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鉴定

2024-10-21

医疗纠纷鉴定(通用11篇)

医疗纠纷鉴定 篇1

当前,医患双方的矛盾日趋激烈,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并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人民法院对该类案件的处理中,最核心的环节就是医疗纠纷鉴定,因为鉴定结论起着判定案件事实是非曲直的关键作用,但我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对此关键问题却并未进行相关规定。

1 进行医疗纠纷鉴定的必要性

《侵权责任法(草案)》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务人员有过错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医疗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医疗机构只有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对医疗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医疗机构已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即使造成了损害后果,也不必承担责任,无过错即无责任。但鉴于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其涉及专业性很强的医学知识,对其是否存在过错进行评判也是相对比较困难的事情。如果某些法律事实所涉及的专业性知识已经超出了法官的认识范围,就需要专业机构利用专业的知识来评判诊疗行为是否符合医疗常规,是否存在过错[1]。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2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其目的就是为了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作出公正的判决,以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医学是一门特殊和复杂的专业科学,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非专科的医生对专科的问题都很难准确诊治,更何况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官,他们一般并不具备医疗专业的知识,很难根据一些表面的症状和表现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入一个权威的专业鉴定机构作为第三方,由其对案件中涉及的医疗行为进行分析判断,明确事实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

人民法院是社会大众追求公平的底线,大家都希望得到一份公正的处理结果。同时人民法院的判决也是非常重要的引导,正确的判决可以减少诉讼的发生,而错误的判决将导致恶意诉讼的增多。其实很多纠纷的产生是源于患者对医学的不理解,而医疗纠纷鉴定能够详细的分析患者的诊疗全过程,把事情搞清楚,究竟是属于医务人员的过错,还是患者自身的疾病因素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可以真正的分清责任,帮助患者了解事实真相,获取患者的理解,矛盾自然化解。也可以使医务人员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认清不足。有利于调整医患双方的心态,也有利于法院作为依据,进行医患双方的调解工作,使医患双方得到一个明明白白的公平的判决,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平息双方的矛盾,避免医患双方矛盾的激化,使问题得到解决,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真正促进医患和谐、社会稳定,保证医学持续的发展。如果法院不经鉴定程序而直接作出认定,不可能真正的查清案件事实,所得出的判决也不可能真正的公平,双方当事人也不可能做到“心服口服”,双方的纠纷得不到真正的解决,接下来的二审、再审程序很可能无休无止,这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不到积极作用。因此,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案件时,进行专门的专业鉴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应当予以重视和保证进行。

2 医学会对于法院委托做鉴定的情况应当特殊处理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关于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规定,只是针对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或者是卫生行政部门单方面交由的鉴定,并没有规定法院委托鉴定时医学会应当按照什么样的程序进行,实践中医学会的做法是按照《条例》的规定办。但我们认为法院委托的鉴定与《条例》规定的不一样,医学会不应简单的照搬《条例》的相关规定,应当特殊对待。法院委托医学会做鉴定,患方认为病历不真实时,医学会应当请法院表态,是否依据法院移送的病历进行鉴定,然后按照法院的意见处理[2]。

对于病历修改的问题,法官不具有判断修改是否影响鉴定的能力,但医学会的专家却具有专业的分辨和判断能力,可以判断病历的修改对鉴定是否存在影响,帮助法院解决鉴定的问题。事实上,法院能够向医学会委托鉴定,在此之间,大多法院都已进行了多次的法庭质证,法院委托的行为已表明法院基本认可了提交的鉴定材料的效力,并希望通过鉴定查明事实,作出判决。因此医学会应当尽可能满足法院的委托。如果说鉴定确有困难的话,可以告知法院组织专家进行咨询,邀请法院法官参加,出具咨询鉴定意见,这样也有利于问题的处理。不应简单的只要患方坚持病历有修改就将鉴定终止退回法院,仍应按照法院的委托完成鉴定,至于鉴定结论能否使用和其证明的效力则由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予以确定。

假若病历真的出现被篡改和伪造,那就应该按照《条例》规定的篡改伪造病历处理,部分病历修改和不足与篡改伪造还是不一样的[2]。

3 鉴定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3.1 病历的真实性不能由一方当事人单方面认定

当案件进入鉴定程序后,病历是鉴定所依据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病历是判断医疗机构所实施的医疗行为是否符合医疗护理常规,医患双方的权利是否得到保护,义务是否履行的重要依据。但现在很多患者都或多或少的对病历的真实性提出异议,而医疗鉴定的中止、终止大多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对病历真实性的审查已成为此类案件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审理焦点。

病历是医务人员记录疾病的诊疗过程的文件,并客观地、完整地、连续不断记录了病人的病情变化及诊疗经过与结果,因此病历书写是伴随着疾病的诊疗过程形成的,也是医学科学的档案。是法定的具有较高效力的证据,如果一方当事人对病历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应提供相应的客观事实来支持,并通过法定鉴定机构对病历真实性进行鉴定,由法院根据证据规则的相关规定来进行认定,而不能由一方当事人单方面认定。

3.2 医学会随意终止、中止鉴定程序的问题

现在鉴定程序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人民法院已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并将病历向医学会提交,医学会已经受理,但患方在鉴定程序中对病历的真实性提出异议,拒不配合鉴定,医学会便向人民法院退函,认为“鉴于患方对病历的真实性不认可,目前本案例鉴定无法按程序继续进行”,从而终止鉴定程序。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学会中止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1)当事人未按规定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材料的;(2)提供的材料不真实的;(3)拒绝缴纳鉴定费的;(4)卫生部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三十八条规定:“因当事人拒绝配合,无法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终止本次鉴定,由医学会告知移交鉴定的卫生行政部门或共同委托鉴定的双方当事人,说明不能鉴定的原因。”医学会仅因患方不认可病历的真实性就简单的认为鉴定程序无法进行,从而终止鉴定程序并没有法律依据。既然人民法院已将病历提交给医学会,就证明已经认可了该病历作为鉴定材料的效力,在患方没有有效证据证明的情况下,以不认可病历的真实性为由拒不配合鉴定,这并不影响鉴定的进行,也不属于应当中止或终止鉴定的情况。因此,医学会应严格依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的规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应无故不进行鉴定程序。对遇患方拒不参加鉴定的情况,应依据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任何一方当事人无故缺席、自行退席或拒绝参加鉴定的,不影响鉴定的进行”,继续进行鉴定,作出鉴定结论。

3.3 人民法院的正确处理方式

法院在接到鉴定机构的退函后应当及时告知并组织当庭质证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并就病历修改部分交由鉴定专家判断,是否影响对诊疗过程的判断,双方争议较大法院又无法认定部分,可以写明并告知鉴定机构不要以此做出对患方不利结论。仍应委托相应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而不是根据原告单方的意见就简单的否定全部病历的真实性。并且病历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但不是惟一依据。法院既然能够根据双方当事人当庭陈述认可的事实认定一部分证据,并用这部分证据认定案件事实进行判决,那就应当用这部分事实作为鉴定的依据,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并应通知原告如不参加鉴定,等于自己放弃陈述的机会,将承担不利后果。如原告仍拒不认可病历,不抽取专家,不配合鉴定,法院可委托鉴定机构代抽专家。只有通过科学的鉴定程序才能真正的查明案件事实,作出公正的判决。

