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教育

2024-10-25

就业教育(共12篇)

就业教育 篇1

一、注重就业教育队伍建设, 有效实现就业教育“四结合”

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就业教育队伍时,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 组建教学骨干队伍, 并将其分成职业规划、职业素质、就业技巧、创业指导、社会适应等五个教学组; (2) 开展师资培训, 鼓励就业指导教师到学生中去、到企业中去、到其他高校去, 开展调研和学习, 提高工作能力与教学水平; (3) 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活动, 通过集体备课、预制教案、主讲示范、课堂听课、课后研讨、分析总结等,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 编写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就业教育教材; (5) 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管以及相关的专家、学者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形成就业指导合力。

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方面,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努力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坚持就业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相结合。把就业工作人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基层就业教育, 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二是坚持就业教育与学生素质培养相结合。就业工作职能部门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密切合作, 把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纳入就业教育队伍体系中, 根据现代职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以促进学生成才为主线, 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三是坚持就业教育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就业工作职能部门与团委共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成长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标准相结合, 进行职业目标探索与定位。四是坚持就业指导教育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从事现实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素质为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 通过工学结合、社会实践等环节, 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二、就业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化, 适应高职教育规律

根据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 就业指导课采用项目化教学指导方法, 使各项目具有系统性、循序渐进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及其实际需要, 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在大一主要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动力, 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怎么学习的问题, 讲授“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素质培养”等内容;在大二主要帮助学生确立就业观念, 解决就业思想和就业去向问题, 讲授“择业观”“择业心理”“求职择业技巧”等内容;在大三主要进行社会适应教育, 解决如何适应社会、干什么、如何干的问题, 讲授“就业程序”“社会适应”“岗前职业教育”等内容。这样, 就把企业职工培训的内容前移到学校, 从“什么是工作、为什么工作、为谁工作、怎样工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岗前职业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价值观, 缩短学生的岗前适应期,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证明, 项目化教学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适应高职教育的规律。

三、就业教育形式多样化, 多方位提升就业指导的质量

1. 就业教育社团化

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这一学生社团作为学校与学生联系的桥梁, 密切配合学校的就业教育工作, 组织学生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就业能力素质拓展训练,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抗挫折能力;邀请校内外专家、优秀毕业生为学生作就业教育讲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 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职业素质;开展网上、课外就业咨询服务, 引导学生坚定信心, 学会生存。

2. 就业教育指导实践化

将就业教育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组织有利于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能力、合理定位自我的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专业培养目标社会调查, 举办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 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并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高职院校还要重视实践促成才、实习促就业的生产育人工作。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 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通过顶岗实习, 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岗位职责, 掌握专业技能, 提高职业素质, 初步具备爱岗敬业、团队协作、求精求新的精神, 为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基础。

3. 就业教育网络化

充分利用学校的就业信息网建立就业管理平台, 开设网上就业教育在线课堂, 向学生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及形势, 对不同用人单位的用人观进行比较, 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调适和面试技巧、求职礼仪、交流与表达、必备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训, 帮助毕业生维护合法权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制作简历, 实现就业教育与指导网络化。

4. 就业教育指导社会化

将就业指导课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邀请企业领导和优秀毕业生到校作专题报告, 指导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和能力素质的双重准备。邀请企业领导、优秀校友参与教学大纲、实训实操环节和方案的修订工作, 建立企业与毕业生交流、对话的有效平台, 促进就业教育工作。

就业教育 篇2

成功的自荐就是为了赢得用人单位的好感,赢得了好感也就达到求职目标的一半。赢得用人单位的好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往往受到招聘者的思想、观点、性格特点及求职者的实力及自荐表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只要自荐时把握好以下几点,赢得对方的好感也是不难做到的。

(1)谦虚谨慎。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时,切忌过高评价自己。一个善于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对别人有好感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好感。即使自己有过人之处,也应以谦恭的态度向对方展示。

(2)自信大方。极端的羞涩、懦弱,过于自卑的作法亦不足取,谦虚不等于虚伪。试想一个用人单位会录用一个自己都感到信心不足的求职者吗?具体来说,自荐时宏亮的声音、洒脱的字体、从容的举止,都能表现自己的自信心。

(3)文明礼貌。礼多人不怪。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在人际关系的调节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以礼待人是赢得好感的基本原则之一,而礼貌的言谈举止是其基本的表现形式。自荐过程中,首先应当注意礼貌地称呼对方,或按照社会习惯称其职务,或沿用学校的习惯称其老师。

(4)认真细致。无论哪个用人单位都会喜欢一个办事认真细致的职员。自荐材料书写工整,无涂改痕迹,文法用词恰当,无错字别字,标点符号准确无误,都会给人以办事认真细致的印象。

四、毕业生求职书面材料的准备

在双向选择过程中,大部分用人单位安排面试的依据是有关反映毕业生情况的书面材料,通过这些书面材料来判断和评价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工作潜力。毕业生要成功地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拟定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求职书面材料是成功择业的第一步。书面材料包括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简历、自荐信,成绩单及各式证书(获奖证书,英语、计算机等各类技能等级证书)、已发表的文章、论文、取得的成果等。

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是反映毕业生综合情况并附有学校书面意见的推荐表。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一般包括:出具的成绩单。其中,该表的综合评定及推荐意见部分是由最了解毕业生全面情况的辅导员填写,并且是以组织负责的形式向用人单位推荐,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所以大部分用人单位历来把该表作为接收毕业生的主要依据。

就业教育与时俱进 篇3

【关键词】就业教育 综合素质 心理准备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6-02

就业是大学生备受关注的话题,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加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和培养之中,有些学生对就业的目的、意义、方式等方面缺乏意识和正确的态度,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不能客观地剖析,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如何参入竞争?因此,帮助学生认清就业,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就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

“就业教育”首先要从观念入手,进行如何对待就业、如何选择就业的一种基本观念的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和引导学生去追求现实中可能达到的事情。

就业观念教育在我国历来都存在。计划经济时代强调的是服从国家分配,市场经济时代则突出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统一。当前就业观念教育的核心是指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去适应复杂的就业市场变化,学会自我推销,用自身创业的方式来带动就业,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业观念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会不断变化。这要求我们老师思维要创新,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节奏。

一、学生的就业观

简单的形势教育、政策教育、面试技巧和信息提供等来指导学生就业是远远不够的,大大落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将就业提升到以人为本和人才培养的层面上来是创新就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毕业生择业,用人单位聘用,由“双向选择”来决定,这是一种平等、公平和自由的方式。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就业观?

