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负担感受

2024-10-05

学习负担感受(共7篇)

学习负担感受 篇1

摘要:为中小学生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除了依靠感悟、思想与经验之外, 更需要科学的实证调查。本文在对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初步了解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感受的总体状况, 以及在性别、城乡、年级、学校类别、成绩状况、学科等因素上的差异。通过方差分析, 揭示了课时数、睡眠时间、双休日补课、作业完成时间等客观因素以及应试教育倾向、组织课外活动、考试多、课辅资料多等主观因素与学习负担感受之间的相关关系。政府层面需加强减负政策的宣传和监督;逐渐淡化应试教育的倾向;有的放矢地开展减负工作;建立有关减负的课题。学校层面需提高教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关键词:学习负担感受,特点,原因,科学减负

为中小学生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 (以下简称减负) , 虽然在我国呼吁了很多年, 并且得到了四代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但在减负过程中, 学生家长、教师等争议不断, 导致减负的效率低下 (多数学校不执行或者曲线避开减负政策) 、效益不高 (没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和效果缺乏 (学生享受不到减负的实惠)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减负缺乏科学性。

过去谈减负多数是基于某种教育思想或者实践感悟, 对一些具体的减负问题缺乏实证调研, 以至于在面对“学生负担感受的状况和特点”、“哪些人最需要减负”、“学习负担是如何产生的”、“学习负担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哪些减负方式有效”等问题时, 很难拿出可靠证据和有效措施。也正是这种思辨为主、不依靠实证研究的减负, 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减负无力”的现状。有鉴于此, 我们尝试采用实证调研和统计分析的方式, 在调研了广西、湖南、天津、安徽、福建、甘肃、广东、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江西、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云南、浙江、重庆等20个省市自治区, 4 512名中小学生和874名中小学教师的基础上, 初步描述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感受 (以下简称中小学生负担感受) 特点, 分析原因, 期待实现科学减负。

一、我国中小学生负担感受特点描述

在考察中小学生负担感受时, 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的题目采用五点量表, 3为中间值, 负担从“很大到很小”。此次调研发放5 000份问卷, 实际收回4 512份, 问卷有效率90.2%。其中男生2 225名, 女生2 287名;城市学生1 342名, 农村学生3 170名;重点学校学生1 300名, 非重点学校学生3 212名;4年级学生264名, 5年级学生640名, 6年级学生725名, 初一825名, 初二1 028名, 初三1 030名;优秀学生568名, 良好学生1 369名, 中等学生1 626名, 差生949名。

1.总体状况

在学生问卷中, 我国中小学生负担感受均值M=3.27;在教师问卷中, 我国中小学生的负担感受均值为M=3.34。两者评价均值相近, 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负担感受在中等略偏上的水平。

2.性别比较

以性别为自变量, 中小学生负担感受为因量变进行方差分析, 男生学习负担均值M=3.26, 女生学习负担均值M=3.28, 方差分析表明两者没有显著差异。

3.年级比较

以年级为自变量, 中小学生负担感受为因量变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如图1所示。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存在明显差异, 表现为4年级 (M=2.89) >5年级 (M=2.86) <6年级 (M=3.06) <初一 (M=3.28) <初二 (M=3.45) <初三 (M=3.59) 。从图1可以看出, 从6年级开始学生负担明显增大, 进入初中后学生负担感受明显处于较高水平。

4.城乡比较

以城乡为自变量 (本研究中城市指点的是市区, 农村指的是乡镇) , 中小学生负担感受为因量变进行方差分析。城市学生学习负担均值为M=3.19, 农村学生学习负担均值为M=3.30, 方差分析表明两者差异显著, 农村学生学习负担比城市学生学习负担更重。

5.学校类别比较

以学校类别为自变量, 中小学生负担感受为因量变进行方差分析, 其中重点学校学生1 300名, 非重点学校学生3 212名。重点学校学生学习负担均值M=3.31, 非重点学校学生学习负担均值M=3.26, 方差分析表明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值得注意的是, 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时发现, 城乡不同类别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差异。在城市地区重点学校学生学习负担均值M=3.20, 非重点学校学生学习负担均值M=3.19, 两者几乎相同;在农村地区重点学校学生学习负担均值M=3.39, 非重点学校学生学习负担均值M=3.28, 两者存在明显差异。

6.成绩状况比较

以成绩状况为自变量, 中小学生负担感受为因量变进行方差分析。方差分析表明, 不同成绩状况学生的学习负担存在明显差异, 表现为:优秀学生 (M=3.16) <中等学生 (M=3.21) <良好学生 (M=3.28) <差生 (M=3.43) 。

7.不同学科比较

据被调查中小学生反映, 感觉负担较大课程前二位是:外语 (54%) 和数学 (44%) , 并且这两门学科的负担感受明显大于其他学科, 具体见图2。

二、我国中小学生负担感受原因分析

造成中小学生负担感受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在本次调研中, 我们考察的客观因素有课时数、作业完成时间、双休日补课、睡眠时间等, 主观因素则包括学生知觉到的应试教育倾向、组织课外活动、考试多、课辅资料多等。

1.客观因素

第一, 课时数。

本研究所描述的课时包括老师上课和自习课时间, 主要分为4个层次:30节课及以下;31到40节课;41到50节课;50节课以上。以中小学课时数为自变量, 中小学生负担感受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 表明不同课时学生的负担感受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见表1。当课时数在30以下时, 负担明显较低;随着课时数的增加学生负担感受明显加大, 当课时数达到50以上时, 负担感受均值高达3.65。

