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贸易

2024-06-05

滇越贸易(精选4篇)

滇越贸易 篇1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 边界线长4 060公里, 中越边界线长达1 353公里。云南省与越南山水相连, 双边边境贸易历史悠久。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GMS、CAFTA以及云南省“桥头堡”战略建设的开展, 云南省与越南的边境贸易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自2007年以来, 越南始终保持云南省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地位。特别是自2010年1月1日起, 中国对东盟老成员国 (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 93%产品的贸易关税降为零, 初步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AFTA) ;2011—2015年, 中国对包括越南在内的东盟新成员国 (越、老、柬、缅四国) 的商品亦将实现零关税, 全面建成自由贸易区。关税的逐步削减降低了云南省边贸企业的经营成本, 提升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滇越边境贸易的发展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滇越边境贸易发展的现状

(一)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云南与越南山水相连, 发展边境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优势。自1992年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 云南省与越南的边境贸易额呈现不断上涨趋势, 边境贸易额占双边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单位:万美元)

数据来源:云南省商务厅网站与云南省商务之窗统计数据。

从表1可以看出, 云南省与越南不论在边境贸易还是一般贸易方面, 除了2008年有小幅波动以外, 总体保持增长态势。2008年由于国家对资源型贸易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 特别是限制“两高一资”产业, 取消出口退税等措施的出台及金融危机的影响, 导致云南与东盟资源型贸易成本大幅增加, 贸易门槛不断抬升, 多项加工贸易终止, 双边贸易额一度陷于停滞状态, 外贸出现整体下滑, 自2009年后双边贸易保持着相对较为稳定的增长形势。

(二) 云南出口越南的商品以制成品为主, 进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

滇越边境地区资源的禀赋差异, 为滇越边境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云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 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越南矿产资源与农产品资源丰富丰富, 种类多样, 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稻米、玉米、马铃薯、木薯等, 主要经济作物包括咖啡、橡胶、腰果、蚕丝等。云南与越南边境贸易的商品结构主要以农产品及矿产品为主。近年来, 机电产品的进出口也在日益增长, 随着云南与越南之间贸易结构的不断调整, 滇越边境贸易结构也有所改善, 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云南省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如机电产品与电力等逐渐在滇越边境贸易中占有一角, 云南省与越南市场互补作用越来越明显。

在2011年滇越边境贸易商品结构中, 云南从越南进口的主要商品有金属矿砂、农产品、化工产品、木材及制品, 2011年云南从越南进口的资源性产品持续扩大, 金属矿砂同比增长70.39%, 占云南省对东盟贸易同类产品的33%, 其中, 铁矿进口0.25亿美元, 同比增长298%, 占云南对越进口金属矿砂总量的87%;农产品进口同比增长127.21%, 成为滇越贸易中对越贸易的重点, 其中, 木薯进口0.23亿美元, 同比增长49.43%。2011年在云南省对越南出口的大类商品中, 农产品、机电产品与电力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增大, 与上年同期相比, 分别增长62.61%、85%与6.28%, 磷化工出口增长缓慢, 有色金属等资源类产品出口大大下降, 增减幅度分别为6.45%和-77.14%。

(三) 贸易主体多元化, 民营企业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在滇越边境贸易中, 参加边境贸易的经营主体主要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边境居民等, 民营企业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民营企业作为云南省开展对外贸易和投资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发挥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 “走出去”步伐稳健, 成效显著, 而东南亚国家是云南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传统市场。截至2013年9月, 云南省民营企业在东南亚国家设立投资企业共计258家, 占民营企业在境外成立企业数的81.4%。以云南通往越南重要的交通枢纽, 同时进出口货运量连续七年排在云南省口岸第一位的河口为例, 2012年经审批及备案并通过河口口岸走出去的企业共11家, 其中10家均为民营企业。而且, 从对外投资与工程承包的区域来看, 全部集中在邻国越南。

(四) 人民币成为滇越边境贸易最主要的结算工具

2003年, 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农业银行河口支行、麻栗坡支行天保办事处办理中越两国银行间边境贸易结算人民币现钞出入境调运业务, 开创中国国际间人民币出入境调运业务先例, 2004年11月中央正式批准云南边贸企业可以用人民币结算, 并享受退税政策。2010年7月29日, 云南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已成为滇越边境贸易边贸选择的最主要结算工具, 其中95%以上通过人民币结算。

