题,虽然很多管理部门逐级意识到同工同酬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受过去思想的影响,单位领导、员工仍存在着认识上的误解,习惯于划分正式工、临时工,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仍然很严重,而劳务工通常被界定为临时工,从事的是苦、脏、累、重的工作,报酬待遇低,并且很少能够享受单位的奖金和福利、在休息休假方面,在工作期限相同的情况下,与用人单位直接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有带薪休假的权利,而劳务工的此项权利则被剥夺,这直接影响了劳务工的实际生活与工作热情,不利于企业的运行与发展。

三、完善和规范劳务工管理的途径

虽然劳务工和单位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但是劳务工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益、单位的形象乃至社会声誉,因而积极探求规范劳务工管理的途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企业选择劳务派遣公司时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企业主要从资金能力、业务能力、信誉等方面综合审查劳务派遣公司是否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

2、用人单位要监督劳务派遣公司的行为,加强劳务派遣合同管理。单位和劳务派遣公司应以派遣合同的形式明确三方的法律关系,确立各自的权利、义务以及对劳务工的管理分工。单位尤其应当对劳务派遣公司与劳务工签订合同的情况进行监控,确保其与每一位劳务工签订劳动合同,派遣合同的内容与劳动合同内容应当一致。单位与劳务工签订工作 4 协议时,应当谨慎细致,避免被误认为劳动关系。在劳务工的管理分工上,总的来说,用人单位负责劳动过程管理,派遣公司负责劳动关系管理。劳务工的工作任务、工作时间、绩效评估由用人单位负责;劳务工的招聘、录用手续办理、劳动合同签订与解除、工资发放、社保办理由劳务派遣公司负责。

3、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引导工作。深入地开展宣传工作,引导广大用人单位和劳务工加深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与领会。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制定法规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贯彻落实法规的重要意义,对社会反映仍然比较集中的用工机制、用工成本、劳务工等问题进行专题宣传,进一步讲清道理、澄清事实、消除误解。

4、为改变劳务工“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状况,可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开展文化娱乐活动,邀请劳务工观看、登台演出,改变劳务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5、在站区文化中心、沿线车间工区文化室,工余时间劳务工和职工一样,享有阅览书报、使用体育器材的权利。

6、为劳务工建立了技术培训、技术比武、技术帮带、技术晋级四位一体的运作机制,搭建了技能成长的平台。上岗前进行严格的技能培训,免收培训费,同时举办不同工种的技术比武活动。工作中,由车间、工区经常组织对劳务工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岗位练兵和业务学习,建立师带徒制度,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技能。

7、为激励劳务工的生产积极性应,及时按劳务派遣协议规定支付劳务工工资的同时,让他们与职工共同分享单位开展安全生产奖,对有特殊贡献的劳务工,按正式职工的有关奖励规定给予重奖。同时,在劳务工队伍中组织开展先进评比活动,对优秀劳务工年终一次性进行奖励。

8、加强对劳务工的岗前业务技术及安全培训,对工作出色、业务娴熟的劳务工,可选送参加一些技术性强、上岗作业应具备上岗资格证岗位培训,扩宽劳务工使用范围。

9、取消劳务工不合实际的指令性限制,特别是线桥维修作业时,必需有正式职工代班,劳务工不能担任防护员的规定。相反对一些业务技术精,安全意识强,具有管理才能的劳务工,也可提拔作为班组工班长使用。

综上所述,劳务工作为人力资源配臵的新方式,需要法规不断完善、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和动态调整的过程,劳务派遣虽然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已显示出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在促进体制内就业机制转换、促进城乡就业结构转变、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劳务工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用工形式,继续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但维护劳务工的合法权益,改善劳动关系,构建规范、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永远不变的法则。

重读与对读:《父亲》的“魅” 篇3

【关键词】 《父亲》;罗中立;视觉关系;面容;语图关系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满面沧桑的父亲凝望着我们,凝望了三十年。有人说,罗中立这一巨幅画作的历史意义大于艺术意义,但这二者委实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说照相写实主义的《父亲》以一张沟壑纵横的脸祛除了之前遮蔽人性的政治迷魅,那么它本身也一定是有“魅”的,不然不足以撼动人心。此刻我们重读《父亲》,并将与其它一些画作和一些读法对读,尝试开启以往不被观者留意的意义空间。

一、看父亲的看

熊秉明说,有一些画是这样的:它们打破了“看”(欣赏者)与“被看”(画作)之间的单向关系,挑战了“欣赏者”安全而优越的地位,把我们逼退到存在的层次,令我们被究诘、被怜悯、被拥抱。[1]3这是一些在画框中向我们注视的人物,这是肖像画独有的力量。《父亲》正是这样的画作。

但《父亲》还不是一般的肖像画,一些人称它为“大头绘画”。它将面容作为最主体的表现对象,使之占据画面。它还以“大”为表现语言,[2]呈现非常规的物理尺寸。三十年后,作者仍在感叹,“当时最激动人心的是画的尺寸”[3]。

巴特说,“脸构成了人体裸露部分的一种绝对状态,既不可触及,又无法舍弃”(《嘉宝的脸》)[4]81,这是人类身体上多么独异而神圣的“头面”。无怪乎本雅明将人像视作“崇拜价值”消逝前的最后一道防线,感喟面容里透出的“灵晕”的芬芳(《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5]243。面容属于身体,却又分立于身体;它呈现着最物理性的袒露,却蕴藉着形而上的潜力与精神性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容是“附魅”的。

头面之上最微妙的部分是眼睛,这也是肖像画能够“反客为主”的缘由。目光包含着权力,他者的注视甚至被认为是主体自我认知的契机。他人投来的目光令人感到不安,令被视者处于被动的位置上,甚至进而自我反观与审视。而在人类的诸种感官中,唯有视觉是双向的,我们看见别人的看,这既是捕获,又是被捕获,还是不可避免的自我透露,正如齐美尔所言,“射向他人的视线与对他人的观感本身是具表达性的……当一个人通过注视把他人引入自身时,他也在展现自己。在视线的交流中,没有人只获得而不付出”(《感觉社会学》)[6]5。于是,蒙娜丽莎的注视“要诱导出你的注视”[1]3,父亲的看也使我们从习以为常的状态中孤立出来,让我们透过他的看来看自身。

父亲的看是外向性的,它向观者的认同发问:我是谁?和满面沟壑的他是什么关系?他为何注视我?我自身又是怎样的?他何以与我如此不同?……父亲的看又是内向性的,这一切自诘的答案或是无以回答的焦虑都将被它吸收。《父亲》的力量在于,它以面容的灵晕与“看”的捕获力无限逼近我们,将安全无忧的欣赏翻转为局促不安的反观;它是“带入性”的,迫使观看者有所回应。而这一切,又被《父亲》非凡的物理形制所放大:这幅两米多高的画作本身就令人惊叹,父亲的面容与目光令观者仰望。这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物质形体压迫理性精神的崇高风格,而是物质的铭写载体和外化形式扩张着精神的崇高。

与父亲的看相谐的是他的动作,这也是外向性的。不同于蒙娜丽莎的双手安静地叠放着,她矜持地“诱惑你的诱惑,等待你的诱惑”[1]4,父亲端着茶碗向我们迎来,那种趋近我们的动势是一种邀约,这同样迫使我们有所回应。父亲的看与邀约构成了一个富于孕育性的顷刻,它们将要侵入我们冷静自持的屏障,令人无法拒绝、不可躲避。

二、面容与光影

罗中立说,“我只是想尽量的细,愈细愈好”[2],这种对画面精细感的高度追求被称作“照相写实主义”。但在照相技术发明之初,人像摄影一度令人们难以接受,因为那种对人类形象仿真的摄取与平面化复现令人畏惧。在罗中立插队的年代,山民们仍然会迷信地认为照相机是“拿魂的,拿一条少一条,拿完了就莫拿喽”(田雁宁《罗中立和他的中外朋友》)。[7]250“魂”近乎“魅”,而《父亲》恰恰要通过对面容的刻画去呈现它。

在狄德罗看来,“一个不懂看相的画家是一个蹩脚的画家”,因为一副面容是一种生活状态的缩影,每种生活状况都有其固定的面貌(《画论》)。[8]390-394海德格尔从《农民鞋》里听到“土地那无声的呼唤”,发现了一个世界之存在的呈露,那是农人的世界,是画作超越物质性的“意义”的栖居所。[9]147《父亲》更是这样,通过着力刻画的面容与光影,呈现着一个意味深长的意义世界。

父亲的面容是劳作者的面容:黝黑的肤色、深深的皱痕、干裂的嘴唇、暴突的筋络、萧索的胡须……这一切都被意义的光路照彻了,诉说着劳心劳力的困顿与艰辛。生活是犁铧,划过农人的面庞,烙下他身份的印记。

这面容上特别值得留意的是光与影的变奏。蒙娜丽莎的面容在柔和的散射光下静谧、匀停,《父亲》却是在顶光下构图的。在肖像艺术中,垂直光线的运用是极其谨慎的,因为它会在凹凸起伏的头面上造成丑陋的阴影;而“阴影,可以破坏画面的全部的印象,或者破坏画面的整体表达”。[10]66但阴影有时并不是遮蔽和毁坏,而恰恰是孕生性的开启。

父亲额头、鼻尖与下唇上的高光是日头的转喻,这是农人烈日炎炎下的邀约。背景的色调似乎是丰收的隐喻,碗壁的光亮映照在碗中给养性的流质里,而日光的投影也加深了农人脸上的道道皱痕。光线是在讲述关于奉献的故事,它照亮了父亲生产性的身体。然而,眉骨、颧骨和鼻头下方的团块状阴影像极了一个个黑窟,它们是深邃的、不可捉摸的。父亲的眼窝潜没在阴影里,我们能感受到他的看,却无法洞察他的眼神:我们与农人之间是不对称的,我们是浅露的,被暴露在全景敞视的视野之下,他却别有深意。与“美目盼兮”的蒙娜丽莎不同,父亲的眼睛是吸收性的星云,令人坠入。——阴影也是“魅”,父亲在光影里的面容是附魅的。

nlc202309040024

反观在当时以“文革”宣传画为代表的肖像画作,人物的面容不是被光照射,而似乎是自身就在放光,更不会有显著的阴影。“红、高、亮”的创作原则被集中体现在人脸上,仰角构图中人物细腻匀称的皮肤、红润的面色都焕发着荣光,黑白分明的眼珠、炯炯如剑的目光则代表着立场。他们也在看,但那是单向度的看,是威慑性的俯看,令人敬畏,将人逼退,毫无内向吸收性的深度。我们无法趋近,更不会坠入。“大头绘画”还能使人联想起曾经十分常见的伟人的头像。对这些联想物而言,面附光影的《父亲》显然是一种“反写”,有人甚至从《父亲》与毛主席像的互文关系中解读出某种“政治波普”意味。(1)

