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建设工程

2024-09-20

系统建设工程(共12篇)

系统建设工程 篇1

由于对于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的控制一般都处于事后控制, 没有整体系统的进行预防和控制, 很多国家包括我们国家虽然对于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风险评价有过很多的关注, 并对此评价体系也研究的不少, 可是对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是建立在风险评价基础上的一种风险管理系统, 有了风险预警系统风险事故的损失会减少甚至会消失和转移, 所以有必要对此系统进行研究。

1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风险预警的涵义

预警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为了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的情况下发生和最大程度的减低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在需要提防的危险发生之前或灾害灾难未发生时, 按照观测得到的可能性预兆或以往经验, 对有关单位发出紧急信号并报告危险情况。

预警就是料事为先, 防患于未然。一般情况下事故或损失发生是在某个时刻的危险状态的出现而导致的。然而光是有建设工程质量风险评价是不能完全排除和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的。

风险预警一般有两种涵义:广义的风险预警和狭义的风险预警。广义的风险预警包括四个子系统分别为预警咨询系统、预警决策系统、预警执行系统和预警监督系统, 这四个子系统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包括了从警情指标确定一直到警情应对措施的确定和排除警情收集反馈信息中所有过程, 如风险评价可以预测警情、判定警损, 风险预警可以提出提示、选择对策等。

建设工程质量风险预警系统就是以建设工程质量风险评价体系为基础对风险进行预控, 从而预防和化解风险的发生以及把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风险造成的危害减少到最低标准所采取的有效防范方法。

事实上,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的预警系统主要是度量建设工程项目操作过程中某种状态指数超过警戒线并发出预警信号提前采取防范措施的一个不断循环得到提升的系统, 整个预警系统由五个子系统组成:风险识别子系统、风险估测子系统、风险评价子系统、风险预警子系统和风险对策子系统。

其中, 风险识别子系统和风险估测子系统以及风险评价子系统在上章内容已有介绍, 在此不做重点研究。风险预警子系统是通过建设工程质量风险评价对风险程度与事先已经确定的预警范围进行对比, 若超出其范围将要进行预警。风险对策子系统是通过对预警子系统的项目进行分析之后然后采取相应改进的措施应对存在的风险。

2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根据当前情况是否应该发出警报及发出何种程度的警报, 在此风险预警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警源、预警指标、分级信号标准, 实施流程四部分。

(1) 警源, 质量风险预警子系统的警源就是选择监测对象, 本文以混凝土制配质量风险作为监测对象, 将监测对象定量化, 便于发出警报。

站在施工单位的角度来说, 主要是控制混凝土质量波动的分析和预防, 根据混凝土制配强度公式fcuo=fcuk+t×σ, 其中fcuo为混凝土配制强度 (mpa) , fcuk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mpa) , σ为混凝土强度标准差 (mpa) , t为与强度保证率有关的系数, 在混凝土强度保证率达95%时的概率度为1.645, t值由对应的保证率来决定, 其中混凝土标准差σ能反映施工单位的实际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越高, 标准差越小。

(2) 预警指标。根据警源的分析确定预警指标并建立预警指标体系, 并对此进行评价。

首先, 评价质量波动预测和控制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混凝土标准差σ的确定传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 统计的方法 (当施工单位具有近期的同一种品种混凝土强度资料时使用) ;第二, 取值的方法 (当施工单位没有近期的同一种品种混凝土强度资料时使用) 。传统的这两种方法是有缺点的:首先, 统计的资料都是历史资料和历史数据, 对未来的预警和控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其次, 传统的方法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浪费, 比如在混凝土制配过程中只需要C25, 而在使用传统方法却使用C30的混凝土;最后, 传统的方法对于工作的改进没有太大的帮助。

再次, 波动预测评价方法的改进。由于混凝土制配的标准差 (强度波动) 的影响因素也与五大要素有关:如人 (操作者的技能差异) 、材料 (各种原材料质量:水泥、砂石、水、外加剂) 、机 (搅拌机性能、施工机械、) 、方法 (投料方法、材料称量管理制度、浇筑方法、施工方法选择等) 、环境 (原材料与制配环境条件、运输设备条件、浇筑环境条件、施工环境条件等) 。所以, 可以从这些因素入手来建立预警指标体系。

(3) 分级信号标准。根据预警指标评价体系的分析, 将评价结果与实践中的实值进行对比分析所建立的对应关系, 设定风险预警区间 (五个区间) 就可以知道其风险的级别并确定预警信号。

(4) 实施流程。根据风险预警子系统的预警区间的确立, 对那些存在风险的因素应该着重注意, 并要相应采取对策来防范这些风险。这里有几种防范措施如转移风险、风险降低、预防风险、自留风险和风险回避等。

参考文献

[1]段玉林.关于混凝土试配强度及标准差的探讨[J].辽宁建材, 1995, (4) .

系统建设工程 篇2

兴办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势在必行

【摘要】坚决贯彻中央关于“三农”政策,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改革开放成败的根本问题。而农业的命运落实在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上,更是稳固农业发展的“基础的基础”,这个“基础”关系到“三农”政策落实成败的大事,本文论述了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田灌溉系统 势在必行

民间谚云:“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饭饿得慌。”农业是生命之本,离开农业人就没有饭吃,就要饿肚子,难于生存,更谈不上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一切无从谈起了,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普遍真理。

农谚曰:“农作物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而水是靠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流到地里,是农作物旱涝保收的重要保证,更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农业综合能力的一项关键的重要措施,因此,落实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势在必行了。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况。随着气候变暖、水资源缺乏、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口骤增,人们吃饭成了问题,农业更加步履维艰和举足轻重,使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致富奔小康迫在眉睫。农业的发展是靠水利把水资源灌溉庄稼。目前的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已经不能适应农田灌溉的需求,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和出路,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1.1 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严重老化。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一般始建于“人民公社”和“农业学大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鼎盛时期,由于勘测粗放——凭人按地形走向定位、规划狭窄——随心所欲、设计仓促——只顾眼前局部利益、经费不足——靠人海战术、配套不全一穷凑合、施工简陋——因地制宜、质量极差—根本无科技含量的“土法上马”工程,土沟土渠,渗漏十分严重,渠系利用系数极低,沟渠淤满泥沙和杂草丛生,每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彻底挖沟清淤和除杂草疏通渠道,后期又缺乏维修和管理,经过几十年的运行,不少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已超过规定的使用期,普遍老化损坏。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35%,效益下降。中小型灌区以及农田水利灌溉现状更是令人担忧,导致输水效率低,渗漏损失大,本来水资源严重缺乏,更是雪上加霜。

1.2 重视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不足。国家投建的大型农田水利灌溉系统枢纽工程基本上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开荒造田和发展现代化农业水利灌溉系统工程的需求,农民常有争水、抢水、偷水等违法乱纪的事件发生。县、乡、村三级的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经费不足。有的根本无经费,基本上维持现状。主干渠、支、斗、龙、毛渠年久失修,已是百孔千疮,顺其自然,过一年算一年。想节省经费,又不想掏腰包,美其名曰:“谁兴修水利,谁受益。”到头来,谁也没有必修水利,谁也没有受益,还是一个乱摊子。

县、乡、村各自为政,农民随意挖沟引渠,乱挖水口子,放任自流,灌溉系统工程遭到严重破坏,无人过问,长此以往渠道坍塌,水土流失,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农业旱涝无收。

1.3 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令人堪忧。农田水利灌溉系统有关部门领导很少下基层,即使为了“使命”来了,也是走马观花、蝽蜒点水、敷衍塞责、草草了事,对存在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农民反映的灌溉问题只是解释经势不足呀、自行解决呀,美名引导说:“谁兴修水利,谁受益。”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算是推卸了责任,作了交待,问题丝毫没有得到解决。

有关领导干部不进使命:参观——写心得体会:检查——指示发号施令;考察——报告文章漂亮;调研——论文呱呱叫,胡编乱凑了一通,交了答卷,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有关部门领导开会时头头是道,表示关怀和重视,会后全忘到了后脑勺,究其原因:①上级划拨经费不足;②经费被挪用,没有专款专用;③经费被腐化掉了;④往下转嫁:谁兴修水利,谁受益;⑤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拖而不办,其结果,一事无成,年复一年。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失修和老化,失去作用。办好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势在必行。以“三农”为本,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没有良好的灌溉系统工程,遇到今年干早、明年涝灾、后年饥荒,农民怎么增产丰收增效益,人民吃饭和穿衣得不到保障,自然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

