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产业园

2024-07-28

“两型”产业园(共12篇)

“两型”产业园 篇1

“两型”产业园就是依照“两型”社会建设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本要求, 本着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原则, 在“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内集中力量发展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求的, 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深度融合的, 直接贯彻集约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 产业布局合理、产业链条完整、服务平台完善、产需平衡、消费适度、环境优美的产业高度聚集区域。

产业“两型”化仍建设“两型”社会的重中之重, 建设“两型”产业园, 是“两型”社会建设新的探索和新的实践平台, 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体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鲜活样板, 充分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高度统一, 全面彰显着“两型”社会建设配套改革的纵深推进。

一、“两型”产业园的建设指标和标准

( 一) 定性指标

1. 发展理念指标

发展目标定性于产业布局合理、产需平衡、消费适度、环境优美; 发展方式定性于集约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 发展价值取向定性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高度统一。

2. 管理制度指标

主要包括环境管理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清洁生产审核制度、资源节约工作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市场监管制度等。

3. 基础设施指标

主要包括道路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建设、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废物收集系统和废物集中处理系统、服务体系等。

( 二) 定量指标

主要包括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环境效益指标三大类, 指标体系, 见表1。

1.两型产业生产总值贡献率

指标说明:

两型产业生产总值贡献率是指两型产业生产总值占区域生产总值的比重, 直接反映园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计算时以统计部门统计数据为准。

计算方法:

生产总值贡献率=园区两型产业生产总值/区域生产总值

2.税收贡献率

指标说明:

两型产业税收贡献率是指两型产业税收总额占区域税收总额的比重, 反映两型产业示范园的税收创造能力和对区域财政的贡献大小, 计算时以税务部门统计数据为准。

计算方法:

税收贡献率=园区两型产业税收总额/区域税收总额

3.人均工业增加值

指标说明:

人均工业增加值更能客观反映园区内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和园区发展质量。

计算方法:

人均工业增加值=园区工业增加值 (万元) /园区年末从业人员数 (人)

4.规模以上两型企业数

指标说明:

规模以上两型企业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或计划总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两型企业。模以上两型企业数直接说明两型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的“两型”度、集聚度和关联度。

5.规模以上企业ISO14000系认证率

指标说明:

该指标是指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中, 通过国家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认证的企业的比例, 能反映园区产业“两型化”程度高低。

6.两型产业年平均增速

指标说明:

两型产业年平均增速能考察集聚区内两型产业的增长速度和质量, 即工业总产值 (生产量×销售价格) 扣除物质消耗 (包括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价值;提取的折旧费和大修理基金;定货者来料价值和生产销售中的其他一些物质消耗价来料价值和生产销售中的其他一些物质消耗价值) 以后的价值, 相对于上一年的增长率。

部分指标说明和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

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速 (%) =当年工业增加值 (万元) -上年工业增加值 (万元) /上年工业增加值 (万元) ×100%

7.R&D占GDP的比重

指标说明:

指园区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百分比, 衡量园区研发投入的强度。

计算公式:

R&D占GDP的比重=园区R&D经费支出额 (万元) /园区生产总值 (万元) ×100%

8.每万人专利授权量

指标说明: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来表征某地区或某一园区的知识产权发展 (尤其是专利发展) 水平。

计算方法:

每万人专利授权量=园区发明专利总数/园区人口总数 (万人)

9.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

指标说明:

指集聚区科技活动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百分比, 评价集聚区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越高, 表明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越好。

计算方法:

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 (%) =园区科技人员数量 (人) /园区从业人员数量 (人) ×100%

10.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

指标说明:

指报告期内集聚区综合能耗总量与园区工业增加值之比。集聚区综合能耗总量:指企业用于生产、生活的煤、电、油等能源的消耗 (包括生产取暖、降温用能) 。各种能源均按国家统计局规定的折合系数折成标准煤计算。

计算方法:

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 (砘标煤/万元) =园区综合能耗总量 (吨标煤) /园区工业增加值 (万元)

11.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

指标说明:

集聚区万元工业增加值消耗新鲜水量。工业用新鲜水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厂区内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新鲜水量 (生活用水单独计量且生活污水不与工业废水混排的除外) , 它等于企业从城市自来水取用的水量和企业自备水用量之和。

计算方法: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耕 (m3/万元) =园区工业用新鲜水量 (m3) /园区工业增加值 (万元)

1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指标说明:

指工业重复用水量占工业用水总量的百分率。工业重复用水量:指报告期内企业生产用水中重复再利用的水量, 包括循环使用、一水多用和串级使用的水量 (含经处理后回用量) 。工业用水总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厂区内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水量, 它等于工业用新鲜水量与工业重复用水量之和。

计算方法: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工业重复水量 (m3) /工业用水总量 (m3)

1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指标说明:

是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包括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 的百分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是指报告期内企业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 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 (包括当年利用往年的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 , 如用作农业肥料、生产建筑材料、筑路等。综合利用量由原产生固体的单位统计。

计算公式: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 (t) /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 (t)

14.单位工业用地工业产值

指标说明:

指报告期内园区单位工业用地面积产生的工业产值。工业用地面积指园区规划建设范围内按照土地规划作为工业用地并已投入生产的土地面积。

计算方法:

单位工业用地工业产值 (亿元/km2) =园区工业产值 (亿元) /园区工业用地面积 (km2)

15.万元GDP建设用地

指标说明:

指园区产生万元GDP所使用的建设用地数量, 能科学反映用地的质量和强度。

计算方法:

万元GDP建设用地=园区建设用地 (m2) /园区GDO (万元)

16.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

指标说明:

指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排放的废水中污染物所需化学需氧量。包括直排废水和经企业或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的废水。

计算方法:

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 (kg/万元) =园区工业COD排放量 (kg) /园区工业增加值 (万元)

17.单位工业增加值SO2排放量

指标说明:

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向大气中排放的SO2量。

计算方法:

单位工业增加值SO2 (kg/万元) =园区工业SO2排放量 (kg) /园区工业增加值 (万元)

18.“三废”达标率

指标说明:

指集聚区排放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浓度稳定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的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比例。

19.污染物排放总量

指标说明:

集聚区排放的COD、SO2排放总量应低于国家标准和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配指标。

20.环境管理制度完善度

指标说明:

指集聚区环境监测及管理制度健全, 具备环境应急反应能力, 建立了环境应急预案。

21.环境报告书

指标说明:

编写的环境报告书应包括园区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资源能源减量使用、废物减量排放、污染物监控管理措施及效果评价、废物处理处置等方面内容。

22.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指标说明:

该指标可以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现场问卷调查完成。指被抽查的园区内常住人口对园区生态环境满意的人数占被抽查人口总人数的百分比。抽查总人数不少于上年末园区常住人口的千分之一。调查表中满意和基本满意选项大于等于调查人所做选项的80%, 视为调查人对环境满意。

23.公众对两型产业的认知率

指标说明:

该指标可以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现场问卷调查完成。指被抽查的园区内从业人员对生态工业了解和认同的人数占被抽查的从业人员总人数的百分比。抽查总人数不少于上年末园区从业人员的千分之一。调查表中有利选项大于等于调查人所做选项的80%, 视为调查人对生态工业认同。

25.单位工业增加值固废产生量

指标说明: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指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半固体和高浓度液体状的废弃物的总量, 包括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危险废物、尾矿和其它废物等。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掘进废石 (煤矸石和呈酸、碱性废石除外, 酸性和碱性废石是指采掘的废石, 其流经水、雨淋水p H值小于4或p H值大于10.5者) 。其它废物包括污泥、工业垃圾等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垃圾包括机械工业切削碎屑、研磨碎屑、废沙型等;食品工业的活性渣;硅酸盐工业和建材工业的砖、瓦、碎砾、混凝土碎块等。污泥是指工业废水处理中所排出的固体沉淀物 (以干泥量计) 。

计算公式:

单位工业增加值固体废弃物产生量 (吨/万元) =园区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 (吨) /园区工业增加值 (万元)

26.单位工业增加值NOx排放量

指标说明:

该指标是指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排放的NOx量。

计算方法:

二、产业园“两型”化水平的测度

( 一) 选定评价因子

根据具体地区特点和产业特征, 决定主要评价因子, 建立评价参数层次结构模型, 并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和咨询调查报告, 建立主要评价因子的表征参数值E ﹦ ( E1, E2, E3……Ei) , 并对其进行无纲量化。

(二) 计算权重

一级指标权重集Ka﹦ (x1, x2, x3) , 满足;二级指标权重集Kb﹦ (r1, r2, r3…r7) , 满足;三级指标权重集Kc﹦ (y1, y2, y3…yn) , 满足。

( 三) 计算目标层指标值

Hi ﹦ Ei × Ki, 目标层指标值越高, 说明对产业“两型”化水平贡献越大, 反之亦然。

( 四) 计算评价因子协调度

Li为系统指标协调度, C为第i个子系统指标值, 为子系统各指标的平均值, M为子系统的个数。

6. 5 计算产业“两型”化水平

Gi表示产业“两型”化水平, Hi表示目标层指标值, Li表示评价因子协调度。

三、“两型”产业园的建设与管理

( 一) ”两型”产业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1. 科学规划原则

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 高水平编制”两型”产业园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与其它重大规划紧密衔接, 实现统筹规划, 协同推进。

2. 融合发展原则

优化”两型”产业园功能布局,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和现代服务体系, 促进二三产业协调、互动发展, 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集聚能力。

3. 创新发展原则

推进”两型”产业园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积极探索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综合改革配套措施, 增强发展活力。

4. 开放带动原则

坚持对外开放、对内协作, 创新招商方式, 推进战略合作, 使”两型”产业园成为对外开放的主平台和承接高水平产业转移的主导区。

5. 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集聚增长与布局调整两手抓, 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环境空量、资金、劳动力等要素资源, 推进约用地、节能减排增效,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 动态管理原则

建立规划确定、省级确认、分级管理的管理机制。省根据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条件等对”两型”产业园进行绩效考核, 实行奖优汰劣。

( 二) ”两型”产业园建设的客观要求

1. 要突出“关联”

