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业

2024-06-25

碳汇林业(精选12篇)

碳汇林业 篇1

一、背景

2012 年3 月6 日,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探索现代农业新路,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同年6 月召开的云南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六大特色农业。

高效林业作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六大产业之一,对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搞好高效林业建设,就能为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增添一份助力,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碳汇林业对高效林业的促进作用

碳汇林业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高效林业强调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强调了森林生态功能充分发挥的高度有效性。与传统的林业发展不同,高效林业要求不以破坏林木、降低生态环境水平为代价,同时能带来高产、高质、高效的林业经济。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发展高效林业的过程中,注意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从中可以预见,碳汇林业的发展可以为高效林业建设保驾护航。

1、碳汇林业为高效林业提供了环境基础

碳汇林业的生态作用体现在清除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降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上。前几年,云南省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全省性特大旱灾。据统计,在此期间,云南数百万人口饱受煎熬,粮食产量锐减,有些农作物绝收。资料显示,全省120 多条中小河流断流,近400 座小型水库和坝塘干涸,云南大部处于特大干旱等级。这次干旱的爆发与二氧化碳有着紧密的联系。秋冬季节降水趋于少量,同时气温不断攀升,致使二氧化碳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导致陆地与海洋的温度差异大不如以前,海洋季风的登陆动力被大幅度削弱,最终海洋上的水汽与北下的冷空气无法相遇,就无法形成降雨,这是造成这一次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痛定思痛,云南省发展碳汇林业完全符合当前减碳造林、保护环境的要求。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量和存储量占到了全球每年固碳总量的九分之一,根据调查,一公顷阔叶林可以带来“1000 千克二氧化碳的消耗、730 千克的氧气的释放”这样的生态效益。大力发展碳汇林业是解决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最佳办法,同时也是预防干旱、改善生态环境的好措施,同时为高效林业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2、碳汇林业为高效林业提供了资源基础

高效林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林业的持续发展,没有持续发展就没有稳定长期的高效。林业生产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资源问题。森林资源(包括林木、林中和林下植物、土壤微生物)具有生产周期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在林业系统中,就是要处理好资源消耗率与再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通过保持足够的资源量以及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等措施,达到前者和后者的动态平衡。发展高效林业需要有丰富的林业资源作为基础。一方面林业资源要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林产品需求相适应并且符合高效林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林业资源还肩负着维持生态环境稳定的重任。所以,如何使林业资源既能满足当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之一的高效林业的发展步伐,又能让林业资源完成其所具有的生态效益,是人们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而碳汇林业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根据云南的资源优势和实际情况,发展高效林业,特色林业、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是可取的几种模式,这些模式的发展都需要有丰厚的林业资源作支撑,与碳汇林业的目标相统一。碳汇林业是要实现林木的永续利用、森林保护和森林配育。碳汇林业的发展使得我们不能像原来一样,以毁林为代价换来林业经济的增长,而要坚持在林业资源不间断地循环补充中发展高效林业。

3、碳汇林业可以提高高效林业的综合效益

在发展高效林业的过程中,云南省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采伐方式不合理、经营粗放及管理制度缺乏创新等问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没有达到最大化。要改变上述情况需要全面规划,有计划大规模地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林地质量,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大量投入,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单一的政府补偿模式,无法满足对公益林补偿资金的迫切需求,而发展碳汇林业是解决资金筹集问题的灵验措施,强化对林业的管理,优化结构、完善体系,有助于促进高效林业的发展,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如何发展碳汇林业来实现高效林业

1、应用科学方法计算碳汇

一方面,面对林业碳汇的国际化、市场化趋势,碳汇计量和监测的必要性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对碳汇的计算也是高效林业发展程度的衡量尺度。目前,对于碳汇的精确计算仍处于研究阶段。我国在碳汇的计算上主要采用蓄积量法、土地清查法、遥感估算法、模型模拟法、涡度相关法、箱式法和密度法。在这个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以上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从实际出发运用某一种方法,或结合多种办法估算碳汇。针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层次性、难预测性和时间、空间的差异性的动态系统特点,一是要关注森林生态系统的内部联系,二是要加强数据时空转移的研究,最大程度地缩小碳汇计算误差。

2、加强云南省碳汇林业发展规划

要通过碳汇林业的发展来促进高效林业的进步必然需要未雨绸缪,制定精密的策划。一是要全面提高林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二是要着重建设碳汇功能强的森林。云南省的很多本土树种,诸如思茅松、云南松等树种碳汇能力强、平均固碳率高,非常适合林业碳汇项目进行大面积种植,有关专家可以根据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营造高产高质林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强思茅孙、云南松的培育和种植,对固碳量太低的林木进行砍伐更新,切实提高单位面积的固碳量。

3、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

一直以来,供应生态产品的主体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广大林农、林主承担了从育苗、造林、培育、森林保护一直到成林全阶段支出的一切费用,然而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补偿机制只能提供与林农、林主付出不相符的补偿,这就很可能使林农、林主放弃生态效益,转而去追求经济效益,其结果必然是生态环境极度退化,高效将无从谈起。我们可以运用两种手段来促进生态产品市场化。一方面,生态产品公共属性的特征要求,提醒我们尽快建立健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及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产品这种公共产品纳入中央财政预算和公共财政支持范畴内。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的积极协商,建立横向交易关系,推动横向生态产品购买交易,通过资金补助、援助建设等方式来实现协商目标。

4、对生态消耗征收碳税

对于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此消彼长,方成体系。在发展碳汇林业中,不仅要扩大森林面积,同时也要对过量排污造成严重生态消耗者征收碳税。在人们对可耗竭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征收碳税是解决负外部性的一种手段,碳税的本质是研究可耗竭资源的最大利用以及通过碳税对生态经营者的补偿。征收碳税一方面可以对过度生态消耗者形成一定的震慑,逼迫其改进生产设备、调整生产方式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另一面,这也是对低耗节能者的一种变相激励。

5、建立碳税收入转移到林权所有者手里的机制

碳税收入中的一部分可以用于为生态消耗者提供补贴,让其可以利用补贴开展节能减排项目,另一部分应该转移到林权所有者的手中,让他们获得收益,使其种植森林、促进碳汇林业发展的行为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得到与之相符合的经济效益。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林权所有者的基本权利。应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出林权所有者所经营的森林所对应的生态消耗者,这些生态消耗者所缴纳的碳税收入按一定比例给予林权所有者。这样更能使广大的林农、林主充满积极性的投入到林业建设中,更好地发展碳汇林业,促进高效林业建设。

摘要:碳汇林业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高效林业是指森林物种个体和群体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协调、平衡,长期保持高生产力、再生能力和高生物量,并能持续提供优质、高产、多样的产品,使森林生态功能充分发挥。本文从云南高效林业提出的背景、碳汇林业对高效林业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云南如何发展碳汇林业来实现高效林业提出对策。

关键词:碳汇林业,高效林业,生态效益

碳汇林业 篇2

作者:资料 来源:中国林业碳汇网 更新时间:2010-6-15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就开始关注世界气候变化。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IPCC成立后,先后组织了世界范围的数千名专家,完成了两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IPCC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看法主要是:自工业化开始发展以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对气候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增大。气候的变暖导致海平面升高、世界范围内的冰川减退、北冰洋冰层变薄和世界部分地区极端性气候事件增加。近年来向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发展,高纬度地区比全球平均更暖,陆地暖化高于海洋,北半球比南半球更暖化。

由此,世界各国一致认为,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目前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的。1990年12月,联合国大会第45届大会决定设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委员会讨论并起草了著名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并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随后,各缔约国在德国柏林召开了被称为“柏林授权”的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就发达国家量化的减排温室气体义务进行谈判。1997年12月11日,由160个会员国表决通过《京都议定书》,主要内容为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后,成为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体减排指标的国际法律文件。

“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约机制(JI)”和“排放交易机制(ET)”是《京都议定书》中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三个灵活机制。目的是协调确立国际上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碳汇项目、参加碳贸易过程中的立场、方法、手段。根据其规定,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对没有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的碳汇项目的资助来取得一定量的减排指标,或者通过购买其他国家的减排量达到指标。而且,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其提供专门的技术方法和相关费用。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加强了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对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的应对和解决方法的研究。对于困扰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突围只有三条路:一是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排放;二是大力开发低碳或无碳能源,从而满足能源需求而不增加碳排放量;三是利用土地和林业的碳汇功能,吸收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从目前情况看,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确实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速度,但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两者在技术上均面临着诸多短期内难以突破的瓶颈。因此,工业国通过“碳汇”项目,利用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作用,中和固碳获得二氧化碳排放权是一条速效、现实的出路。

碳汇项目的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世界大部分国家都为此作出了相应的努力。国际组织制定实施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也标志着国际政策法律条件已经基本成熟。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黎岛路线图”,为所有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设定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明确了重视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开发和转让、资金三大问题的态度。此次会议的举行还首创了以植树造林来抵消排放的模式,印尼政府承诺将通过植树造林来抵消在巴厘岛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在资金方面,世界银行专门成立了“生物碳基金”,该基金通过向企业等募集基金,实施“干旱地区的牧草再生”、“小规模再造林事业”以及“改善森林管理”等计划,为解决碳汇项目资金问题做出了尝试。基金将主要以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地区为实施对象地区,同时也将消除世界上的贫困地区作为目标之一。投资该基金的企业则将能够相应地得到在该计划中发生的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权。另外,世界银行要求各地区定时提交碳报告,启动森林保护计划,并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联手推行可持续森林政策。

同时,世界各国都积极响应碳汇项目的发展和实施,一些国际性大型企业也积极参与并积极在世界各地寻找合作伙伴,抓住由“绿色”经济增长带来的商机,加大在环保领域的投资,既实现了企业的经济目标,又产生了可喜的环保效益。据世界银行估算,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全球碳排放配额年需求量将达到7亿至13亿吨。2012年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所需减排指标约为50亿至55亿吨碳排放量,发达国家内部只能消化目标的一半,如不想耗巨资改造现有技术,其余一半则须通过“碳信用”额度转让解决。上述发展趋势无疑给全球碳交易市场带来无限商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清洁发展机制”更是为这一市场注入了活力。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内,全球碳交易额将超过千亿美元。2010年以前,仅纳入监管的碳信用市场的交易额即可望达到682亿美元。据业内人士分析,这样的发展被视为开发碳排放信用交易平台战略的重要步骤,意味着在不断成长的排放交易行业中将会有更多更有实力的企业、单位加入进来,通过贷款、投资、慈善投入和创造新产品及新服务等手段,刺激公司客户开发可持续环保产品和技术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现有环保技术的应用和能源效益的提高,推动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

目前,各国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国际间合作项目也逐渐步入正轨。发达国家积极推动高效能源和低碳无碳能源的开发;在发展中国家的资助项目以植树造林,管理和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变化为主,帮助发展中国家在不影响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达到购买温室气体额外减排量的目的,使双方既互相协助履行减排义务,又缓和由于人类活动、工业制造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气候变化,防止其对生存环境产生更为恶劣的影响。

中国林业碳汇发展现状调查

作者:马兴兴 来源:中国林业碳汇网 更新时间:2010-5-17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暖工作,积极响应国际号召,并采取相应实际行动。1992年6月,中国同其他152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8年5月29日中国政府又签署了举世瞩目的《京都议定书》,并支持议定书中对某些国家和地区规定的减排义务。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助推2007年12月“巴厘岛路线图”进程中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在此次大会上提出的三项建议,包括最晚于2009年年底前谈判确定发达国家2012年后的减排指标,切实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规定落到实处等,得到了与会各方的认可,并最终被采纳到该路线图之中。

此外,中国也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实质性贡献。自1980年至今,中国不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全面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实施林业重点工程、扩大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森林碳汇功能。2007年中国制定并公布了《中

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强调,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等是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我国还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提出在未来5年内实现节能20%的目标等。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积极搭建碳汇信息交流平台,组织实施全球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和多个林业碳汇试点项目。以中国科学院为首的一些科研院所,也对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储量以及碳汇功能等进行了初步观测和研究。研究认为,中国沙区还有发展森林植被的巨大潜力,还可以为吸收二氧化碳、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力发展林业,不仅是缓解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充分利用太阳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改善能源结构、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通过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升森林的“碳汇”功能,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努力。为增加森林资源,中国政府不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加快植树造林步伐、提高森林质量,而且还大力发展沼气、改灶节材,以减少森林资源低值消耗,保护和增加了森林资源。有些“碳汇”项目则以风电、水能开发等清洁发展项目的形式出现,有的还为农民、林场工人特别提供生态教育、植树造林、管理等相关的培训。

中国实施碳汇项目,尤其是林业碳汇项目,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林业碳汇项目可促进我国林业大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有效利用CDM的发展契机,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深入研究《京都议定书》框架下林业碳汇的相关规则,迎接林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参与国际碳汇市场的交易活动,可以引进新观念和新机制,并从更高层次上将我国林业建设纳入缓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中,促使我们站在全球高度,重新审视我国林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深化全社会对林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我国是世界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随着林业发展战略工程的实施,人工林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森林贮碳能力将增加。碳汇项目不仅在宏观上促进全球生态区与工业区的协调发展,也在微观上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碳市场交易是将市场机制引人到生态服务领域的新概念,对形成构筑在市场准则基础上的生态服务系统,建立生态消费价值市场补偿机制,促进生态服务功能的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全社会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有偿化的理解和新机制的建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来自清华大学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研究的资料和国家发改委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的备选项目清单显示,仅仅从2002至2005年来看,就将约有77.348亿元人民币(约9.319亿美元)的资金被投入到中国四个CDM项目发展中,而2010年将达到39.442亿元人民币。权威专家认为,如果完全开放CDM市场,在第一承诺期,中国就有获得出让3300万吨碳的可能,相当于70万到110万公顷的造林面积。按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的碳汇价格计算(每吨二氧化碳约3到4美元,折合每吨碳约11到14.7美元),相当于3.63亿至4.84亿美元。