2.1 依靠“三农”政策办实事。当今,农村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大多数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留守在家里,种那几亩几分地,地少人多,粮食价廉,收入甚微。各自为政的小农经济,能指望农民搞什么“谁必修水利,谁受益”?现实么?只好抱着现有的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年复一年凑合着过就行了。要兴办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建设,关键在于有关部门的领导,简单地说:①重视;②力行;⑤办事;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这“四道工序”,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建设才有希望,才能得到发展。

这就要贯彻中央每年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解放思想,破除禁锢的小农经济束缚,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融于社会,顾全大局,统筹规划,措施得力,加大投入,明确权责,规范管理,依托优势,因地制宜,依法办事,增加收入,力行去做,落到实处,一定能够把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建设搞好。

2.2 立即着手从头做起。我国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大国,耕地面积大,地形复杂,缺乏水资源,土质各异。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现代化滞后,生产价值低廉,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战线长和网状密,耗资大,尽管改革开放加大了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建设力度,仍然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需要,况且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和一蹴而就就能办好的事情,是一个长期投入、年年兴建、不断完善的宏大的工程,需要从头抓起、立即规划、马上动手、常抓不懈,才能改变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落后和瘫痪的状态。

2.3 兴办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建设势在必行。当今,科技兴农,致富奔小康的新形势下,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仍停留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徘徊,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经济和周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改革时期,这真是逼上梁山,兴办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建设势在必行,到了必须加大力度非办不可的地步。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领导高度重视。以农为本,拿出办法,加大力度,长远规划,科学设计,采取措施,精心施工,保质保量,重点放在防渗——采用砼板或石头或戈壁铺砌防渗渠;跌水——落差适当,加大流量:闸门——多设,放水自如。总之,力行又好又快把灌溉系统工程建设搞上去。依法管理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经过几十年兴修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建设,尽管质量欠缺,但还是基本上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只可惜,只兴建,无管理,使本来百孔

千疮的渠道,因争、抢水、偷水和乱拔水口子,遭到人为的严重的破坏,所以要把强化管理和依法管理提到议事日程上,确保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的运转。

3.1 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贯彻《水法》、《水保法》、《防洪法》、《水利产业政策》等法律法规,做好学法用法、遵纪守法的教育,做到有章可循,依法办事,违法必究,达到既建设,又管理的良好氛围,使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得到很好的保护和正常的运行。

3.2 改进粗放的灌溉模式。农民灌溉在操作上大多数是采取大水漫灌的形式,方法粗放,普遍对节水意识淡薄,极大地浪费了水资源,所以必须对粗放的管理模式和灌溉的方法进行改进。要推进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现代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因此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建设要向现代化迈进,真正做到管好水、用好水、节约用水。

3.3 从基层抓起。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工程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是为农民的利益办实事,操作灌溉都在农民手中。因此从源头掀起,从基层的县、乡、村领导干部科学管理和农民爱护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设施教育入手,一抓到底,依法办事,违法必究,营造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

应急系统建设升温 篇3

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预案适用于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划的,或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该预案特别提到要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应急预案等。该预案还对应急处理、应急响应、善后处理、信息发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规定。

系统建设工程 篇4

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分为前广场工程、后广场工程和周边市政交通工程。后广场轨道换成中心包含地铁2、3、9号线天津站站, 有出入口与地面上的大铁天津站 (由铁道部负责) 、公交中心 (由通莎长途客运公司负责) 等项目相接。做为综合枢纽, 各项目之间、各项目的设备系统与枢纽系统之间、枢纽本身的各设备系统之间必须互相协调、紧密配合, 使整个工程成为一个完善、有机的整体。接口的设置及管理, 应保证科学合理, 并利于设计及建设过程的有效技术管理和审查指导。本文重点介绍通信专业的接口设置情况。

2、通信系统的设置

天津站交通枢纽专用通信网由设于枢纽管理控制中心 (负责天津站交通枢纽地区的运营管理) 的通信中心级设备和设于轨道换乘中心、停车中心、主广场、副广场等六个通信二级节点设备构成。根据天津站交通枢纽运营指挥和服务旅客的需要, 通信专业设置了传输系统、专用电话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电视监视系统、乘客资讯系统、广播系统等14个子系统。

3、通信系统与其它工程及本工程其他专业的界面及接口关系

3.1 界面及接口划分原则

(1) 保持各相关工程的独立性及完整性, 简化工程建设界面。

(2) 优化工程间及系统间分工界面, 减少设备接口, 使通信各子系统结构简洁。

(3) 尽量简化系统的管理维护环节。

(4) 枢纽与轨道交通各线通信系统应避免相互干扰。

3.2 建设界面及接口设置

为满足管理控制中心防灾指挥及旅客服务的需要, 枢纽通信系统需与大铁天津站站及地铁2、3、9实现信息共享和存在接口关系的系统有:广播系统、电视监视系统、乘客资讯系统。枢纽与地铁和大铁工程的信息交换是中心对中心的。但因空间位置关系, 枢纽工程与地铁2、3、9号线的物理接口均在轨道换乘中心各专业机房内;与大铁站房的物理接口在大铁站房二层通信机房内。

(1) 枢纽通信系统与城际铁路的建设界面:以地下一层京津城际铁路的进出站口为界面, 进出站口以外由枢纽建设单位负责建设;进出站口以内的铁路的出站地道、售票、地下进站厅及地面以上的京津城际铁路的站台、站房内的通信系统设备由京津城际铁路的建设部门负责建设。

(2) 枢纽通信系统与地铁各线的建设界面:1) 视频监控系统:除地铁专用房间内的由地铁自建, 其余 (含枢纽运营管理及枢纽与地铁公用) 区域由枢纽建设。2) 枢纽统一建设管理, 地铁拥有对地铁专用房间及站台站厅区广播分区广播权限。3) 枢纽统一建设管理, 站台区显示屏接收并显示地铁各线提供的行车信息。

(3) 枢纽通信系统与公交中心的建设界面:枢纽换乘中心的1号出入口位于公交中心地面一层圆形大厅中心位置, 大厅边界之内归枢纽工程建设, 大厅边界之外及二层以上由公交中心负责建设。

枢纽的电视监控、乘客资讯、广播设备与大铁的接口位于大铁弱电设备房间的配线架处, 配线端子外侧至枢纽指挥中心由枢纽负责;配线端子内侧至京津城际设备由京津城际负责。

枢纽的电视监控、乘客资讯、广播设备与2、3、9号线设备的接口的设计界面在各线天津站站通信机械室的配线架处, 配线端子外侧至枢纽指挥中心由枢纽负责;配线端子内侧至各线控制中心由各地铁线负责。

枢纽的电视监控、乘客资讯、广播设备与公交中心不存在接口。

详见下表:

另外, 在枢纽控制中心和地铁各线控制中心分别设置直通电话, 用于各工程指挥中心的紧急联络。直通电话利用地铁各线的专用通信系统实现, 地铁专用系统在枢纽预留接口, 枢纽负责把控制中心的话机接入该接口。

4、结语

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 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交通枢纽。其相邻大铁站房和地铁站都将是大客流集散地。通过上述相关接口, 能基本实现枢纽与周边工程在正常运营及灾害工况下统一指挥协调管理的需要。

摘要: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与大铁天津站站房、地铁2、3、9号线、公交中心、周边市政配套子项等多个建设项目相邻或相接, 为满足正常运营及灾害工况的协调指挥统一调度, 枢纽通信系统与相邻工程的相关系统都存在接口关系, 本文即对通信系统的相关接口进行详细介绍。

关键词:天津站交通枢纽,通信系统,接口

参考文献

[1]刘永谦.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02-15.

[2]刘永谦.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 2010 (2) .

