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骨颈骨折

2024-10-10

掌骨颈骨折(精选5篇)

掌骨颈骨折 篇1

摘要:掌骨颈骨折常由握拳时掌骨头受到冲击的传达暴力所致,多为横形骨折,属于不稳定骨折,宜手术复位,有利于恢复手功能。由于手部需要完成精细动作,对骨折愈合后的外观、功能有更高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掌骨颈骨折的患者,采用外固定、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已被常规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其疗效已获得临床认可。本文综述了掌骨颈骨折的相关概念、手术复位机制、掌骨颈骨折的检查、外固定、内固定、药物治疗、功能锻炼、术后处理及后遗症等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掌骨,掌骨颈,骨折,治疗

掌骨颈骨折是手部常见的骨折,约占手部骨折的20%,占成人手部骨折的0.28%,占掌骨骨折的33%。因其是局部的损伤,往往不被重视,所以对手功能的恢复也达不到要求。目前,治疗掌骨颈骨折复位的方法包括传统的闭合复位外固定到切开复位克氏针、微钢板螺钉等内固定等。手有十分灵巧的功能,有极其复杂和精细的构造,为避免手术风险,治疗此类骨折的首选仍然是保守治疗。然而,闭合复位外固定易造成第五掌骨颈骨折的不稳,背侧关节囊紧张或伸指肌腱紧张,断端所受向下的压力与托扶掌指及指间关节向上的力量不平行,使复位难以维持,常导致骨折满意复位后继发再移位;各种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需要不同程度剥离骨折周围软组织及骨膜,破坏骨折周围血运,影响骨折愈合并增加手术并发症。所以,早期选择正确的复位方法进行积极救治对掌骨颈骨折的患者下一步治疗和预后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1 掌骨颈骨折的相关概念和手术复位机制

1.1 相关概念

掌骨颈骨折多因传导外力或直接暴力所致,手指屈曲后掌骨头突出成手的最远端,近节指骨遮掩和保护掌骨头而导致掌骨颈骨折,多为闭合性骨折,临床上的常见骨折是第2、4、5掌骨颈骨折。1.2手术复位机制骨折后掌骨头受到骨间肌的作用向掌侧倾斜,掌骨头的压迫可引起掌侧压迫性疼痛,需恰当处理,否则可造成畸形愈合,患指伸屈受限。屈曲位固定法是将患者小指近指间关节及第5掌指关节屈曲90°,拉伸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松弛肌肉的牵拉作用,增加关节的稳定性。掌骨颈骨折多为不稳定的横形骨折,而且往往呈粉碎性掌侧骨皮质,复位后有骨缺损的掌侧被骨间肌的牵拉,移位或成角畸形很容易复发,需要外固定或手术治疗[1]。第2与第5掌骨是手部的支架,力求解剖复位而且稳定。手部背向成角畸形时,握物会有一定的不适症状,不能完成精细动作。

2 掌骨颈骨折的检查

以确定骨折的存在及治疗方案为检查目的,通过查体、X线片及病史确定骨折的存在,然后制定治疗方案。

2.1 测量成角移位

测量角度主要有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两种方法[2]。直接测量是测量骨折两断端背侧骨皮质切线的夹角。间接测量是测量头干角的角度与正常头干角的角度的差得出的角度。为减少误差,两种方法都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或多人测量。

2.2 测量旋转移位

手指近指间关节屈曲90°来判断有无旋转畸形,以及是否存在旋转移位。

3 外固定

3.1 闭合复位外固定

骨折受到屈肌及骨间肌的作用向背侧成角,造成掌骨头向掌侧倾斜,如果伸直位牵引掌指关节时,使掌骨头以侧副韧带在掌骨头上的止点处为轴向掌侧旋转,造成掌屈畸形加重[3]。复位时应将近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置于屈曲位,对骨折复位有利。操作方法如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4],常规碘酒、酒精消毒术区,一手紧捏第5掌骨干部,另一手握持并牵引患手小指,近指间关节或者患掌指关节屈曲90°,拉伸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沿纵轴推顶近节指骨,同时拇指按压在骨折部位背侧,向掌侧挤压,达到骨折复位,不必要纵向牵引复位[5]。复位后透视检查复位情况,直至复位满意。最常用的外固定方法是屈曲位固定,包括“U”形小夹板固定、石膏固定、过伸位、伸直位持续牵引固定等[6,7,8,9],均可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骨折复位满意后,保持第5掌指关节牵引状态和骨折良好复位状态,用尖刀刺破第5掌骨骨折近端掌骨干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将周围软组织及骨膜进行分离,沿着外固定支架的螺钉孔,垂直于骨干纵轴钻孔,直至穿透对侧皮质后旋入螺纹针,同样方法在骨折近端和远端置入2枚螺纹钉,安装外固定支架,透视骨折复位情况后再调整紧固外固定支架,用无菌敷料包扎覆盖针孔[10]。由于固定时手部臃肿,固定时间长,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可能会使患者难以接受。还有个别患者造成近侧指间关节的挛缩屈曲,甚至隆突部位皮肤压迫性坏死。对于不稳定骨折患者在固定过程中,由于患者不能坚持或者石膏松动导致自行放弃固定使骨折再移位等,对治疗效果有不利影响。

