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素/治疗应用(共8篇)
天麻素/治疗应用 篇1
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表现之一, 笔者于2 0 0 7年9月至2008年8月以天麻素注射液和氟桂利嗪联合应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56例, 取得良好疗效,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9 2例患者均为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患者。其中治疗组56例, 男35例, 女21例;年龄43岁~72岁;合并头痛29例, 视觉障碍4例, 运动障碍8例, 感觉障碍11例, TIA发作l2例, 锥体束阳性24例, 共济失调l8例, 高血压病38例, 糖尿病19例, 血脂异常42例;CT或MRI检查有明显梗塞病灶者l5例, 病程6d~3个月。对照组36例, 男性20例, 女性16例;年龄41~73岁;头痛8例, 视觉障碍1例, 运动障碍4例, 感觉障碍6例, TIA发作4例, 锥体束阳性14例, 共济失调7例, 高血压病26例, 糖尿病11例, 血脂异常24例。病程3d~3个月。两组患者均以眩晕为主诉就诊。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有关文献中的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1]: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后循环缺血的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mer综合征等。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表现之一。
1.3 方法
两组均应用控制血压、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降纤、抗凝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生理盐250mL+天麻素注射液 (北京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58138) , 0.5g, 静滴, 每日1次;氟桂利嗪胶囊 (西安扬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10930003) 10mg, 睡前口服, 每日1次。以10d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判定疗效。 (1) 痊愈:眩晕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2) 显效:眩晕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头微有昏沉, 或头晕目眩轻微, 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 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 (3) 有效:眩晕或头晕减轻, 仅伴有轻微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 生活和工作受影响; (4) 无效:眩晕和头昏沉等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每日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 有无不良反应出现, 治疗前后分别查肝、肾功能及心电图。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3 结果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 由椎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 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后循环缺血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 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无痰不作眩”, “无瘀不作眩”, “无虚不作眩”。风、痰、瘀均为标, 虚为本[2], 治疗应祛风、化痰、祛瘀、补虚。中药天麻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滋阴养肝的作用。天麻素注射液是中药天麻的提取物, 天麻素为其主要成分, 天麻素对脑缺血缺氧有改善作用, 具有抗惊厥、抗癫痫、增强学习记忆力及延缓衰老的功能, 广泛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血管神经性头痛、脑外伤综合征及眩晕症等[3]。氟桂利嗪是选择性钙拮抗剂, 可阻滞过量的钙离子跨膜进入细胞内, 防止细胞内钙负荷过量, 也可防止缺血缺氧时大量钙进入神经元, 改善脑微循环及神经元代谢, 抑制脑血管痉挛、血小板凝聚及血液粘滞度增高等, 此外还有细胞膜稳定作用。我们临床加用天麻素注射液和氟桂利嗪合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6.43%, 对照组为83.33%,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治疗后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74.
[2]姜林芳, 李聪智.王法德主任医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经验介绍[J].新中医, 2005, 37[6]:17~18.
[3]刘威, 吴东阳.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 9[4]:131~132.
天麻素/治疗应用 篇2
椎基底动脉由于形态与功能的差异造成的相应灌注区供血不足的状态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nebrobasiliarinsumciency,VBI)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多发于中老年人,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眩晕,发生突然,恢复较缓慢且易复发,具有一定的治疗难度。随着老年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困扰着越来越多的患者,为探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笔者通过采用法舒地尔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endprint
椎基底动脉由于形态与功能的差异造成的相应灌注区供血不足的状态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nebrobasiliarinsumciency,VBI)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多发于中老年人,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眩晕,发生突然,恢复较缓慢且易复发,具有一定的治疗难度。随着老年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困扰着越来越多的患者,为探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笔者通过采用法舒地尔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endprint
天麻素/治疗应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患者, 纳入标准:均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头痛疾病国际分类诊断标准》, 并经脑电图、经颅多普勒 (TCD) 、头颅CT等确诊, 提示“脑血管痉挛”及“脑动脉供血不足者”;所有患者言语交流功能正常;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良好;均同意治疗方案;近期内未服用过抗癫痫、抗精神病、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排除标准:继发性头痛患者;有颅脑外伤、颅脑占位性病变或其他疾病所致头痛病史;孕妇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史;对抗头痛药物成瘾或依赖者;重症肝肾疾患者。入组患者均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将该组患者采用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45~74岁, 平均年龄 (58.3±16.5) 岁。病程10~14 d, 平均病程 (12.5±2.5) d。对照组中男26例, 女24例, 年龄44~75岁, 平均病程 (57.2±17.3) 岁。病程8~15 d, 平均病程 (13.2±3.2) d。两组的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的治疗原则均给活血、营养神经、抗血小板等治疗。①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口服5 mg/次, 每晚1次。阿司匹林, 口服0.1 mg, 1次/d。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天麻素注射液 (昆明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13046) 治疗, 天麻素注射液6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及安全性的评价。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的判定标准[2]
