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碳汇产权

2024-08-25

林业碳汇产权(精选10篇)

林业碳汇产权 篇1

1 概况

1 9 9 7年1 2月, 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在日本京都三次会议制定了《京都议定书》, 以法规形式规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从而限制了各国的碳排放量[1], 《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标志着全球变暖这一生态问题由碳汇交易的衍生而被转化成了一个新型市场经济问题。碳汇交易市场的形成对中国等发展中国而言是个机会, 要想抓住这个机会, 中国必须尽快制定出完善的配套法律制度以明确碳汇产权, 建议合法有效, 与国际接轨的碳交易市场机制。

2 定义

碳汇林指的就是碳汇林场。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功能, 即碳汇功能, 利用森林的碳汇功能, 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从而减缓气候变暖为主要目的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等活动, 就泛称为碳汇林业[2]。

《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关于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在国际社会围绕如何履行《议定书》进行了一系列谈判后, 已正式将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列为第一个承诺期内的CDM项目, 并对造林再造林即所谓的碳汇林做出了特别规定。造林是指在过去至少50a以来的无林地上开展的人为造林活动;再造林则是指在自1990年1月1日以来的无林地上开展的人为造林活动。所以, 国家自1990年1月1日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林地、林场不属于碳汇林范围内, 这些已建林地的固碳功能也不会被计算在国家的碳排放指标中, 不能拿到碳汇市场上做交易, 大家也就无需分析它的碳汇产权归属问题。

3 产权特性分析

根据上述对碳汇林的定义, 对于林业碳汇项目中涉及到的产权问题, 理应从林地产权、林木产权和碳汇产权3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其中林木产权又分林木的所有权和林木的使用权, 碳汇产权则指的是碳汇林经过本国碳汇权威机构和清洁发展机制认证后所发放的可认证减排量[3]。

3.1 林地所有权

碳汇林是指在过去至少50 a以来的无林地上或是在自1990年1月1日以来的无林地上开展的人为造林再造林活动, 所以, 首先要对过去至少50 a以来的无林地和自1990年1月1日以来的无林地的产权归属问题开始进行分析。《中华人名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了我国土地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指出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还指出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 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 有保护、管理和合理地利用土地的义务。

根据国家法律规定, 国家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 个人或企业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所以, 林业碳汇项目中涉及的林地产权归国家或农民集体所有, 林业碳汇项目的投资者在获得国家清洁发展机制主管机构的批准后, 可以依法享有林地的使用权, 从而投资建设碳汇林。

3.2 碳汇产权

碳汇的产权问题也非常明确。根据《京都议定书》和清洁发展机制的规定, 森林碳汇的产权属于项目认定下的某个企业或部门, 即该企业或部门在认购期内拥有林业碳汇的产权。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中也已有明确规定, 指出鉴于温室气体减排量资源归中国政府所有, 而由具体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归开发企业所有, 因此,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因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所获得的收益归中国政府和实施项目的企业所有。分配比例如下。

(1) 氢氟碳化物 (HFC) 和全氟碳化物 (PFC) 类项目, 国家收取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的65%。

(2) 氧化亚氮类项目, 国家收取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的30%。

(3) 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重点领域以及植树造林项目等类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国家收取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的2%。

CDM (清洁发展机制) 项目中包括多种减排项目, 碳汇项目仅适用于造林和再造林项目, 所以,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中的第三点, 就明确规定了碳汇项目的收益归国家和实施项目的企业所有, 国家收取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的2%。

3.3 碳汇林林木产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 林木的所有权主体可以是国家、集体和个人。其中第四章第二十六条指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可以由集体或者个人承包造林。第二十七条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营造的林木, 由营造单位经营并按照国家规定支配林木收益。集体或者个人承包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 承包后种植的林木归承包的集体或者个人所有;承包合同另有规定的, 按照承包合同的规定执行。

对于碳汇林林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 也是后续工作最复杂的问题。森林的碳汇功能存在非持久性, 当对碳汇林进行烧毁、砍伐等破坏时, 原本固定在碳汇林里的碳便会释放出来, 即碳泄露[4]。所以, 碳汇林的经营与管理, 需要在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监督约束下进行, 没国家清洁发展机制主管机构的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碳汇林进行砍伐或破坏。当一笔CER交易完成后, 若投资者想继续依赖此碳汇林以后产生的CER做交易, 则此投资商就要全权承担此碳汇林的看护义务;若碳汇市场不景气, 投资者不想继续出资经营此碳汇林而将其转让给其他投资者或政府, 其他投资者或政府从原投资者那里购买这片碳汇林后, 碳汇林的林木所有权同时转移给其他投资者或政府。

在碳汇林的经营和碳汇交易过程中, 必然会牵扯到诸多经济主体的利益, 在国家法律制度的保障下, 大家有信心解决碳汇交易涉及到的所有产权问题, 相信我国会尽快跟上国际步伐, 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碳汇林业法律制度, 促进企业积极投资开发荒山、非利用地的造林再造林项目, 建立合法、有效的国家碳汇交易市场机制与信息服务平台, 与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为改变全球变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雅骎, 王化雨.林业碳汇产权归属浅析[J].价值工程, 2011, 7 (8) :293-295.

[2]胡品平, 徐正春, 刘成香.森林碳汇服务的经济学分析——基于产权角度看森林碳汇服务交易[J].中国林业经济, 2007, 3 (83) :34-37.

[3]黄亚宇.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法律问题探讨[J].改革与战略, 2011, 21 (7) :31-33.

[4]苗婷婷, 郝焰平, 刘圣清.林业碳汇问题研究进展概述[J].安徽林业科技, 2011, 37 (6) :44-47.

发展碳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 篇2

对此,金光集团APP(中国)林务外宣部总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蒋伏利在首届中国速生丰产林产业发展论坛中指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减排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工业企业采取积极的环保措施直接减排,二是通过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实现间接减排。金光集团的实践证明,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是未来30-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科学发展人工林、积极推进碳汇林业,无疑将成为今后满足社会经济需求、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减缓全球气候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单位面积森林吸收固定CO2的能力为每公顷150.47吨;1981-2000年,以森林为主体的中国陆地植被碳汇大约抵消CO2排放量的14.6-16.1%。专家估计,到2020年后,我国林业每年可以实现减排约28亿吨CO2。其中,速丰林工程累计造林1.1亿亩,每年吸收CO2达到2.0亿吨以上,效果十分显著。以金光集团APP为例,作為林浆纸一体化绿色循环经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金光集团APP(中国)通过科学发展人工林,目前已在中国发展了500万亩人工林,约占中国浆纸人工林面积50%以上,平均年固碳217万吨,或平均年吸收二氧化碳796万吨,为使我国成为全球碳汇大国做出了贡献。2010年1月26日,金光集团APP(中国)在“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上,凭借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膺“低碳中国贡献企业(国际)”称号。这主要是因为,为降低种植和伐木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提高人工林固碳净值,从2008年开始,金光集团APP(中国)主动发起大规模碳排放测算和评估活动,成为国内首家在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链中实践碳评估的企业,为森林碳汇计量检测体系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为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切实提高人工林固碳能力,金光集团APP(中国)充分利用成熟科技成果,同时积极探索研究,在林业抚育管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挖掘林业潜力:

一是将科学施肥与套种绿肥相结合,探索森林抚育施肥新模式。金光集团APP(中国)根据研发成果和通过土壤分析测定土壤养分情况,生产配方肥料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尤其是在肥料中添加有机养分和微量元素,以实现平衡施肥。还通过绿肥固定养分,补充有机生物肥料,不断降低化学肥料的使用量,直至不使用化肥。目前金光集团APP(中国)在广西、海南等地选择栽植后一个月种植猪屎豆、柱花草等绿肥作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是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综合营林措施抑制病虫危害。金光集团APP(中国)坚持杜绝使用国际禁止的化学药品,为做好病虫防治,通过抗病选育,保留原生植被和林下植被供虫害天敌栖息,来减少病虫害风险。

三是对林木进行科学分期轮伐和分期种植,形成循环经营模式。在上述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过程中,金光集团APP(中国)形成了森林抚育的一套标准作业程序,并将这一程序落实到具体实践,大大提高了幼林成活率,促进了林木生长速度,改善了林木品质,提高了森林生产率,增加了人工林固碳能力。

此外,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困难地、贫瘠地造林,从整体上提高植树造林面积,也是金光集团APP(中国)科学发展人工林提供人工林固碳总量的重要途径。如在海南蚂蝗岭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的林地,通过土壤分析测定土壤养分情况,因地制宜人工改造出适合人工林生长的土壤环境,在肥料中添加有机养分和微量元素,以提高土壤肥力。而在沙地造林中,因土壤肥力太弱而改用有机肥料如鸡粪等改善土壤肥力。同时,金光集团APP(中国)积极开展造林树种研究,在种植人工林时积极做到适地适树适种源适品种,提高困难地、贫瘠地造林成功率。

全球气候变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林业作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作为中国碳汇林业的实践者,金光集团APP(中国)将继续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增加林业碳汇、改善气候变化尽责。

林业碳汇产权 篇3

2012 年3 月6 日,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探索现代农业新路,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同年6 月召开的云南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六大特色农业。

高效林业作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六大产业之一,对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搞好高效林业建设,就能为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增添一份助力,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碳汇林业对高效林业的促进作用

碳汇林业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高效林业强调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强调了森林生态功能充分发挥的高度有效性。与传统的林业发展不同,高效林业要求不以破坏林木、降低生态环境水平为代价,同时能带来高产、高质、高效的林业经济。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发展高效林业的过程中,注意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从中可以预见,碳汇林业的发展可以为高效林业建设保驾护航。

1、碳汇林业为高效林业提供了环境基础

碳汇林业的生态作用体现在清除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降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上。前几年,云南省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全省性特大旱灾。据统计,在此期间,云南数百万人口饱受煎熬,粮食产量锐减,有些农作物绝收。资料显示,全省120 多条中小河流断流,近400 座小型水库和坝塘干涸,云南大部处于特大干旱等级。这次干旱的爆发与二氧化碳有着紧密的联系。秋冬季节降水趋于少量,同时气温不断攀升,致使二氧化碳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导致陆地与海洋的温度差异大不如以前,海洋季风的登陆动力被大幅度削弱,最终海洋上的水汽与北下的冷空气无法相遇,就无法形成降雨,这是造成这一次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痛定思痛,云南省发展碳汇林业完全符合当前减碳造林、保护环境的要求。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量和存储量占到了全球每年固碳总量的九分之一,根据调查,一公顷阔叶林可以带来“1000 千克二氧化碳的消耗、730 千克的氧气的释放”这样的生态效益。大力发展碳汇林业是解决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最佳办法,同时也是预防干旱、改善生态环境的好措施,同时为高效林业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2、碳汇林业为高效林业提供了资源基础