第二, 作业完成时间。

本研究将作业完成时间划分为4个层次:30分钟以内;30分钟到1个小时;1小时到2小时;2小时以上。以中小学生作业完成时间为自变量, 中小学生负担感受为因量变进行方差分析, 表明不同作业完成时间学生负担感受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 当中小学生作业在30分钟内时, 负担感受居于中等水平。随着作业时间的增加中小学生的负担感受急剧上升, 当作业超过2小时, 负担感受急剧增高。

第三, 双休日上课。

本研究将双休日补课时间分为五个层次:不上课;半天课;一天课;一天半课;两天课。以中小学生双休日补课时间为自变量, 中小学生负担感受为因量变进行方差分析, 表明双休日补课时间不同的学生的负担感受存在显著差异。从表3可以看出, 与双休日不补课的学生相比, 双休日补课的学生负担感受明显更高, 而补两天课的学生的负担感受上升尤其显著。

第四, 睡眠时间。

本研究将中小学生睡眠划分为四个层次:不足7小时;7~8小时;9~10小时;10小时以上。以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为自变量, 中小学生负担感受为因量变进行方差分析, 表明不同睡眠时间学生的负担感受存在显著差异, 详见表4。当学生睡眠在9小时以上时, 负担感受明显较低;低于9小时的中小学生负担感受明显增高;当中小学生睡眠不足7小时, 他们的负担感受均值高达3.71。

2.主观因素

第一, 应试教育倾向。

为了解中小学应试教育倾向的情况, 我们编制了相关题项“教师只重视考试科目的学习”, 分为5个层级:完全符合;比较符合;说不清;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以中小学生对应试教育的评价为自变量, 中小学生负担感受为因量变进行方差分析, 表明对应试教育评价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负担存在显著差异, 详见表5。当学生认为老师并非只重视考试科目的学习时, 负担感受明显较轻;随着学生感受到应试教育倾向的增加, 学生的负担感受也明显上升。

第二, 组织课外活动。

为了解中小学教师组织课外活动的状况, 我们编制了相关题项“教师常组织课外活动”, 分为5个层级:完全符合;比较符合;说不清;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以中小学生对组织课外活动的评价为自变量, 中小学生负担感受为因量变进行方差分析, 表明对组织课外活动评价不同的学生学习负担存在显著差异, 详见表6。当学生认为老师经常组织课外活动时, 负担感受明显较轻;随着学生感受到教师组织课外活动的减少, 学生的负担感受也明显上升。

第三, 考试多。

为了解中小学考试多的状况, 我们编制了相关题项“学校考试很多”, 分为5个层级:完全符合;比较符合;说不清;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以中小学生对考试多的评价为自变量, 中小学生负担感受为因量变进行方差分析, 表明对考试多评价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负担存在显著差异, 详见表7。当学生认为考试多完全不符时, 负担感受明显较轻;随着学生对考试多的认同倾向增加, 学生的负担感受也明显上升。

第四, 课辅资料多。

为了解中小学课辅资料多的状况, 我们编制了相关题项“课辅资料很多”, 分为5个层级:完全符合;比较符合;说不清;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以中小学生对课辅资料多的评价为自变量, 中小学生负担感受为因量变进行方差分析, 表明对课辅资料很多评价不同的学生学习负担存在显著差异, 详见表8。当学生认为课辅资料多完全不符时, 负担感受明显较轻;随着学生对课辅资料多的认同倾向增加, 学生的负担感受也明显上升。

三、科学减负的建议

一个完整、健康的学业课业压力系统是压力形成机制与压力释放机制的统一。课业压力的形成机制主要参与者是学生家长, 其实施者是学校及教师。[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 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结合本次实证调查, 我们提出从政府层面和学校层面开展减负的建议。

1.政府层面的减负

(1) 加强减负政策的宣传和监督。

本文通过实证的方式表明, 诸如课时量大、睡眠时间不足、作业完成时间过长、双休日补课等外在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负担感受。但无论是课时数、睡眠时间、作业完成时间、双休日补课等, 从教育部到各级政府都出台过有关文件。不可否认的是, 这些文件的出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 超课时、周末补课、作业量大、睡眠时间不足等情况依然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产生, 除了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更重要的是某些地区、某些学校领导的意识还不到位, 还没有切实地领悟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危害。因此, 今后各级教育部门除了要建立中小学减负的监督机制, 还要注意减负政策和研究的宣传, 向学校领导、教师、家长普及减负知识和意识。

(2) 逐渐淡化应试教育的倾向。

通过实证我们发现应试教育倾向越重, 学生负担感觉越重。这一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应试教育会加重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事实, 但应试教育的转变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有鉴于此, 我们的教育部门应着手逐渐淡化应试教育的倾向。一是进一步改革当前招生方式, 从而更加全面科学地考查学生发展;二是今后在评价中小学时, 不能再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指标, 应更注重学校内涵发展, 比如特色学校的建设。

(3) 有的放矢地开展减负工作。

在本次调研中, 我们发现不同所在地、学校类型、年级以及成绩状况的学生的负担感受存在显著差异, 并且不同学科负担感受也不一样。而我们过去在开展中小学减负时, 多是采取“统一标准配合统一行动”。而这种缺乏针对性的减负方式可能会对某些真正需要减负的学生关注不够, 导致减负不到位, 比如对农村地区和成绩状况较差学生的学习负担关注就明显不够。有鉴于此, 今后在为中小学减负时, 应从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负担大小、内容和特点出发, 有的放矢地开展中小学减负。