对患者头痛发作的情况进行评分, 总分0~10分, 其中0~1分为无头痛;2~4分为:头痛发作次数<15次/月, 轻度头痛,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24 h以内;5~7分为:发作次数15~30次/月, 中度头痛,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24 h以上;8~10分为:重度头痛, 每天持续发作。其中治愈:头痛及其他伴随情况消失, 随访3个月有复发。显效:症状明显好转, 评分降低50%以上。有效:症状有所改善, 评分降低21%~5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3.2 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进行一次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的不良反应, 包括不良反应的种类、程度, 是否需要停药或特殊方法处理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愈20例, 显效18例, 有效8例;对照组治愈9例, 显效17例, 有效10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7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出现, 均为轻中度反应, 未影响正常治疗。观察组中有口周麻木1例, 厌食、恶心1例, 嗜睡2例, 不良反应的发生了为8.0% (4/50) 。对照组中有厌食、恶心1例, 皮疹1例,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0% (2/50)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随访6个月, 观察组的复发率为14.0%低于对照组的2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组别例数不良反应复发率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目前,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致病原因尚不清楚, 可能是由于大脑皮层功能失调以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该病易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于中医学的“厥头痛”范畴, 多见于老年人, 主要病机为寒、湿、痰、火、虚等致病因素致使气血运行失畅[2]。天麻具有平肝潜阳熄风作用, 天麻素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根块提取, 是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症状有等疾病的主要药物, 它主要含有香荚兰醇、香荚兰醛、苷类和生物碱类物质,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突出, 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 并能对抗咖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 可扩张血管, 抗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微循环[2]。有研究发现, 天麻素联合氟桂利嗪能够减少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及头痛程度, 而且安全性较好[3]。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 观察组的患者疗效高, 复发率低, 均优于对照组。而且天麻素的使用并未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天麻素能够提高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效果, 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郭兵, 沈艳.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眩晕81例临床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4) :78.
[2]潘金山, 乔钦增, 张永红.天麻醒脑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研究.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8 (7) :693-695.
天麻素/治疗应用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7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 所有患者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经头部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男23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67.8岁, 依照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分为重型5例, 中型31例, 轻型7例, 依照患者意愿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16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治疗组采用0.6 g天麻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静滴, 1次/d, 2周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10 m L脉络宁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静滴, 1次/d, 2周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未采取溶栓以及降纤药物, 采用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 针对有合并症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包括降血糖、降血压等, 所有患者采取常规检查, 包括血脂、凝血功能以及肝肾功能等, 所有患者均没有过敏反应。
疗效评价标准:临床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 (NFDS) 、Barthel指数评分、血液流变学等。 (1) 治愈:病残程度0级, NFDS减小>90%; (2) 显效:病残程度1~3级, NFDS减小46%~90%; (3) 进步:NFDS减小18%~45%; (4) 无变化:NFDS减小<18%; (5) 恶化:NFDS增多>18%。把无变化和恶化作为无效。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各测试1次Barthel指数评分[1]。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以χ2检验作为计数资料, 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 (88.9%) 明显高于对照组 (62.5%) , P<0.05, 见表1。
治疗前后患者NFDS和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治疗前后, 患者的NFDS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得到改善 (P<0.05) , 治疗组的NFDS和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浆浓度、红细胞比容以及全血黏度和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降低 (P<0.05) , 治疗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含量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局部供血区血流受阻造成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 进而导致患者后脑组织缺血缺氧, 产生三磷酸肌醇, 引发自由基升高, 超过了人体的清除能力, 进而形成脂质氧化物, 损坏患者神经细胞。血浆纤维蛋白质水平升高导致纤溶系统和凝血过程的失衡, 血液黏滞度增加, 导致脑动脉硬化, 形成血栓。CRP与脂蛋白结合, 引起脂质沉积, 这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初始因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的关键在于保护缺血半暗带内的神经元, 但是受到时间等的影响, 能够采取溶栓药物治疗的患者仅仅是其中的很小部分[2,3]。中医理论认为最理想的治疗药物应该起到通经止痛、活血化瘀的效果, 还需要具有防止血小板溶栓降血脂的作用。
天麻素在治疗脑梗死中的机制是多方面的, 可增加中央和外周动脉血管顺应性, 抑制血小板集聚, 恢复大脑皮质与抑制间的平衡失调, 能够改善脑缺血缺氧, 保护神经细胞, 同时天麻素还具有维持细胞膜流动性的作用, 能够显著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 具有抑制细胞LDH释放的作用, 降低外周阻力[4]。
在本研究中采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 与脉络宁注射液相比, 能够极大的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无明显不良反应, 安全性高, 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非常有效的药物, 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岳广.天麻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 2011, 29 (2) :160.
