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中心建设

2024-10-03

服务中心建设(精选12篇)

服务中心建设 篇1

2006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22001111年, 卫生部下发《关于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的通知》。显然,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成为我国医疗事业改革的重要方向, 是解决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症结的重要措施。然而,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 目前在建筑设计方面对社区服务中心的相关研究还是比较缺乏。

本期特别策划将通过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思路以及在具体设计中的实践探索, 将看似简单的社区卫生中心多姿多彩的一面展现出来, 以飨读者。

服务中心建设 篇2

一、硬件标准

(一)场所

1、标识:“京什小区社区文体服务中心”

2、挂牌:文体服务中心内挂社区学校、多功能室、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或公共电子阅览室、书画室、棋牌室、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俱乐部等牌子。

3、选址:按照文体服务中心应选在居民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社区的中心位置,与社区其他四个中心的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将文体服务中心建在一幢楼内,方便居民的参与,计划选址在2#楼的二、三楼。

4、面积:文体服务中心室内活动场所面积要求不少于500平方米,其中多功能室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网点或电子阅览室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文体活动室总面积不少于250平方米。

5、布局:多功能室内一般设党员远程教育、社区学校、人口学校、法制学校、老年大学等多媒体教育培训机构;文体活动室根据实际设置书画室、健身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等。为照顾社区内老年人的活动方便,老年活动室设在大楼的一楼。如有条件室外文体活动场所可以建篮球场或(门球场)、健身苑点,网球场、羽毛球场、游泳池、文体休闲公园、远教广场等文体活动场所,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

(二)设施配套

1、室内:

多功能室要配置教育培训、文体娱乐、影视播放等所需的电脑、远教投影仪、音响、桌椅等基本设备、器材。图书阅览室配置图书不少于1500册,品种不少于1200种(含必备书目),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电脑不少于1台,并具备满足出版物陈列、借阅、管理的基本条件。图书、报纸期刊的内容要满足妇女、儿童、青少年、老人等多种人群的需求。

文体活动室内应配备的器材有:书画用的笔、砚、纸不少于5套,乒乓球桌、球拍、乒乓球不少于2套,各类乐器、棋牌器材不少于4套,室内体育活动器材不少于5套。

2、室外:

文体休闲活动广场(社区全民健身广场)面积3000平方米,应建有以下设施:

(1)一片标准的塑胶(或水泥)灯光篮球场;(2)一片标准的塑胶网球场(或门球场);

(3)一个400平米以上的水泥(或大理石)健身广场;(4)一条200米以上的健身路径(宽度不少于1.2米);(5)20件以上的健身器材(可安置在绿地中);(6)室外乒乓台2张;

(7)小型儿童娱乐设施(可与社区幼儿园娱乐设施健身相结合);(8)一个长10米以上的宣传长廊,包括居委公开栏、宣传栏、黑板报等,定期更换宣传内容。

可用当地特色体育项目的活动场地来代替上述1—6项的任一场地。

二、软件标准

(一)人员队伍

社区至少要有1名专职文体管理员。社区可聘用有文艺专长并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文化工作指导(辅导)员、助理员。由市、镇两级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社区文化管理员工作报酬,切实保障社区文化管理员相应待遇。积极培育和发展志愿者队伍,动员、鼓励各方面人才特别是有文艺专长的人员成为文化志愿者。至少配有2名文体管理员或活动指导员,组织、指导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图书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至少各配1名管理员;以上人员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进行兼职使用;建有2支以上业余社区文体骨干队伍,1支有特色的团队,经常性开展活动,在活跃社区文化生活中作用明显。

(二)服务内容

充分利用服务中心的文体设施,定期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在多功能室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形势任务教育、公民道德、法制、科普、卫生、环保、交通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经常组织有社区特色、群众乐于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结合节庆组织文化体育活动;开放室内文体活动场所,文体工作情况及开展活动的图片、文字材料都要记录在案,艺术档案健全规范。对落实制度与会议分析,有责任分工,有责任落实等配套措施,照章办事。

(三)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健全文体服务中心管理和服务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做到制度上墙,确保服务中心的正常运行,主要制度有:

1、阅览室管理制度;

2、阅览室管理员工作细则;

3、借阅须知;

4、远教播放室管理制度;

5、棋牌室管理制度;

6、图书室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

7、自学园地管理制度;

8、“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制度;

服务中心建设 篇3

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国家规划。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可以查到的最早提及公共服务体系的文献是1988年高闻在《人才研究》第4期上发表的《一些省市放活科技人员的做法》。最早专门论及公共服务体系的文献是1995年范晓峰在《科研管理》第5期上发表的《加速建立科技人才流动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到2012年底,在知网期刊文献数据库中,以“公共服务体系”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检得675篇,以关键词为检索项检得2276篇,以主题为检索项检得3209篇,以全文为检索项检得32432篇,具备了相当的研究规模与研究成果。其中有112篇论文是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篇文章是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研究成果,另有97篇文章来自其他层次资金资助的研究。

相比之下,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可以查到的最早提及档案服务体系研究的文献是1991年大庆石油管理局试油试采公司在《油气井测试》第4期上发表的《加强管理 发展技术 争创一级企业》一文。到2012年底,在知网期刊文献数据库中,以“档案服务体系”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检得8篇,以关键词为检索项检得1篇,以主题为检索项检得30篇,以全文为检索项检得318篇,研究规模相对较小成果有限。没有论文是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其他层次资金资助的研究成果。总之,对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将档案服务体系建设放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中进行研究还无人涉及。

2 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开展该项的研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紧迫的实践问题。第一,有利于全面认识和了解国内外档案服务体系研究与实践的现状与趋势,借鉴国外档案服务体系的相关经验;第二,有助于明确档案工作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有助于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在制定与修改有关档案服务法律、法规和政策时更具有前瞻性;第四,有助于将档案服务体系融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并积极参与其中,为国家和公众提供可靠、周到、有效的服务。

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5个方面。(1)档案服务体系趋势及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的现状。(2)档案服务体系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档案服务体系的核心原则。(4)档案服务体系中各主体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5)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趋势下档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配套建设。

3 研究采用的方法与应当遵循的基本思路

由于此项研究的实践性,应当以调查研究为基本方法,辅以文献分析的方法,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概括起来主要是:

(1)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质一是档案行政管理的范围与档案行政能力的冲突,二是档案公开与保密的博弈。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找准档案行政管理的范围与档案行政能力的平衡点,对档案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档案保密与信息公开之间寻找最佳切合点,最大限度地提供档案利用。

(2)档案服务体系首先要区分公共档案与非公共档案两个领域。公共档案应当最大限度地公开提供利用,公共档案的保密保护则要基于维护公共利益。非公共档案在最大限度的保护条件下,经授权尽可能地提供利用。

(3)档案信息具有特殊性。档案信息虽然是信息的一部分,但档案信息涉及大量的机密,包括个人隐私。档案服务要在其特殊性与档案服务体系的普适性之间找准切入点。应当分级别、分层次、分内容地制定与未来档案服务体系相配套的档案法律、法规和政策。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1)档案服务体系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2)享有档案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提供档案服务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3)档案服务体系的核心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4)建设公共档案服务体系时,应当注重档案服务体系的普适性与档案服务的特殊性。

4 结语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是一项基本性的政策与应用性研究,因此,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多地应当从实践层面上研究档案服务体系如何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

注: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2013-R-14)和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2013-R-3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行政服务中心效能建设路径探究 篇4

为此, 近年来,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在完成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基础上, 不断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努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高效运作, 推动行政服务的运转程序化、服务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

但是, 行政服务中心比较特殊, 它由众多部门组成, 人员具有双重身份并处于流动之中, 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有待打磨提升, 在窗口工作的满意度上, 也存在一定差距。所以, 探究效能建设路径,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效能建设的具体措施, 将有助于克服其困难, 发挥其优势, 推动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制度引领规范

行政服务中心工作的政策制度很多, 但是因为部门业务的差别和实际情况的变化, 必然会出现一些不适应性和一定的滞后性, 需要经历实施、磨合、修补、完善的不断反复才能使各项管理制度日趋成熟和完善, 起到规范引领作用。当前, 以下制度特别需要加强和改进。

1.审批制度。坚决按照审批制度改革和目录管理要求, 认真清理审批服务项目, 针对必须进驻的项目专门编制全面的目录清单, 明确办理流程、办理时限, 明确入驻单位的主体责任, 共同落实好“三集中三到位”工作。

2.人员管理制度。第一, 明确入驻人员。进驻单位应选派真正符合要求的在编人员进驻中心, 人员的选派和调整、选拔和推荐, 须征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的意见。第二, 明确外派期限。建立窗口人员流动档案, 两年轮换一次, 统一轮换时间, 避免频繁调整和随意变动造成混乱。第三, 明确考核主体。进驻人员外派期间的评优评先和年度考核由中心管委会全权负责, 如有提拔任用, 组织部门应对其进行所在单位和行政服务中心的双重考核。第四, 明确行为规范。由中心制定实施《窗口工作人员行为规范》, 严格考核, 对不能胜任行政服务中心工作或不遵守规章制度的, 进驻单位应根据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的要求更换人员, 贻误工作或造成不良后果的由机关效能部门问责处理。

3.员工培训制度。规范和强化进驻人员的培训, 由中心管委会组织实施。一是通过集中统一培训, 使各部门工作人员明确岗位职责, 熟悉一日常规, 强化工作态度, 遵守工作纪律, 规范工作流程, 训练服务礼仪, 具备行政服务岗位必备的知识、修养和技能。二是每遇重大改革和重大项目需要落实时, 必须邀请有关部门和人员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和专门指导, 确保政策得以落实, 改革顺利推进。

二、机制破解难题

1.强化领导, 提高层级。行政服务中心单位的特殊性, 决定了各窗口人员管理的复杂和困难。建议把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纳入当地党委常委分管范围, 提高管理层级, 确保政令的畅通。

2.领导把关, 答疑解难。审批职能和审批项目较多的单位, 要设立分管领导接待日, 定期到行政服务中心值班接待办事群众, 对重大繁难事项, 现场解答、办理或督促指导办理, 同时, 通过群众接待日, 慰问外派员工, 调动员工积极性并收集外派服务工作信息, 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3.部门碰头, 化解难题。中心的分管领导应根据政府职能的需要和重大改革的要求, 定期召开部门分管负责人碰头会议, 适时召开部门一把手联席会议, 及时科学地讨论确定工作要点、重点和难点, 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提高行政服务工作效率和水平。