[3]刘永谦.网络化运行中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接口方案及运营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7 (9) 10~12

城乡建设系统建设工作情况 篇5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XX镇场镇建设工作作一简要发言,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概况

我镇位于XX市西南部,距主城区29公里,与重庆市xx区xx县伏龙乡及本市的xx镇、xx镇接壤。全镇幅员面积4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528亩,下辖12个村1个社区,总人口37300余人。场镇面积达1.5平方公里,场镇人口将近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28%。

二、主要举措及取得的成绩

我镇场镇建设按照“统—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扩大聚集效应,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产业发展方面,我镇坚持“工业强镇”战略,牢固树立“工业经济是第一要务,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发展理念,抢抓两江新区、渝广合作、重企转移三种机遇,发挥邻近重庆的区位优势、老工业基地的人才优势、渝广连接线的交通优势三大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做好现有企业服务,现已培育规上企业10家,镇域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场镇人气指数不断提升,商贸服务业更加活跃。1-5月,我镇完成招商引资工业项目4个,到位资金xx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xx万元,工业销售产值xx万元,利润总额达xx万元。

基础设施方面,我镇近年来通过积极对上争取项目、鼓励民间投资等多种渠道,不断加强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场镇功能不断完善。实施河河道整治、河堤美化靓化工程和场镇亮化工程,修建河堤2公里,新安装太阳能路灯110余盏,新增绿化面积约20xx平方米,绿化率达38%,有效改善XX人居环境,消除汛期场镇安全隐患;新建垃圾压缩中转站1个,有效缓解、xx4个镇垃圾处理难问题;新建成省级示范综合文化站和xx平方米乡镇文体广场1个,配备各类健身器材80余件,基本满足群众日常文化体育需求;新修建公办中心幼儿园1所,建成后将有效解决镇域内适龄幼儿入园难问题;新修建污水处理站1个,建成后将有效解决镇域内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处理问题;新修建冲水式公厕1个,建成后将进一步方便群众生活。实施旧城改造工程,完成城区房屋改造xx户,改造场镇下水道xx米,铺设人行踏板平米。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加快商品小区建设,目前已建成商住小区雅居、同创伟业、沁园小区、和谐小区、宾馆小区、xx小区等6个住宅小区,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人居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环境整治方面。积极探索场镇清洁卫生管理新机制,通过居民一事一议方式,委托隆鑫物业公司负责场镇清洁卫生,采取听证会的形式制定了场镇环卫收费标准,聘请专人负责管理环卫、清运垃圾等,真正做到了常抓不懈。在沿街的商户、住户中开展环境整治宣传活动,培养“城镇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意识,引导广大商户、住户树立主人翁意识,镇区环境卫生面貌得到很大改善,为筑巢引凤、招商引资、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不足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公共基础设施还不到位,如美化、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是资金、土地不足是制约场镇建设的瓶颈。乡镇财力弱、国家项目少、可用于建设的土地存量不足,严重阻碍了场镇建设发展步伐。

三是场镇建设不易形成特色。新建楼房样式单一,突出地方历史和文化特色不够,不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四是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还无法最大程度的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工业商贸镇进行场镇建设,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完善配套设施。

(一)争取政策命名,获取优惠政策。完成重点商贸服务镇申报工作,解决场镇无农贸市场的现状,规范市场;完成百强镇建设试点镇申报,完成5平方公里总规和3平方公里控规。充分利用2个政策命名带来的优惠政策,发展工业、商贸服务业。

建设系统重特大 篇6

重特大事故1小时快报

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建设工程,由总承包单位负责上报事故。事故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事发后或接报后,迅速核实有关情况,并立即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必要时可越级上报。

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事发后或接报后应当在下列时限报告省建设厅:发生死亡3人及以上重大事故的,4小时内快报;发生死亡10人以上和已建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发生坍塌及燃气发生重大泄漏或中毒等重特大事故的,1小时内快报。

报告应当全面具体

各有关单位应报告险情或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类别、人员伤亡情况;重特大事故中相关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燃气、公交、自来水、公园等单位名称、资质等级情况,有关人员姓名及执业资格情况,原因的初步分析;采取的措施等情况。

事故处理快速协作

事故发生后,发生事故单位、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做好抢险救援工作,保护现场,开展事故调查,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当地政府和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省建设厅派出人员赶赴现场指导、协助做好抢险救援工作,并及时将有关情况向省政府和建设部专报。

信息发布集中管理

系统建设工程 篇7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 部分电厂在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始终秉承着1 个调试标段的设计原则, 由此实现对机组启动试运及分系统运行的有效调控, 但此种标段分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效率低且存在矛盾等问题, 为此, 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对电气系统调试工作进行梳理, 同时注重引进技术分工手段, 由此达到最佳的电气系统运作效果。以下就是对电厂建设工程电气系统调试技术分工的详细阐述。

1 电厂建设工程电气系统调试中存在的问题

某电厂建设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了对2×600MW燃煤机组的应用, 同时在燃煤机组设计过程中为了满足电厂生产需求, 采用了单元接线方法, 且强调了公用电气系统的部署, 并注重在公用电气系统规划过程中设置了22k V主变压器, 同时将其接入至500k V电网, 且配备2 台500k V升压站系统及6k V干式变压器等。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 该电厂电气系统在调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电厂在电气系统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失真”现象, 即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缩短施工进度, 基于发现电气调试质量存在缺陷的基础上, 未对其进行返工处理, 从而为电气接口纠纷问题的凸显提供了可能性, 为此, 当代电厂建设工程领域应提高对电气系统调试问题的重视, 并注重对其展开有效处理;

第二, 电气系统调试工作间存在着关联,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电气系统调试分工难度, 并由此诱发了“死区”或脱节问题, 影响到了电气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1]。

第三, 电气系统调试中对异常问题的处理亦是该电厂建设工程中凸显出的主要问题之一。

2 电厂建设工程中电气系统调试技术分工要点

2.1 升压站接口调试分工

在电厂建设工程电气系统调试技术分工过程中, 强调对升压站接口调试的分工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为此, 当代电厂建设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并注重在电气系统调试工作开展过程中引进500k V升压站计算机监控系统, 即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NCS软件功能, 对升压站接口二次信号、软件组态等数据进行搜集, 并调试接口位置。同时, 基于升压站接口调试分工的基础上, 要求承建单位在建设项目开展过程中应注重承担2 号机组启动机组保护装置校验职能, 同时注重在校验工作开展过程中于2 号机组特定位置设置Ⅱ调试标段、Ⅱ安装标段, 由此达到最佳的调试作业状态, 并就此实现对电气系统的分工调试处理。此外, 为了满足电气系统分工调试作业需求, 要求电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2 号机组启动期间, 升压站配电装置的管理, 同时注重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以并网带电形式对电气系统运行状况进行调试。另外, 在500k V升压站接口调试分工过程中, 亦应注重将配电装置操作职能交付于运行部门, 由此来保障电气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性, 规避接口纠纷问题的凸显。

2.2 起备电源接口调试分工

在电厂建设工程起备电源接口调试分工过程中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 在220k V起备电源系统操控过程中为了保障工作的延续性, 应注重要求承建单位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起备电源给2 号机组倒送电过程进行严格把控, 并注重要求电厂参与到起备电源停/ 复役申请工序中, 且注重将开关、断路器等操作纳入到自身管理工作范围内, 满足接口调试分工需求;

第二, 基于220k V起备电源停役的基础上, 要求承建单位应注重提高自身协调能力, 即首先针对2 号机组电缆母线进行试验, 由此保障电缆母线设计标准符合工程需求。其次, 将2 号机组二次回路置入到实验环境中, 由此检测电气系统回路运行状况, 并对调试标段二次回路运行进行调试, 由此满足电气系统运作需求[2];

第三, 在起备电源复役期间, 电厂应注重发挥自身监督职能, 对ECS即集控室、6k V母线等运行状况进行观察, 并展开相应的调试工作。而承建单位亦应注重在此期间, 检测电气设备运行状况, 即及时发现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凸显出的相应问题, 对其进行高效调试。

2.3 回路接口调试分工

回路接口调试分工亦是电气系统调试技术分工重点, 为此, 为了保障1 号、2 号机组处在正常的运行状态, 要求安装单位及调试单位应共同协作对ESC进行调试处理, 而在380V母线调试过程中, 要求承建单位应注重承担调试职责, 以开关连锁试验方法对母线进行检测, 并注重在试验检测活动开展过程中将1 号机组划分为1A-2A, 2 号机组划分为1B-2B, 由此获取精准化试验检测结果, 最终由此实现对母联开关连锁的有效调试, 满足电气系统运作需求[3]。此外, 在回路接口调试分工过程中为了规避接口纠纷问题的凸显, 亦应注重将循环水泵电源电缆调试职能交付于承建单位, 并要求承建单位在试验过程中秉承着严谨的工作态度, 最终由此打造良好的分工调试作业空间。

