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科技推广

2024-09-18

水利部科技推广(精选10篇)

水利部科技推广 篇1

摘要:我国在农田水利科学技术研究、实践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介绍了农田水利科技在研究应用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分析了农田水利技术的应用发展前景, 以为加快农田水利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水利,科技发展,推广应用

1 农田水利科技取得的新进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进步与农田水利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和推广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田水利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推进。

1.1 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田水利学科不断向节水、高效、环保的领域扩展, 作物高效用水生理调控、作物水分信息采集与精量控用水、劣质水高效安全应用等都有新的进展。

基础理论研究已从原有的单一化延伸至多元化, 不仅由单纯的土壤水分调控研究转向“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 而且把水分运移规律与养分、水热、化学物质运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为提高水分、养分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 更加重视局部灌溉和不同农业耕作条件下水分、养分运移规律的研究, 开始了沟垄、带状种植、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滴灌、地下滴渗灌等条件下的土壤水分、水热、水肥及作物光合作用规律的研究, 并取得新的成果。这些都为发展节水农业, 把该领域的研究由实验统计性质转变为具有较严谨理论体系和科学定量方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继续研究农田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植物水的转化关系和农田作物蒸发蒸腾量与流域蒸散发量计算的同时, 突出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土壤水调节模型和各环节水量转化效率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水分胁迫对作物生理生态的影响及其提高水分生产率的机理研究进一步深入, 非充分灌溉理论进一步丰富;由研究单点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转向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及其水分敏感指数的时空分布;从传统地研究水稻、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的水分生产函数转向研究经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特别是把作物不同阶段水分敏感性与根系生长、叶面气孔效应、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光合产物的分配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探索作物的适度缺水效应, 为农业节水奠定了理论基础;确立了主要作物经济灌溉定额、节水高效灌溉制度, 以及适宜的调亏期、调亏指标[1]。

1.2 节水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制

研制完成了节水节能灌溉新设备:外混式自吸泵、新型金属快速接头、地面移动铝合金管道系统设备、田间闸管系统设备、调压给水栓、竖管万向座、恒压喷灌设备、绞盘式喷灌机、折射式微喷头、旋转式微喷头、微灌用压力-流量调节器、微喷连接件、水动式施肥泵、水动反冲洗沙过滤器、平面迷宫式滴头、毛管移动机具、滴灌设计CAD系统、地下滴灌专用滴头、经济型内镶式滴灌管及配套设备、波涌灌设备、U型防渗渠道施工机械、SYZW-1智能型量水仪、WIS-2智能型量水仪、长喉槽量水槽等24种节水新设备, 其中16种产品实现产业化。在节水新材料研究上, 提出了适合U型渠道衬砌构件的混凝土配合比, 选用焦油塑料胶泥条和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作为预制衬砌渠道伸缩缝材料, 较好地解决了渠道接缝渗漏问题[2,3]。

1.3 农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农业节水新技术研究

在水库灌区建立流域水资源优化调度数学模型, 根据径流出水量预测蓄水工程的调蓄能力和灌区作物的种植结构, 并结合需水情况以及输水渠系的输水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对灌区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并优化调度, 有效提高供水保证率。

在多灌溉水源地区, 将分散灌溉的地表水与地下水工程实行联网, 确定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并与自动化控制技术集成, 实现了向农田供水的分散水源的集中控制、统一调度, 实现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提高了灌溉保证率。

在输配水节水工程技术中, 提出渠道刚性衬砌防冻胀破坏的内力计算与结构设计方法, 并筛选出新型抗冻胀、防渗输水技术和先进实用的施工技术, 形成渠道抗冻胀、防渗高效输水技术集成模式。

在膜下滴灌技术中, 综合滴灌技术和覆膜技术优点, 将水、肥、农药等通过滴灌带直接作用于作物根系, 加上地膜覆盖, 棵间蒸发甚微, 十分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农田生态保护、区域中, 低产田治理和南方的涝渍治理技术也继续得到提高。

2 农田水利科技发展方向

2.1 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研究

为了以最少的灌溉水投入获取最高利益, 应制定相应的灌溉方案, 包括农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溉定额。在灌区开展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条件下的耗水量研究, 特别是随着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 应加大对各种经济作物的耗水量研究, 寻求作物在不同生长环境条件下的节水高效规律。以此为基础, 制定灌区在不同的供水、气象、农艺、管理等条件下的节水高效灌溉用水方案, 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灌区实时灌溉预报, 指导农民进行灌溉[4]。

2.2 采用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技术

在引河灌区运用井渠结合灌溉, 则是抗旱、防涝、治碱、节水、减淤等综合开发利用河水和当地水资源的有效措施。对这类灌区可利用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5], 是当前灌区节水技术改造研究的重要内容。

2.3 农业节水设备的产业化

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向高效集约化经营发展的趋势, 节省劳力、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的节水灌溉机具应成为今后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重点。如机械移管的喷灌机具, 地下滴灌设备, 大、中、小型的渠道防渗衬砌机具, 农田精细平地、开沟、打畦机具, 各种自动阀门, 以及灌溉自动化控制设备等。

2.4 高新技术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研究

由于灌溉排水规律的复杂、水资源日趋紧张、综合利用供需矛盾的增加等, 应加强灌排自动化、GIS、GPS、RS、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技术的研究, 将其应用到农田灌溉、灌溉用水管理、排水控制涝渍和盐碱化治理等方面, 将是今后农田水利科研与实际应用结合的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许建中, 李英能, 李远华.农田水利科技新进展及其展望[J].中国水利, 2004 (9) :35-38.

