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的德育教育

2025-01-25

语文课上的德育教育(精选12篇)

语文课上的德育教育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 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 学会宽容和沟通, 学会协作和分享。”

可是, 当今语文课的教学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大多数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教师一个人讲得唾沫横飞, 学生机械地无聊地做着笔记。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被剥夺, 个性被压抑, 想象力被阉割, 创造力被扼杀。他们没有自信, 没有自尊, 没有生气, 没有快乐。

究其原因:很多教师仍被专制化、共性化的教师中心论的理念和行为统治。教师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讲解效果, 过低地估计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认为课堂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者, 既浪费时间, 又学得肤浅, 不如教师自己讲解效果好。

特级教师宁鸿彬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很注意这一点, 他说:“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 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出, 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 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 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掌握。”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 而不是把教育看成“教师灌、学生装”的活动, 尽量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来激发学生的教育动机, 促进他们的不断发展。使知识生活化,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促使学生产生再次体验成功感的愿望, 进而使学生从“试着探究”逐步变为“爱探究”。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环境中受教育, 这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效率提高, 也促进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1、营造民主氛围

中国人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讲究师道尊严, 学生不能说不。教师要放下架子, 走进学生中, 以平等的关系与学生交流, 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 对学生来说, 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 把学生视为朋友的那种教师。

2、加强学法指导

如果在使用该模式时不加强学法指导、不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课堂上会造成表面上热热闹闹, 很多学生只是滥竽充数, 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1) 、在规定时间内自己认真研习教材, 边阅读边画出关键内容, 将教材分成几大块, 揣摩编者的思路。

(2) 、整体把握教材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3) 、挖掘教材的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框架。

(4) 、揣摩理解、记忆知识的方法、技巧。

(5) 、在研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

(6) 、发现问题后, 要努力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或借助工具解决问题。

(7) 、自己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上交小组讨论。

(8) 、小组交流时要做好记录工作。

3、要有自主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 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 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安排, 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在课堂上, 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感悟、探究、合作, 每个环节给的时间都要充足, 不能走过场。

4、教学重点突出

“自主”模式操作不好, 最大的问题便是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这也就是部分教师尝试了一下, 就再也不用的原因。究其原因, 他们没把握住重点。

教师课前准备要非常充分, 活动的设计、教师的点拨, 都要做一定的预设, 要紧扣课程标准, 做到少而精, 充实有效, 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角地位, 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 业务上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强化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 及时更新自己存储的知识, 使自己能充分地驾驭课堂, 上课方式更要有创造性, 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在互动中产生共鸣,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语文课上的德育教育 篇2

语文课上的意外收获

张丽红

我所教的是二、四年级复式班。一次给四年级上口语交际课——交流物品、谈感受时,二年级正在做作业。本来预想按要求上完课就行了,没想到却在孩子们的交流过程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于明男先发的言,她拿出一个玩具小狗,说:“这是生日时姐姐送给我的,因为姐姐和我的名字里都有‘明’字,所以给小狗起个名字叫‘明明’,代表我们姐妹俩心连心。虽然姐姐在县里上高中,离家很远,但是看见这个小狗,我就像看到了姐姐一样。她对我非常关心,每次放假回家都会询问我的学习情况,而且什么家务活都做。姐姐生活很节俭,从来不买一件新衣服,总穿那身校服。她说:‘爸爸挣钱多不容易呀,能有机会上学,我就心满意足了。’姐姐总是对我说,知识改变命运,一定要好好学习。我想念姐姐!”说着,于明男流下了感激的眼泪。

由她一带动,其他同学纷纷发言,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李强拿着一支笔站了起来:“这是爷爷买给我的,没想到,不久他便因病去世了。我一直珍藏着它,仿佛爷爷就陪在我身边,爷爷生前最疼爱我了,有什么好吃的总留给我,自己舍不得吃一口,还经常鼓励我要好好学习。我说:‘爷爷等我长大了,一定好好孝顺您。’可是,他却走了,我非常伤心……”说着他哽咽了起来,其他同学也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

学生们的发言饱含真情,不仅打动了我,更打动了二年级同学,孩子们 课堂纪实

放下手中的笔,眼含热泪,也举起了手,想发言。于是我给了他们机会,别看他们年纪小,语言表达能力却一点也不差,质朴的语言,无需雕琢却句句感人,真情自然流露,真比我特意给他们上习作课效果还好。

抓住这个机会,趁热打铁,“请同学们赶紧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吧,可以写日记,可以写一段话,也可以写一篇作文,题目自定。”我对二、四年级的全体同学说。孩子们的激情未退,不一会儿,真情四溢的文章陆续出炉了。我让他们找自己的伙伴,互相欣赏,互相评价,写上你对他的评语……看着孩子们的热情参与和那一幅幅认真的表情,让我不得不发出感慨:“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浅论职高语文课上的挫折教育 篇3

关键词: 职高语文 现状分析 教育方法

挫折教育即“磨砺教育”,是指职高生在困难的环境中经受磨炼,最终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坚韧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挫折教育的目的是磨炼职高生的意志并增强体魄,提高职高生的生存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一、新时期职高生现状分析

现在职高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他们常常表现出迷惘和无助,学校要加强对他们的挫折教育。因此,职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以进取精神为核心的挫折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在严峻的就业道路上前进。

