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审计

2024-08-05

依法审计(通用7篇)

依法审计 篇1

国务院2014 年10 月印发《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 审计监督全覆盖首次写进国务院文件, 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旨在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推动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有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 切实维护经济秩序和促进廉政建设。同时, 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 依法审计是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基础和保障, 也就是说审计机关应该依据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实施审计监督全覆盖, 审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审计全覆盖的对象以及相应的法律依据。

一、从法律赋予审计的权力把握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

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应该理解为审计的客体。审计客体, 即参与审计活动关系并享有审计权力和承担审计义务的主体所作用的对象, 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是审计的实体对象, 即被审计单位; 其二是审计内容或审计内容在范围上的限定。根据我国《宪法》第91 条和第109 条的规定精神, 以及《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具体规定, 国家审计对象的实体即被审计单位, 是指所有作为会计单位的中央和地方的各级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和国有金融机构、行政机关、国家的事业组织、国有企业、基本建设单位等。审计的主要内容范围包含上述部门的财政预算、信贷、财务收支 ( 负债、资产、损益) 和决算, 以及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审计监督全覆盖, 要求从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以及一切与国家经济发展、改革和宏观政策执行有关的方面入手进行审计监督。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要求的, 凡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 都要接受国家审计的监督, 政府审计部门要切实当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权力运行的“紧箍咒”, 以及反腐败的利剑。对于国务院提出的审计监督全覆盖和总理对审计部门的要求, 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宪法》和《审计法》所确定的审计对象的进一步补充丰富和深化。这是以依法审计为基础的, 所对应的审计实体对象, 仍然相关的部门和单位。所涉及的内容是对《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所赋予审计职责的深化和拓展, 要求审计部门在依法履职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宏观政策落实的效果, 更加注重从公共资金、国有资产资源安全效益层面的分析和把握, 也体现出在依法审计基础上, 审计地位和作用的提升。也就是说, 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赋予审计的权限, 在自己的职责区域之内, 对公共资金、国有财产及国有资源的全方位审计, 做到不存有盲区和死角, 即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 都要接受审计监督。

二、把握对公共资金的范围及审计法律依据

公共资金指公共财政资金和其他社会公共资金, 是通过税、利、费、债方式筹集和分配的资金, 如: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捐赠等。从审计监督的角度, 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财政性资金, 其中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包括: 财政预、决算收支; 未纳入预算管理财政性资金包括: 行政事业性收费, 国有资源、国有资产收入, 应当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等。二是财政性资金以外的社会公共事业方面的支出, 主要来源社会公益性的捐赠, 救助和福利等。

( 一) 审计法规中明确的审计依据

一是对本级政府及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及决算情况的审计监督, 《审计法》在第16 条做出了明确规定的, 即审计机关应对本级政府的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决算编制草案, 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 进行审计监督。其中, 财政收支根据的范围, 《审计法实施条例》第3 条作出了明确规定, 是指纳入预算管理和未纳入财政管理的收入和支出, 包括了各项税收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源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 以及其他收入等。

二是对涉及民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资金实施审计监督, 《审计法》第23 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即有权对政府部门所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部门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性资金, 以及其他有关的基金和资金的收入、支出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同时, 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审计的范围, 《审计法实施条例》在第21 条中作出了明确界定, 包括了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福利性基金、社会救助性基金, 以及用于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其他有关基金。对于社会捐赠资金的范围, 在《审计法实施条例》同一条中规定, 包括来源于境内外的货币、有价证券和实物等各种形式的捐赠。

三是审计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开展专项审计调查, 《审计法》第27 条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第23 条均作出了明确规定, 即审计部门有权对与国家财政资金收支有关的事项, 向有关政府部门、单位开展专项审计调查, 并将审计调查的结果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其中, 《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事项进一步明确, 审计机关可以依照审计法和本条例规定的审计程序、方法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 对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 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四是为保证审计监督覆盖的范围, 并且与相关行业法律相衔接, 避免出现审计监督无法可依, 或者《审计法》与其他法律法规发生冲突, 影响审计执法的情况, 《审计法》第26条作出规定, 即国家审计机关对于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 由审计机关进行监督的内容, 应该依照《审计法》和相关法规实施审计监督。

