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

2024-05-23

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通用12篇)

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 篇1

一、明确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的先进观点

学生群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了这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教学成绩固然是学校的生命线,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学生管理是做好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有人认为:管理或者改变一所学校,只要管好或者优化一所学校的教学工作就行了。也有人认为:当老师只要上好课就行了,学生管理是班主任的工作,与自己没有关系。在当下学校的教育实践和研究中,确实存在着以上忽视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行为规范教育的一种倾向,正确的是以下这种观点:学科专业知识到位,又能正确引导学生的教师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与文化逐步一体化,人与人之间共同协商、共同协调、共同协作的机会越来越多,所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与团队精神是新课堂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一方面,我校充分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班级工作简报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创设集体主义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认真组织、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改变传统的“一手抓”的管理模式。首先,让全体学生参与管理,参与全面管理,参与管理的全过程,积极调动班级的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他们在班级中都能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在班级管理中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充分挖掘他们内在的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律、自控能力。其次,新学期,我们一定要在总结前面优秀做法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思维,探讨新的管理模式,努力将学生自主管理这篇文章做好做大,让学生能够在班级工作中找到归属感。

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是我们一直倡导和实践的教育方式,而现实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学校、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却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让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出现了倒挂现象,使得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他们的心里,分数才是自己唯一的追求,而对于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师长,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作为老师,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利用主题班会、集中活动月和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等重大节日进行全方位地有效教育,要教育他们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学校、感恩社会。要让他们在感恩中学会关心、尊重别人,树立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关爱学生,唤起他们的认同感

不少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个性太强,难于管理,尽管采取了诸多的教育方法,但收效甚微,学生不信任教师,不配合教师的工作。的确,学生的个性越来越强,要求独立的意识越来越强,但是,我们教师思考一下,有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想想,一句话,我们关爱学生的力度还不够。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所有教育理念中,“爱”是主线,他认为:没有爱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所以,我们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要带着对他们深切的爱去教育、去管理。要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和学生做朋友,耐心地听他们讲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所需,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实现所需,唤起他们的认同感,我想学生一定会感激你、配合你、支持你。不少教育家也提到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样说的理由就是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学生,不能去关心尊重学生,不能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和学生“以心交心”,用真情去关爱他们,学生难管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六、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定期开好主题班会,进行理想、道德、行为、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规范做好班级日常管理,搞好卫生、纪律、两操、两睡、安全等方面工作;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创新工作思路,加强班级制度建设,严格实施请假制、班干部轮流值班制、全体学生自主管理制。

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 篇2

【摘要】随着高校大学生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多,就大学生 党员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透析,并从改革创新的思路出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工作,就其坚持专项主题教育为主,构建教育学习机制、示范机制、激励机制体系进行探讨,以期使大学生党员党建工作在实践中取得实效。

【关键词】 高校 学生党建

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和中坚力量,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把优秀青年学生凝聚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来,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脚踏实地的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的可靠接班人,是高校各级党组织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入党动机多元化,部分具有功利主义特点。正确的入党动机是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基石和起点,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各种考验,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而大学生在加入党组织时,往往没有明确的动机,仅仅具有朴素感情,对党的认识和入党目的不明确。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甚至出现了入党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有些学生把入党当作日后竞争择业的政治砝码,当作今后人生路上的铺路石。

(二)学生党员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党支部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党员学习理论的热情。虽然学生党支部的政治理论学习能够及时向学生党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但往往停留在念文件上,造成学生党员在面对理想和现实、奉献和索取、责任和权利等一系列人生问题时,很容易产生迷惑。针对大学生党员人生经历少、缺乏社会经验、对现实的感性认识不足等缺陷,学生党支部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实践性教育活动。如开展“三下乡”活动,带领学生党员到社会福利院、孤儿院、老人院等地进行爱心慰问,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深入社会进行调研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党员对实践教育的认同感,使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能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三)缺乏长效教育考评机制,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对普通同学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与规范的党员发展培养考察制度相比,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相对简单。入党前学生党员的发展对象往往是工作积极、学习努力、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组织教育和考核也比较完备。但由于缺乏长效教育的考评体制,入党后的学生党员往往会产生明显的消极思想,入党之前拼命干入党之后松一半,是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后消极思想的具体表现。由于对党员没有科学的考核机制,学生党员得不到全面客观的监督和评价,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这就势必会对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在大学生群体中对党的光辉形象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工作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教育管理,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新时期下社会环境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更加多样化,由此造成了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与高校学生党建的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差距。因此立足于新时期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就必须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将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从单纯的入党学习逐步发展为终身学习。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应在面向全体学生党员的基础上,较全面的包含党的教育以及爱国教育、道德教育等,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党员的责任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类问题,建立为

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此外,还应要拓宽教育渠道,把学生党建教育从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外教育,从在校教育延伸到校外教育。唯有如此才能在迅速发展的社会中,与时俱进的学习党的新思想、新理论,不断的提高学生 党员的党性修养,使其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党性的纯洁,主动抵制 新时期下社会各类不良思想的影响。

(二)建立健全实践机制,进行专项主题教育,增强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生动性和实效性。在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时,以专项主题教育为切入口,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党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使学生党员在实践中闪亮。注重对学生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创新求发展。例如,开展心理健康专项主题教育,提高学生党员心理素质,在大学生中营造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开展毕业生党员文明离校承诺制专项教育,召集毕业生党员进行专项教育,并与每一位毕业生学生党员 签订文明留校承诺书,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党员标准,自觉接受同学监督。总之,通过诸多专项主题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爱国主题教育、心理健康主题教育等寓教育于 活动中,净化大学生党员心灵,提高思想觉悟,从而自觉增强党性意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完善学生党员的监督考评机制,加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首先要建立学生党支的考核机制,要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加强对学生党支部的考核,把学生党支部建成党在高校学生中的战斗堡垒。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越强,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也就发挥得越好。其次完善学生党员个人的考核评价机制,要围绕德、能、勤、绩等方面,对其进行日常考核。和平建设年代,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只能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社会工作、社会实践等来加以评价,要通过实际参与、群众考核、问卷调查、综合评估等过程,进行跟踪了解和评价判断,并把考核结果与大学生党员的评优表彰结合起来,以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应对其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加强调查研究。在开展党员争先创优工作中要确立党建的工作方法和制度同时,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目标背景下,积极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 找出新对策,总结新经验,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效果。