两型”产业园不是孤立的, 是联系的, 是融合的, 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两型”产业园不是简单的集中, 而是产业的链接、产城的融合、城乡的统筹, 这是首先要把握的核心要义。因此, 区内企业是否有关联, 是”两型”产业园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

2. 要推进“集中”

通过”两型”产业园建设, 来实现生产力的集中布局, 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污染物和废弃物的集中治理和综合利用, 降低经营成本, 增强竞争力。

3. 要“集约”发展

”两型”产业园建设一定要体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真正体现“节约、循环、复合、紧凑”理念, 实现集约化发展。

4. 要功能“集合”

“集合”理念包含两层意思。一要体现“产城一体”。”两型”产业园的产业功能要与城市功能融合起来, 充分考虑与城镇发展的对接。二要推动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的社会化。

( 三) ”两型”产业园建设的具体思路

1. 促进现存产业园区“两型”化发展

一是以高新园区为基础, 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污染物产生和对环境的压力。

二是新建专业园区的选址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 调整列入生态敏感区的工业企业, 最大限度地降低园区对局地景观和水文背景、区域生态系统以及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

2. 注重清洁生产

一是贯彻“减量第一”的最基本的要求, 尽可能降低产业集聚区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大力促进清洁生产, 尽可能降低本企业的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通过各企业或单元间的副产品交换, 降低园区总的物耗、水耗和能耗; 通过物料替代、工艺革新, 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在建筑材料、能源使用、产品和服务中, 鼓励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可重复利用资源。

二是鼓励生产和提供资源、能源消耗低的产品和服务; 鼓励生产和提供对环境少害、无害和使用中安全的产品和服务; 鼓励生产和提供可以再循环、再使用和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和服务。

3. 加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提高入驻项目的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容积率等指标, 明确绿地率、企业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例, 建设紧凑型”两型”产业园。支持”两型”产业园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 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严格国家、省确定的建设项目入驻多层标准厂房和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管理, 对达不到要求的项目, 有关部门不得办理核准或审批手续。

”两型”产业园低效使用的建设用地, 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流转制度, 促进企业优进劣出、腾笼换鸟, 提高土地利用率, 要依法收回对取得土地使用权后闲置2 年以上的建设用地, 鼓励采取回购等方式盘活长期效益低下的企业占地。

对”两型”产业园发展较快的市县, 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 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的指标, 重点满足本区域”两型”产业园建设需要。

摘要:建设“两型”产业园, 是“两型”社会建设新的探索和新的实践平台。本文系统设计了“两型”产业园的建设指标和具体标准要求, 并比较详细地进行了绝大部分指标说明和计算方法, 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两型”产业园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两型”产业园,建设指标,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浏阳市市委市政府.浏阳市两型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EB/OL].浏阳市政府门户网, 2014-05-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 (HJ274-2009) .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 (HJ/T273-2006) .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19号) .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环保总局.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16号令) .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18485-2001) .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16889-2008) .

[8]深圳市环保局.关于印发深圳市生态街道评价标准和深圳市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标准的通知. (深环〔2008〕266号) .

[9]株洲市两型办.关于印发株洲市第二批“两型”建设试行标准的通知. (株两型办发[2012]11号) .

[10]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14号.

“两型”产业园 篇2

【中文摘要】2007年年底,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的推进,深深地影响了湘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给湘潭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目前,湘潭职业教育发展主要存在着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基础建设比较滞后、校企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究其原因,政府支持乏力、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混乱、教学内容陈旧、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湘潭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改变湘潭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切实推进湘潭职业教育的发展是非常值得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抓住湘潭“两型社会”的重要发展机遇,争取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加大投入,创新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深化教学改革,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力争最终探索出湘潭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英文摘要】The end of 2007, Chang-Zhu-Tan City Group and Wuhan city circle is determined as the country’s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The promotion of“Two Types of Society”deeply affecte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Xiangtan and it also provid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Xiangtan Vocational Education.At present,the development of

Xiangtan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at core competitiveness is not strong enough,infrastructure lags behind,combin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is not close enough and so on.The reasons of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Xiangan Vocational Education mainly are weak government support, the cognitive problem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reasonable goal orientation training, confusion of the professional setting and curriculum, old teaching content and weak teachers。How to change the development of Xiangta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Xiangtan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very worthy of our professional educators to think about.We must seize the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on Xiangtan “TwoTypes of Society “, play a leading role for government, increase investment, deepening reform of teaching, form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way to go group development, strive to explore the final path of Xiangtan Vocational Education.【关键词】”两型社会” 职业教育 对策

【英文关键词】”TwoTypes of Society”Vocational EducationStrategy

【目录】”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湘潭职业教育研究4-

5Abstract5

第1章 引言9-1

4摘要

1.1 研究背

景、意义9-10法1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13-1

41.3 研究方第2章 “两型社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会”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关系14-1914-15型社会1515-1715-161616-1717-19

2.1 两型社会的概念

2.1.2 环境友好

2.1.1 资源节约型社会14-1

52.2 职业教育对“两型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2.2.1 为两型社会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2.2.2 为两型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2.3 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2.3 “两型社会”建设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和要求2.3.1 可以带动职业教育的发展17-18

2.3.2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18校科研工作提出新课题18泛18-1919-291920明显20

2.3.3 为职业院

2.3.4 使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更为广

第3章 湘潭职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3.1 基本概况19-20

3.1.1 学校数量及规模

3.1.3 师资情况

3.1.2 专业设置情况19-203.2 发展现状20-2

13.2.1 职业教育集群发展趋势

3.2.3

3.2.2 职业教育品牌效应日渐显现20

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不断创新20-21求保持旺盛21不够强21-22质量有待提高22招生市场比较混乱

3.2.4 产业对技能人才需

3.3.1 核心竞争力

3.3.3 教育3.3.5 3.4.1

3.3 主要问题21-23

3.3.2 基础建设比较滞后223.3.4 校企结合不够紧密2222-23

3.4 制约因素23-29

国家缺乏相应的政策补偿,地方政府支持乏力23-24职业教育的认识依然存在分歧24-25养目标定位不合理

25-26

3.4.2 对

3.4.3 职业院校存在培

3.4.4 专业设置盲目性大,与社会经

3.4.5 课程没有体现“职业”特

3.4.6 教学形式单一,3.4.7 师资队伍力量薄

济、行业企业结合不够26-27

点,与行业、企业实际发生偏差27-28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环节脱离实际28弱,师资实践技能缺乏28-29湘潭职业教育发展对策29-51步确立职教战略地位育的战略地位29-30观调控和统筹管理30-

313029-3

2第4章 “两型社会”建设下的4.1 政府主导,加大投入,进一4.1.1 政府要进一步确立职业教

4.1.2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4.1.3 落实政策,依法治教,加大投入

4.1.4 发挥政府部门合力,进一步创设良好的招生和用

4.2 创新体制机制,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4.2.2 创新管理机

人环境31-3232-34制33-3434-4534-3

54.2.1 创新办学体制32-33

4.3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4.3.1 转变思想观念,更新办学理念

4.3.2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推行订单

4.3.3 根据两型社会、经济发展“转方

4.3.4 以职业

式人才培养模式35-36

式、调结构”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36-39

活动为主体,形成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39-40

4.3.5 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建立与办学规模相适

4.3.6 按照理实一

应、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40-42

体的要求,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42-44业技能鉴定,实施双证融通44-45建“湘潭职教集团”46-47

45-51

4.3.7 积极开展职

4.4 走集团化办学之路,组

4.4.1 职教集团的内涵

4.4.3 组建“湘

4.4.2 职教集团办学的优势

潭职教集团”的基本原则47-48行机制48-4949-5155-56题56

4.4.4 “湘潭职教集团”的运

4.4.5 对“湘潭职教集团”的几点建议51-52

参考文献

52-55

致谢

结语

“两型”之路 篇3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由此被推向“两型社会”建设的最前沿。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通过科技手段,在小区、园区、企业实施,世界上已经很多成熟的经验,但是一个特大型城市,从城市管理和城市发展的角度,能作为样板的,还没有。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说: “这等于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这就是武汉的新机遇。

去年底,国家批复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近一年来,武汉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为其它城市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人们普遍以为,经过东部开放、东北振兴和西部开发等战略布局后,中部的政策倾斜阶段终于到来。

武汉人则不断笑答:没有优惠政策,没有所谓特区,没有真金白银,只有“先行先试”。

“没有国家的优惠政策,却拥有创新权;没有明显的政策边界,就是比传统特区更好的政策。”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伍新木说。

其实,武汉历史以来,就毫不畏惧改革与创新,而且对于尚有历史记忆的武汉人来说,“没有明显政策边界的创新权”,这可能是最大的激励了。

1984年武汉市启动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并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这项改革当时是国内省会城市第一家。改革对武汉的作用立刻显现,“荷花洗衣机”、“莺歌电视”等知名品牌一时鹊起,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名噪一时,作为国有企业的武汉柴油机厂还大胆聘请德国人格里希当厂长。

去年底,国家批复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鼓励武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为武汉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不过,这次的“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似乎有些不同。一方面,人们常常容易将其简单地与环保达标、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和生态城市评选简单画上等号,而这些无一都是要花不小成本的事情,对于一个经济水平已经不在一线的城市,仿佛更加意味着发展的制约;而且,沉寂多年之后,武汉人是否还有锐意果敢的进取精神。

“毋庸置疑,发展不够仍然是武汉的最大实际,发展始终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但是,当前和今后,我们所说的发展,其内涵和模式已经不同。武汉的发展必须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发展。”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说,因为武汉市太需要这个机会“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和城市功能的提升”。

可以说,这是一次契机,虽然是一次没有具体优惠政策的契机。

目前,武汉市委、市政府已经成立了“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各区、市直有关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并在全市广泛开展“我为武汉综合配套改革献一策”主题活动,准备群策群力,大干一场,还组织代表团到天津、深圳、广州等地考察,学习先进地区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经验。

“两型”推动结构调整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说,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是武汉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武汉原来的四个支柱产业,钢铁、汽车、石化、电子信息, 是多年积累的产业特色和今后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是,这个结构的重化工业色彩比较明显,产业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依然太高,达到73%,大大高于轻工业的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同时,数据显示,2007年武汉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1.27吨标煤,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处于相对落后位置,与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相比,距离更远(浦东新区为0.263吨标煤,滨海新区万元工业GDP能耗仅为0.23吨标煤)。武汉市电耗、用水量等指标也高于国内先进城市水平。全市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是14.04万吨、4.77万吨、1.44万吨、0.82万吨。

