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灵性

2024-09-08

生命灵性(共11篇)

生命灵性 篇1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让教育回归本原, 尊重学生的天性成长, 已成为全社会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南京一校在教育变革中不断思变前行。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实践及素质教育成果, 本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灵”的儿童观, 提出了“灵性教育”理念。

“灵性教育”以发展人的灵性为基点, 追求提升人的灵性及至至善, 并按照灵性生长的逻辑开展教育实践;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捍卫儿童的娱乐权, 守护他们的自由天性, 生发出本真的教育样态。

一、培养“毓秀灵慧”的教师

作为全国“名师工程建设”科研基地、辽宁省“教师专业化发展行动”研究基地, 学校把培养“毓秀灵慧”的教师作为“灵性教育”的突破口, 建立起灵慧教师“三好”标准, 即“好口才、好头脑、好品位”。

(一) 好口才, 灵慧教师的基础

好口才, 要求教师会上课、会评价、会培训。“会上课”要求每一位教师精神饱满有灵气地站在讲台上。不同学科的名师们在课堂上语言精准、幽默机智, 诠释了南京一校“会上课”的标准。“会评价”要求教师借助360度评价方法, 对学生进行更为合理的评价。教师们根据每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自制评价卡、特色成长档案袋。在评价过程中请来学生、家长一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会培训”要求教师成为同仁们的师者。每月一次的校本培训, 培训的主讲人都由学校的领导、教师来担任;名师多次参加全国巡讲活动, 省、市举行的送课下校 (乡) 活动。作为沈阳市“双优引领·实践式”培训基地, 每年均承担市沈北、康平及内蒙古骨干教师的培训;承办了省、市、区手拉手“影子培训”活动;连续承办了“国家培训计划——全国音乐学科课程改革研讨现场会”。

(二) 好头脑, 灵慧教师的要求

好头脑, 要求教师要勤钻研、乐思考。学校以教研团队为单位成立教学科研组, 在团队中开展教学小课题研究。学校还针对各学校的名师提出“做名师, 自教研”的要求。鼓励名师根据自身特色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鼓励名师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个性成长, 在教科研中成为领军人物, 以教研促发展。语文教研组研究的“汉语拼音‘六化’”教学模式在国际拼音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多维识字——四步、32字”教学模式, 登上了国优课的讲台, 获得极高评价;“本色阅读教学——五步、20字”教学模式, 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优秀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生活化——五步、30字”教学模式, 在全国作文教学优秀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数学教研团队研究的“主动、互动、生动”六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在全国新技术、新媒体教学评优中, 两位教师所执教的数学课均获得一等奖。

(三) 好品位, 灵慧教师的境界

好品位, 要求教师淡泊名利, 敬业乐群。教师的品位往往精修于淡泊名利的高尚师德。南京一校高尚的师德作为教师的最高品位, 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学校的师德典型, 在学校中传播正能量。近两年来, 学校收到家长感谢信上百封、锦旗上百面。“毓秀灵慧”的教师团队成为学校发展的砥石。

二、打造“自主灵动”的课堂

灵动课堂致力于养成学生好奇心、专注、好问、敏思的学习品质。南京一校立足学生发展, 提出“灵性课堂”的六大指标:

学生思维:活跃、专注、敏思、灵通;

学生行为:文明、敏捷、自律、机灵;

学生气质:有雅气、有锐气、有灵气;

师生情绪:稳定、平和、宁静、激情;

课堂氛围:活跃、包容、生动、投入;

教学效果:高质量、高效益、高优化、高品位。

在课堂实践中, 学校贯彻“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 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 以学科的问题为基础”的问题化学习首要原理, 让学生去推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

南京一校的学生是带着两张“通行证”走进课堂的, 一张是准备向全班同学和老师展示、交流、共享的学习收获, 另一张是准备向老师和同学求教的尚未理解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中间环节。

三、构建“丰盈灵润”的课程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 “丰盈灵润”的校本课程是灵性教育的核心。南京一校通过挖掘一切美好的教育元素, 同时顺应儿童“玩”的天性, 精心构建起“蓝精灵校本课程”模式, 架构起七个模块的“七巧板”课程结构。即课程设置突出对“生命的眷注”与“创新学力”的培养;构建起七个维度主题课程结构。即玩出好习惯 (“小使者”系列课程) 、玩出好教养 (“小绅士”系列课程) 、玩出好身体 (“小健将”系列课程) 、玩出好品位 (“小儒生”系列课程) 、玩出好头脑 (“小博士”系列课程) 、玩出好口才 (“小精灵”系列课程) 、玩出好才艺 (“小达人”系列课程) 。

学校在校本课程推进上大胆进行改革, 采取“三多”推进法:多形式, 即纳入课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家校互动等形式;多模式, 即采用学生走班选课, 教师轮班授课, 长短课时;多样态, 即在课程讲授中借鉴微课、网络学习、学生自选、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校本课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将校本课程划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 纳入课表的为必修课程, 纳入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等为学生自选课程, 课程的时间设置上突显学生在校本课程的主导地位。

学校利用社会、家长及各种资源, 将传统剪纸艺术、国粹京剧、网球、足球、羽毛球引进课堂, 纳入小达人系列课程中。通过发挥校内教师的专长, 依靠课程创新的途径开设了手工艺、电子琴、速写、线描等课程。通过管弦、合唱、舞蹈、古筝等专业课程引入, 实现了培养学生艺术特长的目标。本着“生活即课程”“需要即课程”的理念, 将学生的校园生活纳入到“蓝精”灵课程体系中来。开设了“超级演说家”“校园星主播”等玩出好口才系列课程;同时增设“田园”“围棋”“交通安全”等课程组成的玩出好头脑系列课程。学校还利用南京一校微信公众平台, 建设“微课程”栏目, 将学校“蓝精灵”系列课程分别在平台上进行展播。

丰盈灵润的“蓝精灵”校本课程更多地凸显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和个性发展。南京一校正在不断追求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生命力”与“色彩”, “蓝精灵”课程——让孩子在课程中灵性成长。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是塑造美好的人性, 培养美好的人格。美好的人性, 应该从幸福的童年开始, 本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灵”的儿童观, 让孩子像孩子那样成长, 在“灵性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思变前行, 我们坚信, 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值得赞赏。“灵性教育”将为每一个孩子开启丰盈智慧的人生!