同样是“大头绘画”的创作者,张晨初在本世纪初的一批画作则以另一种方式讲述光影和面容的故事。他的《新商官学工农》和《美丽上海》系列将光斑附加在人物脸上,可谓匠心独运。五角星是集体主义政治伦理的符码,麦当劳的M形标记则可视作消费主义的象征,张晨初表现的也正是两代人的群像。不过在他那里,光斑是机械降神式的,是刻意的、边界清晰、立意鲜明的,是提示、标记和巩固的,也是“到此为止”的;但父亲脸上的光影却在一个情境里自然而然地讲故事,而且是弥漫的、增生的、难以说尽的。

三、题作“父亲”

《父亲》本不叫“父亲”。罗中立最初的创作冲动就是要为老实的农民们“喊叫”,他为画起名叫“粒粒皆辛苦”。后来在一位老师的建议下改作“我的父亲”,之后又为了抬升作品主题去掉了“我的”。(2)这样的改名太重要了。如果这幅画以最初的名字进入公共视域,恐怕不会有如此强烈的冲击力。在艺术批评史上,“父亲”这一题名确实也备受讨论,它曾被作为注重“典型”的现实主义的集中体现而受到推重。但“父亲”的重要意义绝不局限于故往讨论所涉及的表现对象的适宜度、代表性、典型性,它的价值可以在文图关系的视野下被进一步认知。

他是农人,又是父亲,这是两种身份的叠合:社会—阶级性的,和私人—亲缘性的。但画面上的一切视觉印象都仅仅指向“农人”。这个年岁的农民大都身为父亲,但图像并没有在直观上开显这层身份。“父亲”隐而不彰,是画名将它推置到了前台。

文字对于图像的意义非同寻常,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考量,个中意味更是值得思索。有学者说,文字是实指的、“强势”的,图像是虚指的、“弱势”的。[11]当它们遭逢时,各种不同的关系都孕生了,马格利特的知名画作《形象的背叛》就反映了其中的一种关系。明明是一只烟斗的图像,却生生被下面一行“这不是一只烟斗”的说明文字解构了。我们相信图像,还是认同文字?或者是陷落于意义的困惑之中?在福柯看来,这是“语句的闪光划开画面,使之碎片横飞”(《这不是一只烟斗》)[12]123。

不过文字对于一幅画的重要意义通常并不显露在画面上,而是更为普泛地蕴藏在题名中,即使是“无题”的命名也能对图像的接受产生影响。《形象的背叛》的画面文字是一个解构性的极端,而栖身于标题的语言文字对视像作品来说更多是生产和开启性的。美国摄影艺术家塞拉诺(Andres Serrano)的作品中,基督像沐浴在暗金色和玫瑰红的光泽中。它的意义何在?题名开启了答案——“尿浸基督”(Piss Christ)!这个名字也像一把楔子一样楔入图像,裂隙间却进行着意义的生长:“对于作品至关重要的标题将这一容易理解的文化圣像变成了一种反抗的符号或一种令人厌恶的对象”,[13]15这便是作品的反叛主题。

对《父亲》而言,“父亲”之名的重要性不亚于此。有了它,画面就不仅仅在讲述劳心劳力的动人故事,不止于乡间的生死疲劳,不止于为农民呼喊、向劳动者致敬。它开启了另一维度的意义空间,将两个世界、两个时代并置在一起:公共的世界与私人的世界,层级的世界与超越阶层的世界,生死疲劳的世界与温情脉脉的世界,未必身属其间的困苦世界与永远无法拔擢出来的亲缘世界,一个高扬阶级、政治伦理的坚硬时代与一种走出樊笼的新生……《父亲》既以祛魅的方式呈露出前一个世界可能具有的触目惊心的阴影与皱痕,又以附魅的方式将这两个世界不着痕迹地编织在一起。

因而这种并立既是充满张力的,又是交互的,甚至丝丝入扣、绵绵密密地交叠在画面上。如果说前一个世界是过去了的、可以出离或躲避的,那么后一个世界则必定要将我们深深吸附。“父亲”就把我们生生拽入深邃的意义及其反思的洞窟,让我们在“切身相关”与“恍然大悟”中无地自容。——如此看来,“父亲”之名也是“魅”。

父亲的看,他的面容与光影,还有画的题名,原来是同构的:它们先要侵入“熟视无睹”、“泰然处之”的观赏屏障,唤动我们的反观与究诘,进而吸附我们思索的灵明。这是“魅”的特征,也是一切品质良好的艺术品应有的特质。

注释:

(1)详见林钰源的《罗中立与<父亲>》,《文艺争鸣》2010年第22期。

(2)详见罗中立的《<我的父亲>的作者的来信》,《美术》1981年第2期;以及邵养德的《创作·欣赏·评论——读<父亲>并与有关评论者商榷》,《美术》1981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熊秉明.看蒙娜丽莎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2]罗中立.《我的父亲》的作者的来信[J].美术,1981(2).

[3]徐佳和.罗中立:“父亲”是观念艺术[N].东方早报,2011-11-14(C10).

[4](法)巴特.神话修辞术:批评与真实[M].屠友祥,温晋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德)阿伦特.启迪:本雅明文选[M].张旭东,王斑,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

[6](德)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7]安然.田雁宁绝妙小品文[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

[8](法)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M].张冠尧,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9](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0](德)西格里斯特,(德)施托尔特.人体摄影[M].谭艳萍,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1]赵宪章.语图互仿的顺势与逆势——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1(3).

[12]杜小真.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13](美)弗里兰.西方艺术新论[M].黄继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徐一超,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硕士生。

汉英比喻的对比与对译 篇4

比喻在汉、英两种文化里, 汉英读者在各自的文化氛围与语境中对各自的语言欣赏可以不言而喻, 但对于操不同语言的读者是否能产生相同的感受呢? 邓炎昌、刘润清老师在《语言与文化》中指出:“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 互不相同的。文化是形形色色的, 语言也是。”

1.翻译与文化差异

由于各民族生存的具体环境不尽相同, 在生态环境、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感受和体验现实世界所发生的一切, 形成一种独特的观点和认识, 因此, 民族的个性决定着语言的个体特征, 各种语言所承截的文化信息必然不完全相同, 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直接导致人类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造成英汉语言中比喻概念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化的载体,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 而且是文化的转换。奈达认为, 不但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文化也是一个符号系统。翻译就是语言与文化两个符号系统的相互作用。因此, 在翻译时不但要注意词或句子的表面意义, 而且要发掘出这些词或句子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文化上的差异加上汉语词与英语词的语义差别使得:在一种语言里有些词在另一语言里没有对应词;在两种语言里, 某些词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 其实指的是两回事;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 而在另一语言时则有多种表达方式, 即在另一种语言里, 这种事物或概念有细微的区别;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 但派生意义的区别可能很大, 给我们准确翻译比喻带来影响, 导致欠额翻译。

1.1宗教信仰的不同。佛教文化在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其精神也可见于日常语言。如“天花乱坠”即出自佛教, 相传佛说法时, 天人感动, 飘散香花作为供养, 今多为贬义, 指说话动听, 夸张而不符合实际。又如“八仙过海”比喻各自施展本领, 《涅槃经·狮子吼品》中的典故“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片面。另外, “一尘不染”、“借花献佛”、“远看像菩萨, 近看是泥巴”、“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都与佛教影响有关。而西方人大都信奉基督教, 现代英语中许多习语和格言就出自基督教的《圣经》, 甚至有人说若读一本英语书而找不到直接源于《圣经》的说法是很困难的。如英语中fig-leaf (无花果树叶) 源出《旧约·创世纪》:当亚当和夏娃二人偷吃禁果后, 发现自己赤身裸体, 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遮挡, 现在引申为“遮盖隐处, 维持体面的事”。

1.2习俗与思维方式的不同。汉英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造成比喻的差异。首先, 动物所引起的词义联想的差异和文化内涵是十分明显的。如龙在中国享有崇高的地位, 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有“望子成龙”、“龙凤呈祥”之类的成语, 而西方人对dragon (龙) 却没有好感, 认为dragon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 常用来比喻邪恶势力或恶人。在英语中, 如果把一个女人视为dragon, 意思是她很凶悍, 令人讨厌。其次,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 颜色词带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在中国, 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如把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人叫“红娘”, 把热闹、兴旺叫“红火”, 给人发奖金叫“发红包”等。西方文化中红色则和鲜血联系起来, 使人联想到“暴力”、“激进”、“危险”和“紧张”。在中国, 黄色曾是皇室所用色, 代表权势、威严, 如“黄袍”、“黄榜”无不体现出一种权利和尊荣, 而在西方文化中, yellow使人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大 (Judas) 所穿衣服的颜色, 象征嫉妒、反叛、懦弱、卑鄙、怀疑等, 如yellow dog (卑鄙小人) , a yellow livered (胆小鬼) 。