而“两型社会”建设恰恰可以推动加快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武汉市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能源“瓶颈”制约,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根据武汉自身的基础、竞争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的综合考虑,近来又提出建设先进装备制造、能源环保、创意、现代物流等四个新的千亿元产业,“8~10个百亿元以上产业,将形成构建‘两型社会’发展的产业基础。”

“这种调整,解决的是整个产业结构的问题,不是简单地解决原有产业的节能降耗问题,是从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城市功能、战略定位等入手。在推进‘两型社会’的发展建设上,不从高处大处着眼是不行的。”杨松书记说。

与此同时,中心城区也已经加快工业企业向五大制造业板块的搬迁改造,腾出空间加快服务业发展,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如江汉区、江岸区着力打造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区;而开发区和远城区主动承接沿海地区和武汉市中心城区工业转移,提升工业主体地位,保持高技术产业强势增长。

从产业发展看,七个市级都市工业园区目前逐步从以机械制造、印刷、钢结构、医药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向科技型、总部型、生产服务型产业发展。记者看到,城市西边的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城市轻轨的高架桥已经横空越过,未来这里将有大变化。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自是“两型社会”的题中之义。今年4月,武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循环经济在武汉,既要发挥其作为新兴产业对GDP的贡献,同时也将作为整个社会产业调整的引导者和资源的盘活者。

“比如产业链的大循环,”杨松书记说,“最近我在青山区调研时发现,武石化、武钢、船舶制造、工业建材之间就可以形成一个产业循环链,高炉废渣可以作为建材工业原料,电厂的粉煤灰可以进入水泥生产,武钢的余热可以给武石化用,等等。这样产业间就循环起来了,可以节约能源资源,又利于环保。”

“两型”促进思想解放

据说,到任武汉后,杨松书记就和阮成发市长率武汉市党政代表团到天津、深圳、广州学习考察,“震动很大,感触很深。”杨松书记惊讶于武汉与三城市发展的差距非常之大,2007年武汉市GDP分别为三市的62.6%、46.4%和44.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为三市的41.0%、33.7%和42.4%。如此大的差距,原因何在?

“我看,最关键的还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三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时俱进地不断解放思想,用解放思想的智慧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杨松书记说。

这次机遇,虽然不是武汉的发展特权,但的确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加速器”,是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我们唯有以解放思想的勇气、只争朝夕的精神、科学务实的举措,才有可能抓紧抓出成效。”

思想的解放,对所有生活在武汉的人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是落实在实践中,却要通过两个层面表现出来,一个城市的管理者层面,一个是城市的主人——市民层面。

对于管理者而言,则是关于如何为官的问题。杨松书记说,“两型社会”的建设,促使我们要建立一个民本理念的服务型政府,坚决破除“官本位”观念,尤其是要重树经济发展中的“企业本位”的思想。

1923年,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提出了“美国的事业是企业”的著名论断。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提供就业岗位的主体,也自然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

“我们一些官员为企业服务意识不够强,往往认为企业围着自己转才有‘胃口’,自己围着企业转就没有形象;企业发展软环境较差,吃拿卡要甚至恶意刁难等现象还大量存在,企业稍有发展,各种名目的检查铺天盖地,对企业成长支持不够,保护企业发展壮大的意识不强;民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歧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未根本解决;这严重阻碍了企业乃至全市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近年来,武汉市各级政府部门在“亲商、重商”理念,采取务实之举改善发展软环境,促进商业发展方面已经作了不少努力。世界银行2004年公布的一份对国内23个城市投资环境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武汉市场的贸易壁垒是最低的。

而武汉现在要做的是,将这样的理念从商业领域延伸到促进产业发展领域。在此之上,方可以论及对企业家的尊重、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鼓励,也才可以实行有效的制度创新。

要营造敢闯敢试的氛围,坚持鼓励创新的导向,杨松书记说,“对于官员的选拔也将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态度来进行。鼓励创新,容忍失败。”

而对于如何为民来说,首先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恐怕是当务之急。

“两型社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联系着整个社会,牵动千家万户,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娱乐休戚相关,又是普遍的、经常的、大量的、无时不在的,具有社会性、复杂性、反复性特点,“所以,必须要形成全民参与、合力推动的局面。”

武汉市已围绕大力建设“两型社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两型社会”发展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社会氛围渐渐浓厚。

记者看到,武汉街头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城市文明宣传,向市民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宣传也不再是以禁止的口吻或者命令方式,而是以一种唤醒人们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语气。

当然,要使市民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参与者、支持者,还需要让他们成为受益者。所以,“必须始终围绕解决民生问题来展开,而不是两张皮。”杨松书记说,每个群众从自己每一年生活收入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生活环境的不断美化优化中,实实在在感受到“两型社会”建设的好处,这样,市民就会成为更加主动的建设者。“这是最重要的标准。”

据了解,上半年以来,武汉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增加值净增额分别占全市GDP净增额的48.5%和40.5%。可以看到,人们在为家乡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将很快体会到身处中国最大的“两型社会”城市的福祉。

继续做大武汉

今年9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这是国内第一个启动综改试点的城市圈(群)。

国务院并要求“武汉城市圈”内建立政府间高效的协调机制,建立多层级联系会议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壁垒,统筹区域规划。

“武汉城市圈”由“1+8”9座城市组成,是指在以武汉市为中心的100公里半径内,整合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天门、潜江、仙桃、咸宁8个中小城市,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

“武汉要通过7~8年的努力,进入GDP万亿元城市俱乐部。”杨松书记认为,只有发挥武汉在城市圈中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同时增强武汉城市圈内“1+8”城市在产业、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关联度,才能通过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两型”产业园 篇4

关键词:建设,“两型”,陶瓷企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能,环保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组织推动工业企业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之路, 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和科技部决定在工业领域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以下简称“两型”企业) 创建工作。2010年12月27日, 三个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要求及试点企业名单 (第一批) 的通知》, 其中, 广东蒙娜丽莎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和河北唐山惠达陶瓷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陶瓷行业首批试点企业榜上有名。

1 充分认识开展“两型”企业创建工作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开展“两型”企业创建工作, 对于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型,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工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建“两型”企业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实际行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工业是耗费能源资源、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产业, 创建“两型”企业是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是工业领域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

创建“两型”企业是我国加快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要求。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压力, 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是实现工业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培育一批“两型”企业, 树立行业发展的先进典型, 对于引导工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创建“两型”企业是落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决策的重要抓手。工业企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主要载体。创建“两型”企业, 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内涵式工业发展实践经验, 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 是落实新型工业化战略的重要抓手。

创建“两型”企业是提升节能减排水平的关键举措。“两型”企业创建立足于树立一批达到最先进的能效环保标准甚至实现废水、废渣“零”排放和“零”填埋堆存的标杆企业, 同时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企业实现对标达标, 对企业节能环保的标准更高、要求更严, 对提升节能减排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两型”企业创建的总体思路

2.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 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 在重点行业开展“两型”企业试点, 树立一批先进典型, 及时总结实践经验, 大力推进“两型”企业建设工作, 引导工业行业和大多数企业形成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的新思路, 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2.2 基本原则

(1) 坚持典型试点示范与全面推进相结合。“两型”企业创建工作拟先通过3年试点, 摸索和总结经验, 树立先进典型, 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全面推进。

(2) 坚持企业探索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两型”企业创建工作坚持以企业为主体, 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和创造力, 积极探索“两型”企业创建的途径和手段;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加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引导, 逐步研究完善“两型”企业创建的激励机制, 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3) 坚持重点突出与区域平衡相结合。开展“两型”企业创建试点, 要突出重点, 选择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排放重的行业作为优先领域先行开展试点。在组织开展试点工作时, 充分考虑地域平衡问题, 引导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此项工作。

(4) 坚持推进生产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以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为目标, 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 引导工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为目标,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技术进步, 引导工业转型升级。

2.3 主要目标

经过3年试点, 建立一批示范企业, 形成试点行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和基本思路;研究确定不同行业“两型”企业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积累经验、树立典型,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试点企业通过3年的努力, 形成“两型”示范企业, 在产品结构、产出效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企业资源产出效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单位产品能源、水、原材料消耗显著降低, 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废物循环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 固体废物基本上实现综合利用, 废水力争实现循环利用和“零”排放, 废气、余热余压等充分合理利用;污染排放量大幅度降低, “三废”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 陶瓷技术发展趋势

世界陶瓷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以节能化、资源化、环境保护为中心, 实现清洁生产和高效集约化生产,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 加强陶瓷生态化技术研究与开发, 逐步减少天然资源和天然能源的消耗, 提高资源的再循环利用率, 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和最大限度地节能利废, 与生态环境完全相容、和谐共存。虽然我国资源比较丰富, 但陶瓷工业是一个资源消耗大的产业和耗能大户, 如果只看到眼前的资源优势, 按着目前的技术水平和陶瓷需求发展, 必然面临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因此推行节能降耗, 清洁生产, 实施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是当务之急。国内企业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以提高资源利用为核心, 以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 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 做到充分利用资源, 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满足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要求, 实现资源、环境、产业、企业、技术的优化重组和合理配置, 努力打造陶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群, 产业链, 走出一条创新出强、速度快、效益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4 节能减排—攸关陶瓷行业的兴衰、企业的存亡

目前, 来自节能减排方面的压力, 不逊于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 如拉闸限电、停产整顿等。不难理解, 在节能减排日益成为陶瓷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的当下, 试点企业建设尤为重要和迫切。作为被外界一贯称为高能耗、高污染、高消耗三高的建筑卫生陶瓷企业, 与现行国家经济发展方向格格不入, 与科学发展观的主题相去甚远, 与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主线差距明显, 与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实现陶瓷强国的追求还有一段距离。