3.2 外固定支架

可用于治疗指骨骨折、掌、开放粉碎性骨折或多发的掌骨颈骨折,包括不稳定型骨折,特别是软组织损伤严重的骨折。

外固定支架采用不锈钢材料,架体有两种。一种为弧形固定夹,弧形骨折固定夹主要特点是圆弧形固定,抗旋转能力强;可三维万向调节;加压调节快捷方便。另一种为管形固定夹,主要特点是单侧固定,结构简单;可三维万向调节。滑动装置包绕复杂,进行外固定会有风险,为避免损伤滑动装置,选择相对安全的固定平面。使用外固定架前建议用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法消毒。

外固定支架优点在于适用于手部各类骨折,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活动,减少骨折处骨膜血运的损伤,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具有可调节杆,调节长度和压力,达到矫正骨折端短缩和分离的目的,还能有效的矫正旋转和成角畸形;对于伴有严重软组织缺损或污染严重的开放性骨折,该支架可以稳定固定骨折,方便伤口换药,提高了伤口愈合率;支架结构简单灵活,操作方便,固定可靠,容易掌握,拆除方便,节省费用[11]。采用闭合复位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掌骨颈骨折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55个月。18例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5~7周,开放骨折及粉碎骨折其愈合时间较长,一般7~9周。外形及功能均良好,无骨不连及骨髓炎并发症。单纯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手部骨折或者掌骨颈骨折,能够防止掌骨短缩,优点是损伤小,操作简单、可调节复位,对伤口的术后处理没有影响;缺点是反复操作,不能解决掌骨侧方移位,影响健康。

4 内固定

内固定可以保护不稳定性骨折的稳定性,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骨折稳定性主要由邻近结构决定,包括邻近掌骨、骨膜、深横掌骨间韧带和近端骨间韧带,骨折稳定性还受到骨折移位的影响。所以采取内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性骨折受到很多学者的提议。

4.1 切开复位内固定

适用于有移位的关节内骨折、掌骨颈骨折、指骨颈骨折,这类骨折手法复位非常困难[12]。目前国内较普遍应用的手术方法是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和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

4.1.1 克氏针交叉内固定

在骨折处切开关节囊,复位骨折,用克氏针固定,复位满意后修补关节囊。开放性骨折固定方法是常规清创,适当牵拉伤口处皮肤,显露骨折端,经皮肤向骨折两断端分别钻入固定针,将伤口外的皮肤拉拢缝合,局部皮瓣转移覆盖皮肤缺损处,供瓣区取中厚皮片植皮[13]。切开复位内固定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缺点是切开腱帽等组织,掌指关节屈曲90°位固定4周,影响手部的运动,导致肌腱粘连、关节挛缩,更加容易引起关节僵直。

4.1.2 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手部骨折的治疗开始应用微型钢板螺钉固定,患者能够获得解剖复位、早期功能锻炼的机会。方法适用于未累及关节面的指骨中段骨折。采用臂丛麻醉,仰卧位,患肢外展90°,手法复位,以骨折端为中心,骨折维持在良好的对位对线位,沿骨干纵轴切开皮肤,分开皮下组织,以微型外固定架的螺钉为引导,用小钻头将外固定螺钉旋入,在骨折远端和近端分别钻两孔,旋入固定螺钉后,安装外固定支架,拧紧固定螺帽,见骨折复位满意后常规包扎。掌骨头关节内骨折的治疗,28个患者中获得80°以上活动范围有16个,其余患者的活动范围取得了40°。缺点是位于掌指的关节囊附着点附近的骨折线,在关节囊内有一部分,固定钢板时必然破坏关节囊结构,使肌腱和关节韧带的粘连,关节僵直。接近远端的骨折处安放内固定材料的空间不足,影响固定的稳定性。还存在内固定材料价格昂贵,需要二次手术取出的缺点。

4.2 闭合复位内固定

4.2.1 髓外固定

患者将第五掌指关节屈至90°,拉伸掌指关节侧副韧带,推顶掌骨远折端,触摸骨折端无台阶,按压掌骨近折端使骨折复位。经常使用经皮交叉克氏针,操作时需辅以外固定,关节活动度差,不利于早期功能锻炼[14]。远骨折段横行穿入克氏针,用相邻掌骨头固定。用克氏针横行穿入方法治疗24例掌骨颈骨折,效果良好[15];不足之处为克氏针易损伤关节软骨和伸肌腱帽,穿过掌骨头侧副韧带时克氏针还会限制掌指关节屈曲活动。