三、组织凝聚人心

行政服务中心成立了党支部、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团组织, 但是, 实际运转时有欠缺。

一是进驻人员的党、团组织关系没有转入行政服务中心, 因为入驻人员是定期流动的, 党团关系转入转出多有不便, 致使入驻人员需要参与双边的党团组织的活动, 形成“罗锅睡觉, 两头不靠”的局面, 党团组织的作用呈现流于形式之嫌。建议入驻人员的党团组织关系保留在原单位不变, 但是, 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必须迁入行政服务中心, 外派期间无条件接受中心相关组织的管理, 参加中心党团组织的活动, 服从中心党团组织的权威。二是中心虽然成立了党和群团组织, 但是, 这些组织的负责人只不过是挂名的头衔, 相应的职位、职责和待遇都不明确, 组织作用的发挥大打折扣。建议深化改革, 加强组织建设, 明确党团组织负责人的职责、权利和待遇, 实现党和群团组织工作的正规化和常态化, 增强行政服务中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团队提升效能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打造优秀、和谐、高效的团队。中心管理层应以身作则, 提高领导能力, 带好队伍提升效能。首先, 管委会成员必须专业, 熟悉各窗口的职责范围、工作流程和主要的法规、政策, 防止管理偏离方向。其次, 把握员工动态, 通过巡视、观察、交谈, 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形、为人处世方式和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及问题, 增强工作针对性, 防微杜渐, 防止问题积压, 避免工作的中断和无故拖延。再次, 拉近与员工的距离, 要让窗口人员树立“我是中心人”的意识, 真心建立起中心与窗口的同事伙伴关系, 增强员工认同感, 从而最大限度提升窗口的服务效能。

五、细节完善形象

细节问题不可忽视。一是工作态度, 要求态度和蔼、表情柔和、口气亲切、用语礼貌, 展现亲和力;二是环境卫生, 保证服务区域和工作台面干净整洁及工作时段的全程保洁;三是个人形象, 反对素面朝天邋遢面对办事群众, 也要反对浓妆艳抹不符政府工作人员形象的情况, 严格统一着装, 反对衣冠不整和奇装异服;四是上班规矩, 杜绝上班时间在办公场所吃零食、办私事、玩手机电脑、串岗聊天或其它无关工作的事情;五是安全节能, 文件材料妥善保管, 防止遗漏丢失, 客户信息注意保密, 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下班前关闭电源, 节约纸张等, 于细节处展示素质, 提升形象, 提升社会满意度。

六、财政提供保障

行政服务中心是行政服务的集散地, 事关改革发展大局和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当地党委和政府必须保证行政服务中心场所的宽敞安全、功能齐全、便捷舒适, 在地段选择、场所建设、设施装备、人员配置、待遇跟进等各方面给予优先和充分的财政支撑与保障。

七、结语

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才能进一步完善管理, 优化服务, 更好地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人才资源集中和服务集中的优势, 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但是, 真正落实, 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政府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中心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有思考、有探索、有执行, 行政服务事业就不会停滞不前, 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推进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闽委办[2013]3号) [Z].2013.

[2]中共三明市委办公室.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三明市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推进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明委办[2013]29号) [Z].2013.

关于我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 篇5

为了解我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进一步优化我市的发展软环境,更好地服务“项目建设年”和“服务企业年”活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8月11日至17日,由市政协经济法制委牵头,会同教科文委并邀请部分民主党派委员,组成两个调研组,在市政协领导带领下,对我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的基本情况

玉林市政务服务中心成立于2003年,县(市、区)一级的政务服务中心陆续在2007、2008年成立。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运行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深入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为契机,坚持“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原则,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完善软硬设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审批事项和办事程序,提升了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优化了我市的政务服务环境,总体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推行集中办理审批事项,行政效能显著提高。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运行以来,通过把面向投资者、面向企业、面向群众的有审批职能的部门集中起来,在政务服务大厅统一办公,坚持一个窗口对外,实行一条龙服务,规范了办事程序,切实减少了审批环节,优化了审批流程,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了行政效能。目前,市本级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共499项,占应进的76.8%。审批项目较为集中的相关职能部门都派出了工作人员进驻服务中心进行现场办公,保障了政务中心的正常运转,提高了政务中心的现场办结率。特别是市县两级政务中心的工商局窗口对企业登记管理在全区率先试行了“一审一核”登记制度,减少了许可(审批)环节,节省了登

/ 8 记时间,提高了登记效率,受到了企业的普遍好评。目前,玉林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平均日结率达到77.49%,大大改善了我市的政务服务环境。从我们调研了解的情况反映,这几年群众办证办事方便了很多,群众对机关行政效能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

(二)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审批行为不断规范。近年来,市县两级政务中心都比较注重制度建设,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制订了《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暂行规定》、《政务服务中心廉洁从政规定》、《政务服务中心办证大厅办公规定》等二十多项基本制度。2007年全市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以来,政务中心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审批行为,提高了行政效能。目前,政务中心项目审批严格实行“八公开”和“六制”办理,“八公开”即项目名称、办理程序、设立依据、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和窗口权限公开,“六制”即直接办理制、承诺超时默认制、联合办理首办责任制、申报办理制、明确答复制、集中收费制。在审批方式上,加强了电子政务建设,完善了电子政务审批系统,全面实行网上审批、网上办公,保证了审批权在阳光下运行,基本实现了“阳光作业”,提高了办事的透明度和公正度。

(三)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服务质量明显优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政务服务环境建设中,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保姆式服务”等全方位贴心服务,着力优化服务质量。今年,我市在全区率先为企业(项目)开展“直通车”服务活动,通过“窗口服务、网上办理、热线办理”三大平台和11项直通服务制度,实现政企无缝对接,优质服务全域覆盖,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这一做法,得到了自治区的充分肯定。在今年全区年中工作会议上,得到了自治区党委郭声琨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马飙主席的高度肯定。自治区党委陈际瓦副书

/ 8 记到我市调研时,也认为玉林实施“直通车”服务制度经验很好,值得在全区推广。

(四)切实加强监督管理,政务环境健康发展。市纪委、监察局的行政效能监察室四名工作人员成建制全部进驻中心,通过电子监察,以及对案件的查处等手段,积极构建惩防腐败体系,有效地克服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现象,遏制了“吃拿卡要”的腐败行为,促进了依法依规行政。特别是市政务中心在全区率先探索实施了“审批、管理、监督”三分离原则,强化了政务监督职能,有效促进了各项审批工作的落实,推进提高了服务效能和质量。

二、我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在运行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发展不平衡。根据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公布的全区政务服务中心1—5月份运行情况通报,从月均办结率全区排名来看,市本级政务服务中心月均办结2453件,在14个市中排第8位,6月份升至第3位,总体运行情况还比较好。但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发展就显得非常不平衡。玉州区月均办结78件,在全区24个城区中排名倒数第10位。北流市月均办结6893件,在75个县(市)中排名第1位;容县月均办结723件,排名第35位;陆川月均办结1276件,排名第20位;博白月均办结2583件,排名第6位;兴业月均办结67件,排名倒数第10位;福绵月均办结6件,排名倒数第3位。数据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县(市、区)进驻部门不平衡、进入项目不平衡、审批效能不平衡。

(二)应进审批事项进入不到位。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能的通知》(桂政发〔2009〕15号)规定“凡行政许可项目以及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

/ 8(包括中央垂直管理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必须进入各级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但调研中了解到,不管是市本级还是县(市、区)的政务服务中心,都没有完全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把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统一办理。市本级应进项目650项,实进499项,占76.8%。县(市、区)一级政务服务中心,玉州区应进项目358项,实进185项,占51.68%;北流应进369项,实进286项,占77.51%;容县应进项目634项,实进482项,占76.03%;陆川应进项目609项,实进415项,占68.14%;博白应进项目619项,实进250项,占40.39%;兴业应进项目272项,实进182项,占66.91%;福绵应进86项,实进34项,仅占39.53%。这些数据显示,进入中心的单位和项目还不到位。特别是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入率非常低,2009年1—6月份,设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的信用社收费点共收3706万元,这和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额度相差甚远。有的单位在窗口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却回原单位缴费,有的单位舍近求远,不在政务中心缴费窗口缴费,却到其他银行缴费,出现“前厂后店”现象。

(三)窗口部门审批事项授权不充分。自治区桂政发〔2009〕15号文件要求,充分授权服务窗口,提高行政审批事项的窗口办结率,并要求受理权、审核权、协调处置权、办理结果送达权、应诉代理权的授权率应达到100%,制证权、审批权的授权率应达80%以上;有条件的部门要争取达到“双百”目标,即向部门政务服务窗口授权100%,现场按时办结率100%。而我们市本级部门授权给窗口的审核权为77.29%,审批权只有42.19%。在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玉州区审核权44.32%,审批权7%;北流审核权为100%,审批权只有73.08%;容县审核权59.34%,审批权59.34%;陆川审核权52.05%,审批权28.19%;博白审核权46.82%,审批权16%;兴业审核权93.41%,审批权34.06%;福绵审核权100%,审批权3%。从上述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多数部门没有按要求对窗口工作人员充分授权。虽然在中心设置了服

/ 8 务窗口,配备了工作人员,但没有按照要求统一授予服务窗口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批权,有的窗口无权无责,成了“收发室”、“挂号室”,存在着“只挂号、不看病”或“体外循环”、“两头受理”现象。

(四)部分窗口工作人员工作不安心。由于一些进驻单位对窗口认识和重视不够,没有选派业务精、能力强、作风正的同志进入窗口,有的甚至是随便派个工作人员去“凑数”或“值班”,加上又没有充分授权,以至到窗口工作的同志认为自己被边缘化了,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此外,由于政务服务中心实行比较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上下班按手指,办事追错,视频的全天候监控等,造成工作人员有压力感,一些工作人员有怨气,工作不安心,得过且过,甚至互相推诿。今年3月,吉林籍人士齐某到市政务中心申请办理一个桌球室的经营手续,填了不少表格,花了几百元钱,在文化、卫生、消防等部门来回跑了20多天仍未办成,当事人无奈之下到行政效能中心投诉,后在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的调查了解和督办下才得以解决。

