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风险管理

2024-11-02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精选12篇)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 篇1

一、投资银行概述及风险研究目的

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公司理财、基金管理、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是为长期资金余缺双方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中介性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处在证券业这样一个高风险行业的中枢地位,各个层次的运作都面临着风险,因此风险管理是投资银行业一个永恒的主题。

随着金融产品和交易手段的多样化,特别是新的衍生产品的不断出现,现代证券业务呈现出国际化、信息化、复杂化、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等特征,使得各投资银行对建立并健全风险管理机制的需求不断加强,只有对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进行一定的研究,对之进行防范、控制与管理,才能使投行更好的运作。本文将对投资银行在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风险进行一定的研究,研究风险如何产生、防范与控制,以确保投资银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追求更大的赢利,也即以尽可能小的机会成本保证投资银行处于足够安全的状态。

二、投资银行的风险成因

投资银行的风险是指由于种种不确定的因素使得投资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或减少获取收益的可能性。投资银行风险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其本身的内在脆弱性以及其经营对象即金融资产价格的过渡波动性。

(一)投资银行的内在脆弱性

1、投资银行高负债经营

投资银行的高负债经营表现在投资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很高,自有资金相对薄弱。据统计,境外大投资银行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一般在90%以上,而我国各家投资银行资金总额的50%-60%来源于客户保证金,这种运作方式固然可以带来丰厚的利润,但若发生亏损,则往往超过公司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倒闭。可以看下表,这次金融危机中几大投行的纷纷倒下均与高负债经营紧密相关。

2、制度上的缺陷

投资银行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由于经营制度设计上的缺陷而使其面临巨大的风险,这可以从委托代理理论得到解释。从管理者角度看,其在经营业绩上获得的奖励和受到的处罚不对称。管理者的某种风险性决策一旦成功,他将获得极大的奖励,而即使失败,最坏的结果也只是暂时性地失去工作而已。

再从公司所有者的角度来看投资银行的资产选择有很大的负外部效应。因为投资银行的自有资金只占资产负债很少的一部分,而其净值越小,所有者从错误决策中招致的损失就越小,他们就越倾向于采用高风险的经营策略。巴林银行和百富勤发生问题都与这种奖励制度有关。

3、竞争压力大

随着金融一体化和混业经营趋势的加强,投资银行面临着国内外众多同行和其他进入投资银行业的金融机构的巨大挑战,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传统业务市场空间狭小和利润低薄的情况下,投资银行不得不以增大风险为代价,在原有业务中加上种种优惠条件以争取顾客与市场,同时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和业务,这些行为本身就蕴含着高风险。

如百富勤为了争取到印尼SS出租汽车公司以后所有的投资银行业务,允诺给该公司2.34亿美元的巨额贷款,结果这笔贷款因受金融风暴影响未能收回。在新市场开拓方面,百富勤在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市场先后受挫,使公司遭受不少的损失。

4、金融风险的传染性

相对于其他产业,金融业更易发生系统性不稳定现象,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密切而且复杂的财务联系,金融风暴具有很强的传播性,这使单一的或局部的金融困难容易演变成全局性的金融动荡。而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加重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衍生工具在金融机构之间创造出远比过去复杂的债权债务链条,而达到天文数字的金融交易规模使整个清算体系更加脆弱,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则使金融体系风险的积累具有了全球性的性质。

(二)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性

投资银行在从事各种投资银行业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持有大量的金融资产。而这些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性造成的风险是投资银行重要的风险根源。金融资产价格不稳定有下列原因:

1、金融资产难以定价

金融资产是虚拟资产,根据收入的资本化定价理论,任何一种金融资产的内在价值等于其未来全部现金流的贴现值之和。由于将来收入是难以准确预见的,是不确定的,市场贴现率的选择有时也难以准确确定。这样,金融资产的价值难以真正确定。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当价值本身的定位模糊时,价格就会大起大落。

2、金融资产价格受市场信心影响很大

金融资产价格受市场信心的影响,而市场信心是极不稳定和敏感脆弱的。当市场看好时,这种信心就不断地加速膨胀,推动价格更快地上涨;当市场预期发生逆转时,市场信心就一下子崩溃,使价格急剧下滑,造成巨幅波动。

3、投机力量和信用交易机制对价格波动的推动作用

强大的投机力量的存在加重了金融市场“赌博游戏”的气氛,往往会使市场偏离真实价值而使价格发生巨大的波动。同时,信用交易中的保证金和抛空机制也加剧了股市的波动。

三、投资银行风险的主要种类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被称为违约风险,指投资银行在从事资本市场业务时,由于其交易对手不能履行合约而给投资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投资银行在签订贷款协议、场外交易合同和授信时,将面临信用风险。随着金融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产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使得投资银行的信用风险不断放大。

比如这次的金融危机,美国的放贷机构在经济繁荣期忽视借款人的信用记录,甚至以“零首付”向低收入人群发放住房抵押贷款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

“次贷”危机后,由于房价持续下跌,大批业主主动出售住宅或被迫由银行处置抵押房屋,导致市场上待售住宅供应大幅增加。潜在购房者则在房价继续下跌预期、负财富效应及就业状况恶化等因素影响下,购房需求减少。取消赎回权房屋不断增加,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在2008年下半年继续恶化。而中国银行业在发放贷款时普遍过于看重抵质押物的价值而不是贷款人的还款能力,这种做法不利于熨平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又被称为变现能力风险,它指的是投资银行不能以合理的成本及时获得资金,或者不能以合理的价格对自己所持有的头寸进行对冲而造成的可能损失。对投资银行而言,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到期的债务,就会被迫出售资产,如果资产的流动性差,该资产就很难以正常的价格出售,投资银行就要遭受损失。

流动性风险可以用阿斯金管理公司在1994年每3月损失6亿美元的例子加以说明。阿斯金公司擅长投资于按揭保证债务工具,这些工具因为具有很高的信用和利率风险而被华尔街称为“有毒垃圾”。当利率猛升时,这些债务工具的交易停止,因为没有交易对手,阿斯金公司无法以接近当初购买的价格脱手,此外,基德·皮博迪公司也因为贷款给阿斯金公司从事上述交易而损失2550万美元。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由于市场波动使得投资银行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风险。投资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来自于多方面:

1、利率风险

指由于利率水平的不确定性变动使得投资银行的收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利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只要其中的一个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动,都可能导致市场利率的很大的波动。利率风险对投资银行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利率调整对资金供求的直接影响;利率调整对投资银行所持有的金融证券所产生的间接影响。

2、汇率风险

指由于汇率的波动导致投资银行损失的风险。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浮动汇率制,汇率的波动更加频繁,外汇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投资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更加复杂。

3、经济周期风险

指一国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引起的市场变化对投资银行损益的影响。它对投资银行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产生对投资银行的宏观调控的变化对投资银行损益的直接影响;二是经济状况变化对证券发行主体、投资者等的影响而产生的对投资银行的间接影响。

美国奥兰治县的破产突出说明了市场风险的危害。该县的司库将“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大量投资于“结构性债券”和“逆浮动利率产品”等衍生证券。由于利率上升,奥兰治县所持有的衍生证券的收益和这些证券的市场价值随之下降,从而导致奥兰治县的投资组合出现了17亿美元的亏损。同样,吉布逊贺卡公司由于预计利率将下降,购买大量利率衍生产品,而随之利率发生上浮,公司也因此损失2000万美元。再如宝洁公司,它参与了与德国和美国利率相连的利率衍生工具交易,当两国利率上升高于合约规定的跨栏利率时,这些杠杆式衍生工具成为公司沉重的负担。在冲抵这些合约后,宝洁公司亏损高达1.57亿美元。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指的是由于投资银行自身交易或管理系统中存在问题、隐患导致的风险。(1)投资银行从业人员在业务、事务处理过程中,由于处理程序不完善、工作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发生事务处理失误而导致投资银行收益或信誉受损的风险。(2)投资银行从业人员的违法犯罪活动造成损失的不确定性。(3)因投资银行内部计算机系统或通信系统等业务所依赖的高科技设备出现故障而产生的危险。

操作风险对投资银行的重要性可以从巴林银行的倒闭中看出来,由于巴林银行的一名交易员进行越权交易金融衍生工具,结果给银行带来了巨额的亏损,最终导致了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著名投资银行就这样毁灭了。

四、结论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的投资银行,要想发展得更长久、更稳定,就必须做好风险管理这门功课,不应盲目地追求眼前高额利润而忽视或者无视风险,应该从投行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考虑问题。无论投资银行未来的发展模式如何变化,风险管理永远是它的主题。

对于我国的投资银行来说,发展还不够完善,风险管理也较落后,要使我国投行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强化风险管理,在借鉴他国一些先进做法的同时,更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投资银行只有充分考虑了我国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才能更清楚得认识风险、防范风险,努力做到在最小的风险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安国俊.次贷危机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挑战.

[2]贝政新.投资银行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3.

[3]奚君羊.投资银行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4]田美玉, 鲍静海.投资银行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 P466.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 篇2

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XXXXXX银行(以下简称我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保障客户及我行的合法权益,促进电子银行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等信息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电子银行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促进电子银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推动业务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条

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业务风险管理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主要体现为: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法律风险、信誉风险、合规风险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

电子银行业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管理应遵守我行现行各项风险管理制度。本办法重点规范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法律风险、信誉风险的管理。

第四条

我行实行电子银行评估制度,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对重大事件,按事件性质和专项制度规定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

第五条

由内控风险管理部对电子银行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定期审计。

第六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行各管理部门、业务部门、营业机构及全体员工。

—1— 第二章

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七条

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政策、监控风险管理政策执行情况、制定我行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活动目标、审批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协调内控风险管理部、综合管理部、会计核算部、电子银行部、信息科技部、金电公司托管中心等相关业务管理部门之间的操作风险管理缝隙,建立涵盖辖区范围电子银行各项活动的风险管理系统。

第八条

电子银行部是电子银行业务的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有:贯彻落实电子银行监管的各项规定与政策;拟定电子银行管理、运营的各项规章制度;配合市场营销部门提供客户服务,配合市场营销部门组织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产品完善工作;负责提出电子银行业务开发、更新、升级需求,并组织相关测试和培训;落实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政策及内控要求,确保电子银行业务运行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第九条

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纳入我行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订与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组织开展电子银行业务自律监管、安全评估,有效识别、监测、控制和评估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及时向上级部门或监管部门报告风险信息和处理情况。

第十条

会计核算部负责制定会计核算规章制度,确保电子银行业务严格按照国家会计政策和我行相关制度执行,参与网银业务的需求讨论、系统测试与验收工作。

第十一条

信息科技部负责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风险分析、新产品开发、投产、运行维护和功能完善工作;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并参与电子银行业务的需求讨论、系统测试与验收工作;电子银行运营设备和安全控制设备的正常运转;电子银行数据的安全存放和传递;风险管理技术手段的安全保障;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并参与电子银行业务的需求讨论、系统测试与验收工作;及时解决电子银行系统运行中

—2— 出现的技术问题,确保电子银行系统安全、正常运行。

第十二条

金电公司托管中心是我行电子银行系统的运维部门,金电公司托管中心负责制定信息系统运维相关资产管理、介质管理、设备管理、监控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恶意代码防范管理、密码管理、信息系统变更管理、安全事件处理、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密码安全、交付管理等相关规章制度;负责信息系统运维环境网络安全管理;负责信息系统运维环境物理机房安全监控管理;负责信息系统运维环境主机安全管理,包括但不限于对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安全进行管理;负责信息系统运维环境应用安全管理;负责信息系统运维环境数据安全管理,包括但不限对外包服务所涉及的重要业务数据、鉴别信息等的安全管理。

第十三条

内控风险管理部负责电子银行系统的检查审计工作,开展电子银行系统运行的审计,查找并督促消除业务风险和管理隐患,查处违反电子银行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事件。

第十四条

综合业务部负责电子银行安全措施的检查、协助公安司法部门对违法行为的调查、侦破。

第十五条

综合管理部、会计核算部分别负责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所涉及的法律事务和反洗钱工作。