云南省边贸企业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并享受退税政策, 既有利于巩固人民币的信誉和促使人民币周边化, 又有利于减少企业换汇风险和成本, 对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据统计, 2013年河口边贸企业在河口国税局办理出口退税业务有66户, 其中, 以人民币结算实际办理退税业务企业有54户, 共退税款3 136.5万元, 同比增长5.8%。

二、滇越边境贸易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 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过境通道建设不能满足区域性合作带来的巨大货流量与人流量的的通关, 造成停滞时间长, 无法按期交货, 而市场的瞬息万变可能导致贸易方的损失, 影响后续的合作。边境口岸除能满足边境贸易货物转运等基本需求外, 对于实现货物的仓储、物流、加工等方面的需求仍无法完成。此外, 电子口岸建设缓慢, 影响通关便利化。

(二) 边境贸易成交产品附加值低

尤其是越南出口到中国的产品, 边境贸易成交产品附加值较低。加上边境地区经济与技术相较于大中城市相对落后, 缺乏相应的技术优势, 无法很好地完成边境地区资源的开发, 所以进出口商品档次低、规模小, 其形式也较单一, 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贸易方式所占比重更是少之又少, 基本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

(三) 边境贸易企业融资困难

滇越边境地区开展边境贸易的企业多为民营或私营企业, 其注册资本偏低, 加上边贸企业发展空间不能相比于城市中大型企业, 经营能力比较弱小, 无法满足银行的基本贷款条件, 商业银行对边贸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不够, 对边贸企业的贷款条件苛刻及风险控制严格, 导致边贸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渠道少, 发展缓慢, 影响边境贸易的顺利开展。

(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零关税政策的不同步性导致部分贸易转移到东盟国家

CAFTA的建立, 使得东盟老六国成员的关税在2010年就已基本实现零关税的优惠政策, 而对于包括越南在内的东盟新四国, 在2010—2015年才能完全实现零关税的局面, 原先借助云南边贸优势出口到越南的外地货源对云南边贸代理出口的依赖性会大大降低, 可能避开云南边贸而转向一般贸易渠道直接出口到东盟, 以获取自贸区的零关税优惠, 进而导致云南边贸出口下降。同时, 东盟老六国优势产品更容易以零关税进入云南, 在此期间, 滇越边境贸易的发展仍会受到这一发展阶段的制约。

三、促进滇越边境贸易发展的对策

针对滇越边境贸易发展的现状特点及所遇到的问题, 紧紧把握西部大开发战略、GMS、CAFTA及云南省“桥头堡”战略建设的时机, 可以从以下方面改善滇越边境贸易现状:

(一) 加强滇越边境口岸设施建设与管理

健全的口岸、良好的环境才能保障边境贸易的顺利开展。在滇越边境贸易发展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云南省“桥头堡”战略建设这一优良契机, 配合跟进国家优惠政策, 加强口岸硬件设施建设, 改善边境口岸交通运输条件, 加强口岸公路、铁路、机场建设, 完善口岸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满足滇越边境贸易中越来越大的物流量要求;加强边境电子口岸建设与国境通道建设, 实现通关便利化, 保证货流量与人流量的顺利通关;加强滇越边境口岸及边民互市点的管理, 为边境贸易的发展营造一个秩序优良的环境, 保障滇越边境贸易的发展。

(二) 调整滇越边境地区进出口商品结构及产业结构

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施行招商引资政策, 引进新的技术生产提高滇越边境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提高产品附加值, 提升加工贸易、技术贸易在边境贸易中比重, 改善贸易形式单一的局面;利用新技术加大边境地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深入挖掘边境地区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 发展滇越边境特色产业, 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

(三) 继续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工作

出口企业如选择用美元结算, 100万美元每年有3%~4%的汇率损失, 在汇款时每笔还有1 000元的手续费, 而用人民币结算, 银行是不收取手续费的。对出口企业来说, 用人民币结算大致可以节约3%~5%的成本。这可以提前锁定成本和收益, 规避汇率风险, 节约换汇或融资成本。滇越边境部分地方城市应积极响应云南省实行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优惠政策, 加大对实行人民币跨境结算工作的支持, 拓展地区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 减少边贸企业在进出口环节的换汇成本, 增加利润, 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 促进滇越边境贸易的发展。

