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体系

2024-06-02

信息化教学体系(共12篇)

信息化教学体系 篇1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 教育行业也加快了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设计的步伐, 以提高整体信息化教学水平。作为职教一线教师, 要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 除了参加相关教师教学培训外, 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参加与信息化教学设计相关的比赛, 过程是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沉淀, 而结果是对水平的评价, 给予自己改进的方向, 同时向同行接受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和理念。信息化教学大赛是最佳的学习平台。

笔者于2016年6、7月份分别参加了广东省教育厅在广州赛区举行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和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江门赛区举行的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 (计算机类) , 均获三等奖。在参与这两项比赛时, 观摩了很多优秀作品, 收获了很多前沿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为进一步提升中职信息化教学水平, 赛后经过深入反思, 结合比赛中获得的经验, 将作品整理如下。

一、创新教学设计

为了上好“修复、修饰工具———仿制图章工具”这节课, 笔者在课前制作了多个微课小视频, 并将其分享至微信平台, 供学生在课前预习,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实现了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 创设生活与职业情景,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进行设计。

教学设计如下:

“修复、修饰工具———仿制图章工具”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Photoshop CS5平面设计与制作》

章节:第二单元第三节仿制图章工具。

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在照片修复、修饰中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应用基础。掌握仿制图章的应用, 是决定能否高质量修复图像的决定性因素。

(二) 学情分析

对象:计算机平面设计一年级学生。

知识储备:

1. 掌握了修复工具, 具备一定的图像修复、修饰技能。

2. 学习仿制图章工具, 进一步完善图像修复、修饰技能。

技能层面:缺乏实战经验, 图片修复效果较差, 还不能准确选择最佳工具操作。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选取, 并能使用仿制图章工具复制、缩放、水平翻转图像。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小组PK等形式完成任务, 借助信息化平台进一步巩固、升华知识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任务的实施,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竞争意识。

(四) 重点难点

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充分使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案例示范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

(五) 教法和学法

1. 教师教法

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充分使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

教学方法:案例示范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

2. 学生学法

小组合作、模仿制作案例、自由发挥练习、分组比拼技能。

(六) 教学过程

1. 课前

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将本节课的“微课”视频分享至微信平台, 由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 互相讨论, 使学生在课前掌握知识点, 并思考如何解决知识难点。不再占用课堂时间进行讲授知识点。实现在课前完成“信息传递”。

2. 课中

(1) 导入新课, 激活新知:观看“案例视频”, 导入新课, 提出两个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欲望。

(2) 掌握基础, 执行任务。

基本任务, 难度指数:★

要求:再次观看本节课的“微课”视频, 将学生分成5组, 进行分小组讨论, 并选出其中一组来演示操作过程, 回顾知识点, 老师进一步完善本课难点“正确选取仿制源”的解决方案。

效果:学生通过自己讨论、演示来掌握知识点, 加强自我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3) 课堂延伸, 深度内化。

任务一, 进阶任务, 难度指数:★★

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以最快完成任务的小组胜出。

效果:通过任务一, 学生进一步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

任务二, 突破任务, 难度指数:★★★

要求:结合使用修复工具, 各小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每个小组推选出2份代表作品, 进行课后参评。方式如下:将选出的10份代表作品放至微信平台, 由学生投票选出5佳作品。同时, 在微信平台中分享评分标准, 老师根据评分标准, 分别给10份代表作品打分。两种评价形式得出的结果, 将作为下节课回顾的内容。

效果:通过任务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竞争能力, 督促学生课后思考, 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4) 总结升华, 要点回顾。

选出两份质量悬殊的学生代表作品, 由各组进行讨论, 总结出两份作品的优缺点, 提出改进方法。在此基础上, 老师进一步完善知识要点, 提出较优解决方案,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强化技能技巧。

3. 课后

课后作业交互评价

(1) 课后拓展任务, 难度指数:★★★★

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拓展任务, 将作品分享至QQ群空间, 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老师及时收集、整理评价, 并进行反馈。

(2) 预习下一课“微课”视频。

4. 教学反思

(1) 通过“微课”形式, 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课下掌握知识点, 在课上进行实操演练、师生互动,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 以微信平台、QQ平台为支撑, 学生将作品上传至平台, 可进行讨论、交互式评价。

(3) 通过先学后教、完成梯度任务 (基础任务—进阶任务—突破任务—拓展任务) 、小组合作、小组PK、交互评价, 达到以下教学效果:掌握仿制图章工具的操作技能;完善图片修复、修饰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竞争意识。

(4) 实践证明, 对比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原本要4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 2课时就可以完成, 原本只有93%的听课率, 现在上升到接近100%。学生对老师的依赖程度大幅度降低, 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大大提升, 教学效果显著。

二、精心制作课件

教学设计完成后, 笔者运用PPT, 结合动画、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 将内容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三、总结反思

根据教学设计, 使用配套制作的课件, 在实际课堂上进行教学, 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中总结归纳本次教学设计的优缺点, 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本次比赛, 使用的教学模式就是“翻转课堂”, 通过先学后教, 实现课前“信息传递”,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本课实践, 再一次验证了“翻转课堂”的高速教学效率, 教学效果显著。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 教育行业也加快了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设计的步伐, 以提高整体信息化教学水平。响应新时代号召, 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 通过此次实践, 进一步学习探究更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 总结归纳并设计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教学课程。

关键词:教学设计,说课,信息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彦昆.教师如何提高说课艺术[M].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

[2]陶西平.提高信息素养迎接新的挑战[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 (2) .

[3]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信息化教学体系 篇2

河间市第九中学 魏紫薇 *** 作为一名80后教师,亲身经历了中国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从传统的教学方法到现代备受青睐、应用越来越广泛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我也是有自己的感触。就我对两者的一些浅显的认识,简单做了以下总结。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老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传统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没有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形成了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其中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并且许多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 的接受器、前人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很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造适应新课改要求的高效课堂模式势在必行。而信息化教学,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

1.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2.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3.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4.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 5.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

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并且二者从内容和过程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区分:

1、教学内容不一样。教材上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是单纯的课本知识。利用了信息手段后,可对教材进行加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动画、图像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甚至四维教材。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2、教学过程不一样。传统的教学设计下,教学过程基本上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由教师主导,学生很少或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课堂真正由学生主导,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3、学生学习方式的不一样。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而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只是充当忠实的听众的角色。很少或者没有发挥自己主动性的机会。学到的也只是课本内容的复述。

4、教师角色的不同。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在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点就是:

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环境的创设。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3.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4.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

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

虽然信息化教学集中了以上特点。但是当教师的准备不足时,容易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并且,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住处源的地位有所降低。因为,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支配地位明显地降低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自由空间反而更加广阔。

信息化教学体系 篇3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们每个教师都发现二十一世纪不但是信息化的时代,而且信息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快。

一、创设信息化教学政治教学的重要作用

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现实问题是具体多样的,但政治知识大多是纯理论的知识,往往深奥、抽象,形成了政治知识的抽象性与实际问题的具体性的矛盾。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创造性。严重影响了政治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提高教育效果一直是我们政治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手段,它可以有效地模拟现实情境,将文字、音响、动画、图像等信息组合在一起,传送送给学生,还可以自由拆卸,自由的放大、缩小,且不受时空限制,从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接触实际、探究知识的氛围,有效地解决了政治知识的抽象性和实际问题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一个模拟实际的典型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地参与。这比学生直接接触现实,获得知识有时更能提高学习效率。下面就本人在《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教学中,具体是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整合优化政治课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二、创设信息化教学离不开信息化课件的制作

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还应该体现在课件所涉及、运用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美,更主要的是对这些教学内容运用的 艺术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件的运用艺术上。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一項复杂的具有高度技艺的活动,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所进行的艺术性创造。同样,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时,采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这也是多媒体课件艺术性的一种表现。它可以表现出创造性、审美性等重要特点,并以一种整合的方式发挥其陶冶、转化、谐悦等教育功能。它主要表现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的水到渠成、天衣无缝的衔接自然美,有张有驰、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有间的课堂结构美,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等等方面。

构建课件艺术性要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审美观点出发。要使学生在艺术和谐的情景中激发起情感,这样才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美感及追求,使学生的情感更丰富,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以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审美的冲动和喜好,并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这就要依靠教师的组织、启发、引导和点拨,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感情与艺术的氛围,让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接受知识、启迪智慧、开发思想并逐渐养成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心智就会被激活,生理和心理就会处在最佳状态,不断有所创造。