4 建议组建医疗纠纷过错鉴定机构

现在的医疗纠纷鉴定有两个机构,一个是医学会鉴定,一个是司法鉴定。患方普遍接受司法鉴定,而排斥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想方设法不予配合鉴定;而医疗机构则大部分排斥法医鉴定。医学会里都是医学专家,有时专家们在做鉴定时容易卷入到学术讨论中去,而不是用一个法律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而法医则会更多地用法律的观点来考虑医疗问题,但却缺少临床实践经验。如果两者融合可能会使鉴定更趋圆满。因此,建议成立一个综合的医疗纠纷过错鉴定机构,组成人员既不是单纯的法医也不是单纯的医学专家,以保证医疗鉴定相对的公平和公正。

另外,医疗纠纷过错鉴定也有利于解决患方举证难的问题。患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医疗纠纷过错鉴定申请,申请由专业的鉴定机构来对医务人员是否存在过错进行鉴定,患方提出鉴定申请就视为完成了举证责任,这样就不会因举证不能而承担不利后果。

因此,建议《侵权责任法(草案)》在“医疗损害责任”部分增加一条:“发生医疗纠纷后,患者和医疗机构都应当申请医疗过错鉴定,患者有配合鉴定的义务。法院审理医疗侵权案件应当参照医疗过错鉴定结论确定责任比例作出判决。”

医疗纠纷鉴定对于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正确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真正的查明事实,分清责任,有利于医患矛盾的解决,侵权责任法在确立时应对其高度关注,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摘要:医疗纠纷鉴定是处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中的核心环节,侵权责任法在确立时应对其高度关注。笔者就医疗纠纷鉴定的重要作用、鉴定程序中存在的病历等问题以及关于侵权责任法的立法建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关键词:医疗纠纷鉴定,病历,立法关注

参考文献

[1]温勇,雷鸿.医疗损害赔偿焦点、难点、指引[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08.

[2]陈伟.医疗损害赔偿案件中医疗鉴定常见问题分析[G].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海口,2008:227.

医疗纠纷鉴定 篇2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2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其目的就是为了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作出公正的判决,以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医学是一门特殊和复杂的专业科学,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非专科的医生对专科的问题都很难准确诊治,更何况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官,他们一般并不具备医疗专业的知识,很难根据一些表面的症状和表现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入一个权威的专业鉴定机构作为第三方,由其对案件中涉及的医疗行为进行分析判断,明确事实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

……稿件来源:《中国医院》杂志。(详细内容见该刊)

2 医学会对于法院委托做鉴定的情况应当特殊处理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关于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规定,只是针对医患双方共同委托鉴定,或者是卫生行政部门单方面交由的鉴定,并没有规定法院委托鉴定时医学会应当按照什么样的程序进行,实践中医学会的做法是按照《条例》的规定办。但我们认为法院委托的鉴定与《条例》规定的不一样,医学会不应简单的照搬《条例》的相关规定,应当特殊对待。法院委托医学会做鉴定,患方认为病历不真实时,医学会应当请法院表态,是否依据法院移送的病历进行鉴定,然后按照法院的意见处理[2]。

……稿件来源:《中国医院》杂志。(详细内容见该刊)

假若病历真的出现被篡改和伪造,那就应该按照《条例》规定的篡改伪造病历处理,部分病历修改和不足与篡改伪造还是不一样的[2]。

3 鉴定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3.1 病历的真实性不能由一方当事人单方面认定当案件进入鉴定程序后,病历是鉴定所依据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病历是判断医疗机构所实施的医疗行为是否符合医疗护理常规,医患双方的权利是否得到保护,义务是否履行的重要依据。但现在很多患者都或多或少的对病历的真实性提出异议,而医疗鉴定的中止、终止大多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对病历真实性的审查已成为此类案件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审理焦点。

病历是医务人员记录疾病的诊疗过程的文件,并客观地、完整地、连续不断记录了病人的病情变化及诊疗经过与结果,因此病历书写是伴随着疾病的诊疗过程形成的,也是医学科学的档案。是法定的具有较高效力的证据,如果一方当事人对病历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应提供相应的客观事实来支持,并通过法定鉴定机构对病历真实性进行鉴定,由法院根据证据规则的相关规定来进行认定,而不能由一方当事人单方面认定。

3.2 医学会随意终止、中止鉴定程序的问题

现在鉴定程序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人民法院已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并将病历向医学会提交,医学会已经受理,但患方在鉴定程序中对病历的真实性提出异议,拒不配合鉴定,医学会便向人民法院退函,认为“鉴于患方对病历的真实性不认可,目前本案例鉴定无法按程序继续进行”,从而终止鉴定程序。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学会中止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1)当事人未按规定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材料的;(2)提供的材料不真实的;(3)拒绝缴纳鉴定费的;(4)卫生部规定的其他情形。”

……稿件来源:《中国医院》杂志。(详细内容见该刊)

3.3 人民法院的正确处理方式

法院在接到鉴定机构的退函后应当及时告知并组织当庭质证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并就病历修改部分交由鉴定专家判断,是否影响对诊疗过程的判断,双方争议较大-法院又无法认定部分,可以写明并告知鉴定机构不要以此做出对患方不利结论。仍应委托相应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而不是根据原告单方的意见就简单的否定全部病历的真实性。并且病历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但不是惟一依据。法院既然能够根据双方当事人当庭陈述认可的事实认定一部分证据,并用这部分证据认定案件事实进行判决,那就应当用这部分事实作为鉴定的依据,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并应通知原告如不参加鉴定,等于自己放弃陈述的机会,将承担不利后果。如原告仍拒不认可病历,不抽取专家,不配合鉴定,法院可委托鉴定机构代抽专家。只有通过科学的鉴定程序才能真正的查明案件事实,作出公正的判决。

4 建议组建医疗纠纷过错鉴定机构

论医疗损害与鉴定制度 篇3

1侵权责任法对医疗损害的界定

1.1侵权责任法对医疗损害规定的特点

1.1.1在民事赔偿上彻底否定了医疗事故概念在民事法律范围内对医疗过失损害如何界定,长期以来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侵权责任法》的出台,以医疗损害责任作为章节标题,使得《侵权责任法》调整的范围涵盖了医疗事故和非医疗事故。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的,统一适用《侵权责任法》的各项规定,从而有利于消除二元化现象。这表明立法机关在民事立法上彻底抛弃“医疗事故”这一概念。

1.1.2医疗鉴定的新内容扩展由于《侵权责任法》摒弃了医疗事故的概念,并设立如“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合理诊疗”、“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和“过度诊疗”等一些新的可能要鉴定的问题。显然现行的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机构是无法适应这一需要的。

1.2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

根据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医疗损害责任的认定采用的是区别不同情况的多元归责原则体系。一般情况下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受损,医生有错《侵权责任法》第54条),特殊情况下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医院隐匿、伪造或拒绝提供病历《侵权责任法》第58条),特别案件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医疗产品致患者损害《侵权责任法》第59条),没有完全排除公平原则的适用(双方都无过错《侵权责任法》第24条)

1.3医疗损害的构成要件

1.3.1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医疗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

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原理,医疗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为:①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存在医疗过错;②患者有一定的损害后果;③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过错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同时具备,医疗机构才承担医疗损害责任。判断医疗机构是否有医疗过错,是根据医务人员是否违反诊断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来断定,如果没有相关规定,由审判人员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关于患者的损害后果,需要患者举证证明;而法院对医疗机构及人员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过错责任的程度的判读,主要依赖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司法鉴定来完成。此外,由于过错推定是过错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与过错责任相同的构成要件,区别在于过错要件是通过推定来实现的。

1.3.2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医疗损害责任的构成

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认定医疗损害责任时,由于该原则不要求行为有过错,因此,适用无过错责任认定医疗损害责任时,仅要求患者有一定的损害、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两个要件。

