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园的规划设计

2024-06-26

医药产业园的规划设计(通用11篇)

医药产业园的规划设计 篇1

目前,我国的产业园区还处于以生产要素聚集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常选址在独立于城市之外的“飞地”,且园区内缺少基本的生活配套设施,导致宜居与宜业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我国城镇化与技术革命的双轮驱动,作为城镇产业集聚的一类特殊空间,产业园区正在经历由传统的、单纯以生产要素聚集的工业园区模式向以研发、生产、生活、生态等复合要素聚集的产业新城模式转变,“产城融合”已成为园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此背景下,笔者通过分析“产城融合”的内涵,针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以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登高片区为例,探索“产城融合”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和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指导同类型产业园区规划的编制。

1 产城融合的两层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目前,国内学者已做过大量研究,但综合来看主要集中在城市层面的产业与城市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提出诸多的理念、策略及模式,但是针对产业园区层面的研究较少。因此,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笔者认为“产城融合”应具有城市和园区两个层面的内涵。

从城市层面看,“产城融合”的内涵可归纳为通过“产—城—人”之间互动,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与城市关系密切、缺一不可。城市若没有产业支撑,即使再多高楼大厦,也只是“空城”;产业若缺少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精尖,也只能“空转”。产业决定就业,就业决定居民,居民安居决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产城融合”,以产业为引领,以城市为载体,以人为根本,实现“产—城—人”的高度互动,才能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打造城市经济发展平台,增强城市活力、魅力和财力,实现“四化同步”的新型城镇化目标。

从园区层面看,“产城融合”的内涵可理解为“产业新城”,即在园区内通过增加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促进园区的多元化、复合化发展,打造产业功能与居住、生活、休闲等生活功能有机结合的产业新城,为企业生产、员工生活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发展空间。在产业新城模式下,园区内的产业、生活配套、开放空间、基础设施等需要在空间、交通、生态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共建共享,从而提升产业园区的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园区发展提供优质的空间载体和充足的人力资源。

2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2.1 主要特点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定义,产业园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通过行政、市场化等多种手段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它集聚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政策等资源,影响和改变着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及空间结构。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产业园区是城镇产业集聚的空间表现,承担着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等多项重要使命。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是产业园区的一种类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物产业成为我国战略型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也经历了一轮高速增长。根据濮润等人的研究,在我国现有的607家各类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中,将生物医药作为主要发展产业的共有179家,约占总数的30%[1]。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的特征,因此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不同于普通的产业园区,自身具有以下特点:

(1)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效应明显,因此常以园区的形式出现,可帮助企业快速获取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企业之间通过各种资源的交流实现共同成长。

(2)重视科研和销售环节。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决定产业链中的“两头”——即前端的科技研发和后期的市场销售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中,科研、商贸、市场等性质的用地需求量较大。

(3)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通常情况下,制药企业往往要求清洁干净的生产环境以保证药品的品质,而且在园区工作的大量高素质人才对宜人的生态环境有着强烈需求,因此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绿地率较高,重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对场地要求较低。制药企业的厂房尺寸较小、平面布局较为灵活,而且给水、供热、气体、药材原料等大多通过压力管道输送,因此对场地的坡度、高差等要求相对较低,可更多根据自然地形地貌开展厂区建设。

2.2 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发展,产业园区未来将不再是一个个烟囱林立的工业基地,而是成为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空间,对城镇经济社会活动及空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已大致呈现出四大趋势:

(1)由单一功能的产业园区向功能多元的产业新城转型,园区层面的“产城融合”越来越明显。除科技研发、生产制造外,企业孵化、高端服务、生态宜居和休闲旅游等职能成为园区功能拓展的新方向。

(2)由封闭格局向开放体系转变。在区域合作发展的要求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被所在城市赋予产业空间开拓、新区建设引擎等多重使命,促进了园区空间从以往的封闭发展,逐步向强化区域合作的开放体系转变。

(3)内部空间组织由功能分区向空间融合转变。类似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传统发展模式也强调大地块功能分区,以便于组织工业化大生产。随着药品研发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迫切需要提供创新环境和企业交流空间,强调混合型的空间与功能组织,即将综合服务和研发孵化嵌套于生产空间内部。

(4)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科技研发、自主创新能力。生物医药产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的特点决定了自主创新成为医药园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根据笔者研究,国外制药企业非常重视科技研发环节,科研用地往往会独立成团,位于区位最优、环境最好的地段。国内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全部配置了科研用地,以科技研发园、企业孵化园、创新综合体、科技商务区等形式呈现,且大多位于园区的主入口或是园区的核心位置,成为园区的视觉焦点。

3 文山三七产业园区概况

三七是一味名贵中药材,主产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的三七资源占到了全国的90%以上,故又名文山三七。文山州、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三七产业发展,于1996年开始建设园区,希望通过园区建设促进以三七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目前,集育种、种植、加工、研发、营销于一体的医药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3.1 发展历程

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的发展从起步到成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96~1999年)

1996年,三七工业园区成立,属于文山州管理的临时性机构,位于文山城南的新平坝,总用地面积约1.1平方公里。园区内以本地企业入驻为主,空间组织呈现布局松散的特征,产业类型以传统的三七清洗、切片等初步加工及生三七的农产品贸易为主。

(2)发展阶段(2000~2011年)

2000年,云南省政府批准成立文山三七产业园区,被赋予副县级管理权限,随后不久,园区新设立了东山片区,用地面积也增加到约5.6平方公里。在此期间,特安呐制药集团、七花药业集团等大型企业入驻园区,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等项目也建成使用,园区空间发展呈现规模扩张、集聚发展的特征,大型项目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3)提升阶段(2012年以后)

2012年,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的登高片区获得云南省发改委和工信厅的批复立项,在文山城南约6公里的黑山村及周边划出约16.3平方公里用于园区建设,园区总规模进一步扩大至21.9平方公里,形成新平坝、东山、登高“一园三区”的总体格局(见图1)。园区发展战略逐步明确,园区空间进一步拓展,云南白药集团、天士力制药集团等更多大型企业有意入驻,园区人气也将得到大幅提升,有望发展成为综合型的产业新城。

3.2 面临问题

目前,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的新平坝、东山两片区基本建成,两片区与文山主城区已融为一体,未来发展空间受限。而登高片区首期的场地平整工程刚完工,五条主干道路正在施工,总体处于开发建设初期。回顾园区近20年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新平坝、东山两片区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以下四大问题,在登高片区的未来发展中应避免重蹈覆辙。

3.2.1 两片区土地被文山主城区“蚕食”

两片区的主要发展瓶颈是可建设用地趋于饱和、产业用地空间明显不足。除制药企业外,两片区内还有许多低门槛、低层次、低附加值的“三低”工业项目,土地地均产出低,土地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随着文山主城区发展,城市对两片区用地的“蚕食”日益严重,部分“三低”工业项目用地面临被市场“替代”的趋势。

3.2.2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

两片区内以工业用地、仓储物流用地为主,公共设施匮乏。只有服务于产业的交易中心、交易市场等,缺少服务于居民生活的如购物中心、超市、体育馆等设施。两片区的公共服务职能基本上靠文山城区解决,给城市带来沉重负担。

3.2.3 科技研发投入少,发展滞后

两片区内无独立的科研用地和机构,仅有特安呐等几家大型企业在厂区内设置科研部门,且布局在厂房的一个角落。其余中小企业多为作坊式生产,从事切片、清洗等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内容,根本无需科技研发。对科研创新的忽视导致当下园区内大多数企业还在生产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产品。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园区发展滞后,产业亟待升级。

3.2.4 空间特色缺失、总体风貌单一

由于两片区以工业、仓储物流用地为主,导致建筑在体量、高度、外观等方面几乎一模一样,而且广场、公园等开放空间极度匮乏。片区的整体空间较为均质化、平淡化,风貌也趋于平庸化,毫无地域特色,让人即使置身其中也无法辨别身在何处。

4 登高片区的总体构思与规划策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深入分析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特点,积极总结新平坝、东山两片区的经验教训,紧密结合文山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思路,以“大健康产业、互联网+、产城融合”为发展理念,为登高片区今后的开发建设制定行之有效的目标、规模、定位及规划策略。

4.1 发展理念

4.1.1 积极发展“三七大健康”产业

规划提出三七产业不只局限于生物医药,而应进一步向外扩展,形成集生物医药产品、医药保健产品、营养保健产品、医疗保健器械、休闲保健服务、健康咨询管理等于一体的“三七大健康”产业。规划深入分析了“三七大健康”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以整个城市作为对象,研究“三七大健康”产业各项功能的布局问题。

4.1.2 大力探索“互联网+”模式

当今,互联网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同样也悄然改变着健康产业的发展模式。可以预见,类似“互联网+药品(保健品)生产”“互联网+药品(保健品)销售”“互联网+健康管理”等更多个性化、贴近用户体验的模式将诞生。规划提出应预留充足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物流商贸用地,以应对互联网对行业带来的冲击。

4.1.3 全面实践“产城融合”理念

“产城融合”是未来国内各类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规划结合“产城融合”的两层内涵,以生产和生活功能为主导,分别在城市和园区层面的空间、交通、配套、生态等方面统筹安排产业、科技研发、商务金融、生活服务、居住等各类功能用地。

4.2 目标、规模与定位

规划目标:“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三七健康产业新城”。

发展规模:登高片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16.3平方公里,其中首期用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根据登高片区规划定位与发展实际,规划就业人口13.1万人,片区留住人口4.5万人。

功能定位:“以科研创新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核心,以生物医药和保健品生产为主导,配套设施完善、健康可持续发展、宜业宜居的健康产业新城”。

4.3 规划策略

4.3.1 产业提升策略:深化内涵,拓展外延

以构建“三七大健康”产业为愿景,在深度和广度上实现质的提升。首先,应深化三七产业内涵,把产业做精、做深。结合当地实际,规划提出,一是要规范三七种植,促进三七种植标准化组织化发展;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三七加工业;三是重视研发环节,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积极拓展市场,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五是强化文山三七品牌宣传,让人们充分认识三七的医药和保健价值,提高文山三七的知名度。

其次,应拓展三七产业外延,把产业做大、做强。通过对韩国人参产业发展经验的借鉴,规划提出,一是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设定市场准入标准,推动三七进入国家保健食品名录;二是加大对三七种植农户的支持,提供资金、技术、产销等全方位一条龙服务;三是设立三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创新、新产品研发,扶持三七加工、医药、食品等企业发展;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财政、信贷、社会资金等多渠道、全方位、宽领域的投融资体系。

4.3.2 结构优化策略:核心引领,产城互动

规划提出“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规划理念,采取“核心引领、产城互动”的规划策略,构建“依山傍水,产城融合”的空间发展格局。

在城市层面,在城市与园区结合处打造核心项目——“智慧岛”科技商务区和三七国际交易中心。该项目既是文山城南新区发展三七产业的主要抓手,也是三七产业园区登高片区的重要驱动引擎,能带动强化城市和登高片区的互动发展,打造集约高效、创新持续的产业新城。

在园区层面,增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绿色开放空间等类型用地,形成“核心集聚、轴廊引领、四区联动、组团环绕”的规划结构,实现宜业与宜居的互动,最大限度地将产业人口留在园区(见图2)。

4.3.3 功能升级策略:活力多元,产业细胞

规划以发展“三七大健康”产业为主导,在城市层面,将盘龙河沿线作为园区与城市的功能联系纽带,沿河布局金融、商务、文化、休闲类功能;在园区层面,通过注入商务、科研、居住、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功能,形成十大组团。

在产业用地布局上,规划提出“产业细胞”模式,将关联度较高的上下游企业集中布置,以产业的集群化、组团化发展带动园区开发。每个“产业细胞”即是一个产业组团,“细胞核”由自然山体、公共设施等组成,为组团提供服务和绿色开放空间;“细胞质”由各企业的厂区形成,构成组团的主体。“细胞壁”由组团外围的防护绿地构成,起到生态隔离和防护作用(见图3)。

4.3.4 交通组织策略:强化联系,公交优先

登高片区位于文山现状城区南部,距离城区边缘约5公里,需要特别重视园区与城市的交通联系,防止因早晚高峰导致交通堵塞。在城市层面,规划将园区的三条南北向主干路与文山城南新区无缝对接,并根据建设时序合理安排开工时间。另外,规划还在中间主干路的两侧预留建设空间,近期建议以种植景观植物为主,中期可建设BRT专用车道,甚至远期可用于建设轨道交通线路和站点(见图4)。

对于园区内部,规划主要理顺路网结构,增大路网容量,强化各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在重点区域加大支路网密度,增加路网容量和交通承载能力。同时,结合保留山体、河流水系、生活道路及服务设施布局,建立集生活、休闲、游憩于一体的慢行交通系统。

4.3.5 设施配套策略:超前布局,合理配套

对于公共设施的布局和规模,规划将登高片区与文山城南新区统筹考虑,按照登高片区未来用地和人口发展规模,参照文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南新区现有已编或在编的各规划,合理确定园区与城南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规模,统筹布置学校、医院、商业、社区服务、供水、污水、供电、燃气等设施,以满足未来城南区域发展的需求,减少土地浪费和重复建设(见图5)。

4.3.6 风貌营造策略:依山就势,打造门户

登高片区首期已进行了约4平方公里的场地平整,占园区首期用地的80%,其余未平整场地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的冒水塘周边。冒水塘与盘龙河现状约有100米高差,规划根据该区域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借鉴云南当地“梯田”理念,形成三级台地。并且利用现状沟坎,将冒水塘与盘龙河水系连接,三级台地区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岛”。

同时,规划根据前期“三七大健康”产业布局研究,在三级台地区域注入商务金融、科技研发、会议会展、企业孵化等功能,打造“智慧岛”科技商务区。“智慧岛”科技商务区位于园区与城市的功能、交通、生态联系纽带上,区位十分重要,是园区最重要的形象门户和展示窗口。区内以高层建筑为主,在冒水塘中还设置了登高景观塔,弥补了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单调、风貌缺乏特色的不足。

5 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园区实行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由此引发用地、交通、就业、生活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园区的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增长,在新经济格局下已无法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应对新挑战。作为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一轮蓬勃发展,对以高端人才为代表的高端生产要素需求不断增长,对优质服务与创新氛围需求大大提升。

在此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应抓住发展模式转型和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利契机,以“产城融合”的深刻内涵指导园区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切实可行的规划策略实现结构、功能、产业、交通、设施、风貌等方面的创新,以破解当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推动园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产业园区作为城镇产业集聚的一类特殊空间,其发展模式正在经历由工业园区向产业新城的转变,“产城融合”已成为园区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通过分析“产城融合”的两层内涵,结合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特点,以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登高片区为例,探索“产城融合”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和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指导同类型产业园区规划的编制。

关键词:产城融合,生物医药,文山三七,产业园区,规划策略

参考文献

[1]濮润,李萍萍,苏月,等.我国生物医药园区发展特点及未来发展建议[J].中国生物工程,2015,35(3):104-106.