高效林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林业的持续发展,没有持续发展就没有稳定长期的高效。林业生产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资源问题。森林资源(包括林木、林中和林下植物、土壤微生物)具有生产周期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在林业系统中,就是要处理好资源消耗率与再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通过保持足够的资源量以及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等措施,达到前者和后者的动态平衡。发展高效林业需要有丰富的林业资源作为基础。一方面林业资源要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林产品需求相适应并且符合高效林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林业资源还肩负着维持生态环境稳定的重任。所以,如何使林业资源既能满足当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之一的高效林业的发展步伐,又能让林业资源完成其所具有的生态效益,是人们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而碳汇林业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根据云南的资源优势和实际情况,发展高效林业,特色林业、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是可取的几种模式,这些模式的发展都需要有丰厚的林业资源作支撑,与碳汇林业的目标相统一。碳汇林业是要实现林木的永续利用、森林保护和森林配育。碳汇林业的发展使得我们不能像原来一样,以毁林为代价换来林业经济的增长,而要坚持在林业资源不间断地循环补充中发展高效林业。

3、碳汇林业可以提高高效林业的综合效益

在发展高效林业的过程中,云南省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采伐方式不合理、经营粗放及管理制度缺乏创新等问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没有达到最大化。要改变上述情况需要全面规划,有计划大规模地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林地质量,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大量投入,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单一的政府补偿模式,无法满足对公益林补偿资金的迫切需求,而发展碳汇林业是解决资金筹集问题的灵验措施,强化对林业的管理,优化结构、完善体系,有助于促进高效林业的发展,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如何发展碳汇林业来实现高效林业

1、应用科学方法计算碳汇

一方面,面对林业碳汇的国际化、市场化趋势,碳汇计量和监测的必要性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对碳汇的计算也是高效林业发展程度的衡量尺度。目前,对于碳汇的精确计算仍处于研究阶段。我国在碳汇的计算上主要采用蓄积量法、土地清查法、遥感估算法、模型模拟法、涡度相关法、箱式法和密度法。在这个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以上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从实际出发运用某一种方法,或结合多种办法估算碳汇。针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层次性、难预测性和时间、空间的差异性的动态系统特点,一是要关注森林生态系统的内部联系,二是要加强数据时空转移的研究,最大程度地缩小碳汇计算误差。

2、加强云南省碳汇林业发展规划

要通过碳汇林业的发展来促进高效林业的进步必然需要未雨绸缪,制定精密的策划。一是要全面提高林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二是要着重建设碳汇功能强的森林。云南省的很多本土树种,诸如思茅松、云南松等树种碳汇能力强、平均固碳率高,非常适合林业碳汇项目进行大面积种植,有关专家可以根据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营造高产高质林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强思茅孙、云南松的培育和种植,对固碳量太低的林木进行砍伐更新,切实提高单位面积的固碳量。

3、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

一直以来,供应生态产品的主体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广大林农、林主承担了从育苗、造林、培育、森林保护一直到成林全阶段支出的一切费用,然而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补偿机制只能提供与林农、林主付出不相符的补偿,这就很可能使林农、林主放弃生态效益,转而去追求经济效益,其结果必然是生态环境极度退化,高效将无从谈起。我们可以运用两种手段来促进生态产品市场化。一方面,生态产品公共属性的特征要求,提醒我们尽快建立健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及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产品这种公共产品纳入中央财政预算和公共财政支持范畴内。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的积极协商,建立横向交易关系,推动横向生态产品购买交易,通过资金补助、援助建设等方式来实现协商目标。

4、对生态消耗征收碳税

对于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此消彼长,方成体系。在发展碳汇林业中,不仅要扩大森林面积,同时也要对过量排污造成严重生态消耗者征收碳税。在人们对可耗竭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征收碳税是解决负外部性的一种手段,碳税的本质是研究可耗竭资源的最大利用以及通过碳税对生态经营者的补偿。征收碳税一方面可以对过度生态消耗者形成一定的震慑,逼迫其改进生产设备、调整生产方式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另一面,这也是对低耗节能者的一种变相激励。

5、建立碳税收入转移到林权所有者手里的机制

碳税收入中的一部分可以用于为生态消耗者提供补贴,让其可以利用补贴开展节能减排项目,另一部分应该转移到林权所有者的手中,让他们获得收益,使其种植森林、促进碳汇林业发展的行为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得到与之相符合的经济效益。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林权所有者的基本权利。应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出林权所有者所经营的森林所对应的生态消耗者,这些生态消耗者所缴纳的碳税收入按一定比例给予林权所有者。这样更能使广大的林农、林主充满积极性的投入到林业建设中,更好地发展碳汇林业,促进高效林业建设。

摘要:碳汇林业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高效林业是指森林物种个体和群体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协调、平衡,长期保持高生产力、再生能力和高生物量,并能持续提供优质、高产、多样的产品,使森林生态功能充分发挥。本文从云南高效林业提出的背景、碳汇林业对高效林业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云南如何发展碳汇林业来实现高效林业提出对策。

林业碳汇产权 篇4

2013年11月的波兰首都华沙,注定是举世瞩目的地方。联合国气候大会11日在这里召开,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代表、专家学者以及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人员从五洲四海聚集在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气候盛会。

华沙国家体育馆矗立在波兰的母亲河维斯瓦河东岸。2012年欧洲杯开幕式曾在这里举行。如今,充满竞赛气息的运动场内临时搭建了众多会场,成为世界各国代表们就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商讨、交锋、论战之地。

此次会议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9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9次缔约方大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看来,大会同样也是一场竞赛。参加者是你我他,但决不出胜负。大家要么一起赢,要么一起输。面对愈来愈紧迫的挑战,各国应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推动多边谈判进程。

中国奉献了最绿的边会

中国林业奉献给这次世界盛会的,是一场高水平、高质量的边会。这是11场“中国角”边会中惟一的由林业唱主角的边会。作为开场之戏,“林业碳汇的产权及标准化研讨会”14日举办。

两位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喀麦隆代表早早赶到会场,认认真真坐在了第一排,自始至终听完了每一位专家的报告。各国的代表越聚越多。第二天还有代表问询赶去,索要中国林业碳汇的资料。

据统计,参加会议的有荷兰、德国、美国、莫桑比克、加拿大、芬兰、赞比亚、印度、中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80多名代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边会的负责人称,首场边会就吸引了如此多的人参加出乎意料,显示了人们对中国林业的重视。

这场被称为气候大会最绿的边会,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主办。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国际竹藤组织总干事古珍共同主持了边会。

会议结束后,李怒云的微博、微信不断,都是看过新闻的同事、朋友们发来的。离开华沙时刚到肖邦机场,她就被香港、上海的两位女代表认出。她们说,听了专家学者们谈林业碳汇问题很感兴趣,希望了解更多的情况。

林业碳汇产权吸引代表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向世界展示中国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为,组织者在确定边会主题时进行了反复思考。事实证明,将林业碳汇产权研究和碳汇计量标准化建设作为此次研讨的重点,确实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李怒云告诉记者,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制度建设进程中,森林所具有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林业碳汇作为重要的生态产品,科学计量碳吸收、碳固定及其综合效益,碳交易后的受益群体,是确保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生态系统长期稳定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都将其列为重点课题,积极组织开展研究。

古珍在开幕致辞时说,中国在利用竹子应对气候变化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国际竹藤组织在竹林碳汇方面开展了研究,得到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浙江农林大学等机构的支持和合作,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试验和推广所编制的竹子碳汇造林方法。碳汇造林新技术的推广实践,不但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同时也能够为当地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同时,这些探索性的工作也为利用竹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提供新的知识和技术。

碳汇基金会贡献最大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作为中国首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近年来做出了许多努力。为了把报告讲好,李怒云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随时修改。时差原因,凌晨四点钟她就睡不着了,一遍遍地演练英文报告。

她告诉代表们,基金会与国际竹藤组织和浙江农林大学等单位合作,成功开发了全国首个竹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组织跨部门、跨领域、跨专业的多学科专家,承接了国家林业公益专项课题,开展了林业碳汇产权研究,并在浙江省临安市开展“森林经营碳汇产权与林农碳收益”的试点。

她向与会各国代表展示了中国林业碳汇产权研究的现状,特别强调了明晰林业碳汇产权对推进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碳汇交易的重要性。

澳大利亚通过立法、新西兰通过配额,明确碳汇产权的归属、建立相应的碳汇交易制度;加拿大政府建立碳信托基金,推动碳汇产权转移以实现政府和企业的“碳中和”……

中国对此有何作为?

李怒云重点介绍了建立公募性基金会以及依托科研课题开展的中国林业碳汇产权研究进展情况。她说,这些研究包括:林木产权与碳汇产权的关系、确定碳汇产权的方法学研究、确认碳汇产权注册平台的建设、确保碳汇产权合理转移的标准和规则等。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林农护林、爱林、可持续经营森林的正向激励机制,以巩固中国林权制度改革和退耕还林等国家生态工程建设成果,增强林区民众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同时为推进林业碳汇交易乃至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林业企业承担生态责任

中国林业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宋权礼来去匆匆。尽管企业事务繁忙,但还是挤时间远渡重洋参加了边会。他把行李带到了会场,做完报告后直接赶往机场回国。问他为什么如此辛苦,他说:应该让世界听到中国林业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声音。

作为首次参加大会的中国林业企业负责人,他发表了题为“承担生态责任,可持续经营森林资源”的演讲。他阐述了企业在发展过程应该承担的生态责任。在他看来,大型林业国有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是,保持国有资产的增长、增值,增强主要生产对象——森林的碳吸收能力,减少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在大规模的培育人工林、实现森林持续经营并努力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和利用效率的同时,帮助农民增收、脱贫致福、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等,也是林业企业的社会责任。

他说,中林集团公司长期以来,把维护生态安全列为企业发展基本理念,始终自觉承担生态和社会责任。以联营形式在全国9个林业重点省(区)建立了林木种苗花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800多公顷;近10年雷州林业局带领当地农民荒山造林50多万公顷,打造出了雷州半岛的“绿色明珠”;出资300多万元人民币修筑了20多公里山区道路,方便当地农民产品运输和出行,实现了山添绿、人增收,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了农民脱贫致富进程。

nlc202309011239

“生态责任不是负担”。他强调,企业只要解放思想,创新模式,就能达到盈利和环境受益双赢,而中国林业集团公司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广阔的沙区是巨大碳汇库