[2]李英能, 段爱旺, 吴景社, 等.作物与水资源利用[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1.

[3]钱蕴壁, 李英能, 杨刚, 等.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2.

[4]梁艳君, 刘立松.浅析农田水利科技的新进展[J].民营科技, 2007 (3) :91.

[5]杨素哲.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田水利科技发展之我见[J].节水灌溉, 1998 (5) :16-18.

水利部科技推广 篇2

摘要:文章探讨了档案利用工作的主动性,档案利用主动服务的含义、重要意义;如何加强主动服务,水利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主动性的途径。

【1】水利科技档案主动性分析

关键词:水利科技档案;服务;主动性;提升

1档案利用工作主动性的含义

档案利用工作的主动性是相对档案利用工作的被动服务而言的,简单地说档案利用工作的主动性是档案部门在熟悉库藏档案、掌握档案利用工作规律的基础上预知各类用户的利用趋势,主动提供档案资料,方便使用。

这就要求我们档案部门在档案的利用上是否主动上下功夫,大的方面是否主动于部门单位,小的方面是否主动于某个人。

2水利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主动性的重要意义

水利科技档案是科学技术档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水利事业和进行水利生产建设的必要条件和依据,它已成为我们发展水利事业的宝贵财富,具有很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它是在水利工程、科研项目、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的文件材料、图纸、照片、实物等有机整体,具有较强的现实实用性和保存价值,其在水利工程管理和工程运用及科研生产、设计施工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经济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从长远来看,档案利用工作的主动性是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档案利用工作提高效率的一个有效可行的途径。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水利系统管理已面向国际世界。

水利系统管理者面对众多的重大问题需要决策,如果临时一事一问查阅资料,势必延缓工作进程,被动缓慢,贻误战机。

另外,水利高层决策者对这些专业性很强的档案资料可能是外行,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为决策者提供档案这个宝贵资源,把档案利用工作变被动为主动,不等不靠,积极主动的多和决策者沟通,了解决策者的决策方向,瞄准目标提前出击,才能与决策者的频率相吻合,保证领导的工作准确有效地进行。

3增强水利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主动性的措施

增强档案利用工作的主动性,应从几方面做起:一是更新观念,适应环境。

从你查我找,看摊守业,被动提供利用的陈旧工作作风中解脱出来,认真分析探讨市场经济给利用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新要求,新准则,及时调整档案利用工作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的部分,随时随地努力扩展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努力走出一条适应新形势的档案利用的新路子。

我处不定期利用工程观测、观测资料整编分析等档案资料,主动与全国各大型水库进行交流,为各大型水库掌握工程动态提供了可靠依据,避免工程和调度运用工作中的事故发生,进行正确合理地调度运用,验证设计数据,鉴定施工质量,充分发挥了水利科技档案的效益。

如今,工程管理工作的新标准、新要求有变化,由原来的工程建设为主向以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转变,我们档案管理者要适应发展动向,档案利用也应以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为主。

积极参与工程、水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预测工作中档案利用趋势,提前做好准备,彻底摒弃“坐等”的工作作风。

科技档案目录印制成册,发放到各个工程技术科室,让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家底”,为他们更好的服务;二是丰富室藏,保证质量。

水利科技档案专业特点决定了必须保证它的质量,即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安全性,它必须反映水利工程客观实际。

除正常接收外,注重收集信息量大、利用率高的档案。

如我处在正常收集工程项目档案的同时,特别注重每年的《观测资料整编成果》、《控制运用整编成果》的收集、归档,以丰富室藏,充分体现了水利科技档案的凭证作用、考查作用和储备作用。

保证库存档案质量也有许多做法,如我处几次大的工程建设,都依据水库建库及其后来管理的大量水文、地质、工程状况和历年管理运用方面的资料编制的《陡河水库提高保坝标准工程设计》等档案,为工程建设节省了大量的建前工作,不但争得了时间(尤其是处于抗震救灾严重时期的震后复建工程),而且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国家节省了大量投资。

丰富的库存和良好的档案质量为我们的实际工作提供了便利,也为我们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个人发展空间,我处工程技术人员依据建库五十多年来的档案资料,解决了许多技术问题,还为个人发表学术论文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并先后撰写了《陡河水库地表水资源初步分析》等具有实用价值的论文;三是向科学化、现代化迈进。

与时俱进是21世纪档案工作的时代特征,档案利用工作可以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死档案”向“活档案”的转变,以网络促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在不涉及保密的情况下,可以把库存的纸质档案扫描成电子档案,发表在单位的局域网上,让有需要的利用者一目了然,省去了利用者来回跑路时间,提高率工作效率。

利用计算机建立网络检索,对高利用率、价值高、利用范围广的档案资料做出专题索引或编写出专题资料。

专题索引方便了新来的技术人员的利用,他们具有针对性的利用档案,避免了盲目和重复工作,可以对档案利用有自信和重新的认识。

现代人对网络是信手拈来,档案利用服务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可以说具有广阔的天地,档案管理者在网络利用这片天上应不拘一格,把档案利用主动性推向新的画卷。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今社会的网络世界为档案利用提供了极大方便,但是没有原件的保管,没有档案原件作为依据,各种信息,尤其是专业科技信息的传播非但失去了源头,其可靠性也无法说清楚,这就要求管档案工作者越是现代化高速发展,越是要的注重原件的源头,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各处室收集原始档案材料。