4.2.2 髓内针内固定

在臂丛麻醉下手术,在掌骨基底尺背侧切开皮肤,分离皮肤到掌骨基底,在掌骨基底尺背侧用克氏针开髓。克氏针折弯便于握持,作为髓内固定使用,根据克氏针钝头在骨髓腔内的预弯方向打入骨髓腔[16]。将克氏针钝头沿开髓口穿入骨髓腔,骨折复位,然后打过掌骨头关节面下[17],调整针尾,使骨折解剖复位,将针尾剪除并埋于皮下,缝合切口。克氏针髓内内固定的优点是闭合复位,避免了传统治疗方法的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了对掌指关节结构的干扰,不会造成关节软骨或掌指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和关节粘连,使掌指关节功能能够迅速恢复[18];避免长时间石膏固定,有利于骨折端的血运,促进骨折迅速愈合,符合治疗原则,手术操作简单、仅10 mm长切口,瘢痕小,固定确切,切口隐蔽,外观好,疗效好,并发症少,对生活和工作影响少,治疗费用低廉,可门诊手术,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是适合临床基层医院推广的一种常用的理想治疗方法。缺点是因骨折断端无应力,易造成断端分离,导致骨折延迟愈合,外露克氏针不利于早期功能练习,固定克氏针强度小也不利于早期功能练习,克氏针穿入时容易造成肌腱和关节韧带结构损伤和关节僵直。在掌骨基底部再插入插套套住克氏针的尾部,能达到更好地控制旋转的目的。本组不稳定骨折患者,对骨折端的控制差,软组织损伤重,未做作特殊处理,术后功能和外观完全正常,说明治疗骨折采用克氏针髓内固定是有效的。

5 药物治疗

5.1 外敷药

骨折复位后术者屈曲位维持骨折位置,外敷红条紫草、黄柏、黄连等煎煮液即黄水纱[19],环小指与第4、5掌骨间塞入准备的绷带卷,经腕部缠绕固定,定期复查,3~5 d换药1次,4~6周进行患指功能锻炼。骨折复位后拇指及食指位置,外敷黄水纱,放置棉花垫于近折端背侧及远折端掌侧,固定骨折用小夹板,指导患指屈伸功能锻炼,调整夹板松紧度,骨折临床愈合后拆除夹板外固定,再予以中药外洗,以舒松关节、活血通络,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5.2 口服药

早期药物以行气止痛、活血化瘀为主,口服活血止痛胶囊等。中期药物以接骨续筋、和营止痛为主,口服接骨片或接骨七厘片等。后期药物以强壮筋骨、补气养血为主,口服骨疏康胶囊、杜仲壮骨胶囊等。

6 功能锻炼

术后局部理疗,3 d后开始适当主被动活动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通过松、紧固定架调节杆,撑大关节间隙,放松关节囊,使关节被动得到活动。依据肿胀消退情况逐渐加大活动范围,直至恢复到正常的活动范围。3周后开始主动屈伸掌指、指间关节,石膏定3周拆除后,恢复部分日常活动,术后1个月拔除克氏针,加强患指功能训练,恢复正常活动范围。6周后参与部分体育活动,拔除弹性钉后恢复全部体育运动[20]。

7 术后处理及后遗症

无论采取何种内固定方式,掌骨颈骨折复位固定后,骨折手指均应靠近指间关节伸直位固定于掌指关节最大屈曲1周,一切正常后应开始进行掌指关节的主动伸屈练习[21]。掌骨颈骨折常见的后遗症一是内外固定时间过长,关节僵硬,造成掌指关节处凹陷,遗留较大的背侧成角,旋转移位导致手指屈曲时偏向一侧,手指背伸受限,造成功能障碍;二是骨折复位不良,仍存在背侧旋转移位、成交移位或移位短缩;三是长时间穿戴石膏或支具可能会导致手部皮肤的溃疡。

综上所述,掌骨颈骨折是手部最常见的骨折之一[22],传统的闭合复位方法存在很多弊端,严重影响术后功能恢复,近年来报道了多种内固定方法。治疗掌骨颈骨折的原则包括准确复位,手术时尽量减少破坏或损伤骨折部位,固定牢靠,早期功能锻炼。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设备的更新,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验已经证实治疗掌骨颈骨折可靠的方法。采用顺行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治疗稳定骨折,如果复位失败,要切开进行微型钢板内固定等[23]。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掌骨颈骨折治疗的最佳时间点、技术和方法,以保证取得最佳疗效的同时,有效避免不良预后。

第5掌骨颈骨折治疗方法综述 篇2

关键词:第5掌骨,骨折,治疗

第5掌骨颈骨折,又名“拳击骨折”,以握拳时掌骨头受到冲击的传达暴力所致者较为多见。骨折后断端受骨间肌与蚓状肌的牵拉而向背侧突起成角,掌骨头向掌侧旋转,又因手背伸肌腱的牵拉使近节指骨向背侧脱位,掌指关节过伸。