从个体上说,根据社会需求,首先要清楚你可能从事的、有利于个人未来发展的职业是什么?你是否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准备与能力特征?二是用人单位对该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何具体要求?作为人才供给方的素质与能力问题,你的个人能力与素质是否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这些是双方均要思考的问题,两者间要基本匹配,达到基本平衡才行。面对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某些个人条件稍差的学生应根据相互匹配的原则,要暂时降低就业的期望值,消除攀比和盲目求高心理。同时也要调整自卑、自负和依赖心理,不要怨声载道。总之,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是正确择业的基本前提。

从总体上说,指导学生正确处理社会需要和社会责任及自我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握机遇,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生择业的挑战。在社会单位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考虑选择那些有利于自身的素质优势、有利于学以致用的理想职业。

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摆在面前的就业就是竞争与挑战、风险与机遇并存。

二、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指的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在招聘的社会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更多地还是看重应聘者的综合能力、社会经验和发展潜力等相关能力。

只有不断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努力注重培养既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又能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勇敢地迎接选择未来生活的种种挑战,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才会有广阔的舞台让自己大显身手。

三、就业教育形式多样化

就业教育的重点是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会自我推销会找工作。如何将丰富多彩的就业教育内容卓有成效的深入到学生思想里,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

1.提倡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先就业是一种战略战术,通过就业将自己投入到实践中去,积累经验,丰富和提高自己,最后通过转换工作来谋求更大的发展。这与传统就业观念极为重视初次就业以及很少转换工作岗位相比是个明显变化。

2.鼓励学生抛头露面,利用各种形式的比赛,创造学生多次上台表现的机会。如礼仪比赛、普通话比赛、技艺比赛、模拟面试、唱歌、即兴演讲等。一是增强大家的团队意识,建立集体主义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的素质、锻炼学生的胆量。通过这些活动能使很多学生紧张,怯场,不自信,而且回答问题草率、幼稚的不足现象得到纠正。

3.心理辅导教育十分必要。就业前的实习,学生往往对就业的工作理想化、浪漫化,对初入社会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问题严重缺乏心理准备。在实习期间,工作遇到小挫折就灰心丧气,停滞不前。有的学生在招聘面试后落选,心情很难过,非常沮丧,像天要塌下来,六神无主地说:“老师,我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其实,这些学生在平时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不错。仅仅因一两次面试失败就气馁了,说明没有足够强大的心理来对待就业问题,更加证明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心理辅导教育势在必行。客观认识自己,要用正确的心态来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用新观念去就业、择业。

甘于吃苦、虚心学习、勤于思考、乐于奉献,主动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用足够的强大心理准备去勇敢面对现实。“行行出状元”,无论你选择何种职业,都要有过硬的技能。只有面对现实,改变观念,才能适应社会,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就业教育 篇4

“大学生”这个名词在过去人们的意识中, 是一个高学历、高素质, 将来毕业也是包分配的。在现今社会, 国家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包分派, 到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大学已不再是遥不所及的学历阶段, 但就是这样有很多大学生与家长不能正确的面对现实, 在就业方面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1 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很多企业在用人过程中抱怨到, 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有一位用人单位负责人在招聘时聊到, 招聘一名会计, 起初看了一名毕业生的简历, 发现又有会计上岗证书, 学习成绩也比较优秀, 但在面试过程中, 要求其按照要求做一份简单的报表, 竟然连起码的办公软件都不会操作。在学校里, 不少学生只是简单地要求平时考试能通过, 毕业能拿到文凭就满足了, 认为这样就能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然而缺乏实际的应用能力, 是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1.2 自我封闭、依赖乐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人们收入的提高,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都是尽力满足, 导致学生的物质与金钱满足感越来越高。现在大学生有自己的电脑与手机已不再是稀奇之物, 学生在与外界的沟通交流, 已从原来人与人的面对面, 逐渐演变成屏幕对屏幕了。学生获取最新信息逐步依靠网络, 放弃了报纸、图书、电视等这些传统信息传播媒介, 对于大学传统社会实践活动, 如社团、学生会、公益等活动减少了参与, 这样不利于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提高, 也不利于对最新就业信息的获取。再加上部分学生家境比较富裕, 父母社会关系较广, 认为将来的就业、生活均已安排。长此以往, 就造成了学生对将来的盲目乐观, 不知道将来面临就业所需掌握的能力, 不知道在校需要做好什么样的准备, 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意识低下。

1.3 就业回报期望过高

许多学生在对自己将来就业的回报期望值过高, 在择业时总热衷于工作条件好、收入高、地理位置好和工作稳定、个人发展前景好的单位, 而不愿意到那些急需人才的私营、民营和基层单位就业, 脱离实际, 盲目攀高。例如有个学生在应聘一份工作时, 应聘岗位收入待遇各方面都还可以, 也与学生的专业匹配, 经过面试、笔试后, 用人单位决定录用该生, 但由于在上任这个岗位前, 必须在基层各岗位进行轮岗半年, 就立即决定不入职。结果导致“就业成失业”的局面。

1.4 高学历=好工作

提高学历是现在大学生普遍的追求, 认为有了高学历就能找到好的工作, 然而现在的中国社会,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已被打破, 从短期来看, 大学生的起初工作收益还不如农民工, 决定工作的好坏, 在于你对企业能否在短期内产生效益, 农民工的工作大多都是在企业的基层, 直接能为企业带来产出, 而大学生往往放不下“象牙塔尖“的身份, 对一些基层的工作不理不睬, 导致自己的求职面变的狭窄。在国外制造业非常发达的国家, 技术工人的学历是非常高的, 在日本, 从事生产制造的一线熟练工人中, 拥有硕士学历者达到40%, 在韩国也达到30%, 这些国家的人们, 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学历大学生当工人已经不再新鲜。

1.5 升学与创业盲目盲从

有部分选择升学的学生过分希望将来能利用更高的学历, 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盲目的参加各类提高学历的考试, 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金钱在复习上。而自身的综合学习成绩又不能达到升学要求, 结果就错失了很多就业的机会。即使是通过了, 随着人年龄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变化, 等到较高学历毕业时也不能得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机会。

而那些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 在对投资项目的选择过程中, 盲目认同, 项目预算不足与筹备不足, 再加上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经验不足, 导致最终的创业失败, 对于作为大学生创业最初的“风险投资商”———家长, 就会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2 影响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自我, 也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个良好的预期, 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应聘的成功率, 有助于增强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的稳定性。但当大学生在做出选择与定位时, 却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及自身心理上的变化影响, 造成就业观的偏失。

2.1 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各类需求在不断地提高, 大学生在踏上社会时, 面临的不光是就业好坏问题, 还面临着很多社会环境影响。例如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 选择一个有发展前景的城市, 是对自己将来家庭与事业发展的准备。将来享受的物质文化会更多, 将来子女也能得到较好的教育, 在事业发展上也能得到更多的机会。但阻碍大学生选择好城市的原因也不少, 最直接的就是现在高涨的房价, 再加上高额的通讯费、交通费、社交费等生活开支, 对于刚刚工作的大学生是承重的负担, 然而收入又是相当的微薄。不久前,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对北京地区26所高校共1.4万多名毕业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 24.8%的毕业生底薪在1000元以下, 40.9%的毕业生底薪在1000-2000元, 16.8%的毕业生在2000-3000元, 17.4%的毕业生在3000元以上。也就是说, 有近2/3的毕业生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所以有不少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城市时, 面对收入与生活的压力, 对自己的就业定位就造成一定的影响, 往往会选择中型发展城市, 避免选择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2.2 家庭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属于家庭的独生子女, 父母几乎是倾其所有对其培养, 当自己孩子毕业的时候, 都希望子女能找到一份体面、轻松、收入高的工作。一方面是让孩子在社会中有个好的前程, 不要受到过多的挫折;另一方面也希望孩子能光耀门楣, 能在将来组建自己家庭时, 有较多的资本进行选择, 为家庭创造好的未来。此类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希望自己孩子走出去就不要再回到过去的生活中, 能在大城市过上富足的生活。例如笔者曾经就与一名同学交流过程中, 其父母要求必须留在经济发达城市就业, 甚至要求其将来留在城市成家。面对这种来自家庭无形的压力, 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就造成了禁锢。

