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诗歌

2024-09-17

中晚唐诗歌(精选3篇)

中晚唐诗歌 篇1

摘要: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在唐代诗坛上有一定地位, 对当时乃至后世的诗歌创作、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为研究对象, 对这一群体代表作品的创作内容、风格、审美特征等方面作出分析, 旨在呈现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在中晚唐诗坛的独特风貌。

关键词: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创作

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主要是指中晚唐期间生活在绍兴并且主要在绍兴从事创作的诗人群体, 这一诗人群体包括秦系、灵澈、清江、严维、吴融、朱庆馀等20人, 其中以严维、吴融、朱庆馀为杰出代表。

就诗歌内容而言, 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所创作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写景咏物诗、酬唱赠答诗、咏史怀古诗。依据周勋初的《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和陈贻焮的《增订注释全唐诗》进行统计, 这三类诗歌共计603首, 残句17句。现将三类诗歌分论如下。

1. 写景咏物诗

写景咏物诗通过景和物的描写, 抒发诗人的情志, 表现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感悟和生命存在的思考。青山秀水, 茂林修竹, 不仅净化文人的心灵, 还激发了诗人们的创作欲望, 影响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1) 写景诗

绍兴有很多河流山川、竹林村落, 在会稽、山阴、越州, 无论农业经济还是自然风光, 到唐代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并有了自浙江 (钱塘江) 东渡西陵而实际上始于鉴湖的浙东唐诗之路, 涉足诗人总数不下四百人。此地虽比较僻静, 但景致独特。

其中, 朱庆馀的《南湖》描写春日南湖的晚景, 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湖上微风小槛凉, 翻翻菱荇满回塘。”先通过触觉, 感受徐徐微风带来丝丝凉意, “微”、“凉”互相映衬, 又从视觉的角度展示微风里翻动着满塘菱荇, 广阔的视野里一片自然清新, 又不乏生机。“野船著岸入春草, 水鸟带波飞夕阳。”船靠岸后很自然就悠悠地顺水进了草丛, 连船也显得闲适, “野”字更是别有意蕴。突然, 水鸟划过波面, 展翅而飞, 在夕阳衬托的背景下, 意境深远。“芦叶有声疑露雨, 浪花无际似潇湘。”风拂过芦叶的声音好像下雨, 无边无际的广袤天地下, 用“似潇湘”比拟南湖水的清亮。“飘然蓬艇东归客, 尽日相看忆楚乡。”描绘南湖美的丰富内涵, 归客乘坐蓬艇飘飘东去。全诗有春的景, 又不离春的情, 在弥漫着颓靡和伤今之风的中晚唐诗坛, 显得格外幽静祥和。

战乱之外的“桃花源”不乏悠然的田园生活, 诗人们通过隐逸表示对现实动乱的回避, 寻找一种平静的生活, 以摆脱时代与社会带来的世俗烦恼。诗人们以世外高人和自己居住的清幽环境为对象进行诗歌创作, 表现出回归自然的情怀, 这些诗歌风格普遍清净明朗, 有着超脱世俗的幽静逍遥, 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截然不同。

(2) 咏物诗

中晚唐的绍兴诗人们普遍重视休闲艺术, 诸如绘画、调琴、赏花、踏雪等, 在艺术活动中寄予自己的人生理想。诗人们从生活中寻觅各种题材, 加以构思, 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 托物言志或表达思想感情, 比如, 罗让的《梢云》, 庄南杰的《红蔷薇》、《古松歌》, 等等, 就是其中的代表。

且看朱庆馀的《啄木儿》:“丁丁向晚急还稀, 啄遍庭槐未肯归。终日与君除蠹害, 莫嫌无事不频飞。”写啄木鸟卖力除害, 到晚上急促的啄木声还不断, 啄遍了庭槐也不肯回去, 这样辛勤劳作还遭到嫌弃, 因此, 劝说人们要善待它。结合诗人的不平仕途境遇, 寓意颇深, 终日为君除害效劳, 却被冷落, 壮志忠心得不到肯定, 失落而又无奈。

2. 酬唱赠答诗

中晚唐绍兴诗人之间交往密切, 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以赠答、联句为主要方式, 展现诗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的酬唱赠答诗大致可分成两类。