( 二) 其他法规中明确应接受审计监督的规定

随着审计在经济监督中地位重要性的不断增强, 相关行业部门为保证资金规范规范管理, 在其部门法律法规中, 明确规定了审计监督的内容。

一是对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支出、管理, 及投资运营情况, 《社会保险法》第71 条规定, 应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

二是对社会救助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64 条规定, 由接受县级以上审计等部门的依法监督。

三是对于社会福利机构财务管理的合规性和收益分配使用是否符合国家政策,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19 条规定, 应自觉接受审计等部门的监督。

四是对于接受捐赠人每年度应当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受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 《公益事业捐赠法》第20 条规定, 必要时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对其财务进行审计。

五是对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作为履行国家职能的部门, 其管理的合规性, 积金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效益性等,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33 条规定, 应当依法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

三、把握国有资产的范围及审计法律依据

国有资产是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并能为国家提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包括: 经营性国有资产, 即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 一) 对国有企资产审计的法律依据

依据《审计法》第21 条、22 条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第19 条, 审计机关应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 进行审计监督, 其中: 对于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的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企业, 以及金融机构的审计, 由国务院规定。具体实施中, 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的标准是指国有资本占企业资本或股本总额的比例超过50% 的; 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标准是指国有资本占企业资本或股本总额的比例在50% 以下, 但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在企业中拥有实际控制权的。

( 二) 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审计的法律依据

《审计法》第16 条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第3 条所规定, 在对本级政府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的财政收支审计中, 审计的内容, 包括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 以及国有资产收益情况。

( 三) 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所形成国有资产的审计法律依据

依据《审计法》第22 条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第20 条, 审计机关应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单项工程结算、项目竣工决算, 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对并可以对上述项目直接有关的设计、施工、供货等单位取得建设项目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调查。

其中, 对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界定标准为, 全部使用预算内投资资金、专项建设基金、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等财政资金的建设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界定标准为, 未全部使用财政资金, 财政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超过50% , 或者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在50% 以下, 但政府拥有项目建设、运营实际控制权的。

四、把握国有资源的范围及审计的法律依据

国有资源在概念上属于国有资产的范畴, 是国有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就是具有资源性的国有资产, 即国家拥有的土地、森林、水、矿藏等资源。

在《审计法实施条例》第3 条明确规定了对国有资源收入的审计包含在对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的范畴中。在实际审计中, 《北京市审计条例》第7 条所规定的更加明确, 对于国家所有的土地、水流、森林、矿藏等国有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审计机关可以依法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其中, 对于如何在实际审计执法中确定土地, 矿产、水、森林和草原资源中属于国有资源的范围, 避免超出法律依据进行审计, 可以根据相关法律确定, 如:

国有土地资源, 依据《土地管理办法》第3 条规定, 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以及农村的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法》第3 条规定, 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 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

水资源, 《水法》第3 条规定,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 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森林资源, 《森林法》第3 条规定, 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同时第18 条规定, 对森林植被恢复费使用情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审计监督。

草原资源, 《草原法》第9 条规定, 草原属于国家所有, 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同时, 第23 条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安排资金用于草原改良和草种生产等, 县级以上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该资金的监督管理。

对于以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的界定及法规依据的把握,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 由于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提出与《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制定在时间上相差较大, 审计工作所面临的环境和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 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口径与审计法, 审计法实施条例所规定的规定审计职责也不尽一致, 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实际执法中, 必须根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内容和对象, 选择正确的法律依据, 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合法性, 确保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有效落实。

摘要:国务院《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同时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 审计监督全覆盖必须以依法审计为前提。因此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应以依法行政为本, 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本文重点从法律法规赋予审计监督的权力和职责出发, 把握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 对象的范围, 以及实际执法中的法律依据。

关键词:审计监督,全覆盖,审计对象,审计依据

依法审计 篇2

一、抓学习培训,提升全员综合素质。一是把学习“十七大”和“两会”精神作为提升全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措施来抓

