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属地管理

2024-09-02

做好属地管理(精选4篇)

做好属地管理 篇1

属地管理作为落实安全职责的具体方法, 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关键点和难点。任何制度和标准的落实都必须在属地内完成, 任何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都应在属地主管身上体现, 只有实现了属地管理责、权、利的合理分配, 才能充分发挥各级属地主管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才能将安全管理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塔里木油田公司 (简称塔里木油田) 在推行属地管理的过程中, 不断优化属地划分方法、改进考核方法、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管理机制, 属地安全管理初见成效。

优化属地划分消除管理盲区

塔里木油田在推行属地管理的初期, 为了加快属地管理推进进度, 避免概念不清、责任不明、执行空白等可能出现的问题, 将岗位职能定位、职责描述、技能需求与属地管理结合起来, 以岗位责任制为切入点来推行属地管理, 以工作流程节点来明确相关方具体安全职责, 通过点、线、面的结合落实属地管理, 真正实现了安全责任归位和落地, 推动了安全责任在岗位上、工作中、业务链的有效落实。

塔里木油田通过梳理岗位职责明确属地划分, 优化属地划分方法。梳理属地内的主要工作, 并按照RACI表 (岗位职责分工表) 要求, 将每一项工作分配到具体的岗位, 然后将属地由大到小逐级进行划分, 最终将具体的事和物落实到具体的岗位, 保证了“谁的工作谁负责, 谁的业务谁负责, 谁的职责谁负责”, 实现了属地横向管理无缺陷, 纵向管理无漏洞。例如作业区是作业区经理的属地, 作业区内的处理站是处理站站长的属地, 处理站内的某一台压缩机是操作员工的属地。在装置检维修或油气井作业时, 属地管理权限又要根据工作任务、性质、相关方职责来进行重新划分、界定和交接。

塔里木油田某些基层站队采取了区域属地、动态属地和项目属地相结合的方法, 按照区域、实际人员和生产状态、施工项目3类来将属地进行交叉划分, 实现属地的交叉重叠和属地的临时移交, 保证属地管理无空白。

下面以塔里木油田某天然气处理厂采用的属地管理模式对这种方法做详细的介绍。

区域属地划分在认真分析、研究属地内的工作流程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 按照区域、职能和风险的不同划分属地, 确保无管理空白。

动态属地划分根据站内实际值守情况 (24h在岗) , 按照区域和职能的不同对属地进行重新划分, 保证属地24h有主管。

项目属地划分根据站内检维修项目情况, 在全站范围内优选“项目属地主管” (或称“项目长”) , 对整个检维修项目的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工作负责。

这种交叉重叠式属地划分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单纯的“区域属地管理”概念带来的管理不到位和空白。通过属地临时移交、划分临时属地等方式, 实现了属地时时刻刻都有合格的主管, 为属地职责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进考核方法实现责权统一

在属地管理实施初期, 一些单位往往只强调了属地主管的责任, 没有对属地主管 (主要是指最底层的某片区域、某个项目或某台设备的属地主管) 的权利进行明确甚至没有赋予相应的权利, 导致属地职责落实不到位。

例如这样描述属地主管的职责:管理所辖区域, 保证其自身及在区域内的工作人员、承包商、访客的安全;通过安全审核、工作许可证、安全措施的复查等措施对在所辖区域内承包商的工作予以监管, 确保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规定的落实等。这样的描述仅仅明确了“他该干什么, 该对什么负责”, 没有明确在其履行属地责任时“他有什么权利, 可以采取什么措施”。而权利是保证责任落实的工具, 如果不能赋予属地主管相应的权利, 不仅将严重挫伤属地主管管理的积极性, 属地的安全也无法得到保证。

塔里木油田为进一步发挥基层属地主管的作用, 在赋予属地主管一定责任的同时, 对赋予属地主管什么样的权利做了积极地探索, 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 塔里木油田某集输站的“项目长”制度在实现属地管理责权统一方面采取了有效的方法。

