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重点

2024-06-23

以就业为重点(精选12篇)

以就业为重点 篇1

摘要:对于高职类院校来说, 高质量的就业率就是其办学成功的评价标准之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就是重点工作, 就业工作就是学生工作的重点。以就业为重点, 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积极探讨构建以就业为重点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创新措施, 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校园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创新学生工作

就业困难已成为我国毕业生的普遍难题, 且有其趋势越来越难的可能。我国每年都新增大量的毕业生, 高职类学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巨大的就业压力, 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要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就要从源头上找到就业难的原因, 针对这些原因,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断推进学生工作创新管理。

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1 就业心理问题

高职类学生在就业中普遍存在着不正确的心理。焦虑心理, 因为求职失败或者遭到拒绝而盲目的自卑或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自卑心理, 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过低评价自己。自负心理, 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过高评价自己。盲从心理, 没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 盲目听信别人或是屈从别人。攀比心理, 很多学生虚荣心较强,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和别人进行攀比, 心理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在就业的过程中, 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依赖心理, 一些学生依赖心理很重, 在就业的过程中, 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 而是依赖于家长和学校, 就业态度不积极主动, 从而使得自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1.2 专业技能不强

很多学生在高中时的基础就不是很好, 到了大学后, 更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 导致失去了学习兴趣, 缺少缺乏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还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突出, 但是片面追求成绩, 忽视甚至忽略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从而导致专业技能差。

1.3 综合能力欠缺

除了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 像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组织能力等都属于综合能力。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校期间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学习上, 而忽视了对其他能力的培养, 从而使得性格内向, 表现能力不强, 在实际的应聘中不占据优势。

1.4 社会经验欠缺

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对社会有着很深的了解, 缺少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在就业的过程中, 不容易给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位, 对社会感到茫然无措, 甚至会感到恐惧。在这种的心理下, 面试的失败会让他们对社会失去信心。

2. 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方法

2.1 创新点面结合的教育方式

2.1.1 积极培养党员。

学校对于入党学生的培养一般都是到了需要的时候, 挑选一部分条件符合的学生即可, 没有组织性、目的性和规范性。做好党员入选工作是很重要的, 制定合理的党员培养计划, 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适当安排一些任务给入党积极分子, 让他们来完成, 制定合理的考评系统, 这会对他们有很好的锻炼效果。同时, 他们的行为带动和感染了周围的同学, 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1.2 积极培养学生干部。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一般通过学生干部来进行, 学生干部在学生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榜样的作用, 其作用不可忽视。培养一支较强的学生干部队伍, 对学生工作很重要。加大对学生干部的培训, 从各个方面入手, 完善学生干部考评制度, 引导学生干部成长, 让他们带动和影响到每一个学生。

2.1.3 积极建立学生管理团队。

学生干部只占到了学生人数的极少数, 如果让他们来带动全体学生, 需要时间。学生管理团队的建立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管理团队隶属于学生干部, 它们的建立能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还能很好地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强, 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团体。

2.1.4 将班级活动作为主体, 开展团日活动。

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各种文体活动, 虽然能取得一定成果, 但是学生参与的人数较少, 参与面较窄, 得到锻炼的是有特长的学生, 很多学生不能参与其中。如果以班级为单位, 开展团日活动, 就能将大部分的学生参与进来, 使他们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有了展示的舞台, 综合素质会得到提高, 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也得到提高。

2.2 就业指导分年级进行

对于刚入学的大学一年级学生, 进行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专业教育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 明确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 应该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掌握所学的专业技能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和未来的奋斗目标有一个合适的定位, 从而制定合理的为了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努力的方案。大学二年级, 是专业技能培养的关键时期, 应将学生的基础在此期间打牢固。大学三年级, 主要是就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 大学三年级面临的是即将就业, 应对学生进行就业技能的专题培训, 让学生掌握如何选择职业、如何面试等。

2.3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比如举办和本专业相关的科技文化节, 可以让学生在文化节上展示自己的才能, 了解自己的不足, 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同时和企业的合作,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使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还可以成立学生工作室, 成立与本专业相关和企业相结合的工作室, 让学生参与到社会项目的实践中, 学生的能力从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这部分学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其他同学。

小结

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就是学生工作, 在当前的形势下, 高职院校应本着从学生利益出发的原则,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开展学生工作时, 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 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在良好的育人氛围中, 将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金振湘.浅议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原因及对策[J].职校论坛, 2008, (26) .

[2]温清浩.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世纪桥, 2009, (8) .

[3]曾琦斐.谈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09) .

以就业为重点 篇2

白音华煤电有限责任公司 二00七年七月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白音华煤电公司是伴随着集团公司蒙东战略的实施而建立和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现代化煤炭、电力生产和铁路运输企业。在三年多的发展进程中,公司工作重点经历了两个转变,一是由项目前期工作向大规模工程建设转变,二是由大规模工程建设向生产运营准备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大量工作互相交织,工作千头万绪,但公司始终把控制工程造价作为工作重点,从预防和治理商业贿赂入手,着重加强了招标监督管理,在源头控制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借此机会,把工作体会和具体做法向与会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更新观念,准确定位,在提高招标工作认识中突出预防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思想认识,明晰重要程度。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公司始终把加强招投标工作管理和监督作为推进预防和治理商业贿赂的重中之重,作为促进公司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长期性的基础工作,力求将公司发展建立在依法经营、廉洁从业的基础之上。我们针对公司实际情况,在招标监督管理中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思路,将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开展了“廉洁文化”建设,培育全员“廉洁从业,清白做人”的廉洁理念,树立“廉洁从业是前提,勤奋敬业是根本,良好业绩是标准”的廉政勤政观,从 而将反商业贿赂的重要性充分体现在全员的思想认识中。

注重氛围营造,加强行为规范。充分认识公司发展面临的形势,注重营造反商业贿赂的氛围,是做好招标监督管理的重要保证。随着煤矿、铁路、水库项目工程建设的全面展开,公司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资金投入量大,管理幅度大,专业跨度大。我们从塑造反商业贿赂工作内外部环境入手,首先明确“过程合法,运作规范,经济合理,效益最佳”工作目标,突出标书审核、评标管理和制度运行效果等重点监督环节,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其次把优化技术方案,降低投资造价作为重点,通过加强全过程招标管理,合理降低工程支出,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确保投产盈利;第三规范员工从业行为,在全体员工中签订“七不准”承诺书,并由公司、建设处、施工单位三方共同监督执行,在员工保证自身做到廉洁自律的前提下,树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公务往来行为准则,在公司上下取得共识。

二、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在加强招标管理中预防和治理商业贿赂

落实相关责任,优化管理流程。在招标管理工作中,我们认真落实各级管理人员责任,要求党员干部责任到岗。执行到位。根据公司铁路、煤炭、水库行业特点和不同管理方式,按照集团公司有关委托管理的要求,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坚持做好每年两次的制度修订和流程完善工 作,将监督要求纳入公司管理制度之中;加强与代理、委托单位的协调配合,充分体现业主的意愿,防止出现管理漏洞。

重视业绩评估,强化结果反馈。按照集团公司“策划、程序、修正、卓越”工作理念,及时开展招标业绩评估工作。2006年以来,先后召开两次全公司范围的招标研讨活动,针对公司30次公开招标存在的具体问题,如工程管理、委托代理、业主管理界面不清、效率不高、责任到位情况不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根求源,集思广益,认真查找深层次的原因,集团公司监审部领导派专业人员指导,帮助共同制定措施,先后提出整改意见40余条,整理采纳17条,均以公司文件形式发布并监督落实,重点解决了公司招标管理各环节的流程优化问题。进一步规范了管理程序,将资格后审改为资格预审,有效预防了资格后审出现的取消评标资格和资质不全给评标工作和投标单位带来的负面影响;严格实行商务、技术独立评标制度,开标现场和评标现场分开的规定;在专家回避问题上,设立双重把关制度,在评标专家通过审核后,将回避条件作为评标纪律向评标委员会成员宣读,共同监督,进一步规范招标管理运行机制,有效防止了失职和渎职行为的发生。