三、加强我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加强对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发展的领导。政务服务中心是推进政务公开,服务企业和方便群众办事、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重要平台,具有服务优质、规范高效、阳光操作、公开透明的特点,是展示政府良好形象、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大举措。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坚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务必把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在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办公场地、运行经费等方面切实予以保障。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认识政务中心的职能和作用,充分认识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从“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大力支持和配合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本部门、本系统加强政

/ 8 务服务中心窗口建设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选好工作人员,充分授权办理,加强组织协调,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明确职能,进一步理顺政务服务中心管理体制。根据自治区桂政发[2009]15号文件,明确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为统一设在本级政府办公室的行政机构,人员使用行政编制,代表本级人民政府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和监督本级政府所属部门、机构的政务服务工作,且协调指导下级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工作,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由政府副秘书长或办公室副主任兼任。同时,依照《行政许可法》,赋予政务服务中心组织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负责行政许可及服务事项申办条件、申报资料、办理环节、承诺时限的设定审查和优化工作,负责督促检查“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情况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中心工作,负责组织开展和督促检查政务公开工作等职能。通过一系列强化政务服务中心管理职能、理顺政务服务中心管理体制的措施办法,改变中心目前的管理无职能、协调无手段、督促无效果的尴尬局面。

(三)强化监督,进一步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各级监察、编办、法制办、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绩效考核机构等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加强对各职能部门推进集中行政审批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将之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一把手”工程的重要内容列入考核。对不愿进驻政务服务中心,不按规定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或者行政审批项目存在“体外循环”、“两头受理”的部门要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应严肃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行政责任。通过多部门的监督,大张旗鼓地营造“应进必进”的氛围,彻底打消个别部门领导“应进未进”的侥幸心理,消除“官”念特权思想,消除只顾部门利益甚至为了部门利益不惜损害群众利益的不良作风,从而杜绝政府部门之间行政许可事项互设前置问题制造认为障碍的现象,加快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加快

/ 8 形成由部门行政许可服务到“统一窗口受理、统一协调办理、统一送达结果”的行政审批格局。

(四)优化流程,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按照精简优化的要求,各级政务中心应对每项审批事项制定科学的审批流程,进一步规范审批流程图,统一审批标准,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切实解决传统管理体制下形成的许可审批环节过多、周期过长、要求申报材料过多、行政效能过低的问题。应严格按照“三项制度”和行政程序的规定开展行政审批及政务服务,特别是要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义务。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实施网上受理、网上审批作业,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加强直通车办公室建设,加快开通直通车网站,对重点企业(项目),政务服务中心应压缩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和程序,全面开展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构建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着力打造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环境。

(五)配强人员,进一步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各职能部门和政务服务中心要加大工作力度,严把中心人员出入关,切实选派“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作风好、服务优”的业务骨干到服务窗口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以提高窗口人员素质,增强窗口办事能力,提升窗口服务质量。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要定期举办相关业务培训班,加强对电子监察系统管理人员、政务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和窗口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履行职责、做好工作的能力。窗口工作人员可实行原单位和政务服务中心双重管理,人事、组织、工资关系不变,业务由原单位指导,日常工作由政务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和考核,评优指标由人事局单独下达给政务服务中心,不占原单位指标。对考核优秀的窗口干部,可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和物质奖励,不断激发窗口工作人员的热情和干劲。把政务服务中心塑造成为“服务政府、效能政府、阳光政府”的第一形象窗口。

/ 8

(六)完善设施,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自身建设。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政府直接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岗位特殊,责任重大。各级政府和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应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高度重视服务中心的建设发展。一方面,应加大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保证工作场所,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办公条件。另一方面,应加强软件设施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完善网络平台,拓展网上咨询、查询、预审等业务,全面实现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公布。同时,还应健全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学习培训、投诉处理、办件通报、考核评比等规章制度,引入办事群众评价和绩效考核奖励机制,充分发挥政务行风监督员、办事群众、新闻媒体对政务服务工作的监督作用。市级政务服务中心应加强对县(市、区)服务中心的指导,切实搞好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实现市县两级政务服务网络联动发展,形成覆盖全域、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网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服务中心建设 篇6

【关键词】大学生事务 学生服务中心 “卓越绩效”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07-03

大学生事务是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事务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也是决定学生对学校是否满意的关键指标。近年来,建立“一站式”的学生事务中心是各高校适应学生服务需求、改革服务模式的通常做法,不少高校相继建立功能综合、基本满足学生需要的学生事务中心,但这些服务中心的架构多为各职能部门的“物理”组合,各职能部门抽调人员在服务中心设立窗口,由于理念和机制上的问题,仍然无法满足学生对服务需求日益多样性、个性化、高效率等要求,学生对高校学生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仍处于70%以下的较低水平。因此,进一步创新高校学生服务中心建设,仍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亟待突破的重要课题。

一、国内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状

(一)国内大学生事务管理特点。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不仅获得了应有的地位,而且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工作体系,呈现出管理理论学科化、管理机构分类化、管理方法多元化、管理内容丰富化、管理人员规范化的特点。

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党政共管体制,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而设立,它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强调以学生事务为依托开展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形成了多样性、科学性、操作性较强的管理手段与方法,事务管理内容不断丰富。同时,辅导员是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目前,各高校对学生的服务模式大致有如下两情况。一是学校各职能部门分散服务的模式(见图1),由学校各职能部门分别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服务和指导,学生寻求帮助要应对分散的职能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只解决本部门负责的事务。这种情况的主要问题是,对学生服务缺乏统一的标准,缺乏服务的理念,仍主要以管理的方式应对学生的需求。各职能部门人员对其他事务既不熟悉,也不会关心,当某项事务涉及多个部门时,学生就要来回奔走。二是学校各职能部门窗口集中办公的模式(见图2),学校成立有学生服务中心,将多个职能部门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但各窗口人员仍基本上独自处理本部门负责事务。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学生各部门奔走的问题,也可以对各窗口服务提出统一标准,从服务态度、流程上进行统一管理,较大程度方便了学生,也可树立学校服务学生的形象。但这种情况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是:下班时间学生报修、投诉、报警不便,或处理滞后;不能整合学院各方面资源,快速响应学生咨询、心理辅导、学业指导等各种需求;缺少对所有服务数据的统计分析,指导学校改善相关工作;各窗口人员业务单一,窗口人员轮值,在时间和业务水平上影响服务质量,工作效能低;人员配置多,需要多个职能部门抽调人员;很多学生事务工作还完全靠辅导员帮助学生解决,严重影响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主业,以及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发展。

(二)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已成为了一个职能多样化、工作标准化、人员职业化、研究学术化、理论综合化、运行高级化的专业领域,具有以学生发展为理念、以服务为工作导向的基本特点。学生发展理论已成为了国外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学生创造了自由的环境,提供自由的教育。他们倡导“管理就是服务”,要求大学生事务管理者通过创设良好的条件、提供优质的校园服务来吸引学生、留住学生。事务管理机构与学校的学术部门并行、独立设置,由一位专司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校领导分管。同时,大学生事务管理已成为了一种职业方向,具有较高的专门化的独立地位,管理者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一些国家还建立了大学生事务管理者的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

二、创新学生服务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一)现有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服务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高校要落实这些要求,实现更好的服务育人的目的,就必须不断提升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通过服务育人,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服务仍表现为资源相对不足,理念相对落后,形式相对被动,效率相对偏低。2015年,我们曾就学生对学校相关服务部门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各部门提供服务的平均满意度仅为69%。绝大多数高校对学生事务管理仍主要局限于处理学生日常生活上的需求,较少关注学生学习、成长所需要的心理健康、学习规划、就业指导、身体健康指导以及多方面的个性化的需求,缺乏系统地从学生生活、学习、成长、就业、创业去设计相应的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大学生主体已经是“90后”,他们一方面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判断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另一方面他们也过分自我、追求个性、功利意识较强。因此,他们的服务需求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个性化。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迫使学生事务工作要向网络化、大数据应用方向创新。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环境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具有的预测、聚类、挖掘、升华人的判断等技术功能。目前高校在学生管理和学生服务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一定规模的数据信息,基本上建立起了相应的数据信息库,但是就目前应用的现状而言,基本停留在简单的信息采集、同步发布等层面,未能充分发挥相关数据信息的利用价值。如何更有效地收集和提升相关数据的利用价值,并透过数据发现问题、把握需求、创新服务模式,从而全面提升各部门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长远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利用网络和数据为学生服务,并通过服务掌握更多的数据信息,是今后高校学生发展与事务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

(三)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需要我们创新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的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及广西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及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方法和要求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但目前,各高校辅导员日常事务繁杂,严重影响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影响辅导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等。因此,减轻辅导员日常事务,让辅导员有侧重地选择或定位自己的专业方向(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指导、资助育人工作、就业创业指导、安全教育等)日益紧迫。

三、“卓越绩效”管理理念下的学生服务新模式

“卓越绩效”管理是当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一种组织综合绩效管理的有效方法/工具,该模式源自美国波多里奇奖评审标准,我国从2001年设立全国质量管理奖,评奖标准就充分借鉴了波多里奇奖的内容,体现了现代质量经营的思想和方法,中国已有一大批企业开始引用卓越绩效模式开展自评及进行卓越绩效管理,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核心内涵是一组相互关联的核心价值观,其中包括远见卓识的领导、顾客驱动的卓越、组织和个人的学习等11项。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目前广泛使用于制造业、服务业、小企业、教育事业、医疗事业等领域。

在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中借鉴“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学校提供的“教育方案与教育服务”要以顾客(学生)为关注焦点。以学生为中心的卓越,学校教育和服务工作的绩效和质量是由学生判定的,因此,学校必须重视所有教育方案与教育服务的品质,以及为每个学生增加价值或竞争力的支持,减少缺陷和差错,消除造成不满意的原因。同时,学校不能只重视当前的学生需求,还应重视未来学生需求,重视使自己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品质和特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方案和教育服务,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赢得满意、喜爱、信任、忠诚,最终促使学校可持续发展。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模式(见图1、图2)存在的不足,运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理念,我们提出了新的服务模式(见图3)。新模式的核心就是将服务电话、服务网络平台、现场服务集中起来,由学生服务中心统筹协调,学生无需面对各职能部门,只面对一个客服中心,由客服中心牵动整个学校为学生服务的服务链。