第十六条

营业部及各支行应指定专人负责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工作,向客户推介电子银行业务,按照我行制定的规章制度受理和办理电子银行业务、做好电子银行业务营销、售后服务和意见反馈工作。

第三章

操作风险管理

第十七条

操作风险是指我行员工或客户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或手册操作而造成我行收益或资本的风险。

第十八条

对于员工操作风险控制的基本要求:

(一)有效隔离应用系统、验证系统、处理系统和数据库等各系

—3— 统间的风险传递;

(二)确保任何单个员工和外部服务供应商都无法独立完成一项交易;

(三)加强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强化操作人员密码管理,实行分级授权管理;

(四)实行电子银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AB角制,岗位第一责任人不在岗位时,应指定相应工作人员代其行使相关事权,确保工作不间断、不拖延。

(五)电子银行业务操作人员必须熟悉电子银行的业务操作流程,必须参加电子银行业务培训方能办理业务,电子银行部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

第十九条

对于客户操作风险控制的基本要求:

(一)详细说明并提供演示流程,清晰告知客户电子银行操作要领;

(二)通过客户服务中心、操作指南、柜员指导等多渠道提供帮助,并及时进行风险提示;

(三)通过登陆保护、密码强度以及各类防范技术尽可能减少客户发生风险损失的概率;

(四)客户重要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变更必须由本人持有效证件前往营业网点办理;

(五)对客户对外支付额度进行限制,支付限额如有调整必须提前十日向客户公布。

第四章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第二十条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电子银行系统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导致的我行收益或资本的风险。

—4— 第二十一条

严密防范并及时填堵系统后门,以防止黑客通过后门进入系统进行破坏和窃密。

第二十二条

严格进行网络逻辑分段,形成IP子网,实现对内部网络的隔离,在路由器上实施数据包过滤,并且利用防火墙来实现基于IP地址的内外访问控制。

第二十三条

建立实时病毒防范功能,以防止系统错误、数据混乱、服务失败等给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带来损失。

第二十四条

建立数据存储备份管理,确保在发生系统被破坏、应用错误、数据丢失时,通过数据存储管理进行及时恢复。

第二十五条

建立系统安全漏洞扫描机制,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动态地寻找系统漏洞,帮助完善系统的安全,并以此防止由于其它的网络操作对系统的安全造成威胁。

第二十六条

建立外部攻击侦测机制,通过IDS、IPS系统,及时发现外部攻击行为,并对攻击行为进行及时处理,问题严重时候,启动应急预案。

第二十七条

采用身份鉴别、访问控制、数据加密、数据完整、数字签名、防重发等安全控制机制,保证客户使用的安全性。

第二十八条

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评估计划,识别信息资产,评价信息资产威胁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弱点被利用的容易程度,确定风险等级,找出目标与现状的差距,改进信息安全措施。

第二十九条

制定安全计划,明确实施方案,确定可接受风险的程度,制定风险缓释策略,减少、规避和转移风险;检查和测试风险缓释策略和安全计划实施情况。

第三十条

保证电子银行开发环境和应用环境的分离,评估和认证后续开发应用的需求和风险。

—5—

第五章

法律风险管理

第三十一条

法律风险是指违反或不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或约定的惯例,或者没有完善地界定有关交易各方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而造成我行收益或资本的风险。

第三十二条

对于资金转移类交易,必须要采用双重身份认证和加密传输,并由客户设定支付额度,以此防范人民银行《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提示的电子支付风险。

第三十三条

电子银行业务的开通,必须首先与客户签订电子银行服务协议及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在协议条款和网站上对电子银行业务有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行公告。

第三十四条

对于客户有意泄露密码或未履行应尽义务的,我行应根据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三十五条

加强对与我行系统存在技术和业务连接的第三方机构的管理,通过正式法律协议明确双方的纠纷处理、赔偿等相关法律责任,向客户充分披露银行与第三方机构的业务流程和责权关系,积极防范法律风险。

第六章

信誉风险管理

第三十六条

信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舆论对我行收益或资本所造成的风险。

第三十七条

在电子系统中,应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避免因技术落后给客户带来不便,使客户对我行整体服务能力产生不信赖。

第三十八条

为客户信息负责,防止因系统安全性缺陷严重损害客户的隐私权。

第三十九条

制定合适的应急计划和业务连续性计划,使系统

—6— 具备为客户提供不间断服务的能力。

第四十条

制定危机公关预案,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针对突发事件和负面舆论,要认真分析、及时汇报、积极响应、统一口径,最大限度地消除负面影响。

第七章

合规风险管理

第四十一条

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已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

第四十二条

电子银行部应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加大频度,培训中结合监管部门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文件要求,通过系统学习和培训,在工作中自觉贯彻执行,提高全员信息科技合规意识。

第四十三条

建立各网点一线人员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对临柜操作的各项风险点相互交流,共同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第四十四条

建立电子银行业务管理部门、内控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的联动机制,实现各部门间的防范优势互补和信息共享,形成风险管理的合力。

第四十五条

各营业网点内部建立信息科技风险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定期自查本网点信息科技合规方面存在的问题,遇到内部不能协调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

第四十六条

完善信息科技风险内控制度,查漏补缺,调整优化,严格评估信息安全内控体系的完整性和实施的有效性,电子银行部、内控风险管理部应适时组织开展辖内机构信息科技合规风险的现场检查。

—7—

第八章

异常交易监控

第四十七条

要求电子银行系统外包服务商应用专门软件对电子银行系统进行实时的监控和审计,并逐日形成日志和审计报告。按业务规则定期审查监控日志和审计报告,对于业务异常流量和交易进行事后监督和确认。

第四十八条

对电子银行客户发生的大额交易、可疑交易按监管部门的要求提取、上报。

第四十九条

电子银行客户发生大额交易、异常交易时,系统应提示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联系客户,由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客户的回应决定是否放行交易。

第九章

风险的分析与报告

第五十条

电子银行业务的分析与报告是指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定期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并形成业务风险报告。业务风险报告分为业务风险报告和重大突发事件的专题报告。

第五十一条

业务风险报告必须在次年1月内上报,其主要内容包括:本业务风险发生情况、风险结构、分析成因、防范措施、经验教训、整改措施。

第五十二条

重大突发事件专题报告:对系统故障、非法入侵、客户信息泄漏、客户资金被盗及内部作案等重大突发事件要逐件专题报告,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采取相应补救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由XXXXXX银行内控风险管理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8—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网上银行 风险管理 防范

一、引言

网上银行不是储蓄所和营业室这样的实体机构,而且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即无论何时(Anytime)、何地(Anywhere)、以何种方式(Anyhow)都能为有需求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由于其具有运营管理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并且能够更加便捷的满足各类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因此在银行业中所占的业务份额必将越来越重,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然而伴随着网银业务的发展,以及客户的增多,网上银行自身存在的各种缺陷也在逐步暴露,现如今网络安全隐患日益显现,不断曝出各类问题。如何加强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已经成为在当今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分析

随着网上银行业务量的迅速增长,特别是网上银行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中所占比重的成倍加大,这一新型电子化金融服务模式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随之而来的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所谓网上银行风险,是指可能会对银行收益或资本产生不良影响的一些能够预见的或未能预见的事件,主要是指会对银行的资本、收益、信誉、业务操作、系统安全等产生负面影响的预期或不可预期的潜在事项。

三、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的优化改进措施

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防、避免、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网上银行面临的风险又有其特殊性,更要加强风险研究、防范和管控,具体来说,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

(一)提高网上银行技术安全

建立一个有足够安全的网上银行安全系统,从而尽可能的杜绝各种安全隐患。这就必须研究硬件设施安全技术、身份认证技术、防火墙技术、密码技术以及风险预警技术等。值得注意的是,网上银行的安全性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有其特殊性的任务,只有不断升级网络安全保障系统,才能有效防范面临的各种风险。

(二)建立网上银行安全评估体系

中国银监会《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2006年3月)中指出,网上银行安全评估体系是金融机构在开展网上银行业务过程中,对网上银行的安全策略、内控制度、风险管理、系统安全、客户保护等方面进行的安全测试和管控能力的考察与评价。它应真实、全面的评价网上银行系统的安全性。所以,网上银行安全评估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安全策略;(2)内控制度建设;(3)风险管理状况;(4)系统安全性;(5)网上银行业务运行连续性计划;(6)网上银行业务运行应急计划;(7)网上银行风险预警体系;(8)其他重要安全环节和机制的管理。在评估报告的结论中,评估机构应采用量化的办法表明被评估机构网上银行的风险等级,说明被评估机构网上银行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隐患,并提出整改建议。

(三)增加客户安全意识

由于网上银行是以网络为媒介的方式向客户提供服务,所以保证网上银行运营安全的首要问题,就是进行对客户身份的认证。如何确保客户身份真实可靠,如何加强对客户的信息管理,如何提高其风险意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是网上银行目前应当注重。对此,笔者认为:一是要求网上银行对客户仅通过网络开立账户的行为,设置严格的开立程序,并且对客户的可疑活动及时通报。二是要求网上银行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如:在网站上提供相关链接演示网上银行的业务流程、风险教育动画等,或是允许客户对在线银行的执照和存款保险进行查证。三是银行要在其网页的醒目位置提供完备的安全防范手册,对客户安全使用网上银行进行教育。

(四)完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银行内部管控是对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防范措施,因此针对网上银行,也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机制。首先,树立银行各级管理者、银行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具备预见和操作风险的能力,能够将现实的风险转向潜在的风险,将风险的事后处置转向风险的前期控制。其次,通过建立独立于银行业务部门的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经理制度,集中管理网上银行的操作风险。再次,要建立业务操作管理制度和权限制约原则,并采取逐级管理原则;要明确规定系统操作人员的工作过程和权限,每一步操作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必须分离,每个级别人员都要受权限控制。最后,审计部门要加强科技力量,改进内部检查手段,增加内审的频率和深度,对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实施内部实时审计,防范风险。

(五)加强网上银行人才知识储备

网上银行是技术的产物,建立完善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则是发展网上银行的必要保证。因此,一是要引进专门的网络技术人才,为网上银行提供专门的技术保障;二是要通过举办专门的技术讲座,以培养一批既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又掌握金融业务实务和金融业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除此之外,还要专门培训员工如何正确操作网上银行,使之对客户进行教授演示,教会他们如何使用银行的设备,并通过培训向客户披露有关的信息,以减少相应的法律风险。

四、结论

网上银行必将成为是银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但网上银行的风险问题所导致的损失也是非常巨大的,银行在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的同时,要加强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认真分析研究网上银行的特点属性,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风险技术和管理经验,探索有效的网上银行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管理模式。

本文通过对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提出一些优化措施和改进意见,但是受理论水平和工作实践的限制,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进一步的完善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章杰文.我国网上银行业务风险及监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2]武晓达.我国网上银行风险控制及防范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 篇4

关键词:高盛集团,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在金融自由化的道路上,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但金融风险也相应增多,这使全球不得不重新认识金融风险和丰富金融风险的内容,因此,巴塞尔协议将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扩大到全面管理风险。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对华尔街投资银行业造成了沉重打击。而在这场重大的金融风暴中,高盛集团成功幸免于难,总资产达到新高点11200亿美元,增加近7000亿美元,约为2.5倍,实现了净利润增长22%的良好业绩,并在2008年选择将独立运作模式转变为受美联储监管模式,体现出高盛集团惊人的实力。2012年末总资产为93855.5亿美元,净利润为747.5亿美元,到2014年末,高盛的总资产虽然有所下降,为85624亿美元,但利润有所提高,达847.7亿美元。2015年末公司净营收为72.7亿美元。2016年第一季度营收为63.4亿美元,同比下降40%。目前,高盛集团仍是世界领先的投资银行,其能够在一次次危机中实现净利润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够事先防范金融风险。

我国对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自2000年开始不断加强。2001年和2003年中国证监会相继出台《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及其修订版。2014年2月25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又发布《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这些指引和规范使得各证券公司均按照监管层要求建立起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但这种风险管理体系还远远不够完善。而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开放促使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强,国内券商的金融市场风险增大。因此,我国券商应借鉴高盛集团的风险管控经验,结合本国具体情况,提高对金融风险的掌控程度。本文主要分析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四方面的管理策略。