生命灵性 篇2

---《这一群有种的教师》读后感

新教育实验是一项细致而长久的工程。《这一群有种的教师》讲述着一个个教师在新教育实验中成长的故事。他们在平凡的一线,默默无闻地奉献着,那么无私,那么执着。有着种子一般坚韧不拔的精神,虽然环境恶劣,仍然顽强地探索着,向着光明,不懈努力。

虽然只是一朵小花,仍然吐露芬芳,自尊、自强地活着。这群普通的教师,以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埋首耕耘,成就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民族,实现教育精神的本质内涵。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汗颜。相对于我们,总是忙,总是忙。从日出忙到日落,再忙到熄灯。忙忙碌碌,却没有什么收获,日子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职业倦怠时常冒出来,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学生基础不好;家长忙于生计,不能大力配合;学校条件差,工作艰苦……若干困难困扰着我,我无力改变,只有在无奈中苦苦挣扎。读完这本书,我的心灵在震颤。《这一群有种的教师》里,也有许多偏远村小,条件甚至还不如我们。他们没有抱怨,没有放弃,而是想办法创造条件。一位老师和学生一起卖废品买书;一位老师用自己六万元积蓄给班级配置了现代化的教育设备;一位老师用新教育来改变婚姻家庭......每个生命都是种子。无论是被投入山巅还是深谷。要想萌芽,必须承受泥土的重压。于是,成长的拔节,总是意味着痛楚。因此,能否怒放,取决于有没有足够柔韧顽强。有的种子,被困在泥泞中,总能朝光亮生长,即使眼前一片黑暗,仍然渴望未来的芬芳。

对照自己,缺乏的就是这种种子精神。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教育的技巧,更给了我前行的力量。

在教育教学中,也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比如,做值日,扫卫生区。常常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地在一起打闹,玩耍,白白耗费时间。怎么办?《这一群有种的教师》告诉我,有许多身在一线,朴素平实的教师们,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时常灵光一现,想出了最切合实际的妙招,解决困扰已久的问题。这段话启发了我。我也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把卫生区分成若干小块,责任到人,一人一块地盘。这下好了,学生各忙各的,效率很高。这令其他老师感到纳闷:三一班卫生区不见有多少学生,为什么打扫卫生那么快?当大家弄懂了我的做法,纷纷效仿。

再如,家庭作业都是我亲自批改。这学期学生较多,弄得我疲惫不堪。《这一群有种的教师》告诉我:一个人也许走得很快,一群人在一起才能走得更远。我把这个问题与别的老师交流,他们建议我,让组长批改。学生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样还可以把老师的精力腾出来,真是一举两得。

诸事不易,从新教育出发,觉察自我价值,唤醒职业生命,滋养婚姻幸福,看似艰难,实则恰是相对容易的坦途。

常瑞霞老师因为走进新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婚姻。她在书中写道:老公暴躁,自己爱生气。这样痛苦地生活着。读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曾经有一段日子,自己何尝不是这样。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老人、孩子、家庭……若干问题不能妥善处理,家庭婚姻必然走向低谷。我急切地想知道常瑞霞老师是如何处理的。她带着班里孩子走进书的世界里。学习《绿野仙踪》里稻草人的睿智,和老公斗智斗勇;发生矛盾时,学习铁皮人敢于争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学习多萝西做“快乐游戏”......常瑞霞老师说,我们“能够”高兴,我们“可以”高兴,我们“一定会”高兴。换个角度,看到老公的优点,生活的美好,让自己的内心强大,改变自己,改变生活。后来的结果出乎意料:老公竟然成了新教育的粉丝,不仅理解而且支持自己的新教育。新教育使她的婚姻柳暗花明。我为什么不能尝试改变呢?

关注生命情怀 构建灵性课堂 篇3

一、导课——激发生命热情

教师对新教材的讲授,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都是从引入新课开始的。精彩的导语成为教学乐章的优美序曲,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曲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探索的勇气,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拥有最佳的学习心境。这对于学生顺利掌握新课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教师应钻研教材,根据学生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景,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1.利用录像等影视资料再现情境,导入新课。如,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时,教师可先播放配有优美旋律的维也纳风光幻灯片,然后提问:“维也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此时,学生就会带着对维也纳的美好憧憬走进文本。

2.利用动情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如,教学《爱如茉莉》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导入:“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爱如茉莉》,去体会其中与众不同的爱。”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但无论使用哪种导入方法,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发展与情感体验,做到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使其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使之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探究——进行生命体验

探究是人们在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自发产生的一种探索其答案的欲望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它是由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它不仅是求知的过程,而且也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指向培养个性健全的、发展的人,将探究与发现视为人的本性,主张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尊重每一个人独特的学习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探究性学习可以保持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丰富学习体验,养成合作与共享的学习品质,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等。例如,《半截蜡烛》的教学片段: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学生开始沉思。)

生1: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

生2: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另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同学们,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占有充分的根据。想一想,根据在哪里。

生:在课文中。

师:还是逐字逐句读吗?(学生摇头)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1: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2: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后面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3: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灭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那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吗?

生1: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下形成的。

生2: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用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呢?