目前,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 每年耗用矿物原料约2亿吨;全行业90%以上的能源依靠煤炭;每年耗用能源折合标准煤4 000多万吨;大规格瓷质抛光砖比其他品种的砖多耗能源35%;采用先进的能耗限额标准节能约13%;陶瓷砖减薄10%, 每年至少节约能源500万吨标准煤, 少用原料2 000万吨以上, 减少CO2排放约1 300万吨。节能减排———攸关陶瓷行业的兴衰、企业的存亡。

5 建设“两型”陶瓷试点企业

这次建设“两型”试点企业, 广东蒙娜丽莎陶瓷集团和河北唐山惠达陶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两家陶瓷企业入选。

5.1 广东蒙娜丽莎陶瓷集团

广东蒙娜丽莎陶瓷集团成立于1992年, 厂址座落在南中国陶都-佛山, 占地23万多平方米, 拥有18条大型现代化生产线, 17条先进抛光生产线, 年产能力2 250万m2, 专业生产瓷质抛光砖、釉面内墙砖、仿古砖、艺术拼图砖等系列产品, 并以其档次高、质量稳定、花色品种多、价格合理等优点畅销国内外。传统认为建筑陶瓷是属于“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行业, 但蒙娜丽莎陶瓷集团通过自主研发, 成功生产出低碳环保的建筑陶瓷薄板 (PP板) 和无机轻质板 (QQ板) 。PP板将瓷砖厚度降低2/3, 原材料节约75%, 综合能耗减少59%, 二氧化硫及温室气体排放减少69%, QQ板则让陶瓷工业废渣得以利用, 变废为宝, 从而摘掉了陶瓷“三高”的帽子, 让“绿色陶瓷”的生产成为了现实。就在此次名单公布前不久, 公司董事张旗康就参加了世界标准大会, 参与制定《陶瓷板》世界标准, 为中国首次赢得了世界建陶行业的话语权;而此前, 该公司还被评为行业唯一的“广东省工业旅游示范单位”。对于此次入围首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点企业, 公司上下深受鼓舞, 必将在试点期内加大力度致力于节能降耗、资源节约, 为行业的低碳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5.2 河北唐山惠达陶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唐山惠达陶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82年。目前, 拥有总资产14亿元, 职工10 000余人, 17条天然气隧道窑生产线, 年产“惠达”牌卫生陶瓷900多万件。产品已形成系列中高档200多个品种。并逐步形成了卫生陶瓷、墙地砖、塑料配件、压克力浴缸、五金配件等多元化、系列化、多品种、多配套生产经营的全国大型陶瓷企业集团。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方面, 近年来惠达集团做了大量的工作, 获得了各级政府的肯定。惠达拥有众多在国内外技术领先和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是首家自主研发并将3.8升节水马桶投入市场的卫浴企业, 在节水功能的开发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惠达的纳米自洁釉卫生洁具, 也属中国首创。自洁釉集除菌、抗菌功能于一体, 其广泛应用, 对改善公共卫生条件, 提高公众健康状态意义重大。为了和国际品质接轨, 惠达先后由美国、意大利等国引进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装备, 并消化吸收创新, 使技术、工艺、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次光荣入选首批试点企业, 是企业持之以恒努力实现节能减排指标和清洁生产目标的动力, 也是企业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从根本上降低经营成本的促进剂。惠达集团将以目前老厂区改造项目为平台, 对内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不断更新工艺技术和设备, 优化产品结构, 实现“两型”企业承诺的节能、减排工作和资源综合利用目标;对外则及时推出新型节水型产品以优质、环保的产品回报社会造福社会。作为卫浴行业的领军者, 惠达在实现企业的绿色生产, 倡导顾客绿色消费的基础上, 正全力带动整个行业“打造绿色产业链”, 推动行业低碳经济的发展。

6 实现陶瓷产业节能环保

两型社区 篇5

近日,结合社区居民实际,开展了内容丰富的“两型社区”创建工作,效果明显。

一是以环保为抓手,创优美舒适家园。为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环境保护活动。首先是广泛发动、成立环保志愿者队伍,形成单位与居民互动。广泛动员辖区单位、社区党员和热心社区建设的居民组成的社区环保志愿者队伍,将各小区的绿地、花坛、树木、绿色植物统一划分责任区,分别实行绿色创建责任制,由单位和社区志愿者进行绿地认养活动,保证各小区植物认养率达100%,使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自觉地参入和保护社区环境。其次是分步实施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管理,积极探索尝试垃圾分类长效管理的有效模式。为了探索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引导居民家庭将可回收垃圾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提倡试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处理,社区在12个小区安装了14个废旧电池回收箱,社区派专人负责每月回收一次废旧电池。最后是成立各小区保护环境志愿者督查组。为了加强对社区环境的保护和监管,各小区居民事务小组一方面负责小区居民环境的保护和督查,号召居民不随地吐痰,不随手扔垃圾,杜绝了各小区的白色垃圾,另一方面向养狗居民家庭发放《告居民书》,要求养狗居民出来遛狗时,带上塑料袋,杜绝狗在公共场所随地大小便,社区做了100个温馨提示牌在12个小区的花坛、路边多处提示“请不要让您的宠物随地大小便,谢谢!”引导居民保护环境。二是以文化为先导,促人居环境和谐。为了把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制定居民公约。积极发动居民开展“讲科学生活,建文明小区;爱生态、别陋习、强素质、树新风”为主题的文明创建活动,将以上内容定为居民公约在各小区宣传栏内进行公示,努力营造绿色文明和谐氛围。其次是开展创建“两型社区”的大讨论。组织党员和居民开展“什么是两型社区的标准?我为两型社区创建工作做什么?”的大讨论,让居民在讨论中明确怎样做,才能达到人居环境和谐。再次是以“绿色环保”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以建国60周年为契机,在社区开展“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为主题的乒乓球、健身操、书画绘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今年三月,徐东路社区在省文联会议室举办了“两型社区”在身边书法绘画展活动,参加书法绘画的有省文联、省作协的名作家、名画家。有自学成才的爱好者,有用五颜六色的米做成的米画等。收到参展作品45副。此活动在长江商报和楚天金报进行了报道。通过丰富居民的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最后是组织居民群众自觉地参与“平安社区”建设活动。把社区治安、物防和人防相结合,充分运用现有的监控系统等物防条件,重点抓好人防工作,在社区成立了党员和居民义务巡逻队,开展“我为社区平安作贡献”活动,减少和杜绝社区的盗窃案件的发生,今年,社区发案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0%,为居民营造人居和谐的环境。三是以节能降耗为重点,增强居民环保节能意识。为在社区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增强居民的环保和节能意识。首先是开展节能减排家庭金点子、小窍门征集活动。积极引导家庭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贡献智慧和力量,树立节能减排的科学观念,征集以家庭节能减排,以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为主要形式的节水、节电、环保再利用等金点子、小窍门活动。如:中科院测地所退休人员江兴义今年来制作了奇特的节能灯头、奇特的节能灯、奇特的声光控灯头等三项小发明。不仅能给家庭省钱,还能给国家节省大量电能,此项小发明武汉电视3台、武汉晚报等媒体进行了采访和报道。其次是开展“变废为宝”环保购物袋公益设计制作大赛。动员社区居民和家庭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如旧衣服、米袋等制作环保袋,拒绝使用一次性购物袋,提倡布袋购物,并将制作好的环保购物袋在社区内循环展览,倡导健康节约的绿色生活方式。再次是开展节约用水、用电、用气,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子等活动。今年来,各社区要求党员、门栋长、志愿者带头做到“三提倡”,提倡家庭用淘米水、洗菜水浇花等,提倡家庭用节能灯,提倡家庭用天然气、太阳能。通过社区骨干的带头,节能降耗的文化逐步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

我可爱的“两型”老妈 篇6

首先是节水。她买回来3只大塑料桶,一溜儿摆在本不宽敞的卫生间里。这样做是为了实现洗脸或洗菜、拖地的水冲马桶。她还把厨房和卫生间的水龙头设置到最佳,既让水涓涓滴出,又让水表纹丝不动。老爸看不惯了,说她尽占国家的便宜。老妈却振振有词地说,聚小流成江河,总比你们大手大脚地用水好,最关键的是能在家里产生“示范效应”。

去年夏天,社区开始推广节能灯管。由于有政府财政补助,价格比外面便宜近半,老妈更是积极响应,一口气买了10套,要我找人在家里都安上。这下,破坏了已装修好的墙体,原来花花绿绿的装饰灯被弃之不用,单调的光源与室内摆设显得不协调。我们开玩笑说,这样既破坏现有“环境”,还造成有效资源的闲置。老妈充耳不闻。每月电费单到后,她煞有介事地说,电费比以前下降了哦!集腋成裘,安节能灯省下的电量可以成大数。

家里资源节约的工作做得差不多了,她又开始大力抓“环境友好型”。老妈既不是市长,也不是居委会主任,她所理解的“环境友好”就是向物业管理提合理化的建议,让小车和自行车停放有序,保护花草和树木,保持楼道整洁,以及我们与邻居间打交道的文明礼仪。

在她的倡议下,社区设立了“夕阳红健康角”,由老爸牵头当“会长”,逢双休日邀请退休老专家免费作健身用药等方面的咨询和讲解,备受老人欢迎。她还主动请缨,让我这个“秀才”承包了小区的黑板报,及时宣传国家大政,表扬身边的好人好事。一系列善举,使得老妈在社区里迅速蹿红。去年底,社区组织评比,我们家被选为“‘两型社会’的明星之家”。

大会上,组织者让老妈发表获奖感言。她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即兴说道:“孩子戏称我为‘两型老妈’,这样叫既时尚也挺受用。其实我有爱讨便宜的小毛病,在此不便说,今后注意改。只要每个家庭在小处节约资源,共同创造文明和谐环境,我们的生活将会更美好。”

老妈的话音刚落,全场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此时,老妈如沐春风。

“两型”产业园 篇7

2007年12月, 经国务院批准, 全国有两个城市圈成为我国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即“两型社会”的综合实验区, 它们分别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这一重大举措, 充分显示了国家落实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中部崛起, 进而实现东、中、西协调发展的方针。“两型社会”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也是一种产业选择模式。故而“两型社会”实质上是一种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成功与否,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的程度