二、高盛集团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作为全球顶级投行,美国高盛集团从1869年成立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其经营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其自身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分不开。为全面控制信贷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和监管风险等一系列风险,高盛集团内部相互独立且具有互补性的各个委员会将分担监测和控制不同金融风险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各委员会成员是各部门高级管理人员,建立利益隔离制度十分必要。

(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信用风险是由于客户本身、商业环境或国家信用状况改变而导致的交易对方的违约风险,其与交易对方是否履行合约有直接关系。高盛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策略是根据不同经济情景制定相应对策:在信用价差扩大时,评估全球信用敏感产品对信用价差扩大事件的影响;在对股票衍生产品市场崩盘进行分析时,通过在投资组合及潜在股票层面上逐渐改变市场水平和波动性,使用完全投资组合重估来分析对损益潜在的影响;在对新兴市场压力进行测试时,要在地区、国家或全球层面上,基于新兴市场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预测潜在的损益;在市场预期下滑时,通过进行宏观经济情景分析,衡量目前市场下滑的可能性以及各交易部门和非交易部门的预期净收入的潜在影响。

(二)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市场风险是市场系统性因素朝不利方向变动,致使在做市、交易、投资、借贷等业务活动中交易及投资头寸的市场价值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股票定价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等。表1是高盛2013—2015年的市场风险构成情况,其中最后一项是前四类风险不完全相关的产物:分类误差项(Diversification effect),即总VAR减去分类VAR合计数的差额。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高盛集团2015年年报。

在中度或极端市场情况下,为估计长短期潜在损失,高盛采用多种风险衡量指标,其中VAR是主要参考指标,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由于市场不利变动导致的潜在价值损失。依据高盛2015年年报也可以进一步得到4个季度每天的VAR值(见图1)。

资料来源:高盛2015年年报。

根据图1,比较2015年每天交易的净收入和前一天的VAR值,可以看出高盛2015年全年的交易损失均在VAR以下,即没有出现VAR例外,2014年却有一次例外。但需要注意的是,VAR对风险估计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市场环境无突发根本性变化的假设前提之下,并不能估计长期极端变化的损失。因此,高盛往往在使用VAR估计风险时加入其他风险度量工具作为辅助,如压力测试技术。

总体来看,高盛进行市场风险管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第一,运用分散投资、控制仓位、对冲操作等方式管理市场风险。第二,运用VAR、压力测试等定性定量方法监控市场风险。第三,运用风险限额的管理方法管理风险偏好,同时,由VAR和一系列压力测试结果制定的风险限额必须与外部市场、内部经营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第四,加大对风控技术的投入。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

高盛建立了一套全面的流动性管理体系,并致力于保持充足的灵活性以应对各种可能的流动性事件,即使在不利的环境下也可以支持公司的核心业务正常进行并实现盈利。

高盛坚守审慎的风险管理架构,这包括维持较高水平的盈余流动性和长期资金来源并保持资产负债表的高流动性,该架构有助于保证高盛无须依赖出售资产也能抵御长期的流动性危机。具体来说,在盈余流动性方面,高盛持有大量的盈余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以度过流动性危机;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高盛实施谨慎的资产负债管理,从而在资金市场出现流动性持续不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证融资稳定性。

进一步分析,高盛的流动性管理方式是根据其对流动性危机时可能出现的资金流出的估算,预先募集资金。这里流出的资金是指全球核心盈余流动资金池(Glabal Core Excess),它是由高流动的证券构成,主要以高流动性的形式存放。因此,必须重视所有潜在的现金和可抵押资产的流出,而不应仅限于对融资来源的干扰。

(四)操作风险管理策略

在高盛集团,操作风险管理部是一个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是公司计算和分析操作风险资本的执行者与监督者,负责改进和实施整个公司的操作风险管理,并与信用、市场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体系相配套。建立操作风险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有计划、有连贯性地对公司的业务活动进行持续积极的改进,以强化操作风险管理。

高盛的操作风险体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在操作风险意识层面,提高对公司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严肃性的认识,确保管理层知晓其操作风险状况,并为操作风险管理与分析工作提供各种必要的数据支持(如操作风险事件、风险指标和控制问题等)。第二,在操作风险管理层面,指导业务和后台管理部门利用操作风险信息,在知情的条件下作出符合风险状况的资源配置决策,使残留操作风险保持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第三,在操作风险测算层面,要为业务管理部门提供风险敏感型的操作风险资本测算,且测算应反映其目前的残留风险水平,并预测未来一年内可能出现的最大损失。第四,在操作风险整合层面,要整合公司风险和控制部门的信息(事件、风险指标和控制问题等),得出对操作风险的组合评估意见,同时具体关注共性问题。第五,在操作风险监控层面,要监控操作风险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包括商业环境和内部控制要素),以辨明操作风险变化的方向和趋势。

三、高盛集团金融风险管理经验对我国投资银行的启示

(一)推进业务多元化

虽然高盛集团通过将自有资金投向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和外汇交易等领域而在自营业务上赚取了大量利润,但是高盛并没有忽略传统投资银行业务,其传统投资银行业务和自营交易收入占比达50%以上。因此,我国投资银行业可以借鉴这种在传统业务基础上推进业务多元化的方式,扩大优势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进而提高利润。

(二)建立机构合作机制

现阶段我国投资银行内部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投资银行内部大部分是相互独立、缺乏信息资源共享的分设部门,要全面深入了解项目并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在项目团队之间,内部交流平台的缺乏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因此,组建大规模的投资银行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由于目前我国券商投行事业部多采用“多星点联邦制”运作模式,所以可以先采用后台辅助管理的覆盖模式,后期再逐渐建立“大投行”合作模式。

(三)合理利用金融创新,规避道德风险

在大力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应意识到伴随金融衍生化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风险也会随着杠杆效应的扩大而不断扩大。美国高盛集团虽然表面上为分散和转移风险不断设计出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但事实上是以高成本和金融系统风险的提升为代价,以短期利润为目标,将风险持续压后,提前透支无风险收益。同时,我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存在失衡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力度,注重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道德风险,实行统一监管,尽量避免出现监管的真空和盲区,进而有效监管新的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产品的运用并降低金融新产品的风险。

(四)加强团队合作,强调团队精神

回顾发展历程,高盛集团一直秉持合伙制文化,且这种出色的团队合作文化已渗透到集团每个员工心里,巩固了其作为首选顾问、金融家、联合投资人和金融中介机构的地位,在员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处处体现团队精神。我国投资银行应鼓励营销团队的组建,增强团队意识,有效减少因重要团队成员离职对投资银行的不利影响。这种团队文化的建立既对员工有更高的要求,也对投资银行的制度和业绩评价体系有更高的要求以保证团队之间更好协作,不同成员间的利益得到均衡。

参考文献

[1]肖鹏,高盛.美林的风险管理模式与启示[J].经济师,2007(10):26-27.

[2]姚远,张金清.对美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缺陷的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2009(12):17-19.

[3]翁媛媛.高盛投行业务转型与创新之经验借鉴[C].创新与发展:中国证券业2013年论文集,2013:1044-1045.

第五章 投资银行经营与管理 篇5

一、单项选择题

1.投资银行最本源、最基础的业务是()。

A.信用贷款

B.证券承销

C.资产证券化

D.并购重组

2.若公开发行股数在()股以上的,参与初步询价的询价对象应不少于50家。

A.1亿

B.4亿

C.5000万

D.50亿

3.()是一种不主要依赖发起人的信贷或涉及的有形资产,而主要是以项目本身的效益和项目的资产与现金流量为支持的融资方式。

A.风险投资

B.项目融资

C.资产证券化

D.兼并收购

4.在证券承销结束后,投资银行代表着买卖双方,按照客户提出的价格代理进行交易,这时投资银行扮演的角色是()。

A.证券经纪商

B.证券发行商

C.证券交易商

D.证券做市商

5.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投资银行进行的金融创新不包括()。

A.组建特别目的机构

B.分散规避风险

C.信用构造及提升

D.资产组合再包装

6.将未来具有可预见的现金流量的非流动性存量资产转变为在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是投资银行的()业务。

A.证券发行

B.证券经纪

C.基金管理

D.资产证券化

7.以下不属于投资银行业务特征的是()。

A.专业性

B.广泛性

C.创新性

D.流动性

8.()是指并购公司采取直接向目标公司的股东增加发行本公司的股票,以新发行的股票交换目标公司的股票。

A.善意收购

B.交换发盘

C.杠杆收购

D.混合并购

9.在投资银行证券经纪业务中,不属于其业务流程的是()。

A.股票登记、证券存管、清算交割交收

B.进行交易委托

C.股票询价

D.开立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

10.按照(),交易委托可以分为市价委托和限价委托。

A.委托价格的不同特征

B.委托数量的不同特征

C.委托人的不同特征

D.委托性质的不同特征

11.债券私募发行的特点不包括()。

A.多采用直接销售方式,可以节省承销费用

B.因有确定的投资人,不必担心发行失败

C.私募发行的债券可以自由转让

D.由于私募债券转让受限制,债券的发行条件由发行人和投资人直接商定

12.()是一个或几个公司并入一个存续公司的商业交易行为。

A.新设合并

B.吸收合并

C.控股与被控股关系

D.管理层收购

13.允许客户使用经纪人或银行的贷款购买证券的资金账户是()。

A.现金账户

B.保证金账户

C.个人账户

D.法人账户

14.在证券二级市场上,客户卖出向投资银行借来的证券,此时投资银行向客户提供称为()。

A.买空的融资业务

B.卖空的融券业务

C.卖空的融资业务

D.买空的融券业务

15.关于证券账户开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按照开户人的不同,开立的账户可以分为个人账户、法人账户和机构账户

B.个人投资者可以凭本人身份证开立多个账户

C.法人投资者可以与个人开立联合账户

D.投资银行开展证券自营业务必须以本公司名义开立自营账户

16.投资银行的信用经纪业务是()的结合。

A.融资业务与经纪业务

B.承销业务与经纪业务

C.承销业务与担保业务

D.理财业务与经纪业务

17.()是靠交易所会员直接从事大宗上市股票交易而形成的市场。

A.场内市场

B.柜台市场

C.第三市场

D.第四市场

18.投资银行按照议定价格从发行人手中购进将要发行的全部股票,然后再出售给投资者,最后将所筹集的资金交付发行人的股票销售方式是()。

A.余额包销

B.包销

C.尽力推销

D.余额代销

二、多项选择题

1.股票私募发行分为()。

A.客户分摊

B.股东分摊

C.第三者分摊

D.公开分摊

E.混合分摊

2.现代投资银行业务能力包括()。

A.良好的产业分析能力

B.敏锐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动向的研制能力

C.丰富的金融知识和应变能力

D.强大的金融产品配销能力

E.正确的设计及执行投资机会的能力

3.按持股对象针对性,并购可分为()。

A.要约收购

B.协议收购

C.横向并购

D.纵向并购

E.混合并购

4.按照目前上市品种和证券账户用途,证券账户可以分为()。

A.个人账户

B.股票账户

C.债券(回购)

D.基金账户

E.法人账户

5.信用经纪业务是投资银行的融资功能与经纪业务相结合而产生的,是投资银行传统经纪业务的延伸。关于此项业务描述正确的是()。

A.信用经纪业务的对象必须是委托投资银行代理证券交易的客户

B.信用经纪业务主要有融资和融券两种类型

C.投资银行对其所提供的信用资金承担交易风险

D.投资银行通过信用经纪业务可以增加佣金收入

E.投资者可以通过信用经纪业务的财务杠杆作用扩大收益

6.根据股票供求双方在价格决定中的作用,可以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新股发行方式分为()。