过去人们认为第5掌骨颈骨折断端成角在40°以内可不必整复[1],但近些年来人们开始有了一些新的认识。Gausepohl T等[2]认为第2与第5掌骨是手部的支架,必须稳定。Ali等[3]发现,成角大于30°时,小指的抓握起始反应减弱,掌指关节的主动性运动次数减少。他们均认为掌骨成角可接受的限值是15°,即使成角仅15°,亦可出现代偿性掌指关节的过度伸展和近端指间关节(PIP)伸肌延缓同时出现,视诊时手指呈伪爪畸形等症状。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骨折愈合后外观、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如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离不开电脑,为敲击键盘,小指同样重要,况且手部需完成多种精细动作,骨折后的功能重建极重要。手还常常被人当作一种美容器官,甚至出现“手模特”这种职业。掌骨颈骨折多发于青年人,对功能和美观方面往往要求更高,对治疗的方法、结果也就要求更高。

目前临床常见的方法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闭合复位内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

1 闭合复位外固定

目前对于该类骨折,保守疗法仍然是首选,传统方法强调整复时将患者第5掌指关节及小指近指间关节屈曲90°,使掌指关节侧副韧带处于紧张状态,术者沿小指近节指骨纵轴推顶,同时将第5掌骨干向掌侧按压,并且认为:将掌指关节于背伸或伸直位牵引,会以侧副韧带在掌骨头上的止点为轴使掌骨头向掌侧旋转。固定时以固定物在背侧将掌指关节和近侧指间关节固定于屈曲90°位。

对于传统整复固定方法,许多业内人士提出其实际临床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并根据各自经验提出了改进措施,杜耀强[4]发现采用传统方法固定,局部的血肿影响直角夹板固定,不易塑型、压迫力不均、易松动,夹板在背侧对血肿的压迫亦加重患者疼痛。他采用“U”形小夹板放置在掌侧的方式固定,消除了夹板对血肿的压迫,可充分将掌指和指间关节屈曲90°,使侧副韧带处于紧张状态,近节指骨基底托住掌骨头,达到了良好的固定效果。傅捷[5]等同样考虑到将固定物置于背侧的不稳定性,将石膏包裹铁丝制成石膏夹板置于掌侧,对向掌侧倾斜移位的掌骨头有直接的顶托作用,并且使掌指关节屈曲45°,近指间关节屈曲30°,他们观察到在这样近似休息位的位置固定,在拆除石膏后8~10d手指即可自如活动。陈广祯[6]使用“L”形夹板置于前臂中下1/3至小指远侧指间关节,使掌指及近侧指间关节屈曲90°,腕背伸40°位,这样可防止腕关节活动,特别是防止腕关节屈曲时手指之伸肌张力增大,引起外固定的松动。并且指出:复位后小指尖应指向舟骨节皆以防止第5掌骨头沿纵轴旋转。曾国习[7]采用手握小塑料瓶,使掌指关节屈曲90°,近侧指间关节屈曲70°的方式固定,握于掌心的小塑料瓶对掌骨头掌面存在着指向北面的作用力防止其掌屈,近侧指间关节屈曲70°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与之相类似的,刘斌等[8]整复完毕后,使掌指关节屈曲90°,近指间关节屈曲45°,手握绷带卷固定,认为这样可使整复后的断端,被因关节屈曲而产生一定张力的小指伸肌腱较为紧密地扣压,不易发生移位。还可避免近指间关节长期90°位固定而发生永久性屈曲僵直,有利于后期功能锻炼的顺利进行。另外,患者手握绷带卷固定比较舒适,使之能更好的配合。同样是考虑到日后的功能恢复,范相成[9]采用功能位尺侧“U”形石膏夹固定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即整复完毕后,以石膏条浸水后,在前臂中段至近侧指间关节的范围内,从手的尺侧“U”形包住第4、5掌骨及第4、5手指近节,使腕关节背伸20°,第4、5掌指关节保持在屈曲45°位,认为这样可发挥石膏便于塑形的功能,使外固定能更好地贴合手指,固定牢固。掌指关节的功能位固定有利于拆除石膏后手功能的快速恢复。

近年来有人认为屈曲掌指关节固定这一体位本身即造成了第5掌骨颈骨折的不稳,主张采用伸直或过伸掌指关节的体位固定,李太虎、杜建春等[10~11]认为用传统方法固定,伸指肌腱及背侧关节囊紧张,通过掌指、指间关节向上的托扶力与断端所受向下的压力不平行,难以维持复位。李太虎等使用弧形铝板凸面置于近端做支点,远折端用胶布分别与腕部和掌指关节拉紧的方法固定,杜建春等则直接用石膏夹过伸位固定,这样,掌侧关节囊紧张,伸指肌腱放松,抵消了骨间肌的牵引而使骨折稳定。鲍树仁[12]认为屈曲掌指关节固定会使腱膜扩张部滑向指骨近端,作用于断端使背成角加大,而伸直位固定则避免了这一因素,并且他采用了纸夹板这一独特的弹性固定体系,更好地发挥了压垫的效应力及绷带的约束力,使固定更牢固。