1.现今职校生缺乏抗挫折能力的原因、表现。

如今的职校生都是“90后”,很多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受过挫折,特别是重大打击,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有的家长对孩子特别溺爱、偏袒,让他们从小就在父母的娇惯中长大,特别是生活条件好的独生子女,可以说有求必应,造成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不能正确面对小波动和小挫折,影响人格的养成和完善。有的学生家庭不健全,往往形成孤僻、内向、消极的性格,耐挫能力不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常常感到孤独恐惧。有的父母教育方法落后,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压力过重,产生心理障碍,因为期望值越高,受阻后的失落感就越大。

对每一位职校学生而言,严峻的就业现状令他们迷惘和无助,职校毕业使他们很难与大学毕业的求职大军抗衡。迷惘和无助成了很多职校生精神状态的主旋律,职校生还设有从“成长的烦恼”中走出来,就被推到严峻的就业竞争面前,以脆弱的个体承受来自社会的重压。由于对人生的规划与社会严峻的就业现实之间的鸿沟,职校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部分职校生在生活上、学习上表现得无所事事和毫不在乎,没有求知方向和信心,追求的是就是吃好、穿好和玩好,这样的职校生即使毕业后能找到工作,也会因为缺乏实干精神、独立思考和过硬的专业操作技术而丢掉工作。

2.职业学校开展挫折教育刻不容缓。

现在和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对人才的要求,除了要具备渊博的专业技能、高尚的职业道德外,还需要具有坚忍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没有挫折磨炼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作为有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教育机构,就应该走在前列,担负对职校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重任。

二、职高语文挫折教育的意义

我国关于《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职业教育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学已经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上,提出了“教育就是要构建人的性格”的重要理论。职高语文没有升学压力,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涉及文化、道德、社会、人生等知识的有利条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职校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获得知识背后的哲理思辨、历史探究和心灵体味。职高语文教师要有效利用语文学科的独特条件,进行挫折教育,用语文的魅力健全职校生的人格。

三、教育方法

1.利用课文中涉及的人物的坎坷经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命若琴弦》的作者史铁生在风华正茂之时双腿瘫痪,由一位正常人变成了残疾人,几乎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心情郁闷,精神低沉,甚至想到自杀,但最终他还是站了起来,领悟了生命的意义,成了一名著名的作家。

《我的人生故事》的作者海伦·凯勒直面厄运,以一颗炽热的心拥抱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成功人物的人生历程,几乎都充满了他们与苦难、厄运斗争的历史,他们的坚强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会永远激励我们。

2.充分运用作品的名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运用教科书中具有哲理性的语句引导职教生深入理解,能够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游褒禅山悟出人生的“志向”,当时作者官至参知政事,几经官场浮沉,此时作者要离任回老家,路经褒禅山,可谓人生低谷,但还强调一个“志”,进而达到非常之境界。王安石遇到挫折永不倒下、永不言败,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和唐宋八大家之一。

3.通过写周记的形式宣泄释放不良情绪,并借此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职教学生在周记中可以表述、内心独白,为心理通畅打开“绿色走廊”。日常学习中的沉重压力,师生之间和与家长的冲突与矛盾,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以及青春期带来的不安和躁动,使得职教学生“心有万万结”,内心充满了很多困惑和无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积极引导职教生在日记、周记中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困惑,升华情感,这样能够有助于职教生克服消极心理,提升自我人格,构建健康的心理。我们可以通过周记这扇窗口,及时掌握职教生的心理状态,为挫折教育提供重要的辅助线索。

4.组织各种形式的读书交流讨论活动。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谈心。组织职教生读一些名人传记,能够有效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学习名人那种敢于面对困难和战胜困难的精神,使职教生认识到作为蓬勃向上、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更要有坚韧的斗志和意志迎接社会的挑战。要组织学生进行读书讨论交流活动,通过讨论,他们既能够更深刻地掌握人物的魅力、作品的精髓,又能夠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避免形成孤僻、自以为是、忌妒等性格。

语文课上的德育教育 篇4

一、测试———难以置信

我刚才测了两个孩子, 都是十星级, 测试的结果令我非常满意!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 测完后, 我在测试卷上写下了四个字:“难以置信!”一年级下学期, 也就是刚到期中, 用了一又二分之一学期, 她能认识2500字, 而且读的都是词语。刚才我们也看了两节课, 一节是一年级的“自主识字同步阅读课”, 一节是二年级的“联想说话、写话课”。课堂上, 我们的孩子思维是那么敏捷, 词汇是那么丰富, 口头表达能力是那么强。我们有很多教低年级的老师, 拿自己班的学生对比一下, 我们就会觉得:北师大南山附属学校小学部的孩子们“真是难以置信”!