2.翻译时的处理技巧

2.1保留原喻体, 用直译法。人类不管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哪一部分, 都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经验, 人人都吃饭、睡觉、工作, 都有家庭关系, 都有喜怒哀乐, 都有爱憎、妒忌, 都有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人人都经历生老病死, 都用哭笑、皱眉等姿态表达自己的感情。人类的相同的生活感受, 相同的人生经验, 相同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反映在文学艺术中, 就出现相同的意境, 也就是说, 同一形象在使用不同语言的读者中能够引起相同的联想, 凡是原作中的形象能在译文读者中引起相同联想, 从而使之获得同样感受的比喻, 都可采用直译的办法, 这样做有利于保持原作的风采, 传达原作的意境和神韵, 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原文读者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这种译法在英汉互译中有不少成功的例子。有时, 即使译入语中有相应的喻体, 为了保持原汁原味, 保留原喻体。如弥尔顿的Paradise Lost中的名句:“Better tore sign in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

2.2舍弃原喻体, 采用意译法。由于语言与文化方面的差异, 有时原文的比喻形象很难在译文中保留, 即使可以勉强保留, 也会使得译文语言累赘, 难懂。为了用自然、贴切、可读性强的译文传达出原文所含的信息, 译者只好采用意译法, 传诵原文的比喻形象, 传译其确切意义。这样做势必有损原作的美学价值和感染力, 因此, 译者应想方设法弥补传诵形象所带来的损失, 这就得发挥译语的优势, 运用其他修辞手段增强译文的感染力。

2.3对原喻体进行替换, 采用归化法。有时两种语言表达的比喻意义相同, 但在译入语的喻体却相异, 往往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对喻体进行替换, 也叫归化, 从而符合译入语习惯, 引起读者同样的联想和感情。如汉语中有“害群之马”翻译成blacksheep (黑色的羊) , “拦路虎”翻译成a lion in the way (拦路狮) 。

参考文献

[1]Richards, 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错与对_ 篇5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愿意责备别人的人很容易生气和抱怨。 生活中有很多关于谁输谁赢的争论是可以避免的。 但这是一场真正的争论,不管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让我们走一步,直到双方都平静下来,然后才能理性地分析正确或错误的问题。 在工作中,你必须有问题去寻找自己。你可以越来越好地获得形象,更好的经验,更多的工资,更多的工作,更高的工作。 质量越来越高。 前,人们说我是20岁。 只有服从领导者,我们才能带领他人。 一旦你走进办公室,你的上司就是上帝,你必须服从它。 服从是雇员的责任。 在一个与你自己有关的错误之后,你最好先找出你自己的问题,然后真正意识到你自己的问题,然后减少对别人或对方的愤怒。 第二,它可以真正改善你对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将真正改善你自己。这被称为经验。 朋友们是对的。我们需要从我们自己的原因开始,而不是总是认为我们是正确的。一切都是有原因和结果的。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Kaneki的人际关系已经说过,他想让别人意识到他的错误不能以直接的方式说出来。他必须从他自己的缺点开始,并说他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

问题与对 篇6

【关键词】国学经典 播音主持 人才培养

陕西科技大学校级自选科研项目(传统文化元素的教育功能在播音主持专业中的开发研究,编号:2012ZX-15)资助。

现状: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国学经典教育缺失

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成立,播音专业只是一个典型的“小众化”专业。随着媒体的多元化发展,播音主持专业逐渐火爆,但却面临着国学经典教育缺失的状况。

1.办学背景多样,层次不一,普及国学经典的基础条件参差不齐

在近10年中,以陕西省为例,先后就有10余所高校开办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就全国而言更是达到200多所。涉及到的办学背景有综合性院校、艺术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办学批次也由一本、二本到三本、大专。其中,综合性高校的整体文化氛围较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频繁,图书资料相对更齐全,学术气氛较浓厚。而理工背景的高校在人文艺术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加之学校教育的重心在于理工而非人文、艺术,因此,就理工、二本及以下批次的院校而言,学习国学,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条件相对匮乏。

2.专业培养方案重专业培养,轻文化熏陶

纵观整个专业培养方案,绝大多数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专业基础、实训、艺术表现等几方面,文化类的课程设置相对薄弱。其无论是在课时量还是授课内容,甚至大多数的授课类型均被列为选修。这种“重专业、轻文化”的教学培养方案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3.师资力量有限,水平参差不齐

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学范围涵盖了语言、艺术、传播学等多种学科。教师的学科限制与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结果。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主要从事的是课时量极其有限的语言、传播类等课程;而主要的教学任务多由艺术类教师承担。后者由于学科的专业限制等因素,很少在课堂教学中涉及文化特别是国学经典的知识。而这正是一个直接影响国学经典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4.学习国学流于形式

“国学热”和传统文化的回归使国学曾一度风靡高校。然而,对于全国绝大多数高校而言,“国学名家”、“国学大师”进高校是很难做到的。组织观看国学讲座的视频资料成了高校的权宜之计。没有系统的宣传、讲解,没有良好的组织,学生到场率极低,最终使活动流于形式。

思考:国学经典教育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意义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后泛指传统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章太炎先生曾将国学推崇为中华民族立国强国之本。“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那时,国学不仅发挥了强大的政治作用,更鲜明地展示了当时文人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①近代以来,随着外来思想的引进,国学虽一度被视为少数精英尊崇的“窄众”文化,但如今文化语境大兴,国学经典学习又成为了一个大众化、时尚化的潮流。因此,在坚守文化中寻找创新,是播音主持专业改革的必由之路。高校应以前瞻性的眼光,注重国学经典的文化价值和实用功效,促进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当下,市场经济繁荣,追星、选秀活动的大肆举办使不少专业学生不惜成本竞相追逐。他们急功近利、“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心态往往事倍功半。而国学经典是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思想的精髓,有利于播音主持人才在当下盲目求成、浮躁追风的大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如能以加强国学经典教育为契机,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培养,则有利于专业学生的内外兼修。

2.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增强舞台信心

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准则第22条规定:“努力提高政治素养、文化内涵、语言能力、心理素质,保持外在形象和内在的和谐统一。”可见,一个业务能力全面的播音员或主持人不单单是外在形象和专业技能要优秀,还得在言语表达、心理素质上多下功夫。播音主持不是表演,职业定位一定要体现文化的积淀。国学经典包罗万象,有文化、有精神、有语言,更有智慧,这些都能为专业人才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从而增强他们的舞台表现力和职业信心。

3.有利于在跨文化语境下提升播音主持人才的文化影响力

当下,播音员和主持人因其特殊的工作场合,无论是着装还是言谈都应具备极高的文化影响力。国学经典已经成为中国传媒人引以为豪的文化资源,而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被不同国籍和地区的人们所关注。因此,学习国学有利于在跨文化语境下展示和提升播音主持人才的文化影响力。

4.有利于合作交流,提高业务协作能力

全球化语境给传媒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与现代社会中的娱乐时尚都可以结合产出。随着传媒业的发展,传统的国学精髓不仅能改变当下世俗的不良影响,还能加强各区域、各领域之间的业务合作与交流。

对策:全面加强国学经典教育,促进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没有实质内容的花架子在激烈的竞争中是不具备抗风险能力的。没有过硬的全面素质就无法立足于就业市场。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绝不等于培养学生“会说+会表演+形象美”。从很大程度上,国学经典教育可增强播音主持人才的文化核心竞争力。

1.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培养人才更要以人为本。传统的艺术教育致力于挖掘艺术潜质,培养艺术品格,然而灵动的气质,娴熟的业务更要以提升人文素质来表现。为此,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实现专业品质提升和人文素质共求,明确国学教育的功能与定位已是刻不容缓。因此,国学高教一定要避免“有结构,无内容”、“有立意,无实施”的形式主义。

2.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

不可否认,现有的培养方案过度强化了纯专业化的教学特征,然而,社会人才的和谐构建需要的是兼容并包的思想,只有人文、科教、艺术等各领域相互贯通、共同进步才会产生积极影响。为此,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方案中应该加强传统文学、文化的课程、课时。例如:一、二年级应以品德优化和普及基础国学经典知识为主,三、四年级应结合专业特色进行灵活教育。在理工背景的高校中,可在通时教育课中增加国学教育的比例,并建立完整而有特色的人文通时教育体系。

3.营造以国学教育为重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纯净的文化系统,调动学生社团在内的一切可能的力量都能为国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创造途径。除此之外,各种文艺汇演、文化长廊、校报校刊、讲座会议的开展也可以从多角度加强国学经典在校园文化中的传播。“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等积极的人文思想绝不从属于某位仁人志士,如若能够在校园得以传播,相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那些不务实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就业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纠正。

当下,教育观念决定并影响教育行为和结果,面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就业难、成材难的状况,我们不应将责任完全推卸给学生。培养人才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尤其是培养艺术类人才更应树立内外兼修的目标。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要发展,绝不能离开人文学科的助推。相信,在全国性的播音主持专业改革之际,尊重国学文化、尊重经典教育将会有效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

注 释:

①章太炎.国学讲习会序[N].民报第7号,1906-09-05.