A.询价方式

B.固定价格方式

C.余额包销方式

D.竞价方式

E.混合方式

7.按出资方式划分,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类型可以分为()。

A.交换发盘

B.现金购股

C.要约收购

D.管理层收购

E.现金购资产

8.相对于公募发行而言,证券私募发行具有的优点是()。

A.简化了发行手续

B.证券流动性好

C.缩短了发行时间

D.避免公司商业机密泄露

E.发行价格有利于筹资者

9.投资银行的功能有()。

A.媒介资金供求

B.构造证券市场

C.优化资源配置

D.促进产业集中

E.稳定物价水平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投资银行的业务。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是投资银行最本源、最基础的业务活动,是投资银行为公司或政府机构等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证券经纪与交易同样是投资银行最本源、最基础的业务活动。参见教材P77

[答案]:B

[解析]:若公开发行股数在4亿股以上的,参与初步询价的询价对象应不少于50家。

参见教材P8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项目融资的概念。参见教材P79

[答案]:A

[解析]:作为证券经纪商,在证券承销结束后,投资银行代表着买卖双方,按照客户提出的价格代理进行交易,这种证券经纪行为是最传统的证券交易业务。参见教材P78

[答案]:D

[解析]: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投资银行进行的金融创新有:组建特别目的机构、分散规避风险、信用构造及提升和现金流量再包装。参见教材P80

[答案]:D

[解析]:资产证券化是指将资产原始权益人或发起人(卖方)具有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非流动性存量资产,构造和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参见教材第79页。

[答案]:D

[解析]:投资银行的业务特征包括:专业性、广泛性、创新性。参见教材P80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交换发盘的概念。参见教材P92

[答案]:C

[解析]:证券经纪业务的流程包括:开立证券账户、开立资金账户、进行交易委托、委托成交、股权登记、证券存管、清算交割交收。参见教材P88—90

[答案]:A

[解析]:按照委托价格的不同特征,交易委托可以分为市价委托和限价委托。参见教材P90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债券私募发行的特点。参见教材P86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吸收合并的概念。参见教材P91

[答案]:B

[解析]:保证金账户允许客户使用经纪人或银行的贷款购买证券。参见教材P89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融券的概念。融券是指客户卖出证券时,投资银行以自有、客户抵押或借入的证券,为客户代垫部分或全部的证券以完成交易,以后由客户归还。参见教材P89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开立证券账户的相关规定。选项A的正确表述是“按照开户人的不同,开立的账户可以分为个人账户和法人账户”;选项B的正确表述是“个人投资者只能凭本人身份证开立一个证券账户,不得重复开户”;选项C的正确表述是“法人投资者不得使用个人证券账户进行交易”。参见教材P88—89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投资银行的信用经纪业务概念的理解。信用经纪业务是投资银行的融资功能与经纪业务相结合而产生的,是投资银行传统经纪业务的延伸。参见教材P89

[答案]:C

[解析]:第三市场又称为“店外市场”,它是靠交易所会员直接从事大宗上市股票交易而形成的市场。参见教材P8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包销的含义。包销即投资银行按照议定价格直接从发行人手中购进将要发行的全部股票,然后再出售给投资者。投资银行必须在指定的期限内,将包销证券所筹集的资金交付给发行人。参见教材P82

二、多项选择题

[答案]:BC

[解析]:股票私募发行分为股东分摊(股东配股)和第三者分摊(私人配股)两类。参见教材P86

[答案]:ABCDE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投资银行业务能力。参见教材P94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并购的分类。参见教材P93

[答案]:BCD

[解析]:按照目前上市品种和证券账户用途,可以分为股票账户、债券(回购)和基金账户。参见教材P89

[答案]:ABDE

[解析]:选项C应该是投资银行对其所提供的信用资金不承担交易风险。参见教材第89。

[答案]:ABDE

[解析]:根据股票供求双方在价格决定中的作用,可以将2.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新股发行方式分为:询价方式、固定价格方式、竞价方式、混合方式。参见教材P83

[答案]:ABE

[解析]:本题考查并购的分类。按出资方式划分,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类型可以分为交换发盘(又称用股票交换股票或换股)、现金购股、现金购资产、用股票购买资产。参见教材P92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证券私募发行的优点。相对于公募发行而言,证券私募发行具有的优点有:简化了发行手续;避免公司商业机密泄露;节省发行费用;缩短了发行时间;发行条款灵活,较少受到法律法规约束,可以制定更为符合发行人要求的条款;比公开发行更有成功的把握等。参见教材P87

[答案]:ABCD

优化银行风险管理 篇6

过去十多年,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进步迅速。不过,银行的产品及业务流程的日趋复杂、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电子商务、新机构合作模式和急速的商业活动节奏等,令商业银行面对的风险正急速地改变及扩大。衍生金融市场和金融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丰富了产品风险管理的内容和要求。现今的风险管理,一定要超越传统的财务及可受保的事故或意外,并伸延到广泛的策略、运营、商誉、合规和资讯方面的风险。

厘清常见问题

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必须首先厘清一些常见的问题。

第一是要了解风险的含义与风险回应。风险的定义非常简单——“哪里会出现问题?”它可以来自四面八方,是无穷无尽的。而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风险可以是“危”,亦可以是“机”。如果能够正面、客观地看待风险,有时候还能够转“危”为“机”。

如图1所示,对于风险是可以有不同的回应的,除了传统的降低风险,还可以转移风险。例如,在减息周期,商业银行会面对息差不断缩窄的问题,可通过衍生金融工具如利率期权交易,将部分风险转移给交易对手。当然,这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期权金。有时候,商业银行会将部分营运外判给第三方,这只是将该营运流程的操作风险转换为对第三方服务商的筛选和监控的风险。

另外两种风险回应是避免和接受。例如,银行还没有适当的业务人员和信息系统支持时,不应开张某些高风险的业务,如结构性衍生工具交易;此外,商业银行有时会适当地授权一些小金额/低风险交易给操作层处理,就是鉴于对可以接受风险的考虑。

第二是统一风险评估衡量标准。

无论是哪种风险回应,风险都永远不会减为“0”。风险评估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风险评级=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虽然是一个简单的等式,但是风险评估在实际操作上绝不简单。难点之一,即风险评估标准如何统一。由于因为不同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不同,同一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承受风险能力亦不同。一家银行视为高风险的业务,在另一家商业银行可能是中风险,甚至低风险;针对同一风险事件,银行内部不同人员判断也不同。但只有统一的风险尺度,才能一致地衡量银行所有主要风险,协助管理层做出适当的风险决策。

每家银行都希望通过技术手段量化风险,更客观和科学地进行风险管理决策。但是,任何风险管理模式都无法排除人为判断,必须包含非量化因素如银行的管理基调和内控合规文化等。因此,银行必须在定性和定量风险分析上取得平衡。

第三是了解所使用的风险工具的局限性。

商业银行业务通过流程改造及技术提升,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这在商业银行日常管理上日趋重要。模型的使用涉及商业银行多个层面,从计算个别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到评估银行整体的操作风险。模型的复杂性也随着其应用层面而增加。

管理层也必须了解模型风险和各类模型本身的局限性:

第一是模型本身设计上可能先天不足。例如,模型是否有充分的科学理论支持,参数是否设置适当。在假设历史会不断重演的前提下,参数的设定有时是基于过往的数据,如果参数的设定不合理或历史数据并不反映现实情况,就会令模型的输出结果有误。

第二是模型应用不当。每个模型都基于不同的假设,有本身的局限性。如果使用者不了解其特定的使用条件、方法和局限性,可能将模型错误地投放在业务情景,或得出错误的风险结论甚至业务决策。例如,商业银行经常应用的风险价值(VaR)就有一定的局限性。风险价值只是针对某个风险置信水平(confidence level)来评估损失。如在1天持有期99%的置信率下风险价值为100万,就代表在100个交易日中,可能有99天该持有的相关组合损失不会超100万。但是,使用者应该注意的是,风险价值并不能显示出银行可能蒙受的最大损失,若使用者只运用风险价值去评估最大损失风险,就错误解读了风险价值能够提供的风险数据。

第三是在建立模型后实施使用的问题。例如,所输入的数据并不正确或不完整,计算出的风险数据就会有偏差。银行对模型理论和使用方法可能没有足够的存档供使用者参考,令重要风险数据在无人知晓的“黑盒子”中进行。此外,对使用者亦可能没有足够的应用培训,并没有要求对于模型的假设进行定期验证,如风险价值的返回检验。

因此,商业银行应设立一个管理所有模型的治理架构,以处理模型的开发建设、存档、使用和更新。首先,在应用任何新模型前,就应将其理论及应用资料存档作参考,以助使用者明白正确的使用方法。然后,在设置模型时,银行需要设立一个详细的验证流程,进行不同的测试去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以及了解其使用上的优点和缺点。对于一些应用频率较高和层面较广的模型,更应让第三方机构去进行独立的模型验证。

构架三道防线

有效的风险管理是需要商业银行各个职能单位共同发挥作用的,不应局限于个别专业职能,例如风险控制或者合规部门。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架构,可参考以下的三道防线模型(见图2):

第一道防线为日常风险管理,由银行各业务单位透过日常工作中的经营流程及控制活动对业务经营层面作出监控,当中包括识别、管理及汇报风险。业务人员是接触客户和处理交易的先头部队,在风险管理中起至为首要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为风险监督,由专责部门或单位(如法律部、合规部、风险管理部等)通过有关的风险管理架构,审阅及向各业务单位汇报主要的风险指标。透过这些专责部门或单位的定期汇报,董事会及其属下委员会能够有成本效益地将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专责部门或单位虽然对其他业务部门提供适当的风险技术支持,但他们的工作是取代不了前线业务单位日常工作中的风险监控活动的。

第三道防线为内部审计对于银行的独立监控。由于内部审计不参与任何业务或营运,所以能够独立、客观地评价银行整体风险管理架构的有效性及既定政策和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并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汇报审核发现。

总括而言,银行内这三道防线之间的相互沟通和有机互动,是落实银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关键。 此外,商业银行同时受若干外部机构的监控,例如银监会及证监会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指引和定期或不定期现场检查、信贷评级机构及市场分析员对于商业银行的分析研究报告,以及上市集资过程中中介机构的尽职审查和外部审计师的年度财务审计等。

但是,国内商业银行对于有效的风险管理仍然存在一些误解:

一些银行对于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过分依赖。有些高级管理人员认为风险管理主要职能在于风险、合规或审计部,甚至希望通过大力加强合规和内审力量来杜绝风险事件的发生。

其实,任何商业银行里合规部、审计部人员总和在银行总人数的占比应不超过2%。要求2%的人员确保其余98%的人员不出错和100%业务交易没有问题,是不现实也不合理的。正如上文所述,第二道防线应提供专业的风险分析和汇报,而第三道防线则应独立评审风险治理结构和流程层面的控制机制。

也有些人对外部的监控机构有一定的依赖。例如有的银行希望透过外部审计师的年度财务审计查找财务数据错漏和发现财务控制的问题。虽然外部审计师在年审中对银行的财务报表或财务汇报流程可能发现一些问题,但是其工作是根据审计准则进行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审计工作是抽样检查,不可能全查,而风险可能在任何银行任何环节出现,甚至导致重大风险事件。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有效风险管理的另一个要素,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结构性的工作方法,配合企业策略、工作流程、人力资源、技术和知识识别、分析和管理企业层面的不明确因素,继而产生企业价值。在全面风险管理实施后,风险管理是银行每一个人的责任。

例如,董事局根据银行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偏好,作企业风险的监管牵头工作;专责风险部门通过既定的风险管理架构审阅、分析和汇报主要的风险数据和指标;单位业务经理在他们管理范围内,支持及遵从风险管理理念;单位员工根据既定的规章制度来执行风险管理的具体操作程序。

全面风险管理将传统的规避风险演化成风险组合最优化,即在银行面对的众多风险当中设定可接受的范围,并在此规范下把握当中机遇并实现回报最大化。

在实施方面,全面风险管理并不是推翻银行原有的风险管理基础,而是在现有的风险管理内容基础上,加建并维持一个动态的风险管理流程,使银行能更积极和主动地识别、监控和优化风险组合。