在清洁发展机制的促进下,中国积极促进碳汇项目的发展。目前中国“碳汇”项目操作办法是在CDM项目审核理事会审批下买卖双方签订协议,在约定的期限内,出售方负责对新造林地进行管理和培育,购入方则以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碳汇”。开展CDM项目将为我国绿化造林和生态建设引进资金,增加新的资金来源,并通过这一机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我国生态建设步伐,从而为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已经联合发起了中国绿色碳基金,旨在促进吸纳民间资金开展以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为目的的造林、森林经营及能源林基地建设等活动。

林业碳汇研究发展进展与展望 篇3

摘 要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森林碳库的重要地区之一,是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区之一。首先对碳汇及碳交易的概念进行阐述,然后详细叙述中国林业碳汇研究的发展、碳汇项目发展潜力及实施条件;同时,对近几年国家发改委确认的2个方法学进行了解释,最终期望在林区能够形成林区林业碳汇监测体系。

关键词 林业碳汇;碳汇项目;方法学;碳汇监测

中图分类号:X196;F224.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3

1 碳汇及碳交易概念

1.1 碳汇

任何释放碳素的过程谓之“源”,固定碳素的过程称为“汇”。碳源和碳汇都是以大气圈为参照系,以向大气中输入碳或从大气中输出碳为标准来确定。最终决定一个体系是源还是汇的是碳的净收支。欧洲科学家研究计算表明:通过造林获得二氧化碳减排权比直接二氧化碳减排成本要低很多,前者只有后者的1/30左右,更主要的是这种方法不会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发展速度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1]。

1.2 碳交易

全球变暖是人类面临的十大生态问题之首,而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形成的温室效应则是气候变暖的根源;据IPCC估计,从1990年到2100年,由于气候变暖, 海平面将上升49 cm左右。《京都议定书》制定的减排思路:一是着眼于减少排放源,进行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回收处理二氧化碳(成本巨大,影响经济发展);二是通过造林和再造林等措施增加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汇,以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抵消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2]。

根据《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购买发展中国家的“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CERs)或碳交易指标实现减排。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一种市场机制;《京都议定书》中,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排放二氧化碳的一方(公司或国家)向本国或外国森林拥有者,经营者,支付森林生态效益生产成本的货币交换过程。

2 中国林业碳汇研究

2.1 碳汇造林

从全球来看,陆地生态系统面积总计1.51亿m2,森林大约占27%,热带稀疏草原和草原之和约占23%,农田约占10%。在全球水平上,贮藏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碳的数量约为2.477万亿t;土壤贮存约81%,植物贮存了约19%。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就指出: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是未来30~50 a增加碳汇、减少排放的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2009年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最后达成的成果之一就包括了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造成的排放产生的减排指标获得承认,即通过控制森林砍伐和退化实现减排。可以预见,相比其他类型的碳核证减排量,森林碳汇更受市场的欢迎,未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中的林业碳汇交易将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3]。

碳汇造林,是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对造林及其林分(木)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动。与普通的造林相比,碳汇造林突出森林的碳汇功能,具有碳汇计量与监测等特殊技术要求,强调森林的多重效益。只有按照碳汇造林技术要求造林,并按照碳汇造林检查验收办法验收、经有资质的单位按规定进行碳汇计量监测的人工林才可称为碳汇林。

2.2 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潜力

2009年11月25日,在哥本哈根会议即将召开之前,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首次提出明确的自主碳减排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万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

中国是全球造林规模最大的国家,完全可以很好的利用森林碳汇。由于森林碳汇项目在其增汇减排以外良好的附加效应(如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高度的公益性和非常好的公众认知度,在全球自愿减排市场中将占据主导地位,很多企业可能愿意通过购买森林碳汇来体现其社会责任。在后京都气候谈判中,促进可持续的森林经营、造林和更新抚育的森林碳汇,会以其在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低成本高效益的独特优越性,成为后京都时代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4]。

2.3 林业碳汇项目实施的条件

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暂行管理办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指南》,申请备案的自愿减排项目应于2005年2月16日之后开工建设,且属于以下任一类别:采用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方法学开发的自愿减排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但未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的项目。

按照目前现行的国内外碳交易规则,现在已有的森林树木每天都在生长,生长就会吸收二氧化碳,这个量虽然是增量,但由于没有“额外性”,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此外,现有森林的碳储量属于存量,也不能交易。能够交易的林业碳汇一般都是按照被批准的方法学实施项目所产生的净增量,即项目具备“额外性”。只有符合方法学的造林再造林、森林经营项目产生的二氧化碳净增量才能通过市场机制进入交易,额外性必须依靠方法学进行认定。

3 林业碳汇项目的方法学

2013年10月-2014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备案了3个志(自)愿减排市场有关森林碳汇的方法学,即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森林经营碳汇方法学,采用以上方法学计量与监测(核证)的项目经国家发改委审核备案、注册后产生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可在碳排放权交易机构交易。

3.1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

使用本方法学的碳汇造林项目活动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项目活动的土地是2005年2月16日以来的无林地。造林地权属清晰,具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发的土地权属证书。(2)项目活动的土地不属于湿地和有机土的范畴。(3)项目活动不违反任何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且符合国家造林技术规程。(4)项目活动对土壤的扰动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如沿等高线进行整地、土壤扰动面积比例不超过地表面积的10%且20年内不重复扰动。(5)项目活动不采取烧除的林地清理方式(炼山)以及其他人为火烧活动。(6)项目活动不移除地表枯落物、不移除树根、枯死木及采伐剩余物。(7)项目活动不会造成项目开始前农业活动(作物种植和放牧)的转移。(8)此外,使用本方法学时,还需满足有关步骤中的其他相关适用条件。

3.2 森林经营碳汇方法学

采用本方法的项目活动,应遵循以下适用条件。(1)实施项目活动的土地为符合国家规定的乔木林地,即郁闭度≥0.20,连续分布面积≥0.0667 hm2,树高≥2 m的乔木林。(2)本方法学不适用于竹林和灌木林。(3)在项目活动开始时,拟实施项目活动的林地属人工幼、中龄林。项目参与方须基于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中的林组划分标准,并考虑立地条件和树种,来确定是否符合该条件。(4)项目活动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森林经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或规程。(5)项目地土壤为矿质土壤。(6)项目活动不涉及全面清林和炼山等有控制火烧。(7)除为改善林分卫生状况而开展的森林经营活动外,不移除枯死木和地表枯落物。(8)项目活动对土壤的扰动符合下列所有条件,即符合水土保持的实践(如沿等高线进行整地)、对土壤的扰动面积不超过地表面积的10%和对土壤的扰动每20 a不超过1次。

根据项目所在区域和森林现状特征,为增加森林碳储量、提高森林生产力,项目参与方可以采用以下一种或几种森林经营方式开展项目活动:补植补造、树种更替、林分抚育采伐、树种组成调整以及复壮。

4 林区林业碳汇监测体系建设

4.1 工作原则

4.1.1 统筹安排

按照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具体工作安排。结合林区实际,统筹兼顾、周密部署,分阶段地开展各项工作内容。

4.1.2 统一标准

按照《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指南(试行)》《森林下层植被和土壤碳库调查技术规范(试行)》和《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2014年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4.1.3 有效衔接

紧密结合森林资源调查与碳汇计量监测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数据,高效获取碳汇信息,避免重复工作。全面分析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已有生物量调查成果,充分利用己获取的森林碳汇计量模型和参数。

4.1.4 逐步完善

依靠国家林业局的技术支撑,紧密跟踪国家就此项工作的新要求、新规定,逐步完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

4.2 目标要求

以林业碳汇计量模型和参数体系为支撑,全面掌握测算方法,提高开展森林碳汇计量能力,逐步建立报告森林碳汇年度数据的机制,为全面算清林业碳汇年度数据积累经验和奠定基础。

4.3 工作任务

4.3.1 外业调查

外业调查目的是调整和修正基础数据和计算参数,保证碳储量和碳汇增量的测算精度。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幼中龄林无蓄积的林分的生长变化情况进行调查,掌握进阶蓄积量;对该地区主要土壤类型的土壤厚度进行补充调查,为修正土壤碳储量计算参数提供依据。

4.3.2 建立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基础数据库

以林区森林资源档案数据为基础建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基础数据库。

4.3.3 测算森林碳储量和森林碳变化量

利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监档案数据库提取的数据,依据《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指南(试行)》所确立的计算方法和提供的相关模型和参数,按照气候带、森林类型和龄组选择符合林区特点的计量模型和参数,进一步完成测算森林碳储量和森林碳变化量的工作,完成森林碳汇计量监测总结报告及相关材料。

4.4 相关建议

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很多方面是在学习和探索中,在将来开展该工作,请求国家林业局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中心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指导。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建立完善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框架和组织机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建议相关部门能够对此问题应给予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

建立地区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所需的计量模型及参数体系,是准确计量森林碳汇的必备条件。一方面是利用国家层面发布的适合本地区应用的模型及参数,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开展专项调查解决,需要在立项和资金方面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颖,周雪,覃庆锋,等.中国森林碳汇价值核算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35(6):124-131.

[2]贾松伟.河南省乔木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及其碳汇经济价值估算[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5):149-153.

[3]郭占胜.南阳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乔木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初步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3(1):58-61.

[4]强勇华.乔木林碳贮量研究——以旌德县为例[J].安徽林业科技,2014,40(4):15-21.

[5]魏文俊,王兵,李少宁,等.江西省森林植被乔木层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5):767-772.

浅谈中国林业碳汇工作 篇4

林业碳汇的产生和发展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进程密切相关, 政策性很强。各级林业部门应注意加强对气候变化国际动态和林业碳汇知识的了解和宣传, 充分认识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同时, 要结合当地实际, 加强对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和林业碳汇相关工作的管理, 注意防范夸大碳汇项目收益的不实宣传, 谨防利用林业碳汇概念炒作以非法谋利, 切实保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规范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概念既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也是现实工作的要求。有人将森林吸收、固定和贮存二氧化碳的碳汇功能说成是碳封存或生物碳封存, 这是不正确的。碳封存的全称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 确切的说应该是碳捕存。其英文表达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简称CCS, 具体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相关能源的排放源中分离出来, 输送到一个封存地点, 并且长期与大气隔绝的过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在其特别报告中指出, 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是稳定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缓解气候变化行动的一种选择方案。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的重点是工业项目, 尤其是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发电工业, 而不是林业。

关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所涉及的碳概念, 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涉及林业的相关条款中, 强调的是森林吸收、固定和贮存二氧化碳的碳汇功能, 以及毁林和森林退化导致贮存在森林中的二氧化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的问题。

发挥林业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 重要的任务是:进一步推进植树造林和森林的可持续管理, 保持或增加林地层面的碳密度, 保持或增加景观层面的碳密度, 提高林产品的异地碳贮量 (如木制家具中所含的碳在家具腐烂之前会一直贮藏在家具中) 以及以林产品替代工业产品和燃料等, 从而保持并增加森林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固定与贮存, 缓解气候变化;通过防止森林退化、毁林或森林火灾等,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缓解温室效益。这是林业所特有而工业和环保部门都不具备的独特功能, 应该大力宣传, 而碳封存等工业技术是能源和环保部门的内容, 并非林业的特长, 不易相提并论。

森林碳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 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属自然科学范畴。

林业碳汇: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 减少毁林等活动, 吸收 (或减少)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贸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范畴。

碳保护:通过保护森林、减少毁林等措施, 将森林生态系统中贮存的碳保护下来, 避免森林破坏导致贮存在森林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出来。

碳替代:主要指利用林产品替代化石能源或化石能源生产的产品, 如利用木材替代钢材、铝材等能源密集型原材料, 利用树木果实榨油转化成的生物柴油替代石油生产的柴油等, 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

碳减缓:一般是指通过人为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或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汇, 以减缓气候变暖的活动。

二、当前中国林业碳汇工作的发展

2007年2月2日,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简称IPCC) 发布了《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报告综合了数千份研究成果, 是迄今为止对全球变暖问题最权威的科学报告。报告称人类活动是过去五十年来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其中人类燃烧矿物燃料危害最大。报告指出, 2005年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为379ppm, 远远超过工业革命之前的280ppm。报告预计未来二十年每十年全球平均增温0.2摄氏度, 如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在2000年水平, 每十年仍会继续增温0.1摄氏度;如以等于或高于当前速率继续排放, 本世纪将增温1.1~6.4摄氏度, 海平面将上升0.18米~0.59米。这种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气候变暖导致了水资源短缺, 加剧了土壤侵蚀, 恶化了地区干旱, 扰动了种植周期, 破坏了生态平衡, 传播了新型疾病, 危害了人类健康, 不仅影响全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中国气候变化观测数据表明, 近百年来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摄氏度, 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森林及其他生态系统、海岸带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 气候变暖伴随的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增多, 增加了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等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机会。由于中国气候条件相对较差、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气候变暖对中国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和森林资源保护及发展等都提出了许多挑战, 迫切需要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国际社会积极行动, 先后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鉴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已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历史事实, 《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的第一个承诺期内, 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2005年2月16日, 《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中国已于2002年8月正式核准了《京都议定书》。作为发展中国家,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 中国目前不承担减排义务。但是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面临减排的国际压力正越来越大。中国正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进行不懈努力。通过大力推进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和改善生态环境, 增加碳汇能力, 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中的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 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个过程称为“汇”。因此, 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的这种碳汇功能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对稳定以至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发挥重要作用, 并且以其巨大的生物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因此, 在适应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 森林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森林管理, 提高现有林分质量;加大湿地和林地土壤保护力度;大力开发与森林有关的生物质能;加强对森林火灾、病虫害和非法征占林地行为的防控措施;适当增加木材使用, 延长木材使用寿命等都将会进一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固碳能力。而且, 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 其成本要远低于工业活动减排的成本。

据2007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1980—2005年, 中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造林和森林管理等活动, 净吸收二氧化碳46.8亿吨, 通过控制毁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4.3亿吨, 两项合计为51.1亿吨。随着中国森林资源的增长, 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将逐年增加。