三、关口前移,规范程序,在加强招标监督中预防和治理商业贿赂

注重源头控制,拓展监督范围。在经过对招标工作程序 和规律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将招标监督工作由监督过程合法性向合理性延伸;将监督开、评标过程向标书审核环节延伸;将监督公司大型招标向监督建设处自行招标延伸;由监督制度执行向制度评估改进延伸;由监督员工廉洁自律逐步向监督工作绩效延伸。同时着重加强50万元以下工程和物资采购的管理,坚持能招标的全部招标,在公司进行公开招标时,按照集团公司规定可不进行公开招标的项目尽可能纳入公开招标范围。

灵活运用方式,增强监督权威。加强与地方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的协调联系,严格执行监督要求,争取主动权,共同完成了铁路调度楼的招标工作;积极探索和规范国际招标监督管理方法,在煤矿地面生产系统设备招标工作中,坚决贯彻集团公司的监督要求,灵活掌握监督方式,做到不失控,较好地完成了招标工作。同时认真执行重大项目招标监督逐级请示和汇报制度,重大项目招标请集团公司监审部派员参加并任监督组长,严格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填写监督报告,签订招投标保廉合同,使招标管理工作水平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树立监督工作威信,对招标结果,公司坚持做到没有监督报告的不批,监督组提出不同意见的不批,进一步增强了监督工作的权威性。

四、健全体制,强化制度,在加强招标机制建设中预防和治理商业贿赂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两级体制。根据管理型公司特点和集团公司的具体要求,按照“实事求是,突出实效”的思路,实行了纪检、审计、监察监督,公证处全过程公证,各部门广泛参与的招标监督制度,将反商业贿赂的具体要求融入公司的管理过程,突出重点,强化执行力建设,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处理违规违纪人员,建立了公司、建设处两级招标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了建设处内部招标监督制度,加强议标管理,不留监督死角,力争做到推荐、评标和定标三分离,确保实现两分离。

我们从维护公司利益,保护员工“行为安全”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了招标工作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关制度27项。全面提高法律、政策水平,坚持做到依法办事,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在源头上保证公司长远利益不受损失,为加强招标过程管理,提高绩效水平提供了制度保证。

明晰监督责任,突出工作成效。通过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招标监督,较好的发挥了审计、监察、纪检监督和公证的作用。审计监督实现关口前移。从标书审核、招标监督到合同签订,全过程参与,提出书面审计意见。充分利用了行业信息资源和专业管理优势,关键时刻为评标工作提供证据,作出重要贡献,在公司煤矿破碎机国际招标工作中,发现北京“天地”公司报价和资信方面存在问题,可是一时查不出确凿证据,这时审计事务所提供了在另外一家煤矿企业 审计时发现的进口同样设备在商检时出现的问题,依据审计意见取消了该公司的评标资格,保证了评标工作质量。

公证监督使招标工作赢得投标方的信任,通过对招标全过程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出具公证书,提高了解决可能出现招标争议问题的法律效力。公证从标书审核开始,全过程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对招、评标过程中伪造身份证件、法人授权委托书、营业执照的投标人,依法取消评标资格,对超过投标截止时间投递标书的,依法取消投标资格。同时,接受处理投标异议,及时排解疑问,现场解决投标截止时间争议等问题,达到了依法规范业主招标行为,取信投标方,实现公正、公平、公开的目的,有效规范招标工作可能出现的随意性做法,促进了招标工作依法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纪检监督强化了对全体干部的约束,增强了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国际招标中,通过现场监督及时发现线索,依据有关回避规定,与商务部业务部门及时沟通,当即取消个别评标专家资格,树立了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清正廉洁的公司的形象,员工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更加牢固。

五、总结改进,提高标准,在巩固招标监督成绩中促进预防和治理商业贿赂

通过不断改进和加强招标监督管理,我们深刻感受到监督促进了公司预防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深入推进,员工廉洁从业意识普遍增强,在工作中敢于坚持原则,维护公司的 利益不受损失。公司各级领导带头主动退还礼品60 余件、礼金百万余元,员工未出现违法、违纪案件,形成了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通过招标,中标价格与概算相比,铁路工程投资节省资金近4亿元,煤矿工程投资节省1800万元,水库工程投资节省3000余千万元,为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为提高盈利能力奠定了基础。由于监督范围涵盖了员工廉洁自律、依法管理,并与工作绩效较好的结合在一起,客观上增强了员工切实履行职责,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提高了评价员工业绩的标准,形成了以突出良好业绩为导向的工作氛围。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识字为重点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途径

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并不关注学生的识字量,其往往会在阅读中开展识字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质量越来越低,小学生认识的汉字越来越少,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现象,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求,转变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型教学理念,重视识字教学。

一、先教独体字,后教合体字

依据汉字字形的结构,可以将汉字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独体字;第二类,合体字。所谓独体字,是指由笔画组成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如我们常见的人、大等。在汉字中,独体字所占的比例并不大。由于獨体字简单、便于小学生记忆,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看图识字法来教低年级学生认识独体字。当低年级学生掌握了独体字之后,教师可以开始教授学生合体字。合体字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在记忆起来、书写起来都比较困难,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形声、会意的方法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这些汉字。

二、完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仅仅将识字教学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在讲解新的课文之前,教师往往会让学生提前预习本节课的生字,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生字,并且为生字组词、造句,在此之后教师就会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这些生字、生字的笔画等,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生字比较枯燥无味,有时候他们还会产生厌烦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不断完善识字教学法,如:卡片教学法、找朋友教学法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汉字,真正达到增加学生识字量的目的。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识字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如果学生不认识字,那么后续的阅读、写作都是无法顺利开展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将识字教学作为日常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以此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为他们语文学习成绩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秀文.透过田本娜教学思想看低年级语文识字、写字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0).

以就业为重点 篇4

事实上, 语言、文化、交际是一种辩证、相互作用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 而文化是语言的基础和内容, 交际行为使语言和文化的这种有机联系得以充分体现。交际行为发生在社会交往中, 必然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文化因素便是其中之一[1]。因此, 越是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价值观, 就能在国际物流商务交际中更好地掌握对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此可见, 在物流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迫在眉睫。

1跨文化意识的含义与理解

对于跨文化意识的理解, 它不是指对本族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具体事实或信息的了解, 而是指对文化现象、特征、模式及不同文化间关系的洞察力和敏锐度[2];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掌握能力, 并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 在交流中能够对目的语所反映的思维模式作出适当且相应的反应, 能够顺利地进行各种交往活动[3]。

而Hanvey则认为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目的语文化与本土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语言时根据目的语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他将跨文化意识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 目的语学习者对于异族文化中明显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 但认为其怪诞而难以理解。第二层面, 学习者经过文化交往, 能够认识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一些微妙差异, 但仍然不能很好理解这种差异。第三层面, 学习者认识到目的语文化中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 并能从认知的程度理解这些差异。第四层面, 经过深入体验目的语文化, 学习者能够设身处地从目的语持有者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来考虑问题, 做到感同身受。最后这一层面是跨文化意识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有人把这种境界称为“empathy”, 意为“神入”或“移情”, 即能够将自己置于对方的心境下, 与对方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达到这种情感共鸣, 在商贸活动中对于由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分歧能够合理对待并巧妙处理, 从而促进贸易的顺利达成。

2国际物流商务交际中出现的文化误解与冲突案例

国际物流商务交往中, 因跨文化意识缺失而产生的尴尬比比皆是。这些冲突轻则只是导致双方情绪的不悦, 重则导致交易的失败, 给企业带来经济和形象的损失。

例如, 在双方达成贸易协定时, 往往会互赠礼物。一般来讲, 欧美国家在选择礼物时更注重的是礼物的寓意而非礼物的市场价值。礼物只是作为表达情感的一种媒介。据悉, 一般情况下, 美国商业性礼物的价值约在一二十美元上下[4]。而赠送昂贵的礼物非但不能讨其欢心, 有时会引起贿赂的嫌疑。因此, 如果能够准确掌握这些信息, 并能够根据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就能避免种种不满和嫌隙, 增进往来, 促成更多的贸易达成。

又如, 一个招待会上失败的实例。宴会上, 一位加拿大供应商指着一块本土风味的南瓜奶油蛋糕煎饼请一位中国采购经理品尝。按照中国的传统思维定势, 人们在接受邀请或礼物时应首先婉拒以示自己的教养, 结果这位经理的第一反应就是下意识的推推手, 婉拒了这位加拿大供应商的邀请。当时这位加拿大人很是尴尬, 满脸通红地问, “为什么中国人总是拒绝美味?”在欧美文化意识领域里, 接受对方的礼物意味着对礼物的肯定和对馈赠者的感激。而在中国传统礼仪规范下, 不假思索地接受馈赠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数。这个案例中的双方如果都能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并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就会避免这种窘局的发生。

