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在解决问题

2024-10-02

重点在解决问题(共11篇)

重点在解决问题 篇1

怀化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区域性“双中心”战略是对怀化发展战略与时俱进的科学集成和重要提升,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怀化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正确把握目前怀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国家形势对怀化发展有利。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随着我国“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全面展开,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日益加强。怀化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承东启西的桥头堡,完全可以在主动承接这种转移特别是接受泛长、泛珠三角洲和成渝经济走廊的辐射中获得跨越式发展所需的资本、技术、人才、项目和市场等资源。

1.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怀化市目前已争取到7个县列入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执行地区。“万商西进”工程、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等区域合作平台已搭建,并且还成功引进了泰格林纸40万吨纸浆、中化集团湘维20万吨降解塑料、北京汇源20万吨浓缩果汁三大骨干项目,近几年建成投产,总投资达58亿元。

2.新一轮湘西地区开发即将全面启动。

怀化市列入上一轮开发规划的52个产业项目,到2006年底已启动51个,竣工或部分竣工投产的37个,完成投资57.76亿元;下一轮开发又将申报产业项目52个,总投资91.9亿元。随着一大批湘西地区开发项目的建成投产,怀化经济发展必将登上一个新台阶。

3.新农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这些政策措施推动力大,操作性强,受益面广。怀化是山区农业大市、林业大市,可以争取国家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

(二)怀化具备未来发展的良好基础。

怀化素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是我国东中部向大西南的过渡地带。境内有芷江机场,湘黔、枝柳及新建的渝怀三条铁路交汇,3条国道、12条省道和沪昆高速公路贯穿境内,目前已初步形成一个以铁路、公路为主,航空、水运为辅的立体交通网络。

1.怀化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全市森林覆盖率66.75%,是我国南方的重要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境内有1,909种中药材,中药材蕴藏量分别居湖南省第一,全国第二;有果类72个品种,年产量达1,000万担;矿产资源丰富,全市探明的矿藏有黄金、铜、煤、磷、锑、锰等11类45种,占全省矿产发现种类的41.6%;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499万千瓦,可开发量达450万千瓦,均居全省之首。

2.怀化具有浓郁的文化背景。

怀化是多民族聚居地,各族人民孕育了灿烂的五溪文化。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吊脚楼、拦门酒、合拢宴等风情浓郁,苗族的盘瓠文化神秘古朴,新晃夜郎文化源远流长,辰河高腔、侗族大鼓、麻阳农民画等民俗艺术更是蜚声中外。同时,怀化已经初步形成了几个大的文化圈,包括以沅陵为代表的“龙兴文化圈”、以洪江为代表的“洪商文化圈”、以通道为代表的“侗苗文化圈”、以会靖通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圈”和以芷江为代表的“和平文化圈”等。这些,都为怀化增添了魅力,为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促进怀化科学发展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

(一)提升经济质量,优化经济发展质态。

2006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2.5∶32.7∶44.8,一产业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0.7个、4.7个百分点,二产业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6个、9个百分点,三产业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5.3个、4.3个百分点。一产业比重过高,三产业比重偏低,就怀化区情而言,要实现怀化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二产业比重就显得过低了。

1.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要提高第二产业比重,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要加速怀化的发展,必须强力推进“工业突破”,使新型工业化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坚持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整合提升资源开发,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尽快形成电力、林产、医药、食品、矿业、建材、轻纺、化工八大产业集群。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重点要引进工业项目,包括具有龙头性质的大项目、极具竞争力的高科技项目、对本地具有高财税贡献率的项目。其次要加快改造提升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建设国内重要的二级物流枢纽和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要努力提高“四大水平”,即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要科学规划和合理整合旅游资源系列开发,充分发挥“原生态植物园、古建筑博物馆、多民族文化村、抗战胜利受降城”的独特优势,加强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苗侗风情游、历史文化游、生态休闲游等三大旅游文化品牌,积极对接张家界、凤凰、桂林等旅游景区,不断扩大怀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加快怀化发展注入新的增长点和活力源。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特殊作用。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牢固树立“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的思想,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依靠重要的生力军追赶跨越。

2.提高发展效益。

要加速怀化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提速增效为中心,以富民优先为导向。一是要突出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机会成本和建设成本,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提高经济发展对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的贡献率。二是要突出提高社会效益,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就业岗位,加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努力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三是要突出提高生态效益。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以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市级生态文明村为载体,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率,力求以最低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快的经济增长,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实现怀化市经济发展由资源要素驱动型向科技创新驱动型转变。

(二)提高服务效能,营造优良政务环境。

优良的政务环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先进生产力对先进生产关系的必然要求。很多国内外“零资源经济”现象说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及相关因素。

1.解放思想,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

首先要强化发展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变则境况变,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要教育引导政府工作人员用科学发展观洗脑,做到有问题多协调,为促进发展多让道,对那些发展观念淡薄、有损怀化科学发展的人员要采取措施及时调整,为怀化的发展彻底扫除障碍。其次要坚定发展信心。要辨证地看待怀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和机遇,要敢于克服困难,抢抓机遇,改变对怀化快速发展的怀疑观望态度,积极投身到火热的发展实践中去。再次要培育发展精神。一个国家要培育民族精神,一个地区则要培育地域精神。在这方面,要学习“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精神,培育“唯实、创新、自强、团结”的精神,用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催人奋进。

2.优质服务,铲除机关衙门作风。

首先要端正服务态度。一要特别重视教育引导工作人员牢固树立现代公务员精神,热忱为纳税人服务,端正服务态度。二要坚决铲除传统腐朽的官本位思想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老爷做派。要把政府营造成一个暖心的环境,让纳税人切实感受到政府就是他们的服务中心,政府工作人员就是他们的贴心人。其次要增强服务能力。一是要提高服务效率。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部门囿于成规,办事拖拉推诿,迟缓延滞,这种陋习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是怀化快速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必须彻底扫除。二是要提高服务的质量。这就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服务本领,提高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拓宽政府的服务领域,满足纳税人高层次多样性的服务需求,为纳税人排忧解难,助推纳税人的事业兴旺发展。

3.顾全大局,破解执法管理中的利益纠葛。

首先要创新管理体制。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新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用是否有利于怀化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怀化提升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怀化人民得实惠的三个标准作为判断是非和解决纠纷的依据,作为改革和创新管理体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要树立全局意识。各级各部门要有牺牲精神,维护全局的发展,树立“大河涨,小河满”的思想。要从长远着想,充分认识和预见到全局发展将给局部带来长远的利益,主动从发展大局出发,摒弃狭隘的地方主义,舍弃短视的部门利益和小团体利益,加强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同时,发展过程中,要兼顾各方利益,做到利益共享,确保地方及部门利益逐步得到提高,这样才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使怀化的发展步入良性的快车道。再次要规范执法行为。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制定收费及罚款细则,减小自由裁量度,规范收费及罚款行为。执法和管理过程既要严格,又要实事求是,不为收费而收费、不为罚款而罚款,目的是要为企业及业主做好服务,维护和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总之,如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革除了各种弊端,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开放高效谋发展、富民强市奔小康的成功之路,怀化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重点在解决问题 篇2

重点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近日,总书记深入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要突出活动重点,突出解决各级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联系基层群众的所思所盼,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最要紧的就是,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重点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真正让群众受益。

着力解决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总书记指出,窗口单位是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查摆和解决作风问题的重点部位,要在活动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从服务内容、办事流程、跟踪反馈、结果评价等方面不断改进,使服务更加精细、规范、高效。应该看到,经过这些年持之以恒的教育和监督,基层群众普遍感受到窗口单位“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但“事难办”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的地方,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应该办的事,也让群众来回折腾好几趟。解决办事难要把群众当亲人,能一次办结的决不让群众跑二趟路,能网上办理或送上门的就不让群众跑路。解决办事难还要强化问题导向,盯住作风问题不放,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着力解决群众养老难的问题。总书记指出,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惠及几亿老年人的德政工程。这些年,企业职工养老金实现了“十连增”,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却一直只有每月55元,由于物价上涨,保障作用越来越弱,满足不了老年人基本的温饱需求。群众期盼尽快上调基础养老金标准到100元以上,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真正让老年人基本生活无忧。

着力解决群众安居难的问题。衣食住行是群众的基本需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多数群众实现了丰衣足食,住房成为群众最关切的利益。关键是建立健全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人群需求,不同城市情况,分类施策,分城施策,让市场在房地产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买得起房的群众能买到价格公道的房,真正实现安居乐业。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着力建设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并且实行公平分配,有效解决

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新就业职 工、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

着力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大中城市之间普遍建立了航空、高铁、高速公路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但在广袤的农村,过河难、行路难还比较普遍地存在。这就需要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农村安排更多基础建设工程;更需要县乡干部弘扬焦裕禄精神,带领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修建乡村道路,帮助群众解决过河难、行路难等身边的难题,让群众得到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惠。