三、创设信息化教学,构建新理念下的教学体系

1、多媒体与活动课整合,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既突出了多媒体的示范、指导、激趣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体系 篇4

一、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培养目标

为了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和监管效能, 财政部在2009年4月12日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提出了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 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 基本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的融合, 进一步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做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 便于不同信息使用者获取、分析和利用, 进行投资和相关决策;基本实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客户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进行审计, 进一步提升社会审计质量和效率;基本实现政府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信息化, 进一步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和监管效能。通过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 使我国的会计信息化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二、ERP环境下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 加强ERP环境下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高校作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基地, 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但是现有的会计教学体系无法打造出优秀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一) 会计教育模式设置不合理

教育部学分制对于本科教学各类课程都有严格的要求, 一般是公共必修课大约40学分、专业必修课程80学分。这种学分的要求, 限制了专业课程的设置, 尤其是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的设置。现有的会计教育模式中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的设置少, 一般只单独设置一门或两门会计信息化课程来讲解如何利用财务软件来完成会计业务的处理, 而且实验教学时数一般偏少, 在实验教学中只能涉及财务软件的实验教学, 并没有相应的财务管理及ERP软件等实验课程的实验, 限制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二) 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会计信息化教师是毕业即上岗, 从校门到校门, 实务操作经历很少, 缺乏在实践教学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而且多数教师是会计学专业出身, 计算机知识相对薄弱, 无法真正理解ERP系统的设计流程和计算机的实现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只重视会计信息化核算系统的讲解, 遇到一些软、硬件问题往往无法独立解决。会计信息化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系统的会计和计算机的理论功底外, 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并且要不断地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需要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这样不断的循环学习, 才能满足ERP环境下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总之会计信息化师资队伍的成长非常艰难, 高校如果没有一套长效的培训机制, 人才很难成长也很难留住。

(三) 培养目标存在错误

近年来, 我国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无论是从培养目标, 还是课程设置、教学导向方面都停留在“会计软件操作”阶段。认为现在的财务软件或者ERP系统功能已经很全了, 会计专业的学生只要会操作财务软件就行。但是, 在知识经济时代, 需要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是能够依托信息技术和财务、会计、经济管理等理论知识, 利用软件提供的分析操作功能, 将会计业务与其他业务提供的信息整合在一起, 从中得出管理决策信息, 从而改善企业的运营,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使会计信息资源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因此, 会计人员不仅是使用者, 而且还要具备分析能力。

(四) 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ERP环境下, 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进行操作演示, 学生一步步地跟着操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学会操作应用, 但仅仅是限于既定场景既定角色的应用, 难以达到融会贯通。这种传统的教学过程无法让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 容易导致教与学的分离, 必然会影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 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 阻碍了其会计信息化的学习步伐及ERP形势下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增强实际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起着极其消极的束缚影响。因此, 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会计理念, 对会计信息化进行全方位的创新, 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信息化会计人才。

三、ERP环境下改革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的措施

为了保证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目标的实现, 必须改变高校现有的会计教学模式,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应用型和创新型会计人才, 以适应信息化环境的需要。

(一) 加强会计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 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信息化师资队伍奇缺, 而这又是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必备条件。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高校可以聘用校外经验丰富的、有高级职称或职务的专家做兼职教师、建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等;还可以与企业联手, 请有会计信息化实践经验的专家做兼职教师, 这样就能够将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到学校,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研究课题和增强实践能力。同时, 高校也可以派教师到企业实习, 了解最新的会计信息化知识, 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 不断地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暂时缓解会计信息化师资不足的燃眉之急, 同时可以加速促进年轻的会计信息化师资队伍的成长。

(二) 改变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在ERP环境下, 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会计人才的专业培养, 积极推进网络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不能只局限于软件操作的层面, 要实现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 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ERP环境下会计信息化的内容、业务处理流程、会计的职能等与原来的会计电算化相比有很大差别, 所以必须更新观念, 要模拟ERP环境来组织与开展教学, 不能只侧重会计软件核算的功能。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要使学生其具备复合型知识架构和自学习的能力, 具备管理能力、设计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复合型会计人才首先应具备管理能力, 能够根据企业现状提出先进的管理思想, 在软件设计过程中将先进的管理思想体现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之中。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 与计算机技术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才能保证各方的需求被理解、被执行, 保证信息交流畅通无阻。会计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后, 要求财会人员具备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利用软件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从中得出管理决策需要的信息。会计人才只有自身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 才能够完成会计信息化的一系列工作。

(三) 改革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

1. 以分项练习为基础

ERP环境下, 实验教学的组织可从细化实验项目开始, 按照所学的全部知识点进行分解, 划分为若干个小项目进行练习, 使学生能分阶段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过程, 从而对实验的知识点全面掌握。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细化, 增进学生对企业实际运营情况的认识,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缩小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为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 缩短适应期, 尽快胜任会计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2. 以角色扮演为核心

通过课程分项练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操作, 为了加深学生对会计信息化整体流程的理解, 认识不同岗位在会计信息化实务中的区别和联系, 还可以模拟企业财务部门实际分工情况, 将学生每4~5人分为一组, 分设账套主管、系统管理员、总账会计、出纳等角色。让学生扮演某一会计岗位角色, 借助局域网络与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某一账套某月所有会计业务。学生进入账套后, 各司其职, 执行每个角色的职能, 以小组形式完成整个会计实务案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用一种直观的、与实际工作无缝连接的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岗位的分工及信息在各部门的传递过程, 领悟到ERP环境下企业各部门业务与财务连为一体, 信息共享的实况, 真正理解会计人员职能转变的重要性。

3. 以综合实训为重点

在掌握ERP环境下的每个角色的职能后, 选择一套涵盖面全、业务精湛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进行练习, 全程模拟企业实务进行会计分工。这需要教师在原有手工会计分岗操作基础上, 采用会计信息化处理流程, 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企业会计信息化核算的全过程, 增强对会计信息化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熟悉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从而提高会计综合实践能力、决策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分工协作意识和培养良好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以开放实验教学为辅助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ERP软件, 高校可以设立专用实验室, 提供全天候免费开放的模式, 让学生自主进行软件操作练习。教师通过与相关软件公司进行合作, 取得有关ERP实施的经典案例和相关资料, 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 作为课后作业安排给学生,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使用ERP软件进行练习。通过这些实验, 使学生更好的了解ERP软件在企业实际运行情况,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岗位责任意识, 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有很好的帮助。

在ERP环境下完善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作为高校要根据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更新教学目标, 不断积极探索创新, 改进教学模式,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胡仁昱, 齐方正.会计信息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财政监督, 2009 (6) :3-5.

信息化教学体系 篇5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课堂中,老师需要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想要激起学生的兴趣首先需要创建有效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英语的魅力,这样可以有效的激起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5]。例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会经常遇到“JobHunting”的内容,想要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意识,使其可以丰富自身的相关经验,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查找一些有关“JobHunting”的材料,指引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facetoface的面试。在角色扮演中,老师可以扮演interviewer,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自我定位,并且还可以根据网络平台中的相关教学课件,给出一些面试参考,对学生进行self-introduction、Jobintention、Wagedemands等练习,在这个学习情境中,既可以提升学生对英语知识运用的能力,还可以增加师生、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并且还可以丰富学生日后的求职经验。

4.2创建自主网络学习的平台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想要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老师需要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作为基础,为学生创建自主网络学习的平台[6]。在创建自主网络学习的平台的过程中,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课前、课后。在课前,老师可以把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整理,形成一个导学案,上传到网络学习的平台中。例如,在学习Unit5ARoadtoYourFuture的时候,老师可以把该节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式以及语法进行整理,形成一个导学案,上传到网络学习的平台中,指引学生在课前对导学案进行认真学习。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课堂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然后通过树状体与列表格的形式,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制作成课件,并上传到网络学习的平台中进行对比学习。此外,老师还可以把相关课程的问题上传到网络学习的平台中,引导学生在平台中结合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与互动。

4.3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老师可以坚持开放性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与主动权,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老师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工具,在网络中查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英语电影和歌曲以及杂志小说等等[7]。老师还可以在网络中查找一些有关国外的时事新闻和热点,这样可以通过视觉、听力,阅读等方式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加深英语教学的目的。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老师需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合适的教学模式对其进行英语教学,针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老师可以了解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为其制作适合的教学视频,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与学习能力。例如,老师在讲解Unit8Entertainment的时候,在准备课件时,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先在网络中查找一些相关信息和资料,并把收集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合理,制作出有关的视听材料,利用这些视听材料,把不同的娱乐和影视类别对学生进行讲解,例如《加勒比海盗》《绿巨人》《复仇者联盟》等电影背后拍摄的故事。由于学生对这些电影非常喜欢,因此,老师在讲解电影的时候,需要结合教材中重点的词汇和词组,指引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英语阐述出自己喜欢的电影和明星。想要使学生在课前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老师可以提前利用信息化手段,在网络中下载一些国外影视明星的视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们,也可以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寻找国外影视明星的资料。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并且还可以加深英语教学内容的层次。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必要的。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还在发展的初期,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其有效地保证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辅助高职英语教学,把信息技术的运用和英语实践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创新,为高职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把信息技术和英语课堂教学进行融合,有效提升了老师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激起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信息化技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进行锻炼,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媛媛.“互联网+”时代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5):75-76.