(4) 建立有关减负的课题。

为我国中小学生减负, 不仅是一道历史的难题, 也是当下现实的需要, 更是促进我国青少年发展的明智之举。同时, 减负也是一个亟须研究的课题。事实上, 从日本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开展的减负工作来看, 减负的效果并不明显, 特别是在初期虽然教育内容变少了, 但大量的补习班、课后班又弥补了这些。学生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 反而加重了, 并且还导致日本中小学生学习能力下降。[2]有鉴于此, 为了解决好减负这个难题, 同时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 科学性必须成为减负的灵魂, 要坚持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减负的内容, 把握减负的规律, 厘清减负的思路。本次实证调查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我国中小学负担感受的状况、特点和可能原因, 旨在抛砖引玉, 为今后更多实证研究提供参考。为了实现全面科学的减负, 在此我们期待今后教育部门和高校机构可以尝试设置一些面向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课题研究, 通过实证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内容、性质、特点以及作用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的方式寻求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方式, 比如存在哪些可能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保护因素。在经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尝试寻找一些适宜的地区和学校开展试点, 最后逐步推广有效经验。

2.学校层面的减负

(1) 提高教师素质。

本次调研中, 我们发现应试教育倾向、课外活动组织等因素会明显影响中小学生的负担感受。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谈减负时指出, 减负的根本举措在提高教师素质。并且,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实践中深入分析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时指出, 对学生评价的片面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失误和教师文化素质低时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3]因此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一是要求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 努力改进教学方式, 多采用启发式、探讨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 并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发现学习;二是要充分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 精选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有的放矢的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 降低学生课堂内的负担;三是淡化应试教育的倾向,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组织课外活动。

(2)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 当学生认为组织课外活动较多时, 学生负担感受较轻。这充分表明了课余生活的质量与学生负担感受大小的负相关关系。并且,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 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 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 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 只不过是一句空话。”[4]有鉴于此, 学校首先要控制上课时间和作业时间, 为中小学生留出充足的课余活动时间;其次, 加大中小学课余活动硬件设施建设, 为学生开展各类课余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再次, 努力丰富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类健康、益智的校内课余活动。

参考文献

[1]龙宝新.论学生课业压力的形成与释放机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 (5) :15-21.

[2]兰婷, 张作玲.日本中小学生“减负”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 2003 (5) :43-44

[3]续润华, 陈春梅.苏霍姆林斯基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1) :30-33

[4]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171-172.

学习负担感受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15年6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126例病人。纳入标准:诊断为终末期肾脏疾病、同意参加本次调查、能独立完成问卷、年龄≥18岁、持续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的病人。排除标准:有精神病史、语言表达不清、智力障碍者;急性感染、严重脑血管病后遗症、急性心力衰竭者。

1.2 方法

1.2.1调查工具调查问卷专人发放, 当场收回。对填写困难者, 由调查者或家属协助填写, 共发放问卷126份, 收回有效问卷122份, 有效回收率为96.82%。

1.2.1.1自我感受负担量表 (SPBS) 采用武燕燕等[4]翻译的中文版量表, 共10个条目, 在晚期癌症病人的应用中测得Cronbach’sα系数为0.91。此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 每个条目相加后的总分作为评定标准, 得分越高说明自我感受负担越重。评价指标:自我感受负担 (SPB) >40分为重度自我感受负担;30分≤SPB<40分为中度自我感受负担;20分≤SPB<30分为轻度自我感受负担;<20分为无明显自我感受负担。

1.2.1.2 家庭支持自评量表 (PSS-Fa) 美国Proci-dano和Heller根据我国国情对家庭支持自评量表进行了修订, 信度Kuder-Richardson 21 (KR-21) 值为0.75[5]。该量表曾用于肾病综合征病人的调查, 证实该量表有很好的信度与效度[6]。家庭支持自评量表总共15个条目, 总分15分, 0分~5分为低家庭支持水平, 6分~10分为中等家庭支持水平, 11分~15分为高家庭支持水平。

1.2.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录入数据, 建立数据库, 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用均数、标准差等描述计量资料;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血液透析病人自我感受负担与家庭支持之间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病人一般情况本次122 例血液透析病人, 男80例, 女42例;年龄<40岁29例, 40岁~59岁的49例, ≥60岁44 例;工作状况:在职15 例, 不在职107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75例, 高中或中专35例, 大专6例, 本科及以上6例;未婚11例, 已婚96例, 丧偶或离异15例;经济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元49例, 2 000元~3 000元47例, 3 001元~5 000元的17例, >5 000元9例;血液透析时间:<1年的33例, 1年~3年的36例, 4年~5年的27例, >5年26例;无并发症52例, 有并发症70例。

2.2 病人自我感受负担现状 (见表1)

2.3 病人家庭支持现状 (见表2)

2.4 病人自我感受负担与家庭支持的相关性以家庭支持总分为自变量, 自我感受负担总分为因变量, 由于双变量不服从正态分布, 因此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感受负担总分与家庭支持总分呈负相关 (r=-5.67, P<0.01) 。

3 讨论

3.1 病人自我感受负担的现状分析由于肾源的缺乏、肾移植后费用昂贵、并发症等因素,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病人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大部分病人因生活上需要协助、生活质量下降、经济负担重等因素, 自我感受负担重。本次调查显示, 病人自我感受负担总分为32.47 分 ±9.87分, 65.6%的血液透析病人自我感受负担处于中重度水平, 这与田秀丽[7]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病人要长时间从营养、药物、液体摄入等方面做出恰当的调整, 照顾者的付出也给病人增加了心理压力有关。另外, 病人一般会存在依赖于他人来满足身体照顾需要的顾虑, 担心自己不能履行重要角色的责任与义务, 害怕自己的病情与死亡会给家人带来情感冲击[8]。因此, 医务人员应该评估病人的自我感受负担的状况, 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的自我感受负担, 改善其心理状况。