2.3 自身心理原因

在就业观的树立过程中, 除去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 自身心理影响是最关键的因素。对于处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 经常会出现“自卑心理”, 在求职过程中受到点外来的刺激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从而在潜意识中自卑和压抑, 自暴自弃。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在家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就造成在毕业时就业依赖心理较严重, 在面对求职, 自己不主动出击, 竞争意识不强, 不到社会中去闯荡, 甚至存在等学校推荐和靠家里关系落实的思想, 造成了就业困难;大学生虽然在学校中读书, 但与外界偶尔的接触过程中, 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造成部分学生缺乏诚信的“造假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对自荐信、推荐表、各种获奖证书等材料进行造假及签约过程中违约, 误了自己名声, 毁了自己的前程;在大学生中“攀比心理”也比较严重, 同学之间经常在交流中会“晒工资”, 收入较低的同学就会嫉妒收入高的同学, 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心理扭曲;大学生还有“畏惧心理”, 往往在就业过程中, 不敢尝试新鲜事物, 对有挑战的工作避而远之, 缺乏到市场经济潮头去搏击的胆识和勇气。

3 如何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就业指导教育

面对现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扭曲现象,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基地, 不光要讲授专业知识, 更要对其综合素质进行提升, 其中学校开展就业指导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 有助于学生认清自我, 有助于学生明确学生短、中、长期目标, 更有助于学生在就业时的迷茫与无措。笔者作为一名高职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 就自己在实际开展工作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对高职生就业指导做了些设想:学校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变化, 专业特点, 对学生实施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教育。采取开设选修或必修的就业指导课为核心、专题讲座为辅、就业实践课为拓展、就业辅导与个别咨询为服务、政策宣传为补充的多形式, 全方位、立体式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具体根据学生的培养周期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大学一年级至二年级。在此期间学校可通过对其进行素养提升与自我认知方面的教育;利用专刊、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入学教育, 介绍近年各院 (系) 各专业的专业需求及就业率, 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及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等知识;通过专业介绍, 座谈等形式开展专业认知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动态及发展状况, 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和热爱;通过开展就业心理学知识讲座、诚信教育、责任教育等学生思想教育活动, 帮助广大新生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调节方法和途径, 自觉养成诚信意识, 做到人人讲诚信、事事讲诚信、时时讲诚信, 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 使学生懂得回报, 努力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通过邀请往届创业成功校友、企业负责人开设创业讲座, 模拟创业项目、宣传国家创业扶持政策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创业。在以上自我认知的基础上, 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选修或必修课程、开展全院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的规划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对于大学生而言, 应根据自己专业特长、知识结构, 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 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做出方向性的方案, 为自己的将来提前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为三年级两学期。学生一进入大三后, 学校在第一学期具体可开设就业类型指导、就业心理调节、实习教育、求职及面试技巧指导、就业政策与服务指导、模拟面试、模拟参加招聘会等课程。首先针对学生在选择升学、创业还是择业等问题的困惑进行疏导, 帮助他们认清各类就业形式, 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的一致性, 以及各自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侧重点, 帮助他们分析自己当前的学习状况、家庭经济情况, 使同学明确目标, 摆正心态, 扎扎实实走好大学生活的每一步;其次通过就业准备的讲解, 使学生了解求职的基本相关材料准备, 求职的外在能力和求职的内在能力的准备。同时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劣势所在, 以更有针对性的围绕求职做好内外兼修的锻炼, 达到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又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最终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再次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和讲解, 帮助即将步入求职期的学生揭开求职、应聘的面纱, 并督促其有意识地培养相关素质、提升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 传授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的应聘技巧常见面试形式及面试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学校需要对国家及地方有关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进行宣传, 帮助学生充分享受到服务。

学生在第二学期进入企业后学校要加强实习相关信息和毕业就业跟踪调查, 走进企业了解总结学生在实习、就业工作后的真实感悟, 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实习与就业信息反馈, 深入了解用人企业对实习学生的反映和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 并及时做好反馈的总结, 促进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为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最强有利的保障。

4 结语

学生产生就业认识的误区,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学校作为社会人才的制造机器, 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 必须对学生从入学之初到毕业后的跟踪, 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参考文献

[1]韩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实施手册.中国教育出版社, 2008.

[2]何涛.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出版社, 2010.

就业教育 篇5

快乐的人生是单纯的人生,快乐的世界是单纯的世界!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可什么样的未来才是对于孩子最好的呢?这个问题会让每一个家长都感到困惑,对于江津区教委提出的“平安教育、和谐教育、幸福教育”这三大教育命题,使我们豁然开朗。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而现在的孩子几乎都处于家庭的重心,而所有的一切均依托于生命的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生命,人生的一切无从谈起,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必须有生命这个基本载体。只有有了生命,你才能够享受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奉献他人和社会。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不但需要随时注意照看孩子的安全,更需要教育孩子们学会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做到安全第一,远离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事。怎样识别危险并做到对危险防范于未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这都是需要我们时时刻刻记着教育孩子的重中之重。

怎样来建设我们的和谐教育,我们的教育问题是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变个体需要为社会需要的过程,是通过对人的培养塑造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它必须以是否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本身发展的需要为基础。我们的学校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公民出发的同时,我们的家长也要提高自身的教养水平,不段改善自己的教育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每个家长首先需要以身作则,树立自己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注意与孩子的密切相处与沟通,正确引导他们对社会的认知,积极配合学校及老师的教育,建立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谐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努力创造一个适宜

孩子健康成长的和谐背景,使孩子们得以成长为和谐的人。

幸福地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一个人的欲求得到了满足时,那种美好的内心体验。而一味地为孩子创造物质生活条件,单纯地满足物质需求,并不一定能给孩子带来幸福感。我们做家长的要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只有当他们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才能感受到幸福。很多时候,我们做家长的自己也没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没有幸福的家长,就没有幸福的家庭,就更不用说让孩子感到幸福了。另一方面,我们家长更应该注意的是,就是要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学会体会自己现在已经拥有的幸福。在生活中要引导孩子避免过多关注不幸福的事情,要更多地感受积极情绪,培养孩子亲和、智慧、谦逊等人格特征,让孩子知道,不是成功的人才幸福,而是幸福的人才会得到成功。

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我们家长的问题,也是需要国家乃至于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我们这三个命题的教育,能够让我们的孩子成长为对家庭负责,对社会具有贡献的人,通过这样的教育,才能成就他们自己幸福的人生,最终实现创建平安、和谐的社会。

就业教育 篇6

【关键词】高等院校;就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建议

随着高等院校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因为它不仅影响到每一个大学生及其家庭,更关系到各个高校的持续发展以及大到社会的安定性。因此,为了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无论是以就业指导课还是以就业讲座与职业指导等何种形式,各个高校都在大力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可是,就在许多高校开展的相关的就业指导及活动中,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就从“高等院校就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角度来进行浅谈,目的是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教育所服务。

在目前的高等院校就业教育中,无论是各高校,还是大学生自身,都存在着一些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偏差,甚至是错误。①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淡薄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过程中,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对市场经济本质认识有了一些偏差,很多大学生们形成了诸如投机取巧的一些不良心理。②奉献意识和纪律观念的淡薄的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其中难免会有诸如利益驱动等不良的影响,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们认为,在就业过程中选择中利益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而社会利益等只能是额外性因素。③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较差的问题。随着大学生们临近毕业时期,很多就业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得他们面对未来前途时充满种种担忧,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甚至出现了诸如心烦气躁、心神不宁、情绪低落等心理上的问题。

根据以上在高等院校就业教育中大学生们所出现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在思想上来加强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的就业观念,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去正确面对大学生就业教育这个问题,使得大学生们能够顺利和充分的就业,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性和平衡性发展。那么,笔者给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希望能够对于大学生就业教育有所帮助。