[2]张伟,李锦秀.医药产业园的规划设计[J].机电信息,2014(14):37-38,52.

[3]李翅,侯硕,郭诗怡."产城一体"背景下现代产业园区规划策略探讨——以四川省简阳市石桥片区大地产业园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3.

[4]刘瑾,耿谦,王艳.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规划师,2012(4):58-64.

[5]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登高片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及首期城市设计[Z].2014.

[6]李守旭.以产促城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城关系初探[J].中国勘察设计,2014(4):40-43.

[7]高山.产业转型助推城镇上山——以云南省文山市三七产业园区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4(7):78-86.

医药产业园的规划设计 篇2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一、发展回顾

(一)产业在快速增长中凸显效益优势

(二)结构在优化升级中突出高端支撑

(三)创新在引领驱动中培育成长潜力

(四)布局在南北两极呈现专业化集聚

(五)产业在节能降耗中推动绿色发展

二、发展形势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目标

四、重点发展领域

(一)以优化创新引领化学制药高端发展

(二)以继承创新加速推进中药品牌发展

(三)以突破创新实现生物制药快速发展

(四)以整合创新推动医疗器械多元发展

(五)以应用创新带动潜力领域突破发展

(六)以业态创新促进服务领域提升发展

五、重大实施专项

(一)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专项

(二)品牌通用名药产业化专项

(三)医疗器械提升与配套专项

(四)技术改造和品种培育专项

(五)研发和流通服务提升专项

(六)TOP10重点企业发展专项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协调,做好规划组织落实

(二)创新机制,拓宽产业融资渠道

(三)统筹规划,提升基地承载能力

(四)培养引进,凝聚产业高端人才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中关村国

1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机遇期。生物和医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既是符合首都资源环境特点、充分发挥科技智力优势的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市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全价值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为促进北京生物和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我市“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总体部署,结合我市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编制依据为:《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等。

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2015年。

一、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市生物和医药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总体规模、经济效益、结构升级、研发创新、潜力领域、集聚发展、节能降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产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产业在快速增长中凸显效益优势

“十一五”时期,北京生物和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2006—2010年,全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从204.3亿元增加到461.9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22%,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5%上升到3.4%;医药流通业销售收入从247.9亿元增加到628.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2%。

在总量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市生物和医药产业经济效益优势明显。2010年,生物医药工业增加值率约为40%、工业销售利润率为16%左右,流通业销售利润率达到3%左右,各项效益指标均在全国同行业以及全市工业中名列前茅。

(二)结构在优化升级中突出高端支撑

行业结构向高端深化调整。“十一五”时期,以生物技术为引领,生物制药工业总产值增速领跑各子行业,生物制药占全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6年的不足8%提升到2010年11%以上;化学制药高端制剂所占比重显著提升;中药品牌优势进一步巩固;医疗器械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加快。

在结构调整的同时,形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品牌影响力大,临床应用广的“亿元品种”。目前全市生物医药“亿元品种”超过70个,销售总额约200亿元,占全市生物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40%以上。

(三)创新在引领驱动中培育成长潜力

北京是全国重要的生物和医药原始创新及研发中心之一。“十一五”时期,我市相继建成一批国家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引进了一批与国际接轨的生物和医药研发企业,建立了以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中关村生物医药研发外包联盟等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组织,成功吸引了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和尖端创业精英,涌现出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若干积极探索科研体制创新的先行机构,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特征进一步凸显。

在新药创制方面,相继诞生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内源性血管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成功实现了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尼妥珠单抗注射液、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血管内药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输送系统等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在新兴领域方面,研发外包服务年收入已近百亿元,生物农业行业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领域。

(四)布局在南北两极呈现专业化集聚

“十一五”时期,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已形成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创新中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为高端制造中心、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新兴研发和制造中心的互动发展格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充分利用“两区”行政和空间资源整合契机,提升基地对于创新资源的集聚力。

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了蛋白质药物、生物芯片和新型疫苗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接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基地建设项目,建设了“国家北京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三大核心园区集聚了主要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7.9亿元,占全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58%。

(五)产业在节能降耗中推动绿色发展

“十一五”时期,北京生物和医药产业继续按照集约化模式快速发展,能耗和水耗占全市工业比重持续下降。2010年,生物医药以占全市工业能耗和水耗的0.7%和2.3%,贡献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4%和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0%。生物医药万元工业增加值的能耗和水耗分别相当于全市工业单耗水平的11%和34%,分别比“十五”末下降了54%和59%。

总体上看,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培育和发展,北京生物和医药产业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物医药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不到2%,产业总体规模亟需提升;缺乏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部分企业缺乏活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应用性研究不足,技术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创新优势需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国际化水平亟需提高,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还需提升。

二、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生物和医药产业进一步夯实基础和壮大规模的战略机遇期。

从需求层面看,(1)市场总量。未来五年全球生物医药市场需求将稳定增长,预计年均增长率为5%-8%;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新医改”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我国医药市场将不断扩容。(2)市场结构。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将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的格局,医药市场终端将向基层医疗机构延伸。(3)市场趋势。随着居民健康生活观念增强,医疗模式由“治疗型”向“治疗+保健型”转变,由“医院集中式”向“医院、社区和家庭分散式”过渡,医疗保健、健康咨询、家庭诊疗、远程医疗等新兴服务市场将加快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不断深化。

从供给层面看,(1)产业格局。全球医药市场由跨国制药巨头主导的格局在较长时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变,但随着国际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全球化和分层化趋势加剧,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市场地位将不断提高。(2)产业结构。未来5-10年内,生物技术重大突破、专利保护集中到期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等将进一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结构调整。生物制药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品牌通用名药的市场地位将显著上升,医疗器械数字化、智能化和家庭化趋势将更加明显。(3)产业竞争。“十二五”时期,全国各地都在生物和医药领域积极布局,面对激烈的区域同质化竞争形势,我市生物和医药产业面临进一步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和实现高端发展的艰巨任务。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抓住实施“新医改”和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创新驱动、聚焦高端、融合发展、服务民生”的主线,以整合创新资源为重点,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以高端制造和高端研发为支撑,提高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产业融合为导向,发展新兴服务业态,以重大实施专项为抓手,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规模提升,保障民生健康需求;将北京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和医药研发创新中心、全国高端制造基地、全国医药流通中心,推动生物和医药产业由先导产业向主导产业跨越。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市生物和医药产业主要发展目标:

——总量规模进一步做大。到201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行业经济总量翻番。其中:生物医药实现工业总产值13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率24%左右,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5%以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医药流通业实现销售收入翻番。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以及企业技术中心100个以上,推出国家一类新药2-3个,实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京产业化,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

——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到2015年,前20强企业产值占全市生物医药总产值的70%以上;亿元品种销售收入占全市生物医药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0%;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产值占全市生物医药总产值的比重接近70%。

——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积极开展园区生态建设,鼓励企业开展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到2015年,生物医药规模以上企业能耗总量控制在55万吨标煤左右;生物医药规模以上企业消耗新鲜水总量控制在1300万立方米左右。

四、重点发展领域

(一)以优化创新引领化学制药高端发展

在创新药物方面,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加快推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强缓释、控释、透皮吸收、粘膜给药等新型制剂技术和新型辅料的应用研究,重点发展高效、速效、长效、靶向给药的新型药物制剂。

在通用名药方面,抓住全球通用名药市场快速增长和一批“重磅产品”专利集中到期的机遇,结合国内医疗市场需求,汇聚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势资源,集中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发一批品牌通用名药。

同时,支持引进一批国内外领先水平的重量级新药及其制剂产品在京产业化。鼓励企业加强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适度发展高端化学原料药。

(二)以继承创新加速推进中药品牌发展

在品种开发方面,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积极推广提取、分离、纯化、制剂和过程质量控制等现代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支持企业加快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创新、名医名方的产业化开发和优质保健品的提升开发。重点开发和培育一批治疗效果确切、物质基础清楚、作用机理明确、质量稳定可靠的中药新品种。积极发展配方颗粒药物等新型中药产品。

在品牌营销方面,充分发挥北京在中医药领域的品牌优势,弘扬中医文化,坚持中医与中药相结合、治已病与治未病相结合,以医带药、医药互动、协同发展。引导企业创新营销理念,拓展营销渠道,加快名优中药品种的市场推广和培育,重视在预防、保健等领域的市场开发。

(三)以突破创新实现生物制药快速发展

在生物技术药物方面,重点突破高通量的基因克隆表达技术、蛋白质改构和修饰技术、抗体人源化技术、大规模细胞培养与纯化技术等产业化关键技术。鼓励开发用于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治疗的重组蛋白质多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核酸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支持研究开发生物活性高、稳定性好、半衰期长、给药方便的新型生物制剂。

在新型疫苗方面,推动关键技术和质量标准升级,提升疫苗产品整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鼓励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改进提升现有疫苗产品,支持研制多联多价疫苗、基因工程疫苗、蛋白结合疫苗、新型佐剂疫苗、治疗性疫苗等新型疫苗品种。重点开发和培育手足口病疫苗、宫颈癌疫苗、结核疫苗、戊型肝炎疫苗等一批新型疫苗产品。

(四)以整合创新推动医疗器械多元发展

整合北京在生命科学、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仪器等领域的技术与产业资源,巩固北京在数字医学影像、肿瘤诊疗、生物医学材料、诊断试剂等领域的优势地位。

在诊疗设备方面,重点发展新型数字医学影像设备、新型放疗等高端诊疗整机设备,推进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核心部件自主生产,占领产业链高端环节。对接医疗市场终端向基层下沉带来的新需求,重点开发安全可靠的社区和农村基层应用的普及型医疗设备。积极发展远程医疗专用设备和数字化家庭诊疗及保健设备。

在生物医学材料方面,鼓励发展微创介入、外科植入、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产品等材料和制品,支持实现人工关节、药物支架和齿科材料等高端产品的自主生产。

在诊断试剂方面,重点发展针对艾滋病、癌症、肝炎等重大疾病的诊断试剂,推动诊断试剂向方便、快捷、精确方向发展。鼓励研发诊断试剂用原料酶。支持生物芯片的产业化开发。

(五)以应用创新带动潜力领域突破发展

在生物农业方面,鼓励应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提升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航天搭载诱变技术以及细胞遗传学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进行高效育种,重点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的农作物新品种。推进优良畜禽新品种选育。鼓励开发新型兽用疫苗,研发兽用疾病诊断试剂盒。

在工业生物方面,加强酶工程、代谢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在相关领域推广应用。重点推广生物合成技术在医药原辅料和中间体合成、农化产品生产中的应用。加快新一代非粮生物燃料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应用。加大生物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集成设备的开发和示范应用力度,推动生物技术在污水处理及城市垃圾处理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六)以业态创新促进服务领域提升发展

在研发外包方面,支持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院所的新型产业组织。鼓励发展横向合作、互为支撑、共享技术和装备的产业技术联盟。鼓励发展第三方检测中心、影像学判读中心、临床数据统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发展先导化合物合成和筛选、药物临床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等研发外包服务业态。

在医药流通方面,支持医药流通企业通过收购、合并、托管、参股和控股等多种方式做强做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经营。加快推进医药流通领域的物联网系统建设,推广射频识别技术在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城乡配送等方面的应用,促进现代医药流通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运转,提高企业整体运行效率。鼓励医药流通企业向上下游拓展和培育新的增值服务,并利用渠道优势发展药房托管、网上药店等服务业态,全面提升企业盈利水平。

五、重大实施专项

(一)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专项

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承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自主创新药物研发。推动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建设。推进蛋白质药物、中药复方(药物)开发、生物芯片、新型疫苗和病毒生物技术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建设新型制剂及工艺技术、高端化学原料药中试等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的建设。

促进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建设研发外包技术服务平台、生产外包技术支撑平台、实验动物平台等。推进建设生物医药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和优质籽种交易平台。发展和建设专业化孵化器,完善技术支撑、信息服务、投融资等服务功能,提升对创新型企业的孵化能力。

(二)品牌通用名药产业化专项

制定“品牌通用名药行动计划”。充分把握发展通用名药的重要机遇,加强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整合产学研资源,按照“民生需求、国际标准、品牌优先、规模发展”原则,加快推进一批品牌知名度高、治疗效果显著、临床需求大、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通用名药品种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动我市品牌通用名药快起步、上水平、成规模。

保障“品牌通用名药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统筹各方资源,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建立以企业为主、院所配合的品牌通用名药开发模式。推动建设高端化学原料药基地,形成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化中试研发和生产平台,加强对品牌通用名药开发的原料药保障。对接国家拟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在政府定价、集中采购、药品注册、医保报销等方面研究制定针对我市品牌通用名药的专项产业支持政策。