3.2 病人家庭支持的现状分析本次调查显示, 病人家庭支持总分为9.40分±2.86 分, 91.8%的病人得到了中高水平的家庭支持, 这可能与中国的尊老爱幼、重亲情的传统美德有关, 家人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支持, 而且在精神上、生活上予以帮助。病人的配偶及子女是其关系最亲密的人, 是主要的支持者和照顾者。有研究认为, 有效的家庭支持能够提高放射治疗病人的生活质量[9], 良好的家庭支持能够帮助病人减轻疾病的痛苦, 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疾病的康复。

3.3 病人自我感受负担与家庭支持的相关性本次研究显示, 血液透析病人的自我感受负担与家庭支持呈负相关, 即家庭支持度越高, 病人的自我感受负担越轻, 这与焦延超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终末期肾脏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对病人来说是一种心理的应激过程, 同时还要面临透析时间长、费用昂贵、液体摄入的限制甚至失业等压力, 非常需要家庭的支持。随着病人透析时间的增加, 自理能力也会越来越差, 生活上需要帮助, 加上并发症的发生, 会增加病人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 而家庭支持则是病人强而有力的后盾, 家人的关心、经济的支持、生活上的协助都有利于减轻病人的自我感受负担。因此, 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不仅要帮助病人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 还要多与病人的照顾者沟通, 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参考文献

[1]邱翛然, 何彩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学报, 2015, 22 (6) :6-10.

[2]尹晓红.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抑郁及自杀意念的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 2007:1.

[3]梁珍红, 曹晓翼, 刘晓虹.我国临床患者家庭支持及干预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8) :745-746.

[4]武燕燕, 姜丽芳.癌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30 (6) :405-407.

[5]李文静.家庭支持对维持性腹膜透析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7, 21 (5A) :1171-1173.

[6]刘晓芳, 张媛媛, 霍玲等.肾病综合征60例家庭支持及生活质量状况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3) :11-12.

[7]田秀丽.晚期癌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应对体验的研究[D].泰安:泰山医学院, 2008:1.

[8]McPherson CJ, Wilson KG.Feeling like a burden:exploring the Pers Pectives of Patienis at the end of life[J].Soc Sci Med, 2007, 64 (2) :417-27.

[9]李惠艳.家庭支持度对放射治疗病人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0, 24 (6C) :1664-1665.

学习负担感受 篇3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感受负担,动机访谈,心理行为干预

自我感受负担 (self-perceived burden, SPB) 指病人存在的拖累家庭、成为别人负担的心理感受, 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1) 病人感受到的由于依赖照护者而产生的挫折感、顾虑及内疚感; (2) 病人因自身照护需求给照护者的身体、情感、心理及经济等带来负面影响而产生的顾虑[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以气流受限为特征, 呈进行性发展[2]。本研究者前期调查研究[1]发现, 75%的老年COPD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SPB。SPB是病人感受到的最重要的社会应激源, 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3]。因此, 本研究旨在对老年COPD病人实施动机访谈[4]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 及心理行为干预, 以减轻病人的SPB。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老年COPD病人10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1) 符合2011年卫生部发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诊断标准[2]; (2) 患病期间接受亲属无偿照护, 亲属为其主要照顾者, 经量表[5]测评伴有SPB; (3) 小学及以上文化, 病情许可, 理解沟通能力正常; (4) 取得病人及亲属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病例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男34例, 女16例;小学28例, 中学及以上22例;年龄64.52岁±6.75岁;病程6.80年±2.06年;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中度37例, 重度13例。观察组男38例, 女12例;小学25例, 中学及以上25例;年龄65.65岁±7.58岁;病程7.34年±1.62年;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中度35例, 重度15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住院期间接受临床常规护理, 内容主要包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进行疾病知识、用药、饮食、咳嗽排痰方法、氧疗、呼吸功能锻炼、心理等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采用一对一交流及指导的形式实施MI及心理行为干预, 分为准备阶段和干预阶段, 具体方法如下。

1.2.1 准备阶段

通过与病人交流, 简单介绍SPB的概念、构成因素以及MI和心理行为干预的大致内容及目的, 重点了解和评估: (1) 病人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自我照护能力、社会支持情况等; (2) 家庭照护情况及照护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病人接受照护的心理感受; (3) 病人对SPB的认知及重视程度、减轻SPB的意愿及应对情况。结合SPB量表的测评结果, 评估、分析病人产生SPB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 制定个体化的MI及心理行为干预内容和实施方案。

1.2.2 干预阶段

1.2.2. 1 MI干预

(1) 讲解SPB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进行SPB识别指导; (2) 结合病人的自身情况及其SPB状况, 与病人分析、讨论SPB对其身心健康、疾病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使病人意识到SPB的危害及减轻SPB的必要性; (3) 解决病人的疑虑, 对减轻SPB的方法进行交流和探讨, 增强其减轻SPB的信心。

1.2.2. 2 心理行为干预

1.2.2. 2. 1 心理干预

(1) 给予病人信息支持, 增强其治疗信心; (2) 帮助病人乐观面对现实, 引导其多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让其理解担忧、自责等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避免过分内疚和自责; (3) 鼓励病人自我安慰和自我激励, 设法适应疾病所带来的生活状态; (4) 引导病人表达和倾诉因担心增加家庭负担而产生的内疚、担忧、自责等情感反应, 指导其通过向亲友倾诉等途径来减轻心理负担。

1.2.2. 2. 2 照护负担干预

(1) 加强病人生活、用药、功能锻炼、氧疗、有效咳痰等自我照护技能指导, 鼓励病人积极做好自我照护; (2) 评估病人的照护需求, 建议病人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照护; (3) 指导病人充分利用家庭支持系统来分担照护责任; (4) 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坚持进行康复锻炼和氧疗, 以利于病情的稳定及减少照护需求。