第一,各高校应该将日常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一贯性。从大学生们的入学教育开始,就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他们的专业课以及就业指导中,使得学生们在长久的渗透中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思想上的高度对于自己的其它方面都是一种帮助。在日常大学生教育中,我们可以采用分阶段的方式有所侧重地进行。此时,由于学生们会较多地进行社会性接触,因此,对于他们进行必要和及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社会就是一个大熔炉,既有好的影响,又有不好的影响,所以,必须要从思想上来引导学生们正确对待就业问题,不能被社会上的不良因素所诱导,走弯路,保证把日常教育和就业教育结合起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一贯性。

第二,各高校应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采用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灵活性方式,这对于解决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和个别学生的个性问题是行之有效的。为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存在的过于单一或是枯燥的情况,我们可以在对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性教育的形式多样化,例如,可以以专题讲座、座谈会、谈论会等形式,也可以以媒体宣传片的形式等,目的是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引导性工作。而个别教育就是针对不同大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与思想上的辅导和引导,使得他们能够明白其中的利弊。

第三,在就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性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一体性。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因素,将三者教育结合起来对于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各高校要主动和各用人单位及有关机构加强联系与合作,为毕业生们建立就业档案和收集有用信息;另一方面,各高校还要经常与学生家长们保持联系,向他们宣传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观念,努力与家长一起来做好毕业生就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性教育工作。为他们的顺利就业做出思想上的保障。

以上就是笔者从“高等院校就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角度来进行浅谈,目的是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教育所服务。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就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给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蔡金红。增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实践[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2] 徐国才。适应新形势,加大毕业生思想教育的工作力度[J]。高等建筑教育,2000(35)

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篇7

高职就业教育总体上是伴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扩大、就业制度的改革深入而兴起的一项教育内容。早期的高职就业教育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大部分局限在了对学生的就业面试技巧的指导和就业前的有关准备工作上。另外,高职教育本身在校内时间短、学生素质普遍低于本科生等特点都给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带来了阻碍和困惑。当前高职就业教育的问题如下:

1. 重就业率轻就业教育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高校在面对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高职骨干示范评估等方案时,就业率成为评价结果的重要参考。一味在数字上追求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必将导致最终高职人才培养的失败。故而,从就业教育入手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探索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重视的重要问题。

2. 就业教育缺乏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

就业教育长期以来主要着眼于为学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成为学生一种临时性指导教育。在实际就业教育工作开展中,对于学生开展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的比较肤浅和不够细致,在就业教育操作中与专业结合、课程设计以及就业教育师资发展和所必需的设备环境上得不到充分保障。

3. 就业教育的本质认识不足

现代职业教育体现的是一种终身教育理念,肩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任。就业教育绝不仅仅是就业面试前的集中突击,而是一项事关人才培养和学生长足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就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1. 有助于大学生做好职业定位和确定奋斗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就业择业时往往出现盲目跟风和随波逐流的现象,不能客观从自身给自己进行科学职业定位。通过就业教育,学会掌握就业定位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让学生提高在兴趣、人格、能力等方面的认知,做到有的放矢,找到奋斗目标,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2. 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能力,促进他们成才。

高职学生的专业性和职业性较强,如果他们的职业和自己的兴趣、专业、能力向适应,他们就会发愤图强,茁壮成长。通过开展就业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和认同度,从而帮助他们找到预期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用有效的措施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能力,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3. 有助于人尽其才,创造更大人才红利。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跃、有技术、有专长,是国家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如果高职毕业生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专长,将会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出现脱节和不对称现象,导致大学生没有用武之地,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就业教育促进了个人成长,通过学习和实践,挖掘了大学生的潜力,发挥了个人特长,把每一个学生打造成有用之才,避免了人才浪费,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就业教育主要内容

通过查找有关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的就业工作知识,作者认为高职就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育人教育,既要体现出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还要体现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因此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 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不仅要求大学生掌握一流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现实中,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其实远远滞后于社会、企业的需求,从而导致出现学生责任意识、集体意识淡薄、忠诚度和信誉不高等现象,给企业和学生本人带来损失和伤害。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利于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而且对于文明新风,社会和谐、安定起到促进作用。

2.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大学生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和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认识等原因导致了在就业上表现出矛盾、攀比、自卑等各种心理特征。最为明显的就是过于理想化,不能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自身情况,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竞争意识;甚至有学生在就业失败后表现为多疑、自卑、疾世愤俗等心理现象,严重影响了高职大学生的成功就业。所以,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做好承受失败和挫折的心理准备,用健康、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就业。

3. 就业价值观教育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遵章守法,注重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的培养,但是受市场经济和社会不良之风影响,难免出现部分学生在就业价值观的判定和选择上走向了崇拜物质享受,缺乏勤劳、踏实、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就业道路上误入歧途。因此,开展就业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

4.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对职业技能的掌握和对职业的认知是高职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内容。从入校开始如果没有对职业规划和自身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和学习,无法解决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两大问题,导致盲目从众,缺乏对自我价值的理性认识,就无法适应高职教育和今后社会需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让学生对个人职业发展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为高质量和稳定就业打下基础。

5. 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说到底是培养大学生最终具备创业能力的教育。国家在2015年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通知中指出,要把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首要位置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就业教育中开展创业基本知识、创业实践知识的教育和指导,有效拓宽高职就业教育领域,促使就业机会更多样,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效在产学研转化和人才质量培养方面得到提升。

当然,除了以上就业教育内容之外,常规的就业技巧、就业政策、求职礼仪,如何包装自己、推销自己等也是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就业教育的策略

1. 加强和提高思想认识

院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会直接导致其对学生就业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认识上出现片面和重视不够。随着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不断要求,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高职院校只有在就业教育上进一步提高认识,才能为社会提供强大的高素质劳动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就业教育要有特色

高职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应具体,有针对性、实用性,不能泛泛而谈。

首先,坚持就业教育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需要。每个职业院校都各具特色专业和对应的行业特色,在就业教育中着重对学生开展地方特色教育。

其次,坚持高职专业特点与就业行业特点深入结合。从专业课程设置、就业教育课程安排等方面,有效地将学生专业和今后从事的行业特点有机结合,避免出现就业教育与学生专业学习脱节。

最后,坚持就业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就业教育不局限于课堂理论教育,而应该与专业课建设一样,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配套的实训实验室,给学生全方位多元化的就业教育感受。

3. 重视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高职就业教育的全部,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各种创新创业知识。通过技能大赛、创新模拟演练、实践活动等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家政府有关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利好政策,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4. 就业教育的专业化和全面化发展

专业化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教育的形式载体。具体可以体现在使用什么样的平台为学生传授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例如,学生必须知道的本专业的必备技能、行业素质要求和发展前景等。二是就业教育的组织实施者目前高职类就业教育大部分是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承担。辅导员往往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在知识储备、技能方法、社会经验等方面和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对学生进行专业而系统的指导,使得就业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和培训一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了解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化就业教育教师队伍,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科学、有效地对学生就业教育做出正确指导和帮助

全面化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选择合理的教育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就业教育,要把教育对象扩至到高职教育的各个年级,让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都有就业教育的机会,体现教育内容的细致化。二是就业教育内容全面和丰富,包含职业道德、就业观、创业能力、就业技巧等。三是教育方式尽可能全面多元化,可运用课堂教学、网络技术、项目设计、专家讲座、实验实训等,使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四是教育的理念要与时俱进,体现出全程化、动态化和持续化,持续不断地促进高职大学生更好成长成才,促进全面发展

职高德育引入就业教育的研究 篇8

关键词:职高德育,就业教育,必要性,措施

职高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职高学校为社会培养出了许多技术型人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于职高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职高学校的毕业生质量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职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表明,现在的职高毕业生存在很严重的就业问题,影响他们的就业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毕业生的思想观念、就业形势、社会环境等。就本人本身的观点来看,我认为职高毕业生的思想素质是影响他们就业的主要因素。很多职高毕业生的职业理想、价值观、就业观等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够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那么他们的就业问题就不能够得到解决,因此新的教育目标应该转变成培养学生的就业思想。以下是我对于职高德育引入就业教育的必要性和措施的研究。