大陆形象展示与对台传播策略初探 篇7

一、塑造和展示大陆形象在对台传播中的重要性

(一) 塑造和展示大陆形象是对台传播的直接目的。

对台传播是大陆对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舆论声势、争取台湾民心, 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供舆论支持和民意基础。而在对台传播中塑造和展示良好大陆形象, 有利于台湾同胞了解大陆、形成对大陆的正面认知, 增进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更加客观地看待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更加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更加理解和接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二) 塑造和展示大陆形象是对台传播的核心内容。

对台传播的内容可以涵盖方方面面, 但是其核心内容应当是塑造和展示大陆形象, 包括繁荣发展的形象、和谐稳定的形象、维护祖国统一的形象、推动两岸交流的形象、善待台湾同胞的形象等。这是由对台传播的目标和任务决定的, 其它传播内容应当围绕塑造、展示良好大陆形象这一核心来加以取舍和编排。

(三) 塑造和展示大陆形象是影响台湾受众的有效途径。

随着两岸交流交往日益紧密, 两岸经济融合的步伐加快, 台湾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大陆, 台湾同胞个人的工作、生活乃至前途命运也往往同大陆息息相关, 台湾受众对大陆资讯的需求度和关注度不断提高。台湾《联合报》的民调显示, 台湾20到29岁的年轻人愿意赴大陆就业的比率逐年增长, 2013年达到48%, 而在校学生当中不排斥到大陆就业的超过六成;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民众愿意让子女到大陆念书[1]。这些台湾同胞都希望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大陆, 这为大陆媒体在对台传播中加强对大陆资讯的报道、加强对大陆形象的塑造与展示提供了受众需要和心理基础。

(四) 塑造和展示大陆形象是改变台湾受众负面认知的迫切需要。

受制于岛内媒体信息的局限和参与两岸交流的欠缺, 一些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知非常缺乏, 甚至充满误解。根据台湾媒体近年来的民调显示, 台湾民众对大陆政府及人民的负面印象明显高于正面印象[2], 一些台湾民众错误地认为大陆还停留在非常贫穷落后的状态, 还出现过“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吃不起方便面”这种调侃和嘲讽。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这类负面认知显然不利于两岸交流的深化与拓展, 不利于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因此大陆媒体应当改进和加强对台传播, 逐步扭转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负面印象。

二、塑造和展示大陆形象的主要内容

(一) 繁荣发展的经济形象。

应当多角度报道大陆经济发展成就和现代化建设面貌, 展现大陆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与时俱进的经济政策和充满活力的经济制度, 体现文明现代的城乡面貌和日益富足的人民生活。除了GDP、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等统计数据和宏观报道以外, 在具体宣传中可重点报道重大项目建设进展、科技创新应用成果、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企业家经商之道 (包括台商) 、大陆惠台经济政策与两岸经济交流的新亮点等。

(二) 民主法治的政治形象。

大陆政治形象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要通过回顾性报道介绍中国共产党历史, 将党史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结合起来, 反映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性、合法性、正当性;介绍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方略, 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报道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政策, 反映中国共产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举措。要展示好大陆各级政府的形象, 反映大陆各级政府推动经济建设和城乡发展、不断改善民生的务实举措, 体现政府施政的执行力和高效率, 展现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形象。要报道好每年召开的全国两会, 展现大陆在民主法治建设上取得的新成就。

(三) 丰富多彩的文化形象。

文化形象是大陆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大陆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是拉近两岸同胞心理距离的重要纽带。要报道大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 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在大陆仍然深入人心、深入千家万户;报道大陆在流行时尚文化方面的热点和潮流, 反映两岸青年人的共同时尚追求;报道大陆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建筑文化等领域的情况, 立体式反映大陆文化现象的丰富多彩, 体现中华民族文明成果的无穷魅力。

(四) 和谐稳定的社会形象。

要报道大陆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就, 展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创业就业机制更加完善等方面的情况, 反映大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风貌。要深入社区和基层, 反映社区居民的和睦相处、守望相助, 体现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面貌。要报道大陆各类社会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 体现志愿服务与人道主义精神。

(五) 文明守礼的民众形象。

个人的文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处社会的发展水平与教育水平, 因此, 大陆民众的个人形象可以说是大陆整体形象的折射和缩影, 往往也能够给台湾同胞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大陆民众形象的塑造与展示从根本上讲有赖于大陆民众文明素养的提升, 特别是在境外包括台湾地区旅游观光时应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 通过一个个大陆民众的文明行为赢得台湾同胞的肯定与好感。从对台传播的角度而言, 大陆媒体应当积极宣传大陆开展文明道德建设的情况, 介绍大陆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对导游和游客加强宣传教育和规范约束的情况, 逐步改变大陆游客在台湾民众心中的负面印象。

(六) 专业客观的媒体形象。

对台传播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台湾受众对大陆媒体本身的信赖感和忠实度。要表现出客观中立的媒体立场, 善于用客观报道手法表达观点和态度。要建立真实可靠的媒体信誉, 任何新闻报道都必须坚决贯彻真实性原则, 不能蓄意造假、不能凭空猜测、不能“合理想象”、不能添油加醋。要提供丰富及时的新闻内容, 尽可能全面详实地报道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 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反映新闻事件, 深入采访、认真观察、细心捕捉, 努力发掘独家新闻, 采他人所未采、言他人所未言。要呈现生动活泼的报道风格, 不断改进和创新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 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可看性。

三、塑造和展示大陆形象的传播策略

(一) 主客相谐。

主是指传播者, 也就是担负对台传播职能的大陆媒体, 客是指台湾受众, 谐就是和谐。主客相谐就是指大陆媒体开展对台传播, 传播内容应该让台湾受众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呈现一种相互作用、比较和谐的状态, 从而达成有效传播、有效反馈、良性循环。在向台湾受众塑造和展示大陆形象的传播过程中, 要实现主客相谐应注意三点:一是在对台传播的总体思路上要以我为主, 要掌握对台传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要积极宣传大陆对台工作的新理念、新政策、新突破, 使得大陆的涉台论述逐渐被台湾受众所理解和认同, 成为两岸关系中的核心话语和主流论述。二是要选择台湾受众感兴趣的大陆新闻题材。要把大陆想说的和台湾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考虑, 做到既符合对台传播的目标任务, 又适应台湾受众的信息需求。三是采取台湾受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要研究了解台湾受众的媒体使用习惯, 学习借鉴台湾媒体的报道方式, 用台湾媒体风格“包装”大陆题材新闻报道, 提高台湾受众的接受度。

(二) 求同释异[3]。

两岸既有共识, 也有分歧, 既有共同点, 也有差异性, 对此应当理性看待、准确把握, 既不能过分强调共同点, 也不能过分强调差异性, 努力在对台传播中做求同释异的工作, 逐步达到增同减异、聚同化异的目的。“求同”除了要展现两岸共同的民族血脉、历史文化和利益纽带之外, 还应当报道和讨论两岸同胞共同感兴趣的当代话题, 比如两岸共同面临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保等方面的问题, 两岸青年人共同面临的求学、就业、婚恋等人生课题, 在报道中找准两岸同胞的联结点和共鸣点, 展现两岸可以互资借鉴的政策举措, 反映两岸同胞相似的奋斗历程和人生感悟, 反映两岸同胞都崇尚的热爱生活、拼搏进取、诚信友爱等共同价值观, 让台湾受众通过大陆媒体新闻报道感到两岸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从而拉近心理距离。“释异”就是要向台湾受众解释说明大陆与台湾的不同点, 包括因为历史原因形成的两岸在政治、文化、观念上的一些差异, 说明两岸的差异不改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的事实;引导台湾受众理性看待两岸差异, 做到不以偏概全、不重异轻同, 逐渐增强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接受度和对大陆形象的认同度。

(三) “眼高手低”。

“眼高”是指要站得高、看得远, 准确理解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对台政策, 准确判断两岸关系发展形势和台湾受众的信息需求, 准确理解对台传播的方向和重点;“手低”就是指要精选题材、放下身段、深入采访, 用具体鲜活的新闻事实来反映大陆各领域的发展成就, 反映大陆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和社会制度的合理性, 反映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向台湾受众展示一个真实的大陆、展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 帮助台湾受众读懂大陆、关注两岸、认同祖国。

(四) 叙事写人。

叙事是指要讲好故事, 写人是指要写活人物, 体现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 总体而言就是要讲好人的故事、表现好故事中的人。大陆媒体记者在采访中应努力挖掘丰富生动的新闻故事, 通过讲好大陆故事反映宣传主题、展现大陆成就, 并在新闻报道中适当借鉴文学写作手法, 善于设置悬念、营造气氛、表现戏剧性场面;另一方面, 大陆媒体还应体现高度的人文精神, 在新闻报道中始终关注人、围绕人, 表现人的命运、人的精神, 突出人情味, 向台湾受众讲述大陆同胞的奋斗故事和喜怒哀乐, 展示一个个真实具体、鲜活生动的大陆同胞形象, 用人的故事来吸引人, 用人的感情来打动人, 反映大陆同胞的多彩人生, 折射出大陆对人的尊重和对人权的保障。

(五) 述评结合。

述是指摆事实, 是“用事实说话”的客观新闻报道;评是指讲道理, 是观点明确、阐述有力的新闻评论。在对台传播中、在大陆形象塑造与展示的过程中, 事实始终是最有说服力的内容。在具体新闻报道特别是消息写作过程中, 要秉持客观原则, 只叙述事实, 不加入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评论意见, 做到事实与观点分离。要尽量少用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性字眼, 做到平实、准确。同时, 也不能忽视新闻评论这一重要新闻体裁。特别是对于两岸同胞的认知差异、对于台湾受众看待大陆的误解和成见, 单靠客观报道新闻还不够, 还要通过新闻评论加以阐释和分析, 用事实和逻辑的力量引导台湾受众正确看待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因此, 在对台传播的过程中, 应当述评结合、有叙有议、双翼齐飞、相得益彰, 既要摆事实, 也要讲道理, 通过摆事实让道理一点就透, 通过讲道理让事实的意义更加彰显。

(六) “软硬兼施”。

软是指软实力, 硬是指硬实力, 也就是说在对台传播中既要展示大陆的硬实力, 也要展示大陆的软实力。既要一如既往地展示大陆的经济发展成就, 还要广泛报道大陆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进展和成就。这些内容就是大陆的软实力, 应当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加以传播介绍, 让台湾民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大陆, 以更加平和、客观的心态来看待大陆。另外, 硬实力与软实力体现在新闻报道上就出现了“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划分[4], 硬新闻通常是指较为严肃的时政、财经类新闻, 而软新闻则指较为轻松的文化、娱乐、体育、时尚等新闻题材。在对台传播中对硬新闻和软新闻需要配合使用, 适应不同受众群体、满足多种信息需求。

(七) 择机处突。

“择机”是指选择合适的报道时机、策划有特色的宣传报道, “处突”是指处理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二者都有一个报道时机和报道方式的关系问题。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重大活动为契机, 打好宣传报道主动仗。大陆举办的各类重大活动, 比如奥运会、世博会、十八大、全国两会等, 都是塑造和展示大陆形象的好时机, 作为对台传播专业媒体, 应当积极报道活动盛况, 展示大陆的繁荣、开放、民主和法治。二是以重要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 策划主题宣传。特别是两岸中国人都重视的节日和纪念日, 比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孔子诞辰日、辛亥革命纪念日、抗日战争纪念日等, 可以利用这些节日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来策划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宣传报道, 反映大陆在传承中华文化、洗刷民族耻辱、实现民族复兴方面取得的成就, 借节日和纪念日的氛围提升宣传报道的热度、强度和影响力, 提高传播效果。三是处理好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突发事件通常是指负面事件, 比如自然灾害、安全事故、暴力恐怖袭击、严重刑事案件等。对于突发事件, 要在遵守有关政策纪律的前提下, 尽可能做到主动报道、全面报道、尽快报道, 向台湾受众提供及时准确的新闻信息, 为大陆树立负责任、勇担当、有智慧、有能力的良好形象。