中国治沙协会秘书长钱能志演讲的题目,是“沙区植被恢复与应对气候变化”。他向参会者介绍了中国防沙治沙巨大成绩和成功经验,阐述了中国2020年防沙治沙目标任务,推荐了中国沙区植被恢复主要模式与树种选择及成效,分析了中国沙区植被恢复与碳汇潜力。

“广阔的沙区也是巨大的碳汇库。”沙区不仅现有的森林、草地、农田、荒漠资源,蕴藏着丰富的碳汇资源,而且,中国广大的沙区将是今后增加森林植被的重点区域。沙区植被红线为治理和保护恢复植被的沙化土地面积不少于56万平方公里。

他强调,明确沙区植被的碳汇权属将成为推动防沙治沙工作的又一个原动力。及时有效开展碳汇交易,不仅能促进沙区植被恢复,而且能更好地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

他说,明晰的碳汇产权,是开展碳汇交易的前提。中国实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具有明晰的碳汇产权,开展碳汇交易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沙区治沙恢复植被的林权现状看,沙区碳汇产权类型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企业所有;二是农牧民个人所有;三是企业与农牧民共同所有。

竹林碳汇作用不容轻视

边会上,有几位演讲者的共同话题,围绕着竹子的碳汇作用展开。

国际竹藤组织环境项目主任楼一平博士介绍了竹子碳汇造林方法学试点的最新进展,以及在国际竹藤组织非洲成员国中的推广应用情况。

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项目委员会负责人Jose Luis Hernandez先生在演讲中,从技术的角度探讨了把竹林碳汇造林方法学研制成国际标准的可能性。他提请中国有关机构为开展造林方法学的国际标准制定,开展必要的准备工作。

国际竹藤组织竹子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专家Yannick Keuhl博士在其演讲中介绍了竹子在缓解、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在扶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展望了在竹林可持续经营增汇和耐用竹产品增汇固碳及其交易方面广阔的研究前景。

四川省长宁县县委书记何文毅向与会者介绍了该县的实践。近年来,该县在竹林生态经营、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环保竹制品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发与生产。该县与国际竹藤组织合作共建宜宾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全面发挥竹林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百万农户是有生力量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周国模的双肩包里装满了各种资料。他就中国南方集体林区农户森林碳汇供给与产权保护发表了演讲,介绍了竹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中国南方集体林区农户森林碳汇供给与产权保护等研究和实践。

他认为,林权改革促进了小规模林业经营者的产生。农户成为最为重要的经营主体。提高农户经营森林的积极性,对未来增加森林碳汇有着正面的激励作用。林权改革使单位经营规模显著减小和林业经营者分散,导致林业管理成本提高,加大了林业政策的实施难度,对未来碳汇供给和交易带来更大的困难。

他围绕农户的森林碳汇供给在经济上可行性、碳汇产权如何界定与保护以及政府如何促进农户参与碳汇供给和交易等问题进行了阐述。针对中国南方集体林区农户森林碳汇供给与产权保护问题,他提出通过尝试限定额度的方式吸引国际碳汇购买者进入中国市场,以弥补国内需求不足;同时,提高企业或公众购买碳汇的意识,创造出市场;政府对企业实施合理的碳税政策,给企业增加压力,推行碳汇抵扣减排指标,使更多潜在的买者进入市场;强化政策研究,实施引导性政策机制,以拉动志愿者市场等建议。

他提出,要通过试点,率先出台森林碳汇权益保障与碳汇交易相关的地方性法律和政策,为全国性政策制定与立法提供借鉴;鼓励成立民间碳汇中介组织,完善行业管理,强化人员资质培训,使林业碳汇工作有序开展,起到保护环境和惠及千万农户的目的。

林业碳汇的希望在青年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附中校长付晓洁是第二次站在“中国角”边会演讲台上。他向代表了介绍了学生们开展的“模拟联合国气候大会”以及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情况。

自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以来,这所中学携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青少年教育方面不断探索前进。鼓励学生捐赠压岁钱“购买碳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碳汇科普林”;编写出版全国首套应对气候变化中学课本教材,每年安排32个学时在初高中学习;形成了“碳、水、生物保护”为主题的生态特色教育活动课程,学校成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生态绿色校园。这些活动不但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而且也得到了家长的肯定和北京市政府的重视。

他告诉各国的朋友们,这些有意义活动,使学生们获得了多方面的锻炼,为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一代奠定了基础。

告别的时候,大雾笼罩了华沙城。应对气候变化,的的确确是一个世界性的任务。据悉,明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将在秘鲁举行。从坐上回国的飞机上那一刻起,李怒云和她的同行者们就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明年的大会上,中国林业将向世界展示什么?他们十分清楚,这完全取决于中国林业碳汇在这一年中所做的艰苦努力。

梅县区碳汇林业建设研究 篇5

1.1 概念

碳汇林业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林业是通过森林的储碳作用来有效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以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世界公认的应对气候变化的途径主要为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增强对气候变化的减缓能力,碳汇林业建设则主要是根据后者提出的,旨在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积累。

1.2 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1.2.1 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器和吸碳器

森林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树叶中的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储存大量的碳,因此被称之为生态系统中的碳库、储碳器及吸碳器[1]。此外,森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很大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不需要额外的投资,通过自身的循环作用,便可实现低碳经济。

1.2.2 森林的锐减会导致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森林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对环境的保护和气候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森林的锐减会导致土地的荒漠化及水土流失,也会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无节制的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森林毁坏严重,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及气候问题也越来越多。

1.2.3 发展林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途径之一

森林具有良好的碳汇功能,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积累,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因此保护森林,植树造林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2]。另外,森林的毁坏及减少还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森林作为一种生态资源,应得到社会的保护,从而充分发挥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以及优化生态环境的功能。

1.3 实施碳汇林业的意义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1号文件”中要求建设现代林业,发展山区林特产品、生态旅游业和碳汇林业。碳汇森林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实施碳汇林业不仅可以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加快我国参与国际林业热点问题的步伐,而且还能改善森林质量,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另外,把碳汇林业作为一个产业,可以开辟新的林业发展的融资渠道,有助于生态建设及投资融资机制的改革。

2 梅县区碳汇林业建设的现状

2.1 梅县区碳汇林业发展的现状

广东省从2008年开始进行碳汇林业的试点工作,2010年成为国家低碳试点省份。“十二五”期间,广东省碳汇林业发展提速,计划5年内新增森林60万hm2,其中碳汇造林20万hm2以上。梅县区是广东省的重要林区,一直都在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及碳汇林业的建设。至2015年年底,梅县区完成了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包括造林类和封山育林类,造林类任务量为295176亩,其中工程造林205254亩,社会造林89922亩;封山育林任务量为112872亩,森林覆盖率达73.5%。可见,梅县区的碳汇林业建设发展得还比较好。

2.2 梅县区发展碳汇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2.1 公众对碳汇林业的认识及了解不够

随着“森林碳汇”、“林业碳汇”、“碳汇林业”等的出现,公众对我国现有的碳汇林业项目还不够了解,对碳汇林业对生态环境及气候变化的作用认识也不足,因此对碳汇林业建设的工作不予以重视,工作参与度低[3]。

2.2.2 森林质量低下,碳汇储存量小

目前,梅县区的森林质量并不高,生态功能等级也比较低,树种结构不合理,天然林少,低效林多,层次简单,林地生产力不高,森林生物量较低,人均森林蓄积量偏低。此外,乱砍滥伐林木、违法经营加工木材、滥占林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导致森林质量低下,碳汇储存量小,森林通过固碳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难以发挥。

2.2.3 碳汇林业交易市场的不成熟

碳汇林业交易的卖方要打进市场要满足以下四个要求:第一,营造碳汇林业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的《碳汇造林系列标准》的规定实施项目;第二,要有国家相关的政策规定;第三,要有与国际接轨并结合中国国情的碳汇计量、检测技术体系[4];第四,要有第三方的审定、核查以及规范的项目注册和信用签发程序。梅县区在碳汇林业的交易市场中并没有成熟的市场监管机制,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2.3 碳汇计量监测体系不够完善

在进行碳汇交易时,必须要进行碳汇的计量和监测。IPCC发布的相关指南中提供的计量监测参数大多数都来自于欧洲和北美,与我国的碳汇计量监测体系中的参数存在较大的差别[5]。因此,我国各个地区缺乏统一的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和相关参数标准,导致碳汇计量和监测的技术并不发达,计量与监测的规范几乎没有。碳汇林业建设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都有待健全,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碳汇林业的发展。

3 梅县区碳汇林业建设的改进策略

3.1 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推进碳汇林业建设

梅县区区政府及区林业局相关部门应加大人民群众对气候变化、碳汇林业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宣传,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增进人们对碳汇林业的了解。倡导人们保护森林,减少对森林的毁坏等。另外,还可以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温室气体减排”、“植树造林”等志愿活动,鼓励相关企业投资到碳汇林业项目中,全面推进碳汇林业建设。

3.2 提高森林质量,增加碳汇储存量

应建立长期稳定的碳汇造林基金投入的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植树造林的投入。在进行碳汇林业建设时,应强化碳汇林业经营的管理措施,引进先进的森林经营方法,合理规划树种结构和层次,将乔木、灌木和草结合种植,创建群落结构完整的森林体系,充分发挥单位林地面积的固碳功能。多建设天然林,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森林蓄积量,增加碳汇储存量,提高森林质量。

3.3 完善碳汇交易机制

完善碳汇交易机制就要严格监管碳汇的生产、计量、监测、核证、注册等环节,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使得1t交易的碳都有一片对应的森林,真正实现碳汇交易。另外,梅县区林业局可进行建立碳汇林业交易中心的尝试,由自愿减排方投资,碳汇林业公司进行经营管理,使各行业的大企业家都能通过“中国绿色碳基金广东专79项”这个平台来购买碳汇指标,为碳汇林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4 积极完善碳汇林业建设的管理体制

应制定相关的管理体制进行改进。当幼林造成后,应对幼林进行全面封禁,并安排专人看护。制定各项树苗管护、病虫防治、水肥管理等制度,并完善责任制度和监管制度,积极督促各项制度的落实,强化督查。另外,对乱砍滥伐、滥占林地、违法经营等行为进行法律的惩罚,以起到警示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从幼林造成到碳汇林业建成,都要有相应的管理体制,以确保碳汇林业更好的发展。

4 结语

随着生态建设的推进以及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碳汇林业建设将会越来越重要。碳汇林业建设不仅能优化生态环境,推进生态建设,而且还能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积累,有效应对气候的变化。梅县区作为一个重点林区,更要积极推进碳汇林业建设,针对目前碳汇林业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改进,并探索出更好的促进碳汇林业建设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罗勇.广东省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初探[J].广东林业科技,2010(1).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周晓盼,张小有,黄冰冰.影响碳汇林业项目投资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9).

