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企业建设论文

2024-09-27

以人为本企业建设论文(共12篇)

以人为本企业建设论文 篇1

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 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事实上, 也只有社会每个个体实现和谐, 整个社会的和谐才有基础。和谐企业的最大特征是人的和谐。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努力构建人尽其能的用人环境和平台, 形成推进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环节。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构建以和谐劳动关系为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 不断深化对构建和谐企业的认识, 坚定打造和谐环境, 构筑和谐氛围的理念。实践证明:和谐企业建设工作重点和突破难点是围绕人做文章, 做事业。只有突出“以人为本”、“以和为线”的思想, 企业才能和谐发展。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 就没有和谐的企业, 也就没有了和谐的社会。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正处于改革关键期、矛盾的多发期、发展的突破期和稳定的重要期, 劳动关系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 劳动关系呈现出日趋复杂多变的态势。这就要求我们建立顺畅的新型劳动关系, 切实维护员工群众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让广大员工心情舒畅地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

以人为本, 队伍稳定, 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保持员工队伍稳定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 其本质要求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使全体员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企业要实现和谐发展, 经营管理健康有序, 就要始终把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确保企业稳定放在首位。重视以人为本, 推进以“关心人、关爱人、理解人、造就人”为特征的“人文管理”, 造就出企业内部和谐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员工的创造性和个性特征。使员工在企业工作, 不光是体力、脑力的付出, 还是尊严的享受和价值的体现。那种“我只雇佣了你一双手, 没有雇佣你整个人”的冷酷的用人模式, 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最大亵渎。尊重员工的另一方面是要有一个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 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 会干事的人有舞台, 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使每一位员工各用其能, 各得其所。

培养人才、人尽其才, 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动力源”。首先是培训, 这是员工在企业获得的最实际、最实惠、最有价值的福利, 是比金钱更有用的激励措施。“我们造就了不起的人, 然后由他们造就了不起的产品。”培训不是只针对新人, 而是面向全体员工;不是只针对某项知识技能的培训, 而是深入的、全方位的培训;不是存在于某一时期, 而是贯穿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其次是培养。通过培训, 发现那些堪当重任的员工, 对其进一步培养。通过重要岗位、关键岗位的实践和锻炼, 使其健康成长起来, 为企业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 企业还应该倡导自我培养, 在员工中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 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 以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 促进企业和个人共同和谐发展。

重用员工看起来似乎是一句多余的话, 其实不然。在中国, 一些企业有时对自己的员工并未十分看重, 总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遇到某些技术上的难点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请专家。因此, 树立重用员工的观念十分必要。重用员工第一是用好每一位员工, 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第二是用好知识型员工, 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和终生所追求的事业规划好前景, 设身处地为他们的个人发展着想, 不遗余力地为人才的自我实现搭建广阔的舞台。第三是用好能力强的员工, “是虎给他一座山, 是龙给他一片海”。同时, 为每一位员工搭建公平合理的晋升平台, 令有德者扬其善, 有能者用其长, 有才者得其任。这样, 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就会得到极大的发挥。

建设和谐企业, 坚持以人为本, 还要做到关爱员工。给员工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 抓好安全工作, 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为每一个员工建立健全各种保险,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关爱员工中的弱势群体,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大病看望、送温暖等活动, 使其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爱护。要在企业中特别营造出互帮互助、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和谐氛围, 让每一个员工都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 充分感受到家的关爱和温暖。做好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 扎扎实实地为员工特别是困难员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本着合作、互利、公赢的原则, 努力在企业形成“我靠企业生存, 企业靠我发展”这样一种荣辱与共、相依相伴的和谐局面。

以人为本, 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 一切以员工的福祉为归属, 正确把握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 把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实现员工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既重视长远, 又关注现实, 统筹推进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形成全体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奋斗、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推动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促进企业与社会共同进步。

以人为本企业建设论文 篇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国有特大型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责无旁贷。

一、关注职工成长,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筑牢共建和谐企业的素质基础

职工群众是公司实现和谐发展的决定力量。必须始终把职工发展放在企业发展的基础地位,主动为职工发展创造条件,努力营造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初步实现了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的统一。

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把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和谐企业建设的关键,通过富有成效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职工群众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践中,我们通过形势任务宣讲、印发宣传提纲、开设形势任务宣传栏及职工大会、主题班会、班前班后会等形式,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形势、科学判断形势,主动适应形势,振奋精神、坚定发展信心。要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以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为基本要求,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对自己的岗位心存敬重,正确处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自觉把岗位作为实现自我、奉献社会的平台,使“想企业好,为企业好”成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促进岗位职工自身追求与单位目标的有机统一。

大力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扎实推进职工队伍的能力素质建设。要牢固树立“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理念,坚持按需培训的原则,以“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学习型职工”活动为载体,引导职工立足岗位强素质、练内功。注重发挥内部人才优势,深入挖掘技术潜力,选择聘任部分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不断强化职工技能操作队伍培训,促进职工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积极倡导“每天学习一小时,每月学习一本书,每季完成一份学习心得”的学习方法,以理论提升促技术过硬。广泛开展导师带徒、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员、骨干和技术能手的传帮带作用,为职工群众岗位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切实加强人才通道建设,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要坚持“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成才”的人才观,积极拓展员工的发展空间,畅通员工上升通道,初步形成了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用人环境。在人才培养使用过程中,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切实把握注重品行、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和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认真执行基本程序,严格遵循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基本原则,为各类人才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为鼓励职工岗位成才,公司每年坚持组织一次职工技能比赛,每年评选一批优秀科技成果和QC成果,每年表彰一批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建立了能工巧匠创新创效成果展室,优选部分创新成果及成果发明人的大型工作照进行长期展示,让优秀人才既得名、又得利,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公司蔚成风气。

二、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激发共建和谐企业的智慧和力量

从持续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入手,着力维护职工群众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益,让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到决策、管理实践中来,有效激发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干群一心共建和谐的生动局面

一是不断完善民主管理机制,落实职工群众的参与权。我们认真落实每年一次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平等协商制度,积极为职工群众搭建参与企业管理的平台。

二是切实推进厂务、党务、业务“三公开”,落实职工群众的知情权。按照“思想认识到位,全力推进公开;制度措施到位,保障规范公开;流程细化到位,着重过程公开”的要求,大力推进阳光管理工程。