[2]陈坚.天麻素合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眩晕的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 2014, 12 (8) :200-201.
[3]吴刚, 韩勇.血栓通粉针剂与天麻素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死120例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23 (1) :225-227.
天麻素/治疗应用 篇5
关键词:脑梗死,天麻素注射液,C反应蛋白,一氧化氮,内皮素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很高。溶栓治疗被认为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 但由于受治疗时间窗的限制, 大多数病人失去了溶栓治疗的机会。祖国医学对急性脑梗死有独到的认识和理论, 不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本研究应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 发现其临床疗效明确, 副反应小,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急性脑梗死病例为近两年来门诊及病房收治的、发病3 d内的病人。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经头部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扫描证实。根据就诊次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62例, 男36例, 女26例;年龄45岁~78岁, 平均64.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7 h~27 h;基底节区脑梗死25例, 腔隙性脑梗死20例, 多发性脑梗死13例, 小脑梗死4例;并发高血压17例, 糖尿病10例。对照组58例, 男35例, 女23例;年龄41岁~77岁, 平均64.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0 h~29 h;基底节区脑梗死29例, 腔隙性脑梗死11例, 多发性脑梗死16例, 小脑梗死2例;并发高血压19例, 糖尿病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天麻素注射液 (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为国药准字H20013046, 规格为每支2 mL) 6 mL静脉输注, 每日1次, 连用2周;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丹参注射液 (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Z33020177, 规格为每支2 mL) 20 mL静脉输注, 每日1次, 连用2周。两组病人同时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 未用溶栓、降纤药物。有合并症的病人进行对症治疗, 如控制血糖, 伴有高血压病者给予降压药, 伴有脑水肿者给予脱水治疗等。所有病人进行常规检查如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评估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neurological functional deficit scores, NFDS) 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 (Barthel指数) , 实验室评估采用血液流变学、血脂、血管内皮功能指标。NFDS评分及Barthel指数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2], 血液流变学C反应蛋白 (CRP) 和血脂检测采用美国雅培Aerose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一氧化氮 (NO) 和内皮素 (ET) 的检测参考文献[3]。
1.4 疗效评定标准
近期临床疗效评估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NFDS标准,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各记录1次。基本治愈:病残程度0级, NFDS减少91%~100%;显著进步 (显效) :病残程度1级~3级, NFDS减少46%~90%;进步:NFDS减少18%~45%;无变化:NFDS减少17%左右;恶化:NFDS减少或增多18%以上。无变化及恶化均视为无效。远期临床疗效评估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各记录1次。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例 (%)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NFDS评分和Barthel指数变化 (见表2)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两组NFDS 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 治疗组NFDS 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 P<0.05, 2) P<0.01;与对照组比较, 3) P<0.05, 4) P<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见表3)
除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无明显变化外, 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和细胞聚集指数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P<0.05) ;治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对照组比较下降程度更为明显 (P<0.05) 。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 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含量的变化 (见表4)
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较治疗前升高 (P<0.05) , 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mmol/L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 P<0.05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RP、NO和ET含量的变化 (见表5)
两组治疗后血清CRP、NO和ET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或P<0.01) , 治疗后治疗组血清NO和ET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 P<0.05, 2)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3) P<0.05, 4) P<0.01
2.6 不良反应
用药后两组病人均未发现明显不适反应, 两组用药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变化不明显, 没有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中途退出治疗者。
3 讨 论