(三)医疗器械提升与配套专项

提升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推动PET-CT、脑起搏器、经颅磁刺激仪、手术机器人等创新成果的本地转化,实现自主设计和生产。提升放疗设备、CT、数字X光机、核磁共振、生物芯片等产品质量和生产规模,增强综合配套能力。整合产业资源,积极配合在京建立核医学、1.5T-3T超导核磁共振等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开发先进适用的基层医疗器械和家庭诊疗保健设备等产品,增强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水平的保障能力。

强化发展关键部件与高端生物医学材料。推动实施PET-CT环形探测器、核磁共振超导磁体及谱仪、双能加速器、数字X光机平板探测器及高频高压发生器、医学影像后处理与分析系统等关键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提高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水平。加大对人工关节、药物支架和齿科材料等产业化项目支持力度,促进产品质量和生产规模实现双提升,提高高端生物医学材料自主生产能力。

(四)技术改造和品种培育专项

推动全行业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央企与地方企业重组后的整合,推动其在京布局重大项目,以拓展空间,带动研发整合和技术改造升级,扩大生产规模。分类指导和推进企业按照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对现有的生产设施和生产环境进行改造,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促进生物制药创新品种产业化。培育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生物技术药物创新品种,重点支持单克隆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质多肽药物和新型疫苗等对于重大疾病治疗有突破潜力的产业化项目。推动优势品种进行国际专利申请和上市注册,促进其快速上市并形成一定规模。

培育和提升中药优势品种。推进中药集群建设,形成中药材生产加工、成药制剂研发生产以及成药配送销售密切配合的产业链条,做大中药优势品种的规模。推动“十病十药”方案的实施,推动一批中药新品种实现产业化。发挥中药在“治未病”方面的显著功效,做大品牌中药保健品。创新市场开发模式,以名院带名企、名医带名药培育具有地区特色和品牌优势的中药大品种。

(五)研发和流通服务提升专项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外包中心。推进开展国际临床研究合作以及具有国际标准的新药安全评价中心和新药临床研究中心的建设,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临床(试验)研究体系。鼓励研发外包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全面接轨。完善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中关村生物医药研发外包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功能。

打造全国生物医药流通中心。鼓励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和专业性的药品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加快形成若干以北京为中心的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药品流通枢纽。继续实施“用北京药放心”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鼓励大中型骨干医药流通企业向居民社区和农村延伸销售与配送网络,实现药品流通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有效覆盖。鼓励使用无线射频、全球卫星定位、无线通讯、温度传感等物联网技术,提升医药流通行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六)TOP10重点企业发展专项

出台TOP10企业培育计划。以“创新能力强、规模效应明显、税收贡献突出、行业影响力大”为原则,对骨干企业进行优中选优。集中优势资源,聚焦重点企业,将TOP10企业打造为具有“资源集聚力、市场竞争力、行业影响力”的生物医药领军企业,有力支撑产业跨越发展。

制定“一企一策”的扶优措施。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需求,统筹创新、资金、人才等资源,以“一企一策”的方式进行扶持,重点从承接国家重大专项、拓宽融资渠道、兼并重组、政府采购、技术改造、人才引进等方面研究制定支持措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协调,做好规划组织落实

加强与市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共同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在研发创新、政府定价、集中采购、医保目录、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方面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持性政策。围绕重大实施专项,研究制定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切实推进规划落实。

(二)创新机制,拓宽产业融资渠道

创新政府资金的支持方式,通过股权投资、贴息、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支持重大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发挥我市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通过政府投资的引导放大,带动社会资金投入产业。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股权、知识产权质押等信贷业务。支持发展集合债券、集合票据、集合信托等融资方式。

(三)统筹规划,提升基地承载能力

拓展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北部创新中心、南部新兴研发和高端制造基地扩区建设,支持其他地区完善特色产业基地。协调相关部门,从规划、立项、土地等方面共同推动产业基地建设和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严格执行项目在能耗、水耗和环保等方面的准入标准。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功能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项目在产业基地集中建设,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

(四)培养引进,凝聚产业高端人才

以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为契机,结合“千人计划”、“高聚工程”、“海聚工程”等人才吸引计划的实施,重点引进一批高端技术团队、创业领军人物来京发展,汇集一批创业投资、科技中介等服务团队,完善创业环境。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联合培养高端研发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开展股权激励等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复星医药:打造医药产业链 篇3

IPO时间:1998年上交所(600196),2012年港交所(02196.HK)

行业归属:医药

行业地位:国内领先

复星医药通过并购的方式打造出一条涉足多个业务板块的医药产业链。支持其疯狂并购的,是复星医药的资金实力,更是其对资源的强大整合能力。

复星医药从乙肝诊断试剂起家,通过先后控股、参股数十家企业,如今已经形成了医药工业、医药流通、医疗服务、医学诊断及医疗器械多个业务板块,各个业务之间具有强大的协同作用,串起了一条医药产业链。

诚然,中国医药行业集中度低的格局为复星医药创造了并购整合的好机会,但是其激进的并购还是引发争议,被称之为“医药界PE”。但事实上,复星医药的频繁动作自有其逻辑。对于能够完善自身产业链、与原有产品或服务形成互补的环节,实行“拿来主义”,与现有业务形成协同效应;而对于一些成长性较强,但业务互补性不强的企业,则进行财务投资,等待合适的时机退出。

在医药工业上,复星医药关注新陈代谢及消化道、心血管系统、抗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及抗感染五大治疗领域,其主要产品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均占据领先地位。

2003年,复星医药与中国医药集团共同建立了国药控股(01099.HK),后者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药品、医疗保健产品分销商。此外,复星医药亦通过其自身的分销体系分销药品及医疗保健产品,并通过经营复美大药房(复星医药是唯一供货商)及金象大药房参与零售药房业务。

复星医药在医疗服务领域近年来更是连续出击。2010年,复星医药投资美中互利,后者旗下的“和睦家”连锁医院是国内目前品牌知名度最高的高端医院。之后,复星医药投资了安徽济民肿瘤医院等数家医院,进入专科及综合医疗市场。2014年初,复星医药全资子公司复星实业(香港)有限公司参与美中互利私有化,复星医药成为“和睦家”控股股东。

在检验医学领域,复星医药除拥有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等几家诊断企业外,其还是美国Saladax Biomedical公司单一最大股东,并参股了韩国上市公司SD Biosensor。

在医疗器械领域,复星医药不仅与美中互利合资成立了美中互利医疗有限公司,还收购了以色列Alma Lasers公司。

不过,复星医药今日的产业链不只来自于外延扩张,更来自于通过对资源的整合获得内生增长的动力。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曾表示,“如果我们医药企业,只注重收购兼并,不注重内生增长,这条路肯定也走不远”。复星医药实际控制人郭广昌也曾说:“一些人讲来讲去就看出我们很懂得财技,很懂资本市场,其实如果离开了复星含辛茹苦地培养这些产业,含辛茹苦地去创造利润,含辛茹苦地一步步提升我们的管理,资本市场会认可你吗?不可能的。”

医药产业园的规划设计 篇4

问:请介绍一下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具体内容?

答:生物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生物能源、生物工业、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 将最终解决世界粮食、能源、环境和海洋等影响21世纪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新医药产业以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新装备等的开发应用为特征, 是蕴含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最具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主要包括生物技术药、中药、小分子药物和医疗器械、生物试剂、医用材料等。

问: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省政府转发省科技厅编制的《江苏

要 (2009-2012年) 》有何战略意义。

答: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是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谋求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高技术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也是全省经济成长性最好、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创造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 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也是当前拉动经济增长新的引擎。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部署要求, 加快培育和迅速壮大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 积极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 促进全省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 江苏省制定这一规划纲要, 进一步明确了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问:请具体分析一下全省目前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方面有哪些优势?

答:经过多年的努力, 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已形成良好发展态势。一是产业规模居国内前列。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449.7亿元, 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2%。其中, 生物技术产业 (包括生物工业、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能源) 销售收入1183.4亿元, 工业酶制剂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 发酵工业规模占全国的1/6;医药产业 (包括生物技术药、中药、化学药、医疗器械) 实现销售收入1266.3亿元, 占全国的11.5%, 居全国第二。二是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盐城、扬州、常州的生物农药具有显著的品牌效应, 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已发展成为生物环保产业集中区。南京、苏州、泰州、连云港、苏州等地初步构建了医药研发和制造产业链。三是若干产品和技术全国领先。重组人胰岛素、血管内皮抑素等基因工程药物率先上市, 肿瘤化疗一线药物销售占全国的1/5, 生物催化转化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 转基因育种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基因芯片、抗体诊断等生物信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是骨干企业实力较强。17家企业进入全国制药工业百强行列, 总数列全国第一, 扬子江药业位居全国第五。恒瑞、先声、康缘等一批本土企业的创新实力居全国领先地位, 世界500强跨国制药公司中有8家落户江苏。五是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江苏省11所国家“985”和“211”高校均设有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专业, 每年毕业的博士生占全省的17%、硕士生占39%。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领域拥有14名两院院士, 建有13个国家级、10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年来还吸引了97名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到江苏创新创业。

问:请问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目前, 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 区域特色优势不够明显;企业规模偏小, 全省制药企业平均年销售收入不足2亿元, 生物工业企业平均规模仅为亿元左右;研发投入不足, 全省医药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仅为3%, 不到发达国家的1/5;医药产品结构不够合理, 新药研发能力不强, 生物技术药物发展严重不足。

问:请介绍一下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答:根据《规划纲要》, 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 (2009-2012年) 的发展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遵循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先导性与高风险性的成长规律, 以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和生物工业产品为重点, 加快突破重大关键技术, 以自主创新占领制高点, 以集约发展增强竞争力, 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自主品牌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品, 加强统筹, 聚焦资源, 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努力实现产业布局更优、集聚程度更高、企业规模更大、竞争实力更强, 推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成为增长速度快、运行质态好、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使江苏省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集聚区和增长极。

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 (2009-2012年) 发展主要有四大目标: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打造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至2012年, 泰州形成500亿元的产业规模, 成为引领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构建形成以泰州“中国医药城”为中心, 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产业发展布局。二是要大幅提升竞争实力。重点发展以生物工业产品和生物技术药为先导的十大产品集群, 培育100个拥有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企业, 开发100个具有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重点产品, 至2012年, 形成年销售超10亿元的产品5个以上、超50亿元的企业10家、超100亿元的企业3家。三是要显著增强创新能力。建设100个创新支撑平台, 培养引进100名国际杰出科技人才, 打造十大产业技术联盟, 整合形成面向企业开放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初步建成人才引领、平台支撑、联盟协作、基地统筹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四是要迅速扩大产业规模。至2012年, 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至2015年,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在世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江苏成为全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创新及产业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问:请介绍一下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重点任务。

答:江苏省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 (2009-2012年) 的重点任务是:围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跨越发展, 大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 加快突破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造产品集群, 建设产业基地, 加快技术创新, 大力提升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 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概括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壮大自主创新产品,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 三是发展医药外包和药品物流产业, 四是建设研发创新支撑平台。

问:请问江苏省在壮大自主创新产品方面有什么具体做法。

答:江苏主要是借鉴全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的通行做法, 以生物技术药为突破口, 加快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品的自主创新, 攻克并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发展十大高技术产品集群, 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是以生物技术药物开发引领新药产品集群大发展, 二是以共性技术突破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大发展。

问:请问江苏省生物技术药物开发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将达到什么样的产业规模?

答:江苏省生物技术药物开发包括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小分子药物、生物试剂、医用材料、医疗器械。江苏将大力发展这六大产品集群, 至2012年, 销售收入超过2700亿元。积极构建在关键环节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 成为医药强省。

生物技术药方面。重点发展以治疗性抗体为代表的靶向性治疗药物, 开发形成一批防治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化学药替代新药;大力发展以重组疫苗为重点的新型疫苗, 努力研制一批防控烈性传染病的关键药品;加快发展核酸药物, 着力培育一批治疗重大疑难疾病的创新药物;积极突破干细胞技术, 成为组织器官修复、难治性疾病治疗和生命质量改善的生物医药产业新增长点;充分利用江苏省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 加快海洋药物创制工作, 努力开发一批特色药物, 大力提升全省海洋生物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强符合国际医药市场准入规范的技术平台建设, 推动骨干医药企业扩大生物技术药产品份额, 扶持杰出科技人才创办的生物医药企业快速成长, 抢占我国生物技术药的制高点, 带动全省医药产业实现高端跨越。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350亿元。

现代中药方面。积极运用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 充分发挥江苏传统中医药历史积淀深厚的优势, 围绕人民群众对“高效、质优、价廉”中医药的需求, 开展“孟河”“吴门”两大著名江苏医派名医名方的新药筛选, 加强六神丸、黄氏响声丸、排石冲剂等江苏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 创制一批疗效明显、质量可控、剂型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 做大胃苏冲剂、脉络宁注射液、桂枝茯苓胶囊等名牌中药的市场规模, 大力提升江苏知名中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若干江苏名中药进入国际药品主流市场。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350亿元。

小分子药物方面。针对重大常见疾病的防治需求, 加强江苏省有优势的肿瘤一线治疗药物、心脑血管疾病处方药、抗感染药、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用药、神经退行性疾病用药等大品种药物的市场开发和规模扩大, 重点加快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相关的药物大品种改造, 加强小分子药物设计筛选、药效及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等关键技术攻关, 突破药物合成、结晶纯化、剂型工艺等产业化技术, 推动全省列入全国医药工业百强的骨干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 打造“江苏制药”品牌。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1400亿元。

生物试剂方面。围绕重大疾病诊疗和食品安全检测需求, 加强生命科学、信息生物技术和现代制剂技术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与产业合作, 大力开发低成本分子生物学诊断试剂、免疫诊断试剂、生化诊断酶试剂、分子影像诊断试剂、高通量生物芯片等产品, 加快发展病源微生物以及有毒有害化学物检测相关试剂, 突破我国在高端生物试剂产品与技术方面的瓶颈制约, 推动新型肿瘤标志物、毒理生物芯片、单克隆抗体试剂等自主产品尽快扩大规模, 支持跨国生物试剂企业在江苏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积极吸引海外生物试剂技术人才来苏创新创业, 加快现代生物试剂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

医用材料方面。重点围绕血液病、心脏病、神经修复、皮肤移植、组织工程材料等临床治疗和产业发展需要, 积极发展干细胞、器官再造、外科整形、生物替代材料等高技术医用生物产品, 加快开发拥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临床常用医用材料, 推动全省传统医用材料加快升级换代步伐, 扶持发展江苏省有优势的间充质干细胞、人工皮肤、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组织工程神经、高端医用包装材料和高档医学敷料等技术与产品。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

医疗器械方面。重点发展超声诊疗仪、数字化光学与微波医疗仪器、数字化高能射线治疗装置等先进实用医疗装备, 积极开发高场核磁共振成像仪、显微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仪等高技术产品, 加快发展适用于基层的智能化、小型化、家庭化、网络化、数字化医疗仪器, 突破生物标志物与功能分子筛选、基因与蛋白质阵列、单细胞探查检测、功能成像等共性关键技术, 鼓励落户江苏的跨国公司与江苏省企业进行战略合作, 加强本土企业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建设, 尽快形成规模优势。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400亿元。

问:请问生物医药企业入驻江苏医药产业园有什么条件?