四、创新学生服务模式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一)准确定位。服务中心直接面向学生,承担收集学生信息、接收学生投诉、报警、报修、反馈、解答学生疑问、协调处理学生事务的任务,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水平,服务中心一定是服务学生的窗口、桥梁、枢纽。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对服务中心进行定位。

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服务中心的所有服务应当是为所有的学生服务,包括未入学的求学者和离校的校友,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成长中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困惑。

理念: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满意。传统的观念我们往往只强调学生是学校的教育对象,实际上我们更应把学生当成顾客,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优质的服务,让学生给学校有最好的满意度。

模式:一站式。服务中心应能够整合学校的各方资源,让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成长所碰到的所有问题都能在服务中心得到帮助和解决。而不是让学生为解决某个问题奔跑于不同的职能部门。

同时,作为服务学生的窗口,必须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服务口号和标准。如:口号——有困难找服务中心;标准—— 热情、周到、便捷、高效。

(二)理清建设的基本思路。(1)将学生服务中心建成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各种服务的总平台和总前台,“一站式”为学生提供从入学到毕业、从学习到生活、成长的所有服务。(2)在服务中心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为学生提供快速报警、报修、投诉和各项事务咨询,无论节假日均24小时开通,为学生提供全天候服务。(3)在服务中心设立学生交费和校园卡服务窗口,以解决学生缴费和校园卡服务等最常见问题。(4)在服务中心设立心理健康、学业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室,实现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咨询、预约,及时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

(三)抓好建设的“四个一”。(1)一部电话。即24小时热线电话“####110”,为学生提供全天候服务,可实现快速报警、报修、投诉和各种事务咨询。(2)一支队伍。服务中心工作队伍可以由1-2位辅导员和几十位学生组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3)一套制度。学生服务中心应制定一整套的工作制度,如《学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学生服务中心首问负责制度实施细则》《学生服务中心限时办结制度实施细则》《学生服务中心值班员工作指南》《后勤报修升级机制》《学生日常事务办理流程》等。(4)一个信息管理平台。服务中心还应依托学校现有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开发相应的学生服务模块,值班人员可将学生的报警、报修、投诉等相关信息录入系统,服务后台的相关人员可即时看到相关信息并进行处理,在处理结束后将相关处理结果进行回复,值班员与学生进行联系和回访,了解学生对处理结果的满意度情况。

(四)科学设计学生事务流程。在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成长可能需要学校提供的服务和指导的项目,主要有各种咨询、各类证件、各类证明、各种培训、保险、住宿、勤工助学、休退学和离校手续、选课和重修、投诉、报警、报修、交费和退费、校园卡、心理辅导、学业指导、就业创业指导等20多类几十个项目。针对每项事务,都应进行流程的设计,分析每项工作内容的起点和终点、经过的各环节、可能涉及的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再根据学校的管理实际,确定各环节的负责人、负责部门、要完成的操作及操作要求,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在设计时,要遵行“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满意”的理念,“一站式”解决学生问题,要运用“PCDA”管理工具,对处理事务的各环节有反馈,有改善,逐步完善和提高服务质量。

五、结语

按照新的模式、新的思路和方法建设高校学生服务中心,改变了传统的学生服务理念和模式,通过一系列机制、制度、流程、队伍及环境的建设,可以整合学校各方资源,创造一个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具有以下创新点:

第一,把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引入学生事务管理中。引入“卓越绩效”管理理念,以学生为顾客,运用“PCDA”质量环管理工具,分析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建立管理机制和流程,突破了目前许多高校学生服务中心是由多个职能部门的“物理组合”的服务模式,实现了多个职能部门的“化学反应”,通过机制的创新和流程的科学设计,做到主要由少量专门人员,整合学校各方资源实现“一站式”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服务。

第二,促进了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设立专职岗位,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服务,从而减轻带班辅导员的日常琐碎事务,让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升素质和能力。学校也有条件根据学生在思想引领、主题教育、心理健康、学业规划、创新创业等个性化需求,按照辅导员的专业基础,规划辅导员的专业和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芳.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2]深圳市市长质量奖教育类评定标准[Z].深圳市市长质量奖评委会,2012

【基金项目】2016年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工程项目资助“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发展与事务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桂党高工宣【2015】36号)

【作者简介】唐冬雷(1964— ),男,广西桂林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电子自动化技术。

浅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 篇7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成为决定企业生产力的第四要素,比其他有形或者无形的物资资产显得更为珍贵,而财务作为信息资源的计量、确认、计量、报告的主要负责人,新信息时代对财务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1.数据信息不对称

财务信息来源于业务信息,但业务部门在传递信息时,由于对财务知识的不了解、责任心不强;大型企业集团管理链条长、上级组织机构官僚化、制度繁琐、下级公司执行指令出现偏差等容易导致信息报送不及时或者报送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信息阻隔或者内容失真,不利于企业信息的分析,影响决策层及时获取真实的营运状态。

2.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集团公司的下属分子公司分布比较广且分散,分子公司机构日趋臃肿,导致集团公司在集权与分权模式中缓慢前进。分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与集团总体战略不一致,导致集团公司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与日俱增。

3.整体资源整合价值低

集团公司下属的分子公司,为了完成经营业绩,各自为政,甚至抢占资源、互相攻击,导致集团公司资源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内部资源整合率和利用率普遍偏低。

4.财务数据缺乏可比性

集团公司下属分子公司由于财务制度、标准不统一,岗位胜任能力参差不齐,理解出现偏差、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财务数据分散、信息不能共享,缺乏可比性。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势

1.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同质化业务集中处理、专业化分工,优化、简化流程,优化岗位设计,减少分子公司财务岗位,提高员工处理业务的效率,减少财务从业人员的数量,降低人工成本。

2.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

财务共享中心通过制定标准化的业务流程、简化繁琐的业务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业务处理的透明度、实现了对分子公司财务的事中控制,强化了对分子公司的管控力度,降低了因分子公司违规操作带来的经营风险。

3.提高集团公司财务管控能力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数据集中及智能化自动生成,实现了跨地区、跨部门的数据整合,加速了财务信息的传递,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准确度,将财务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到更有附加值的业务中,大大提高了财务的决策能力。通过业财融合,建立标准化流程,统一实施资金调度、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手段,提高集团公司整体财务管控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二、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可行性

(一)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

根据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调查,至今已有超过50%《财富》500强和超过80%的财富100强企业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如杜邦的GSB(Global Services Business)、GE的FSO(Financial Services Operation)等。国内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正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出,如摩托罗拉公司成立亚洲财务结算中心,2005年中兴通讯引入财务共享服务管理模式,中石油集团公司、海尔公司、中交集团、中铁建集团等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通过调研、参观、培训学习等方式,总结各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思路、战略及管控定位、模式的选择、组织设计、财务流程设计、岗位职责划分、信息系统平台的衔接及维护、人力资源管理等经验,总结分析各公司成立的背景条件、优缺点,吸取符合公司集团战略及背景的模式、定位等,扬长避短,一定能找到适合集团企业的、最优的一种财务共享中心模式。

(二)有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部分大中型企业的ERP系统已经运行比较成熟;管理层支持、风险评估、风险缓解等能达到连续性管理;影像系统、资金集中支付系统、OA办公系统、财务账户处理系统、管理会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物资系统、数据仓储等系统能对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组成“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的大数据系统,实现有用信息的互通互联、信息共享,促使企业各业务环节的协同整合,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改善企业财务管理、促进财务管理创新,全面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现代化水平、风险防控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三)符合企业财务未来转型的趋势

在互联网+、计算机云、智能化时代,财务简单的计量、确认、报告财务数据已经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如何真正实现国际化、在多个市场和经营地域保持统一、推行高效的管理机制、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好的技术及流程再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决策支持职能等成为大型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而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是实现上述战略及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型企业转型的方向。

三、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路径

(一)重视顶层设计,确定财务共享中心模式

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本质就是实现财务和会计职能分离的一场财务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涉及各级及各部门的人员。因此,顶层设计时,需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设计一套标准的财务共享中心模式、流程、制度等。根据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管理层的支持度、信息技术的支持、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及控制、成本投入保障等因素,确定是采用单点财务共享还是多点;是选择流程中心还是地域中心;系统统一实施还是差异化实施;是独立运行还是分享运行;职能定位;共享中心地址的选择等,优化设计方案,保证运行后的资源配置及运行效率。顶层设计决定了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及运行模式。

(二)整合信息系统,搭建财务共享中心信息平台

财务共享中心是建立在统一的、标准化的大数据共享信息系统基础之上的,因此,需要将财务管理系统、报表与财务分析系统、企业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等对接,实现每一个流程、每一个单元的信息都集成共享、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信息系统是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技术保障。

(三)制定财务共享中心流程制度,建立统一标准

建设财务共享中心就是一个流程再造、统一标准的过程,因此,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措施就是建立起统一的财务业务流程、标准、制度,细化财务共享中心财务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报账流程、审批权限、明确各作业环节在组织层级间的划分、关注业务前端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整个链条的流程过程、考核办法,确保财务共享中心的每一项作业都有章可循、透明、标准化操作。流程再造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落脚点。

四、财务共享中心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持续经营的机制保障。共享服务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位的合作战略,这个业务单元就像公开市场开展竞争的企业一样,设有专门的管理结构,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而财务共享就是通过集中处理同质化工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且实时监控财务运行状况及成果,统一标准与风险管控,将集团财务从琐碎的事务中释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核心增值管理上。因此,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行管理一是人的管理,二是流程的管理。

(一)建立运行分析、考核指标体系

对日常工作的业务总量、业务处理效率、业务处理准确率、单位业务单位处理成本、客户满意度、人员流动率等关键指标,分别设置一定的权重系数及标准分数,设置详细的评分标准、采取关键KPI形式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作为岗位职级升迁的依据。通过考核,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确保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效率及质量,满足各分子公司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要求,促进其他业务部门更好的开展工作。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