中国现有5 700万公顷无林地和大量的“边际性”土地 (如沙地、盐碱地和矿山复垦地等) , 增加森林面积和碳汇能力具有很大潜力。按照《中国林业发展战略研究》, 到205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6%以上, 届时全国森林年净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预计将在1990年的基础上增加90.4%。

人类正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大挑战。作为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一直着力提高植树造林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通过加强林业建设, 不断增强森林间接减排的功能。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最有效的途径有两条, 工业直接减排, 通过森林碳汇间接减排。而与工业减排相比, 森林固碳具有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等优点。

据了解,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 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5 000亿吨储存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 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 释放1.62吨氧气。

中国长期以来投入巨资实施林业重点工程, 共义务植树538.5亿株, 森林资源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 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中国还将积极扩大森林面积, 确保201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8.21%提高到20%, 同时大力提高森林质量, 增强单位面积森林的固碳总量, 并适当增加木材使用, 增强林产品贮碳功能。

为了积极推进实施清洁发展机制 (简称CDM) 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 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完成了对全国适宜开展此类项目的区域进行了选择和综合评估;积极推进在广西等地实施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其中“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于2006年11月获得了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的批准, 成为全球第一个获得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再造林碳汇项目。这个项目通过以混交方式栽植马尾松、枫香、大叶栎、木荷、桉树等树种, 预计在未来的十五年间, 由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按一定的价格, 购买项目所产生的60万吨二氧化碳。该项目的实施还有助于促进周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进一步控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 并将陆续为当地农民提供数万个临时就业机会, 有5 000个农户将从出售碳汇以及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中获得收益。

但是, 植树造林, 发展现代林业, 提高森林质量, 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力量。随着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认识的不断加深, 一些企业、团体和个人自愿通过捐资造林方式, 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因此, 需要搭建一个平台, 既能以较低的成本帮助企业自愿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又能增加森林植被, 促进生态建设,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这个平台就是中国绿色碳基金。2007年7月, 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 以支持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推进林业碳汇事业的发展。该基金目前设在中国绿化基金会下。进入中国绿色碳基金的资金, 主要用于开展以增加碳汇为目的的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等相关活动。

随着气候变化日愈加剧, 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 具有独特的碳汇功能, 对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 增加和保护森林植被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减缓气候变暖的有效措施。在2007年国家发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 把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列入了下一步行动计划。胡锦涛总书记于2007年9月在悉尼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亚太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管理网络”的倡议, 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高度赞誉, 表明了中国林业将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9年11月6日, 国家林业局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 邀请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司长王祝雄发布《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的有关情况。

《林业行动计划》确定了五项基本原则、三个阶段性目标, 实施22项主要行动。

五项基本原则是:坚持林业发展目标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相结合, 坚持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质量相结合, 坚持增加碳汇和控制排放相结合, 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 坚持减缓与适应相结合。

三个阶段性目标:一是到2010年, 年均造林育林面积400万公顷以上,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 森林蓄积量达到132亿立方米, 全国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较大增长。二是到2020年, 年均造林育林面积500万公顷以上, 全国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3%, 森林蓄积量达到140亿立方米, 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到2050年, 比2020年净增森林面积4 700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 森林碳汇能力保持相对稳定。

实施22项主要行动:其中有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15项行动, 还有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7项行动。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15项行动包括:包括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 实施重点工程造林, 加快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 实施能源林培育和加工利用一体化项目, 实施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 扩大封山育林面积, 加强森林资源采伐管理, 加强林地征占用管理, 提高林业执法能力, 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 提高森林病虫鼠兔危害的防控能力, 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质材料, 加强木材高效循环利用, 开展重要湿地的抢救性保护与恢复, 开展农牧渔业可持续利用示范。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7项行动, 包括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 建立典型森林物种自然保护区, 加大重点物种保护力度, 提高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能力, 加强荒漠化地区的植被保护, 加强湿地保护的基础工作, 建立和完善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

三、加强林业碳汇管理工作的措施

1. 发挥行业优势, 努力增加碳汇。

各级林业部门应进一步开展植树造林, 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 提高森林质量等增加碳汇;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非法征占用林地, 防控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减少碳排放, 并作为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落实到各项工作部署中,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2. 准确把握形势, 加强项目管理。

许多地方正在通过不同渠道积极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目前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发达国家为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减排任务而和发展中国家合作开展的清洁发展机制 (简称CDM) 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这类项目对造林地有特定要求, 即在2008—2012年期间, 这样的项目只能是在过去五十年以上的无林地或1989年12月31日以后的无林地上开展的造林活动。发达国家通常是购买在这样的土地上造林产生的碳汇以履行《京都议定书》, 一般不提供造林费用, 且项目须履行较为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审批程序。因此, 各地在和外方商讨开展此类项目活动时, 应及时与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以下简称国家林业局气候办) (挂靠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 沟通和联系, 以便帮助和指导开展项目。二是一些企业、组织、团体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展示绿色形象, 体现社会责任, 自愿购买森林碳汇。据了解, 国内也有企业和组织宣称向海外出售林业碳汇指标。由于碳汇指标本质上涉及国家碳排放空间, 林业碳汇活动关系到当地林地、林木权和生态保护、农村发展以及农民利益等。因此, 对这类活动须妥善管理。如有此类项目意向, 在进行项目设计前, 须将项目详细情况, 包括投资方、项目区基本情况、受益群体、碳汇计量和核证单位等及时报国家林业局气候办批准后方可实施。

3. 加强宣传引导, 提高责任意识。

碳汇林业 篇5

随着气候逐渐变暖,促进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各国重点开展的工作。在此背景下,通过林业碳汇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拓展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铜鼓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在低碳时代迎面而来的今天,越早进入碳汇市场越早受益。

一、碳汇基本知识

(一)基本概念。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涉及林业、农业、能源等16个领域。在林业中主要体现为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所谓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测定林木可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但并不是现有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储存都可以称为林业碳汇,必须通过实施项目来增加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储存才可产生。专家研究表明,森林每年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吸收 1.83 吨二氧化碳,释放出 1.62 吨的氧气。森林几乎可以被称为天然且最经济的“吸碳器”和“固碳机”。林业碳汇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也是国际社会公认减少二氧化碳的有效途径。

(二)碳汇交易。碳汇交易是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各国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规定,创设出来的一种虚拟交易。卖方,指通过实施碳汇开发项目从而产生碳汇的业主,将开发的碳汇在交易所挂牌出售。买方,即温室气体排放企业,在无法降低国家规定的碳排放标准时,可以采用购买碳汇的方式抵消碳排放量。买卖双方的这种交易就是所谓的“碳汇交易”,老百姓通俗地称为“卖空气”。目前,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9个碳汇交易试点中心。我省于2016年8月正式成立了江西省碳排放交易中心,初步确定了170多家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企业名单,今年起省内可开展碳汇交易。

(三)开发流程。林业碳汇项目从开发至交易共有6个步骤,时间跨度预计为10-15个月,项目实施期一般为10―20年。步骤依次是:开发―审定―备案―监测―核证―签发。1.开发。由项目业主委托咨询机构,依据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格式和内容,撰写项目设计文件。2.审定。项目设计文件完成后,递交由国家发改委备案的第三方审定机构进行审查、网上公示等。3.备案。对于通过审定的项目,组织专家组评审,递交地方和国家发改委进行备案。4.监测。项目获得备案后,即表示如果项目按计划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业主或委托咨询机构对项目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报告。5.核证。项目业主按照监测报告计算碳减排量,并按项目设计中预定期限接受核证机构的核证,并出具减排量核证报告。6.签发。获得核证报告的项目,即可以向国家发改委申请签发核证碳减排量。发改委收到申请后,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评估,没有异议后,即签发减排量并进行登记备案,便可以此参与碳市场交易。

二、开发预期分析

(一)开发意义。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林业碳汇既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需求,又能创造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一是能提高对森林的认识。以往大家只知道树木的经济价值,通过林业碳汇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森林的生态价值。二是能促进林业发展。通过林业碳汇可以筹集包括全面封山育林资金在内的林业发展资金,促进林业发展。三是能促进农民增收。农民不仅可以得到森林经营的收入,还可以得到较为可观的碳汇利益。四是能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通过林业碳汇,能够促进广大民众树立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和生态文明的理念。

(二)碳汇测算。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铜鼓县为例,按照碳汇开发的有关条件,可重点开发的碳汇项目主要有三大块。1.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据理论测算,全县可用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森林有109.06万亩,其中,天然林70.51万亩,人工林38.55万亩。按实际可开发面积80%计,可开发87.25万亩,平均按每年每亩减排0.5吨二氧化碳估算,每年可实现碳减排量43.62万吨。2.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据理论测算,全县可用于竹林经营碳汇项目的毛竹林有45.65万亩。按实际可开发面积80%计,可开发36.52万亩,平均按每年每亩减排0.5吨二氧化碳估算,全县每年可实现碳减排量18.26万吨。3.小水电发电项目。根据《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小水电开发也可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据理论测算,全县现有装机小于1.5万千瓦联网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小水电站近80座,总装机容量5.2万千瓦。平均按每年每千瓦减少2.5吨二氧化碳估算,每年可实现碳减排量13万吨。

(三)碳汇估价。按国家碳汇开发的有关规定,在国家新的碳汇交易政策还未出台前,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竹林经营碳汇项目、小水电发电碳汇项目的碳汇交易追索期可至2005年(县林业局对接合作的江西埃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可运作追索至2009年,至2017年总共为9年),保守估价为每吨20元。如按当前碳汇交易试点的相关政策和市场价格(20元/吨),铜鼓县的碳汇交易估价测算情况为:森林经营碳汇,年估量43.62万吨,年收益872.4万元,9年收益7851.6万元;竹林经营碳汇,年估量18.26万吨,年收益365.2万元,9年收益3286.8万元;小水电发电碳汇,年估量13万吨,年收益260万元,9年收益2340万元。合计,全年碳汇74.88万吨,年收益1497.6万元,9年收益13478.4万元。

(四)开发成本及风险。1.开发成本。以森林经营碳汇项目为例,项目规模在20万亩及以下的,至第一次减排量备案签发止,大致需45万元―60万元,以后每一次(大约每3年或每5年一次,下同)减排量监测核证需20万元;20万亩至40万亩规模的,大致需65万元―80万元,以后每一次减排量监测核证需25万元;40万亩至70万亩规模的,大致需85万元―100万元,以后每一次减排量监测核证需30万元。2.运作方式。经县林业局与江西埃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初步接洽,有两种合作运作方式。一是所有成本由县级承担,开发公司只作为技术中介服务方,收取一次性技术服务费,不参与碳汇交易收益分配。二是开发公司作为全风险大包干方式合作开发(我省已实施的项目都是采用合作方式),县级不承担费用,但公司按照4:6分成(我县6成)比例获得碳汇交易收益。3.开发风险。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建设风险。包括项目实施情况、生长量的变化、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影响预期碳汇估量。二是政策风险。面临国家政策的调整、交易规则的变化,比如《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只施行到2017年5月31日,有效期过后碳汇交易追索期可能有调整。三是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项目开发最大的风险。价格上,全国9个试点交易中心近三年碳汇价格在15―50元/吨间波动;需求上,包括林业在内的16个领域的碳汇开发项目,林业碳汇的交易量只占到10%,市场风险较大。

三、相关意见建议

一是注重统筹协调推进。今年起,全国统一碳市场将启动,各省市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各项工作。今后一段时期内,碳交易市场将会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时期。我省森林资源丰富,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建议:成立省级层面的碳汇开发项目推进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职责,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全省碳汇开发工作。重点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和指导林业资源大县的林业碳汇项目的储备和开发,避免各地各自为政和恶性竞争。

二是加强减排企业核查。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省,省党代会提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实现宏伟蓝图的有效途径。建议:省里建立完善的碳排放交易核查?w系,完善碳排放交易工作机制,重点加强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的生产、能耗和碳排放核查,确保碳排放交易市场需求。

三是加大培训指导力度。林业碳汇项目虽然意义重大,但实施起来是一项系统工程,成本偏高、程序复杂、技术较强,需要专业技术公司和人才等长期跟踪服务。建议:省里进一步加大培训指导力度,加强包括政府管理部门、相关企业、林农等对象的培训与指导,促使培训对象深入了解林业碳汇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林农还要加强林业碳汇生产的技术指导,做好生产技术准备。

四是加强舆论宣传。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逐渐被公众所认识,但是林业碳汇等诸多新名词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广大公众还不是很了解。建议:在全省范围加大碳排放权交易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的参与程度,正面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简介]

碳汇林业 篇6

摘 要 《京都议定书》下清洁发展机制中的林业碳汇项目在各国间尤其是我国频繁展开,并且得到许多国内大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关注,而我国学者对林业碳汇产权的研究还比较少。由此,通过研究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分别分析了碳汇林在进行碳汇交易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碳汇林林地、碳汇林林木及碳汇3个因素的产权问题,为实现碳汇产权明晰及我国碳汇交易市场机制的建立尽一些微薄之力。

关键词 林业碳汇;产权;法律制度;科斯定理

中图分类号:D996.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5-0-02

1 概况

1997年12月,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在日本京都三次会议制定了《京都议定书》,以法规形式规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从而限制了各国的碳排放量[1],《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标志着全球变暖这一生态问题由碳汇交易的衍生而被转化成了一个新型市场经济问题。碳汇交易市场的形成对中国等发展中国而言是个机会,要想抓住这个机会,中国必须尽快制定出完善的配套法律制度以明确碳汇产权,建议合法有效,与国际接轨的碳交易市场机制。

2 定义

碳汇林指的就是碳汇林场。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功能,即碳汇功能,利用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减缓气候变暖为主要目的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等活动,就泛称为碳汇林业[2]。