生1: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作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生2: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探究的情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己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体验、在探究中创新、在探究中发展,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只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探究的能动性,学生的思维闸门才能充分打开,生命的体验才会精彩纷呈。

三、对话——彰显生命活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实现学生、文本、教师等之间的有效对话呢?教师要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触摸语言文字,在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与课文里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从而形成自己新的感悟、新的体验。

在《理想的风筝》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作家苏叔阳的启蒙老师——刘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语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为什么这样说?放声读文后,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刘老师非常热爱生活。因为他虽然失去了左腿,可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每到春天,他还和平常人一样跑着放风筝,笑着面对生活。”有的说:“刘老师很乐观,很坚强。虽然他是一个残疾人,可是他却和正常人一样给学生上课,带学生放风筝,他的意志非常坚强。”还有的说:“刘老师的乐观还体现在他笑谈腿疾,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上。”……在这一对话过程中,处处充满着灵性,处处涌动着激情,处处闪现着智慧。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对话,在对话中体现出个性化的理解,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此刻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多种视界的融合、精神的沟通、心灵的碰撞的过程,是不断完善人格的过程。

四、反思——提升生命意义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会学生善于思考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学会课堂反思,从而获取知识,这是课堂教学的技巧之所在。”反思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寻求不同的解决思路,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比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这篇文章主要表现普罗米修斯富有同情心、勇敢机智、坚强不屈的性格,但文章题目却用“盗”字,这不是有损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吗?对此,笔者随即在学生中开展了“题目中的‘盗’字到底妥不妥”的辩论活动。此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整个教学环节没有教者费力地讲解,而是让学生在完全自主的空间里自主进行阅读交流和讨论,使得他们对普罗米修斯形象的认识在思维的碰撞中、思想的交锋中从模糊走向清晰、由片面走向全面、由肤浅走向深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的境界,让学生真正成为情感体验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思想的主体、自我生命的主体,使课堂教学的价值得以更充分体现。

实践证明,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生生命体验,才能真正使阅读教学课堂成为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

赋予数学课堂以生命的灵性 篇4

一、案例再现

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第二教时 (练习课) 出示如下题目:图1是人民医院包扎用的三角巾。现在有一块长72分米, 宽16分米的白布, 最多可以做这样的三角巾多少块?

师:医院要用一块长方形的白布来做包扎用的三角巾, 如果是你准备怎么剪?

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 教师提示:如果有困难可以画一画示意图。

生1:我是先求出白布的总面积, 最后用白布的面积除以一块三角巾的面积, 就求出了“最多可以做这样的三角巾多少块”。

生2:我知道了要求块数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除以三角形的面积, 也就是求“长方形”里有多少个“三角形”所以用除法。列式是:72×16÷ (8×8÷2) 。

师:还有什么不同想法吗?

生3:我是这样想的, 先从这块白布上剪下边长是8分米的正方形, 算式是72×16÷ (8×8) 就求出了一共可以剪成这样的正方形多少个, 因为一个正方形可以剪成两块这样的三角巾, 所以还要乘以2。列式:72×16÷ (8×8) ×2。 (边说边画示意图, 如图2)

生3的回答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

师:你们受他的启发, 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4:老师我还有, 列式是: (72÷8) × (18÷9) ×2。

师 (故作惊讶地) :这是什么意思啊?

生4:我也是先求可以剪成多少个正方形的。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与三角巾的直角边存在倍数关系。可以用72÷9求出每行可以剪几个正方形, 用18÷9求出有这样的几行, 再用每行的个数乘以行数, 就求出了一共可以剪几个正方形, 最后再乘以2。

全班同学都为他的精彩发言所折服, 向他投去羡慕的眼光。老师也感到十分欣慰, 大加赞扬了他。接着教师改变了条件, 把白布的长由原来的72分米改为69分米。

师:这道题该怎样求?

很多同学不屑一顾, 拿起本子就写。

生5:可用 (69×16) ÷ (8×8÷2) 。

生6:可用 (69×16) ÷ (8×8) ×2。

师:他们的做法你们同意吗?

学生们有的在沉思, 有的在小声议论, 还有部分同学举手想要发言。

生7:他们这样列式计算, 结果不能得到整数。

生8:我认为计算结果可以取近似数。

生9:老师我知道了, 他们算的都不对, 都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我是先从这块白布上剪下边长是8分米的正方形的, 我发现长是69分米, 那么每行里可以剪8个正方形, 还余5分米, 宽是16分米, 说明有这样的2行。就把 (64÷8) × (16÷8) ×2得数是32块。余下的部分不够剪, 所以没有用。 (边说边画图解释, 如图3)

话音刚落,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家都称赞他的解法妙。

师 (微笑着) :同学们, 通过计算这道题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生10:今后做数学题时要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生11:计算应用题时要考虑实际情况。

生12:今后计算数学题时可借助画示意图来帮助理解题意。

最后, 教师出示了巩固题:农具厂要切割底和高都是2分米的三角形铁板 (如图4) 。现在有一块长25分米, 宽16分米的长方形铁板, 最多可以切割这样的三角形铁板多少块?

二、反思

(1) 把生活内容引入课堂, 让课堂教学生活化。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 很多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 这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经验背景, 只是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 还不会或还不习惯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问题。为了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的生活空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 案例中教师充分挖掘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 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抽取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在数量关系分析与问题解决之间, 架起了一座“桥”, 这座“桥”是一个数学模型, 运用这个模型, 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舍弃与数学问题无关的“呆板的、模式化的”解题策略, 抓住体现问题实质的东西, 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样让抽象的东西以它蕴藏于其间的原有生活状态呈现, 学生能轻松、自然地理解与掌握并自觉转化为一种生活的技能。

(2) 创设生活情境, 开展体验式教学。开展体验式教学, 克服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既能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学数学, 又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角色体验, 与人争论、合作等情境中感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和感悟, 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案例中学生在经历主动的探索建构中, 设身处地学会了用联系生活实际来“剪”的方法, 即使条件发生改变, 学生也会用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 实施开放教学,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众所周知, 数学教育的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教学模式的固化极大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封闭导致僵化, 开放产生活力”, 因此, 课堂中应积极实施“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有利于教学的民主性和合作性, 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 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开放式教学。上述案例片段中的教学是开放式的, 教学中少了一些封闭和预设, 多的则是开放和生成, 师生的活力在课堂中得到发挥。案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 掌握了多种解题方法,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在引导学生借助数学模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不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者, 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有合作交流的机会, 有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的舞台, 这样的教学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牧养”中高翔生命的灵性 篇5