[4]张小全,武曙红,何英,等.森林、林业活动与温室气体的减排增汇[J].林业科学,2005(6).

林业碳汇的法律制度设计 篇6

随着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己经成为全世界的焦点。地球增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因素,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度增加,形成温室效应的结果。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基本手段是两个,一是提高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二是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减缓能力。

为了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减缓能力,关键是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积累,方法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即减源,尤其是减碳源;方法二是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即增汇,特别是增碳汇。

1.1 碳汇

目前对碳汇的概念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是碳汇专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其二是碳汇泛指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库的储量和积累速率[1];其三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1.2 森林碳汇与林业碳汇

有很多文献将森林碳汇和林业碳汇混为一谈,实际上,森林碳汇与林业碳汇是不同的。

从概念上看,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从属性上看,森林碳汇是专指生态系统中能量、信息流动的过程,只具有自然属性,而林业碳汇,由于其是人类通过造林与再造林,减少对林木的砍伐,保护环境的活动,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并对此碳汇进行交易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其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1]。

从范围上看,森林碳汇的碳汇来源是整个森林系统,而林业碳汇的来源是造林与再造林项目的林木。

从可交易性上看,并不是所有的森林碳汇都可以交易。现代产权经济学认为,只有产权清晰的商品才能进入市场交易。碳汇和林业碳汇中都有来自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而森林生态效益具有较强的外部性,需要借助严格的计量方法学才能将其量化,并且通过严格的设计、审定、计量和核证程序后碳汇才被产权化。碳汇产权确定后,方可投入市场,按照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进行交易。根据《京都议定书》对可以抵减排放量的碳汇规定,目前只有造林再造林所产生的碳汇才可以作为第一个承诺期(2008一2012年)抵减排放量的额度,而且,该排放量只能占到国家基准年(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

1.3 林业碳汇的发展进程

1.3.1 林业碳汇产生的制度基础

1992年5月在美国纽约,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规定附件Ⅰ国家必须将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到1990年水平。

199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会议上制定了《京都议定书》,以法律形式要求工业化和经济转型国家控制并减少6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并规定了减排限额,目标是在第一个承诺期内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具体的减排目标,并确定了履行机制,即排放贸易、联合履约、清洁发展机制。一个时期以来,在《公约》谈判过程中,是否把实施有关“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等“汇”项目列入清洁发展机制,一直是谈判的焦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认为,将“汇”项目纳入清洁发展机制,将使发达国家在履行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上大打折扣。“汇”项目获得的每一吨碳意味着发达国家在其承诺的减排份额中少了一吨碳,或者说发达国家可以多减排一吨碳。因此,在早期谈判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不同意将“汇”项目纳入清洁发展机制的。

1.3.2 林业碳汇进入清洁发展机制

2001年初美国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一再坚持“汇”项目列入清洁发展机制,为了挽救《京都议定书》,发展中国家做出了极大的让步。2001年7月在德国波恩召开《公约》的续会上达成了《波恩政治协定》,此后在摩洛哥召开的公约第7次缔约方会议达成了《马拉喀什协定》,两个协议同意将毁林、造林再造林活动引发的温室气体源的排放和汇的清除方面的净变化纳入附件Ⅰ国家排放量的计算,其中,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作为第一期承诺唯一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并通过了有关开展“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活动的定义、方式、规则和方法学等一系列规定。《波恩政治协定》为附件1国家利用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获取减排设定了上限,即在第一承诺期内,附件1国家每年从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中获得的减排抵消额不得超过其基准年(1990年)排放量的1%。

1.3.3 林业碳汇逐步发展

2003年在米兰召开了《公约》第9次缔约方大会,会议通过了造林再造林模式和程序,2004年在阿根廷召开的《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简化小规模造林再造林模式和程序。这标志着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进入到了实质性的项目操作阶段。

2 林业碳汇法律制度的现状剖析

2.1 国际法领域

在国际法领域,我国参加的相关国际条约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

工业文明被人们称为黑色文明,其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恶化。当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国家(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先期排放的。从环境权的公平性角度来看,发达国家理应承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责任。因此,国际社会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附件I国家必须将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到1990年水平。《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具体的减排目标即是在第一个承诺期内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并确定了履行机制,即排放贸易、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排放贸易是指已经达到减排目标的发达国家可以把温室气体排放权卖给其他发达国家;联合履约是指发达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共同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或碳汇项目,将获得的减排额度共享或转让给另一个发达国家;清洁发展机制是指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将项目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完成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2]。

排放贸易和联合履约都是关于发达国家之间减排机制,只有清洁发展机制是有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清洁发展机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合作,该合作使发达国家以低于国内成本的方式获得减排量,同时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通过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达到减排目标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在工业、交通和能源等部门中实施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等项目,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二是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而林业碳汇就是来自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根据《京都议定书》对可以抵减排放量的碳汇规定,目前只有造林再造林所产生的碳汇才可以作为第一个承诺期(2008一2012年)抵减排放量的额度,而且,只能占到国家基准年(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该议定书还规定了严格的审批核准程序,项目先由参与国政府和主管机构批准,再由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派指定的审核机构进行核证,最后由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批准,方可交易。

《波恩政治协定》和《马拉喀什协定》规定将毁林、造林再造林活动引发的温室气体源的排放和汇的清除方面的净变化纳入附件Ⅰ国家排放量的计算,且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作为第一期承诺唯一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波恩政治协定》还规定在第一承诺期内,附件Ⅰ国家利用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获取减排抵消额不得超过其基准年(1990年)排放量的1%。

2.2 国内法领域

在我国除民商法范围内的国际条约可以直接适用外,其他都必须转变为国内法才能被适用。我国根据以上参加的国际条约制定了相关的国内法。如《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关于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指导意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关于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国绿色碳基金暂行管理办法》、《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绿色碳基金计量方法》、《中国绿色基金碳汇项目造林技术暂行规定》、《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

2005年《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情节机制项目运行的具体操作,同时对林业碳汇转让规定了:植树造林项目等类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国家收取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的2%。

2006年12月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制定了《关于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我国要积极推进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实施,并确定了我国开展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优先区域。

2007年6月4日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本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关于林业碳汇方面,该方案规定要加快林业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和清理工作,其中包括关于林业碳汇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体制,加强执法检查,扩大社会监督,建立执法动态监督机制;改革和完善现有林业产业政策,进一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义务植树的多种形式,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工作的深入发展。通过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推动植树造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增加森林资源和林业碳汇[3]。

2008年发布了《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关于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林业部门应进一步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森林质量等增加碳汇。

目前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发达国家为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减排任务而和发展中国家合作开展的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二是一些企业、组织、团体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展示绿色形象,体现社会责任,自愿购买森林碳汇[4]。

我国于2007年7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主要是通过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鼓励企业、其他组织、个人自愿捐款进行植树造林活动,利用植树造林方式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实现间接减排,提高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并逐步建立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其主要目标是提供资金渠道,从京都和非京都碳市场(自愿市场)、政府和私人部门到最需要发展的领域,而这些领域能够带来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持社区发展和减轻气候变化多重利益的项目[5]。与绿色碳基金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国绿色碳基金暂行管理办法》、《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绿色碳基金计量方法》、《中国绿色基金碳汇项目造林技术暂行规定》、《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

3 林业碳汇法律制度设计建议

3.1 完善林业碳汇的项目管理制度

3.1.1 注重项目公益性和可行性

林业碳汇项目是一项国际减少碳排放行动,其环境保护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国在审批林业碳汇项目的过程中,需要首先考虑其公益性。一个项目能否实施,可行性起着决定作用。我国在项目的建设中,应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详细的评定,以利于项目的落实,保护我国和投资方的利益。

3.1.2 设置多学科专家咨询制度

由于林业碳汇项目是集林业、生态、经济知识相结合的综合体,但目前对林业碳汇进行管理的主要为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其林业知识丰富但生态、经济知识有限,所以我们想要将林业碳汇项目经营好,管理好,需要增加听取其他方面的专业意见环节,尤其是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多学科咨询完善。

3.1.3 制定统一严格的计量制度

对林业碳汇进行监测和评估可以充分了解我国的林业碳汇的现状和潜力,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虽然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公室在2009年制定了《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该指南从成本有效性原则出发,采用的基于固定样地的连续测定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基于中国绿色碳基金支持下的造林项目产生的碳汇监测工作,其对类似造林项目的监测提供了参考[6]。但是关于整个林业碳汇的计量还没有一个全国的标准,希望早日出台关于全国林业碳汇的计量与监测法规,有利于林业碳汇整体的发展。

3.2 制定林业碳汇交易的配套法律制度

3.2.1 确定林业碳汇产权

林业碳汇是来自造林与再造林,造林与再造林既是森林资源,又是人类有意识地补偿环境的成果,所以林业碳汇既具有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益属性。

参与CDM机制下的造林与再造林,根据《京都议定书》、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该造林与再造林的森林自然资源归我国,温室气体减排量归投资方。

自愿参与我国绿色碳基金实施造林再造林的企业、组织和个人,根据《中国绿色碳基金暂行管理办法》、《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可获得该项目森林所产生的碳汇指标,也可以被看作是碳信用指标。而中资控股企业所生产的碳汇,如果符合清洁发展机制或者《京都议定书》的林业碳汇项目要求,可以进入京都市场或者非京都市场进入交易。

中国绿色碳基金产生的碳汇目前大多数还只是作为一种储存指标,少数能进入碳汇制度交易,我国应尽快建立林业碳汇产权制度,制定相关物权法律法规。如,在《物权法》中增加林业碳汇为物权指向的物或者起草林业碳汇物权法规。林业碳汇产权化,应更加注重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公益属性,它的管理制度与一般商品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将林业碳汇产权化目的是将林业碳汇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易,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商品,交易过程应由国家施以特别调控,因为林业碳汇对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如果林业碳汇交易不在一定的国际和国家排污指标的限制之下,会使购买了指标的企业肆无忌惮的排放温室气体,不利于减少温室气体,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我国的绿色碳基金走向国际碳汇市场是必然的趋势,而在进入国际碳汇市场之前,我国应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以配合林业碳汇的发展,确立林业碳汇的产权制度是重中之重。

3.2.2 建立碳汇交易所

2009年前中国在《议定书》下没有承担减排义务,也没有在《议定书》外自愿承诺减排,所以我国一直没有建立碳汇交易制度,而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因此我国急需对加快林业发展,促进林业碳汇。

林业碳汇交易能够加强社会公众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以充足的资金加强我国森林建设,提高森林保护意识。建立碳汇交易所,是促进林业碳汇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趋势。我国由于在《议定书》下没有承担减排义务,所以我国有大量的碳汇和碳信用可以交易。关于碳汇交易所的建立,我国可以参照国外碳汇交易市场的成立。如,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欧盟气候交易所等。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己经成为全世界的焦点,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应加速林业的发展,积极增加林业碳汇。本文阐述了林业碳汇的概况,总结了目前林业碳汇的法律制度,提出了完善林业碳汇法律制度的构想。

关键词:林业碳汇,碳汇交易,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李怒云,王春峰,陈叙图.简论国际碳和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J].中国发展,2008,8(3):9-12.