我看到一个西班牙的女孩子, 我从校长那里了解到, 她们家有四个孩子都在这所学校读书, 父母都是西班牙人。我请校长找来了这个孩子的写话本。我们看看一个家长讲西班牙语的外国孩子, 经过我们一又二分之一学期的教育, 她用汉字写的两段话 (接着崔峦先生很有感情地朗读了两篇联想写话:《什么事第一重要》和《姐姐教我弹琴》。充满童趣和想象的文章加上崔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和点评, 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和笑声) 。孩子学习的成果是最好的鉴定, 无需我多说什么。经过几年的努力, 北师大南山附属小学的《自主识字, 同步读写》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二、感受———梦想成真

通过这项实验, 我们看到低年级的学生有很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 包括外国的孩子。这项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所学校, 低年级学生真正做到了课题所写的“自主识字, 同步读写”。我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一辈子, 一直在做梦:梦想着理想的、高效的, 师生负担不重、效果又很好的语文教育。今天在这里, 梦想成真了! (台下一片掌声)

三、体会———具有奠基意义的语文教育改革

长期以来,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遭遇“学汉语与识汉字的矛盾”, 识字成了尽早读写的瓶颈, 拖了阅读、习作的后腿, 我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西方拼音文字国家, 用母语可以比较早地进入阅读、习作。克林顿曾提出“8岁能读会写”。我们中国孩子做不到, 苦苦地识字直到二、三年级。一、二年级也只学会1560字。这个水平还不如我们的老祖宗。古代蒙学, 通过“三百千”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识2000字。到目前为止, 有一定影响的识字方法才有30多种。课改以来, 明确提出“认写分开, 多认少写, 加强写字, 降低难度”。矛盾有所缓解, 但这些方法都只是局部地能做到多认字、早阅读;而识字拖阅读后腿的问题, 在全国大范围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自主识字, 同步读写”是很好的课题研究, 它来自于教学实际, 很清醒、很清楚地是为了解决上述老、大、难的问题, 为了突破“儿童识字晚、少、慢而拖累阅读”这一语文教育的瓶颈。这项实验以解决识字问题为突破口, 改革低年级语文教学, 为日后中高年级语文教学改革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赢得了时间。

总之, 这项实验, 是比较全面的、具有奠基意义的语文教育改革。全面:往小里说, 涉及识字、阅读、写话改革;往大里说, 不仅涉及教学, 而且涉及教材乃至课程改革。奠基:夯实基础, 有利于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四、思考———包含先进的理念支撑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的世纪,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 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就需要极大地提高硬实力 (科学技术) 和软实力 (国际影响力、民族凝聚力) 。硬、软实力的提高需要人才, 人才培养靠教育, 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而母语教育又是为人生奠基的工程———小学语文是“花的事业, 根的工程”。我们这里用了很少的时间, 取得这么好的效果, 它包含以下先进的理念支撑。

———为了打好母语学习基础, 使学生学得轻松一点, 快一点, 好一点;为每个学生一生的学习发展奠基, 这应是这项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体现进行全面语文启蒙教育的思想。传统的做法是:先识字, 再阅读, 后作文。此项实验是“自主识字, 同步读写”, 探索识字、阅读、写话同步进行, 力求做到培养学习能力 (以识字能力为标志) 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相结合。

———发挥心理活动意向系统的作用。自主识字, 快乐识字, 激励识字, 分享阅读等, 其中的自主、快乐、激励、分享, 都体现了发挥意向系统的兴趣、动机、情感等的作用, 。

五、贡献———探索出一条自主、快速识字的路子

1.这项实验的最大贡献是探索出一条自主、快速识字的路子。这种识字法, 借助汉语拼音认字, 凭借图画知意, 利用拼音、图画、汉字、词语之间的联系产生联想, 巩固识字、学词, 方便复认, 做到无师自通。利用《汉语拼音自主识字游戏卡》识字, 做到快乐识、自主识, 负担轻, 效果好, 而且实验一轮比一轮效果好。第五轮, 60天自主识字, 识2500字的达83.7%。从常规教学中匀出1/9的时间 (每学期15节/147节) , 识相当于普通班3~5倍的汉字。

2.强化识字即学词, 字卡中有拼音、有汉字、有词语、有图画, 帮助学生建立起汉字与词语及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 不仅有利于识字的巩固, 而且有利于词语的识记、理解与运用。掌握常用词语比识字更有意义。

3.使阅读与识字同步由愿望变成现实。随着识字量的增加, 学生对阅读的要求日益强烈。实验适时满足学生阅读的愿望, 提供配套的同步阅读读本《追赶天边的彩虹》———由实验班师生创作的, 与《游戏卡》识字分组情况对应的有趣的儿歌、短文。阅读这些儿歌、故事, 不仅巩固了识字, 享受了阅读的乐趣, 而且从别人写话中得到启发, 为以后的联想写话做了铺垫。

4.一年级第二学期, 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词汇量、阅读量, 开始了“联想写话”。要求学生运用一组词语 (4~8个) , 展开联想, 写一个小故事。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巩固运用学过的字词, 激活了想象力、创造力, 发展了思维, 培养了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 体验到表达的快乐。实验证明, 写话并不难, 重要的是要有表达的愿望。