。该局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和聘请专家授课等多种方式,组织审计人员重点学习十七大报告和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等新提法、新论断的内涵,使大家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工作目标更加明确。二是把业务研讨作为提升全员业务素质的重要措施来抓。采取由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出题目,各业务科室做文章,分专业课题,定主讲人员,现场座谈交流的形式,组织全员围绕“进一步深化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切实搞好专项审计调查”、“提高审计成果利用水平”等专题,开展了专题研讨活动。通过交流研讨、总结经验和查找不足,提高了大家的业务水平和审深查透能力,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抓审计创新,提升审计质量。在审计理念上,突出了“大财政审计”的理念。将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政府投资审计等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对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和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在组织方式上,做到了“四个统一”。该局严格落实领导分包项目责任制,全局业务人员打破科室界限,分组对财政预算执行、地方税收征管、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项目等进行审计,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行动、统一处理”。在审计方法上,实行了“自查自纠与抽查审计相结合”。在本级审中,对确定延伸审计的纳税单位,采取先由地税部门对纳税与征管情况进行自查,再从中抽查审计的方法,充分发挥税务部门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自查自纠,以便更好地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

多措并举提升依法审计能力 篇3

雁塔区审计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审计执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通过班子导学、科室自学、集中督学、辅导促学,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书本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认真学习《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陕西省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以及我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等法规文件。两位业务副局长还分别对照《陕西省审计整改工作暂行办法》、《审计现场管理试行办法》进行专题辅导、解读。采取提问、考试等方式,结合审计项目质量检查,检验学习效果。通过学习,使全体审计干部熟练掌握了审计法律法规,增强了知法守法意识,提高了依法行政能力。

二、依法审计抓落实,审计执法更加规范有效

认真贯彻审计相关法规,严格执行审计工作准则、办法规定,强化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在审计过程中,体现一个“实”字。无论是审前调查、编制实施方案,还是撰写审计报告,做出审计结论,都坚持说实话、查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确保把问题审深审透。在问题查处上,体现一个“明”字。做到问题核查清楚、定性依据准确、处理处罚适当。在对策建议上,体现一个“真”字。跳出审计看审计,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政府和被审计单位的角度,想办法、出主意,提出真实、管用、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受到了被审单位的欢迎和领导的肯定。在监督效果上,体现一个“和”字。树立和谐审计理念,既坚持依法审计、严查细审,又做到以人为本、宽严相济,让被审计单位在认识到审计工作严肃性的同时,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从而赢得了审计对象的支持与配合。

三、围绕问题抓整改,审计监督更加务实有力

及时将省、市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向主管领导汇报,在全局干部大会上进行学习传达,提出贯彻落实意见。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雁塔区审计局审计整改工作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审计整改的目标要求、工作内容和职责分工。通过狠抓责任落实,审计整改成效明显,“屡查屡犯”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一是通过召开审计进点见面会、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向被审计单位赠送审计法规和审计杂志等方式进行普法宣传,增强被审计单位整改的主动性。二是坚持边审边改,能立即整改的现场纠正,不能立即整改的,责令写出整改保证书,明确整改时限。三是将审计整改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定期督促检查,对于不能按期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单位,上门督导,追踪问效。四是加强审计工作的请示汇报,主动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积极同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协调配合,推行审计结果公开,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群众监督,初步形成了“审计主导、政府支持、部门协同、社会监督”的审计整改新格局。

四、制定规划抓宣传,审计环境更加和谐融洽

结合省、市、区关于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工作有关要求,制定了《西安市雁塔区审计局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的实施方案》,着力推进“六五”普法工作有序开展。结合“法律六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两联一包”等活动,突出“四个重点”,提高“四种能力”,进一步加大审计执法宣传教育力度,为依法审计、服务大局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一是突出对全体审计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了审计干部依法行政、公正执法能力。二是突出对领导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了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科学执政能力。三是突出对党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了共产党员永葆先进性、纯洁性能力。四是突出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法制宣传,提高了被审计单位依法理财能力。

强化依法审计服务改革发展 篇4

一是充分认清审计监督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为审计监督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审计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审计机关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使用好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使好手中的权力,确保审计监督始终在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上运行;另一方面,通过审计监督,既要促进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又要发现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提出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的意见建议,以实际行动促进依法治国的实现。