[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http://news.qq.com/a/20070604/002123_4.htm.

[4]《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关于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知》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thw/s/1807/content-162556.html.

[5]《中国绿色碳基金暂行管理办法》http://www.cgf.org.cn/zt_lst/detail6.asp.

林业碳汇市场运行机制的探讨 篇7

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 各种极端天气发生越来越频繁, 尤其是雾霾天气和污染天气越来越严重。高污染以及高能耗现象都是碳汇生产力较低所导致的。所以, 应该减慢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减少大气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尽快推行林业碳汇项目, 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 相关概念概述

碳化指的是清除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碳的过程, 能够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浓度。林业碳汇能够利用森林植物的光合作用, 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将其吸收固定在植被中, 净化空气。由此可见, 林业碳汇是自然现象, 在森林中必然会有林业碳汇现象。当前提出的林业碳汇就是指通过人工改造自然, 增加森林覆盖面积, 更好的增加碳吸收、保护碳储存以及实行碳替代过程, 并且结合碳汇市场, 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林业碳汇需要很多人的参与, 通过市场活动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因此林业碳汇能够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 林业碳汇市场运行机制的构建

3.1 供求机制

3.1.1 供给机制

为建立有效的林业碳汇供给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刺激扩大对林业碳汇的有效需求, 包括国际需求和国内需求、单位需求和个人需求等。有需求才会有供给。 (2) 规范林业碳汇市场供给, 完成林业碳汇标准生产和认证一体化进程。因此要加快林业碳汇标准体系建设, 尤其是碳汇交易标准的制定, 包括交易标准、交易规则和其他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3) 加快碳汇交易平台建设, 完善林业碳汇登记注册制度, 及时发布林业碳汇的供给和需求信息及价格信息等, 建立一个碳汇供需信息库, 使碳汇交易市场的供需信息完全透明化, 降低碳汇交易的信息搜寻成本, 以促进碳汇交易的顺畅发展。 (4) 降低林业碳汇供给者的风险, 包括价格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等。

3.1.2 需求机制

为建立有效的林业碳汇需求机制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 要出台温室气体减排的强制性政策。应该出台温室气体减排的强制性政策来履行减排义务。当然, 在现行条件下不可能一蹴而就, 对此可以分阶段实施。在承诺减排前, 可以先让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和部门, 如交通、电力、钢铁等行业部门先行带头履行减排义务, 制定试点单位, 摸索碳汇市场的有效运行机制。在承诺减排后, 则要科学确立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目标, 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分配制度, 全方位实行林业碳汇交易。 (2) 加强对碳汇交易理论的宣传和研究。碳汇交易理论的源头在欧美, 到目前已有二十年的历史, 发展相对比较完善。但碳汇市场在我国的兴起不过六七年的时间, 还属于比较新兴的研究领域, 很多理论、方法、政策扔在探索和研究中。通过加强对气候变化和林业碳汇及碳汇交易的宣传, 能够提高社会公众对气候的变化意识, 加强公众的低碳意识和林业碳汇意识, 这样能刺激公众对林业碳汇产生有效需求, 积极参与到林业碳汇交易中来, 推动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3.2 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主要包括价格形成机制以及价格调节机制。商品价格是价值的体现, 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是, 林业碳汇市场的价格形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价格的构成因素包括生产成本、流通费用以及利润和赋税。但是, 林业碳汇服务商品的生产成本很难进行核算。

林业碳汇商品价格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全球碳市场价格。碳汇服务的商品价格会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 而市场主要是由以项目为基础的碳汇市场以及排放许可证交易市场构成的。 (2) 林业碳汇服务本身的特征。林业碳汇服务商品的特征主要需要考虑一下两个方面:a.与能源等项目的减排成本相比, 林业碳汇项目的成本较低;b.林业碳汇服务本身的复杂性又对其交易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而这些都会导致林业碳汇信用需求和供给的不确定性。 (3) 土地利用的机会成本。土地资源用途多样性决定了在林业碳汇市场需要考虑机会成本。林业碳汇服务总的成本价格模型可以表示为:F-C-T≥A。其中, F指的是林业碳汇收益, C指的是林业的造林与管理成本, T指的是林业碳汇的交易成本, A指的是土地的机会成本。为了建立有效的林业碳汇市场运行机制, 必须积极改进现有的价格体制, 建立适合林业碳汇市场的价格体制。

3.3 竞争机制

由于目前林业碳汇的购买者主要是《京都议定书》附件中规定的承担强制减排义务的一些发达国家, 因此造成了林业碳汇市场的购买者较少, 有效需求不足, 交易量有限。而我国目前还是非附件I国家, 不承担强制减排义务, 因此我国政府或企业并不存在对温室气体排放指标的强制需求, 当然对林业碳汇的需求也就较少, 基本以自愿需求为主。由此可见, 目前我国的林业碳汇市场属于典型的买方垄断市场。

由于我国的林业碳汇市场是典型的买方垄断市场, 供给者较多, 而需求者较少, 因此: (1) 必须解决碳汇交易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建立有效的碳汇交易市场需求机制。 (2) 规范碳汇供给市场, 防止碳汇供给垄断的出现, 形成良性市场竞争。 (3)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市场交易制度法规。由于目前我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仍是一个松散发育不完全的市场, 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还很缺失, 因此应该重点研究。

3.4 融资机制

若缺乏相应的资金, 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则很难有效运行, 因此融资机制是促进林业碳汇交易市场正常运行的助推器和润滑剂。林业碳汇融资的主体主要是碳汇企业, 融资的方式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碳汇交易平台融资。实现碳汇交易是林业碳汇融资最有效, 也是最具融资潜力的方式之一。就目前而言, 建立碳汇交易融资平台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商业贷款融资。林业碳汇是林业的特殊表现形式, 其商业贷款融资可参考林业项目执行; (3) 产业投资基金融资。林业碳汇具有诸多不确定性, 林业碳汇产业投资基金的组织模式应以封闭式为主; (4) 资本市场融资; (5) BOT系列项目融资。根据当前的实践, 可采用BOT和TOT模式。林业碳汇融资机制图, 如图1所示。

3.5 风险保障机制

由于林业碳汇项目自身的特殊性, 导致林业碳汇项目的经营风险比一般项目要更大一些, 因此建立风险保障机制、规避各类风险尤为重要。林业碳汇市场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价格风险和资金风险等。上述经营风险的存在会对林业碳汇的供给者造成利益损失, 从而影响碳汇易的供给, 因此要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来降低林业碳汇市场的风险, 建立健全林业碳汇市场的风险保障机制。 (1) 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林业碳汇的供给者必须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 降低由于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引发的风险。 (2) 要发展林业碳汇保险市场, 开设森林火灾保险、自然灾害保险、病虫灾害保险、政治及政策损失保险等降低自然风险。 (3) 要规范林业碳汇交易市场, 建立和完善林业碳汇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让碳汇交易市场制度和规则清晰化、标准化, 减少碳汇交易市场的不确定性, 提高林业碳汇交易商品的流动性, 以最大限度节约交易成本、降低风险损失。

4 林业碳汇市场良好运行的建议

4.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无论是何种市场行为, 都会受到法律保护和约束。我国林业碳汇市场刚刚起步,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约束。所以, 有关部门应该加快立法步伐, 加强宏观调控,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业碳汇市场法律法规。

4.2 加强林业碳汇项目产权制度建设

为了确保林业碳汇项目的顺利进行, 首先必须明确具体的林权, 包括以下几点: (1) 确定林业碳汇项目的林地所有权主体; (2) 协调林业碳汇项目中的林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关系; (3) 碳汇项目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可以自由转换。

4.3 加强宣传和倡导低碳经济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 改善人们对林业碳汇的认识, 能够影响消费者的个人消费情况以及生产部门的生产情况, 进而会直接影响社会总效用的曲线和社会总生产函数。在群众中形成低碳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能够增加对林业碳汇的需求, 促使人们更好的参与林业碳汇市场。

5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 森林碳汇的稀缺性、公共物品性和外部性特征会导致森林碳汇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 从而引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近年来, 森林碳汇交易的实践也显示出了市场的高效, 森林碳汇市场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有利于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森林碳汇市场的构建过程中, 政府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森林碳汇市场的高效运行, 建立一个完善的森林碳汇市场, 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杜涛.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科学发展煤化工产业.科技创业家, 2013 (15) .

[2]郝家林.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科学发展煤化工产业.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 (8) .

[3]范爱琴.节能减排打造兖矿新品牌.化工管理, 2010 (8) .

[4]王鹏飞.焦炉煤气二级加氢脱硫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器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 2013 (学位年度) .

[5]白保平.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科学发展煤化工产业.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7) .