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

武汉城市圈, 是以武汉为中心, 外延100公里半径所覆盖的城市群落, 也称为“8+1”城市圈, “8”是指天门、潜江、仙桃、咸宁、黄冈、孝感、黄石和鄂州;“1”是指武汉。

武汉城市圈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主要体现在:

(1) 圈内各城市发展极其不平衡, 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均衡;

(2) 各城市产业布局趋同、重置现象严重;

(3) 技术含量不高,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4) 城市圈产业结构重型化, 资源消耗多和环境压力大等方面。

这些都不利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但是也应该看到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优势:

(1) 武汉城市圈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2) 蕴含较为丰富自然资源, 水资源, 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尤其突出;

(3) 城市圈工业基础好, 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4) 另一大优势即武汉城市圈拥有优越的智力资源, 城市圈高等院校和研究所聚集于此, 为城市圈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3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提出未来发展目标, 即到2020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全面转变, 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现代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生活达到富裕水平, 城乡差距缩小, 城镇化水平达到61.2%。

为了响应政府号召, 实现中部崛起, 达成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 结合前文对武汉城市圈内的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 我们提出了培育“两型产业”的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也给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的政策建议。要实现以上目标, 就要实现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

3.1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高度化

(1) 要素禀赋分析。

武汉城市圈所拥有的要素禀赋直接决定了该区域产业结构, 圈内各城市要素的差异性有直接决定了各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别。武汉工业基础好, 拥有优越的智力资源和旅游资源。黄石、鄂州和孝感矿产资源丰富。天门、潜江油气资源丰富。黄冈、仙桃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

(2) 协调产业分工, 避免产业趋同。

武汉城市圈中, 武汉的“一核”地位尤其突出, 其他各城市地位相当。产业分工应兼顾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 形成以武汉为核心, 其他城市相互协调, 配合的产业格局。可以考虑重点建立以下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汽车制造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轻工纺织和烟酒为重点的食品产业集群;以原材料和新材料为重点的产业集群。

3.2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合理化

(1) 产业转移和产业要素转变。

一般来说, 某一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这是一个高新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武汉的发展要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而其他城市则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从产业要素转变的角度, 城市圈产业拥有劳动密集型的优势, 但是这种优势不具有可持续性。城市圈产业要素应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 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一产业比重过高, 第三产业对城市圈的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因而武汉城市圈到大力发展第三产而言, 积极培育特色旅游经济;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九省通衢”,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武汉优越的智力资源, 发展先导型高新技术产业。

4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 没有现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借鉴, 我们只有在深入了解城市圈的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 探索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4.1 建立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 实现产业合理布局

(1) 武汉作为城市圈的中心城市, 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 有良好的工业基础, 应重点发展具有“一谷两城”优势产业, 即光谷和汽车城、钢铁城, 同时要着力发展光电子、生物医药、环保等优势产业。鄂州和作为圈内第二大城市的黄石应以冶金、能源和建材为主, 为生产提供原材料的基地。咸宁和黄冈则应根据本地实际, 建立生态农业和绿色旅游产业。其他四市, 天门、潜江、孝感、仙桃则应依据当地的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矿产、化工等产业, 形成化学生产基地和机械生产基地。

(2) 城市圈产业结构不合理, 结构趋同, 重置现象严重。我们要打破行政体制分离现象, 拒绝单打独斗, 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实现城市圈各城市产业发展一体化。不仅如此, 还要做到各城市产业有所侧重, 有所错位, 避免产业趋同、重置等现象。依据各城市的优势资源, 建立: (1) 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 包括鄂州、黄冈、黄石的IT设备及电器、电子元器件生产的高技术产业群;

(2) 以沌口开发区为龙头的环城市圈机械制造业产业群;

(3) 以武钢为龙头, 包括鄂州、黄石的原材料冶金一建材产业群;

(4) 以武汉为龙头, 包括仙桃、潜江、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的环城市圈轻工纺织产业群;

(5) 以武汉为龙头, 在城市圈西侧建设包括孝感、天门、潜江的化工产业群;

(6) 城市圈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群;

(7) 食品产业群。

4.2 对一、二、三次产业及其内部进行合理化调整

(1) 改造传统制造业。湖北省重型制造业比重占据绝对比重, 仅2008年一年, 全省重工业占工业比重就达到75.1%。武汉城市圈占全省工业比重为62.7%工业结构同样存在重型工业比重过大的弊端。重工业优势地位明显, 经济贡献也大, 但是环境污染也较严重。要淘汰一批资源、能源消耗高的产业, 改造传统制造业, 加快产业升级换代, 加大清洁能源的研发力度、发展清洁能源如水能和核能, 实现传统产业“两型化”, 发展先进制造业, 只有如此, 方能实现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2) 建立现代服务业, 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水平高等特点, 建成增值高、辐射强、就业广的现代服务体系。以服务业助推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城市圈产业功能。要做到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例如现代物流、金融中心, 充分发挥金融的辐射作用, 带动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旅游业。

(3) 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 建立现代化农业和生态农业, 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 提高其附加值。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培育优良品种。根据地区优势, 发展特色农业, 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3 完善产业发展新机制

(1) 加强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 实现服务型政府转变,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 国家的政策措施要及时跟上, 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积极引导, 避免市场的盲目性。

摘要:国务院批准设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实验区, 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我们应借助这一契机, 发展城市圈经济,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现中部崛起。对武汉城市圈内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培育“两型产业”的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也给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张小川.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蔡靖方, 刘国炳.武汉城市经济圈规划的初步设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9 (2) .

“两型”产业园 篇8

1 长株潭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状况

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 大量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都向该地区倾斜, 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 现有主要形成了这些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轨道交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花炮产业集群等集群。但总的来看, 该地区的产业集群存在如下问题:

1.1 产业集群缺乏集体竞争优势, 未形成区域品牌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长株潭地区的产业集群数量不多, 且集群产业未形成集体竞争优势。虽然部分产业集群中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 但是龙头企业里有封闭的大而全的生产系统, 在研发和交流上严重缺乏, 如工程机械产业, 虽然有几个大型企业, 但是企业之间未形成和谐的竞争合作关系,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研发和生产营销体系, 未产生集体竞争优势。区域产业竞争力强弱的标志在于是否建立了一个结合紧密的产业集群, 以建立起区域品牌, 将一个地域在无形中变成某个产业的品牌, 最终成为该地域的核心竞争力。然而, 长株潭地区虽然有几个产值较大的产业集群, 除了工程机械和烟花鞭炮外, 是少有形成区域品牌的。

1.2 产业链条不完整, 难以发挥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内产业链的长度和关联度决定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产业链越长、关联度越高, 对该地区经济的带动力就越大, 其植根性也越好,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越强。目前, 长株潭地区的大多数产业集群关联性较差, 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业集群内产业配套性差, 横向整合不够, 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下延伸的众多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链和产业群, 制约了产业纵向分工的细化、深化和专业化, 影响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深度开发, 集群总体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快速提高。大多数产业只有龙头企业, 在产业链的上下游缺乏配套的中小企业, 导致企业所需要的燃料、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不能在集群内全部采购到, 使企业的采购成本大大提高。

1.3 未实现“两型”产业的需要

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两型”社会的本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即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化。而目前, 长株潭的某些产业集群如醴陵陶瓷产业集群有的产业集群存在着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使得产业集群的生态化效益无法实现;同时, 也未形成“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模式, 在产业链内缺乏产品代谢类、废物代谢类产业的补充。

2 长株潭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需求与支持状况

2.1 长株潭地区产业集群发展需要金融支持

2.1.1 区域内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需要金融支持集群竞争力

长株潭区域内发展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如工程机械集群、轨道交通集群和浏阳花炮集群等已经发展得比较稳定, 规模相对较大, 竞争力较强, 产业链也相对比较完善。这类集群需要资金来维持技术创新、品牌建设, 产业链下游的营销、消费等需要金融支持, 进一步提升其集群竞争力, 打造优势区域品牌;其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对融资成本的关注度上升, 而对数量的关注度下降, 它们希望积极与银行合作, 获得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以支持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 这类产业集群的金融需求还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特点, 需要商业银行对其扩大评级、授信, 降低贷款门槛, 开办票据贴现、开具保函等金融服务支持。

2.1.2 部分正在成长的产业集群融资需求巨大

长株潭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株洲服装产业集群等都属于正在成长中的集群, 其企业规模扩大、技术创新都需要从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这类处于成长中的集群企业数量比较多, 企业资金量增大, 但是固定资产仍然较少, 这时企业的发展靠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其它渠道的民用借款。间接债务融资逐渐成为产业集群主要的外源融资来源, 集群企业比较关注融资成本和期限。金融业通过对经济资源的整合与引导, 推动制造、物流等产业的集聚, 提高集群组织化程度, 形成产业集群良性发展;相比单个的企业的资金需求, 集群企业中融资需求具有同质性的特点。

2.1.3 产业链中大量的中小企业急需资金注入

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集群内大量的中小企业规模小、发展前景不明朗、资信等级不高并且缺乏担保资产等, 内源性融资是这些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筹集到进行企业运营和技术创新所需的大量资金。中小企业的需求相当旺盛, 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 是较庞大的资金需求群体, 且这类企业市场发展前景良好;有些中小企业由于融资困难, 导致企业新扩建项目被迫搁置、延期或压缩投资规模, 使企业失去良性扩张的最佳机遇。

2.2 长株潭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支持的状况

2.2.1 金融总量呈增长趋势, 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

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省的经济核心区域, 在湖南省的金融占比较高, 大部分的金融政策和资金集中在该区域。2011年末, 湖南省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3462.5亿元, 同比增长18.1%, 比上年回落2.9百分点, 但仍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 比2000-2008年贷款正常增长年份平均增速高2.8个百分点;全年新增贷款2080.8亿元, 比上年多增68.7亿元。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增速扩大, 2011年全省新增中小企业贷款894.7亿元, 同比多增311.8亿元, 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6.4个百分点。因此, 从总体上看, 该区域的金融总量呈增长趋势, 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增大。

2.2.2 金融组织体系不够健全, 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目前, 长株潭缺乏区域主力商业银行和强力的担保机构, 缺乏金融控股公司、租赁公司及消费信用机构;由于湖南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金融产品种类少, 融资方式单一, 形成了间接融资所占比例很高、直接融资占比较低的不合理融资结构, 而间接融资比重较大。同时, 缺乏新型投融资路径, 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等融资方式刚刚起步, 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融资渠道发展缓慢。