(四) 加强滇越边境地区年度交易博览会交流合作

中越 (老街) 国际贸易交易会与中越 (麻栗坡) 国际商贸旅游交易会的举办加深了滇越双方的交流合作, 带动了云南省边境地区与越南的项目投资。边境地区应进一步丰富交易会的内容与形式, 吸引更多的投资项目, 促进边境地区产业升级。此外, 在举办年度交易会基础上, 边境地区还可以在边境口岸举办口岸论坛, 以此加深滇越边境双方口岸的合作, 实现双方通关便利化, 促进滇越边境贸易的快速发展。

(五) 建立专门信贷制度, 为边贸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为滇越边境地区开展边境贸易的企业建立专门的边贸企业信贷制度, 为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可以适当放松边贸企业的贷款条件, 使企业有更多的流转资金来开展边境贸易项目。政府也应该加大招商引资政策与制度的实施, 引进外商投资项目, 帮助边贸企业的扩大发展, 提升边贸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古小松.越南国情报告 (2010)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2]赵青.中越经贸合作充满机遇—中国驻越南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一席谈[N].经济日报, 2010-09-11.

[3]郭碧环.中越贸易分析[J].宏观经济, 2011, (5) :82-83.

[4]范宏贵, 刘志强.中越边境贸易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106-183.

[5]石峡.发挥边界经济地理正效应, 拓展创新中越边境贸易[J].中国与东盟, 2007, (1) :29-33.

[6]王国平.论加强中越两国的互信与合作[J].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0, (4) :7-11.

[7]梁海跃.中越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J].经营战略, 2011, (7) :52-53.

滇越“地摊银行”问题分析 篇2

一、“地摊银行”概述

“地摊银行”是人们对中越边境地区民间货币兑换机构的戏称, 由于其属于非官方性质且大多设在地摊上, 故得此名。“地摊银行”在我国解放初期就存在, 最初目的是为方便双方边民从事边境贸易, 其组织小而散, 主要是一些零星的外币兑换摊点, 交易金额也不大。近年来, 随着中越边境贸易和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其日趋活跃, 业务范围不断扩展, 目前已能开展货币兑换、异地汇兑、代理支付、临时融资和交易担保等业务, 甚至主导了边贸市场上人民币与越南盾的汇率变化。

滇越边境上“地摊银行”最多地区的是红河州河口县。近年来, 云南省多次对“地摊银行”进行清理打击, 但打击过后, “地摊银行”很快就卷土重来, 效果很不明显。根据央行昆明中心支行的统计, 目前这一地区至少仍有17家“地摊银行”, (1) 其每天的交易量按人民币计算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 某些规模大者甚至达数千万元人民币。

二、“地摊银行”的影响

“地摊银行”是伴随边境地区经贸发展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 其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背景和客观必然性, 对经济金融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 在双方银行结算体系不甚畅通的情况下, “地摊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 推动了双边经贸往来, 加速了人民币在边贸结算中的普及,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如果没有“地摊银行”的存在, 很多边境贸易将因缺乏结算方式而难以成行。另一方面, “地摊银行”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地摊银行“吸引了大量客户, 严重冲击了银行边贸结算业务的发展;它催生巨额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和银行体外循环, 给人民币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它只管开展业务, 不管资金来源, 为毒资、赌资等非法资金的跨境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加大了反洗钱工作难度。如果任由“地摊银行”的不利影响肆意发展, 对于滇越边境金融秩序的稳定、对于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推进都会造成隐患。因此, 需要各级政府、央行和地方商业银行等各方重视, 齐心协力解决。

三、“地摊银行”存在的原因

多年来, 云南省相关部门对“地摊银行”多次取缔, 但屡禁不止, 可见其存在的原因极其复杂, 难以一禁了之。本文认为“地摊银行”能够长期存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 国家政策的滞后

人民币和越南盾都是非自由兑换的货币, 在边境地区没有正式开通货币兑换业务, 因此“地摊银行”就有可乘之机。虽然我国外汇管理局在2003年9月发布《边境贸易外汇管理办法》, 允许境外贸易机构在中国边境地区银行开立人民币边境贸易结算专用账户, 但该账户只能用于边境贸易结算项下的资金收付, 不能作其他用途, 且手烦琐、限制颇多;相反, “地摊银行”便捷、高效, 手续费低, 服务好。尽管面对“地摊银行”的竞争, 银行也必须严格执行外汇管理政策, 不可能在便捷高效方面与“地摊银行”一样。