[2]张小莉.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J].疯狂英语(理论版),(2):105-106+117.

[3]谢海玲.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设计探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8(2):68-72.

[4]褚淑娟.基于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分析[J].企业导报,2016(3):148+120.

[5]贾志颖.基于信息化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8-60.

[6]张岩.信息化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与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对比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36):99-100.

信息化教学体系 篇6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 学习效果 知识技能掌握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信息化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并且得到高校与教师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参与,许多课程都进行不同程度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相比之下,在信息化教学中,关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则相对较少。信息化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增强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作为信息化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是衡量信息化教学开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等均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目前,关于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做法有,程丽[2]等人通过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对比,将信息化教学学习效果评价指标分为硬指标和软指标两种,其中硬指标类似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卷面成绩,软指标由信息素养、自主∕协作能力及学习策略三部分组成,硬指标和软指标的权重分别为70%和30%。王正华[3]在公共课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开展讨论的情况、网络学习的次数与时间等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盖克荣[4]对“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进行了信息化教学实践与探索,侧重对学生学习轨迹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任务成果汇报答辩、小组网络测试、个人网络测试、电子任务报告评价、学习轨迹评价、职业素养评价。谢茂森[5]等将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分为两部分:一是学习成绩评价,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考试方式进行,二是学习过程评价,评价指标为学习效果、学习过程、态度与感受、互动与交流,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郝中超[6]采用“过程性评价”为主、“总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模式,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效果评价。王丹丹[7]等提出“自编互考”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让每位学生按照大纲要求,参考教学目标,自己命题,然后由学生随机抽卷进行考试,返回给出卷学生批阅,从而完成考试、判卷的全过程。

从文献调研不难看出,当前对于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研究体系的构建研究有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不足。一是部分评价体系并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没有根据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各项学习数据的记录,客观准确地评价学习效果;三是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偏重于知识、技能与能力的掌握,没有兼顾职业素养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们以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中的《基础化学》教学为例,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应该包括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情感,其中认知能力体现在“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方面,从学生信息素养、知识技能掌握、职业素养、能力与个性培养四个指标,任课教师、学生、学校企业专家三个维度评价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重视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各项学习数据的分析与运用,客观、真实地评价学习效果。指标一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主要通过与学生交流、实际网络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特别是百度、谷歌、雅虎等常用搜索引擎的运用,中文期刊数据库的浏览与文献搜索等,学生信息素养评价占总评价体系的10%。指标二知识技能掌握评价,由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组成,课前通过学习平台完成教师下发的预习任务单,由电脑自动给出评价得分,课中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组成,课后通过考查学生在学习平台的拓展练习完成评价,知识技能掌握评价占总评价体系的60%。指标三职业素养评价,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主要由学生在实际技能操作中表现出的职业素养及信息化平台展示的情感体会两部分组成,占总评价体系的20%。指标四能力与个性培养评价,通过网络知识测试及分析教学数据实现,倡导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个性,占总评价体系的10%。

信息化教学不是一味地将电子课件、教案、题库、文献、媒体素材等信息资源丢给学生,而是根据职业能力训练要求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评价作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学生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各项学习数据的应用,做到客观、量化评价,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与学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一春.信息化教学技术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程丽,王寅龙,王聪丽,等.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对比研究[J].价值工程,2013,03,219-220.

[3]王正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信息化教学方式的采用及效果评价[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21-22.

[4]盖克荣.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18-21.

[5]谢茂森,张家录,文武.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5,10,101-108.

[6]郝中超.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中学习效果评价研究——以电子商务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95-97.

[7]王丹丹,胡佳楠.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效果评价的实验研究[J].价值工程,2011,13,284-285.

信息化教学体系 篇7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网络作文教学克服了传统作文教学多方面的不足, 解决了传统作文教学一系列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 然而, 网络作文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如何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网络作文教学, 是语文作文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 网络与作文教学整合的作用

在网络环境中, 所产生的丰富多彩、 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 可以立即反馈, 使互动得到了最完美的实践, 这种互动实践是网络作文的独特魅力。 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更积极地进行作文的个性表达。

1. 丰富写作材料, 促进个性化表达

网络集图形、 文字、 动画、 声音、 视频等信息于一身, 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 有了它, 学生可以随时徜徉古今中外, 获取所需的各种资料。 搜索引擎、 师生博客、 语文教学资源库、 QQ语文课堂、 文化文学网站、 语文学科论坛等资源形态, 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探求信息的素养, 以及塑造完美健全人格, 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以往任何时代的资源形态所不可比拟的。

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进行网络作文提供了快捷的服务。 学生利用各种信息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同时把别人的生活经验转化为自己的间接经验, 学生视界开阔了, 极大地丰富了写作材料, 激发想象和联想, 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进行个性化表达。 如进行研究性写作, 学生通过与电子资料库对话, 在各大搜索引擎上输入相关主题的 “关键词”, 会有丰富的资料呈现, 通过甄别、 选择、 分类整理, 形成自己的观点, 写出个性化的文章。 这样的作文训练不仅积累了学生的知识厚度,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而且使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2. 激发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抒写真情实感

一篇好文章须有感而发, 发自肺腑, 才能征服自己, 征服他人, 引发共鸣。 然而, 目前学生作文充斥着矫情、 做作、 虚情假意的问题。 因为缺乏深刻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对周围发生的事习以为常, 视而不见, 灵敏度降低, 缺乏深入思考, 生活中许多闪光点都轻易地溜走了。 激发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是解决学生作文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借助网络的力量, 可以生动、 真切、 及时地将各种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让学生有目的地再次观察, 或者教师只是旁观者的身份, 让学生自己融入其中, 获得深刻的印象, 真切的感受, 触及灵魂, 从而激发深刻的情感体验, 抒写真情实感。 当他们不拘形式, 毫无束缚地倾泻出自己的真情实想时, 当学生自由实践写作时, 便真正地成了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3. 培养发散思维, 激发创造、 创新能力

网络作文过程丰富多彩, 图像、 文字、 三维动画、 声音的出现, 都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超时空, 跨媒体的自由境地。 加上网络的交互性, 自己精心制作的 “奇迹”, 会得到众多读者的点击, 写作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 写作成了一项极富趣味性、 挑战性、 创造性的活动, 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参与。

在网络上开展的 “文学笔会”、“话题辩论”、“ 读书汇报”、“编辑室活动” 等活动, 大家谈理想, 谈生活, 谈友谊, 谈社会, 谈作文, 谈教育等, 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不仅是生生之间, 学生还可以和教师、甚至学科专家进行深入探讨, 其探索能力、 协作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地体现, 避免了优秀学生对课堂讨论的垄断或教师的一言堂, 对于内向的学生而言, 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张扬个性、 展示自我的机遇。在同学们激烈的讨论和交流中, 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 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洞察力和分析力, 也促使生活与语文融合, 个个萌发出 “我要写” 和 “要写好” 的热情, 不仅培养了发散思维, 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4. 促使师生交流, 教师成为学生心灵对话的交流者

网络中的虚拟空间给师生以相对宽松的环境, 减少了面对面的紧张和尴尬。 虽然拉开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 但是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互信度增强, 师生的角色关系趋向平等。 学生和老师可以畅所欲言, 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特别是有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 有话想跟老师说又不能当面说的时候, 网络交流是一种理想的方式。 通过人机交流, 促使师生心灵碰撞, 语文教师的形象也从旧有的课文阐释者形象过渡到和学生心灵对话的交流者, 和引导学生探索未来的领路人形象。

二、 网络作文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1. 网络语言的冲击 ——语言非规范化

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运用能力, 其次才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老舍认为:“我们的最深的感情, 最好的思想, 只能被最美好的语言表达出来, 若是表达不出, 谁能知道那感情和思想怎样的好呢?”