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2013年,我国总体实现基本医保的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人均280元。在28个省份开展了大病医疗保险试点,医改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看病难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农民群众期盼村村都建有卫生室,生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生大病国家能够托个底;农民工期盼能够与城市居民一样有医保卡,医疗费用能跨地域及时报销;富裕群体则期盼开放社会资本投资医疗产业,能享受到优质医疗保健服务。民之所望就是施政所向。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逐步解决。

建筑施工安全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篇3

一是宣传问题。建筑安全生产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构造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建设系统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宣传。国家出台的有关法律法规,建设主管部门、施工企业等都要认真履行,把宣传放在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位,切实抓紧抓好。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安全与发展、安全与生命的关系,确保建筑业的发展健康稳步向前。建设主管部门、施工企业全体员工要对有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内容深思熟记,并把基本精神广泛宣传贯彻。施工企业是建筑安全生产的主体,要重点学习和贯彻落实。要注重宣传的效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多种方法教育广大职工,把宣传的声势造的大大的,把宣传的氛围造的浓浓的,切实达到人人皆知的目的。

二是教育问题。这里所指的教育,就是重点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一线作业人员担负着安全生产的首要职责,他们迫切需要对安全操作技能有个安全的掌握。因此,对他们的安全教育培训要制度化,要级别化。有条件的施工企业,还要尽可能地让一线作业人员学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并加大在此方面的教育力度。一线作业人员培训教育合格后,要发放安全生产作业证,实现持证上岗。

三是责任问题。建筑安全生产工作要紧紧咬住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不放松。建设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办事,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对一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安全控制指标层层落实下去,同时做好跟踪检查,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对安全生产形势较差的地区,要进行深刻剖析,虚心学习先进,努力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新思路,拿出新举措,切实把事故多的势头降下来。安全生产形势较好的地区,不要骄傲,更不能有麻痹松懈思想,要继续巩固成果。工程项目较少的地区要克服安全工作与己无关思想。不能因为工程项目少就忽视安全,否则,出了问题后果同样严重。

四是制度问题。安全生产工作离不开制度的落实和建设。因此,建设主管部门、施工企业等要不断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等。没有安全许可证、没有办理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的企业坚决不允许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事故防范能力,保障一线操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安全工作例会、安全巡查和不良安全行为记录公式等制度。建设部颁布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要认真贯彻落实好,确保到位,为长期有效地抓好建筑安全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五是经费问题。要抓好建筑安全,就要舍得投入。建设主管部门要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合理地对工程造价计价进行准确预算,单独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费用,专款专用。目前正在推进的施工企业缴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做法,也是很值得借签的,确实能对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六是治理问题。要控制事故的发生,就要从源头做起,下重锤搞好专项治理,这是关键。从近几年各地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种类来看,主要是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物体打击、机具伤害、触电等。事故多发的地区和企业,更要认真总结经验,配合建设主管部门认真查找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对危及的突出问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雷厉风行的加以解决。最后的事实会证明,针对薄弱环节实施的专项治理是遏止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手段。

七是监督问题。建设施工安全,加强监督是大事。各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要切实履行职责,监督人员要铁肩担道义,时刻牢记质量、安全重于泰山的神圣责任,努力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水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向政府汇报安全监督工作情况,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全力解决人员经费不足等问题,确保安全监督真正落到实处。要不断提高安全监督人员的执法水平,强化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培训,做内行不做外行,提升安全监督档次。

重点在解决问题 篇4

中期汇报课指的是在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 学生收获了一些成果, 但同时又出现了一些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堂课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汇报和解决难题, 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反思, 总结上阶段活动中的收获, 从而为下阶段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做好铺垫。因此, 中期汇报课在整个活动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中期汇报中, 教师有效的指导是整个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而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更是检验中期汇报课教师的指导成功与否。

《大家一起来植树》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提高对植树这种做法的认识, 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策划、协调、合作能力。我尝试着通过制订活动预案, 让学生在植树前要做好准备、注意安全问题。本堂课是在对学生活动预案制订后的指导, 为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学重点是小组成员明确本组任务, 并能付诸行动;教学难点是在小组团结合作下, 解决本组遇到的困难。

二、情景描述

第一次试教情景描述:

3月, 各个学校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因此, 乐清市丹霞路小学的校本活动“学雷锋”就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提高对植树这种做法的认识, 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策划、协调、合作能力呢?为此, 我尝试着通过制订活动预案, 让学生在植树前要做好准备、注意安全问题。本堂课是在对学生活动预案制订后的指导, 为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一次试教:

片段一:前一堂课是制订活动方案, 小组分工准备。这一堂课, 在汇报与指导中, 轮到种植组在汇报小组成果时, 两名成员汇报在网上搜索和花圃询问选择了3种树, 并相应作了介绍。同时, 他们也提出了小组在活动准备中碰到的困难:在小组确定树苗时, 小组意见还没有统一, 现在想和全班同学一起商量, 到底选哪种?当我听到孩子们碰到问题时准备求助大家, 我也为他们的行动感到非常欣喜。小组的活动中, 学生有了收获, 也有所困惑。综合实践活动中期反馈课不就是对学生在前期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疑难进行解惑吗?顺水推船, 为了让全班孩子都参与到决策中来, 我让他们举手表决, 以少数服从多数决定出了树苗。

片段二:选好树苗, 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种植了。我问:你们觉得在种树的过程中, 会碰到什么困难?孩子们纷纷回答:不知道水浇多少?怎么种树?我把问题抛给孩子们, 在他们和我的共同讨论下, 确定了种树的步骤并板书, 我还让他们多读牢记。

这节课结束后, 听课的老师反应是: (1) 选择树苗这一环节处理不是很妥。在反馈课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没有错, 但足足花费了6分钟的时间才选好树种, 这对后面内容学习有情绪上的影响。 (2) 如何植树是本课要解决的难点, 但用多读牢记法似乎不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来, 我也静下心来思考, 修改了这部分的内容。

第二次情景描述:

修改后片段一:选择树苗依旧成了孩子们的困惑, 也是本课的重点, 我给孩子们发了一张表格小组讨论选择。

“大家一起来植树”树苗选择表

小组名称:

选择树苗:夹竹桃 () 桂花 () 樟树 () 选择理由:

提示学生音乐响起开始讨论, 3分钟音乐结束停止讨论。同时, 在讨论的过程中, 让学生考虑树苗的习性、作用、种植场地并进行选择。在这一环节, 小组同学为了能帮助种植组解决难题, 助人的热情很高, 小组成员能集思广益, 理由充分, 很快地解决了难题。

修改后片段二: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掌握种植方法, 全班同学充分进行讨论, 并充分地挖掘利用学生资源。教师有效地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以前有没有植过树, 有没有同学有能力解答这个问题?”这样, 有些简单的问题便可以轻易解决, 还可以带来解决问题的快乐。这次在原有的基础上, 出示一则种植小组拍摄的规范种植的视频:种植步骤录像+步骤作用的解说。看着孩子们全神贯注的眼神, 我相信出示视频的直观教学策略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这样, 难点的突破就自然是不攻而破。

三、分析与讨论

(1) 中期指导———小组合作法。中期指导课除了分享和鼓励, 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在前期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疑难进行解惑, 并进行方法和技巧上的指导。其中种植组的成员说在确定树苗时小组意见还没统一, 想和全班同学一起商量商量选哪种?

而学生能做的事情, 我们尽量不要插手帮忙。特别是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 在合理的小组分工下, 小组中的每个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同时, 他们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也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这样既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情商, 又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2) 中期指导———直观导入法。这一堂课中, 要解决学生对在种树过程中碰到的困难。由于学生对于种树不是特别了解, 会出现很多有关植树的困难。教师应该有效地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以前有没有植过树, 有没有同学有能力解答这个问题?”这样, 有些简单问题便可以轻易解决, 还可以带来解决问题的快乐。当挖掘了他们已有的知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我认为一个视频的直观演示, 可以马上清晰地解决问题。通过视频, 学生会被里面生动的讲解吸引住, 显而易见, 刚才学生提出的问题便可以轻易解决。通过直观演示法, 可以适时轻松地解决困难, 有效地指导明天的植树。

四、反思与总结

基于这次难得机会的磨课, 对于中期指导课重难点突破的有了一些认识。

(1) 多媒体教学, 突破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生可以直观地接受生动、形象的文字、图形、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使他们的视觉和听觉功能合二为一, 集中精神解决难题。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置身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当人的情感与思维自然地融为一体并能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时, 从感性到理性, 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并循环往复, 能实现质的不断飞跃。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利用好多媒体软件教学, 就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2) 小组合作学习, 突破教学重难点。小组合作的方式, 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 孩子们随心所欲地交谈, 不仅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更能促进小组成员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有了团队的力量, 大大地激活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欲望, 更为他们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3) 趣味探究学习, 突破教学重难点。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因此, 培养孩子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是重中之重。教师既要保证学生当前一时的兴趣, 又要培养学生长期探究学习的兴趣。可以说, 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才能激发他们突破重难点的思维。