除了不断改善现有的风险管理体制,银行亦需应付业务迅速发展对营运和监管合规管理的各项挑战,例如与日俱增的监管要求、盈利目标的压力、合并和收购行动后的重组等。

银行很多时候都会相应增设与风险管理和内控相关的职能、资源和工具。然而,如果新增设的资源未能完全融入商业银行日常业务中,就会造成业务、经营、财务、内控或合规部门各自采取独立封闭式的应对措施。例如某个部门可能须向不同监管职能部门呈上不同形式但内容重复或相似的信息报告,而这些报告可能源自不同的系统/流程,而所含资料也有所差异,从而造成重叠劳动、资源浪费和整体低效。此外商业银行亦存在大量的事后检查,而负责检查的单位和部门并没有充分沟通,造成在银行局部检查过多,同时却可能忽略银行所面对的部分重要风险领域。

商业银行在加强风险管理体制方面如何为银行创造价值,似乎是越来越多人探讨的话题。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管理层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从风险与回报角度出发,为银行创造更大价值:

第一是银行应以成效为重点评估风险管理(包括监管合规的的工作)。首先清晰了解和划分模糊地带并删除重复程序。另外,控制措施和监控工作应根据其涉及的风险重新整合,侧重于高风险区域,有关监控和风险报告亦应考虑适当简化和突出重点问题。

第二是银行应以价值为重点评估风险与回报,并与银行的商业模式配合看齐。银行要掌握及确定风险管理制度与工具,以及与商业决定相关的数据和讯息,并定期评估及汇报于相关部门,从而对现有的商业模式与新商机作出正确评估,以帮助作出提高盈利的商业决定及更清楚地了解商业决定对银行的影响。

第三是银行应以原则为重点评估风险管理,即将现有的风险管理模式与最佳模式的风险管理原则进行比较与分析,以增强风险管理方法的全面性、充足性及一致性。

次贷危机新启示

从今年6月雷曼兄弟公司股价雪崩,到两家联邦房贷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下称“两房”)出现危机,仍在持续的美国经济和金融危机,值得国内商业银行关注和深思。

首先让我们重温风险管理的最基本元素(back to basic)——真正了解银行所面对的风险。次贷问题源自基本的信贷风险问题,显然先进的国际商业银行在审批房贷方面具有完善的控制,但素质不合格的贷款还是批出了。相信任何一家在次贷中蒙受损失的商业银行,现在都非常后悔向没有经济负担能力的人提供房贷供款、负按揭产品,或是在地产泡沫不断膨胀时,不仅让借款人延迟房贷供款,甚至可以根据抵押房屋的升值向银行借更多现金。

本身已经有问题的房屋贷款组合通过投资银行打包成证券化产品,只是资产重新组合的一个过程,没有把风险真正降低。众多银行盲目地通过资产证券化或购买证券化产品追求高投资回报,并没有清楚地分析研究风险根源是什么。即使拥有丰富风险管理经验和先进管理水平的大牌金融机构,也在去年出现巨额的资产减值。而房利美和房地美除购买了信贷衍生品金融产品,也从金融机构买入大量按揭资产,并在资本市场上将它们证券化。通过购买和制造复杂的金融产品,“两房”为泡沫的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毫无疑问,国内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拥有巨大的潜力,但银行必须从次贷和“两房”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重新检讨本身信贷风险和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架构。

传统上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侧重于信贷风险。随着国内监管机构对于银行风险管理的指引不断推出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已开始在市场和操作风险方面投入大量资源,须确保所有业务增长是有质量的增长。

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快业务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改善盈利结构和继续优化资产组合;另一方面,亦应高度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大形势的变化对银行本身经营发展的影响,审慎权衡相关风险,稳妥开展海外投资和业务,并积极推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管理层在开展新业务或进行收购扩张之前,必须谨慎考虑是否与银行策略吻合、拥有合理的战略规划,并进行详尽的谨慎调研和事后反馈分析。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应站在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业务或环境转变可能给银行带来的各种风险隐患。■

作者为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咨询服务部合伙人

信托PE操作指引出台

业内关注的《信托公司私人股权投资信托业务操作指引》(下称《操作指引》)近期出台。

根据《操作指引》,私人股权投资信托(下称信托PE,即Private Equity Fund),是指信托公司将信托计划项下资金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上市公司限售流通股或者银监会批准可以投资的其他股权的信托业务。信托公司应对私人股权信托计划的投资理念、策略、投资方向等相关因素制作报告书,并经过公司信托委员会通过;对具体的投资目标公司进行尽职调查,按照勤勉的原则形成投资决策报告以及按决策流程通过后,方可正式实施。

在以往实践中,一些信托公司只是提供了一个信托平台,另聘具有投资业绩记录的咨询公司来对信托计划提供投资咨询。《操作指引》则明确要求信托公司对私人股权信托计划进行主动管理,意在强化受托人责任。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 篇7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经济增长,2012年-201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7.65%,7.67%,7.40%,2015上半年的经济增速为7.00%,经济呈现出中高速增长。同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而且伴随中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地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模式需要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处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要实现不一样的增长需要创新。创新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走创新发展之路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引导机制、拓宽风险投资资金供给渠道、发展国有资本风险投资、推动风险投资“引进来”与“走出去”等举措来扩大风险投资,支持创业起步成长。

由于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创新企业,而创新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将面对不同的风险。作为一种创新的投融资机制,风险投资最终追求的仍然是资本的增值。只有合理防范和控制风险,才得获得与高风险相匹配的高收益。因此,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非常重要。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是指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者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管理方法、手段、技术对项目活动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以最小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地实现项目的总目标。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贯穿于项目运行的各个阶段,因此对其的风险管理应该贯穿其整个运行过程。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Tyebjee和Bruno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风险投资项目的运行过程包括:交易发起(Deal Origination)、项目筛选(Screening)、项目评估(Evaluation)、投资协议设计(Structuring)、投资后管理(Post Investment Activities)。学者们通常讨论风险投资项目运行各个阶段中存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风险投资项目投资后的风险管理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由于风险投资机构一旦选择投资项目,就成为风险企业共同的拥有者。投资机构主要通过对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和对风险企业进行监管两种方式控制企业的风险,下面分别从增值服务和投资后监管两个角度综述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情况。

一、增值服务

风险投资降低风险的机制在于利用风险投资家的人力资本,为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风险投资机构通过为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可以促进风险企业良性发展,更大可能实现投资收益,进而减少投资风险。

针对风险投资机构进行项目投资后对于风险企业的增值服务,学者们主要讨论提供增值服务的形式、方式及增值服务对于项目运行的影响。

对于一个拥有坚定信念和强烈成功欲望的风险企业家而言,他需要为自己的项目找到优秀的风险投资家,他需要风险投资家的资本、经验及各种社会关系网络。风险企业家希望获得风险投资家的支持并与其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学者们经过研究,普遍认为风险投资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风险企业提供帮助:

在企业的长远发展方面:参与制定风险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与经营计划;为风险企业的后续发展筹集资本;积极促进风险企业的并购、回购或公开上市等。

在企业的内部管理方面:建立有活力的董事会;聘请外部专家;招聘重要员工;促进和完善风险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当CEO智囊团,提供技术、知识、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咨询;为风险企业家提供精神上和信念上的支持,激励风险企业家引领风险企业走向成功等。

在企业外部,帮助企业铸造关系网络、开拓企业产品市场等。

具体地,王干梅(2004),徐锦荣(2010)分别分享了高新投和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的投资经验。在经营中,投资机构通过提供融资担保帮助高科技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或政府资金,协助风险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企业修订发展战略,设计融资、资本运作和上市方案,进行资产重组等;在内部管理上,帮助风险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规范管理、进行制度建设,调整完善治理结构,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制定和实施激励约束机制;在企业外部,疏通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争取政府政策支持等。

张识宇,徐济超和蔡建峰(2013)指出风险投资机构的网络资源包括行业资源网络、人力资源网络、专家网络及信息资源网络等。Stam和Elfring(2008)和Lu等(2013)认为,通过风险投资机构构建的资源网络,风险企业可以从外界获得信息、技术、知识、资金、信任等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并且风险投资机构利用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关系和技能,帮助风险企业筹集发展所需后续资金或开展并购、上市准备等活动。

袁蓉丽、文雯和汪利(2014)通过对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呈现正向变动,说明风险投资机构通过进入公司董事会参与上市公司治理。而且高质量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更大。

风险投资机构积极为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取得了有益的成果。从微观角度,增值服务可以提高风险企业的竞争力,减少项目风险并提高风险企业的收益。

首先,风险投资机构提供的增值服务可以提高风险企业的管理能力、治理结构、为企业设计长远的发展蓝图。

Kulow和Khoylian(1988)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通过更换风险企业高管可以帮助风险企业提高管理能力。Hochberg(2011)研究证明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的风险企业收支水平较低,更积极地采纳股东权利协议,有更独立的董事会结构。Baker和Gompers(2002),Suchard(2009)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以上观点,他们发现风险资本的进入使风险企业董事会中有更多的具有行业经验的独立董事,使董事会更加具有独立性。张识宇,徐济超和蔡建峰(2013)认为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参与风险企业的重大决策、协助企业进行战略规划,帮助风险企业发现创新机会和先动商机,提升项目的评估准确性。并且通过帮助企业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和组织结构以及向企业家提供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增强企业的创新实力和动力,提升风险企业的创业导向,即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超前行动性。钱野(2014)对浙江省3480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有风险投资背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更容易将上市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并更容易上市。

另外,Hellmann和Puri(2000)提出风险投资的参与可以缩短风险企业将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Matusik和Fitza(2012)认为风险投资机构能够帮助风险企业克服所在领域特有的技术难题,并有助于识别企业潜在的风险并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Hsu(2006),Gu和Lu(2014)提出有风险投资支持的风险企业更容易建立战略联盟和技术授权等合作性的商业关系。

其次,风险投资机构提供的增值服务可以有助于控制项目风险。

Hellmann和Puri(2002),Kaplan和Strmberg(2003)发现通过协助招聘风险企业的管理者、聘任或解聘经理人等方式,风险投资机构影响风险企业决策并约束管理者的私利行为,使风险减少。

Gompers(1995),杨艳萍(2003)指出,向风险企业派出具有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熟悉风险企业业务、能为风险企业发展提供增值服务的投资经理出任企业董事,可以克服或减少风险投资机构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协议、契约和各种规定的不完整性及信息不对称性,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性所带来的投资风险。

赵玮,温军(2015)利用2005年-2013年间1481家风险投资机构和1334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有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的上市公司,其高管薪酬较低,而高管持股比例较高,说明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增加高管的持股比例来抑制高管的短视行为,有助于降低代理风险。

第三,风险投资机构提供的增值服务可以给风险企业及机构自身带来高收益。

国内外学者通过对有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的风险企业与没有风投支持的风险企业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在上市时及上市后的市场表现有所不同。国外相关研究显示,有风险投资支持的风险企业上市时成立的时间更短,资产账面价值更大,权益比率更高(Megginson,Weiss,1991);上市时表现出更低的折价率(Brophy,1988;Barry,1990;Megginson,Weiss,1991;Wang,2003;);上市后,其市盈率、投资回报率更高(Jain,Kini,1995);而且具有更高的长期绩效(Brav,Gompers,,1997)。究其原因,学者们认为风险投资家积极地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对信息的掌握比较充分(Brav,Gompers,1997);通过对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并进行相应的监管,向市场传递了企业资质优良的信号(Barry,1990);并且市场投资者承认风险投资家在被投资企业中的正面作用(Jain,Kini,1995),提高了风险企业的附加值。同时,由于风险投资家对于风险企业上市时对高管和董事会的调整,风险企业上市后企业的盈利可能性增加(Bharat A.Jain,Narayanan,Omesh Kini,2007)。

在国内,学者们也进行了相关研究。王干梅(2004)直接利用数据说话。高新投通过为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促进了风险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且高新投在三年内(2001-2003)因此获得了64.2%的高回报率。

钱野(2014)调查发现125家有风险投资背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值(包括总产值和人均产值)、销售收入、研发经费投入及其增长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其获得银行贷款的平均额及增长率也明显增加,风险投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外部融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沈维涛,胡刘芬(2014)认为,有专业化投资经验的风险投资机构能够在投资后对风险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价值增值服务,从而提升其投资绩效。杨晓艳(2014)也认为,相较于PE,风险投资机构更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并通过积极参与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过程,使风险企业实现了增长。