(1) 赠答送别诗

在中晚唐的绍兴诗人中, 有的是同门, 有的是挚友, 有的有着相似的人生遭遇, 他们能产生共鸣, 容易交流。不管是平时相处, 还是归乡、入幕、出使, 诗人们都以赠答送别的方式传递情感, 通过诗歌互相安慰劝勉, 诉说不舍之情, 以表达深情厚谊, 或抒发离愁别绪。

秦系《将移耶溪旧居, 留别严维秘书》:“书箧将非重, 荷衣著甚轻。谢安无个事, 忽起为苍生。”平淡中别有一番深意。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雄厚深沉, 情感真挚。“丹阳郭里送行舟”点明送别地点和水路行舟的交通方式, 交代友人是一次远行;“一别心知两地秋”抒发以后天各一方的不舍之情, 从“知”字可以看出两人是交心的朋友;“日晚江南望江北”写景、叙事、抒情, 日暮黄昏渲染了送别时暗淡的氛围, “望”友人从江南孤帆远去江北, 诗人仍伫立江边远眺;“寒鸦飞尽水悠悠”是对寒鸦入林归巢和悠悠江水的特写镜头, 且用“寒鸦飞尽”来渲染孤寂, 诗人站了很久, “水悠悠”是分别之后唯见江水长流的落寞。诗歌情景交融, 用“日晚”、“寒鸦飞尽”、“水悠悠”来渲染送别的惆怅寂寥的气氛, 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 以及他们的深厚情谊。

(2) 联句唱和诗

中唐江南曾出现联句创作的高潮, 现存的唐诗联句大部分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而这其中的绝大多数又是绍兴诗人的作品, 或者都有绍兴诗人的参与。安史之乱后大批文士漫游于绍兴一带, 在山水之间追慕绍兴文化传统的高雅脱俗之风, 频繁而广泛地开展诗酒文会, 常常是在特定环境下, 以某一领导人物为中心, 在他身边形成比较固定的唱和群体。诗人严维过着一种半官半隐的闲适生活, 刘长卿、皎然、秦系等中唐文士都与他为诗友, 江南的年轻诗人多从其学。他是大历间江南本土文人领袖, 在浙东诗会中的作用非常突出, 他的庄园是举办诗会的场所, 联唱诗歌中的《严长史园林联句》、《严长史宅联句》可证。联句赋诗, 很多人参与其中, 又彼此影响, 从参与人数到创作质量, 都具有一定的规模水平。

还有私人唱和, 比如吴融的《和张舍人》等。唐末大乱时期, 诗人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通过唱和, 来反映对远离喧嚣尘世的向往。

3. 咏史怀古诗

绍兴自古多历史人物和故事, 文化积淀深厚, 诗人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 以诗的形式来展现历史内容, 先叙事后议论, 或者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 借此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秦系的《闲居览史》隐含报国无门的牢骚, 感叹缺少立功的机会。朱庆馀的《长城》, 认为秦始皇修筑长城是出于关心国家的目的, 做到四海一家的坚固“长城”, 也影射当局者的黑暗统治使得唐王朝逐渐瓦解没落。

吴融的《隋堤》感时伤事:“搔首隋堤落日斜, 已无余柳可藏鸦。岩傍昔道牵龙舰, 河底今来走犊车。曾笑陈家歌玉树, 却随后主看琼花。四方正是无虞日, 谁信黎阳有古家。”夕阳下的隋堤, 没有多余的柳枝可以藏乌鸦, 暗示当时的唐王朝也到了落日斜阳之时, 昔日岩石依道牵龙舰, 而今河底走犊车, 不复当年昌盛太平的景象, 感慨颇深。

就诗歌特色而言, 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的诗歌主要具有“诗风清新”和“地域鲜明”这两大特色。

(1) 诗风清新自然

绍兴景致的特性符合诗人们崇尚自然闲适的自由情怀, 使得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更侧重清新自然的风格倾向, 他们的诗歌通俗易懂, 不过分追求华丽辞藻, 显得质朴无华, 但平淡中自有深意, 情感真挚。他们把对景观的描写和高蹈的人生情趣的抒发结合起来, 追求幽深隽永的韵味, 描写清雅淡远的意境, 显示出淡雅空寂的色彩、宁静悠然的格调、超脱世俗的风神。有别于传统的山水田园诗, 强调主观的意兴与心绪表达, 注重文学趣味, 因而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2) 地域特色鲜明