2.2.3 缺乏有规模、多功能、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

首先, 缺乏规范、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和信用评级系统。现在长株潭地区生态环境不佳, 中介机构能力有限, 公信力不足, 专业水平普遍不高, 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和资产处置成本加大, 致使银行投放有效信贷的积极性被挫伤。信息的不对称进一步加剧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 并影响企业融资效率。其次, 由于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不足, 致使中小企业难以靠信用获得融资, 直接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3 加强金融支持, 发展产业集群

3.1 政府应引导金融支持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发展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建设理念要求政府引导资金进入重点发展的产业。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 是传递政府意图的有效工具, 政府通过其政策指引, 可对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区域布置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政府应该研究确定产业重点, 规划产业区域, 引导投资, 如引导资金进入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 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重点扶持能和产业集群协作配套发展的中小企业, 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发展潜力好的民营企业, 完善集群内部的产业链, 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 加强上下游产业的联系, 引导大企业把分工引入深入发展。

3.2 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 拓展产业集群金融供给渠道和融资方式

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 拓展金融融资渠道, 实现融资方式的多元化, 大力推动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首先, 应健全投融资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 建立金融服务机制, 引进金融机构, 支持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发展;其次, 应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探索建立金融控股公司, 私募股权投资公司, 发展产业基金, 帮助集群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本, 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支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等方式, 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矛盾。再次, 应丰富区域内集群企业的融资方式, 优质企业可以发行企业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企业债, 拓宽企业资金来源, 争取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发行金融债券来筹措资金, 支持信托投资公司通过集合资金信托贷款等开展业务;积极运用银团贷款、金融机构联合贷款、委托贷款、总行直贷等多种方式扩大贷款的规模。

3.3 适应产业集群发展需要, 创新产业集群信贷品种

由于集群中的企业处于同一个行业和地区, 在某一时间段内对某类金融产品或其金融产品的某个要素的突出需求, 具有同质性、传播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因此, 为了更好的支持产业集群的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机构可以把握这些特点, 了解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积极创造好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 (1) 创新金融品种和金融服务, 培育龙头企业, 扩大产业集群规模。金融机构应提供资金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使有潜力的企业发展成为龙头企业;支持现有的龙头企业如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湘电集团等的重大项目建设投入;不断创新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除提供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 同时还提供投资银行业务、财务顾问、咨询业务、国际业务、资信调查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2) 延伸对产业上下游企业的信贷服务, 开发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支持集群产业链的中小型配套企业发展, 使产业集群内不同规模和地位的企业能够顺利融资。

3.4 建立良好的产业集群融资环境

第一, 建立健全的信用制度、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真实可靠的信用评级体系, 让投资者了解企业的资产、风险和信誉等重要内容;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通过吸引多种资本进入信用中介服务行业, 增强中小信用服务机构的实力, 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准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健全的法律体系, 为产业集群内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实现金融业务健康而有效地运作。第二, 集群内企业应建立合理的会计与财务制度、管理制度。集群企业对内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制度, 提升自身素质, 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建立规范的会计账务核算制度。

3.5 开展“绿色金融”, 支持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体系是“两型”社会的主要特色, 为发展循环经济, 金融机构应严格把关“两高一资”、“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 要坚持“绿色”信贷标准, 减少限制性产业、重点污染企业的贷款。对于发展潜力较大且通过技术改造能够实现环保达标的企业,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贷款等方式支持企业节能减排, 促使其向节能降耗、高附加值发展模式转变;积极探索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区域的特殊金融政策或产品, 集群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布局, 上下游企业和关联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租住, 实现资源的闭路循环。

4 结论

通过对长株潭地区产业集群还存在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未形成区域品牌的问题。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政府和金融机构需要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政府应该发挥充分的引导作用, 重点扶持适合“两型”社会发展的产业, 创造有利条件完善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不断深化改革金融体系, 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建立风投机构, 加快小额贷款公司筹建的步伐;商业性金融机构应严格推行“绿色”金融, 并进一步开展金融创新以满足不同类型的集群企业的金融需求;对于企业来说, 应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以提高信贷水平。

参考文献

[1]Michael E.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98:77-90.

[2]杨胜刚, 朱红.中部塌陷、金融弱化与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J].经济研究, 2007, (5) .

[3]王伟.产业集群的金融需求与金融促进[J].金融与经济, 2008, (11) .

[4]谷任, 邝国良.产业集群、金融发展与产业竞争力[J].中国软科学, 2007, (6) .

[5]李红忠, 余祥勇.金融支持区域经济由“资源型”向“循环型”转变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金融, 2007, (11) .

[6]马杰.论湖南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1) .

“两型”产业园 篇9

从战略上理清思路, 使环保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前景产业,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明确产业需求和产业供给作为一项产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基本要素认识。特别是“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是产业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不管是需求方或者是供给方, 哪一方出现问题, 都会对环保产业产生根本影响。第二, 应注重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促进产业需求转化。现在,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 与其他产业相比, 环保产业更具有特殊性, 潜在的市场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化的过程中, 更加需要依靠国家政策的引导。第三, 环保产业的供给方面, 具体可以分为规模、结构、技术、市场几个方面。所以说, 在研究环保产业发展问题时, 应从整体出发, 综合分析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全面把握环保产业在新环境中快速发展的思路。第四, 要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来理解产业供给和产业需求, 更要认识到本质, 即环保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问题。

一、完善环保产业投入机制

市场化的环保产业发展政策, 主要体现在投资环境的多元化。总体来说, 对环保产业的资金投入来源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本国政府、国内企业以及个人等国内投资者;第二类是外商企业、外资企业和国外个人等国外投资者。今后环保产业的发展政策, 应注重商业化、多元化与国际化的综合。

(一) 环保投入的商业化

环保产业投入的商业化是指投资者能获得较多的商业利益。环保产业商业化、市场化, 是更多组织为环保产业加大投入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环保产业80%以上的投入来自政府部门等非营利组织机构, 因为我国的环保产业一直无利润或者利润微小, 使得国内外潜在的投资者失去对其投资的信心。因此, 如何促进环保产业投入的商业化, 扩大投资者获得经济利益, 是当今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

(二) 环保投入的多元化

环保产业投入的多元化是指投资主体多元化, 即政府、国内外投资者、组织机构和个人共同参与投入我国环保产业。目前, 政府的投入更侧重于公共性的环保治理项目, 所占比重较大;非政府组织的投入更倾向于盈利性的项目, 所占比重有待提高。从发达国家对环保产业投入的变化规律来看, 政府的投入逐年缩减。到2010年底, 我国对环保产业投入中政府部门比重占59%, 非政府组织为41%, 非政府组织所占比重有很大提高空间。所以, 当前我国发展环保产业的重点是进一步扩大非政府组织机构所占份额, 同时, 继续保持政府等公共部门的投资。

(三) 环保投入的国际化

随着我国环保产业方面环保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环保产业投入的商业化及多元化,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投资也越来越国际化。环保投入的国际化不仅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增加了融资投资, 也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带来先进的技术。目前, 环保产业相关技术落后是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难题。推动环保投入国际化, 把私人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引入环保产业领域, 改善投资结构和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符合我国当前发展环保产业的战略形势。另外, 伴随私人资本对环保产业领域投资的增加, 还需要加强制定相关的环保政策、加强相关部门执法监督等。

二、构建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环保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整体来说, 环保产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离不开环保技术的支持。相关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是以技术为依托, 不断创新, 取得竞争优势。我国环保产业积极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 参与国际竞争, 争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具有重要意义。

(一) 实施多种优惠措施

由于环保产业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和福利性, 对环保产业实施各类优惠政策就非常必要。纵观国外发展经验, 实行法规、政策上倾斜, 制定优惠的政策都是促进环保产业发展行之有效的手段。从我国的实际状况来看, 我国环保产业起步较晚, 发展缓慢, 应该制定更多的相关法律政策和优惠措施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1. 帮助环保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挑选发展前景好的、有发展潜力的环保企业, 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酌情放宽担保条件, 改变资金供求不均衡状态。目前的状况是, 一方面, 企业、科研单位等资金需求方因发展急需贷款而无法得到;另一方面, 作为资金供给方的银行也为持有多余资金贷不出去而着急。所以, 相关部门应该实地考察, 多种措施解决环保产业企业、科研单位资金问题。

2. 专门针对环保产业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和贷款优惠。

环保产业的研发阶段投入较高, 项目时期较长, 风险也随之较大, 企业从事环保技术研发的动力就不足。政府加大对技术研发资金和税收支持, 可以从研究经费、税收和信贷等方面支持环保产业的研发活动, 既要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企业环保研发阶段进行支持, 也要举行相应的优惠活动, 促进企业增加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研发投入。

3. 实行奖励制度。

设中央、地方奖励基金, 对从事环保产业科技创新有贡献的团队或者个人, 视新技术、新产品的不同情况给予鼓励性奖励, 发挥激励作用, 大力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4. 制定税务优惠政策。

按照鼓励公益事业, 参照新开发区、新兴产业区和高新科技产业区的税收优惠政策, 制定对环保企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 实行有章可循的具体规章。

5. 制定鼓励环保产品出口政策。

环保产品应该不断扩大国外市场。目前我国环保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使用, 对外销量很少。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提高我国环保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提高我国环保产品的环保技术含量, 努力使我国环保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这还需要国家政策上的支持。

(二) 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合作

加强环保产业技术国际间交流。一方面, 不仅要加强国内环保产业自身的科研与技术创新, 还要加强对环保产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另一方面, 就是要在扩大清洁生产技术应用范围的前提下, 加大与拥有先进环保技术的发达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学习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并带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环保产业在技术与产品方面和国外比较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所以, 加强国际技术交流, 发展国际技术合作, 对于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 培养高技术人才