3 结论

综上可知, 电气系统调试技术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特点, 因而在此基础上, 为了保障电厂建设工程中电气系统运作的高效性, 要求相关作业人员在对电气系统进行操控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电气系统调试分工技术的应用, 同时注重从回路接口调试分工、起备电源接口调试分工、升压站接口调试分工等层面入手来应对接口纠纷问题, 且就此打造良好的电气调试工作环境, 达到最佳的调试作业状态, 满足电厂生产需求。

摘要:基于电厂工程项目实施的背景下, 逐渐凸显出接口纠纷问题, 影响到了电气系统运作效率, 为此, 为了打造安全、稳定的电气系统运作空间, 要求当代电厂建设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并注重强调对电气系统调试工作的优化处理, 即以回路接口调试分工等形式, 来提升单位整体协作能力, 达到最佳的电气系统操控状态。本文从电气系统调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 旨在推动当代电厂建设工程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电厂建设,电气系统,调试技术

参考文献

[1]陈强文.电厂电气设备启动调试与故障检修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 2016, 11 (01) :130-131.

[2]陈琦.基于电厂电气系统设备调试措施的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 32 (16) :132-133.

系统建设工程 篇8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全国已普遍建立了招标评标专家的管理制度,管理水平较之几年前有很大的提高。但是距法治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尚有不相适应之处。从面上看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地区差别较大。从点上看有的问题还很突出,某些环节漏洞较大。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抽取评标专家软件的科学性、适用性不强,公正性和权威性不高。2)评标专家的评标行为管理缺失,无行之有效的监管方法或手段。3)有的欠发达地区和县市评标专家资源缺乏,不具有必要的评标专业门类和充足的专家人数,实际参评专家人数较少,难以保证评标的公正和质量。4)具有评标专家资格认定管理权的政府行政监管机构对所属各级监管工作失之于软、散、乱。

2 基于INTERNET的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系统

2.1 基本概念

本文评标专家是指依法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部门设立的专家库中的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基于INTERNET的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系统是指依法设立专家库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部门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对所辖专家按照法定条件实行统一的资格申报、审查、认定和资格处理;运行统一开发、鉴定、确认的抽取程序,实行包括省域内专家资源共享评标专家抽取;采用语音通知系统随机动态抽取自动通知评标专家;运用科学统计分析法对专家的评标事实进行记录分析,并完成量化到定性的评价;实施省域内各级的评标专家抽取网上实时监督。

2.2 软件设计思路

由省级招标投标监管机构组织开发《基于INTERNET的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系统》,以现行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增强抽取评标专家软件的公正性、科学性、高效性、权威性,实现省域内的专家资源共享,填补评标专家行为管理的缺项,强化各级行政监管为主要内容;体现为市场主体服务,为各级监管部门服务,实现评标专家的规范化、高效率管理。

2.3 解决问题的对策

目前存在的评标专家抽取软件公正性、权威性、法定性、科学性、适用性是首要问题。使用省以上主管部门统一开发《基于INTERNET的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系统》即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部门有权设立的评标专家库,并享有资格认定和管理权。据此获得承载与管理这一权力的软件的开发和推行使用必然的、法定的权力。其次,由于省以上开发者在管理层次、技术资源、组织指导上的优势,也必然使其软件的科学性、权威性得以更好的体现。再次,省以上开发机构往往在具体招标项目的管理方面比较超脱,辅之以高等级的软件鉴定,其开发的软件的公正性是勿庸置疑的。第二个问题,评标专家的评标行为管理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使得有些不良专家打人情分,不能公正评标而难以追究。《基于INTERNET的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系统》可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评标专家的评标行为和业绩,并将其量化分析,按照管理部门制定的考核标准定性考核,根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行政处理措施。解决对专家不良评标行为束手无策的状态。第三个问题,有些地方缺乏专家资源的问题,《基于INTERNET的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系统》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资源共享,还可以使各种资源按需组合共享,从技术上提供共享服务。接下来的事情属于行政组织管理工作,需要在辖区内制定统一的共享办法,监管制度,报酬标准等。第四个问题,政府行政监管机构对所属评标专家监管无力。《基于INTERNET的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系统》在资格管理、规范抽取、评标行为考核、统管共享等方面实现了网络化、规范化管理,使得行政管理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管理办法先进、高效、科学,管理的层次必定要上一个新的台阶。

3 基于INTERNET的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利弊分析

3.1 专家资格管理

1)资格申请:按照省监管机构制定的统一表格录入专家申报资料。2)资格初审:由分库一级(市级),对初录入的专家资料进行统一初审,通过后再由省级管理机构进行资格审核。3)资格审核:由省级管理机构对通过初审的专家资料进行审核。4)资格认定:对通过资格审核的专家,由有关政府主管部门认定其具有评标专家资格,并赋予专家号,成为正式的评标专家。5)资格复审:对评标专家按复审制度,定期进行资格复查与审核。

3.2 评标专家抽取和业绩管理

1)专家的使用需求:建立评标工程信息,并录入对评标专家的专业、数量等要求。2)专家抽取:选择一个评标工程,并按照在“专家需求”中录入的要求,进行随机抽取。3)专家通知:可以按三种方法通知专家——人工通知、半自动通知、全自动通知。在通知结束后,可以打印出《评标专家抽取结果确认表》《评标专家签到表》。4)专家补抽:如果开标前,由于其他原因导致专家名额不足时,可以再补抽专家。补抽的专家,由于时间关系,全部采用人工通知和人工记录到系统中。在补抽结束后,也可以打印出《评标专家抽取结果确认表》《评标专家签到表》。5)专家评标和业绩考核:在评标结束后,记录对评标专家的考核结果。

3.3 专家信息查询

1)评标专家查询:可以按照各种条件查询出某一评标专家的资格信息,并查询出该专家的参评标情况统计数据,所有参与评标工程中的评标业绩。而且可以在查询结果中再按新的条件再次查询。2)评标项目查询:可以按照各种条件查询出某一评标项目的基本资料,并查询出该工程的所有参评专家的评标业绩、评标结果记录等信息。

3.4 系统信息管理

该系统的优点:

1)采用INTERNET网络技术,以B/S为架构,以SQL2000数据库为存贮手段,实现多用户、异地、跨地区的协同管理,与多种资源共享。

2)系统具备有人工通知、半自动通知、全自动通知三种通知方式,适用于不同要求的评标工程专家抽取与通知,并且备有短信确认手段,减少确认环节,可选性和可靠性强,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可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评标专家的评标行为和业绩,为考核专家持续积累基础数据,为评标专家的深化管理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据。

4)与使用单位各自开发抽取软件相比该软件系统更具有公正性、权威性、法定性,因而更具有公信力。

5)便于实现。

该系统的应用难度:

1)信息录入的准确性、规范化:对于专家资料库,准确地录入信息是至关重要的,信息的录入不可求省、求快,而应力求准、求全。

2)评标专家抽取时,自动回避的准确性在于评标专家工作单位、注册单位录入的准确性。

4 实践与探索

按照上述思路和方案我们与软件公司合作进行了初步尝试,开发了《基于INTERNET的山西省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系统》。该系统搭建了全省评标专家资源共享和监管的统一平台,将现行评标专家抽取、资格和行为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法定程序融入其中;将各级行政职责分解定位设置其内;将评标专家抽取程序按照规范、公正、科学和责任确认的原则,环环相扣、无缝连接。实现全自动、半自动和人工三种抽取通知方式。通过测试表明该软件适应性强、操作便捷、稳定性好、监管功能强。现正进入试用阶段,可以预料该软件的推行使用必将极大的提高我省评标专家管理的规范性、公正性、权威性和科学性。评标专家网络化管理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摘要:从建设工程评标专家日常管理入手,较为详尽的研究了建设工程评标专家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采用基于INTERNET的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系统来加强专家管理的有效途径,为规范评标活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系统,招标投标

参考文献

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篇9

本文就排水系统的功能、规划原则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路, 以引起社会对排水系统和水健康循环的关注。