一、德育引入就业教育的必要性

1.不良社会风气的入侵

当前,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入侵到职高的校园中,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让单纯的学生迷失了自我,让他们在就业的道路中失去方向,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这种坏的风气影响了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地端正他们的观念,那么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思想的教育。

2.相关部门的调节不到位

相关部门一直都在对职高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以及人才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做出调节,希望能通过调节让“统包统分”的现象消失,但是现实的“供求关系”并不能够以这种调节措施来调节。 为了正确引导职高毕业生就业,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思想,我们非常有必要将就业教育引入德育。

3.大学生个人认知的错误

职高毕业生掌握了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他们的人生阅历很少,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还是有局限的,对于自己即将进入社会实现人生角色的转换还没做好准备,此时的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以及个人情感的影响做出错误的决定,比如一味地追求高待遇而不考虑的求职条件、个人爱好等。另外,职高毕业生对于企业的了解也非常少,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他们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因此,为了能够让职高毕业生做出正确的人生决定,我们非常有必要让他们接受就业教育的洗礼。

4.学校信息流通的闭塞性

长久以来,职高学校追求的都是学生的就业率,它们忽视了对学生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知识含量,这就使得学生的发展不够全面,个人的综合素质低下。 学校的闭塞性教学使得学生不能掌握一手的就业消息,个人对就业市场的环境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另外,学校给学生的就业思想教育是让学生去城市和优异的工作部门去工作,极少鼓励学生去从基础做起,这就导致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好高骛远,不能够找到正确的工作。

二、将就业教育引入德育的措施

1.采用多种教育模式,促进就业教育

(1)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志向的教育。学校在进行德育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志向,让他们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家的需要建立正确的人生志向,确立的志向要充满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人生的追求,这样才能够解决他们就业过度现实、过于追求功利的问题。

(2)心态教育。职高毕业生在就业前和就业时的心态是不同的,就业前他们对未知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但是就业时又充满了畏惧与茫然。在就业后,部分学生还会遇到挫折,这时的他们又会有气氛不安的心态。这种心态的不稳定是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的。因此,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的教育,让他们能够用平静的心态对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适应教育。学生在毕业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工作经验、人际关系的处理等,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后的生活,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应教育,比如安排学生去相关专业的公司、工厂实习等,让他们在实习的时候学会与人相处,熟练掌握自身的专业知识。

2.邀请专家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

学生就业时会遇到与法律相关的问题,比如合同的签订、人身安全等问题,为了让他们不在日后的就业中因为不知道相关知识而受到伤害,学校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能够顺利地就业。因此,学校可以邀请相关部门的专家来学校进行法律讲座,让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3.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职高毕业生在毕业时会产生慌张的情绪,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会遇到相关的问题,没有那种危机意识,但是当他们有危机意识时就会将可能发生的问题考虑进去,在面对问题时会沉着冷静地应对,正确地评价自己。因此,教师在德育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危机意识,让他们时刻做好准备,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正确冷静地解决。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新常态 篇9

一、就业指导体系是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的基础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帮助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 可以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 根据自身定位就业途径和方向。构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内涵就是为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 提供必要的帮助体系, 主要包括引导就业方向、培养就业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和提供就业资讯等, 构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 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课程教学。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应在原有基础上, 迎合社会市场需求, 进一步全面系统地进行有效完善。在课程设置上, 让历届优秀毕业生讲述求职就业经历, 拓宽在校大学生的眼界和视野。动态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设置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课程, 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 培养专业化的就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者,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高能力师资队伍, 这其中包括在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方面有着坚实基础的人才。每年定期选送一些就业指导老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 从而深入了解用人企业和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从而更切实际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三) 对已就业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目前, 高职院校就业率虽然高于重点高校, 但单纯的就业率并不能表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得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应当对本院校已就业的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跟踪了解毕业生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及对自身职业发展规划情况等, 建立已毕业学生工作信息档案库。并与院校合作企业进行定期沟通交流, 获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信息的各项反馈, 方便以后为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提高服务。

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关键点

高职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二者之间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高职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直接能为企业一线服务的,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生产一线是职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 企业的发展会促进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校企合作能从学生中选拔出为企业带来效应的直接工作者, 国外职业教育一直沿袭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毕业生, 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实现学生就业创业与企业社会需求的零过渡。构建校企合作就业教育培养模式, 使就业教育既具有校企的双向指导, 又具备互动、灵活和弹性的优势。校企合作既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又有利于全程化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一) 建立校企“体验式”的就业教育模式。

校企“体验式”的就业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共同培养技能人才, 合作中企业专家可到学校兼职授课, 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 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 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 新工艺, 改进教学, 培养更贴近企业的人才, 学生毕业即可上岗的工作, 大大缩短企业用人成长周期, 这样把就业教育过程分为两大阶段, 一个阶段在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基础训练;另一个阶段在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岗位实践操作训练;两个阶段不分先后, 轮流训练, 互为一体, 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为就业创业成功做好充分准备。

(二) 构建交互式校企合作服务平台。

一是建立先进、便捷、交互的校企网络服务平台, 就是企业协会网络和学校就业创业网页结合, 实现跨区域、跨领域、跨时空的校企就业理念互通、就业信息共享, 使之成为学生、用人单位最便捷的服务窗口;二是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 人力资源配置计划, 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对学生实行量身定制, 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企业和学校商定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 实操标准, 实行企业冠名制, 实现招工与招生同步, 教学与生产同步, 实习与就业同步;三是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学校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 主要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职业岗位能力和制定校企合作教学计划, 监督检查学生学习培训的全过程, 协助安排学生实习, 推荐学生就业;学校以指导委员会为纽带, 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获得信息, 企业也从中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状况, 使校企联系得到加强, 促使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另外, 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针对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或需要新知识新技术的毕业生, 召回或欢迎回校继续进行职业训练与指导, 安排相应的企业岗位和校内实训基地给予职业训练, 直到该生可以胜任相应的职业岗位为止, 以利于毕业生成功就业并高质量就业。

三、信息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突破口。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计算机的快速普及, 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毕业生就业工作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大大提高,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必须随之改变, 以适应网络化的趋势。

(一) 高职院校需向在校生提供“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

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构成系统“的四位一体”的社会服务体系, 整个社会是其外部环境, 他们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就业这个整体, 政府主管部门在整合有关社会资源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 有助于系统地提供就业指导服务。随着高校校园信息网的健全和完善, 网上求职、网上获取就业信息日益为大学生和高校就业部门所重视。不少高校开始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 从网上搜索到的全国1, 500多所高校网站中有900多所已建立了就业指导网。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已经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政府主管部门需指导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尽快实现人才、劳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相互贯通的大数据、大平台。

(二) 信息化建设集教育、就业服务与管理一体化, 有助于提升工作水平。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拓展和深入, 可以动用全社会力量来推动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把就业教育的信息化渗透到所有年级学生的日常教学和学生活动中。新生一进校就建立个人信息平台, 进行心理测评和职业规划, 每个人的测评结果进行计算机信息化分析, 根据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教育, 因材施教, 避免就业指导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充分运用网络时代人际交往的特点, 有效地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空间。通过网络将不同时空的师生联系起来,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提供服务, 能大大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 增强时效性。

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工作是一项周期长、要求高、内容细、环节多、对象多的复杂系统工程, 在完成现阶段大学生就业信息化的量的积累后, 要努力朝着质的方向突破。构建新形势下就业教育模式, 坚持校企合作, 深化就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就业教育工作的新常态, 政府部门、学校、毕业生、就业单位协同工作, 努力改善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势, 以推动我国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叶丽春.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与策略研究[J].创新教育, 2014.2.