以上是我班蒋佳怡同学写的一篇游戏作文。所谓游戏作文,是指先游戏后作文的一种作文教学方式。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存在方式。“老鹰抓小鸡”“拼句子”“反口令”等经典游戏陪伴一代又一代孩子成长。孩子们在游戏这片乐土上,尽情地奔跑、追逐、嬉戏。在游戏中,他们的生活激情焕发,言语生命被唤醒,创作灵性被点燃。当我们身陷儿童作文教学的迷茫丛林之中时,可以说,儿童游戏作文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儿童作文教学的林中小路。正是儿童游戏作文,撩发了孩子们的游戏天性,唤醒了他们自由的创作精神,顺应了由“物”到“意”再成“言”的写作规律。基于此,笔者渴望探求儿童游戏作文的教学模式,探索儿童游戏作文的学理基础,从而更好地指导儿童游戏作文的教学实践。

一、构建——儿童游戏作文的教学模式

游戏作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28年徐子长在其《小学作文教学法》中就提出“作文游戏化”的主张,他认为“小学教学适用游戏化,低年级更加需要。小学生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投其所好,借以教学,无有不收美满的效果”。可以说,这种在写作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游戏手段的传统一直传承至今。综观游戏作文教学,虽然不同的教师根据不同的游戏内容进行教学时,他们具体的教学方法可能迥异;但是,教学的基本步骤相对稳定。笔者现将儿童游戏作文教学法归纳为“五步”教学模式:

第一步: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开课伊始,教师就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或神秘,或悬疑,或趣味,或直接地向学生介绍游戏的名称以及游戏的规则等,营造一种浓厚而宽松的游戏氛围,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欲,让他们满怀期待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要参与游戏。一般来说,从教师走上讲台说出游戏名称的那一刻开始,孩子们就会感觉到一种莫名的身心解放。当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后,他们更是个个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了。

第二步:亲历游戏,乐在其中

快乐作文是儿童作文的理想追求和上乘境界。这种快乐不仅体现在儿童下笔成文的酣畅写作过程之中,还体现在他们高翔灵性和生机勃发的写作作品里,更体现在以写作为指向的搜集素材的过程中。“游戏作文”为达成这样一种理想的作文境界提供了可能。于写作之前出现的游戏,给儿童提供了一种宽松的写作环境,孕育了一种惬意的写作心境,使儿童在游戏这种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忘却自我,在一种“牧养”状态中回归生命的自由“野性”,沉迷游戏,乐在其中。

第三步:述说游戏,引导观察

在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之时,教师引导学生口头述说游戏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说促写。可以说,游戏已经打开了孩子们的各种感官,他们在游戏中早已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心动情生。在学生饶有兴趣地口头表述之时,教师及时介入,有意地引导学生回忆、观察游戏中的一言一行,帮助学生理清表达的顺序,给予学生写作方法上的指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第四步:写下游戏,遂心表达

“情动而辞发”,有了轻松、愉快的游戏在前,写作时学生再不用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地去搜寻写作素材了,他们乐于表达、乐于分享他们在游戏中双眼所看到的,心灵所感触到的。可以说,游戏已经充分激活了他们的表达欲望,他们心扉洞开。他们处于一种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写作状态中。此刻的下笔成文不再是空洞无力的无病呻吟,而是灵动自由的遂心表达。游戏中一幕幕精彩、幽默的情景在他们的脑中再现,在他们的笔下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第五步:评价修改,补充完善

教师选择典型作品,让学生欣赏其优点,在优秀习作中学到写作方法和技巧,并且试着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而且,游戏作文的一般程序是作文在前,定题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择文题,如可以从游戏本身的角度定题,或从作文课的角度定题,或从小作者的角度定题等等。好的作文题不仅会让学生的习作熠熠生辉,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从不同的角度定文题的方法。

二、探究——儿童游戏作文的学理基础

喧嚣热闹、师生倾情狂欢的儿童游戏作文教学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在作文教学园地中始终绽放着它迷人的光彩。“存在必定合理”,笔者认为,儿童游戏作文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首先,儿童游戏作文顺应了儿童的游戏天性,回归了儿童作文教学的“儿童”本位。如果蹲下身子看儿童,我们就会发现,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化的生活。在儿童的眼中,游戏生活就是他们自然而然、实实在在的生活。儿童游戏作文正是顺应了儿童的游戏天性,以他们的实际需要和生活经验建构教学内容,激发他们对于写作行为本身的兴趣,催生儿童特有的想象力和幻想力,发掘他们处于休眠中的写作潜能,真正实现儿童作文教学的“儿童”本位。

其次,儿童游戏作文唤醒了儿童自由的创作精神。“游戏精神”就是一种自由精神。席勒说过,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儿童在游戏时,解放的不仅是人的外在身体,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中,儿童无拘无束,自由驰骋,放胆作文,充分体验写作活动本身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最后,儿童游戏作文契合了儿童作文过程中由“物”到“意”再成“言”的写作规律。儿童作文是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即将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转化为主体的认识、情感,再将主体的认识和情感转为文字;也就是由“物”到“意”再成“言”的过程。儿童作文从游戏介入,他们满怀激情地投入游戏(“物”),获得强烈丰富的体验和感受(“意”),情不自禁地下笔成文(“言”)。正是游戏,满足了儿童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客观物质世界的要求,为儿童写作过程中的双重转化提供了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物质基础。

三、追问——儿童游戏作文绝不局限于动作型游戏作文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正是背负着身心的两重“枷锁”,自由就成为了奢侈品——人类天生就有着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儿童的天赋生命中就包含着自由的精神。儿童在游戏中,摆脱了常规教学场域中的种种束缚,回归更为原初的自由的生命状态。剥开儿童游戏作文的多彩“外衣”,取出其合理“内核”——“自由精神”,我想,对我们目前步履维艰的儿童作文教学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王国维认为,“文学者,游戏之事业也”。如果我们把儿童的一切写作都赋予它一种自由的游戏精神——动作型游戏,体验型游戏,扮演型游戏,益智型游戏,想象型游戏等等——从身体游戏到精神游戏,情况或许能够得到颠覆性的改观。如童话创编、故事构思等就是一种充分张扬儿童自由创造精神的“精神游戏”,在高扬创作主体自由精神的肆意想象的写作空间里,儿童自由地安排人物的命运,决定事件的发展,体会书面语言创造的妙趣。

最后,让我们回到王国维的智慧,既然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游戏,那么,就让孩子们在“放胆”“奔驰”中信手涂鸦,在一种自由的“牧养”状态中高扬言语生命的灵性!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八小学)