(八) 新旧互补。

“新”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 “旧”是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对台传播中, 在大陆形象的塑造和展示中,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各有优长, 应当各显神通、取长补短。新媒体要积极整合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 发挥综合平台作用, 提高传播整体效益, 同时提升自身原创新闻报道的质量, 在时效性、多样性和互动性上多做文章;传统媒体应当在保持以往优势的基础上, 主动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发声管道、丰富报道样式、争夺青年受众, 做到母媒体与子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条腿走路、两手都要硬。就对台传播事业整体而言, 则应从全媒体的角度来谋划大陆形象的塑造与展示, 对同一题材运用不同媒体、发挥各自优势、从多个侧面加以报道, 呈现不同风格, 广造舆论声势。

(九) 交流合作。

交流是指媒体机构举办两岸交流活动, 合作是指大陆媒体与岛内媒体开展合作。加强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是减少隔阂、增进了解、加深认同的有效途径, 也是向台湾同胞展示大陆良好形象的最直接方式, 所谓“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大陆媒体机构特别是承担对台传播职能的媒体, 对两岸关系发展形势有着更加敏锐的感知, 在台湾受众当中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有条件、有必要以媒体名义、依托媒体平台举办有媒体特色的两岸交流活动, 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台湾同胞来大陆走一走、看一看, 提供更多的两岸话题让台湾同胞来想一想、聊一聊, 不断增进台湾受众对大陆的了解认识, 这对提升媒体自身的影响力也有帮助。同时, 大陆媒体也应当加强与台湾媒体的合作, 共同策划选题、组织报道, 借助台湾媒体来展示大陆良好形象, 使传播内容更容易为台湾受众所接受。

注释

1[1]中新网.民调:台湾年轻人愿意赴大陆就业比率逐年成长[EB/OL]. (2013-09-24) .http://www.chinanews.com/tw/2013/09-24/5314388.shtml.

2[2]环球网.台媒民调:台湾民众对大陆政府好感度略微上升[EB/OL]. (2013-08-08) .http://taiwan.huanqiu.com/news/2013-08/4222050.html.

3[3]沈苏儒.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4:120.

我的文学梦与对文学的思考 篇8

首先想到的是我曾有过的文学梦, 我的追梦历程。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文革中期, 许多中外经典名著都被打成封建阶级或资产阶级的“大毒草”, 不仅市面上找不到, 书香之家也绝不敢收藏, 上缴或抄家所获的“大毒草”往往被集中销毁, 付之一炬;老舍、沈从文等著名作家多惨遭不测, 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娼丐之间的“臭老九”, 斯文扫地, 堪比秦皇时代的焚书坑儒。那时的中学生除了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中外红色小说外, 实在是无书可读, 连《水浒传》这样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近似于革命文学的古典小说, 也因宋江的招安和保皇而被列于禁书之列。直到上高中, 我才壮着胆子, 在寝室被窝里打着手电筒连几个通宵看完了《红楼梦》, 壮胆的底气是想好了对所谓诲淫毒书《红楼梦》批判性研读的借口。

在那样的年代, 似乎没有谁会傻乎乎地去谈文学, 更没有谁会冒政治风险去写那些随时都可能招来祸患的直抒性灵的文字。凌冽的寒风里, 人们都把自己的心灵裹得严严实实, 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文学的春天, 哪来春天的文学?沙漠化了的文艺园地, 十年只长出八个革命样板戏便是明证。

但文学是心灵的种子, 种子一旦有适宜的土壤和气候, 注定会发芽生长, 不可遏止。

以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 从随大流读《青春之歌》《红岩》《林海雪原》等红色小说, 到潜心消化大学老师开出的“诸子散文”“唐宋诗文”“五四新文学”“批判现实主义”等古今中外重要流派的长串必读书目, 我感觉到自己与文学的缘分越来越近, 一种读写的冲动时时撞击着心灵, 有时为了看完半部书熬了一个通宵, 有时为了构思一个自认为很有创意的小说故事兴奋得废寝忘食, 甚至神经兮兮地半夜披衣下床, 草拟写作提纲……

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热情和冲动只是挨了一点儿文学的边儿。看着一篇篇连自己都不忍卒读的半拉子废品,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心智和灵性, 我不知道优秀的作品源于敏锐的观察思考, 丰富的阅历和文化积淀, 还有纯熟的文字功力。一个凭想象去玩弄文字游戏的文学青年, 能真正读懂文学吗?

我开始放慢了对文学的热情, 只是以一个高中语文教师的职业身份去和学生一起分析鉴赏文学作品, 组织作文赛事和大别山文学社活动, 也偶尔在县办文学季刊《溪流》试试身手。文学在我, 仍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1991年秋, 一场重感冒突然而至, 躺在病床上胡思乱想, 不禁为母亲和妻子关切问候的浓浓亲情所感动, 一气呵成, 写成散文《病悟》, 投给《教育时报》, 没想到竟很快发表。《病悟》让我一下子明白了文学即生活的要旨——用心灵写作才能感动心灵。于是, 《潇洒走一回》《昨夜的星辰》《豫北印象》《送你一束白兰》《妈妈的情怀》《面对折磨的态度》等贴近生活、抒写真情真性的散文作品相继在《人民教育》《教育时报》《教师报》《大河报》等报刊发表, 让我感受到了倾诉的畅快和心灵洗礼后的清爽和满足———文学, 让我的心灵境界获得升华。

二十年来, 无论文学遭遇热捧还是冷落, 我对文学的热爱一天也没有停止。紧张的教学之余, 我笔耕不辍, 以手写心, 草创了不少压箱底的诗文, 除非自我欣赏, 决不轻易拿去发表, 污人耳目。我关注文学的起起落落, 关注汪国真的青春诗, 关注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甚至对韩寒的叛逆宣言《三重门》也投入研究的热情, 在和同学们有关韩寒现象的讨论中赚取了不少热烈的掌声。在同样热爱文学的校长和同事的支持下, 作为时任教研组长, 我发起成立了“晨溪文学社”, 并创办文学社刊《晨溪》, 与师生朋友分享读写的快乐, 一坚持就是十年, 使之成为郑外学子开展文学交流的精神园地及外界了解郑州外国语学校的名片和窗口。

随着与文学的深入接触, 我也像逐渐由热情而回归理性的文学青年一样, 开始思考两个文学命题:文学是什么?我们该需要怎样的文学?

关于第一个问题, 古今理论家莫衷一是:故事说, 典型说, 言志说, 性灵说, 语言艺术说, 文学即人生说, 等等。没有定论, 也不可能有定论, 因为文学的内涵绝不只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分法那么简单, 它描述的想象性、故事性, 议论的形象性、哲理性, 抒情的灵动性和触摸可感, 都不可复制地显示着语言艺术的魅力及文学形象的感染力和启示意义, 丰富着人类的精神宝库, 一两个苍白的概念怎能表现它博大厚重的内涵呢?

关于文学是什么的思考, 实际上又是关于文学的作用和意义的思考。古人关于文学的思考是原始而质朴的, “诗言志”便是对写诗目的的本质概括——借“诗”这种语言形式表情达意而已, 如同虎啸山林, 野猫叫春, 呼酒买醉者口吐狂言, 一种恰当的表现形式抒发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感情。某种意义上说, 文学是心灵的需要, 是创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寄托和出口, 无须“为时而著, 为事而作”“为社会, 为人生”甚至“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而当我们捍卫文学的纯洁性, 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功利性时, 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除了纯自然地客观描摹之外, 有没有一种能独立于社会和政治之外的文学?

当然没有。因为人类没有能长期脱离社会和现实政治的“世外桃源”, 人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倾向, 作为承载和表现人类精神的文学, 又怎能单纯到一如梁实秋先生所倡导的那样“文学当表现永久不变的人性”?即如梁先生的《雅舍小品》, 也是日寇侵略时期有闲阶级精神颓废, 不问民生疾苦、民族危亡的心理反映, 难怪鲁迅先生要借《文学和出汗》针锋相对地倡导文学的阶级性。再看《离骚》《水浒传》《神曲》《战争与和平》等等一切伟大的中外文学作品, 又有哪一部不是社会和时代精神的折射?

以纯正的文学良知通过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 进而表现创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人格理想, 不能和出于功利和政治目的的文学创作的“功利化”“政治性”划等号。

这样看来, 我们倡导“纯文学”, 实际上是倡导一种去功利化政治化的纯正的文学创作态度。

在网络文学等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的时代, 在纷繁复杂、泥沙俱下的社会背景下, 尤其需要不含功利之心的基于大人格大境界的崇高精神的文学引导, 需要一种阳刚的大气和厚重。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一种引领精神的纯正文学。

毋庸讳言, 现在已很难看到这样的纯正文学。媚俗, 媚上, 媚钱媚色媚政治媚大奖的文学早已泛滥成灾。校园文学本该是一片净土, 但难免受主流社会的影响, 以至粉饰卖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浅薄文字大行其道, 有真情实感和卓识之见、推崇清洁精神、直面社会和人生的作品少之又少。向真向善向美向高洁和追求独立自由精神的丧失, 无疑是文学本色的丧失, 是文学创作的最大悲哀。以前很欣赏“以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座右铭;突然觉得, 仅有此是不够的———若心地已远离了真诚和善良, 缺乏独到的思考和识见, 能看到文字背后的纯净和美好么?