葛翔宇,李玉华,叶提芳(2014)通过对创业板市场335家企业新股发行和二级市场股价变动等数据的分析,认为风险投资的参与降低了企业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而且其积极为企业提供各种增值服务,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使风险企业在上市时具有显著较低的抑价率和更优异的股票异常回报率。郑秀田、许永斌(2015)利用2009年-2011年间281家创业板企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也发现,由高声誉风险投资机构参股的风险企业在IPO时具有更高的超募率。李曜,王秀军(2015)为此做出解释,他们认为风险资本在新股发行过程中能够发挥信息传递与认证的,使发行定价更接近企业的内在价值,减少企业的发行损失。同时,风险资本具有市场力量,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二级市场交易,首日收盘价更高。

沈维涛,胡刘芬(2014)认为,有专业化投资经验的风险投资机构能够在投资后对风险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价值增值服务,从而提升其投资绩效。赵玮,温军(2015)通过对2005年至2013年间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证实以上观点,他们认为,具有高持股比例和高声誉的风险投资机构能够显著地改善风险企业绩效;杨晓艳(2014)也认为,相较于PE,风险投资机构更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并通过积极参与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过程,使风险企业实现了增长。

二、监管

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企业进行投资,则在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为了防范项目运行中的各种风险,风险投资家要对风险企业进行监管。学者们讨论了影响监管的因素及监管的内容和方式。

进行项目投资后,对于风险企业的管理,学者们认为既要避免事事插手的保姆式监管,也要避免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的监管方式。要既能发挥风险企业自身的积极性和创新力,又要使风险投资家在风险企业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风险投资机构要把握对于风险企业管理的介入程度。

影响对风险企业监管程度的因素来自于风险企业及项目自身情况、风险投资机构的特点及两者间的联系等。如风险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风险企业家的经验与能力、风险投资家的经验水平、风险投资对项目运行的满意程度、风险投资机构投资金额的大小、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的距离、风险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家的目标一致性、二者的声誉等。

项喜章(2002)认为在风险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风险企业家缺少管理经验,市场网络没有建立起来,风险投资家的会加强对企业的监管。而风险企业发展壮大以后,风险投资家会更多提供战略管理方面的帮助。同时如果对于所投行业不确定性越高,而且当风险企业面临困境时,风险投资家的监管会越多。李延喜(2002)提出如果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合作的时间越长、风险投资家的经验越少、风险投资家对投资收益越满意,对风险企业的监管会越弱。Higashide和Birley(2002)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当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经营绩效不满意或投资家认为能够为风险企业提供帮助时,会增加对企业的监管。

Gompers和Lerner(2002)指出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监控具有很大的成本,如果风险投资家距离风险企业比较近,则干预成本较低,会增加对企业的监管。李志萍、罗国锋和龙丹(2014)的研究证实中国风险投资存在地理亲近,即随着风险投资机构与风险企业空间距离的增加,其交易达成的可能性减小。Barry(1990),项喜章(2002),董静,翟海燕,汪江平(2014),赵玮、温军(2015)等认为风险投资机构的持股比例越高,对于风险企业的监管也会越多。风险投资机构会更积极地参与风险企业的改革。另外,董静,翟海燕,汪江平(2014)认为影响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企业的介入程度的因素还包括:风险投资机构及风险投资家个人的行业经验和专长、双方的谈判能力、风险投资基金的制度设计、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家的职业声誉等相关。

学者们也强调了对风险企业监管的重点内容及监管方式。

杨艳萍(2003)强调风险投资机构在投资后要加强对风险企业关键人物的流失风险和道德风险的监管和防范。

程静(2004),付玉秀(2006),王立新、李勇(2007),彭飞(2011)认为风险投资机构要对风险企业运营总体状况以及风险企业的环境变化进行动态监控。企业运营监控的方法包括:通过董事会对风险企业的重大决策(经营或营销计划制定、重大人事变动、资金运用等)施加影响;监控风险企业的财务状况、营销状况、股权变动、报酬水平、追加贷款沃土产;调整风险企业的管理层;在风险企业面临重大经营危机时接管企业,帮助企业度过难关。风险监控的方法包括:参加风险企业的董事会;审查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实地考察;与风险企业家会晤;审查企业财务报告;定期招开会议讨论风险;对已察觉的风险进行记录、跟踪、监视和控制;使风险水平与管理层次匹配,即由中层管理人员处理较低风险,由高级管理层处理可能威胁整个项目的风险;任命风险经理负责项目的风险信息处理、风险责任分配等工作。

王石、谢丛梅和郑巍(2006)认为风险投资机构应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额度及对风险的偏好,对风险企业的风险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据此决定风险管理的程度和力度。并进一步指出,对于处于发展期和扩张期的中小风险企业,需要构建动态的风险监管体系。体系中包括监管主体系和辅助体系。其中风险监管主体系是核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技术风险、产品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辅助体系包括财务指标体系和企业成长性评估体系及法律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体系。通过建立风险监管体系,以期对中小风险企业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督和管理。

徐锦荣(2010)提出投资机构对于项目的管理实行小组跟踪管理机制,项目小组成员要定期了解项目的运行情况,并且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动态监控。在机构内部建立项目等级评估制度,按照风险水平由大到小对项目实施ABC三级分级管理,以便科学有效地管控投资风险。通过对于项目风险的有效监管,即使经历了2008以来的金融危机,高科技投资集团在2010年的前8个月的经营业绩仍比同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表现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董静,翟海燕,汪江平(2014)提出风险投资机构应该根据自身的专长及项目不确定性选择对风险企业的监管模式。对于“高专长+高不确定性”的项目适用“高增值服务+高激励约束”的管理模式;对于“高专长+低不确定性”的项目适用“高增值服务+低激励约束”的管理模式;对于“低专长+高不确定性”的项目适用“低增值服务+高激励约束”的管理模式;对于“低专长+低不确定性”的项目适用“低增值服务+低激励约束“的管理模式。而且虽然监管模式有一定的稳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和特殊事件的发生,监管模式也会随之变化。

三、小结

风险投资项目的运作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割裂的过程,在其运行的每个阶段都存在着风险。从风险资本对项目的审核、评估、进入到最终的退出,都需要进行风险的识别与评价,以便及时进行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在风险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中,明显偏重于投资前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管理,而忽视投资后项目的风险管理;偏重于风险发生后的风险控制,而忽视风险发生前的风险预警。风险投资作为一种促进高风险、高成长企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直面高风险的同时,更应该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更好的对风险进行主动管理,建立有效地风险预警机制,在风险发生之前遏制其发生,或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风险损失,提高投资收益。风险资本更加有效地运行,才能进一步放大其宏观经济效应,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摘要:风险投资机构一旦选择投资项目,主要通过对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和对其进行监管两种方式控制项目风险。文章分别从增值服务和监管两个角度对项目投资后的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综述。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管理,管理手段

一、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意义

一般来说,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就是指购买有价证券的一系列活动, 在此活动中主要是分散风险, 确保最大利润的获取和资产的流动。通常情况下, 商业银行投资证券有两种, 即股票和债券, 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法里面有规定, 在中国境内商业银行是不能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的, 因此, 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仅限于债券的投资, 在进行风险管理时, 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强项目的实施, 并要求实施者加强项目风险的管理, 控制风险带来的损失, 达到赢得风险的最大收益。

二、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在进行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时要进行相关风险识别, 要对业务项目风险进行有效分析, 要采用多种措施对可能影响投资业务的风险进行全方位的识别和分析, 对相关业务系统要进行归类, 并及时把所产生的特性记录下来, 确保对投资风险进行及时、全面、有效、准确的分析和识别, 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是及时收集有关风险数据和资料, 如目前银行内部的操作系统信息, 以及所要投资的债券的信用等级, 或者其使用的利率, 包括债券的发行人的信用度, 或要偿还的期限和相关的国家税收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 在进行收集时都要做到真实可靠, 而且要具有可操作的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对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管理上降低风险或避免风险。

二是及时对投资业务风险进行度量, 一般来说在对投资业务风险进行建模后, 就可以采用定量的方法来处理相关风险发生的时间、概率及产生的影响和后果。主要是针对商业银行投资债券的风险, 而对于随市场和经济不断变化的风险是很难做到量化的, 要从多方进行考虑, 然后再做出相应的评估和分析。

三是对投资业务管理风险进行及时评价,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在对投资业务风险进行风险度量后, 就应根据风险度量的准确结果再对投资业务项目的整体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包括各时间段或者每阶段风险发生的具体时间、级别及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一一做出正确可靠的评价, 从而为正确应对风险提供可行的依据。

三、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 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风险管理的方法很多。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也是其中一种, 首先要对现有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出相应的改进, 要建立高效、专业的内部操作流程, 要分清责、权、利决定风险的因素, 要进行高效的业务运转和监控。还有就是要对会计制度和风险拨备制度做出调整, 适当扩大风险拨备范围, 除了对外进行贷款资产风险, 还应把债券投资等风险一并统一起来, 进行拨备的标准和比例也要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二) 实行现代化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管理手段

在商业银行投资业务中应积极开发和运用风险量化评估方法来建立统一的现代化管理系统, 能及时对风险进行监控。再说现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当开发, 而且应用广泛, 对于银行这一块, 也可以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来构建完好的数据库信息系统, 这样对于有效的跟踪、评估和防范投资业务中的风险是有很大好处的。并且建立了现代化的快速反应机制, 就能快速了解到市场价格的变动和流向, 以便更快地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尽可能减小资产的损失, 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三) 加强投资业务项目的组织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投资业务时也要加强投资业务项目的组织管理。要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组织, 如设置投资业务风险管理委员会, 及时对投资业务风险状况进行定期评估, 并给出恰当的指导意见。除此之外, 就要根据所投资业务的项目, 制订详细的投资业务风险管理活动步骤和计划书, 要对风险的责权归属有一定的考虑, 并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 无论从信息收集, 还是对信息的处理或反馈上都要做到高速高效。特别是要对银行投资业务管理中所有人员进行风险意识的培养, 做到有效地应对各种投资业务风险, 以适应银行投资业务管理的需求。

(四) 在投资业务中进行有效风险回避和转嫁

在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管理中加强风险回避和转嫁能确保项目的目标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实际上就是通过改变投资业务项目的计划, 或者根据以有的风险, 找到与其相关的因素, 进行有效的排除, 尽可能让投资业务项目化险为夷。易或把产生的风险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转嫁到第三方上, 使自身所产生的风险概率降低, 或者没有带来风险。

(五) 加强对市场监控的管理力度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 对金融市场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因此就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控管理力度, 确保我国融资市场正常、高效地运行。一般情况下, 商业银行要想更方便对经营状况和准确证券公司的资信, 就要建立一套完整、准确的信息披露制度, 同时还要设立专门的金融信用评估机构, 在一定的时期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原始资产做出适当的评估, 并出具科学的评估报告, 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证券公司就要进行及时的批判和惩罚, 以此来降低融资的信用风险, 减少资金的流失。

总之, 在目前飞速发展的商业时代, 商业银行在进行投资业务时一定要加强对风险的识别能力, 要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再就是要大力培养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法律及风险管理知识的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让商业银行投资业务在融资市场永驻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陆晴晴.如何提高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13.02:19-21.

[2]董立杰.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势和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37-39.

[3]黄朝勇.银行向证券公司融资的风险控制[J].新金融, 2004, 5 (11) .

[4]沈沛龙, 任若恩.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和方法的比较研究[J].经济科学, 2002, 6 (3) .