《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关于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在国际社会围绕如何履行《议定书》进行了一系列谈判后,已正式将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列为第一个承诺期内的CDM项目,并对造林再造林即所谓的碳汇林做出了特别规定。造林是指在过去至少50 a以来的无林地上开展的人为造林活动;再造林则是指在自1990年1月1日以来的无林地上开展的人为造林活动。所以,国家自1990年1月1日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林地、林场不属于碳汇林范围内,这些已建林地的固碳功能也不会被计算在国家的碳排放指标中,不能拿到碳汇市场上做交易,大家也就无需分析它的碳汇产权归属问题。

3 产权特性分析

根据上述对碳汇林的定义,对于林业碳汇项目中涉及到的产权问题,理应从林地产权、林木产权和碳汇产权3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其中林木产权又分林木的所有权和林木的使用权,碳汇产权则指的是碳汇林经过本国碳汇权威机构和清洁发展机制认证后所发放的可认证减排量[3]。

3.1 林地所有权

碳汇林是指在过去至少50 a以来的无林地上或是在自1990年1月1日以来的无林地上开展的人为造林再造林活动,所以,首先要对过去至少50 a以来的无林地和自1990年1月1日以来的无林地的产权归属问题开始进行分析。《中华人名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了我国土地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指出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还指出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管理和合理地利用土地的义务。

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国家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个人或企业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所以,林业碳汇项目中涉及的林地产权归国家或农民集体所有,林业碳汇项目的投资者在获得国家清洁发展机制主管机构的批准后,可以依法享有林地的使用权,从而投资建设碳汇林。

3.2 碳汇产权

碳汇的产权问题也非常明确。根据《京都议定书》和清洁发展机制的规定,森林碳汇的产权属于项目认定下的某个企业或部门,即该企业或部门在认购期内拥有林业碳汇的产权。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中也已有明确规定,指出鉴于温室气体减排量资源归中国政府所有,而由具体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归开发企业所有,因此,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因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所获得的收益归中国政府和实施项目的企业所有。分配比例如下。

(1)氢氟碳化物(HFC)和全氟碳化物(PFC)类项目,国家收取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的65%。

(2)氧化亚氮(N2O)类项目,国家收取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的30%。

(3)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重点领域以及植树造林项目等类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国家收取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的2%。

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包括多种减排项目,碳汇项目仅适用于造林和再造林项目,所以,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中的第三点,就明确规定了碳汇项目的收益归国家和实施项目的企业所有,国家收取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的2%。

3.3 碳汇林林木产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林木的所有权主体可以是国家、集体和个人。其中第四章第二十六条指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可以由集体或者个人承包造林。第二十七条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营造的林木,由营造单位经营并按照国家规定支配林木收益。集体或者个人承包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承包后种植的林木归承包的集体或者个人所有;承包合同另有规定的,按照承包合同的规定执行。

对于碳汇林林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也是后续工作最复杂的问题。森林的碳汇功能存在非持久性,当对碳汇林进行烧毁、砍伐等破坏时,原本固定在碳汇林里的碳便会释放出来,即碳泄露[4]。所以,碳汇林的经营与管理,需要在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监督约束下进行,没国家清洁发展机制主管机构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碳汇林进行砍伐或破坏。当一笔CER交易完成后,若投资者想继续依赖此碳汇林以后产生的CER做交易,则此投资商就要全权承担此碳汇林的看护义务;若碳汇市场不景气,投资者不想继续出资经营此碳汇林而将其转让给其他投资者或政府,其他投资者或政府从原投资者那里购买这片碳汇林后,碳汇林的林木所有权同时转移给其他投资者或政府。

在碳汇林的经营和碳汇交易过程中,必然会牵扯到诸多经济主体的利益,在国家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大家有信心解决碳汇交易涉及到的所有产权问题,相信我国会尽快跟上国际步伐,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碳汇林业法律制度,促进企业积极投资开发荒山、非利用地的造林再造林项目,建立合法、有效的国家碳汇交易市场机制与信息服务平台,与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为改变全球变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雅骎,王化雨.林业碳汇产权归属浅析[J].价值工程,2011,7(8):293-295.

[2]胡品平,徐正春,刘成香.森林碳汇服务的经济学分析——基于产权角度看森林碳汇服务交易[J].中国林业经济,2007,3(83):34-37.

[3]黄亚宇.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法律问题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1,21(7):31-33.

[4]苗婷婷,郝焰平,刘圣清.林业碳汇问题研究进展概述[J].安徽林业科技,2011,37(6):44-47.

林业碳汇的法律制度设计 篇7

随着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己经成为全世界的焦点。地球增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因素,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度增加,形成温室效应的结果。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基本手段是两个,一是提高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二是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减缓能力。

为了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减缓能力,关键是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积累,方法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即减源,尤其是减碳源;方法二是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即增汇,特别是增碳汇。

1.1 碳汇

目前对碳汇的概念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是碳汇专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其二是碳汇泛指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库的储量和积累速率[1];其三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1.2 森林碳汇与林业碳汇

有很多文献将森林碳汇和林业碳汇混为一谈,实际上,森林碳汇与林业碳汇是不同的。

从概念上看,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从属性上看,森林碳汇是专指生态系统中能量、信息流动的过程,只具有自然属性,而林业碳汇,由于其是人类通过造林与再造林,减少对林木的砍伐,保护环境的活动,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并对此碳汇进行交易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其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1]。

从范围上看,森林碳汇的碳汇来源是整个森林系统,而林业碳汇的来源是造林与再造林项目的林木。

从可交易性上看,并不是所有的森林碳汇都可以交易。现代产权经济学认为,只有产权清晰的商品才能进入市场交易。碳汇和林业碳汇中都有来自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而森林生态效益具有较强的外部性,需要借助严格的计量方法学才能将其量化,并且通过严格的设计、审定、计量和核证程序后碳汇才被产权化。碳汇产权确定后,方可投入市场,按照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进行交易。根据《京都议定书》对可以抵减排放量的碳汇规定,目前只有造林再造林所产生的碳汇才可以作为第一个承诺期(2008一2012年)抵减排放量的额度,而且,该排放量只能占到国家基准年(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

1.3 林业碳汇的发展进程

1.3.1 林业碳汇产生的制度基础

1992年5月在美国纽约,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规定附件Ⅰ国家必须将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到1990年水平。

199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会议上制定了《京都议定书》,以法律形式要求工业化和经济转型国家控制并减少6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并规定了减排限额,目标是在第一个承诺期内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具体的减排目标,并确定了履行机制,即排放贸易、联合履约、清洁发展机制。一个时期以来,在《公约》谈判过程中,是否把实施有关“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等“汇”项目列入清洁发展机制,一直是谈判的焦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认为,将“汇”项目纳入清洁发展机制,将使发达国家在履行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上大打折扣。“汇”项目获得的每一吨碳意味着发达国家在其承诺的减排份额中少了一吨碳,或者说发达国家可以多减排一吨碳。因此,在早期谈判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不同意将“汇”项目纳入清洁发展机制的。

1.3.2 林业碳汇进入清洁发展机制

2001年初美国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一再坚持“汇”项目列入清洁发展机制,为了挽救《京都议定书》,发展中国家做出了极大的让步。2001年7月在德国波恩召开《公约》的续会上达成了《波恩政治协定》,此后在摩洛哥召开的公约第7次缔约方会议达成了《马拉喀什协定》,两个协议同意将毁林、造林再造林活动引发的温室气体源的排放和汇的清除方面的净变化纳入附件Ⅰ国家排放量的计算,其中,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作为第一期承诺唯一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并通过了有关开展“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活动的定义、方式、规则和方法学等一系列规定。《波恩政治协定》为附件1国家利用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获取减排设定了上限,即在第一承诺期内,附件1国家每年从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中获得的减排抵消额不得超过其基准年(1990年)排放量的1%。

1.3.3 林业碳汇逐步发展

2003年在米兰召开了《公约》第9次缔约方大会,会议通过了造林再造林模式和程序,2004年在阿根廷召开的《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简化小规模造林再造林模式和程序。这标志着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进入到了实质性的项目操作阶段。

2 林业碳汇法律制度的现状剖析

2.1 国际法领域

在国际法领域,我国参加的相关国际条约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

工业文明被人们称为黑色文明,其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恶化。当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国家(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先期排放的。从环境权的公平性角度来看,发达国家理应承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责任。因此,国际社会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附件I国家必须将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到1990年水平。《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具体的减排目标即是在第一个承诺期内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并确定了履行机制,即排放贸易、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排放贸易是指已经达到减排目标的发达国家可以把温室气体排放权卖给其他发达国家;联合履约是指发达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共同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或碳汇项目,将获得的减排额度共享或转让给另一个发达国家;清洁发展机制是指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将项目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完成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2]。

排放贸易和联合履约都是关于发达国家之间减排机制,只有清洁发展机制是有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清洁发展机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合作,该合作使发达国家以低于国内成本的方式获得减排量,同时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通过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达到减排目标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在工业、交通和能源等部门中实施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等项目,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二是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而林业碳汇就是来自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根据《京都议定书》对可以抵减排放量的碳汇规定,目前只有造林再造林所产生的碳汇才可以作为第一个承诺期(2008一2012年)抵减排放量的额度,而且,只能占到国家基准年(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该议定书还规定了严格的审批核准程序,项目先由参与国政府和主管机构批准,再由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派指定的审核机构进行核证,最后由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批准,方可交易。

《波恩政治协定》和《马拉喀什协定》规定将毁林、造林再造林活动引发的温室气体源的排放和汇的清除方面的净变化纳入附件Ⅰ国家排放量的计算,且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作为第一期承诺唯一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波恩政治协定》还规定在第一承诺期内,附件Ⅰ国家利用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获取减排抵消额不得超过其基准年(1990年)排放量的1%。

2.2 国内法领域

在我国除民商法范围内的国际条约可以直接适用外,其他都必须转变为国内法才能被适用。我国根据以上参加的国际条约制定了相关的国内法。如《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关于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指导意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关于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国绿色碳基金暂行管理办法》、《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绿色碳基金计量方法》、《中国绿色基金碳汇项目造林技术暂行规定》、《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

2005年《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情节机制项目运行的具体操作,同时对林业碳汇转让规定了:植树造林项目等类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国家收取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的2%。

2006年12月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制定了《关于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我国要积极推进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实施,并确定了我国开展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优先区域。

2007年6月4日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本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关于林业碳汇方面,该方案规定要加快林业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和清理工作,其中包括关于林业碳汇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体制,加强执法检查,扩大社会监督,建立执法动态监督机制;改革和完善现有林业产业政策,进一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义务植树的多种形式,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工作的深入发展。通过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推动植树造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增加森林资源和林业碳汇[3]。

2008年发布了《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关于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林业部门应进一步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森林质量等增加碳汇。

目前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发达国家为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减排任务而和发展中国家合作开展的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二是一些企业、组织、团体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展示绿色形象,体现社会责任,自愿购买森林碳汇[4]。

我国于2007年7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主要是通过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鼓励企业、其他组织、个人自愿捐款进行植树造林活动,利用植树造林方式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实现间接减排,提高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并逐步建立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其主要目标是提供资金渠道,从京都和非京都碳市场(自愿市场)、政府和私人部门到最需要发展的领域,而这些领域能够带来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持社区发展和减轻气候变化多重利益的项目[5]。与绿色碳基金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国绿色碳基金暂行管理办法》、《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绿色碳基金计量方法》、《中国绿色基金碳汇项目造林技术暂行规定》、《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

3 林业碳汇法律制度设计建议

3.1 完善林业碳汇的项目管理制度

3.1.1 注重项目公益性和可行性

林业碳汇项目是一项国际减少碳排放行动,其环境保护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国在审批林业碳汇项目的过程中,需要首先考虑其公益性。一个项目能否实施,可行性起着决定作用。我国在项目的建设中,应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详细的评定,以利于项目的落实,保护我国和投资方的利益。

3.1.2 设置多学科专家咨询制度

由于林业碳汇项目是集林业、生态、经济知识相结合的综合体,但目前对林业碳汇进行管理的主要为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其林业知识丰富但生态、经济知识有限,所以我们想要将林业碳汇项目经营好,管理好,需要增加听取其他方面的专业意见环节,尤其是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多学科咨询完善。

3.1.3 制定统一严格的计量制度

对林业碳汇进行监测和评估可以充分了解我国的林业碳汇的现状和潜力,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虽然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公室在2009年制定了《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该指南从成本有效性原则出发,采用的基于固定样地的连续测定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基于中国绿色碳基金支持下的造林项目产生的碳汇监测工作,其对类似造林项目的监测提供了参考[6]。但是关于整个林业碳汇的计量还没有一个全国的标准,希望早日出台关于全国林业碳汇的计量与监测法规,有利于林业碳汇整体的发展。

3.2 制定林业碳汇交易的配套法律制度

3.2.1 确定林业碳汇产权

林业碳汇是来自造林与再造林,造林与再造林既是森林资源,又是人类有意识地补偿环境的成果,所以林业碳汇既具有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益属性。

参与CDM机制下的造林与再造林,根据《京都议定书》、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该造林与再造林的森林自然资源归我国,温室气体减排量归投资方。

自愿参与我国绿色碳基金实施造林再造林的企业、组织和个人,根据《中国绿色碳基金暂行管理办法》、《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可获得该项目森林所产生的碳汇指标,也可以被看作是碳信用指标。而中资控股企业所生产的碳汇,如果符合清洁发展机制或者《京都议定书》的林业碳汇项目要求,可以进入京都市场或者非京都市场进入交易。

中国绿色碳基金产生的碳汇目前大多数还只是作为一种储存指标,少数能进入碳汇制度交易,我国应尽快建立林业碳汇产权制度,制定相关物权法律法规。如,在《物权法》中增加林业碳汇为物权指向的物或者起草林业碳汇物权法规。林业碳汇产权化,应更加注重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公益属性,它的管理制度与一般商品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将林业碳汇产权化目的是将林业碳汇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易,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商品,交易过程应由国家施以特别调控,因为林业碳汇对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如果林业碳汇交易不在一定的国际和国家排污指标的限制之下,会使购买了指标的企业肆无忌惮的排放温室气体,不利于减少温室气体,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我国的绿色碳基金走向国际碳汇市场是必然的趋势,而在进入国际碳汇市场之前,我国应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以配合林业碳汇的发展,确立林业碳汇的产权制度是重中之重。

3.2.2 建立碳汇交易所

2009年前中国在《议定书》下没有承担减排义务,也没有在《议定书》外自愿承诺减排,所以我国一直没有建立碳汇交易制度,而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因此我国急需对加快林业发展,促进林业碳汇。

林业碳汇交易能够加强社会公众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以充足的资金加强我国森林建设,提高森林保护意识。建立碳汇交易所,是促进林业碳汇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趋势。我国由于在《议定书》下没有承担减排义务,所以我国有大量的碳汇和碳信用可以交易。关于碳汇交易所的建立,我国可以参照国外碳汇交易市场的成立。如,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欧盟气候交易所等。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己经成为全世界的焦点,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应加速林业的发展,积极增加林业碳汇。本文阐述了林业碳汇的概况,总结了目前林业碳汇的法律制度,提出了完善林业碳汇法律制度的构想。

关键词:林业碳汇,碳汇交易,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李怒云,王春峰,陈叙图.简论国际碳和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J].中国发展,2008,8(3):9-12.