保持一种热爱文学的纯净是不容易的。不敢期许自己能远离世俗污染、精心呵护那稚嫩而纯净的心灵胚芽到多远, 但我真实而纯净地活着的愿望不可改变。一切都可以成为过眼云烟, 相信只有文学给我的精神和力量, 能陪我走到生命的尽头。

问题与对 篇9

关键词:骨架油封,唇口,漏油

1概述

近几年减速器骨架油封经常发生失效漏油现象, 既影响产品外观质量, 又污染环境。如果不予重视, 后期严重缺油会引起齿轮、轴承等关键零件损坏失效, 进而造成整机报废。

文章从油封密封机理入手, 对油封漏油问题进行研究, 提出应对措施以期提高使用寿命。

2骨架油封密封机理

骨架油封一般由橡胶体、骨架和自紧弹簧组成, 橡胶体上形成一个唇口, 在自由状态下唇口直径要比轴径小, 与轴配合有一定的“过盈量”。因此当骨架油封装到轴上就对轴产生一个径向力, 随着使用的磨损, 径向力会逐渐减小, 而自紧弹簧可以补偿骨架油封对轴的径向力。在径向力的作用下轴上形成一个接触环形带, 并且形成一层极薄的油膜, 这层油膜既能防止油液的泄漏, 还能保证唇口的散热和润滑, 是骨架油封密封效果和使用寿命的关键。

3漏油初步分析

骨架油封安装在轴承盖上与耐磨套相配合。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早期漏油的原因, 可以按照油封的结构进行分析, 主要有唇口部位和骨架配合部位两方面。根据油封密封机理可知, 要避免油封唇口部位泄漏, 首先要控制唇口油膜, 而骨架配合部位则要控制好配合状况。

3.1唇口部位漏油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1) 油封唇口橡胶材料劣质, 直接导致在早期发生泄漏。主要表现为随温升硬化甚至龟裂, 储存运输中的润滑油使唇口发生溶胀软化, 而唇口材料耐磨性能低下则会导致提前磨损。

(2) 与唇口配合的耐磨套外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油封的使用效果。例如, 耐磨套表面太粗糙导致配合面形成粗大的波纹接触, 随着减速器内压增大势必发生泄漏。另外如果耐磨套外圆直径超差同样会导致泄漏, 如果直径偏小, 径向力则变小, 不能承受内压而发生泄漏。又或者直径偏大, 径向力就变大, 使唇口发生非正常滑动摩擦, 致使早期失效而发生泄漏。

(3) 其他方面如输入端润滑效果也很关键, 如果润滑油不能顺畅进入油封安装区域, 就会使唇口在干燥状态下高速滑动, 产生异常磨损。相反, 如果回油不畅, 将导致油封不能够承受大量的淤积润滑油, 压力太大甚至超过了承压极限, 进而发生崩溃漏油现象。

3.2对于骨架配合部位渗漏油, 一般情况均是因为与骨架部位配合零件所引起

例如轴承盖腔体内径偏小, 即使勉强将油封装入, 却使骨架变形发生漏油。轴承盖腔体有坚固颗粒, 油封安装后骨架凸起变形, 影响密封性能。腔体太粗糙, 使骨架与腔体不能良好接触, 形成多个封闭的楔形空间甚至存在贯通内外的通道, 这样随着温升内压增大, 势必发生漏油。

4对治措施研究

根据初步分析, 可以从油封选型、密封结构设计、零件加工和操作规范等几个方面提出预防措施。

4.1油封选型

根据油封在使用中的润滑类型、工作承压、线速度、工作温度和化学物理环境因素等来选择油封的类型和材料。由于煤矿机械外部工作环境充满大量粉尘和颗粒污染等恶劣介质, 必须考虑带有防尘唇口的骨架油封。通常油封工作时唇口温度大致高于密封介质温度20~50℃, 而减速器内部油温<90℃, 因此唇口材料应选择为丁晴橡胶 (-40~125℃) 、丙烯酸酯橡胶 (-25~150℃) 或氟橡胶 (-20~250℃) 。另外在选择油封材料时还应考虑轴的旋转线速度和耐压极限, 刮板输送机减速器输入端油封使用的线速度一般在6m/s~12m/s之间, 工作压力一般不超过0.05MPa, 当工作介质压力超过这个值时应选用耐压型油封。

4.2密封结构设计

首先与油封相配合的耐磨套和轴承盖所设计的直径、粗糙度、硬度等要合理。根据标准, 耐磨套外径尺寸公差取h11, 表面采用局部抛光和研磨工艺, 粗糙度应达到Ra0.2~Ra0.63之间, 配合部位硬度50~60HRC;轴承盖腔体尺寸公差取h8, 表面粗糙度Ra3.2。其次与密封相关的结构要合理, 如输入轴端的润滑要保证, 可以在输入部位设立封闭油室, 或者强制给予充足的润滑;针对回油方式的设计, 可以根据流量计算设置合适的回油孔和回油槽。

4.3加工方法预防

不良的机械加工和制造缺陷严重影响装配质量, 是输入轴漏油不可忽视的隐患。所以耐磨套和轴承盖的尺寸精度、公差、粗糙度、硬度等, 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执行。另外重点提出, 对于耐磨套表面加工应采取“无轴向进给”精磨削, 这样不会产生轴向或斜纹路加工痕迹, 否则在回转时会形成螺旋泵作用, 将油液向大气侧挤压发生泄漏。如图2所示。

4.4操作规范指导

首先我们要着重提出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影响因素, 那就是清洁组装。因为在组装过程中, 硬质颗粒进入油封唇口区域, 将随设备运转造成油封唇口的损坏。所以在组装前做好零部件的清洁控制是预防油封泄漏的先决条件。

要知道安装骨架油封的过程必须靠手工操作来完成, 因为手工更加容易掌控安装过程, 及时发现组装中出现的问题。但恰恰又是手工操作, 具有人为的不确定性。如果组装作用力不够均匀, 力度得不到合适的控制, 甚至野蛮操作, 极容易使油封在装配过程中产生骨架变形、装配不到位、安装偏斜、唇口划伤和弹簧脱落等缺陷。所以根据经验数据, 制定出标准的操作规程来指导操作人员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具体控制点按照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1) 确保组装前打开骨架油封包装。 (2) 做好骨架、唇口、自紧弹簧等部位可能发生损伤和变形的检查。 (3) 装配用工艺装备的好坏也是影响骨架油封装配质量的重要因素, 使用可靠的专用工装安装油封, 沿圆周方向力要均匀, 防止啃咬胶圈。 (4) 唇口部位涂敷适量润滑脂, 防止瞬间启动时唇口发生干磨损。 (5) 防止安装油封时唇口划伤, 应借助引锥套在轴上与耐磨套平稳对接。 (6) 保证油封唇口与轴同心, 既防止弹簧脱落, 又使唇口不易发生卷边, 否则唇口发生卷边会把润滑油从轴上排干。 (7) 保护耐磨套的表面质量, 严禁划伤。 (8) 减速器内部按照设计要求, 添加合适的润滑油, 保证唇口部位润滑良好。

5结束语

近两年来按照既定的措施加以预防控制, 减速器输入轴部位厂内一次交检漏油比率连续走低, 到目前几乎实现了“0”漏油率, 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结果数据表明, 按照分析研究、措施应对、实践验证三步走, 可以有效地防止减速器骨架油封早期漏油。

参考文献

[1]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问题与对 篇10

一、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历史

1、战前阶段

从1917年到1945年,是日本的动画的战前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前期,以世界名著为题材,随着军国主义的盛行,在后期主要以宣传、鼓动战争为主,多以战斗、夸张式的打斗为主要表现形式。

2、战后短暂的探索期

这一时期的动漫题材繁多,是日本动画家的摸索时期。鉴于日本战败的教训,有的开始创作以反战为题材的漫画;有的内容低俗,有的高雅。总之,这一时期的日本动画的题材十分丰富。

3、题材明确期

1974年,一部《宇宙战舰》引发了日本的第一次动画热,到1982年,日本动画界确定了动画和卡通的区分。

4、画技突破期

1982年,《超时空要塞》引发了第二次动画热,观众开始追求视觉效果,因此,动画画技在这一时期有了重大的突破,再加上题材的明确,经典佳作不断涌现,日本动画进入了成熟期。

5、分线发展期

自1987年到九十年代初,被忽视了多年的幼年观众重新受到了动画业的重视,动画逐渐考虑以年龄分层制作,因此,自1987年下半年起,高层年龄的动画逐渐转向电影。

6、稳定发展期

1993至今,日本动漫业快速发展,到1996年达到了巅峰期,当年的漫画销售额突破5500亿日元,所发行的漫画也达600万册。

二、日本动漫产业的特点

1、电视作品数量最多

日本动漫的一大特点就是影剧版和电视版的比例不协调,主要受其出口需要的影响。宫崎骏执导的《千与千寻》在通往奥斯卡的路上充满了坎坷,并不是因为美国漫画的影响,而是受美国文化的排挤所致,期初并没有收到较好的票房,然而美国的影评家却一致认为《千与千寻》是一部“杰作”,并最终获得了奥斯卡的肯定,成为了日本动漫走向世界的开山之作。但日本的动漫电影似乎并没有延续这一态势,省力化技法使得电影动漫的角色和情节十分单一,制作手段较为投机取巧,致使电影动漫的制作得不到观众的认可,逐渐消退,重新以电视动漫为主。虽然在1965年只有7部电视动漫,但随着卫星数字电视的兴起,电视动漫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到九十年代初,电视动漫真正崛起,产量和质量都开始提高,使得其在对外出口上也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逐渐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动画和漫画融合发展

日本漫画杂志和单行本的数量都较多,为观众奉献了一个庞大的世界和激动人心的情节,但这似乎不能满足观众的视觉和心理需要,因此推动了动画的制作和发展。这种动画和漫画相结合的方式,降低了双方的制作奉献,使得漫画作品在接受观众的考验后能够快速地享受动画,保证了收视率,同时在漫画的连载中也能够听取读者的意见,及时完善作品,进而提高了作品的质量,满足了读者的要求,因而就拥有了众多的读者,这样在推广周边产品时就水到渠成。