三是完善民主管理监督机制,落实职工群众的监督权。公司从基层选聘了9名民主管理监督员,每个基层厂队分别选聘了2-3名监督员,组成了以职工代表为主体的民主管理监督网络。在重点对公司重大事项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的同时,监督员还要随时掌握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为公司有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依据。同时我们注重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设立了民主管理意见箱,设立了领导接访日,开通了民主管理QQ群。此外,公司领导不定期下基层、进车间、到班组,面对面地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将公司及各厂队的相关决策置于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基层民主管理的深入推进,切实将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到了实处,有效地清除了干群之间的相互猜疑,增强了彼此的信任,增进了干群和谐。

三、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共享和谐成果的良好氛围

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中,我们坚持把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突出位置,从心理和谐、人际和谐、人企和谐三方面入手,积极培育富有自身特色的和谐文化,提升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创建水平。

一是加强正面引导和心理疏导,努力增进员工个人心理和谐。面对职工队伍思想多元的实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强化正面引导和政策宣传,理顺情绪,解疑释惑,引导职工正确对待各种矛盾,及时调整个人心态,努力增进员工个人的心理和谐。各基层党支部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不断加强和改进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持续培养干部职工的阳光心态。

二是广泛开展“和谐班组”创建活动,努力增进人际和谐。坚持把和谐班组创建作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通过增进班组成员之间的人际和谐推动劳动关系和谐。在班组创建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广大职工团结互助,相互支持,相互关爱,使基层家文化不断深化。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初探 篇3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随之带来各类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当前各大企业竞相追逐的发展目标,它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发展效益的重要基础,同时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本文我们就对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展开探讨。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初探

随着我国企业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不断加剧,企业管理者逐步发现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对高水平企业文化构建的模仿,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与实践,我国企业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市场上大多数的企业都能够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建设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契合的企业文化,并且使其充分发挥了对企业发展的推动的作用,但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的企业文化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诸如对员工的重视程度不足、忽视员工的个人发展、缺乏适宜的激励机制、企业文化建设单一、缺乏人文建设等,以下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一、突出员工的主人公地位

其一,强化员工的话语权,坚持员工的主人公地位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员工的话语权就是指在企业做出重大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诉求,把员工建议纳入到企业的决策体系中,通过广泛发动员工对企业决策的参与、积极听取基层员工的心声、开展各种形式的调查和协商,使员工充分感受到自身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员工与企业发展的联系,以此促使员工自觉履行作为企业主人公的义务和责任。

其二,制定规章制度,员工主人公地位的体现不仅需要加强员工的话语权,更需要强制性规章制度的保障,企业文化建设与国家发展建设是一样的道理,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做后盾,就难以保障相应政策的切实贯彻和执行,没有明确的制度为员工的话语权作保障,就难以使其充分发挥效力,因此,要明确规定员工合理的话语权受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的保护,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思想教育,使其树立起正确的维权意识、养成正确使用话语权的习惯,并使其时刻树立主人公的意识,以主人公的角度为企业发展晋言献策。

其三,加强基层员工的组织建设,基层员工的组织建设有利于员工发挥主人公职能,可以使基层员工的生活和工作困难及时反映到企业管理层,以此促使管理层积极发挥为员工排忧解难的作用,从而使企业管理层的上下级之间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依靠基层员工组织的力量可以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身的帮助与关怀,以此切实体现员工的主人公地位,还有利于建立基层组织与员工之间的联系,使其更好的发挥向员工传达主人公意识的作用,以此保证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强化员工的主人公意识。

二、完善职业培训机制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不仅具有内在的凝聚力,还有外在的辐射力,实质上它是用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手段,人才资源是当前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以高质量的企业文化为依托,只有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有助于加强员工的素养,而职业培训又是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应该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宗旨,以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培训为手段,使员工自觉把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进行融合,以此促使企业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在员工的职业培训上,要重视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通过企业职业培训平台使每一位员工都熟悉了解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的发展动态,使每一位员工都自觉参与到企业发展中去,充分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挖掘员工的创造能力,充分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使员工充分感受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和谐氛围,并使其自觉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关注人的价值,强化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就是要加强对员工的重视程度,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职业培训活动,能够起到提升员工的自我价值、开阔员工的眼界、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培养员工创新能力的作用,以此增加员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通过激发员工的信心和活力,使其充分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巨大影响,并督促其自觉维护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职业培训不只是一种活动,更体现为企业的责任,是企业为员工实现自我增值提供的便利条件,这不仅有利于员工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还有利于为企业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三、完善企业文化发展规划

其一,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目标,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与推广,使其被全体员工所普遍认可,并在企业内部形成较强的向心力,以此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企业文化。从企业文化的本质来说,它是一种引导员工行为的文化信仰、行为规范、价值理念,能对员工的言行举止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影响着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企业文化能够把来自不同专业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聚集在一起,使员工自觉把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法发展目标相结合,以此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创造效益的能力。

其二,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企业文化内容的制定应该以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为依据,广泛开展企业文化的建设活动,营造文化管理、创新管理的氛围,以此推动企业实现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它不仅是指精神文化,还包括行为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礼仪文化等多大方面的内容。企业文化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企业文化的价值,使其具备与众不同的特质,具备引导员工价值理念的功能,以此促使以人文本企业文化建设的达成。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使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文化作为引导企业发展方向、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更是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对于挖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主人公意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以人文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参考文献:

[1]刘忠静. 论大庆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D].东北石油大学,2013.

[2]包立峰.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生态与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企业 篇4

一、关注职工成长, 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筑牢共建和谐企业的素质基础

职工群众是公司实现和谐发展的决定力量。必须始终把职工发展放在企业发展的基础地位, 主动为职工发展创造条件, 努力营造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 初步实现了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的统一。

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 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把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和谐企业建设的关键, 通过富有成效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增强职工群众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践中, 我们通过形势任务宣讲、印发宣传提纲、开设形势任务宣传栏及职工大会、主题班会、班前班后会等形式, 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形势、科学判断形势, 主动适应形势, 振奋精神、坚定发展信心。要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 以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为基本要求, 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对自己的岗位心存敬重, 正确处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自觉把岗位作为实现自我、奉献社会的平台, 使“想企业好, 为企业好”成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 促进岗位职工自身追求与单位目标的有机统一。

大力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扎实推进职工队伍的能力素质建设。要牢固树立“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理念, 坚持按需培训的原则, 以“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学习型职工”活动为载体, 引导职工立足岗位强素质、练内功。注重发挥内部人才优势, 深入挖掘技术潜力, 选择聘任部分理论功底深厚, 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 不断强化职工技能操作队伍培训, 促进职工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积极倡导“每天学习一小时, 每月学习一本书, 每季完成一份学习心得”的学习方法, 以理论提升促技术过硬。广泛开展导师带徒、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 充分发挥了党员、骨干和技术能手的传帮带作用, 为职工群众岗位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切实加强人才通道建设, 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要坚持“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成才”的人才观, 积极拓展员工的发展空间, 畅通员工上升通道, 初步形成了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用人环境。在人才培养使用过程中, 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切实把握注重品行、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和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 认真执行基本程序, 严格遵循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基本原则, 为各类人才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为鼓励职工岗位成才, 公司每年坚持组织一次职工技能比赛, 每年评选一批优秀科技成果和QC成果, 每年表彰一批文明建设先进个人, 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建立了能工巧匠创新创效成果展室, 优选部分创新成果及成果发明人的大型工作照进行长期展示, 让优秀人才既得名、又得利, 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公司蔚成风气。