二是坚持依法审计,确保政令畅通。依法审计是确保政令畅通的重要保障,必须把促进重大政策落实列入审计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审计机关按照法律的授权和法定的职责、权限、程序,用政策、法规这把尺子对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计,对一些合情、合理而不合规或因政策缺陷造成的违纪违规问题,既要按照规定对违纪违规的人和事进行处理或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又要找出政策、制度方面的缺陷,提出改进完善的意见建议,促进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是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实现审计全覆盖。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现审计全覆盖,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审计机关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审计全覆盖,不是一年内把所有的审计对象都审完,而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不留死角和盲区,力争对单位的审计三五年一个轮回,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任期内必须开展一次。在立足现有审计力量的基础上,采取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能力、发挥内审作用、聘任社会审计力量等方法达到全覆盖。确实有困难的,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给予支持,既要做到审计覆盖范围广,还要做到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

四是完善公开和问责机制,狠抓审计整改工作落实。审计发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而彻底的整改,就会形成屡审屡犯的恶性循环,审计就会失去公信力。对此,要加大审计整改结果公开的力度,只要审计机关已经向社会公开了发现的问题,被审计单位就要公开整改结果,审计机关还要督查整改的效果。要加大追究问责的力度,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应承担整改的全部责任,每年审计机关要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通报给同级党委、政府和纪检部门、组织部门及其主管单位,对整改不落实、不到位的,提出对被审计单位“一把手”的责任追究建议,该行政问责的行政问责,该法律问责的法律问责。

五是发挥审计监督在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围绕深化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及时发现、纠正影响改革进行的问题,提高宏观把握和统筹分析的能力,积极提出深化改革的建议,促进改革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重大决策部署,有效预防和化解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类风险,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围绕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民生等方面的改革确定审计重点、安排审计项目,深入揭示体制机制制度性问题,推动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围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审慎对待和正确使用权力,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审计局依法行政工作总结 篇5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认真履行《宪法》和《审计法》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严格落实依法行政工作各项要求,坚持以依法行政为核心,以普法教育为先导,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强化执法监督为手段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法制工作;同时突出重点,加强领导,创新形式,促使我局在依法行政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局2015年的依法行政工作总结情况汇报如下:

一、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基本做法和成效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确立目标。

我局以“六五”普法教育为基础,以依法审计为主线,以审计项目为主要载体,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以宣传贯彻《审计法》为核心,结合“六五”普法经验,把目标侧重点放在增强其法治观念、法律素养和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自觉性和实际能力上,在教育全局干部职工学法、用法、提高法律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法治观念和法治自觉性,在全局形成崇尚法治的价值观和良好法治社会氛围,不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推进依法行政进程。

(二)充分准备、认真部署,着力健全组织机构。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为进一步强化组织机构,切实做好依法行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审计和依法治理。一是及时成立了由局党总支书记、局长任组长,局各分管领导、办公室主任,法制股长等为成员的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工作机构设在法制股。二是研究制定了《XX县审计局“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划(2011-2015)》和《XX县审计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对“六五”普法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部署。三是局机关设置普法专项经费,足额拨付普法依法治理的费用,做到专款专用,为“六五”普法和依法行政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六五”普法开展以来,我局做到了机构人员、工作和经费三落实,形成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一把手挂帅,分管领导专门抓,法制股具体抓的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完善制度,强化责任,逐步加大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在审计工作中努力营造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促进优化审计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强化执法监督等措施,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加大了审计项目结果公告的力度。我局继续保持了审计执法的零复议、零裁决、零诉讼的优异记录。

(四)措施有力,方法得当,依法行政取得实质性效果。

为顺利完成好依法行政工作任务,我局始终围绕目标任务,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依法行政宣传教育活动。

1、领导坚持带头学法。2015年“六五”普法以来,我局坚持把学习法律知识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局领导带头查找在学习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整改措施,积极改进。牢固树立了依法行政、依法审计的观念。

2、重点抓好干部职工法律教育培训工作。为全面提高我局审计干部的法律素质,适应依法行政、依法审计、提高审计质量的要求,我局把对审计干部法律、法规培训教育作为依法行政的一项重点工作。一是积极参加各级举办的各类学法用法培训、考试,保证全员参加,考试合格率100%;二是积极制作宣传展板,印制宣传手册,刻制宣传培训光盘,订购《公务员学法用法读本》及相关财务法规读本,发放全局审计人员及相关被审计单位,帮助了解及掌握国家的法规政策及动向;三是大力倡导以自学为主,要求广大审计干部要十分注重学法、懂法,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时间,抓紧法律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审计能力。