1、水污染控制及排水系统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 我国水污染控制经历了由单一污染源的治理、污染物浓度达标排放到区域污染综合防治、以环境容量为依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两个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前, 主要采取的是点源治理策略, 经验证明该策略不足以防止水环境的污染。80年代后开始进入污染综合防治和总量控制阶段。

2、排水系统的功能

传统观念上的排水系统是以防止雨洪内涝、排除和处理污水、保护城市公共水域水质为目的, 认为污水是有害的、应尽快排除到城市下游。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保护了局部的生活环境, 危害了广大流域地区。实际上, 良好的水环境不是局部地域的, 它的范围是整个流域的乃至全球的。排水系统起到回收城市污水和净化再生, 畅通城市水循环的作用。现代化的排水系统定位应从以前的防涝减灾、防污减灾逐步转向污水的资源化, 从而恢复健康水循环和良好水环境。事实证明: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回用是恢复水环境的必由之路。

3、排水系统的规划

当今, 城市总体规划与给水排水系统规划都应当将污水的再生和回用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在进行排水系统规划时, 应对整个城市的功能分区、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现状等做周密的调查, 调查现有的和预测潜在的再生水用户的地理位置及水量与水质的需求, 并将这种结果反映到给排水专业规划中。确定排水分区、污水净化厂的位置与个数, 在进行新建和扩建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时, 要近远期结合选择污水深度处理系统。

在进行排水管网的规划时, 要把雨水、污水的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结合起来, 逐步转变目前的雨、污水合流制为完全的分流制系统。雨、污水的分流有利于对不同性质的水采用不同方法处理和控制, 有利于雨水的收集、贮存、处理和利用, 增加城市可用水资源, 减轻城市面源污染。

3.1 污水处理厂的选址与数目

按照传统规划方法, 污水处理厂厂址要根据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目标、城市布局、水体功能及流量等因素来选择, 一般尽可能地安放在河系下游、城市郊区。但是这种系统布局使污水厂距离再生水用户较远, 需铺设的回用水管网费用相应增加, 不利于污水的资源化。因此, 在确定污水处理厂厂址时, 还应对城市中的自然水面、小河、绿地和工业再生水用户进行调查分析, 并根据回用水的需求, 在城市中适当位置设置污水净化厂, 收集附近区域的城市污水, 加以处理之后就近回用。

根据长期经验, 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可以发挥规模效益, 降低建设费用和日常运行费用, 但这种观点并没有考虑到污水回用的因素, 如果考虑再生水的回用所需铺设的输水管道、提升泵站等费用, 考虑改善城市水环境以及因为污水回用减轻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负担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那么可以肯定, 在城市下游建立集中的大型污水处理厂, 在经济上并不是最优的。因为污水厂的数目过少, 势必远离再生水用户, 加大回用水输送管道的距离和投资, 增加回用水成本, 不利于污水回用。

3.2 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

污水处理的方法较多,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工艺流程。因此应该根据污水水质和回用水水质的要求, 对水处理单元进行多种组合,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出经济可行的污水处理流程。这就要求在确定工艺流程的时候增加对该厂附近地区污水再生水需求情况的调查, 以便对处理工艺进行适当的完善, 即可满足污水回用水质的要求。例如:当处理后的污水作为农田灌溉用水时, 选择工艺流程时就可以不考虑或不注重其除磷脱氮效果, 而侧重于其对水中病菌、重金属等的去除, 因此工艺流程的选择不应该采用诸如A2/O法等, 而可以采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等方法。而作为工业循环冷却水回用时, 就需注意去除表面活性剂等容易起泡的物质, 尽量减少引起循环水设备堵塞、腐蚀和结垢现象的物质。污水二级处理是污水再生的基础, 但是一般都还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深度处理, 才能达到再生水用户的水质要求。

3.3 技术经济分析

在进行经济方案比较时, 在满足出水水质各项指标前提下, 除要考虑费用与技术等因素外, 还应考虑该方案是否有利于实现污水资源化--既是在原有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上, 增加促进污水资源化和环境质量的改善这两个重要的因数。虽然目前我国投入到污水厂建设的资金较为有限, 要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地实现污水资源化还需要一个过程, 但是必须注意到这是解决我国水问题的有效途径。

4、结束语

沼气工程系统设计 篇10

1 沼气原料数据库建设

可以作为沼气生产原料的种类很多, 大致可归为如下几类:

(1) 农业废弃物

包括: 畜粪, 如猪粪、液体猪粪、牛粪、液体牛粪鸡粪、鸭粪、 兔粪等; 尾菜, 包括白菜、莴笋、黄瓜、西红柿、 西葫芦、黄瓜等; 秸秆, 包括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玉米青贮、牧草青贮、饲用甜菜、 甜菜叶子等。

(2) 城市生活垃圾

包括: 餐厨垃圾、生活有机垃圾、谷物酒糟、压制纸浆等。

(3) 新型能源植物

包括甜高粱等。

(4) 其他

1.1 单一原料特性数据表设计

原料以公斤为质量单位, 原料包括 以下主要 参数数据 :日排放量 ( kg) 、碳C (% ) 、全N (% ) 、总P ( 以P计 )(%)、全钾 (K2O) (%)、总固体含量 (TS) (%) 、含水量(%) 等。而沼气组分则包括如下参数 : 单位产气潜力、工程产气量、 甲烷含量、硫化氢含量等。

通过以上分析, 设计单一原料My SQL[2]数据库表格式如表1所示。

动物性与植物性原料产气计算时处理方式不同, 参考计算公式如下:

日产气量=原料量 * 原料产气率 * 含水率 (m3/d, 即每天多少立方米)

原料量=直接输入 (对如玉米秸类等植物性原料, 单位为公斤)

或者: 原料量=养殖量 * 每只动物产粪量 * 收集率 (对畜禽粪便类等动物性原料), 其中收集率参数由用户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输入, 但其值必须在0至100之间。

1.2 混合原料配比产气量数据表设计

上面针对的是单一性的原料, 实际上, 现在多使用混合原料来产生沼气, 因此设计原料配比数据表如表2所示。

系统目前仅支持2种原料的配比, 以后随着研究工程的深入, 将增加更多种的原料配比, 以达到最大最优的产气率。

2 沼气工程工艺流程

生产沼气的工艺主要包括: 高浓度全混式恒温发酵、车库式干发酵、连续式干发酵等, 各种工艺涉及到的流程不完全相同, 大致包括以下这些流程或其中一部分: 预处理、沉砂池、收集池、调配池、 酸化池、厌氧发酵主发酵装置、二次厌氧发酵罐、干发酵仓主发酵装置、 沼液池等。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于供气、发电或者纯化等。

2.1 常用的沼气生产及利用工艺流程

图1显示了采用高浓度全混式恒温发酵技术生产沼气的工艺流程图, 图中1-5分别表示收集池、调配池、酸化池、厌氧发酵主发酵装置、 沼液池这5种流程或装置, 右上角的6-1和6-2表示产生的沼气一方面用于发电, 另一方面用于日常供气。

由于不同的工艺包含的流程不同, 因此需要根据工艺来装载并显示图形, 并且需要对图形做拉伸或缩小等变换操作, 采用GDI+库[3]可以处理各种格式的图形, 而不再局限于BMP位图, 下面的VC++代码演示了怎样对图形大小和格式做出变换:

2.2 沼气工程工艺设计及投资预算估算方法

沼气的生 产涉及到 许多流程 , 需要事先 估算各种 容器(比如发酵罐、调配池 、酸化池等 ) 的容积大小 , 而这一切的基础是沼气原料, 不管是植物性 (如各种农作物秸秆) 还是动物性 (如各种畜禽粪便) 原料都含有大量的水分, 只有去除水分后的干物质才能发酵产生沼气, 其计算是一个环环相扣递进的过程, 估算过程大致描述如下:

( 1) 畜禽粪便 日产生量 = 畜禽存栏 数 * 畜禽日产 粪量(kg//只 ) * 收集率 (%)

(2) 畜禽粪便干物质量=畜禽粪便日产生量 * (1-畜禽粪便含水率)

(3) 秸秆等原料干物质量=原料量 * (1-原料含水率)

(4) 发酵原料总干物质量=原料1干物质量 + 原料2干物质量 + ……

(5) 日产沼气量 (m3) =原料1干物质量 (T) * 原料1产气率 (m3/Kg) * 1000 + 原料2干物质量 (T) * 原料2产气率 (m3/Kg) * 1000 + ……