六、三点建议

1.要加强写字教学。只要识汉字、用汉字, 就要把字写好, 就要加强写字教学。要有时间保证, 有具体措施, 实验班也应当是写字优秀的班级。

2.围绕建设“自主、高效”的语文教育, 进行后识字实验的语文课程改革整体谋划。近期, 回答自主识字、分享阅读、联想写话怎样往前走的问题;长远, 应从小学到初中整体谋划, 低、中、高年级和初中, 分别达到怎样的目标, 实验各有什么特色, 采取哪些策略?小学毕业生的语文能力应当高于平行班 (初一、初二) ;初中毕业生不仅现代文读写基本过关, 气质、底蕴、修养优于同龄人, 而且在文言文阅读上要明显高于平行班。具体地说, 如何改进课堂教学, 特别是阅读教学, 做到精教多学?如何做到语文学习特别是阅读的课内外贯通?如何使学生具有适应学习、生活的语文能力?如何进一步搞好幼小衔接、高年级和初中的衔接?等等。

关于语文课上的作文:安静下来 篇5

星期一,我们正在上语文课,突然,“叮铃铃!”下课铃响了,秦老师喊了一声:“下课”我们就风一样的冲出教室,玩耍了起来,我们有的在教室嬉戏打闹;有的在楼道里跑来跑去;有的更过分拿着笔在墙上画来画去,有老师看见就过来批评,他们立刻跑进了教室躲起来,老师一走马上就出来继续完成他们的“完美作品”——一面被乱涂乱画的墙。同学们平日是不会这样无法无天的,可是,这星期是我们班值勤,所以没有人来管我们。

这时,眼睛最尖的金晔发现班主任秦老师,正在向我们班级走来便立刻大喊:“秦老师,老了。”我们听见了立刻回到了座位上,秦老师走进了班级,说:“我听说,我们班刚才很吵,别的班级的班主任都在向我说,你们给我一个理由好不好,有的还更无法无天了,还跑道了其他楼屋和操场,你们到底有没有什么规矩,别以为作了值勤的班级,就可以无法无天了。下次再让我知道我就生气了,要做榜样”我们羞怯地地下了头。

秦老师来了,我们安静了下来。

语文课上的德育教育 篇6

对于张庆先生应该说我是很熟悉的,因为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就读过他的作品,但那个时候只能说和他神交已久,真正跟他见面的时候好像是前年。虽然我参加了两次苏教版教材教师的培训会,但那时张庆先生患病,没能光临,所以我无缘和他见面,上次我和张庆先生见面后,给我的感受很深,觉得张庆先生的确是一位专家,他不仅是一位专家,而且他给我一种很不同于一般人的感觉。这不同于一般人的感觉是什么呢,我觉得张庆先生是一个很有童心的人。这一点也许别人不太在意,但是我非常在意。就在我这次出差开会之前,我还收到了报纸,报纸上刊登着张庆先生写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小童话、小故事。比如说《杨柳,到底是杨树还是柳树呢?》一文,他讲知识,用的是很生动的故事。他先讲《水浒传》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他用这样的方法,把知识非常活泼、自由地教给孩子。我们读关于春天的古诗,还可以怎样拓展出去,还有春天的哪些古诗呢,张庆老师又创作了一篇故事。他有一句话给我的启示很大:有孩子跟我要几条鱼,但是我给他一个渔网。这些在我看来,张庆先生是很有童心的,没有童心的人不大可能有这样的艺术构思,从这个问题我考虑到:语文教学实际上是离不开儿童文学的。

当时先生有一句话给我触动很大,他说语文应该是孩子们的最爱。从这句话中,我思考了很多,为什么语文应该是孩子们的最爱?我童年时代的回忆,已经证实了张庆先生的这句话,因为在我小时候学语文的时候,语文叫国文,那就是我的最爱。我别的功课学得都不太好,但是我的国文学得一定是最好的,因为她是我的最爱。我想如果今天的孩子也把语文看作是自己的最爱,孩子们绝对是可以学好的。

那么,语文怎样成为孩子的最爱?我觉得当前语文教学很多方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比如说语文教学和儿童文学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是不是我们的语文从儿童文学中选一些好的作品进入教材就够了?我记得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说,课文不过是举些例子,还是让孩子们学会举一反三,练成熟练的阅读和作文的技巧。所以,我们选的语文教材虽然离不开儿童文学作品,但是这个例子一定要发挥例子的作用。那怎么发挥例子的作用,我觉得这就和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一样了。一旦儿童文学作品选入教材中,它的身价就高了。我体会如果说有一天,我的作品被选到教材中去,我,不仅仅是我,很多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他比别人都高兴。为什么,因为它的读者不知道要有多少倍,而且这样的教材经过老师阐述、教授,实际上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它的作用就拓展了很多。

还有个问题,语文的阅读和儿童文学的阅读,这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中也有阅读,但那个阅读和孩子们的自由阅读是不同的,前者可能带有更多的理念,教师也非常清楚通过阅读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样的知识,我要怎样提升你的理念,提高你的思想认识,培养你的什么样的感情。但是审美的阅读就远远大于这个,如果说语文教学的阅读偏重于理性的话,审美阅读更偏重于感情的体验,我认为今天的语文教学既要注重这种理性的阅读,同样也要注重审美的阅读。把语文的阅读变成审美的阅读,孩子们不断地在参与,激发想象力,激发再创造的能力,我认为这样的阅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的比例应该更加大些。张庆先生的很多儿童作品就把语文知识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孩子们读这样的作品是多么的轻松,多么的愉快。