3、动漫产业结构以垄断为主

日本动漫产业由少数几个大型公司和若干中心型公司构成,小型公司配合大型完成作品,收益自然是大型公司分大头,而小型公司所得到的收益就很少。目前,日本有600多家动漫制作公司,然而很多企业的员工从业者只有几人。随着日本动漫业的快速发展,很多公司也从中收益,实力较强,且风格独特,科学技术的使用也使动漫的制作更加注重细节。随着制作成本的增加,日本很多动漫制作公司开始把很多制作环节交给亚洲的许多国家,特别是韩国、中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成为了日本动漫制作的第二基地,同时也把日本的漫画输送到这些制作国家,提高了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三、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原因

1、观众群体十分广泛

日本漫画的观众群体十分广泛,从幼儿到成人都对漫画有着独特的情感。以成熟的漫画市场为基础,动画制作选成功的漫画作为制作题材,不仅故事性和视觉性较强,独特的电影表现手法也提高了动画的观赏性,这成功地吸引了世界动画迷的目光。

2、低成本的发展战略

日本动画的制作成本较低,虽然使用标准系列剧长度所使用的动画张数较少,影响了动作的细腻程度,但其故事题材、画面质量等方面出色的弥补了这一缺陷。另外,动漫制作公司多采用分包加工的方式,绘画完成之后的工作大都承包到了国外,例如中国、韩国、泰国等。同时,日本动漫制作公司也依靠技术个性降低成本,逐渐向数字转型,不仅降低了制作成本,而且也推动了个人制作的发展。通过动漫的产业集聚也能够降低成本,使得动画加工素材传递方便。

3、与媒体革命密切相关

日本的电子工业十分发达,电视机在日本十分普及,这就为动画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电视广告业也为动画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移动媒体普及之后,日本动漫开始转移到手机、平板等,动漫软件发展迅速。另外,在制作技术上,日本动画企业开始利用电脑和互联网开始在网上制作和传播,使得动慢制作的成本更低,传播效率更高。

4、优秀的创意

日本动漫并不是没有缺点的,日语的非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日本动漫的出口,但日本动漫的表现力弥补了这一缺点。另外,在日本的动画中,主人公可以是日本人,也可以是外国人,个个形象鲜明,有的充满喜感,有的充满神秘,能够吸引较多的观众。

5、动漫大师和动漫制作公司的带动

东映动画是日本最大的一家动画制作公司,历史优秀,成就非凡。“动漫之神”手冢治虫是东映动画的传奇人物,在进入东映前就发表了“铁臂阿童木”这一脍炙人口的作品,在进入东映后任“原画设定”一职,至此,开启了日本漫画改编的新一页,使得日本动漫的发展更为迅速。另外,石深张太郎的“人造人009”,为观众展示了一个超级英雄的喜与悲,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另外,如“海贼王”、“灌篮高手电影版”、“圣斗士星矢”等都是东映动画出品,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同时,提到日本漫画,不得不提有“动画界黑泽明”之城的宫崎骏,他在全球动画界的地位不可替代,代表作有《风之谷》、《天空之城》、《千与千寻》等,他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通过独特的构图烘托故事情节。吉卜力与宫崎骏的合作将每一部作品都做得十分精细,他们合作制作的作品也都深入人心,能让观众感受生命的喜与悲。

6、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方面,日本政府鼓励动漫出口,期望以动漫业的发展带动日本的文化竞争力。日本政府在资金、政策、人力等方面都对动漫业给予了巨大的帮助,通过各种形式扶持日本动漫的发展,积极输送到海外,以提高日本在外国青少年的影响。另一方面,设立奖项,开展活动,以刺激其发展。2002年,日本东京政府开始举办“东京国际动画节”,以提高日本动画的影响。此外,连续举办了15届的“多媒体大奖”也更名为“数字内容大奖”,更加注重动画的内容。第三,日本政府还努力保护动漫即衍生品的知识产权,为动漫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四、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20世界70年代到80年代后半期,日本的动漫制作技术还较低,在引入外国作品时,他们收到了立体动漫的启发,开始探索新的作品,并且不断壮大,随着作品影响力的提升,日本动漫市场逐渐扩大,电视台开始延长动漫播放时间,现有的动漫资源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另外,这一时期日本劳动力的成本较高,使得动漫制作也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其他亚洲国家,最初是韩国,后来随着韩国劳动力优势的减小,动漫商又将外包业务承包给国内的公司。在韩国为日本动漫的外包过程中,韩国学习了日本的动漫制作技术和公司管理模式,韩国动漫逐渐“日本化”。

20世界80年代以后,日本开始在台湾、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寻找外包合作伙伴,。泰国的康纳达媒体制作公司一度与东映公司合作,最主要的工作为动画整合和上色,虽然努力工作,但外包效果始终不理想,这源自于泰国方面错误的认识,他们一心想要获得高收益,而动漫外包工作所获得的资金职能维持正常开销,这样的矛盾使得两个公司的合作关系在3年之后解除了。与韩国一样,泰国也开始着手制作本土的动漫,添加了一些日系色彩。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动漫开始衰落,日本动漫顺利传入,开始占领国内市场。最初的动漫获取渠道为音像制品,也有电视台的播放。随着互联的普及,动漫传播更加快捷和廉价,而且还有充足的免费资源,使得日本动漫在迅速传播。与韩国、泰国等国家一样,我国的动漫制作也受到了日本动漫的影响,或多或受都有“日系”色彩,这对我国的动漫制作者的创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怎么开创真正属于中国的漫画道路还很漫长。

2、对欧美的影响

法国是日本动漫在欧洲传播的重要国家,这基于很多欧洲国家对美国文化的抵制,因此,在法国的动画节里,日本动漫形象占大多数,法国民众几乎人人知道宫崎骏。美国的动漫产业一直以独立的形式出现,整个制作环节陈本较高,消耗大且效率低,这一运营模式使得各个环节的制约性很强,很难形成想日本动漫产业那样的整体发展模式,另外,美国动漫制作者多把制作动漫作为谋生手段,因此,当日本漫画产业以整体发展模式和全民文化为基础走进美国时,逐步取代了以迪斯尼为代表的美国动漫业的绝对优势地位。

五、总结

日本动漫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和风格,对世界的影响巨大。基于此,我国动漫业要吸收日本动漫业发展的经验,要不断地提高绘画技术,形成独特的风格,同时政府还要积极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推动我国动漫产业的崛起,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日本动漫发展的历史,对其特点即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总结,最后阐述了日本动漫对世界的影响,期望通过上述论述能够对我国动漫业的发展有所启示,进而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关键词:日本,动漫产业,影响

参考文献

[1]白晓煌,编著.日本动漫[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2]陈奇佳,著.日本动漫艺术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常庆.日本动漫产品的传播形式与流通渠道[J].出版发行研究2009(11).

问题与对 篇11

到了青少年时期:一个电影金马奖的电视实况转播,其眩目的舞台设计,开启了我对空间设计的兴趣,之后对于我所身处的都市环境,从街道家具到天桥人行道等设计,在我的周记簿上都有年少时的轻狂快语,现在看来虽然不尽成熟,但也是导致了我之后往空间设计学习发展的起始因素。

大学时期:现代艺术史的接触,让我领略到艺术议题的变迁过程与承先启后的辩证关系。这部份影响了我之后空间设计的思考方向:如何在应用艺术范畴下的空间设计,也能如纯艺术一般,得以追求高度的创作自由与独特的创作意念!

而后,在职场实践的过程中,现实的条件诸如机能需求、预算限制、空间条件等,都必需是空间设计首要满足的课题,在竭尽心力之后,往往已无力再论什么“高度的创作自由与独特的创作意念”了,毕竟空间设计以解决业主及空间的问题为优先考虑,如果要突破困境,避免思维上的桎梏,我认为应该寻找其它的途径,才能找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通常在做空间设计时,我们比较多是用线性思考解决设计上的问题,这也是比较多人能理解的处理方式,但结果常常是理所当然或可想而知的结果,如果能转换方式,不先进行过多的设限,而采用非线性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谓的跳跃性思维,不按逻辑思维的方式走),往往会导向意想不到的结果。

诺贝尔奖得主康纳曼(DanielKahneman)所著作的《Thinking,Fastand Slow(快思慢想)》一书,其中阐述到,我们的大脑其实是直觉性思考与逻辑性思考两者相互运作的;而我认为这是一种“洋葱式思考”,相当于一层线性思考再加一层非线性思考,如洋葱般层层叠叠地组构而成!如果设计的思考过程能善用这种“洋葱式思考”的方式,相信将会有更多的创意可以真正被落实,而不只是天马行空般的无法执行。

问题与对 篇12

关键词:新版GMP,比较,影响,对策

几年来, 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对1998年颁布实施的GMP一直在进行修订, 新修订的GMP2011年即将颁布实施。新修订的GMP (下简为新版) 和1998版的GMP相比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对于制药企业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这是医药行业最关心的问题, 以下就此问题作些研究和讨论。

1 新版GMP的主要变化

1.1 对人员与组织标准要求的变化

新版GMP除了细化、提高了对人员学历、资历、经验与培训的要求外, 还提出了“关键人员”的概念, 明确了企业负责人、质量受权人、质量管理负责人以及生产管理负责人为制药企业药品质量的主要管理者与负责者, 并对这四类人员的学历、资历、经验、培训的标准要求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 同时对这四类人员的各自的职责、共同的职责做了非常明确的界定, 强化了其法律地位, 使这些人员独立履行职责有了法律保证。

1.2 对硬件标准要求的变化

1.2.1 厂房设施方面

把1998版GMP中对厂房设施的要求, 经过修订作为对厂房与设施的基本原则要求, 在此基础上分别对生产区、生产辅助区、仓储区和质量控制区这4个关系到药品质量的主要区域提出细化的标准要求。除此之外, 最为关键的是洁净区的设计与划分原则的变化, 洁净等级引入A、B、C、D级标准, 要求洁净区温湿度与所进行的药品生产工艺 (操作) 相适应, 不同洁净等级区域基础压差由5 Pa提高为10 Pa。