发展碳汇林业建设大生态体系 篇8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与平衡中具有极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正式生效, 森林碳汇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森林碳汇是指森林具有的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的作用, 森林碳汇使森林成为自然界中的碳的寄存体, 可以说森林起到了储存碳的“库”的作用。森林碳汇作用使森林能够吸收并储存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 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并起到抑制和减缓温室效应的效果, 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中, 森林生态系统占有特殊地位。森林碳汇在森林诸多生态效益中将占绝对主要的地位。森林碳汇贸易将成为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补偿的一种重要途径, 为林业发展提供新的投融资渠道, 同时森林碳汇还是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外交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 森林碳汇将会扩展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 巨大的“碳汇”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也蕴藏着潜在的巨大经济利益。全省森林碳汇价值近1000亿元。黑龙江如何由生态资源大省变成经济强省, 如何由林业大省变成碳汇强省, 这个转型摆在林业工作者面前。如何发展碳汇经济, 强化林业在陆地生态主体功能的作用, 对黑龙江省经济的转型和生态大省建设, 对落实好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对推进十二五规划的宣传和落实, 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 林业大省应切准省情, 适时启动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第二期“天保工程”, 探索以碳汇经济为新的增长点, 推动黑龙江省林业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一、森林碳汇的内涵和意义

什么叫森林碳汇?森林碳汇就是森林在生长期的吸碳、储碳和固碳的功能和价值。它包括三个层面:一个是森林植被的吸碳功能;二是林木生长的贮碳功能;三是森林土壤的固碳功能。吸碳、储碳、固碳加起来叫碳汇。但是哪些可以交易呢?存量不可交易, 加不上汇字, 增量可以变成碳汇, 可以交易卖钱。这就给我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方向

森林碳汇是一个新词汇、新概念、新理念, 是黑龙江林业大省今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的增长点。具体体现在以下这“五新”。

第一, 森林碳汇是林业生态的新理念。过去林业生态主要集中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制氧库上, 现在看森林更重要的价值是吸碳和储碳功能。森林是两库, 即制氧库和储碳库。引入森林碳汇的理念, 延伸大家对森林碳汇功能的认识。把过去我们无偿使用的森林的生态功能, 今后通过森林碳汇的提出, 把它有价化、产业化、金融化、市场化。这对森林生态功能是一个全新的认知和诠释。

第二, 森林碳汇是低碳经济的新视角。过去我们研究低碳经济更多的是从企业的节能减排, 在减法上研究低碳经济, 怎么节能和怎么开发清洁能源, 怎么减排二氧化碳。通过森林碳汇的研究, 我们开拓了新视角, 在加法上研究低碳经济, 即如何多造碳汇林去吸收二氧化碳, 怎么把温室气体中的气体碳转化为林木的固体碳, 通过多培育碳汇林更多地去吸碳, 减少温室气体在气候变化上的危害作用, 这是低碳经济的新视角。

第三, 森林碳汇是林业转型的新思路。30年计划经济时代, 林业单纯采木取材, 独木支撑的产业结构面临着深层次的转型。这次针对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 国家着重提出林业转型的问题。过去天保工程投入大量资金, 花钱买减产, 花钱买生态, 花钱买稳定, 花钱买和谐, 现在是花钱买转型、买机制。通过天保工程的投资, 使林业经济真正从传统林业的旧模式中走出来, 真正把独木支撑的产业林业转向生态林业, 下步集中转向碳汇林业。生态林业是无界、无价、无形, 碳汇林业是有价、有形、有偿。这是今后林业转型的新思路。

第四, 森林碳汇是林业产业的新亮点。黑龙江省林业产业面临着深层次的结构调整。林业产业过去是独木支撑的采伐林业, 后来又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林产工业。下一步新的增长点就是碳汇林业, 综合起来今后林区发展五个新的替代产业:一是林产工业深加工;二是林中多种经营;三是生态旅游;四是林区矿业经济, 地下矿产开发;五是碳汇林业。把林业碳汇作为一个产业去抓, 立足把它做大做强, 把它变成林业转型中新的替代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 森林碳汇是林区发展的新财源。林业过去资源上重采轻育, 资金上重取轻予, 一直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的困境, 过去靠向上面要政策来钱、靠砍伐木材卖钱, 以后要停伐了, 林区从哪里来钱、林区怎么发展、怎么养人保稳定谋发展?应该说森林碳汇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 为我们林区发展开创了新的财源。从过去砍木头卖钱到今后碳汇交易换钱, 如果算一下账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碳汇价值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这一项要是做大盘活真正交易变现, 得到的收益远远高于砍木头卖木材的收益。给林区开辟了新的财源, 开辟了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 把森林碳汇这个新生事物扩展到五新, 形成新的共识。森林碳汇是森林生态的新理念、低碳经济的新视角、林业转型的新思路、林业产业的新亮点、林区发展的新财源。今后林业要加大力度培育碳汇林, 在提高森林储碳的增量上下功夫, 这样才能向碳汇经济靠拢。林区过去的成熟林在储碳功能上没有增量是零增长, 纯自然生长量带来的增长碳量大概不能交易。按照京东协议书, 它是指人工措施造林再造林形成的林地生产力可以作为碳汇。还有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我们来研究。“天保工程”二期停止主伐, 但是给了一些抚育伐的政策。抚育伐可以像碳汇经济靠拢, 通过人工抚育的措施, 提高林地生产力, 多生长的这部分储碳功能可以变成碳汇。所以林业工作者要研究造林再造林, 增加林地的储碳功能变成碳汇。人工措施加进去, 通过再投入, 提高林地生产力的部分可以进入碳汇, 老存量不能进入碳汇, 交易不了。这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将来向碳汇经济靠拢, 二期“天保工程”多造碳汇林为碳汇交易提前做工作上的准备。

黑龙江省是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落后的真正原因是思想观念落后和体制落后, 老是跟不上形势, 凡是能抓住机遇的事, 总是醒得早起得晚, 这是历史惯病。现在碳汇经济也在起得晚之中, 但是现在晚不起了。南方发达省份多为少林省份, 森林碳汇已经搞起来了, 黑龙江作为林业大省过去守着青山要饭吃, 现在守着青山睡大觉, 起得太晚, 实在等不起了。如果再早醒晚起, 这次碳汇经济的新潮流将再次把我们甩到后面, 被边缘化。因此, 我们在发展碳汇经济方面应该吸收经验教训, 增强发展的紧迫感, 利用好林业大省和资源大省的优势, 把森林碳汇经济做大做强。

二、发展碳汇林业的思路和对策

我们应通过理论研讨, 联系实际探索思路和对策, 进一步认识到发展碳汇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但同时也体会到了推进碳汇经济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真正把林业碳汇工作发动起来, 并取得成效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黑龙江省林业受计划经济影响, 观念落后, 体制和机制陈旧, 所以, 发展林业碳汇, 必须由政府搭台, 林业唱戏, 企业参与, 全民支持。我们要抓住契机, 着手制定全省森林碳汇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推进黑龙江省林业碳汇发展。在推进过程中应加大五个方面工作力度。

一是加大林业碳汇的宣传力度。林业碳汇对于百姓来讲是一个新概念, 对于林业工作者来讲也是个新生事物。通过科普宣传, 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发展碳汇经济的浓重氛围, 对于推进此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森林碳汇工作刚刚破题起步, 各级政府应该为其发展打造声势, 特别是林业部门, 更应担负起责任, 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和媒介力量, 加大对森林碳汇的宣传力度。让民众认识到发展林业碳汇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让经济界、金融界、法律界等社会各界认知和支持碳汇林业发展。

二是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林业碳汇发展的科技支撑。应该扎扎实实抓好三件事:第一, 林业碳汇, 科技先行。今后要组织东北林大、东北农大和各级科研院所等专家, 集成智慧和力量, 针对林业碳汇发展问题进行科技攻关, 要在科研课题设立和管理等方面向林业碳汇倾斜, 给予大力支持。第二, 林业科研人员在科研方向和课题选择上, 以及与林业主管部门的沟通上, 应多向林业碳汇倾斜, 形成围绕林业碳汇研究的浓烈氛围, 多出科研成果, 给予科技支撑。第三, 黑龙江省是全国的林业大省, 有东北林业大学等全国知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要集成力量, 加快林业碳汇人才的拉练和培养。在招生上, 适时增设林业碳汇测量和计量、碳汇经济管理和运作等人才培养方向, 前瞻性地培养人才, 力争在碳汇经济发展新潮流到来之时, 向社会和企业输送这方面的紧缺人才。

三是建立全省碳汇计量和监测体系, 加强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碳汇计量是个基础性工程, 这方面的计量标准、计量方法、监测网点、计量手段和路线还需建立和完善。只有将基础工作做好, 未来发展碳汇经济和碳汇交易才有依据和支撑。建议黑龙江省的森林碳汇计量应纳入各级资源管理部门之中, 在计算林木生长量和蓄积的同时, 计量森林储碳量和碳汇指标, 为将来进行碳汇交易做好信息和技术上的准备。只要为碳汇林业架构相应的体系和标准, 培养大量计量人才, 才能全面准确的评估计价森林中植被吸碳、林木储碳、土壤固碳的作用和价值。

四是建立健全碳金融支持体系。林业碳汇和碳汇交易需要金融系统搭架平台提供支持, 作为林业大省的金融系统需要更多向林业碳汇倾斜, 如建立碳汇银行等问题需要抓紧破题操作,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 今后的碳汇交易就顺畅了。另外, 碳金融交易体系还包括把森林固碳和储碳功能有价化, 提供抵押贷款, 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开始有所动作, 黑龙江省金融系统对林业碳汇的支持应该尽早尽快破题。建立绿色碳基金, 吸收企业和社会资金, 对林业生态建立补偿机制, 对林业碳汇建立投入机制等。伊春和大兴安岭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 建议森工总局、林业厅等部门是否可以分别建立绿色碳基金, 在本系统和本战线, 发动企业和民众加大对森林培育和再造林的投入, 增加碳汇功能, 把绿色信贷拓展到碳汇信贷的层面和高度, 把碳汇林业做大做强。

五是创造条件逐步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森林碳汇关键是建立碳交易体系, 通过交易才能变现, 通过变现才能形成财源, 解决林业再发展的投入机制问题。当然, 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是一个很艰难和繁重的系统工程, 通过信息网络建立交易平台, 大兴安岭已经建立了北方碳交易所, 黑龙江省的碳交易机构也应该着手筹建。鼓励企业投资造林, 形成自己的碳汇指标, 抵扣超排的指标。由于计划经济影响, 我国碳交易体系建设推进很慢, 如南方在“十一五”末期, 为完成节能减排能耗量, 强行拉闸限电, 解决超排问题, 企业偷开柴油机发电, 又导致了柴油紧缺, 这都是我们过去片面、机械的环保生态概念带来的弊端。这个问题不解决, 不进行碳交易, 就会限制南方的发展问题。同时, 北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慢, 财政收入低, 可以通过交易碳汇资源, 变现形成新的财源, 加快发展, 这对全国南北方的发展都有利。这是一个深层次的结构调整问题, 建议黑龙江省政府率先启动碳交易体系建设, 争取林业大省在这方面抢前抓早, 把林业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变成社会价值和经济优势。

林业碳汇产权 篇9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健全碳汇交易市场、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趋势,林业碳汇项目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上升。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一项新工作。当前,在没有明确的国家政策规定下,非京都规则下的林业碳汇市场为主流市场。本文介绍了中国非京都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状况及发展发展潜力分析,并探索我国非京都碳汇市场建设与完善的途径。