一是制定长期的财务人员队伍建设计划,并形成财务人员培训长效机制。对新入职人员进行入职前职业规划,并根据个人的特点,以胜任岗位为导向,进行入职培训;入职后,在日常工作中采用师带徒的形式,提前进行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业务知识、规章制度的讲解,减少适应岗位的时间,激发工作热情。二是在财务共享中心内部,实行“传、帮、带”、“财务大讲堂”自培式的互动。鼓励人人上讲台,结合岗位实际工作,将日常工作中的管理经验、总结的教训、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度的理解等与其他人员分享,在讲课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学习。三是聘请外部中介机构或者有先进管理经验的单位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评估财务共享服务中的优势、劣势、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中产生的问题为导向,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总结不足之处。着重培养财务人员从不同视角审视完善自身工作,提高岗位胜任能力。

(三)持续优化标准和流程

随着企业业务领域的扩展、组织结构的变化、战略目标的转变,财务共享中心应及时总结、定期评价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行效果。在内部建立自我优化机制,实现作业流程的持续评估、改进、提升,以满足公司战略、投入产出的效益要求。对现有业务范围内的流程及时梳理,及时解决运行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修正财务管理制度,优化财务管理流程。

(四)优化财务共享中心信息平台

根据企业创造价值的思路及经营分析、业务需求,对财务核算系统、网上报账系统、影像扫描系统等进行优化对接,整合提炼管理会计报表、分地区收入报表、分产品收入报表、应收账款回收、客户信用评级等相关日常决策所需数据;固化报表输出界面,提高会计报表数据输出效率及准确率,从预算完成、重点指标、效益效率、异常管控等方面,提供产品、客户、地域等多维度分析结果供公司各个部门分析使用,全面提高财务信息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针对性,为全业务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信息爆炸时代已经来临,企业财务管理已越来越走向集约化,财务共享中心对集团的长远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是新形势下实现依法理财和财务转型的重要手段,是企业财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大型企业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

摘要:互联网+、计算机云时代对财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种高效率、低成本、高附加值的运行模式,是大型企业集团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建设路径、经营管理进行简单介绍,为大型企业在探讨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息。

关键词: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服务中心建设 篇8

关键词:云服务,区域教育云服务,数据中心

一、建设区域教育云服务数据中心的意义

2013年, 国家出台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和《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支持教育云的发展,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我省云计算发展的意见》 (粤府办 [2012]84号) 把建设教育云确定为七大重点示范应用项目之一, 《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把教育云建设确定为五大行动计划之一, 深圳市和宝安区等多个城市及地区均把教育云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推进工作。政府的重视给区域教育云数据中心建设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

很多地区已建成教育宽带城域网, 高标准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 但同时也出现了重复建设、资源贫富悬殊、“学习空间个性化人人通”难于普及等问题。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三通两平台”和“两级建设、五级应用”平台推进体系建设都对区域教育云服务数据中心建设提出了迫切的需求。统一规划建设区域教育云服务数据中心, 打破并超越孤立数字校园的分散建设模式, 节约分散建设模式下的巨额建设及运维成本, 通过区域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的策略和资源集约化使用和治理的云计算和云服务等先进技术手段, 提高区域教育云服务平台的容错性、伸缩性和动态性, 从而保障和提升平台的整体服务质量及水平, 为区域教育用户提供优质、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避免了多级重复建设。

二、区域教育云服务数据中心的定义

“云服务”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 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1]。“区域教育云服务”是指通过区域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的策略和资源集约化使用和治理等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将现有的信息化教育资源、教育应用和基础设施整合、集成为一个巨大的虚拟资源池, 向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师生、民众提供云服务。“区域教育云服务数据中心”是面向区域教育云服务平台的载体, 用户申请的各项云服务均通过区域云服务数据中心来提供, 各种云资源均由区域云服务数据中心统一调度和分配[2]。因此, 区域教育云服务平台的建设应以区域教育云服务数据中心为支撑, 把建立教育云服务数据中心作为平台建设工作的重点, 从而保证云服务的有效供给。

三、区域教育云服务数据中心的技术架构

区域教育云服务数据中心的建设遵循“资源集约化使用和治理”的云计算核心本质, 采用“1+N”弹性云架构、云服务架构、WOA架构、OGSA架构、背景感知计算、内容聚合计算、展现配件渲染计算、OLAM等技术, 确保平台高可用、高扩展、高安全、高性能, 并能科学地构造智能化、体系化、网格化的教育服务云。各专业化应用服务可随时被云化、推送到云端;未来还可为全区学生提供专业化“云到端”的“电子书包”云服务, 按照标准体系、随需扩展, 实现真正的弹性化。

深圳市宝安区于2009年建设宝安教育云服务平台的同时新建了区教育云服务数据中心, 涵盖了基础设施、公共软件平台、信息安全、技术服务与运行、维护体系等各方面的设计和建设, 建设的范围与内容与2013年颁发的《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指南》的指导表基本吻合[3], 本文通过实例验证了《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区域教育云服务数据中心建设过程的指导性和实操性, 基础教育领域区域教育云服务数据中心的建设可依该指南为蓝本, 根据实际规模的大小及应用服务保障的需求级别进行整体规划及分期建设。

宝安区教育云服务数据中心的总体技术路线:

1.“1+N”弹性云架构技术, 即一个云聚合中间件平台、N种信息资源。云计算的核心本质为资源聚合, 而且是大量复杂资源的整合及聚合, 其资源聚合过程就是一个资源抽象、概括、类化的过程, 云端用户看到的就是良好的服务, 对于后面复杂资源的聚合过程, 云端用户没有必要知道, 它主要是由“云聚合中间件”完成。

2. 云服务架构技术, 即为云端可寻址的服务生成、共享、编目和治理机制, 实现各类资源的服务化封装, 确保教育云平台具有极强的松耦合和可组合性, 便于系统可以无限扩展、随需重组。全面支持Java EE应用、.net应用、移动应用、流媒体应用、邮件系统、短信彩信平台等异构系统的整合及聚合, 真正实现跨系统、跨机构、跨体系的整合、聚合和应用。

3.WOA架构技术, 即为面向Web、面向WAN、第二代SOA架构技术, 它汲取了B/S结构、RIA架构和SOA架构的核心优势, 并为教育云平台的云端用户提供了良好的操作体验, 确保教育云平台具有协同性、可重用性、可组合性、服务可寻址性、适应性、自治性、松耦合等先进特性。

4. 背景感知计算技术, 即能够感知用户背景, 主动为其提供最合适的定制内容、产品或服务, 采用背景感知计算技术自动感知各个教育用户群体的操作习惯, 实现不同用户登录到教育云平台后, 所看到的个人桌面和常用功能完全不一样, 为角色不同的各级教育用户提供良好的操作体验。

5. 内容聚合计算技术, 采用内容聚合计算 (ContentMashup Computing) 技术, 即能够聚合各教育子系统的各种信息资源, 如:常用功能聚合、待办任务聚合、子系统报表聚合、子系统消息聚合、子系统日志聚合, 改被动为主动, 打破以往的“人找信息、人找任务”的应用模式, 创新“信息找人、任务找人”的教育应用新模式。

6.OLAM技术, 即在线分析挖掘技术, 融合了OLAP和Data Mining技术, 能够针对数据集市中的各类面向主题的数据集, 通过配置自动生成各类数据魔方 (Cube) , 以快速形成统一的数据魔方池, 提供面向主题的展现图表, 确保教育云平台不仅拥有实时的业务运行顶层监控功能, 而且拥有在线分析挖掘功能, 能够有效模拟、预测未来的业务发展趋势, 为管理决策、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7.OGSA架构技术, 即网格服务架构技术, 以多个站类、多级站点和多种频道为三维架构模型, 同时支持虚拟化网格式的站群部署、物理化网格式的站群部署两种部署模式, 构建教育门户网站群, 为社会公众、学生家长提供家校互动服务、教育信息服务。

8.4W访问控制 技术, 即从Who、When、Where、What四个维度进行细粒度访问行为控制, 云端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在教育公共云及教育专有云中所拥有的资源访问权限是不同的、所拥有的虚拟化个人桌面内容是不同的。

9.Hyper-V虚拟化技 术, 即采用微 软Windows Server Hyper-V、Virtual Machine Manager及SelfService Portal构建了虚拟化生态服务器平台, 在单一物理服务器虚拟成数个独立的逻辑服务器, 按需动态设置CPU个数、虚拟机内存、虚拟硬盘大小, 支持动态迁移、故障转移集群和群集共享卷。

10.Iaa S、Paa S、Saa S动态融合 技术, 动态融合Iaa S层的NOSQL云盘存储服务、Paa S层的共享交换服务及信息资源池的创建与管理服务、Saa S层的各种专业化的应用服务及网络化的信息服务, 以形成面向11类教育用户群体的综合云服务体系。

四、宝安区教育云服务数据中心的创新及应用成效

宝安区教育云服务数据中心的核心优势和创新水平如下:

1. 打造“一个平台”, 全面利用“1+N”弹性云架构、云服务架构、WOA架构、OGSA架构、背景感知计算、内容聚合计算、OLAM分析挖掘等技术整合及聚合所有教育信息资源, 包括:教育电子政务、虚拟数字校园、网络社区服务, 是业界领先的教育云平台解决方案。

2. 提供“两类云服务”, 即教育专用云服务、社会公共云服务;为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云端用户提供全面的办公服务、沟通服务、云盘服务、管理服务、决策服务、教研服务、教学服务、学习服务等;为学生家长、社会公众提供即时的家校互动服务、教育信息服务等。

3. 构建“三个一站式”, 即一站式登录、一站式管理、一站式服务, 将接入教育云平台的所有子系统的单点认证、访问控制、系统管理、云端服务进行一站式提供, 使云端用户所得到的服务更加便捷、体验更加良好。

4. 确保“四大通”, 即身份通、数据通、应用通、门户通, 使区域化的教育综合云服务中心得以顺利建成, 它们既相对独立, 又能关联互动;使区域化的数据交换、数据共享、服务共享、多级协同、覆盖大教育体系得以实现。

5. 遵照“五大化”, 即平台化、系统化、服务化、标准化、个性化的建设指导方针, 采用从应用基础平台的平台化、系统化, 到云资源 (数据资源、应用资源) 的服务化、标准化, 再到云端用户享受服务的个性化等多位一体的顶层设计。