2011年, 某集输站对承包商施工实施“项目长”管理制度, 在全站员工中公开选聘了2名岗位技能优、工作业绩优的员工作为施工项目长, 负责对站内施工项目的各项作业许可的审批、施工作业的全程监管、施工中存在问题的协调和解决以及承包商日常表现的评估与考核。以前, 承包商施工的监护由运行监护岗员工负责, 他们有很强的岗位操作能力, 但是缺乏工程项目综合管理能力。运行监护岗员工除了监护施工外还要对属地其他区域进行巡检, 不能一直在现场监护, 确保不了施工的安全;而且运行监护岗员工在进行施工监护中, 由于既没有评估也没有考核的权利, 承包商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根本不予理睬, “打马虎眼”, 从而导致安全责任只能向上传递至各岗位工程师甚至站队长。与此相反, 优选的项目长具有丰富的施工现场经验, 平时没有其他工作, 只对施工项目进行专项的管理, 从一个项目的开始到结束, 全程负责组织、管理项目。

为有效发挥项目长的作用, 该站在赋予其监管责任的同时, 也赋予了其施工许可、评估、考核以及项目“叫停”的权利。这种专人专管、责权一致的管理模式, 分解了基层站队长的安全管理压力, 有效地提高了安全管理的效力, 保证了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动力

没有绩效考核等于无法确认责任是否得到有效落实, 没有激励机制就等于没有激发员工落实责任的有效手段。只有进行考核才能实现属地管理责、权、利的高度统一, 只有有效的激励才能不断激发各级属地主管的潜能, 才能推进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在实际实践中, 塔里木油田在安全绩效考核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考核方式取得员工认可, 考核内容日趋完善, 考核过程清晰可见, 考核目标趋向合理, 激励导向作用更加突出。

塔里木油田为持续提高属地管理绩效考核效果, 各级领导积极思考如何在自己责权范围内, 开展有效的考核激励,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 塔里木油田建立了全员安全业绩考核体系。考核体系注重对过程管理的考核, 激励员工自觉履职, 改变偏重结果性指标的考核制度, 将员工薪酬的30%〜40%用于安全业绩考核, 更多采用正向激励, 引导员工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塔里木油田各个单位制定了过程导向性的考核办法, 考核项目“项项讲证据”, 考核结果“月月有公示”, 让员工知道自己的业绩表现的同时也知道别人的业绩表现, 不断激发员工积极参与、努力提高的动力。

其次, 一些单位大力开展“我的属地我负责”活动, 如牙哈作业区以“平安牙哈”晚会为载体, 对在属地管理方面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评奖, 如“最佳行为安全审核奖”“最佳安全实践奖”等等, 采取抽奖、示范推介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展示, 大大激发和提升员工落实属地安全责任的积极性和荣誉感。塔里木油田一些基层站队通过树立标杆、奖励先进等一系列简单但有效的激励手段, 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激发了员工的动力。油田某输气站开展的“本月5人5事”的评选活动, 每月将员工中表现突出的5个人5件事进行评选和表彰, 并以板报的形式将这5个人5件事进行公示, 让员工时时刻刻看到身边的典型, 争当典型, 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氛围。某作业区开展极具特色的“安全里程碑”活动, 活动以班组为基本单位开展, 设定活动期限为1个月, 设置清晰、可执行的活动目标, 如“报表错误次数累计不超过2次”“月度考核中考核成绩低于85分人数不超过1人”“‘上车不系安全带’这种不安全行为次数累计不超过2次”等。在活动后期, 将各个班组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予以公示, 对达到里程碑目标的班组给予集体奖励。这种以小团队、小目标开展的活动方式, 通过团队间的比较, 用有限的激励实现了团队内部的相互监督、相互督促, 形成了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我的属地我负责, 你的属地我有责”理念深入人心, 安全责任得到充分落实。

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安全绩效

塔里木油田在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属地管理方法的同时, 也不断健全和完善自身的属地管理机制, 将属地管理中的一些好的做法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并在塔里木油田范围内推广。

第一, 塔里木油田积极探索创新属地管理模式, 产生了“我的属地安全我负责”“我的属地我负责, 你的属地我有责”“我要安全, 我会安全”等安全管理新理念, 属地主管享有所辖属地内的责、权、利。每位属地主管都要为自身和其属地区域的人员安全负责, 通过属地划分和安全职责的追踪考核, 将安全职责落实到各个具体的岗位, 落实“谁主管、谁负责”, 消除安全责任的“盲点”, 营造安全管理全员参与的氛围, 实现安全管理内容无缺陷、安全管理职责有落实。

第二, 塔里木油田制定执行性极强的培训管理和安全综合能力评估管理办法, 积极建立培训师管理制度。各基层单位结合属地的实际情况, 评估属地主管的安全需求, 制定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与培训需求矩阵, 并根据需求矩阵制定培训计划, 确保属地主管的安全能力能够满足属地要求, 实现“干什么、学什么”到“会什么、干什么”的转变。