数学:重点是要解决综合性问题 篇5

当前各校都已经结束了第一轮数学复习工作而进入第二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一般以知识、技能、方法的逐点扫描和梳理为主,综合运用知识为辅,第二轮复习以专题性复习为主,这一阶段所涉及的数学问题多半是综合性问题,提高解数学综合性问题的能力是提高高考数学成绩的根本保证。解好综合题对于那些想考一流大学,并对数学成绩期望值较高的同学来说,是一道生命线,往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那些定位在二流大学的学生而言,这里可是放手一搏的好地方。

一、综合题在高考试卷中的位置与作用

数学综合性试题常常是高考试卷中把关题和压轴题。在高考中举足轻重,高考的区分层次和选拔使命主要靠这类题型来完成预设目标。目前的高考综合题已经由单纯的知识叠加型转化为知识、方法和能力综合型尤其是创新能力型试题。综合题是高考数学试题的精华部分,具有知识容量大、解题方法多、能力要求高、突显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以及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特点。

二、解综合性问题的三字诀“三性”:综合题从题设到结论,从题型到内容,条件隐蔽,变化多样,因此就决定了审题思考的复杂性和解题设计的多样性。在审题思考中,要把握好“三性”,即(1)目的性:明确解题结果的终极目标和每一步骤分项目标。(2)准确性:提高概念把握的准确性和运算的准确性。(3)隐含性:注意题设条件的隐含性。审题这第一步,不要怕慢,其实慢中有快,解题方向明确,解题手段合理,这是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的前提和保证。

“三化”:(1)问题具体化(包括抽象函数用具有相同性质的具体函数作为代表来研究,字母用常数来代表)。即把题目中所涉及的各种概念或概念之间的关系具体明确,有时可画表格或图形,以便于把一般原理、一般规律应用到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去。(2)问题简单化。即把综合问题分解为与各相关知识相联系的简单问题,把复杂的形式转化为简单的形式。(3)问题和谐化。即强调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使其表现形式符合数或形内部固有的和谐统一的特点,或者突出所涉及的各种数学对象之间的.知识联系。

“三转”:(1)语言转换能力。每个数学综合题都是由一些特定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所组成。解综合题往往需要较强的语言转换能力。还需要有把普通语言转换成数学语言的能力。(2)概念转换能力:综合题的转译常常需要较强的数学概念的转换能力。(3)数形转换能力。解题中的数形结合,就是对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分析其几何意义,力图在代数与几何的结合上找出解题思路。运用数形转换策略要注意特殊性,否则解题会出现漏洞。

“三思”:(1)思路:由于综合题具有知识容量大,解题方法多,因此,审题时应考虑多种解题思路。(2)思想:高考综合题的设置往往会突显考查数学思想方法,解题时应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3)思辩:即在解综合题时注意思路的选择和运算方法的选择。

“三

重点在解决问题 篇6

近年来,随着广州“南拓”战略的实施,许多国家、省、市、区重点项目相继在番禺实施征地拆迁工作,但在拆迁安置过程却出现了不少问题,由此引起的群众投诉、信访事件呈上升趋势,呼吁尽快解决拆迁安置房“落地难”问题的人大建议、政协议案也居高不下,不但影响到我区社会稳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进程,也成为我区当前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障碍。因此在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打破的情况下,认真研究解决我区拆迁安置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规范相关部门行为,使之在以后的拆迁安置工作中切实维护拆迁户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利益,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因此本文针对拆迁安置房“落地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解决相关问题。

2.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截至目前,我区有涉及14个镇、街的36项国家、省、市、区重点项目,需安排188宗拆迁安置用地,而已办理相关手续的拆迁安置用地却不多,拆迁安置房落实工作任务很重。在拆迁安置过程中,由于多种问题及原因,给拆迁安置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和困难,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2.1政策原因

(一)现行的拆迁安置政策不完善,实际可操作性较差。主要表现在安置房建设政策没有考虑农村的渐进发展过程,在拆迁安置过程中难以掌握统一的尺度,标准不统一;在农村生产方式未发生质变和村民意识未改变之前,要求从单家独户建房到公寓式上楼,“一刀切”式的公寓式建设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二)管理政策不配套,审批程序繁冗。从2000年番禺撤市设区后,我区无用地审批权,审批权在广州市规划局,致使审批环节过多,规划用地报批手续复杂,审批时限较长,群众意见很大,迫于无奈只有铤而走险,搭建违章,造成不良后果。

2.2规划原因

(一)规划控制原因。一是近年来,随着广州大学城二期、广州新城、新火车站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推进,番禺受到规划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大,致使拆迁安置用地难以选址;二是由于充分兼顾镇、村意愿,部分安置地选址不符合“两规”而不能办理用地手续。

(二)规划缺乏延续性。近年来,番禺各层次规划变动频繁,受其影响,许多原已确定的安置区不再符合现行规划要求,致使这部分安置房申请难获批准。

(三)部分安置房规划标准过高。过高的建房标准体现的是政府对农村远期发展蓝图的描绘,但这些美好的设想往往与我区农村的现状存在尖锐冲突。事实上,部分农村实际情况复杂,难以达到规划要求,导致安置房规划最终流于形式。

2.3用地规模不足原因

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与满足拆迁安置、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土地供应跟不上旺盛的用地需求。随着近年来重点项目的相继开建和大型工业园区的启动,我区符合“两规”的用地规模越来越少,该部分用地与安置用地需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使拆迁安置工作处于越来越被动的地位。

2.4工作不到位原因

(一)拆迁安置工作较为滞后,超期过渡现象严重。近年来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单位在征地后,因项目建设工期紧,大多采取先拆迁后安置或边拆迁边安置的方式,在拆迁安置房未落实之前,在过渡期内先行支付安置费就开工建设,而后却将安置问题抛在脑后,不积极帮助申办相关手续,导致大批拆迁户安置长期处于过渡状态,拆迁户无处安身和不满情绪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对拆迁安置工作不够重视,导致群众对安置工作有抵触。部分镇、街和村对拆迁安置工作重视不够,思想不够统一;部分干部对政策理解不透彻,执行政策存在偏差,对群众的疑问不能正确解答,甚至有的干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上推下压,引起群众不满,抵制安置工作;部分安置项目管理人员责任心欠佳,导致很多安置房前期工作难以落实。

3.解决拆迁安置房“落地难”的对策和建议

3.1完善政策,规范管理

(一)适度调整征迁补偿方案,实施灵活的安置方式。针对当前社会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调整征迁补偿方案,采用给地建房、政府统一建房低价购买、分配或货币补偿后自行购房三种安置方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一步保障了拆迁户的居住权利。

(二)抓紧制订相关配套政策,保证拆迁安置工作顺利进行。一是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制定与拆迁安置相关的政策,保障安置房建设。例如我区在处理亚运城拆迁户时,采用单家独户和高层住宅安置两种方式,同时区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同意建设高层住宅节约的土地建设经济发展项目,收益由该部分安置村民进行分成,既促进了村民拆迁安置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亚运城按期完工,同时还作为一种经验在全区推行;二是允许农转非部分的安置房上市交易,除按标准补缴土地出让金外,不需再补缴建设过程中减免的其它费用。

(三)结合事权下放,简化报批程序。在事权下放后,制定拆迁安置房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规定市、区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分工,简化安置房报批程序,明确各种安置房建设标准,统一建筑形式、小区环境、景观建设要求,并将已批准拆迁安置用地修规范围内的建房工作委托给镇、街管理、核发证件。既提高了安置房建设的审批效率,规范了安置房建设标准,又充分发挥了镇、街职能,满足群众的建房意愿。

3.2统一规划,合理安排

(一)科学规划综合论证,增强拆迁安置房建设的前瞻性。在拆迁安置房建设中应做好安置地块选址、规划、方案等确定工作,统一研究协调周边道路、供电、排水等配套设施及建设条件,全面制定周详的安置房建設计划,做到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二)在拆迁安置房规划选址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理念。一是首先要经过镇、街和村的两级选址论证,提出初步选址地块;二是编制番禺区拆迁安置用地选址规划,严格按国土部门核准的用地规模,依托现状或规划道路,结合旧村居住用地,统一采取在本村符合“两规”的用地范围内大地块分散选址、小地块集中选址的原则,并充分兼顾村、镇意愿,对不符合“两规”的用地尽量调整选址,或化整为零安排到旧村零散五边地内,使其符合“两规”;三是对于无法在本村范围内选址的,可考虑安排到政府统一建设的安置房或货币补偿后自行购房解决。

(三)拆迁安置用地选址规划与市、区相关规划统一协调,保证用地审批条件和规划延续性。一是充分利用番禺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编制和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这个历史机遇,认真做好番禺区拆迁安置用地选址规划与“两规”的相互协调工作,并进行落实,既为安置用地的报批工作提供了审批依据,又缓解安置用地空间和指标短缺的矛盾;二是对不符合“土规”用地,若为国家、省、市项目,则将其拆迁安置用地与主体项目“打包”解决;若不能“打包”的,则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解决;三是解决用地规模不足问题,通过从严控制房地产和工业园区开发用地规模,统一兴建高层安置房等方式节省用地规模,用以保障解决安置用地规模不足问题。