二、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 持续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激发共建和谐企业的智慧和力量

从持续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入手, 着力维护职工群众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益, 让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到决策、管理实践中来, 有效激发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形成干群一心共建和谐的生动局面

一是不断完善民主管理机制, 落实职工群众的参与权。我们认真落实每年一次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平等协商制度, 积极为职工群众搭建参与企业管理的平台。

二是切实推进厂务、党务、业务“三公开”, 落实职工群众的知情权。按照“思想认识到位, 全力推进公开;制度措施到位, 保障规范公开;流程细化到位, 着重过程公开”的要求, 大力推进阳光管理工程。

三是完善民主管理监督机制, 落实职工群众的监督权。公司从基层选聘了9名民主管理监督员, 每个基层厂队分别选聘了2-3名监督员, 组成了以职工代表为主体的民主管理监督网络。在重点对公司重大事项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的同时, 监督员还要随时掌握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 为公司有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依据。同时我们注重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 设立了民主管理意见箱, 设立了领导接访日, 开通了民主管理QQ群。此外, 公司领导不定期下基层、进车间、到班组, 面对面地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 将公司及各厂队的相关决策置于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下,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基层民主管理的深入推进, 切实将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到了实处, 有效地清除了干群之间的相互猜疑, 增强了彼此的信任, 增进了干群和谐。

三、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 加强和谐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共享和谐成果的良好氛围

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中, 我们坚持把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突出位置, 从心理和谐、人际和谐、人企和谐三方面入手, 积极培育富有自身特色的和谐文化, 提升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创建水平。

一是加强正面引导和心理疏导, 努力增进员工个人心理和谐。面对职工队伍思想多元的实际,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强化正面引导和政策宣传, 理顺情绪, 解疑释惑, 引导职工正确对待各种矛盾, 及时调整个人心态, 努力增进员工个人的心理和谐。各基层党支部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不断加强和改进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持续培养干部职工的阳光心态。

二是广泛开展“和谐班组”创建活动, 努力增进人际和谐。坚持把和谐班组创建作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通过增进班组成员之间的人际和谐推动劳动关系和谐。在班组创建实践中,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引导广大职工团结互助, 相互支持, 相互关爱, 使基层家文化不断深化。

以人为本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篇5

-------记洛阳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河南省前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民用爆破器材和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河南省前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省,市,县各级政府及民爆行业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人为本,注重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创新机制,通过潜移默化,以最有郊的安全文化内容及活动方式不断培养和塑造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价值观等,让安全文化理念根植于每一位员工心中,建立起人人自觉遵循的安全文化理念根植于每一位员工心中,建立起人人自觉遵循的安全文明风尚和文化氛围,确保了安全生产,实现了公司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一,建立安全生产综合管理机制,全员参与,层层落实

安全生产责任制

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制度建设

多年来,前进公司坚持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层层落实各级各类安全生产责任,引导公司广大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认真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及省,市,县各级政府下发的安全生产指导性文件,结合公司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制定完善了《前进公司安全环保管理制度汇编》,《前进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援预案》〈〈前进公司重大危险源找管理制

度〉〉和〈〈生产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编制了〈〈员工手册〉〉,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做到有章可,有法可依。

2建立领导挂帅,全员参与的安全生产组织体系

公司注重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安全监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健全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各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强化安全责任,规范安全管理,夯实安全基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司安全管理机制和安全防范监控措施,建立起领导挂帅,全员参与,管理科学,规范协调的运作机制,真正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到了实处。

公司实行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了安全目标责任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制度,认真对待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落实安全风险责任。明确各单位行政一把手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实行安全生产责任究制度,加大对“三违”现象的查处力度,把重大安全隐患和未遂事故列入考核范围,严惩违反安全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对发生事故的单位充分运用经济,行政,组织措施进行严肃处理。对造成安全隐患与险情,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者给予严厉的处罚,对圆满完成年度责任目标者进行奖励。仅2005年公司就拿出40余万元对圆满完成年度责任目标的单位责任人进行奖励。安全考核奖罚的执行到位,激励约束机制与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安全隐患,增强了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公司还积极开展社会性安全技术咨询工作,加强和完善公司安全监管机制,全面提升公司安全管理水平。聘请北京国泰安全技术咨询中心定期到公司开展安全技术咨询,评审,认真检查做好安全评价,严格审查与考评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积极查找排除安全隐患,努力建立规范合理的安全教育,管理,检查,考核机制,组织开展事故应急援预案的演练。改革安全管理模式,坚持以各基层单位为“安全责任主体”的原则,强化安全生产,创造有利于安全的文化氛围,确保企业对安全生产过程整体监控有郊。建立专业监管体系,消除安全隐患

公司统一规范对各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项目,标准及要求,细化检查责任实行自上而下的安全自查,单位间的互查和自上而下的安全督察,控制和消除了“三违”现象,效果良好。注重安全基础管理,依靠班组抓安全,搞好生产现场管理,通过班前安全宣誓,班前会,周一安全例会自下而上查找安全隐患,把安全管理延伸到工序,落实到岗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本管理。推行安全管理责任究制度,一级对一级负责,使安全检查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紧紧守住生产安全第一线,重点监控重大危险源,完善生产过程的薄弱环节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认真组织专项安全督察,完善公司重大危险源的监测,评估制度,督促对重大危险源各项安全监管措施的落实到位,确保其处于安全可控状态。

二强化安全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弘扬企业安全文化,充

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强化员工安全自律意识,进而在公司内营造一个安全,少灾,无害,和谐的生产氛围,对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安全生产涉及生产活动中的每个人,所以对企业全员进行安全教育和专业培训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