[2]陈春法.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思考[J].就业指导, 2012.32.

[3]于占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09.9.

钱穆在新亚书院的就业教育 篇10

一“、我不识一字, 也将堂堂做一人”

新亚学规第一条就规定“求学与做人, 贵能齐头并进, 融通为一”[1]1。此规定看似将“求学”与“做人”置于相同之地位, 如果仔细检阅钱氏生前著述, 当不难发现, 与“求学”相比, 钱穆更注重“做人”的学问。“人之为学, 必能以人为主, 而学为从。”[2]4钱穆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的时候, 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他经常用陆九渊“我不识一字, 也将堂堂做一人”的话来勉励新亚学子。

如何才能“堂堂做一人”呢?在钱穆眼里, 可以从两方面来努力, 即自然人方面和文化人方面。自然人方面主要是健康体魄的养成。 钱穆注重养生, 静坐、散步、登山都是钱穆非常喜欢的运动。钱穆擅长运动, 当时师友皆知, 所以在联大由湖南步行转往昆明的途中, 因其“健行”, 大家公推钱穆为队长。正是因为这个缘故, 钱穆才能享九十五高寿。钱穆以身作则, 注重养生, 加强锻炼, 给学生树立了榜样。 人生天地间, 仅为一个自然人便与飞禽走兽无异。人之为人贵能由自然人进而为文化人。自然生命是父母所赐, 而文化生命的练就则主要靠师友提携。学校是进行文化人培养的重要场所。文化人的培养要旨在道德和人格的养成, 以使学生成为一个理想的人, 即“对人类文化有了解, 对社会事业有贡献”[1]1的人。对于一个在校的大学生而言, 要成为这样的一个人, 钱穆力主通过日常的“求学”实践来锤炼自己的文化生命。钱穆谆谆告诫学生, 求学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最好的做人实践, 求学就是做人, 在求学的过程中可以养成做人所需要的基本的品德“, 如虚心、肯负责, 有恒, 能淡于功利, 能服善, 能忘我, 能有孤注精神, 能有极深之自信等”[2]305。一个人由于天赋、能力等方面限制, 学业可能有高低之别, 但是绝不能放松对道德品质的要求。“若使你有较好的品格, 纵使你学问稍差, 仍会得人信任, 受人重视, 你的地位和事业也会逐步有上升之望。若使你的品格差了, 纵使你有较好的学问, 你总会受人鄙视, 失人信用, 你的地位和事业, 也总不会让自己满意。”[1]80新亚毕业生之所以很快得到社会认可,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重要原因, 而这离不开钱穆的谆谆教导。

二“、职业仅为个人, 事业则为大众”

新亚书院的创立主要是为战时流亡青年提供学习的场所与机会。战时辗转迁徙的生活让新亚师生认识到没有国家社会的安定, 个人的发展是谈不上的。随着新亚书院逐渐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钱穆要求学生忆苦思甜, 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我们深觉得, 我们各个人的生命与国家民族的盛衰息息相关, 没有了国家也就会没有了我们, 更会没有了我们的团体与事业……我们每一个人, 应有一份责任心, 不仅为国家民族, 也是为世界全人类。”[1]320钱穆殷切希望新亚的学生不但要成为“中国人”, 而且要做一个“世界人”。要做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以往中国历史、文化有一种温情与敬意, 就要形成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真切爱护”的心理。做一“中国人”不是抱残守缺, 还要有世界情怀, 做一个“世界人”。做“中国人”是做“世界人” 的基础, 只有做“世界人”才能更好地做一个“中国人”, 只有这样才能不狭隘, 才能包容, 才能紧跟世界发展步伐。他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 钱氏创办新亚书院的办学实践便是对此最好的注脚。钱穆创办新亚书院不是出于个人生活的打算, 而是为了“沟通世界东西文化, 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1]15。由于财力所限, 新亚书院一开始注重文史哲的发展, 经济状况好转之后, 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被慢慢提上了日程。他自己的这种亲身经历使其在对新亚学子进行就业教育的时候, 不带有丝毫的说教色彩, 学生们倍感亲切因而能够服膺校长的教诲。

要把这种使命感化为实践, 钱穆要求新亚学子为成就自己的事业而奋斗, 而不能仅仅关注个人狭隘的职业。新亚学规要求学生不能仅仅为了个人的功利计算, 把入大学看成完全是为了得资历、谋职业。他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职业和事业存在明显的差别。其一, 两者目标不同。就像新亚学规所说“职业仅为个人, 事业则为大众。 立志成功事业, 不怕没有职业。专心谋求职业, 不一定能成事业”[1]1。 一个人若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谋求职业上, 自然就会变得功利, 以致泯灭自己的性情。更有甚者, 为了谋得一个理想的职业, 有些学生会不惜造假来包装自己, 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其二, 一个人关注职业还是事业直接造成个人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大小不同。“职业往往是社会所要求于我的, 而事业则是我在此职业上善尽责任外, 又能自我贡献于社会。一是职业为主, 而另一则是我为主。”[1]584注重职业的学生不免会随波逐流, 适应的成分多, 而创造的成分少;注重事业谋划的人, 不仅要使自己适应社会, 还要引领社会。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 如何来谋划自己的事业呢?钱穆要求学生事业的谋划要从自己的学业开始。

三“、课业有限, 而学业无限”“, 先有伟大的学业, 才能有伟大的事业”

清末以来, 西学东渐, 新教育蓬勃发展。在新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实利主义的弊病“, 实利主义之病, 在乎眼光短浅, 不从本源处下手”[3]75。这种实利主义的弊病表现在大学生就业上, 就是学生入校仅仅关注“课业”的完成, 学分的修完, 以拿到文凭进而谋个职业。 由于学生在有限的大学时光里只关注有限的课业的完成, 忽略了学业的精进、事业的规划, 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连一职业都不可得。钱穆要求新亚学子要目光长远, 专注自己的学业。“你们 (新亚学生) 必当知, 学业与课业不同。课业有限, 而学业无限, 课业易于修毕, 而学业则尽人生之一世, 永无修毕之一天。”[1]55大学生入校学习的目的应该是通过学校设置的课业, 来逐渐摸索到自己学业的门径和路向, 而不能仅仅认为进大学就是为了修完课业, 谋取职业。这样的学生可能身在学府之中, 却不能领略大学的真实意蕴。