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多以绍兴山水为题材, 体物写志, 建构的山水意象体系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风韵独具, 描写的山行野趣、春江夜色、亭台楼阁等蕴含着诗人恬淡自如的心境和人格之美。他们对绍兴山水及其中的飞禽走兽等意象的突出描写, 使得整个自然景象充满生机, 也显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叹。他们还常常将与绍兴相关的景物与传说融入诗歌, 构建一系列清新明快的意象, 从而使诗歌独具绍兴特色。

中晚唐诗坛诗人众多, 流派纷杂, 绍兴诗人群体作为一支特殊的力量在唐代诗歌史上、乃至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同时期和以后一段时期内诗歌的创作走向。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取得的不小成就为越文化的丰富和繁荣积累了更深的底蕴, 成为了中国诗歌发展长河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活跃点。

参考文献

[1]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2]周勋初.唐诗大辞典[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3.

[3]陈尚君.全唐诗续拾[M].北京:中华书局, 1992.

[4]徐志平.浙江古代诗歌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 2008:47-108.

[5]高建新.山水风景审美[M].呼和浩特: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147-235.

[6]魏丹.唐代江南地区园林与文学[D].陕西:西北大学, 2010.

中晚唐诗歌 篇2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晚唐诗歌的风格特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晚唐诗歌的`艺术特点:伤感无奈,细腻柔软。借古讽今,颓然消极。

晚唐时社会状况急转而下,宦官专权、藩镇割剧、又爆发了最终令唐王朝轰然坍塌的黄巢大起义,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们大都忧时嗟生、消极悲观,关注对象从社会转入自身情感,吟诵男女之情蔚成风气。

艺术格调上,一方面继承中唐精工雕琢的“人工之美”诗风,另一方面也推重天真隽永、平淡的诗风。

晚唐诗派

标榜学晚唐诗的近代诗派。领袖人物为樊增祥、易顺鼎。他们着重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温庭筠、韩偓,从韩偓“香奁体”入手,好作艳体诗,追求对仗工巧,隶事精切,词采富艳,诗风典赡华靡,工整绵丽。樊增祥自称“性耽绮语”,“学诗自香奁体入”。

学诗之初,“积诗千数百首,大半小仓(袁枚)、瓯北(赵翼)体,其余皆香奁体也”。又说“三十以前,颇嗜温、李,下逮西昆,即《疑雨集》、《香草笺》,亦所不薄”(《樊山全集》续集第26卷)。易顺鼎诗以“近于温李者居多”,“以学晚唐者为最佳”。

近体诗“惟以裁对鲜新工整为主”,晚年“益纵情于舞榭歌场”,诗“多冶游之作”(陈衍《石遗室诗话》)。属于这一派的主要诗人还有三多、李希圣、曹元忠等。

三多,字六桥,又署鹿樵、可园。满人。曾官绥远、奉天都统,杭州、库伦驻防大臣。为樊增祥诗弟子,工于隶事,极似樊。所不同者,诗多边地莽苍之气,善以满蒙方言入诗。有《可园诗钞》。李希圣(1864~1905),字亦元。湖南湘乡人。

论晚唐诗歌中的黄昏意象 篇3

清代学者叶燮在其《原诗·外篇》中云:“又盛唐之诗,春花也。桃李之秾华,牡丹、芍药之妍艳,其品华美贵重,略无瘦、俭、薄之德,固足美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美乎?”

毋庸置疑,不论是就晚唐诗歌自身所体现的内蕴,还是从学者对晚唐诗的系统评价,我们都可以从中窥探到晚唐文学自身的魅力所在。“晚香之韵”为“秋花”所独有,这正是晚唐诗歌的内涵所指。

一、黄昏意象的演进与晚唐诗美特征的形成

纵观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诗词吟咏的历史源远流长、美轮美奂,而历代对黄昏的书写也总是不断地发展。处于不同时代的诗歌,通常对黄昏的吟咏势必会表现各异。推究文学发展的一脉,晚唐诗美特征也在文学发展的演进中得以形成。

(一)黄昏意象在中国诗歌中的发展态势概述。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多以“落日”、“夕阳”、“残阳”、“斜晖”、“日暮”等词出现。黄昏意象在晚唐诗歌中并非是以“新生儿”的角色出现,它的渊源悠长,可以追溯到诗歌形成初期。