(二) 国内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存在不足

国内商业银行结算与“地摊银行”相比存在诸多劣势, 譬如网点少、服务态度差、汇差大、手续费高等。“地摊银行”网点多, 态度好、服务时间长, 可以送货 (现钞) 上门, 也可以国内银行转账, 汇费低 (一般为1%) , 交易简单 (通常一个电话就可以完成交易) , 并且信誉度也高。

(三) 地下钱庄为不法资金提供服务

地下钱庄做的是钱的交易, 其不管资金的来源与去处, 只要付手续费, 就提供服务, 因此, 它是偷税漏税者、腐败官员、赌徒和贩毒者等不法分子转移资金的重要通道。

四、解决“地摊银行”问题的思路

“地摊银行”遭遇多次清理, 但依然存在, 可见在政府还没有能力为各种企业提供方便和低成本的货币结算服务时, 对其简单打压很难收到成效, 并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由于边境商业银行暂时不能提供“地摊银行”那样的高效低价服务, “地摊银行”被取缔后将会导致中越边贸结算业务处于停滞状态, 这将造成边境贸易无法正常进行, 给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带来不利影响。为了满足贸易结算的货币需要, “地摊银行”极可能将半公开状态变为隐蔽状态, 或者绕开银行渠道非法将人民币和越南盾私自偷运出入境。

2009年5月18日, 防城港市公安局采取行动, 对东兴“地摊银行”进行突击性集中打击。“地摊银行”的被取缔导致大部分边境贸易不能顺利成交, 一些有贸易意向的商家只能持观望态度, 一些已签订了合同的贸易也只能终止, 一些正在办理的边境贸易甚至产生了纠纷, 损害了中越双方的良好信誉。另外当地银行声誉遭到损害, 大量存款被提走。 (1)

因此, 针对“地摊银行”, 不能简单的一禁了之, 要认真研究其存在的客观性。政府和银行要从自身入手, 分析政策是否滞后, 自身服务是否不足;要逐步改善服务质量, 提高服务水平;另外, 要加强与越南边境银行合作, 借鉴越南官方对于“地摊银行”的管理方法, 采取“疏堵并举、逐步规范”的方式管理。

(一) 确定人民币和越南盾的官方牌价

人民币和越南盾均为非自由兑换货币, 这是制约边境银行清算的首要问题。中越双方有关部门应协商两种货币的汇率确定方式, 形成两国银行间统一的汇率, 并对外公布和坚决执行。有了官方汇率, 才能顺利开展汇兑业务。

(二) 申请在河口县试点开办人民币与越南盾兑换业务

开展官方汇兑涉及的问题很多, 可以先开展试点。河口口岸人民币与越南盾兑换业务需求量大, 且条件成熟, 可以申请在该地设立人民币与越南盾的货币兑换所, 让人民币与越南盾能按官方确定的汇率自由兑换。关于具体业务, 可以先开办个人货币小额兑换业务, 然后逐步推进货物贸易、投资等活动中的兑换和结算。待成熟以后, 再大范围推广。

(三) 鼓励我国商业银行到越南边境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近年来,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截止到2010年8月底, 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均已经在云南胡志明市开设分行。在越方边境设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存在诸多好处。一是可以吸收在越境内的人民币存款, 有利于人民币回笼;二是设立机构后可以变越方代理行之间的清算为本银行的内部清算, 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这种安全、高效的结算机构抢占边贸结算市场, 并建立类似于“地摊银行”的盈亏补偿机制, 在银行内部消化头寸风险;三是还可以发放人民币贷款, 开展兑换业务等, 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2) 因此, 应该鼓励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与越南本地银行多建立代理行关系, 相互开立边贸结算账户来促进中越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另外, 还应鼓励云南边境地区的商业银行到越南边境地区开设分支机构, 开办人民币业务, 促进边贸的人民币结算。