关键词:非京都规则;碳汇市场;碳交易;清洁发展机制

一、非京都碳汇市场概述

按照《京都议定书》和相关规则的要求或出于志愿行为,交易的买卖双方(有时与中介),在市场上相互买卖经核算证的碳信用指标或投资进行减排增汇活动,这就形成了碳市场。其中碳汇市场是碳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际碳市场由京都市场和非京都市场构成。而碳汇市场形成了以非京都市场为主流市场,京都市场为辅助市场的基本格局。

1.背景

(1)生态危机

20世纪以来,在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极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空间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森林资源,特别是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的温室气体被释放进入大气层,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度增加,引起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

(2)生态安全

生态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态安全问题的思考。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工农业生产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致使人们生存环境恶化。当前生态安全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环境退化及其可能引起的暴力冲突,被视为非传统的重大安全威胁之一。

(3)林业与经济市场

林业是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安排就业、国家建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森林的固碳作用在缓解生态问题的同时又为自身的森林碳交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借鉴“京都规则”林业碳汇市场的成功经验,积极研究并构建“非京都规则”林业碳汇市场、扩大林业碳汇需求、保证林业碳汇供给和规范林业碳汇市场交易秩序,成为建设中国非京都碳汇市场的重要任务。

2.概念

对“碳汇”概念的界定,目前尚未形成共识。而笔者认为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吸收并固定C02的能力或过程,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和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C02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非京都市场是指不为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目标而购买碳信用额度的市场主体之间进行的碳交易。

二、中国非京都碳汇市场现状

1.碳交易的中国机遇

(1)中国减排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能耗高、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且中国能源结构以火电为主,水、风、核能等清洁能源所占份额较小可改造空间大,结合CDM项目的实施,运用新技术改善火电实现节能减排是大有可为。

(2)必将有力促进节能减排,彰显社会责任

根据《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应在2008-2012年的承诺期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由于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促使发达国家积极进入发展中国家寻找合作项目。在中国的非京都市场,志愿购买碳补偿的买家不仅仅购买的一件实物商品,而在创造一种社会认可、展示社会责任。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更加注重自身形象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2.中国碳交易市场面临的挑战

(1)印度等发展中国国家的竞争

在碳市場建设方面,首先,全球第二大排放权供应国印度已成立了两家相对成熟的碳交易所,采取的一系列的创新措施有效地刺激了国内的碳交易市场,碳汇市场发展状况优于中国。其次,拉美在实施CDM减排项目方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2)无定价权

现今我国有3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在北京、天津、上海,其他地方的环境能源交易所也有不少,国家未设计明朗的碳市场机制以及一套完整定价、核证的制度体系,目前主要参考欧盟碳交易所以及加哥气候交易市场规定的价格。

3.企业参与碳汇市场状况

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强制减排义务。但中国企业却一直通过CDM参与碳排放市场,企业希望通过碳补偿的投资来满足碳排放要求,或者使企业完全达到碳中性。碳补偿广受“绿色企业”欢迎,购买碳汇成为它们最佳的选择。仅在2008年10月30日~2008年12月18日期间,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就有13个水电站CDM项目成交。中国企业实施CDM项目的成功案例很多。如,2005年浙江巨化股份公司与日本JDM温室气体减排株式会社签订了一份C DM项目合同,可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4.个人参与非京都碳汇市场状况: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个人开始购买碳补偿来抵消他们的假期、汽车或居所所产生的碳排放,但很难量化这个市场规模。对于个人来讲,购买碳补偿的动力主要源于个人社会责任。在我国,个人购买碳汇的市场状况不太乐观,对碳补偿很陌生,这对于我国非京都碳汇个人市场的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中国非京都规则林业碳汇市场发展潜力分析

1.行业分析

(1)既有的竞争者。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走入我国的,未来的几年中国会有相当数量的碳交易中介机构。但也存在很大困难,国内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碳交易市场的巨大商机,对碳汇交易的价值、操作模式、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由此看来,公司参与碳汇交易正处于一个竞争者少的阶段。

(2)潜在的竞争者。随着国内碳交易市场的逐渐规范与完善,将会出现碳交易中介的同业竞争。

(3)替代品。目前企业的减排方式主要有工业减排及林业碳汇减排。但是处于企业自身的工业减排技术的要求及成本相较于碳汇减排要高出很多,因此,作为替代品的工业减排目前没有什么优势。

(4)买方。企业借助碳汇交易这个新的机制和平台,无疑可以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展现企业社会责任,完全符合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然而企业的参与度不高,在购买碳排放信用额时也必将追求成本最小化,以最低的价格购买。

(5)供方。作为碳汇项目的项目方,投资于碳汇项目追求的就是效益最大化,因此也会提高价格。但是国际市场的碳交易成本价格已有明确标准,因此并没有太强的讨价能力。

2.非京都规则下林业碳汇市场SWOT分析

(1)市场容量

根据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目标,今后50年森林覆盖率将由目前的18、21%提高到26%以上,计划净增森林面积9000多万公顷。因此,我国具有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项目的资源优势和较大潜力。

(2)市场机会

随着我国林权的改革,生产了大量具有碳汇潜力的项目业主。《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使国际碳交易活动会进一步活跃,碳价格正在呈现上涨的趋势,这将将有助于推进碳汇交易项目活动的开展,碳交易成为世界最大宗商品势不可挡。

(3)行业政策

首先,2002年底国家林业局针对气候谈判出现的新进展,

成立了碳汇管理办公室成立。在充分了解国际规则,在国内推行碳汇项目试点,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我国林业发展的机制创新。其次,为了积极了解学习国际林业碳汇项目的经验教训,国家林业局先后在浙江、北京等地举办了几次国际研讨会和国内培训班。再而,国家林业局积极推进林业碳汇项目的试点工作:①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造林再造林碳汇子项目;②保护国际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合作;③在我国开展的意大利政府援助的“阿根廷、中国、莫桑比克青年防治沙漠化造林项目”。

(4)风险

①政策风险。国际层面上,国际社会对森林碳汇项目的方法学问题和衡量标准存在的争议。国家层面上,对碳汇项目的选择涉及国家主权的认识(如林地权结构等)、市场政策和规则的清晰度以及森林资源和森林碳汇的产权界定明确。地方层面上,森林碳汇交易的知识、政策能力、解决问题的水平、政策法规、可能遭受的侵害等。

②资源(原材料/供应商)风险。森林碳汇生产具有依靠自然生长、周期长、地域广阔、难于管理等特点,火灾、旱灾等自然风险以及病虫害等风险将始终伴随森林的生长过程。

碳汇造林供给者(发展中国家)规模往往较小,本身的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知识相对贫乏,但对林业碳汇市场比较陌生,无疑将影响市场竞争力。

③市场不确定性风险。一是碳汇价格风险。当前国际碳汇交易市场仍处于分散割裂状态,交易商品和单位也不尽相同,远未具备价格发现功能,无法准确预测碳信用的价格。二是林地价格风险。项目选址不当将会提高土地价格促进土地流转从而给森林碳汇项目带来巨大风险。三是远期风险。森林碳汇交易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不管是哪种,合同到期后都必須有新合同替代,从而导致合同风险增加,交易成本加大。

四、探索我国非京都碳汇市场建设与完善的途径

1.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纳入中央及各级政府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结合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等条件,分步骤实施。注重研究推广新技术、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低效和排碳量日益增加的问题。同时,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为碳交易市场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大宣传、培训、咨询等配套服务

大多数中国企业对林业碳汇交易市场比较陌生,因此政府要加大宣传,提高企业的认知和了解,培训企业和中介机构碳市场交易和管理的合格人员,针对有意向实施C DM项目或其它形式碳交易的企业予以咨询,并推广示范项目。

3.积极构建碳金融体系

构建完善的碳金融体系不仅有助于中国争取碳交易的定价权,也是我国金融创新的机会。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构建统一的碳交易平台。第二,促使商业银行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履行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第三,增大碳金融产品创新的力度,不断拓展其他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业务。

4.借鉴京都市场——重视CDM项目在未来碳汇市场上的发展

广东省林业碳汇发展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林业,碳汇,气候变化,广东省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和挑战,主要原因是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多而形成了温室效应[1]。

应对气候变化,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在适应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森林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是维持大气中碳平衡的重要杠杆。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将其贮存在植物体和森林土壤中,这个过程称之为“汇”,所以森林具有碳汇功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林业碳汇就是为了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植树造林、可持续的森林经营、森林保护以及落实国家应对政策、促进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的提高、推动以碳汇为主的生态服务市场发育等。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每生长1m3蓄积量,平均吸收1.83t二氧化碳,释放1.62t氧气。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指出,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双重功能,是未来30~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社会积极行动,先后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2]。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发达国家可通过在本国实施工业减排和造林、再造林以及森林管理等项目,获得减排额度或碳汇。此外,还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符合特定条件的造林再造林项目,由项目产生的碳汇来帮助其完成部分减排任务。因此,林业碳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目前我国尚未承担《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温室气体减限排义务,但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国际气候公约谈判进程中,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在建设资源节约型、低能耗、低排放型社会的同时,发展林业碳汇是增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应成为国家在“后京都议定”时代进行气候外交的有力支撑。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也将林业行动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大力增加森林碳汇,成为我国政府承诺自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大目标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建设现代林业,发展山区林特产品、生态旅游业和碳汇林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增强碳汇能力。继续推进植树造林,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增强森林碳汇功能”。

2 广东省林业碳汇发展的必要性

就广东省而言,因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给广东省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以2009年为例,广东省当年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危害的广度与深度远远超过金融危机[3]。在当前及未来较长时期内,全省经济社会还将持续增长,温室气体排放势必继续增加。在现有节能减排技术条件下,工业减排成本高、难度大,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可能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通过技术改造实行减排二氧化碳,每吨的成本一般约要100美元,而通过林业碳汇,每吨的成本大概10美元。相比而言,森林减排具有成本较低、可持续、可循环、可再生等特点,能够为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和社会进步带来多种效益,短期和长期都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 广东省林业碳汇发展的现状

在林业碳汇方面广东省走在中国前列。为增加森林碳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广东省从2008年开始开展碳汇造林的试点工作,探索碳汇造林发展新模式。广东省在中国绿色碳基金、香港中电控股有限公司、新兴温氏集团等单位的资助下,先后实施了龙川县、潮阳区碳汇造林项目,东江流域碳汇景观林、新兴温氏集团碳汇林等项目。

2010年,广东省成为国家低碳试点省份。在2010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原省长黄华华指出,要培育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