[1]张立杰.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 篇3

关键词:高效学生;管理模式;工作探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在面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上的职责也就越来越大,包含了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习教育、实践教育以及学生的心理等方面进行教育。随着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学校与学生在关系上发生了变化,学校开始着手于学生的需求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

一、在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管理学生的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的工作,随着时间的发展,新问题也在不断的产生,学生的个性迥异,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这些变化的产生,都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到来了挑战。

(一)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学生管理办法已经不再受用与现在,且难以满足高校的发展,随着学生队伍的不断扩大,所面临的管理问题也在逐渐的增多。采用新型的学生管理模式来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高校的进步。而在于高校中增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就要立足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新体制。

(二)网络化的飞速发展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

目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的普及逐渐改变了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思维发展。对于高校管理学生工作来说,网络为高校提供了全新的管理领域,给高校对于学生管理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此外,由于网络的普及,也给传统的学生管理办法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1.网络提供的方便快捷性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质疑;2.在网络的普及的环境条件下,使得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更加快捷的获取知识,致使教师与进行思想教育的相关单位在对信息进行获取的渠道上不占优势;3.一些不利于学生心理的负面信息在一定的程度上替代了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很难在学生中发挥实际效果;4.网络的虚拟化与隐蔽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灰色教育,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使得学生容易沉溺在网络中,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在政治经济上、民族文化间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交流。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我国在教育改革上也面临着挑战。学校与学校之间相互加强文化交流,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需要不断的相互融合与相互适应。所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不断的提高标准。在思想道德教育上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另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也带来了各方面的文化交往。渠道也更加多种多样。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外来的风俗习惯也给学生的思想上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管理办法,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如今的学生管理工作。所以学校想要树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就应当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

(四)实行学分制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

现如今,各类高校开始实行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打破了传统的整齐划一式的教学模式,使专业不同的学生统一上课,逐渐就淡化了学生的专业班级概念。在学校进行管理上,不在局限于一个专业,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负担。另外,学校指导学生进行选修课,在学校的要求下,学生由原来的定向学习转变成了现如今的自主选择学习,这样就影响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学校要想实现对学生的专业化的管理工作,就应当要寻找新的渠道。

(五)多校区与社会化的后勤管理給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许多高校开放后勤管理工作,允许社会人员深入学校中。经营者的目的主要是盈利,在学生进行各种消费后,对自身的教育投资意识也开始逐渐变强,面对学校的各类条件也就存在了更多的要求,逐渐增加了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如不同专业与不同年级的学生混合住宿,就给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此外,随着校园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校区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开始在原有校园的基础上,纷纷建立新的校区,在管理模式上,以本院学生为主,在管理上就严重的影响原本的管理模式。所以,在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如何要做到科学的管理学生的工作,将是学校管理者的主要探索目标。

二、新形势下推动高校进行改革的措施

(一)贯彻以学生为主的管理理念

及时的转变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意识,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了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明确学生所享有的权利,加强身为学生应尽的义务。

(二)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校在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的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校中的被动地位,由学生工作指导处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辅导员及时进行引导,贯彻学生自治的理念,增强学生自主进行自我约束管理的工作,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增强了学生的自我锻炼,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三)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工作体制

随着改革的不断创新,学校与学生间也存在更加复杂的关系。所以在新时代的学生管理工作就要做到依照法律来进行管理学校,增强学校制度意识。所以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管理办法,就要从基础出发,规范学生的行为,正确摆正价值观。学校的后勤保障部门也要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负责,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与权力,做到职责明确,规范个人相互协调的管理模式。

三、结语

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今天,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管理学生制度已经不再适用于发展,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学生管理模式,加强高校的学生管理的工作队伍,扩展管理工作的途径,强化专业的发展机制,进一步推动高校中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姜恒.杨绍安.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09):15-16

[2]王书会.杨子仪.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初探[J].教书育人,2012(02):20-22

[3]李旭.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3):30-31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 篇4

一、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新问题

(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观念落后

高校学生管理的对象是学生, 是具有个体独立意识的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予体现教育的终极价值。但是在忙于众多事务性工作的遮蔽下, 重管理轻服务, 简单停留语让学生服从管理, 听从安排, 重视满足学校的现实需要, 即稳定和发展, 而忽视学生的长远发展要求, 用经验代替民主管理, 问题式管理代替发展式管理, 事后处理代替预警机制, 渐渐丧失了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本真认识。在新形势下, 高校学生管理迫切需要转变理念, 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缺漏

高校学生工作运行机制自身存在问题, 教育管理工作也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协调性。致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性, 大部分学生对工作的感受是形式主义的做法较多。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真正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去认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往往停留于解决局部问题、完成单项任务、应付工作检查的状态。

(3)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匮乏

随着高校扩招的步伐大步前进, 而学生工作人员的数量没有跟着涨上去, 出现了“缺位”和“虚位”现象。同时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没有相关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而其从业人员多是通过优秀毕业生留校、退伍军人、社会公开招聘以及各学校之间互相推荐等方式进行选拔, 缺少一个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缺乏一套规范标准。在缺乏职业准入制度的同时,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业内发展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队伍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 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工作顺利开展。

2.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 新形势下大学生成长的新特点

其一, 全球化意识和接受外来文化意识增强。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大学生的思想也成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其二, 思想活跃, 求新意识较强。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和交流情感的渠道骤然增加, 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学习、交往、娱乐方式甚至语言习惯, 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其三, 价值观的判断和选择上存在矛盾。在一般情况下, 绝大多数学生认同集体主义, 反对个人主义, 认同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认为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但在具体价值选择上, 一部分学生更注重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和物质追求。

(2)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大学生所担负的历史责任要求必须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未来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所谓人才不仅仅要求具备科学文化素养同时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因此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 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二、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1. 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创新