(6) 日输出沼气量 (m3) = 日产沼气量 (m3) * 可供输出系数 (%)

(7) 供气用户数量 (户 ) = 日输出沼气量 (m3) / 每户用气量 (m3/户)

(8) 日进料量 (m3/D) = 发酵原料总干物质量/ 沼气发酵浓度 (%)

(9) 调配池有效容积 (m3) = 日进料量 (m3/D) * 天数 (D)

(10) 调配池体积 (m3) = 调配池有效容积 (m3) / 调配池装载率 (%)

(11) 酸化池有效容积 (m3) = 日进料量 (m3/D) * 酸化天数 (D)

(12) 酸化池体积 (m3) = 酸化池有效容积 (m3) / 酸化池装载率 (%)

(13) 厌氧发酵罐有效容积 (m3) = 日进料量 (m3/D) *水力持留时间 (D)

( 14) 厌氧发酵 罐体积 ( m3) = 厌氧发酵 罐有效容 积(m3) / 厌氧发酵罐装载率 (%)

(15) 二次发酵罐有效容积 (m3) = 日进料量 (m3/D) *二次发酵停留时间 (D)

( 16) 二次发酵 罐体积 ( m3) = 二次发酵 罐有效容 积(m3) / 二次发酵罐装载率 (%)

(17) 沼液储存池有效容积 (m3) = 日进料量 (m3/D) *沼液储存时间 (D)

( 18) 沼液储存 池体积 ( m3) = 沼液储存 池有效容 积(m3) / 沼液储存池装载率 (%)

(19) 沼气工程总投资 (万元 ) = 沼气生产部分投资 (万元) + 沼气利用部分投资 (万元)

(20) 沼气生产部分投资额 ( 万元 ) = 日产沼气量 (m3)* 单位投资额 (元/m3) / 10000

(21) 沼气供气部分投资额 (万元) = 供气用户数量 (户 )* 每户投资额 (元/户) / 10000

(22) 日发电量 (Kwh) = 日输出沼气量 (m3) * 沼气发电率 (Kwh/m3)

(23) 发电机功率 (kw) = 日发电量 (Kwh) / 发电时间(h) / 功率系数

(24) 沼气发电 部分投资 额 ( 万元 ) = 发电机单 价 ( 万元) * 发电机数量 (套)

(25) 沼气供气部分投资额 (万元 ) = 单户投资 (元 ) *供气户数 (户) / 10000

(26) 沼气工程总容量 (Kw) = 各个设备功率之和 (KW)+ 办公生活用电 (Kw)

(27) 沼气工程装机容量 (kw) = 沼气工程总容量 (Kw)* 用电系数 (%)

通过以上步骤, 可以初步估算出生产工艺所涉及到的各种装置或容器的尺寸大小、工程总投资预算、工程各单项投资预算、发电量、 沼气工程装机容量等关键指标, 为下一步的工程开工建设打好基础。

3 混合原料产气量比较

为了最大化产气率, 目前一般采用混合原料, 不同配比的原料配比产气量不同, 例如猪粪和水稻秸秆在1:9、9:1、5:5等不同配 比情况下 产气量分 别为12262、15735、13871单位, 其中在9:1配比情况下产气量最高, 比1:9配比产气量高出约28%, 图2清楚地表明了猪粪和水稻秸秆在各种配比情况下的产气量。

并且根据数据库中配比数据生成表格, VC++生成Excel[4]的主要代码如下:

4 结语

阐述了沼气工程生产原料的主要数据库设计, 生产工艺及流程装置, 以及估算产气量、各种流程装置容积尺寸、投资概算等的递进式计算过程, 最后比较了混合原料在不同配比情况下的产气量差别。今后的研究和工程工艺改进重点包括: 生产工艺的改进与优化, 各种原料混合配比最佳产气量的研究、实验, 以及实用的工程建设等。

摘要:阐述了沼气工程生产原料的主要数据库设计,生产工艺及流程装置图解说明,并给出了对图形进行变换的GDI+代码,以及估算产气量、各种流程装置容积尺寸、投资概算等的递进式计算过程,比较了混合原料在不同配比情况下的产气量差别,以及生成相应Excel报表的VC++代码。

如何建设协同编辑系统 篇11

本文结合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以下简称中少总社)全媒体出版平台实施经验,从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规划、协同编辑系统软件的选择、项目组织管理、项目需求调研、编辑流程的规范化等几个方面简单地谈谈协同编辑系统实施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为何选择协同编辑系统

在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出版社要努力成为数字出版转型的主体,努力成为数字产品出版商和阅读服务供应商,不应当被技术和渠道所绑架,简单地做内容供应商甚至是资源供应商。因此,数字化转型应该纳入出版社的总体战略发展规划,而不是简单地建设几个数字出版系统。

协同编辑系统并不是完全孤立的系统,协同编辑系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编辑的数字化转型,也就是说,编辑工作从选题策划、约稿、编、审、校到最后形成图书或数字化产品的整个业务流程都应该纳入到数字化转型的范围。

中少总社早在2010年9月成立数字出版中心时,就把数字化转型纳入总社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在做协同编辑系统的时候,李学谦社长明确提出要形成全媒体的出版能力和全媒体推送能力。所谓的全媒体出版能力,就是完成单一介质出版向全媒体出版的转变,提供多种介质的产品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阅读需求;所谓的全媒体产品推送能力,就是完成由阅读产品供应商向阅读服务供应商的转变,实现线上、线下对读者的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的服务。

二、协同编辑系统软件的选择

软件的好坏各有各的说法,只有是否适合自己的软件,没有万能的软件。每个出版社情况各不相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软件。比如:专业出版社和大众出版社的需求就完全不同,专业出版社更注重内容的结构,对外部的表现形式不像大众出版社那么重视;而少儿出版社的图文书特别多,整个编辑过程对图文、版式等表现形式要求特别高,离开了图和版式,编辑就无法工作。

以中少总社的情况为例,我们的书报刊中,80%以上都是图文并茂的;中少总社所有的出版物都是以Indesign软件进行排版的,而且90%以上的排版工作都是在社内完成的。所以,我们在协同编辑系统的选型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是:版式一定要跟着编辑流程走,系统一定要与Indesign软件完美地结合;系统的开放性和流程的灵活性;技术方的团队的实力。

三、项目的组织管理

各个出版社的实际情况不一样,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协同编辑系统不仅仅是安装一个软件,它离不开项目实施,离不开个性化的开发,所以项目的实施团队一定是由技术方和出版社共同组成,互相配合的。

对于出版社来说,一方面需要对技术方的实施团队提出要求,在签订协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实施团队的人员构成,要看项目经理的专业背景和实操能力,看项目组成员的实操能力。实施团队一定要驻社开发实施。另一方面,数字出版是“一把手工程”,协同编辑系统项目的实施是自上而下推进的,出版社内部实施团队要突出管理特性。因此,要建立社长领导下的出版社项目实施团队,进行充分授权。确保项目实施的个性化需求有决策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有人拍板。

从中少总社的情况来看,领导充分重视数字化转型工作,将全媒体出版平台的建设列入中少总社数字出版“十二五”规划,作为出版社的核心工作。社长亲自规划项目,主管领导统筹协调项目团队与编辑部门的关系,对项目实施团队(数字出版中心)进行充分授权。同时,为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将全媒体出版平台建设列入数字出版中心和编辑部门的工作考核。

此外,出版社项目团队要有专业的人员与技术方团队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协调编辑部门与技术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确保项目进度及时完成。从中少总社来说,数字出版中心项目团队可以做到与技术团队的有效沟通,是出版社与技术团队沟通的责任人,项目中的一般需求项目团队即可决策拍板。

四、需求调研的重要性

需求调研是对编辑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的过程,通过需求调研形成规范化的编辑业务流程,将有助于协同编辑系统项目的顺利实施。

需求是否明确,是协同编辑系统项目能否顺利完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出版社没有做过协同编辑系统,对系统的需求并不明确,需要借助技术方的实施能力,帮助出版社明确项目需求。技术方团队作为外来人员,并不了解出版社的具体情况。因此,技术方需要做的第一件工作,必须是需求调研,而不是安装软件。