(四) 提高边境商业银行服务水平

许多人选择“地摊银行”的原因是因为其手续简单、费用低和速度快。针对这一点, 商业银行提高服务水平, 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简化手续、降低费用和提高速度。可以向广西银行业学习, 借鉴其“边贸通”业务, 以实现边贸业务汇款指令实时发送、结算资金实时到账, 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高效的边贸结算服务, 把一部分顾客从“地摊银行”吸引过来。

(五) 促进“地摊银行”规范化、合法化

2010年5月7日, 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在这个文件中提出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 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并且从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 降低民间投资金融服务机构的成本和风险, 完善担保体系等具有操作性的细化规定指导民资进入金融领域。

允许“地摊银行”规范化、合法化和公开化, 放宽其准入条件, 可以填补国有银行不愿承担市场风险、服务不到位的空缺;有利于规范和监管“地摊银行”的运作, 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有利于“地摊银行”在民间金融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和开展竞争, 降低整个社会贸易的结算成本;有利于国家有关部门了解掌握民间社会资本的流动情况, 有效地监控热钱流出流入, 堵住洗黑钱的行为。

在国家不断放宽金融业准入标准的背景下, 在“地摊银行”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前提下, 借鉴学习越南对“地摊银行”的监管经验, 首先为其创办一个货币兑换集中交易的场所, 让所有的“地摊银行”都能进场交易, 然后逐步推进货物贸易、投资等活动中的兑换和结算, 从而实现市场参与方、监管方共赢的局面。 (3)

综上所述, “地摊银行”是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滞后的特定产物, 是中越双边经贸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对其不能简单取缔, 应该规范发展。

摘要:随着中越边贸的发展, “地摊银行”逐渐壮大。“地摊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滇越经贸交往中结算手段不足的问题, 扩大了双方经贸往来, 但同时其也冲击了银行边贸结算业务的发展, 造成巨额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和在银行体外循环, 为毒资、赌资等非法资金的跨境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鉴于“地摊银行”存在的原因之一是边境商业银行没有能力为企业提供方便和低成本的货币结算服务, 因此, 应采取“疏堵并举、逐步规范”的方式使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关键词:滇越,地摊银行,货币兑换

参考文献

[1]王蓉.中越边境边贸结算现状及发展建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 (1) .

[2]宋崇伟.云南省边境地区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问题分析[J].西南金融, 2009, (2)

[3]施建光.云南河口口岸边贸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红河学院学报, 2009, (3) .

滇越贸易 篇3

提倡促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 沟通师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认知体验与书本知识之间的联结, 这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策略和变革亮点。走出校门, 走进历史, 让学生的能力在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中, 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 就其本质而言, 是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对促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交融的一种尝试。同时, 基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的培养目标和《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意见, 在教学方面强调“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这也需要我们进行积极地探索与实践。

二、理论依据

1. 关注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整合, 促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 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间接经验) 传授的被动局面。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更是素质教育中提倡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间接经验) 的传授, 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打破封闭式教学, 让学生亲身去实践、经历和体验, 让学生身边的历史重新在他们的心目中“鲜活”起来, 并以此获得新的体验和感受, 从而真正实现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从教学自身的规律来看, 对学生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间接经验) 的传授, 缺乏必要的亲身实践以获得直接经验, 没有他们自身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等思维活动, 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样化过程, 所学得的书本知识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难以培养起来。

3. 历史课程所传授的内容, 虽然在时间上是单向的, 具有不可逆转和不可重复的特点, 但它所留下的有形遗迹和无形影响却是真实存在的。让学生走出校门去寻找和思索历史所留下的遗迹和影响, 正是一种促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

三、实践依据

开远站曾经是滇越铁路线上最大的维修补给中转站。因为滇越铁路的修建, 开远由一个小乡镇发展成为云南重要的交通、工业基地, 堪称“滇越铁路拉来的城市”。经开远的滇越铁路, 北起小龙潭灯笼山, 南至羊街与蒙自草坝接壤处, 全长59公里。滇越铁路开远段于1909年开通营运, 从此承载着客货两运的运输任务。也正因滇越铁路开远段的运输吞吐量巨大, 开远在历史上一度成为繁荣的交通枢纽站。在59公里的沿线上, 开远地段有仁者三孔桥、木花果大花桥、洋人坟、开远火车站法式建筑 (包括巴都署旧址、226号楼、机车库旧址) 、法国医院旧址、小龙潭法国铁路桥、玉林山七孔桥等处建筑。其中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处, 即开远火车站法式建筑 (包括巴都署旧址、226号楼、机车库旧址) 、法国医院旧址、小龙潭法国铁路桥, 其保护管理机构分别为昆明铁路局开远土地房产管理分所、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昆明铁路局开远工务段。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两处, 即玉林山七孔桥、洋人坟。笔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 通过“滇越铁路百年史话”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感觉到历史来源于身边的生活, 真正体验学习历史原来是这样的有趣, 这么的快乐, 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历史的精神。最后, 师生一起把得到的成果展示出来, 让全体同学分享, 从而达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