当前教育、管理、服务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三大主题。传统上, 学生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以管理型为主的理念, 而教育、服务功能被弱化、淡化, 使工作一直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水平。面对新形势, 学生工作一要创新教育理念的内涵, 学生工作要从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向启发式、引导式、激发创造式的教育转变。二要创新管理理念的内涵, 学生工作要从被动式、强迫式的管理变为主动式、民主式的管理, 从以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走向以教育、服务为主的工作模式。三要创新服务理念的内涵, 学生工作要从管理的工作模式走向教育、服务型的工作模式, 要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优化校园软硬环境,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全面成才的内在动力。

2. 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完善

(1) 建立责权一致的正式制度体系

根据职能分工的不同, 重新设置学生工作的行政机构, 对现有相关各部门的工作和职能进行重新组合。实现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型转化, 管理体制方面体现教师、学生、家长参与原则, 并通过不断加强民主监督与管理加强制度的民主诉求, 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绩效。

(2) 平衡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

非正式制度的建立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因此我们必须挖掘非正式制度中的所蕴藏的高校学生管理的积极力量, 并以此为依托, 通过正式制度的引导加以强化, 以形成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合力, 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善。

(3) 健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评价体系

首先, 制度的制定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历练修养品质, 发展个性特点, 因此要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其次, 制度的实施应重视学生的自我控制。只有发自内心, 经过自我选择的道德行为才是真正道德的行为。大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具有较强的自主自觉性, 能够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激励, 实现自我控制。

3. 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队伍建设

(1) 建立学生工作人员的职业准入制度, 从源头上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素质

首先, 需要探寻一条适合于全国的统一的学生工作人员资格考试, 只有通过考试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才有资格从事学生工作, 具体做法可以借鉴律师、会计等行业的经验。

其次, 应规定并督促各高校, 实行学生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可以先选定学科实力雄厚的几个优势专业, 在有实力并发展较好的几所高校进行示范, 然后再逐步推广, 最终取得整体的效果。

(2) 强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培训, 不断的提高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首先, 可以把课堂教学作为主导形式, 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 让学生工作人员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及需求, 不断提高专业知识。

其次, 可以把研讨会、培训班、经验交流会、学习考察作为学生工作人员培训的辅助性方式, 形成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的状况, 使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再次, 在学生工作人员培训过程当中, 还可以穿插社会实践、课题研究这两种培训形式,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相得益彰。逐步实现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 使其符合高学历、高层次的要求。

(3) 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业内发展机制, 提高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稳定性

首先, 要为学生工作人员制定合理的薪酬标准和奖励原则。将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和付出同奖金、荣誉相衔接, 从物质奖励上满足其基本的需求, 还要做好学生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工作, 形成全校师生支持的氛围, 提高学生工作人员的自信心和影响力, 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稳定性。

其次, 让学生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当中不断进行工作总结, 进行理论升华, 不断提高学生工作人员的理论境界。学生工作者可以结合自身多年学生工作经验, 科研立项, 从而为学生工作提供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的理论基础, 为学生工作的不断发展提供保证, 也使后来者在工作中有章可循。

最后, 完备的业内发展机制的建立是实现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专业化的内在要求。一是通过行政标准和学术标准双向晋升机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工作人员的升职机率和工作积极性。二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形成学生工作队伍的自身发展机制。三是加强学生工作者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使学生工作者坚定职业理想, 为其工作确定明确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海艳.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 2010, (8) .

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 篇5

关于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本科院校的大量扩招,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只有极少部分成绩较差、上本科无望的学生选择上五年制高职院校,因此,目前从初中直接进入高职技术类学校的学生无论从文化上还是综合素质上较以往有很大的差距.这部分学生在一般高职院校中虽然比例不大(我院约占20%左右),但对学校的稳定、教学秩序影响是相当大的`,多数重大问题都发生在五年制高职学生中.探索一条有效的管理途径,对学生本人的发展以及对学校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人担任五年制高职学生班主任多年,将个人对于新形势下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的几点思考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作 者:赵爱华 魏宁 作者单位: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刊 名:网络财富英文刊名:INTEMET FORTUNE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71关键词:五年制度高职学生 管理 思路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 篇6

关键词:新形势;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1 优化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与世界接轨,新时期,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加速,大量新思想、新潮流不断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观念。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教学质量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现象。传统的学生管理以分数、考勤、纪律等作为重点,忽视了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新时期的这些问题,迫切要求高校优化学生管理工作理念。首先要强化服务意识,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摒弃高高在上的错误思想认识,站在平等的角度,一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拿一成不变的制度限制学生,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管理工作不是单纯的制定规章制度,死板的束缚大学生的行为,它要求学生明确自己在高校中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这样学生在充分享受自己权利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能够自觉的履行义务,让思想支配行动,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引导作用。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可以向管理工作者提出质疑,对于管理者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或制度,不在私下抱怨或抗拒,而是可以积极主动的提出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意见或建议,让学生管理者了解学生们的心声和诉求,及时修改管理制度,确保管理工作不再与学生脱轨。

2 创建一支优秀的大学生管理人才队伍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学生层次更加多元化,学生管理工作难度也随之加大,为了完成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就必须创建一支思想道德高尚和工作作风端正的大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大学生管理人才队伍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协调者、执行者,是联系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学生管理中起着模范带头的积极作用。他们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学生们的思想状况和活动情况,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针对学生的切实情况,高校可以响应学生们的号召,定期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问题活动,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增强师生友谊。学生管理队伍的优势在于他们本身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能将最真实的信息进行反馈,同时管理工作要求他们有比普通同学更高一层的思想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其他同学做出榜样,形成良好的高校文化氛围。通过创建一支优秀的大学生管理人才队伍,构建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管理工作体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真正促进学生管理走向专业化、科学化。

3 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决定着他们一生的命运,也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信息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的局面,他们不再死板的坐在教室里,机械的被教育,被灌输。目前新媒体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大学生是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敢于冒险、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及可塑性很强的一个群体,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他们紧随时代的步伐,融于新媒体的大潮流中。网络对青年人的身心健康、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首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面对面交流往往只适用于一些性格外向的同学,然而一些性格内向或性格孤僻的学生在老师面前不愿吐露自己的心声,导致老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心理诉求,高校老师可以创新师生交流方式。老师可以通过学生们更新的说说内容或发表的空间动态来了解学生们行为动态或心理需求,在必要的时候予以评论,遇到有困难或有心结的学生,还可以通过QQ、微信等聊天方式进行沟通,及时帮同学们排忧解难,这样可以及时还为学生做指引,帮助其重试信心,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同时还可以创建网络道德建设平台,对学生们的学業、生活、就业等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精神世界。

4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仅提高管理者的一系列素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研究周围世界,而是仔细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皱纹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努力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称作一个真正的人”。自我教育能力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巨大动力。促使学生在无人监管的条件下,仍然能够自觉的从各方面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特别是新形势下,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社会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吉文玉.新时期创新高校学生教育工作措施探析[J].亚太教育, 2015(13).