2对医疗损害责任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缺陷

无论是《侵权责任法》出台前或后,医疗鉴定制度一直处于二元化的现状,即有传统意义上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又有根据《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启动的法医鉴定。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于本身存在缺陷使得鉴定结论饱受质疑。自《侵权责任法》出台以来,医疗纠纷在民事赔偿方面只要求确定存在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明显不能适应我国民事审判的需要。

2.1鉴定主体存在的问题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主体包括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遴选出来的具体鉴定专家和由鉴定专家组成的专家鉴定组。进入专家库的成员由于其专业水平较高、所从事的专业活动特别多,对鉴定投入的精力与积极性明显不高。而且司法界对专家鉴定诟病最多的是专家鉴定不署名这种习惯,这就给专家“照顾”同系统人员提供了便利,具体的鉴定人对外保密,只以临时性的鉴定组名义出具鉴定意见,不具有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这使得一旦鉴定人有偏袒医院的造假行为,也不会受到法律追究,对于受害一方的病人是明显不利的。

2.2鉴定程序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回避是采取事前回避的方式,这对于当事人来说形同虚设。因为医疗纠纷当事人如果要提出回避申请,就必须要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公室向其公示的相关学科组的所有鉴定专家进行一一调查,还必须提供相关证据,说明申请回避的理由,这么苛刻的回避条件加上鉴定专家需要抽签决定,当事人无论从人力、财力还是时间上都无力消耗。

2.3鉴定内容存在的问题

现在各级医学会做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文书都已经形成既定的鉴定套路。首先回答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其次如果构成医疗事故,再确定事故的等级及医方所承担的责任程度。而《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如“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合理诊疗”、“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和“过度诊疗”等新问题得不到鉴定来确认,很可能出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文书的“文不对题”的情况。从法律关系上看,法院委托医学会进行鉴定,是委托行为,医学会未按委托方的要求来完成,属于违约。

3对于《侵权责任法》规定医疗损害责任鉴定制度的完善建议

3.1合并现有鉴定机构,设立中立地位的鉴定机构

《侵权责任法》应规定将现有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与司法鉴定机构合并,成立统一的医疗损害鉴定机构,建立由医学会和司法鉴定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统一的医疗过错鉴定体制。鉴定人员由医学会推荐,资质由司法机关审查授予,鉴定人员接受两部门双重监督,对鉴定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3.2重置鉴定专家遴选制度

遴选从事临床医疗超过20年以上的、通过鉴定专家考试并注册、身体健康的专家进入专家库,对于徇私舞弊、身体状况恶化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继续担任鉴定专家的人员,应及时补充新的专家进入专家库。

3.3充实鉴定内容、程序及方法

增加《侵权责任法》规定的“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合理诊疗”、“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和“过度诊疗”等新问题作为鉴定内容,根据法院或当事人的委托事项进行鉴定。补充规定鉴定的法定程序,使其符合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我国应当尽快制定医疗鉴定技术方法的标准文件,并鉴定委员会在鉴定书中也必须对所使用的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说明,以便当事人在法庭上对鉴定结论质证。

参考文献:

[1]论医疗损害鉴定制度之重构.

医疗纠纷鉴定 篇4

北京华夏物证鉴定中心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共受理医疗纠纷鉴定500件,对所鉴定的医疗纠纷进行分析,利于医院管理者合理认识目前医疗纠纷鉴定的现状,为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1 500件医疗纠纷年度分布

北京华夏物证鉴定中心主要受理法院委托的医疗过错鉴定,即评价医院的诊疗行为是否存在医疗过错,如果存在医疗过错,该过错与患者的损害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责任程度。法院委托的案件数量:2010年受理9件,2011年受理115件,2012年受理104件,2013年受理111件,2014年1-10月受理76件。法院大体每年委托的医疗过错鉴定100件左右。虽然国内外医疗纠纷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但是我中心受理的医疗纠纷鉴定案件处于基本稳定水平。

注:2014年为1-10月数据。

2 500件医疗纠纷的科室分布

500件医疗纠纷的高发科室分别是骨科、产科、普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消化科、心胸外科等,其中骨科、产科最多(详见表1)。

产科鉴定纠纷多,主要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患者家属更加重视儿童权益保障,产科导致新生儿病变往往后果比较严重,如新生儿脑瘫的病例相对较多,脑瘫儿的出生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非常巨大,也是产科纠纷多的原因之一。骨科损伤为意外伤害、交通事故受伤的常见伤、多发伤,从统计资料分析,骨折后、骨折术后发现肺栓塞导致死亡的病例相对较高,也为引发 医疗纠纷 的重要原 因 , 处理此类损伤应考虑到肺栓塞发生的可能,从而引起重视并进行预防。而北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实力较强,所以神经科产生的医疗纠纷也较多。从医疗风险控制角度,重点加强产科和骨科的患者安全,对于减少医疗纠纷具有直接的意义。

3 500件医疗纠纷责任划分

临床医疗 行为可能9 5 % 以上都是符合诊疗常规。由于患者医学专业知识的缺乏,因误解对符合诊疗规范的医疗行为进行鉴定。医疗纠纷的患者作为社会相对弱势群体,北京华夏物证鉴定中心基于解决医疗纠纷的社会责任,在召开司法鉴定听证会后,经专家商议,认为医院不存在明显的过错,患方权益通过我中心的司法鉴定意见可能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劝说因误解进行医疗过错鉴定的患者终止鉴定并退还鉴定费,尽量减少患者鉴定费的支出。因此,500件医疗纠纷是剔除多数符合诊疗规范的医疗纠纷后的数量,因此无过错责任案件的比例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偏差。根据统计 , 存在医疗 过错的医 疗纠纷比例,2010年为82.98%最高,2011年为73.04%最低。具体过错比例详见表2。

所鉴定的500件医疗纠纷的过错责任程度,轻微责任和次要责任约占40%,主要责任一般小于20%。对于严重违反诊疗原则的完全责任的医疗纠纷小于2%。临床实践中多数存在医疗过错的医疗纠纷,医院所承担的责任多在轻微责任、次要责任、同等责任。这也提醒医疗纠纷患者对医疗纠纷鉴定的期望值不宜太高。500件医疗纠纷责任程度所占比例详见表3。

4鉴定中病历缺陷预防

病历是判 断整个诊 疗行为的 载体 , 是司法鉴 定的基础 。在鉴定 过程中,患方对病历的真实性提出异议的情况较多,诸如病历中将“左侧”手术写成“右侧”手术,入出院诊断未记载某些损伤诊断等。病历书写错误、记录不完善,虽然和患者的损害事实不存在因果关系,但是凭表象判断的患者往往怀疑存在诊疗过错而诱发医疗纠纷。

出院医嘱 没有明确 具体注意 事项是否存在医疗过错,需要根据具体案情进行分析。如骨折使用钢板内固定出院后一月钢板断裂,考虑可能因素:(1)钢板质量缺陷导致;(2)安装不当导致;(3)患者受力不当产生。第一种钢板质量问题由法院对钢板质量进行鉴定,医疗过错鉴定一般考虑后两种情况。安装是否妥当可以根据术后拍摄的影像片判断,而患者受力问题需要根据出院医嘱评价,如果医嘱明确告知活动或者受力的注意事项,则医疗没有过错,如果告知缺陷患者用力不当导致钢板断裂,医疗存在缺陷且与患者的损害存在因果关系。