答:当前, 江苏省正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泰州中国医药城等几个主要产业园区都制定了一系列吸引生物医药企业入驻的优惠政策。简单说来, 研发型企业要符合国家GLP、GCP等新药研发的要求;生产型企业要具有GMP认证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行业准入要求, 产品符合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方向。

问:生物技术的前景非常好, 但学生物的大学生就业很难, 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生物技术产业是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个战略性先导产业, 也是江苏省当前大力培育和发展的新兴产业。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 特别是近年来有一大批海归人才回国创办成长型企业, 虽然不同的企业对人才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 但总体需求还是很大, 把目光对准这些企业应该会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问:在以共性技术突破推动生物技术产业的大发展方面江苏省有什么具体做法?将达到的产业规模有多大?它对于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什么作用?

答:江苏省在此方面的工作是大力推进基因重组、蛋白质工程和生物制造等共性技术向工业与农业领域辐射转化, 引领全省生物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以生物工业为重点, 带动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产品集群发展, 至2012年, 销售收入超过2300亿元, 生物技术在实施节能减排、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等方面的引领支撑作用初步显现, 成为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生物工业产品。围绕有效降低传统化工过程能耗和污染需求, 以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为重点, 大力发展工业用糖化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关键酶制剂和高效生物催化剂重大产品, 迅速壮大L-乳酸、长链二元酸、手性氨基酸等高端发酵工程产品, 突破工业酶规模化表达、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优化等关键技术, 大力推行现代发酵工程的产业应用, 加快全省传统石化行业绿色制造和技术跨越步伐, 形成单体制备、高分子聚合、材料加工、产品应用等发酵工程产业链。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

生物农业产品。加快转基因育种、动物克隆、农产品生物制造等现代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推动全省传统农业向高技术农业跨越。大力发展农作物高技术育种、试管苗以及基于胚胎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畜禽新品种繁育等现代种业, 积极开发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和动物新型疫苗、生物源新兽药和新制剂, 重点发展功能性食品配料和微生态制剂等高端食品生物技术产品, 加快推进现代微生物肥料、新型高效安全生物饲料及添加剂的产业化, 努力培育新型海洋生物制品, 重点培育5家规模达50亿元的农业生物技术龙头企业, 打造2~3个规模超百亿元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基地, 加快建设农产品生物制造高技术园区和高技术育种与规模化繁育基地。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800亿元。

生物环保产品。以生物治理和生态修复为重点, 大力发展新型高效厌氧、好氧和复合型生物反应器等水污染生物治理工程技术与重大产品, 开发超富集和抗重金属污染等功能型植物品种, 加强膜生物反应器、专用微生物制剂、生物强化调节剂等产品的规模产业化, 迅速壮大江苏省以生物治理技术为核心的环保骨干企业, 打造关键菌种、核心反应器、成套生物装置、环境工程应用等新型生物环保产业链。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

能源生物产品。加强适宜江苏省沿海滩涂非粮能源生物产品开发, 加快油葵、菊芋等能源作物种植加工产业化, 在盐城、南通、连云港建设一批能源作物示范基地, 突破生物质气化液化、生物制氢、高效木质纤维代谢基因工程菌等产业化制备技术, 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固体燃料、气体燃料等新型生物能源系列产品, 重点扶持生物能源骨干企业发展, 形成以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丁醇、生物燃气等为主的生物能源制造产业链。至2012年, 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

问:请问江苏省是如何进一步优化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布局的?

答: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布局以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 进一步优化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地区资源配置, 大力提升产业发展的集约化水平, 构建形成全省差异化竞争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发展布局。

一是大力建设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成为引领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加速器。瞄准国际一流水平, 按照集聚产业、形成优势、接轨国际的原则, 开放配置科技创新资源, 加快建设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性研发技术大平台, 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医药人才、项目、机构和企业。加快建设生物疫苗、新型制剂、生物制药、数字医疗器械、中成药提取等五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 全力推进中国疫苗工程中心的建设进程, 大力发展以蛋白质药物、基因工程药物为代表的新兴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建设研究孵化、生产制造、贸易物流、康健服务、综合配套等五大功能区, 积极打造药物研发、医药外包、细胞治疗、新药申报、标准制定等五大集聚中心, 构建药品生产基地和药业主题园, 形成医药贸易与物流中心和医药专业市场, 建立医疗服务与康健休闲基地。在国家创新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人才集聚模式上走在全国前列, 引领全省医药产业的高端发展, 至2012年, 形成500亿元的产业规模。

二是加强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特色发展, 形成一批重要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南京生物医药领域高校院所众多、产业基础良好的优势, 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生物试剂、发酵工程等高技术产品群, 大力建设生物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平台, 加强产学研合作, 突破关键技术, 壮大骨干企业, 优化产业布局, 成为全国有影响的生物技术产业综合基地。

三是充分调动多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尽快做大产业规模。苏州以发展接轨国际的生物技术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为重点, 加快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 连云港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抗肝病、抗病毒、现代中药复方等创新药物为重点, 无锡以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和高附加值生物技术产品为重点, 常州以医疗基本药物和酶工程产品为重点, 促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 努力形成优势明显、差异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布局。

问:请介绍一下江苏在发展医药外包和药品物流产业方面有何具体做法?

答:加快生物医药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专业孵化器建设, 组织推进与国际新药研发标准接轨的技术资质认证工作, 培育壮大药明康德、鼎业百泰等一批生物医药服务外包骨干企业, 积极吸引境内外医药服务外包企业入驻江苏, 鼓励企业与跨国制药公司密切合作, 重点发展新药临床前研发外包服务, 尽快形成规模和优势。积极开展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服务外包, 推动医药服务外包向高端化发展, 使江苏逐步融入全球生物医药研发链, 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医药外包基地。

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为契机, 加快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药品流体系建设, 突破传感器网络、电子标签、追踪溯源等一批关键技术,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第三方物流等现代物流方式。做大做强江苏澳洋、南京医药等一批药品物流龙头企业, 积极打造第三方医药物流平台, 构建布局合理、网络健全、手段先进、配送及时、规模集中的药品物流服务体系, 使江苏省成为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药品物流基地。

问:请问生物医药企业如何申报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生物医药企业享受怎样的税收优惠政策?

答:生物医药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应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的程序进行。

生物医药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在中国境内 (不含港、澳、台地区) 注册的企业, 近3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 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 对其主要产品 (服务) 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 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 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3) 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以下要求:一是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 000万元的企业, 比例不低于6%;二是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 000万元~20 000万元的企业, 比例不低于4%;三是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 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 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 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

(4) 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5) 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

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生物医药企业,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问:生物与新医药企业上市、发行债券享有哪些金融政策支持?

答:生物与医药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江苏省一批风险投资, 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融资支持。

问:江苏省在建设研发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方面有什么构想?

答:江苏将充分发挥全省科教优势,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重点建设100个创新服务支撑平台, 若干平台力争与发达国家实现双边或多边互认, 全面支撑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在生物技术产业领域, 加快构建40个国家级和省级生物技术创新平台, 形成工业微生物、生物基化学品、高技术种业、污水生物处理等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重点建设工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催化与转化、工业酶制剂工程、生物发酵工程、微生物代谢工程、高效膜分离工程、生物基化学品中试工程、氨基酸工程、能源作物种植及综合利用工程、农作物品种分子设计、品质控制与品种创新工程、动物胚胎工程、食品酶制剂工程、生物农药、微生物有机肥料、主要污染物生物减排、环境生物修复工程、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等创新支撑平台。

在新医药产业领域, 加快构建60个国家级和省级医药创新平台, 形成药物发现、新药筛选、药代动力学、安全性评价、药物制剂、中试制备与质量控制等新药创制平台体系, 重点建设符合新药创制的综合性研发技术大平台、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靶向药物筛选、药物制备工艺、新药临床试验、江苏省 (泰州) 新药研究院、干细胞和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生物试剂创新及产业化工程、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数字化医疗工程、超声医学工程、生物医用先进材料及技术、生物医学传感网及器件研发中心等创新支撑平台。

问:请介绍一下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方面有哪些重点产品?

答: (1) 生物技术药。

肿瘤血管内皮抑素、肝素、乙型脑炎纯化疫苗、甲型肝炎纯化疫苗、胰激肽原酶、小核酸药物、受体选择性淋巴毒素和高亲和力TNF受体75、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血栓及血型相关单克隆抗体、大规模si RNA及RNA单体等。

(2) 国家一类新药。

基因工程溶栓新药瑞替普酶、重组人胰岛素、聚乙二醇胸腺素a1、盐酸吡格列酮、埃他卡林、阿德福韦酯、异甘草酸镁、艾瑞昔布、硫酸依替米星、爱普列特、硝基咪唑类左旋奥硝唑、艾拉莫德片、尼群洛尔片、来氟米特等。

(3) 生物试剂和生物芯片。

癌标志物HAb18G/CD147、肝炎和肝癌快速诊断试剂盒、A型流感病毒流行毒株检测与分型基因芯片、肿瘤检测蛋白芯片、临床免疫监测试剂、癌症尿液筛查检测试剂等。

(4) 组织工程及医用材料。

人工皮肤、神经生长因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生物活性修复功能的钛合金骨科植入材料、药物涂层支架、组织工程神经等。

(5) 医疗器械。

大功率储能式数字X射线机、高动态范围压力控制无创呼吸机、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三维超声影像诊断系统、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生物和医药用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纯化装置、空心纤维血液透析器和滤过器等。

(6) 生物工业和生物环保。

高效淀粉液化酶、高选择性脂肪酶生产地尔硫卓关键手性中间体、手性氨基酸、高能磷酰化合物、生物法生产四碳系列食用有机酸、生物酶法制备氨基多糖、功能性壳聚糖、木薯发酵生产丁醇、面粉深加工废水发酵生产丁醇、高效好氧生物反应器等。

(7) 生物农业。

超级杂交籼稻、优质高产粳稻和小麦、转基因棉花等农作物新品种的高技术育种, 速生抗逆杨树柳树、特色多抗蔬菜、名贵花卉苗木等新品种, 国家一类新兽药“莱索菲TM”、兽用疫苗、禽流感灭活疫苗等家禽用新疫苗, 环保微生物灭杀剂IPBC等新型生物农药, 食品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功能食品配料等。

问:请问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有哪些关键技术?

答:通过科技攻关, 掌握重大战略产品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鼓励企业早期介入产业前沿技术、前瞻性技术研究与开发,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1) 新型疫苗、联合疫苗设计和制备技术。

(2) 基因工程药物制备技术。

(3) 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

(4) 多肽、蛋白质药物规模化制备技术。

(5) 核酸类药物关键中间体开发技术。

(6) 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制备技术。

(7) 药物大规模高效筛选、药效与安全性评价技术。

(8) 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生产工艺优化及质量控制技术。

(9) 药物缓、控、速释制剂技术。

(10) 现代中药分离纯化技术。

11高技术种苗快速繁殖和规模化生产技术。

12动物优良胚胎高效繁殖技术。

13动、植物重要检疫性疫病高通量分子检测技术。

14食品纳米生物技术。

15膜法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问:请介绍一下全省目前有多少个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方面的科技平台, 到2012年能建多少个科技平台?

答:江苏省将依托科教优势和产业基础, 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 加强产学研合作, 力争至2012年, 建设100个创新服务支撑平台, 全面支撑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已建重大科技平台有药品质量与安全预警服务平台、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神经再生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干细胞研究重点实验室等16个, 在建的有重大新药创制综合性研发技术大平台、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新药筛选核心技术规范化平台、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技术平台等23个平台, 另有61个待建平台。

问:请介绍一下外商在江苏省投资新医药产业的情况?

答:统计数据显示, 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医药产业成为江苏吸引外资新的增长点。截至2009年底, 全省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新医药产业项目1612个, 投资总额140.22亿美元。

问:怎么样才能保证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方面的有关政策的顺利实施?