网络作文中有许多语言非规范化的现象产生: 有一些作品脏话连篇, 充斥着粗俗、 轻佻的语言, 有的作品网络语言过度求新, 有的作品存在极大的模糊性、 不确定性, 存在一定的歧义性, 还有的作品有头无尾, 错别字较多等。

写作是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过程, 也是书面语言影响别人的过程, 写作主要借助于文字符号。 基本写作能力包括拼写正确、 书写端正、 语言通顺、 无语法错误、 内容完整、 层次清楚、 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等。 无论是一般写作还是网络作文, 都应该遵守基本的规范, 网络作文依然要靠书面语言组成的符号系统来完成。 学生要准确生动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必要学好语言, 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殊不知言语大师与初学写作者只有程度上差别。 若习得高超语言本领, 网络作文就不会凸显平面化的思维, 思维力反而会日趋成熟。

2. 价值观的偏差——自由过度+网络剽窃

网络信息仿佛是浩瀚无垠而又深不可测的海洋, 良莠不齐, 其中有很多信息是不可信赖的, 甚至是有害的。 如果缺乏指导和限制, 学生不加选择地一律滥读, 这些丰富的资料不仅对写作无用, 反而起到不良影响。 辨清有用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但自由必须建立在获得和发布健康有用的信息的基础上。 目前, 进入聊天室的一些学生有的感觉无聊, 便海阔天空地 “闲侃”, 这样根本就起不到思辨、讨论的效果。 这种 “自由” 是完全没有责任心的自由。 种种现象表明, 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 严重影响了网络作文正常的发展。

由于网络作文价值观上的严重偏差, 有的学生用电脑作文软件来自动生成作文, 用粘贴来代替思维, 导致严重钳制学生的创造思维。 曾经有一篇 《面对压力 》 的作文, 得了90 分, 后来才知这篇 《面对压力》 的作文只花了4 分钟, 用电脑软件完成的。

三、 信息化教学环境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在信息化环境中,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及时开展语文网络作文教学, 按照教学计划, 借助现代化手段进行写作教学。

1. 创设写作情景,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成功的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交流、 表达的欲望, 而不是强制。 多媒体网络技术集图像、 声音、视频、 文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通过创设写作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 为学生建立写作素材库。 如剪辑视频信息、 自然风光、 异域风情、 人物素描、 环球动态等图片; 也可以利用电视资源, 储备动态资料, 如 《超级演说家》、《变形记》、《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今日说法》、《文化视点》 等栏目资料为设计多媒体课件提供资源。

借助多媒体的图像、 动画、 影像等图文并茂的情境, 教师可生动、 真切、 及时地将各种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触及灵魂, 激发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抒写真情实感。

例如, 请以 “人类应如何尊重和善待自然” 为话题, 写一篇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文章。

教师重点对写作情境进行设计: 主要采用视频点播的教学形式, 插入视频 (人口危机、 森林危机、 物种危机、公害事件、 核能危机、 拯救地球) 与图片, 提供真实活动情境。 以下是源自国内外的新闻报道和图片, 分别是:

图片1: 地球沙漠化图片

图片2:西德森林枯死病图片

图片3:生化危机僵尸图片

图片4:水污染图片

图片5:空气污染图片

图片6:土质污染图片

图片7:工业环境污染图片

新闻1:德国北部农民抗议运送核废料的列车。

新闻2:欧洲爆发特大河流污染灾难。

新闻3:纸厂超标排污, 河南许昌30多万群众用水告急。

新闻4:粉尘噪音联手制作危害, 1200头生猪被折磨死。

新闻5;动物保护主义者裸体抗议猎杀动物。

新闻6: 杭州环保志愿者用一次性木筷建成大树。

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鼠标自由地点播自己想收看的视频新闻节目或阅读图片, 点播操作即时响应, 图像画面清晰流畅, 而且可以随意地控制播放过程。 学生围绕情境形成了一个以 “人与环境” 为中心的写作问题, 通过创设写作情境,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 抒真我性情, 放自我创见, 树健康网德

对于语言不规范的现象, 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说普通话, 写规范字, 培养规范的语言习惯与意识; 其次, 要求学生学会锤炼语言, 锻炼语言, 使学生明白网络作文的真谛——网络不具有优化遣词造句能力, 不会帮助人轻易获得灵感, 不会使得人的叙事能力突然大幅提高, 要靠自己平日语言的积累。 要求学生锤炼语言, 锻炼语言, 自动输入营养; 其三, 要求学生, 抒真我性情, 放自我创见, 树健康网德。 表达的权力至少要加上思考的义务 (而不仅仅是宣泄的行为) 才能有 “文学” 的可能, 人是有心智的存在, 要学会承担责任; 其四, 教师应身体力行, 引导学生, 并与学生一起, 加大网络空间的文化内涵, 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精粹。

3. 搜集、 整合信息, 激励学生写作创新

网络作文的最大优点, 便是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许多有关信息, 这些信息都是以页面形式通过超文本技术进行存放的, 学生可以自主查看这些页面所包含的信息, 丰富学习情境。 同时, 对这些信息, 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整理, 对自己选用的材料深入查阅, 写作时就能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

首先,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搜集信息。 教会学生根据写作主题, 列出写作提纲, 根据写作提纲有针对性地在网上输入关键词或主题词等搜集相关信息。 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 建成资料库。 其次,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整合信息。信息整合时要提醒学生注意: 一要辨别信息的真假; 二要根据所搜集信息价值的大小对信息进行取舍, 培养学生的信息价值感; 三要对信息进行分类。 把重复的信息, 作用很小的信息删去; 四要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得出相应的结论。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辩论、 归纳和总结分析, 从而使问题得到升华。 同时, 防止学生缺少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盲目地剪贴资料, 简单地堆砌信息。 其三, 教师要激励学生写作创新。教师要求学生在归纳信息的基础上予以超越, 才能内化为知识, 生成崭新的思想。 拒绝复制, 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要让学生知道粘贴成文的文章若不动脑筋, 下载的只是别人的思想, 无法生成自己的崭新思想。

4. 交互评议, 提高作文讲评效率

网络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广泛的交流互动。 传统作文以作文本为传播媒介, 给作文的广泛化自由交流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网络以其巨大的传播优势实现了作文教学中广泛化、 超时空的交流和评价, 成为推动作文教改的有力武器。 网络作文教学中交流互动的特点, 在作文讲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网络环境下的作文讲评教学, 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 有利于作文讲评教学信息反馈功能的更好实现; 有利于作文讲评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评论性思维能力, 完善作文讲评教学的能力培养结构。

在作文讲评课上, 教师需要将选取的例文及教师的点评通过网络以文本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电脑上, 供师生阅读评改, 这一步工作相当于传统课堂中的读范文、 印发范文和教师口头讲评。 在这一教学过程的准备中,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要在学生网上递交的作文中选出例文。 根据讲评的需要, 选出的例文可以是好的习作, 交由师生一起分析它的成功之处, 也可以是较差的、 有问题的习作, 由师生起来剖析、 评改。 例文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表现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引导学生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具有普遍性的借鉴意义。 所以, 例文还应较多地从中等或偏差层次的作文中选取, 因为这个层次的作文呈现的问题比较具有代表性, 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讲评, 对平素作文写得好的同学会有所启发, 对差的学生则具有直接的针对性, 能调动全部学生的兴趣。 至于写得好的习作, 可以通过网上的作品发布, 让学生自己欣赏。

传统作文模式基本上表现为信息的单向传播过程, 读者几乎只有教师一人, 在信息循环过程中不能引起足够的反馈效应, 只有作者缺乏读者的尴尬局面使学生陷入了极其被动的窘境, 也使写作失去了交际功能, 变成了毫无生机的枯燥机械的训练。 网络作文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 使信息交流的传播过程变得十分顺畅, 突破了传统作文本造成的交流的时空限制, 可以在老师、 班级同学、 甚至学校、家长、 社区的广泛交流和共同评价。 在网络教室里上作文讲评课, 学生可以点击任何一位同学的网络作文进行阅读, 并在留言板上留下自己的点评意见, 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教师也可在课堂上组织全体学生对例文加以点评。 上海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方仁工说:“网络作文改变了以往那种学生写老师批的单向交流的状况, 能让学生参与社会, 畅所欲言。”

当然, 在讲评课中学生自由点评之前, 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点评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 以避免学生漫无边际的胡乱点评。 而且, 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评论习惯, 在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时, 要学会尊重他人, 更要善于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 比较各种不同的修改思路, 从中选出最佳的修改方案。