责任编辑 严 芳

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灵性 篇6

一、创设问题情境,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 而创设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巧设问题情境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活跃的思维, 引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真正地发挥出学生主体的作用。如在教学《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默读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想一想在拯救人们、寻找青石、炼石补天的过程中, 女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读完课文在黑板上把自己读出的词写下来。有的孩子写“伟大、勇敢、善良”, 有的写“英雄、了不起”, 这些都是我意料之中的答案。让我想不到的是有个孩子居然写出了“责任”一词, 我很惊喜。我请她起来读一读哪些语句让她读出了“责任”, 她把“寻找青石”这一段落中女娲冒着生命危险不怕困难寻找青石的句子读了出来, 并且谈了自己的感受:女娲就像人类的母亲一样, 为了拯救人类, 为了尽母亲的责任, 不怕困难, 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青石, 这就是负责任。孩子对文本独特的理解, 不一样的解读, 让我透过她对文本的解读, 看到了生命的灵性。

这样的问题情境与文本紧紧联系在一起,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想象和表达的空间, 在阅读文本时给予他们自由表达的机会, 尊重他们对文本独特的解读, 为他们创设这样自由感悟的空间。这就是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享受思维的快乐, 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享受语文课堂的无穷乐趣。

二、引领自主探究阅读, 欣赏思维的创造性

《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课上适时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活跃的思维, 真正地发挥出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生命生命》是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面对“什么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这个宏大的主题, 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课上, 我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从客观上去解说什么是生命;也没有以一个演讲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给学生讲人生的哲理, 而是按照语文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 通过自主地阅读去理解, 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在合作探究环节中, 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本单元的有关生命的同类型课文, 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感悟。课下, 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当看到这些孩子写的感受时, 才知道低估了这些孩子的创造性。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 而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用欣赏的目光去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得到的成果。一味地告诉只会扼杀孩子的一切, 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创新、去尽情地展示自己。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 成为激励欣赏、充满期待的过程, 成为师生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过程。

三、搭建表演的舞台,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 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 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 有了兴趣, 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需求, 就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 有的时候为学生搭建一个表演的教学舞台, 更有利于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如在教学《蒲公英》一文的时, 第一课时生字词是教学的基础, 只有把一些难读的字, 容易读错的字读好了, 才能做到读通读顺课文。指导学生理解生词, 掌握生字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在设计时, 我以“嘱咐”一词为重点, 紧密联系课文内容, 在发言的适合时机, 层层递进, 例如, 文中是谁嘱咐谁?嘱咐他们什么?然后联系生活实际, 让他们演一演谁会嘱咐谁?孩子们立刻理解了“嘱咐”的意思, 把太阳公公对蒲公英种子的那种关心一下子就读了出来。在理解课文“竞相开放”一词时, 我让孩子们都来做蒲公英的种子, 联系上下文把竞相开放的意思表演出来, 孩子们蹲下去后, 我读课文“第二年的春天, 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种子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 他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竞相开放, 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他们在我的读书声中开始一个个慢慢地站起来, 当我读到“竞相开放”一词时, 有的孩子把两只手举得老高, 还有的站在了凳子上。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的, 我故意问他们为何这样, 他们抢着回答:我们要让人们看到我的美丽!我们在竞相开放啊!就这样在轻松愉悦地表演中, 学生们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并且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把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主动地带入了文本的朗读感悟中。学生在表演中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闪动着灵性。

总之, 语文教学中只有把学生当成真正的学习主人,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灵性;只有教师的智慧和学生的思维在与文本的真实碰撞中, 才能激发出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景,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各种情景, 为学生提供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 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以及学好知识的愿望。”可见在人生的道路上, 老师就是学生的领路人, 就要把他们引领到一片广阔的天地, 让他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尽情地寻觅丰富的知识, 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 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 创设怎样的情景, 才能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呢?

一、让笑声进课堂

课堂上,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 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 受到鼓舞, 从而“亲其师, 信其道”。如在一次给学生上作文课时, 我要求学生谈谈“赖床”的话题, 学生居然非常乐意。一个学生说道: “被窝里暖烘烘的, 可舒服了”。其余学生会心地微笑了。他继续说: “妈妈喊我起床, 掀我的棉被, 打我的小屁股, 还说要脱我的小裤头……”这时, 全班孩子竟哈哈大笑, 有几个学生还手舞足蹈起来。他还继续说: “我才不怕呢, 反正只有妈妈一个人, 让她看见了也没关系, 我就把屁股翘起来……”这句话更引起了哄堂大笑, 全班气氛更加活跃了。为什么这样几句幼稚甚至有些不雅的话, 会引起这么强烈的共鸣呢? 因为这是孩子们共同经历的事, 也只有这些童言稚语才能真正道出了孩子认为有趣的事, 才能真正道出他们的快乐, 道出他们心中的秘密, 才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把笑声带进课堂, 让生动幽默进课堂。利用合适的办法提高学生注意力, 因为适当的玩笑更可提神, 营造气氛, 激活课堂氛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发展空间。所以, 发出笑声的课才是好课。

二、让激励进课堂

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 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因此,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允许学生“跳一跳, 摘果子”。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我班有个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女孩, 可她的作文却属于中上等水平。记得在三年级第一学期, 有一篇写春景的看图写话。可以说她的作文没有一点顺序, 但有一句话她写得很美: “小河也睁开了她那明亮的眼睛看着蓝蓝的天空。”作文讲评课上, 我把她的这句话读给全班同学听, 并夸奖她想象力丰富, 语言表达能力强, 可是话一出口, 我又有些后悔, 觉得夸得有点太过, 毕竟她的作文写得乱七八糟。但我没想到的是她后来的作文一下有了很大的起色, 我一下意识到我的那次有些“过头”的表扬竟然起到了如此大的激励作用。后来她特别喜欢上作文课。每次上作文课, 她都会用发亮的眼睛看着我, 而且她的作文写得一次比一次好。因此, 作为教师应多鼓励学生, 用“你试一试, 一定能成功”“这个词用的真恰当”“老师最欣赏你的这一特点”等激励性语言及时鼓励学生,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欲望。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及时的表扬是最好的兴奋剂和催化剂, 一个满意的微笑, 一个赞赏的目光, 一个肯定的点头, 一个亲切的拍拍肩, 一句鼓励的只言片语, 都会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加油站”, 都是一种滋养学生的“心灵鸡汤”。也是最好的“及时雨”, 它能让学生体验成功, 充满自信, 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可见, 激发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是学习的支点, 也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 才会积极主动地接受学习。