中国诗歌史历来奉先秦《诗经》为发轫,若以此为宗,黄昏意象在《诗经》中的出现无疑是最早的发端。“先秦时期是黄昏意象描写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基本奠定了古典文学里黄昏意象的内蕴和表达方式。”就黄昏意象在诗歌中的发展来探源索流,《君子于役》是对黄昏的最早描绘,“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中“日之夕矣”的晚景表现思远怀人的情感主题。

随之《古诗十九首》有:“凛凛岁云暮,蝼蛄夕悲鸣。”以夕阳西下,黑夜即将降临,感岁月之凋零,实乃敏感于四时物色之动的诗意性抒发;至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开始兴盛。有关黄昏的书写开始导向景物的方面。如谢灵运的“山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以傍晚黄昏所见之景为描写对象,将思绪情感凝含于笔下所构的夕阳画面,映照出诗人洒脱、释然的人生姿态。

若将视野定格到诗歌辉煌的唐朝,因时代使然,有关黄昏意象多具有阶段性的特色。初唐诗表现黄昏多承接前代且以写景为主。“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黄昏之时,友人踏上茫茫行程,此情此景恰恰唤起了诗人惜别的情思。盛唐诗歌的黄昏则体现出丰富多蕴性:“盛唐诗歌中写及黄昏落日的有近两百首 (仅为《全唐诗》中所存) , 寻言以观黄昏意象, 黄昏夕阳中, 万物皆归, 或体现出回归的宁静与恬适, 或悲叹青春易逝与功业未成……”譬如王维《渭川田家》渲染着夕阳斜照下自在的牧童晚归的黄昏图景:“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又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展现诗人因旧愁郁结未遣,又增新愁的羁旅之情。而中唐诗歌则已不再局限景物与离别的单义性,而是承载着世事变迁的时空慨叹。

综合晚唐前的黄昏书写演变历程,诗人对黄昏关注的视野都不约而同地指向特定的黄昏书写传统——或致力于景物的构设,或寄情于情感的渲染,或抒发游子羁旅的情怀,或流于对未知命运的感叹……面对时代赋予文人的无形编码,他们都表现出独特的视角,因而也共同构建出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的基本格局。

时至晚唐,对黄昏意象的大量书写达至巅峰,诗人竞相挥弄笔墨,将复杂情感倾泻笔端。末世的飘零,催生出大量的黄昏诗歌,一大批晚唐诗人活跃于诗坛,在数量上超过前代,在情感基调上,许多诗人完全坠入“黄昏感伤的悲情”中无法自拔。我们无从说晚唐诗歌的黄昏意象是空前绝后的,但至少这种现象的展现是空前的。

(二)晚唐诗美特征的形成。

历史的跫跫足音已渐渐远去,时代的颂歌也已在末世的衰败中剥落。当我们循着时代的隧道,将目光再次锁定于晚唐,黄昏的书写渐渐稠密、渐渐震耳,直至成为晚唐诗歌的一大绝响。也因此,这种绝响开始融合“情、思、理”的复杂性,昭示着晚唐诗美特征的形成。

“任何一个历史文明时期的文化积淀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对于唐诗的发展,文化的积淀也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充满着丰富的时代变数,或者说是因着时代环境的熏染而丰富多样。晚唐之际,强大的唐帝国在经历多场劫难后,已是繁华过眼,风流消尽;旧日的辉煌已化作“霸业鼎国人去尽,独来惆怅水运中”的愤懑和“万里伤心极目春,东南王气只逡巡”的感伤。乱世衰落的不可收拾,人生命运的无可把握,岁月凋零的挽歌式嗟叹,都浓缩到对黄昏的感叹中,由之形成了晚唐富含“衰飒”之气、涵括“情思理”的立体性的诗歌美质。

以一首诗来涵括晚唐诗歌的整体美质,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最佳的收束。于晚唐诗歌,其“美”恰如秋日之雏菊,虽无牡丹之富丽堂皇,腊梅之凌寒独开,却别有一番秋花的风韵。它于百花凋零之秋,有一枝独秀之态。故而是默默无闻、典雅幽姿的,又是自立高标、不同凡响,晚唐诗美正是这种独特性的集中体现。