5. 作品成果化,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在写作实践中逐步提高的, 修改是写作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以往的教师批改, 学生只能看到作文修改的结果, 很难了解教师修改作文的思路和过程。 跟学生面对面批改又不现实,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 可以轻易解决这个难题。 课堂上, 选择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 当堂 “解剖麻雀”。 由于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同一篇例文, 学生参与评议和修改的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而且, 网络所提供的快捷便利, 更容易使学生与网上其他兴趣相近者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交流、 协商、 修改。 在这种修改方式中, 每个学生都是教师, 都是医生, 能对习作的不当之处当场进行修改, 学生也乐于参与这种新颖的方式, 特别是看到自己的修改能使一篇文章获得 “新生” 时, 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 时间一长, 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修改作文的氛围。 有了教师的指导, 同学的启发, 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修改的基本技巧, 并逐渐养成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

在网络环境下, 学生修改好的作文, 不像传统作文一样被束之高阁, 而是可以自愿地、 自由地在网上发表。 这就意味着自己的文章随时可能被读者阅览。 这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 学生的写作激情可能就被调动起来了, 有的同学甚至喜欢上了写作。 也可以把学生作文打印出来, 编辑成册,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这些积极做法都是促进学生爱上写作的不竭动力。

学校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 创办作文小报或编辑作文集, 让学生为报刊命名, 写序言, 编插图, 设计封面。 还可以组织全校学生上网浏览作文, 开展班级竞赛, 评选校园网络文学作家。 这样就为所有的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文学芳草地, 使学生在网络世界里自由翱翔。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 大课堂观, 大作文观, 促进现代教育技术, 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团结合作、 勇于创新的能力。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学会主动获取信息, 自主选材, 自主立意, 自由表达, 自主修改, 说真话, 抒真情, 在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谢海龙.网络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 1.

[2]乔安娟.关于网络作文教学的探讨.教育探索[J].2004.3.

[3]张建冲.论网络用语与语文规范化.电化教育研究[J].2003, 4.

[4]黄军勇.网络传媒时代与初中语文教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J]. (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教育版) .2004, 3.

信息化教学体系 篇8

21 世纪是知识和信息相互交融的时代,信息素养是个人在未来社会生存的一种基本素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则是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我国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点,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联系现阶段信息化教学的特点,信息素养教育包含六个方面能力:

( 1) 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能够使用网络,多媒体软件等各类现代化的信息工具。 ( 2) 收集信息的能力,根据学习目标,获取教学学习所需的信息,运用搜索、检索等多种方式获取信。( 3) 处理信息的能力。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鉴别、分析,进行有效处理的能力。( 4) 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利用信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信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达到收集信息的目的。( 5) 信息协作能力。信息资源之间,以及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之间建立多方协作的关系。( 6) 信息免疫能力。能够摒除无效信息和负面信息的干扰。[2]

2 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征

2. 1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信息化

教学目标信息化是将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融合到每一步的教学中去,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学内容信息化是指教学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局限于传统的课本,练习册等,而是更多的引入多媒化、网络化的教学信息和内容。

2. 2 教学过程信息化

教学过程信息化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信息技术为教学活动提供支持,主要表现为教学策略信息化和教学方法信息化。如对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描述,利用化学软件CAI对原子、分子以及电子的变化进行模拟,使受教育者比较直观地感知化学变化过程中这些微观粒子的运动,从而有助于学生直观,深刻的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指导受教育者学习并利用化学实验室虚拟软件,设计化学实验模型等。

2. 3 学习过程信息化

学习过程信息化是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背景下,运用各类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重点。学生利用excle,origin等数据处理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进而发现化学变化的规律性。

2. 4 评价过程信息化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考核和评估,教学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是教学的主要组成,教学评价模式和手段的信息化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2. 5 设计过程信息化

设计过程信息化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样信息技术,提高设计的效率,采用一致信息化标准,使教学设计规范化,通用化。

3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教育理论

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相互融合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实施过程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而教育理论涉及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测量等许多方面。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背景下,学习理论的选择尤为关键。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理论领域的核心所在,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学习的实质。学习理论可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

3.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0 世纪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roadus Watson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Skinner Burrhus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高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Skinner Burrhus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的事件,以促进学习; 同时,给学生创设对学习的刺激作出反应的机会,进而教学应当有随之而来的反馈,形成 “刺激-反应”的这样的联结。

3. 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变化和形成的过程,不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说的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加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着重强调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重新组织,通过对学习者认知结构形成,来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把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划分为: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8 个阶段。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内容的逻辑观点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之间的关联。

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要求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中需要考虑: ①设计适宜学生独立探究的情景,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②在探究过程中,要避免知识灌输的现象,避免过多、过早的指导; 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的经验探索,做出感悟性的直观判断; ④还需要设计即时反馈功能,让学生及早知道学习的结果,促进强化其内部学习动机。

3.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因为能够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 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靠学习者自己发现并同化。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作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指导,建议学习的内容,保证促进学习的气氛,进而使学生自己产生学习的行为。

3. 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奠基人日内瓦学派的Vogotsgy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直接地传输给受教者,是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一个过程,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学生不能简单被动地接收知识信息,应当主动地建构知识,而且建构过程外人无法替代。建构主义学习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对新信息重新编码,建构出自己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吸纳新知识经验以后,随之发生了变化和调整。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知识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属于学习环境和学习者之间双向互动过程。[4]

4 IITCI框架下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4. 1 教学设计模式特点

教学设计模式特点在于: 可操作性,系统化,程序化。具体内容包括: 受教者特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时还有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现阶段存在不同的设计模式,每种模式有各自特定的适用范围。采用建构主义设计理论对化学领域的知识学习、问题解决更为有效,因为建构主义模式采用中央处理的的教学构架和分布式处理的学习构架,对于概念、事实、规则领域的知识教学效率更高。

4. 2 IITCI框架中的化学教学模式

如图1 所示,在IITCI框架中,学习理论的选择、教学过程和教学信息技术设计分别处于三个方面,其表明在对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进行整合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三个大的方面。另外,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类别,教学内容特点,以及由前者所决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理论为理论指导,教学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持来设计。

4. 3 基于IITCI框架开展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现阶段以技术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经常过分依赖信息技术的交流、发布功能,忽略了学生内心学习的各种需要,忽略了任务驱动、问题解决这一学习活动主线; 而以教学知识理论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则多数淡化信息化教学的目标,缺少社会化隐性知识的传递和交流,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学习理论和化学教学实践相结合的IITCI框架中,教学信息技术如果是原材料、教育信息化和化学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和目标的实现则是最终产品。这个转变不能自发地实现,必须依靠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 1) 对化学教学内容和目标等约束条件进行分析分析,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此来确定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同时将自主学习、合作式情境学习与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相互结合,培养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 2) 根据教学内容,实施信息化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技术层面的整合。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这个过程中最突出的亮点,使化学教学设计过程具备了 “Informatio Technology” 的特征。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是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步骤,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就是如何在化学教学设计过程中体现信息化的特征。

4. 4 IITCI模式下化学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

( 1) 运用学习理论,学习理论在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习理论的选择和使用,将其运用到整个教学设计全过程,使得整个设计过程更加科学,更加适合知识传授者与求学者。

( 2) 设计和应用信息技术,全面信息化。在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将信息技术的设计和应用贯穿于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等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高度共享信息资源,使学生学习潜力充分发挥,突出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全面整合的信息化特征[5]。

( 3) 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整个教育过程是学生改造主观世界,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学习认识的活动过程。教与学的关系是互相作用、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的整体。因此,在IITCI框架下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将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有机融合,置于整个系统的核心位置,全面体现了教与学的统一关系。

5 结论

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实践正进入全面整体推进的阶段,在IITCI框架下设计化学信息化教学过程,是一种通过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实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整个化学教学模式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中,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实现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的优化组合。

摘要: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教育教学理论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设计相互融合的产物。本文对于现有的信息化教学体系进行了探讨,并在IITCI(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hemistry Instruction)框架下,对化学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各个环节的整合为研究对象,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设计化学信息化教学模式,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关键词:化学,信息化,IITCI,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葛岩.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10-15.

[2]张勇.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30.

[3]黄洪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12-14.

[4]宛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教学的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53-55.