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 篇9

1. 融资渠道狭窄, 资本规模较小, 风险抵抗能力较弱。

我国券商投行业务目前的资产规模现状是, 实施投行业务的券商虽多, 但资产规模过小, 实力较弱, 抗风险能力差。对于券商投行业务, 体现其抗风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资金规模;二是资本金充足率。券商投行业务可支配资产的多少是决定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参数之一, 充足的资金让券商投行业务避免在遇到资金面上的问题时抛售自营账户中的股票, 有利于释放金融市场风险, 起到价格稳定器的作用。

2. 缺少对风险管理的目标制定。

风险管理目标是通过发现和分析企业面临的各方面的风险,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风险以便券商投行业务实现其经营目标, 降低失败可能性, 和减少影响其绩效的不定因素的全部过程。在券商投行业务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制定相应风险管理目标后, 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管理进行指导, 并且, 需要在整个机构范围内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战略目标进行深入沟通和宣传。

3. 缺少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报告是进行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 也是风险管理所必须依据的基本数据;同时, 券商投行业务的风险预警也能针对风险管理工具和行为效果实施定性和定量测评, 以便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功能与效率作出报告, 作为风险管理部门及时更换管理工具和调整管理行为的依据。我国券商投行业务由于风险预警机制的缺失, 不能预报和分析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对券商投行业务造成损失的情况, 不能为券商投行业务提供警报及排警的建议, 不利于通过对预警指标的监测, 实时监控券商投行业务变化;不利于针对预警风险分析, 集中力量对高风险区域采取重点防范措施, 切实做到监管工作关口前移, 从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

二、建立高效的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1. 明确的风险管理原则。

券商投行业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 必须坚持超前性、有效性、安全性、制约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同时要不断适应外界的变化。

2. 高效的风险管理机构。

风险管理机构的职能是制定风险管理政策规则和程序, 监督和管理公司及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状况, 评估并监督各种风险暴露, 监督和管理公司及各业务部门根据各级管理的特征, 建立集中、自主的风险管理部门。

3. 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

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 风险控制目标制度。就控制论一般意义上说, 没有目标就没有控制。因此券商投行业务风险控制必须确立风险控制目标, 而且使之制度化。我国券商投行业务总目标是确保券商投行业务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施, 保障券商投行业务各项业务安全、高效和健康运作。我们应该把这一目标制度化。 (2) 风险管理范围制度。要通过严格的、科学的制度规定从总公司到分支机构乃至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范围。这种范围划分要避免出现“真空区”和“重叠区”现象, 使风险管理不流于形式。 (3) 激励制度。赋予各级风险管理者明确的责任, 对管理者建立起强有力的外部约束机制。对风险管理者既有激励又有惩罚, 积极控制风险。 (4) 项目风险评估和决策咨询制度。券商投行业务在寻找和确立投资项目时必须受此制度制约, 避免“拍脑子”的方案得以实施。此项制度内容包括: (1) 项目提出可行性方案; (2) 项目风险评估委员会和专家小组评审; (3) 按不同投资权限送部门或公司领导决策; (4) 项目实施; (5) 项目跟踪评估。 (5) 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该制度的核心是规范公司的财务管理, 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 确保公司资金安全、保值增值, 从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6) 稽核审计制度。券商投行业务必须建立独立的稽核部门, 对各分支机构、部门的业务、财务、会计、及其他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准确性和效益性进行检查监督。 (7) 风险准备金制度。风险准备金指券商投行业务在收入分配中扣除用于应付、补偿各种经营风险而造成经济损失的准备基金。券商投行业务是高风险行业, 风险多种多样, 且具有突发性、系统性等特点。为了应付这些意外的风险, 保证券商投行业务日常经营正常进行, 必须在盈利中提留一定数额的资金, 作为风险准备金, 专门用于补偿因风险造成的损失。 (8) 各种业务管理制度。针对各种业务的特点, 分别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 有效防范各种业务风险的产生。

三、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实施

1. 推进投行业务负责人和管理人员队伍的市场化, 引入独立董事, 增强风险意识。

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共同组成了法人治理结构。外部治理可以实现资本所有者通过市场对经营者的间接控制, 增加法人治理过程的透明度和客观性。在我国能上市交易的券商只是凤毛麟角, 所以通过外部治理完善我国券商投行业务的法人治理情况不可行。目前, 内部人控制问题只能通过经理人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和引入独立董事来得到有效解决。

人力资本市场有长期的记忆力, 它能识别和评价董事和经理人员的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 并通过其人力资本市场价格的波动, 对其施以赏罚。高素质董事和经理人员的上佳表现会为他们带来新职位, 而表现不佳则在离任后很难再被聘用于其他的公司。就中国现实而言, 积极的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 但人力资本市场对企业家资源的配置作用日益突出。有鉴于此, 推进董事和经理队伍的职业化和市场化建设, 最为现实的选择是要催育高效率的人力资本市场。

2. 建全防火墙制度和内控机制。

在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下, 如何充实内在的各种制度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制度建设就好比人体的经络一样, 将框架中各部门有机的连接起来并及时传递信息。

首先, 在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中, 必须明确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专业风险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权利和责任, 并在组织上、技术上保证重大风险决策和管理措施与业务经营管理要相适应相协调。明确规定内部单位和各重要业务岗位可以承担的风险的性质、限定风险涉及的范围、监测风险暴露头寸、明确各环节各岗位各组织的责任、对于各项风险决策都有切实的监督与控制的措施, 并在非常情况下具有应变的可能。对于超出管理权限的风险, 不但在行政程序上需要获得上级主管的许可, 还可以在技术上 (例如在计算机系统中) 设置不能轻易逾越的障碍。

其次, 应明确风险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在工作中针对风险问题的合作和沟通程序, 这一环节对券商投行业务防范和管理风险是必要的和有效的。由于在券商投行业务内部建立了风险控制和业务开展两条独立运作的专业线, 在一般情况下, 尽管双方秉承统一指导思想, 但由于立足点不同会带来分歧。因此就要建立逐层解决的制度, 并将这一过程延续到风险管理委员会, 直至管理层。

第三, 在有效性制度建设中, 应该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标准和奖惩依据, 这是整个风险控制工作的润滑剂, 是为更加积极地发挥风险管理作用而制定的。由于这个行业所具有的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的内在规律, 任何券商投行业务部门都不可避免地具有追逐高风险的内在动力, 为了减少业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 制订相应的奖惩制度也是必需的。正因为风险管理人员的作用体现在通过减少风险、控制损失的方式来逆向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 因此, 这种绩效评定较为困难, 也需要更为有效合理的评定制度来予以保障。

第四, 券商投行业务内部业务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产生的弊病很多, 因而建立各经营业务之间的防火墙不仅对防范券商投行业务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证券公司长期的、稳定的、健康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建立我国券商投行业务各经营业务之间的防火墙也应积极从制度建设入手, 一般应包括以下规制内容: (1) 业务限制。券商投行业务经营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往来需受严格限制, 内部的交易应以通常的“公平交易”原则进行, 并不得损害券商投行业务稳健经营的要求; (2) 资本流动限制。券商投行业务各经营业务部门之间的资本流动不得损害券商投行业务稳健经营的要求, 最低不得低于券商投行业务要求的限制; (3) 信息流动限制。防止券商投行业务各经营业务部门之间有害的信息流动, 即在二者之间设立防火墙。

3. 健全风险管理人员激励——约束机制。

风险管理不同于业务经营, 所以没有办法用定量的标准去衡量风险管理人员的绩效。对风险管理人员实行恰当激励机制, 能更好的激励其进行风险管理, 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在激励机制上, 借鉴国外券商投行业务的经验, 券商投行业务应普遍采用即期激励和远期激励相结合, 注重引导高管人员行为长期化的激励机制。如在保证员工基本薪酬不低于本行业平均水平的前提下, 利用不同期限的金融工具组合设计出以中长期为目标的激励方案。券商投行业务采用这种激励机制, 使公司成长性和高管人员、普通员工的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保证券商投行业务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伟:《投资银行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吴世农:《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3]黄复兴.《中国证券市场制度风险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年版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 篇10

关键词:企业,投资决策,风险管理,投资效益

目前, 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投资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因此, 国家对于各个企业和单位上投资的整个过程不断的提高重视。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组成, 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 是为了盈利而存在的一种经济实体, 具体来说, 投资的整体过程是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 同时投资的成果也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 投资活动及具有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发展作用。

一、投资项目的重要决策依据与根本标准

投资活动是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形式存在的, 在一定时期内, 根据投资预算的规定标准, 尽量减少资金的使用, 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控制好整个项目的实施, 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企业或国家创造价值。不管何种形式的投资决策,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项目的投资效益。由此, 要选择正确的投资项目, 应该围绕投资效益的基本核心, 综合评价和分析, 规避风险, 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首先, 投资项目不仅仅针对企业而言, 在国家的整体发展规划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投资项目的目的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实现投资目标, 根据本身的自然条件, 借助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对可行性的项目进行投资决策, 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了要对投资的环境进行分析, 同时也要对微观的项目经济进行分析与评价, 进而对投资风险进行分析, 综合投资项目的每一个环节, 分出优劣, 选择最有价值的投资项目。

其次, 对研究报告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分析与评价不同的投资项目, 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的先进、经济与合理性, 是否具有实施的必要。同时对其收益与风险进行预测, 对其投资与资金回收的安全性进行准确的判断。因此, 可以说是投资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是否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判断性信息, 可以作为选择投资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在进行项目的决策与分析过程中, 宏观与微观的分析要同时进行, 综合利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 做好可行性研究工作, 提升整体投资决策水平, 创造有利的价值。

另外, 投资项目的确定, 其本质的标准是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为出发点, 应用系统分析原理, 提高决策水平, 做好风险规避工作。一方面, 我们要实现投资的既定目标, 从项目环境入手, 对整个项目进行分析比较, 进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与决策效率, 实现经营目的。另外, 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的评价分析过程中, 要对产品的各项成本情况与市场销售状况及价格进行分析与预测, 同时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影响投资的实现程度, 才能使得整个项目投资运作比较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 更符合实际情况。

二、投资项目中的风险识别方法与防范对策

1. 在项目的投资决策过程中, 风险的大小是由投资回报的波

动幅度决定的, 采用恰当的投资选择, 使风险分散, 实现投资的资产安全性与多样性。所以, 投资风险在投资过程中, 投资者必须要考虑清楚与其的回报值, 仔细分析投资风险, 尽可能地减少投资风险, 做出优质的投资决策。根据投资风险的不同表现形式, 我们将其主要分为政治法律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以及自然风险等几个方面;并按照一定的项目进度, 项目投资风险可表现在决策失误、方法不对的问题, 建筑施工阶段的工期延误、管理不严格和质量的问题, 以及项目投产运营环境出现的不利变化等因素。以上诸多, 都会造成项目投资风险的出现, 如果没有良好的决策水平和可行性决策的准确调查分析, 就会给企业和国家的效益带来严重的损失。

2. 现阶段根据我国的发展形势来看, 国内很多企业存在对投

资项目前期可行性分析研究工作不重视, 忽视了项目投资的风险预测, 对后期的整体投资决策提供错误的导向, 造成效益的损失。甚至有些企业局限在对所要投资的项目做简单的风险技术分析, 凭借经验和主观臆断, 忽略自身的发展背影和条件, 盲目的进行项目投资决策, 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所以, 必须不断强化投资的风险意识, 做好前期工作中的可行性风险预测工作, 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 避免由于失误造成的损失, 保证项目的科学化。

三、结束语

企业对投资的准确抉择、风险管理以及投资效益三者之间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 前后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风险存在于整个投资过程中, 从最初的决策到最终获取收益。所以, 我们必须不断提升企业的各项投资决策, 降低由于决策不当而导致的失误, 从根本上控制企业投资方向与力度, 减少投资带来的风险, 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进而实现效益的提升。同时, 加强风险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 做好投资风险防范措施, 才有可能减少损失, 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投资目标, 促进企业的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增强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汉亚.当前投资领域的效益问题[J].投资研究, 2004 (09) .