4水利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主动性的途径

水利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主动性的途径一是要组织编研,档案利用工作的主动性,可借助于编研资料而得以充分发挥。

选择服务对象,组织专题编研,是实现档案利用工作主动性的重要途径。

档案编研工作做得越多越好,人们获得档案资料的途径就越多越易。

编研资料不仅仅限于水利《基础数字汇编》《观测资料整编成果》等资料,这对广泛的档案利用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编研资料编写内容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只要有利于水利工作的发展,能够满足所选服务对象的需求即可。

新时期,水利系统更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提倡水资源绿色环保,水质监测编研,大量保留了水质检测的数据,便于监测人员研究水质情况,保证水源地的饮用水安全绿色。

防汛抗旱编研资料,汇总综合分析历年水文数据,汛期水位、雨量、泄洪流量,使工程技术人员在防洪防汛中直接获得信息数据。

档案只有通过组织编研,让它走出深闺,它才会像金子一样熠熠放光。

但强调一点,组织编研是带有创造性的劳动,需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科学价值的见解,面对水利工作新形势,要求编研要突出“早”;要选好编研对象;要掌握好适当的数量。

二是要方式多种多样。

水利科技档案利用工作有较强的生命力,主要在于科技档案利用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

由于水利科技档案专业的特性,利用工作需要一个良好的行业氛围。

可以说,理论素养的提高,每个档案工作者都能办得到,关键是不能满足于现状,不能觉得工作能完成就行了。

要有争一流的创新意识,要做一个有心人,眼观当今世界水利发展动态和趋势,对照自己的工作,主动出击。

第一利用各种机会向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大力宣传科技档案内容,发放科技档案目录和内容简介,制作精美橱窗宣传科技档案价值;第二利用水利学术期刊、杂志等广泛宣传;第三定期召开利用工作经验交流会,组织参观学习,从而拓宽利用工作主动性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邹韶华.浅谈科技档案的利用工作[J].兰台世界,,(12)

[2]高凌.浅谈企业科技档案的利用[J].云南档案,,(5).

[3]赵劲柏.如何提高科技档案利用效益[J].陕西档案,,(5).

[4]王艳丽.做好科技档案的“收、管、用”[J].机电兵船档案,,(2).

作者:吕小辉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陡河水库管理处

【2】水利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创建

水利部科技推广 篇3

摘要:进入21世纪,人们对水利建设的要求应当是全方位的,可以预计在21世纪的前半段,人们将会要求恢复碧水蓝天、山川秀美,要求水系恢复良好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为此,本文首先对我国水利的发展历程作了简单的探讨,着重论述了我国水利科技的最新进展,最后又指出了我国水利发展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水利科技 发展现状 未来展望

0 引言

在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水利建设所表现的相应内容也有所不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防洪、供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在70年代重点进行水资源保护,80年代抓水系景观建设,90年代抓水系生态修复,水利发展的阶段性表现比较清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前一时期由于水利建设投资不足,问题积累较多,在现阶段表现的发展阶段性不十分清楚。在防洪方面城市防洪标准较高,大江大河可防中、小洪水;在供水能力方面北方缺水严重,江河断流,但地下水开采能力较强,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水域污染已十分严重,流经城市的水系普遍呈严重污染,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在一些大城市水系已开始景观建设,但水质普遍较差;水系的生态修复问题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 我国水利科技最新进展

在充分总结历史上治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中国水利围绕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一历史性任务,组织科技力量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水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1.1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合理配置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全国的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20m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与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700m3用水紧张的标准相接近。水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水危机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水文工作是水利的基础工作。水文自动测报技术日趋成熟,自动化程度和观测精度有所提高。在水文分析、水文基本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水文内循环研究中开拓了联系水圈和大气圈研究的新领域。水文要素常规监测仪器设备已实现本地化、标准化,测验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2 防洪减灾 防洪策略调整上的重大突破,是在建设方面强调在流域生态系统重建的大框架下部署防洪工程建设。在管理方面运用系统论理论和风险管理方法,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防洪战略的转变为抵御今年夏天淮河特大洪水提供了理论基础。依法防洪、科学调度和政府应急机制的有效运用为战胜洪水提供了保证。

1.3 水环境与生态 近十年来,针对流域污染成因,开展了海河、淮河、松辽、黄河、长江、珠江六大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研究,对10317个排污口排污情况进行了调查,获得100多万组数据。采用系统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了排污规律,列出了严重污染区域,分析了污染发展趋势。针对山区河段、平原河段、湖泊、水库等典型水体,开展了利用生态方法修复污染水体的示范性研究。

1.4 农村水利 目前中国众多单项节水灌溉技术已趋于成熟,趋近国际先进水平,如在水稻调亏灌溉机理研究方面,提出了水稻水分生产函数及“非充分灌溉”理论,该理论是节水农业基础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波涌灌溉技术和水平畦田灌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可使田间水利用率提高30~40%,接近先进国家水平。半干旱山区雨水集蓄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开发,在总结传统雨水利用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提升雨水利用技术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齐抓,有效解决了人畜用水和部分农业用水问题,效果良好。