2011年,长隆集团捐资1 000万元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广东专项,旨在通过捐资加入以积累碳汇为目的的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碳汇功能。广东省还决定,从2011年起,连续3年营造6.67万hm2碳汇工程林,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碳汇功能,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广东省林业部门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的讲话精神和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为指导,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编制了《广东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方案》。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实施造林作业面积176.7万hm2。2010年,更是创纪录地完成了造林作业面积18.8万hm2。5年间全省森林面积由0.096亿hm2增至0.099亿hm2,森林蓄积量由3.65亿m3增至4.39亿m3,森林覆盖率由55.5%增至57%,林业年产值由530亿元增至2 802.16亿元,全省森林生态效益总值达8 818.58亿元。

“十二五”期间,广东希望通过森林间接减排来应对气候变化,有效地实现低碳发展。广东碳汇林业发展也将大为提速,5年内广东将新增森林60万hm2,其中碳汇造林20万hm2以上。

4 广东省林业碳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4.1 森林质量不高,碳汇储存量小

长期以来,广东省森林经营不力、森林质量低下的问题十分严重。森林群落结构和树种结构简单,层次单一,林相单调。林地生产力不高,森林生物量较低。与周边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森林面积、人均森林蓄积量、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均明显偏低。据调查,广东省活立木蓄积量平均为46.5m3·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9%,全国平均水平的46%;森林蓄积占有量人均5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蓄积64.5m3的7.8%,全国人均水平的55.3%。另外,天然林破损严重,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不够。森林通过固碳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力难以发挥。

4.2 公众对林业碳汇不够了解

近些年,气候变化逐渐被公众所认识,但是“森林碳汇”、“林业碳汇”、“碳汇林业”等诸多新名词和气候变化与森林的关系,广大公众不了解。许多人分不清楚我国现有的两类林业碳汇项目——“京都规则”的碳汇项目和“非京都规则”的碳汇项目,不理解林业碳汇管理和碳汇交易相关规则与技术标准体系。

很多人不了解《京都议定书》规则的条件,错误理解国际碳汇市场,认为森林吸收和固定的二氧化碳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实际上,不是所有的森林碳汇都可以交易,在碳汇产权界定上,必须是新增量,要有与国际接轨的规则、计量监测,认证、注册,最终才能将碳汇由产品变成商品。产权明晰才能交易。根据目前的规则,碳储量是不可以交易的。因为不能证明其商品的属性,也就是说产权不明晰、基线不清楚、没有额外性,不能计量监测。比如,如果申请林业碳汇的CDM项目,就必须证明这片碳汇林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额外”种植的。

4.3 林业碳汇交易市场不成熟

林业碳汇交易的卖方要进入市场需要有四个环节:一是营造碳汇林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碳汇造林系列标准”实施项目;二是要有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三是要有与国际接轨并结合中国国情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四是要有第三方审定、核查以及规范的项目注册和碳信用签发程序[4]。目前全国已有10家机构具备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资质,但相关的交易政策还未出台,认证和注册的相关规定也正在制定、完善中。在国内林业碳汇交易还没有成熟的市场监管机制,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4.4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偏低

广东省目前针对部分国家公益林实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只有16元/667m2,不能对公益林的保护产生积极有效的激励。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经营林业积极性提高,广东省发展商品林的态势很好,农民经营商品林获得的收入比以前大幅度增加。相比之下,经营国家公益林得到的补偿基金远低于木材的经济利用价值;此外,同地域、区位、地类和质量以及不同经营主体的公益林,其管护成本和生态价值是不相同的,在投入水平上也会存在差异。补偿标准单一,难以适应实际情况。

4.5 缺乏统一的碳汇计量监测体系

碳汇交易,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必须进行碳汇的计量和监测。IPCC发布的相关指南中提供的计量监测参数多来自欧洲和北美,国际上采用的土壤分类系统的默认参数与我国也有较大差别,这些国际标准很难直接应用于我国。目前,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和标准,难以了解和掌握中国森林碳汇的现状与发展动态及潜力;加上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差异大、森林类型复杂多样,导致一些地方上开展的研究工作类型划分标准、研究结果等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各地在评价其森林生态效益时,对森林碳汇进行的计算也因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使结论没有可比性。同时碳汇计量和监测技术不全面、计量与监测的标准规范近乎空白,难以满足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需要。

5 加快广东省林业碳汇发展的建议

5.1 加大投入,提高森林质量

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碳汇造林资金投入机制,争取公共财政加大对植树造林的投入,督促市、县植被恢复费返还部分必须主要用于碳汇造林的配套,确保森林资源数量增长、质量提高、碳汇增加。

强化碳汇林业经营管理措施,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引进德国“近自然林业”森林经营方法,改单一树种为多层混交,改片砍片伐为目标间伐,提高森林生产率;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大力培育乔、灌、草相结合,群落结构完整的森林体系,充分发挥单位林地面积固碳功能;实施优材更替工程,调整林相结构,培育森林资源,促进碳汇林业发展。扩大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活林业发展活力,促进森林功能恢复。启动“低产林改造工程”、“森林抚育工程”和碳汇示范林工程,强化重点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生态公益林、景观林、阔叶林改造,珍贵树种示范基地项目建设。

5.2 加大宣传力度,全民推进碳汇林业

由于涉及林业碳汇及碳贸易的国际规则比较复杂,应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开展气候变化和林业碳汇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气候变化、林业碳汇、碳补偿的了解,鼓励和支持全社会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多方投入恢复森林植被,重视森林保护,减少毁林等。鼓励公众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志愿行动,促进企业和有志之士投身于以积累碳汇为目的的造林和林业经营活动。宣传低碳经济模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使追求健康和低排放生活的现代理念深入人心。

5.3 加强科学研究

加强森林固碳的基础科学研究。开展森林生物量的研究,特别是不同树种、林种,不同地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以及森林不同生长周期的固碳作用的研究;在森林资源清查中,开展森林生物量调查;对广东省现有宜林荒山荒地和有林地(包括湿地和1990年以后营造的人工林)进行普查摸底,建立适宜开发森林碳汇的数据库,完善并加强林业碳汇的数据支撑体系。开展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监测,建立长效动态监测机制[5]。

积极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碳汇造林树种选择配置、营造技术、增汇调控等技术研究,建立森林增汇试验示范区,进行增汇技术试验示范,指导森林增汇经营实践,精确预测和充分挖掘森林固碳潜力,探索完善森林碳汇计量、监测和评估的方法学体系。大力开展森林固碳总量与固碳潜力的研究,建立不同森林类型碳汇总量的评价、监测体系,探索制定森林碳汇项目实施标准和利益分配模式。

5.4 完善碳汇交易机制

开展林业碳汇交易,是一个新兴领域,需要探索一条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及广东实际的新路子。只有对每一个营造林项目的生态产品——碳汇的生产、计量、监测、核证、注册等环节都严格把关,具备了交易的潜质,可达到“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要求,才能使交易的每一吨碳都有一片对应的森林,每一吨碳汇都包含了扶贫减困、促进农民增收、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效益,使生态产品真正转变成生态商品,从而促进林业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尝试建立广东碳汇林业交易中心。社会有识之士特别是广大企业家,可以利用中国绿色碳基金广东专项这个平台,来购买碳汇指标,展示社会责任,实现碳中和与绿色增长,为保护绿色地球家园、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的贡献。其方式是通过跟自愿减排的企业或组织合作,由自愿减排方出资,林业碳汇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包括林地的租赁、整地、种植、抚育和管护等一条龙服务,产生的碳中和量全部属于出资方,同时产生的经济效益由出资方和林业碳汇及村民、村集体按60%、20%、15%和5%的比例分成,出资方分成的经济收益可以继续投入营造碳汇林。

为帮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农民可持续经营森林,在国内尚未启动碳市场的环境下,尝试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广东专项出资购买农户的林业碳汇,向试点农户颁发“林业碳汇证”,旨在探索在森林经营周期较长的情况下,帮助农民可持续经营自家的森林,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并通过实现碳汇的生态服务价值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以促进林改成果的巩固,帮助农民找到增收致富的路子。特别是公益林和困难地区的营造林,如果能够通过销售碳汇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就能提高农民经营这类森林的积极性。农民持有自家林地的林业碳汇证后,即使碳汇暂时没有卖出去,农民也可以知道自己经营的森林除了直接经济价值外,还有实实在在的生态价值。

探索建立林业碳汇市场机制,研究建立与国际规则和国家政策衔接、符合广东实际的碳汇林业市场化机制。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产权机制、交易机制、价格机制,推动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发育,提高植树造林的经济效益,调动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碳汇林业发展。

5.5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现在实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主要是国家财政出钱“买单”。但是由于国家财力有限,补偿标准偏低且“一刀切”,没有真正体现森林生态服务的价值。

目前在清洁发展机制下实施的林业碳汇活动是一种市场机制,这一机制虽然主要是帮助发达国家低成本减排和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但这一机制证明了森林的生态价值可以通过市场手段实现价值补偿,从而使得具有很强外部性特征的森林生态效益通过交易实现效益内部化。这就为促进我国林业发展机制创新提供了新思路。这也将促进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市场化,进一步改进我国正在实施的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建立长期有效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国际碳市场的兴起,使得通过市场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成为可能。因此,利用林业碳汇的概念,在对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估的基础上,按照“受益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的原则,在完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同时,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产权机制、交易机制、价格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资源供求的引导作用,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生态利益共享及相关责任分担机制。

5.6 积极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实践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我国林业碳汇项目也正式实施,广西省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于2006年11月,被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正式批准,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林业碳汇项目,在苍梧、环江两县实施,规划造林面积4 000hm2;该省第二个碳汇造林项目已通过世界银行和生物碳基金会董事会批准,计划在百色市造林约1万hm2。内蒙古、云南、四川、辽宁、山西等地也相继开展了有关项目。

根据广东省2008年森林资源发布情况,广东省现

有无林地51.4万hm2,占全省林业用地的4.7%,发展林业碳汇具有较大的潜力。

广东省可以在梅州、河源等有前期基础的市、县开展林业碳汇的项目实践,以完善既定的林业碳汇规则与程序,逐步建立合适的碳汇项目管理办法或指南,形成相应的运行程序和相关的技术标准。可以总结推广项目经验,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不断引进新项目,繁荣碳汇市场,促进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怒云,杨炎朝,陈叙图.发展碳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碳汇林业的实践与管理[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8(1):13~16.

[2]洪贺.黑龙江省发展碳汇林业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3):14~18.

[3]刘周全,吴焕忠,黎荣彬.广东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贡献与潜力分析[J].防护林科技,2011(1):60~64.

[4]罗勇.广东省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初探[J].广东林业科技,2010,26(1):33~36.

上一篇:园林植物色彩搭配下一篇:长度测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