注:2014年为1-10月数据。

注:2014年为1-10月数据。

5医疗纠纷鉴定的证据特性

医疗纠纷案件的专业性较强,诉讼中需要对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有无过错、医疗机构是否尽到告知义务、医疗机构是否违反诊疗规范实施不必要的检查、医疗过错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医疗过错行为在损害结果中的责任程度等医疗专门性问题进行医疗损害鉴定。

医疗纠纷 案件的司 法鉴定意 见包括3种情形:(1)医疗行为不存在过错;(2)存在医疗过错但该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3)医疗行为存在过错,该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医疗行为是否违反了卫生法律法规、诊疗规范;是否考虑到患者病情可能的变化提前预防而尽到谨慎注意义务;患者损害是否属于医疗积极预防但仍难以避免的并发症;是否属于医疗意外。

医疗纠纷鉴定申请书 篇5

在你们的指示下,我表达一下原告对被告所提的鉴定申请的看法,医疗纠纷鉴定申请书。

一 本申请书的请求事项:黄绘宇是否存在癫痫?医方诊疗是否存在过错?损害后果和医院诊疗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这3条都可以在省高法(2010)豫法民提字第100号民事判决书里找到对应的肯定答案。是完全不需要鉴定来解决的问题。

判决书第10页前7行,省高法在其所查明的事实部分,很明确的对黄绘宇存在癫痫做出了肯定。在“本院再审认为”部分很明确:(1)第12--13页第二项认定,黄绘宇有癫痫等损害后果。(2)第12页第一项判决,医院存在过错。(3)第13页第三项是对其有因果关系的推定。

二 本申请书的事实与理由部分本申请书承认:黄绘宇在濮阳市人民医院因“饮食不洁,呕吐”就诊,因“高热惊厥;输液反应?”入院的。这次这个部分医院倒承认了输液反应的发生时间----就诊以后入院以前。

这个事实与一审,二审,提审所查明的事实:“2003年3月19日,黄绘宇以“呕吐一天,抽搐一次”为代主诉在市医院就诊。”完全不一致。此事实部分原告还会进一步诉讼解决阐明的。

在一审,二审中均没有了原告提交到法庭的门诊资料部分:处方,电脑购药明细单,输液证,注射证,急诊查的血相单等,因为被一审法官称文军销毁了。今年初,在多次申请下,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同意补充提交,但没有进行质证。有高法卷宗为证。黄绘宇属于早产儿,难产儿。早产儿难产儿与脑损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高法判决书第14页6--7行明确判决了“故市医院认为黄绘宇因其出生时早产缺氧导致损害后果发生的理由不能成立,鉴定材料《医疗纠纷鉴定申请书》。”

一再纠缠这个早产问题,实属无理取闹!省市两级医学会鉴定,认为癫痫不能明确。

(1)濮阳市医学会鉴定有医院医生汪爱英参加,早就被中级人民法院认定无效了。

(2)省医学会的鉴定,因医院拒绝提交完整原始病历,属于程序错误,医学会违规鉴定,公安局审查不严。

为撤销此非法结论,原告行政诉讼至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还在审理中。

此结论被再审法官胡爱国自己调取到法院,与法官依职权调取证据的几款情形完全不符,属于别有用心。造成的结果是公安医疗事故罪部分因法院判决而陷入僵局。

鉴定结果明显自相矛盾,程序错误,医院还一直作为证据使用,实在是有污法庭的神圣尊严!

三 本次鉴定目的原告认为,医院提起鉴定,完全是想置河南省高级法院的100号判决书于不顾,他们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故意久托而已!

四 本次鉴定该由谁由什么法律来决定

如果据《侵权责任法》,鉴定的提起该是原告一方;如果鉴定,原告提起黄绘宇输液反应病历的真实性合理性与逻辑性的鉴定。因为病历是假的,伪造的。如果依据原来的举证倒置规则,原告举证责任已完成,高法判决书已是最高效力的证据。

如果接着原来的鉴定路线来走,该由公安局先进行伪证罪的移交侦查,再继续进行医疗事故的鉴定。

综上,本次鉴定的提起属于完全错误!同意本次鉴定更是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请合议庭明察!

答辩人:黄绘宇

法定代理人:赵丽娟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多样性的探讨 篇6

【关键词】医疗事故;鉴定结论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00-2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按其法律属性而言,是医学会对医疗部门在医疗行为中是否存在过失的一种结论,是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单位进行行政处罚的主要依据,是司法部门审理医疗纠纷的重要证据,如何在实践中采信和执行此鉴定结论,医疗行政部门与司法部门存在认识上的不统一,本文就鉴定结论的多样性论述如下。

1医疗事故与医疗侵权的同异

1.1首先要明确两个观念,一是不惟鉴定论,即医疗事故鉴定不是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惟一证据;二是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应采取过错责任原则,即不构成医疗事故并不能当然地排除医疗单位过错。

1.2其次医患纠纷繁纷复杂,而医疗事故仅为医患纠纷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不分事故与侵权、不分案情,一味简单处理医患纠纷的现象是应该值得更多的人深思。发生医疗纠纷后,如果未被鉴定为医疗事故的,是否就不构成医疗侵权,不能简而论之,否则会混淆两者的界限,实际上两者存在重大区别。对于构成医疗事故的,医院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应承担赔偿责任;对于不属于事故,但医院存在诊疗和护理错误,并且因这种错误给患者造成伤害,构成伤害侵权,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医院也应承担赔偿责任,而不应认为不是医疗事故便不存在侵权。

1.3再者对于医疗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医务界、司法界和民法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并形成“过错论”和“事故论”两个不同的观点。过错论者强调人身侵权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衡量标准是行为人主观是否有过错,而不是事故,既诉讼中如果医院不能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和过错举证证明,就应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事故论者认为患者必须先获得医疗事故鉴定,然后才能起诉医院请求赔偿,把医疗事故鉴定作为启动司法赔偿程序的前置条件。国务院2002年4月14日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二款也规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有些人,特别是医务界认为,只有构成医疗事故的,法院才能作为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受理;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法院当然不能作为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受理。但这是不全面的,医疗损害赔偿案件,不仅仅限于医疗事故损害,还应包括不构成医疗事故,但依照法律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责任的非事故性医疗损害。国内许多知名医学法学专家,从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的角度也提出过,即使不是医疗事故,医院也应做出一定赔偿的看法。但从条例的上述条款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条款忽视了医疗事故纠纷做为特殊民事案件的特殊性,成了医院方面免除过错的保护伞。

2医学会鉴定与司法鉴定

目前,医疗纠纷已经成为捆扰医疗界的一大难题,而与医疗纠纷处理密切相关的是鉴定问题。从我国目前的鉴定体制来看,医疗纠纷的鉴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司法鉴定部门进行人身损害的因果关系鉴定;一是医学会鉴定专家组进行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于二者的启动程序,鉴定人员的组成、鉴定方式、鉴定内容等不相同,必然会造成两种鉴定结论在司法诉讼中的不同“采信率”,从而引发医务人员产生这样的疑惑:到底是司法鉴定权威还是医疗鉴定权威,二者有什么关系。

2.1医患纠纷与医疗民事纠纷是不同的概念,其内容有交叉之处。需要加以重视的是:凡是对医疗行为有争议即对医疗行为是否造成患者不良后果和该医疗行为是否有过错的争议便为医疗事故争议,此类纠纷的处理应当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既医学会鉴定。因此,凡是医疗事故争议,其核心证据就可能是医学会的鉴定结论,但不是惟一的证据。