1.5 泥沙研究 中国在泥沙运动研究方面总体水平居于国际领先,近年来一直保持了这种领先态势,表现在实体模型相似理论、轻质模型沙特性和试验技术、泥沙运动的统计理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河床演变、高含沙水流运动规律、高含沙水流泥沙的数学模拟等方面。

1.6 水土保持 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草场沙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2 我国水利现代化趋势

从水利五阶段来看,目前许多国家已进入第五阶段,但我国从总体来看应当是处于第二~第三阶段之间,要实现水利现代化,任务是很艰巨的。根据我国的特点,我国水利现代化进程将有以下特点:

2.1 长期性 目前我国水利行业的落后状态是由于国家长期对水利投入不足所造成的。要根本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极大的投入。我们已可以估计到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过程是需要贯穿整个21世纪的。如果我们作一个较为乐观的估计,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可用20年左右时间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全国可用40~50年左右时间在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水域空间景观建设等方面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然后再用几十年时间在21世纪末使全国的水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恢复。

2.2 差异性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水文条件差异极大,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极其不同,所面临的水问题及水利基础设施的状况也差异悬殊。因此各地方的水利现代化进程也必然是极不相同的,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实现水利现代化的行动计划,认真分析本地区条件,确定当前及长远任务。如有些城市尚未设防或防洪标准很低,应当首先抓紧防洪排涝建设。有些地方长期缺水干旱,大量开采地下水应首先解决节水和开辟新水源。对于水域污染十分严重的地区,如上海市提出“环境水利”的目标,重点解决排污处理和水资源保护。

2.3 阶段性 上述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景观-生态等水利发展的五阶段是对世界各国水利发展过程的正确总结,也是水利为满足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提出要求的必经之路。因此,其过程是不能随意倒置的,水利发展具有极其明确的阶段性,每一阶段要完成一项主要内容,不可能设想一个地区在防洪或供水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之前,去花大力气搞景观或生态建设。

2.4 社会性 水利建设是为社会服务,保障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为社会需求及国家经济实力所支配,表现出极强的社会性。所以水利建设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可能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合理的行为和趋势,加以引导和控制。例如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域内的盲目投资和建设,在缺水地区建设高耗水和污染严重的项目,盲目的开荒及湖泊湿地围垦等。过去我们只强调了水利发展要满足社会需求,而忽略了对社会用水需求的限制和管理。所以水利行业只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只注重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忽略了对社会水行为、水意识的管理。因为水利现代化是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水利行业应当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协调好社会发展与水的关系。

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与应用 篇4

水利科技档案不仅是水利科学管理活动和科学技术研究的真实记录, 也是水利科学技术储备的一种形式, 所以, 一定要做好档案管理业务的一系列工作, 包括水利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等, 才能更好地为水利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1 加强现代水利信息化意识提高档案规范管理水平

1.1 建立规章制度和管理网络是做好科技档案的基础

水利科技档案的基础就是建立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网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一定要建立档案工作的约束机制, 并且完善管理制度, 才能提高科技档案规范管理水平。首先要建立一整套科技档案管理体系, 使档案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1) 应该根据国家《档案法》、《水法》、《保密法》、水利部的《科学技术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法规为准绳, 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对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做出严格的规定, 不管是水利科技档案工作的收集、立档, 还是水利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利用等, 明确各个环节的权利和义务, 一定要保证水利科技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安全性。 (2) 规范档案业务管理, 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档案分类大纲、整编规范、保管期限, 使档案业务工作井然有序。 (3) 建立科技档案统计台帐, 做到帐实相符;建立查阅、借阅档案利用效果登记表, 做到查阅、借阅有登记、利用效果有记载。

建立好完善的规章制度, 接下来就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 因为单枪匹马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 必须依靠网络成员集体的力量, 才能对水利科技档案的完整性有保证。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有几个需要遵守的原则: (1) 专职档案员和网员 (兼职档案员) 一定要紧密合作。 (2) 要扩大范围, 每个部门都加入兼职的档案员, 各部门的文件材料要由专人负责。 (3)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及档案管理制度, 使各个环节的网员都能人尽其才, 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4) 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对网员归档业务指导和协调管理。

1.2 集中培训和定期检查是提高规范档案管理水平的保证

应该定期的组织专兼职进行集中培训, 因为档案工作有其特殊性, 要求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员必须要有很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 所以, 应该请经验丰富的老师来传授一下经验和方法, 让档案员真正的掌握到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方法和对技术、文书、会计档案的整理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学到先进的思想, 使培训人员真正的对档案管理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 从而提高培训人员在档案管理工作上的业务素质。

要建立完善的档案安全监管网络, 就要建立定期安全检查的制度, 只有档案人员有了这个定期检查的意识, 才能真正的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档案安全检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检查档案的原件, 必须保护好档案的原件, 可以封存原件, 也可以将纸制档案数字化等; (2) 检查基础设施建设, 即档案的库房检查等; (3) 检查电子文件, 一定要保护好电子文件; (4) 检查安全备份是否做好; (5) 检查档案开放利用的审核等。把安全督查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规范化水平, 切实强化执行力, 把各种可能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1.3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档案管理的重要手段