三、让活动进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利用小学生好玩的天性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 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抢答, 进行组与组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的竞赛, 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 展示学生的个性。我经常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在乐中学。我的课堂内外活动十分丰富。例如, 开展朗诵竞赛、查字典竞赛、知识竞赛、口语交际竞赛、即兴表演竞赛、小小辩论会、快乐日记展示、小小作家评比等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知识面宽了, 听、说、读、写、练的能力提高了, 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空前加强。这些活动让学生感觉学习语文不再是一件难事, 活动中学生乐于参与, 乐于表达, 乐于思考。变“苦学”为“乐学”。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不知不觉就学到了知识, 记得我的老师曾经说过, “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才能质疑解惑。

四、让和谐进课堂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上课前, 用简短、恰当、幽默的语言, 机智地创设吸引人的课堂环境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用自身的魅力来感召学生, 启迪心智。例如, 有一次几个学生作业写得字迹很潦草, 但我没有批评他们, 只是在讲评作业时做出很遗憾的样子对他们说: “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一个梦, 梦见自己成了一名考古学家, 我才明白那份工作既辛苦又艰难! ”学生们正在莫名其妙时, 我又解释道: “你们当中有人写的字我拿过来左看右看, 反复地研究, 才看懂, 这不是当了一回考古学家吗?”学生们大笑起来, 那几个同学也低下了头。过后也就认真地改过来了。

新课程背景下, 只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课堂上师生的积极行为, 才能有课堂上思想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 才能使自己与学生之间关系处于和谐之中。课堂上教师应与和学生交流沟通, 积极换位思考, 尽力迎合学生的心理, 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 和蔼微笑地面对学生鼓励学生, 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即使学生出错了, 也应心平气和地鼓励他们, 让他们心情舒畅地接受你的教育。因此, 师生只有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课堂里, 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激活课堂气氛,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情投入, 悉心聆听, 从而达到了课堂的有效、高效。

生命灵性 篇8

一、铭记课改理念, 牢记“以生为本、教师引领”的宗旨, 让思想为行动导航。

思想决定行动, 引领行动。思想上位, 行动才不会偏执。河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刘静说:“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追求、一种理念。改革主要不是建立、证明一套技术体系, 而是传播新的理念、新的文化、新的行动方式。而生本教育正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生本教育创始人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说:“生本教育的本质是‘享受天纵’。”教育者站在孩子旁边, 为他们的好学设计———主要是依靠他们自学, 最大限度地依托大自然赐给他们的禀赋为他们服务。生本教育的核心是高度尊重学生, 充分相信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把以往教学中依靠教师的教, 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生本教育诠释的是回归学生本位, 让学生真正成为个体的人,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上课就是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 更确切地说是人与人的互动、对话。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地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低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改革过程及对将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施的方式, 都有着强有力的影响。教师应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备战高考中, 我们教研组借助集体备 课的平台 , 编好各个知识点的导学案。让导学案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蓝 本 , 让学生挖 掘潜能 , 张扬个性 , 在自主获 取知识的 基础上对学生适时加以引导点拨, 高屋建瓴地指点迷津, 从而有效优质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读了《人民教育》生本教育实践专辑的文章, 我在思想上有了更深的认识。见贤思齐博采众长, 我会用他们先进的理论与观点引领自己的教学将课改真正落到实处。现在我的课堂由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代替了教师生硬的传授;由学生的质疑答疑取代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出现了学生学、学生质疑解惑的可喜局面, 创造了学生争相展示的绿色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生命课堂。

二、关注课程内涵, 以学科本身的魅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增添动力。

师本走向生本, 从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是课改的重要标志, 但学科有学科的特点, 在践行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的基础上, 更应关注课程内涵的挖掘, 以学科本身的魅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增添动力, 这是沁阳一中改革成绩显著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读完《静待每一棵树苗扎根生长》———河南沁阳一中生本教育实验的启示文章后, 我再一次被深深震撼了。因为沁阳一中在践行“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时, 优先认识到学校要引导教师深入认识学科本质和特点, 从学科根本出发设计教学, 如语文课堂“阅读推进了没有”, 数学课堂“思维抓住了没有”, 外语课堂“活动形成了没有”, 理化生课堂“实验探究了没有”, 体育课堂“体能增强了没有”等, 这些成为各科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重点。尤其语文课堂“阅读推进了没有”更是掷地有声。

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堂绝不仅仅是认几个字、识几个词做几道题那么简单;学生面前的课文不仅仅是点、横、撇、捺的静止符号, 而是蕴含睿智的哲思、美好的情愫、跃动的血脉、震颤的灵魂及其映出的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光华。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艺术享受的心醉神迷中, 净化灵魂, 提高感悟力、鉴赏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从而真正达到语文自主实践的育人功效。语文教师不仅要教方法, 更要启迪思维和智慧, 培养学生做健全大写的人。新课程课改革活动中我们要摒弃浮躁, 关注课程内涵, 回归语文的本真, 以学科本身的魅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增添动力。适时地在学生的疑惑处给予高屋建瓴的点拨, 让课堂落到实效, 抓住语文的根基, 留住语文的血脉, 让语文课真正姓“语”。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面向世人疾呼:“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作为人的独特本质的创新精神释放出来, 使其成为能够自觉、自由创造的人。”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 它既是一种方式, 更是一种理念。

生本教育让我们转变角色, 成为“点燃火把的人”。当然我们点燃的不仅是头脑, 还有宝贵的生命。“生本”, 使教育走向本真, 使生命回归自然, 当我们在赞叹大自然的神奇时, 生命正在拔节, 缔造着又一个春天……

生命灵性 篇9

一、善待错误,顺水推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学生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学会倾听,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

在课堂上,我提倡三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因为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宽松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教学中,我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时,这样说:“没关系,再好好想一下。”“如果你想好了可以再来弥补。”“听听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见解。”等等。这样既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二、捕捉错误,峰回路转

“教室———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老师是合格老师,教3+2=?的老师是好老师,而教3+2=6的老师才是优秀老师!”显然,这位教师的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学中随时可能发生的“错误”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它可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自然不失为课堂上可充分挖掘的重要动态资源。

比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请学生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行的框架来玩一玩,启发学生从中发现。学生们一边使这个框架不断地变大、变小,一边在积极地思考着,互相商量着。终于,一位学生带着探究后的发现兴奋地走上讲台,俨然是一个“小老师”的模样,用一个框架边演示边讲解:“我把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稍稍一拉成平行四边形后,请问大家,你们知道现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为什么?”