2.2目前的医疗事故鉴定制度是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医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科学的问题只能以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而鉴定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行政处理和司裁判过程中的一些疑难专业问题。过去是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来进行鉴定,被人们评论为“老子给儿子鉴定”,实践中的确存在着结论不公正的严重问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此改为由医学会组织,并且设首次鉴定为市级。应当承认这是一种进步,情况也有了一定的改观,主要表现在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比例较以前有了大幅度上升。当然,我们注意到,市级医疗学会还是有抵御性,鉴定专家在一定程度上偏袒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对此,我们呼吁对专家库可以跨抵御设立,聘请外地专家的新增费用可由申请人预交,以此使专家的来源更广泛一些,使鉴定结论少受人际关系的干扰。

2.3司法鉴定的组织者是司法鉴定机构,其在鉴定中的功能与作用与医学会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司法鉴定机构与医学会二者在与医疗机构的关系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医学会虽然是独立的社会团体,但一般仍挂靠的是卫生行政机关,并且与卫生行政机关和医疗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就是医学会的会员(单位)。而司法鉴定机构可能隶属于不同的司法机关。甚至是在司法行政机关注册的社会中介机构,其与医疗机构的关系相对较远。

2.4在涉及民事赔偿的医疗纠纷中,目前一般是将医疗损害事件当侵权纠纷来处理。因此,法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医疗损害事件是否符合侵权责任构成的4个要件,即损害行为、损害结果、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以及医疗行为本身是否具有过错。而其中后两个要件由于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法官难以判断真伪,即使医疗机构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举证,法官也难以从医疗机构提供的证据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法官更多地需要医疗鉴定机构来解决这些问题。司法鉴定由于也有医学专家参与,可以满足法官的这一要求,在鉴定中着重解决医疗行为是否具有过错,过错的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而根据《条例》(第31条)和《鉴定办法》(第35条),医学会专家组作出的鉴定也包含上述特定内容。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和卫生行政处理的特定要求的原因,目前医学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仍然只注重是否属于医疗事故。这就使得医疗鉴定不能满足司法审判的需要,导致法官不得不启动司法鉴定。

2.5这样医学鉴定和司法鉴定都有临床医学专家的参与,所不同的是参加鉴定的医学专家数量的多少和在鉴定中的主次地位。因此,医学鉴定与司法鉴定似乎各有利弊。但是,鉴定毕竟是一项为法律服务的特殊工作,有其特殊的鉴定思维和鉴定方法。这其中还涉及法律问题,证据审查和甄别以及事实认定等问题。因此,单纯的临床医学专家开展鉴定很难让鉴定做得完美。

2.6这样就可以看出现在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鉴定专家组具的鉴定文书只盖医学会的鉴定专用章,不署具体鉴定专家的姓名。这样的做法,首先是不符合证据法上对鉴定结论这种证据形式的客观要求,不利于法庭质证。其次,由于专家不署名,鉴定专家对鉴定结论的负责不清,从程序上难以保证鉴定专家的公正。

2.7同时还有一个医学会鉴定人员的业余性问题。根据卫生部相关文件的规定,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专家都是临床专家,这些专家都是相关临床学科上的行家里手,但不是鉴定专家。毕竟鉴定也是一门专门的学科,鉴定人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并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才能胜任。特别是鉴定过程涉及适用法律的情况,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必须要按照法规的要求来判断。而适用法律又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认知,判断活动,对于没有任何法律专业知识的临床医学专家,在诸如证据甄别、法条理解等工作中会有许多不便。

2.8在一般的诉讼中,法官可以比较明确地向鉴定人提出鉴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人员由于具有专门的鉴定知识和经验,又有法律知识,长期与司法人员接触,因此比较容易理解法官所提出的鉴定目的,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完成鉴定任务,弥补法官在审判案件中医学专业知识不足的缺陷,尽可能令案件裁判科学、公正。

综上所述,司法鉴定与医疗鉴定确实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而且从诉讼的角度来看,司法鉴定确实要优与医疗鉴定。但是,医疗鉴定的作出又是卫生行政处理医疗事故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于《条例》明确规定医学会组建的专家组是开展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惟一合法机构,因此,在医疗纠纷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的认定上,却是司法鉴定机构不能逾越的鸿沟。从这个角度来看,医疗鉴定又优于司法鉴定。

法医鉴定在医疗纠纷中的问题研究 篇7

一、当前法医参与医疗纠纷鉴定的相关情况

所谓的鉴定指的就是由专门知识的人对客体本质的识别, 并进行具体的判定。涉及到人身的死、伤、病、残和有关的生理状态、个体认定以及其他属于法医学专门性的问题。法医病理学在法医鉴定中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是, 由于法医病理学鉴定仅仅是在病理表面进行一个判定和查验, 对于具体的临床病学的经验相对来说比较缺乏, 对于医疗器械问题以及医疗用药不当等外在物质的条件是否符合标准也没有办法进行准确的判断, 这些对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考察口。因此, 如果完全仅由法医来判断相关的医疗事故中的相关的医疗人员是否完全尽职尽责, 是否在医疗事故中有着确切的过失是不够专业的。因此, 在当前的医疗鉴定中, 法医鉴定者为了尽量避免技术上的漏洞会在实际的鉴定过程中与有关的医学临床专家合作, 仪器来完成鉴定工作, 这样就可以在鉴定的过程中全面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有关分析, 提高了鉴定的准确性。

二、法医鉴定在医疗纠纷中的问题分析

(一) 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通常来说, 立法与社会的发展相比总是存在滞后性的, 尤其是目前与法医医疗纠纷技术鉴定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还比较落后, 我国的法医医疗鉴定在法律层面还没有得到一直的认定和具体的规范,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利于法医鉴定的发展。另外, 有关法医鉴定从业者的鉴定启动程序不够统一, 在对于不同结论的采信标准也不尽相同, 而且有关的当事人的规避制度也不够完善, 这都是阻碍司法鉴定制度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 法医鉴定人员技术和素质不达标

客观上来说, 法医鉴定对于鉴定人员自身的技术和素质要求都较高。但是在我国, 有关法医鉴定相关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生硬, 主要是对其的专业职称、从业资格进行了硬性的规定, 比较重视法医从业人员的学历, 而在其他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硬性的要求。从中可以发现, 我国对于法医的从业人员的要求门槛不是很高, 这就导致了部分人员存在素质不达标的现象。其实, 从法医工作的内容来看, 法医的从业人员应当有一定的实务工作和更高学历的经历。其实, 法学和法医学之间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又有着联系, 法医学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学知识, 并且熟练掌握医学知识, 这才能保证操作的流畅性。另外, 由于我国发展不均衡, 导致了同样的法医从业人员自身的素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 鉴定程序规范化不足

病患者和家属在遇到相关的医疗纠纷问题时可以随时向当地的医疗单位提出审查的要求, 当对医疗事故的处理和鉴定存在问题的时候, 相关的医疗机构、家属和病患可以向当地有关的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提出自己遭遇的具体问题, 并且提供具体的依据。同各种案件相同, 在法医医疗纠纷事件之中, 知情者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医学机构在同意受理医疗纠纷之后一定要按照其提供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完成自己想要供述的内容。虽然法医鉴定在鉴定完毕之后有鉴定协议书, 但是当有特殊的情况出现之后要与当事人进行适当的沟通, 只有在当事人确认鉴定结果符合基本情况之后才能有效的避免医疗鉴定纠纷的产生。