前进公司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知识,技能培训在企业发展中重要性,深刻理解“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精神实质。在公司内树立“抓好安全是本分,管不好安全是罪人”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安全培训的作用,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分层施教,提倡科学的原则,做到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经常性和针对性,切实提高全员安全培训效果,对所有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进行严格的“两规”教育和安全生产技能培训,使每个岗位员工查找安全隐患及加强自防,互防的能力。加强安全专职管理人员的资质培训,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到公司举办安全专题知识讲座,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充分发挥班组教育管理的作用,努力创造安全班组,安全岗位,确保安全生产。为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员工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应对突发事故的处置能力,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普及群众性安全教育,开展了形式多样,职工群众喜闻乐见,教于乐的宣传活动。组织员工收看国内外各类安全事故警示教育,参加“安全生产月”各项活动,落实季度安全专题会部署和要求,确保安全生产。对员工进行重点教育与培训,力求实效,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多年

来,公司始终坚持做到特种作业持证上岗率队100%,转岗培训率100%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为企业安全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人为本企业建设论文 篇6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人力资源流动性大。人力资源是一个社会经济单位可开发利用的,未经劳动加工改造的现存的各种形态的劳动力和自己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所组成的劳动力的综合。简单讲,一个企业人力资源就是人力和人才的总和。企业的发展需要人力,但更需要人才,能否留住人,就看企业的人才环境怎么样。好的人才环境可以人才兴旺、人才辈出,令企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反之,则难以生存。

什么是人才环境?很难为其找到一个完整的定义。一般而言,人才环境指劳动力(包括人才)所在的周围情况和条件,包括工作、生活的客观条件。对每个人来讲,他需要或适应的环境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对每个企业讲,它需要和适应的环境也不相同。所以,企业人才环境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环境,它还包含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等;社会环境包括体制、市场、社会保障等;文化科学环境包括教育、科研发展水平;政治环境包括政治制度、法制建设等外部环境。因此,人才环境不能简单地总结为周围情况和条件,要全面系统地认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有人为了获得丰厚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优良的工作、生活、科研条件而东奔西走,也有人为了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南来北往。一句话,都是在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环境,都说明环境的导向推动人才的流动。人的一生都希望自己能获得成功,没有人希望失败。但是人的成功与失败往往不是自己能够把握的。人的境遇不一样,所处的环境不一样,结果也就会不一样。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对于人才来讲,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能为自己的行动遴选提供更科学的、视野更宽广的抉择。

中小企业人才环境现状

中小企业是在夹缝中求发展。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性决定了高校毕业生和社会人才在就业或跳槽时,首先都会选择大企业和外资企业,而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都较难。这是因为:

高学历人才较少。中小企业由于竞争优势不明显,甚至处于竞争中的劣势,自然无法吸引高学历人才。有些中小企业连获得正规学校学历的人才都较少。

招聘人才存在偏见。一般中小企业招聘人才希望拿来即用,所以不愿招刚毕业的大学生,而有工作经历的人才又不容易招聘;中小企业不像大型企业,分工较细、供需合理、职权明确。它们更偏爱通才,往往希望人才能一专多能、一人多职。这也是难以吸引人才的问题之一。

人才培养观念错误。一般中小企业对培养人才缺乏信心,担心只有投入、没有回报,又担心人才会流失。他们宁愿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厂房设备等硬件上,也不愿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上多投入。

激励机制形同虚设。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报酬不合理、奖励不兑现,随意克扣工资奖金等现象较普遍,还不能随企业发展状况调整。虽然有的人才是高薪引进,但由于产权关系,在分配时没能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要求,人才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

重物质、轻精神激励。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也从“经济人”向“社会人”转化,很多人也从物质的需求向精神的需求转化,对企业的满意度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缺乏信心,以及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前途都会列入自己一生的职业计划。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必然会向更适合的企业流动。

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文化,就是要尊重人,平等待人,形成一种团结和谐、遇事商量的风气,让人感到心情舒畅满意,并激发出积极性和责任感,创造出劳动力的超价值和使用价值。

报酬公平。如果人觉得晋升和薪酬标准是以公平和公正为基础做出来的,就更容易从工作中体验到满意感。

成果鼓励。当某人的某种发明或革新给企业运营带来效益或荣誉时,企业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奖励,特别应鼓励对一些小的工艺工装等方面的改进。人在这里工作就有一种成就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自豪感,从而对企业也感到满意,愿为企业继续服务。

人尽其才。将适合的人放到适合的位置,每个人都应有被选拔的机会。机会均等才会让人对企业的机制感到满意。

生活关心。在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多为员工着想,解决好员工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适时安排疗养、旅游等让员工感到企业的温馨。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中小企业也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在应聘人员时,对聘用者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否与本企业的文化相融合,也应作为是否聘用的参考。

以人为本创新激励举措

企业人才开发需要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激励、物质激励、工作激励和精神激励等方面,以致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及潜能的发挥。学习、培训等都与是否给予激励以及激励的程度相关。

开放产权,创新股份分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是以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为取向。给予员工股份在很多大企业已正在实施或不断探索,而中小企业不多。这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等特性决定着很多企业不愿采用。所以,改变方式、创新股份分配是中小企业可选择的方法。创新股份分配,即分层、分类、分产品给予一定的比例股份。如管理层,改变管理方法提高了企业的效益,按提高部分给予一定比例和年限的股份;对开发出新产品的人才,按新产品产生的效益给予一定比例的股份,不受年份的限制,直到该产品停止生产;对改进工艺、设备等技术改造作出贡献、提高效益的人才,按提高价值给予一定的股份,这样就会有不断的新产品、新工艺出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并得到不断发展壮大,人才的股份比例也会不断地加大,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环境。

注重需求,创新激发机制。市场经济环境下,人又是“社会人”,必须满足人的精神、心理等层次的需求。当前企业普遍采取的是组织员工外出学习、参观、旅游等。而企业更应注重人才感情的关怀和激励,如定期对人才进行个别心理疏导与交流;对人才的父母、配偶探访慰问;对人才的子女进行一定的学习资助和奖励等。让人才在这种企业环境中感到无比的温暖,从而激发无限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确定目标,制订激励办法。中小企业由于员工数量少,领导与员工接触频繁,相互沟通较为深入,相互之间也容易了解,针对每个个体的情况和特点,掌握不同的需求,制订一对一的激励办法,这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

人才环境建设是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不能因人才环境建设的实施而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它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步步地实施,实现“软着陆”。营造优良的人才环境,可以促使人才辈出、持续发展。企业的真正资源是人,只有将人留住,企业才能成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人为本企业建设论文 篇7