二、晚唐诗歌中黄昏意象的情境建构

当我们欣然于晚唐诗歌黄昏书写的别具一格时,也势必应当建立对其深层次的理解。基于此,我们将从宏观与微观两层面来解析黄昏意象在晚唐诗歌文本中的情境建构。

(一)从微观视阈剖析黄昏意象在晚唐诗歌中的内容构建。

在纵多描写黄昏意象的晚唐诗歌中,黄昏的内蕴不仅仅局限于狭隘的单义,而是融合着多重复义,包括黄昏美景的铺写、感时伤怀的哀思、离别的不舍、时空感怀的哲思等。因此,可概之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向晚意不适”——离别场景的喟叹。

晚唐王朝的衰败景象给诗坛笼罩了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忧伤气氛。面对国破家亡、民生凋敝,末世的凋零铸就了诗人的感伤情怀。忧虑、失落、孤独、飘零,尤其是面对亲人、友人接踵而至的别离,更让诗人的“不适”变得格外浓烈;更愁煞人心的是,黄昏本是“日落而息”的归依时刻,反倒要面对离别。所以,在黄昏晚景的映衬下,离别的喟叹喷涌而出。

楚南绕风烟,湘岸苦萦宛。山密夕阳多,人稀芳草远。 (杜牧《长安送友人游湖南》)

晚色千帆落,秋声一雁飞。此时兼送客,凭槛欲霑衣。(许浑《松江渡送人》)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赵嘏《赠别》

三首诗落笔之处,都强调友人离别的无限不舍之情。友人的离别,正值夕阳西下、晚色四起、残阳斜照黄昏,面对眼前此情此景,所有的情感都化作一腔的喟叹,流露于文字之处,确乎感动人心。

“驱车登古原”——感旧伤怀的慨叹。

历史步入晚唐,面对国家风雨飘摇、江河日下的严峻形势,文人痛苦而认真地思考历史;或登临旧朝历史古迹独自悲叹,或在岁月的变迁中发时空慨叹,或目睹当朝凋敝景象感慨万千。总之,晚唐的咏史怀古之诗格外深沉而且撩人。这些诗歌,借黄昏以咏史,又加大了这种感旧伤怀的心理密度。

晚唐诗歌借黄昏来咏史、怀古具有明显的萧瑟、沧桑意味。幻想之梦被彻底摧毁,残败腐朽的时代,盛唐那种理想高调降低了声调和音量。譬如赵嘏《经汾阳旧宅》感叹:“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经马伏波。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刘沧在《长洲怀古》也感:“停车日晚荐萍藻,风静寒塘花正开。”

“夕阳无限好”——别样景致的赞叹。

在大多数人看来,晚唐文学充斥着衰世之音,但凡衰世的碎片中总有一处宁静的内心呢喃。因此,晚唐多有对黄昏胜景的别样赞叹。即便赞叹景致时依旧无法撤离悲怆的衰世之音,但这种另辟蹊径的方式让人深思、回味。李商隐的《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表达对黄昏“晚晴”之景的别样赞美;温庭筠在其诗《晚归曲》:“格格水禽飞带波,孤光斜起夕阳多。湖西山浅似相笑,菱刺惹衣攒黛蛾。”表现夕阳斜照,万物回归,描绘出一幅生动祥和的晚归图景。

“只是近黄昏”——命运遭际的无限感叹。

大多观点认为晚唐诗歌势必随时代步入消歇之流,然而最后的歌声总是最瑰丽夺目、催人泪下且意味深长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不仅惋惜于时间的流逝,更感叹于生命的时空转换。晚唐诗人处于生不逢时的境遇,他们依旧用最后的情愫点燃了生命之火,感叹时光之流逝,悲叹生命之短暂,实在震人心魄!

远客家水国,此来如到乡。何人垂白发,一夜钓残阳。(皮日休《漾陂晚望》)

落日投村戍,愁生为客途。寒山晴后绿,秋日夜来孤。(贾岛《宿孤馆》)

有关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时空话题,前人多有触及,他们或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或慨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或浩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因此,面对晚唐生不逢时,身如浮萍的文人有感于命运遭际之无常,已然将自己一腔感情付诸笔端,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对时空的无限追问!