在项目的需求调研阶段,技术方需派出能力较强、有项目实施经验的产品经理,对出版社的编辑业务流程进行调研,并根据需求调研结果写出需求规格书,在需求规格书的基础上进行产品设计,然后才能进行技术开发和项目实施。产品设计最好能画出原型图,出版社在需求规格书和原型图的基础上进行需求确认。在需求确认阶段,项目组可将系统原型展示给系统的关键用户——前期使用的编辑和相关的专家,征求意见。

中少总社在协同编辑系统项目实施的初期,制定了详细的需求调研计划,需求调研的时间长达2个月。需求调研的主要工作包括:访谈、需求规格书的制定、基于原型图基础上的产品设计、需求确认等。需求不明确的时候,还需要技术方开需求说明会,向全体编辑讲解。需求规格书更新了好几个版本,最后一版的需求规格书长达218页。

五、编辑业务的规范化

协同编辑系统和我们整个编辑业务流程密切相关,需要在规范化编辑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实现编辑业务工作的协同作业,及编辑业务流程的有效和可控。

编辑流程是从选题计划开始的,涵盖整个编辑业务流程。协同编辑系统可以通过编辑流程的设定,确保编辑流程的完整性和合理性,通过编辑计划和派工的设定明确责任,控制进度。

中少总社全媒体出版系统采用的是先锋单位实施法,最先在低幼出版中心实施。低幼中心的编辑业务流程管理非常规范,在实施全媒体出版系统之前,已经将整个编辑业务流程梳理成10个环节,每个环节分为10个关键业务点,并按此进行考核。在全媒体出版平台的实施时,我们又对这些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确保系统能做的事情一定不让编辑手工来做。

在传统的编辑业务流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文件命名不规范、时间控制问题、编辑工作质量控制问题等。在实施全媒体出版平台时,我们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业务流程规范,尤其是数字出版方面的业务流程规范,比如:各种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的出版业务流程,文件命名规范等。

此外,根据图书、报纸、期刊元数据标引的要求,必须对编辑工作提出一定的要求。在中少总社全媒体出版平台中,我们要求编辑部负责人在做选题计划时,必须填入图书、报纸、期刊的基本信息;责编在上文稿的时候,必须对文稿的版式进行标引;文稿、图片中的一些关键字的填写也是编辑必须完成的工作。

总之,协同编辑系统是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一个编辑业务流程再造工程,只有将出版社战略、数字出版技术和管理的因素融合在一起,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

“1831”系统建设探讨 篇12

中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 环境、资源瓶颈制约也越来越大。如何让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伴随良好的生态?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 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环境保护是最接地气、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工作之一, 保护环境的目的就是要适应人民群众宜居安康的需要,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 实现水清、天蓝、地净。

环境保护现代化, 就是信息一体化, 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 (简称“1831”) 是环境信息化的方向, 通过环境信息化实现 “智慧环保一平台, 环境要素都上来;全省上下共同用, 时刻把脉看生态”。“1831”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硕果, 信息唯一、数据集中、透明共享, 时刻感知生态环境的安全与健康程度, 让生态文明尽可能地量化和可视化, 实现“平台大统一、系统大集成、 网络大整合、数据大集中、硬件大集群、软件大管理、安全大提升、服务大保障”。

1 “1831”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 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是贯穿于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相对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 信息化在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安全生产、资源再生等领域中的应用相对滞后, 短板突出。

当前, 随着环境管理工作从大类粗放型不断向特征因子细化型转变, 各种环境特征因子越来越多, 特征因子自动监控和采集设备产生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 各业务部门为使用和管理这些数据分别建立了多个“孤岛型”的业务系统, 由于各系统之间的数据缺乏联系, 而单个系统的数据太过单薄, 不能有效支撑领导决策。为避免上述情况给环境管理带来的弊端, 环境信息一体化是必然, 而数据深度挖掘和分析是信息化系统的主要任务。

环境信息化又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只有环境信息化, 才能有效体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个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生态省建设、生态文明工程建设是全省发展的方向, 为了能让社会公众感知到这一未来发展趋势, 立足十八大对信息化与生态文明的要求, 结合当前全省环保工作实际, 除了各级环保部门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外, 必须建立全省性的信息化公共支撑平台, 包括数据资源中心、传输交换平台、公共管理平台、环境信息发布平台、企业和公共环境监管平台、公众服务平台等综合性服务平台。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意见》 (苏发 〔2010〕24号) 中明确要求“在全省范围内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要求, 加快建设环境要素更加齐全、技术设备更加先进、信息集成度更高的全省环境监控平台, 整合现有力量, 加强生态环境监控机构建设, 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自动监控能力”。

“1831”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应运而生, 契合了十八大信息化与生态文明的重要精神, 是群众路线的产物, 更是服务民生的保障。以“生态江苏、数字环保、信息共享、科学管理”为原则, 紧密围绕生态省建设与全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 落实“信息强环保”战略, 以建设现代环保监管体系为重点, 以先进的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基础, 建设全省共享的环境监控平台。

2 “1831”系统建设内容

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简称“1831”。“1”就是建设一个全省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控系统;“8”就是集成饮用水水源地、流域水环境、大气环境、重点污染源 (包括污水处理厂) 、机动车尾气、辐射环境、危险废物、应急风险源等8个子监控系统;“3”就是组建省、市、县3级生态环境监控中心, 统一归口管理自动监测监控系统, 对监控数据质量实施“全生命周期”控制;“1”就是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控运行机制, 出台一套环境监控管理办法, 实现对全省生态环境的现代化监管。具体如图1所示。

2.1建设全省统一的环境监控平台

为了实现生态省的建设目标, 满足江苏省水、空气、重点污染源、辐射环境、危险固废、应急风险源环境质量评价以及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估, 满足省辖市环境质量达标评估、统计排名、区域补偿核算以及国家对省生态考核指标评估的要求, 切实做好环境质量预测、执法监督、排污收费、减排核算等工作, 必须建设全省统一的环境监控平台, 对各类环境管理要素进行统一管理。

充分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 构建统一的环境监控平台, 包括统一的标准规范、网络支撑平台、数据交换平台、数据库平台、GIS服务平台等基础技术平台, 将全省各环境要素的监测数据、管理信息集中, 对全省环境信息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数据分析、信息展示, 满足环境质量预测、预报、评价、考核等管理工作的应用需求, 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监控, 对各行政区域的环境治理进行考核, 对环境总量进行控制, 为环境管理者、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

2.2集成8大环境要素监测系统

通过集成水环境、空气环境、饮用水源地、重点污染源、机动车尾气、危险固废、辐射环境、应急风险源等8大环境要素, 构建“1831”中心数据库, 对各环境要素的监控数据质量实施 “全生命周期”控制,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控运行机制, 实现对全省生态环境的现代化监管, 服务于生态省建设、管理和决策。

2.2.1水环境

在完善太湖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网的基础上, 重点加强淮河流域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 全面实现全省主要河流省市交界断面与重点河流水质省级联网自动监测、监控、预警功能。

2.2.2空气环境

在全省县级以上空气环境自动监测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 加强已建站点联网集成, 开展霾自动监测站和超级站建设, 满足江苏省空气环境质量评价、国家对江苏省环境指标考核、省辖市空气环境质量变化情况评估、省辖市空气环境质量考核统计排名、空气环境质量预测、预报、预警等工作需要。

2.2.3饮用水水源地

通过实现由地方政府投资已建万吨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省级联网, 组织地方政府投资新建一批万吨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自动站, 并与省环保厅联网。改变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 监测信息不能及时共享的现状。

2.2.4重点污染源

全面实现全省国省控重点污染源、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总装机30万千瓦以上燃煤电厂省级联网自动监控。全省重点城镇污水处理厂与省环保厅完成中控系统安装, 并与省环保厅联网。

2.2.5机动车尾气

建设省、市、县、环检机构4级机动车排气监管信息平台, 完成对环检机构日常检测、标志发放、油气回收以及I/M制度实施等行为的监督, 实现全省机动车环检机构全监控。

2.2.6危险固废

实现对全省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设施省级联网集成, 实时监控主要污染因子、工艺指标及现场视频, 对全省危险废物申报、转移、处置利用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

2.2.7辐射环境

按照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需求, 并保证本监控系统顺利的数据集成, 对辐射环境质量监控系统进行集成整合, 保证辐射环境管理工作能够在同一平台、同一数据库下完成。在此基础上, 新建一批辐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哨及核电站外围自动监测哨。