1.2.2. 2. 3 增强病人与照顾者的交流

鼓励病人与照顾者加强交流, 促进双方了解彼此的处境及心理感受, 增强情感支持。

1.2.2. 2. 4 SPB应对及调节方法指导

(1) 指导病人采取听音乐、看电视、散步、自我对话等方法来转移对SPB的注意力; (2) 帮助病人寻求照护关系平衡, 指导其把照顾者的付出理解为家人之间相互的支持和家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并采取向照顾者表示安慰、关心及谢意等方式来减轻拖累感和负担感; (3) 指导病人采取与家人回忆愉快、自豪的往事以及对家庭做出的贡献等方法来调节其SPB和增强其自我价值感; (4) 指导病人进行身心放松训练[6], 早晚各1次, 每次15 min~20min。

1.2.3 评价方法

考虑到病人对干预措施的领悟、贯彻、见效需要一定的时间, 本研究设计在干预前、干预结束后2个月时使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 (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 SPBS) 对两组病人进行测评。该量表为Cousineau等[5]于2003年研制, 本研究使用笔者前期研究[1]编译的中文版, 量表包括照护负担、经济负担和情感负担3个维度, 共10个条目, 每个条目按1级~5级评分, 主要评定负担感知的频率, “从不”为1分, “总是”为5分, 各条目得分的和为SPB总分, 得分越高表示负担越重, 具体为:SPB<20分为无明显SPB;20分≤SPB<30分为轻度SPB;30分≤SPB<40分为中度SPB;40分以上为重度SPB。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中文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 (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 ,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减轻病人SPB的必要性

SPB是当前护理心理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从病人自身及被照护的层面反映了病人存在的顾虑及负担感受。由于COPD反复发作且逐年加重, 病人的呼吸困难、活动受限及疲乏等症状也日益加重, 病人无论是住院治疗还是居家休养, 对照顾者的依赖均较大, 在照护、经济、情感等方面需要照顾者提供切实的支持和帮助, 使照顾者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及面对许多困难和问题, 病人感知后常因感觉拖累他人而产生SPB。SPB是病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体验, 直接影响病人的身体、情绪及功能健康水平, 与病人的疲劳状况、睡眠质量密切相关[7], 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以及病人的生活质量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 我们有必要采取干预措施来减轻病人的SPB。

3.2 MI及心理行为干预有效减轻了病人的SPB

MI是一种促进慢性病病人不良心理行为改变的方法, 其核心任务是通过与病人交谈与讨论, 由病人自身进行利弊权衡, 明晰心理行为裨益, 从而增强其心理行为改变的动机和意愿[8]。心理行为干预指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和存在问题, 实施心理及行为干预[9]。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MI及心理行为干预后, 干预组病人的SPB程度明显减轻, 这可能因为: (1) 受年龄、认知及因长期治疗对疾病康复和生活失去信心等因素的影响, 病人寻求积极改变的意识普遍淡薄, 缺乏参与使其受益的护理干预的动机, 因而会影响我们实施心理行为干预的效果, MI干预则提高了病人对SPB的认知、判断及评价水平, 增强了病人减轻SPB的意识、动机和意愿, 从而提高了病人接受心理行为干预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这也是本研究运用MI干预的目的所在; (2) 心理干预给予了病人心理及情感支持, 疏导了病人的负担心理, 使病人能调整好情绪和心态去适应当前的境况, 从而减轻了病人的负担感受; (3) 针对病人普遍缺乏SPB应对及调节方法的现状, 给予SPB应对及调节方法指导, 使病人掌握更为全面、合理的SPB调节和应对策略, 有利于减轻其SPB; (4) 鼓励病人与照顾者加强交流, 有利于消除病人的顾虑及化解其内心的内疚感和负担感, 同时也可纠正病人因受认知、消极情绪影响而放大SPB的情形; (5) 照护负担干预减轻了病人对照顾者的依赖感以及照顾者的照护负担, 有利于减轻病人的挫折感和拖累感。此外,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MI及心理行为干预减轻病人的情感负担、照护负担效果较好, 但未能有效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这可能与情感负担、照护负担容易通过认知、心理、行为调节而得到改善有关, 因此, 应采取措施切实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1) 采用延续护理等方法帮助病人做好疾病的自我管理及呼吸功能康复锻炼, 以减少疾病急性加重及病人非计划性就诊、住院的次数; (2) 增强病人主动寻求、利用社会资源的意识, 评估病人可利用的社会福利政策及社区资源, 指导其寻求、利用有效的社会支持来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4 小结

SPB是病人患病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感受, 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病人的心理问题和现象, SPB干预对于体现慢性病病人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病人住院期间采取MI及心理行为干预的方法对其实施临床干预, 证实可有效减轻其SPB, 因而具有重要的应用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少英, 刘婧, 冼志莲, 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自我感受负担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9) :913-9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 (2011年版) [S].2011:1-22.

[3]欧美军, 李乐之, 刘晓鑫.癌症病人自我感受负担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4, 28 (1B) :132-134.

[4]许少英, 刘婧, 冼志莲, 等.动机访谈对居家痴呆照顾者情绪、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教育, 2010, 7 (12) :554-556.

[5]Cousineau N, Mc Dowell I.Measuring chronic patients, feelings of being a burden to their caregivers: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 scale[J].Med Care, 2003, 41 (1) :110-118.

[6]余秋燕, 戴维蕾, 邱丽娜.放松训练在改善重症监护病房病人心理状况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10, 24 (11B) :2953-2954.

[7]邓国金, 钟清玲, 颜新萍, 等.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疲劳与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0) :4486-4487.

[8]曹雪群, 王丽姿, 邵静, 等.动机性访谈技术的培训及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16) :51-52.