另外, 在进行书面信函沟通时, 应格外注意语气的合理把握。应尽量使用对方容易接受的语气, 多用委婉语, 在表达某种要求时可以用疑问句, 以对方为出发点, 而避免使用命令语气, 减少负面情绪的发生。如, Can you write the number more clearly? 就比I would like you to write the number more clearly. 的说法更为委婉。委婉语的使用可以在达成目的的同时有效缓解物流商贸双方的紧张关系。

综上, 在日趋频繁的国际物流商务交际过程中, 各种文化要素在不断地发生交织和碰撞。此时, 如果能很好地对不同文化的差异保持敏锐的洞察力, 对目的语所反映的思维模式作出适当且相应的反应, 就能减少文化冲突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最终促成交易的顺利达成。鉴于国际物流行业中商务往来的频繁性, 在高职物流英语教学中, 加强其跨文化意识培养、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势在必行。

3教学模拟实训实践

3.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要想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作为教育者自身首先就应该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交际, 而交际以文化为依托, 只有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异同, 才能更好地进行交际。因此, 作为英语教师, 在加强语言能力的同时, 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有意识地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熟悉物流商务环境中母语和目的语所涉及的两种文化, 努力了解这两种文化的差异, 不仅做到“双语言”, 还要做到“双文化”。为提高跨文化意识, 教师可以加强自身进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最好是能到目的语国家生活工作一段时间, 切身体会文化的不同。如果没有这种机会, 可以尽量增加同外籍教师接触的机会或深入从事物流行业的外贸企业一线, 在交际实践中积累语言和文化知识, 有意培养自己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适应性。

3.2在教学内容上, 介入文化异同的比较。对现有的语言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 在介绍语言知识的基础上, 应引入东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常识, 尤其是物流商贸环境下目的语持有群体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法律体系、 价值体系、传统规范、思维模式、行为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 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 作为教学任务去完成。例如, 可以增设英美国家背景常识、英语交际文化习俗、商贸礼仪、外事接待英语等社会文化课程[4], 拓宽学生的文化视角, 培养其对于不同文化差异的认同感, 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中重语言技能培养, 忽略文化能力的状况。通过积极的引导, 让学生提升文化要素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 使其认识到单纯的听说读写技能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国际物流商务沟通。

3.3尝试任务式、案例模拟实训等现代教学方法, 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达到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也应进行相应的改进。传统的结构语法教学只重视语言本身技能的培养, 不能满足文化意识培养的需要。而一些现代的教学方法, 如任务型教学、案例模拟实训教学法可以经过适当改变为其所用。以案例模拟实训教学法为例, 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模拟实训任务来进行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下, 教师设计特定的交际情景案例, 学生通过模拟实训完成具体的国际物流可操作的岗位任务, 如求职、建立业务关系、询盘、报盘、还盘等任务,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物流商务活动来掌握语言技能, 更为重要的是从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感知文化的差异。

3.4在教学手段上, 利用多媒体等媒介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教学手段得以更加丰富。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影音手段, 让学生从外媒新闻、原声商务交际视频中体会西方社会的风土人情、日常生活和商务交际礼仪, 并从中发掘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3.5将跨文化内容纳入考核。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5]。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 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建议在物流英语考试各个环节中纳入文化要素的考核, 从而进一步加强教师和学生对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

4结束语

文化要素渗透在物流商业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跨文化意识的高低、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物流行业中商务交际的质量。这就要求物流专业学生要为将来从事国际物流和涉外物流岗位做好准备,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应用能力、较强的专业技能, 更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适应能力, 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了解其贸易环境、商业价值观、经营习惯、传统喜好等贸易文化。因此, 物流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 应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物流英语和实现交际的能力, 从而满足未来工作岗位实践需求, 提升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

摘要:国际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英语交际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文章分析了高职高专物流英语教学现状, 阐明了跨文化意识培养对于提高物流人才英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意义, 并提出以促进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为目标的职业英语教学改革中应用案例模拟实训等教学方式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学,物流英语,跨文化意识,跨文化适应,案例,模拟实训

参考文献

[1]邓芳.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8.

[2]冯志军.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内涵分析[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35.

[3]姜勇.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4 (2) :155-156.

[4]魏巍.浅谈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3) :91.

以就业为重点 篇5

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尹汉宁

文化建设是文明行业创建的核心,要以行业文化建设为重点,从诚信、责任、敬业、服务、和谐五个方面强力推进文明行业创建。

一、着力建设诚信文化。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环境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各行各业是诚信建设的重要主体和载体,要通过行业诚信建设引领社会诚信建设,共同打造诚信湖北。要加强诚信意识的培育,把诚信文化元素融入到行业精神、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中,成为一种自觉追求。要积极开展行业诚信主题活动,切实解决诚信领域一些重点问题,加强行业自律,打造诚信品牌。要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行业诚信规范和惩戒机制。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和监督力度,促进全社会形成“诚信兴企、诚信兴商、诚信兴业、诚信兴省”的浓厚氛围。

二、着力建设责任文化。要强化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形成与行业发展同甘苦、共荣辱的责任文化。关注民生、扶贫济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支持公益事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等工作,都应做到责任到单位到岗到人,努力形成人人都讲责任的文化氛围。

三、着力建设敬业文化。湖北发展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是几代湖北人敬业奉献、艰苦奋斗的结果,要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一以贯之地发扬敬业精神。要按照“忠于职守、精益求精、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善始善终”的要求,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把培育敬业精神作为自己的职业品质和工作标准,培养严谨精细、踏实肯干、追求卓越的良好职业素质。

四、着力建设服务文化。服务水平已成为评价一个行业形象的重要标准。要大力培育“服务至上”的现代服务意识,把“优质、方便、规范、真诚”作为重要内容,把“政府放心、群众满意”作为重要标准,积极开展“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始于群众需要、终于群众满意”的服务环境。

以就业为重点 篇6

1 问题背景

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实现学校教学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实行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教育技术装备存在说起来非常重要做起来却摆在次要位置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3个方面。

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教育观念以知识灌输为主,沿袭粉笔加黑板模式,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远离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要求。

对教育技术装备的职能作用认识不到位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理念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在正确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探索和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学校领导者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未给予应有的重视,“重建轻管”,忽视教学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忽视对装备人员的工作,设备配置与应用培训脱节,教师缺乏必要的技术素养与应用技能,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认为做学生实验太麻烦,使用多媒体教学准备工作量大,很少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致使一些学校的教育设备成了学校的摆设,被闲置起来。

师资水平的不达标阻碍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顺利开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如计算机、语音室等已大量进入教育领域,以其科技含量高、信息量大、交互性强、传输快等特点,显示出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但对于多数农村学校而言,更由于师资水平限制、师生的信息化意识较为薄弱、技术素养匮乏等因素影响,现代教学设施未能很好发挥出应有作用,加之设施、设备配置短缺现象突出,培训不到位,使上述情况更为突出,使装备远未发挥出预期作用。即使是参加培训,也因为参培人员名额少,学习时间短,回校后缺乏使用氛围等而使参培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 增强使命感,改进装备工作

从课程改革的需要出发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过去“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难以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对教育技术装备产生了迫切的需要。

创建学校教学特色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一定时期的发展过程中由全体师生在教育实践中共同创造并积淀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制度、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教育装备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

具有特色的学校是师生向往的目标。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中,努力塑造学校特色,促进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既包含了校长的办学思想,又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力量,表现出学校特有的文化气息。 “学校要有一种风格,一种精神,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特色。”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院校,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农夫的手、科学家的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与健康体魄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以生活教育的特色享誉世界;闵行田园第一小学以“双语教学”为突破口,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学校教育装备建设为名校特色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撑。

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 提升教学质量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全国中小学就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同时要求提升教学质量。现代化教学设备用于教学,给学生视觉、听觉带来前所未有的愉悦感,引发了学习兴趣,许多作业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负担轻了,同时,通过课堂互动,一人作业全班同学讲评,促进了教学成效上升,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