[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http://news.qq.com/a/20070604/002123_4.htm.

[4]《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关于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知》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thw/s/1807/content-162556.html.

[5]《中国绿色碳基金暂行管理办法》http://www.cgf.org.cn/zt_lst/detail6.asp.

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发展的思考 篇8

一、中国林业碳汇交易的基本状况

(一)中国林业碳汇交易涉及的主要方面

目前,我国林业碳汇项目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林业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CCER)和其他类型项目。前二类项目除业主和咨询机构外,还涉及国家发改委及各地方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及各地方林业管理部门等管理机构;其他类型项目即由企业、组织、团体及个人等自愿捐资开展的碳汇营造林项目,主要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及其专项基金、中国绿化基金会、北京绿化基金会等中介机构主导开展。林业CDM项目依据EB公布的相关方法学,按照《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进行操作;林业CCER项目依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等,按照“管理办法”等进行操作;其他类型项目则参考上述方法学及办法,依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和《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指南(试行)》及《林业碳汇项目审定与核查指南》或相关国际标准等进行开发。三种项目的操作流程基本相似,即:项目设计(包括计入期内减排量预估)—审定—注册备案—实施—监测—核证—碳减排量备案签发—市场交易。但林业CDM项目需要EB认可的第三方机构(DOE)进行审定与核证,项目碳减排量可在国际碳市场上交易;林业CCER项目需要国家发改委备案的DOE进行审定与核证,项目碳减排量可在国内流通;其他类型项目可以根据业主需要灵活选择方法学、认证标准及DOE等进行审定与核证,项目碳减排量可根据捐资方意愿进行碳中和或履行植树义务,也可以针对国际自愿减排市场进行项目开发或碳减排量销售。

(二)实施了多个林业碳汇试点项目

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与国外展开碳汇交易,首个国内林业碳汇交易已于2011年达成。基于CDM我国开展的碳汇项目和交易如表1所示。据2014年国家林业局编制的《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计量与监测指南》及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汇总统计,中国已和多个发达国家签订了碳减排合同并达成交易,即在CDM下我国实现了跨国碳汇交易。国内首个林业碳汇交易于2011年在浙江义乌达成,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周碳中和项目、云南腾冲森林多重效益(FC-CB)项目、北京房山青龙湖碳汇造林项目、黑龙江伊春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等都属于此类项目。目前,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已利用多种林业资金和企业及公众捐资,在北京、山西、河北等20多个省市开展碳汇营造林项目,建立了60多处碳汇营造林宣传展示基地,累计涉及面积几百万亩。

(三)林业碳汇交易在政策支持、机构管理以及交易平台搭建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在政策方面,哥本哈根大会上碳减排的承诺已被我国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碳汇林业将作为现代林业的重要内容。此外,2010年我国出台政策鼓励西部5省和8个城市开展低碳试点,并提出于2013年进行碳交易试点和2015年建立全国碳市场的规划。在机构管理方面,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碳汇管理办公室,加强CDM下造林再造林项目的实施。2010年7月绿色碳汇基金会作为全国性公募基金会成立,旨在开展吸收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为目的的造林、森林管理以及能源林基地建设等活动。在搭建碳汇交易平台方面,我国已拥有多家地区性的环境交易所和林业产权交易所。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之后,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以及武汉、杭州、昆明等交易所相继成立。2009年11月,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正式成立,之后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相继成立。

二、我国林业碳汇交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近几年林业碳汇交易在我国发展较快,但交易项目总体数量少,从项目开发到交易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林业碳汇交易主要通过CD M机制实现,国内碳汇交易发展滞后

《京都议定书》为减轻发达国家强制减排负担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减排成本效益最佳,引入了三个“灵活交易”机制:基于配额的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基于项目的联合履约机制(JI)和基于项目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发达国家之间实现林业碳汇交易通过JI,而CDM是唯一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交易的机制,因此我国参与跨国碳汇交易以此展开。此外,从碳汇交易的实现途径来讲,林业碳汇既可以通过CDM机制实现交易,也可以通过国内市场交易平台实现交易,但迄今我国只通过国内市场开展了一例碳汇交易,其余均是通过CDM机制完成。相比较而言,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内林业碳汇交易则活跃得多,美国虽未加入强制减排,但其自愿减排市场交易活跃,可登记林业碳信用的机构就有4个,包括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加州气候行动登记所、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倡议登记所以及国家自愿申报温室气体排放计划。成立于2003年的芝加哥交易气候所是林业碳汇项目交易的重要场所,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倡议登记所1994—2004年登记的林业碳汇项目就达478个。

(二)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多,达成的碳汇交易少

我国目前已实施了多个碳汇试点项目,但大多仅停留在造林项目的实践阶段,达成的交易仅有近十个。在四川、云南实施的森林碳汇生物多样性试点项目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多重效益标准(CCB)认证的林业碳汇项目。我国迄今只有两个在联合国注册的项目,还没有一个碳汇项目取得核证减排量(简称CERs)。CDM允许发达国家通过投资或购买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抵免其国内减排义务,即发展中国家的碳汇减排项目经过注册和核准,产生碳信用,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可被用于减免购买方(发达国家)碳排放指标或自由交易。从这个流程来讲,虽然我国已开展了碳汇跨国交易,但实际上还没有达到CDM机制所设计的使碳汇项目获得CERs,从而在国际碳交易市场进行交易的程度。相比之下,发达国家不仅推出了碳金融衍生品交易,而且一定程度上获得了CERs的定价权。

(三)林业碳汇主要靠政府推动,市场化程度低

在国家提倡低碳和环保的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投入到碳汇造林的实践中去。然而政府推动的碳汇造林主要是公益性的,不能够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按照碳汇计量的要求或CDM的要求来造林,但脱离市场交易,变成了纯粹的环保造林。林业碳汇造林的主办方通常是政府机构或者大型企业,他们充当了碳汇的实际供给者,而以获取市场利益为目的的企业和个人尚未成为林业碳汇供给者。从需求者的角度讲,我国还未进行强制性碳减排,因此需求者不多,国内达成的首例碳汇交易属于自愿减排的范畴。当然,也有少数的碳汇项目在尝试市场化,造林的农民因此获得了一些收益,但离发达国家的碳汇市场化还有较大差距。

三、差距产生的成因分析

(一)CD M作为我国参与国际强制减排碳市场的唯一途径,其固有的缺陷阻碍了碳汇交易的实现

我国虽在CDM下已开展了许多碳汇项目,但很难在联合国注册,继而不能把国内林业碳汇有效转化为国外的货币补偿。

1. CDM项目开发和交付程序复杂。

由于我国CDM项目数量迅速增长,远超过了运营机构处理项目的能力,导致项目在设立阶段出现了大量积压。除此之外,项目通过各项审查后,指定运营机构将向监管机构提交项目的注册申请,监管机构注册、审核程序也会延长项目的审批时间,从开始到签署减排量购买协议一般平均周期超过2年。CDM项目通常要涉及两个以上的国家,因此除了需要符合认证要求外,还需要满足项目东道国的政策和法律规定,这使项目交付问题也变得复杂。

2. CDM下林业项目建设风险大,在我国实施成本高。

林业碳汇建设和经营都需要比较长的周期,这使得其项目在运行阶段存在着检测或核实碳减排量的诸多风险,进一步影响其收入稳定,造成融资风险上升,因此金融机构对项目进行融资的积极性也不高。

3. 我国处于CDM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中国卖家在交易中的议价能力很弱。

CDM项目核准的独立第三方不在中国,碳汇项目从注册到审核都不由中国决定,这无疑都增加了碳汇交易的难度。

(二)国内环境制度建设滞后,金融支持体系尚未完整搭建,市场主体缺乏参与动力,使得碳汇项目不能在国内有效转化为碳汇交易

1. 从制度建设方面来讲,我国森林资源的产权制度不清晰,这直接影响到林业碳汇市场化,使得碳汇供给者不能积极进入市场,同时阻碍国际买家与实施者签订项目协议。林业产权如果不能有效界定,那么有资金的企业在没有林地的情况下就无法租用集体林地。

2. 碳汇市场交易平台的搭建仍然不够完备,缺乏相关的金融支持体系。目前全国林业产权交易所仅有几家,还未形成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区域之间碳汇的联动交易不能够实现。林业碳汇的金融支持体系,包括保险、金融中介和服务机构的缺位,严重阻碍了碳汇交易的开展。林业碳汇具有生产周期长,自然生长缓慢和难于管理等特点,因此遭受诸如火灾及病虫害等自然风险从而发生碳逆转的可能性很大。林业保险制度的缺乏,使得碳汇供给者独自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同时,碳汇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其投资大和程序复杂等特点,面临着除自然风险之外的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诸多风险,这需要专业机构以及服务性的中介市场机构来完成项目设计、技术咨询、碳汇营销等环节。如企业独立完成这些流程,则交易成本太大。

3. 碳汇交易市场的参与主体没有培育起来,因而市场交易不活跃,碳汇仅停留在政府推动的层面。目前碳汇交易在我国还是个新鲜事物,公众甚至很多政府管理者对于CDM项目和碳市场缺乏了解,碳汇认知度低,国内企业开展自愿减排购买碳汇的动力不足。

(三)林业碳汇交易规则变化、计量的复杂性及认证技术不完善制约着碳汇交易开展

在京都机制下,国家碳汇实施规则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对毁林核算的方法存在不一致,植被破坏产生的碳排放未纳入考虑等,这些都直接造成了在计量碳汇时存在分歧。其次,碳汇估算的不确定性很大,有关固碳的持久性研究方面没有取得明显进展,造林和再造林计量方法也十分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碳汇项目的市场化。最后,我国在林业碳汇技术认证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林业碳汇认证的权威机构位于发达国家,这种状况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碳汇卖方与发达国家的碳汇买方交易地位不平等。这种技术上的不平等,不仅导致筹资风险加大,而且潜在地损害了我国参与国际林业碳汇时所获得的利益。

四、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发展的基本思路

环保意识的强化及碳市场的巨大潜力都使国际碳汇交易前景乐观,因而我国大力发展林业碳汇交易是大势所趋。同时,发达国家碳汇交易实践也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美国虽在京都议定书强制减排之外,但其通过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进行碳汇交易,其中碳汇项目包括农业土壤固定、林业活动和牧场土壤固碳,合格的森林碳汇项目则包括造林项目、保护森林项目和城市植树项目,这比CDM下认可合格的项目更为广泛。依据我国现实情况,结合国际市场交易特点,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发展的思路主要是:

(一)突破CDM制约,大力推进国内林业碳汇市场建设

从目前中国在CDM开展的碳汇交易来看,能够在联合国注册和核准的项目非常少,碳汇交易如果仅靠与国外碳汇购买者进行交易就会受到极大制约。我国拥有巨大的林业碳汇潜在市场,从自身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长远考虑,也存在以林业碳汇项目形成的温室气体吸收碳汇来抵消温室气体排放的需要。此外,温室气体减排一旦在中国形成制度性约束,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国内的电力、煤炭、钢铁企业对于碳信用的需求将不断上升,它们将成为今后中国林业碳汇项目的重要支持者。因此,中国开展碳汇交易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两者并举,突出国内。一方面,通过CDM可为我国开展碳汇造林实现更多的货币补偿,并且依照其标准和规则还能加速我国开展国内碳汇交易。另一方面,国内碳汇交易的发展也可以促进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争取碳汇的定价权和交易的主控权。突出发展国内碳汇市场交易,具有实现生态补偿的重大意义。在我国东西部地区存在经济发展差距的背景下,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可通过开发碳汇资源得到一定的生态补偿,获取资金也可改善人民生活。

(二)完善环境制度,构建碳汇交易金融支持体系,大力培育市场参与主体

1. 逐步推进对现有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完善土地承包制度,通过延长承包期或以制度形成承诺等方式实现制度创新,为林业碳汇生产者提供法律法规支持。

2. 推进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包括成立碳汇信用项目交易所、碳汇资产产权交易所、森林资产与碳汇保险以及碳汇互助基金等。对于碳汇交易,资源富集区往往经济落后,可综合考虑各省碳汇项目实施情况,比如在已经有经验的云南、四川或者已建立碳汇资产产权交易所的杭州建立碳汇信用项目交易所。

3. 加强碳汇金融服务机构功能。

碳汇交易中介包括独立认证和监测(检测)机构、资产评估机构、审计机构、相关代理机构,这些营利性的独立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会使得市场交易更为规范和活跃。