学习负担感受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 年9 月~2015 年3 月在本科住院的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 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 且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所有患者意识清楚, 同意参与本研究。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两组各24 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16 例, 女8 例;年龄52~68 岁, 平均 (58.12±7.67) 岁;其中脑出血所致瘫痪13 例, 脑梗死所致瘫痪11 例;左侧瘫痪12 例, 右侧瘫痪12 例。干预组患者中, 男15 例, 女9 例;年龄51~70 岁, 平均 (59.82±8.33) 岁;其中脑出血所致瘫痪12 例, 脑梗死所致瘫痪12 例;左侧瘫痪14例, 右侧瘫痪1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瘫痪侧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家属同期护理干预, 本研究采取的家属同期护理措施主要是依据余田贵等[4]针对COPD患者的研究, 包括对患者的干预和对家属的同期干预。本研究干预的实施者为专门经过学习培训的护理人员, 干预每次20 min左右, 每周2 次, 维持4 周。

1.2.1 患者的干预在正式进行干预前, 研究者应该在工作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让患者信任研究者, 这有助于干预的实施。对患者的干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心理干预: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帮助患者对疾病的康复过程形成正确的认知, 纠正患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 解答患者存在的疑惑, 减轻患者对疾病的主观感受,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并鼓励患者多和家属进行交流, 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获得情感支持; (2) 减轻患者的照顾负担: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加强患者的康复训练, 鼓励患者进行自我照顾技能的锻炼。强调患者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减少不必要的照护需求[4]。

1.2.2 家属的干预研究者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让家属明白亲情对患者的重要性, 并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情感支持, 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同时也能调节家属自身的情绪;告诉家属对患者的病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这不仅有利于家属本身, 也能使其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家属掌握正确的照护方法并指出避免承担一些不必要的照顾, 这既能促进患者自身的康复, 提高患者自我照顾的能力, 也能减轻家属的负担, 缓解家属的不良情绪[4]。

1.3 评价指标

1.3.1 抑郁自评量表 (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6]由Zung于1965 年编制而成。此量表为自评量表, 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该量表共有20 个条目, 其中10 个条目为正向计分, 10 个条目为反向计分。每一个条目均按1、2、3、4 四级评分。将量表所有项目评分相加, 即得到总分, 总分乘以系数1.25 即为该量表的标准分。SDS的标准分截断值为53 分, 标准分分值越高提示抑郁程度越严重。该量表的分半相关性为0.92, 与Beck抑郁调查表、Hamihon抑郁量表呈高度相关。

1.3.2 自我感受负担量表 (Self -Perceived Burden Scale, SPBS) 由Cousineau等[7]2003 年发展研制而成, 用于测量慢性病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 该量表现已广泛使用在老年慢性病、癌症、脑卒中患者中。共包括10 个条目, 采用1~5 分评分制, 主要评定负担感知的频率。求和后计算, 截断值为20 分, 得分越高显示负担越重。经统计学分析, 该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945, 分半信度为0.876, 重测信度为0.78。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DS和SPBS得分比较, 见表1。

2.2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DS和SPBS得分比较, 见表2。

3 讨论

3.1 家属同期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刘艺[8]指出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由于病程长, 迁延不愈, 患者容易产生抑郁等一系列负性情绪, 鲁娟娟[9]对86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调查显示约44%的患者存在抑郁情绪, 而不良的情绪会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和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10], 故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应引起医务人员足够的重视。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后干预组的SDS得分显著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在对患者实施干预时, 同期对患者家属实施干预能帮助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心理干预能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减少患者的不良认知, 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家属同期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自我感受负担是指患者在经济、照护、情感上对家属较为依赖, 普遍存在的拖累他人、成为家庭负担的心理感受[11]。近年来在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中自我感受负担得到了较多的研究。宋桂云等[12]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慢性病患者的抑郁情绪与其自我感受负担呈正相关, 也就是说, 如果患者存在较多的自我感受负担, 患者则越会产生较多的抑郁情绪。这在本研究的结果中也得到了体现。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进行干预后, 干预组患者的SPBS得分和SDS得分均存在显著的下降, 这说明同期对患者家属实施干预能帮助减轻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一方面, 帮助患者进行早期锻炼和康复, 鼓励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能增强患者的自尊心, 减轻其拖累他人的心理。另一方面, 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让家属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患者的疾病, 并指导家属进行正确必要的照护, 不仅能让家属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也能减轻家属的照护负担, 反过来这又对患者是一种鼓励, 让患者进一步意识到自己的能力, 这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4 小结

对患者实施干预时同期对患者家属实施干预, 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抑郁情绪, 减轻其自我感受负担, 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07.

[2]周如女, 彭幼清, 宋黎翼, 等.知识-社会-心理照护支持模式对脑卒中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3, 27 (19) :1962-1964.

[3]王文志.《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节选 (续二) [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6, 14 (4) :303-305.

[4]余田桂, 许少英, 李瑞金, 等.家属同期护理干预对老年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4) :601-603.

[5]邵敏, 何翠萍.156例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11, 5:61-62.

[6]吴文源.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 2005:223-224.

[7]Cousineau N, Mc Dowell I.Measuring chronic patients, feelings of being a burden to their caregivers: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 scale[J].Med Care, 2003, 41 (1) :110-118.

[8]刘艺.神经内科疾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21:232.

[9]鲁娟娟.系统化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焦虑, 抑郁情绪的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9:248.

[10]周向东.脑卒中后抑郁症对偏瘫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 1998, 13 (1) :23-25.

[11]许少英, 刘婧, 冼志莲, 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9) :914-916.