3 围绕装备的有效应用,做好基础工作

抓好队伍建设 教育装备进入学校,重点是应用,应充分发挥其效能作用。目前,很大一部分教师,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习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执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推动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应用技能,装备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首先要熟悉各种设备设施,掌握应用技能,并做好对一线教学教师的培训工作。装备部门要向有关部门积极争取政策,按标准落实好实验室、图书室和信息化室等管理人员及实验教学人员的配备,打造一支乐于研究、乐于进取、技能精湛的教育装备管理与专业技术队伍,确保各类教育技术装备的科学运用。

构建网络 推动中小学技术装备工作的新发展,积极构建区域性教育装备网络平台,应是网络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按要求配齐各功能室管理人员,通过制度落实好各层级管理人员责任,形成层层有人抓、校校有人管、事事有人做的格局。

完善评估机制 要想让教育装备充分发挥其效能作用,还必须抓好教育装备的评估工作。要制订对学校、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合理的考评方案, 本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量化、突出重点、注重过程、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切实抓好考核,达到加强管理、促进应用、提升实效的目的。

做好规划 需要加强领导,解放思想,提高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地位、作用、任务的认识,做好规划,协调、指导工作。各级教育装备机构要对教育装备进行具有前瞻性的合理规划,对仪器、设施、设备的采购、管理及运用等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要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现代化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好一支具有较高技术水准的优秀教师和管理员骨干队伍,以点带面,积极推进教育装备工作的有序开展、高效运行。

开展好有关活动 各级教育装备机构要从实际出发,根据阶段性任务变化及要求,组织开展好如“教育技术装备论文”“中小学生读书征文”“信息技术、实验教学、阅读指导课优秀案例评选”“自制教具评选”“实验操作技能竞赛”等活动,要结合上述活动,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培训,通过活动充分展示各地、各校的教学特色,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促进教师不断转变观念,提升应用技能,引导教师乐于善于应用现代教育装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以就业为重点 篇7

一、创新德育管理机制, 确定德育工作思路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完善的制度是一切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德育工作的开展将流于形式。为此, 我校始终把建章立制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 狠抓制度落实。我校建立了学校支部、行政、工会、少先队、班级管理立体化网络, 并明确德育管理的任务要求, 各负其责。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 德育副校长、工会主席、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及少先队干部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形成了校长宏观抓、德育副校长直接抓、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具体抓、班主任老师时刻抓、少先队干部参与抓的德育管理工作局面;建立德育工作考核激励机制, 制定、完善了班主任德育工作量化考核机制和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奖励机制, 将德育工作考核的结果纳入学校量化考核之中。我校在深入分析学校实际、学生生活环境及年龄特点的基础上, 确立了德育工作思路: (1) 抓住一条主线:培养学生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丰富和创新活动, 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2) 确立三个观念:以德治校、全员育人、以生为本。 (3) 搞好四个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道德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课程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主题性教育活动与常规性教育活动相结合。

二、抓好学校校园建设, 构建和谐文明环境

高雅的环境可以熏陶人, 特定的环境可以教化人。为了加强德育环境的建设, 创设一个浓厚的德育氛围, 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我校主要抓了校园环境的“四化”“一建设”, 即:绿化、美化、净化、硬化和“经典诗墙”建设。为了净化校园, 治理脏乱现象, 大队部根据安江一完小卫生评比细则, 加强了监督, 不定期检查, 及时公布, 定期整改,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为了绿化、美化、硬化校园, 学校已对学校教学楼、办公楼及功能教室进行了大规模的粉刷、装修, 学校草坪、花坛披上了绿装, 200米的塑胶环形跑道更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图文并茂的经典诗墙锦上添花, 校园环境旧貌变新颜, 环境的改变进一步推动了我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

三、切实规范教师言行,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俗话说, 身教重于言教。实践证明:教育无小事, 事事在育人;教师无小节, 处处做楷模。如果教师有良好的师德师风, 教师群体有良好的行为规范, 那么开展学生养成教育就会事半功倍。为此, 我校要求教师自觉做到:

(1) 讲团结、讲文明、讲卫生、讲形象, 做好学生的表率。教师工作团结协作, 举止言谈文明规范, 仪表形象端正大方, 做到身正为范, 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2) 献爱心、讲奉献, 做好学生表率。两年内学校举行过多次捐款活动。如, 对毕业班秦黔花老师及个别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举办捐款现场会, 校长带头, 全体师生参加, 捐款近万元。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了学生,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热爱学校、奉献社会的优良品质。

(3) 好学习、勤工作, 做好学生表率。不迟到、不早退, 作业批改及时, 课外辅导耐心, 自身业务精湛, 课堂教学效率高, 学生家长意见少, 反映好。

四、扎实开展德育活动, 努力深化养成教育

1. 开展“流动红旗”和“文明班级”评比活动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单位, 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为此, 学校建立了班级、学生及班主任考核制度。学校领导、教师轮流值日, 少先队大队部进行了明确的分工, 设立了红领巾监督岗。坚持每天检查监督学生入校、离校、红领巾佩带、班级及个人卫生、学生纪律等小学生日常规范的落实情况, 每周一升旗仪式后将上周检查评比情况进行通报。学校始终坚持一周一小结, 一月一总评, 评出等级, 树立典型, 激励学生学先进更先进, 后进赶先进。对于评比结果在期末纳入班级的综合考核, 评出学校文明班级, 并将此作为量化评比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依据。学校每学期都设立班主任工作奖励基金, 每学期期末对在班级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班主任进行奖励。

2. 通过升国旗仪式, 进行养成教育

庄严的国旗、雄壮的国歌、威武的升旗仪式本身就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因此我校充分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养成教育。我们每一次国旗下的讲话都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 结合学校典型事迹, 重启发, 重激励, 重鼓舞, 对学生展开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全新的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 可以说每次升国旗仪式都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3. 通过班队会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每月一次的全校班队会, 时间由学校通知, 每班同时召开班队会, 德育副校长和大队部联合检查, 评选出最好班会, 进行通报表扬。通过每月一次的班队会的开展, 教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 通过设计主题班会, 把对学生的各项常规教育融为一体, 在班队会中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行为习惯的转化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根据情况进行总结, 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要从点滴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4. 自制班规, 强化养成教育

为了让学生养成自律的良好习惯, 我们开展制定班规活动, 各班方式不尽相同:有的是全班讨论, 老师整理, 再逐条念给学生听, 学生表决确定;有的是分组讨论, 组内制定、班委会综合, 老师加工修改。大家照规行事。由于班规是大家共同参与制定的, 也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遵守规则, 也就成了学生内心的需求。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变成主动自我教育。如学校文明班级五 (3) 班在学生形象上要求学生做到六样:学有学样 (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富有想象、总结方法) 、坐有坐样 (姿势端正、神情安静、四肢得体、举止高雅) 、走有走样 (昂首挺胸、步履从容、不跑不跳、走出自信) 、玩有玩样 (玩出智慧、玩出水平、玩出技艺、玩出精神) 、说有说样 (说出礼貌、说出睿智、说出技巧、说出魅力) 、做有做样 (节约能源、爱护环境、主动清扫、阳光少年) 。

5. 利用广播, 宣传养成教育

通过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对文明礼仪、卫生习惯等进行大力宣传, 每天下午上课前15分钟进行广播, 极大地推进了学校的文明礼仪建设。

6. 利用经典诵读, 进行养成教育

我校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读书活动, 这次读书活动中通过摘抄名言警句、撰写感想、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进行读书知识竞赛、征文等系列活动, 激发了同学们努力学习的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的情感。

7. 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活动已成为我校的一种传统, 一种文化。如:每年三月, 结合学雷锋活动月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 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五月结合劳动节进行勤劳节俭、敬业奉献教育及开展学生生活技能指导活动;六月开展庆“六一”艺术活动, 进行才艺大展示;九月以“老师你好”为题进行尊师文明礼貌教育活动和敬老尽孝活动, 给老师写封信、唱首歌、表演个节目、赠送一个小礼物, 并开展“英雄祖国, 我在祖国怀抱中成长”主题活动等。

8. 开展体验活动, 增强养成教育

利用节假日, 班主任帮助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等各个方面, 寻找一个“岗位”, 扮演一个角色, 获得一种感受, 明白一个道理, 养成一种品质, 学会一种本领, 引导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 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9. 开展“懂礼仪、尽孝心”活动, 促进养成教育

百事孝为先, 中华民族自从有了文化也就有了孝道, 所以“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使这种美德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我校开展了“懂礼仪、尽孝心”活动。