再一个就是教师和童心的关系,刚才有很多专家都谈到这个问题了。当然,教学是讲究方法、讲究技巧的,但是有一种心理:教师一定要具有童心。2001年我在审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时候,我的确非常激动,因为对比当时其他版本的教材,用最朴素的话来说,我说苏教版的文学性更强,哪怕就是词串,把几个词汇组合在一起,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孩子,当他认识这几个词语的同时,也展开了他的想象。所以我认为要把语文变成孩子们的最爱,我们要理清几个关系,比如,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语文阅读与审美阅读的关系,教师和童心的关系,这几个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语文教学一般的技巧问题,它是一种修养。我常常跟老师们说,如果要培养孩子们爱上儿童文学,老师们首先要具有儿童文学的修养。我们常常说,人的一生读童话是要读两次的,第一次满足孩子的那种好奇心、想象力,第二次当他有了人生阅历的时候,他就对童话所表现的思想了然于心,那时,他就会思考。正像安徒生讲的,读我的童话,孩子们读故事,家长读思想。所以我们的教材,不是让学生上到四年级就忘了三年级的作品,不是的,是一生的。我记得我小时候读过《狼来了》,那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可是我铭记了一生,所以我觉得语文教材就是这样的,不仅仅是儿童文学,应是儿童文学最精华的,是教师阐述之后能提升儿童文学品位的。

当前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得很快,虽然我们的教材是在儿童文学作品发表之后才把它选入教材的,但也要看到,当作品一旦选入教材之后,就已经提升了儿童文学作品本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材可以从儿童文学作品当中选择,并提升儿童文学的品味。读了苏教版教材之后,读了张庆先生的作品之后,我就有这样的一个体会。

另外一点,就是张庆先生在他的八卷本中,已经作了典范:就是一个教师的修养。张庆老师不仅仅有传统文化的根底,有古典文学的造诣,同时还有一颗童心,他能把最复杂的问题用最简单的故事话语把它表达出来,这一点是我们,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应有的本领。说到这儿,我突然就想起来有这样几句话: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张庆先生,你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当我离开你之后,我再回忆和你相处的日子,特别是我在阅读你的作品的时候,我觉得你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张庆的一生就是用老人的睿智和孩子的童心拥抱着语文教学的这块沃土,他就是这样度过他的一生的。因此,像张庆先生这样,他的世界和他的生命之树是常青的。

我记得我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人即使在活着的时候,也希望能找到一个精神天堂,这个天堂在什么地方?这个天堂就在有书的地方,就是图书馆。所以我想,如果我们想去寻找这个天堂,我们就去踏着一本一本的书,去接近、去走近这个精神的天堂。今天八卷本的《张庆文集》出版了,我觉得我可以在《张庆文集》所搭建的台阶上,走向我心目中的精神天堂。

语文课上的“慢”与“快” 篇7

只是,当“慢”成为一种流行语,成为语文课堂新的时尚之后,听起来却另有一番滋味。前不久听一位教师执教《李时珍夜宿古寺》,读到“寺外山风呼啸”,月亮“移到了中天”,教师问:“为什么课文结尾不写人,而写山风和月亮呢?”由于前文教学中,教师对环境描写缺少必要的关注,教室里一片静寂。教师只好说:“不着急,再想想。”好不容易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可以看得出这里特别荒凉。”教师似乎也有备而来:“再仔细读一读上下文,看看还有什么新发现?”教师没有明确指明一定的方向,面对一篇文本,学生只能望文兴叹。最后,教师只好自问自答:“其实,这里是环境描写……”教师缺乏引导、点拨的功力,没有及时把握孩子发言中的有用的信息,只是一味说“慢慢想”“仔细读一读”,听久了无非是一种温柔的废话。

语文课上的“慢”常常还表现为对学生学情的误判,人为降低教学的起点。一位教师在教学《推敲》时,导入新课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用‘推’还是‘敲’呢?”这个问题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大都能有所了解。所以教师话音刚落,好几个学生举起了小手。这时,教师示意学生把手放下,说:“不要急,把这个问题带到课文中去读一读,想一想,一定会有更多新的发现。”学生只得按教师说的回到课文中兜圈子。最后回到这个问题,答案无非还是韩愈所说的一段话,并没有像教师说的有新的发现。忽视了学生的学情,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所谓的“慢”无非是一种拖沓的节奏,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容量,同时也制约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学习的热情。

其实,“慢”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教学理念,而针对实际问题的时候,是“快”还是“慢”则应有具体的策略和操作方法。学习是快不得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当然也不是只要“慢”下来了,就一定是对的,一定是好的。我经常看到,三四年级的课堂上,教师还要留出将近10分钟来指导书写三四个生字,反复强调要“一笔一画地描、一笔一画地写”。

在充分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的前提下,课堂上“快”或“慢”的节奏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九色鹿》时,在整体感知过课文人物后,薛老师说:“课文有9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对应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想象,绘成9幅画。”本以为薛老师怎么也要选择几幅重点的图画带领孩子读一读、品一品,毕竟这里有太多值得品读之处了。没想到在孩子读完之后,薛老师问道:“9幅画中,有一幅出现的人物最多,情节最紧张,是哪一幅?”学生立刻把目光聚焦在第8幅图画,即课文的重点内容第8自然段。这样的教学直奔文本的核心内容,教学节奏不可谓不快。在具体学习课文时,薛老师要求学生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一个学生没有领会老师的要求读起课文来。薛老师没有让学生继续“错”下去,而是果断指出:“你这样太像读书了,没有听故事的感觉。”于是当场示范讲故事,学生也心领神会,讲得有模有样,“快”节奏的教学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上的小助教 篇8