信息化教学体系 篇9

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常谈常新的一个话题。权威汉语词典中对效率一词的简单定义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1]。具体地来讲,效率是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的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产出大于投入的,就是正效率;反之产出小于投入的,就是负效率。不分行业和工作性质,工作效率都是评价工作能力和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如果将前述效率的概念应用在大学的教育上,教学效率就成为实施大学教育后实现的特定效果。相应地提高教学效率的路径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假定投入不变的话,提升教学效果无疑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如果教学效果恒定的话,设法减少投入也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再次,如果可以通过稍微增加一点投入,就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果的话,也就相当于大幅提高了教学效率。相对而言,教学效率的提高或维持,绝不能寻求通过大幅增加投入而轻微改善教学效果的浪费资源方式,或者以低投入、低效果的方式来实现。

大学教育是涉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即知识信息,如果信息量越大则说明教学效率越高;反之,信息量越小则说明教学效率越差。这里的教学效率高未必等同于教学效果好,因为受教育一方的接受情况最终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换言之,所谓教学就是有教有学,“教”的目的是为了被教对象的“学”,具有促进学生学习而达到教学目的作用。对受教育者来讲,受教只不过是学习方法的一种而已。作为教学的效果,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付诸学习行动、使学生主动自觉学习就可以说是分别对应短期、中期、长期教学效果不同次元的外在表现。

教学是大学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但教学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育。教育的“教”有教学的涵义在其中,更重要的是“育”字,育人才是重点。

总之,过于狭义地理解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都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衡量需要从教师、学生和社会等不同的视角来进行,而且要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二、工业化社会对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影响

社会工业化对教学的影响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这种为工业化服务的理论把教育视为一种经济上的投资活动。它揭示了教育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功能,确认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意义,并很快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教育工业化的特征就是教学的合理化、简单化、形式化、标准化、格式化,与商品的工业化生产十分相似。这种工业化的改革,促成了今天学校按年龄与专业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班级,教师在同一空间用同一教材、同样的方法教授所有的学生。这与农业社会的私人教育模式下教师需要将同样的内容通过不断地重复,一个一个地传授给学生相比,将众多的学生集中到教室里来,统一集中教授的效率无疑要高得。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大幅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效果上却存在相当大的弊端:第一,学生量的不断增加,分散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方面应有的注意力和精力。教师难以关注个体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结构与个性差异,从而使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启发性,抹煞了个性发展的可能性,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第二,学校的行政化使多数教师难以把握整体教学目标和方案,难以了解各门课程的关系和所承担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相分离,很难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形成逻辑完整的认知。第三,教学管理机构的庞大,教学与管理职能的分工、课程教学的分工、各种管理职能的分工,很难追查教学效果下降的真正责任人。第四,工业化教育体制下教师追求教学效率最大化,为了追求效率而忽视教育伦理规范。“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阻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第五,教学方法上容易陷入“填鸭”式教育。因为“填鸭”式可以实现教与学的高效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照单全收”的被动地位,教学成为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本身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被忽视;教学过程中缺乏发挥学生兴趣、爱好的机会,缺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环境。第六,片面注重知识,死记硬背可以得到高分,低层次重复劳动式的学习成为常态。在这种模式下,文化缺席和价值缺席导致忽略了学生道德品性的形成、情感体验的获得、生活价值的领悟、人生意义的追寻。

三、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一)信息化时代对教与学的影响

信息化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当我们所处的时代开始发生这种质的变化,即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时,一度非常成功的工业化教育体制开始显示出它的局限和滞后。

社会的发展从工业化时代的以物质和能量转换为中心上升到了信息社会以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为中心。高容量光纤通信的普及,智能手机、网络检索、网络社交媒体等的功能的日益强大,商品、资金以及知识、信息的全球化迅速移动,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经济的效率。计算机、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不同于传统的视觉、听觉的存在维度,将视觉、听觉、口头、书面的信息融为一体,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学习、交流和合作方式。光纤网络进入教室,大学生以智能手机为首的信息化设备拥有率的提高,无疑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学教师与学生在知识领域的信息非对称现象。一台口袋书大小的电子辞典的内容量超过传统纸质百科大辞典一百倍的信息量,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信息获取的成本越来越低廉,促使大学里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教学体系中双方信息交流的方式、内容、效率、效果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学生独自收集知识信息,扩大自身知识体系能力的增强,让教师如以往那样长期在专业知识领域处于信息垄断地位的情况变得不再符合现实。信息化时代是以能力、创新、合作交流为本的时代,要求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教育作为信息含量聚集的行业,受信息化的影响并非仅仅停留在教学的手段和技能上。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电脑改变了学校过去单纯依靠教材和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书本知识与各种社会知识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相结合的现代教学观念和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育空间。教师无法忽视和回避这种时代的变化,积极顺应时代潮流,让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改变。在教学中从单方面讲授、灌输知识信息向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有效知识管理的方向和模式转变。

(二)信息化时代教学理念应有的转变

信息化时代,师生之间的知识信息交流是呈网络状、多方向、立体化的。教学效率结合教学的“内涵”,就是教学准备活动的高效性、教学实施的高效性和教学组织的高效性。教学准备活动上,作为教师首先自己应该紧跟时代的脉搏,除博览群书外还要关注各种网络信息,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知识修养,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一份公报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现代认知心理学也指出,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主要是由其掌握知识信息的方法决定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大胆地打破常规,注重教育环节的把控,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切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把如何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备课的重点。教学实施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一些阶段性前沿、热点问题,让学生在充分的调研后展开讨论。教学策略要多样、灵活,讲授内容要适切、有用,擅于运用“点化”式技巧,心理上要有师生平等,相互探究,相互交流,从心灵的碰撞中达成共识,共同获取真知的准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营建在线网上教育系统,使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均衡,教师更好地发挥专业所长。在教学组织上,教师可以同步参与学生的讨论,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有利于教学的整体调整与控制,学生在交流中观点也会得到相应的修正、补充与提高。这种互联网常态下的信息互动式学习方式,可以有力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质”的提高。

(三)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社会就如同人的成长阶段从肌肉、骨骼为中心发展到了以智力发展为中心的阶段。时代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方式也应该随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但这种转变无疑受制于当前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大环境、教育条件、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德国启蒙教育家康德曾问到:“一个人的教育是否应当模仿历来人类教育的原路呢?”[2]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要促使知、情、意等各种自然禀赋和谐发展,形成精神世界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也就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人,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的进步。”[3]康德认为教育应该重视教学效率问题,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应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针对工业化方式存在的弊端,教学效率、效果的信息化提升就是要使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观念现代化。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以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无需通过直接的“填鸭式”知识灌输来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而是要根据教授的学科内容,积极创设情境、揭示问题、提供线索,让学生通过信息的检索去体验自我探求、操作、体验的,最终发现掌握知识的意义及其全过程的“探索式”学习。这其实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界近年来一直倡导的一种理想的大学教育方式,但因受制于工业化时期所固化的班级授课模式及教育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普及。

因此,教师的教育思想首先应该更新,有必要从传统的“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由“主角演员”向幕后的“总导演”转变。教学、学习的方式应根据信息化时代下的教学情境进行改革。教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更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更便于贯彻终生教育的理念。国家在工业化时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结构性需求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是提高大学教学效率的软实力。教学效率的提高将不再决定于政府在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升学率、资格考试的合格率等工业化时代那些比规模、比结构的硬性指标。

顺应新的历史潮流,我国政府在“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方面,不仅制定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战略重点及主要任务,而且已经在初级教育阶段完成了信息教育技术的普及。今后,随着全社会网络的覆盖和应用会进一步使大学能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远程教育来提升教学的效果。这也是大学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根本保障之一。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已是常态,教师教学对信息化社会下的“新常态”必将从“不适应”发展到“离不开”。高校在教学方式的转变、办学水平的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方面的不断拓展,使得今后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如何做好有助于提升自身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变革,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G].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60.

[2][日]佐々木英和.「教える一学ぶ」関係についての理論的考察[J].宇都宮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実践総合センター紀要,2005,(28):22-31.