现代企业已经呈现出新时代的特征,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它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成为企业潜在的资源。企业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 并为全体成员共同遵从和奉行的一种群体文化观念和优良传统, 是全员一致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集中表现。它包括企业的工作环境、氛围, 职工的行为举止、精神面貌, 指导业务的理念或者信念, 企业管理的制度和原则, 以及占企业文化核心地位的企业共同价值观和信仰等构成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一个冰山模式, 也就表明在企业文化中, 除了看的见的企业工作环境、氛围和员工们的行为举止、精神面貌外, 还有看不见得的企业指导理念、价值观、信仰等抽象的部分。这些构成企业文化诸要素之间的作用是由内至外的, 企业的价值观、信仰等内在的要素, 正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由此可见, 营造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 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根本指导思想。并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建设有一定的共同点。首先二者都是“以人为中心”。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企业职工为对象, 以调动人的积极因素, 保证企业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基本点;是以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为目的, 使职工积极投身改革,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并把它们转化为生产力, 实现职能效能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培养职工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的新时代工人, 实现企业对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贡献。企业文化建设则以现代管理理论为依托, 同样承认企业职工不只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然人”, 单纯追求金钱的“经济人”, 而是一个充满情感, 富有精神, 具有聪明才智的“文化人”。改变了传统管理中只重“物”、不重“人”的作法, 使企业文化的核心定位于“人”, 着眼于倡导、培育和建设企业职工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通过职工对价值观的认同, 将规章制度对职工们的被动约束变成职工们发自内心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力量, 通过凝聚企业职工的内在力量, 推动企业发展。其次在工作内容上, 二者有共同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讲, 是引导企业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进行理想、纪律、民主、法制和道德教育, 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 保证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讲, 主要是倡导和培育企业职工的共同价值观, 企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使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互相促进。第三, 在工作方式方法上, 两者都强调民主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 注重动用教育、诱导、启迪、激励、熏陶等方法, 来启发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从而使企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可见,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是彼此联系的。

在新时期, 企业应该以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前提, 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同时,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养职工们的共同价值观、责任感, 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氛围。首先, 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想结合, 以辩证唯物史观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方针、原则等贯穿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这样, 既可以使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 同时也能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增强。比如我党倡导的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发挥党员同志的先锋模范作用, 以及艰苦朴素、八荣八耻等精神对企业文化的建设都有促进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通过大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以职工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树立集体主义精神为基础培养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使广大职工真正明白自己和企业是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 以个人利益服从企业的利益, 把个人的努力方向同化在企业的总体目标之下, 真正与企业同兴衰、共命运。其次, 借助企业文化的物化手段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近些年来,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微, 存在无所适从、沉不下去、软弱无力的状况。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工作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物化手段, 使思想政治工给职工们一种枯燥、沉闷、理论化的印象。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借助企业显露文化、制度文化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即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 “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寓思想政治工作于各项活动之中”, 把企业文化建设中生动的环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 使思想政治工作变为看得见、摸得着, 从根本上克服了思想政治工作游离于企业管理之外、枯燥沉闷的弊端。

不难看出, 企业文化的一整套理论, 都是基于“以人为中心”这一基本思想提出的。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党的本质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在新时期, “以人为本”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才能更好地履行新形势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使命。以人为本, 就是要带着对职工的深厚感情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职工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立足于关心人、爱护人、团结人和帮助人, 深入基层, 听民声、察民情、连民心, 为职工排忧解难, 为职工“雪中送炭”, 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做任何事情都要以职工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落脚点, 真正一心为民, 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落到实处。同时, “以人为本”还要求本企业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应该改进作风, 转变观念, 实现双向交流。我们不难发现, 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被动的一个原因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地位不平等, 思想政治工作者常常喜欢把自己当作教育的主体, 居高临下, 发号施令, 而把受教育者即企业职工仅仅当作教育的客体, 这种单调、单向的灌输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 它不能针对每个职工的思想实际开展有的放矢的思想政治工作, 极易出现“一刀切”、“一锅煮”的形而上学做法。“以人为本”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思想状况, 因人而异。同时, 由于社会环境复杂多变, 职工的思想也经常变化, 这就要求企业的思想政治工者还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 广大职工的视野更加开阔, 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强化。面对变化着的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 放下架子, 在平等的基础上, 采取“双向交流”的工作方法, 通过交流、了解和沟通, 彼此架起信任和理解的桥梁。所以, 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做到:第一, 平等待人, 以良师益友、兄弟姐妹的身份与他们和睦相处, 不断增进与他们的友好情感, 从而赢得他们的信任、理解和支持。第二, 发扬民主, 耐心疏导。对职工存在的思想和认识问题, 教育工作者必须采取摆事实、讲道理、对话讨论的民主方式, 循循善诱, 做到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是方法, 以理服人是目的, 二者不可偏废。第三,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实现双向交流。在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中, 主客体的角色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当我们成为教育主体角色时, 就应该把大道理讲细、小道理讲深, 把歪道理驳倒。而当我们成为教育客体时, 应洗耳恭听职工们对我们的意见、建议甚至严厉的批评, 对其善意的意见、合理的建议应积极采纳, 并给予肯定、鼓励和奖励, 对其批评则要有“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的心理, 特别对中肯的批评要心悦诚服的接受并雷厉风行地加以改正。

以人为本建设企业文化探讨 篇8

一、以人为本建设企业文化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建设企业文化主要是指, 保证企业内部各位人员享有的权益不会受损, 始终处在平等的地位, 进而令员工可全面的体会到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 进而在实践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的创造, 贡献自身核心力量, 进而使企业赢得更高的效益。该项工作中, 应以人为根本、为中心, 了解企业生产阶段中人员属于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同时也为活跃且积极的因素。企业实践管理中, 人不仅处在主体地位, 同时也是客体。另外将工作人员视作着力点, 由人们的利益全面考量, 确保其应有的利益。最终要促进工作人员同企业实现多元化、整体化、协调化的发展。同一般类型的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以人为本建设企业文化体现出了较多明显的特征。首先, 该项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 倡导人文精神。将工作人员视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进而持续提升工作人员素质水平, 促进他们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另外, 需要工作人员互相信任, 创建形成相互平等且信任的机制, 进而打造形成互爱互信的良好环境氛围。

二、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重要性

当前, 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其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更新, 竞争对手不能全面复制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实际上便是企业文化。现代社会之中, 人的根本作用以及所处的地位决定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尤为重要。知识经济时代, 人逐步变成了企业经营建设的基础要素, 其内在作用十分明显。特别是人拥有的智力资源可变成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 企业拥有了丰富的人才, 掌握了重要的知识便会占得先机。由此可见, 人才的作用及其巨大, 其是众多知识以及现代化技术的核心载体, 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竞争根本上便是对知识以及人才的争取。因此不难看出, 只有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方能形成独特的价值观, 并在持续激烈的竞争之中稳定坚守优势地位。