一次课上,课外知识丰富的小张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滔滔不绝,但是却占据了我不少的上课时间,我便请他等会儿再讲,小张愤愤地坐下,他任性的举动遭到了我的批评和其他学生的嘲笑,他难过地哭了,后来在我安抚后,他终于心平气和了。

一个问题看似解决,我的心里却隐隐不安。随着年级的升高,班中的学生越来越不肯发言,偶尔几个肯发言的学生也是以接近教师的标准答案为终极目标。所以小张这样的学生可能不受大多数教师的喜爱。我决定改变策略,我告诉小张要聘他为小助教,邀请他就非洲大草原的野生动物、人类和动物的关系等内容在课上做讲解。小张高兴极了。课前,我提醒小张,助教不能代替教师,要在教师完成教学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进行有益的补充。这节课,小张好几次想打断我的话,但看到我的示意,他就戛然而止了。他开始学着控制任性,顾全大局了。到了小张进行报告时,他精彩的讲解赢得了同伴的掌声。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最出乎我意料的一幕发生了。我请小张归坐时,他犹豫了一下说:“老师,我还找了很多图片觉得很有趣,想给大家看看,再占用一点时间可以吗?”小张知道要征求别人的意见了,真是个大进步,这比他出色的讲解更让我惊喜。

这以后,小助教的身影经常出现在语文课的讲台前。如今的小张正在成长为一个阳光的男孩。他学习的热情更高涨了,也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表现欲。语文课的课堂气氛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学生们都在争着做小助教,学习的劲头也更加积极了。

语文课上的“综合性学习” 篇9

“综合性学习”凸显“语文味”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根本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管“综合性学习”涉及到哪些领域、哪些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应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上。因此,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方案确定、内容安排、流程设计等方面都应从语文的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来进行,突出“语文味”。下面是一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莲文化的魅力”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的案例。

【案例一】

1. 成立综合性学习小组,课前查找有关资料。

(1)莲知识探究小组

通过各种资源、方法,查找: (1) 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等; (2) 莲叶防水和自洁之谜; (3) 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4) 千年古莲发芽之谜; (5) 莲生长繁殖得特别快的原因等知识。

将知识整理,准备课堂交流用。

(2)赏荷小组

实地参观或网上查找,画一画荷花;查找一些有关莲的诗文。

准备课堂交流用。

(3)唱莲小组

编一首《采莲曲》,练习唱,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2.课内交流、展示成果。

(1)莲知识探究小组

将本组搜集到的有关莲的知识展示出来。

(2)赏荷小组

将本组画的荷花或从网上下载的荷花用适当的形式展示出来。

(3)唱莲小组

演唱本组编的《采莲曲》。

(4)评出优秀活动小组

3.在《采莲曲》中结束综合性学习之旅。

在图、文、音并茂多媒体下欣赏莲花、欣赏莲曲,结束综合性学习。

在这个案例中,因为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也没有思考这次活动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意义,又没有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实际就开展了这次综合性学习。结果虽然学生收集的资料较多,展现的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但一堂课下来,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几乎没有得到任何语文能力的锻炼,这次活动也就流于形式,也就丧失了基本的“语文味”。

诸如此类,忽视了语文的本色,把综合性学习活动上成了“文艺表演”“绘画比赛”以及其他学科活动的现象数不胜数。

下面同样是一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莲文化的魅力”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的案例。

【案例二】

1. 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收集莲的资料组和收集莲的文化组,各组由组长担当分工统筹工作,教师担任咨询顾问。

(1)莲的资料组

任务: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莲的相关知识,例如: (1) 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等; (2) 莲叶防水和自洁之谜; (3) 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4) 千年古莲发芽之谜; (5) 莲生长繁殖得特别快的原因等知识。

要求:选取适合的、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选题进行调查、了解,并准备在课堂上用简练、清晰的语言来介绍,字数200字左右。

(2)莲的文化组

任务:查找有关莲文化的资料。例如:有关莲的诗歌、文章、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有关莲的故事与传说;与莲有关的民俗民风、风景名胜;探究佛教与莲花的关系以及与采莲有关的词曲唱词等。

要求:选取适合自己,并感兴趣的一两个方面为课堂交流作好准备。

(1) 当当歌唱家,为采莲姑娘们编一首《采莲曲》,在班上演唱; (2) 当当导游,向游客形象地介绍有关莲的民俗民风、风景名胜; (3) 当当文人,有感情地吟咏关于莲的诗赋、对联、文章; (4) 当当艺术家,向大家简要推荐与莲有关的绘画、工艺美术作品; (5) 当当辩论家,就“出淤泥而不染”在当今社会是否适用展开辩论;

2. 课内交流、展示成果。

3. 对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评价。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获得有关莲的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得到了培养,而且还积累了一些关于莲文化的知识,语文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总之,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我们要始终紧绷“语文”这根弦,抓住语文的根本———语言文字,在学习实践中“体现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点燃语文的生命———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实实在在的培养。