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7×5=35”,这位“小老师”也“慷慨陈词”:“因为两条邻边还是7和5,没变!”无疑,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认知基础局限了孩子们的视野,这的确就是孩子们的看起来似乎有些糟糕的“思维实际”,不过从中我们不也正能窥见孩子们数学建模的一面吗?孩子们潜意识里已试图运用已有的“邻边相乘”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了,不正说明“转化”的数学思想已深入孩子们的小心灵了吗?但是课得继续啊。我问自己:“怎么办?”我急中生智,一声不吭,继续请“小老师”演示,只见“小老师”微笑着一拉、再拉,拉至几乎上下邻边挨近时,我故意提高嗓门问:“那照你们的想法一定还是五七三十五喽?”孩子们或搔头挠耳或面面相觑,有的还窃窃私语:“他们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度不变,乘积也应该不变,但是这个平行四边形明显地越来越小了,也就是面积变了,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不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的乘积!”教室里充满了欢笑声。

学生的错误“错”得顺其自然,在面对这个真实的错误后,我没有回避,也不是等待,而是善于捕捉错误,峰回路转,让学生不断地拉着那框架,在思考、争论、实践中内化知识,这就是“错误”带来的价值。课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偏差”、“失误”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部分,当我们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学生的“错误”时,错误的捕捉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孩子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课堂更是呈现出峰回路转的神采。

三、将就错误,柳暗花明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着奇特的智力潜能,每个学生经过思考,产生的错误都会暗藏着“合理的成分”,都会反射出学生智慧的光芒。发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立即下结论,而要将错就错,让学生在争中剖析、争中反驳、争中明理、争中内化知识,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比如,我在教学“分数除以分数”之后的一节练习课中,提问:“学校小星星合唱团有团员32人,其中六年级学生占25%,五年级学生占37.5%。合唱团中五、六年级学生各有多少人?”

大部分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32×25%=8(人),32×37.5%=12(人);少部分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干扰,列出了算式:32÷25%=128(人),32÷37.5%=85(人)。

此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微笑着说:“我也觉得少部分同学的解法有道理,那谁能用什么办法说服我们接受你们的观点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开了。

生1:根据题意,学校小星星合唱团的人数才32人,而第二种解法的计算结果表明,无论五年级合唱团的人数还是六年级合唱团的人数都比全校合唱团的总人数还要多,不符合常理。因此,不用计算就可以知道,第二种解法是不对的。

生2:我再补充一点,如果依据第二种想法,把五、六年级合唱团的人数合并起来,已经有210人左右,比题意中的学校小星星合唱团的人数多出180人左右,太离谱了。还有五年级合唱团人数不是整数,很明显是不对的。

此时,做错的学生自告奋勇地说:“噢!明白了,之前是因为我没有认真审题,贸然采取了除法计算。听了大家的争论,通过仔细审题,可以知道,六年级合唱团的人数占全校合唱团人数的25%,所以,求六年级合唱团的人数就是求全校合唱团人数的25%是多少,也就是求32人的25%是多少,当然用乘法计算,同理可得求五年级合唱团的人数也应该用乘法计算。”话音刚落,全班顿时响起掌声。

对以上的“错解”,我没有急于解释,而是把错误还给学生,将错就错,学生则综合运用了估算、联系生活实际、认真审题等解题策略,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我坚定地站在弱势群体这边,既让全班大部分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巧妙地保护了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箭双雕;采取了“将错就错”的策略,巧妙地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思维被彻底激活了。

让英语课堂教学凸显生命的灵性 篇10

关键词:探究;激趣;灵性

教育学家叶澜教授认为:“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因此,教师要用生活的眼光看待课堂教学,要通过设置情境、利用任务驱动法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搭建活动的舞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学生才会在快乐中学习成长,英语课堂才会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情境是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进行思想和心灵交换的场所,是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产生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的生长点,更是教材走向心理、思维不断升华的载体。创设真实的交流情境,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英语课堂气氛的有效措施。如在7A Unit 3 Let’s celebrate第一课时教学中,介绍中国的中秋节和端午节时,我用月饼和粽子的实物及简笔画来完成教学,既避免了黑板加粉笔教学的单调性,又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搭建活动舞台,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是这个过程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教师要搭建一个能使学生多方面成长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如为了让学生学会有关Shopping的语言,可进行言语表达,创设教学活动:(1)把讲台当柜台,用精美的剪贴画充当“货物”,如a glass of milk,a cup of coffee,cakes apples...(2)师生分别扮演“营业员”和“顾客”,进行购物情景对话,使学生由“感性接触”到“理解表象”,进而运用学到的语言材料尝试交际性操练,充分展示主体的能动作用。