四、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发现和探索身边的历史事物———滇越铁路, 促成历史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有效交融, 达到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 形成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 教学重点分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背景下, 法国修建滇越铁路带来的双重影响。

3. 教学难点分析

(1) 滇越铁路修建的历史背景。

(2) 法国修建滇越铁路带来的双重影响。

4. 教学对象分析

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之前, 先根据教材对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效整合, 这一过程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是所整合的历史知识, 须能够在学生身边找得到历史遗迹和影响;第二是所能找到的遗迹和影响, 须具有教育教学价值和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 选择了“滇越铁路百年史话”作为教学内容。

5. 教学方法

常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课教学交替进行, 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并用。

6. 教学过程

(1) 关于滇越铁路的基本历史知识介绍 (间接经验)

19世纪末,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此期间列强疯狂抢夺在中国的铁路修筑权, 以达到向中国输出资本的目的。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与软弱, 1898年, 法国取得了滇越铁路的修筑权。

①铁路修筑的过程

1901年, 滇越铁路南段 (越南海防至老街) 工程全面动工, 法国人考虑到中国境内山高谷深, 路况十分复杂, 决定全线铺设弯道半径小的米轨 (两轨间距为1米的铁轨) 。但由于法国勘测队在规划沿线的蒙自等地为非作歹, 激起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 法国人只好放弃原选路线, 从河口沿南溪河北上经碧色寨、阿迷州 (今开远) 、港兮 (今盘溪) 、宜良、呈贡达昆明。新线全长466公里, 于1904年破土动工。到1910年初, 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滇越铁路全线竣工。 (展示预先收集的滇越铁路历史图片)

②铁路修筑的影响

首先, 到1910年铁路完工时, 总共约有七万名中国民工为修筑铁路而死于非命, 就连清朝在越南的地方官吏也不得不承认:“此路实吾国人血肉所造成矣。”所以, 近代法国人在云南修筑的滇越铁路是中国人民的一部血泪史和屈辱史。其次, 列强利用修筑铁路控制中国交通大动脉, 从经济上掠夺中国财富, 并将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最后, 滇越铁路的修建对开远近代化进程的促进。 (通过插播昆明电视台《盛世典藏》栏目6集专题片《米轨·岁月·名城》第二集《滇越铁路线上崛起的工业重镇———开远》视频片段, 理解“滇越铁路拉来的城市———开远”这一结论, 突破“法国修建滇越铁路带来的双重性影响”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2) 走出校门, 走进滇越铁路这段历史 (直接经验)

①按预定计划参观滇越铁路开远段历史博物馆, 让学生获得感性的历史材料。

②与学生一起重走一段滇越铁路, 让每一颗道钉、每一根枕木和在身边响起的汽笛声唤醒这一段历史。

(3) 滇越铁路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促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

①让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并撰写历史小论文。

②将学生上交的论文办成板报, 以巩固学习成果并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感觉。

五、教学反思

1. 通过“滇越铁路百年史话”这一教学设计的操作与实践, 让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而且对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注入了更深的感情。

2. 在引导学生思考“滇越铁路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和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中, 让学生在不断深入的思考中逐渐明白:滇越铁路的开通, 不但带来了屈辱和苦难, 也带来了一个让开远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

3. 在新课程改革下, 强调历史教学中一直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作为第一要务。因此, 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把看似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讲活, 把历史学科的趣味性、现实性、情感性和人文性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只有开展这样的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提高,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达到。