“综合性学习”注重“整合性”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将各领域、各学科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实施“综合性学习”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1.与生活实际的整合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更是一样,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使用。它的开放性与生成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根据当地实际、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来对教材进行整合,通过对学习活动的内容、步骤、过程等进行改编、拓展、完善,使之适合学生实际、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在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将黄河与自己家乡的一条河流相结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又通过对家乡河流的调查了解,在亲身实践中,加深对目标的了解,从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建立起对环境受到破坏的忧患意识。

2.与各领域、各学科内容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综合性学习要“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结合”。我们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不能单纯局限于语文的圈子里,应进行课内外整合、各领域各学科内容的相关知识整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月球的奥秘”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进行课内外的整合,也可以让学生在探究月球知识和与月亮有关的文化的过程中,对地理、科学、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在活动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以训练的同时,其他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作为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应该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让学生获取相应的语文知识,形成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丰富的健康情感。

4. 考察评价的整合

传统的语文学习重结果而轻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强调“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等。因此,综合性学习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树立“过程就是目标”的意识,从而改变以往的考察评价的机制,将各种考察评价机制进行整合。如定性和定量评价综合,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综合,口语与档案评价综合,三维目标的综合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对活动方式、成果展示等内容进行整合。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通过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整合语文学习资源,构建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整合的学习体系,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培养与提高,德、智、体、美、劳得以和谐发展。

“综合性学习”突出“自主性”“实践性”

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应该将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放在首位,注重“实践性”,即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策划,到学习内容的选择的学习方式。学习步骤的安排,到学习成果的呈现,一定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多数学生的选择。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不断地探索、研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察、调查、阅读、讨论。查找资料,分析、整理……总之,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以上的各环节都必须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性”“实践性”的原则,从而让学生在一次次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自主意识、合作精神,并能综合地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服务生活等。

语文课上的师生角色转换 篇10

一、先发制人,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

要让学生在愉悦中学好语文,教师就要讲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否则学生便会背着沉重的包袱,陷入学习困境。讲求教学效率,教师就要求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会更多的东西,尽可能少占学生课余时间,把较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提高效率,教师就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做到精讲、精练。这一点对教师的备课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每节课的导入尤为重要。可以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魅力,就表现在能花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得最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一些教师认为对高中学生课课来个“导入”简直是浪费时间,这种看法是严重不科学的,要知万事开头难,如果堂堂来个开门红,先发制人,激起学生的兴趣参与学习,那效果当然是事半功倍。

二、自我解剖,努力营造和谐的“舞台”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事物、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意学生的智力因素,更应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的价值与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的热情倾注于教学的全过程,创造出师生之间情意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要让学生上演好“主角”的角色,达到乐学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必须设法营造一种共同平等的民主和谐“舞台”氛围,同时也能够做到自我解剖。魏书生老师就向自己提出了“每堂课都要学生有怨声”的要求。从学生作文中每每发现学生总喜欢那些能沟通师生感情的“交流型”教师。教师尊重自己的学生,对学生充满爱,无论课内课外都勇于解剖自己,与学生平等交谈、通信、电话联系,并且敞开胸襟向学生畅谈自己的追求、爱好及学习语文的感受等,这样,学生对老师就会尊敬,会发自内心地喜爱和仰慕,并且常常由人及“科”,对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尊其师,信其道”的效应自然而生。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中,我对此体会很深。教师要对学生少批评、多指点,使学生解除压抑感,充分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愉悦。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课堂教学不能使学生产生愉悦之感,得不到美的享受,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是不受欢迎的、失败的教学。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同样也离不开感情。冷冰冰的人也许可以很好地操作机器,却无法启动心灵的闸门。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要寓教于乐,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理疲劳和厌烦情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投入学习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快感和乐趣。与此同时,教师也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以更充沛的激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由此可见,和谐愉悦的“舞台”氛围是何等重要。

三、引入激励机制,提高“导演”艺术

中学生普遍有一种心态:乐于表现,渴求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引入激励机制,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激励的根本在于肯定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搞好整体教学的同时,千万不要歧视“演技”较差的“演员”(后进生),要不断地提高作为一名“导演”的“导”的艺术,要尽可能地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让他们扬长避短,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诸如教师对学生时时流露出关怀、信任等情感,就会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愉悦共鸣,这不仅能缩短师生双方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而且会激起对教师的尊重、亲近、信赖,进而产生连锁反应,把对教师的情感转化为接受教师教育的强大动力。再如适时地开展一些具有语文特色的“舞台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会、对对子等,这些活动都能强有力地激发学生蓬勃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使整个“舞台”充满生机和活力。

语文课上的朗读与教学 篇11

明确每一次朗读的目的

目的明确,结果才会明确。漫无目的随意阅读,不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得要领。因此在学生朗读前,教师要明确学生的阅读任务和要求。笔者在阅读教学中一般把朗读教学分为四个阶段来进行。

一是初读课文,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一定要做到边读边认字,字音要对上号,避免学生浑水摸鱼或上下文猜读等现象的发生。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几个人?初读课文一定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见几个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就拍拍手让学生停下来。

二是正确读课文,目的是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发现学生难读的句子、易混淆的读音及时矫正。这一阶段可采用范读或随录音朗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朗读节奏,把握课文感情基调。