2 闭合复位髓内针内固定

由于创伤小、固定确切,闭合复位髓内针内固定的方法也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方法,在进针点的选择上有采用于第5掌指关节尺背侧进针的,多为闭式穿针;也有采用于第5掌骨基底进针的,须在第5掌骨基底处或腕背横纹做一切口。前者的优点在于有利于断端的稳定及愈合[13],缺点是易穿入关节、损伤关节软骨或关节囊、伸肌腱帽等软组织并造成粘连,不利于掌指关节功能的恢复[14]。当复位克氏针偏前固定后可能将侧副韧带固定,因“拴桩效应”使患者术后不适,限制掌指关节屈伸活动。若克氏针固定偏于后时固定可能不牢固需辅助屈曲位石膏外固定,则可能影响手部活动和造成近节指间关节挛缩[15]。有部分学者[16~17]认为,克氏针固定强度不够,往往不能早期功能练习;克氏针外露,不利于早期功能练习。后者又称顺行髓内针内固定术[18],在国外较常应用[19~20],其优点在于操作简单,避免了损伤第5掌指关节周围软组织或关节软骨,不会造成关节粘连,且不用外固定,有利于掌指关节功能的恢复,缺点是因骨折断端无应力,易造成断端分离,导致骨折延迟愈合[21]。

王欣等[22]认为单根克氏针固定断端易发生旋转,有人采用多根细克氏针于掌骨基底穿针髓腔内固定可避免断端旋转,但需反复穿针,穿针过程中需持续复位,过多地暴露于X射线下,且固定的稳定性难以肯定,术后须辅助外固定,可能致关节僵直[23]。

为避免断端旋转,还有一种方法是用经皮克氏针固定于相邻的第4掌骨头上[24],但是若穿过掌骨头侧副韧带中部时,则限制了掌指关节的屈伸活动[25]。

3 切开复位内固定

由于操作相对简单,费用相对低廉,目前国内较普遍应用的手术方法是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但要切开腱帽等组织,且往往还要掌指关节屈曲90°位固定4周,导致术后肌腱粘连、关节挛缩而影响手部的运动[26]。

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的一些学者率先将板钉固定系统应用于手部骨折的治疗中,使患者手部骨折获得骨折解剖复位、早期功能锻炼的机会。近年国内也有相关的报道,劳杰等[27]采用AO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方法,32例中有14个获得80°以上掌指关节的活动范围,余下的取得了40°~79°活动范围。王欣等[28]使用微型钛板钉内固定治疗掌骨头颈部骨折,在33例患者中,优良率达87.8%,22例手部功能完全与健侧相同。但Manueddu等[29]认为,掌骨颈骨折的骨折线位于掌指关节关节囊附着点附近,钢板固定必然破坏关节囊结构,并可能引起肌腱和关节韧带的粘连而造成关节僵直。有学者认为骨折线紧靠关节囊,无法使用钢板或螺钉[30]。由于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安放内固定材料,固定的稳定性下降。内固定材料价格昂贵,需要2次手术取出,也是其明显的缺点[31]。

4 结语

治疗掌骨骨折与骨折类型的关系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治疗的掌骨骨折患者48例, 并根据患者骨折的4种类型将患者分为A、B、C、D 4个治疗组, 每组各12例患者, 其中A组患者均为掌骨干骨折, 男性患者8例, 女性患者4例, 平均年龄33.1岁, 开放性骨折5例, 闭合性骨折7例;B组患者为掌骨颈骨折, 男性患者6例, 女性患者6例, 平均32.3岁, 开放性骨折3例, 闭合性骨折9例;C组患者为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并脱位, 男性患者7例, 女性患者5例, 平均年龄36.2岁, 开放性骨折5例, 闭合性骨折7例;D组患者为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男性患者7例, 女性患者5例, 平均年龄32.3岁, 其中开放性骨折4例, 闭合性骨折8例。

1.2 方法

将骨折断端复位, 先使用爱丽氏钳或小持骨器进行临时固定, 之后选用直4~6孔的微型钢板对骨干部骨折进行固定, 用L型或T型的微型钢板固定基底部或者头颈部的骨折, 钢板应位于掌骨侧方或背侧。用直径1.5 mm的钻头钻孔, 直径2.0 mm的丝锥扩孔, 拧入直径2.0 mm合适长度的螺钉。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程度及经济情况, 在以微型钢板治疗为主的情况下可选择以钢针治疗为辅。手术后一般使用抗生素1周, 1周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些运动, 如指关节的屈伸, 以防止肌腱粘连。4个月后患者开始力量方面的练习, 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渐增加力量训练的强度, 不可操之过急。另外, 医院为每位患者建立康复记录表, 并要求患者按规定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由医护人员根据复查情况填写康复记录, 主要内容包括:愈合情况、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等。

1.3 评定标准

通过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掌心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定。优:掌心功能基本恢复至骨折前的状态, 能够顺利完成专项符合测试, X光片显示骨折线消失;良:掌心功能稍受限, 一般的活动能够顺利完成, 不能完成专项负荷测试, X光片显示骨折线消失;差:基本活动仍有较大限制, 一般负荷运动也不能顺利完成, X光片仍能显示骨折线。通常如果患者已经能够完成正常的活动或者工作, 则可认定病患已经痊愈[3]。