第三, 建立完善安全绩效考核体系, 在以前的结果绩效考核的基础上, 融入预防绩效考核和管理绩效考核, 采用更多的正向激励方法引导员工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进行安全绩效考核过程中, 考核结果向所有员工公示化, 及时将考核结果通知到员工本人, 让员工知道自己的业绩表现。

第四, 制定有效的评审和第三方审核管理制度, 及时纠正属地管理存在的偏差, 并全面提高属地内的安全审核质量, 健全和完善持续改进机制, 做到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实现自我修复。

塔里木油田在推行属地管理的过程中, 通过积极地探索、改进和创新, 不但丰富了属地管理的内涵, 也给塔里木油田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推行属地管理概念后, 各级领导的安全管理意识、管理能力大幅提高, 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明显提升, 各岗位员工的风险识别和控制的能力、属地内外的安全责任意识大为增强, 为油田的长期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塔里木油田积极引进、创新安全管理的方法, 推行属地管理, 并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优化属地划分方法、改进考核和激励机制, 实现属地管理的责、权、利统一。

做好属地管理 篇2

第一、工伤保险基金的统筹实行的原则是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

第二、工伤认定申请的提出及工伤认定决定的作出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由省级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

第三、劳动能力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起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

我国应急属地管理原则探析 篇3

关键词:应急管理,属地管理,属地响应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少数国家之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急迫转型, 各种突发事件也显著增加。2003年非典后, 公共危机管理引起了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案三制”的确立和完善, 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已经进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随着应急管理十余年的发展, 这些体制、法案在经历一次次突发事件的检验后, 也不断暴露出其存在的问题。属地管理原则便是其中值得商榷的一项。

1 我国应急属地管理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 我国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属地管理作为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是指危机管理工作由事发地人民政府负主要责任, 按行政区划划分的各级党政机关的危机管理责任和权限, 确立危机管理的机构, 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本辖区、本单位、本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危机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1.1 追根溯源

“属地管理”原则被确立之前, 对于突发事件是以权属管理为主, 例如传染病归卫生防疫部门, 洪涝灾害归防汛指挥部, 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归抗震救灾指挥部、危害社会安全事件由公安部管理, 而像经济方面的突发事件由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银行监管, 等等。随着权属管理暴露出的诸如部门利益保护倾向严重, 应对突发事件时势单力薄, 救援力量部门分割严重等问题越来越多时, 便有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本地化防范”。

“本地化防范”强调对于平时事故的防范不仅仅需要某个行业、部门高度重视, 更需要当地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志愿者队伍等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进来, 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公众知情与公众参与, 形成强大的防范公共安全事故的社会联动力量。突发事故发生时, 就地处理, 第一时间做出应急响应, 把事故危害控制在局部地区。从内容上可以看出, “本地化防范”的原则与今天“属地管理”的原则已十分近似, 都强调第一时间救援对于防止事件扩散及衍生新的突发事件至关重要。

1.2“属地管理”原则确立原由

突发事件的紧迫性特征, 决定了“与时间赛跑”在事件应对中的重要性。突发事件发生地政府的迅速反应和正确、有效应对, 是有效遏止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关键。大量突发事件统计表明, 80%死亡人员发生在事发最初2小时内, 地方政府能否在第一时间发现突发事件苗头、预防发生、实施有效救援, 防止扩散 (引发、衍生新的突发事件) 是突发事件应对的关键。因此, 必须赋予属地政府应急管理的第一职责, 授予其统一实施应急处置的权力。此外, 属地政府还拥有熟悉事发地情况和获取第一手信息的优势, 这两大优势有利于指挥者正确研判, 制定科学合理的救援方案。当然, 属地管理为主并不排斥上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应对工作的指导, 以及其他部门和组织的协同应对。

通过比较可见, 在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中, 属地响应存在着绝对优势, 尤其是对于异地突发事件。

2 现有应急属地管理原则的主要弊端

通过以上比较发现, “属地管理”原则并非应对突发事件的万能钥匙 (这里仅从应急管理角度而言) , 也存在诸多弊端:

2.1 属地管理绝对化, 造成一些部门、行业“懒政”