三、联系生活,保证学生的知识巩固

牛津初中英语的特点之一就是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语言情境真实,语言的再现率较高,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认识规律。将学生的生活实际改编成教材的一部分,让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如在讲授7A Unit 1时,教师可根据本班班委干部改选的事例,模仿课本中的体例,让班委干部们在全班作一次精彩的竞选演说,全面介绍自己。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能帮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句型来介绍自己,如:I am/This is/He is/She is/I live in/on/with/I like doing sth.等等。在这宽松愉快的听、说、看、演环境中,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并巩固了本课的语言材料,不但传授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四、利用任务,拓展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如在教授牛津9B Unit6第一课时,设计任务一:应用神探福尔摩斯的照片教学What does he look like? He is medium height.引出神探柯南的图片来教学What does he look like?He is short.然后引出He is medium height和He is short,运用极具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进行教学,再教学height就不难了。而且把这两位不同身高的人物放在同一画面,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容易接受。为了做到学以致用,接着我设计了任务二:即Guessing(猜谜游戏)和Luck 52(幸运5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要求学生开口说英语,要求学生运用目标语“What does she/he look like?She/He is short/medium/thin//fat/heavy/good-looking. She/He has black/blonde hair”进行巩固和操练,从而做到多渠道和宽领域形式的语言信息的输出等,此内容的编排,为学生提供了交际语言材料,目的是使学生能在耳濡目染中去感知,从而拓展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想的课堂是以人为本的“生命课堂”,课堂上,师生共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他们在教与学中感受着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正是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知识才会变得鲜活,学生才会在快乐中学习、成长,英语课堂才会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张丹.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

生命灵性 篇11

一、“七色花”幸福工程德育课程构建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我们可以筛选出颇具教育价值的节日或纪念日, 将神秘的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赋予月份之神韵, 将诚信、责任、规则、公正、尊重、宽容、感恩、爱心等德育要求细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 让德育教育回归幼儿生活和身边细节, 触动幼儿的心灵与情感, 增强德育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月:绿色———“绿精灵”环境教育月, 各年级开展认养小树、我和小树交朋友、环保小卫士、变废为宝大比拼活动。

四月:黄色———“金花朵朵”爱家乡教育月, 孩子们在金花盛开的季节里, 观金花、赏绣品、唱山歌, 领略家乡的美丽富饶, 感悟海门人的勤劳与智慧, 萌发爱家乡的积极情感。

五月:橙色———“小蜜蜂”爱劳动教育月, 结合“五一”国际劳动节, 我们让孩子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育他们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六月:青色———“幸福时光”才艺展示月, 在六月盛大的联欢会、倾情汇报等活动中, 孩子们展示舞蹈、绘画、英语等多种才艺, 在掌声中获得自信、体验成功!

九月:紫色——“小天使”爱心行动月, “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 充满爱心的小天使们来到社区, 去敬老院给老人们讲故事、唱歌送礼物, 和他们一起欢笑, 让他们享受到天伦之乐。

十月:红色———“中国娃”爱国教育月, 在这段日子里, 孩子们欣赏去各地游览的照片, 领略祖国山河的秀丽;收集各种民族服装和图片, 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风土人情……

十一月:蓝色———“关爱生命”亲子运动月, 每到这时, 我园举行亲子同乐游戏, 开展“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亲子运动会, 参观消防中队, 进行消防演习……从而有效增强了孩子们的生命意识, 提高了自护自救能力。

二、“七色花”幸福工程德育课程的实践

我园的德育特色月活动以节日活动为热键, 是建立在幼儿真情实感基础上的、在教师引领下进行探究性的道德体验活动。如通过主题活动、区角游戏、亲子游戏等多种途径引导幼儿在开放自主、生动多彩、寓教于乐的生活实践中, 学习做人的道理, 不断提升道德素养, 获得幸福成长

1.主题活动中的着力培养。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对于环境中各种事物的认识一定要亲眼看到、耳朵听到、手接触到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和性质。”在“幸福时光”才艺展示月里, 我们结合端午节主题活动, 引领孩子积极查阅资料, 收集并学做各式香袋、粽子, 还绘制海报举行“粽子、香袋制作大比拼”, 在家长、老师的帮助指导下, 孩子们有的用卡纸、花布、麦杆皮、丝线、流苏等做出一只只小巧玲珑的工艺粽子、香袋, 有的干脆用芦叶、糯米、枣子等一板一眼地包起“真家伙”来, 那副认真劲儿真赛得上点心师了。在这系列探究过程中,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轻松快乐的小组合作, 不断变化的时间空间, 都深深地牵动着幼儿的好奇心, 提高了幼儿对乡土文化的兴趣, 加深了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

又如在“绿精灵”环境教育月中, 孩子们积极讨论, 交流节约用水小妙招;制作并设计了相关的节水标志, 张贴在盥洗室、食堂等地方;共同制作了“节水倡议书”、“环保宣传单”, 节水小卫士走向社区, 向大家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孩子们切实行动起来, 为绿色清净的世界出一份最真挚的力量。

2.区角游戏中的有效渗透。开放自主、轻松愉悦的区角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 丰富多彩的游戏内容、游戏材料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热点、兴奋点和内在需求并结合特色月, 有效生成相关室内外相关游戏区角:“绣品一条街”、“山歌剧场”、“绿精灵环保公司”、“Happy旅游团”、“民间竞技区”……如智力区内祖国各地风景名胜、特产拼图, 孩子们玩得真够专注, 又如“中国红——民间工艺坊”内更是琳琅满目, 线绳编织、中国结艺、剪纸印染、陶泥雕塑等均出自稚嫩小手的作品, 俨然是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孩子们潜心活动着, 乡土文化得以传扬, 变废为宝、增资节源等环保意识和能力也大力增强。

3.亲子游戏中的自然习得。整合利用教育资源, 追求家、园、社区一体化德育将会对幼儿良好情感的激发、良好行为的养成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关爱生命”亲子运动月里, 我们举行了“野外探险”亲子同乐游戏, 即事先在园内户外场地上分散藏着怪兽图片、玩具, 活动开始后, 每对亲子作战道具穿越若干障碍物去侦察探险, 在规定时间内击战怪兽多者获胜。通过活动, 亲子间的情感更深了, 克服困难、勇敢机智、勇于竞争的良好品德也有效得以培养。

而在“幸福时光”才艺展示月中, 各家庭亲子表演的《小红帽》、《拔萝卜》、《狐狸与乌鸦》赢得了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惟妙惟肖的动作把孩子们带入了童话的海洋。亲子童谣大联唱、情景剧表演, 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幽幽书香, 伴我成长”亲子阅读分享会让孩子们徜徉在故事的世界里, 分享着阅读的乐趣。

上一篇:小儿气管切开术下一篇:中国HRD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