[2]邵兵,尹立一,苑颖.构建科学高效的基层院系工作体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3).

[3]王晓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5).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管理 篇7

1 高校管理制度的释义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是调节和控制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其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准则和规范的总称, [1]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2 新形势下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不健全

心理疏导机构的工作性质还不够明确, 工作任务表面应付。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所以导致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固定的模式,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心理疏导机构的工作性质也比较模糊。负责咨询的人员分工不明确这就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再者, 高校领导对其不能给予很好的重视, 没有聘用专门的心理咨询专家, 大都是学校的心理学老师兼任, 大多数高校所开设心理咨询办公室大都是摆设。这就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 希望能引起高校领导的足够重视, 减少和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

2.2 高校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在高校中没有被正确的认识, 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认识上存在盲点, 还有为数不少的管理者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 其实这两者是一个级别意义上的概念。在日常的生活中, 没有真正弄明白学生的一切活动中都应该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这种只重视学生当下问题的矫正, 而没有做长期的跟踪和辅导, 问题解决的不够彻底, 以至于使部分学生再次出现心理问题。

2.3 重利思想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现阶段, 学生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加上网络的渲染, 踏踏实实在教室上课的好学生已经很少存在, 和以前的大学生相比, 他们更愿意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校外兼职工作, 和实践活动上, 学生之间的攀比不是谁比谁学习好, 而是谁比谁赚钱多, 这个问题要在现阶段的学生管理工作给予足够重视, 进而采取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引导。

3 当今大学生的群体特点

一是:大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泛, 同时这部分学生开始关心社会, 并且与其进行自主交流, 这就使得高校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会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看法, 并且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为, 久而久之, 高校学生形成了一种平等公平的社会意识, 同时学生之间、学生和外界之间的交往方式、手段有所增加, 学校内部的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减少。二是:高校学生在选择和竞争意识上不断增强, 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自身的评价体系, 如果我们不深入学生中去发现这些问题, 那么我们的管理方法就会和管理对象之间脱节, 会使得很多学生有抵触情绪, 从而影响了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效果。在新形势下, 我们必须要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特点并且予以高度重视。

4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管理工作

4.1 保障大学生的权益

在进行高校管理工作的时候要保护学生的各项权益。通过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两方面的努力, 制定出一套与时俱进、自觉维护学生权益和管理并重的管理方案, 并且尽快的付诸于付诸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尽最大可能能争取到学生们的信任, 让他们感觉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4.2 要善于给学生减压, 完善自身管理

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 各种矛盾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显现出来, 高校的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性群体, 他们是将来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 而高校学生又一直都处社会矛盾的交织中心上。由此可知, 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 比如:专业怎样选择、将来能否顺利就业等问题, 这些都对学生的承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 经常有报道说某某学校学生跳楼, 某某学校学生几天几夜泡网吧等等。我们究竟如何才能够提升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呢?高校必须把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重点, 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时候, 要一定要及时的给与帮助, 并在后期跟踪观察, 这样才能够帮助高校学生走出自身心理的阴影, 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与此同时, 学校可以对管理人员开设专业的心理学培训课程, 以便于让管理者更快、更准确的把我学生的心理, 顺利的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 从而科学有效的为学生服务。

5 结语

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对于高校大学生的管理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 再加上其自身的素质、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先前的高校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胜任当今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这就要求学校主管部门必须在方法和制度双方面进行改变, 以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同时,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借助网络的优势学习和生活, 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度。

参考文献

[1]巢桂芳, 张永林.高校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时代教育, 2012 (3) .

[2]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50.

[3]李雅君.关于当前高校大学生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

[4]苏翔飞.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问题及对策[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 .

[5]刘岩.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05.

新形势下高中学生社团管理研究 篇8

一、目前高中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有时批准把关不严, 社团数量过多。各所高中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社团, 这些社团在课后承担着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活动的义务。但有些学校社团的数量过多, 比如一所高中仅高一年级学生社团就多达23 个。数量过多, 管理工作就相应提高了难度。一旦工作不到位, 就失去设立的意义。

(2) 有的只管批不去管, 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学校, 虽然有相关部门进行会商审批, 但一批了之, 批过之后长效的管理机制没有跟上, 既没有明确专人, 又没有明确专门的程序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这样, 导致有些社团活动质量尚好, 有些直接流于形式。

(3) 有的未体现主流方向, 背离校园生活。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学生社团, 都应当始终与校园文化方向保持一致, 与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目标保持连贯性。有些学校的学生社团, 娱乐超过了辅助学习、促进成长的功能, 对主旋律文化的渗透、宣传、教育也不够。

二、强化新形势下高中学生社团管理的措施

(1) 从严把关准入, 确保社团数量适中。各高中学校在审批学生社团时, 一定要坚持宏观、动态控制原则, 对本校社团的类型、数量, 特别是各年级段的数量要进行规划。要保证社团的数量控制在合理区间, 社团的种类保持科学分布, 使社团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社团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有效地体现出来。为了从严控制社团设置的门槛, 建议各学校由校长室或党委牵头, 团委、德育处或同等职能部门等具体负责, 成立联席会议全面加强对学生社团工作的管理, 对每一个社团的申请严格把关。有的学校采取铁打的社团流水的成员这种管理模式, 也是较好的形式。将社团的数量种类、组织构架固定下来, 变化的是负责人和成员, 送走了一批高三的学生, 又迎来了一批高一的学生, 这就保持了整个社团的动态平衡, 使社团具有长远的发展。