祖国医学认为急性脑梗死属于“中风”范畴。有关中风的记载, 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论》云:“虚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 内居营卫, 营卫稍衰, 则邪气独留, 发为偏枯”;指出中风发生与气虚、血瘀有关。中医理论认为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涉及风、火、痰、瘀、虚等5个方面, 病机为诸病理因素在诱因的作用下, 导致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 直冲犯脑, 形成脑脉闭阻致神昏、偏瘫。缺血性中风好发于中老年人, 多因人至中年之后, 元气渐衰, 肾之精气亏损, 生髓不足, 髓海空虚, 致使脑络中血行不畅, 易发瘀阻而为中风;气虚是本病发生的根源, 血瘀则是本病发生、发展的核心;热毒是中风病发病的关键和主导因素, 而热、痰、瘀是热毒为害的共同病理基础;痰浊和瘀血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 痰瘀是缺血性中风病邪实的主要方面, 可贯穿于本病之全过程[4]。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 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 软化坏死, 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其病理生理机制为[5]:脑梗死后脑组织缺血缺氧、应激使ET增高, 通过受体激活磷酸脂酶C 产生三磷酸肌醇, 引起钙内流产生自由基, 远远超过机体的清除能力, 加上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的细胞毒性作用和酸中毒等一系列代谢影响, 形成脂质过氧化物, 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在脑梗死早期数分钟内产生的NO 是有利的, 但数小时后到数天内产生的NO 则对神经有毒性。血浆纤维蛋白原 水平增高可导致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 引起血液黏滞度增高, 使血液中有形成分增加, 血小板的黏附性及聚集性增强, 导致脑动脉硬化、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栓形成。CRP 是由各种因子 (如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 诱导肝脏细胞产生的炎症标志物, 已视为脑梗死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6]。作为炎症的反应因子CRP与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的关系, 它是通过与脂蛋白结合, 由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 引起脂质沉积, 造成血管内膜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血脂代谢异常, 加速脂质在血管壁沉积, 形成脑动脉粥样硬化。急性脑梗死缺血中心区的神经元在极短时间内可陷入坏死, 其周边部的缺血半暗带内仍有侧支循环存在, 可获得部分血液供给, 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 该部分神经元处于可逆状态, 尚有机会恢复功能, 因此, 尽早恢复缺血半暗带区血流灌注及保护这些神经元是急性脑梗死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 但由于受治疗时间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实际应用溶栓的病例只占少数。祖国医学研究认为理想的治疗药物应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具有明显的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 增加脑血流量, 降低血管阻力, 防止血小板聚集以及去纤、溶栓、降血脂等作用。
天麻素注射液是采用现代制药技术研制而成的单体制剂, 其成分为名贵药材天麻的有效单体天麻素 (gastrodin)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天麻素注射液可增加中央和外周动脉血管顺应性, 降低外周阻力, 温和降压;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液黏度, 提高血液中氧含量, 可扩张血管;恢复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间的平衡失调, 产生镇静、安眠和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天麻素对脑缺血缺氧有改善作用, 增加脑血流量, 改善椎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迷路动脉及内耳供血不足, 保护神经细胞, 促进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功能;同时天麻素可减少体外“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内乳酸脱氢酶 (LDH) 的漏出, 对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具有一定作用, 并能显著降低脂质过氧化物 (LPO) 的生成, 表明天麻素有清除过多的自由基作用[7,8]。本组试验研究表明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较丹参注射液有明显的疗效, 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较对照组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天麻素注射液具有改善脑梗死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的紊乱, 明显降低NO和ET的毒性作用以及减轻缺血组织的炎症反应有关。本研究结果提示天麻素注射液能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 且静脉注射天麻素注射剂无明显毒副反应, 安全性高, 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有效新药。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2]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3]张洪, 胡元元, 梅元武, 等.急性脑缺血老年龄鼠血清和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1, 33 (5) :71-72.
[4]刘强, 高颖.中风病不同阶段四诊信息的指标聚类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7, 22 (3) :162-165.
[5]Durukan A, Tatlisumak T.Acuteischemic stroke:Overviewof ma-jor experi mental rodent models, pathophysiology, and therapy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J].Pharmacol Biochem Behav, 2007, 87 (1) :179-197.
[6]Di Napoli M, Papa F, Bocoal V.C-reactive protein in ischemic stroke:An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J].Stroke, 2001, 32 (4) :917-924.
[7]何晶.天麻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天津药学, 2006, 18 (5) :62-63.