现在是信息化社会, 水利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档案管理的重要手段,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不仅体现在对文件的管理上, 也体现在对档案的管理上, 不仅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文件进行管理, 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等, 甚至在对库房的管理上, 也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 计算机档案管理可以进行档案的鉴定工作, 因为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一般具有输入、输出、修改、辨别、查询、筛选等功能。另外计算机档案管理的特点是占用空间小、储存信息量大、应用能力强、传输速度快等, 对于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是非常大的一个飞跃, 能帮助水利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效率, 电子文件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出现在档案领域, 它们将逐步替代传统的纸质档案载体。

1.4 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档案规范管理的重要条件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档案专业管理知识, 还应具备一定的水利工程专业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更细致、合理、更符合工程特点地制定相应的水利工程档案分类表, 有的放矢地要求水利工程专业人员及时归档, 做好水利工程档案工作。为此, 要加强水利工程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他们的档案管理水平, 使水利工程档案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有一个切实可行的保障。

2 充分利用水利科技档案为新时期水利建设服务

2.1 健全档案文档材料是提高科技服务的前提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 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文档材料, 有建设前期批文、施工过程记录、竣工验收资料及维修保养记录等, 这些文档材料全面反映了水利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详细情况, 不仅对工程质量评定、工程竣工后的管理和维护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其对新建工程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更加不容忽视。做好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 以科学、规范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准确记录施工过程中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 逐步实现网络化的档案管理, 为水利工程提供真实丰富的信息资源, 成为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2 加强档案开发利用是提高服务效果的关键

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 积累贮存档案, 最终目的是为了在以后的工程建设和研究中利用档案;而更好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 反过来也会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水利工程档案的形成是水利工作者劳动智慧的结晶, 通过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将其转化为档案信息资源, 而这些资源又通过档案工作者提供给水利工作者利用。对于档案工作者来说, 如果能将档案信息及时提供给业务部门和水利工作者, 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档案信息的价值, 就会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档案部门做好建档工作。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档案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管理模式, 档案管理人员应及时将档案资料输入电脑, 随时为业务部门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资源, 这些档案信息无疑为我们水利事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当业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从利用档案中获得信息时, 他们都会更积极主动地向档案室归档文件材料, 从而保证了工程档案的完整性, 促使档案管理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

3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水利科技档案在经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水利科技档案工作贯穿于水利科技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 是衡量水利科技工程质量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新技术, 建立水利科技档案数据库, 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水利科技档案的重要作用。

摘要: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当前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 文章从规范管理水平、突出档案服务两方面着手, 通过加强现代水利信息化意识, 完善档案管理网络, 来提高归档、建档质量等问题。

关键词:水利科技,档案管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永玲.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与应用[J].道客巴巴, 2004 (04) .

[2]张毅.水利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和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12) .

[3]肖向明.浅谈如何做好水利科技档案的收集工作[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01) .

[4]胡珊珊.浅谈水利工程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特点[J].中国期刊网, 2012-08-20.

2009水利科技工作总结 篇5

我市水利科技工作按照局党委的部署,积极配合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主动展开水利科研工作。在农田科的支持下,汶上县水利局瞄准信息化管理全县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超前技术,联系武汉大学信息化研究所,组织三级水利科技人员,协同攻关,历经一年半,终于成功实施了全县村村通自来水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用。这项工作得到了省水利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面。农田科和汶上县水利局联合攻关的汶上县村村通自来水信息化管理技术项目获得了省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水利风景区建设工作上了新台阶。

我市水利水利风景区建设工作按照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围绕生态水利建设,积极配合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大力建设水利风景区,为我市的景观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

泗水县在实施贺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同时,着力打造环库水利风景区,将水库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环库的自然风光、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建设成了方圆50平方公里的贺庄水库水利风景区。该风景区顺利通过了省水利厅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的现场检查验收和集中评审,成为我省第五批水利风景区。

泗水县在实施西侯幽谷流域治理的同时,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一家大型企业运作该流域的治理工作,实施了修建3到水坝层层拦蓄山川水流,形成梯级水库建设、山水相互映衬的环境格局,同时多品种、多层次种植优良树木,绿化荒山;组织机械化施工,建设环山公路、安装现代化交通、照明等亮化设施,初步形成了周边16平方公里,集旅游、度假、休闲为一体的高品位水利风景区。该项治理项目得到了省水利厅水利风景区评审专家组高度评价,顺利成为省级水利风景区。

汶上县集合水源地建设,在建设城北平原水库的同时,大力打造与城紧密结合的莲花湖水利风景区,从水源地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始终不离水利风景区的框架和目标。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莲花湖水利风景区初具雏形。汶上县计划将其申报成省级水利风景区。

三、水利企业管理又上新水平。

我市的水利企业经过几年的市场拼搏,已经成为适应市场、运作市场、搏击市场、赢得市场的强壮主体。

我国水利事业的科技发展与改革 篇6

关键词:水利

一、水利科技工作的发展状况

经过三十多年的水利建设, 我国水利建设硕果累累, 大量水利工程全面发挥效益。目前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成, 中下游3578公里干流堤防达标, 与全面进入试验运行的长江三峡工程联合运用, 大大提高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黄河万家寨、小浪底工程的建成运行以及黄河下游982公里堤防工程的达标建设, 进一步完善了黄河中下游工程体系, 已具备防御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能力, 实现黄河连续8年不断流。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 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 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 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治淮19项骨干工程初步形成防御淮河流域性大洪水的防洪工程体系, 并成功防御了2007年淮河大洪水, 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1991年、2003年减少54.3%和45.7%。太湖综合治理11项骨干工程建设完成不但将太湖防洪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 在1999年特大洪水中有效拦蓄和外排洪水44亿立方米, 直接发挥减灾效益达92亿元。