(四)规划安置房时要分类指导,按不同区位、发展水平合理分区。一是将村庄分为城中村、近郊村和远郊村三种类型,城中村必须采取集中公寓式布局形式建设,近郊村可采取公寓式或联排式建设,远郊村可采取联排式及独立式建设,同时市、区政府可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建设公寓式安置房,进一步节约利用土地,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在保证整体规划实施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旧村边角地与河网地带的安置房建设,体现对村民居住习惯及历史情况的尊重。

3.3加快落实,确保稳定

(一)拆迁安置房的落实工作是广大拆迁户翘首以待的惠民工作,安置房落实的快慢,直接关系到拆迁户的切身利益,影响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加快安置房的落实,一是要统筹项目建设与拆迁安置,坚持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采用“项目+安置”的办法,将拆迁安置房与建设项目一同办理相关手续;二是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理顺关系,尽快做好安置用地的核实和确认工作。根据国土部门要求,申请安置用地指标需由征地单位提交资料,并经被征地镇(街)、村和征地单位共同确认后方可报国土部门确定、批准安置用地指标;三是规划部门要以开拓性思维解决潜在的矛盾,尽早确定安置用地的选址位置。

只有加快拆迁安置用地指标及具体地块的落实,切实落实对拆迁户的承诺,消除拆迁户怀疑、焦急、不安的心态,使拆迁户吃下“定心丸”,才能保障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解决拆迁安置房相关手续办理问题。一是国土部门要督促征地镇、街、村和征地单位配合,尽快取得安置用地指标核定书;二是镇、街要与重点项目业主单位协调,派专人负责、跟进,充分利用重点项目审批手续统一打包的优势,切实加快安置房建设的前期审批手续办理工作。

3.4强化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协调、宣传

(一)实行“区统筹、部门配合、多主体实施”工作体制和联席办公会议制度,遵循“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手续照办”原则,通过狠抓会前双向沟通、会上协调明确与会后督促落实,强力推进拆迁安置房建设。

(二)在考核机制上,将拆迁安置房建设列入区综考办的专项目标考核,分别对各镇、街、建设主体完成目标任务情况和区级审批部门服务情况进行考核,促进各部门积极主动完成安置房各项手续办理和建设工作。

(三)加大拆迁安置法律、政策宣传的力度。在重点项目建设的征地拆迁之前,一是要向被拆迁村和拆迁户开展相关法律、政策宣传工作,让群众了解拆迁安置用地的使用规范,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对参与拆迁安置工作的干部进行相关法律政策的学习和培训,利用他们的幅射作用,教育和提高全体拆迁户的政策法律素质;三是对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基层干部发现和提出的政策问题,要有针对性、负责地加以认真解释和说明。

(四)通过信息公开、现场监督及建立共建机制等举措,多渠道听取拆迁户意见,接受拆迁户代表监督,促进广大拆迁户认可和接受安置房,有效推进拆迁安置工作;同时,积极邀请“三代表一委员”(党代表、村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新闻媒体现场参观考察,让代表、委员和媒体从业者更直观地感受和了解当前拆迁安置房建设推进情况,从而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4结语

落实拆迁安置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完善很难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安置房“落地難”问题的产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的必然反映。从番禺来讲,则主要在于市、区两级政府面对各自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产生了关于安置房建设的不同思路,进而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所致。确保被征地拆迁群众的相关权益,为被征地拆迁群众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保障,加快拆迁安置房建设进程,促进城市规划建设顺利推进,是本文的宗旨。

参考文献

[1] 龙青,李西金. 南宁市出台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新办法[J].南方国土资源,2004.12

[2] 赵建平.保护被征地农民住房权益,完善征地拆迁补偿配套制度[J]浙江国土资源,2008.11

[3] 无锡人大建议. 关于规范农村拆迁安置房建设,创建和谐农村的建议,中国无锡,2009.8

重点在解决问题 篇7

1.1 环境保护立法滞后, 法律体系不健全

改革开放历经20多年, 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 包括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规、环境标准、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以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这些环境法都涉及了农业环境保护, 并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这一法律法规体系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 这一法律体系是建立在靠行政指令来实施的计划、经济基础之上, 实现一种人治型的经济范畴。其次, 从此体系的大致内容上来看, 现行体系中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不多, 远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后, 此法律体系不健全。此体系中"没有综合性的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法规或条例。另外, 如农药使用造成环境污染等一些重要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 从而使我国农村环保立法跟不上国际环保发展的趋势, 不利于环保事业的发展。

1.2 现行的一些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不能适应国际环保发展的需要

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定年代较远, 尤其我国加入WTO后, 急速与国际接轨, 农村环境不断出现新问题, 法律出现了严重滞后甚至真空。

1.3 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 监督力度不足

目前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仍是按辅助性原则为依据的统分结合的多部门、多层次的执法管理体制, 这样形成了执法主体势力割据的局面, 致使权责不明, 权力过于分散, 从而使一些省、市级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变成了本地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另外, 各环保部门之间为了部门利益而互相扯皮, 关键时刻相互推诿责任, 形成了一种恶劣的部门保护主义, 最终造成执法混乱, 法律法规失去法律效力。

1.4 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仍未完全确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治型法律秩序仍未被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型法律秩序所代替。大部分农村干部政策性意识浓厚, 法律性意识较淡薄, 致使许多法律法规在农村实施过程中给以政策化, 造成农村市场经济法治建设障碍重重。再由于我国农村环保法整体上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宣传力度欠缺, 农村环保法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头脑中仍是一个未知数。

2 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制的构想

2.1 扭转人治化, 加强法治化, 推动农村环保

产业市场化进程法治是一种文明的法律精神, 其核心是公正地调整各种利益关系, 平等地保护和促进一切正当利益为价值目标。因此, 转变农村环保法制建设中出现的以“人治”为核心, 忽视环境效益, 社会效益而片面发展经济效益的思想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我们必须正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从而推动农村环保适应国际化趋势, 加速环保产业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2.2 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 使之统一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2.2.1 完善农村环保立法体系

为了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达到农产品国际贸易化发展的要求, 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 结合农村环保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形成一个单独针对农村的环保法律体系, 使整个农村环保法律体系统一化, 有利于农村环保法制建设有序地进行。

2.2.2 依据农村环保法律体系框架, 使各项环保法律法规规范化、完善化

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应做如下完善:a.立法高度方面, 制定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上升到全国人大, 加大此项法律的权威性。同时, 在基本法中应增加综合性的农业环境管理法律, 以完善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这一块;b.补充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欠缺的单行法。如农村清洁生产促进法, 环境保护评价法, 农药使用造成环境污染法等;c.修订现有立法, 以适应目前农村环保法制建设同国际接轨的需要。如1997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农药管理条例〉中对于农药进行使用所造成的污染怎样处治, 仍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款;d.根据国内国际情况, 制定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环保接轨的环境标准;e.加强地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立法, 全面具体落实农村环保法律法规, 切实推动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

2.2.3 规范农村环保管理体制, 促使此体系高效实施

为了在农村有效实施环保法, 必须提供一套强有力的管理体制作保障:基于目前的管理体制, 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外, 还应建立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制度, 农业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等。

2.3 健全执法机构, 强化执法队伍

2.3.1 健全执法机构

依据农村环保基本法和环保管理体制, 应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进行统一管理的专门环保机构, 即中央仍由部级的国家环境保护部对全国环保建设进行统一部署、管理、指挥、协调。各省、市、县级政府设置专门环保机构, 为环保部的分支机构。在环保执法过程中, 环保局为执法主体, 并且垂直上一级环保机构管辖、监督, 不隶属当地政府主管。这样全国各地各部门的环保工作都由统一的环保机构来行使职权, 各级政府与各部门密切配合各内部的环保法制工作, 并将此项工作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各个部门政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地制止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主义。

2.3.2 强化执法队伍, 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要不断提高各级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 严格依法办事;要不断更新执法人员的知识结构, 强化他们各项环保科技技能, 保证环保法落实到实处。

2.4 加强执法监督, 提高执法力度

2.5 加强环保法制宣传, 提高于部和农民的环保法律意识

2.6 借鉴国外环保法制经验, 争取早日与国际环保法制接轨。

3 农村环境保护近期目标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3.1 到2010年, 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有

所控制,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10%以上, 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以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率均提高10%以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 严重的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 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 公众环保意识提高, 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3.2 重点解决的农村环境问题

3.2.1 把保障饮用水水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 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

3.2.2 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

治理, 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3.2.3 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 严格

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向西部和落后农村地区转移, 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3.2.4 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建设生

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 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 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 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3.2.5 采取技术、工程措施,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3.2.6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严格控

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 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2.7 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 加强对矿

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 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3.2.8 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

3.2.9 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和

农村环境监测体系, , 增强科技支撑作用, 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责任编辑:王青翠

摘要:简述了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和重点解决问题。

重点在解决问题 篇8

一、把节能减排作为“第一抓手”

低碳经济是与高碳经济相对应而言的。发展低碳经济最根本、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节能减排。把节能减排作为“第一抓手”, 要求我们必须做到:

1. 根据商洛市委二届六次全会作

出的《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 凡商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各县区新开辟的工业园区立项建设的重大项目, 必须符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要求。要把不能采用先进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企业坚决拒之门外, 即使已经立项在建的项目也应立即下马;新建企业要尽可能把污染环境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通过构筑技术平台, 要在企业上形成“食物链”, 在产业上形成“产业群落”, 在区域上形成循环经济“生态系统”, 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低碳经济产业链区。

2. 要对商洛市现有的工业企业特

别是矿产企业, 按照“三低”指标逐个进行排查。对于“两高一资” (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 企业, 以及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的小煤窑、小水泥、小矿产等企业, 必须限期进行整改。凡整改措施不到位、达不到“三低”要求的, 坚决予以关停, 绝不能让其继续生存和发展。在这个问题上, 要舍得牺牲GDP增长数, 舍得牺牲眼前的税利, 绝不能犯“近视眼”的错误。

3. 尽快在市区和各县城区建设合

格的垃圾处理厂, 并采用行政、税收、法制等强硬手段, 坚决遏制生产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乱堆放、乱排弃问题, 下大力气消除城乡结合部的垃圾堆、垃圾坑。采取得力措施, 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灶、改厕, 用建设沼气池等办法, 科学处理养牛、养猪、养羊、养鸡所产生的畜牧粪便, 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特别要解决好广大农村饮用水的保洁问题。

4. 积极推广太阳能发电、太阳能

热水器, 推广和采用节能灯、节能电器、节能灶, 鼓励使用自行车、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 拒绝“奢侈消费”, 提倡“低碳消费”, 提倡和奖励节俭环保的生活方式。要让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明白, 低碳经济就在我们身边, 节能减排是应尽的责任。

二、植树造林固碳增氧是重要路径

发展低碳经济, “一减一增”互为依托、互为“双翼”。“一减”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一增”即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的固碳补氧功能。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林业建设, 把发展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 到2020年中国森林面积要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 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战略目标。具有“八分山”的商洛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可以而且应该大有作为。

1.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

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 是维持大气中碳平衡的重要杠杆。科学研究表明, 一亩茂密的森林, 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7公斤, 排出氧气49公斤, 可供65人一天的需要。一座2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 可被48万亩人工林吸收;一辆奥迪A4车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 可被11亩人工林吸收。森林对减缓气候变化的特殊作用, 还表现在森林固碳具有投资少、代价低、易实施、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商洛具有良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有2012万亩宜林山地, 只要各级政府重视, 措施得力, 抓住林权改革机遇, 在“八分山”上做大文章, 到2020年森林面积达到1600万亩, 森林蓄积量达到5000万立方米, 就一定会对发展低碳经济做出重要贡献。

2. 木材、钢铁、水泥是经济建设

不可或缺的传统原材料, 而木材则是绿色、环保、可降解的原材料。商洛有着广阔的森林资源, 只要我们通过大力营造人工林, 通过规模栽种核桃林等实现田园绿化, 就能为本省、本地解决更多的木材供应问题, 对降低能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意义重大。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但仍然不够, 仍要大规模、大手笔地去干。

3. 森林生物能源是仅次于煤碳、

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能源, 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显著特点。森林生物能源主要用林木的果实或籽粒提炼柴油, 用木质纤维燃烧发电。商洛既有油桐、黄连木等多种木质油料树种, 又有众多的乔木、灌木等木质纤维资源, 还有大量的枝桠剩余物, 发展森林生物能源极具潜力。只要认识明确、措施得力, 完全可以在不长的时期内使森林生物资源得到较大发展。商洛必须从现在起, 就积极探索发展生物质能源的路径和办法, 力争在2015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4.“碳交易”在我国和世界一些

发达国家已经试行。根据联合国“清洁能源机制”等规定, 没有减排指标或减排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地区和单位, 可以将碳排放配额拿到市场上去交易。商洛应该及早研究和探寻“碳交易”的规则, 构建“碳交易”的中介机构和交易机制, 让二氧化碳高排放地区和企业到商洛来买“碳”。这样做, 一方面可以使农民通过植树造林在林产品交易中受益, 另一方面还能通过“碳交易”取得一笔可观的收入。以每亩茂密森林从“碳交易”中获利100元计算, 这就为商洛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路径。

三、大力发展中小水电是一项睿智的选择

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 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然主要使用煤炭这种“高碳”能源。因此, 大力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 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商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我们在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的同时, 应该把发展中小水电作为一个战略选择。

1. 水能是世界上最廉价、对自然

环境破坏最小、无污染且可循环再生的能源。商洛通过开发中小水电, 既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居民无电、缺电和燃料不足等问题, 又能大幅度减少碳排放, 推动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所以, 积极而有序地开发中小水电, 不失为一项睿智选择。

2. 商洛具有丰富的水电资源。调

查资料显示, 商洛境内的丹江、金钱河、乾佑河、洵河、洛河等五大干流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蕴藏量20余万千瓦, 而现有的小水电装机容量仅为3万多千瓦, 开发潜力十分巨大。目前, 商南县已完成丹江干流商南段的开发规划, 计划开发开河口、柳树湾、莲花台、金华湾等水电站, 总装机容量8.9万千瓦;山阳县计划在金钱河干流开发瓜底、腰坪、合河口、薄岭、猛柱山等水电站, 总装机容量4.5万千瓦;镇安县计划在洵河干流开发川河口、黄家湾、柴坪等水电站, 总装机容量12.7千瓦;洛南县计划在南洛河开发白洛、官桥、柏峪寺等水电站, 总装机容量1200千瓦。加上商州、柞水、丹凤等县的中小水电站建成开机, 商洛新增的总装机容量可达15万千瓦, 可替代燃煤发电约52.4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5万吨, 从而为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作出重要贡献。

3. 目前商洛发展中小水电存在的

主要问题是: (1) 水电投资大、工期长, 动辄在千万乃至亿元以上, 我市由于前期经费紧缺, 影响项目的启动实施; (2) 水电站上网存在价格歧视问题, 既影响招商引资效果, 也制约水电工程开发; (3) 缺少统一的水能资源开发转让政策, 造成梯级电站间的纠纷不断和资源浪费; (4) 由于投资团体较多, 电站隶属多个部门管理, 造成管理体制不顺、审批程序不严和无序开发等问题。

4. 建议:制定符合商洛实际的统

一有序的水电开发规划, 使发电与防洪、灌溉、水产、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促进水电项目尽快开工营运;健全管理机构, 理顺管理体制, 配备专业人才, 探寻中小水电建设速度快、运行效率高、收益效能好的发展路径。

四、营造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氛围

1. 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影像

等各种媒介, 通过举办学习班、培训班、研讨班等各类形式, 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 使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成为每一个公民的共识, 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决策和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2. 政府的作为对于发展低碳经济

至关重要, 市、县两级政府必须转换职能, 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好服务工作。要把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规划, 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政策、制度、资金和组织保障;制定强有力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如开征“碳税” (使用不同能源征收不同税负) , 对使用低碳产品实行财政补贴, 建立碳交易市场和交易规则等;将低碳技术开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 并给予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保障, 尤其要重点研究适合商洛实际的生物质能源和混合能源的开发利用;制定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 并辅以严明的奖励机制和问责机制;通过培训和实际考核, 促进政府官员和公务人员掌握服务于低碳经济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3. 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监督举报

机制和法制保障机制, 用强有力的法律和法制手段, 将高排放、高污染消灭在萌芽状态, 促使工业、建筑、矿产、交通等能源消耗大户, 在2020年前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用法律法规机制, 保障商洛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得以顺利贯彻落实。

4. 以在2020年前把商洛市建设成

重点在解决问题 篇9

一、创新办学模式, 吸引考生报考

中职校需要解决好招生问题, 这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为对接高职校拓展生源渠道。在近几年的中高职分段培养项目招生中, 我们发现这一途径在本地缺乏需求动力, 对考生的吸引力不大, 尤其是园艺类专业招生更加困难。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中职校现有的“五年一贯制”高职办学已经比较成熟, 五年制高职成为部分“亲学历派”的选择;二是从2010年起我省实施高职校面向中职校的注册入学制度, 注册上高职成为“亲异地派”的选择;三是对口单招为学生升学打开了本科、专科更为广阔的升学前景, 对口单招成为“亲本科派”的选择。因此, 对学生来说, 多元化上高职甚至本科的途径已经全面打通。因此, 学生及家长对中高职分段培养项目的兴趣不浓。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规定, 中高等职业教育分段培养统一纳入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招生。在此背景下, 为吸引生源开展项目试点, 同时又能满足学生及家长的升学诉求, 我们采取了改革办学模式, 即变 “I”模式为“Y”模式。“I”模式为两点确立的一条直线, 即学生进入中职校项目试点班学习, 三年后直接与联合试点的高职校对接。“Y”模式为从下到上有两个匝道, 即学生在中职校试点班学习三年后, 有两个选择: 一是可以通过转段升入对接高职校, 二是也可以通过对口单招升入高校。中职校采用“以试点项目为主、兼顾对口单招”的办班形式, 即按项目试点班计划组班, 在中职阶段根据试点项目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 同时嵌入对口单招高考课程, 也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完成中职三年的学习后, 可以通过转段考核直接升入高职校学习。但也可根据学生意愿, 选择对口单招升学。这种办学模式得到了更多考生的认同, 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试点项目的招生难问题。例如, 2012年开始参加联合试点的两所中职校每年招生人数稳中有进, 四年来累计招生人数分别为214人、 109人。