(2) 明确牵头部门, 严格开展日常管理。对学生社团进行日常管理, 既是学校团委部门的重要职责, 又是德育处等部门应当积极参与的环节。学校应当具体细化到相应的工作部门, 对社团工作进行全程管理和有效监控。在团委、德育处或同等职能部门等部门, 应当设立专门的中层岗位牵头学生社团管理, 对社团的章程、活动时间、活动内容严格把关。要求各社团在完善章程、吸收程序等基础性规章制度之外, 还对活动制度进行指导。每一次活动都要列出详细的计划书, 而社团则以每学期或每学年为单位, 向学校职能部门报备活动计划安排, 获得批准之后方可实施。对每一阶段各社团的活动效果还要进行检查评估, 通过查阅台账资料, 查阅影音资料, 以及个别访谈、才艺表演、成果展示等方式, 对校内各学生社团的活动质量进行考核, 以量化积分的形式公布出来。也可以采取晋级制度, 在社团管理上分层分级营造动态的竞争氛围, 使全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纳入规范有序的轨道, 使其始终按照学校设定的方向, 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高效运转, 充分发挥作用。

(3) 立足教育教学, 发挥辅助促进作用。高中学生社团是在学校领导下, 学生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组织。设置社团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学习与文化生活, 活动内容、方向都要与学生学习成长密切关联。例如, 文学类社团侧重于在活动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培养他们文学的兴趣爱好;运动类社团则侧重于对学生传授锻炼的技巧、饮食的知识, 训练学生强身健体的能力等等。学生社团无论是活动的目的、活动的内容, 还是相应的组织形式, 都要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 适应高中阶段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 使其在促进学生学业提高、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作用, 同时要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净化校园风气, 以及弘扬主旋律正能量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强化高中学生社团管理, 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的课题。学校应当站在时代的角度,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要坚持从严原则。无论是社团组织的设置审批还是成员的吸纳, 都要明确规定严格的标准。二是要坚持从紧原则。对活动的安排要紧凑, 时间的运用要高效, 要将社团活动与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有效穿插融合起来。三是要坚持崇德向善原则。坚持弘扬主旋律, 崇尚正能量, 让校园充满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氛围, 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恩格, 王雅倩, 李文治.愿景管理对高中学生社团管理影响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1) .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党建工作探讨 篇9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因此, 很多高职院校实行了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学生工作方法已经很难完成上级党委的目标要求, 特别是学生党建工作出现的问题更为突出。主要有以下问题: (1) 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缩短, 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考查时间受影响; (2) 由于顶岗实习单位分布较远、较广 (全国各地或国外其他地方) 等, 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思想继续教育非常困难, 无法及时帮助入党积极分子进一步提高; (3) 由于积极分子在顶岗实习单位工作压力大, 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党的知识, 关心时事政治及国家大事等, 大大影响到入党积极分子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 (4) 学生党员在顶岗实习岗位上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 使学生党员渐渐降低了对自己要求, 最终脱离组织; (5) 由于企业工作压力大, 学生党员无法抽出时间学习党章、党的政策方针和时事政治等, 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不快; (6) 学生党员无法按时向组织汇报自己思想、工作等情况, 导致组织无法对学生党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7) 学生预备党员无法按时回校参加转正会议, 影响党员转正及组织对其的教育等。

高职学生党建工作与普通高校既有共性, 又有高职院校的个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如何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方式与内涵, 已经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 紧密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积极探索新的党建工作方式。笔者针对高职发展新形势下学生党建工作出现的上述问题, 结合近年来所负责的学生党建工作实际, 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严把党员发展关, 改变传统的学生党员发展模式

(一) 提倡“四早” (早准备、早发现、早培养、早发展) 党员发展原则

针对高职院校所提出的各种教学模式, 学生在校时间也不同程度地缩短, 支部考查入党积极分子时间也受到很大影响, 使一些表现突出的入党积极分子本来可以发展的, 但由于要急于去顶岗实习, 特别是有好单位来的时候, 学生很难作出抉择。同时, 支部也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力在这么短时间内发展这么多表现突出的积极分子, 从而就无意中扼杀了一部分好的苗子。因此, 为了能让更多表现突出的学生加入到党组织中来, 增强党的后备力量, 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党员发展必须坚持“四早” (早准备、早发现、早培养、早发展) 原则, 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基本素质好、入党积极性高的优秀团员、学生骨干吸收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来。

“早准备”就是指当学生刚被学校录取时, 支部就要利用开学之前这段时间, 及时组织相关人员 (充分调动一切力量:教工党员、学生党员、辅导员等) 查看已被录取的学生高中档案, 初步列出一些在高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名单, 然后再与该学生所在高中党支部进行联系, 了解这些表现突出学生平时表现、思想进步等情况, 做好名单挑选准备。新生入学后, 即以入学教育为契机, 利用各种形式在新生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党的基础知识教育, 宣传党的政治主张, 积极地引导新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宗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等, 提高青年学生对党的认识, 加深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激发他们的入党热情, 从而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在广大新生中形成一支申请入党人队伍。

“早发现”就是指在新生入学后, 及时组织原来初步定好的学生进行学习动员, 结合对党的现行方针政策的学习和当前热点问题的讨论, 帮助他们提高辨别是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并安排支委会成员、老党员和优秀学生党员有针对地进行学习辅导, 如:在大学学习期间如何用实际行动加入党组织、如何克服在入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如何增强自己向党组织靠拢信心等;同时, 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积极性, 及时深入班级找这些学生谈话或再发现一些表现好的学生, 进一步了解这些学生情况, 从而确定可培养学生名单。

“早培养”就是指当确定培养对象后, 支部就要专门组织这些学生进行入党前教育, 给他们讲解如何写入党申请书、写了入党申请书后如何用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等, 及时推荐自愿加入党组织的学生进入党校学习;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党的有关知识、党的先进事迹、国家政策、在大学期间如何体现大学生价值、作为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入党、怎么去入党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政治理论水平及综合素质;同时, 把支部党员分到各班, 作为该班入党联系人, 负责这些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 解决他们在入党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等。

“早发展”就是指当这些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段时间培养、考查后, 就可挑选出表现更为优秀的积极分子作为发展对象。这时, 支部就要确定好入党介绍人, 让入党介绍人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同时, 支部也要做好对这些发展对象的考核、调查等工作, 这样就能保证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严格的考查时间, 确保了发展党员质量及数量, 再经过一年时间, 又可保证这些预备党员在出去顶岗之前能按时转正, 达到大一有党小组、大二有党支部的学生党建目标。