3、积极开展以新修订《审计法》为主的法治宣传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审计知名度和影响力,改善审计环境,促进依法审计,我局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以新修订的《审计法》为主的法律宣传工作。一是领导逢会必讲,宣传新修订审计法及相关审计法律法规,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和对依法审计工作的充分认识;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审计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栏、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传播审计法知识,增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效果较好。

4、积极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

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的通知》的精神要求,我局组成工作专班,对2014年至2015年7月已完成的审计项目执法案件142个;案卷269册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清理。通过评查,按照评查内容和标准,我局的行政处罚案卷的要件、要素齐全,表达规范,按照档案管理(省档案目标省特)的要求标准,做到了一案一卷,卷宗封面统一规范、卷内文字、目录填写规范,做到违法违纪事实认定准确,证据清楚,使用法律得当,处罚的种类和额度也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到了依法办事、依法行政。

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2015年依法行政期间,我局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通过自查,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案卷记录过于简单,书写不够规范,出现使用语言措辞不够精炼,表达不够完整全面的现象;个别案卷中证据收集相对单一,缺少图像材料,使得证据显示有些单薄;缺乏对普法教育全面性、系统性的规划,普法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今后,我局将一如继往地重视依法行政工作,一是加强宣传,在形式上再丰富一些,在范围上再扩大一些,在内容上再广泛一些。二是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要使全局干部职工都具备自觉学法、自愿普法的意识,积极投入到普法和依法治理中来,从而使审计工作更加科学化、法制化。三是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特别是《审计法》的宣传,增进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法律交流,使审计成为社会拥护,积极配合的行为。

依法审计 篇6

一、坚定信念,筑牢敢于碰硬的思想基础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敢于碰硬的精神支柱。审计人员代表国家行使审计监督权,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定要坚定信念,恪尽职守,增强“三种意识”,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委和政府工作大局,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增强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审计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敢于碰硬是民心所向。如果审计监督失之于松,失之于宽,对违法行为不严格查处,不严肃追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批评的那样“打个哈哈就过去了”,让违法乱纪者逍遥法外,就是对人民群众不负责任,对党和政府未尽职责。要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敢于抛开私人感情,不计较个人得失,严肃查处挤占、挪用、贪污、私分民生专项资金等违法行为,坚决纠正在社会保障、政策扶持、救灾救济款物分配等事项中的不正之风,确保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有效贯彻落实,向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答卷。

(二)增强大局意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审计的工作方针,敢于碰硬是形势所需。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必将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审计人员要自觉置身于深化改革的大形势、大环境之中,坚定信心、敢于担当,有所作为,为推动深化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敢涉“险滩”、啃“硬骨头”,敢于向影响深化改革、阻碍科学发展的违法违规行为“亮剑”,敢于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变通、假改革”的不良现象较真碰硬,当好助推改革的“勇士”和保护改革的“卫士”。

(三)增强法制意识。审计是宪法赋予审计干部的一项神圣使命,敢于碰硬是法律所定。审计执法行为代表着法定的职权,体现着法律的威严,审计人员一定要怀着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治的崇尚,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履好职,尽好责。一要认真学法。把《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这3部审计机关行政执法的主要依据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熟练掌握法律条款,深刻领会精神要义,同时还要全面学习掌握会计法、预算法、公司法、银行法、保险法、税法等财经法规,努力提高法律素养。二要正确用法。坚持法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行使法权,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内容、标准、权限、责任开展审计工作。三要真心护法。弘扬审计精神,敢于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不回避、不隐瞒、不妥协,敢于直面矛盾,秉公执法,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四要严格守法。增强公民法制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善于用法治的思维解决问题,用法律的方式化解矛盾,做公正执法、文明守法的表率。

二、质量第一,掌握敢于碰硬的有力依据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敢于碰硬的前提。审计干部只有把问题查清、查实、查准,拿出高质量的审计结果,才能在依法做出处理、处罚时较真碰硬。