滇越铁路滇段沿线建筑保护与利用 篇4

滇越铁路从1903年由法国筹资修建到1910年2月通车耗时7年, 全长850公里, 云南境内有466公里, 至今仍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近代云南与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发生了诸多联系, 并发生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一百多年里, 这条铁路对云南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各个社会历史时期, 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云岭群峰中, 连绵的滇越铁路北起昆明, 南抵河口, 并一直延伸到越南海防。 铁路造就了碧色寨、开远、个旧、宜良等城镇的瞬间崛起, 也使沿线的许多小站及与小站邻近的村落变得喧嚣热闹起来。 铁路沿线具有多处风景名胜, 铁路线上的车站, 更是滇越铁路沿线群山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这条承载云南近代历史的铁路, 已行驶了一个世纪有余, 今天的状况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铁路线路严重老化, 货运运量逐年减少, 连年亏损, 需要国家大额扶持才能勉强维持。 近年来, 大部分车站已逐年关闭, 除昆明市内一小段仍在有客运外, 其他路段已关闭客运。

二、滇越铁路沿线车站建筑现状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高频率、快速度、大规模拆旧建新的建筑更新浪潮, 传统文化和珍贵历史随着建筑的坍塌而一起流失。 在中国, 许多有价值的传统建筑由于没有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而被拆毁;另一些文物古迹虽在, 但它周遭的历史环境遭破坏, 大大损毁了它的价值;不少地方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或建设新村使得大量民居建筑群、 民族村落被拆毁、被改造。

在现代化浪潮中, 历史性建筑面临极大危险, 滇越铁路也不例外。 铁路沿线大量精美牢固的法式建筑被夷为平地, 取代它们的是粗制滥造毫无特色的砖房;曾经繁华的法国人聚居处, 已经沦为断壁残垣。 偶尔在沿线杂草丛中看到一两栋尚存的黄色墙面法式建筑, 没拆除的原因仅仅是当地暂时没有资金拆掉重建。 除了碧色寨、蒙自这几个为数不多的车站的法式站房建筑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其他沿线大部分的车站任由人们拆掉或是把它们改得面目全非, 保留下来的历史性建筑并不多 (图1) 。 而究其原因, 是对历史文化保护意识的缺失和经济利益的驱使。 这是滇越铁路的悲哀, 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在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大背景下, 泛亚铁路云南段东线玉溪至蒙自段、 蒙自至河口段已分别于2013年、2014年通车。 泛亚铁路东线玉溪至蒙自段是以玉溪南站为起点建的一条新线, 对原铁路沿线的景观及历史文化资源带来的破坏与影响相对较小; 但泛亚铁路蒙自至河口段在原址改造, 对滇越铁路沿线历史性建筑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

可喜的是,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滇越铁路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 滇越铁路申遗也被提上日程, 即使面临的现实是申遗工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泛亚铁路开通后将对滇越铁路造成毁灭性威胁, 及时、严格的保护措施不仅关系到申遗的成功, 而且关乎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对于云南建设文化大省, 文化强省都有重要意义。

三、滇越铁路滇段沿线建筑保护与开发对策

(一) 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完善

法规、 政策在历史性建筑保护中的引导和限制作用是巨大的。 西方的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之所以会形成一种良性的普及化浪潮, 很大原因在于西方各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纷纷调整了以往的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政策, 积极鼓励与支持建筑遗产再利用, 从而使建筑保护, 特别是开发利用有了较为宽松可行的法规环境。

我国现行的建筑保护体系以20年前颁发的《文物保护法》为法律基础, 只提到了“保护”, 而没有提及如何利用。 这种保护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显现出越来越多的不足之处。 社会的高速发展, 使得吸取、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深入剖析与审视我国和云南省现行的建筑保护制度, 完善云南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政策越来越紧迫和重要。

(二) 政府引导下多方合作的商业化出路

历史性建筑保护工作是一项浩大艰巨且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 既要依靠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又要靠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 西方各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积极鼓励与支持商业力量的介入, 传统建筑再利用由政府的文化行为和民间的零敲碎补扩展到广阔的房地产开发中, 并由此获得强劲的经济动力。 上海“新世界”的成功也证实了这一点在中国的可行性, 为滇越铁路沿线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经验。 近年来, 围绕滇越铁路的商业化运营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2014年9月, 集合各方力量兴建的 “百年滇越法式风情街”在昆明正式亮相运营。 “百年滇越风情街”的建成, 作为首次由政府与开发商共同主导, 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 并与商业地产开发有机整合的一次尝试, 成为展现滇越铁路历史, 体现滇越铁路文化的“文化”景观大道和商业地块。