6. 实现“六统一”, 即统一身份认证机制、统一访问控制机制、统一资源聚合机制、统一资源共享机制、统一门户管理机制、统一顶层监控机制, 使得面向区域化的教育综合云服务体系不仅能够建立起来, 而且能够满足未来不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需求。

7. 开辟“七大”创新

(1) 创新了“以用户为导向”的建设模式, 顺应了教育转型中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符合区域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趋势;

(2) 创新了信息化支撑教育公平的模式, 该平台全面支撑区域内所有公办教育、民办教育、社区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家庭教育等大教育体系, 有力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和公平发展, 提高了教育信息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创新了三级协同工作模式, 该平台建设覆盖“区/ 街道 / 学校 (社区) ”三级教育管理体系, 实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信息资源流通和协同工作, 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工作效果;

(4) 创新了信息资源共建模式, 该平台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 站在“主动贡献取代被动消费”革命的最前沿, 抓住用户对象“乐于为内容作建设和评估, 使用数字媒介表达自己的观点”的特点, 鼓励师生主动贡献优质资源;

(5) 创新了信息资源应用模式, 实现了“信息找人、任务找人”, 提升了电子业务的智慧能力;

(6) 创新了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有机整合的机制, 在该平台中, 整合了微软Live@EDU、宝安区数字图书馆资源等一些公益性的免费优质资源和工具平台, 实现了互动双赢的目的;

(7) 创新了教育公共服务模式, 内网门户网站为教育系统内用户提供服务, 外网门户网站按照电子政务公开的要求, 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的便民服务项目, 从而提升了教育信息化为社会信息化服务的能力 (如图1) 。

宝安教育云平台于2011年9月29日正式开通运行, 是一个典型的Iaa S、Paa S及Saa S融汇一体的综合云服务平台。平台成功实现了传统数字化校园从孤立、物理、实体化建设向区域、虚拟、云化建设的转型, 建成了区域教育云服务数据中心, 统一为全区提供公共的教育信息化云服务。平台采用了“1+N”弹性云架构、云服务、WOA架构、OGSA架构、背景感知计算、内容聚合计算、展现配件渲染计算、OLAM等技术, 实现了从Iaa S、Paa S、Saa S三个层面的虚拟化、弹性化、服务化, 统一了数据标准、应用标准、共享标准、安全标准、使用标准、运维标准等标准规范体系, 有效聚合了20多个IT系统的应用资源及数据资源。通过服务器虚拟集群、存储、负载均衡、防火墙等核心设备集中部署在全区统一规划建设的教育云服务数据中心, 全区11类用户均有各自的个性化虚拟桌面门户 (人人有个性化工作桌面) 。教育局、督导室、教科培中心、6个街道教育办、6个街道教研中心、340多所学校都能均等拥有各自的功能强大且可自定义的虚拟化数字平台网站功能 (校校为虚拟化数字校园) , 惠及全区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师生及家长50余万人, 率先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典型的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效果, 荣获了“2011中国城市信息化成果应用奖”的殊荣, 提升了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

五、区域教育云服务数据中心的发展展望

区域教育云服务数据中心建设的宗旨是提供丰富、优质的教育云服务。十二五期间, 宝安区将继续在现有教育云服务平台的基础上, 通过畅通渠道及引进企业等源头活水方式, 充分应用云计算技术, 有效完成与深圳教育云 ( 鹏云、中国习网 ) 、微软教育云、省部级教育资源云等各类教育资源、完成与市大学城图书馆、区图书馆等第三方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 实现宝安教育云服务平台各项应用的全面拓展和云间资源直通。通过试点建设3-5所智慧校园, 由智慧校园担当试验田先锋, 牢牢把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 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 由试点的学校继续探索适合区内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资源、绩效分析等方面的特色及亮点应用, 依托已有的教育云服务平台不断把智慧校园试点成功的应用及特色亮点通过平台接口云化, 推广覆盖全区所有公、民办学校、幼儿园, 点面结合, 不断优化实现“三通两平台”, 挖掘平台的新鲜应用供给。强化用户使用体验, 尤其是资源应用与用户智能背景的智能感知关联, 全面实现“人人通”。通过区域推进的信息化手段尝试解决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边远落后地区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不公等问题, 让广大边远落后地区的学校、幼儿园及外来工子弟平等享有政府主导的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 有效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优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明燕, 蔡祖锐.云计算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4, 01:6-10.

[2]李聪.服务器_网络_存储虚拟化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 2009, 05:1-72.

服务中心建设 篇9

1.1 基本现状

一直以来,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农机化水平位列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前列。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等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兖州区农机化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目前,大中型动力机械和复式高新农业机械拥有量得到迅猛发展,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形成了涵盖9大类1 000余个品种的农业机械生产集群,农业机械经营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地开花,正向着集约化、规模化和信息化发展的道路迈进。这也大大推动了农机维修服务行业的繁荣,农机维修行业已成为推动农机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服务产业,在面向农业,服务农民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区在册农机维修服务网点达到84家,其中供应网点39家,从业人员396人。农机维修网点以乡镇为中心,呈点状分布,主要分布在交通要道两旁,以自建房或租赁房屋为主,发展较为迅速。

1.2 存在的问题

农机维修服务市场的发展是在自发和无序中进行的,没有正确的市场导向和相关政策的扶持,发育尚不完善,还存在许多问题。

(1)政府还没有出台一系列的引导扶持政策,维修服务只是针对现有简易的农业机械,规模小,没有横向联合,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2)维修网点的维修水平不高,生产力低下。大部分维修网点设施简陋,技术力量薄弱。没有新型、大型或专业维修设备,维修工艺简单,维修质量偏低。从业人员没经专业培训,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不高,这使得维修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3)当前农机维修服务市场还处于分散化、简单化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专业化、集团化和分工协作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难以适应现代农机市场的发展需求。

(4)维修服务网点经济效益低。维修服务网点大多处于微利状态下维持经营,大型、先进的农业机械维修不了,配件供应困难,只能维修简易农机具,大多又以电气焊、补胎充气等专项修理为主。

(5)农机维修服务的配件质量没有保障。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和配件充斥市场,维修点追求高利润,农机户图便宜,维修质量难保障,有的甚至还影响到了农户的人身安全。

由于前期受体制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原有的县级国有农机修配厂已全部破产,乡镇农机维修服务站也多数丧失了农机维修服务能力。现在的农机维修服务市场已由个体和小规模维修点所取代。由于维修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配件质量低下及缺乏政策扶持等原因,无法承担大中型拖拉机和新型现代农机装备维修业务,农机户“修机难”的矛盾日益突显,农机维修服务市场亟需一批大规模、恢复性的一级农机维修服务网点来解决这一问题。

2 建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目的和意义

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兖州区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对兖州区乃至整个鲁西南地区的农机维修服务行业大发展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科学谋划建设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趋势,是推进农机节能减排、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

2.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把建设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与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强化科学管理,完善服务手段,与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强强联合,建立综合性的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切实解决农机化发展过程中自身链条薄弱的环节,提高农机化的科技含量和综合利用水平,从而增强农业机械化发展后劲。

(2)基本原则。第一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综合性的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一定要结合兖州区实际,根据区域内农业机械保有量和今后发展情况进行规划,要突出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维修、服务等综合功能,关键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第二是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导农机企业积极参与,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要让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进来,特别要积极引导农机销售企业在原有“三包”服务的基础上增加服务项目,可采取“共建双赢”的办法,形成以市场为基础、政策为导向和企业为主体的长效机制。

第三要正确引导,以点带面,以面带动全盘。要利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广造形势,树立典型。同时集中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人员到中心去维修服务,对中心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维修服务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先进的农业机械维修保养技术。这样农机户对中心的维修质量才能放心,其效益才能有保障,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带动全区农机维修行业的蓬勃发展。

2.2 优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具备的优势。一是兖州区农机化水平高,大中型及复式高新农机具拥有量多,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进一步发展,全区可耕土地约有50%进行了土地流转,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36家,大型复式农业机械有了长足发展,这对农机维修市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兖州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业机械生产基地,农机产品覆盖9大类1 000余个品种,形成了粮食生产耕种收最大的产业集群。是全国重要的农机维修配件销售集散地,质量可靠,配件齐全,便于发展农机维修服务业务。三是随着兖州区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机部门锻炼培养出了大批的懂管理、会技术的优秀人才,为建立综合性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国内外各大农机生产厂家纷纷在兖州区设立“三包”维修服务点,这也给联合大企业共同建立综合性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2)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建立综合性的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二是强强联合,需要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依靠大企业共同创办综合性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通过实际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可行性报告,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维修场地、维修设备等的规划和筹备,一系列手续审批等,都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三是要规划好综合性大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近、远期目标,统筹兼顾,解决好大中型动力机械及复式高新农机具的维修服务问题。

3 建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保障措施

(1)政府合理制定扶持政策,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农机维修服务中心进行大力扶持。结合当前中央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拿出专门资金,对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场地建设、技术改进和设备更新等进行扶持,使农机维修服务中心能尽快投入运营,并创造出适当的经济效益。

(2)农机管理部门履行好农机维修管理职能,为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保驾护航。农机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机维修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将其列为工作重点,加强组织领导,为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提供正确的政策引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建设和正常运行。

(3)农机管理部门为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农机管理部门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提供新技术培训、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护经营者合法权益等多项服务,保证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广大农机户的农业机械修得放心、用得舒心。

服务中心建设 篇10

1 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的迫切性

据2013年宜兴市农机化统计年报数据显示, 截止2013年底, 全市农机化维修网点总数为55家, 其中具备二级以上维修资质的7家, 全市农机维修从业人员300余人, 但经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发证的农机维修工仅120人。随着高性能机具的大量使用, 维修市场的水平已远不能适应目前高性能农机具的维修保养要求, 从某种程度上讲已成为了制约我市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的症结。

1.1 维修网点经营规模小, 维修服务能力弱

镇村一级维修服务网点大部分为个体工商户, 多为家庭式或门铺式维修。这种小规模的维修网点资金有限, 维修设备简单, 条件简陋, 缺少应有的维修仪器和检测设备, 不具备关键部件及整机维修的设备条件, 属于低等级维修网点。不能从事大型农业机械的大修保养, 只能以换件维修为主;维修经济效益不高, 维修能力不强, 无法保证农机维修质量。