(二) 充分调动和发挥入党联系人或入党介绍人的先进性及积极性, 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

要想能让表现突出的入党积极分子在顶岗实习之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按时转正, 必须充分发挥入党联系人或介绍人的先进性及积极性, 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因为, 当学生刚入学时, 不是很了解党的有关知识及相关政策等, 这时, 支部就要把党员调动起来, 特别是学生党员, 把他们分到各班, 深入到学生当中, 组织学生学习党的相关知识, 解决学生入党过程中一些思想认识上的困惑,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解答少数学生对社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而对党产生的误解问题, 让这些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去看我们的党, 如何正确地宣传贯彻好党的政策, 如何主动去学习党的有关知识及党的方针政策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早日加入到党组织中。

二、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开发和建立一套完整的党员发展和管理网络系统

高职院校都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改革, 缩短了学生在校时间, 增加了学生在企业、工厂等顶岗实习时间, 而且, 顶岗实习的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或国外其他地方。那么, 如何与顶岗实习的入党积极分子及学生党员保持联系呢?如何去监管他们呢?高职学生党建工作要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必须渗透到教学实训环节。这可以充分利用当今先进的网络优势, 支部根据自己实际情况, 开发和建立一套完整的党员发展及管理网络系统。

(一) 党员发展系统

主要是为在外顶岗实习的入党积极分子提供一个与支部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 积极分子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把自己在工作岗位的详细信息录到系统中, 让支部及时掌握积极分子最新情况, 特别是积极分子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思想进步情况等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汇报给支部, 支部根据积极分子反映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把解决办法通过平台反馈给他们, 让他们及时得到帮助,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 党员管理系统

主要是对在外顶岗实习的党员 (包括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 进行管理, 党员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平台, 了解更多国家政策、时事政治、国家大事、学校党委、支部等重要文件和支部所开展的各项活动, 让党员身在异地还感受到组织温暖;特别是预备党员, 通过这个平台更好地接受支部的教育与指导, 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同时, 支部也能及时了解党员最新信息, 比如, 党员变换工作单位、个人电话、在单位任职及表现情况等。

另外, 支部还可以通过该系统的论坛、可视对话、传送图片等技术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 达到亲临现场的感觉。

三、深入学生顶岗实习单位或社区, 建立校企 (社) 支部合作制度

在很多情况下, 由于实习单位条件有限或工作压力大, 少数学生无法及时通过网络系统与组织联系、汇报自己的思想及工作遇到的一些问题。因此, 最好的办法是学校支部能够到学生实习单位或当地社区, 了解实习单位的情况, 与他们进行沟通、协商等, 建立相应校企 (社) 支部合作制度, 让他们协助学校支部管好这些积极分子和党员, 代替学校支部培养、考查入党积极分子、督促好党员, 为积极分子解决入党过程中所遇到困难;同时, 让学生党员能参加实习单位支部的政治学习、组织生活及举行的相关活动等, 让这些暂时流动的党员找到一个温暖的家。

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自管意识, 建立片区式党小组或支部

在一些特殊地方或单位 (实习单位为私人企业或外资企业, 没有党支部, 社区又不愿意兼管) 顶岗实习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又如何管理呢?在这种条件下, 要充分发挥党员自管意识及主动性作用, 学校支部先通过调查, 在该单位或区域确定一名综合素质好的党员作为党支部负责人或党小组组长, 负责该单位或区域党员的发展及管理工作, 该负责人要定期与学校支部汇报工作开展情况, 及时汇报一些不能解决的存在问题。同时, 支部通过该负责人传达、落实学校党委及支部相关会议精神和下达的各项任务, 实行层层落实制,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支部工作环节, 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同时, 也使党员得到锻炼, 提高了他们的领导、组织能力。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一个连续的、循序渐进、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工作, 严重的还将影响党员发展质量, 制约党员发展数量, 甚至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 必须掌握不同阶段学生党建工作的特点, 做到心中有数, 适时做好基础性工作, 才能使整个大学阶段的党建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从而保证为党组织输送更多优秀的新鲜血液。

当前, 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做“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者已成为越来越多青年学生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目标。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 我们要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 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把学生党建工作与“创国家级示范性建设院校”工作结合起来, 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紧密联系起来, 在高职院校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 使学生党建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大学生党课教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

[2]张坤.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08, (6) .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初探 篇10

长期以来, 学术性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心所在, 高等教育引以为自豪地是注重学术的理性和系统性, 着力培养探索自然界和宇宙奥秘的从事科学研究的高层次学术型人才。而对于非学科型人才培养, 特别是适应生产第一线的既懂理论, 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重视不够, 高等教育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第一线技术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加之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脑力劳动者强于体力劳动者的传统观念, 社会上存在着鄙薄职业技术的陋习。鉴于此, 大力向学生宣传高职教育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以及与普通学科性教育的区别, 让学生认识到两者只是类别上的不同, 而无层次上的差别, 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2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问题

2.1 学校仍用“教师为根本”的理念在教学

尽管“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近几年一直在提倡, 但是, 学生在学校中仍是属于被统治者的位置, 仍是无条件履行上级下达的方针、政策。对于学生的意见, 有些学校采取无视与施压, 一切以学校的利益为先。这样的做法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决策与实施中的作用, 任何决策如果只有单方面的努力, 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

2.2 管理队伍年轻化

辅导员是一个学校学生管理的核心, 近几年, 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留校, 顺理成章地成为辅导员一类的管理学生的教职工, 他们的经验大多数来自于自己当学生时的一些见解, 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 加之每个班级的学生干部也都是一些涉世未深的学生, 学生工作管理仍在摸索中前进, 有时难免方法不当。

2.3 学生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高职院校中, 重视教学工作而轻视学生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 人们往往认为, 学校办得好与否, 取决于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成果, 学生过级率和毕业生的就业率, 至于学生工作, 只要能确保学生安心学习、不出事即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 学生工作的人员各项福利待遇、晋升空间等等都得不到保障, 学生活动被视为影响学生正常学习、浪费学校资源而被边缘化、甚至完全抵制。