信息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英语教学,必然趋势,应用

前言

一直以来,高校的英语教学都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承担着拓展学生思维和知识领域的重要作用,而高校英语教学发展一直都与时代脱节,遵循着刻板守旧的教学方式,大大偏离了当前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也偏离了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因此,立足于当前教育教学和社会的发展,针对性的应对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信息化不足的问题,找到信息化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措施,才是高校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的必然趋势

1.时代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自从互联网和计算机开始普及,信息化的进程也更加迅速,对于教育教学体系来说也是如此,高校是培养素质型人才的摇篮,承担着为国家输送素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也正因如此,高校的课程教育应当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对与高校的英语教学来说更是如此,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国际联系越深刻,英语的重要性就越大,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也重视起英语教学的客观实际作用,但却固步自封,与时代脱节,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教学,大大压制了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应当与信息化相结合,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对英语人才的要求,信息化可以辅助英语教学更加科学合理,使教学内容更加立体,也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更有利于促进英语人才的进步。

2.教育体制的要求。教育体制是我国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完善的重要体制,少年强则国强,教育乃国家之本,由此可见,教育体制是高校教育的指路明灯,也是各学科教学内容的思想引导。信息化已经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动力,在各行各业均是如此,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与信息化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学科教育教学时遵守教育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信息化加入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使二者相互促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程,同样的,教育体制的完善也会促进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提升。

二、信息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听说教学。所谓信息化教学,即利用先进信息科技对高校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要贯穿在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而英语是语言学科,其主要内容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将信息化教学加入这四个方面,将直接促进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首先就是听、说教学,之所以将二者放在一起,是由于先听才会说,让学生做到边听边说,才是成功的语言学教学,而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融入信息化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意识到信息化对英语教学的帮助,例如,传统的听说教学是由教师播放听力,学生根据听力答题或朗读来提高听说能力,而融入信息化教学的英语教学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为学生播放听力的同时于多媒体上圈点或描绘出重点内容,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本次听力的重点,有利于学生建立完善的英语知识体系框架,也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

2.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一直都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难点,这方面的教学并非难在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高校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有良好的判断力和领悟力,学习能力并不弱,因此,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普遍采用范文讲解的方式要求学生记录和记忆,内容枯燥而缺乏创新,信息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想要讲解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可以避开范文,而是在互联网上选取名著原文节选,如《哈姆雷特》选段,让学生边阅读选段边播放这一选段的话剧场景,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枯燥的单词中,而是进入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也可以学习到阅读的相关知识。

3.写作教学。众所周知,写作教学是语言学科的综合性教学,其中既包含听说,也包括阅读,而想要加入信息化也是最难的部分,这主要是由于写作需要付诸于纸面,信息科技再先进,也无法替代纸张的传统作用,实际上并非如此,现代通讯技术发达,互联网、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供人们交流的工具越来越多,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以伙伴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自由的交流与沟通,尝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创建QQ群、微信群、论坛等交流平台,经常性的发送一些写作技巧、值得阅读的英文书籍、杂志等,吸引学生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教师还可以规定在这些平台上的交流都要通过英语对话进行,无形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更打破了写作教学局限于课堂的时空限制,非常有助于高校英语教学的完善。

三、结论

总而言之,信息化的重要性实际上与英语的重要性一致,而由于教学规划和教学内容等问题,这两种重要的教学内容一直都无法有效结合,针对这一点,高校英语教师必须要意识到信息化教学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的必然趋势,并根据语言学科的重要内容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制定将二者融合的有效方式,从而带动高校英语教学的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婕,龚薇.浅谈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信息化教学体系 篇11

【摘 要】在传统会计教学中,往往会运用多种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传统会计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会计教学的需求,笔者以出纳实务签发现金支票为例将传统的会计教学和信息化会计教学进行分析对比。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会计教学;出纳实务;现金支票

教育部2014年3月印发《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其重点不光光是加强校园的信息化程度、完善顶层设计,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信息化手段调动学生主体,推动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那么,什么是教育信息化?什么是信息化教学?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育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

那么为什么要推行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在哪里呢?下面以出纳实务-签发现金支票教学为例来对比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

一、课前备课

传统教学信息化教学

进行授课之前,教师需根据课堂需求,印制相关练习卷,并且批改好上节课所布置的作业。进行正式授课之前,教师查看作业情况,了解主要错误处,提前在多媒体平台准备所需的业务资料,录入相关业务的实训案例,设定实训案例中所包含的各个单项业务,编制有关单据资料,设定所填写的现金支票的正确答案。也可利用预设的业务,教师根据自己所需进行组合。设定完业务资料之后,教师按照课程时间设定实训日期,进行分组,设定为一人多岗。

二、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过程信息化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略)1.组织教学(略)

2.作业点评及复习:

将上次布置的纸质作业批改完成后发还给学生,进行讲解、点评。同时,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口头复习。2.作业点评及复习:

虚拟平台后台自动统计各个相关题目的出错点,教师根据统计的相关数据,针对主要失分点进行讲解分析,并且通过电脑展示优秀学生在虚拟平台的作业。其次,向学生提问支票的分类复习旧知识。

3.新课引入:

教师进行情景假设:上海辰林服装有限公司,因业务需要,需开一张金额为20000元的现金支票。引入现金支票填写的教授。3.新课引入: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情景创设,上海辰林服装有限公司,因业务需要,需开一张金额为20000元的现金支票。

(2)通过课件展示几张支票的正面和背面。并进行分小组讨论,让他们对比这几张支票正面与背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讲授新课:

(1)复习温故中文金额大写的规定、票据出票日期大写、支票的种类及功能四个知识点。通过举例并布置课堂练习的方法让学生边做边练习,掌握好知识点。

(2)教师讲授如何签发现金支票。通过分发支票样张,分步讲解现金支票的填写注意点,并让同学做好相关记录,随后完成课堂练习卷上的相关习题,通过讲练结合,边讲边练达到教学目标。

(3)学生练习签发现金支票。教师创设新的背景条件,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练习可事先印制于练习卷上。4.讲授新课:

(1)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讲授支票必须记载事项的知识点。

(2)通过多媒体互动小游戏复习中文金额大写的规定、票据出票日期大写、支票的种类及功能四个知识点。

(3)学生自己在虚拟平台上尝试填写现金支票,并且核对答案。然后,教师分析主要的错误处并且通过多媒体展示。

(4)学生练习签发现金支票。教师发布新的任务于虚拟平台上,学生在虚拟平台上完成相关任务。

5.教师检查与评价:

逐个查看部分学生的练习,了解班级中大部分学生的完成状况与对错情况,针对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讲解。5.教师检查与评价:

教师根据系统评分,分析主要失分点,并且展示正确答案,展示优秀学生答案及典型错误。

6.布置作业:

布置配套练习册的作业。6.布置作业:

布置配套练习于虚拟平台上。

三、综合对比

通过上述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在课前课中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

首先,在课前阶段,传统教学教师需要针对上节课所布置的作业进行批改,而这一步在信息化教学中由计算机所代替,教师可以根据系统给出的数据直接的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

同时,课前阶段,传统教学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印制相关试卷,信息化教学是于系统平台输入信息,相比于传统教学更加环保、可靠。

其次,在教学过程之中,传统教学时,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地体现,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在信息化教学中,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引入环节让学生增强自我的代入感并通过一个小问题来引出现金支票的内容,再通过课件展示支票正面和背面,让学生知道此次课程的重点和核心。接下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增强互动性,活跃学生思维,引入后续内容。

新课讲授环节通过利用实训软件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学生运用会计模拟软件点击进入模拟办公室,进行支票领用单的审核以及现金支票的填制,学生在进行实训时,屏幕显示的是真实的单据,在填制现金支票时,诸如划人民币符号、盖银行预留章等功能一应俱全。在进行加盖银行预留章这个环节时,教师还可以预设单位公章、合同章、发票章等,让学生进行选择,加以辨别区分。仿真的操作大大增强了学生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

课后学生也可以随时登入会计实训软件,进行模拟实训,每次实训的分数和完成时间会记录在案,学生可以自我查阅,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延伸了课堂的时间,加深了学生的感悟体会。

所以说信息化教学的优点是:①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环境的创设;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③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④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⑤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⑥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当然,信息化教学能否成功实施,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出乎意料的情况和问题,教师必须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教师在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上不能够完全具备,或对课堂上将会出现的情况准备不足或随机应变能力稍差时,就有可能无法很好地控制课堂上的局面。

另一方面,对学校的教学条件也要求更高。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要求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学校的教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有些学校可能难以实现。

总之,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改造职业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不二选择。作为一名学校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增强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还学生一个能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课堂,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

周甬萍(1960.11~ ),女,汉,籍贯:浙江宁波,职称:中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

信息化教学体系 篇12

关键词:军校教学,多媒体,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在现代军校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是现代军校教学发展的新阶段, 是现代军校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给军校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是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等应用于教学过程, 通过教学双方在信息环境下的合作互动, 促进学员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 笔者就优化多媒体教学, 提高模拟训练水平, 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劣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将各种信息载体包括文本、动画、视频、音频、图形、图像等重多的媒体汇总于一体的信息传输、显示和处理技术。将这种技术应用于教学, 称之为多媒体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看作是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 是辅助教与学的工具和手段, 在军校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学方法的地位。