天麻素/治疗应用 篇6
1.1 病例选择
50例眩晕症住院患者,均具有典型的短暂性眩晕、站立时加剧、平卧时减轻、睁眼视物旋转,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及耳鸣。男22例,女28例,年龄25~50岁,平均37.5岁,病程1~8h。50例偏头痛住院患者,12例有先兆症,38例无先兆症状,发作时多有单侧搏动性剧烈疼痛,且活动后加剧,伴有不同程度的畏光、畏声和恶心、呕吐,很少合并头晕,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17~56岁,平均36.5岁;病程0.5~18.0年,平均3.82年,发作频率3~10次/月,平均4.6次/月。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符合眩晕诊断依据[1],符合国际头痛协会(IHS)(2004年)偏头痛诊断标准[2]。并行颈椎片、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查及经CT和MRI检查,除外其它病变引起的眩晕和偏头痛。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常规应用脑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的同时均用天麻素针0.6g加入0.9%的生理盐水500m L中静脉滴注,1次/d,14d为1个疗程;详细记录治疗前后眩晕组和偏头痛组发作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未再有头晕及头痛发作,恢复日常生活与工作;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头晕及头痛发作频率减少;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2.1眩晕组大部分患者用天麻素3d后症状发作减少,治疗1周左右即显效,仅有少数患者需治疗2周才缓解。偏头痛组用天麻素3~4d后症状减轻,治疗8~10d即显效,仅有少数患者需治疗2周才缓解。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对比见表1。
例)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眩晕是椎基底动脉动脉硬化造成管腔狭窄,或由于颈椎骨质增生,压迫通过椎间孔的椎动脉,使管腔狭窄,血流阻力增加,脑组织灌注减少,从而影响大脑正常功能。同时,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滞度增高,血流缓慢等有利于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而引起脑供血不足致眩晕。
偏头痛是以一侧或双侧头痛反复周期性发作,发作时呈搏动性、胀痛、钝痛或跳痛,不同程度伴有恶心、呕吐等,典型者往往有先兆症,持续时间长短不一,部分患者头痛有家族史。偏头痛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生化因素、环境因素、血管机能因素等有关[3]。
天麻为兰科多年生寄生植物,药用其干燥块茎,主产于云南、四川、陕西等地。近年来天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被广泛应用于药、食、保健等各方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天麻做了各种实验研究发现,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天麻素。天麻具有抗癫痫、镇静催眠、镇痛作用及抗惊厥,抗癫,增强学习记忆力及延缓衰老的功能[4]。有改善血流动力学,营养神经细胞作用,从而迅速消除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足及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及梅尼埃病等引起的眩晕、恶心、呕吐及耳鸣等症状。并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较突出,能对抗咖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延长催眠药的作用时间,还可扩张血管,改善血管收缩及舒张功能,改善心肌循环,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提高供氧能力,缓解偏头痛。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反复观察天麻素与其它单独治疗眩晕和偏头痛药物相比,天麻素治疗眩晕和偏头痛患者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乐平,陈金美.眩晕症临床表现多样化的诊断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1):91-92.
[2]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9-159.
[3]叶小菊,胡兴越.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5,32(3):280-283.