1.2 专职技术人员少, 维修人员素质低

农机维修人员部分是从农机手转行而来或具有其他机械的维修经验, 尽管他们对农机具的构造有一定的了解, 对分析与排除故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但他们大都凭经验, 没有经过专业技能正式培训, 业务素质不高, 缺乏对高性能农机具的修理技术, 存在无规范要求、无质量标准、无修后监督等问题。农机维系效益低, 大部分年青人不愿参与农机维修工作, 导致农机维修人员年龄偏大, 知识结构老化, 缺乏系统机能培训和知识更新, 对高性能机具只能望机兴叹, 无从下手。

1.3 经销企业服务滞后, 三包服务不到位

三包期内的维修主要由农机生产企业或经销商负责, 但农机生产企业的三包维修站一般都设在县一级经销商处。经销企业安排的三包人员较少, 每逢农忙季节, 机械故障相对集中, 农机维修难尤为突出, 兑现三包服务承诺不到位。这样严重影响了农业作业进度和农机手的收入。

2 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基本服务功能

农机维修中心的建设应立足农机、面向社会、实现社会服务、实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模式, 开展有偿服务。能够切实解决农机维修难的问题, 确保农民买得起、用得好, 充分发挥农机的作用, 是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作用的体现。

2.1 高性能农机产品维修服务能力

农机维修是农机维修中心的基本功能, 农机维修中应达到《农业机械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一级维修点的资格, 能够承担全市3项农机服务任务:一是及时诊断高新农机具的故障原因, 准确地完成维修任务, 使其恢复正常技术状态;二是帮助全市其他维修点完成疑难故障修理任务;三是经企业授权, 承担生产企业农机产品的“三包”和特约维修服务。

2.2 农机零配件的供应服务能力

根据全市农机维修和保养的需要, 特别是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及其他高性能农机具的维修需要, 有计划的组织全市农机零配件货源, 并负责向全市的其它维修点配送, 确保全市农机零配件供应不断挡、随时满足修理需要。同时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也与相关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合作社组织建立紧密联系, 在进行维修保养得同时, 充当农机企业与用户间的沟通桥梁, 建立零配件供应快速通道, 满足快速修理的需要。及时向生产企业反馈维修情况, 以利于企业实施技术改进。

2.3 农机技术指导和协作服务能力

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与全市其它农机维修点建立协作服务关系, 指导和帮助其它农机维修点完善维修制度, 制定服务公约, 积极采用先进设备, 组织农机维修人员参加技术培训, 帮助他们提高技术水平。通过信息沟通, 形成全市内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 增强服务能力,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从而更好的为农机手服务。

3 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的保障措施

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作为一种市场需求只能按市场规律运行和调节, 但由于农机维修服务于三农这一弱势产业, 需要政府在政策上进行扶持和倾斜, 并依法进行监管。

3.1 强化领导, 合理布局

为加强对高性能农业机械的管理, 提高全市高性能机具维修和服务质量, 确立以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为主体的首要地位。农机部门根据机具的分布及发展趋势, 构建全市维修网络, 最终规划建立以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为龙头, 全市维修网点、农机专业合作社、企业售后服务网点为补充的农业装备维修服务立体网络。

3.2 政策扶持, 长效发展

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应发挥农机管理部门技术、人才优势, 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合作, 争取各级财政的支农优惠政策, 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探索农机维修服务中心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 坚持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增强发展潜能。要加强与有关农机生产企业的沟通、协调, 加强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提高维修服务中心技术服务能力, 建立现场指导、上门回访和巡回服务相结合, 季前保养、季后维护和应急抢修相结合, 技术培训、零配件供应和维修服务相结合的多形式服务, 有效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3.3 依法管理, 规范建设

严格按照集农机维修、零配件供应、技术指导与服务为一体的标准化建设、规范和发展。认真落实农机维修管理规定, 强化对农机维修经验者从业资格、维修人员职业资格、维修质量、维修设备和检测仪器技术状态以及安全生产情况的监督检查, 保障和维护农机维修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要根据农机存量结构, 合理布局, 不盲目发展, 不重复建设, 以提高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为突破口, 有序、稳定、健康发展。

3.4 加强宣传, 深化职能

服务中心建设 篇11

关键词:电力服务;快速响应;运营建设;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9-0058-02

近20年以来,中国经济结构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服务业比重的增加,服务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2003年,国家电网公司95598电力服务热线开通,一直以“快捷、高效”服务客户,无论何时何地客户都能享受周到快捷的服务。但是95598供电服务中心受理的客户诉求因供电企业内部运转问题仍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如故障抢修到达现场的时长仍无法100%兑现承诺,以2011年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龙岩电业局数据统计,抢修按时到达现场率97.6%,仍有2.4%无法按时到达抢修现场,平均修复时长88.59 min,与客户复电期望值约50 min仍存在较大差距;欠费复电平均时间为13.5 h,与客户欠费复电期望值约3 h内存在较大差距。如何让95598发挥应有的功能,塑造央企责任形象,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因此成立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项创新举措,为95598服务前台提供强大后台支撑,有效提高客户问题一次解决率。

1 功能定位和工作目标

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突出以客户为导向,纵向上发挥上接95598省供电服务中心、下联业务执行部门的承上启下功能,横向上发挥集中调配营销、协调配电等服务资源的功能,强化95598服务工单的业务研判、过程协调、跟踪督办、评价等全过程管理,全面建成24 h面向客户的统一供电服务平台,为把95598打造成“问题解决中心”提供强大后台支撑,实现停电诉求,快速复电;咨询查询,快速答复;投诉举报,快速解决;业务申请,快速办理,提高客户满意率和问题一次解决率。

2 组织机构

2.1 组织机构

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内设用电服务专家组、抢修复电专家组、营配远程工作站,配网调控中心作为服务快速响应中心的柔性协调单位参与整体运作。服务快速响应中心的业务管理关系如图1所示。

2.2 工作职责

①服务快速响应中心职责。服务快速响应中心主要负责95598、政府部门、社会联动、上级部门等转办的故障报修、投诉举报、咨询查询、意见建议及服务舆情事件的受理、业务研判、处理过程管控、处理结果审核、处理质量评价、存在问题剖析,停电信息的收集、发布及公告和全流程客户满意度评价的常态化运作,并根据问题处理结果和后台响应情况,提出考核建议。

②用电服务专家组工作职责。负责对非抢修类升级工单的研判,根据受理内容,甄别事件的重要程度、紧急程度、影响范围等,提出相应对策,并协调相关责任部门进行处置。对升级的服务事件处理全过程跟踪督办。针对升级的服务事件,根据综合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等质量标准和客户需求,对责任部门处理结果的合规合法性进行审核把关。负责对各责任部门服务事件处理的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对各类工单进行问题归因(如违诺、工作差错、工作不规范等);负责对服务事件处理情况、客户满意度情况、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周期性评价,并提出改进和考核建议。

③抢修复电专家组工作职责。对于复杂故障,负责依据配网自动化、配电GPMS、营销业务应用等系统,判断故障类型和影响程度,提出对应措施和预估修复送电时间。负责复杂故障需要的抢修专业队伍、抢修装备、物资等资源的统一调配。负责对故障抢修工单录入的分类、处理过程记录等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考核意见。负责协调95598下派的电能质量投诉件、咨询件和各类网络舆情关于电能质量诉求件的处理,并对处理过程跟踪评价。

④营配远程工作站工作职责。负责接收95598、当地媒体、政府部门、社会联动、上级部门等转办的故障报修、咨询查询、综合业务、投诉、举报、建议、表扬等工单。负责承接工单的判断,并进行分类分级,对普通工单根据责任归属派发工单,其他工单提交业务研判专家处置。负责收集汇总中、低压计划停电信息,对计划(临时)停电范围进行停电信息编译,并在营销业务系统发布,同时通过本地报纸、电视、电台、公共网络等方式向社会公告;负责及时将0.4 kV线路(含台变)的设备故障停电范围、停送电时间,及时录入系统;负责停电信息变更的维护。负责对抢修人员到岗情况、抢修进度、相关部门配合情况进行跟踪、反馈;对服务事件处理全过程进行跟踪。

3 运作机制

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按照对接95598业务,实行7×24 h值班的运作机制。建立周报、月报运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通报,形成派工、督办、分析、评价到改进处理的闭环服务协同机制。为确保实现有效的一体化运作,用电服务专家组、营配远程工作站和抢修复电专家组实行合署办公,中心与配网调控中心集中办公,建立与配网调控中心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做到快速响应。

3.1 与省供电服务中心的界面

地市级服务快速响应中心和省供电服务中心是两个不同的业务执行部门,通过流程关系明确双方不同职责。省级供电服务中心负责客户需求受理,主要媒体舆情监测,工单及服务事件信息下传,客户回访。地市级服务快速响应中心负责工单业务研判,事件信息分类分级,处理过程管控、处理结果审核、反馈;负责为省供电服务中心提供停电信息、个性化知识点等信息。

3.2 与配电运检部门的工作界面

地市级服务快速响应中心负责将故障抢修等涉及配电处理的工单派发到配电运检部门并跟踪工单处理情况,负责审核工单的处理结果;负责计划(临时)停电信息的编译、发布和公告。配电运检部门负责停电计划的需求收集、汇总;负责向快速响应中心提供线路计划停电信息。

3.3 与配网调控中心的工作界面

地市级服务快速响应中心负责计划(临时)停电信息的编译、发布及公告;负责10 kV专变客户的计划停电通知。配网调控中心负责10 kV线路故障停电信息在GPMS系统的维护;负责向快速响应中心提供有关计划、临时、转电、故障停电信息及停电变更信息;负责重要客户的临时及故障停电通知。

3.4 与稽查监控的工作界面

地市级服务快速响应中心对问题处置情况表示质疑,或与问题处理部门无法就处置结果达成共识时,可提请稽查监控室介入,通过现场稽查认定问题处理结果。稽查监控室对服务快速响应中心支撑95598供电服务的到位情况进行监控和稽查。

3.5 与相关业务处理部门界面

服务快速响应中心负责全流程客户满意度评价改进提升措施的跟踪督促责任部门落实;负责按照责任归属向相关部门派发工单,跟踪督办处理情况,并对服务情况进行审核、分析、评价。相关业务处理部门负责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理工单并按要求反馈回复;负责全流程客户满意度评价改进提升措施的落实。