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后, 对传统教学手段产生了极大的可以冲击, 成功的多媒体教学, 实现了传统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其功能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大幅度地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它可以直接、快速地将教学中一些重要的纲目、概念、图形、公式、原理等用文字或图形显示出来, 向学员提供更多的信息。可以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 并使这些信息建立逻辑连接, 以协同显示更丰富、更复杂的信息。二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它能够利用多种媒体的表现手段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及其过程全部再现;能够表现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表现的许多事物, 把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 使一些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难懂的原理直观化, 把平时教员讲不清道不明, 学员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员面前。三是为学员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多媒体教学突破了班级教学的束缚, 使学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 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 扩展学习范围。多媒体教学上述特有的功能, 体现了不可替代和先进性。

多媒体技术和其它任何技术一样, 有先进的一面,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 如果使用不当, 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一是信息量过大, 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多媒体教学能够大幅度增加教学信息量, 较好地解决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 满足了学员对信息的需求。如果信息量过多, 将适得其反。因为信息量的增大是以媒体显示速度的加快为条件, 以缩短学员听课过程为代价。一旦信息量增加过快, 显示速度过快, 学员对前一个问题尚未理解和消化, 后一个问题又呈现在眼前, 使学员对教学内容来不及思考和消化。人对知识的接受既有相融的一面, 也有排他的一面。在一定的时间内, 其接受知识的容量是有限的。一堂课信息量过大, 速度过快, 学员脑子里接受的信息过多, 就会造成信息过载。

二是感官刺激过强, 容易冲淡对学员思维的训练。多媒体教学具有真实感和表现力强的功能, 如使用不当, 把各种声、像、图, 文都搬上大屏幕, 不停地交替切换画面, 过多地追求画面的华丽漂亮, 不顾及教学内容的需要, 造成无效信息过多, 使学员记住了那些新奇有画面, 却冲淡了对学员思维的训练。

三是程序化教学过重, 会影响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由于多媒体课件在制作时固定化和程序化, 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只能跟着多媒体课件走, 难以根据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 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法, 削减或补充教学内容。

四是依赖多媒体教学过份, 并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提倡使用多媒体教学, 但不是任何课程的教学都必须采用。不能把多媒体教学特有的功能, 理解为在任何课程、任何教学内容中都能得到发挥。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反而显得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课堂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而不是单一的多媒体化。

以上四种现象是近几年, 多媒体教学实现中出现的, 只要加以正视, 注意防止, 就会很快地走出误区, 使多媒体教学的特有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基于以上认识, 多媒体教学的特有功能和其它教育技术手段一样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的。一般来说, 多媒体技术宜于表现那些形象化的、或在具体形象基础上的简单逻辑思维的教学内容, 而不宜于表现那些抽象的逻辑思维内容。比如哲学原理的讲授、教学的运算等就不宜以多媒体技术来表现。浅显易懂的内容也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手段, 要把多媒体教学用在该用的地方。总结成功的多媒体教学经验, 选取以下使用范围比较适当:一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二是用传统教学手段不宜表达或表达起来有困难的教学内容;三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显著的内容;四是模拟各种实作、实验、演练、武器装备和实景。

二、拓宽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方式, 调整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思路

目前,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方式多数停留在两种方式上:一种是辅助讲述式。一般以电子幻灯的手段表现居多, 将讲课提纲、材料、数据、示例等呈现在大屏幕上, 辅助教员的讲解、演示和说明。根据讲述内容的性质、特点, 以讲述思想为主, 配以必要的图、文、声、像。第二种是模拟演示式。由于多媒体能把视频、声频和动画结合起来进行非常逼真的模拟, 在教学中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出现或不易观察的现象;在课堂中难以实际体验的实物;乃至一些重要的社会和历史现象通过多媒体, 模拟再现, 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上述两种应用方式是可行的。其优越性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能够揭示事物的内部结构或内在联系, 提高学员观察、理解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能力;二是可以利用人的多种感官来接受信息, 提高学习者接受信息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地表现出来, 将静态的对象赋予动态特征, 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以上两种应用方式主要是辅助教员的教, 没有解决辅助教员的学。多媒体教学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交互性, 惟有形成交互才能有效地辅助学员的自助学习。互教式, 使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 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人机互交, 使学员能够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控制学习时间、学习进度, 从而真正体现学员对自主学习。因此, 交互式是多媒体教学最能发挥优势的方式, 也是多媒体教学研究和开发的主要方向。

多媒体课件制作一直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制作、开发和利用, 有3个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

(一) 正确认识课件的特点及其使用的局限性

课件是指一种特定的语言编制的预定的教学内容。任何课件都是由特定的制作者 (群) 完成的。制作者理所当然地总是把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融合其中。由于教员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 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的不同, 同一课件很难为不同的教员用于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情境中, 这就形成了课件的专用性。课件一旦制作完成, 一般是相对固定的, 具有不可重组性。而教学内容则是变动的, 特别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很难固定不变的。教学对象变了, 教学内容调整了, 制作成的课件也就无法使用了。课件的不可拆分、重组是其致命的缺陷。课件的制作是以教材为蓝本的, 是以教材的章节为基本制作单元, 这就决定了课件具有对教材的依赖性。各院校同一门课程所选用的材料不尽相同, 而且随着课堂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教材版本也在不断地变化, 与之对应得课件恨难适时地体现出这些变化。课件的专用性、不可重组性和对教材的依赖性, 决定了课件只适用制作者自己使用, 只适用于事先确定的, 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很难被不同教员用于各自不同的教学实际。再好的教员, 面对活生生的教学过程, 使用统一制作的课件或别人制作的课件会显得苍白无力。近几年各院校在多媒体课件评比竞赛中, 获奖课件很多, 却只能起观摩示范作用, 真正用于教学的数量极少。究其原因, 对课件的特点及其使用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则是原因之一。

(二) 调整课件制作与开发的思路

近几年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开发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主张由各级领导机关制定计划, 提出指标, 分工协作, 组织专人开发, 经过试用修改, 通过鉴定后, 批量出版。另一种是依靠少数教员自主开发, 制作出高水平课件, 用于推广和交流这种做法, 实际是一个思路:少数人制作与开发, 供多人使用, 试图做到成果共享。为了推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各级领导机关都搞了许多评比竞赛。实践证明, 这种制作思路投入大, 效益差。

不同的教员担任同一门课程, 由于各自的教学设计不同, 教学个性各异, 可以组合成各具特色的课件。一是采取发动群众与组织专人结合的方式, 以学科专业为单位建立资料库, 使之成为供教员在教学中重组使用而准备的资源。二是课件的制作主要依靠任课教员, 使教员成为课件制作的主题, 是教员的教学思想, 教学经验转化在多媒体课件中。三是要制作与辅助学员自主学习的课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能只辅助教、而不辅助学。

(三) 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所谓传统教学手段是指利用语言、人体语言、板书、直观教具 (标本、模型、图表、挂图) 、实物、沙盘、幻灯等手段进行教学。传统教学手段可以传授知识、教会思想、培养能力, 而且可以传输、转移与个体直接相联系的情感信息、交往信息、品格信息, 使教与学之间进行着一种思维与精神上的交流, 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这些传统教学手段所具有的优势是多媒体教学无法代替的, 而这种人性化的因素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

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各有所长和局限, 在教学实践中因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相互补充, 使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不要刻意地追求某一种先进手段, 要把功夫下在优化组合上。在优化组合上创新, 通过优化组合, 提高教学效益。

要使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日前流行的一些提法、做法有必要进行调整。“课堂教学多媒化”, 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提法, 在倡导多媒体教学的初期, 这一提法起到了动员作用。教学需要多媒体, 也需要传统的教学手段, 应将“课堂教学多媒化”改为“课堂教学多种媒体化”。在对普通教室的改造中, 建设多媒体教室风靡一时。普通教室改造成具有实施多媒体教学功能这是对的, 但不能建成单一的多媒体教室, 而应该装成具有板书、投影、电视、录像、幻灯和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设备的多功能教室, 不能使传统的教学手段无用武之地。许多院校将能否制作和使用多媒体科技作为评价教员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这对开展多媒体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促进多媒体教学深入发展的今天, 将评价教员的教学水平的指标改为能否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更为合适。

参考文献

[1]朱如珂.现代军校教学新论[M].海潮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嵌入式操作软件下一篇:提高课堂效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