据统计, 三十多年来我国相继建设各类水库827座, 建设水闸15201座, 新增堤防长度11.92万公里,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991万亩, 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

二、当今水利科技工作的总体目标

1、全面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是提高水利自主创新能力、加速行业科技进步的重大举措。要根据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求, 以国家目标为先导, 以行业需求为动力, 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提升能力的总体思路, 全面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

2、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是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勇于创新、开拓创业的动力和保障。

3、深入研究重大科技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 水利科技要充分考虑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利可持续发展等因素, 坚持面向国家长远发展战略需求, 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 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 开展重大科技问题研究。要提出一批事关水利发展的全局性、方向性宏观战略研究成果, 获得一批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 开发一批面向水利现代化的高新技术, 从多个领域和方面促进我国重大水问题的解决。

防洪战略等宏观战略研究。

4、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进一步做好国际先进水利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5、大力推广优秀科技成果。

坚持一手抓创新, 一手抓推广, 在注重加强科技研究的同时, 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不断完善科技推广体系,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6、加速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

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按照水利部总体规划和部署, 进一步完善政策, 创造条件, 推进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三、当今水利科技改革创新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出发, 加强和改善对水利科技工作的领导, 切实把水利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要结合水利实际, 制定水利科技发展规划, 落实促进水利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 扎扎实实地推进水利科技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尊重知识、崇尚科学, 切实发挥表率作用, 带头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2、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与地方科技计划支持, 不断加大水利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改善科研条件, 促进资源共享, 强化基础平台运行和管理的投入保障, 充分发挥平台的运行效益。在水利建设项目资金中, 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解决相应的工程技术问题。四是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水利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

3、营造创新环境。

一是营造推进创新的政策环境。要着力落实好已有政策, 制定实施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制度措施。二是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宣传, 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和表彰的激励导向作用, 努力营造“人人关注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社会环境。三是营造支撑创新的人才环境。建立完善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激发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4、强化科技管理。

一是加强水利科技项目和成果的归口管理。要切实发挥各级管理部门的归口管理职能, 完善项目立项审查制、专家评估制、招标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 加强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和评估验收。二是加强水利科技评价体系建设。配合国家科技评价体系改革, 建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水利科技评价体系。三是加强水利科技管理机构自身建设。强化科技管理职能, 加强人员素质和作风建设, 不断提高水利科技管理效率和水平。

5、加强合作交流。

一是以科技合作为先导, 进一步扩大水利国际合作与交流范围, 深化交流内容。继续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掌握国际先进治水理念, 结合我国国情、水情, 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治水理论和思路。二是大力开展与农业、林业、环保、气象、海洋以及国土资源、交通等相关行业的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 调动一切科技资源为水利发展服务。三是继续加强中央、流域和地方水利科技力量的合作与交流, 实现上下联动, 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水利部科技推广 篇7

关键词:水利科技,科技发展思路,重点研究课题

1 “十一五”科研工作概况

水源工程建设中,创造性的把大中型水源工程打造成“润滇工程”,有效地获得了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在新建水库工程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积极推广应用强夯法加固坝基技术、高压旋喷技术、混凝土防渗墙技术、复合土工膜心墙防渗技术等,使工程建设加快了进度,节约了投资。在防汛抗旱中积极应用先进科技手段,建成了一批以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及大坝安全自动监测为主要内容的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有效提高了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和水平。在山区水利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山区水利发展新途径,提出了“山区小康水利”建设构想,对山区水利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共组织申报水利科技项目25个,立项完成9个。组织对已完成项目的验收、鉴定,对取得优秀成果的项目,积极组织申报省科技进步奖。

2 “十二五”科技重点研究课题

围绕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水环境污染、水土保持等重大水问题,在水源工程、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业灌溉工程、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和江河堤防治理工程6大工程 建设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上有创新和突破;为水权、水市场体系的建立提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服务;为水土保持治理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加强节水灌溉、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利行业信息化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集成和对外合作与交流;优先安排一批技术成熟的示范推广项目;重点安排一批水利工作急需的研究项目;大力推进水利科技的试验示范、应用推广和科技产业化进程。

2.1 “十二五”期间水利科技研究重点

1)建立具有特色的安全可靠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大力提高我省防洪抗旱减灾的技术水平和能力。2)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平,解决好水资源与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3)基本摸清重点河段或水域的污染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控制指标,提出水资源保护对策和措施。4)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关键技术研究等课题有突破;建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5)建立先进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我省水土流失及治理效益的快速、定量动态监测和评价,以及对水土保持监督和防治的科学管理。6)研制或引进工程隐患探测设备和技术,提高高坝筑坝和工程除险加固技术水平;实现水利工程安全监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探索河湖、水库淤积治理模式。7)提高“3S”技术、水利地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水平和范围,加速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升水利行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8)加强水权制度、水利建设投入机制与管理体制研究。

2.2 “十二五”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根据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的2008年度~2010年度《国际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推荐引进技术(产品)指导目录》,有计划地选择符合云南实际,且技术先进、成熟可靠、投入少、产出高,并对我省水利建设有重要技术支撑作用的“948”科技成果和重点推广项目,进行有计划地转化与推广应用。