1.4 病情跟踪

对出院后的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跟踪, 期限为1年, 并对最终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2 结果

2.1 4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A组患者愈合时间6周内0例, 6~12周8例, >12周4例;B组6周内1例, 6~12周9例, >12周2例;C组6周内1例, 6~12周7例, >12周4例;D组6周内2例, 6~12周8例, >12周2例。见表1。

2.2 4组患者掌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A组患者掌心功能恢复情况:优5例 (41.67%) , 良5例 (41.67%) , 差2例 (16.67%) , 优良率83.33%;B组优10例 (83.33%) , 良1例 (8.35%) , 差1例 (8.33%) , 优良率91.67%;C组优5例 (41.67%) , 良4例 (33.33%) , 差3例 (25.00%) , 优良率75.00%;D组优4例 (33.33%) , 良4例 (33.33%) , 差4例 (33.33%) , 优良率66.67%。见表2。

2.3 跟踪结果

通过对4组患者的跟踪调查, 发现A组和B组患者的愈合时间相对较长, 分别为平均10.6周和9.9周, 但是掌心功能恢复情况良好;C组和D组患者愈合时间相对较短, 平均分别为9.3周和8.4周, 但掌心功能恢复情况较差。

3 讨论

掌骨骨折手术主要通过骨折处复位并固定的方式来恢复患者掌骨结构, 因此复位固定的效果至关重要, 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愈合情况以及掌功能的恢复。因为手部结构精细, 功能复杂, 要求治疗水平较高[4,5]。随着医学的进步, 植入骨科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目前治疗掌骨骨折的方式也比较多, 如外固定架、克氏针固定、螺钉固定、微型钢板固定等。因微型钢板形态多样、固定牢固、复位准确、能够防止断处移位等特点, 因此这种方法被临床上广泛应用, 成为掌骨骨折最普遍的治疗手段[6], 可以尽早进行掌骨的康复训练。掌骨骨折在临床上按解剖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4型, 不同类型的骨折由于其骨折损伤部位的不同, 在治疗方法及治疗后的恢复情况方面也各有差异。

通过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类型的掌骨骨折, 其解剖部位的供血能力, 骨折对位情况及术后功能恢复锻炼的不同, 在手术治疗后, 骨折愈合时间及功能恢复情况也会受相应的影响, 从而导致掌骨骨折治疗效果的不同。这也表明在临床治疗上, 我们可以根据骨折类型及骨折具体情况, 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 为每名患者制定更为合适的方案。

摘要:目的 探讨治疗掌骨骨折疗效与骨折类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掌骨骨折患者48例, 并根据患者骨折的4种类型将患者分为A、B、C、D4个治疗组, 每组患者各12例。对以上患者进行钢针和微型钢板固定, 并在1年内对患者情况进行跟踪。通过以上手段了解患者骨折的愈合时间和掌心功能的恢复情况, 并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A组患者愈合时间为9~13周, 平均10.4周, 骨折恢复优良率为83.33%;B组患者愈合时间为7~12周, 平均9.7周, 骨折恢复优良率为91.67%;C组患者愈合时间为7~13周, 平均9.4周, 骨折恢复优良率为75%;D组患者愈合时间为6~12周, 平均8.5周, 骨折恢复优良率为66.67%。结论 对于4种类型的掌骨骨折采用钢针和微型钢板固定的治疗方式, 所取得的治疗效果差异较大, 患者骨折的愈合时间以及掌心功能的恢复存在明显差别。

关键词:掌骨骨折,骨折类型,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唐康来, 杨柳, 许建中, 等.微型钢板螺钉在掌指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2, 9 (1) :23-25.

[2]Berman KS, Rothkopf DM, Shufflebarger JV, et al.Internal fixationof pha-langeal fractures using titanium miniplates[J].Ann PlastSurg, 1999, 42 (4) :408-410.

[3]Mack GR, Wilckens JH, McPherson SA.Subacute scaphoid fractures:A closer look at closed treatment[J].Am J Sports Med, 1998, 26 (1) :56-58.

[4]高权, 甫尔加夫.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4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6) :3956.

[5]孙勇, 张卫红, 赫明堂, 等.微创治疗掌骨骨折6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0) :2424.