1.2.2 仪器设备方面

细化了设备的清洗和存放要求, 细化与强化了仪器计量校验 (包括校验校期) 、量程覆盖范围、仪器设备的使用范围的管理, 提出了自动或电子设备应定期校准和检查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 对制药用水的设计、安装与运行控制和监测措施做了具体要求, 把注射用水贮存方式由过去的65℃以上保温循环变成70℃以上保温循环, 提出了水系统的日常监测与水质量指标要进行趋势分析的概念。

1.2.3 物料与产品方面

物料管理的范围明显扩展, 管理内容细化, 分门别类地对原辅料、中间产品和待包装产品、内外包材料、成品等标准化管理进行了规定, 并且强化了这些物料的基础管理标准, 如对物料编码管理、物料标识管理、物料的贮存条件设置、计算机化系统管理等做了明确规定。值得注意的是, 对物料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审计, 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返工、重新加工、回收处理的控制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1.3 软件 (文件) 管理方面

新版GMP大幅度地提高了对文件管理的内容, 具体来看可以分为6个方面:

1.3.1 增加了文件管理的范围

新版GMP把所有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包括质量标准、生产处方和工艺规程、规程、记录、报告等都纳入了GMP文件管理范围。不仅在横向上大大扩展了文件的管理范畴, 在纵向上对文件的管理范围也进行了扩展, 其要求有关文件的内容应与药品生产许可、药品注册批准的相关要求保持一致。

1.3.2 对文件系统的建立与运行要求进行了细化

规定企业应建立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核、批准、替换或撤销、复制、保管和销毁等管理系统, 并具有进行文件分发、撤销、复制、销毁等活动的管理机制。文件本身也要建立编码系统, 所有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核、批准均应由质量管理部门授权的人员进行, 并经过质量管理部门的批准。

1.3.3 强化了对记录类文件的管理

明确提出根据各项标准或规程进行操作, 所形成的各类记录、报告等都是文件, 都必须进行系统化管理, 并提出了批档案的概念, 每批药品应有批档案, 包括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批检验记录和药品放行审核记录、批销售记录等与批产品有关的记录和文件。批档案应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存放、归档。这样就使得整个药品生产质量的记录管理形成完整的体系, 便于产品质量的追溯与改进。

1.3.4 明确了质量部门对GMP文件管理的责任

与GMP有关的文件 (包括记录) 应经过质量管理部门的审核。批档案应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存放、归档。所有记录至少应保存至药品有效期后一年, 确认和验证、稳定性考察的记录和报告等重要文件应长期保存。强化了质量管理部门在产品质量管理活动中的地位、权威与作用。

1.3.5 细化了各类文件编写的具体内容

把有关文件按性质分为质量标准、工艺规程、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操作规程和记录五类, 并对这五类文件的界定、编制、审核、批准、修订等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提高了这些文件的管理标准。

1.3.6 增加了电子记录管理的内容

随着计算机程控化系统的广泛使用, 新版GMP增加了电子记录管理的内容。规定如使用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或其他可靠方式记录数据资料, 应有所用系统的详细规程;记录的准确性应经过核对。如果使用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只有受权人员方可通过计算机输入或更改数据, 更改和删除情况应有记录;应使用密码或其他方式来限制数据系统的登录;关键数据输入后, 应由他人独立进行复核。用电子方法保存的批记录, 应采用磁带、缩微胶卷、纸质副本或其他方法进行备份, 以确保记录的安全, 且数据资料在保存期内应便于查阅。使得GMP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1.4 生产和质量控制现场的管理方面

1.4.1 生产现场的管理

将1998版中卫生管理的内容融入形成更为宽泛的洁净生产管理, 强化和细化污染与交叉污染的预防要求和混淆与差错的预防要求, 初步提出了生产过程控制的要求和针对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分析要求。考虑到国内药品生产水平的实际情况, 对委托生产与委托检验提出了管理要求。

1.4.2 质量管理现场要求

这次GMP修订的亮点之一就是把从法律法规角度审视、对待和实施GMP转变为从质量管理发展的必然的视野来审视、对待和实施GMP, 这是GMP制订与实施的“质”的飞跃。新版GMP引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概念, 明确了药品质量管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引入了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质量保证的新理念, 如变更控制、偏差管理、纠正与预防措施 (CAPA) 、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等, 细化与强化药品质量控制实验室的管理要求, 规范实验室的管理流程, 强化对实验室关键检测环节的控制, 明确物料与产品放行的条件, 对持续稳定性考察提出明确要求。

1.5 验证管理方面

引入设计确认、验证状态维护、验证主计划等新概念, 强化和细化对验证生命周期的控制要求, 完整地提出设备从设计确认、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到性能确认的技术要求, 完整地提出工艺验证、清洁验证等的技术要求, 这对于提高验证水平, 夯实GMP管理体系的基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新版GMP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影响

2.1 宏观方面的影响

2.1.1 有利的影响

新版GMP的实施, 势必将提高行业门槛, 质量管理基础差、赢利水平低下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将被淘汰或兼并, 有利于实力强、基础好的企业收购这些企业, 提高制药行业的产业集中度, 增强行业的竞争能力。根据测算和评估, 将有500家药企因此被淘汰, 占整个行业比例约为10%, 有助于解决制药企业多、小、散、乱的现况, 促进行业规范性发展。

新版GMP基本框架与内容采用欧盟GMP文本, 附录中原料药标准等同采用ICHGMP (ICH Q7A) 版本。由于欧盟GMP与ICH Q7A等标准被国际上公认为通行的标准, 因此, 新版GMP的实施, 对于我国GMP和国际通行的标准接轨、我国制药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与产品质量为国际所认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对于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更好更多地占领国际市场, 对于我国制剂企业走出国门, 加速我国制药行业国际化进程, 有着深远的影响。

2.1.2 不利的影响

新版GMP的实施对于企业在硬件、软件、人员素质和现场管理方面标准的提升都要求企业进行投入, 据保守测算, 本轮GMP的技改投入约在300亿~500亿元, 平均每个企业花费约为1 500万元以上, 这个投入对于大型制药企业的影响不大, 对于已经通过欧盟或美国药品监管当局GMP认证的企业来说, 影响也不大。但对于国内中小型制药企业, 情况就不一样了, 目前国内制药企业约5 000家, 营收不足5 000万元的中小型企业占到70%以上, 如果此次GMP技术改造投入在1 500万元, 几乎相当于这些企业2到3年的净利润, 即使有3年的缓冲期, 冲击也很大[1], 将给这些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很大影响。

2.2 微观方面的影响

2.2.1 有利的影响

新版GMP在人员、硬件、软件和现场管理方面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可以预见企业将在产品质量方面有一定的提升, 企业所生产产品无论在疗效和药害事故防治方面都会有很大提高。另一方面, 由于新版GMP要求药品在各项质量标准和管理标准上和药品注册申报的标准保持一致, 无论对药品注册还是药品质量管理体系运转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2.2.2 不利影响

2.2.2. 1 人力成本方面

GMP要求企业在人员学历、资历与经验方面, 包括这些人员数量方面提高, 要求企业在GMP等各个专业培训方面投入的增加, 必然导致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成本的增加。据测算, 企业现有的有关人员人力成本将提高30%~100%;为了满足规定标准, 企业新聘用的质量管理人员将增加一倍, 由此可推算人力成本投入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260%~400%[2]。

2.2.2. 2 质量管理成本方面

由于新版GMP对质量管理与控制和软件管理方面的标准要求大幅提升, 使得质量管理方面的成本增加, 如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或完善成本的增加, 质量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成本, 变更控制、偏差控制、纠正与预防措施、质量风险管理等系统的建立与管理成本, 检验检测用设备、设施等日常管理成本增加 (如校验频率和深度的增加) , 实验室控制成本增加, 检验成本增加 (检验频率、项目等增加) , 质量研究与方法学验证成本, 实验室控制流程的建立与管理成本增加等。根据不完全统计, 这方面管理成本的增加将超过600%~800%[3]。

2.3.2. 3 验证方面

验证标准要求的大幅提高是新版GMP的特点之一, 验证成本也将大幅增加, 验证成本包括添置有关仪器设备的验证成本、工艺 (重要工艺参数空间的探索等) 验证成本、清洁验证成本等等, 单从验证次数和范围的增加来看 (不考虑验证深度的提高) , 保守估计相应验证成本至少增加100%;如果需要进行培训、学习, 需要仪器设备供应商或原辅料或有关材料供应商配合, 验证的成本还会大幅度增加。

3 制药企业应对策略

3.1 抓紧新版GMP的教育与培训

新版GMP标准即将颁布实施, 制药企业要利用这个时机, 抓紧对全体员工进行质量管理与新版GMP的教育与培训, 使各级员工形成系统的质量管理理念, 加深对GMP实质的认识和理解, 系统掌握新版GMP的知识。在此基础上, 在全企业形成种浓厚的新GMP标准实施的氛围, 形成GMP文化, 为新GMP实施打下牢固的基础。

3.2 科学合理进行硬件改造

新版GMP在厂房设施、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标准并没有提到要求企业推翻一切重新建设, 仔细研究新标准, 不难发现, 硬件建设主要集中在设备设施的产能提高上, 如空调净化系统和水系统等。所以, 企业要对自己现有的硬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及调研,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关键的方面, 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3.3 集中精力进行软件升级

实践证明, 在GMP实施与改造过程中, 软件的升级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活动, 一套系统科学的软件甚至可以弥补硬件和人员素质方面的不足。一个良好的软件系统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特征, 即系统性、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可追溯性和稳定性, 这就要求企业动员全厂员工根据新版GMP的要求, 一点一滴, 每一个细节和环节对企业现有的软件进行修订、整合与改造, 切实提高企业软件包括运转水平。一些综合实力不够的中小企业, 可以在进行充分评估与论证的基础上, 先发制人, 考虑选择与实力较强的企业重组或联合, 为自身的生存发展借力、借道。

参考文献

[1]徐德仁.新版GMP影响评析[N].投资领航日报, 2010-07-02

[2]董映颉.新版GMP冲击千家药企, 老版认证遭抢注.华夏时报, 2010-07-17

上一篇:环保工程监理工作试析下一篇:成功体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