2.2.8应急风险源

建立风险源动态管理台帐数据库, 实现对全省应急风险源的统一监控, 对环境风险源进行有效管理, 实时监控重大环境风险源;对危化品运输车等移动环境风险源进行实时跟踪监控;实现对风险源的三维模型库、预案库、应急专家库、应急人员库、应急车辆库、应急组织库、应急器材库等相关信息的集成管理。

2.3建立省、市、县3级环境监控中心

建立省、市、县3级环境监控中心, 各级监控中心根据权限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控, 负责本辖区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及视频监控图像的收集、传输、存储、分析、发布、应用和上报, 对环境监控系统出现的数据异常按照时间规定予以解决, 保证全省监控系统的数据运行正常。

省级监控中心是全省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工作开展的核心, 承担通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存储中心、分析中心、发布中心以及后期综合管理中心的职能;市、县级监控中心是全省生态环境自动监控网络的骨干节点, 是现场监管的主力, 是全省环境监控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保障, 负责本区域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及视频监控图像的收集、传输、存储、分析、发布、应用和上报。

省辖市监控中心是全省监控中心的关键节点,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 省辖市监控中心在本市环保局的授权下, 对本市的环境质量进行监管, 保证本市环境监控设施的运行率和数据的准确率, 对县 (市、区) 环境监控中心进行监督、考核, 保证本市监控中心的正常运行。

县 (市、区) 监控中心是全省监控中心的基层, 在县 (市、区) 级环保局的授权下, 对本县 (市、区) 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监管, 保证本县 (市、区) 环境监控设施的运行率和数据的准确率, 保证本县 (市、区) 的监控中心正常运行。

2.4出台一套环境监控管理办法

在省环保系统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监控管理制度, 明确环境监控的机构职责、站点规划、质量控制、数据审核、数据使用、奖励与处罚等相关规定, 建立环境监控体系建设、运维和监控中心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指导环境监控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环境监控管理办法是省环境监控系统正常运行的制度保证, 在环保系统内部建设一套完整的环境监控管理办法, 完善环境监控运行机制, 对外在环境监管上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环保部门进行环境监控的权力和义务, 保证监控系统发挥最大的作用, 为实现生态省的建设目标服务。

3 “1831”是信息化与生态环境的8个统一

“1831”是一项跨行业、跨地区、跨学科全省共建共享的大型环境保护物联网示范工程。在这样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中, 江苏省环保厅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要求, 开展全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建设, 实现“一个桌面、一张图、 一张网、一个数据中心、一个展示大厅、一个移动平台、一个数据交换平台、一套信息服务应用体系”。

“一个桌面”。2012年初云桌面上线, 稳定试运行1年, 具备全域安全性、管理多层级、精彩多桌面、服务个性化等特点, 并提供了全新的应用集市和创意个人体验, 整合了24家集成商, 集成54个应用。目前, 已登录使用1905.3万人次, 发放CA 2200多个, 提高了系统安全程度。

“一张图”。实现了全省“环保一张图”, 2012年12月29日, 江苏省环保厅与江苏省测绘局签订了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战略合作协议。目前, 空间数据中心存储了全省10.2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13个地市100个县市区、1355个乡镇街道、21779个行政村、7028条道路、8080个湖泊水库、197104条河流等数据。

“一张网”。为完善环境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推进“1831”项目建设进度, 江苏省建设完成了满足项目功能要求的省—市— 县3级传输网络。全省环保业务专网以省环保厅为中心, 连接13个省辖市环保局和100个区县环保局以及苏南督查中心、 苏中督查中心、苏北督查中心、省环境应急中心共计127条线路, 全部使用数字专线连接, 省—市带宽为100M和20M, 市— 县带宽为20M和10M, 整套网络与互联网隔离。

“一个数据中心”。在利用已有的服务器和存储的基础上, 构建统一、安全的生态环境数据中心。业务数据中心存储了全省919个重点污染源、125个水质自动站、124个空气自动站、11个辐射自动监控点、91家机动车尾气检测机构、38家危险废物监控点、1308家排污权交易企业以及49家辐射风险源企业。

“一个展示大厅”。利用江苏省环保厅监察局污染源监控大厅进行改造, 以少量投入完成临时监控大厅改造。

“一个移动平台”。建立了一套移动应用系统, 提供了秸秆焚烧监察执法、太湖蓝藻应急预警、空气环境质量查询、污染源监控信息查询、应急指南手册、厅长办公系统等功能模块, 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个数据交换平台”。充分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 采用成熟的消息中间件, 建成全省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控数据交换平台, 提供饮用水水源地、流域水环境、大气环境、重点污染源 (包括污水处理厂) 、机动车尾气、辐射环境、危险废物、应急风险源等8大监控要素信息交换功能, 实现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空气环境自动监测、辐射环境自动监控实时数据以及建设项目审批、机动车尾气监管等信息实时交换功能, 每天数据输入量300多万条, 输出100多万条, 截至2013年底, 完成交换数据量1.39亿条。

“一套信息服务应用体系”。基于统一的内、外网共享平台, 整合9个环保业务, 集成26个数据库, 感知25.5万要素节点。 提供数据分析、信息展示功能, 满足环境质量预测、预报、评价、 考核等管理工作的应用需求, 为环境管理者、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

4 “1831”实施成效

通过建设“1831”, 对已建自动监测监控站点进行联网, 将分布在全省的监测数据汇集到省监控中心, 通过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展示, 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同时建立了3级监控中心管理体制, 并根据环境管理的实际, 出台全省环境监控的管理办法, 为全省环境管理和生态省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1831”努力建设拟人化的人型系统。以统一的平台为整个系统的大脑, 产生思想, 通过统一架构体系将生态文明的思想在覆盖全省的神经系统传递, 通过25.5万节点组成的神经细胞将反映10.26平方公里环境安全与健康的信息感知到大脑的中枢, 为生态文明决策服务。

“1831”是一个“顶层设计、顶层推进、顶层监督”有思想的系统。“1831”通过物联网感知、分析江苏生态环境安全的程度。 看不到、听不到、嗅不到、摸不到、走不到的地方, 生态环境就不可靠, 通过“1831”感知环境, 成为生态环境的晴雨表, 可为生态安全提供预警。

“1831”是环境信息一体化的共建共享, 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建设“1831”系统, 监控所有环保设备的运行, 对企业排污以及水环境质量进行信息公开, 促进环保公共关系的良好改善。

“1831”推动环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监督能力;对全省生态环境监控状况及管理水平进行科学量化评估, 通过四色监控预警模型反映江苏环境安全与健康程度。

“1831”对环境监控数据资源进行集成共享重复利用, 对生态环境8大要素进行可视化管理, 形象展示了江苏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 提升了数据质量和决策科学水平, 极大减少了数据采集运维管理成本, 具有显著经济效益。

“1831”集成了全国统一的环保举报热线电话12369, 是最人性化的环保物联网传感器。通过“1831”推进企业环保信用管理, 加快“诚信江苏”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有利于推动社会诚信发展。

“1831”是江苏智慧环保的核心, 它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物联网传感器、最高速安全的专用网络、最先进的信息分析处理技术, 实现实时感知4万亿经济总量下江苏省生态环境系统安全与健康的程度, 并将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进行整合, 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化, 是江苏贯彻科学发展观, 实施生态文明工程的重要成果。“1831”最大的贡献, 就是解决了反映环境数据的“归一输入”与“统一输出” 的问题。改变了过去“多数多源, 多源并用, 信息不共享, 部门难协同”的现状, 实现了“一数一源, 一源多用, 信息共享, 部门协同”, 实现决策之下的灵魂、管理之上的思想、业务之中的保障、 人人之需的服务。归纳起来, 可以用“金字塔”来表示 (见图2) 。

5 “1831”未来展望

智慧“1831”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政府信息公开, 搭建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桥梁, 把问题化解在一线, 形成共识。“1831”和环境安全实则是一脉相承的, 环境安全是最广泛的民生问题, 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是最基本的民生需要。环保工作唯有信息集成共享、公开透明, 让群众通过平台这一载体看得见、听得懂、说得清, 才能最大限度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只有保障“1831”平台的安全, 才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 更好地服务民生, 保障环境安全。

上一篇:头孢菌素下一篇:实践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