三是精读课文,目的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主要词句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推敲主要词语的含义,细读理解体会。

四是有感情朗读。有感情朗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感情朗读是朗读的最高阶段,需要教师及时点评、恰当指导。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先引导学生体会小金花当时沉痛的心情,再请学生反复练习、琢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更能表达人物当时的感情。经过指导朗读、练习点评,学生发现读得语速缓慢声音低沉,更有感染力。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朗读课文,只愿意默读课文。实际上,默读是不能代替朗读的,朗读是把无声的语言文字用声音表达出来,是对文章的一次再创造,是语文必备的素养。朗读也有利于培养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教师要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检查学生的正确读文情况时,采用开火车连读,及时矫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以及容易读破、读断的句子。课文人物对话较多时,采用分角色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采用适合人物口吻的语气、语调,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读出感情。需要渲染气氛适宜用齐读,但一节课中齐读不能用得太多,齐读太多,教师就会忽视对个别学生的阅读指导,不能很好地关注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独特感受,也有可能挫伤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训练各种朗读技巧,能实时地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教师要用范读来为学生做引领、做指导,教师恰到好处的朗读会激起学生的激情;教师还可以采用引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清段落的层次、内容的转折和衔接以及课文中关联词的使用效果等。

很多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有感情朗读。在有感情朗读时,需要老师创设意境,配上与课文基调相融合的音乐,引导学生走进角色,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还可以采用比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并设立奖励制度,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因材施法,因材而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课文种类等因素,采取适合学生朗读的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低年级朗读教学时,要教给学生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还要注意训练各种不同句子语气的变化。如:问句多用前低后高、上扬的语气去读;感叹句、祈使句的语调由高降低;陈述句的语调平缓无显著高低变化。

中高年级课文有了一定的深度,语文教师更要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和训练,使朗读与理解有机融合,通过朗读让无声的书面语言鲜活起来,使学生进入到课文中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脑海中浮现出课文描绘的一幅幅美景,一个个画面,一桩桩故事。对于抒情性课文,要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叙事性课文,应着重熟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只有掌握了不同课文的特点,熟悉了课文的具体内容,才能采用适合课文的朗读方法。中高年级学生朗读时,不仅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还要考虑到句子中的语法短暂停顿,注意突出句子中的主要词语。通过正确的使用重音、语气、语调,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来熏陶自己,感染他人。

教师还要重视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把繁琐的讲解、分析让位给有意义的朗读。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朗读练习,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在朗读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餐桌上的语文 篇12

在餐桌上, 那充满诗意的菜名不就是语文吗?

郊外采来的野菠菜被称作“红嘴绿鹦哥”, 野韭菜美其名曰“秦桑低绿枝”、“燕草如碧丝”……虽然是野菜, 但乾隆和一群大臣也甘之如饴, 《还珠格格》里面的这一幕想必大家都不会忘记吧。这样的菜名也只有秀外慧中的紫薇才想得出!至于小燕子就相形见绌了:把猪血拌豆腐叫“红刀子进白刀子出”, 把红烧鱼块叫做“大卸八块”……本是美味佳肴, 一听这菜名, 就让人大倒胃口。看来, 要想吃的开心, 少了语文还真不行!

在餐桌上, 那妙趣横生的圆场话不就是语文吗?

记得那年年夜饭, 看到满桌佳肴, 我迫不及待地说“我要吃鱼”, 奶奶连忙说“好的, 年年有余”;我说“要吃猪舌头”, 奶奶赶紧说“猪转头在这儿呢”。明明是猪舌头, 怎么叫“猪转头”呢?下来后, 我悄悄问刚读高一的哥哥, 他说, 你真傻!这不就是语文上的“谐音”吗?猪舌头鲜美, 但“舌”音同“折”“赊”, 多不吉利!怎么办呢?对了, 舌头不是老爱转动嘛, 且“转”谐音“赚”, 多吉利!于是, 猪舌头就摇身变成了“猪转头”。这下我才明白, 平时老爱打碗而老是挨打的妹妹今天打了个碗不仅没挨打, 反而赢得奶奶的呵护:“好好, 岁岁 (碎碎) 平安, 岁岁 (碎碎) 平安。”看来, 这哪里是在吃年夜饭, 明明是在“吃”语文嘛!

在餐桌上, 那纵横捭阖的席间语言不就是语文吗?

中考结束后, 师生聚会, 我们这一桌负责“拿下”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就不一样, 喝酒也要讲“专业”。他说, 要我喝可以, 但你们必须以桌上的菜为话题, 还要用我们语文课上学到的人物, 咏出一首诗。大家只好“绞尽脑汁”, 不一会儿, 一首诗出炉了:姜太公钓鱼, 关云长刮骨, 苏子卿牧羊, 曾子母杀猪。这下好了, 鱼肉、排骨、羊肉、猪肉都全了, 语文老师被迫咽下自己酿的“苦酒”。他说, 你们怎么这么聪明?前几届学生都没战胜我呢!大家都笑了, 其实上届师兄早就告密了, 但我们“装糊涂”好“引君入瓮”。你看, 又扯到成语了。不过照此看来, 餐桌上, 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语文了!

上一篇:改进教育方法下一篇:索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