4. 在全社会倡导环保理念,培育和激励引导更多的参与者进入碳汇市场。

具体的做法可考虑将推进自愿和强制碳汇市场与培育市场主体结合起来。在先行推进和培育自愿市场阶段,政府通过对碳汇相关内容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拟定温室气体排放限制计划、建立购买碳汇抵税制度以及购买碳汇企业形象等相关制度,激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产生自愿性碳汇需求进而开展碳汇交易。目前我国已有企业自愿购买,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示范和引导。在大家逐渐接受碳汇以及减排理念时,推进强制碳汇市场。当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受到减排约束的时候,更多的参与者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进入到碳汇市场,市场参与主体的培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积极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活动,深入开展碳汇政策与计量研究

自清洁发展机制将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纳入合格的减排项目起,国际社会就给予林业碳汇这一领域高度重视。在全面认识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应密切跟踪并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气候变化谈判,提出科学并符合我国利益的碳汇规则。在推进碳汇研究方面,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应对国际环境政策变化,研究国内碳汇政策。

我国与国外通过CDM开展碳汇贸易既可以获得与减排有关的资金和技术转让,还能加快林业发展。因此,我国要重视林业碳汇项目及交易的政策研究,林业建设向林业生态功能有形化和林业生态服务有偿化转变。

2. 深入推进碳汇计量等基础研究。

准确计算碳汇项目可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是碳汇项目转化为碳汇交易的重要前提。而科学的定量需要建立一套有效、透明和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学,它将涉及建立基准线、确定项目边界、泄漏估算、减排成本效益计算、监测计划等方面。这就要求我国对涉及碳汇方法争议的方面重点研究,具体研究方面还将包括:林业碳吸收量及排放量的估算方法、森林生态系统碳吸收功能的预测模型以及木材生命周期对森林碳藏功能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自己的技术标准和规程,为今后在CDM框架下推动我国碳汇定价权作出贡献。

3. 在碳汇交易试点的实践中推进碳汇研究。

在碳汇领域,我国需要积极推进碳汇项目试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开展的最佳规模和方式,估算林业碳汇项目产生的碳信用成本以及实施林业项目需获得的碳信用量等问题。

4. 营造良好的碳汇研究氛围,努力培养碳汇人才。

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等国家机构组织对碳汇进行探讨研究的同时,各地政府也应在当地实践的基础上培养专门人才对碳汇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琳飞,王国兵,沈玉娟,阮宏华.国际碳汇市场的补偿标准体系及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实践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

[2] .蓝虹.碳金融与业务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3] .郭福春.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4] .王瑶,刘倩.碳金融市场:全球形式、发展前景与中国战略[J].国际金融研究,2010(9).

发展碳汇林业建设大生态体系 篇9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与平衡中具有极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正式生效, 森林碳汇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森林碳汇是指森林具有的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的作用, 森林碳汇使森林成为自然界中的碳的寄存体, 可以说森林起到了储存碳的“库”的作用。森林碳汇作用使森林能够吸收并储存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 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并起到抑制和减缓温室效应的效果, 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中, 森林生态系统占有特殊地位。森林碳汇在森林诸多生态效益中将占绝对主要的地位。森林碳汇贸易将成为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补偿的一种重要途径, 为林业发展提供新的投融资渠道, 同时森林碳汇还是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外交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 森林碳汇将会扩展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 巨大的“碳汇”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也蕴藏着潜在的巨大经济利益。全省森林碳汇价值近1000亿元。黑龙江如何由生态资源大省变成经济强省, 如何由林业大省变成碳汇强省, 这个转型摆在林业工作者面前。如何发展碳汇经济, 强化林业在陆地生态主体功能的作用, 对黑龙江省经济的转型和生态大省建设, 对落实好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对推进十二五规划的宣传和落实, 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 林业大省应切准省情, 适时启动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第二期“天保工程”, 探索以碳汇经济为新的增长点, 推动黑龙江省林业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一、森林碳汇的内涵和意义

什么叫森林碳汇?森林碳汇就是森林在生长期的吸碳、储碳和固碳的功能和价值。它包括三个层面:一个是森林植被的吸碳功能;二是林木生长的贮碳功能;三是森林土壤的固碳功能。吸碳、储碳、固碳加起来叫碳汇。但是哪些可以交易呢?存量不可交易, 加不上汇字, 增量可以变成碳汇, 可以交易卖钱。这就给我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方向

森林碳汇是一个新词汇、新概念、新理念, 是黑龙江林业大省今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的增长点。具体体现在以下这“五新”。

第一, 森林碳汇是林业生态的新理念。过去林业生态主要集中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制氧库上, 现在看森林更重要的价值是吸碳和储碳功能。森林是两库, 即制氧库和储碳库。引入森林碳汇的理念, 延伸大家对森林碳汇功能的认识。把过去我们无偿使用的森林的生态功能, 今后通过森林碳汇的提出, 把它有价化、产业化、金融化、市场化。这对森林生态功能是一个全新的认知和诠释。

第二, 森林碳汇是低碳经济的新视角。过去我们研究低碳经济更多的是从企业的节能减排, 在减法上研究低碳经济, 怎么节能和怎么开发清洁能源, 怎么减排二氧化碳。通过森林碳汇的研究, 我们开拓了新视角, 在加法上研究低碳经济, 即如何多造碳汇林去吸收二氧化碳, 怎么把温室气体中的气体碳转化为林木的固体碳, 通过多培育碳汇林更多地去吸碳, 减少温室气体在气候变化上的危害作用, 这是低碳经济的新视角。

第三, 森林碳汇是林业转型的新思路。30年计划经济时代, 林业单纯采木取材, 独木支撑的产业结构面临着深层次的转型。这次针对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 国家着重提出林业转型的问题。过去天保工程投入大量资金, 花钱买减产, 花钱买生态, 花钱买稳定, 花钱买和谐, 现在是花钱买转型、买机制。通过天保工程的投资, 使林业经济真正从传统林业的旧模式中走出来, 真正把独木支撑的产业林业转向生态林业, 下步集中转向碳汇林业。生态林业是无界、无价、无形, 碳汇林业是有价、有形、有偿。这是今后林业转型的新思路。

第四, 森林碳汇是林业产业的新亮点。黑龙江省林业产业面临着深层次的结构调整。林业产业过去是独木支撑的采伐林业, 后来又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林产工业。下一步新的增长点就是碳汇林业, 综合起来今后林区发展五个新的替代产业:一是林产工业深加工;二是林中多种经营;三是生态旅游;四是林区矿业经济, 地下矿产开发;五是碳汇林业。把林业碳汇作为一个产业去抓, 立足把它做大做强, 把它变成林业转型中新的替代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 森林碳汇是林区发展的新财源。林业过去资源上重采轻育, 资金上重取轻予, 一直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的困境, 过去靠向上面要政策来钱、靠砍伐木材卖钱, 以后要停伐了, 林区从哪里来钱、林区怎么发展、怎么养人保稳定谋发展?应该说森林碳汇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 为我们林区发展开创了新的财源。从过去砍木头卖钱到今后碳汇交易换钱, 如果算一下账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碳汇价值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这一项要是做大盘活真正交易变现, 得到的收益远远高于砍木头卖木材的收益。给林区开辟了新的财源, 开辟了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 把森林碳汇这个新生事物扩展到五新, 形成新的共识。森林碳汇是森林生态的新理念、低碳经济的新视角、林业转型的新思路、林业产业的新亮点、林区发展的新财源。今后林业要加大力度培育碳汇林, 在提高森林储碳的增量上下功夫, 这样才能向碳汇经济靠拢。林区过去的成熟林在储碳功能上没有增量是零增长, 纯自然生长量带来的增长碳量大概不能交易。按照京东协议书, 它是指人工措施造林再造林形成的林地生产力可以作为碳汇。还有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我们来研究。“天保工程”二期停止主伐, 但是给了一些抚育伐的政策。抚育伐可以像碳汇经济靠拢, 通过人工抚育的措施, 提高林地生产力, 多生长的这部分储碳功能可以变成碳汇。所以林业工作者要研究造林再造林, 增加林地的储碳功能变成碳汇。人工措施加进去, 通过再投入, 提高林地生产力的部分可以进入碳汇, 老存量不能进入碳汇, 交易不了。这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将来向碳汇经济靠拢, 二期“天保工程”多造碳汇林为碳汇交易提前做工作上的准备。

黑龙江省是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落后的真正原因是思想观念落后和体制落后, 老是跟不上形势, 凡是能抓住机遇的事, 总是醒得早起得晚, 这是历史惯病。现在碳汇经济也在起得晚之中, 但是现在晚不起了。南方发达省份多为少林省份, 森林碳汇已经搞起来了, 黑龙江作为林业大省过去守着青山要饭吃, 现在守着青山睡大觉, 起得太晚, 实在等不起了。如果再早醒晚起, 这次碳汇经济的新潮流将再次把我们甩到后面, 被边缘化。因此, 我们在发展碳汇经济方面应该吸收经验教训, 增强发展的紧迫感, 利用好林业大省和资源大省的优势, 把森林碳汇经济做大做强。

二、发展碳汇林业的思路和对策

我们应通过理论研讨, 联系实际探索思路和对策, 进一步认识到发展碳汇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但同时也体会到了推进碳汇经济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真正把林业碳汇工作发动起来, 并取得成效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黑龙江省林业受计划经济影响, 观念落后, 体制和机制陈旧, 所以, 发展林业碳汇, 必须由政府搭台, 林业唱戏, 企业参与, 全民支持。我们要抓住契机, 着手制定全省森林碳汇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推进黑龙江省林业碳汇发展。在推进过程中应加大五个方面工作力度。

一是加大林业碳汇的宣传力度。林业碳汇对于百姓来讲是一个新概念, 对于林业工作者来讲也是个新生事物。通过科普宣传, 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发展碳汇经济的浓重氛围, 对于推进此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森林碳汇工作刚刚破题起步, 各级政府应该为其发展打造声势, 特别是林业部门, 更应担负起责任, 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和媒介力量, 加大对森林碳汇的宣传力度。让民众认识到发展林业碳汇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让经济界、金融界、法律界等社会各界认知和支持碳汇林业发展。

二是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林业碳汇发展的科技支撑。应该扎扎实实抓好三件事:第一, 林业碳汇, 科技先行。今后要组织东北林大、东北农大和各级科研院所等专家, 集成智慧和力量, 针对林业碳汇发展问题进行科技攻关, 要在科研课题设立和管理等方面向林业碳汇倾斜, 给予大力支持。第二, 林业科研人员在科研方向和课题选择上, 以及与林业主管部门的沟通上, 应多向林业碳汇倾斜, 形成围绕林业碳汇研究的浓烈氛围, 多出科研成果, 给予科技支撑。第三, 黑龙江省是全国的林业大省, 有东北林业大学等全国知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要集成力量, 加快林业碳汇人才的拉练和培养。在招生上, 适时增设林业碳汇测量和计量、碳汇经济管理和运作等人才培养方向, 前瞻性地培养人才, 力争在碳汇经济发展新潮流到来之时, 向社会和企业输送这方面的紧缺人才。

三是建立全省碳汇计量和监测体系, 加强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碳汇计量是个基础性工程, 这方面的计量标准、计量方法、监测网点、计量手段和路线还需建立和完善。只有将基础工作做好, 未来发展碳汇经济和碳汇交易才有依据和支撑。建议黑龙江省的森林碳汇计量应纳入各级资源管理部门之中, 在计算林木生长量和蓄积的同时, 计量森林储碳量和碳汇指标, 为将来进行碳汇交易做好信息和技术上的准备。只要为碳汇林业架构相应的体系和标准, 培养大量计量人才, 才能全面准确的评估计价森林中植被吸碳、林木储碳、土壤固碳的作用和价值。

四是建立健全碳金融支持体系。林业碳汇和碳汇交易需要金融系统搭架平台提供支持, 作为林业大省的金融系统需要更多向林业碳汇倾斜, 如建立碳汇银行等问题需要抓紧破题操作,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 今后的碳汇交易就顺畅了。另外, 碳金融交易体系还包括把森林固碳和储碳功能有价化, 提供抵押贷款, 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开始有所动作, 黑龙江省金融系统对林业碳汇的支持应该尽早尽快破题。建立绿色碳基金, 吸收企业和社会资金, 对林业生态建立补偿机制, 对林业碳汇建立投入机制等。伊春和大兴安岭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 建议森工总局、林业厅等部门是否可以分别建立绿色碳基金, 在本系统和本战线, 发动企业和民众加大对森林培育和再造林的投入, 增加碳汇功能, 把绿色信贷拓展到碳汇信贷的层面和高度, 把碳汇林业做大做强。

五是创造条件逐步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森林碳汇关键是建立碳交易体系, 通过交易才能变现, 通过变现才能形成财源, 解决林业再发展的投入机制问题。当然, 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是一个很艰难和繁重的系统工程, 通过信息网络建立交易平台, 大兴安岭已经建立了北方碳交易所, 黑龙江省的碳交易机构也应该着手筹建。鼓励企业投资造林, 形成自己的碳汇指标, 抵扣超排的指标。由于计划经济影响, 我国碳交易体系建设推进很慢, 如南方在“十一五”末期, 为完成节能减排能耗量, 强行拉闸限电, 解决超排问题, 企业偷开柴油机发电, 又导致了柴油紧缺, 这都是我们过去片面、机械的环保生态概念带来的弊端。这个问题不解决, 不进行碳交易, 就会限制南方的发展问题。同时, 北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慢, 财政收入低, 可以通过交易碳汇资源, 变现形成新的财源, 加快发展, 这对全国南北方的发展都有利。这是一个深层次的结构调整问题, 建议黑龙江省政府率先启动碳交易体系建设, 争取林业大省在这方面抢前抓早, 把林业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变成社会价值和经济优势。

中国林业碳汇法律机制实证研究 篇10

近些年来, 林业碳汇制度伴随着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研究伊始, 我们需首先明确林业碳汇的相关概念与内涵, 掌握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规律与演变趋势。