(一)程序要合规。审计执法是一项规范性很强的工作,有严格的程序要求,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都对审计工作程序作出了明确、细致的规定。审计实践证明,严格的审计程序是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基础。审计干部要严格按照规范的审计程序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认真搞好审前调查,科学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完成审计事项。要注意工作细节,严格落实审计质量五级复核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在时间节点的把握、法律法规的运用上,注重一致性、完整性、连续性,尤其是在采取查封、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时,必须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告之救济途径,避免审计程序上的疏忽,影响审计结果的执行力。

(二)结论要准确。审计结论是审计成果的核心,是敢于碰硬的重要砝码。一个审计项目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发现不了几个问题,提不出几条建议,或者查出的问题不准确、提出的建议不靠谱,就起不到监督作用,发挥不了预警作用。审计干部一定要严查细审,明察秋毫,不放过一个疑点,不漏掉一个细节,坚持做到稳、准、狠,切实把问题查清、查实、查全。在查出问题的处理处罚上,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理由充分、定性准确,轻重适当;提出审计意见建议时要切中要害,符合实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要重视审计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保留好第一手审计证据,使审计结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三)整改要到位。审计监督效果主要体现在整改落实上,敢于碰硬就是要督促被审计单位严格落实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认真进行审计整改,从而达到维护财经秩序、提高资金效益、促进廉政建设的效果,真正发挥好“免疫系统”功能。审计干部要落实审计整改监督办法,加强审计整改的指导、监督、检查,对那些有法不依、有错不改、屡查屡犯的单位和个人要敢于追究责任,拒不整改的要上报主管部门,进行通报批评,涉嫌犯罪的要移交纪检部门或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要加强请示汇报,主动与纪委、监察、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搞好协调配合,建立审计成果共享机制,增强综合监督能力。

三、严守纪律,锤炼敢于碰硬的工作作风

练就过硬作风,是敢于碰硬的保障。审计人员如果在作风上不过硬,即使业务能力再强,也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不但不能查处和纠正违法违规问题,而且自己也容易犯错误。

(一)严守组织纪律。审计执法是一种组织行为,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审计人员必须经过组织授权,按照审计项目计划实施审计,不能以个人的名义、个人的好恶搞选择性执法。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保守组织秘密,不得利用工作之便,泄露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听从组织安排,服从组织决定,认真抓好工作落实,不能搞变通,打折扣。各级党委、政府要做审计机关的坚强后盾,维护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在人、财、物上给予有力保障。

(二)严守廉政纪律。审计干部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一些单位为掩盖违法违纪事实,就竭力讨好审计人员,说情打招呼。审计人员必须有定力,管紧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人,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考验,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困,永葆廉洁从审的本色。审计人员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严格遵守审计工作“八不准”和“三条禁令”, 切断与被审计单位的一切利益联系,自觉抵制“四风”,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经济上的独立,人格上的清白,切实增强敢于坚持真理、敢于碰硬的观念和能力。

(三)严守工作纪律。敢于碰硬,不是要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搞对立、对着干,而是要将依法审计与文明审计有机结合,实现和谐审计。审计人员不能以执法者自居,高高在上,要与被审计单位多沟通,勤交流,多争取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要自觉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公务人员行为准则,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要创新方式方法,讲究工作策略,提高说话艺术,不说无原则的话,不说过头的话,不说伤害感情的话,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柔克刚。要认真落实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一旦出现审计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责任倒查,对那些执法不严、违法不纠、徇私枉法、心存侥幸、失职渎职的审计干部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依法审计 篇7

审计整改评价体系设计的主要思路应以责任为主线,引领各责任部门和基层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动审计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最终促使审计整改向纵深推进,实现标本兼治。为此,在传统的审计整改通知、业务部门督导、被审计单位反馈等工作机制基础上,要不断强化整改职责分工,健全审计工作机制,优化考核指标设计,推动审计成果运用,实现审计整改在企业内部的闭环管理.