答:《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12年) 》明确提出了这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由省政府领导牵头, 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 按照职责分工, 加大产业组织协调力度, 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 确保实现规划目标。各地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二是注重规划引导。切实加强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工作, 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具体指导。进一步明确创新产业基地发展定位, 引导企业向基地集中, 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科学规划创新支撑平台的功能布局,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制度, 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估。成立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 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三是严格目标考核。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 结合实际, 抓紧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明确年度工作目标, 强化各项任务的分解落实, 实行目标管理, 层层落实责任, 加强考核监督, 确保按期完成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四是加大政策支持。积极鼓励政府采购, 建立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品的制度。对自主创新医药产品, 优先列入江苏省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划免疫制度过程中, 优先采购自主品牌药物;在医疗机构集中招标采购中, 坚持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江苏省自主创新产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积极鼓励风险投资, 为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组织高校院所与生物医药骨干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建立产业技术联盟, 加快对重大瓶颈制约技术的突破及产业化。充分发挥全省科教和开放优势, 积极吸引海内外生物医药领军人才来江苏创新创业。五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大力推进全省企业兼并重组步伐, 鼓励骨干规模企业采取并购、控股、注资等方式, 与成长性中小企业进行战略整合, 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企业集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向江苏转移, 促进江苏省企业与国际接轨。加强生物医药国际规范与标准实施的分析指导, 促进与国际有关同业组织或技术机构的交流合作, 推动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

问:请介绍一下目前省科技厅在组织实施全省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规划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为加快促进江苏省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的发展, 使之尽快成为全省高科技发展的支柱产业, 省科技厅加强了全省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规划的组织实施:一是将专门成立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推进会, 并整合设立专项资金, 组织精干力量, 用以支持和推动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二是引导地方尤其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地区, 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 筹集资金手段, 省市集成联动, 共同推进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的大发展;三是重点建设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批产业基地, 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2010年, 江苏省将全力推动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年销售超过2700亿元、增长30%以上目标任务的完成。

流感流行与医药产业发展的商机 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01-02

第一作者简介:张萃,女,博士,副教授,主研方向: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

第二作者简介:董国俊,男,硕士,讲师,主研方向:医药产业经济学。

[摘要]每次疾病的流行都在背后酝酿着无限商机,本次的甲型H1N1流感流行也不例外。在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的支持下,不论是生物医药产业还是制药企业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撞击。本文从国内外甲型H1N1流感疫苗研发的进程及获利的企业等情况分析,概述了在本次流感流行过程中全球医药行业疫苗生产的机遇,同时亦阐述了制药企业在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过程中西药和中成药生产的主要地位。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医药企业;商机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央财政预算今年投入328亿元,2010年投入300亿元左右,重点推进包括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治在内的11个科技重大专项投入措施。重点支持生物产业,而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业为重点,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

1国际甲型H1N1流感疫苗研发概况

1.1拉响甲型H1N1流感爆发的警报:对于本次甲型H1N1流感流行,人类并未作好准备,CDC执行主任理查德•贝瑟说:“每一种新流感病毒都是独特的,在流感暴发前,你不知道它会造成怎样的后果。”的确,不像禽流感病毒流行,人类有了一系列的准备,不觉得恐怖。于4月1日墨西哥报纸报道了今年第一例有关呼吸道疾病的病例[1],直到4月21日美国CDC发布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双周报告》中,首次宣布了一种罕见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在人类中暴发,于是拉响了全球应对新流感的警报;4月28日,墨西哥将这种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與152个死亡病例联系起来。与此同时,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怎么做好迎接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挑战,在应急措施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疫苗的生产。5月14日报道甲型H1N1流感病毒已感染超过6000人。为应对疫情,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和一些疫苗制造企业的代表在瑞士日内瓦汇聚,讨论疫苗生产问题。尽管世卫官员未公布讨论结果,但疫苗专家戴维•菲得森认为,疫苗生产势在必行,因此,大型疫苗生产企业尚面临转产的“后勤问题”。这涉及到制药企业放弃生产季节性流感疫苗转而生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而一个企业只能有一种生产能力,确实要权衡利弊。

1.2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生产:6月12日,诺华宣布通过全新细胞组织培养技术,生产出第一批抗甲型H1N1流感的疫苗,这距离WHO宣布流感大流行仅仅1天的时间。澳大利亚的CSL公司称,将于8月中旬生产出首批疫苗。接着葛兰素史克、赛诺菲-安万特、阿斯利康以及百特都参与了疫苗竞争,其中一些企业证实,已收到订单,最早一批疫苗将于9月或10月前面世。并超过30个国家的政府已向诺华提出了供应要求,希望获得甲型H1N1流感疫苗。这包括过去已经达成的大流行流感疫苗供应协议,和新的疫苗供应要求。其中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曾于2009年5月与诺华签订了2.89亿美元的订单,这是美国政府对于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最大的订单,由此可见疫苗产业背后隐含的巨大商业利益已浮出水面。

紧接着美国某公司6月23日宣布生产出首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这是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蛋白质科学公司已利用昆虫细胞技术生产出首批约10万剂甲型H1N1流感疫苗。昆虫细胞技术是一种新的生产细胞技术,不同于以往的流感疫苗生产。传统流感疫苗生产企业通常会用鸡蛋培育疫苗,而蛋白质科学公司利用的昆虫细胞技术则是首先从甲型H1N1流感病毒中提取出血凝素基因(血凝素是流感病毒包膜上的一种与变异有关的成分),然后再将其植入对人体无害的昆虫杆状病毒内,使其在毛虫细胞内表达疫苗的成分血凝素,经过净化处理后即成为疫苗的基本成分。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当天宣布,与蛋白质科学公司签署总额为3500万美元的合同,要求该公司利用这一技术生产出的疫苗进行临床测试。如效果良好,合同期将延长,合同总额也将增加到1.47亿美元,因此这一项流感疫苗生产将为蛋白质科学公司带来可观的利润。

2国内甲型H1N1流感疫苗研发进展

2.1政府的重视:自从全球拉响甲型H1N1流行并可能引起暴发的警报开始,尽管国内还没有输入病例出现,但我国卫生部已经开始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卫生部表示甲型H1N1流感疫苗主要用于战略储备,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最有效的一个手段,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易感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的流感病毒,对所有的人都是易感。在人群普遍易感的情况下,对新型疾病的防控往往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对传染源的控制;二是切断传播途径;三是保护易感人群,然而最重要的预防方法就是疫苗的使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从生产研制到最终能够使用,按照专家的分析和估计,最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估计我们国家能够生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厂家有十余家,疫苗研发需要经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厂家的研制阶段,现在10个厂家进入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临床实验评价,包括疫苗安全性、有效性、接种的剂量和途径等;第三阶段是进入审批阶段。疫苗从生产研制到最终投入易感人群的使用,专家估计至少需要三个月进程。

2.2主要疫苗生产企业的进程:在6月29日北京银行正式向疫苗生产企业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1亿元信用贷款,用于甲型H1N1流感疫苗生产。并与6月15日中国第一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科兴正式投产,有望于7月底产出。为能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尽量多的疫苗,保护更多的人免受流感大流行的威胁,北京科兴决定联合其他流感疫苗生产厂家合作生产。由于金融机构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以及银企合作进入了新阶段,为中国疫苗行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曾经独家研发了SARS疫苗、大流行流感疫苗等,其中大流行流感疫苗(H5N1)已成功完成临床研究,并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首个大流行流感疫苗生产批件。同时,北京科兴也是中国唯一的国际流感疫苗供应行动组(IVS)成员。在订购方面,甲型H1N1流感疫苗8月后入市,北京定购500万人份。北京市疾控中心与正在生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分三批采购500万人份,针对市民开展免费接种。

6月20日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也正在进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有望8月中旬进行人体观察。该公司已获得WHO提供的生产毒株,于6月17日启动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工作。此外,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用于亦庄疫苗产业基地项目建设,项目用地250亩,计划今年9月开工,2011年底完工。华兰生物公司于6月23日进行鸡胚病毒接种工作,也属于我国首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生产厂家,在经过一系列生物、生化实验和临床实验后,这批疫苗有望于9月上市。目前正加紧生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另外,华兰生物目前具备日连续处理20万枚鸡胚的能力,其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日产量可达60万剂,月产量可达1500万剂,年产量可达1.6亿剂。华兰生物公司今天正式宣布,已成功生产出国内首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正式开始进行临床前的一系列实验。除此外的其他参与疫苗生产的公司亦在加紧步伐生产,总体上会满足国内易感人群接种疫苗的需求。

据了解,北京市政府已批准5.5亿元资金用于药物和疫苗的贮备,同时做好疫苗采购注射工作,第一阶段准备200万人份疫苗,对18岁至60岁年龄段的人群注射疫苗;第二阶段准备200万至300万人份。

3国内医药行业的机遇

3.1疫苗行业:截止2009年06月08日,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毒株本周内到达11家企业,并获知这11家企业包括除了前面提到的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三家外,还有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延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元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雅利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海王英特龙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均在疫苗生产中快马加鞭,估计会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研发和评价。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不仅仅给疫苗企业带来新的商机,也给医药产业带来机遇,包括制药公司抗流感病毒药物的大量生产,此外如下几个方面领域面临着较大的投资机会。

新医改提出我国的医疗体制的改革应该以预防为主,适合我国的国情,这也是保障医疗体系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措施。疫苗包括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在预防性疫苗方面,国家将加大投资力度的是计划性疫苗和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投资,受益公司为天坛生物及中生集团所属的六大生物制品所;治疗疫苗方面,除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外,还有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疫苗等,这些疫苗将用于注射疫苗,以此来提高以感人群的健康水平,相关受益公司如华兰生物、海王生物相关公司、长春高新、天坛生物、华神集团等。

3.2西药研发受益企业:6月4日报道军事医学科学院自主研制的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新药“帕拉米韦三水合物”成功转让湖南有色金属控股有限公司,这标志着该药即将进入产业化。帕拉米韦三水合物是该研究所继2005年研制成功抗禽流感新药“军科奥韦”之后,又一项奉献社会的科技成果。科研人员经过5年的潜心研究,成功研制出这种全新结构的一类新药。与目前普遍使用的抗流感药物“达菲”和“乐感清”相比,药效更加明顯,可用于抢救流感重症患者。湖南有色金属控股有限公司是首先的一个收益单位。丽珠集团7月2日表示,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四川光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抗病毒颗粒产品被实验证明可以抗击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披露,国家发改委已批复了应急药品扩能项目,同意该公司将生产其他药品的装置临时改产磷酸奥司他韦(达菲)中间体,确保流感防控药品供应安全。

随着甲型H1N1流感不断升级,罗氏公司已经通过产能扩充,将年内的达菲生产量提高到4亿疗程,其中月均产量超过3600万疗程。而回想2004年的禽流感暴发时,罗氏的达菲产能全年2800万疗程,此次增加了15.45陪。众所周知罗氏旗下达菲是已经上市药物中治疗甲型H1N1流感最有效的药物,罗氏授权我国上海医药集团和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在中国生产达菲。但该药仅用于防止和控制流感疾病大流行,达菲原料仍由罗氏供应,达菲是不能向商业流通领域售卖,只供应采购和医院储备。上药集团目前在其旗下的新华联制药厂和三维制药有限公司,分别进行制剂和制药的生产。由于该药不允许零售,因此上海医药目前受益空间不确定,如将来上药集团整体上市成功,则上海医药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在其他药物生产上,国家明确了对重大药物创新的支持、使得国内具备研发实力的大企业将显著受益,相关上市公司包括双鹭药业、恒瑞医药、现代制药等。

3.3中成药已经成为我国医院治疗流感的主力药物:2003年一场突发流行的SARS[2],使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今年的流感流行也不例外。跟据资料显示,过去几年国内市场上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制剂合计总销售额已超过30亿元人民币。目前我国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制剂至少有数十种之多。如老牌子的六神丸、牛黄解毒丸、麝香丸等,中药注射剂类新剂型如清开灵、双黄连、鱼腥草、穿琥宁等。中成药的生产不仅国内需求增加,而且被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日、韩等周边国家所接受,因此也冲击着国际市场领域,这将对我国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制剂企业均获得收益,在此不一一赘述。

4结语

医药产业园的规划设计 篇6

江苏是全国重要的医药大省, 泰州是江苏的医药大市。泰州市坚持优先发展医药产业, 推动全市医药产业不断提升。目前, 泰州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中成药、麻醉药和维生素药生产基地, 形成了以新型抗生素、心脑血管药、抗肿瘤药等九大领域为主体的医药产业群, 医药产业规模约占江苏省三成左右, 成为泰州市最具有活力的优势产业之一。《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打造医药、机电、化工、船舶等四大产业基地, 并指出医药产业基地以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苏中药业、江山药业等骨干企业为龙头, 以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载体,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方向, 全力打造“中国 (泰州) 医药城”。

(一) 泰州市医药产业的企业组织结构

2007年底, 泰州市拥有药品生产企业25家, 药品包装材料生产企业36家,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31家, 药品批发企业22家, 药品零售企业850家。扬子江药业集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制药企业, 销售收入、利税、综合指标均居全国同行业第一;江山制药、苏中制药、济川制药、中丹制药进入全国行业经济效益百强企业。

(二) 泰州市医药产业的行业结构

中成药的研发与生产在泰州市医药产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以扬子江药业集团、苏中药业集团为首的医药企业非常重视中成药的生产, 泰州市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有很多均是中药产品。中成药的发展在泰州具有很高的基础, 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特色, 积极强化中药提取技术, 发展现代中药已经成为泰州市中成药的发展方向。

与中成药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相比, 泰州市生物制药发展相对比较滞缓, 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包括扬子江药业集团、苏中药业集团等在内的重点龙头企业, 近年来已经开始涉及生物制药的研发或者已经研发出的生物制药产品正处于产业化准备阶段。泰州市生物制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化学药的规模相对较大, 具有较大的产业发展规模, 据泰州药检局统计, 2006年泰州化学药的总销售规模达到了65亿元左右, 占到医药产业总规模的31%左右。近年来, 在生物技术的发展环境下, 泰州化学药发展已经逐步摆脱传统的制药模式, 努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开发化学合成创新药已经成为地区化学药发展的重要方向。