3 高职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改变思想, 加大对学生工作的支持力度

人的素质是一个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思想、品质、情感、意志、心理等非智力因素在内的综合范畴。学生工作正是通过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渠道来激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使教育对象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学校各级领导要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提高我国竞争力、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来对待学生工作, 建立完善的学生工作机构, 确保政策、人员、经费到位, 将学生工作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里。

3.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学生工作模式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统一认识, 明确要求, 将学生工作者能否根据高职特色来开展学生工作纳入考核范围;二是创造条件, 营造氛围, 促使学生工作者自觉学习, 刻苦钻研, 努力探索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三是搭建平台, 形成机制, 定期召开校内及区域性的高职学生工作研讨会, 相互交流经验, 及时进行工作总结。

3.3 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扎实推进学生工作基础建设

基础建设是学生工作的根基, 基础不牢, 表面工夫再足、活动再多, 学生工作也只能是表面功夫, 迟早会出问题。要牢固学生工作的根基, 以下三方面缺一不可:一是完善制度, 形成传统, 令行禁止, 确保学生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分工协作, 责任到人, 责权对等, 将基础建设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年度考核体系;三是建立学生评价体系, 定期了解学生对各项常规学生工作的意见, 消除学生工作者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心态, 促使他们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常规工作。

3.4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为根本, 逐步完善高职学生服务体系

以学生为本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是学生交费上学的必然要求。以学生为本, 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改变以往“我教你学, 我说你听, 我管你服”的工作模式, 从学生需要出发创建专业化、多元化及普及化的有高职特色的学生辅导体系,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的服务。辅导专业化, 是指学生工作者要掌握学生辅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运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 通过职业测验、心理测试等专业工具, 对广大学生进行辅导。辅导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及实习后才能胜任。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 真正办出特色。”职业院校的学生工作, 也应在高校学生工作的总体要求下, 努力探索自身的特有规律, 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求, 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事物,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人才。因此,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也就为高职学生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

参考文献

[1]马洁.对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3 (S1) .

[2]李新生, 谭福山.浅谈高职教育的几个问题[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04) .

[3]曹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与对策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 (01) .

[4]卢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03) .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管理工作 篇11

关键词:高校;以人文本;学生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学习、生活的物质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高校改革在给高等教育管理带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将最终取代传统的学生管理,这是学生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以人为中心,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围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開展一切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模式是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走向。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就是要以人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利益、需要、知识兴趣、爱好,力促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并能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要从那种把对人的投资视为“经济性投资”的立场转变为“全面发展性投资”的立场。

高校学生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好学生的工作为根本。具体而言,就是要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当中坚持把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所有学生作为全心全意为之服务的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从教学到行政管理,从学生学习到后勤服务,都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过去那种以学校为主体,以教育者为核心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变管理为服务,树立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信任学生。

二、实现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的必然性

高校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始终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在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目标的抽象化和格式化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一大弊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人性化管理是以情服人来提高管理效率的,人性化管理风格的实质就在于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自由和创造才能,从而才使得被管理者愿意或者满意以满足的心态或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去,进而直接提高管理效率。人性的管理是情、理、法并重的管理,而不是放任管理,也就是我们提倡的教育人性化。对高校学生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抓住了学生管理中最核心的因素,因为学生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人的需求、人的属性、人的心理、人的情绪、人的信念、人的素质、人的价值等一系列与人有关的问题均成为管理者悉心关注的重要问题。

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大学生已经具有了成为国家栋梁的基本潜质和条件,在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其中最基本的有两条:一是确保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主权利。二是要对所有学生负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应有的服务。

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在管理工作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维护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就要保证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的潜力和发展的潜质得到充分的挖掘。积极实践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等,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改进学生工作,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些年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实际上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一种民主的、开放的、人性化的管理,它更加有利于实现学生成才的目标。

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出管理的自主性、民主性、灵活性和发展性等特征,这对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教书育人”就是通过“教书”这一手段和过程达到“育人”的目的,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道德素养所决定的。教师及各类管理人员要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和作用,确立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观念。要求学生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形势和发展趋势,面对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能够因势利导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一方面是高等院校要按照要求认真做好建设规划,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对学生工作者思想上重视、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政治上爱护,使学生工作者都能够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进行不断提高素质和水平,以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工作者加强自身修养,明确神圣职责,增强责任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深入思考,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不断总结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下的学生工作的新经验、新成果,在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

大学生管理需要人性化,人性化是实现大学生管理的必要条件和有力工具首先法制化是前提,人性化是必须高校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主动适应新时期新环境下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要从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体现一人为本理念。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人性化,科学公正需要人性化,正确的导向加有效的引导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化教育,要以人性化为条件。大学生由于不知法而犯法的案例屡见不鲜,所以外面要把法制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规范学生的全力与义务,使学生由被动教育变为主动自律。将法制化教育联系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和世界观、人生观进行,既充分的体现了人性化教育,又可以收到法制教育的良好效果,可谓一举两得,相辅相成。

总之,高校要转变传统的“管制教育”,树立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现代化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对待学生的日常行为问题,应该以教育主导为主,不断完善与创新大学生管理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1]彭跃农,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J],长沙大学学报2008(04):134-135

[2]李仕武,高职生的群体特点及其管理对策[J],职业教育,2001

[3]教育部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议[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探究 篇12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数量占学生总比例的95%以上, 鉴于计划生育的国策, 使得90后独生子女成了当今高等教育学生的主体,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 独生子女出现了不好管控的事实, 一部分大学生已经习惯了他人的照顾, 生活方面自理能力比较差, 并且团队意识薄弱, 在互帮互助方面表现得非常冷漠, 抗压力能力比较差。这就为高校学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当今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 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仅是多媒体信息的传递者也是多媒体信息的接收者, 信息化网络时代将我们带到了一个“微世界”, 网络的实时性, 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其虚拟性、开放性也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最初的热点讨论, 到如今的一些学生沉迷于大型网络游戏, 没有节制地在网络上挥霍时间以及金钱, 对于老师、学业以及家长产生逆反心理,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业, 也影响了其身心健康。