长久来讲, 管理理论的根本目的即为如何研究并有效的管理人, 使其效用价值全面激发出来。任何一类管理理论根本便是人性假设。由发展管理理论研究可知, 通过科学有效的人文管理之后, 将更为清晰的认识并审视人的特征, 进而了解企业发展建设阶段中人力资本的核心重要性。以人为本的建设企业文化, 可令员工形成更为有效且一致的行为, 进而在构成价值观的过程中更显现出人性化的特点。

三、以人为本建设企业文化

1. 引导员工树立主权意识。

当前, 较多企业聘请员工采用合同制形式, 该类劳资关系之下, 较多员工在审视个人身份阶段中形成了被雇佣之感。因此, 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应引导员工树立主权思想, 使他们重新树立主人翁意识。应积极引入开放管理模式, 令员工在利用劳动力、掌握生产资料、积极参与管理的过程中真正变成企业的主人。应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 认可他们赢得相关信息、掌握有关知识前提之下可从事对企业发展产生正面影响的决策活动。应为他们开创更多的机会, 令员工有效的监督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状况, 同企业同步成长、共赢发展。

2. 开创互相信任的企业文化。

企业如果欠缺信任就会迷失方向, 毫无前途可言。因此应创建形成共同责任感以及价值观, 形成互惠互信的企业文化。人与人由于承担的分工以及拥有的能力不同, 因此会构成一种相互依赖依靠的关系。再加上人员个性特征、应对问题方法以及发展文化背景不同, 因此在日常生活以及实践工作中无可避免的会发生矛盾。为有效应对该类问题, 避免矛盾激化, 应在企业内部开创互相信任的良好文化氛围。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使员工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 增加认同感, 勇于信任对方, 消除隔阂与障碍, 真正开创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3. 倡导创新文化。

创造力主要为人们最高水平的发挥能力, 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更高境界。企业只有不断的提升工作人员创造力, 才能持续的探究出应对处理问题的新型方式。而创新则为形成创造思维同时使其合理发展成具备应用价值的产品以及作业方法的具体过程。企业只有掌握了创新力, 方能够将创造思维不断的变化形成某一类具备应用价值的结果。因此, 企业应积极的打造学习型人才, 倡导创新文化, 提升培训教育强度, 使培训范畴持续扩充。进而真正强化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水平, 打造形成一支不断创新进取的骨干技术队伍。另外应积极创建良好的内部学习环境, 激励员工勇于创新、认同创新, 将创新看做是一类日常的工作行为。再者企业应积极与院校展开交流合作, 进而找寻出一条更适合自我进取与不断创新的学习发展之路。

四、结语

以人为本企业建设论文 篇9

21世纪, 国家发展的核心是企业, 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与其说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不如说这是一个人才主权的时代, 人才优势的独特性已成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的确, 对于现在企业来说, 人是最宝贵的资源, 只有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效力, 企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1从“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看人性化管理

“以人为本”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靡全球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 它的兴起和发展直到今天的繁盛都表现出管理学与伦理学的融合趋势。“以人为本”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 把组织内部全体成员作为管理主体, 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 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 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它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现代企业管理的着眼点已经从对“物”的管理转向了对“人”的管理, 将“利用人”的工具理性与“为了人”的价值理性相互结合, 使企业成为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工具。它的核心价值观是尊重人、关心人, 激发人的热情, 满足人的合理需要。

2“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的确立

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分析, 企业的制度文化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目标而对其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 它的规范性要求是一种来自员工自身以外的、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将人视为企业运营中按既定规则配置的机器零件, 忽视了人的自主精神、创造潜力和责任意识等主观能动性的方面, 较多地依赖于权力、命令和规章制度等外在的约束, 缺乏人心的凝聚力。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 人的主体价值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日益凸现, 旧的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竞争形势, 从而使体现人的主体性要求的人性化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模式以先进的文化理念为核心, 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 注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主精神、创造潜力和主人翁责任意识, 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巨大的凝聚力, 并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 实现员工在企业统一目标下的自主经营和自我管理。

3“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一般分为三个环节: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

第一个环节是价值创造——价值链体系的基础。迄今为止的经济学研究已经证明, 企业经济增长的本质内涵就在于: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所带来的效益和财富的增加,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价值创造要素的发挥。也就是说, 企业内部创造要素的发挥直接影响着企业价值凝结物的增长, 而企业价值凝结物的分配情况又会刺激到创造要素的发挥。由此可见, 企业的本质就是创造价值, 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不能仅仅局限于是否实现了其有效的制衡, 更主要的是看它在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中所发挥的有效性作用。

价值创造首先应着眼于创造要素的吸纳与开发。随着时代的发展, 价值创造要素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企业应当采取与时俱进的态度去动态地分析与看待它。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的价值导向规律, 企业要想保持自己对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和技术市场的跟进能力, 就应当把自己的价值创造要素定位在劳动力、资本、知识 (技术) 以及企业家等四个方面。企业要不断挖掘这四种要素的潜能, 有机地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要充分调动价值创造主体———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使企业的价值创造达到最大化。

第二个环节是价值评价———价值链体系的纽带。价值创造源泉的拥有者是否创造了价值, 创造了多少价值, 需要管理者去衡量, 即确定各价值创造要素的贡献度。由于企业员工在企业创造价值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他们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也会有所不同。所谓价值评价就是要判断不同员工群体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差异, 为下一步的价值分配提供依据。它强调的是要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价考核体系, 这个问题说白了其实就是如何运用价值链相关物满足员工的需求, 而且满足的方式是确切的、可行的。其目的是使企业员工的贡献得以承认, 使真正优秀的、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脱颖而出, 使企业员工形成凭能力和业绩吃饭的意识。企业的价值评价体系是一种渗透性的文化, 它应该通过全方位的指标来衡量, 说到底也就是确立企业文化的量化标准。

第三个环节是价值分配———价值链体系的落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依据是准确把握和深刻了解企业员工的真正需求, 以员工的需求为基点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分配体系。这个体系的确立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留住人才和实现价值目标。在企业的价值分配体系中, 最重要的是企业薪酬体系的设计。

薪酬体系的设计, 首先, 要根据人力资源的市场价格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确定企业的总体工资水平。其次, 要通过职务评估来确定企业内部各个岗位的相对价值, 从而确定其工资的等级标准。

浅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 篇10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

一、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一) 重伦理而轻效率

“物我相亲”、“天人和谐”是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主的先哲们极力提倡的。由于企业文化带有社会发展的印证, 是民族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浓缩和凝结, 因此, 伦理问题被放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位置, 企业内部干部的绩效、职工的优劣乃至经营行为都采用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作为衡量标准, 从而形成重义轻利、重伦理轻效率的观念, 忽视了企业制度化建设和管理。