三、完善法医在医疗纠纷中适当发挥作用的对策

(一) 提高鉴定水平, 恪守职业道德

法医病理司法鉴定这个工作要求的司法鉴定技术以及有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都非常高, 司法鉴定人员自身的素质应当不过关, 自身拥有的技术水平不过关, 这些都是在鉴定过程中产生纠纷的重要原因。国家应当尽快完善对法医从业人员的自身条件的要求规范, 建立统一的考评和审核制度。同时, 司法鉴定工作的工作人员更应当明确自身的责任, 不断加强完善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知识, 争做一位合格的法医鉴定人员, 为我国的法医鉴定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且一位合格的法医鉴定者也应当具有忧患意识,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注重相关知识的积累。除此之外, 法医鉴定者在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当熟悉有关的法律知识, 在工作中本着“公平、公正、客观、求实”的原则, 做好本职工作。

(二) 统一技术规范、规范鉴定过程

法医学鉴定的方法技术多种多样, 建立统一的法学病理司法鉴定技术, 从而起到规范技术的作用。从当前法医鉴定出现的问题来看, 法医鉴定规范的建立势在必行, 建立统一有效的鉴定准则, 对相关的检查方法和鉴定的时间都应当进行确切的说明, 同时要完善现有的法律, 实行“两鉴终鉴制”, 建立初级以及二次鉴定机构的两级鉴定制度。在申请鉴定的主体要求和程序方面应当进行严格的规定, 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并且在二级规定方面也应当做出详尽的规定, 在初级鉴定符合情况的条件之下才能提出进行鉴定的要求。

(三) 实行鉴定公开, 减少双方之间的误解

在法医病理的司法鉴定过程中, 虽然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在决定受理家拟定委任的时候, 应当与委托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之上签订司法鉴定委托书,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实际的做到鉴定公开, 双方的误解很多时候就出现在这个环节。为了更好的实现委托人的知情, 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效果, 应当在每一个操作的环节都做到鉴定公开, 尽可能的让委托方知晓, 并且在有选择或者是操作方法可能对鉴定对象产生损害时, 必须要让委托人知晓, 征得委托人的理解和支持。

四、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人们生活不断提升的今天, 科学的发展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仍然还存着很多的问题, 无法解决, 在法医的病理鉴定中也是如此, 即使发展快速, 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面临着很严峻的考验。因此, 在努力改革法医医疗鉴定法律的基础之上, 也应当尽力的完善用人制度, 更重要的是, 相关的法医从业人员应当明确自身的责任, 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各个方面一起努力, 有效进行沟通,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次数,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亮.法医鉴定在医疗纠纷中的问题[J].法制与社会, 2013 (22) :191-192.

法医鉴定在医疗纠纷中的问题探析 篇8

一、法医鉴定在医疗纠纷中的问题分析

(一) 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

立法与社会发展相比总是滞后的, 特别是目前与法医医疗纠纷技术鉴定相关的立规定的不健全, 让我国的法医医学鉴定在法律层面缺乏一定的认可和规范,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医司法鉴定的发展。另外, 对法医鉴定从业者的鉴定启动程序不统一、对不同结论采信标准的不规范和对相关当事人与鉴定者规避制度的不完善, 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司法鉴制度的推进发展。

(二) 法医鉴定人员技术和素质存在问题

客观上将法医鉴定对鉴定从业者的要求较高, 但是我国对法医鉴定从业者的要求是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职业职称、资格, 具备一定的实务要求和学历, 并无其他严格要求。可见, 我国对司法鉴定从业者的入门要求并不高, 未对从业者的实务工作和学历提出具体的要求, 导致对从业者的实质性审查操作性不足。法医学与医学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是因为前者除了具备医学知识外, 还有具备一定的法学知识, 但是目前我国法医鉴定人员普遍存在法律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 难以通过从业者的职称和专业资格了解其法律水平。另外, 由于目前我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均衡, 从业者任职资格的具体要求也存在明显差异, 甚至出现不具备任职资格的申请人通过造假轻而易举的获取任职资格, 给医疗纠纷鉴定工作造成困难。此外, 鉴定方法的多样化对法医鉴定从业者提出较高要求, 但是目前我国从业者技术水平的不足, 造成荒唐鉴定结论频繁出现, 给司法鉴定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三) 鉴定程序规范化不足

病患者和家属在遇到医疗纠纷时可以向医疗单位提出审查的要求, 当对医疗事故的处理和鉴定存在疑虑时医疗机构、家属和病患可以向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提出鉴定要求。在医疗纠纷中知情同意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法医学机构受理医疗纠纷后一定要按照具体要求实现鉴定人的知情同意。法医鉴定中虽然存在鉴定协议书, 但是当法医鉴定出现特殊情况时有必要与当时人进行沟通, 只有向当事人说明鉴定可能出现的结果得到当事人的理解, 才能有效避免医疗鉴定纠纷, 但目前我国医疗纠纷在鉴定程序层面仍然存在明显不规范问题。

二、健全法医参与司法鉴定策略分析

(一) 不断提高自身鉴定水平

医疗鉴定中出现的法医鉴定纠纷与鉴定从业者技术水平不过硬和自身素质偏低有着直接原因。为此, 国家要制定严格统一的审核制度和考评标准要求司法鉴定工作者, 让法医鉴定工作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完善知识体系, 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品和自身素质, 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法医鉴定工作者。同时, 法医鉴定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 注重对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另外, 法医鉴定从业者要认识到法医鉴定工作的重要性, 在鉴定工作中遵循“公平、客观、求实”的原则, 最大限度降低鉴定失误。

(二) 提高鉴定程序的规范化

由于法医学具有多种多样的鉴定方法, 建立统一规范的法医病理鉴定技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 要对各种法医病理鉴定技术的流程和操作进行明确, 建立规范化的鉴定程序。为此, 可以在法医鉴定行业可以推行统一的鉴定准则, 明确鉴定时间的选择和鉴定方法的选取;其次, 可以推行“两鉴终鉴制”的鉴定制度, 实现对现有法医鉴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同时, 要明确规定申请鉴定主体要求, 避免出现当时人不断提出申请鉴定和鉴定结果多样化的现象, 实现对鉴定资源的节约;最后, 要详细规定二级鉴定相关事宜, 只有当初级鉴定违反相关要求时, 满足提出二次鉴定要求的主体才可以提出申请。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不断提高背景下, 人民维权意识和法律意思的不断提高, 对法医病理鉴定的依赖度不断提高, 导致大量法医病理学鉴定纠纷的发生, 对法医鉴定从业者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 面对目前法医鉴定在医疗纠纷中的问题, 研究者要不断深入研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刘亮.法医鉴定在医疗纠纷中的问题[J].法制与社会, 2013-08-05.