(1) 懂礼仪, 感知孝心。学校要求学生做到“六个一”, 即:收集古今中外孝敬故事讲一讲;写一篇家庭亲情的短文读一读;列举生活中父母关爱的事说一说;选择表达孝心的歌曲唱一唱;查找古今中外的礼貌用语用一用;选一件父母喜欢的礼物送一送。

(2) 懂礼仪, 践行孝心。做到“三做起, 十个一”, 达到“三好”。“三做起”, 即: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十个一”是:给父母梳一次头、洗一次脚、捶一次背、倒一杯茶、盛一次饭、洗一次碗、扫一次地、做一次饭、唱一次歌、写一封信。“三好”, 即:在校做个好学生, 在家做个好孩子, 在社会做个好少年。

(3) 懂礼仪, 反馈孝心。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座谈会等形式, 反馈孝心活动的情况。

(4) 懂礼仪, 评比孝心之星。通过征文、演讲、问卷调查、学生推选、大队部审批等五个环节评比出班级和学校“孝心之星”, 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 将懂礼仪、尽孝心养成教育活动推向了顶峰。

通过老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养成教育在我校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学校其他各项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并发生了质的变化。现在学生的劳动意识、卫生意识、爱护校园环境的意识增强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热爱学习的风气越来越浓厚了;学校里讲脏话的人没有了;乱丢垃圾、乱写乱画、践踏草坪的人不见了;向老师问好的人多了;早上八点前教室朗朗的读书声大了;红领巾广播站播出的好人好事比以前更多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高了, 声誉好了;教学质量提升了 (去年小学毕业会考成绩跃居全市前茅) ;校园环境变美了, 学生人数增多了, 家长更放心了。

总之, 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内容, 任务是长期而艰巨的。但“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我们深信, 通过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一定会将我校的养成教育更好地开展下去, 为创建文明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摘要: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 任务长期而艰巨。但“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我们一定要将养成教育深入开展下去, 为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作出贡献。

以就业为重点 篇8

一是深化简政放权确实到了一个拐点。一方面, 以放权倒逼政府改革到了关节点。如果“十三五”政府改革没有实质性突破, 即便进一步放权能达到一定效果, 作用也会很有限;另一方面, 深化简政放权要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配套, 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和重点。

二是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对深化简政放权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从目前的情况看, 简政放权如果停留在现在这个阶段, 对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作用有限。这就需要通盘考虑“十三五”转型发展和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特定背景下, 如何在以放权释放市场活力上实现实质性突破。

三是深化简政放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深化简政放权提出新的要求, 以问题为导向, 需要深入研究简政放权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总的看, 在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特定背景下, 简政放权需要把减少制度成本摆在突出位置, 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的有效作用、激发市场活力、激发企业活力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子。

一、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释放市场活力

总的判断是:服务业成为引领新供给、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领域。深化简政放权, 要从数量型放权向开放市场转变, 重点是服务业市场开放。2015 年, 我国工业增长速度为6.0%, 服务业增长速度为8.3%。降低制度成本, 关键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服务业市场开放上破题发力:一方面, 服务业领域面临的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比较突出。我国制造业市场开放程度达到85% 左右, 而服务业市场开放程度仅有50% 左右。一方面, 无论是国内消费结构升级, 还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对服务业市场开放都有相当大的需求。例如, 2014 年我国服务贸易占整个对外贸易的比重为12.3%, 而全球平均水平为20.6%。

1. 进一步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当前的情况是:第一, 服务业市场准入仍然有禁区, 有的禁区很大。第二, 有些服务业领域尽管已经明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但是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例如, 鼓励社会资本全面进入健康服务业, 但如何进入、政府如何购买公共服务都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第三, 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在服务业领域还比较突出。可以说, 打破垄断、吸引社会资本, 成为服务业市场开放的重中之重。

2. 破除垄断要有动力。以电讯行业为例, 在当前尚不能完全市场化的背景下, 能不能通过引进部分社会资本提高速度和效益, 降低价格。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如何有效落实尚未破题。为此, 需要在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尽快放开价格, 鼓励竞争, 形成市场决定价格的新机制。

3. 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拓宽外资投资渠道。2015 年, 习近平主席在G20 峰会上提出“以服务业为重点放宽外资准入领域”, 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与世界经济论坛国际工商理事会代表对话时提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从现实情况看, 尽管国内4 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服务业对外开放方面有重要进展, 但从4 个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看, 在122 项特别管理措施中有80 余项是针对服务贸易的, 限制仍然比较多。2015 年底, 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 要求“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在新一轮全球化过程中适应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 国内自贸区的重点是在服务贸易对外开放上先行先试,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重要实践经验。负面清单是为其服务的, 这是一个突出特点, 目标是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

4. 实现服务业与工业政策平等。服务业在用地、用水、用电以及财税等方面与工业严重不平等。从地方层面看, 工业用地和商服用地价格至少相差5 倍左右, 在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使用上, 服务业也明显高于工业。“十三五”时期, 降低服务业企业的制度成本, 关键是加快调整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纠正对服务业不合理的歧视性政策:一是加大服务业用地供给, 逐步缩小服务业与工业用地的价格差距, 实现服务业与工业“同地同价”;二是抓紧落实国家关于服务发展的价格政策, 加快推进工商业水电气“同网同价”;三是加大服务业领域中小企业结构性减税力度, 实现服务业与工业税负平等。

二、以企业制度变革激发企业活力

总的判断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 减少企业设立、投资中的制度成本极为重要。尽管数量型的放权有作用, 并仍有一定空间, 但其作用越来越有限。现在企业的感觉和政府的感觉大不一样, 政府放权有700 多项, 企业说你给我几项重要的就好, 当然降税费是第一位的。对企业而言, “含金量高”的放权至关重要, 关键是把企业设立、投资中的制度成本降下来, 让企业“轻装上阵”。

5. 实施企业自主登记制度。进入“互联网+”时代, 实现企业自主登记注册的技术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建议借鉴新加坡、香港的经验, 争取在“十三五”时期, 全面实施企业自主登记制度。

6. 适时取消企业一般投资项目备案制。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政府严格管理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事项的前提下, 除涉及国家安全、某些重大国有投资项目之外, 企业的一般项目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 不再要求备案。

7. 推广企业法人承诺制。2014 年, 海南在食品药品监管行政审批领域试行“法人承诺制”,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建议总结海南经验, 进一步完善推广法人承诺制, 形成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事后监管:对必须保留审批的事项, 由监管部门向申请企业提供责任承诺书和审批要件清单, 企业法人签署对材料真实性负责和对虚假材料承担责任的法人承诺书后, 审批部门可当场或当天发放批件和许可证。事后, 监管部门在规定时间内组织现场核查, 如发现企业造假, 再对其进行严厉惩处。

三、以监管变革为重点的政府改革

总的判断是:简政放权倒逼政府改革。当前, 无论从哪方面看, 政府改革最突出、最急迫的问题是监管变革。监管变革不是一般的方法、能力问题, 而是要形成比较完善的治理体系。

8. 适应监管变革需要尽快建立综合性监管机构。由于监管职能设置和监管权力结构不合理, 同一事项监管往往分散在多个部门, 以致于监管效能很难体现出来。当前, 强化监管不是没有人才, 也不是没有手段, 问题在于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管不分, 有些机构既管审批, 也负责监管, 严重影响行政审批的严肃性、纯洁性。另外, 由于监管缺乏标准性、技术性, 监管的随意性较大。为此, 监管变革的任务是:第一, 将行政审批与市场监管严格分开, 尽快从国家层面整合监管机构, 组建综合性、权威性的市场监管机构。第二, 推进市场监管去行政化, 实现监管机构的独立性、专业性。第三, 完善监管标准, 促使监管专业机构依标准监管。

9. 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实行省以下监管机构垂直管理。如何推进省以下垂直管理试点成为监管变革的新问题。一是环保问题, 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了环保机构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 但目前尚未形成具体措施。例如, 有些城市同饮一江水, 几个城市环保局各自的监管标准不一样。二是省以下市场监管机构, 现在可能在县一级统筹都很难。建议总结环保的经验, 实行省以下监管机构的垂直管理。

以就业为重点 篇9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已开始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其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注重物质与精神激励的结合,但在实际工作中对环境激励重视不够。物质、精神、环境激励手段各有特点和作用,高校作为知识型组织,管理者更应了解教师需要结构的特殊性,调动一切激励因素,以环境激励为重点构建高校激励机制,形成网络式激励体系,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 需要因素与激励机制