与泰州市整体医药产业发展大环境相比, 泰州市的医疗器械发展相对滞后, 规模不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呼吸机、麻醉机等机械电子器械以及医用卫生材料等产品的生产。这些企业与周边地区盛产医疗器械的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未来需要加快医疗器械的发展。

二、泰州市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条件

一般来讲, 每一种产业的形成都具有其合理的存在条件, 而它的进一步发展又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就医药产业本身来看, 其特殊性与敏感性, 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存在着由于自身条件不足而阻碍其发展的问题, 同时也客观存在着促进其成长的条件。

(一) 泰州市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空间分布相对零散, 产业集聚效应相对不强

尽管泰州市医药产业的销售规模较大, 市场占有率较高, 但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重复性生产多, 必然导致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规模效益相对较低和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从而使其竞争力明显偏弱。

2.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 产品科技含量偏低

医药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集约化和国际化程度高、投入与收益也较高的产业。作为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国外大型医药公司的新药研制投入占销售利润的15%~20%。而我国本土医药企业6000多家, 其中又以中小企业为主, 每年仅有1%左右的销售收入投入到新药的研发中, 泰州市的大多数医药企业在研发投入上也是如此。

3.经营管理落后, 企业发展速度较慢

政策与人才因素是影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对于医药产业显得尤为重要, 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医药企业向高水平迈进。泰州市医药企业中民营企业较多, 且多为家族式管理, 缺乏引进高级人才的机制和策略, 不能着眼于企业长足的发展, 这也成为企业规模化发展的障碍。

(二) 泰州市医药产业发展的条件

1.拥有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泰州市医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以扬子江药业集团为代表的几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带动。进入全国制药企业100强的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江山药业、苏中药业4家重点骨干医药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产值、销售均占市医药产业总量的85%以上, 利税、利润更是占全市医药产业总量的90%以上, 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泰州市医药产业平稳增长。

2.拥有促进医药产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科技优势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 对于科技含量高, 生产准入政策严格的医药行业来讲, 显得尤其重要。泰州市医药企业现有博士后工作站3个, 药物研究机构7家, 医药研发人员400多名。扬子江药业集团建成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3个药物研究所, 有150多位中高级人才专门从事新药研发, 与5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成了合作关系, 每年都有一批新药投入生产。

3.具有较强的医药产品出口优势

泰州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医药产业基地, 被商务部确认为全国首批、江苏省唯一的国家医药出口基地, 被商务部、科技部确定为国家首批“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这为泰州市医药产业加快进军国际市场, 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带来了重大机遇。

三、泰州市建设医药产业基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泰州市建设医药产业基地的必要性

泰州市建设医药产业基地的目的, 是在已有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加快医药产业基地建设, 从而实现医药产业的集群效应。建设医药产业基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加快医药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 调整产业布局的需要。

(二) 泰州市建设医药产业基地的可行性

产业集群需要条件和基础, 医药产品涉及人类的健康, 且需要的人群比较广泛, 运输方便是必要的;药品的生产过程可以拆分, 广泛存在着原料药和成品药, 这完全符合产业集群的形成要求。泰州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设医药产业基地, 其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已显露出集群趋势;雄厚的科技力量, 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各级政府的支持成为建设医药产业基地的有力保障。

四、加快泰州市医药产业建设基地的对策

(一) 泰州市医药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

通过对药品研发、药品制造、药品流通、医疗器械、医疗健康等相关领域的有机组合, 构建以研发为先导、以药品和医疗器械为制造业核心、以药品流通和医疗健康为市场价值链终端, 引进最优的医药研发机构, 培育最强的医药生产企业, 打造最佳的市场物流平台, 从而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效应, 提升泰州市医药产业基地的整体价值。

(二) 泰州市医药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持体系

1.政策的制定与完善

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医药产业基地的发展情况, 结合实际, 科学地制定医药产业战略规划。根据泰州市医药产业状况、产业链的分布、产业集聚程度和发展趋势, 制定和完善泰州市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发展的基本思路, 动态提出相应的发展重点, 在全市范围合理布局, 制定全市的医药产业促进体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主体培育规划和国际合作规划等。根据全市整体规划, 提出发展医药产业的侧重点、中长期目标、采取的手段和措施, 并建立执行机构, 制定合理的决策程序与方式。

2.财政与金融体系的支持

财政对产业的支持具有先导作用。作为鼓励发展的重点,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要加大政府的财政直接投入, 从而激发企业的热情, 引导企业的资金投入。第二, 建立鼓励医药企业增加新药研发投入的普遍税收政策。第三, 在适应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给予不同财政支持。在新产品投入前期, 可以采取部分资助;产品投放市场后, 可以采取贷款贴息;开拓国际市场, 可以采取补贴等等。

3.人才的培养

医药产业的特殊性, 决定了从事医药产业的人员专业性与稀缺性。医药产业的技术先导型和知识密集型特点要求加强医药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因此, 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医药技术人员的培养, 将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作为一项专门工程列入科技发展计划, 设立创新基金及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员引进专项经费, 落实各种创新任务, 支持创新人员国内外学习交流, 鼓励创新人员来泰州落户。大力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型人才进入企业, 创办企业;逐步建立医药人才流动中心和培训机构, 集中解决中小企业人才培训问题。

摘要:医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新的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环境下, 泰州市作为全国最大的中成药、麻醉药和维生素药生产基地, 在医药产业发展方面也存在着企业空间分布相对零散、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经营管理落后等情况。依托泰州市医药产业发展的优越条件, 构筑泰州市医药产业基地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支持体系, 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促进泰州市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泰州市,医药产业,发展,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顾海.充分发挥医药出口基地的作用促进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J].泰州科技, 2004 (4) .

[3]章淑华.广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问题与对策[J].特区经济, 2008 (10) .

医药产业园的规划设计 篇7

1 文献回顾

产业布局 理论研究 方面, Paul Krugman[1]、Masahisa Fujita[2]提出了产业布局的“中心一外围”模型; 吴殿廷等[3]认为产业布局的核心是从满足需求出发确定各生产地产量及建设规模,确定合理运输方案使运输成本最小。医药产业链及产业集群研究方面,刘光东等[4]分析了生物医药产业全球价值链的构成,并基于国外典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多案例分析,提出我国应从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内部价值链、延伸外部价值链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实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升级; 马勇等[5]分析了上海6个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产业价值链关联,提出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发与服务联动创新的框架。影响因素分析方面,John P. Blair等[6]提出对于高技术产业税收、教育、商业环境、高素质人才、硬件设施等非传统因素对产业布局影响更大;Mary Amiti[7]探讨了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贸易成本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李胜兰等[8]提出产业布局受自然禀赋、市场容量、运输成本、对外开放、地方保护和投资扩张的影响; 何艳[9]分析了美国“双岸”经济带的港口与腹地联动的产业布局模式,并提出通过政府进行各城市间产业协调管理必不可少。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研究方面,张思远[10]分析了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园产业结构特点并提出了产业布局思路。

目前学者对产业布局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针对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专门展开研究较少,对生物医药产业布局模式及布局优化进行深入分析则更为缺乏,本研究试图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状况与现有布局模式

2.1江苏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状况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分布于泰州、南京、苏州、无锡、连云港等五大区域,在这五大医药产业集聚区的带动之下,常州和南通以其特有的地理优势和传统老牌制药企业的优势也有成为新增长极的趋势。江苏这些地区汇集了全省80% 以上的生物医药企业,产值已占全省总量的95% 以上,产业集约化水平相对较高,如表1所示。

注: 作者根据资料整理

2. 2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现有布局模式

根据产业空间发展不同阶段特点,产业布局模式可分为增长极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网络布局模式、地域产业综合体模式以及梯度开发模式等。前3种开发模式从产业分布结构角度出发,处理在时间上依次继起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布局问题,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布局过程[11]。目前,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状况为:

第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五大产业增长极已经初步形成,并逐渐向点轴布局模式过渡。目前,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已基本形成泰州、南京、无锡、苏州和连云港5个比较明确的增长极。这五大增长极的形成与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一致,表现为五大区域相对江苏其它地区在医药产业发展方面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和雄厚产业基础,集聚了众多医药类骨干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并得到了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为五大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平台和产业基础。这五大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还逐步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集聚和辐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区几园、产业基地、研发中心”格局的形成。

第二,点—轴模式已初步显现。随着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增长极的增多以及区域之间经济、交通、通讯联系的增强和各种生产要素流动的日趋频繁,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部分增长极之间就逐渐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即形成发展轴。发展轴先是为增长极提供服务而形成,但它一旦形成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强吸引力,就使生物医药产业相关领域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点,就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的点—轴布局模式,即生物医药产业带。这种布局的演进在苏南地区表现的非常明显。苏州、无锡作为最初条件较好并发展起来的生物医药产业增长极,即点,加上上海这一强增长极的辐射作用,以及依托南通、常州两个地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医药产业基础的地区,就形成延伸的生物医药产业带,由此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这一点—轴布局模式已经形成。

但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点—轴模式中增长极与其辐射范围内的次级增长点之间尚未形成一种能有效带动整个区域生物医药产业良好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作用的有机点轴系统。

3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与布局模式选择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的目标是生物医药产业分布合理化,实现全省生物医药产业整体综合利益的最优化,因此,产业布局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考虑。一方面根据各集聚板块的不同条件,通过分析和比较确定各板块的专业化方向,明确各板块及其产业园区在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和定位; 另一方面根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在不同时期确定重点发展的区域,做到有所取舍。

3. 1基本思路

集群式发展应是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优化的前提与基础,进一步强化五大板块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培育是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 1) 产业布局应突出区域差异化发展思想。江苏各生物医药产业五大板块,其中的产业园区应根据本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地域特点,明确自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和定位,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突出重点,大力推进特色优势差异化发展,促进生物医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链延伸,形成差别化竞争的产业集聚,在区域布局分工发展中,打造各自产业竞争优势。

( 2) 产业布局需统筹规划,强调全局性和系统性,避免条块分割。江苏在生物医药产业布局时,应从提升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的战略高度进行规划。强化各板块区域内生物医药产业链的衔接、各项资源的整合、公共服务平台的集约利用,同时按“点—线—面—网”立体推进的思路,形成“双核———两翼”的整体产业分布格局; 此外,明确板块内和板块间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分工合作,降低各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交易成本,实现区域内外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整体提升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效率。

( 3) 努力打造开放式的产业布局。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应是有利于承接外溢效应的开放式布局,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已逐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下,有效利用上海优势发展自己十分重要。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特别是在研发与产业化、外包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 同时,上海市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中心密集,融资环境良好,集聚了世界生物医药前十强中大部分企业,已经形成了以中科院药物所、国家基因组南方中心为主的“一所六中心”体系,是长三角地区乃至我国生物医药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中心[4]。因此,江苏在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上应充分利用苏州、无锡、南通等医药产业集聚区与上海邻近的地理优势,加强与上海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吸收其产业溢出效应,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生物医药产业布局态势。山东与连云港地区地理位置毗邻,又都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双方也应打破区域界限,从政府层面、园区层面及企业层面加强与山东的合作交流,建立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双方的合作创新力度,可以考虑建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鼓励试点联盟在组织规模、运行机制上进行探索。

3. 2江苏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布局模式构想

3. 2. 1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布局模式的总体设想

网络布局是点轴布局模式的延伸,也称为点—线—面综合布局,这种布局模式应该是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在近50年来的布局模式的目标。主要原因在于网络布局的特点与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规律具有高度契合性。网络布局强调在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区域其空间结构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 一是“节点”即各增长极; 二是“域面”即节点的吸引范围; 三是“网络”即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网。

在生物医药产业布局模式选择上,建议结合江苏省产业布局战略部署和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按照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原则,整合生物医药资源,形成“双核 - 两翼”的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具体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3. 2. 2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模式的实现路径

首先,强化并延伸已有的点 - 轴系统布局模式框架。基于点 - 轴模式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地区分布,进一步明确五大增长极,即连云港、泰州、南京、无锡和苏州的发展定位和方向; 基于点 - 轴模式构建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轴,即常州—无锡—苏州—南通这一点 - 轴系统; 连云港地区作为相对独立的一个增长极,发展过程中注重强化其与生物医药产业较为发达的临近的徐州市和山东省的交流与合作,并促进其向外围扩散; 南京和泰州根据其地理位置关系和相互之间的有极强关联度,再考虑到泰州中国医药城力图打造中国第一、世界先进的目标。南京又是个生物医药研发、教育资源丰富,创新实力较强,临床资源极为丰富的增长极,所以可加强南京和泰州这两个增长极的联系,进一步打造其整体在研发和临床试验方面等产业链上游的竞争优势,形成更具竞争力和辐射效应的两个强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核心。

其次,构建“株链式”布局结构。通过增强和深化区域的网络系统,提高泰州、南京、无锡、苏州和连云港五大生物医药板块内各节点间、各域面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使“点”、“线”、“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整个区域得到有效的开发使本区域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主要通过政策引导和人才、信息等资源的交流和优化配置,建立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共享机制,加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区域创新资源共享网络系统等。

再次,推进“双核 - 两翼”的网络布局模式。“双核”指泰州和南京。泰州一直是国家和江苏重点打造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中国医药城又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医药技术高新区,目前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高层次的研发机构,集聚了众多国内外生物医药研发创新的顶尖人才,且得到了国家和省市政策的强有力支持,又有龙头企业扬子江药业为基础,其研发实力和优势在全省都十分突出,因此泰州可以作为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之一。南京作为江苏省会,拥有南京药谷等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并一直因其高校、科研机构众多,临床资源丰富,配套服务平台建设相对完善,生物技术人才的云集,产业创新能力突出而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独具优势,所以可以作为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又一核心。因此可以南京—泰州这两个在研发、临床及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双核为轴打造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中部发展引擎,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的双核基础就建立起来了。