学习负担感受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结肠炎伴抑郁焦虑症病人60例, 随机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病人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心理支持护理方法。观察组男17例, 女13例, 年龄30岁~65岁 (45.31岁±6.37岁) ;对照组男16例, 女14例, 年龄30岁~65岁 (45.73岁±6.92岁) ,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应详细告知病人的病情, 实验室检查, 以明确是否存在抑郁症状。对病人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密切观察, 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 并随时进行处理。

1.2.2观察组①心理护理:由于慢性结肠炎病程较长, 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悲观、抑郁、紧张等不良的情绪, 影响着病人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护理干预中应当要对病人的心理进行疏导, 保持良好的心态, 每个月进行定期的随访, 与病人交流, 安慰病人不良心情, 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由我科室经过专业心理咨询培训并综合近年来的心理干预研究方法, 进行包括矛盾意向、放松治疗、认知治疗等综合性方法的治疗。转变病人的注意力, 使焦虑缓解;放松治疗法:以思维的松弛锻炼为主, 减轻病人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导致的身体和心理的紊乱状态;认知治疗法:挖掘影响病人错误认识, 寻找导致抑郁焦虑的原因, 让病人充分了解自己的意识存在的错误观念, 更深入的非自主性问题, 对于病情复杂的病人积极地帮助其摒弃非理性的观念和观点, 积极地面对疾病的治疗, 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和治愈的信心。另外在此基础上进行睡眠的卫生教育:培养良好的作息时间, 定时起床和入睡;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平时除了睡前3h可以进行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 注意劳逸结合, 睡眠前减少剧烈的身体锻炼, 避免入睡前1h进行脑力工作;不要将情绪带上床, 平时注意心理的调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在睡前不宜饮食, 不宜过饥或者过饱;保证良好的睡眠环境, 卧室保持良好的温度、光线, 一定的通风;了解睡眠的相关知识, 不应该惧怕失眠, 建立正确对待失眠的意识。②环境的护理:加强对病房的管理工作, 保持病房的安静整洁, 满足病人的舒适的需求, 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住院环境, 对空间、光线、温度保持人体最适宜的状态, 对于床上的被子、枕头、保持舒适整洁, 让病人在最舒适的环境下接受治疗。③生理护理:护理人员对妊娠期病人的身高、体质指数、运动情况计算出每例病人的个体化总摄取热量, 制订个体化的饮食、运动处方, 对病人出现的慢性结肠炎并发症进行及时处理, 如病人出现关节疼痛、皮肤瘙痒等并发症应当给予适当的热敷和外洗护理治疗。④社会护理:护理工作者应该尽力得到病人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使病人在良好的社会关怀和鼓励下战胜疾病, 帮助病人从人际关系当中获得舒适感。

1.3评价指标①自我感受负担量表 (SPBS) [4]:该量表有25个条目, 采用1分~4分评分制, 得分为0分~100分, 得分越高说明病人负担感受越重。在护理过程中, 量表由25个条目修改为10个条目, 形成3个维度, 包括身体因素、情感因素、经济因素。采用1分~5分评分制, 得分越高显示病人负担感受越重, 最后统计总分和各维度得分。②自我和谐量表 (SCCS) [5]:该量表共有20个条目, 3个维度: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人事和谐。采用1分~5分评分制, 最后统计各维度得分和心理和谐总分, 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和谐程度越高。③测评方法:将以上的测评量表统计, 排除人为的因素, 由我科室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测试。心理状态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6]及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7]评估病人抑郁及焦虑状态, SDS及SAS量表分别包括20个项目, 总评分越高则代表抑郁或焦虑程度越严重。

1.4观察指标①自我感受评价;②心理和谐各维度评价。③SDS及SAS评价病人心理状态。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自我感受负担各维度、心理和谐各维度比较均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不明原因的肠道黏膜及黏膜下的炎症病症, 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甚至全结肠, 其疾病容易反复发作, 且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较为严重, 影响着患病人群的生活质量[8]。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 不同方法也不断地应用到慢性结肠炎的治疗当中[9]。但是由于病情较长, 容易反复发作, 据不完全统计, 50%以上的慢性结肠炎病人都存在着各种心理疾病, 比如恐慌、狂躁、情绪低落、悲观、抑郁等精神心理改变, 对疾病的发展及预后产生很不良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临床中慢性结肠炎伴抑郁焦虑症病人采用心理干预治疗观察病人的自我感受负担改善情况以及对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观察, 以了解心理干预对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影响[10]。

病人的自我感受负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照顾病人的心理感受, 照顾他们的挫折感、内疚感等;第二个方面是照顾病人自身的身体情感、经济心理等负面的影响导致的焦虑情绪[11]。心理干预是一种调节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一种科学性指导, 在各大医院护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地位。主要的模式就是将应激处理以及健康教育与对应的心理指导有机地融合, 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干预方法[12]。本研究通过自我感受负担各维度测评、心理和谐各维度测评, 以分析采用心理干预在化疗治疗肿瘤中的疗效及心理改善情况[13]。在本研究中, 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干预护理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病人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心理干预护理方法在慢性结肠炎伴抑郁焦虑症病人的康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的心理护理干预, 内容规范, 并针对每位病人情况的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为了减少病人术后的并发症, 本组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本研究的研究计划对病人进行完善的术前护理及宣传教育, 在术后指导病人各方面的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加强术后随访, 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14,15]。

学习负担感受 篇6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基础, 学习兴趣越浓, 教学效果越好。那么,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1.创设一个激情的英语课堂, 激发学生巨大的英语学习热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教学中的“情”犹如教学双方活动的“催化剂”, 有了它, 学生才能在老师的点拨下渐入佳境。只要我们能创设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 就能使学生迸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 发挥其最大的学习潜能, 从这个意义上讲,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是英语教学的首要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热情是最大的动力。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尽量上好每一节课, 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成活泼生动、妙趣横生的语言交流。课堂上不是教师一言堂, 而是以师生共同探讨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起组织、示范、引导作用, 上课不能是固定模式, 应根据一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采取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比如:知识竞赛、用英语朗诵、对话表演、唱英文歌等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 学生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 积极思考, 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拓展英语才能的兴趣。