掌骨颈骨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 (92处骨折) 患者, 男41例, 女15例。年龄18岁~49岁, 平均年龄34.1岁。单发骨折32例, 多发骨折24例。致伤原因:砸伤41例, 摔伤6例, 机器绞伤2例, 挤压伤7例。闭合性骨折43例 (57处骨折) , 开放性骨折13例 (35处骨折) 。骨折部位:掌骨颈骨折44处, 掌骨干骨折31处, 基底部骨折17处。

1.2 手术方法

(1)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妥后, 以骨折端为中心, 取掌骨背侧纵切口, 暴露骨折端, 清理骨折端的瘀血及软组织, 复位骨折, 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选择掌骨微型钛板塑形后置于掌骨背侧固定, 掌骨干长斜形骨折用单纯螺钉固定, 掌骨干横形骨折及严重粉碎性骨折用微型钛板固定。术中注意保护指侧动静脉。 (2) 术后处理。术后常规应用七叶皂甙钠消肿, 悬吊抬高术肢。术后指导患者适量手部功能锻炼, 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 以观察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骨折愈合情况。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5个月~12个月, 平均9个月, 53例患者伤口Ⅰ期愈合, 3例患者发生感染, 经过换药治疗后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0周 (8周~12周) 。功能评定采用TAM系统评定法, 优41例 (69处) , 良10例 (15处) , 中3例 (5处) , 差2例 (3处) , 优良率为91.2%。微型螺钉、微型接骨板固定者骨愈合后继续功能锻炼, 直至认为手指功能恢复无明显进展即行微型螺钉、微型接骨板取出术。术后继续主、被动手指功能康复锻炼数周后, 认为无明显功能进展则行TAM系统评分。

3 讨论

掌骨骨折除具有长管状骨骨折所共有的特点外, 还有其特殊性, 即掌骨短小, 近关节肌肉、肌腱附着点多, 结构复杂, 功能精细, 骨折后较小的移位、成角都会影响手的功能[1]。早期良好复位和可靠固定对最终恢复手部功能至关重要, 因此对掌骨骨折治疗要求较高。掌骨成角畸形以及所有的旋转畸形都会造成对应手指的功能障碍[2]。顾玉东[3]提出手部骨折的治疗应达到:力求解剖复位、轻便又牢靠的固定、早期活动与功能锻炼。而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虽然治疗方法简便, 但是不能满足良好的复位及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 经常造成骨折错位或关节功能障碍。微型钛板、螺钉内固定具有解剖复位, 钛板固定不经过关节, 操作简单, 固定确实可靠, 术后早期即可进行手指的伸屈活动练习, 有效防止肌腱粘连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特点, 对于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意义重大。同时, 微型钛板厚度小, 占用空间小, 并且有一定的可塑性, 对周围软组织的影响较小, 术后又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这些特点均优于克氏针、普通钢板等内固定材料。因而微型钛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具有骨折固定牢靠, 愈合时间短, 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微型钛板、微型螺钉治疗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微型钛板、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移位掌骨骨折56例 (92处) 。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5个月12个月, 平均9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0周 (8周12周) 。功能评定采用TAM系统评定法并参考手指总主动屈曲度的评级标准[张长青, 田光磊, 胡琪, 等.AO微型螺钉内固定术在手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 2007, 27 (11) :828-831.], 优41例 (69处) , 良10例 (15处) , 中3例 (5处) , 差2例 (3处) 。优良率为91.2%。结论 微型钛板或单纯微型螺钉内固定是治疗掌骨骨折的一种良好方法, 具有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关键词:掌骨骨折,微型钛板,微型螺钉,内固定术

参考文献

[1]张伟宏.微型钛板治疗掌骨干骨折[J].医学文选, 2005, 24 (3) :377-378.

[2]王树寰.手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83.

掌骨颈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2008年采用AO微型钢板及螺钉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共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4~47岁。共30处骨折:其中,骨干骨折22处,干骺端6处,关节内骨折2处;闭合性骨折16处,开放性骨折14处。单纯骨折24处,伴有肌腱、血管、神经损伤及皮肤缺损6处。骨折原因:重物砸伤12例,切割伤2例,挤压伤4例,其他2例。

1.2 手术方法

闭合性骨折选用背侧方入路,对于干骺端或关节内骨折,为充分暴露骨折部位,部分切开关节囊。对于开放性骨折,笔者根据伤口情况向背侧方向做适当延长。掌骨骨干骨折(主要为短斜形或横形)选用2 mm 4孔AO微型钢板固定;掌骨干骺端骨折选用2 mm“T”或“L”形AO微型钢板固定;骨干、干骺端大斜形或螺旋形骨折以及关节内骨折则用微型螺钉予以加压固定;对于小骨折碎块尽可能用丝线捆扎。所有钢板均置于骨干的侧方。

1.3 术后处理

首先针对患者术后出现的肿胀、伤口未愈、疼痛等进行对症处理。一般采用超短波、紫外线及超声波交替治疗,消除肿胀后,被动活动受伤手指的各个关节,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宜,每次20~30 min,1~2次/d。随着功能的逐渐恢复,逐步增加助力训练、主动训练和渐进式抗阻练习,并进行日常生活作业治疗,对同时进行了肌腱、神经吻合的患者则在有保护下进行有限的主动活动,并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定期随访并复查X线片;一般在术后3~6个月内取出内固定物;其中有5例同时进行了肌腱松解手术。

2 结果

28例掌骨骨折均得到了术后随访,随访时间最短2周,最长11个月。运用TAFS[1]评分表进行掌指关节功能评价,22处关节活动达到优秀,其中,开放性骨折8处,闭合性骨折14处。8处骨折发生了并发症,其中,6处为开放性骨折,2处为闭合性骨折;并发症的种类依次为:关节僵硬2处,钢板突出2处,伸肌腱粘连2处,螺钉松动l处,感染1处,没有骨不连及畸形愈合。