人本主义管理提出,一切管理活动的目的都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潜能,最终实现人的价值。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每个人都潜藏着这5种不同的需要,既包含低层次的需要,也包含高层次的需要,只有低层次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层次的需要,但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人的需要是由外部得到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不断转化。

高校教师除与其他行业人员一样具有基本的物质需要外,需要结构还有其独特性,如发展需要的稳定性、自尊需要的迫切性、成就需要的强烈性。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高校教师的需要结构,构建科学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强化学校的凝聚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人才。结合我国高校管理经验,国内学者曾提出“全素激励”理论,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激励手段鼓舞师生员工。

2 现有激励机制对环境激励重视不够

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已开始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与传统的人事管理激励机制相比,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除注重物质激励外,还注重精神和环境激励。但当前高校往往对环境激励的作用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注重物质激励,忽视环境激励

美国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后得出:知识型人才最注重的4个需求要素依次是个体成长(33.74%)、工作自主(30.51%)、业务成就(28.69%)、金钱财富(7.07%)[1]。由此可见,金钱财富在知识型人才需要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小。古往今来,教师受崇尚节俭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其物质需要常以“简朴、实惠”等来衡量,因此,管理者更应重视对教师进行成长激励和工作激励。然而现实情况是,管理者往往较为重视对教师的物质激励,忽视了环境激励的作用。

2.2 重引进,轻培养

在人才建设中,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的使用应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理念使管理者情感的天平偏向引进人才,而轻视学校现有人才的培养,往往只重视引进人才的高学历、高职称,而忽视他们“融洽性”、团队精神的培养。这种人才机制容易造成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无法和谐共处的局面,不仅给引进人才进行学术研究带来阻力,也挫伤了现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为防止出现这种局面,管理者应多考察、多了解、多协调,一方面支持引进人才,另一方面鼓励现有人才,注重营造“外引内扶”的激励环境,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帮助现有人才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现有人才,努力为其提供发展空间。

2.3 注重统一理论,忽视个性需要

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缺乏对教师个性特征、需要差异的重视。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指出,人的需要秩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同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是占支配地位的。如不同年龄的教师群体有不同的需要:青年教师突出的是发展需要,希望得到认可,希望参与课题研究,希望获得学习、培训的机会,此外,他们还有婚恋的需要、追求自由的需要、强烈的交友需要;中年教师突出的是成就的需要,希望掌握学术动态,希望引领学科发展;老年教师突出的是尊重的需要、保健益寿的需要。对于教师的需要结构,管理者应进行动态考察,既要把握共性又要把握个性,采取针对性的激励措施。

2.4 重效率理性,轻人文环境

效率理性又称“功效理性”或“工具理性”,高校往往把科研项目的多少、论文发表的数量、科研经费的数额作为教师职称、职务评聘的唯一标准。因此,高校中急功近利的学术浮躁现象越来越突出。营造高校管理人文环境的需求日益彰显,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个体都在呼唤理性、智慧的科学态度,期待营造文明和谐、宁静的环境,尤其是要培育中青年教师认真、敬业、求实的心态环境。

2.5 分配制度、评价体系单一

高校的薪资标准单一,起决定作用的仍是职称、职务因素,津贴分配制度过分偏向高职称、高职务群体,导致收入极端不均衡,使青年教师滋生惰性及过分追求职称、职务,淡化教学水平。

3 构建全面的环境激励机制

3.1 构建多元化物质激励环境

倘若高校的薪资水平与外部行业差距较大而不具有竞争力时,将会直接导致人才的流失。一定程度的物质激励将会保证广大教师无后顾之忧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通常所说的物质激励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及福利。当前,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教师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已经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过渡。教师更加追求生活内容的丰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对于广大教职工来说最迫切的物质生活需要是住房和收入提高。高校管理者应重视此突出矛盾,增加住房补贴,利用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为青年教师提供“廉租房”。同时,增加防暑降温费、卫生费及节日津贴等,为中青年教师解决子女入学问题,为老年教师提供一定的保健经费,为有困难的职工提供相应生活补贴,以提高教职工物质生活的满意度。打破“唯职称”标准论,改变原有的校内津贴向高职称、高职务群体过分倾斜现象,构建多种体系的津贴制度,融入如股权、分红、实物分配、信息分享等多元化报酬机制。

3.2 丰富精神激励的内涵,注重隐性激励环境的作用

精神激励是一项深入细致、复杂多变、影响力更为深远的工作,它是管理者用思想教育的手段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有效方式。知识型员工的薪酬达到一定程度,再增加报酬并不一定能得到他们对于组织的忠诚,他们进一步追求的是“工作自由度”与“内在激励”。此时的激励不能再以金钱为主,而应以有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为主,激励其对事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高校管理中常见的精神激励有表扬表彰,授予奖状、荣誉称号等显性激励方式。随着高校教师群体的日渐专业化、高学历化,管理者在注重显性激励作用的同时,应看到隐性激励的强大作用,为教职工营造一个愉快、融洽的工作环境及宽松、信任的人文环境,建立适应他们新的需要的隐性激励环境。首先体现在健全民主机制,强化参与激励。对于广大教职工来说,他们需要一种利益表达机制、相互沟通和理解机制。管理者要倾听来自教职工的声音,加强沟通,构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均衡发展的内部权力机制,发挥学术权力在决策中的作用,加大教师参与管理决策的力度,尤其是在学术事务方面,如教育目标、人才培养方向、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招生规模、教育资源配置等应参考教师的意见[2],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与基层工会组织的作用,让教职工参与管理,对行政权力形成有效的监督。只有在民主管理的氛围中,教职工才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与地位,满足其成就需要。

3.3 构建文化管理环境

当前高校中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现象普遍存在,而高校教师的精神文化需要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精神文化享受,更多的是强烈的创造和成就的需要。管理者应注重构建一种文化管理环境,用校园文化来约束、规范教职工的行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为共同的组织目标努力。

3.3.1 均衡的人才管理环境

在全校上下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舆论氛围,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协调高端人才与基础性人才、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教科研人才与管理人才之间的矛盾,公平对待各类人才,按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有计划地培养,把人力资源的梯队建设和潜能开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达到最大的利用效率。特别是要树立正确观念,科学对待人才流动,打破人才“私有化”理念,充分认识到人才属于社会共同所有,鼓励人才合理流动。

3.3.2 信息环境激励

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具有激励功能。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聚集了众多优秀人才,教师更重视个人知识的更新和补充,注重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对最新知识动态的把握,特别是青年教师更注重个人的职业发展。管理者正确运用信息源、拓宽信息渠道和改善信息环境等策略,可以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知识更新,特别是能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可利用校内外名师的经验信息,使青年教师看到自己的差距,也看到学习的目标。同时,运用传统图书、报刊信息与现代网络信息的结合,让教师掌握和享受现代的信息技术,把握本专业前沿信息动态,占有优势信息资源。

总之,积极开阔视野,创造良好的获取科研信息的环境,对教师管理具有导向、调节作用。

3.3.3 营造文化氛围,增加文化福利

文化是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体系,文化创新直接影响教职工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并制约教职工的行为,它是内在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根本动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营造出一种互助、合作、团结的文化氛围,为教师提供一个潜心研究、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工作环境,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各种激励的作用更为显著。在采用共同价值观的培训宣传、公平竞争的岗位管理、良好沟通的爱心管理等文化管理方式时,注重发挥文化的作用,在传统福利形式中加入文化的因素。管理者要精心安排各种以本校文化为中心的劳动性活动、业务学习性活动、文体类活动、交往性活动,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在教师群体内部形成强烈的价值认同感,使每一位教师的个人效能同团队组织的价值目标结合,让教师实现个人需求的行动同教师团队组织实现共同教育理念的行动相结合[3]。

学校激励机制最关键的是人,即激励主体与客体的问题,着眼于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激励具有战略意义。物质、精神、环境激励各有特点和作用,管理者应根据学校特点与教职工需要结构制定灵活多样的激励制度,以环境激励为重点构建高校激励机制,形成网络式激励体系,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参考文献

[1]时颖.我国知识型人才的激励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张秀萍, 江培.基于人本管理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1:91.