2.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参与的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教书育人, 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思想意识, 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勇于竞争。在实际教学当中让竞争充满课堂, 小组竞争、男女竞争、个人挑战等。例如看谁生词记得最快、最好、最准, 看谁朗读课文最标准、最流利、最富有感染力, 看谁书法最漂亮、最棒, 看谁的对话最精彩, 通过各种各样的比赛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3.因材施教。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关键是教师怎样对待。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使学生有特色的发展;要关注情感,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融洽师生关系,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多一些鼓励, 少一些批评, 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让学生敢学、敢说, 培养自主学习的人格特征。教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讨论, 学会自主, 要积极倡导合作学习,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上的个别差异, 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好中差搭配, 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你一言我一语, 你猜一点我发挥一点, 相互启迪, 取长补短,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达到学习目的。

4.培养师生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人们把教师比喻成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所以教师就应该像蜡烛一样付出自己的一切;像园丁一样, 精心栽培心爱的花木。教师要爱生如子、关心体贴、耐心帮助、平等相待学生。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使学生敞开心扉, 诉说学习的苦与乐, 激发学生的愉悦情感,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课堂上永远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激发其学习动机。

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着眼于优化课堂教学

现在在教育界提得最多的是实施新课标, 加强素质教育,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落实新课标呢?我看关键是着眼于优化课堂教学。目前农村中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流生问题, 而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是学困生, 可悲的是据一所学校调查, 其中百分之五十的学困生是由于课业负担过重而失去了学习信心, 从而辍学。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新授、巩固、复习、满堂灌、填鸭式教学, 整个课堂就是老师的主阵地, 没有学生学习的机会, 大量的作业练习不得不放到课后做, 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新课标的实施彻底推翻了这一教学模式, 倡导新的教学理念, 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成为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平台, 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呢?

1.首先, 教师应研习新课标, 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英语新课标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素质教育,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帮助学生建立成就感, 树立自信心, 提高人文素养, 增强实际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2.其次, 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 掌握教学技巧。

教师不仅要注意怎样教, 而且要注意研究指导学生怎么样去学。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例如教师要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首先要考虑如何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法、学法, 帮助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 拓宽知识面。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要科学地选择教法、学法, 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活课堂, 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益。

学习负担感受 篇7

明确目的性

布置家庭作业应从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扬长补短、调节生活的目的出发, 让学生在家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观察等, 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增强自我发展意识, 加深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情感。回家后让他们动手进行一些有益的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鲜明的目的作为家庭作业内容, 通过作业达到既定的训练目标。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深化认识的目的。

注意针对性

布置作业要因人而异, 防止公式化、概念化、机械重复化, 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层次, 设计不同的作业, 既要让学优生“吃得好”, 又要让中等生“吃得饱”, 更要让学困生“吃得了”, 即实现分层练习、数量有别、深浅各异。按照学生的能力把学生分成ABC三个不同的学习层次。A层就是指课堂知识掌握得很牢固,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各种问题。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 我们要让他“吃好”, 即让他有知识可学, 有练习可练, 但又不能机械重复, 所布置的练习应该让他们动动脑、想一想才能完成;B层的学生就是指课堂知识基本掌握了, 基本能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 要让他们把基础知识巩固得牢固一些, 对基础知识的运用灵活一些, 布置一些稍灵活但又不难的题, 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完成;C层即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课堂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对知识的运用也稍有欠缺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要求太高, 因而要针对他们掌握得不太好的内容, 加强训练, 针对课堂的重点、难点布置家庭作业, 多做基础性的练习, 以便过好基础关。

讲究立体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作业的形式也可谓“百花齐放”了, 除了书面作业外, 还可采取以下形式:1讲述式。让学生回家读口诀、概念, 或背古诗、诵儿歌, 并跟家长交流, 说说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的感受等等。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复习他当天所学知识的过程;2.活动式。让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生活体验活动等, 以积累写作素材,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务实的学习习惯;3.技能式。让学生回家学一样技能。如, 做饭、洗衣等, 再以此为写作素材, 进行写作;4.阅读式。布置或推荐课外书让学生回家去读, 以强化课堂阅读教学效果;5.影视式。向学生推荐适宜的影视节目让他们回家后观看, 以增长见识, 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注意实践性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学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因此, 我们应该把学生的家庭作业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注重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如, 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容, 让学生动手做一做长方体和正方体, 从而使他们的空间观念、抽象思维得到加强;学习了说明文文体, 让学生进行实物观察, 积累感性认识和理性表达方法, 学习写作等。像这样的作业既让学生复习了当天所学的知识, 又拓展了思维, 培养了能力, 也让他们有兴趣在活动中作业、在玩中学, 这样练习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重视评价性

对家庭作业可采取下列方法进行检查和了解:1.巡回评价法。早读课上让学生交出作业, 对做得好的当即表扬或全班传阅, 做得差的当即指正;2.询问评价法。抽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各若干名, 询问作业完成情况, 及时给予评价;3.分类评价法。对家庭作业进行浏览, 分为好、中、差三类, 公布名单, 好的及时表扬, 差的鼓励他们向先进看齐, 以达到鞭策后进、调动积极性的目的, 培养他们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4.学生互查互评法。分小组互查互评, 从作业态度 (主要看书写) 、作业质量 (主要看内容) 两方面查评, 小组长在全班汇报查评情况;5.自我评价法。有针对性地指定学生在全班介绍作业完成情况, 自我评价。

上一篇:发现探究下一篇:协同进化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