(二) 忽视国外管理模式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容性

忽视国外管理模式与传统文化的相容性目前, 不少企业都很崇尚国外的成功管理模式, 但是在借鉴时又往往忽视其与传统文化的相容性, 反而弄巧成拙。比如许多企业引用国外的激励模式, 将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拉得很大, 认为这能促进管理者对企业发展前景的关心。但是, 由于忽视了企业千百年来形成的“均贫富”、“为富不仁”的思想, 这种分配制度反而易遭致员工不满, 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进程, 融合中西文化, 建立学习型组织企业应该让员工了解企业现状, 知道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自己的定位, 将自己融入到企业的血液里。这就需要将企业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 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不仅要吸收国外大企业的先进文化, 也应该很好的借鉴国内优秀企业的文化, 中西合璧来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文化, 学习外国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再结合自己企业的文化, 来发展企业自身的文化, 这样就会使企业的文化建设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 缺乏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核心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是企业的灵魂, 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些企业片面理解企业文化建设, 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追求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 于是进行偷工减料、制假售假、质量和价格欺诈等缺失诚信商业道德的经营行为, 致使市场萎缩。对员工重义务而轻权利, 抑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导致人才流失。缺乏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 不能很好地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容易为周围的市场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经营风格, 没有企业制度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 扼杀了一些很有潜力的项目和有发展前途的产品, 无法壮大自己, 所以, 在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时, 一定要注重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建设。

(四) 以人为本观念淡薄

以人为本是企业在管理工作中处理其内部成员关系的一种基本准则。员工是企业的内部公众, 应处处尊重、理解、爱护和信任他们, 重视对他们的激励、培训、考核和任用, 保持企业功能运转的源动力。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 企业员工所看重的往往是建立多触角关系网, 以便博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尊重;企业干部关心的是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 保持良好的领导形象, 提高自己的威信。这样, 人情必然大于法理, 科学管理必然在很大程度上迁就人事管理, 而对人就不是那么的重视了, 忽略了以人为本的观念。

(五) 忽略以人为本文化建设的规律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是有规律的, 而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往往忽略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 领导者认为只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重视人的作用, 关心人的发展需求, 为员工营造一种文化气氛就可以建设企业文化了, 这种想法与行为是片面的, 对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没有重视, 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员工中得以实施, 没有培养员工对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认同心理, 没有重视大众文化对员工的深刻影响, 而这些都是建设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规律。

(六) 缺乏文化氛围的建设

许多企业在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时并没有注重文化氛围的建设, 这对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不利的, 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它给员工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使员工之间有很好的配合, 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相反的是, 很多企业对文化氛围的建设重视不够, 这使得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是艰辛的。

二、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策略

(一) 建立制度文化

企业是人的组合体, 人是有思想的, 任何人的行为都会受到约束。企业要用制度来约束, 但制度未必都能成文化, 只有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营造出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 才能使制度文化形成一种习惯意识, 从而根植于每个员工的头脑中, 打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企业优势资源。完成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有机结合, 最根本的途径,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把尊重人、教育人、关心人与管理人融为一体、承认个性文化差异, 尊重个性平等, 实现比较优势的有效组合。

(二) 创建学习型组织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 必定强调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它注重提高员工的素质, 用理论武装人, 用文化陶冶人, 用理念引导人, 用愿景凝聚和激励人, 搭建起人才成长的平台。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决不仅仅是让每个员工都进行学习或单纯的开几次会, 接受几次培训, 它的核心应是整个企业组织学习能力的提高, 其真谛是活出生命的意义, 实现“心灵上的转变”, 宗旨是使组织中每个人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 将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进行整合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要将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进行整合, 企业文化建设应以培育企业价值观为重点, 特别是培育能把企业、员工、社会的利益联系起来的企业价值观, 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体而言, 首先, 要提炼企业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源于企业的经营理念、战略目标和共同理想, 树立企业共同价值观需要企业的领导者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 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 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企业的优秀文化, 有意识地培养和提炼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其次, 要宣传企业价值观。企业应加强自身价值观的宣传力度, 使之深入人心, 成为全体员工为人处世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理念。同时,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对外宣传还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所以, 企业文化的建设, 要向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

(四) 实施人本化管理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建设往往要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氛围、精神力量、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认同的制度和道德行为规范, 具有广泛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应以人为中心, 在企业内部努力营造有利于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的文化环境。企业文化建设要关注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地位与发展, 注重启发人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在现代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 应着力从尊重员工、分权经营等方面, 体现人本化管理的原则。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 是企业管理者最起码的品质。

(五) 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心理规律

企业可以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使得该行为得到重复或制止, 运用强化心理机制及时表扬和奖励与企业精神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 及时批评和惩罚与企业精神相违背的思想和行为, 使物质奖惩成为企业精神的载体, 使企业精神变成可见、可感的现实因素。另外企业文化建设要掌握人们的这一心理特征, 利用一切舆论工具, 大力宣传企业文化, 促成企业成员行动一致, 给不一致的员工构成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 使其行为最终达到一致。这样企业内部就形成一种畅所欲言的宽松环境, 使员工有恰当的渠道发泄不满, 化解员工的挫折心理,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加强团结和协作。使他们成为企业人格化的代表, 企业成员对他们的崇拜、爱戴和模仿, 就是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实践过程。

(六) 注重文化氛围建设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 不单单是对企业员工进行理想信念、奉献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教育, 还要在企业内营造一种人尽所能、各尽其才, 而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文化氛围。一个温馨和睦、团结奋斗的环境, 可以让每个人都感觉到他在企业中能够最大化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三是要加强企业文化的设施建设, 改善员工工作、生活、娱乐环境, 注重人文关怀。这不仅能使员工有强烈的依托感、归属感, 而且还能使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必要的载体。尤其是硬件建设的完备, 可以使群众性文体活动更为丰富, 生动活泼, 员工参与的热情更加高涨。这样, 不仅能激发员工爱厂如家、积极工作的热情, 也为企业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开辟了渠道, 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永之, 王昊.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 2006, (12)

[2]、孙君.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J].商场现代化, 2006, (07)

以人为本企业建设论文 篇11

一、重新认识“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要求

“以人为本”理念是吸收了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和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对人认识的精华,汲取着当代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的营养提出来的,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延伸,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是和谐社会的最高价值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执政上,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体现在发展上,就是要回归到经济發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种理念,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在结果上,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企业的干部职工是企业建设与发展的主体,企业作风、精神风貌和规章制度都是通过他们的工作得以展现。企业在“以人为本”理念建设中,就是要调动企业与职工双方积极性、主动性,推动企业与职工群众协商共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同时着重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切实维护他们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相统一,推动企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二、探寻“以人为本”与“和谐企业”的辩证关系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企业要从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职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企业发展成果惠及职工。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关心职工,就是要把不断满足职工全面需求、促进职工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新时期“以人为本”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就是职工在岗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一种体系状态。“以人为本”理念的着眼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企业的着眼点是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人的全面发展与企业的良性发展互为基础、互为前提。所以说建设和谐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贯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坚持企业职工共同建设,企业发展成果共同享有。