[2]官健.医疗纠纷鉴定体制的反思与重建[J].西南政法大学, 2010-09-30.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性质 篇9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概念

对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作出具体的界定, 但是, 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中可以得知,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由医学会负责的, 医学会从全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中选取具备鉴定资格的专家, 建立专家库, 发生医疗事件时, 根据医疗卫生行政机关的委托, 或者医患双方的共同委托, 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以上单数鉴定人员, 由医学会负责组织鉴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实行两级鉴定制度, 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 (市) 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组织再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实行市、省二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省级鉴定为最终鉴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报告由鉴定专家组经合议形成多数意见后作出。

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法律属性

(一)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一种专门的诉讼辅助行为

对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性质, 在理论界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属于具体行政行为”[1], 这主要是根据以前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规定医疗事故鉴定由省 (自治区、直辖市) 、地区 (自治州、市) 、县 (市、市辖区) 三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负责, 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和卫生行政部门之间具隶属关系所得出的。根据现行的《条例》, 医学会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唯一机构, 医学会属于社会团体, 不是行政主体, 所以鉴定行为不能算是具体行政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 “医疗事故鉴定的性质应当是司法医疗鉴定, 是司法鉴定中的一种”[2]。后一种观点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得到普遍认可。笔者认为, 从医疗事故技术认定的目的和意义上来看, 可以将其界定为一种专门的诉讼辅助行为。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专家鉴定组依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运用医学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 独立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别和判定, 为处理医疗事故争议提供医学依据。”可见,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目的就是对医疗事故进行专业的鉴别和判断, 其意义在于在医疗事故诉讼中为法庭查清事实提供专家意见。所以,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天生就是为诉讼服务的, 就是一种专门的诉讼辅助行为。

(二)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法医鉴定和司法鉴定三者的鉴定内容之比较

1.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内容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 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 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由此可见, 医疗事故采用的是过错侵权责任原则, 即认定医疗事故必须满足几个基本的构成要件:违法行为、损害后果、违法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 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及要求; (二) 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和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的调查材料; (三) 对鉴定过程的说明; (四) 医疗行为是否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五) 医疗过失行为与人身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六) 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七) 医疗事故等级; (八) 对医疗事故患者的医疗护理医学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内容就是鉴别和判断医疗行为是否违法, 违法的医疗行为造成了什么样的损害后果, 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2.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内容与法医鉴定的鉴定内容之比较

法医鉴定的内容我国目前暂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月王保洁主编的《法医学》 (第三版) , 法医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有: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临床法医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毒物分析学、法医精神病学。其中, 与医疗纠纷联系比较密切的就是法医病理学和临床法医学, 法医病理学研究的是尸体的死亡原因、死亡时间、死亡性质等。临床法医学研究的是活体损伤的性质、损伤程度、劳动能力、其他生理病理状态与损伤的关系等。可见, 法医鉴定无权鉴定医疗行为的违法性, 无法认定医疗行为有过错。此外, 法医缺乏临床经验, 无法对诊疗措施的选择、手术指征的掌握等医疗行为作出客观的合理的评价。所以, 医疗损害纠纷诉讼中, 应该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而在故意伤害等刑事案件中, 应当进行法医鉴定。

3.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内容与司法鉴定的鉴定内容之比较

《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司法鉴定, 是指在诉讼过程中, 为查明案件事实, 人民法院依据职权, 或者应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申请, 指派或委托具有专门知识的人, 对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评定的活动。”这个规定明确界定了司法鉴定就是法院指派委托的鉴定, 是什么单位进行的鉴定不影响司法鉴定的性质。也就是说法院委托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属于司法鉴定, 而双方当事人委托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则不是司法鉴定。

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法律性质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法[2003]20号第二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对司法鉴定申请和司法鉴定结论的审查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处理”。显然, 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属于民事诉讼证据中鉴定结论的范畴, 也就是说, 无论医疗事故鉴定是谁委托进行的, 都应当依法接受当事人双方的质证, 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质询, 法庭有权调查, 有权决定是否采纳。由此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结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是认定医疗事故或医疗过错的唯一的、必须采纳的依据, 人民法院“有权进行司法审查, 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判决”[3]。

四、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可诉性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既然属于证据的一种———鉴定结论, 就应当适用关于证据的法律规定, 即: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诉的, 但是如果满足伪证罪的构成要件, 笔者认为应当依法追究鉴定人的刑事责任。这里就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实行合议制, 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在合议时, 可能有少数鉴定专家有不同意见, 但是没有能够影响到最终的鉴定结论, 对这部分专家追究其法律责任显然不合理, 所以,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仲裁法的规定, 少数鉴定专家的不同意见可以记入鉴定笔录, 对鉴定结论持不同意见的鉴定专家, 可以在鉴定书上签字, 也可以不签。如果需要对作出鉴定结论的鉴定专家追究伪证罪的法律责任, 当时持少数意见的专家免责。

目前, 我国关于医疗纠纷的立法工作还很滞后, 至今尚无基本法律规范, 只有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卫生行政主管机关的部门规章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通知等, 立法的疏漏与滞后, 往往导致司法审判中适用法律困难。鉴于此, 笔者对司法实践中的医疗事故鉴定的法律性质进行探讨, 以期对医疗纠纷责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一些帮助。

摘要:2002年4月4日, 由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对医疗事故的处理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较之过去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更加体现公平和公正, 尤其是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规定, 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并增加了许多内容, 但是, 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是处理医患纠纷案件的关键, 笔者认为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概念,性质,可诉

参考文献

[1]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P73.

医疗事故鉴定体制改革探讨 篇10

1 我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存在的弊端

1.1 鉴定机构设立的非中立性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的组织和管理机构是中华医学会,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 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管辖的县 (市) 地方医学会, 在医学会下设立专门管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机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公室。表面上看,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由医学会来独立完成的, 但是实际上, 医学会在组织、实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过程中, 还是会受到各级卫生行政机关的影响。医学会虽是行业自律组织, 但是从各地的医学会章程来看, 医学会要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 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卫生行政部门拨款、会费和收取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费。另外, 医学会及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与医疗机构、医生间利益相关。各地的医学会章程中大都规定:“本会依法维护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为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该条规定可看出, 医学会是为了维护医疗工作者合法权益而设立的机构, 作为医学会内部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及其聘任的医疗专家具有双重身份, 与医疗机构和医生具有利益相关性, 医学会和医疗机构类似兄弟关系, 由医方权益的维护者对医方医疗过错进行评判, 显然违背了中立性原则。

1.2 鉴定文书的不合法性

虽然医疗事故处理鉴定文书体例、格式已由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公室统一定制, 鉴定文书的内容也在《条例》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中有所规定。但是, 作为法定证据, 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明显不符合证据学和诉讼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医疗事故鉴定书只需加盖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用印章, 而鉴定人无须签名或者盖章。而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证据规定) , 鉴定人未签名盖章的鉴定结论形式不合法, 不具可采性。

1.3 让专家出庭接受质询难以实施

根据《证据规定》的规定, 对于鉴定结论有疑问的, 可以要求专家出庭接受质询。但是, 首先因为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没有鉴定人签名, 所以无法确定是哪个专家做出的结论, 当然也就难以要求专家出庭。另外, 就算费劲周折找到鉴定的专家, 由于专家们都是一定范围内的医学权威, 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已经非常繁忙了, 无论是施展技术才能的机会, 还是所获得的经济收益, 都已经达到了非常可观的程度, 让他们因为做了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而要出庭接受质询, 会成为他们非常不情愿的一种负担。以陕西省为例, 根据《陕西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关于陕西省医疗事故鉴定收费标准的通知》, 省医学会组织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3000元/例次;西安市医学会组织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2800元/例次。在这样的费用标准下, 据笔者跟陕西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某专家了解的情况, 目前让他们出庭接受质询简直不可能。

2 对医疗事故鉴定体制改革的建议

2.1 鉴定机构管理机构的重设

为了避免鉴定机构设置的非中立性, 应改革鉴定机构的管理机制, 将医疗事故鉴定机构由原先的医学会和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变更为由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管理, 使其不再受卫生行政机关的约束。医疗事故鉴定机构应当向省司法行政部门提交相关材料, 申请登记。其活动和监督参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及地方司法鉴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诉讼活动中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 办案机关应当委托省司法行政部门编入名册的医疗事故鉴定机构鉴定;尚未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 卫生行政机关或者当事人需要进行鉴定的, 也可委托省司法行政部门编入名册的医疗事故鉴定机构鉴定。