1)健全水利科技推广机构,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托省级水利科学研究机构,适时成立水利科技推广中心,建立健全以省水利推广中心为龙头,州(市)水利科技推广机构为依托,县水利科技推广站为基础的三级水利科技推广体系。2)建立水利科技示范基地,促进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示范工程的建设,在节水灌溉、水土保持、防汛抗旱、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水利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力度,建立一批省级和地区级示范基地,推动水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发展。3)制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实施办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根据《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围绕水利科技成果推广、成果奖励、知识产权、科技保密、技术市场等内容,制定相关的政策,修订相关的规范,努力营造水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良好政策环境。4)增加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经费投入及信贷、匹配性资金、税收等政策性投入,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推广投入,尤其是鼓励企事业积极开拓水利科技市场。5)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水利行业。推广先进的水管理技术,加强高新技术在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建设中的应用,提高水利建设的科技含量。6)加强水利科技推广队伍建设。运用新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科技人员积极从事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工作。重视对技术骨干的培养和使用,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竞争、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

3 水利科技创新体系与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3.1 水利科技创新体系

3.1.1 建设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优势,建设1个省级水利科研试验基地,着重解决我省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水利科技问题。

3.1.2 建设高质量的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

结合全省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水利改革与发展的需求,逐步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服务网络化的水利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力争到2012年在节水灌溉、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等方面,建立5个省级、5个州(市)级示范基地。

3.1.3 建设高效率的科技管理体系

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加强科技管理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加强水利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水利科技项目库、专家库,实现水利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3.2 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按照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总体布局和目标要求,大力加强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将重点规划建设:1个水利科研试验基地:云南省呈贡县马家山水利科研试验基地;1个灌溉试验中心站;10个以上的省、州(市)级水利科技示范基地;1个省级水利科技推广工作站: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云南推广工作站,并逐步建立州(市)、县(市)、乡三级水利科技推广服务机构。

4 增加水利科技及培训投入

4.1 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的水利科技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水利科技计划项目,参与实施相关科技计划,申请各类研究基金。各级财政将水利科学技术投入纳入本地区的财政预算。在各级政府按规定安排水利科学技术投入的基础上,从各级水利有关资金中专项安排水利科学技术经费:1)在水利基本建设、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2)从各种水利规费中划出一定比例,水资源费3%,水土流失防治费及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4%。

4.2 设立科研及培训专项基金

建立水利科技专项基金,用于小型试验研究和技术示范、水利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及科技团队创新等奖励,以及科技培训、研讨等。

5 水利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1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科技人才

用5年~10年的时间,争取在水利行业分三个层次培养造就一支涵盖水利各专业领域的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培养10名左右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创新型水利学术带头人和专家;选拔培养20名左右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在水利学科某一领域具有较高水平、能起骨干作用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选拔培养50名左右在各自学科和技术领域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成绩显著的青年科技骨干。

5.2 建立和完善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

1)建立人才激励和考核机制。把水利科技与申报正高、高级职称挂钩,同时将专业技术人员学术工作业绩纳入年度考核,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2)建立水利科技进步奖励基金,设立水利科技进步奖和自然优秀论文奖,大力表彰和奖励优秀科技人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不断提高对人才的各项优惠待遇;3)表彰水利科技先进单位和个人,加大对水利人才经费的支持力度,着重学科队伍建设。

5.3 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鼓励优秀科技人才进修、出国深造,支持人才参加业务培训、研修、合作研究等学术交流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服务;重视科学道德建设,大力营造尊重他人、团结合作、互相帮助、和谐自由、宽松公正的学术氛围。

6 结语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水利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

水利科技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和全面推进是云南省水利工作长期、持续、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结合实际,认真研究,积极开拓,勇于创新,推进“十二五”期间的水利科技改革与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水利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Z].

[2]万争鸣.改革创新,依靠水利科技进步推动江西水利向前发展[J].江西水利科技,2001(4):3-4.

水利部科技推广 篇8

水利专家们还利用高面板堆石坝新型监测设备、水库风险评估等技术对紫坪铺大坝进行应力变形、大坝渗流等安全监测和可靠性评估, 提出了降低水库大坝风险的综合优化方法。堤防隐患探测组应用RS-3000地质雷达、分布式智能堤坝隐患探测仪、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 先后对震损较严重堤坝进行了隐患探测外业工作, 成功解决了工程抢险和安全评价技术难题。

此外, 一批便携式多参数水质仪、便携式现场实时检测UV水质分析仪、水质毒素分析仪、水质状况快速监测技术等技术已应用到灾区集中区饮用水水质的监测工作, 保障了灾区群众的用水安全。

水利部科技推广 篇9

2014年8月25日, 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项目管理办公室来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开展数据资源和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 并与相关处室交流座谈。部水利信息中心常志华副总工接待了调研组一行。

会上,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项目管理办公室介绍了“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项目整体情况, 说明项目自2012年启动建设, 旨在汇集国内外工程科技领域中的海量数据, 通过深度检索和智能获取技术, 挖掘和发现数据背后的知识, 向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为以院士为代表的广大工程科技工作提供科研、教育等知识服务, 项目目前已初步建成包括制造业、农业等在内的12个专业领域知识服务系统;并强调本次调研是为下一阶段准备启动水利水电专业知识服务系统建设而开展的前期工作。