我国环保产业起步较晚, 发展时间比较短,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环保产业整体人员素质远低于经济研究部门的平均人才素质水平, 距离适合环保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素质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应该培养一批高素质环保技术人才, 满足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需求。具体来说, 要从对技术人才培养与使用上实施政策倾斜, 加大培养力度;落实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奖励政策, 奖励科技创新, 增加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稳定力;重视科技成果价值落到实处, 充分激发科技人才从事环保产业技术创新的热情, 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四) 利用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特别是竞争机制对发展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市场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技术创新。竞争机制, 即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调节市场运行, 它能够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由于高新技术支持的优质环保产品更容易被需求方接受, 更迅速占领市场;而相比较, 由落后技术支持的环保产品会逐渐退出市场。所以, 要促进环保技术创新, 同时, 也为环保技术创新提供最现实的动力支持。在正常竞争机制下, 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 环保企业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

三、健全环保产业政府规制

发展环保产业政府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速度, 重点要规范产业市场的运作, 还要不断培育和完善环保产业市场, 不断发掘市场潜力, 并把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

(一) 制定与环保产业相协调的法律政策

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 对环保产业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环保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本地区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与本地区的经济制度有很强的依赖性。根据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经验, 一国环保产业依赖于严格执行的环境法规政策, 环境规章越严格, 企业越会受到来自于社会对环境问题关注的外部压力, 才会寻求成本最低的污染治理方式来保全自身利益。因此, 政府的环境法规是否健全, 环境标准和环境执法是否严格都是影响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依据我国现存的一些关于产品质量、招标与投标、标准、反不正当竞争等法律政策, 制定适合我国现实环保产业状况和环保产业市场管理规章, 规范市场上的各种行为。首先, 严格环保产品质量管理, 加大环保产品监督检查力度, 对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环保产品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其次, 推行环境工程资质证书制度, 实行环境工程从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到验收的全过程进行资质检查, 规范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资质;最后, 尽可能破除行业垄断, 努力建立全方位开放的环保产业市场, 严格环保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环保工程招投标制度、相关的回避制度, 形成统一、公平和规范的环保产业市场秩序。

鉴于于当前我国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较为滞后, 应该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例如, 一些法律的条文规定过于原则、抽象、简略, 无法在实际的运用中得到体现, 可以根据各个地方环保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完善环境立法。特别是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各级政府要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标准, 制定地方性环境保护标准和方针政策, 并在遵循国家法律的前提下, 尽快实施试点, 分地区、分行业制定一些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 形成全面的、多层次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二) 制定与环保产业相协调的经济政策

1. 根据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制定和实施与环

保产业相协调的经济政策, 具体为财政、税收、信贷、金融等方面。在现有的环保产业基础上, 继续扩大环保产业规模, 以环保产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为扶持重点, 以扩大财政预算内安排的专项资金, 为环保产业技术改造项目提供支持。

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通过设立税种和改变税率来促进建立环保产业多元化、社会化投融资体制。降低环境保护的生产活动中征收的高税率, 对从事环境污染治理服务的企业实行低税率, 不仅调动公众投资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还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

2. 探索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 并努力使之多元化。

股份制融资是市场经济下企业获得资金的正常方式, 政府应该鼓励环保企业努力通过上市等多种投融资模式融资。另外, 环保产业投融资应在政府统一规划和依法监督下按市场法则由企业运行, 同时, 要尽可能采取国际BOT项目投融资方式筹集资金, 采取股份制方式, 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环保投融资体制, 还要改变“环境保护是政府行为, 应该由政府完全投资”的错误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只是环保市场的投资主体之一, 政府在环保市场中的作用更多在于培育、规范环保市场, 为社会投资者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所以, 应进一步弱化政府投资, 积极引导私人企业参与环保产业投资, 并使之逐步发展成为市场的主体。同时, 要认识到, 即使建立了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资机制, 也并不排斥政府对环保的投资。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在环保产业发展方面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三) 制定与环保产业相协调的社会政策

1. 认真贯彻国家相关部门对环保产业的扶持政策。

例如, 《关于做好环保产业发展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的意见》等, 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区的发展优势, 将国家政策与各自发展特点结合, 全面落实对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发展环保产业的项目, 有关部门应优先立项, 优先列入国债项目, 争取各种政策支持。金融部门对符合条件的环保产业项目积极给予贷款。总之, 要积极落实国家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

2. 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环保产业发展机制。

尽快建立我国环保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行机制。调动全社会投资环保产品和环保产业的积极性, 形成政府主导, 企业主体, 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参与的社会化结构。积极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整体竞争能力。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带头企业, 引导中小型环保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 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 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3. 加强监督管理, 规范环保产业市场。

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市场。依据国家、省产品、质量、标准招投标、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 加强对我国环保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 规范市场行为, 依法保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4. 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环保产业工作的重视, 把发展环保产业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要完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 统筹考虑,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将环保产业列入优先发展领域, 进行统一规划, 加强管理。各部门协调统一, 形成合力。同时, 充分发挥好环保产业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帮助政府与企业开展政策调研、技术推广、国际交流与合作和有关咨询工作。

四、培育两型社会环保意识

(一) 建立环保意识传播推广体系

加强环保知识宣传工作,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各级政府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全方位宣传环境保护政策, 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高度宣传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公益性宣传活动, 树立环境保护先进典型, 对环境违法行为要及时报道, 为环保工作提供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推动公众的环保意识向实践转化。环保意识仅停留在认识上是不行的, “认知”只是环保意识生成的基点, 关键是要“践行”。要发动企业参与各方面的环境保护宣传, 在具体行动中提高全社会, 尤其是企业的环保意识, 推动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 要加强环保执法力度, 严格执法, 确保新建项目产生的污染源达到排放标准, 将环保政策落到实处。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警示教育, 法律讲座活动, 使环保宣传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努力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二) 两型社会环保文化建设

“两型”产业园 篇10

株洲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部分, 两型社会的建设给其这个传统的重工业基地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加快株洲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而且还是推进株洲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与客观要求。因此,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快株洲文化产业建设时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议题。

一、株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 株洲文化产业市场活跃, 发展十分迅速。总的来讲, 文化产业的发展, 领域较宽, 规模大且效益十分明显, 逐步形成了以文化服务、文化用品及相关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与销售的产业链。

具体来讲, 在文化旅游方面, 以“炎帝陵”为代表的旅游品牌建设, 发展迅速, 效果明显;在文化休闲娱乐方面, 文化设施与文化场地不断增加, 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 在投资不断增加的情况, “神农城”、东方“莱茵河”, 以及“中国迪斯尼”等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质, 增强了城市增和竞争力。在文化创意方面, 芦淞区服装市场的不断规范, 以及华强科技文化产业基地的筹划建立, 标志着株洲文化创意产业开始了新的篇章;在新闻出版方面, 《株洲日报》、《株洲晚报》、《株洲广播电视报》和株洲网也是稳中有进;此外, 文化会展与文化产品贸易, 广播电视电影方面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二、株洲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1. 地理环境

株洲地处相中地带, 且连接东西, 贯穿南北, 是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株洲这座既不沿边, 又不靠海的内陆城市由于其便利的交通条件, 很快融入了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告诉发展的浪潮中。此外, 株洲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 气候湿润, 雨量充沛, 光热充足, 四季分明, 这些条件勾画出了株洲绮丽的人文自然景观。

2. 政策环境

株洲市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了“产业兴市、科教先导、城镇带动、文化提升”的发展战略, 从而把文化发展摆在了城市发展的首要位置。《株洲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对12大标志性工程提出了要求。此外, 《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文化提升”战略的意见》提出了株洲文化发展的总目标, 并对相关的配套措施做出了要求。

3. 经济环境

近年来, 株洲经济高位运行, 总体经济运行状况良好, 且好于预期。人们生活不断改善, 收入稳步增加, 株洲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1.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2.5%;经济结构得到调整, 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 两型社会建设效果显著。

4. 文化环境

株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株洲工业文化依托交通优势, 在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 奠定了深厚的株洲工业文化底蕴;红色文化是株洲文化之魂, 也是株洲文化的主打品牌;株洲的炎帝文化是株洲这座城市有了株洲精神;此外, 株洲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也是多种多样。

三、加快株洲文化产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 依托全新平台, 放大产业成效

“两型社会”关注人的文化属性, 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体现。株洲的文化产业发展要依托“两型社会”这个平台, 结合自身的特点, 在如下方面重点强化。第一,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上要紧密体现“两型社会的”要求。第二, 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要体现两型社会的主公方向。株洲文化的发展主要是要结合株洲实际, 重点发展炎帝文化、工业文化与红色文化。此外, 要不断丰富三者的内涵, 充分体现新型创业型城市的魅力。第三, 文化产业体制改革要紧跟两型社会改革的要求。

2. 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跟宽松的文化管制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然而目前株洲的文化管制还比较严格, 市场化程度不高。因此, 必须转变政府职能, 化解文化产业中的体制机制矛盾, 激活文化产业活力。转变政府职能, 关键在于:创新管理关系, 使两者之间的“母子”关系转变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创新管理方式, 提高市场运作程度。具体来说, 广电的发展可以借鉴“制播分离”模式, 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 又可以丰富电视节目内容, 而且还可以集中精力搞好新闻制作, 进一步发挥其宣传功能。

3. 明确发展目标, 突出发展重点

株洲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遵行市场运行规律, 坚持走品牌建设的发展之路。此外, 株洲文化的发展必须依附于湖湘文化与“两型”文化这一主题, 坚持发展与建设与之相关的文化及文化产品。

4. 挖掘文化资源, 做强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打造品牌, 因此, 株洲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深度挖掘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并对此进行充足, 根据自身文化资源的特点与市场需求, 树立有知名度的特色文化品牌, 从而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当前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下, 应该进一步做大做强“服饰文化”、“工业文化”与“炎帝文化”, 打造知名品牌;加大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品牌, 如传统工艺文化品牌。总之, 株洲文化产业必须凸显文化特色, 才能在全省乃至全国抢占高点, 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1]周靖.产业集群: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王克修.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新的文化业态培育[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9

[3]李晓玲, 吴新颖.城市文化与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的提升[J].经济地理, 2009

[4]薛峰.关于湘潭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两型”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初探 篇11

关键词:“两型”新农村;建设水平;光明村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6.006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6-011-03收稿日期:2012-05-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为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明在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的同时,也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由于目前农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现象非常突出,广大农村地区是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改善村庄居住环境,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两型”新农村的内涵