现在各级政府都在强调“属地管理”, 从提出这一原则的初衷来看, 是希望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 先有组织机构来承担救援任务, 让老百姓的事有人管, 不管是不是你的责任, 只要发生在本辖区内的一切事故, 不但要管, 还要全身心投入。但这一原则, 却让一些部门、行业钻空子、搭便车。本该部门、行业管的, 面对的棘手、复杂的问题, 为避免承担责任, 把一切问题推向“属地”。尤其是那些利润较大的行业, 为了巨额的经济利益, 铤而走险, 抱着侥幸心理, 不出事稳赚, 出了事还有政府承担。这既违背了“权、责、利”的平衡原则, 也有失公平, 同时还为疏于管理的行业、部门的“懒政”找到了借口。

2.2 属地管理权责不明, 造成“隔岸观火”、推诿、扯皮

权力、责任和利益是管理“三要素”, 缺一不可。没有责任就无所谓权利, 任何一种要素的缺失都会造成失衡。而现有的属地管理原则, 很难想象在达到属地政府承受力极限时, 政府不会出现从懈怠亦或是争功、漫天申报救援金的极端, 特别是对于一些跨区域的事件。比如水流域污染, 受污地不是实污地, 一边在拼命的治理污染, 而污染源头却得不到有效抑制, 钱花了, 事干了, 事情仍得不到解决。就受污地而言, 他们只有治理污染的属地职责, 对于辖区外的企业无权管理;对于水利监管部门而言, 责任更多的是受污地和排污地的属地职责;而对于排污地而言, 污染并不在本地, 更何况排污企业有可能还是当地的经济支柱、龙头企业, 这样模糊不清的“界面关系”, 恐怕哪一方都没有承担治污的积极性!

2.3 过重的财政负担, 影响当地应急工作的积极性

在我国, 从灾害的预防阶段到应急响应阶段, 再到灾害恢复、重建, 甚至还包括防不胜防的跨区域突发事件, 均由地方政府承担, 无疑这是一笔庞大的财政支出。3.1晋城特大交通事故, 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承担这次事故响应任务的毫无疑问是晋城市政府, 但善后阶段主要赔偿任务既没有落在盈利的高速公路部门也没有落在监管不利的货车所属公司或是危化品运输监管部门, 却依旧落在了事发地政府。或许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政府在关键时刻承担一切责任, 但无疑重重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其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也将是显而易见的。

2.4 申请上级政府经济援助时, 存在道德风险

对于一力擎天而应急支出又捉襟见肘的政府, 面对财政保障的严重不足, 很难想象不会出现推诿、观望和坐等中央救济金的情况。根据“属地管理”原则, 中央希望地方政府自行解决, 而地方政府则预知中央不会对影响巨大的公共危机事件置若罔闻, 这时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就会因事件处置中所需救济金各自承担的比例展开博弈, 就会出现“不作为或少作为”等待中央财政支持, 而等待的过程恐造成危机事件事态升级。

一旦有机会申请中央财政援助时地方又不免会出现“无灾报有灾, 小灾报大灾”的现象。例如有媒体曾报道, 雅安三个重灾县公布的经济损失数值高达1693.58亿元, 而该值至少是其上年GDP总和的21倍。而对于汶川的灾后重建, 截至2010年底, 中央财政累计筹集3033亿元重建基金, 累计下拨2986.70亿元;2007年四川全省的财政收入也不过1300多亿。首先受灾的并不是四川全省, 而只是四川的一部分, 且还不是发达地区, 如若一些地方政府确存在虚报灾情“狮子大开口”套取重建资金的情况, 那就既浪费了公共资源, 又给腐败留下了隐患。

根据上图中数据可见, 中央救灾支出呈逐年增高趋势, 地方政府对于中央财政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

3 完善属地管理机制的有关对策

根据当前我国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原则存在的问题, 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成熟经验, 笔者认为应该构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且更为合理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 这对于今后应急救援工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立属地响应的应急管理原则, 谁家的孩子谁抱走

突出属地响应, 确保第一时间紧急救援和一元化的决策、领导, 明确事故发生地政府在响应阶段的决策权和指挥权。而对于事后恢复、补偿等则应谁家孩子谁抱走、谁的责任谁领回, 尤其是事故类突发事件, 则应由归属地政府承担其善后等相关责任, 必要时事发地政府可以协助其完成善后工作。