部水利信息中心针对调研目的, 重点介绍了信息中心基本情况, 近年来水利信息化建设情况, 水利部目前已有软硬件、网络等基础设施及水利普查成果等信息资源情况, 并就信息资源更新机制、下一阶段如何利用水利信息资源为水利业务和社会开展服务进行了交流。

水利部科技推广 篇10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基础产业的支撑,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战略资源。21世纪初期对水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辽宁省水利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水利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一是水旱灾害频繁,防汛抗旱仍缺乏保障;二是水资源短缺矛盾尖锐,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水污染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四是水土流失严重,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为解决以上水问题,水利工作要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以水资源的科学利用来支撑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防汛抗旱与防灾减灾

在防汛抗旱减灾方面,从预测预报预警、信息采集,到指挥调度、防洪抢险,广泛采用了先进科学技术,显著地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防汛抗旱与防灾减灾历来是水利工作的重头戏,近年来辽宁省开展了防洪体系发展策略的系统研究,引入新观念新方法,使防洪规划能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为正在实施的国家防汛指挥现代化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支持。采用新技术大面积研究建设了河流流域、水库控制流域水文自动监测网;研究开发了实时水雨情数据接收、处理以及水雨情显示及查询系统、水文数据库、水利工程数据库、水库防洪减灾预报预警系统;研究开发了流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城市大型河流河工模型试验研究、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整治等一系列系统项目及工程,提高了监测能力,在原有雨量、水位的基础上增加了蒸发、旱情、水量、水质、地下水、大坝、山地地质灾害等监测内容[2];提高了预测预报能力和雨水情、工情预报精度,增长了预见期限,及时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监测,使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2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配置

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配置,协调好水资源与社会、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动态关系。结合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发展,研究设计超长输水遂洞的实现方法并开工建设了大伙房水库输水1、2期工程[3]。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它所涉及的学科是多方面的,技术复杂,是水利学科与多个边缘学科的联合、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实践的前沿领域的集中体现,有些技术是世界级的,因此必须在以前科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更为广泛的科技攻关。根据对辽宁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调研,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提出并开展了全省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技术研究、水资源数据库开发建设、辽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太子河流域水权试点研究、初始水权分配原则与方法、辽宁中部城市群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调控与集成技术研究、辽宁中部城市群地下水人工回灌补源试验研究等一系列国家、水利部和省级科研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极大地促进辽宁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配置。

3 水环境与生态问题

为了控制重点河流流域及区域的水污染、水环境恶化趋势,解决水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引起的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恶化,加强水环境监控管理网络系统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般水域的水环境状况。开展国家重大水利专项项目、辽河流域水质水量优化调配技术及示范研究、四个专题研究项目;开展重点水域水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开展主要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水体纳污能力及水资源保护规划研究;重点水源水库(上游)保护区环境建设研究;开展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水环境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价论证等项目[4,5]。这些项目的开展实施对解决辽宁省水污染及水生态环境恶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 水土保持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水利科技问题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一些重大科技问题亟需研究解决,如水土流失治理遥感实时快速准确监测、预警与评价的研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和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的研究;生态脆弱区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技术;农村牧区供水关键技术及新能源技术等。

5 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目前,在水利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因此,要加强水利规划管理和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建设。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主要研究以下内容:碾压混凝土及面板胶结堆石筑坝新技术的研究、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技术研究、大坝安全监测分析评价系统技术、基于WEBGIS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中小水库防洪减灾预报预警系统技术、风剥砂堤新型筑堤技术、复合土工膜心墙和斜墙土坝技术等;开展水闸安全评价、泵站安全评价技术研究;开展河道整治技术研究、灌区节水改造对策技术研究等项目。

6 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农村水利

在农村水利方面,通过改造传统灌溉技术和设备,优化灌区水资源配置,推广应用农村水电新技术、新产品,加快了农村水利的现代化进程。辽宁省节水灌溉科技发展的重点放在适用北方干旱地区的节水灌溉模式、方法、器具和研究成果的组装配套和示范推广方面以及沙漠化防治技术试验与研究。根据北方干旱地区水土资源状况制订科学的用水方案,研究节水高效灌溉新技术,开发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新产品,以先进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推动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7 高新技术应用

水利学科是一门传统学科,要不断吸收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和其他行业的科研成果,以提高水利行业的管理、预报调度、设计、施工、监测分析评价和试验检测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在高新技术应用中主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测控技术开发与研究、3S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新结构、新材料和新设备应用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基础数据的自动化全天候实时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6],水文基础数据库、农村水利及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快,水利信息公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提高水利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的贡献率。水利部陈雷部长在2008年全国水利科技大会上提出,未来5年,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要由目前的40%提高到45%左右,到2020年要突破60%。新时期水利科技工作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提高水利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水平和水利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自主研究创新和技术引进、消化吸相结合,目标是未来5年使辽宁省水利科技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指标。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水利厅.辽宁省水资源[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石海峰,曾肇京,张继昌.浅谈21世纪中国城市的防洪战略[J].水科学进展,2002(2):253-258.

[3]刘素君,毛小琳.大伙房水库水源保护对策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2003,21(1):50-52.

[4]李国平,杨开忠,方森.水源保护区可持续产业发展方向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70-76.

[5]杜秋根.辽宁省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上一篇:课堂协作下一篇:内部控制与审计