天麻素/治疗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有心前区不适、胸痛胸闷等临床症状,心绞痛时均有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出现;将3个月内有急性心肌梗死等的患者排除在外。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61~72岁,平均(67.2±5.4)岁;心绞痛类型:稳定性心绞痛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7例,劳力性心绞痛23例;伴随症状:高血压病37例,糖尿病17例,26例无。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天麻素组(n=40)和常规组(n=40),两组患者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西药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等,2周为1个疗程;天麻素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静脉点滴6 m L天麻素注射液(昆明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31105)+5%氯化钠或葡萄糖注射液,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尿便常规、血生化及心电图检查,对其心率及血压进行监测,将其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详细记录下来,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1.4 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基本控制,心前区不适轻度且偶发,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则评定为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极大程度减轻,心前区不适偶发,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则评定为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控制,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则评定为无效;治疗后患者具有较多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较长的持续时间及较大的用药量,则评定为加重[2]。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疗效进行评定,治疗后患者具有正常的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则评定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静息心电图下降的缺血性ST段回升0.1 m V以上,则评定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静息心电图没有发生改变,则评定为无效;治疗后患者的静息心电图ST段下降0.1 m V以上,则评定为加重[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20.0,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变化比较
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天麻素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持续时间均显著短于治疗前(P<0.05)。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常规组比较,*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天麻素组治疗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常规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
2.3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天麻素组心电图总有效率(82.5%)显著高于常规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天麻素组和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
3 讨论
3.1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概述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目的为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进行预防,促进心绞痛发作的减少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大部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作用下病情能够好转,加用中药治疗能够对治疗效果进行进一步巩固,促进治疗效果的显著提升[4,5,6]。
3.2 天麻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
天麻的主要成分为天麻苷、羟基苯甲醛、琥珀酸等,属于中药“平肝熄风”药[7,8,9,10,11,12]。相关研究提示[13,14,15,16],天麻及天麻素能够促进血压及外周阻力的降低,对微血管及小动脉进行扩张,促进微循环血流量的增加。天麻素能够将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间的平衡失调恢复过来,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如镇静、镇痛等,同时,其还能够对血管进行扩张,从而将自身有效的治疗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其还能够对神经进行保护,将过多的自由基清除掉,有效抑制中枢不同部位,促进电刺激的减弱或将其消除掉,促进血液循环的改善,并对神经系统的神经功能障碍进行调整,对血管活性物质及致痛的产生进行控制,达到有效的止痛目的[17,18,19,20]。
3.3 天麻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天麻素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和相关医学研究结果一致[14,15],说明天麻素在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治疗中能够辅助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天麻素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心电图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说明天麻素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中能够辅助提高对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将良好的前提条件提供给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和相关医学研究结果一致[16],说明天麻素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中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天麻素/治疗应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 0例患者均为神经科病例。其中治疗组3 0例, 男1 0例, 女2 0例, 平均年龄 (26.4±4.8) 岁。对照组30例, 男9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 (27.9±4.1) 岁。两组年龄、性别、头痛发作频率和程度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国际头痛协会 (2004) 对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肌内注射天麻素 (福建古田医药公司生产) 2m L, 继之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 L, 30min滴完, 对照组口服麦角胺咖啡因两片, 若不能止住发作, 隔半小时后追加一片。两组均于治疗开始后1h进行疗效评价。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头痛完全缓解消失;有效:头痛明显减轻;无效:头痛症状无减轻。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比较,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发作时症状较重, 患者常难以忍受, 重度偏头痛必须休息甚至卧床, 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 个人压力增大, 偏头痛的发病呈上升趋势。传统治疗常选麦角胺咖啡因, 但其必须在症状一出现时就及时用才能奏效, 在头痛已达高峰时使用无效, 而且仅对部分患者有效, 频繁应用止痛药治疗, 还可能会引起药物过量使用性头痛。
偏头痛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多数学者同意偏头痛是颅内外血管收缩扩张及血小板功能障碍的结果[1]。颅脑血管主要由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能神经支配。偏头痛发作时由于5-羟色胺减少导致血管扩张, 脑血流量增加, 从而引起脑脊液压力的增加。甘露醇具有快速脱水的作用, 可减轻血管扩张、高血流灌注及血管壁的无菌性炎症, 并清除因脑缺血缺氧产生的自由基因, 保护脑细胞, 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2]。症状可得到迅速缓解, 但头痛缓解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天麻素是天麻提取物, 能收缩局部循环, 同时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功能障碍来抑制血管活性物质和致痛的产生, 达到止痛的效果[3]。药理实践表明, 天麻素能降低血液黏度, 提高血液中氧含量, 提高氧的利用率, 还具有镇静、安眠、解痉的作用, 可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降低脑干神经元的兴奋性。采用天麻素联合甘露醇治疗适应证广泛, 见效快, 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天麻素和甘露醇联合治疗重度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重度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采用麦角胺咖啡因为对照组, 治疗组以天麻素与甘露醇联合用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天麻素联合甘露醇治疗重度偏头痛效果显著。
关键词:天麻素,甘露醇注射液,偏头痛,治疗
参考文献
[1]王苏.偏头痛的治疗现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9 (6) :379.
[2]付春霞.甘露醇治疗偏头痛28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学, 2005, 29 (12) :960.
【天麻素/治疗应用】推荐阅读:
天麻产业07-08
天麻白术汤08-29
半夏天麻白术汤10-15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07-20
天麻的鉴别方法分析06-13
天麻种植申请国家奖励09-23
天麻片说明书及相关作用06-26
大黄/治疗应用09-27
黄柏/治疗应用11-01
苦参碱/治疗应用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