(二)从宏观视角把握“黄昏”意象在晚唐诗歌中的情境建构。

晚唐诗人描写黄昏,有时置身黄昏胜景而感慨万千,有时亲临山川草木而思越千古,有时又因飞禽鸣叫而伤时世迁替,有时观残垣衰草而叹王朝兴废……诗人是在特定情境中,将所见、所闻、所感凝聚成诗歌境界,最终完成了黄昏意象的诗歌建构。当然,黄昏意象已经渗透着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面对历史,诗人并非单单留意于一种景象,而是将情感均匀洒向身边繁复的物象。因此,黄昏作为中心意象常常统摄着一群子意象,按这些子意象在晚唐诗歌中与“黄昏”的共时存现,可归为以下五类:

1、与草木的契合:芳草、杨柳、落花、古苔、古树;

2、与飞禽的呼应:鸦(暮鸦)、沙鸥、雁、蝉、鹧鸪;

3、与河岸物象的同构:渡口、江口、流水、小桥、孤帆;

4、声音意象的渲染:钟声、短歌、角声、笛声。

总之,这些子意象是通过抒情主体的活动轨迹来揭示黄昏的时空寓意,也灌注了诗人急于抒发的情感与哲思。所以,黄昏意象往往不是单独出现,而是和许多具有与之原型意蕴相谐的意象结合起来,共同表现丰富的文学涵义。夕阳依旧,人事已非,还是那血色黄昏,还是那夕阳残照,黄昏意象的内涵正是由此而不断绵延、扩散。

三、晚唐诗歌中黄昏意象的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晚唐诗歌多持以贬低的态度:“如果以文学成就的高下与作家精神内蕴的深厚作为判断研究价值的砝码, 晚唐诗歌在整个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实在是不值一提。”虽然晚唐诗歌遭受的贬损之辞甚多,但是如果我们客观地从晚唐时代来看,就可以理解这种文学现象生成的必然,也就更足以清晰领悟黄昏意象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对晚唐诗歌中黄昏意象文化内涵的探讨,其核心之处在于立足晚唐的时代背景。当然,这种文化内涵的定位,势必关涉到晚唐作为衰世的时代、政治态势,晚唐时代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思潮,乃至广大晚唐文人的社会文化心态。

(一)晚唐时代:没落王朝的衰世余音。

晚唐时期社会内部斗争之激烈,处于末世的唐王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屡起、赋税沉重、民资空竭,在这种危机不断恶化的时代风气影响下,晚唐诗歌风貌发生转变也就不足为奇。由之,面对大唐帝国由盛唐时的繁荣昌盛转向晚唐的衰飒飘零,无数文人身处其境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当反映到文学作品上情感抒发也愈加淋漓尽致。当一行文人将内心郁结发而为诗,晚唐诗坛几乎无处不弥漫着衰世的遗响。

唐末这个时代,起义不断,正处易代之际。经济的崩溃、皇权的消解、科举的糜烂、吏治的腐败……江河日下,似乎所有的颓势都无以扭转,似乎所有的失败都是时代之必然,生活于这种环境下的文人,即使怀有满腔激情,也会在时代的打击下被慢慢消解,取而代之的唯独是无穷无尽的哀叹。“黄昏”正是与晚唐之音达到了契合,黄昏向晚迟暮的时间、低沉压抑的色彩、冷寂苍凉的温度、消逝与衰亡的自然规律,它不仅彻底代表了晚唐的时代风貌,更是一代文人梦魂凝结的绝响。

(二)晚唐文人普遍心态与黄昏意象。

末世文人的命运出路与心态都因为时代的更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中唐到晚唐,文人们走过了由盛而衰的时代历程,在心态上他们也经历了由中唐时的失望与希望交织到晚唐五代的无可奈何、渐趋绝望,最终由内省到纵情享乐的历程。由此,晚唐文人心态便由悲哀走向心灰意冷,由残存希望到彻底绝望,由借“文字”抒情到情志无以伸、无由伸……概言之,其心态均走向一种彻底、一种绝对、一种无可挽救的境况。