为了让学生夯实自己的学业, 钱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 在知识结构方面, 主张通才重于专家, 应该先求会通再求专精。他说“:学术本无界划, 智识贵能会通。”[3]62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大学教育往往在各自的学术领域里, 各自划界, 互不往来。这种思想非常不利于学业的长远发展。在新亚书院里, 一二年级基本上都是开设一些诸如语言文字之类共通的课程, 专业一点的课程只有到了高年级才开设。这样既能使学生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 也能让其有一技之长。其次, 在教学方法上, 钱穆主张课程要学术化。从学校来看, 课程是否具有学术性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只要是一所有名的大学, 真像样、真够标准的大学, 定是一所具有学术性的大学。”[1]399有了这样的大学, 学生朝夕处其间, 自然会感受到学术的魅力, 进而心向往之。从教师方面来说, 看一个大学老师是否合格、理想, 主要应该看他的研究能力。新亚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学有所长, 极一时之选, 其师资水平甚至可以和港大相媲美。教师在上课之余, 必须指定一些书目, 供学生课后研讨之用, 学生还要根据老师的要求提交研究报告。从学生方面来看, 课程学术化要求学生摆脱选课、上课只是来听课、来应付考试、来拿学分的思想。要抱着研究的态度来上课, 选一门课就是相当于加入了一个研究团队, 是来和老师一起做研究的, 而不是简单从老师那里获得学分。在选修一门课程时, 学生们应该将目光从课程本身转移到师长身上。充分发现师长的魅力, 尽力从这“活课程”当中挖掘智慧。为了营造浓厚的学术化气息, 钱穆大力提倡学生成立各种研究组织、出版学生刊物, 同时还在周末设立学术讲座, 所有这些措施都为学生夯实学业提供了条件。“先有伟大的学业, 才能有伟大的事业。”[1]1良好的学业, 为新亚毕业生后来成就自己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简言之, 钱穆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是高瞻远瞩的, 是根本性的。其终极目的是以学业为基础来完成自己的事业, 进而最终达到个人的自我塑造和文化使命的履行。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各大学纷纷开设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 设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笔者不否认这些东西的重要性, 然而过度的关注这些东西首先是窄化了就业教育的内涵, 其次是容易误导学生, 不利于学生学业的追求和人格的完善。从此一方面来讲, 钱穆的大学生就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可谓良多, 诸君以为然否?

参考文献

[1]钱穆.新亚遗铎[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2]钱穆.中国学术通义[M].台湾学生书局, 1975.

就业教育 篇11

关键词:就业教育 就业能力 三全育人

就业与民生息息相关,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逐年递增,2013年总数为699万人,2014年总数为727万人,2015年总数达到74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虽然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较本科院校要高,但就业质量不是很理想,就业起薪低,主要是低水平就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总目标,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就业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教育内容局限,缺乏完整性

从内容来看,不少高校就业教育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注重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宣传、求职技巧指导等方面内容,忽视诸如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质提升、就业能力训练、就业心理教育、个性化心理辅导等方面内容,缩小了就业教育的内涵,使其缺乏完整性。

2.就业教育对象单一,缺乏整体性

从教育对象来看,不少高校的就业教育只针对毕业生开展,而与其他年级的学生无关,就业教育的对象缺乏整体性与连续性。有些高校把就业教育仅仅看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其目的是帮助毕业生采取合适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销出去, 能够顺利就业,增加学校的就业率。笔者认为高校就业教育对象应该包括每个年级的学生甚至延伸至学生毕业后的两年,高校须针对不同的个体,有所侧重地连续地开展就业教育。

3.就业教育课程零散,缺乏系统性

目前就业教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零散的、单薄的、缺乏系统性和持久的影响力。就业教育课程在部分高校中还未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未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未融入到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这导致就业教育和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融合度不高,就业教育只是作为应对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应急措施,是毕业前夕的突击教育,未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长效动力。

4.就业教育全员重视不够,缺乏合力性

高校的部分教师认为就业教育主要是有关学生就业方面的事务性工作,是招生就业处等职能部门的工作,充其量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有关,而与大多数人员无关。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各专业课、基础课教师没有把就业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无论在教学还是生活中都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正确就业观的引导。

5.就业教育追求功利,缺乏可持续发展性

不少高校的就业教育表现出了强烈的功利性,追求高就业率成为开展就业教育的唯一目标。因为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到社会名气和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育管理部门评价高校就业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是高校考核其责任部门工作到位与否的标准。

由于就业率评价指标单一,造成了高校只关注就业的量而忽略了就业的质,只帮助学生实现了就业,而忽略了学生生涯发展问题。

二、构建就业教育“三全育人”模式,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教育“三全育人”模式指的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该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就业教育全员育人

所谓全员育人,是指学校的每位教职员工都要正确树立育人意识,履行育人职责。每位教职员工根据各自的岗位,找准育人的结合点,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把就业教育渗透落实到育人的具体任务之中。

(1)教师的教书育人。首先就业课程教师承担就业教育职责。他们所教授的课程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他们结合高校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模拟训练,承担最直接最狭义的就业教育职责。

其次,专业课、基础课教师同样承担就业教育职责。就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专业课教师是以教授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为主,基础课教师是以培养学生的通用技能为主,而专业知识技能与通用技能都属于就业能力范畴,所以各位教师都是在为就业教育服务,在教学中都要有意识地渗透就业教育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把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合理调整择业期望值。

(2)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就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而就业能力的高低,关键取决于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职业素质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养成职业意识,遵守职业道德,在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中保持长效竞争力。职业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职院校必须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融入到教学管理、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之中,管理人员通过实施像企业那样严格而规范的管理,使学生的行为习惯满足优秀企业的要求,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及就业能力,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3)行政人员的服务育人。首先,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行政人员通过心理健康普查、知识讲座、个别约谈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保证大学生有较好的就业心态。其次,高校相关职能处室行政人员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方面的咨询与辅导,提供职业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的测评与数据分析,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另一方面为学生收集并提供大量就业方面信息,通过招聘会等多种途径,推荐毕业生到各企事业单位工作、到境外就业,同时提供专接本、专升本等继续深造途径以及到部队服兵役的多种就业和出路方式。

2.就业教育全过程育人

所谓全过程育人,就是把就业教育融入到学生在校的每个阶段以及延伸至大学毕业后两年的择业期,针对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就业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全过程育人既突出育人的阶段性,又注重育人的连续性。

针对一年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意义重大,它能帮助大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帮助大学生开发潜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并进行理性的就业选择。

针对二年级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定期评估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情况,修订职业目标。就业教育的重点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升。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所需信息之外,更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实地参观考察、假期实践等多种方式进一步了解目标职业要求, 并对照要求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及基本技能。

针对三年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点是实战指导。高职学生大多在外顶岗实习,学校应与学生实习单位进行联合教育,促使高职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增强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另外,学校通过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技巧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程序和就业渠道, 辅导他们写求职信, 传授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

针对毕业后的学生,国家出台了“大学生毕业后可有两年择业期”的就业政策, 要求高校和相关部门对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两年内的就业, 实施一定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3.就业教育全方位育人

所谓全方位育人,是指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或社会组织相互合作,通过创新合作方式与活动载体,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及社会育人资源,实现就业教育多角度全覆盖式育人。

(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就业教育只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与专业教学同步实施、同步评价,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当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英国学者奈特( Knight) 和约克( Yorke) 认为: 就业力教育应该整合进课程中, 否则就业力是琐碎的, 不完整的。所以高校要改革目前的课程体系, 把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其中,认真听取企业专家及毕业校友的意见,请他们一同参与高校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 明确设定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及指标。只有将就业能力培养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 才能使就业能力与其他知识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

(2)校企合作共同走进课堂授课育人。高校应加强与对口企业的合作,尤其是“联合办班”“订单式培养”等深层次合作模式。高校可聘请企业专家担任校内部分课程的授课;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人员成为学校“一日教授”,主要教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高校还应该聘请一些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定期到校开设讲座、论坛,介绍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人才需求类型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未来的工作世界。

(3)加强实践活动育人。参加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最为重要的竞争能力,但目前实践经验少、实践能力弱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所以高校要从思想上措施上重视大学生实践体系的建设,突出实践活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高校要与企业联手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经受锻炼,使所学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升华,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高。顶岗实习阶段是学生锻炼专业技能,强化职业意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学校就业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

其次,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大赛,通过参赛这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今后更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的就业能力。

再次,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够有效拓展就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4)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育人。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环境,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感染性,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影响就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交流,高校把优秀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如服务意识、品牌意识、团队意识等吸收到校园文化中来,对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在编制《学生手册》时,不仅满足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而且参照旅游行业的相关标准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通过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笔者学校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各类职业大赛中多次获奖,在旅游行业各企事业单位享有良好的口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5)利用毕业生校友资源育人。高校应建立毕业生信息库和毕业生跟踪回访制度,充分利用毕业生校友资源对在校生进行就业教育。高校要结合当前形势,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回母校作报告,请他们用鲜活的案例为在校生讲授自己成长成才的经历,激发在校生学习身边榜样、立志成才的决心,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既要突出“高等性”,又要突出“职业性”特征,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渗透的就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方书论,张玉英.创新高校就业教育助力和谐社会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1(9).