二、改革教学管理, 打牢中职基础

中职校在项目试点过程中, 要改革教学管理, 改善办学条件, 开发课程资源,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这既是实现中职阶段培养目标的要求, 也是为高职打牢基础, 保证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在近几年中高职分段培养项目招生中, 录取考生的分数相对较低。 如2012年, 江苏省海门市三星级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12分, 而项目试点班入学均分为550.6分, 其中达到三星级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的只有1人。针对这种情况, 在中职阶段的教学上, 我们采取了改革教学管理办法, 重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为学生进入高职进行必要的学习准备和职业技能训练。

对项目试点班采用了学分制管理, 其中对课程实行弹性学分。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根据学生在课程考核中实际成绩的高低, 折合成相应学分。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得专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高一层次社会自考课程等, 均可申请免试相应课程并获得对应学分;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 可根据表现获得相应学分;参加各种知识竞赛、技能竞赛和文体活动并取得名次, 还可获得奖励学分。根据有关规定, 凡学生完成中职阶段学习, 达到规定学分、符合转段条件的, 可直接进入对接高职校相关专业学习。弹性学分制的实施,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教师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学校大力改善教学条件。项目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试点班学生学习意识较强, 学习氛围较浓, 学习成绩较好。例如,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2012级项目试点班的学生在全省中职校学业水平测试中, 通过率达100%;各科成绩在本校16个平行班级中处于中上等水平, 教学效果显著。在2013、2014两个年度的“艺术插花”、“蔬菜嫁接”等专业技能大赛中, 有1人次获省二等奖, 4人次获省三等奖, 1人次获市一等奖, 2人次获市二等奖。该班还被评为海门市“优秀班集体”。

三、改革培养模式, 提高职业能力

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就是要解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在项目试点方案中提出了开展“课堂+岗位”循环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即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划分为中、高职两大循环各三个阶段。但是, 中职阶段主要是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 而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重点是在高职阶段。为此, 在项目试点过程中,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构建了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同步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专业主干课程和拓展课程尽可能采用综合化、项目化形式, 在园艺生产课程安排上尽量与生产季节和农事活动相一致。在教学上加重了专业实践教学特别是企业实践的时间, 实践教学时数占专业教学总学时的比例达到60%, 企业实践时数占专业实践教学总学时的比例达到70%。对于专业技能项目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 在培训与考核 (鉴定) 时间上做出了合理安排。二是安排好循环递进的技能训练岗位。具体安排为:第1~4学期结合专业主干课程和部分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 每学期安排三至四周时间到园艺规模生产企业、园区开展专业技能和部分专项技能实训 (主要是练岗) ;第5学期结合专业拓展课程和新技术的学习, 集中安排10周时间到高科技园艺企业、园区开展专项技能实训, 并在师傅指导下承担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生产任务 (跟岗) ;第6学期为毕业实习, 整个学期学生相对分散地到高科技园艺企业、园区进行专业实习, 逐步与企业正式员工一样完成规定的生产任务 (顶岗) 。在学生跟岗、顶岗期间还试行“现代学徒制” 培养模式, 即安排师傅 (企业的专家和“能工巧匠”) 以一带一或一带几的形式, 指导和带着学生开展技能训练。由于加强了对学生的指导和督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一技之长, 提高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

四、加强合作办学, 共育实用人才

要保障项目试点的成功, 使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人才, 高职校作为项目试点的牵头单位, 不仅需要与中职校紧密合作, 还需要邀请企业共同参与, 并使合作办学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达到校企“双赢”。

为保障项目试点的顺利推进和实现预期目标, 在项目试点之初,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就与中职校签订了联合培养合作协议, 并成立了项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实施办公室, 明确了任务分工, 制定了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与中职校在专业调研、项目试点方案制定、 招生、教育教学、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全面的合作。例如, 定期开展教学工作研讨活动, 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设立双班主任进行学生教育与管理, 组织高职教师到中职校作讲座, 参与技能大赛项目训练指导等。这样, 既充分发挥了高职校的指导作用, 又调动了中职校的积极性, 提高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还与企业在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上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并通过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来保障项目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例如, 在专业教学上, 积极探索按照专业教学和企业生产的双重要求来组织生产和开展教学, 在完成企业生产任务的同时完成专业教学任务, 使专业教学和企业生产能够紧密对接, 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企业实践, 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在实训基地建设上, 校企合作建设了多个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开展了“厂中校”、“校中厂”建设, 建立了企业“教师工作站”和学校“专家工作站”, 并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共管实训基地的体制机制, 较好地满足了工学结合教学和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的需要, 也为企业解决了部分技术难题和生产问题, 实现了校企共赢。校企还共建了学生创业基地,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进行技术指导, 把学生推向社会和市场, 培养了他们的生产经营技能和创业能力。

摘要:研究人员结合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项目试点, 对中职校如何解决招生难,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问题;高职校如何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 与中职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等问题, 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获得了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分段培养,重点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王萍.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 2013, (23) :282.

[2]祝士明, 马东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25) :37-41.

重点在解决问题 篇10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海内外多种经济成分的各类商业物业迅速崛起,如各类超级市场、购物中心、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休闲娱乐会所等,建筑造型独特、建筑体数量大,成为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商业物业是一个在城市中的建筑面积仅次于住宅的特殊物业。商业物业汇集之处,成为城市繁荣的象征。商业物业的发展为商业物业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了展示自身实力,在激烈竞争中何求生存和发展的平台。

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商业物业的开发与管理是房地产开发中的薄弱环节。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种情况:房地产商可能赚钱了,但投资商能否赚钱,商业经营者能否赚钱,却是个令人担心的问题。但实践证明,良好而高效的物业管理工作,不仅能使物业及其所在的城市地区价值得以保持或升值,而且能使物业的资产价值得以最有效的发挥,为业主和物业管理者带来丰厚的收益。究竟怎样最大化发挥商业物业的发展及盈利模式,取得物业及商户的双赢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物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1 商业物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模式

商业物业管理者关注的重点是租住建筑物的租客对其使用的物业环境感到满意,并希望继续租住本物业。所以,商业物业管理工作中的每一部分工作,都应以满足当前租客并吸引未来的新租客为中心。因此,物业管理工作通常将管理活动分成几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环节。

目前,我国商业物业管理模式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开发建设单位投资兴建物业后,在即将竣工时自己筹建组织,准备自己经营和管理的的“自建自管”模式。这一类商业物业多为一些中小型的酒店物业。第二类是“自营与专业物业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即开发建设单位自己负责商业物业的出租经营业务,而物业的日常管理服务则聘请专业的物业服务企业来负责。其优势在于可以发挥各自的业务专长,可以集中各自的精力分头做好经营管理和物业管理工作,达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经营和管理同步提高的效果。其不利的方面主要在于相互间的协作留有空隙,机构和人员相对增加,如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第三类是开发建设单位在商业物业建成后将其委托给专业的物业管理企业,有专业物业管理企业来负责物业的出租经营及日常的管理服务工作,即“委托经营”型商业物业管理模式。这类管理模式目前比较普遍,其优点在于经营管理和物业服务在一个体系,便于协调一致,机构和人员相对精练,工作效率较高,人力成本有所减少。缺点在于经营性公司往往侧重经营效果,忽视管理和服务工作,当经营活动和物业管理有矛盾时,往往物业服务要为经营和效益让路;加上对物业管理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人才,容易造成重经营,轻管理,增了效益,减了满意度的不平衡状况。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几种商业物业管理模式各有利弊,具体采用哪一种经营管理模式取决于物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而管理的有效性则应当以满足业主或当前承租人的需要为中心。

2 商业物业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商业物业发展迅速,势头良好,但由于多数商业物业建立和经营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缺乏充足的客观依据,导致商业物业的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加之商业物业和比其他物业相比,管理上的难度要大得多,在管理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复杂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落后。商业物业的业主或承租商大都是所有权独立的零售商,因此,不同零售商在经营上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不同零售商的营业时间可能不一致,收银业务的要求可能不同、在营销上可能会游自己的促销活动,也可能接受商场或中心的统一促销安排等。所以商业物业的管理人员需要通过对零售商的统一管理来树立商业物业的整体形象。如果物业管理企业或业主及承租人的经营理念落后,商业物业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其次,商业与地产有所脱节。目前,大多数开发商非常重视商业物业的前期开发,通常在商业物业建成之后直接出售给中小投资者,再由投资者直接或间接出租给零售商。开发商仅注重物业的出售面积,而较少考虑出售之后整个物业的运行管理。再次,商业经营缺乏特色,租户组合缺乏协调性。经营中,业主或物业使用人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盲目开发,商业定位缺乏准确性,多数商场经营没有自己的特色,出现“千店一面”的情况。多数商业物业出现“开盘火爆,开业冷清”的现象,以致租户频频更换,顾客产生不信任感,如此恶性循环,不利于商业物业的长期发展。最后,商业经营和物业管理缺乏有机协调。商业物业的类型多样,由于其出租经营的比例较大,经营与管理并重成为商业物业管理区别于其他物业管理的显著特征。现代商业物业的特点就是统一市场形象,统一品牌策划,专业分工经营,统一管理服务。而物业管理作为商业经营和管理的有机部分和必要功能,更需要围绕商业经营活动本身和经营商户的客观需要,提供专业化的、优质高效的物业管理和服务。这里,除了一般物业管理的常规性公共性服务项目,还应根据商业物业的特点和经营商户的需求,增加其他方面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开展个性化和针对性服务,以满足不同业主和使用人的需求。