我们知道,晚唐诗歌是以寒士诗人与绮艳诗风为主流。的确,对于晚唐这一批前途暗淡的文人而言,朝中要职位皆为朋党及一些有背景的家族所据,贫寒之士少有机会晋升。更甚的是,晚唐科场的风气也极端恶化。所以,一批有才之士终会在科场受困,有的屡试不第,有的终身不第,如许浑直到45岁才中进士,杜荀鹤、刘得仁、项斯、韩偓、吴融等参加科考达20年之久。在诗歌创作上,失意文人面对自然,“黄昏”便勾起了他们的心灵之契。黄昏暗寓着黑夜的来临、王朝的行将覆亡,随之而来的黑夜苦煞人心,它足以让诗人对现实彻底绝望。

(三)在社会文化思潮烛照下看晚唐诗歌中的黄昏意象。

晚唐诗歌中的黄昏意象是在晚唐社会丰富的文化思潮烛照下不断发展变化的。儒释道在走向合流的同时,一方面影响着当时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又影响着文人的情怀。所以,晚唐诗歌承续着时代思潮的濡染,包含了儒家的愤世自嘲、道家的清虚静谧和佛家的放达超脱。在儒家文人笔下,晚唐诗歌以批判为旨归;在道家思潮的影响下,诗人将精神触角向内心收缩,淡化对外在现实的关注,用或清新素雅、或哲理思辨的句子抒写内心;在佛家方面,禅宗对诗歌的影响更为显见。当然,在儒释道共同构成晚唐诗歌的文化思潮影响因素的格局下,禅宗在晚唐这个特殊的时代,充当着一大主流影响因素。

首先,禅宗追求“万事皆空”的心态,强调以淡泊解脱痛苦。晚唐文人面对居无定所的颠沛生活,多借大自然一隅以求心灵的解脱。晚唐对黄昏意象的书写就是以接触大自然寻求淡然,构筑宁静,使痛苦心灵得到暂时抚慰。其次,禅宗充分肯定个体价值,尊重个性,强调“自心是佛”。而这种导向使一些在时代大宇宙中无以伸展的文人,获得了自身小宇宙的心理满足。以黄昏图景勾起身世之思,晚唐诗人的创作已摆脱传统的束缚,重视抒发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

统上而论,弥漫于晚唐诗坛虽大多是一些带普遍性叹老嗟卑的凄苦音节,它却是我们认识中国诗歌一大不容忽视的话题。一代的文学总会刻上一个时代特定的烙印,晚唐文学亦然。而晚唐诗歌中的黄昏意象,不仅是那个衰乱时代之必然产物,而且也最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下层文人的生存境遇与普遍心态,更印证着为晚唐所独有的社会文化思潮。

中国诗歌文化博大精深,关于晚唐诗歌的探讨乃是我们进一步挖掘诗歌文化的一个窗口。虽然学界对于晚唐诗歌的评价褒贬不一,本文是站在文化、时代乃至个人情感认识的基础上,对晚唐诗歌持以褒扬之词。周作人也借他人之词表现对晚唐的褒扬:“日本作家大沼枕山在一首汉诗中就说过:‘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毫无疑问,评定一种事物的好坏优劣,势必关系到评判的依据。有鉴于此,本文“褒扬”的核心在于肯定了晚唐诗人建立在时空敏感度基础上的个人情感呈露。

不同的时代,黄昏意象都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不论就其时代演进、情境建构还是文化底蕴、审美趋向的体现,总而言之都指向复杂的多重因素。傅道彬先生曾说:“时间意义的悲凉和空间意义的温馨构成了中国文学黄昏意象的象征意蕴。”晚唐诗歌中的黄昏意象作为晚唐典型的象征性语码,它暗合着晚唐的时代走向,沉淀着诗人的情感体验与哲理思考,并镌刻着一代文人的文学选择。由此,晚唐诗歌中的黄昏意象将成为诗歌研究界一大长盛不衰的话题!

摘要:黄昏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渊源与内涵, 晚唐这个特殊的时代, 黄昏意象与之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关系。“黄昏”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体现以《诗经》为发端, 历经各个时代, 时至晚唐达到创作的高潮, 从而昭示着晚唐“情、思、理”诗美特征的形成。一首《乐游原》则是对黄昏意象情境建构的全方位诠释, 黄昏意象在晚唐诗歌中以其富含时代寓意的形式出现, 它不仅是那个衰乱时代之必然产物, 而且也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下层文人的生存境遇与普遍心态, 更体现出晚唐独有的社会文化思潮。

上一篇:机采成分献血者下一篇:微波传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