“两翼”则包括南翼和北翼的构建。南翼为常州—无锡—苏州—南通。近年来,无锡对常州的辐射作用不断加强,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苏州对南通的辐射和溢出效应不断加强,按照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和网络模式的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演进规律,可以常州—无锡—苏州—南通为轴打造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南部发展引擎,即南翼。北翼为连云港 - 徐州。连云港是江苏医药产业重点集聚区,拥有恒瑞、豪森、康缘、正大天晴等国内知名的研发能力极强的医药企业; 徐州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徐州万邦生化制药和恩华药业2013年工业创新产值分别跃升为全省第11位和第18位,2013年徐州还成立了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科技产业园,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建立了更好的平台。因此,可以连云港为增长极打造连云港—徐州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北部发展引擎,即北翼。

由此,北部依托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医药产业园的发展轴,中部依托泰州中国医药城和南京药谷与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双核,南部依托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发展轴的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双核 - 两翼”空间布局模式形成,共同推动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升级。“双核 - 两翼”需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形成有效互动。以泰州—南京双核发挥其为两翼提供创新成果和产业服务与支持,两翼重点强化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制造能力和品牌打造能力,双核提供创新成果与支持,两翼拉动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最终形成“双核 - 两翼”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一体两翼的网络产业布局模式,共同提升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

最后,“双核 - 两翼”的布局模式不是封闭的,而是通过向外延伸加强与区域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并将本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散,从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调动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这就需要南部发展轴积极接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程度极高的上海的辐射,加强互通;北部增长极连云港加强与山东的交流、合作与资源优化配置,接受其扩散效应并对其进行扩散和辐射。

4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优化措施

4. 1 建立市场与政府双向调控的产业布局导向机制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的优化需要市场调控与政府调控有机结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首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通过协议分工、跨区域资产重组、企业间的兼并收购、转包、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产品扩散和建立虚拟企业等多种形式推动各板块之间的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产业布局优化; 其次,通过创造良好外部政策法律环境凸显政府在产业布局中的主导作用,如完善战略联盟相关行为的法律法规,对相关合作方的权利义务等进行明确规范; 再次,积极引导和强化政策扶持,通过税收减免、财政投入、投资补贴等方式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进行引导。

4. 2 构建省级层面的协调机制,推进产业布局优化的区域合作制度安排

首先,加速构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发展协调机制,促使区域经济与产业宏观布局协调发展,共享合作成果。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的生物医药产业及其园区发展协调机构或政策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考虑,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全省层面上进行整体规划布局,促使各区域明确定位加强沟通协调。其次,提升区域合作制度的法制化程度,以良好的法制环境推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优化。尽快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及实施细则,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布局的规划、产业政策的协调与实施提供法律层面的依据和保障。再次,遴选生物医药和产业经济方面专家,成立智库 ( 专家咨询委员会)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评估体系,对园区运行进行评估考核,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专家咨询委员会也负责对进园项目进行评估、论证与筛选咨询,保证进驻企业符合园区发展定位,打造区域生物医药特色品牌和优势,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4. 3 增强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组织创新功能,有效发挥集聚、引领作用

产业园区建设不应简单追求数量与规模,而要明确园区发展定位,设立门槛和标准,宁缺勿滥。对已有的产业园区需紧紧围绕产业布局要求和打造自身差别化优势目标积极整合各项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强化园区绩效的评价与考核制度,建立专家论证制度; 进一步加强研发和服务功能建设形成以生物医药及相关产业为主导的园区经济,更好地发挥集聚、辐射、溢出、引领、示范作用。加速产业聚集,大力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组织创新功能。政府通过整合园区内资源,紧紧围绕产业链、产业集群及其龙头企业,实现成链发展、关联发展、集聚发展,实现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对外合作。鼓励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打破各园区间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界限,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之间进行技术、资金、人才和信息互利合作形成各有重点、特色鲜明、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 鼓励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同大学科技园、经济开发区建立“三位一体”的战略联盟; 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进行联合、兼并、资源重组和建立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改变创新资源过于分散,发展定位、目标模糊不清的状况,实现优势互补、能力叠加、放大创新效应。

4. 4 优化创新资源在集聚区的优化配置,深化产学研合作

首先,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明确各集聚区产业发展定位与方向,即中国医药城在生物医药产业的上游研发、孵化和产业服务; 南京在上游研发、临床、服务外包和工艺创新等产业化环节; 苏、锡、常、南通、连云港和徐州等在生物医药制造、合同生产和销售等中下游环节。依据目前发展现状、发展定位、各区域产业集群的“十二五”发展重点及“双核 - 两翼”布局模式,集成创新资源进行重点配置,推动创新资源向所需地区和领域集聚。其次建立以高校、科研院所等为中心的创新集群架构。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或战略联盟,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快成果转化。再者,重点促进生物医药特色领域集聚发展。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市场影响力大、产业配套能力和创新活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构建“带”、“群”、“网”状分布的产业基地格局,争取到2015年培育建设一批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省级特色产业基地。

4.5推动集群内企业兼并重组,强化领军企业示范溢出效应

加大对集群内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和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生物医药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产业集中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自身优势特色和发展定位为基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其通过联合、兼并、参股、控股和吸收国外有实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合资等多种形式推进强强联合,加快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的成长; 支持企业以品牌为纽带的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资源整合和优化,加强国间合资合作,吸引战略投资者加盟,通过购并、注资等方式间接或直接上市; 扶持生物医药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企业,并在“十二五”期间在聚集区内培育2 ~ 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品牌; 把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和区域品牌构建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整个集群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发挥如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等领军企业的示范和溢出效应,使原本“集而不群”转变为按明确分工协作原则紧密联系的真正集群,带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4. 6 改善人才环境,吸引高端人才进入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

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8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物产业属于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医药领域,世界70%左右的生物技术成果应用于医药领域。近10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从国际现代生物以及医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成功经验来看,产业空间集聚是实现我国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是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化,培育新型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2 生物医药行业的特征

生物医药产品不同于其他一般的生物技术产品或其他的商品,从研发到产品转化周期长,除了经历生物技术产品必经的3个阶段即理论研究、中试和产品规模生产之外,它上市前要经历一系列严格的临床试验包括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临床和一个审批周期要比一般商品长得多的审批过程。从产业发展本身看,该产业具有独特的以下特点。

2.1 高技术性

生物医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以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为例,上游研发技术涉及目的基因的合成、纯化、测序,以及基因的克隆、导入及工程菌的培养及筛选;下游技术涉及目标蛋白的纯化及工艺放大、产品质量的检测及保证,整个过程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生物医药产业的高技术特征也体现在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方面,要求有一批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2.2 高投入

还是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例,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开发费用平均需要1亿~3亿美元左右,创新一类产品一般是3亿~5亿美元甚至更高。另外,生物制药对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要求很高,且属于一次性投入,这又需一大笔资金。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设备仪器的配置及GMP厂房的建造等方面的投入相当大,一些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超过了40%。

2.3 产业化周期长

这是生物医药产业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从基础和应用成果的研究和开发到中试和规模生产再到产品投放上市的整个过程,涉及多学科、多阶段、多主体。生物医药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一般需要8~10年,甚至10~12年的时间。在美国,一个全新化学药物的开发平均要花10年左右的时间,而技术难度更高的生物药品,开发时间周期要高于一般的化学药品。

2.4 高风险

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存在较高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产品开发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一方面,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通常仅有5%~10%。另一方面,“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厂家激烈竞争的焦点。若被他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前期开发则全盘落空。可见,新药的市场推广过程也存在着高风险。此外,还有技术风险、政策风险、金融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等。

2.5 高收益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利润的产业。产品一旦开发成功投放市场将获暴利,一般一种新生物药品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因此,“抢占创新研发,抢占专利产品和抢占市场份额”形成新的焦点。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利润高回报的产业,它的利润率达到了17.6%是信息产业8.1%的两倍,也远高于7%的计算机产业。

3 集聚因素变化分析

3.1 产业链的重心发生变化,研发创新作用强化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由于医药的研发、实验各个阶段不可或缺,成本不可减少,只有加快销售才可以实现利润,所以生物医药产业链主要体现在下游的生产销售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在产业链中占有重点的地位,而创新的源头在产业链的上游,因此产业链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等特点,企业之间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及资源互补的目的,如传统制药企业与生物科技公司、传统制药企业之间、生物制药企业之间、生物制药企业与政府实验室、大学等通过建立合作关系来进行新药研发活动等方式越来越被重视;另外,将部分新药研发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合同研究机构(CROs)已经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链上的一道“风景线”,因为它可以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加快新药研发的步伐并有助于减少新药研发的成本,由此使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游实质上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链式结构。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价值的实现也不再仅仅集中在产业链的最下游的生产销售环节,而开始向产业链的上游扩散。知识创新和营销渠道是产业价值链的驱动力。把持住研发和营销渠道这样的双重驱动,推进产业链的形成,加快产业集聚。

3.2 风险投资成为产业的重要基础

生物制药投资回收期长,开发过程具有很高的失败风险,市场不确定因素很多,而产品寿命周期太短,开发时间越来越长,费用越来越高。此外,各国对生物制药过程都制定了严格的监管政策,政策层面的变动会给生物制药企业带来很大不确定性。这些需要资本市场来分散投资者风险,风险投资是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动机。有效的资本运作是生物医药产业成功的基础,是推进产业集聚的基础。

3.3 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平台成为产业的推动力

知识产权保护是维系技术优势、保护贸易利益、提高竞争力的战略决策,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驱动来推动的。因此,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依赖程度往往高于其他行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技术产业是知识创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开发)、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各个环节的整合,这些环节需要将集群内的不同企业、组织的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同时,生物医药产业的高技术性决定了生物医药企业不仅需要有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专利机构、法律咨询等中介机构,更需要有能为孵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因此,政府需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发挥组织协调功能。

3.4 知识溢出效应成为推动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生物医药技术以三种方式产生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技术溢出、知识溢出和人才溢出。首先,技术溢出。可通过明显的技术优势如技术发明、创新能力、专利和各种生产要素禀赋等技术转移,从而对其他行为主体产生了示范作用;或者通过增加竞争压力,迫使竞争对手谋求提高技术水平,并引起模仿,产生溢出效应。其次,知识溢出。知识作为产业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通过知识扩散产生溢出效应。最后,人才溢出。生物医药产业具有掌握技术的人员的流动可以带动技术的流动,将由此获得的技术、营销、管理知识扩散出去,产生溢出效应。显然,技术、知识和人才是生物经济增长的源泉。

3.5 政府干预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政府政策对集聚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需要对新药开发和生产的过程加以监管,例如发放新药证书、GMP认证等程序。同时也需要通过法律法规、金融、财政、劳动力供给、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来为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政府机构的改革使得新药的批准时间缩短,制定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等。

参考文献

[1]朱艳梅,席晓宇,褚淑贞.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3(8):900-904.

[2]顾在浜.大连市金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路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校报,2014(37):269-274.

[3]汤莉娜,申俊龙.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与创新策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1):26-30.

[4]燕国瑞,倪保敬,燕涛,坚实推进河北生物医药产业强省战略[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78-182.

医药产业园的规划设计 篇9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兼省中医药局局长彭炜对记者表示, 充分发挥双方的积极性, 促进更多高水平的项目合作, 实现产业对接, 推进合作发展。将是下一阶段工作重点。此外, “由政府提供合作信息沟通平台, 为产业合作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彭炜说。

近年来, 粤澳双方加强了沟通与协调, 紧密合作, 良性互动, 签署了《粤澳中医药产业合作框架协议》、《粤澳双方共同推进中医药产业合作项目协议》等合作协议。按照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 共同发展的原则, 双方开展了医疗方面的深入合作,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彭炜表示, 中医药产业的合作发展是粤澳双方产业合作的一个重要起点。广东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业优势和澳门的科技能力和人才资源, 是合作的重要基础。

彭炜说, “我们将在横琴共同建设中医药科技产业园, 探索营运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创新模式, 为粤澳其它产业的合作提供经验。”

据介绍, 医药科技产业园长远规划是成为集中医医疗、养生保健、科技转化、会展物流于一体的国际中医药产业基地, 及绿色药材和名优健康精品的国际交易平台。

“配合广东的产业升级, 带动澳门中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 加强在质量评估以及国际认证方面的合作, 将成功的中医药产品推向世界。”彭炜表示。

多元延伸产业链 完善医药产业群 篇10

记者:2010年12月,泰州国博的建成启用,改写了泰州没有专业会展中心的历史,泰州会展业从无到有茁壮成长。作为泰州目前的主要展览设施,会展中心如何吸引展会来此举办?

周荣鑫:一方面泰州国博,依托泰州优势产业,突出医药主题,充分利用中国医药城“部省共建”机制,加强与国内医药行业主管机构、行业协会、权威媒体的交流和业务联系,引进生物医药行业高端、权威展会;另一方面,良好的场馆设施条件,其中主场馆为12000平方米,采用无柱设计、净高16米,满足各类大型展会所需硬件要求,主会议厅面积4000平方米,拥有192平方米LED显示屏,可满足2500人的会议需求,在泰州市乃至省内都是佼佼者;最后,拥有一支高效、充满活力的专业队伍,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严谨的管理体系,为广大客户及展商提供全面、周到、细致的服务。

记者:泰州国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对于品牌的打造,您是怎么看的?