4 保障机制

4.1 集成信息支撑平台

根据服务快速响应中心的业务运作需求,集成配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电GPMS系统、稽查监控系统、营销业务SG186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办公OA信息系统、车辆调度管理系统和现场视频监控系统等9大业务系统,为服务快速响应中心响应客户的需求业务研判、资源协调、过程管控、结果评价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4.2 健全标准制度体系

制定《快速响应业务运作管理办法》、《快速响应中心工作标准》、《抢修复电专家组工作标准》、《服务升级处置管理办法》、《停电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快速响应中心评价与考核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明确部门、各岗位工作标准和职责,为中心的正常运作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4.3 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各环节工作效率,落实各有关部门责任,提升快速服务响应效率,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制定了客户问题一次性解决率、投诉处理满意率、抢修按时到岗率等15项关键绩效指标,在责任部门每月开展指标对标评价,并建立“限时提醒、日预警、周通报、月考核、季分析、年评价”的点评机制,有效强化了业务的协同配合,保证跨部门、跨专业协同处理,高效响应。

5 运作成效

龙岩电业局自从2012年5月正式成立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以来,不断加强中心内部运营管理,客户的服务需求从零散到集约,从粗放到精细,从短浅到深远,初步建立起营销调度体系、组织机构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宣传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打造成龙岩地区电力服务调度指挥平台,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抢修到达现场平均时长降低8.2 min,故障平均修复时长降低19.5 min,业务平均处理时长减少18.7 min,客户问题一次解决率从成立前的95.23%上升到成立后的99.95%,客户满意度从成立前的89.15%上升到成立后的96.74%,运营成效显著,成立龙岩地区电力服务名片,得到了政府和客户的肯定,成功入围龙岩市“喜迎十八大,打造优质软环境作表率”十佳举措之一。

6 结 语

总之,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的建立,进一步优化了供电企业业务流程,供电企业内部资源重新整合,成为客户问题解决中心,突出了快速服务,切实有效提升了供电服务水平,客户满意度明显提升,进而全面提升企业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 严传鹏.浅析如何有效提升电力优质服务水平[J].农村电工,2011,(8).

[2] 李株林,陈胜利.深化供电优质服务策略[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1,(10).

服务中心建设 篇12

关键词:果蔬,快递服务

1 果蔬概述

1.1 广州果蔬现状分析

2012广州蔬菜年消费约22.25亿公斤, 果蔬价格年增长率高达12%, 增价原因中有40%是出自摊位租金的增加。现如今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层次过多, 环节过长。我国农产品的主要流通形式是以多层中间商销售为主的营销渠道。以蔬菜流通为例, 生产者 (菜农) ———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 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要经过多个环节。即使是目前的生鲜超市, 大多数也只是市场中间商与零售商的合二为一, 并没有有效地减少流通环节。多层次的渠道模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交易成本过高, 每个环节的参与者都必须获取相应的利润;流通时间过长, 而农产品具有保鲜时间短、易腐变质的特征, 时间越长损耗越大, 使得交易成本进一步扩大, 农产品流通范围受限。多层次的渠道模式也阻碍了信息的流通, 从需求市场反馈回的信息无法快速有效地到达生产者, 生产者在缺乏信息或信息被扭曲的情况下盲目进行生产, 造成了资源极大的浪费。

蔬菜快递服务将蔬菜直接从合作农场、或无公害生产基地, 通过产地蔬菜物流中心包装保鲜, 最后根据客户各种订购方式下达的购买量, 直接送到客户家里面。直接从生产者 (菜农) 的手中进货, 直接服务于消费者, 由当地的菜农提供新鲜蔬菜, 赚取从菜农到消费者的差价, 这样一来就省去多个流通环节, 菜价相对便宜, 果蔬生产者也可以第一时间接受需求市场的变化信息。这也解答了我们在市场调研时调查对象所提出的疑问。

1.2 目标人群分析

《中国城市“白领精英”人群健康白皮书》中指出我国白领果蔬摄入量不到正常需求的一半, 通过调查这些原因是因为上班忙, 没有太多时间逛市场, 果蔬快递服务不仅有效地为上班族节省了时间, 最重要的是让这些人群及时的吃到新鲜的蔬菜, 有利于生活节奏快的上班族构成一个良好的饮食生活规律, 从而更好地把精力投身于工作当中。

1.3 大宗果蔬需求市场分析

经市场调查分析发现, 绝大部分的餐饮店是没有固定的蔬菜采购点的, 而且餐饮行业在广州市场十分庞大 (2012年广州人口普查常住人口为1277多万实际人口1600万) 。餐饮业统计分析:广州全天供应1000人次以上用餐的餐馆有1000个左右, 全天供应600-1000人次用餐的有2500个, 全天供应400-600人次用餐的有5000, 全天供应100-400人次的有10000万, 100人以下用餐的有16500万家, 即每天有500万人次在单位或餐馆用餐。广州现在有餐馆3.5万家平均年增长60%。对于单位方面 (主要是厂房单位和学校团体) , 目前广州在厂房开饭的和在学校开饭的有250万人次。

产销一体, “贺州———广州”果蔬快递服务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通过缩短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的新模式减低了果蔬成本, 通过提供优质便捷快递服务占领目标市场。

2 可行性分析

2.1 运营可行性:经营策略———利用B2B、B2C

果蔬快递前期主营B2B服务, 专门为菜馆、酒店和各种开餐的单位提供基地生产的有安全监控和安全监测保证书的低价高质新鲜的果蔬。合约农家直销菜, 给你最安全, 最新鲜, 最低价, 最快速的服务。所以不管是在家里面用餐还是在外面用餐基本都会首先选择果蔬快递“农家直销”安全低价的果蔬。公司主要以低价从定点合约果蔬农户处和果蔬生产基地定时采购, 由公司专门技术人员调控收购的大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然后外包保鲜物流运送到公司站点, 根据客户的订单, 及时低价的送到客户家中。及时保证了我们的客户群体 (城市上班族和菜馆子以及用餐单位) 对新鲜果蔬的一个需求和要求。

给上班族们体验到:足不出户, 新鲜到家的前所未有的价优质好的服务。

我公司以最低的价格直接“农家直销”, 第一安全:我们的技术部和定点农户方式使果蔬的品质安全有保证;第二速度:我们的快递运输, 保证了果蔬的新鲜和快速供应;第三方便:我们完善的客服部是顾客轻松了解到我们每天的价格和质量, 而且轻松下订单, 公司提供款项月结, 利于新运营的店面;第四价低:“农家直销”保证了客户能够以最低的价格取得最好的产品和最优的服务;第五实力雄厚:全国连锁经营, 品牌和实力保证运行的正常。以上五点为我公司的主要策略, 公司运营路线为双管齐下:B2B有利于公司在短时间迅速成长起来, 迅速建全体系, B2C有利于深入民心, 服务社会, 扩大影响和增加客户数量和盈利, 更加加快公司上市的步伐。

2.2 贺州为果蔬生产供应城市的可行性分析

贺州气候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 土地资源丰富, 盛产果蔬, 其中水果以富川脐橙、大果山楂、杨梅、西洋李、马蹄为主的种植面积达22666公顷, 大部分以基地形式种植, 科学规范。有“百年菜乡”粤港澳“菜篮子”的美誉蔬菜品种达到400多种, 主要以大蒜、菜花、莴笋、芥菜为主的种植面积达47286公顷, 贺州果蔬产量巨大, 建立“贺———广”果蔬物流一方面满足城市需求, 另一方面推动贺州果蔬经济化发展。贺州市是湘、粤、桂三省区的交界地, 历史上有“三省通衢”之称。贺州距广州260公里广州至贺州高速公路将全线贯通, 贺州经高速公路2小时、经 (2014年通车) 贵广高铁1小时即可抵达广州, 使贺州融入珠三角2小时经济圈。根据快递区位分析和需求贺州地理方面和运输成

电场、磁场和电磁场的环境问题

陈功 (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用电量猛增, 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纠纷等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从电磁场的角度进行分析, 并对电场、磁场, 以及电磁场的特征进行阐述, 为分析电磁辐射提供参考依据, 在一定程度上, 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关键词:电场磁场电磁场环境污染

0引言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用电需求与日俱增。为了满足市场的用电需求, 各种高压输电工程正在建设中。在进行工程建设的同时, 由于人们没有掌握相关的电磁知识, 并且对电磁辐射缺乏科学的认识, 对输变电设备产生的工频电场、磁场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 甚至与核辐射相联系。进而造成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 相应的环保纠纷也随之而来。

1电磁场概述

1.1静电场和恒定磁场在电荷周围存在某种人类肉眼看不到的物质, 这种物质就是电场。相对于观察者来说, 如果电场是静止的, 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 其电荷所带的电量保持不变, 这种电场被称为静电场。通常情况下, 根据静止电荷在电场中的的受力情况来反映电场的强弱程度, 也就是说, 借助一个带电体在电场中的受力来确定电场的性质。场强是表征电场强弱程度的物理量, 通常用符号E表示, 它是一个矢量:

式中f (x, y, z) 表示带电体qt在点f (x, y, z) 所受的力。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在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电场和磁场。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保持不变的磁场, 即为恒定磁场。借助场中运动电荷的受力情况对磁感应强度进行反映, 它是一个矢量, 用B表示。在磁场中引入磁场强度H, 则

μ为相对磁导率。在空气中, μ=μ0。

1.2时变电、磁场所谓时变场是指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电磁场。电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 (1) 电场和磁场是统一的。 (2)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电磁感应现象是由法拉第发现的, 同时得出电磁感应定律:当穿过导体横截面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 在导体中就会形成感应电流, 即

根据变化的电场与变化的磁场之间的转换关系, 可知电场和磁场不断向空中传播, 进而形成电磁波, 如图1所示:

2辐射场分析

2.1传播能量分析

2.1.1场量传播特性。标量电位φ和向量磁位A是表征电场和磁场特性的物理量, 经过一系列的验算, 得出

参考文献

[1]黄赪.金恒利公司物流外包服务水平提升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2010.

[2]张义珂.蔬菜供应链的物流问题及其对策[J].价值工程, 2012 (36) .

上一篇:云计算中数据安全性下一篇:土壤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