3.2 建立合理的危机管理“成本共担”机制, 形成全社会参与危机管理的合力

当今政府承担的职能越来越多, 本已不堪重负, 却仍旧在很多方面独力擎天。不但不符合经济新常态的需求, 也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就公共危机管理成本应该融进更多共担主体, 摆脱对政府的多度依赖, 建立一种以政府承担为主、社会与民众广泛参与 (自愿与强制两者兼有) 大家认可的、公平的且可操作性强的“成本共担”机制。开辟多元化的融资、筹资渠道, 使个人、企业、社会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风险分散、责任分担”, 同时再辅之激励措施, 让保险资金、银行信贷以及社会捐赠连同财政资金等可用于救灾管理的资金协同搭配、相得益彰。

3.3 设立灾害准备金

将中央与地方财政救灾金比例制度化;并从当年财政预备金中固定一定比例的用于救灾的专项准备金, 实行滚动机制, 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灾害准备金的支出、结余情况, 待突发事件发生时, 用于应急响应和复建经费。

参考文献

[1]戚建刚.《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我国行政应急管理应急管理体制之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12) :12-15.

[2]辉.突发事故应急与本地化防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3) .

[3]秦锐.财政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保障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

[4]新观察.虚报灾情是“趁灾打劫”[OL].新浪新闻.http://news.sina.com.cn/c/sd/2013-05-16/103727140457.shtml.

“属地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篇4

根据区综治委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 的原则和规定,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天穆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属地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具体做了三项工作:

一、摸清情况,找准问题

天穆镇行政区域内现有国有中、小型企业、事业单位48个,国有大型企业25个,大、中专院校5个,职工总人数约68000多人,教职员工和学生约40000多人。经镇综治办和派出所走访调查了解到,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约占四分之一,经济效益较低的约占四分之二,维持生产或停产的企业占四分之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岗、待岗职工多;二是学生在校外租房住的多,自费生多,管理难度大;三是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少,一般企业2-5名安全保卫人员,力量薄弱,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难度大等问题。

二、正确引导,共同做好综治工作

镇政府加强对“属地管理”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在国 有企业、事业单位真正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求各单位要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正确引导企业、事业单位,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镇综治委按照区综治委的要求做了四项具体工作:一是部署落实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属地管理”工作的安排意见,召开了两次片会,即刘房子片商学院等7个单位负责安全保卫工作领导参加的片会和在镇政府召开的回民职专和两所中学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副校长会议,参加片会单位都是治安状况差、纠纷多,门前乱的单位,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安排镇综合执法队和派出所按不同季节进行了三次专项清理整治,使学校门前的治安秩序明显好转;二是深入企事业单位走访了解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引起企事业单位做好安全保卫工作。镇综治办、派出所组织工作人员和民警,深入企事业单位,走访了油漆厂等31个单位,了解企业安全保卫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企业解决问题12个,如二建材料库保卫科反映有村民偷拉废铁等物品,派出所民警同企业保卫科一起制定了车辆出入门卫的规定和拉废品的管理办法,并派一名民警经常到保卫科,协助检查落实制度,受到企业高度称赞;三是加强安全检查,提高企事业单位的防范意识。镇综治委组织派出所等有关部门,对19个国有企业,进行安全防范检查,检查的重点是安全保卫人员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保险柜、财会室落实管理规定,通过检查发现事故隐患9个,如财会室三铁一器不全,安全保卫人员睡岗等,均责成单位进行整改,减少了被盗案件的发生;四是及时沟通信息,联合防范。民警带领镇治安巡逻队,经常与企事业单位保卫科沟通信息,安排镇、村巡逻队在重点路段和部位进行巡逻堵卡,一有情况,能够协调一致,做出快速反映,提高了地段的防范能力。2003年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没有大的被盗和恶性案件发生。

三、建立健全“属地管理”工作制度,落实各项措施 镇综治委建立了“属地管理”工作的三项制度和措施。三项制度是:一是综治委成员每半年分析治安形势,研究部署综合治理工作一次;二是综治办、派出所协调、监督检查制度。对各单位的综治工作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指导、督促落实管理规定;三是建立了“属地管理”一票否决权制度。对综治工作突出的单位给予通报表彰,对出现重大问题或事故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同时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负责从党纪、政纪处分,给予其综治工作一票否决权。三项措施:一是各企事业单位要增加保卫力量,提高防范能力,要人防、物防、技防一起上,增强保卫人员和职工的防范意识,提高单位整体防范能力;二是各企事业单位要完善各项管理措施,改进安全防范工作的管理办法,把各项管理办法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使综合治理工作有人管,有人负责;三是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要大力支持综合治理工作,形成有钱出钱,无钱出人,谁受益,谁出力的局面,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新台阶。

天穆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上一篇:科技小镇下一篇:个人职业生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