汇丰银行风险管理解析 篇11

一、汇丰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框架

汇丰银行的风险管理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基本管理框架,其主要由三个核心部门构成,即信贷部门(相当于国内银行的信审部)、审计部门以及合规部门,三个部门与业务部门相互配合,对业务进行监控,各司其职,共同配合,共同建了汇丰坚固的风险管理基础,为汇丰银行的有效内控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信贷部门的风险管理

信贷部门与国内银行的信贷部的含义不同,汇丰银行的信贷部主要职责是对全行的信贷风险进行集中管理与时时监测,并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与工作程序规程。汇丰在内部主要采取的是信贷审批的报告模式,从其集团总部到各家分支机构都相应地设有信贷部门,审批权限依次递增,超越本级权限的信贷业务需要逐级上报。相对于国内银行的集体决策机制,汇丰银行将决策权明确到个人,同时也向管理层明确决策的责任也明确到个人,这种机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人员风险控制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汇丰银行的评分卡机制其风险管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个人信贷及信用卡业务,汇丰银行在以往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个人信用评价系统,信贷部门开发及维护评分卡系统、时时更新系统以保证其有效性。信贷部门在各个分支机构也设有机构网点,负责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分支机构的信贷风险控制情况进行监测。

(二)审计部门的风险管理

审计部门是汇丰银行的风险管理核心部门之一,为保证审计质量,汇丰银行设置了强大的审计功能,共聘有一千余名职业会计师进行审计,对于银行内部重大审计事项进行决策时,会请具有独立审计资质的独立董事参与决策。为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情况由其负责人直接向汇丰银行集团主席汇报。为了最有效地使用资源,提高效率,汇丰实行以风险控制为基础的具有持续性的审计模式。

为实现这一模式,汇丰银行建立了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审计人员运用管理系统对每个部门或者分支机构进行定期风险评估,其评价标准主要有两项,一是内在风险性,根据大小程度不同,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二是风险管理水平,根据其管理水平不同,分为良好、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审计人员随后依据综合风险评分决定其审计频度及强度,风险程度越高,审计频度和强度也加大。这种以风险控制为基础的具有持续性审计模式,使资源有效使用,并能保证审计有效性,是汇丰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保障。

(三)合规部门的风险管理

汇丰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就是合规部,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及标准,以确保业务部门的各项操作合乎监管法规、银行规章以及市场纪律的要求。汇丰银行非常重视银行声誉的维护,也向来以稳健作为其经营的第一原则,而严格遵守我国的监管法规,全行上下努力贯彻合法合规操作的理念。汇丰银行将合规标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集团管理层合规,适用于汇丰集团的所有机构,是原则性的规定,其次是各个业务项目或功能板块合规,最后是各地分支机构合规,地方合规是要求各个分支机构根据当地监管法规以及市场环境制定各机构的操作标准。汇丰银行定期对所有员工进行合规培训,要求所有员工理解各项犯规并且严格遵守,汇丰银行认为任何违反合规标准的行为都是可能会影响损害汇丰银行声誉的严重事件,违反合规标准的相关责任人也将受到银行严厉的处罚。

二、汇丰银行案例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通过研究汇丰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可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得出如下启示:

(一)建立以监控为本的银行操作环境

对银行操作环境的监控是银行业风险控制的基础,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其具体业务在其内部建立一整套风险管理机制,其内容主要包括:银行操作的每项业务应有高一级管理层负责掌握操作风险、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记录银行内部操作风险事项,并且向管理层定期进行汇报、对于银行操作风险应进行定期评估,对于前期银行 可能导致的对未来产生的风险应进行报告。银行也应主要收集容易引起银行操作风险的事项进行提前防范。银行内部应设有专门的信贷审计部门对于信贷操作的风险进行严格监控,保证建立以监控为本的银行操作系统。

(二)完善信用风险等级评价体系

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完善重要措施就是完善信用风险等级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要独立于信贷和审批部门,肩负着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对客户信用记录进行时时监控等。银行需要大量搜集客户信用方面信息,并且进行数据整合,由此银行信用风险等级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信用评价系统将对客户的各项业务进行合理评价和监控,保证银行在决策是否可以对客户授信的重要依据之一,信用评价系统在授信后定期向银行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信用监控报告,由此银行可以准确衡量客户信用风险指标,对信用违规事件防患于未然。

(三)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 篇12

一、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

企业对外投资旨在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投资目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1.企业扩张需要。当企业发展受到资源供给、地域等因素限制, 需在异地投资建厂或进行企业兼并, 以实现扩张和取得规模效益。

2.开辟市场渠道需要。企业为使产品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在产品主要消费地或集散地进行投资建厂。

3.稳定资源供应需要。为保证稳定的资源供应, 企业对占有资源进行的投资。

4.企业战略转型需要。当企业在既有主营业务方面难以取得更大的效益, 或受各种因素影响限制了主营业务的发展, 企业为使生产经营实现重大调整而进行的投资。

5.控制或影响相关企业的经营决策。通过投资控制相关企业, 或者购入相关企业的大部分股票等, 使被投资企业服从本企业自身经营需要, 并取得投资收益。

6.获取技术和管理需要。通过与先进企业合资合作, 便于获取对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 以快速提高本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7.有效利用闲置资金。企业若将闲置的资金长期存放在银行, 将会随着物价的上涨而贬值。企业将正常经营中富余的资金购入可随时变现的证券等, 以获取收益。

二、企业对外投资的分类

为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 企业应根据投资对象的变现能力及投资目的, 对投资进行适当分类。

(一) 按投资目的及变现能力, 对外投资通常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1. 短期投资。

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 (含1年) 的投资。短期投资的主要方式是购买有价证券, 如股票、政府债券、企业 (公司) 债券、基金等。其主要目的是在保证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 利用正常生产经营中的暂时闲置资金谋取一定的收益。短期投资的持有期间通常不超过一年, 但如果企业不改变投资目的, 实际持有时间已超过一年的, 仍应作为短期投资。

2. 长期投资。

长期投资是指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 (不含1年) 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长期债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又可按照投资对象分为债券投资和其他债权投资。债券投资是指企业购入并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各种债券, 如国债等。其他债权投资是指除了长期债券投资以外属于债权性质的投资, 如委托贷款等。长期股权投资的目的除了取得一定的投资收益外, 还意在控制或影响其他企业使其配合自身企业的发展, 或实现在某些方面更好的合作。长期股权投资是企业对外投资活动最重要的内容。

三、长期股权投资按控制力分类

按照对被投资企业产生的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分为四种类型: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基本无影响。

(一) 控制型长期股权投资

控制型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企业有权决定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并能够据此从该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投资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的表决权资本。

2. 投资企业虽然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50%或以下的表决权资本, 但通过以下方式可取得对方实质控制权:

(1) 通过与其他投资者的协议, 投资企业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表决权资本的控制权。例如, A公司拥有B公司40%的表决权资本, C公司拥有B公司30%的表决权资本, D公司拥有B公司30%的表决权资本。A公司与C公司达成协议, C公司在B公司的表决权由A公司代表。在这种情况下, A公司实质上拥有B公司70%表决权资本的控制权。

(2) 根据章程或协议, 投资企业有权控制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例如, A公司虽然拥有B公司49%的表决权资本, 但是根据协议或章程, A公司向B公司派出董事长和总经理, 在这种情况下, A公司可以通过其派出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对B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达到取得对B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实施控制的权力。

(3) 有权任免被投资企业董事会的多数成员。投资企业虽然拥有被投资企业50%或以下表决权资本, 但根据章程或协议有权任免被投资企业董事会的多数董事, 仍可实质上控制被投资企业。

(二) 共同控制型长期股权投资

共同控制型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按章程或协议约定, 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必须由投资双方共同决定。

(三) 重大影响型长期股权投资

重大影响类长期股权投资是指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 但并不决定这些政策。当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20%~50%的表决权资本时, 一般认为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另外, 虽然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下的表决权资本, 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 也应确认为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

1. 在被投资企业的董事会中派有董事。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在被投资企业的董事会中派有董事, 投资企业可以通过该董事参与被投资企业政策的制定, 从而对该企业施加重大影响。

2. 参与被投资企业的政策制定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可以参与被投资企业的政策制定过程, 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可以为其自身利益提出建议和意见, 从而可以对该企业施加重大影响。

3. 向被投资企业派出管理人员。

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派出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有权力参与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活动, 从而对被投资企业施加重大影响。

4. 依赖投资企业的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被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依赖投资企业的技术或资料, 从而表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

(四) 基本无影响型长期股权投资

基本无影响型长期股权投资主要是为维持某种经济关系, 对被投资企业进行一般性的股权投资, 主要表现为:

1. 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下的表决权资本, 同时不存在其他实施重大影响的途径。

2. 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20%或以上的表决权资本, 但实质上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例如, A企业拥有B企业结对控制权的资本, 但B企业已宣告破产, 正处于破产清算过程中, A企业对B企业的控制能力受到限制, A企业对B企业不再具有控制能力。

四、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企业对外投资应遵从“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 并努力做到三者最佳结合。在进行对外投资决策时, 要多维度科学、缜密地研究影响对外投资的各种因素, 在达到投资目的的同时, 努力降低投资风险。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决策需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总体发展规划, 避免盲目投资、分散投资。

2.合理销售半径内产品市场情况。

3.对外投资的盈利与增值水平。对外投资的收益率与增值水平应高于对内投资, 是进行对外投资的先决条件。对外投资收益率要高于非风险投资。

4.对外投资成本。对外投资成本是对外投资从分析、决策开始, 到收回投资整个过程的全部资金支出。对外投资盈利或回收额必须大于投资成本且高于非风险投资。对外投资成本主要包括:

(1) 前期费用, 即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调查、评估和准备工作等所发生的费用。

(2) 实际投资额。

(3) 资金成本, 筹措对外投资所需资金而发生的手续费、利息、股利等筹资成本。

(4) 回收投资费用。

5.投资管理和经营控制能力。通过投资获得其他企业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经营控制权, 以服务于本企业经营目标, 是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需考虑获取经营控制权的投资代价、取得控制权后如何实现权利等问题。

6.筹资能力及偿还能力。对外投资需企业能够及时、足额、低成本地筹集到所需资金, 需对不同的融资方式及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 并作出偿还计划, 避免因对外投资而引发自身资金风险。

7.对外投资的流动性。要求对外投资的资金尽量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较快的速度转换为货币资金。为此, 必须合理安排对外投资的结构。通常情况下, 短期投资的流动性高于长期投资, 证券投资的流动性高于非证券投资。

8.对外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是指影响企业投资活动的内外因素的总和。良好的企业投资环境, 应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交通、通讯及能源供应条件, 靠近资源地和用户市场, 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等。

9.对外投资风险评估。对外投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对外投资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或者不能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可能性。企业进行对外投资, 需对政策风险、利率风险、价格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外汇风险等进行综合评估。

五、企业对外投资决策机制

企业对外投资决策机制主要包括:对外投资决策的权力结构、对外投资决策组织保证体系、对外投资决策评估机制及责任追究制度三个方面。

(一) 明确对外投资决策的权力结构

企业应该在内控制度上明确对外投资决策的权力机构及职责分工, 这是企业做好对外投资工作的基础。按照《公司法》规定, 股东会决定投资计划 (对于不设股东会的一人公司, 该权利由股东行使) 、董事会决定投资方案、经理负责组织实施投资方案, 因此企业对外投资的决策机构是股东会和董事会。根据《公司法》规定, 对外投资需事先获得股东会同意, 方可列入公司对外投资计划, 经营层负责根据股东会批准的对外投资计划, 制订科学可行的投资方案并报董事会审批。董事会在对外投资决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董事会决策是否科学, 关系到对外投资能否成功, 能否为企业带来投资收益。

(二) 建立对外投资决策组织保证体系

企业要做好对外投资决策, 需建立相应的决策咨询评估机构, 负责对方案进行评估、论证, 并提供及时、准确、适用的信息支援等。对于重大对外投资决策, 企业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聘请相关机构和专家进行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三) 建立对外投资决策评估机制及责任追究制度

《公司法》中对上市公司董事会决策承担赔偿责任有明确规定:“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致使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的, 参与决议的董事对公司负赔偿责任。但经证明在表决时曾表明异议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 该董事可以免除责任。”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决策责任, 《公司法》中未作出规定, 但为增强董事的责任意识, 大部分有限责任公司在章程中均作出了与上述相同的规定。对董事会决策的责任追究问题, 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对外投资决策评估机制。

上一篇:预设性错误下一篇: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