(一) 林业碳汇与森林碳汇

我们所理解的林业碳汇, 主要是从其自然属性出发来完成对于人类社会的改造和完善, 因而这一活动愈发凸显社会属性与服务功能。这也就是林业碳汇与森林碳汇的最显著区别。从概念上看,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 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 减少毁林等活动, 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1]。 (1) 由此可以得出二者在属性上的差异, 森林碳汇只是简单的生态系统意义上的能量的流动, 仅具有自然属性特征;而林业碳汇则不单单停留在发挥已有林木吸收储存二氧化碳的功能上, 除此之外, 更是强调通过减少树木砍伐与人工造林来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 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因此, 林业碳汇既具有自然属性, 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森林碳汇侧重森林吸收碳的物理特性, 而林业碳汇则侧重其社会特性, 强调人的参与。

(二) 林业碳汇的起源与嬗变

林业碳汇这一概念发端于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世界气候大会之上, 在其所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首次提出了“汇”的概念。在随后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京都议定书》的通过确立了“京都三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所获得的减排量可以折抵其京都减排承诺。随后的《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允许将林业碳汇项目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但限于造林和再造林活动[2]。2003年在米兰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更是为林业碳汇制定了新规则。自此, 国际社会将森林系统作为考量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 林业碳汇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之一。

(三) 林业碳汇的内涵与属性

林业碳汇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林业碳汇概念主要是从林业碳汇的自然资源属性角度来进行阐释的。有的学者认为,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植被以及土壤来吸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3]。还有的学者从自然科学角度更为具体地解释林业碳汇的概念:尽管林木可能成为温室气体的碳源, 但如果保护得当, 它也能成为碳汇, 减少温室气体浓度[4]。狭义的林业碳汇概念则是一个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项下的特定的名词, 是指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 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5]。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视角来阐述林业碳汇的内涵与要义。

二、中国林业碳汇机制的发展现状

林业碳汇制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可概括为“立法未动, 实践先行”。虽然中国已在林业碳汇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部分成绩, 但总体而言, 立法的缺失导致林业碳汇交易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的瓶颈难题。

(一) 立法界定

2004年中国颁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其中明确强调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是清洁发展机制重点开发项目之一。《关于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指导意见》可谓是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的细化说明与界定, 它确定了中国开展造林再造林项目的优先区域。2007年, 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相关管理办法的通知》, 随后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绿色碳基金又相继组织出版了图书《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中国绿色碳基金计量方法》。2008年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发布了《关于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知》,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之要求, 应努力推动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运行。2011年中国又对早期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 进一步完善了项目的申报程序。2012年1月14日, 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 确定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七省市将率先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二) 实践成果

中国在京都规则和在非京都规则的志愿市场上都在积极开展森林碳汇项目。目前中国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基于《京都议定书》条款下的实施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碳汇项目, 属于非志愿市场的碳汇交易, 简称“CDM碳汇造林项目”, 京都规则下的碳汇项目申报时间长、审批程序复杂、要求相当严格;二是非京都规则下的志愿市场项目, 主要是指中国绿色碳基金支持开展的碳汇项目, 也包括少量的国内企业购买碳排放而开展的碳汇交易项目。

截至2013年9月2日, 中国在联合国EB签发的CDM项目总数为3 736项, 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数仅有3个[6]。广西林业碳汇项目是全世界首个京都规则下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 项目的实施包括二年的建设期和三十年的运行管理期, 这是中国开展的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规则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实践证明, 林业碳汇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农民增收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双重目标, 为中国接下来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项目积累了诸多经验。

(三) 现存问题

现阶段中国林业碳汇发展面临诸多瓶颈难题, 找到阻碍林业碳汇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 方能更为有效地推动中国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运行。

1. 林业碳汇产权归属尚不明确

明晰产权是进行林业碳汇交易的首要前提, 从形式上来看, 当前中国的林业碳汇似乎具备了一般产权所应具有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分权等基本权能, 然而在林业碳汇项目实际运行过程中, 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出现了难以平衡的矛盾。有学者将林业碳汇产权形容为“残缺的产权”[7]。 (1) 在中国, 森林资源归属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 农民集体成为林地的所有权者, 但这种共有权并不能等额地量化到每个农民个体身上, 对于林农而言并没有独立的林业碳汇财产, 这便产生了公权力对于私权利的限制和剥夺。

2. 林业碳汇市场法律机制尚未统一

如上文所述, 现阶段中国尚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法规专门就林业碳汇交易程序、形式等做出明确界定, 而仅有一些《办法》《通知》等原则性政策规定, 这些《办法》《通知》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更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由于法律机制的缺失, 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有关林业碳汇计量和监测标准, 也没有统一适用的林业碳汇交易规则和规范林业碳汇交易合同。“特别是经济条款的约定、使用术语的解释、法律的适用、纠纷解决的途径等”[8], 并无统一的标准参考。故而, 统一全国性的林业碳汇标准与健全市场交易法律机制已迫在眉睫。

3. 林业碳汇监管与公众参与机制缺失

林业碳汇作为一种市场行为, 肩负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双重目标, 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扶持让更多投资者看到了发展林业碳汇项目的经济利益, 越来越多的“理性经济人”纷纷将目光转向林业碳汇交易, 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投机倒把出售不合格的林业碳汇信用指标的行为, 而针对这一危害交易市场良性发展的行为, 中国并没有专门的国家机关或机构对其加以监督管理。加之林业碳汇于中国而言实属舶来品, 对于其重要性与积极影响的认识与理解尚未达到深入人心的地步, 因而公众参与机制也并不完善。

三、构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林业碳汇机制

林业碳汇制度孕生于中国的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过程之中, 面对已有的立法与制度缺陷, 中国应在充分借鉴他国已有经验与考量中国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 有针对性地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碳汇发展机制。

(一) 推动林业碳汇项目发展的现实意义

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有益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倡导的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 与低碳经济发展之目标相契合, 有助于实现环境公益与私益的平衡, 更是中国勇于承担国际公约义务的有力见证。

1. 加强环境保护, 践行低碳发展

此起彼伏的全国水污染事件让我们痛心疾首, 挥之不去的连日雾霾让我们无可奈何,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让我们深谙环境的日益恶化, 更为接下来的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工业文明社会本不可避免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冲突矛盾可谓是愈演愈烈。发展林业碳汇项目有助于弥补经济发展给环境保护带来的破坏与伤害。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不应仅仅成为一句口号, 落实减排目标、加强营林造林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2. 平衡私益与公益, 实现环境公平

亚当·斯密曾说, 利己性是“支配个人的一切行动、使其在某一问题上根据利害观点采取某一行动的原则。”[9]在公众行使环境权利时, 固有的利己性不可避免地会与环境公益产生冲突, 据此, 平衡环境公益与私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林业碳汇交易的出现可谓是雪中送炭, 一方面, 该制度可以使林业碳汇经营业主获得其本应享有的林业碳汇收入, 另一方面, 从环境公益角度而言, 更是实现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初衷目的。

3. 应对气候变化, 履行国际公约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理查德·桑德尔曾预言, “国际碳交易市场将最终成长为超过十万亿美元的超大型市场, 有望超过石油市场, 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10]碳汇市场存在着无限的潜力与商机。有关资料显示, 虽然中国目前的人均排放量很低, 但是年排放总量却已经超过全球总量的10%, 中国于2007年成为温室气体世界第一排放大国[11]。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缔约国, 中国有责任在实现减排目标、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尽到应有之义务。

(二) 林业碳汇机制的域外考察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上存在着两大林业碳汇交易市场:京都市场和非京都市场。京都市场是指以欧盟为中心, 符合《京都议定书》碳交易机制的国家之间的交易;非京都市场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中心, 基于自愿碳减排的志愿市场[12]。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交易市场———欧盟排放贸易计划从2013年起, 增加排放权拍卖量, 2013年至少有50%的排放权用于拍卖, 与第二阶段相比约增加了3%[13]。美国则通过建立集中的碳汇交易市场机制, 监督管理相应州的林业碳汇交易与运行。其中从事森林碳汇信用交易的机构主要有四个:一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二是加州气候行动登记所;三是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倡议;四是国家自愿申报温室气体排放计划[14]。其中,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影响最为显著。国际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为中国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完善国家立法, 统一行业标准, 明确各方权责, 规范交易行为, 加强政府监管等, 都为中国的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确立指明了道路。

(三) 完善中国林业碳汇交易的法律与制度构想

林业碳汇机制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唯有现行立法与制度构建相结合, 方能实现国家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监督并行推进, 真正发挥“林业”于“碳汇”的积极影响, 推动中国林业碳汇制度的日臻完善。

1. 完善林业碳汇法律保障机制

在京都规则下, 碳汇双方皆为国家, 且适用《京都议定书》之规定, 不属于国内法的调整范围。在这里笔者探讨的主要是志愿市场下的林业碳汇法律规制问题。现阶段中国林业碳汇交易过程中凸显的产权模糊, 交易规则、交易合同、计量和监测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林业碳汇交易的平稳运行。承认林业碳汇的私有性, 明确碳汇作为私有财产的法律地位, 赋予林农更多的碳汇权利方为推动林业碳汇交易发展的题中之义。

2. 注重林业碳汇项目风险防范

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需要较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投资, 申报、运行的程序复杂且期限较长, 相较于普通的经济活动, 林业碳汇交易并不具简便快捷的特性。加之中国现行立法鲜有对交易的程序、方式、期限等具体问题加以明确细化, 因而在林业碳汇项目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困难重重。

3. 鼓励公众参与加强国家监管

碳汇林业 篇11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健全碳汇交易市场、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趋势,林业碳汇项目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上升。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一项新工作。当前,在没有明确的国家政策规定下,非京都规则下的林业碳汇市场为主流市场。本文介绍了中国非京都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状况及发展发展潜力分析,并探索我国非京都碳汇市场建设与完善的途径。

关键词:非京都规则;碳汇市场;碳交易;清洁发展机制

一、非京都碳汇市场概述

按照《京都议定书》和相关规则的要求或出于志愿行为,交易的买卖双方(有时与中介),在市场上相互买卖经核算证的碳信用指标或投资进行减排增汇活动,这就形成了碳市场。其中碳汇市场是碳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际碳市场由京都市场和非京都市场构成。而碳汇市场形成了以非京都市场为主流市场,京都市场为辅助市场的基本格局。

1.背景

(1)生态危机

20世纪以来,在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极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空间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森林资源,特别是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的温室气体被释放进入大气层,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度增加,引起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

(2)生态安全

生态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态安全问题的思考。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工农业生产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致使人们生存环境恶化。当前生态安全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环境退化及其可能引起的暴力冲突,被视为非传统的重大安全威胁之一。

(3)林业与经济市场

林业是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安排就业、国家建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森林的固碳作用在缓解生态问题的同时又为自身的森林碳交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借鉴“京都规则”林业碳汇市场的成功经验,积极研究并构建“非京都规则”林业碳汇市场、扩大林业碳汇需求、保证林业碳汇供给和规范林业碳汇市场交易秩序,成为建设中国非京都碳汇市场的重要任务。

2.概念

对“碳汇”概念的界定,目前尚未形成共识。而笔者认为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吸收并固定C02的能力或过程,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和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C02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非京都市场是指不为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目标而购买碳信用额度的市场主体之间进行的碳交易。

二、中国非京都碳汇市场现状

1.碳交易的中国机遇

(1)中国减排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能耗高、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且中国能源结构以火电为主,水、风、核能等清洁能源所占份额较小可改造空间大,结合CDM项目的实施,运用新技术改善火电实现节能减排是大有可为。

(2)必将有力促进节能减排,彰显社会责任

根据《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应在2008-2012年的承诺期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由于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促使发达国家积极进入发展中国家寻找合作项目。在中国的非京都市场,志愿购买碳补偿的买家不仅仅购买的一件实物商品,而在创造一种社会认可、展示社会责任。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更加注重自身形象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2.中国碳交易市场面临的挑战

(1)印度等发展中国国家的竞争

在碳市場建设方面,首先,全球第二大排放权供应国印度已成立了两家相对成熟的碳交易所,采取的一系列的创新措施有效地刺激了国内的碳交易市场,碳汇市场发展状况优于中国。其次,拉美在实施CDM减排项目方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2)无定价权

现今我国有3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在北京、天津、上海,其他地方的环境能源交易所也有不少,国家未设计明朗的碳市场机制以及一套完整定价、核证的制度体系,目前主要参考欧盟碳交易所以及加哥气候交易市场规定的价格。

3.企业参与碳汇市场状况

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强制减排义务。但中国企业却一直通过CDM参与碳排放市场,企业希望通过碳补偿的投资来满足碳排放要求,或者使企业完全达到碳中性。碳补偿广受“绿色企业”欢迎,购买碳汇成为它们最佳的选择。仅在2008年10月30日~2008年12月18日期间,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就有13个水电站CDM项目成交。中国企业实施CDM项目的成功案例很多。如,2005年浙江巨化股份公司与日本JDM温室气体减排株式会社签订了一份C DM项目合同,可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4.个人参与非京都碳汇市场状况: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个人开始购买碳补偿来抵消他们的假期、汽车或居所所产生的碳排放,但很难量化这个市场规模。对于个人来讲,购买碳补偿的动力主要源于个人社会责任。在我国,个人购买碳汇的市场状况不太乐观,对碳补偿很陌生,这对于我国非京都碳汇个人市场的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中国非京都规则林业碳汇市场发展潜力分析

1.行业分析

(1)既有的竞争者。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走入我国的,未来的几年中国会有相当数量的碳交易中介机构。但也存在很大困难,国内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碳交易市场的巨大商机,对碳汇交易的价值、操作模式、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由此看来,公司参与碳汇交易正处于一个竞争者少的阶段。

(2)潜在的竞争者。随着国内碳交易市场的逐渐规范与完善,将会出现碳交易中介的同业竞争。

(3)替代品。目前企业的减排方式主要有工业减排及林业碳汇减排。但是处于企业自身的工业减排技术的要求及成本相较于碳汇减排要高出很多,因此,作为替代品的工业减排目前没有什么优势。

(4)买方。企业借助碳汇交易这个新的机制和平台,无疑可以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展现企业社会责任,完全符合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然而企业的参与度不高,在购买碳排放信用额时也必将追求成本最小化,以最低的价格购买。