“两型”新农村是在我国构建“两型”社会,发展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基于农村发展现状,对未来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构想。“两型”新农村是指在一个行政村或自然村落范围内,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绿色科技为支撑,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人居环境、环境建设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精神文化等,加快生产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保持村庄特色,继承传统文化和村落精神,将农村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新型农村。

2.“两型”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两型”新农村是一个生态环境良好和资源高效利用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因此本文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4个方面建立“两型”新农村。

2.2 评价标准的确定

关于“两型”新农村建设的评价,目前学术界尚无公认的标准可供借鉴。在参照标准方面,本文主要以农村全面小康、基本现代化、生态村、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值作为一级的参考值,以全国相关指标的最低值作为五级的临界值[1-5],在一级和五级间以模糊划分的方式得出二级、三级、四级的界值(表1)。

2.3 指标权重的计算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6]。具体计算过程为:①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此层次分析模型分为要素层和指标层两层;②请相关专家、政府官员及村民代表对各指标进行重要性比较,构造相应的判断矩阵;③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 ④将每一列归一化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得到向量; ⑤对向量做归一化处理,依次得到的列向量即为所求特征向量即为评价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也就是权数的分配;⑥用方根法[7]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⑦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各个评价指标对上一层的权重以及各要素对目标层的权重(表2)。

2.4 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两型”新农村的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方法如下所示:

式中,A为“两型”新农村建设水平的评价结果;W=(W1,W2,W3,W4),为四个评价要素对评价结果的权重矩阵;R是各评价要素对各级评价标准的隶属度矩阵。

式中:Rij——第i个评价要素对第j标准的隶属度; Wik——第i个评价要素中对第k个指标所赋予的权重;rkj——第k个指标对第j标准的隶属度。

3.光明村“两型”新农村建设水平分析

3.1 光明村基本概况

光明村隶属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白铺镇,西与宁乡县交界,北邻胜和村,南接黄泥铺村,东距长沙市区约20千米,在长沙市半小时通勤圈以内。光明村位于大河西先导区中部,交通优势突出,被称做“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第一路”的金洲大道自东向西贯穿该村。

光明村地处湘中丘陵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该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村域内水资源丰富,八曲河绵延15千米,拥有莲花大塘、蜈蚣塘等数十个水库水塘。

光明村现有42个村民小组,截至2009年末,全村总人口3407人,总户数为946。全村总面积为698公顷,现状主要为耕地和林地。

3.2 光明村“两型”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

本文通过对规划局、国土局等有关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和问卷调查、实地踏勘及村民访谈获得的资料加以计算整理,得到2009年光明村相关方面的基础数据(表3),运用模糊数学法对光明村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

将光明村2009年各评价指标的现状值代入公式(1-4)中,得到各指标对各标准的隶属度(表4)。

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通过得出的R和A的结果可知,光明村的社会发展水平(R=0.4153)和经济发展水平(R=0.3271)较高,都属于二级;生态环境(R=0.5273)和资源利用(R=0.4825)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属于四级;光明村“两型”新农村建设水平总体上属于第四级。

4.光明村“两型”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自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光明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合理高效利用还处于较低层次,因此,在“两型”新农村建设中,在稳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应积极采取保护环境、防治污染、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带动光明村“两型”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加大住宅改造、环境绿化美化建设和设施建设的力度,为村民生活居住和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产业发展要注重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加强农村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有效防止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

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切实防治环境污染,有效地保障生态环境容纳和净化废弃物的环境容量安全性。要强化措施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有效地维护生态环境作为村民生活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和资源承载性。

通过挖掘特有的湖湘地域民俗文化内涵,融入生态文化,使之凝结在村庄的人、景、物等载体上,进行适当的产业化运作,构建自己独特的和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体系,形成整体性的旅游文化形象。

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是重要的手段。坚持政府引导,以政府支持激励农民参与,以项目投入带动社会投资,进而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鼓励农民自己家园自己建,激发村民自主建设热情,努力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农民自主建设”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周秋文,苏维词,张婕,关冰.农村聚落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09 (05):121-126.

[2]李翠艳.河北省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3]贺旭辉.安徽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其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4]霍苗.生态农村评价方法探讨——以北京郊区农村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2005.

[5]刘邵权.农村聚落生态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39-242.

[6]许树伯.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56-102.

“两型”产业园 篇12

一、湖南高尔夫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一) 发展形势持续稳定。随着湖南省经济的发展, 高尔夫旅游产业逐步发展了起来。1996 年, 长沙银州度假村建立了湖南第一家高尔夫练习场, 标志湖南正式引入高尔夫球运动。2007 年, 湖南高尔夫运动飞速发展, 拥有独立练习场的大概有十几家, 已经修建好或者是准备建的球场有12 个。如梓山湖、青竹湖、龙湖高尔夫球场是属于已经建设好的一类; 金鹰影视文化城高尔夫球场、灰汤温泉高尔夫球场、常德柳叶湖高尔夫球场是属于处于组织新建报批阶段的一类; 还有一类是正在准备招商然后将高尔夫球场建在小区里, 继水云间以长沙城区第一个高尔夫纯别墅区面貌高贵亮相后, 恒盛世家也推出了“恒盛世家, 南岭上的高尔夫”的广告宣传。

( 二) 发展模式多元化。湖南高尔夫旅游产业呈现出多元化可持续经营模式的局面, 并且这也是符合两型社的建设要求之一, 其主要的模式有:

1. 高尔夫与酒店产业相结合的模式。湖南高尔夫俱乐部的管理引进了一些大型高星级酒店的服务模式与方法。例如, 湖南梓山湖高尔夫俱乐部, 建设了园林式的五星级酒店, 将休闲、娱乐、健身等业务外包给与俱乐部签订协议的酒店, 其经营格局转变成了球、房、餐、会四轮趋动。

2. 高尔夫同房地产相结合的模式。这也是湖南高尔夫产业的一种重要商业模式。例如, 湖南青竹湖高尔夫俱乐部, 绿城·青竹园与高尔夫球会建立在一起, 其别墅风格具有欧美风情, 从而引起了很多高尔夫运动爱好者的关注。

3. 高尔夫的营销与文化结合。生活在湖南的人们, 对高尔夫的了解不断增多, 开始将高尔夫休闲运动看成是一种是身份、地位及品味的象征, 进而使休闲文化绚丽多彩。

( 三) 消费者多为企业高管。随着湖南经济的发展, 爱好高尔夫运动的消费人群逐渐增多,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在高尔夫会所的入会消费人群每年的增长比例为百分之十左右。从人员来看, 这项运动的爱好者很多都是政府官员、高级商务人士、外来投资者等这些收入较高的人群。

二、湖南高尔夫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高尔夫旅游大众化困难。目前虽然湖南的经济发展较好, 人们收入日益提高, 但是对高尔夫旅游的消费却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由于高尔夫的门槛太高, 使得球场对会员证的销售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并且消费的利润较少, 导致后期运行的经济负担增加。高尔夫的消费相对较贵, 从而使得它很难大众化, 一般的人都不会选择在这上面进行消费。

( 二) 高额的成本限制了发展规模。一个高尔夫球场的成本是很高的, 这就制约了湖南高尔夫产业进一步大规模的发展。高尔夫球场建设的过程中, 很多物品都不是本土生产需要进口, 使得草坪的成本增加, 剪草机、打孔机、切割机、覆沙机等这些维护草坪的机器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购进的, 其价格非常昂贵。草坪每天需要进行三次维修, 以至于在球场每年的维修费、保养费都会是一大笔开支。

( 三) 行业间合作缺乏管理。高尔夫旅游行业, 是高尔夫行业与旅游行业相结合共同发展的行业。高尔夫场地的建设与旅游景区景点的布局不同步, 使得高尔夫旅游的格局不健全。除此之外, 我国对高尔夫行业还没有合理明确的规范, 并且政府在高尔夫球场建设中的规划、监督、审批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 四) 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高尔夫的规则不够熟悉。二是工作人员在接待外国顾客时语言交流不顺畅。三是工作人员很难在技术上对各个型号的球杆的作用和击打的距离作出标准的示范, 在果岭上对球场的类型和球道的起伏和进球的线路等技术规范的标准了解不够。

三、基于两型社会背景的湖南高尔夫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 一) 坚持“两型社会”的原则。高尔夫旅游产业的发展, 可以通过应用多种技术和管理等措施, 在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实行节约, 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 以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要求高尔夫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 从而使得湖南高尔夫旅游产业呈现出多元化可持续经营模式的局面。

( 二) 加强宣传与推广力度。湖南高尔夫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介, 对高尔夫球运动进行大量的宣传与推广, 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打高尔夫球是特别健康、时尚的一种运动休闲活动, 进而让更多的人注重和支持高尔夫球这项运动产业的发展, 从而使高尔夫旅游事业更加积极健康地发展。

( 三) 做好规划和设计。对湖南高尔夫旅游产业的开发, 需要湖南有关部门做好相应的规划和准备, 通过利用湖南优美的生态环境、具有城市特色的高尔夫球场和一系列完善的各项设施及服务, 充分发挥高尔夫的商务功能, 从而吸引国外的高收入商务人群来这里打高尔夫球。还需要用以球会友的方式, 通过高尔夫球外交开拓企业的知名度, 以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和扩大高尔夫旅游的市场。

( 四) 培养专业人才。高尔夫运动是一项健康的体育活动, 对于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需要积极开办高尔夫职业院校。既要采用开放的教学培训方式, 又要采用现场讲课的方式, 还要吸收引进国外的教材, 邀请学者教学, 也可以与其他国家的一些学校进行合作, 以此来提高培训水平。

综上, 湖南高尔夫旅游产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如高尔夫旅游大众化困难, 行业间合作缺乏管理, 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湖南高尔夫旅游产业的发展, 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 才能促进其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应该坚持“两型社会”的原则, 做好规划和设计; 二是应该加强宣传与推广力度, 培养专业人才; 三是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 为提高湖南高尔夫旅游产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程磊, 戴菁, 戴临中.湖南高尔夫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 2011, 8:175~176

上一篇:来源解析下一篇:彰显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