3 商业物业经营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树立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注重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

经营性物业的收入来源于商户缴纳的租金。商业项目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商户创造收入,提升商业物业的价值提。物业管理企业应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管理队伍,按合同以其超前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理念,为物业产权人和使用人提供从商业物业的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到招商管理全过程的优质服务,以提高商业物业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商业物业管理队伍的建设必须适应这一管理特点。除了对常规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进行不断培训外,还应注意吸收一些“专家型”的经营管理人才。随着商业楼宇的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自动化、通讯自动化以及信息管理自动化的广泛使用,物业管理企业必须使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经营管理。

3.2 科学规划设计开发模式,实现地产与商业的双赢

在进行商业物业的建筑规划设计之前,应先确定其经营模式、业态需求及招商对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日后的改造成本,降低商业地产的风险。如,“订单式”商业地产模式,即地产开发建设单位预先与相关企业签订联合发展协议,在得到企业租赁承诺后才进行实质性的开发和建设。这种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营销模式优势在于强强联手,通过品牌之间组合,产生经营优势,有效地降低了经营风险,增加了业主的投资信心。此外在开发商业物业时,还要重视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便于商业物业服务企业对物业经营方向进行合理定位、对建筑结构和外观设计给予科学建议。在现代化商业模式中,商业地产的盈利并不是通过商铺销售来获得地产的增值利润,而是在于持续的经营管理,提升商业空间的价值。因此,商业地产开发商可以借助重要零售商的品牌效应来有效提升商业物业的销售额,拓宽商业物业的发展空间,使商业与地产合理对接,实现双赢互利的目标。

3.3 准确把握经营定位,凸显主体经营特色

房地产商在进行商业地产开发时对经营方向的恰当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以消费市场的需求为中心,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要做到准确定位,一方面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适合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比如大型购物中心可以以人群、功能、位置等变量为标准进行市场定位,而小型商业物业则要避免与大型商业物业的正面交锋,做到“专而精”,而不是“大而全”,以自身特色来吸引消费者,同质化经营只能带来商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3.4 加强政府规划控制,综合考虑城市交通

合理的商业布局是同类型商业物业之间形成良性市场竞争的前提和基础。商业物业,尤其是大型超市、购物中心等的规模较大,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会导致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大型商业物业在建设开发时必须纳入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区,因而政府应对此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控制,对商业物业的地理位置、发展规模、结构布局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安排,并且综合考虑城市的总体交通状况,为商业物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摘要:商业物业已经成为一个在城市中建筑面积仅次于住宅的特殊物业。受房地产开发热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商业物业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商业物业的开发与管理一直是房地产开发中的薄弱环节,无论是经营还是管理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尽令人满意的问题。本文对目前我国商业物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此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物业,经营,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燕珂.李飞.商业物业管理瓶颈及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2004,(15).

[2]何晓兵.我国商业地产可持续发展浅探[J].商业时代,2004,(23).

[3]许文芬.商业物业的管理与运营探讨[J].商业时代,2006,(11).

[4]林乐.物业管理:商业地产成功之保障[J].中国物业管理,2005,08.

[5]陆学师.聚焦物业经济增长点:关注商务物业新方向[M].物业管理,2006,04.

[6]聂冲.购物中心商铺租金微观决定因素与租户组合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01.

重点在解决问题 篇11

“打电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的内容,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

教材的主体结构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创设情境,分析问题”。这部分并没有让学生画图,但有逐一通知和分组法的图示。教材还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越少”。第二部分“数形结合,优化方法”。教材明确要求学生动手画图,还规定了图例,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使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观化。第三部分是“总结规律,拓展延伸”。通过“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这个问题,让学生把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抽象出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

【教材解读】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烙饼问题”和“统筹原理”,后面又有了“找次品”。本课既能用到前面的优化思想、模型思想的经验,又能对“找次品”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课中蕴含的主要数学思想有化归思想、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优化的思想、对应的思想。化归思想本课体现为化难为易;模型思想体现在1、2、4、8、16……n这个等比数列中,此数列的和为2n-1,2n表示得到通知的总人数,1表示老师,2n-1表示减去老师后通知到的学生人数;数形结合思想体现在通过图示的方法表示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一个抽象到直观的过程;对应思想是指时间和人数两个变量有着重要的对应关系,比如10分钟的时候对应1024人,如果不进行对应,学生就会把等比数列的尾项与数列的和搞混掉。最后优化思想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

本课当围绕这些数学思想进行设计,教师应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处在最高位,数学活动是传达数学思想的手段,活动本身不是目的,形成经验才是目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为让学生将来能够自动自发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最后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还形成一些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独立思考、对比、画图、模拟、讲解分析、小组讨论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案。

2.渗透化难为易、数形结合、优化、对应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感受几何倍增的神奇魔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做好准备

教师发给每个同学一张纸,请学生把纸对折一下。猜一猜,为什么要对折。

其实很简单,对折后就有2个半张,可以用两次了(合理用纸)。

(设计意图:“猜一猜”使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并且没有猜对猜错之分,调动学生举手表达的积极性。另外,可以和结尾相呼应,最终学生会发现打电话和多次对折一张纸,是同一个数学模型。)

(二)创设情境,去情境化

题目:A老师有一个通知要传达给1000名学生,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1分钟通知1人。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全部通知到要1000分钟。

补上问题:怎样打电话省时间?

预设:打电话通知学生的同时,请他帮忙再打给别的学生。

(设计意图: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去情境化,去情境化才能帮助学生自觉地建构隐藏在情境后面的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本题通过老师虚假的名字、巨大的学生人数以及又去掉了“紧急”2字的题目,让学生感到这不是一个生活问题,而是一个虚拟的、数学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去情境化。如此一来,想到短信群发,请家长帮忙、一个人用10部手机等生活化想法的学生少了。同时,通过1000的人数和“怎样打电话省时”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到解决策略上。)

(三)独立思考,初步尝试

1.化难为易。

题目:A老师有一个通知要传达给15名学生,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1分钟通知1人。请你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算清楚花了多少分钟。

把你的想法表示在纸上。(展示学生的3种方案)

2、反馈交流。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文字、算式或者图示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教师选取3种典型性的分组法,投影给全体学生看。在师生的互动分析中,教师边分析边把3种方法画在黑板上。

3.对比优化。

为什么方法2、3比方法1多节约了1分钟?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就越少?为什么分三组和分五组都花了7分钟?帮忙的学生到底在第几分钟才开始帮老师打电话?你觉得还有缩短时间的可能性吗?你觉得怎样打才能最省时间?

4.情景模拟。

教师现场展开让学生模拟用倍增法打电话的过程。

(设计意图:从1000人到15人体现了化归思想,也为学生学习六年级上册的“鸡兔同笼”积累了化归的经验。在反馈交流时,教师允许学生表达形式的多样化,无论是文字还是算式,教师都把它们图示化,动态地画在黑板上。让每个学生都能理清分组法打电话的过程,为下一步对比分析做好准备。另外,通过3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并不是分的组越多越快,抓紧每一分钟“人人参与”才是最快的。最后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类型,再给学生创造一次理解的机会。)

(四)数形结合,再次探究

1.经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头脑里一定有了新的认识。请你把新的打电话过程画在纸上。

2.展示学生的成品,课件动态演示画图过程。

提问:接下来要画几个圆圈,每个圆圈上再长出几个圆圈?

3.你怎么知道已经通知到15人了?

预设:数出来,1+2+4+8=15,8×2-1=15。

4.如果再给你一分钟,会出现几打几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学生对倍增法有了一定的感觉,但是想要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必须亲身实践,画图是最好的办法。之后教师再二次用课件呈现画图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再通过“你怎么知道已经通知到15人了”一问,使学生从图示过渡到算式,达到更高的层次。)endprint

(五)运用经验,二次挑战

1.题目:如果用上述方法,7分钟最多能通知多少人?通知100人最少需要几分钟?

预设:图示法,1+2+4+8+16+32+64=127,1×2×2

×2×2×2×2×2=128,128-1=127。

2.加法中出现了几个加数,乘法中出现了多少个2,为什么都是7个?7代表什么意思?