2. 大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 致使贫富差距较大, 一些经济贫困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 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从而采取极端的手段去逃避现实的突发状况, 并且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 由于生活上的富足, 心高气傲, 盛气凌人, 极易产生自负心理, 对于“自卑”和“自负”这两种极端的心理状态也加剧了两类大学生的隔膜, 长时间的屏蔽沟通, 从而导致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能顺畅地推行。

3. 大学生的总数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量达不到平衡状态, 很多大学生选择就业的时候好高骛远, 一意孤行, 在就业过程中, 急于求成, 过于强调自身的价值体现, 以及个人的思想, 完全地以自我为中心, 当面对就业本质与现实需要出现严重不符时, 学生们在学校里表现出来的是对所修习的专业从最初的满腔热血都后来的随波逐流, 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导向下, 出现很多投机行为, 甚至有些学生触犯了法律法规。

二、高校教育管理者的主人翁意识不强, 执行能力较差

1. 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的老师们, 在学生成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管理者不是在被管理者背后对其进行监督和管控, 而是营造好的管理氛围, 致使被管理者能够自主地进行各自的分工, 一些管理者仅限于纸上谈兵, 没有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者是解决问题, 这就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 无法形成默契度, 更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进而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2. 对于教育主体的学生, 老师应该采取互动式交流沟通, 对于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方法要与学生一样既是教学的管理者, 又是教学管理氛围的营造者。由于高等教育一般采用全日制教学, 学生们几乎全部时间都在校园里进行相应的活动, 但是经过研究调查, 授课教师、辅导员老师, 以及宿舍委员会的老师的主人翁意识淡薄, 不能发自内心地去关心照顾每一位学生, 从而得不到学生们的信赖, 管理者无法改变自身的观念, 表现出的是一位训导者而不是很好的服务者, 老师与学生之间就教育管理方面达不到共识, 也就不能建立良师益友的关系。

3. 教育管理者的自身能力有待加强, 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教育管理者的工作连贯性不强, 形式过于单一, 成“趋炎附势”的状态, 大量的学生在课后调查表上都会有很多的抱怨, 并且对于形式主义也提出了质疑, 并且大学是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 管理者教给学生的是一种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 而在实际教育管理中, 这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课题也因人而异地被省略掉。管理者缺乏责任心, 在工作中“趋炎附势”,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们的切身问题, 不能很好地营造学习生活的和谐氛围。

三、对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举措

1. 针对90后大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观念新潮、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前提下很难管控的实际问题, 我们对此提出了新的举措。首先要健全90后的人格魅力, 其主要方面表现为对人生态度要脚踏实地, 对人对己都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古人云:“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这就要求我们90后大学生建立一种豁达的人生观, 在心理素质方面, 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 在日常新闻以及网络媒体的报道中, 有很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学业以及个人感情方面选择轻生, 我们在惋惜这年轻生命的同时, 也强烈谴责这种行为, 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更是对父母亲人乃至整个社会的不负责任。这样对于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不但没有起到积极影响还会对当事人所在的学校声誉以及相应的教育管理产生消极影响。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学校一定要秉承优良作风, 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在校园这一独特的环境中, 在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 在涉及到个人利益方面都会显现出异常的敏感。高等教育的管理者一定要把学生们存在的安全隐患摆在教育教学的首要地位, 只有学生们安全, 才能确保教学工作与学生生活正常进行。

2. 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 创新人文关怀, 在社会大环境的驱动下, 校园文化也经受着冲击, 这种新浪潮的激荡好似一把双刃剑, 在带来创新观念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对教育管理有影响的弊端。在营造自由平等、积极向上的环境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们的人文关怀, 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正确导向作用的同时, 创造德育双促的局面。使得学生与学校形成一种默契的发展节拍, 在新的教育管理形势下, 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务必做到以理服人、平等待人、以德育人, 着重培养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管理者要带着一颗爱心去温暖学生、感化学生, 对于决定学生一生的重要决策应该从学生本身考虑, 例如:“就业指导”老师在立足本职岗位的同时更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建议, 在我们教师的热情服务以及亲情奉献中使得广大学生体会到我们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照顾, 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是教师的职责, 更是教师的使命。90后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铺垫好成长轨迹, 协助学生顺利成才,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整合能力的同时, 真心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解除学生们的心理压力, 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定期对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对于个别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回访跟踪, 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辅助其成长成才。

3. 营造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氛围, 实行新的管理机制, 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教育弊端, 亟待解决, 在课堂上, 教育管理者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在生活中扮演的就是亲人、朋友的角色, 师生间树立正确健康的关系, 在课堂上秉承开放式教学的本质同时, 对于学生老师间实行双向评分机制, 在自我评价的同时进行相互评价, 本着“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态度进行评分, 在评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者与学生间的公开程度, 确保教学质量对学生负责, 对家长负责, 对社会负责, 对国家负责, 在公布评价结果的同时允许双向质询, 将透明度实现最大化, 建立专项纪检工作监察机构, 从而确保此项教育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稳定开展。我们要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完善、正规化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 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确保“有法可依, 有理可循”, 在高等学校现代管理制度中, 要确实保证学生们的主体地位, 建立开放式校园环境的同时, 也应该考虑存在的相应安全隐患, 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 为了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范围, 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 在规范各个主体的同时确保相互间的平等与制约。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中, 对于管理与教育是一个相辅相成、永恒不变的教育课题, 随着时代大潮的不断激荡, 广大处于政工教育的工作者, 要立足自身岗位,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为高校学生营造健康有序的成长氛围。学生教育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更能影响到学校是否得以正常运行。建立一支作风过得硬的学生管理队伍对教育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此项工作, 纷繁复杂, 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高度的默契关系, 使得学生自主遵守学校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 教师自觉完善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相互学习中共同促进彼此发展。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所以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对于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学生工作者应该虚心学习, 切实维护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只有这样, 才能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力基础, 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的大力推行, 就我国高等教育而言已经在本质上发生了变化, 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 开放式的教育教学, 人性化的团体合作, 都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就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国家教育部给予了高度重视, 文件中明确强调, 在确保高校学生学习所修专业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以及不断探索的精神。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加强建设,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黄克飞, 赵月莲.浅谈学生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理念[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0) :166-167.

[2]周梅.和谐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析[J].常熟理工学院报, 2007, (6) :92-94, 101.

上一篇:数据交换与交换平台下一篇:课程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