周荣鑫:在成立之初,会展业专业性人才的缺失,专业办展经验的不足是首要问题。会展业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探索性,谁拥有一支优秀的人才团队,谁就拥有了占领市场、打造会展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泰州国博按照“引进人才、引进展会、引进先进管理经验”的理念,通过招聘高端会展人才,引进具有影响力的展会,强化展会组织和场馆管理技能,促进会展中心快速发展。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我们也建立了人才培育机制,通过参观学习、实训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提升员工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积极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会展服务保障队伍。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泰州国博已拥有了一支高效、充满活力的专业队伍。

记者:请您介绍刚刚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的亮点和特色。

周荣鑫:本届医博会为开办以来规格最高、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盛会。本届医博会的主题是“汇聚医药养游资源、建设健康产业名城”, 展区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展会共吸引美国、以色列、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瑞士、荷兰、韩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新加坡、泰国,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共16个国家和地区的团组和企业前来参展,大大提升了本届医博会的国际化水平; 专注专业化,顶尖技术和前沿信息交融汇聚,是本届医博会另一大特色,展会同期举办专题活动达13个,包括泰州医药高新区第三届创新创业大赛、泰州医药峰会、中国医药产业投资发展论坛、中国体外诊断试剂创新论坛、中国兽用疫苗行业峰会、中国抗体药物高峰论坛、第七届省际药品集中采购交流会、全国康复辅具与老年福祉产业技术创新峰会、医药及健康产业国际合作交流会等。

记者:“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次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对于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周荣鑫:中国医疗市场的快速发展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选择到中国开拓市场。作为我国唯一部省共建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泰州医药高新区搭建的医博会这一交流平台,将国际上的先进医疗技术与最新产品带进国内市场,与国内尖端医疗技术形成碰撞交流;通过举办论坛、专业高峰会等系列活动,一批最前沿的信息、最尖端的技术和最具创新力的资源在这里交融汇聚,为众多参会者提供了一场思想碰撞、提升技能、洞悉市场趋势的绝佳机会。我们也将继续努力推动医博会成为世界生物医药发展新成果、新产品集聚的强磁场,国内外科学家、企业家增进交流、加强合作、共谋发展的大舞台。

记者:年底将至,请您介绍一下泰州国博在未来有哪些发展规划。

周荣鑫:2017年初,由展览中心、会议中心、餐饮中心构成,总建筑面积达10.56万平方米的泰州国博二期工程将正式投入使用。根据工程规划,展览中心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展览使用面积共4.3万平方米,分为上下2层,共4个展馆;会议中心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包括地下1层、地上2层,内设1个3000平方米的会议报告厅、14个小会议室、1个咖啡厅;餐饮中心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包括地下1层、地上2层,设有1个3000平方米的大厅及8个包房。同时还设有地上、地下停车位场,共计1318个机动车停车位,50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

泰州国博将一如既往深入推进“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战略,建成国内一流的展馆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做大做强常态展会,提升会展服务水平,实现每年承接大型展览、大型会议活动较往年均有较大突破。加强会展中心功能载体建设,构建会展公共服务平台,立足中医药城、服务中国医药城,推动各类发展要素向中国医药城集聚。充分利用中国医药城“省部共建”机制,加强与国家主管机构、行业协会、顶级组展单位的业务合作,引进、培育2-3个具有国际性、有影响的大型自主品牌展会,打造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医药会展名城。

医药产业园的规划设计 篇11

探讨我国R&D弹性和生产率 (效率) 的文献中, 由于使用数据层次的不同, 得出的结论也有较大差异。在企业层面, Hu (2001) [1]以1995年北京市813个高科技企业样本进行研究, 发现不同产权性质的R&D产出弹性有较大不同。Hu&Jefferson (2004) [2]使用北京市1991-1997年88个大中型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与Hu (2001) [1]结论相似, 发现不同行业的R&D回报率有显著差异。Zhang et al. (2003) [3]对1995年中国8341家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效率进行了分析, 发现研发资本和研发人员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39和0.30, 且国有企业的研发弹性显著低于非国有企业。Jefferson et al. (2004) [4]使用1997-1999年中国5000多个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的数据, 发现R&D的产出弹性约为0.24, 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R&D回报率差异较大, 国有产权的R&D回报率显著低于非国有产权的回报率。Hu et al. (2005) [5]使用1995-1999年中国每年10000家左右的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的数据, 发现全部样本企业的R&D产出弹性约为0.028, 高科技企业样本的R&D产出弹性为0.064, 而非高科技企业的研发和企业生产率无显著正相关。涂正革和肖耿 (2006) [6]使用1995-2002年我国21000家左右大中型企业的面板数据, 以DEA方法估计我国工业生产率增长方式的转变。认为我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方式已由资本扩张驱动型转变到技术进步为主驱动型。吴延兵 (2006) [7]使用2002年中国四位数制造业企业的数据, 发现R&D产出弹性约为0.1, 且非高科技产业的研发弹性显著低于高科技产业。

在产业层面, 朱有为和徐康宁 (2006) [8]使用随机前沿模型 (SFA) 考察了1995-200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及13个细分行业的研发效率。结果发现:就整体产业而言, 高技术产业的研发资本弹性为0.422, 而研发人员的产出弹性则为0.231。从细分行业来看, 电子计算机类制造业的研发效率最高, 1996-2004年的研发弹性在0.40-0.72之间, 而医药类制造业、医疗器械与仪器仪表类制药业的研发效率则较低, 其研发弹性分别位于0.034-0.106、0.024-0.060之间。吴延兵 (2008) [9]运用1993-2002年我国大中型工业的分行业面板数据测算出R&D产出弹性约在0.18-0.34之间。周立群、邓路 (2009) [10]使用1995-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四个两位码行业的面板数据考察企业的研发弹性, 发现整体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弹性在0.3-0.4之间。其中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表制造业两行业的研发效率水平较低, 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研发效率在2005-2006年均达0.9以上。王俊 (2011) [11]使用1998-2006年28个制造业的面板数据, 估计政府研发、企业研发支出的不同效果, 发现企业的R&D产出弹性约为政府研发弹性的5倍左右, 国有产权比重对研发效率有负向影响。

纵观已有文献, 国内专门针对医药制造业研发效率进行系统分析的文献并不多见。现有少量针对医药生物行业进行研究的文献如郑洁等 (2008) [12]、蔡理铖和孙养学 (2013) [13], 文中对企业产值等金额变量并未进行指数平减, 导致结论有偏误;另外, 他们使用的样本数量较少, 分析结论不一定可靠。为此, 本文采用沪深两市A股医药生物产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 运用SFA模型实证分析该产业的研发弹性和技术效率。

1 研究设计

1.1 SFA模型

在文献中, 效率的测量通常有随机前沿法 (SFA) 和资料包络法 (DEA) 。DEA方法属于确定性前沿方法, 在评价效率时, 若产出-投入组合未能达到前沿则统归于技术无效率即随机性因素导致。然而实际上, 除随机性的冲击如天气、运气等因素可能影响生产过程外, 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企业或者产业的效率, DEA未考虑此复杂情况, 而SFA则考虑了这种复合影响, 为此本文采用SFA方法评估企业以及产业的效率。根据Battese&Coelli (1995) [14], 可将SFA设为如下形式:

其中εit=Vit-Uit, 为复合误差, 且Vit、Uit相互独立。Yit为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 采用各企业坐落省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Xit为投入变量, 包括劳动、资本和研发投入。劳动投入以各企业年末职工人数计算, 单位人;物质资本存量C使用固定资产净额表示, 采用各企业坐落省份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平减;研发投入使用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β为待估参数;Vit为随机变量, 代表厂商无法控制的部分, 服从对称正态分布;Uit用于计算企业的技术无效率, 为非负且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 服从截断正态分布。Zit为影响企业技术无效率的变量, 见下文说明;δ为待估参数;Wit为随机变量, 服从以0为截断点的截断正态分布。因此, i企业在t期的技术效率值为:

本文选取的技术无效率影响因素有: (1) 企业成立年限 (Z1) 。以2009-2012年分别减去企业上市年份作为企业成立年限, 成立年限越长的企业, 管理水平等应当较高, 因此企业技术效率应当越高, 预估该变量与企业技术效率为正相关 (即回归系数为负) ; (2) 资产负债率 (Z2) 。用于控制企业财务约束状况对技术效率的影响; (3) 企业所处地区 (Z3、Z4)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企业坐落位置很可能影响到其技术效率, 为此设立如下两个虚拟变量:Z3, 当企业所处省份为东部地区时为1, 其余为0;Z4, 当企业所处省份为中部地区时为1, 其余为0; (4) 股权结构变量 (Z5、Z6) 。为考虑企业产权结构对技术效率的影响, 本文选取企业国有股比例Z5、法人股比例Z6作为产权结构的代理变量。技术无效率项回归式变为:

1.2 数据来源

本文以沪深两市医药生物产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估算研发弹性。根据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 上市公司从2007年才开始较为正式、较大规模的披露研发支出。为保证尽可能多地获取含有研发支出的平衡面板数据, 本文使用2009-2012年的医药生物类产业为样本, 共84家, 样本数为336个。数据来源于国泰安上市公司数据库和在线公开财务信息。有关变量价格指数的数据则来源于有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注释:除职工人数外, 其他变量均为价格指数调整后的数据。*表示科学计数法。

2 实证结果及分析

2.1 实证结果

本文采取可变规模报酬和固定规模报酬两种方式计算, 折旧率则分为15%、25%两种情况。运用Frontier4.1软件, 可得医药生物企业2009-2012年的计算结果, 见下表2。

注释:*、**表示1%、5%的显著性水平。VRS、CRS表示可变和不变规模报酬。

从表2模型的LR统计量, 可知四个模型即模型 (9) - (12) 均在整体上显著。四个模型的值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 说明采用随机前沿模型估计是合理的。四个模型的值在0.25-0.45之间, 则又说明在企业实际生产前沿对随机前沿面的偏离中, 无效率项引起的效率损失大致占到了25%-45%左右, 而大部分效率损失则属于对称性的随机性干扰引起。

无论规模报酬可变还是不变, 也无论折旧率是高是低, 也不论采用何种回归方法, 本文的实证结果均显示出R&D存量对企业产值的显著的正向影响和贡献。虽然不同模型和方法下的研发弹性并不尽一致, 但R&D存量对企业产值的正向影响是确认无疑了, R&D投入与企业产值的正向关联得以确认。这表明, 有较多研发投入的企业将有更高的主营业务收入即产值。因而,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是促进我国医药生物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十二五”确立的规划目标的重要途径。

由随机前沿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得到样本企业的技术效率值。为使研究结论更加可靠, 我们使用四种估计方法估计出的效率的算术平均数即均值代表各个企业的经营效率。由于各企业技术效率值并不是本文的重点关注对象, 为节省篇幅, 我们仅列出平均效率排名前15的企业以及整体企业历年的技术效率, 整理后的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 84家样本企业的技术效率大致呈现上升趋势。2009-2012年, 整体企业的技术效率均值为0.7798, 和其他高科技产业相比, 投入要素的使用情况不尽理想, 仍有较大改善空间。样本期内, 我国医药生物行业的技术效率有显著地区差异, 技术效率呈现东、西、中依次下移的趋势。

2.2 技术效率项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成立年限系数显著为负, 说明成立年限越长的公司, 技术效率则越高, 这是因为成立年限越长, 企业通过“干中学”积累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经验越多, 越有利于提高效率。

企业资产负债率系数显著为正, 说明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 反而不利于提高其技术效率 (生产率) , 这与经济直觉不符。可能是因为企业资产负债率的高低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的财务约束状况, 有利于提高其经营效率;另一方面, 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企业取得资金较为容易, 会对企业经营者产生误导, 导致疏于管理, 降低企业运营效率。这双重的结果, 导致资产负债率提高的同时, 企业的效率反而下降的反常现象。

企业所处区位对效率的影响。如果企业坐落于东部沿海省份, 则由其系数为负, 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知, 东部地区医药生物企业的运营效率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而中部地区企业的系数显著为正, 说明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划分中, 中部地区医药生物类产业的运营效率最低。

国有股权的系数为负值, 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说明国有股比例越高, 医药生物类企业的效率越高, 这与很多文献的研究结论不同。这可能是因为在我国, 医药生物类企业的规模和国外相比, 普遍较小, 规模经济没能充分发挥。而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大多属于国有股权比例较高的企业, 因而导致国有股权比例越高, 企业效率越高。法人资本的系数为正, 但并不显著, 说明法人持股比例越高, 则对医药生物类企业的经营效率有不显著的负面影响。可能原因是, 对医药生物产业, 法人持股比例较高的企业, 通常是规模较小的企业, 其规模经济、管理水平均有待提高。

注释:Vrs15、Crs15分别表示可变规模报酬且折旧率为15%、不变规模报酬且折旧率为15%。其他两个变量的含义以此类推。

3 结论与启示

为迎接全球的激烈竞争, 加快缩小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我国生物产业的企业规模扩张、产品创新速度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规划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研发活动的效率以及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为实现该产业的顺利发展, 圆满完成企业规划目标, 需要对医药生物行业的研发效果和经营效率有一基本的认识和评价。为此, 本文采用2009-201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考察如上问题。首先使用面板数据方法考察了该产业的研发弹性, 然后使用SFA模型分析了产业的经营效率。研究发现, 医药生物产业的研发弹性在0.11-0.17之间, 这表明, 研发存量支出增加1%, 大约可以提升该产业产值增加0.11%-0.17%, 这一结论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 我国医药生物产业的报酬率基本上处于正常水平。产业的经营效率则为0.7798, 和其他许多高科技产业如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等比较, 医药生物产业的经营效率还比较低, 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表明, 我国实现“十二五规划”有关产值扩张的目标, 尚面临很大困难, 但这也同时表明, 我国医药生物产业实现有关规划目标, 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上一篇:典型病例教学法论文下一篇:铣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