[2]孙蓓雄,王赵.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2(12).

[3]安身健.开展全程化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9(9).

[4]张彩华.对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探析[J].职教论坛,2009(7).

[5]于洪泽,叶景文.关于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2).

协同视域下高校就业教育论述 篇12

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 Hermann Haken) 1976年提出了著名的“协同理论”,在其发表的《高等协同学》与《协同学导论》中认为,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在本质上都属于一种从无序到有序,在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化中,无序就是混乱的发展过程,而有序就属于协同的工作方式,协同就是通过系统结构内部的作用力,就是把各类整合的信息从旧状态驱动到新状态的新模式[1]。

协同论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教育工作具备以下内涵: 第一,高校就业教育属于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到来,我们的就业环境日益复杂,不能闭关自守,需要通过同外部的优势资源进行互补、进行沟通来实现自身的更新与发展。第二,高校就业教育系统中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力,也就是说教育主体间单独的优势相加并不等同于各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学生就业教育因为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构,这种非线性的作用是普遍存在的。第三,高校就业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即协同主体包括高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协调性不高,没有产生促进发展的协同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发展。

二、协同视域下高校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各主体协调性不强影响高校就业教育平台作用发挥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都认为高校的就业教育就是高校本身的事,与其他主体无关,即使在校园内部,也只是以下达政策或指令的方式将教育工作的任务分配到学校的各基层单位,大多是以辅导员在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开展就业教育、就业培训为主要模式,还没有形成高校、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及社会媒体的协同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协同模式,即使偶有联通,各主体也往往各自为政,没有一致的理念作为指导,作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如果在协调的过程中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就会影响就业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内部的各层主体( 学校领导、就业指导中心、高校教师、辅导员、 就业理论指导教师) 要与用人单位、政府共同承担大学生就业教育任务,共同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教育平台,使这个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保障教育工作高效的开展。通过各主体间的协调发展、互通有无,将大学生就业教育作为一项常规化工作开展。

2.各主体沟通不畅影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在大学生就业教育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学校、家庭各主体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没有充分发挥出现有教育资源的最大作用。因此,对于政府而言,要想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内开展各主体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要求高校应积极地联系用人单位和个人,通过对用人单位的筛选以及对个人能力的测评,做到全方位了解,做到充分整合和利用教育资源,定期邀请用人单位来校宣讲,进行招聘或者宣传,不仅能够方便大学生熟悉各类用人单位,还可以依据沟通建立起来的协同伙伴关系,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来加强学生的实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做到物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的优势结合; 用人单位如果重视高校的科研环境与人才输出,不仅会减少在招贤纳士道路上所走的弯路,还能够在校企联合的新形势下,逐渐拓宽自身的行业形象,因为高校的科研成果是种类多样、专业繁多的,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与高校的联系,建立于其他方向的协同发展; 媒体如果不重视与其他主体的协调沟通,不仅会影响社会上的舆论导向,产生对大学生片面的就业引导,还会损害自己的企业形象,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只有加强各主体间的协调沟通,才能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优化配置。

3.各主体配合不到位影响就业政策的有效落实

我国的就业政策清晰明了,但是落实得却不顺利,归根结底,是因为就业教育的各主体间配合不到位,首先,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在校内设有就业指导课,但只是针对毕业生毕业前突击进行,对政府实施的就业政策也没有系统的讲解和阐释,导致大学生没有深刻的意识,同时, 就业指导处的工作内容也没有积极同就业理论课的教授内容做好衔接,因此高校的就业教育作用发挥不到位,影响了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面向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 其次,政府的宣传力度不足,在就业政策的宣传上,不能仅靠高校教师来传播,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政府也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不定时地对就业政策的宣传,通过同高校建立联系,督促高校认真落实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相互配合,可以通过政府责成专人如政府工作人员到高校内进行讲解,以现场问答的形式开展与学生的见面交流会,实现各项政策的落实[2]; 再次,用人单位的协作力不强,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人们对利益的过分追求,而有部分用人单位与高校的联系仅仅是希望获得便捷的劳动力,而没有考虑只有双方的共同付出与配合才是推动就业市场繁荣的基础,而由于用人单位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也会造成与高校配合难度提升,从而影响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妥善落实; 最后,社会媒体的不自觉性,导致了与其他主体在配合上出现问题,少数媒体为了追求曝光和销量,往往乐此不疲地报道负面新闻,影响了就业环境的舆论导向。

三、协同视域下高校就业教育的具体路径

1.提升就业教育各个主体对协同的认识

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活动中应发挥各个主体的协同能力,加大协同创新宣传力度,加深大学生对就业协同的认识。自“2011计划”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大力提倡高校、企业、国际交流、政府间协同培养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的人才战略计划。各教育相关部门、大学生培养单位通过加大协同创新宣传力度,有利于大学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认识就业协同的优势,大学生在进行师生协作、生生协同、跨院协同、校内外协同的过程中,使大学生对科研协同有更深的认识与了解,通过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大学生参加科研协同的要求、激励措施和制度保证,引导大学生对协同的意识,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协同平台,奖励相关的就业教育成果,促进大学生自发地接受就业协同教育。

2.建立协作机构提升主体的协同沟通能力

在“资源共享”的原则基础上,大学生就业协同教育的各个主体,通过就业协同平台,促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就业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以促进各方不断更新信息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根据各项资源的共享进行就业信息的交流,鼓励大学生进行针对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训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信息,构建适合就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以便进一步发挥协同模式的主体作用。

就业协同信息的获取、传输渠道越畅通,越有利于协同效应的产生及协同活动的展开与实施; 反之,则不利于就业协同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协同的视域下进行就业教育的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就业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保证在各个环节沟通的顺利性,并且保证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抉择时能够根据时下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及决策,根据自身所设定的目标及市场需求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就业教育模式。最主要的是,通过就业指导处的联系,建立起政府、高校与用人单位自身的联系,积极地发挥各主体的自身优势,使各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无障碍,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教育服务。

3.发挥主体协同的合力提升就业教育的效果

要确保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就需发挥出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各主体的作用,通过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及社会媒体等就业教育的参与者来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对就业教育的沟通交流环节来实现优势互补,达到总体的合力作用大于单个主体相加起来的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整体效果。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系统中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运用其对大方向的掌握、对政策的制定,作用于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教育,使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使高校教育下的大学生更加具备走入社会的素质,同时在同用人单位的协调与沟通下,用人单位一方面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适合的人才提供合适的职位、更在学生走入职场之前为学生提供锻炼和了解自我的平台,在发挥合力的运用上,也离不开社会媒体的作用,社会媒体传播的政策内容、提供的就业信息、报道的先进事迹,甚至披露的不良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就业教育、就业形势的前进,由此可见,这几大主体在相互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优势互补, 发挥协同主体的合力作用。

摘要:协同理论强调的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力,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高校就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其内部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就业教育实效的关键。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协同视域下高校就业教育的基本内涵,进一步分析了当前高校就业教育协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协同视域下高校就业教育开展的路径。

上一篇:特需门诊下一篇:行业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