(5)供方。作为碳汇项目的项目方,投资于碳汇项目追求的就是效益最大化,因此也会提高价格。但是国际市场的碳交易成本价格已有明确标准,因此并没有太强的讨价能力。

2.非京都规则下林业碳汇市场SWOT分析

(1)市场容量

根据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目标,今后50年森林覆盖率将由目前的18、21%提高到26%以上,计划净增森林面积9000多万公顷。因此,我国具有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项目的资源优势和较大潜力。

(2)市场机会

随着我国林权的改革,生产了大量具有碳汇潜力的项目业主。《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使国际碳交易活动会进一步活跃,碳价格正在呈现上涨的趋势,这将将有助于推进碳汇交易项目活动的开展,碳交易成为世界最大宗商品势不可挡。

(3)行业政策

首先,2002年底国家林业局针对气候谈判出现的新进展,

成立了碳汇管理办公室成立。在充分了解国际规则,在国内推行碳汇项目试点,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我国林业发展的机制创新。其次,为了积极了解学习国际林业碳汇项目的经验教训,国家林业局先后在浙江、北京等地举办了几次国际研讨会和国内培训班。再而,国家林业局积极推进林业碳汇项目的试点工作:①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造林再造林碳汇子项目;②保护国际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合作;③在我国开展的意大利政府援助的“阿根廷、中国、莫桑比克青年防治沙漠化造林项目”。

(4)风险

①政策风险。国际层面上,国际社会对森林碳汇项目的方法学问题和衡量标准存在的争议。国家层面上,对碳汇项目的选择涉及国家主权的认识(如林地权结构等)、市场政策和规则的清晰度以及森林资源和森林碳汇的产权界定明确。地方层面上,森林碳汇交易的知识、政策能力、解决问题的水平、政策法规、可能遭受的侵害等。

②资源(原材料/供应商)风险。森林碳汇生产具有依靠自然生长、周期长、地域广阔、难于管理等特点,火灾、旱灾等自然风险以及病虫害等风险将始终伴随森林的生长过程。

碳汇造林供给者(发展中国家)规模往往较小,本身的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知识相对贫乏,但对林业碳汇市场比较陌生,无疑将影响市场竞争力。

③市场不确定性风险。一是碳汇价格风险。当前国际碳汇交易市场仍处于分散割裂状态,交易商品和单位也不尽相同,远未具备价格发现功能,无法准确预测碳信用的价格。二是林地价格风险。项目选址不当将会提高土地价格促进土地流转从而给森林碳汇项目带来巨大风险。三是远期风险。森林碳汇交易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不管是哪种,合同到期后都必須有新合同替代,从而导致合同风险增加,交易成本加大。

四、探索我国非京都碳汇市场建设与完善的途径

1.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纳入中央及各级政府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结合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等条件,分步骤实施。注重研究推广新技术、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低效和排碳量日益增加的问题。同时,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为碳交易市场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大宣传、培训、咨询等配套服务

大多数中国企业对林业碳汇交易市场比较陌生,因此政府要加大宣传,提高企业的认知和了解,培训企业和中介机构碳市场交易和管理的合格人员,针对有意向实施C DM项目或其它形式碳交易的企业予以咨询,并推广示范项目。

3.积极构建碳金融体系

构建完善的碳金融体系不仅有助于中国争取碳交易的定价权,也是我国金融创新的机会。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构建统一的碳交易平台。第二,促使商业银行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履行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第三,增大碳金融产品创新的力度,不断拓展其他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业务。

4.借鉴京都市场——重视CDM项目在未来碳汇市场上的发展

我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的探讨 篇12

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器"和最经济的"吸碳器", 即造林就是固碳, 绿化等同于减排。通过构建碳市场的融资机制, 是实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市场化, 货币化的新途径。中国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林业大比例的资金, 但相对缺乏市场机制, 造成生态林业建设资金我们政府投入严重依赖的局面, 因此, 打造中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际上有关碳汇市场融资机制的研究较为零散、还未成体系, 出现了一些林业碳汇经济价值的评估理论, 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定量研究森林碳汇经济价值的生态产品, 然后对林业碳汇市场的价格做一些指导后, , 但在实践中不能完全照搬理论得出的结果。

1 国际林业碳汇市场融资现状

(1) 国际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历程

国际林业碳汇市场经历了"萌芽阶段-雏形阶段-成长阶段-规范阶段"的发展历程。世界上最早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是美国应用能源服务公司, 它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国际扶贫组织的帮助下在危地马拉投资200万美元建设一个农用林业项目, 以弥补它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家火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至1997年《京都议定书》通过之前, 由于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林业碳汇信用的生产成本可能会远远超过降低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变化"的规定, 碳排放和其他替代能源, 或转型, 一些国家的政府和企业的成本减去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森林固碳信用来抵消并赔偿减排义务, 寻求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效益。2003年12月, 联合国大会COP9发展林业碳汇项目达成了林业碳汇交易的共识和操作规则到一个更大的能量。一些政府或企业的林业碳汇市场也实现了巨大的商机, 希望通过排放减量 (CER) 通过造林, 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和保护的学分, 如碳汇项目的第三方认证, 以取得进步, 然后转换成京都减排单位, 销售和赚取利润。

(2) 世界银行的支持

世界银行作为一个跨国金融机构积极支持, 从有利于造林碳汇项目的开始, 并逐步实现国际碳交易市场前景良好。在林业碳汇交易刚刚开始, 世行就先后酝酿设计了3个碳基金--原型碳基金、社区发展碳基金及生物碳基金, 努力推动通过一些合适的项目减缓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 增强森林碳汇作用。碳基金以及其中的生物社区发展碳基金涉及林业项目的范围。

2 我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现状

(一) 我国政府为构建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的努力

(1) 成立管理机构

2003年底, 我国国家林业局成立了碳汇管理办公室, 具体负责林业碳汇活动的协调和管理工作。2005年10月12日, 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有关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施的国家规则--《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2011年8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技部, 外交部和财政部发布了新修订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 明确了管理系统, 应用程序和执行程序和法律责任问题。

(2) 搭建信息平台

为了宣传和普及气候变化和林业碳汇这个新事物, 除了我们的政府, 开展人员培训, 组织访问交流, 专题报告, 国家协调委员会气候变化办公室, 科技部, 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和国家气象局等单位也结合自身业务分别设立了网络信息平台, 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 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中国净碳汇, 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网及时发布和相互交易所提供的信息快速, 便捷的渠道和平台。

(3) 依据国情划定重点发展区域

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中国推出了优先发展领域的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和再造林碳汇项目开展的第一个承诺, 基本建立了我国提出的碳汇项目的专项项目地块发展机制造林和再造林研究的优先领域开展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项目的优先级和次优先发展区主要分布在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 热带雨林, 雨林带, 青藏高原和暖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林森林分布区。

(4) 专项资金, 设立碳汇-中国绿色碳基金

2007年7月, 中国国家林业局, 加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绿化基金会, 嘉汉林业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 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和保护国际等单位和机构建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该基金是一个特殊的基金, 中国绿化基金会是全国性公募基金。基金捐赠3亿元在事先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为旨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重新造林, 森林管理以及能源基地建设及其他活动的目的的活动。据估计, 这些捐款用于造林将其固定在未来十年内, 以吸收二氧化碳500-1000万吨。该基金成立的, 为企业, 组织和个人自愿参加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保护活动, 从而增加碳汇的平台。

(二) 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实践现状

2004年, 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云南, 四川, 山西, 辽宁, 六省 (市, 自治区) 开展了林业碳汇试点项目。

(1) 广西林业碳汇项目

(1) 项目概况

广西林业碳汇项目是世界银行"广西综合林业发展和保护项目"的一部分, 它包括三个子项目, 其中之一是林业碳汇试点项目,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按照"京都议定书" (造林CDM) 造林规则的碳汇项目。2006年6月30日, 广西和生物碳基金托管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签订了"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碳减排量购买协议。在同年十一月, 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批准注册成功成为全球首个林业碳汇项目的项目, 该项目正式开始。该项目主要是推动植树造林活动, 在珠江流域地区, 勘探和林业碳汇示范及相关的技术和方法。

项目的实施主体为苍梧县康源林场、苍梧县富源林场、环江县绿环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环江县兴环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和18个农户小组、12个农户。其主要的经营方式有三种, 即单个农户造林、农户小组造林、农民 (村集体) 与林场 (公司) 股份合作造林。

(2) 项目总投资和融资情况

该项目的总成本为2270万美元, 其中:建设投资302万美元, 运营成本1968万美元。筹资渠道有: (a) 113万美元来自广西地方商业银行长期贷款; (b)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提供113万美元配套资金; (c) 470万美元为参与项目的当地农户和林场 (公司) 的股本; (d) 1574万美元为广西当地银行的短期贷款, 为采伐和木材运输的流动资金。

(3) 取得的成绩

广西林业碳汇项目获益农户4815户, 通过在4000公顷荒地上的造林, 可在15年里吸收50万吨二氧化碳, 到2035年将固定二氧化碳77.3万吨。在世界银行安排下, 这一吸收量将为中方的项目业主带来220万美元。因此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打造中国林业碳汇市场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 辽宁项目

(1) 项目概况

该项目由辽宁省沈阳市林业局与日本庆应义熟 (Keio University) 大学合作, 在辽宁省康平县创建防风固沙试验林。日本将提供23500000日元为该项目提供资金, 负责测试的林地种植, 抚育和管护林业康平, 沉阳农民的综合管理种植协会负责该项目的数据采集, 负责的方法煮熟日本庆应大学发展并帮助日本企业购买项目产生的碳汇的接触。

(2) 存在问题

原来根据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愿景, 该项目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以换取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日本, 并将所得资金用于造林康平县熟。但自从项目开始并没有按照程序CDM项目, 无论是设计和审批的方法, 有我国政府没有确认。日本因此, 碳汇造林项目, 在2006年之前形成的, 不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即不能成为清洁发展机制的碳汇造林项目, 只能作为志愿的林业碳汇项目。

3 我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构建的问题及建议

(一) 构建我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存在的问题

(1) 碳信用流通的二级市场未形成

目前, 已经出现了林业碳汇试点项目, 但国内森林碳汇项目在我国一级交易境内, 仅停留在项目层面, 对于流通林业碳汇信用没有二级市场, 使得中国的林业缺乏流动性的碳交易。类似股票和期货市场, 碳市场的发展, 二级分销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发展, 使碳信用的流动二级市场出现一些专业的投资者和投机者, 这些人看上去既活跃了市场, 已成为较为固定的主要市场之一。

(2) 市场机制和制度保障不够完善

我国碳汇市场仍没有形成价格竞争机制, 因此所表现出来的价格、需求等信息未能真正反映碳市场的供求, 造成了我国林业碳汇交易融资成本过高、信息不对称等不利影响,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同时, 我国林业碳汇贸易的正常有序进行还缺乏国家法律和制度上的有效保障。

(3) 技术不成熟

完善的林业碳汇市场需要林业碳汇的计量、认证技术以及森林种植培养技术等技术条件。目前在我国, 这些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特别是在林业碳汇认证, 计量和权威性等方面仍是在发达国家。技术不成熟, 不仅可以延长每一个碳汇交易的时期, 可能会令一些碳汇项目不能承受过多的交易成本, 使我们的国家不能得到的成本优势, 在碳交易市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一员, 最大的一个碳汇潜力的卖家, 不平等在这个技术水平, 必然损害的碳汇的国际贸易我们国家的利益。

(二) 构建我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的建议

(1) 建立国内的碳信用二级市场

国际上一个比较成功的碳信用二级市场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我国可以仿照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模式, 结合实际情况, 在全国, 旨在建立碳信用额, 每一天, 碳交易的上市价格公布的当天二级市场上, 碳权利人可以像买卖股票, 期货, 根据市场交易在二级市场上的碳信用额。由于碳交易的特殊性, 为了防止多次使用的碳交易, 中国应建立从中央的碳交易注册和碳信用档案到地方, 增加透明度, 碳交易和公平性。

(2) 完善市场机制和制度保障

首先, 我国政府应积极引导使其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产权机制、交易机制。随着林业碳汇项目的不断增多, 市场参与者不断丰富, 我们的林业碳汇市场有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其次, 中国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 阶段推进部门的相关规定, 区域和国家立法的限制, 使中国的林业碳汇在市场上建立法制化轨道, 市场将使生态林业繁荣和发展, 有利中国建设。

最后, 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加强林业碳交易体系的完善, 包括健全和完善市场交易主体和客体资格的交易规则和其他程序和规定各方面的制度。

4 结论

第一, 为了支持我国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做出了一些努力, 包括建立相关监管机构, 信息平台、划定优先发展区域和设立中国绿色碳基金等, 都为日后我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的构建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二, 我国林业碳汇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从广西及辽宁等项目实践能看出我国在林业碳汇市场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及存在的不足。

第三, 目前来看, 我国的林业碳汇市场还只是停留在项目级别的市场, 存在了很多不足, 针对不足笔者相应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我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的构建不仅需要我国政府承担重要的角色, 还需要企业、公众这些市场潜在参与者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摘要:在清洁发展机制下, 所提供的森林变成可交易的商品, 这使得林业碳汇市场化融资成为可能碳汇服务。本文首先介绍了国际林业碳汇市场的融资情况, 着眼于一些中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国家级森林碳汇市场融资机制的努力以及在中国实施林业碳汇项目的概况, 采用案例分析法, 得出了我国在构建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时存在的问题, 最后针对不足提出了改善建议, 以期为我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的构建做好理论准备。

关键词: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

参考文献

[1]魏殿生.造林绿化与气候变化--碳汇问题研究[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2]吕学都.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林德荣.林业碳汇市场交易成本问题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4]李怒云, 章升东, 宋维明.中国林业碳汇管理现状与展望[J].绿色中国, 2005 (6) .

[5]曹开东.中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交易机制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08.

上一篇:老年支气管炎下一篇:宽幅连续箱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