构建以乡镇为重点的创业支持系统 篇10

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了我国的就业难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大学生就业等, 无疑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政府面临的首要难题。近二十年来, 关于创业的研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创业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特别是关于创业环境、创业政策的研究, 但是对于创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创业支持系统的构建, 相关研究却显得有些滞后。创业环境、创业政策、创业支持系统这三个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创业政策、创业支持系统都属于创业环境的范畴, 但不等于创业环境。创业政策和创业环境的研究有其本身的内容, 但创业政策和创业环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创业支持系统的建设及运行效果。

二、把创业支持重点放在乡镇的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农”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要顺利实行拉动内需的国策, 特别是拉动农村消费需求,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农民的收入问题, 而要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是要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因此, 积极支持农民返乡创业, 促进和带动乡镇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成为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有效途径。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三月份发布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 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 比上年增加1.9%。从世界各地企业分布及劳动力就业情况来看, 95%以上的企业是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 约有65%-80%的劳动力分布在其中。但是目前, 我国公民创业严重不足, 制约了就业空间的拓展。据统计, 发达国家每千人拥有50个左右企业, 发展中国家每千人只拥有约25个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普查, 我国每千人拥有的企业数量只有2.5个, 比一般发展中国家还少22-27个。所以, 鼓励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把创业就业政策的扶持重点放在乡镇, 有如下重大意义:

第一, 把扶持重点放在乡镇, 是目前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现实和直接的方法。同时, 也可以有效缓解农民工群体的盲目和无序流动, 缓解各种社会压力。

第二, 利于改变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 调节社会财富分配。产生城乡差距过大的政策性、历史性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农民就业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 而扶持返乡农民创业, 是一种有效途径。

第三, 支持乡镇创业, 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心是发展农村经济, 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出路在于扩大农民就业空间,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四, 通过返乡农民投资创业, 能有力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城镇化作为解决“三农”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让农民向小城镇集聚, 扩大和激活了城镇经济的内在需求, 也推动了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三、我国乡镇创业现状

我国的乡镇企业中, 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20%。2007年, 我国乡镇企业新增个体工商户65万个, 安排110多万人就业;农村能人和农民工回乡创办的小型乡镇企业85万家, 农民工回乡创业人员累计达500万人, 累计安排3000万人就业。而发展到目前, 随着近几年外出务工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的不断增多, 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增加。但是这种创业不是基于环境的一种自发行为和有序发展模式, 大部分的农民创业还是仅仅只停留在基本需求层次, 还属于比较初始的创业, 这和我们所提出的创业模式还有一定差距。据百姓创业调查发现:在所有的可能推动人们创业的因素中, 实现人生目标、希望致富和生存需要是排在前三位的主要推动因素, 而农民是生存型创业的主力军。而根据郭军盈的研究显示:一是我国乡镇农民创业者中, 基本属于生存型创业, 其主要动机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二是农民创业主要依托家庭支持;三是农民创业机会主要来源于打工经验积累;四是农民创业地区差异大, 主要发生在乡镇企业发达地区;五是农民创业主要集中在非农领域;六是农民创业主要形式是打工创业。

而根据本研究的调查以及国内相关文献的研究表明, 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三大制约因素为:创业融资难、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服务不健全、创业者自身相关能力的缺乏;其他诸如信息和人才缺乏、基础设施不健全、用地难等问题也是影响农民工成功创业的制约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百县调查”对3026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显示, 认为资金筹集困难的占70%以上, 贷款企业中, 半数贷款在2万元以下, 72.13%的贷款在5万元以下。所以, 如何做好创业环境的改善工作, 依然是需要政府花大力气解决的难题。

四、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创业服务型政府

乡镇政府改革问题一直都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已成为广大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乡镇政府自改革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现阶段其公共服务基础和能力依然较薄弱, 与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基层政府对于如何转变职能, 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存在许多误区和盲点, 政府职责过宽、管制过度的问题依然存在。实践表明, “权利只有真正以服务为基础, 而不是以特殊利益为诉求的时候, 社会民主、公开与公正才会与之伴生, 社会发展才能真正表现出良性运行的态势”。

政府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 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是建设创业服务型政府, 而创业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重点是构建创业支持系统。建设创业服务型政府又要求政府官员从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目标和绩效评估等方面有根本性转变。

五、创业支持系统的模型设计

创业对促进经济增长, 扩大就业容量, 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已为各国学界和政府所认识。一国 (或地区) 的创业活动不仅能促进当前的经济增长, 而且特别能对未来年度的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创业支持系统是支持创业的所有要素的系统集合, 是创业环境的部分内容, 是创业者真正能够感知的, 能够支持、激励创业行为的核心内容。依据2008111号文件的内容, 我们归纳出我国的创业支持系统模型 (见图1) 。

六、以乡镇为重点的创业支持系统的构建

创业支持系统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 它的运行一旦达到稳定状态, 其发展就主要靠个体和系统本身的自组织运行, 靠市场竞争与合作, 靠成功支持创业的收益和股权, 靠创业支持过程固化的经验和学习组织化的提升来保证创业支持系统的完善和发展。如果创业支持系统达不到“适应”状态, 维持系统的运行就只能靠政府的“输血”。如果在“输血”状态下, “血”量不足的话, 创业支持系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创业来讲, 每级政府在创业支持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各不相同。

精神支持:在利用国家、省市级媒体宣传的基础上, 做好创业的宣传工作;积极宣传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 对创业典型可给与一定的奖励;还可通过组织创业经验交流大会和创业推广大会等形式, 形成崇尚创业、尊重创业的社会氛围, 让创业精神牢牢地扎根在乡镇地区。

技能支持:一方面, 乡镇政府不仅可以给企业培训提供便利、补贴, 也可直接帮助或者参与企业的具体培训项目;另一方面, 政府在改革的基础上, 努力建设创业技能服务型政府, 加强干部技能培训, 建立与本地主导产业相关联的技术服务型干部组织和职能机构。

信息、市场支持:乡镇政府要主动为潜在创业者和新创企业主动提供市场信息和相关行业发展情况等, 帮助创业企业和个人创业者主动了解市场信息和最新业内行情;减少对于市场的干预, 让市场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场地、用工支持:乡镇政府要主动的为新创企业提供创业的必要场所, 在土地审批、场地选择、公共设施的配置等基础性资源上, 尽可能的安排优质资源、优先提供给创业者;在用工上, 对于吸纳返乡人员、下岗职工和用工人数达到一定规模的创业企业可以采取税费、福利和相关鼓励奖励政策。

项目支持:对于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政府项目, 在项目招标的时候, 要优先考虑本地企业, 在相关项目建设上, 优先使用本地创业企业的产品;乡镇政府要主动积极地为企业的项目实施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关指导服务。

金融支持: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政策、金融知识的宣传, 特别是在农民工输出比较多的乡村以及在过年过节等农民工集中返乡期间, 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政策宣传;二是加快信贷改革与信贷创新, 必要时乡镇政府可为资质比较好的新创企业提供小额信贷担保和补贴或者建立专项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基金, 另外, 返乡创业者也可以自己的土地、房屋产权或者其他形式的有形资产作为贷款抵押进行融资;三是加快民间信贷机构的建设, 乡镇政府要逐步放宽政策, 允许民间金融机构阳光发展, 进入民间融资领域, 发展当地民间借贷和民间风险投资, 拓宽本地创业人员和创业企业的融资渠道。

七、结论

GEM (全球创业观察) 研究工作表明, 创业是经济增长的引擎。GDP增长差距的大约30%可以归因于创业活动水平的差异。乡镇是我国政府的终端, 而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的乡镇企业, 是现阶段最适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一种企业形式。只有把乡镇政府建设成各种创业支持的聚集点和创业支持实现的扩散源, 才能把我国的创业支持系统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后举.为“全民”创业清障[J].中国劳动保障, 2008 (7) .

[2]、宋伟花.关于鼓励大学以创业带动就业德几点思考[J].中国就业, 2008 (2) .

[3]、万宝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形式[N].人民日报, 2007-09-12.

[4]、郭军盈.中国农民创业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6 (6) .

[5]、韩俊, 崔传义.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经济纵横, 2008 (11) .

[6]、何云景, 武杰.构建复杂适应的创业支持系统[J].系统科学学报, 2007 (3) .