三、当前企业“以人为本”理念建设面临的现状

1.利益矛盾凸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企业职工接受了差异性、个性化的社会,生活观与价值观发生着变化。经济利益、物质利益成为生产、生活的主要驱动力,功利主义价值取向逐渐凸显,从而使经济利益矛盾和物质利益冲突成为引发矛盾纠纷的核心内容。

2.群体性矛盾增多

企业转型期不少利益矛盾都是存在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因此,一旦出现利益矛盾,就不单单是个体性利益矛盾,而是群体性利益矛盾,这种群体性利益矛盾,造成群体性事件增多。

3.矛盾对抗性增强

职工内部矛盾一般来说不具有对抗性。但新的生产关系的调整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使得内部经济差距急剧扩大。当人们在物质利益发生冲突而又得不到妥当处理时,容易向对抗性的方面转化,造成公开的冲突。

4.处理难度增大

社会流动加快了矛盾传播速度,增加了企业管理难度。职工要求解决的一些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缺乏政策、法律依据,处理起来比较棘手。有些矛盾跨部门,协调难度大。一些群体性事件,往往是较多人的过激行为或一般违法行为,与少数人的严重违法行为纠缠在一起,增加了处置难度。

四、实现“以人为本”理念建设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

1.创新工作方式

在以人为本理念建设中,要尊重职工应有权利、首创精神和个性发展。尊重每位职工的平等权利和人格,以平等姿态对待人。在民主思想不断发展今天,思想政治工作既要保证服务企业经济达到最大效果,还要真正关心干部职工的需求,做到维护公正和公平;要切实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民主决策、选举、评议、评优以及组织发展等各项工作中,经常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地召开民主生活会,倾听职工的心声,凝聚职工的智慧,在态度上,善于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关心职工、帮助职工;坚持以诚相待、讲真理、讲实话、不歧视、不欺瞒,一碗水端平,以自己人格的魅力赢得职工信任。

2.鼓励职工成才

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职工成才愿望。人都是学而知之,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生而知之。职工对才能的追求都非常执著,都希望自己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成为某一行业的带头人,成为某一技术的能工巧匠。思想政治工作要起到鼓励职工成才的作用,为职工创造条件,不断为他们的成长进步鼓劲加油。让他们看到自己进步,增强信心,刻苦学习,鼓励职工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企业的有用人才。教育职工全面发展。职工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应该满足职工在这些方面发展的要求,支持职工在这些方面有所成绩,有所建树,或成名成家。要经常开展技术比武、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展示职工自我发展的机会,提供职工展示自我的舞台,展现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引导职工全面健康成长的方向,这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职工也会将这些精神带到工作当中,会无形推动企业朝前发展。

3.强化教育培训

要加强教育,提高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将关口前移,预防职工发生不正之风和腐败,在平时工作中,应及时对职工进行劳动纪律、遵守职业道德的教育,增强职工遵章守纪的意识,提高职工道德素质,同步开展反“嫌疑腐败”工作为主线,构建教育警示、制度规范、程序管理和监督制约四项机制,在企业层面完成党风廉政反腐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机制,这样既保护了干部,又减低了纪检工作成本,达到了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以人为本”理念建设的最佳效果。

以人为本企业建设论文 篇12

1 着力营造“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精神文化

纵观各类事故发生的背后, 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究其根本原因, 还是在于“安全第一”的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 遵章守纪并没有形成一种群体的自觉行为。对于安全, 总习惯性存在一种误解:安全是企业强加给个人的, 安全是做给领导和检查人员看的。要改变这种状况, 根本的还是要用文化的力量去解决, 要通过“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这一精神文化的导入来实现, 解读“人命关天”的重要, 让事故受害者以血和泪的事实去感化、教育员工, 从根本上转变员工根深蒂固的“要我安全”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提高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 包括应急安全保护意识、间接安全保护意识和超前安全保护意识等, 并进行生产作业安全知识教育培训, 让每个员工把“我要安全”作为一种自觉行动。同时, 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就是要求各级管理层必须带着感情抓安全, 带着责任抓安全, 切实关注员工生命安全与健康, 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任务、安全与家庭的关系。人的行动是受意识支配的, 思想问题解决了, 行动上就会规范了。

2 着力营造“人人都是安全责任人”的制度文化

制度是安全生产的保证体系, 制度是根据生产的客观环境及规律, 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制定的, 用来约束、指导和规范员工在生产中的所有行为。首先, 要健全制度, 要有明确的各级、各岗位、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按照“谁管理, 谁负责”、“谁组织, 谁负责”、“谁实施, 谁负责”的原则, 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项工作的管理者、组织者、实施者, 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员工。对所有人员应该履行的职责、应该承担的安全责任进行明确、规范。其次, 制度不能只写在纸上, 关键要让制度深入人心, 严格执行。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安全责任人”的思想, 解读“责任”, 让所有人明白责任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 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 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有了责任意识, 就有了主人翁意识, 对于安全就会有强烈的责任心, 就会主动去提前思考、超前介入、主动去关心有关安全的一切。再次, 要强化制度考核。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在制定规章制度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严格要求, 从严考核, 确保安全管理落实到位。

3 着力营造“一级对一级负责, 人人保安全”的行为文化

员工是安全生产的主体, 是安全生产最根本、最关键、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企业良好的群体安全行为的形成, 离不开企业良好的物质、生活、学习和人际环境, 更离不开员工个人行为规范的养成。只有把企业的安全理念同员工个人的行为联系起来, 促使人人敬业爱岗, 才能唤起“一级对一级负责, 人人保安全”的工作热情, 形成群体保安全的能动性。从深层次看, “一级对一级负责”就是执行力的问题, 就是压力传递的问题, 就像一个生产流水线, 每一道工序都有人把关负责, 绝不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入下一道程序。同样, 安全行为文化就要求安全生产人心所向, 个个当好“守门员”, 层层把关, 共同营造“零违章、零事故”的和谐局面。安全是一种道德行为的体现。我们必须从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入手, 深入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自我教育, 提高员工安全道德意识, 培养员工自觉养成立足岗位、遵章守纪的习惯和美德。

4 着力营造“安全无处不在”的环境文化

上一篇:愿景的力量下一篇:会计报表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