3 讨论

掌骨骨折的早期复位固定对最终恢复手的功能至关重要。早期固定包括外固定和内固定,外固定时间长,限制了手指早期的关节活动,并发症多,现应用越来越少;相反,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及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更新,采用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越来越多。掌骨骨折内固定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必须达到如下要求:(1)骨折尽可能地解剖复位,特别是关节内骨折;(2)较为牢稳的固定;(3)无创操作,应尽可能地减少对肌腱、神经及血供的干扰,减少各种并发症;另外最重要的是在牢稳固定基础之上的早期、无痛的功能训练,以期最大限度地恢复手的功能。

目前,有多种器械可用于骨折的内固定,克氏针在掌骨骨折的应用已有70多年的历史。单根克氏针固定应用最多,对掌骨的多处骨折都可应用,手术操作简单,局部对位尚可,但缺点是不能防止旋转,稳定性较差,克氏针穿过掌指关节面及伸指肌腱,破坏关节面的光滑,以后掌指关节恢复功能比较困难。应尽量不用或少用。交叉克氏针固定适应证为非粉碎性的掌骨各部位骨折,特别是比较长的斜形、螺旋形骨折。优点是交叉固定掌骨骨折处,稳定性好,防止旋转,是不经关节的内固定,手指可早期活动。缺点是操作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掌骨骨髓腔小,皮质硬,斜形钻针时易滑动、移位,需要比较熟练的操作。

国内学者[2,3]比较了不同内固定方法与骨折愈合的关系,表明应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手部骨折,在表面强度方面骨折断端的稳定性和压力均优于其他内固定方法。AO内固定原则早在1958年提出,但发展到应用AO微型不锈钢板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则较晚[4],微型钢板固定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掌骨内固定物,适应证为掌骨干横形、短斜形骨折,优点是骨折对位、对线最好,复位准确,固定牢靠,能防止移位及旋转,多数情况下可不用外固定,手指可早期活动,有利于手部功能恢复。缺点是需要专用手外科的器械及二次手术取出微型钢板,费用稍高。国内学者[5,6]报道采用微型钢板固定手部骨折,临床获得了良好的关节运动功能。

微型钢板螺钉治疗掌骨骨折的手术方法。笔者有如下体会:(1)手术入路。选用掌骨的侧后方入路,尽可能避免损伤指神经、血管及背侧伸肌腱及伸肌装置。而Berman等[7]用微型钛板固定掌指骨骨折时选用了背侧入路,将钛板放于背侧,其伸肌腱粘连发生率达12.5%。笔者认为选用侧后方入路并将钢板置于骨干的侧方较好。(2)手术中对于掌骨选用4孔2.0 mm微型钢板,对于不适合选用直钢板的部位选用微型髁钢板或螺钉固定,均达到了牢稳的固定效果。(3)术后功能训练的强度和时间。对于单纯骨折患者我们在术后即行最大限度的伸屈功能训练;对进行了神经、肌腱吻合的患者术后在石膏或支架保护下主动伸屈活动,从小到大,3周后去除外固定,进行较大范围的活动;对软组织挫伤、水肿较重的患者则适当减轻活动范围。通过对30处掌骨骨折采用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的临床观察发现,AO微型钢板螺钉对掌骨骨折提供了牢稳的固定,有利于早期积极的功能康复训练,其术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摘要:目的:为提高AO微型钢板螺钉治疗掌骨骨折效果。方法:笔者总结了2006~2008年用微型钢板螺钉治疗30例掌骨骨折的临床资料。共19例患者,30处骨折,闭合性骨折16处,开放性骨折14处。骨干部骨折用4孔AO微型钢板固定,干骺部骨折用T或L形AO微型钢板固定;大斜形或螺旋形、关节内骨折用螺钉加压固定。术后即行主被动活动。结果:术后22处关节活动达到优秀,其中,开放性骨折8处,闭合性骨折14处。8处发生了并发症,其中,开放性骨折6处,闭合性骨折2处。结论:AO微型钢板及螺钉为掌骨骨折提供了牢稳的固定,有利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获得了较好的手功能恢复。

关键词:掌骨骨折,AO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

参考文献

[1]Schaefer M,Sitebert HR.Finger and metacarpal fractures surgical and nonsurgical treatment procedures I[J].Unfallch Trurg,2000,103(6):482-494.

[2]伍泽鑫,洪澜.掌骨骨折的治疗选择及疗效分析[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8,8(3):211-213.

[3]唐琪,朱付平.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南华大学学报,2007,35(6):840-842.

[4]顾玉东.如何治疗手部骨折——评AO微型钢板的应用价值[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2,18:65.

[5]梁晓旭,沙德锋.手部骨折165例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3):3161.

[6]赵新梅,姜世平.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J].临床军医杂志,2008,36(3):477.

上一篇: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兴起下一篇:农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