为什么128还要减1?通知100人最少需要7分钟,还是6分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主动运用刚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同时再一次经历从图示到算式的过程,毕竟在100人的前提下,图示不再那么好画了,算式的优势以及必要性突显出来了,什么时候放弃图示转用算式,就看学生的个体差异了。)

(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1.学了这节课的内容,你知道怎样打电话最省时间了吗?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

生活中还有类似打电话的事吗?

第几分钟1234567

得到通知的总人数(含老师)248163264128

预设:折纸、折绳子。

通知1000名学生最少需要多少时间,留到课外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总结形成表格,用纯数字的方式再次总结规律,并让学生感受对应思想。同时帮助学生把本课所得经验迁移到别的事物上,又和课前谈话呼应,最后还留给学生继续思考的空间。)

【课后反思】

(一)通过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问题情境的设计除了要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思考的起点要低,开放程度要大,人人都能参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累完整的立体化的数学活动经验。

试教时,笔者把问题情境设置成“通知7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7是一个质数,可以分成2组,用时4分钟;也可以用倍增法,1+2+4=7,用时3分钟。本以为把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控制住,不要有太多的策略,就更容易到达数学本质。但恰恰由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少,缺少了策略之间的对比,使得学生对倍增法的优势感觉不强烈,甚至有的学生虽然用了倍增法,但只是被他碰巧这么做了,头脑里没有形成用倍增法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以至于在解决“通知50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的时候,反而不用倍增法了。

后来,笔者把问题情境改成了“通知15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学生想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再通过不同策略之间的对比,揭示出快的方法之所以快的根本原因,学生终于在充分展开的过程中,积累了良好的、可以运用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不像事实性知识那样“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表述是唯一的,不同的学生获得经验的时机和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的活动适合不同的学生,在前一个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不清晰、不完整,通过后一活动可能就变得清晰和完整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力求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都能参与到活动里,使每个学生都能积累丰富的、完整的、立体化的数学活动经验。以本课为例,所涉及的数学活动有独立思考、对比分析、情景模拟、画图、观察、填表格等。有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或许他在情景模拟时,突然顿悟;有的学生抽象能力不强,无法列出算式,或许他在填表格时,豁然开朗。并且这些活动也是有层次性的,就算是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能在每个活动中积累不同的数学活动经验。

并且,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对同一数学对象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即使外部条件相同,每一个学生仍然可能具有不同的理解,获得不同的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尊重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以本课为例,在独立思考时笔者允许学生通过计算、文字、图示等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抽象成算式时允许学生用加法算式或者乘法算式,允许他们用综合算式或者分步算式,也允许学生不形成算式一直用图示法或者数列解决问题。

总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不是一句口号,更是学生获得智慧的途径。智慧不体现在问题的答案里,而是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过程,关注每个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智慧。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 314500)endprint

(五)运用经验,二次挑战

1.题目:如果用上述方法,7分钟最多能通知多少人?通知100人最少需要几分钟?

预设:图示法,1+2+4+8+16+32+64=127,1×2×2

×2×2×2×2×2=128,128-1=127。

2.加法中出现了几个加数,乘法中出现了多少个2,为什么都是7个?7代表什么意思?

为什么128还要减1?通知100人最少需要7分钟,还是6分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主动运用刚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同时再一次经历从图示到算式的过程,毕竟在100人的前提下,图示不再那么好画了,算式的优势以及必要性突显出来了,什么时候放弃图示转用算式,就看学生的个体差异了。)

(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1.学了这节课的内容,你知道怎样打电话最省时间了吗?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

生活中还有类似打电话的事吗?

第几分钟1234567

得到通知的总人数(含老师)248163264128

预设:折纸、折绳子。

通知1000名学生最少需要多少时间,留到课外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总结形成表格,用纯数字的方式再次总结规律,并让学生感受对应思想。同时帮助学生把本课所得经验迁移到别的事物上,又和课前谈话呼应,最后还留给学生继续思考的空间。)

【课后反思】

(一)通过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问题情境的设计除了要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思考的起点要低,开放程度要大,人人都能参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累完整的立体化的数学活动经验。

试教时,笔者把问题情境设置成“通知7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7是一个质数,可以分成2组,用时4分钟;也可以用倍增法,1+2+4=7,用时3分钟。本以为把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控制住,不要有太多的策略,就更容易到达数学本质。但恰恰由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少,缺少了策略之间的对比,使得学生对倍增法的优势感觉不强烈,甚至有的学生虽然用了倍增法,但只是被他碰巧这么做了,头脑里没有形成用倍增法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以至于在解决“通知50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的时候,反而不用倍增法了。

后来,笔者把问题情境改成了“通知15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学生想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再通过不同策略之间的对比,揭示出快的方法之所以快的根本原因,学生终于在充分展开的过程中,积累了良好的、可以运用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不像事实性知识那样“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表述是唯一的,不同的学生获得经验的时机和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的活动适合不同的学生,在前一个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不清晰、不完整,通过后一活动可能就变得清晰和完整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力求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都能参与到活动里,使每个学生都能积累丰富的、完整的、立体化的数学活动经验。以本课为例,所涉及的数学活动有独立思考、对比分析、情景模拟、画图、观察、填表格等。有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或许他在情景模拟时,突然顿悟;有的学生抽象能力不强,无法列出算式,或许他在填表格时,豁然开朗。并且这些活动也是有层次性的,就算是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能在每个活动中积累不同的数学活动经验。

并且,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对同一数学对象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即使外部条件相同,每一个学生仍然可能具有不同的理解,获得不同的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尊重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以本课为例,在独立思考时笔者允许学生通过计算、文字、图示等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抽象成算式时允许学生用加法算式或者乘法算式,允许他们用综合算式或者分步算式,也允许学生不形成算式一直用图示法或者数列解决问题。

总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不是一句口号,更是学生获得智慧的途径。智慧不体现在问题的答案里,而是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过程,关注每个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智慧。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 314500)endprint

(五)运用经验,二次挑战

1.题目:如果用上述方法,7分钟最多能通知多少人?通知100人最少需要几分钟?

预设:图示法,1+2+4+8+16+32+64=127,1×2×2

×2×2×2×2×2=128,128-1=127。

2.加法中出现了几个加数,乘法中出现了多少个2,为什么都是7个?7代表什么意思?

为什么128还要减1?通知100人最少需要7分钟,还是6分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主动运用刚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同时再一次经历从图示到算式的过程,毕竟在100人的前提下,图示不再那么好画了,算式的优势以及必要性突显出来了,什么时候放弃图示转用算式,就看学生的个体差异了。)

(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1.学了这节课的内容,你知道怎样打电话最省时间了吗?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

生活中还有类似打电话的事吗?

第几分钟1234567

得到通知的总人数(含老师)248163264128

预设:折纸、折绳子。

通知1000名学生最少需要多少时间,留到课外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总结形成表格,用纯数字的方式再次总结规律,并让学生感受对应思想。同时帮助学生把本课所得经验迁移到别的事物上,又和课前谈话呼应,最后还留给学生继续思考的空间。)

【课后反思】

(一)通过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问题情境的设计除了要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思考的起点要低,开放程度要大,人人都能参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累完整的立体化的数学活动经验。

试教时,笔者把问题情境设置成“通知7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7是一个质数,可以分成2组,用时4分钟;也可以用倍增法,1+2+4=7,用时3分钟。本以为把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控制住,不要有太多的策略,就更容易到达数学本质。但恰恰由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少,缺少了策略之间的对比,使得学生对倍增法的优势感觉不强烈,甚至有的学生虽然用了倍增法,但只是被他碰巧这么做了,头脑里没有形成用倍增法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以至于在解决“通知50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的时候,反而不用倍增法了。

后来,笔者把问题情境改成了“通知15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学生想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再通过不同策略之间的对比,揭示出快的方法之所以快的根本原因,学生终于在充分展开的过程中,积累了良好的、可以运用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不像事实性知识那样“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表述是唯一的,不同的学生获得经验的时机和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的活动适合不同的学生,在前一个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不清晰、不完整,通过后一活动可能就变得清晰和完整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力求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都能参与到活动里,使每个学生都能积累丰富的、完整的、立体化的数学活动经验。以本课为例,所涉及的数学活动有独立思考、对比分析、情景模拟、画图、观察、填表格等。有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或许他在情景模拟时,突然顿悟;有的学生抽象能力不强,无法列出算式,或许他在填表格时,豁然开朗。并且这些活动也是有层次性的,就算是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能在每个活动中积累不同的数学活动经验。

并且,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对同一数学对象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即使外部条件相同,每一个学生仍然可能具有不同的理解,获得不同的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尊重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以本课为例,在独立思考时笔者允许学生通过计算、文字、图示等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抽象成算式时允许学生用加法算式或者乘法算式,允许他们用综合算式或者分步算式,也允许学生不形成算式一直用图示法或者数列解决问题。

总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不是一句口号,更是学生获得智慧的途径。智慧不体现在问题的答案里,而是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过程,关注每个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智慧。

上一篇:社会特征论文下一篇:内控及风险导向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