由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当地企业联合开发的 “滇越铁路主题公园”项目也于2014年启动。 规划中的“滇越铁路主题公园”占地约600亩, 投资9.8亿元, 预计于2015年底建成, 将成为宣扬滇越铁路历史文化的同时把文化保护与市民休闲相结合的典范。

(三) 滇越铁路沿线历史性建筑开发的艺术思考

在对滇越铁路历史性建筑开发的过程中, 应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以保护为目的, 以改建为手段。 既不能生硬地保护, 又不能完全改建, 与传统完全割裂。 在对部分建筑外观的原样性修葺之后, 把他们合理利用起来, 通过建筑功能的转换, 达到活态保护的目的, 而不是将其生硬地保护起来, 贴上“传统”、“珍贵”的标签就将其束之高阁, 任其腐烂。 比如车站附近的一些法式建筑完全可以改为旅馆、酒吧, 废弃的扳道房也可以改造为洗手间或小店铺。

滇越铁路沿线如今还遗存的蒙自哥胪士洋行, 在滇越铁路的辉煌时期是具备了咖啡厅、舞厅、妓院等一些奢侈的消费场所的重要建筑。 后由商人斥资, 把这座上个世纪初由希腊的哥胪士兄弟建造的洋行改造成经营云南风味的餐馆 (图2) 。 这个近百年的老建筑因此获得了新生, 重新在社会生活中焕发了活力。

个碧石铁路个旧站附近的个碧临屏公司在经过修葺后, 一半改建成了个碧石铁路博物馆, 另一半也成了颇有档次的“法国楼”餐厅, 其内部装修基本维持原法式风格。 这种保护和利用并举的思路符合时代发展并尊重历史, 可以为滇越铁路沿线建筑再利用提供启示。

滇越铁路沿线的历史建筑保护进程中, 新建建筑是必要也是必需的。 关于历史建筑保护项目中如何处理新与旧的关系, 国内外众多学者各抒己见。 有相当多的观点认为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建筑的真实性和原始性, 应该限制现代化的建筑插入到传统民居聚落中。 笔者认为, 保护和改建并不是互相对立的。 传统不是静止的, 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 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 对历史性建筑局部保持原状是可能的, 但对建筑群保持原状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可能也不恰当。 在建筑保护中, 不改变原状应该只是一种手段而非原则。 新旧共融而非全新或全旧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 更是一个如何在建筑保护基础上使历史性建筑与当代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并融入其中的问题。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 才不会落入僵化和单纯的模仿反复。 如果保护的目的仅是把新时代的建筑修得和一百年前一样, 那么是没有意义的, 也是对社会发展的否定。

社会发展无可非议, 在传统建筑的群体保护中对原有建筑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对于历史性建筑改建应该更注重其内在的文化性, 延续其内在精神内涵。 虽然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 某些形态或是局部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改变, 但是我们可以提炼历史性建筑的某些特征, 延续某些文化符号, 使“特色”透过一些细节一些局部散发出来。 譬如, 门窗及栏杆形制的使用, 某些构造在新建建筑中的强调, 建筑装饰的提炼利用, 原有建筑色彩的使用, 等等。 在滇越铁路沿线车站景观改造特别是特色小城镇建筑设计中, 这一点就显得很重要。

备受火车迷喜爱的云南铁路博物馆, 旧址是利用滇越铁路车站候车室建立的, 2004年开馆。 2011年9月, 该馆因昆明地铁建设拆除, 后在原址动工扩建新馆。新馆由南馆和北馆组成, 南馆以百年滇越铁路“云南府站”法式古典建筑为原型, 延续了原有老建筑的风格和特色, 在建筑的构件和装饰上传承了沿线建筑特有的元素和符号, 体现了现代化和时代特色, 把“古典”和“现代”合理融合, 在新建建筑中很好地体现了“旧”。

四、结语

滇越铁路沿线历史性建筑的保护对于云南建设文化大省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的目的不仅是生硬地保存下来, 而且对建筑进行再利用, 使其能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发挥新的作用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上一篇:碳纤维织物/酚醛树脂下一篇:电影的网络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