2.2 医疗事故鉴定专家遴选条件的改革

按照《条例》, 鉴定专家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 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执业品德; (2) 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学、科研机构并担任相应专业高级技术职务3年以上, 或者是具备高级技术任职资格的法医; (3) 健康状况能够胜任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 (4) 被当事人随机选中, 且与本案没有利害关系而无须回避。如前所述, 专家们在本专业领域大多都是权威, 他们参与鉴定的积极性并不高,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 可考虑降低鉴定专家的准入标准, 即将高级技术职务改为有一定从业年限的中级技术职称。中级技术职称, 已经具有某个医学学科的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和经验, 且有专业上的努力进取精神, 他们会相对重视和珍惜充当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的机会,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专家不足的问题。另外, 出具鉴定结论是一项法律服务工作, 专家除具备医学专业知识以外, 还必须掌握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笔者建议建立考试和考核制度, 考试除了医学专业知识以外, 还要考查法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合格者取得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考核主要是指对鉴定人员的资质、技术水准、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估, 促使鉴定人员不断鞭策和提高自己。

2.3 鉴定结论与诉讼程序中的质证制度相衔接

对于鉴定结论, 首先要改变现状, 取消落款“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公室”这样一个有名无实的签名, 参与鉴定的每个专家都必须按照诉讼证据规定的要求, 签署自己的姓名。同时, 建议鉴定结论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最后的意见按照多数人意见做出, 但是持不同观点的少数人意见应该记入评议笔录。其次, 就是要落实出庭质证制度。对于在诉讼中, 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 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 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在庭审中, 双方当事人可以就鉴定的主体资格、鉴定材料的真实性与充分性、鉴定程序的合法性、鉴定结论的客观性与科学性、鉴定结论表现形式的合法性等问题进行质询, 法官据此决定是否采信该鉴定结论作为判决依据。

摘要:现行的医疗事故鉴定制度存在一些弊端, 以致于备受指责, 试图从鉴定机构的管理机制、专家的遴选条件以及鉴定结论与诉讼中质证制度的衔接方面来阐述对医疗事故鉴定体制的初步改革。

关键词:医疗事故鉴定,管理机构,质证

参考文献

[1]刘鑫.医疗侵权纠纷处理机制重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0:57.

[2]许宁.试论我国现行医疗事故处理制度的缺陷[J].延边党校学报, 2006, (2) :47.

分析和思考医疗损害责任鉴定模式 篇11

一、当前我国医疗损害责任鉴定模式分析

随着我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 有关医疗事故责任鉴定方面的规定条款逐渐确立, 医疗纠纷责任鉴定工作模式趋向制度化发展。这位我国司法鉴定工作的开展以及规范该项工作起重要作用。医疗事故的鉴定主要是指通过医学会或者是临床医学方面的专家或者是从事法医工作的专家对医疗事故当中的问题进行检验鉴定的活动。并为医疗事故提供必要的依据。

所谓的司法过错鉴定, 则是通过司法鉴定的专门机构对医疗组织进行过错责任的鉴定。也就是在诉讼的阶段, 通过进行医疗损害的专门鉴定, 由司法机关或者是当事人委托的方式, 向鉴定部门提交鉴定申请, 通过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按照相关程序进行鉴别的活动。上述两种鉴定方式和制度内容属于我国当前施行的双轨鉴定标准。从形式上看, 两种形式都对我国有效解决医疗纠纷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本质上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纠纷困扰。

(一) 基于不同鉴定方式的法律空白情况

我国在法律方面并没有提出关于医疗纠纷过程中医患双方采用不同鉴定方式的解决处理办法, 基于这种情况, 医疗纠纷的问题就更加棘手。采用不同的鉴定方式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定, 不仅在程序上更加复杂, 也为双方纠纷解决制造了困扰。同时, 为法官的审判制造了难题。针对这种情况法官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 法官在形成决定的过程中只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定。第二, 形成决定的过程中只对医疗过错进行鉴定。第三, 形成决定的过程中两种鉴定同时操作。第四, 形成决定过程中首先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在确定不是医疗事故的前提下在行医疗过错鉴定。这种情况下法院形成结论都会令鉴定双方对结果产生怀疑。

(二) 现行“双轨制”导致赔偿“二元化”结构

在诉讼中, 如果当事人选择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方式, 那么赔偿标准则应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赔偿;如果当事人选择的是司法过错鉴定方式, 则赔偿标准就应该按照最高院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标准赔偿。两者的赔偿标准不同, 计算方法差距很大, 于是, 同一医疗纠纷却得到不同的赔偿数额, 导致赔偿“二元化”结构。

(三) 存在着公信度问题, 有“自我鉴定”之嫌疑

医学会实际上是一个官方色彩很浓的学术组织, 是在政府指导下开展工作的。通常情况下, 医学会的成员也就是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 医学专家库的成员常常具有双重身份, 导致实质上是“自我鉴定”的模式, 其公信力较差, 也正因如此, 司法过错鉴定制度才应运而生。此外, 专家鉴定组对鉴定结论实行集体负责制, 而集体负责制的根本问题就是无法追究个人的责任, 也就出现了在法律上可以追究责任而在实际上并不能追究任何鉴定人的责任的现实状况。

二、我国医疗损害责任鉴定模式改革措施

(一) 医疗纠纷中司法鉴定的规范与管理

医疗损害责任鉴定部门应当进行规范, 形成统一的鉴定部门。也就是在法律的基础上形成专门性、统一性的司法鉴定机构。无论是司法鉴定单位还是医学会组织都应当作为具有权威性的鉴定部门。形成的鉴定评价应当具有可依性。另外, 就是在组织结构上看, 鉴定机构应当起到组织协调作用, 但是只起到组织功能, 鉴定工作应当有专门的鉴定专家来完成。

(二) 医疗损害责任鉴定工作应当重新定性

医疗损害责任鉴定工作应当重新进行定性, 作为司法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损害责任鉴定过程中, 法官应当有权对相关程序和结果进行审查。这一点上我国的司法制度可以参照德国。在确定医疗损害责任鉴定的性质的前提下, 法官可以对医疗损害责任鉴定形式决定权、组织鉴定权力以及审查的全力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司法公正。法官有权审查和决定鉴定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鉴定的公信度。

(三) 医疗损害责任鉴定措施改革与专家责任制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医疗损害责任鉴定的集体责任鉴定体制应当被废除。责任鉴定应当采用个人负责的方式。通过具有相应资质的鉴定专家对医疗损害鉴定, 形成具有独立个人责任的鉴定结论。这种结论专家应当承担全部责任。以此实现鉴定结论错误的推诿现象。集体责任制度对促进医疗责任司法鉴定工作的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不利于鉴定工作的发展。除此之外, 为了进一步增强鉴定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应当形成医疗损害鉴定工作的复审制。通过外聘专门鉴定人员对鉴定的结果进行二次审核, 以此提高鉴定的结果准确性和可信度。因为责任鉴定专家与二次复审的专家之间没有交集, 各负其责, 这就能更好的避免造成责任事故。现代社会的发展加快, 社会生活当中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 二元鉴定方式不能满足人们的法律需要。更加不适用于现代社会。通过借鉴和引进先进的鉴定经验与制度, 形成更加有效的鉴定模式对促进鉴定制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更加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杨立新.医疗损害责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255.

[2]王冰.医疗纠纷律师在线答疑[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9:45.

[3]艾尔肯, 方博.论医疗损害鉴定制度[J].时代法学, 2009, (7) :15-16.

上一篇:和谐教研组的创建下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