具体而言,充分发挥四个管理层面的责任:第一个层面是强化“两个”主体责任,即业务部门是本专业问题整改的工作主体、推进主体,基层单位是本单位问题整改的执行主体、落实主体;二是明确“三个”监督责任,即审计部门承担审计整改的牵头责任、验收责任;业务部门承担审计整改的监督责任、督办责任;监察部门承担审计整改的监察责任、执纪责任;三是落实“两个”考核责任,即绩效考核部门和基层单位绩效考核部门(如人力资源部门)分别对业务部门和基层单位的审计整改情况实施考核;四是明确公司最高决策机构的决策责任,其职责是对审计整改工作进行总体研究和部署,提出工作要求。

实行整改全程监督与指导

问题整改发起阶段

设立问题整改台账。审计部开始收集、梳理内外部审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纳入问题整改台账;分配问题编号,拟定问题整改责任部门,界定问题整改难度,提出整改意见和整改期限;分专业向业务主管部门征求意见。问题整改责任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先就审计部门拟定的问题整改台账所列内容进行核实完善与意见反馈。

依据整改难度对问题分类。审计部依据问题性质和整改難度对审计检查发现问题进行分析归类,明确整改完成标志和时限,为分类考核提供依据。整改难度初步定义为以下五类,随执行效果逐步优化:

下达整改通知书。审计部门依据正式台账,按专业分发问题整改台账,分专业下达整改通知书。整改通知书要求做到清晰明了。而且包含审计发现的问题、问题涉及的主要法规制度、潜在风险、整改策略,以及供被审计单位参考的整改方法等内容。列出审计发现问题的性质及风险,有利于引起被审计单位的正确认识和重视;给出了整改方法,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正确、高效地整改。

被审计单位上报整改方案。整改通知书下发后,要求被审计单位在数个工作日内,向审计部门上报整改方案。整改方案中,要求列出整改工作组的人员构成、整改思路、整改程序、具体事项拟采取的整改方法,以及整改计划进度等。这样审计部门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改部署,事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计划,有效预防被审计单位“在降低一项风险的同时,产生另外一项风险”。

对整改方案进行审核。收到整改方案后,由审计部门负责人(或授权委托人)对整改方案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通知被审计单位开展整改。如果未通过,要求重新编制整改方案。这样可以使被审计单位与审计部门的整改思路趋于一致。

问题整改实施阶段

被审计单位对照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问题整改台账,按要求开展问题整改工作,按月填报问题整改进展。加强管理类问题通过改变管理模式、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强化执行、严加考核等手段,切实规范管理,消除“习惯性违章”;限期整改类问题通过完善手续、收缴资金、调整账务等手段,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到位;机制体制类问题通过自身努力,弥补体制缺陷,不断降低问题频率和额度,杜绝问题再度发生;重点整改类问题公司领导亲自负责,组织研讨,寻求政策与资金支持,形成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组织整改;历史遗留问题及时跟踪分析政策变化,创造条件,妥善处置。已完成整改的发起问题整改确认注销流程。

问题整改完成阶段

被审计单位对已完成整改的问题,发起问题整改确认注销流程。收集问题整改佐证材料,填写问题整改确认注销单,报单位分管领导审批,加盖单位公章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问题整改责任部门(业务主管部门)收到基层单位上报的问题整改确认注销单后,从专业管理的角度,审核确认问题整改情况。不符合专业管理及整改要求的,退回所在单位继续整改;符合专业管理及整改要求的,加注确认注销意见,并经分管主任或副主任签字确认后,送审计部门办理确认注销手续。

开展整改结果评价

为了解决整改结果评价中主观随意性过高的状况,公司审计部门开始利用定量数据来评价整改质量:

将整改工作质量划分为五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较差、很差。

计算被审计单位的综合整改得分。依靠公式:单个问题整改得分=问题整改程度×问题整改的难易系数。其中,对于每个问题整改程度,规定了五个等级:完全整改、大部分整改、整改一半、少部分整改、未整改,分别对应不同得分,并规定具体评判的标准;对于问题整改难易系数,也规定了不同档次,例如,问题较容易整改,被审计单位可独立完成,则系数定为1;属于多年历史遗留问题,则系数定为3,增加被审计单位整改的积极性。将所有的单个问题整改得分相加,则为综合整改得分。

得出所有问题整改综合得分后,依据公司测算后划分的分值区间,确定被审计单位整改质量的等级。

在传统的审计整改通知、业务部门督导、被审计单位反馈等工作机制基础上,通过强化整改职责分工,健全审计工作机制,优化考核指标设计,推动审计成果运用,实现审计整改在企业内部的闭环管理。

上一篇:图书流通率下一篇:人格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