以就业为重点 篇11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凝练办学理念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高职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引领。科学的办学理念是学校遵循教育规律的创造与结晶。江苏省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两个层面理解职业教育规律:一是社会发展层面,即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二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层面,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基本途径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学校提出了“用一流的标准办好学校、用服务的理念建好每一个专业、用科学的精神教好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的关爱发展好每一位教师”的办学理念,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力求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新优势,进一步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创新专业建设思路,打造精品专业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加强市场调研,做好专业规划 在专业规划中学校坚持“三服务”,即“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体现“两个度”:市场关联度,即专业建设跟着市场走,适应市场需求;社会认可度,即品牌吸引力。按照苏州市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和专业错位发展的要求,学校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的专业新格局。一体即以“先进制造业”主体,包括电子、机电、信息等二产类专业;两翼为传统工艺和现代服务业相结合,彰显苏州特色的服装、艺术、经济贸易等一、三产类专业。学校专业定位和布局分布是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依据国家、苏州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结合自身微观现状,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首先,考虑到“中国制造2025”,作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苏州高职校,要让学校的发展紧贴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更需把握时代的脉搏。

其次,考虑到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链的对接。苏州经济正加快转型升级,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的大环境中,学校设置了电子、机电、信息和电子商务等专业。同时,苏州是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苏绣、桃花坞版画和园林艺术等闻名于世,为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艺术教育资源。

第三,考虑到学校的办学历史,结合行业需求,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

引企入校,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多年来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子,广泛开展各种模式的校企合作,特别是采用了“引企入校”的合作新模式,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平台。学校引入索尔达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建设现代电子生产实践基地,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轨;与江苏景盟针织企业有限公司建立了服装联合实训车间,并引入苏州米安电子有限公司模块化SMT生产线,实现教学、实习、培训全真化;与苏州鼎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贝克微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共享产品设计与研发资源,搭建师资培养新平台;与苏州鑫隆太阳能有限公司、苏州同城网、天驰公司等企业合作办专业,实现企业参与全程化;与上海紫宇机电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机械加工类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企业化管理;数控专业与尚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精密测量设备车间,实现人机匹配培训新模式;将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构建“教室+工作室”的双室教育模式,实现学校技能特色名片化;与日本TBC集团、日本NSK公司等国外企业进行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努力实现校企合作国际化。

目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20多处,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8项。企业参与了学校20多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10个专业的实训环节的教学,35门课程的改革。

围绕培养方案,推进专业课程改革 学校根据高职教育要求,电子、信息和机电专业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改实验,以社会调研为基础,制定并完善各专业主干课程标准,构建了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特征的课程体系。服装设计专业采用突出专业特色的“艺术+技术”的人才培养方式,围绕三大核心课程,分解为三大工作任务,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设计,在实践中培养创造能力。电子商务专业采用“平台+专门化方向”的课程构建,依托国内知名电子商务网站的运营模式,在实际网络交易的平台上培养学生实用型知识和技能。

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充分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性,倡导“三用三精”原则:一是基础课以“够用”为原则,提倡“精选”;二是专业课以“适用”为原则,提倡“精干”;三是实习、实训课以“有用”为原则,提倡“精炼”,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打造精品课程和精品专业。

立足一流水平,加快实训基地建设 为适应高职办学需求,办一流的高职教育,学校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改造新建实训基地,学校建设电子信息实训中心、信息技术实训中心、机电实训中心,同时建设相关专业劳模创新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拓展实训基地的服务功能,逐步实现集产、教、鉴、赛、学、研及名师培养为一体的校内平台。新建实训基地力求瞄准国内实训基地的先进水平,瞄准现代企业的生产情境,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先进性、实用性和生产性,努力打造全省一流的实训基地。

构筑人才高地,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确定为学校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突破难点。目前学校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74.19%,硕士以上教师比例为42.43%,“双师型”比例超80%。学校通过内培外引、招贤引智,倡导“教师进车间、工程师进课堂”等方式实施“名师工程”,构建了一支知识、学历、职称“数量充实、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培育既具有核心从业素质,又具有核心職业技能的双核人才,构筑人才高地,为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撑。

加强技能训练,做亮专业品牌 职业技能是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特征,技能大赛是彰显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舞台。在“德技双馨,手脑并用”校训引领下,把师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作为立校之本,在全校师生中营造学习技能、苦练技能,人人参与的浓郁氛围。

近年来,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佳报频传。职业学校“四大战役”中,学校获技能大赛国赛金牌10枚、省赛金牌32枚,信息化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2个,省一等奖3个,创新大赛省一等奖4个,文明风采大赛全国一等奖11个。学校体育运动队,在首届江苏省职业学校田径运动会金牌总数第一;无线电测向队,获国赛金牌14枚,省赛金牌82枚。同时,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教师在全省职业学校“两课”评比中,获省示范课9节,研究课7节;学生在江苏省职校学生技能抽测、苏州市公共基础课学业水平测试中分獲苏州市第一、第二的好成绩,五年制高职出国升学率全省第一;在“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中,师生与全国96所包括211、985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同台竞技,获得一等奖,这也是全国唯一一所获得此项成绩的高职校。

弘扬“三创”精神,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民富之路。学校通过“三大转化”,即操作型向智能型转化、技能型向复合型转化、从业型向创业型转化,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三创精神,着力培养具有创业勇气、创新锐气、创优志气的学生成才典型。

按照苏州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与市教育局共建了苏州市职业教育创业(指导)中心,建立了“学生创业园”,整合专业师资优势,为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创造更为广阔的天地,逐步形成学生创业的孵化器,培养一批在校生创业典型。同时,学校将探索开展创业教育课题调研、开题工作。

管理重心下移,完善校系二级体制

科学的管理是发挥整体竞争优势的保障。学校自2006年起,在探索二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按照“小处室、大系部”原则,学校将重心进一步下移,责任进一步明确,权力进一步下放,为专业建设推行精细化管理,逐步完善“结构合理、责权清晰、分工协作、精干高效”的校系二级管理体制,为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提供组织保障。

在苏州职业教育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浪潮中,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志存高远,开拓创新,难中攀高,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抢占发展制高点,构筑发展新优势,为铸就高职品牌、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而继续努力。

以就业为重点 篇12

上牌率、检验率和持证率是衡量农机安全监管水平的重要标准。目前, 全国拖拉机“三率”低, 一些机具得不到安全检验, 安全技术状态没有保证;一些拖拉机操作手未参加培训、未取得法定驾驶操作证书, 安全意识不强;一些地区黑车非驾大量存在, 农机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增多, 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此, 农业部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即以全面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为主线, 以提高上牌率、检验率、持证率为重点, 完善规章制度、严格依法监理, 加强体系建设, 强化宣传教育, 大力推进农机安全监理方式转变, 努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安全发展。并第一次提出了到“十二五”期末, 上牌率、检验率、持证率“三率”水平力争达到70%以上的目标。

日前, 农业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提高拖拉机“三率”的通知》, 进一步细化了“十二五”期间拖拉机“三率”目标任务, 今后还将对各地完成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到2015年底, 北京、上海、浙江、湖南、重庆、贵州、新疆、大连等地“三率”水平将达到85%以上, 其他省 (区、市) 相应的也将达到70%以上。《通知》要求各地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及其安全监理机构应因地制宜, 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将“三率”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 明确工作目标, 细化工作任务, 落实工作责任, 进行目标考核, 努力保证实施效果。各地要将提高“三率”纳入各单位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 对“三率”偏低的地方进行重点督导检查, 同时要注意总结推广好典型、好经验和好做法, 以多种形式表彰先进、鞭策后进, 调动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

农业部强调各地要充分认识提高拖拉机“三率”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三率”工作作为强化安全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拖拉机牌证管理工作, 安全监理人员要重心下沉, 深入田间场院等场所, 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监督检查, 加大对无牌无证、不按时参加年检等违规行为的治理力度。进一步优化程序,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采取上门服务、登记备案、集中检验、争取财政资金免费发放牌证等措施,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为农民办理牌证提供便利条件。严把拖拉机检验发证关, 严格执行国家安全标准和拖拉机号牌、驾驶证、行驶证证件农业行业标准, 严格治理超标准办理牌证的现象, 严禁跨行政区办理牌证业务。协调安监、公安、交通等部门的力量, 发挥农机合作组织和乡镇农机站等乡村基层组织的作用, 实行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措施, 形成治理无牌无证工作的合力, 严厉打击黑车非驾。●

上一篇:合力育人促发展下一篇:设计中容易忽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